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论第五卷本文抄二十目次

  分位行相门
  八据永舍
  单生空
  果上许缘
  法解
  浅喻深喻
  若望菩萨
  第二能变教证段
  解解脱义
  理证
  第一不共无明证
  六有通治
  平等性智能伏道
  前师见等
  第二六二缘证
  谓如五识

  论第五卷本文钞二十

  分位行相门
  问。七地已前无漏心时可舍第八赖耶名耶。
  论云。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学。七地以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云云)。
  疏云。论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述曰○问。能缘之人我。七地以前有漏心时。方言有者。此意是入无漏时舍。如下亦然。舍此相应。何故第八识舍阿赖耶名。不言七地以前起无漏心时舍。答。八据永舍。以性未能离他执故。七据暂舍。以染污体少时无故。不相违也。不可说彼得互舍也。以二乘有学未名舍故。若许暂舍。二乘有学入无学心。亦应名舍。染污末那违无漏故(云云)。
  秘云。不可说彼得互舍者。不得以八同七令舍。以七同八而亦不舍。何以不得。答。染污过尤。暂灭名舍。净法他缚。永无名舍(文)。
  义蕴·肝心等同之。
  别抄云○解云○(同疏意)又解。第八离执。无别能永舍方名舍。末那无执。平等智由有胜用得舍名。若尔。法执末那有何胜用。解云。虽非平等行。能与第六生空智为别缘故。若尔。七地已前平等智行。第八为依。亦应名舍。执藏之称。解云。第八通依。非如第六。缘彼第六别依。故不可例。又解。二种俱通。暂永二种。影略互显。各据一义。亦无此难思(云云)。
  疏下文云。论彼缘无垢至起平等性智。述曰○或第八未舍名。得言缘赖耶。性未离故。故复言等。即是识字及一等字。通在无垢及异熟识。此解难知。既无能藏。藏义应暂舍(云云)。
  秘云。疏或第八未舍名至此难知者。以执藏义。正名赖耶。平等非执。故所缘八何名赖耶。疏既无能藏藏义应暂舍者。此乃躅前难知意难。若无能藏。所缘第八不名赖耶。既无能藏。赖耶应舍。答。此难意如初位辨。故不重云。详曰。赖耶之名而既未舍。许缘何失。若要起执方名赖耶。既不执时。名何不舍。由此理论。许缘无咎(云云)。
  问。三心相见道初心单生空观欤。
  论云。此意差别略有三种○三平等性智相应○后通一切如来相续。菩萨见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现在前位(云云)。
  疏云。即平等智相应心也。从胜全论。即一切如来全无有漏故。一切菩萨见道全通顿渐悟。一切菩萨必法空观入见道故。此非三心真见道义。及一切菩萨修道位中法空智。及果现在前位。皆起平等智故。人观不然。如前已说。然果中有远果有近果。如何等者。佛地论说。后得智若是法观等流者。即是法观。若定尔者。八地已去不出无漏观。彼位何时非法观果。由此应说。邻近果者。如佛地论说。法观后得现前。若远果者。即人观后得现前。或八地以去无分别智自入人观。彼果起人观后得智。亦无妨。然此中据初解。邻近果说。若约后义。即果全论。又此果有缘虑不缘虑。不缘虑者即灭定。缘虑者可知(云云)。
  秘云。疏若定尔者至非法观果者。此难意云。若也定许法观及果皆平等者。八地已去无非法观及法果时。即应恒时起平等智。疏由此应说邻近果者。此答意云。虽二后得皆名为果。远近既殊。故平等智而不恒起。疏或八地已去无分别智至无妨者。此第二解。以二本智自入二观。二后得智各望自本。名之为果。疏若约后义即全论者。但法空果即起平等。更无远果而以去之。故云全论(云云)。
