目 录


论第八卷本文抄三十七目次

  二种生死段
  渐悟悲增
  乃是实身
  不执菩提
  延寿法者
  别尽别生
  三性义段
  意及意识
  准彼本计
  无漏心执
  仍非相分
  简自共相
  幻事喻
  流转真如
  三解脱门

  论第八卷本文抄三十七

  二种生死段
  问。二乘圣者回心后地前受变易生。引何文证之耶。
  问。初二果回心人七地以前间可有留分段之类乎。
  疏云○佛地第二卷说。声闻乘或除七生。或除一生。或除上界处处一生。即前三果虽诸烦恼所润分段得非择灭。而由愿力受变易生○第八十说。复次回向菩提声闻。或于学位即能弃舍。或无学位方能弃舍。乃至广说。故知前三果亦得受变易生(文)。
  秘引伽文。更无别释。不书之。
  伽论第八十云。问。若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所以者何。阿罗汉等尚当无有所余一生。何况当有多生相续。答。由彼要当增诸寿行方能成辨○彼虽如是增益寿行。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所修行极成迟钝。乐涅槃故。不如初心始业菩萨。彼既如是增寿行已。留有根身。别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现。于无余依涅槃界。而般涅槃。此由因缘。皆作是念。某名尊者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已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实身。即于此界瞻部洲中。随其所乐远离而住。一切诸天尚不能睹。何况其余众生能见○复次回向菩提声闻。或于学位即能弃舍求声闻愿。或无学位方能弃舍。由彼根性有差别故。所待众缘有差别故(文)。
  佛地论第二云。若尔。声闻或除七生。或除一生。或除上界处处一生。余一切生得非择灭。或一切生皆非择灭。云何更经三无数劫修菩提因而得佛耶。虽诸烦恼所润分段得非择灭。而由愿力受变易生○由定愿力资感生因。令其功能多时生果。即此一身展转增胜乃至成佛。如延寿法非更受生。故论说言○所待众缘有差别故。如是若在无学位中回向菩提。由定愿力。数数资昔感现身因。令于长时生果相续。渐渐增胜。乃至成佛。功能方尽○若有学位回向菩提。或随烦恼感生势力。感彼生已。于最后生伏诸烦恼。起定愿力资后身因。如前道理乃至成佛。或回心已即伏烦恼。起定愿力资现身因。如前道理乃至成佛(等文)。
  秘六(论七)云。问。前三果回趣大乘。为更经生方受变易。为不经生。答。有经不经。而非一向。故佛地论第二云。若有学位○(如文)乃至成佛。问。若经生者。如初果人要受七生。为不尔耶。余问准此。答。佛地论中但许经生。不定生数。随多小生未必具受。问。既许经生。取后果不。答。佛地论云。经生伏惑而不言断。故不取后所未得果(文)。
  唯识章云。其渐悟者。初二果人初起。必依欲界身得。不经生者。七地已前。亦通色界依身而起。虽未入地。亦不生无色。悲愿自在随受生故。亦不因修。许转生故。不同顿悟。见道已前自已得无漏。彼业力多故。或亦许生。三界业缚彼犹有故。非此生上厌下染故。若经生者必不上生。发心及后唯欲界故(文)。
  六卷私记(子岛)云。问。何故初二果不经生人后起七地以前。通欲色二界。答。此人未断俱生惑故。成悲增上菩萨。七地已前犹受分段人身。故通二界。若入八地。即无此义。唯依色界。与顿悟同也。问。若尔。不经生人必成悲增人耶。答。此亦不定。有成有不成。故佛地论云。若有学位回向菩提。或随烦恼感生势力。感彼生已。于最后生伏诸烦恼。起定愿力。资后身因。如前道理。乃至成佛(此中有成悲增菩萨之类也)或回心已即伏烦恼。起定愿力资现身因。如前道理。乃至成佛(文)。
  从方云。渐悟菩萨者。五果回心皆得入变易生死。若初果回心智增。亦回心便入变易。若悲增者。尽七生受分段身。然后方入变易(文)。
  十卷私记等可见之。
  二种生死章云。若回心者。学无学位。随应得受。如初果人。若七生业皆定受。至第七生方受变易。若七生业皆不定者。即初生身受变易生。若七生中有定不定。定者皆受。不定不受。随所受身即受变易。第二果人有三品惑受一大生。若业定者。受此一生方受变易。若不定者厌受生故。即此身受变易生死。第三果人若经生者。厌受生故上业不定。可于此身即受变易。不经生者。或生色界方受变易。上业定故。业不定者。容于此身即受变易。若第四果。下二界中堕在何界。即彼身中受变易生。若独觉者一向在欲(文)。
  渐悟变易此释委细也。诸处皆同此意。唯识章释不审。可寻之。
  问。七地以前分段身菩萨实生三受。可受苦耶。
  疏云。七地以前代诸有情受三途苦。乃是实身。易可知故。八地已去乃至化身。如佛救生化作身故(文)。
  演云。疏七地已前代诸有情受三途苦等者。意说。菩萨是欲界中人天实身。此菩萨代有情受苦时。菩萨身亦有苦受相应。以分段身粗。火所烧也。菩萨若生厌离。即除苦受。若菩萨在地狱中。或施饮食。或为说法。务在利益。问。若菩萨是色界分段身。代有情受苦时。如何得有苦受耶。答。大悲菩萨常生欲界。不生色界。故无有失。又解云。菩萨设生色界。纵入地狱。火烧不痛。以色界细自业所感。欲界火粗。粗细既殊。火烧不痛。若已得变易身。往三途起化身往受苦等(文)(太抄同之)。
  别抄二(论二)云。问。初地以上有分段身。生三恶道。受何趣身。何业力同受苦不。解云。是悲智力。非由业力。故瑜伽等。业力结生。谓诸异生。智力结生。谓诸菩萨。唯识第四。又云。悲愿相应善心亦有苦受。所以苦根通非所断。后得引生故(文)。
  对法抄第八云。菩萨受生非爱润生。唯以愿力故得下二界随处即受生。三恶趣亦以善业果愿生彼故。如鬼傍生亦不善报故(文)。
  普贤十愿云○若诸众生因言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云云)(说第十普贤皆回向愿也)。
  大般若经三百九十四云。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成就一切白净无漏法。而为成就诸有情故。方便善巧受傍生身。由受彼身。如应成就诸有情类○方便善巧受恶趣身。如应成就诸有情类。虽受彼身。而不同彼受诸苦恼。亦复不为彼趣过失之所杂染。
  四百七十七。五百三十六同之。
  智度论三十九云○问曰。无有代受罪者。何以作是愿。答曰。以是菩萨弘大之心深爱众生。若有代理必代所疑(等文)。
  伽论五十九云。结生相续略有七种○亦业所引发结生相。谓除菩萨七智所引发结生诸菩萨(文)。
  抄十五云。此中言菩萨以智力受生者。谓同对结。以愿力受生故。此果虽有漏善业招。然随愿生故(文)。
  论五云。又三皆通有漏无漏。苦受亦由无漏起故(文)。
  疏五末云。五根之中。唯以苦根于学无学身中无漏第六意引生故。或唯后得智中方起五识精进等故。有苦受似名无漏(等文)。
  问。七地以前菩萨起菩提有情实执利有情欤。
  疏云。论既未圆证无相大悲。不执菩提有情实有。无由发起猛利悲愿。述曰。既未成佛圆证无相大悲一味平等之解。若不执菩提可求。有情可度。为实有者。无有因由可能发起猛利大悲及猛利愿。以所知障。可求可度执为先故(等文)。