  要云。见道全生平等智者。疏中但有一心见道解。设三心见道。后二心有此智。初一心无。多分有故。所以论总说。非于其中唯起平等智。又长读论文。见道法空智起。方有平等智。不但修道。问。颇有菩萨无分别智入法观。意乐即入后得生观耶。颇有无分别智入生观。意乐即入后得智法观耶。答曰。不得。菩萨后得必由无分别智为前导故。佛地论云等流之观与根本观同故。问。若尔。何故言远等流即得近即不得。答。近势难入。远即易入故。又解。总无后得入别观。必各更起无分别智引之生故。问。初起未自在。后得由前引。久起自在生。何妨自力转。答曰。即依此义。遂有意乐。后得不同无分别智。二观别也。佛地论及此论中。据其多分及未自在故(云云)。
  方志云○法空智言通自见道名长读也○即简三心第一心也。以彼非是法空智故。言二观别者。根本后得○或可久修初修二别(文)。
  常记云。文又长读论文等解云。兴法师云。见道中及修中。测云。菩萨见道一向法空故不说中。又解。中言通见道。护法正宗。相见道中三心初心唯生空故○大贤师云。然今存初。下论文云顿悟唯于修道起法执。不言见道故○文佛地论云至本观同故。解云。案佛地论。都无此文。学者可见(云云)。
  文义记云○基说○枢要○测释○观解。后说为正。范云。初说为正○寂云。顿悟见道。于三心中。唯有第三。无初二心。见道位必是无单生空故。渐悟大乘三心。见道唯初二心。即无第三。故下文中。顿悟菩萨于修道位。不言见道。有学无道二种渐悟。不简见修。但言生空智果现。故知渐悟唯修有单生空。真相二见中。初心修道三般若。初心平等不起。证曰。三心初心唯生空智○理通见修亦说中言。下云顿悟○不说见道。依多分说。测释后说。枢要观云亦同此释。一云。虽起生空。平等生由前法观智可生果故。虽由彼起。而所缘行未必同彼。由此斯中法空智果唯二心除法空。理不违故。一云。见道无单生空故不说中。此同测释。初说及范云。说虽有三说。第二为胜。下云但起法执。不取见道。故非初释。又云。初释唯生空智不可唯法亦具二空。违第十说。法空除三时起有漏生空灭定。生空除二时起有漏灭定。故非后说。寂之所说异于诸释虽似顺文而理难成。如何渐悟单生法空而无第三。顿悟无单唯有第三渐悟。今说方成三心。无数理故。谓二乘定无三心。菩萨见道若渐悟皆具三心。是法空果不起法执。二乘渐悟从地前位至于修道。起单生空不起法执。故不别标。顿悟唯在修道得起生空观故。别说修道。至第九卷当更对显(文)。
  论下文云。二乘有学圣道灭定现在时。顿悟菩萨于修道位。有学渐悟。生空智果现在前时。皆唯起法执。我执已伏故(云云)。
  疏云。顿悟菩萨。除见道全。此依一心真见道说。一向法观违法执故。若三心观。即初念时唯人观故(云云)。
  论十云。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见道初现前位违二执故方得初起。后十地中执未断故。有漏等位或有间断。法云后与净第八相依相续尽未来际(云云)。
  疏十末云。论平等性智至尽未来际。述曰。见道初位现在前者。真见道中此智即起。第六引生非自力起。二障顿断妙观察智平等智起必同时故。若渐次断平等后起。然诸见道十地间起。如上数明(云云)。
  肝心八云。北抄云。问○答○问。第一生空观时。第七有法执起不。若有法执。见道平等性智应有间断。答。宗解云。有法执起。应解云。无法执起。平等性智相应不断故○今自意云。法门安立有三。亦据实。是通生法空(云云)(北抄文)。
  六卷私记第五云(子岛)问。三心中初心若单生空观欤。若带法空欤。答。单生空观。非带法空。问。何以知尔。答。疏五末说平等性智现起位之中云。一切菩萨见道全○真见道义(云云)枢要下云。见道全生平等性智者。疏中但有○故论总说(云云)意云。平等性智必法空观时起。单生空观时不起。三心中初内遣有情假缘智是单生空观故。平等性智不行(为言)故知单生空观也。问。菩萨必法观入见。而若定初心单生观者。三心真见道之师如何可会。答。难会。且可云。彼师不以佉观入见故。是不正义师也。问。初一心真见道师如何可云耶。答。不异前义。问。一心真见道师云。三心是后得智。而后得智亦正体智等流。何法空正体智后生空后得可起耶。答。此难尤重。但枢要下云。问。颇有菩萨○答曰。即依此义○及未自在故(云云)以此最后答可通前难也(疏立末有此二解广故不记之)然先德云带法空生观者不然。违诸文故也(云云)。
  灯二云(论一)问。法观是细生观疏。法观必带于生观。生执是粗法执细。断法之时生必断。答。设尔何夫。若尔。何故论第九三心见道之中。第二内遣诸法假智。唯断法执不断生耶。据实断法必能断生。以彼加行期心别故。亦不违理(云云)。
  唯识章周记云。章云法空必带生空者。问。法必带生。如何得有三心。见道应但有二。得别有法诸空观故。答。见实但二。唯识等据其加行云而作三种也(云云)。
  肝心云。上文云。北抄云。问。法空观带生空。何故第二内遣诸法不带生空。与三何别。答。宗有二解。一解云。第一二但除自身我法。其法空观但除自身法。但带自身生空。不带他身生空。故与第三别。二解云。法门浅安立浅深总别对。第一生浅。第二法深。第三总别。第一二别。非第二无生以法门安立。故第二名法不定生(云云)。
  六卷私记第六(子岛)云。问。答尔。三心见道中。第二内遣诸法假缘智。是非单法空观耶。又说第六般若有三○其第一第二是各单观。岂无单法空观耶。答。西明疏解云。三心见道法假缘智。必带生空智。而对前念。且说法空。俱空智者。言说门中开合为三智。实别时非起也(已上依睿记以上私记文)。
  问。因位平等性智可缘有为无为诸法耶。
  论云。彼缘无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云云)。
  疏云。此第三智缘何法境。于佛地时。缘无垢识等。即缘无垢第八净识一切有为及真如故言等。菩萨见修道位。缘异熟及真如故。问。若许菩萨亦缘真如。即第七识一心之中。双缘真俗有漏无漏二境界失。答。若在真见道。及一切缘真如无分别智。此第七识一向缘真如。不缘第八。唯理观故。其相见道。及修道中后得智品平等性智。或唯缘第八。或亦缘似真如。其实唯有为。通缘有漏无漏为境。由第六识引生别故。今此总言缘异熟等。等真如等故○又解。若在佛果。此平等智双缘真俗。若在十地。唯缘异熟。未能缘如。无如前失。此亦不然。十平等中许缘真如。佛地论第五卷说初地即得。故智因中亦缘真俗。前解为胜(云云)。
  要云。平等性智无分别。妙观智引缘真如○若第六识人法观位。听闻正法等。入别游观心。平等性智缘何境界。不可缘如及缘第八。六非此行故。若缘外缘听闻正法等。及缘三恶趣等者。因中已有此行相耶。若其不缘。何故缘似真如等。即许他引。此不许随他引耶(云云)。
  方志云○此难○文意可知。令者略为二释。一者同能引智而听于法缘三恶等。因中犹许是其无漏缘于真如等。何妨随他听法等耶。又佛地论等说。平等智而有十种。准此因中平等之智亦随能引听于法等。二者不同能引妙智而听法等。如眼识等。准意引生岂所引生皆同能引缘一切境。彼既不尔。此云何然。问。不同能引缘何为境。答。缘异熟。以之为境。故论自言。彼缘无垢异熟识起平等智。又不分别平等之智已缘真如后得平等缘似真如。理亦何失。以简缘故。若要随他有漏。第七应恒起能引第六。非恒执故。若无始起不假引者。亦已简得后不假他(云云)。
  论下文云。第七名意缘藏识等(云云)。
  疏云。因中有漏唯缘我境。无漏缘第八及真如。果上许缘一切法故。论言等也(文)。
  论四云。未转依位唯缘藏识。既转依已亦缘真如及余诸法。平等性智证得十种平等性。故知诸有情胜解差别。示现种种佛影像故(文)。