  秘云。论既未圆证至猛利悲愿者。问。执彼菩提可是法执。执于有情何非我执。答。若执有情一常主宰。可我非法。但执有体。不舍自性。故但法收(文)。
  二执章云。为常益有情者。毕竟空也。由观有情毕竟空。不见有情自他差别。故能常益也(文)。
  般若会释上·补阙章上同之。
  中边论上云。为于有情常作饶益而观空故。名毕竟空。
  十八空论云(三藏真谛)第三毕竟空。为恒利益他修空。毕竟恒欲利他。至众生尽。誓恒教化。此心有着。今此观心。此心定令于毕竟之心。自然利益。方是真实智。名毕竟空也。若作毕竟心。能为利益。不作不益。不复自然。恒利益不空(文)。
  秘七云(论九)○第七地中尚有法执。意识执彼上清净等。勤思慕等。故无生忍名之为杂(文)。
  唯识章云○其身见等及此俱生四地永伏。法执无故(文)。
  问。二乘圣者修延寿法通可依无漏定乎。
  论云。若所留身有漏定愿所资助者。分段身摄。二乘异生所知境故无漏定愿所资助者。变易身摄。非彼境故(文)。
  疏云○小乘福资入定通有无漏。今者大乘舍福资身定唯有漏。此文为证(文)。
  秘云。论若所留身有漏定愿等者。正解如疏。有义。二乘故意以无漏资。何不得。然无大悲大愿力故。无漏力弱。故所资身但名分段。不尔。熏禅定唯有漏。详曰。论既明言。岂以人情抑而不从。又彼熏禅与留身事。而义不同。谓熏禅者资异地因。生异地果难故。可容无漏定熏。延寿但延此报前因。何得相例。复所延果而非永固。与变易生而不齐等。故可依论(文)。
  肝心云。文小乘福(以)资入定通有无漏。福即舍衣钵等。又云。今者大乘舍福资(波)身(乎)五(之天)唯有漏者。言舍福者。有漏不通无漏。贬量云。大乘福资定不通无漏。无漏不以衣钵等为方便故。定亦必缘。
  忠记云。论所留身有漏定愿等者(和上云)问。何故延命唯依有漏耶。练果报唯依无漏。解云。延命必先施衣钵等。故入定时。缘先所施衣钵等物。故唯有漏。变易不尔。故唯无漏(基云)此成先化后方入定。或先入定后身发愿。二理无违(和上云)若依小乘。延命先施衣钵。然后入定。从出方作如是愿。大乘无文。然通初后作愿无妨(文)(文字不审可勘余本)。
  要云。若所留身有漏定愿所资助者。分段身摄。设许无漏定愿所资助感其分段。有何过失而不许耶。以极胜故。非分段收。非变易者不能无漏资身久住。势弱故(文)。
  二种生死章云。第二定资者○此人或先入定后方舍衣钵。或先舍后方入定。皆不遮之(文)。
  要云(二种生死段)分段有二。一散二定。散中有二。一如十二因缘生。唯欲界全。上界少分。依生得善得报别。二依胜闻思生得善心。转延福寿杂资所起。唯在欲界。心猛利故。定中有三。一有漏定愿转福寿行。唯欲界有。二生四静虑广果天下及四无色。唯有漏业熏三品禅生。三生五净居。有无漏杂(文)。
  秘云(论二)论勿无漏种生有漏故者。有云。他亦许无漏种为有漏因。如延寿法及无漏法。为有漏因感十王等者。详曰。不尔。延寿法者但由无漏资彼故业。岂许亲生有漏果耶。又十王报诸处皆云因地前修。岂容地前已起无漏。设回趣者。亦非无漏亲感彼果。无漏不招三有果故(文)。
  对法抄八(论十三)云○义曰。以无明为业助缘故。无漏资时能令业增寿行。此无明即助缘。如小乘无学定力知将欲涅槃。以衣钵舍与众僧。为此有漏业事。后以无漏边际定资此善根。今令此身多时得住。此义稍有相似(文)。
  问。变易生死可有别尽别生之义乎。
  论云。变易生死虽无分段前后异熟别尽别生。而数资助前后改转。亦有前尽余复生义(文)。