  疏五本云。初地已去既转依已入无漏心。亦缘真如及余一切法。二乘无学等唯缘异熟识。佛地经说证得十种平等性故(文)。
  灯六云○表义名言得通无漏。平等六引岂不缘名。许随六引。随缘何境。通亦为胜(云云此破西明义也)。
  论十云。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第八净识○有义。但缘真如为境○有义。遍缘真俗为境(文)。
  问。护法正义意可许必我执作我解法执亦作法解耶。
  疏云○今显初位必带后位○人我是主宰作者等用故。法我有自性胜用等故。即法我通。人我狭也。如人要迷杌。不知是杌等。方执为人。迷杌为先。后方人起○难浅喻云。若执是杌即执人。可使执杌是法执。既言迷杌起于人。迷杌应非是法执。答。不然。迷者不了。不了杌时。似于法执。非谓执是实杌方为不了(文)。
  又云○然今所执非是二境。无一心中于二境起二行执故(云云)。
  十卷私记云○答。我执未断位。一体见分上二执用别。谓不了法执用·为我用。我执既断毕位。犹有法执种子功能故。法执见分用起耳。如重闇轻闇。带二执位如重闇。断我执法执有位如轻闇故。疏第三云。此识从无始转闇(文)又引喻云。十地无漏智增长者。非为体大。但可明利(文)问。断我执位作何念。若转作法解。答。无明说。以义。不起我解。而但谬闇性有。如无明见分谬闇为性也。问。设转云作法解。何妨有。答。设转云作法解。岂第七见分是欲第八见分耶。今谓八地已上我执断后第八见分为法耶(甚深义可受口传之)有云。第七我法二解双物者。是违疏文故。
  云难浅喻云○方为不了(云云)又疏次文云无一心中于二境起二行执故(文)此意云。如迷杌欲人。迷异熟识见分欲我。而作法解云欲我时。违此疏文。又一心中成起二行相执。即违疏云无二行执(文)。
  又云。问。数论师执思我。彼执法即执我。准此何故第七不许执法即执我。答。其数论师第六分别二执依邪师邪教执思我耳。非俱生我执。今此第七二执俱生非分别○问。若尔。约分别二执。一云我解法解并。答。约分别二执。或有我解法解并。谓如思是思是我欲。或有法执边不了。谓迷识所变五取蕴相。执我常遍等也(更可勘之调度文)。
  论二云。俱生法执○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法。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蕴处界相○执为实法○分别法执○一缘邪教所说蕴处界相○二缘邪教所说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云云)。
  疏云○然说我为一及常者亦说有。于作受之用其法不然。但计有体即计为法。故计于法亦缘处界。处界即是真如择灭等。不了此界处。而执有法故○论二缘邪教至执为实法。述曰。自性即是数论胜性。等取胜论实句义等。如是非一(云云)。
  问。本疏中释如要迷杌等方谓人等故出浅喻深喻。尔者以谓人可喻迷生空理耶。
  论云。补特伽罗我见起位。彼法我见亦必现前。我执必依法执而起。如要迷杌等方谓人等故(云云)。
  疏云○此中喻况理有浅深。浅喻谓人是人执。迷杌是法执。深喻即迷杌是迷法空。谓人是人执。法中据迷理。人中起事执。问。人中亦可言迷理。法中起事执。答。不然。人狭法宽。以法为本故(云云)。
  秘云。疏深喻至人中起事执者。法空理深。迷斯至理名为深也。问。谓人是人执。而与浅喻竟何别耶。答。据迷于杌。分成浅深。问。谓人设喻迷生空理名深何失。答。意明我法相依而起宽狭不等。事理相托故不喻之(云云)。
  明诠记云。今云迷杌者。是喻起法执。亦喻迷法空理。既云迷故。通迷理事也。谓人者是执实人也。不可执人空故云执人。故唯喻起人执也(云云)。