  疏云○虽无如分段别尽别生。而以定愿数资助故。改去前恶者。转生后胜者。有前尽后更生义。此即所资业力未尽。为令增胜故改转也。或有定力。非极长时增胜。但得二十劫等。为令更增。亦有前尽后生之义(文)。
  对法抄八云○问曰。受此变易时。为舍分段不。答曰。不舍。即以此身转令清净微妙难知。为变易生死。问曰。若不舍者。何故舍利子回心已。法华会上化火灰身。义曰。为欲勉励众生发菩提心。知舍利子而般涅槃故。别作化身化火焚燎。其本实身转令清净。其量广大。其任随乐不定在处。所值遇诸佛等。无学身中方释愚者正容而愧曰。道理中言。非愚曾见。余疑未决。重请明之(文)。
  诸处释可勘见之。

  三性义段

  问。护法意六七二识能遍计义。引何文证之耶。
  论云。有义。第六第七心品执我法者。是能遍计。唯说意识能遍计故。意及意识名意识故。计度分别能遍计故(文)。
  疏云○论唯说意识能遍计故。述曰○问。如第七识亦能遍计。而彼论中唯说意识。不言第七。岂七不能。七识既能而不说者。明五八识亦能不说。论意及意识名意识故。述曰。第七名意。其第六识合而言之。总名意识。即是已说。谁言不说。如小乘中业业道。思但是业而非是道。贪等三法是道非业。身语二法亦业亦道。总合为言但名业道。第七名意。第六名意识。总合名意识。故无前难(文)。
  下文云。论由斯理趣唯于第六第七心品有能遍计。述曰。由此如上所说理趣。唯于有漏第六·第七二心之品。有能遍计。五八名识入意识摄。未见文故。故非五八能遍计也(文)。
  灯云。论由斯理趣等者。结上。疏云五八名识入意识摄未见文故者。若尔。第七名意合名意识。准何得知。答。第七别名意。通名为识。通别合目故。前第四云。彼依主释。此持业释。故知余处俱名意识(文)。
  无性摄论第四云。论复次有能遍计。有所遍计。遍计所执自性及成。此中何者能遍计。何者所遍计。何者遍计所执自性。当知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故。所以者何。由此意识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是故意识无边行相。分别而转。普于一切分别计度故名遍计○当知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故者。由有显示随念分别所杂糅故。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者。无始生死所有意识。戏论名言熏习种子。为此生因。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者。谓用无边色等影识名言熏习为因。似彼生故。是故一切无边行相分别而转(文)。
  问。安惠意第八识可许惠俱乎。
  疏云。论执我法者必是惠故。述曰。非五八识恒与惠俱。宁容有执。前师云。若计度惠粗五八无细者亦有。若尔。何故惠数非是遍计(文)。
  灯云。问。安惠能执遍在何心。答。准前能计。遍在八识。若尔。安惠自许第八非痴惠俱。何得有执。答。准彼本计。亦应许有。但相微细。不说二俱。今护法责。出何经论。第八得与痴惠二俱。若许得俱。恒行不共应亦在第八(文)。
  问。安惠意十地无漏心可有执乎(又根本智有执乎又法空智有执乎)。
  论云。有义。八识及诸心所有漏摄者。皆能遍计○有义。第六第七○虽似所取能取相现。而非一切能遍计摄。勿无漏心亦有执故。如来后得应有执故(文)。
  疏云○若似二取皆是执者。勿无漏心亦有执故。一切菩萨二乘后得无漏之智。有二取相。应皆有执。佛地第七。但说二乘无漏有执。准二十释。菩萨后得亦有法执。与佛地不同。彼但说二乘无漏有执。此但言佛无。显余亦有。论如来后得应有执故。述曰。难前师言。佛应有执。有二取相故。如诸菩萨现二相故。若救言如来后得无二相者。违圣教失。亦无相分。违佛地经(文)。
  论若无缘用应非智等。述曰。若如来智无见分者。即无缘用。应非智等。此即违理。等者。等取余心心所。难曰。如来菩萨无漏四智品。应非是智品。无见分等故。如虚空等。既成此已。翻向上成。谓凡夫二乘等有漏善及无记智品并无漏心品。应无法执。非染污心。有二相故。如佛无漏智品。彼计如来元漏智品非有执故(文)。
  秘云。疏准二十释至亦有法执者。二十唯识明他心智通漏无漏。释彼无漏他心智者。而有三义。一师解。彼菩萨无漏他心智体亦有法执。论云不知如佛智者。明知有执。不知即是无知之义。由彼无知犹未断故。而蔽于心。故不如佛(文)。
  灯云。问。安惠能计在无漏心不。答。准此论文。但云有漏八识。若准疏引。如佛地论第七。许在二乘无漏心有。若准安惠二十唯识论释。十地菩萨无漏亦有。由是此论但云如来后得应有执故。前言八识有漏心者。据显处说(文)。
  里书。问。安惠相见皆是所执。世尊即无。云何今难经说佛智现身土等。答。彼师释云。据增上缘说佛所现。据实有情能感者变。如说法事。由此次难。若无缘用。应非智等。既成缘用。却成现相。亦复无过(云云)。
  下文云。问。因位无漏亦许有执。何名现量·比·非量等。又亲得缘如不。答。准缘他心云不知如佛智。亦不亲缘如。因位名无漏。名缘如。名缘二空等者。据无明渐微。名为无漏缘如缘空。分为凡圣。故诸自证因位不能分明亲得。现·比·非量准思可知(文)。
  要下(论十)云。其安惠因中无漏一切有漏。皆有法执(文)。
  玄赞七云○若尔。惠师即无学位解脱道等诸无漏心·世间定心。皆有法执(文)。
  玄赞七云。如二乘人所起四倒。正智证生空。犹未起执。后时观前正智行相。不亲得故。乃见加行所求行相。便谓为真。遂起四倒。此亦如是。非无漏心及世间定皆是法执。出彼心后方起执故。此护法义。
  灯一云。且安惠云。相见无体。能所取故○问。既除佛外皆悉有执。十地无漏心有执不。答。有二解。一云。有执。二十唯识云。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既言不如佛境。明无漏心亦是有执○二云。虽通三性。无漏心无。故下第八云。八识心心所有漏所摄皆有执故。既简无漏心。故不说有。问。岂无二分耶。答。准下第九解真见道。叙异说中。不立二分。即安惠等。故无漏心不许有执。然二十唯识云不知如佛境者。据有漏说。或非明了。不得如佛。相传二解。准此唯佛不有二分。故知我法不依佛说。无二分故。证不可言故。执习断尽故(文)。
  里书。问。佛无相见。谁能说乎。答。准此应同无性等释。闻者识上聚集显现。佛实不说(文)。
  秘一云。详曰。除佛以外余无漏心。相传二释。一云。有执。有二分故。一云。无执。无漏二分非虚妄故○具如义灯(文)。
  里书。第八论云。八识心心所有漏所摄。皆有执故。已简无漏。或无漏心皆无相见。疏中且依第一义说。二分既执。诸佛便无。所以我法不依佛立。依余圣者有漏心说名无依无。据斯一义理亦何失。
  疏九末云。论诸后得智至离二取故。述曰。若依此说。佛不说法。无十五界。大定智悲以为体性。悲愿增上。众生识上声色等相生故。此后得智。佛地论第三。虽有三说。有相见等。但是此中二师之义。第一师说。二分俱无。离二取故(文)。
  论九云。诸后得智有二分耶。有义。俱无。离二取故。