  十卷私记第十可见之。
  问。我法二执从别种生欤。
  论云。我法二见用虽有别。而不相违。同依一惠。如眼识等。体虽是一。而有了别青等多用。不相违故。此亦应然(文)。
  疏云。下显体用同别。我法用别。惠体是一。同一种生无违于理。如一眼识缘青黄两境二行相生○然今所执非是二境。无一心中于二境起二行相执故。问。若尔。前言疑于理印于事。岂非二行境耶。彼虽非执。行相别故。执即不然。以推求故。以坚着故。境行别者亦不俱起。今此不违故许俱起(云云)。
  灯(如下)。
  秘云。彼虽非执等者。虽言兼于得失。今取得也(云云)。
  别抄云。问。眼识了青黄。青黄二境。别一见执人法。二境应不同。解云。此云此喻一心有多行解。非喻二境。又解。非执心中可缘多境。执心推度境不缘多。若尔。何故前云疑于理生于事决印。是非二境。解云。此中疑印疑印二解各取不同。非如一见坚执推求得于二境不解。此不正说故不依之(文)。
  灯三云问。赖耶三相为是体相为是义相。答。本疏释云。自相是体。余二是义相。西明二解。一云。自相是体相。余二是相状相。二云。三俱体相○今详此释○本疏为正○不同二障。二障用殊。障性伏断各各差别。经论诚说二障体别。无文说此三相别体(云云)。
  佛地论七云。体虽无二。而用有别。如一识体取境用多。此由熏生一种子体。亦有多用。起时虽俱。而渐次断圣道势力有分齐故(云云)。
  论九·秘七可见之。
  十卷私记八云○问。若见分不别者。何故论云。我法二见用虽有别。而不相违。同依一惠(云云)答。其我见用法见用二别。非谓见分二别也。问。若尔。我见用法见用。四分中依何分。答。依见分。不依自灯分。自证分现量。不起二执故也。问。若不依自证分者。何故疏我法用别。惠体是一。同一种无违于理。准此义。从同一种起惠自体分上。云有我法二执用。而何云见分上二用。答。自体分用。见分带我法二执故。推本自体分上有我二用。自体非谓起我法执也。问。若尔自体分不为我法执。答准灯第五。二执体故亦我法二执。若□不起执故。非我法二执也。
  问。自体分自证分何别。答。后二分总合云自体分。唯第三分自证分也。
  性决定引自果所可思之。
  秘七云。论体虽无异而用有别者。用别有二。一现行用别。二种子用别。有障菩提涅槃用故。前解为本。后理亦通(云云)。
  灯云。论我法二见用虽有别同依一惠。要集云。必无别种所知障定。前已略明。今更重显。若无别种。诸罗汉等起法执时。能熏种不。若言不熏。能熏四义少何不熏。若言许熏者。岂非别种。能熏唯是所知障故。又复自言。一惠用分熏成二种。即是别种。何云必同说为烦恼者。是据根本及多分故(云云)。
  灯三云(论三处)此二法执细故难断。要集三解。一云。六七法执从无始来与彼我见唯同种起。离我见外无别法执○今谓不尔。从无始来执法为有即执为我。可如所说炎见等虽执法有。不执作我。岂非法执。此等既法执岂恒我执俱。又少无学我执已断○(如今灯意)此既生现岂与我见执恒同种耶(云云)。
  同七云(论九处)论七转识内或多或少如烦恼说者。据烦恼俱数多少等。云如烦恼说。非是定判一切所知定与烦恼同种而生○然疏云。无离烦恼别起执故。故数多少与烦恼同者。据俱时起不断烦恼身中所起所知障说。若许定同。如二乘无学。已断烦恼。犹起法执后熏成种。宁有烦恼与同种生。又异熟心疑人杌等。是所知障。岂与烦恼同种耶。问。执杌迷人。既是所知。为是法执。为非种耶。答。是法执类。非正法执。执必痴俱。彼非痴俱。是异熟故。又释。是执若业感异熟。不与痴俱。异熟生宽故与痴并。或迷杌心与其无明通俱不俱。俱者是执。不俱非执。但是等流(云云)。
  问。西明意以法执望菩萨生空智名不染(云云)尔者淄洲大师可许之耶。
  论云。法执俱意于二乘等虽名不染。于诸菩萨亦名为染。障彼智故。由此亦名有覆无记。于二乘等说名无覆。不障彼智故(文)(佛地论七同之)。
  疏云。于二乘等。等诸异生。虽名不染。于菩萨名为染。障菩萨智故。由此法执通二无记。望二乘是无覆。望菩萨亦名有覆无记。不障二乘故(云云)。
  灯云。论法执俱意于二乘等。等取凡夫。即二乘凡夫。西明等云。等取菩萨生空智。以不障彼智。亦名不染。要集云。后说为胜。若等凡夫。菩萨有。何故不等。今谓前胜。论云。于诸菩萨即通凡夫圣。若望菩萨生空不染。起生空时。可非菩萨。又亦应言于诸菩萨除生空智亦名为染。前句总说。文复不除。故知总望不等菩萨起生空时。然于菩萨不言等。诸言构故。前影后故。俱无有过(云云)。
  西明疏五云。法执俱意与生空观不相违故。于二乘等虽名不染。障法空故。于菩萨诸亦名为染(云云)。
  常记云。文要集云后说为胜等者。解云。集云。如前诸师共成两释。一云。等取异熟生人天之乘。一云。等取菩萨生空智。今取后释。若等异生。即等二乘种姓异生。若尔。何故菩萨不等。种姓异生类耶。然诸菩萨有生空智。故说二乘等。二乘即无法空智。故不言菩萨等。由此准知。二乘菩萨各通凡圣。问。无姓无二智。无所障故。二障俱无覆。若言毕竟不得二智故名为障。二乘毕竟不得法空智。所知应有覆。答。有性据可得不得说名障。无性约毕竟不得名障。由此准知。无性所知亦应有覆。贤云。今谓不尔。菩萨法执望法空染。望自生空犹名不染。何妨趣寂身中法执望生空品。虽名不染。望自法空名毕竟染。由此无性二障随应各毕竟依障自品二智名染有覆。望余不染。具如古迹释(云云)。
  疏上文云。论八地已上至不相违故。述曰○此三地法空智不现前。起人观时犹起法执。不相违故。细执不障粗观起故(云云)。
  论七云。第七转识○有漏无漏容互相生。十地位中得相引故。善与无记相望亦然。于无记中。染与不染亦开导。生空智果前后位中得相引故(云云)。
  疏云。谓此师说有人法执。故为此说。染者人执。不染者法执(云云)。
  第二能变教证段

  问论中证第七识解脱经中亦别说有(云云)解脱经名何释之耶。
  论云。解脱经中亦别说有此第七识。如彼颂言。染污意恒时。诸惑俱生灭。若解脱诸惑。非曾非当有。彼经自释此颂义言○对治道生断烦恼已。此意从彼便得解脱。尔时此意相应烦恼。非唯现无。亦无过未。过去未来无自性故(文)。
  疏云。述曰。此大小乘通许之经。非是解解脱义名解脱经。然四阿含不摄零落之经。诸部皆有。如天请问经等。并是为阿含不摄。此经解脱阿含故。名为解脱经。若言零落经。名字恶也(文)。
  秘云。疏四阿含不摄等者。详曰。解解脱义名解脱经。于理为胜。故经颂云。若解脱诸惑等。故诸经论从其所说以立名者。其类寔繁。若不尔者。凡是经名是如来建。或集法立。岂佛阿难据后零落而立斯号。若后人立名。亦为未可。便令经因难为楷准(文)。
  演云。疏解脱阿含者。意说为经名解脱阿含经。阿含者此云详教。此解脱即详教也。非是涅槃等解脱(云云)。
  灯云。解脱经者。有云。因道断障得解脱故名解脱经。要集云。如天请问等。不名解脱经故。今谓不尔。何经不令修道断障。不尔。何得云引对治故明是佛说。故前说是。然天请问是别名。言解脱者。是诸不入阿者之总名(云云)。
  贬量抄意同灯文也。
  肝心云。东抄云。问。非广有帙诸少经等。结集之究皆悉集在四阿含中。何故此经不在彼抄。有经云。阿难不见佛说此经故。结集时而不集也。此亦不然。阿难不闻法。皆重为阿难说故。又解云。佛虽重说。今者此经佛妄不说。此不然。若化此解便同小乘。佛有舍合故为不可。正释云。然但后时梵本随落四阿含中。说名为落。非佛有当妄阿难不集。今思理亦难悉。凡是经名或佛自施。或结集置。如何置零落之名。准此解脱不名零落。于理应善(文)。