  二十唯识疏下云○若有漏者。略有二说。安惠等云。诸有漏心。唯有自体无相见分。如此卷初。唯识中说。所说见相皆是所执○护法等云。诸有漏心依他性中亦有三分○若是无漏他心智者。如成唯识。略有三说。诸后得智有二分耶。有义。俱无。离二取故。同有漏心初师所说○此师。菩萨及二乘等诸无漏心。皆有法执。佛地论中亦有此义。似二取现有见相。见相即是遍计所执。体是无法。说能所取是所执故。无所正说依他起故。唯二等者。但自证分似于二现。说之为二。依他性中实无有二。说为他心智。如有漏心说(等文)文广可见之。
  佛地论第七云。有义。法执及无明等。遍在一切善恶无记有漏心品。及与二乘无漏心品。皆不了达法无我故。皆似相分见分起故(文)。
  问。安惠意以种子可摄相分乎。
  问。西明释又诸习气是相分摄文依自难他(云云)可许之乎。
  论云。又诸习气是相分摄。岂非有法能作因缘(文)。
  疏云。述曰。第四难也。有漏习气是识相分。相分既非有。岂体非有之法能作因缘。假法如无非因缘故。汝执相分体非有故。彼执种子非真有体。自证分缘。仍非相分。今说自宗言相分摄。故为此难(文)。
  秘云。疏仍非相分者。虽自证缘种体。然非相分中摄。所以如灯。疏中上下言相分者。以护法义。而纵他也(文)。
  灯云。论又诸习气等。本释如疏。西明云。又诸种子是第八相。若是所执。应非因缘。以无体故。如空花等。今谓不尔。若许种子是相分收。彼计相无。何故护法第二卷难云。假法如无。体即无故。又不应言。既非一异。应如瓶等。是假非实。瓶依四尘。非全无故。不同空花等(文)。
  上文云。要集云。诸释言同。而意少别。有释。安惠相见二分从缘生者。是护法师据自抑他。非谓安惠许从种起。如云习气是相分摄。此意。安惠种非相分。说相分者。护法依自而难于他。今谓。安惠本计。种子依自证分功能义用。非相分摄。前第二云。假法如无。非因缘故。若是相分。何得言如无。体既无故。复许自证分缘生非无故有种子。种子既非是自证分。能所生别。因果性别。复自证缘。护法菩萨以此理逐非相是何。故作此难。若云见相从种子生亦非彼计。据何道理约自难他。故知又云若缘所生内相见分非依他起。例彼自证亦应是无。无异因故。是共许义。又前第四云。十八界种应成杂乱。故许相见亦从种生。不尔。此言空无所益(文)。
  论二云。虽非一异。而是实有。假法如无。非因缘故。此与诸法既非一异。应如瓶等是假非实。若尔。真如应是假有。许则便无真胜义谛(文)。
  疏二末云。清辨等宗。譬喻师等。第三问答辨假实门○论此与诸法至是假非实。述曰。此安惠等难(等文)。
  蕴云。疏此安惠等难者。安惠见相二分是遍计所执。体非实物。种子既是相分所收。便许非实。故作此难(文)。
  论四云○有义。彼说理不应然。曾无处言缘触等故。应言此意但缘彼识见及相分。如次执为我及我所○有义。此说亦不应理。五色根境非识蕴故○应说此意但缘藏识及彼种子。如次执为我及我所。以种即是彼识功能。非实有物。不违圣教(文)。
  疏云○问。何故计种无别物。若许别体。即五蕴种子是五蕴摄。第七亦缘五蕴为所故。不可简别缘此种子非彼种故。说种为假。前第二卷已述此义。但本识上有彼能生五蕴功能。名种识故。故无有失(文)。
  灯四云○安惠自种子是假。然功能别成十八界。如不相应依实假立不相杂乱。依自证分义分亦得(文)。
  要上云(三类境之所)安惠二分亦说种生见与体同。相分二说。或同或异。相分无体。种子是假(文)。
  增明记云。安惠宗意种子有二。一生实种。二生虚种。二种俱假。月藏义但是心生他。生名种子。故是假也。种体虽二。和合似一俱生一果○问。见分亦虚。何彼宗云见与体同种。答。似能缘故。与体同种。同种相似所缘与体别种(文)。