  文义记云。言解脱经中者。基说云○测释观解皆同基。范云。两释。一云同前。一云由道断障令意解脱。此经名解脱经(勘余私记婆娑等)证曰。范云。后释稍顺于文。若言不及阿含名解脱者。天请问经及阿含名解脱者。天请问经及六因经等。何不名为解脱经也(云云)。
  理证
  第一不共无明证
  问。眼等五识与恒行不共无明不相应有何故耶。付平等性智通能伏道欤。
  论云。已引圣教当显正理。谓契经说。不共无明○此依六识皆不得成。应此间断彼恒染故(云云)。
  疏云。论此依六识至便无此失。述曰。若谓不共在六识身。亦不应理。所以者何。应许此无明间断。从所依识故。彼六识恒染。从无明续故。经颂俱言无明恒起。其六识身许通三性。若六识身有此无明。此便间断。彼六识身便唯染俱。许与无明恒相应故。摄论无性第一卷云。此依五识无容得有。非不染意识中有。亦非染意识中有。若谓意识由彼烦恼成染等。若复有说。善心俱转等。若有说。染意俱有别善心等。断简大精。然彼不共与此下相违。至彼对会。许有末那。便无此失(文)。
  灯云。明不共无明。摄论第五云。此于五识无容说有。是处无有能对治故。若处有能治。此处有所治。非五识中有彼能治。于此见道不生起故。此意五识在见道位未成无漏。若有不共无明。即在圣位亦名为醉。与教相违。说异生故。不云圣者亦恒常起。又约菩萨起见道说。尔时第七亦无漏故。非谓二乘所起见道。亦非第六。立第七故。问。无性之人既无对治。应总不有。答。是异生故。又难意且据有姓起见道说。不尔。许五有成事智。应有不共(文)。
  秘云。论此依六识皆不得成者。如无性论。疏灯略引。学者犹迷故今具录。论云。此于五识无容说有。是处无有能对治故。若处有能治。此处有所治。非五识中有彼能治。于此见道不生起故释曰。以五识中无能治见。故不得有所治无明。言见道者。简余二道。以成事智佛果有故。问。第六应有不共无明。有见道故。答。六有通治。非别治故。问。七有见道。七相应惑应名见断。答。虽不断之。伏暂不起亦见力也。由斯见道有平等智。据大乘说(文)。
  灯常记云。文摄论第五云至不生起故。解云。此第一卷文如第五卷文意。此说云。
  此不共无明于五识时不道理说有(宗)是五识处无有见道能对治故(因)若是意处有能治见道。
  此意识处即有所治不共障也○于意识中虽有能治是通能治。○平等性者为别能治。既有能治。故有所治。问不可见道无平等智。不共无明应在意识。答。六七二识及七地中间是意识地。于意识中有能治故。即有所治。五识身地无能治故。即无所治(序如是说云云)。
  无性摄论一云(如演秘引)。
  同疏二云(如常腾引)。
  世亲摄论一云○此于五识理不相应。是处无容能为障故。若处有能治。此处有所治(云云)。
  问。
  灯七云(论九)问。此佛地障用何智断。西明云。平等妙观依金刚定共断此障。所执同故。此通根本及后得智。而差别者。根本双断迷理迷事。后得断事。今谓不尔。若许平等亦正能断。应自能生。既观察引。正唯观察。不尔。十障皆二智除。何但佛地(云云)。
  问。论中此俱见等应名相应(云云)尔者疏主何释耶。
  论云。染意恒与四惑相应。此俱无明何名不共。有义。此俱我见慢爱非根本烦恼。名不共何失(云云)。
  疏云。述曰下有三说。此即初师。此中无明不与根本共。非不与随共。然此四惑非是根本。是随惑摄故无此失。何随惑摄耶。此有二义。一云。非二十随。二十外摄。杂事说。随有多种故。即诸烦恼分位差别。随其所应根本分位。二云。即随惑。义说不正知为我见。憍为我慢。掉为我爱。无明一种是根本故(云云)。
  论云。有义○应说四中无明是主。虽三俱起。亦名不共○痴增上故(文)。
  疏云。述曰。此申义也(云云)。
  论云。此俱见等应名相应。若为主时。应名不共(文)。
  疏云。述曰。下释难也。此外人问。此俱见等非为主。故应名相应。若许为主。彼亦应名不共。以痴例余。为主应尔(文)。
  论云。如无明故。许亦无失(文)。