  秘一云○(问答)有体为缘。是护法义。安惠许假得成缘故。故前解胜。又准安惠实法生假。如自证分生于相见。假法生实。如自证分从自种生。种子皆是第八相故(文)。
  问。论中简自共相虚空我等(文)共相言可摄苦无常等乎。
  论云。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遍常体非虚谬。简自共相虚空我等(文)。
  疏云。论简自共相虚空我等。述曰。遍简自相。诸法局法体故。不通于余。若通于余。便非自相故。唯真如能遍诸法。常显何义。常简共相。诸法无常空无我等。虽遍诸法。体非实有。谓诸法上无体无用。名空无我。非有实体贯通诸法。唯有观心无共相体。如前已说。既尔。不应说彼体性是常法。故言真如常。简彼共相。
  秘云。论简自共相虚空我等者。有义。疏说共相。如因明说。无别体性。不可言常。故常言简。今解。此依佛地经说苦无常等○详曰。疏无文判定依因明不依佛地。然言观心共相无体。且释论说空无我二苦无常二。论等等之故疏不释。随论省略。非不许彼亦是所简。通简经论所说共相。若言唯简经说共相。论说共相何意不简。岂论共相非所简耶。若非所简。常简共相。有不尽失。故疏无违。有义不足(文)。
  问。无性摄论意如幻喻明内六处欤。
  要云。摄论第五。说八喻喻依他。云何无义遍计度时。分明显现似所行境。为除此疑。说幻事喻。如实无象而有幻象。所缘境界依他起性亦复如是。虽无色等所缘六处。遍计度时。似有所缘六处显现。无性下自解云。此于内事生疑。诸师解云。此于内身色声香等而生疑惑。故说幻事喻。天亲菩萨有二复次释。第二解云。此事幻喻为除眼等六种内处。譬如幻象虽实非有而现可得。以此准。无性色等所缘六处。非是色声香等六处。即是眼等六内处。眼等是色。故说色等。言色等六处。理亦无妨。不尔。与第二所除有何差别。古解云初是尘体。第二是器界。故二差别。又如阳焰于飘动时。实无有水而有水觉。外器世间亦复如是(等文)。
  秘云○无性释论。今此当引。论云幻事喻者。如实无象。而有幻象所缘境界。依他起性亦复如是。虽无色等所缘六处。遍计度时。似有所缘六处显现。释曰。外以尘等八为实有。内以八喻反彼为虚。应为八量。此初量云。色等六尘非真实有。分明显现为计度境。犹如幻象。真如非彼计度显现所行之境。故为异品。非能遍计所遍计故。故无不定(等文)。
  无性摄论第五云。论曰○他复云何于依他起性自性有虚妄疑。由他于此有如是疑。云何实无有义。而成所行境界。为除此疑。说幻事喻。云何无义心心法转。为除此疑。说阳炎喻○释曰。虚妄疑者。于虚妄义所起诸疑。云何无义遍计度时。分明显现似所行境。为遮此疑。说幻事喻。如实无象而有幻象所缘境界。依他起性亦复如是。虽无色等所缘六处。遍计度时。似有所缘六处显现。又如阳炎于飘动时。实无有水而有水觉。外器世间亦复如是(文)。
  下文云。应知此中唯有尔所虚妄疑事。所谓内外受用差别。身业。语业。三种意业。非等引地。若等引地。若无颠倒。于此八事诸佛世尊说八种喻。诸有智者闻是所说。于定不定二地义中能正解了(文)。
  世亲摄论第五云○(引本论)释曰○说幻事喻。显依他起。譬如喻象。虽无实义。而成境界。义亦如是。他复生疑。若无有义。即无所缘。诸心心所法云何而转。为除此疑。说阳炎喻○复有别义世尊意。说幻等八喻。今当显示。此中幻喻为除眼等六种内处。应知显示眼等六处。譬如幻象。虽实非有。而现可得。说阳炎喻。为除器世间。由彼大故。于阳炎中实无有水。动摇力故。似水可得(文)。
  问。瑜伽论流转真如与今论同欤(又显扬论与今论同欤。又显扬论于染净法等文。净者通无漏欤)。