  疏云。述曰。余三为主时。亦得名不共。亦如无明为主义故。此义未详。不见诸论名不共贪故。对余痴故。论多说痴。理实贪等亦有不共名故。然此师意。非第七识中有不共贪等。无明为主故。今此据彼六识作论。若此师意。即六识中独行贪等名不共贪。通见修断等。唯此俱贪不与六识慢等俱者。方名相应。不为主故。是主无明余识亦有。又如无明故。总是难文。许亦无失。是答前难文。又此俱见等应名相应者。是破前师。前师见等亦名不共。今言非主应名相应。总是第二说之文也。若为主时应名不共者。初师难文。若以为主名为不共。此俱见等不为主非不共者。余六识中见等为主时。亦应名不共。如无明故。论答许亦无失。又如无明以下。总是答此前师难文。并得合为四解(云云)。
  有记云。前师见等亦名不共等者。谓前初师云。我见爱等亦名不共。故今彼师之难云。我见等非主故应名相应也。问。以何知前师之意我见等亦名不共耶。答。论云。此俱见等我见慢爱非根本烦恼。名不共何失也。此意显者。第七识俱有之我见等。名随烦恼。而不名根本烦恼。故第七识相应之无明名不共。有何失也。所以者何。彼师云。根本烦恼是别头起。不得俱起。故知根本烦恼中之我见爱等。即别头起而不并起故。名不共也(此即彼师之意也)然即彼师之意。见我见等有二种。一者是随烦恼之我见等。即与第七识不相应也。一者根本烦恼之我见等。即此与第六识相应。而与第七识不相应。以别头起故名不共也。若与第七识许相应者。是即并起故。无可名不共。故不许与第七识相应也。文此俱见等不为主等者。谓此第七识俱有之我见等不为主故非不共者。是即可尔。然余六识中我见等亦应名不共。以为主故。犹如无明。故论文答云。许亦无失也(云云)。
  第二六二缘证
  问。论中明六二缘证出比量作法云。
  谓如五识必有眼等增上不共俱有所依(文)尔者此文皆举同喻欤。
  论云○谓如五识○俱有所依。意识既是六识中摄。理应许有如是所依(文)。
  疏云。论谓如五识至俱有所依。述曰○初句是喻。下简次第灭意变现本识因缘所依。逆次第配。此为宗法。论意识既是至如是所依。述曰。此举有法。及举因成。意识者是有法。因云六识中摄。言在中摄。不言六识摄。是一识摄故。喻如五识。此皆举之(云云)。
  秘云。论谓如五识至俱有所依者。有义弹云。疏文云。若是宗法。何故乃云必有眼等。今解。谓如至俱有依。皆同法喻。即以此喻所简别法为其宗法。详曰。依义宽通。举眼所似。简余非者。斯亦何违。若言喻者。何假置彼必之言。观诸因明。未见喻中有此例故。必有定义。宗有无失。下总量云。必有不共显自名处是宗法也。又总是喻。更有何法是所简者。将以为宗。若言意根即是所简。文既不言应是意许。若如是者。岂此宗法唯有意许。无言陈耶。又未曾见以喻所简别法为宗。准此则应先举于喻后方言宗。以喻简彼宗法过故。以此而言知疏无谬(文)。
  世亲摄论一云。论○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故。所以者何。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释曰○又五同法故。所以者何。譬如眼等五识。必有眼等五根为俱有依。如是意识亦应决定有俱有依(文)。
  肝心云。文复云谓如五识必有(何两信之)眼等(比二之失)增上不共(乃)俱有所依者。此依基师意而消文也。故疏主云。谓如五识至俱有所依者。初句是同喻(谓如五识是也)下简○宗法(已上)○言眼等者。演秘云。举眼等似简余非者(已上)眼者五识之中举初兼彼。言等者相似义。意为能似眼为所似。故举宗法云。第六意识必有与眼相似增上不共俱有所依。此是宗法也。若依西明消论文云。谓如五识(乃)必有眼等(乃)增上不共俱有所依。故彼疏云(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