  疏云。论七真如者。一流转真如。谓有为法流转实性。述曰○七十七显扬等。解唯缘起法如。此中通言一切有为法。彼据内法根本流转。唯言缘起。此中通说一切法体。亦不相违(文)秘云。论一流转真如等者。瑜伽·此论二文不同。如疏中会。有义。有为有二。一四相所迁因等所为。二烦恼所为。今言有为。依后义说。故有为言但说缘起。此说为胜。下文摄中二性摄故。然显扬云。于染净法思惟诸行流转实性。据世间净。故不相违。详曰。非无此理。然下摄云随相摄者。流转苦集前二性摄。既云随相。明不违理。据增而谈。显扬复云于染净法。净法不言依世间净。由斯教理。疏说无违。又疏下云流转言约有漏故者。谈彼瑜伽明流转也(文)。
  疏下文云。七十七云由流转·安立·邪行三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此约除佛余名有情故。前第三云。佛非有情。故不言佛。无若集故显扬又说。无始流转实性。即是缘生。故流转如亦非佛有。又说。一切有为皆是流转。然佛法身体离生灭。亦无流转。又流转如虽通有为法。唯约有漏。故佛言无(文)。
  伽论七十七云。一者流转真如。谓一切行无先后性○当知此中由流转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文)。
  显扬论三云。一流转真如作意。谓已见谛诸菩萨。以增上法行善修治作意于染净法时。思惟诸行无始世来流转实性。既思惟已。离无因见及不平等因见(文)。
  问。瑜伽五十五卷意。以道谛四行相摄三解脱门欤。
  灯云○瑜伽五十五云。几是空行。谓二行。即苦谛后二行。几是无愿行。谓六。即苦谛前二·及集谛一切。几是无相行。谓灭谛一切。几是清净因所显行。谓道谛一切。此意。空无我行顺空行故。六是有漏。不可愿故。四是灭谛。无十相故。道下四行有二解。一云。通三脱门。论云是清净因所显行故。三解脱门俱清净因。能得涅槃故。以空无我通诸谛故。以是有为不可愿故。无男女等相故。一云。非三摄。但说清净因行所显。不言三脱。道下四行非空无我。不是空行。非有漏故。不是无愿。是有为故。非无十相。故非三收。前释为胜(文)。
  伽钞五云○五十五亦言。空摄二行。无愿摄六行。无相摄四行。道谛诸行是清净因。非三门摄。非有漏故非无愿(文)。
  断障章云。有说。空如前六行为无愿。四行为无相。道四非三门。非苦谛故非空。非有漏故非无愿。非无为故非无相(文)。
  义镜云伽五十五文也。
  问。瑜伽本地分中明空三摩地。
  观察诸法空无常乐乃至空无我及我所等(云云)苦谛四行相共明之欤。
  灯云。准瑜伽十二。云何空三摩地。空有四种。一观察空。谓观察诸法空无常乐。乃至无我及我所等。此有二解。一云。苦下四行俱是空行。无彼常乐我及我所。皆名为空。一云。但言无常无乐。不言是苦。但空无我是空等持。云何无愿心三摩地。谓于五取蕴思惟无常。或思惟苦。心住一缘。准亦有二解。一云。既言于五取蕴观无常苦。通苦集下六种行相。但言无常苦者。举果行相摄集因四。准此道理。空中二解。前解亦得。一云。准文但无常苦名无愿行。即不摄集。以于果上多计常乐而起愿求。今偏治此故。但苦下无常苦二为无愿行。云何无相心三摩地。谓于彼诸取蕴灭。思惟寂静。心住一缘。准此无相摄灭四行。性无相故。道四行相非三等持。义准前解(云云)。
  伽论第十二云。云何空三摩地。谓远离有情命者及养育者数取趣等。心住缘。当知空性略有四种。一观察空○(如灯引)由观察空。或时思惟内外空性。由此力故。心俱证会。设复于此内外空性不证会者。便应作意思惟无动。言无动者。谓无常想。或复苦想。如是思惟。便不为彼我慢等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