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论第七卷本文抄三十一目次

  四缘义段
  因缘段
  远望当现
  此生等流
  五趣名言种子
  已成无果等过
  等无间缘段(本)
  顿悟菩萨生下三禅受变易欤
  不异前受
  或三地菩萨
  复有清净世界
  处处不定
  大自在宫摄色究竟欤
  初往自在宫净秽
  顿悟自在宫界系

  论第七卷本文抄三十一

  四缘义段
  因缘段
  问。牵引因中种子望当现行可为因缘耶。
  问。西明意牵引因中有因缘者假说因缘也(云云)灯师可许之耶。
  灯云。论一切种子识。西明云。能引自类及引同时自类现行。是因缘性。即问云。若尔。如何牵引种子为因缘性。解云。实非因缘。然菩萨地假名因缘。因缘类故。今谓下尔。远望当现。名为牵引。未润等种自类相生亦是此因。故名因缘(文)。
  西明疏云。能引次后至是因缘性者。此对所生出种子体。谓生次念及生同时自类现行。方成因缘。前法灭时后法即生。如称两头低昂时等。有因缘用。非隔念者。与现行法不相违故。与果同时。若隔念者。皆非因缘。问。若尔。如何牵引种子说为因缘。解云据实为论。非正因缘。而菩萨地说牵引种子为因缘者。因缘类故。假说因缘(文)。
  论云。一因缘○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种子者○能引次后自类功能。及起同时自类现果。此虽望彼。是因缘性(文)。
  别抄第五云。解云。引远自果亦是因缘。而第七引同时果。且约相显故作是说。若不尔者。此牵引因总非因缘。如何得有亲疏二因。论不应云业去果远。习气亦尔。又菩萨地十因二因相摄如何。二因是能生因。故知牵引有亲也。种子第二义云。依生现果立种名。由此对自果方立因名。此就相显亦不相违(文)。
  论八云。虽牵引中亦有因缘种。而去果远亲隐故不说(文)。
  疏云。虽知菩萨地牵引因亦有因缘种是能生因。而望生起是远。未被润故○即业种亲名言种相貌隐故。遂其因缘种。而说业种为牵引(文)。
  伽抄十一云。今此中云牵引因者。一切种子望后自果。牵引因即如行支善恶种子远生自善恶。现行识支远生生老死。皆自种是因缘故。故今是能生因摄(文)。
  论八云。随顺处言显诸依处引等流果一切功能(文)。
  疏云。显等流果即依处中七依所得。谓习气望自类种。有润望现行及自类种(文)(后书略之)。
  同论云。爱望于取。有望于生。有因缘义(文)。
  疏云。此二支望后有因缘义○因缘准此(文)。
  如第八卷爱取因缘之处书。
  问。本疏中此生等流谓有二解(文)尔者二解者何耶。
  论云。一切种识。谓本识中能生自果功能差别。此生等流·异熟·士用·增上果。故名一切种(文)。
  疏云。论此生等流至名一切种。述曰。此生等流。谓有二解。一者种子前后自类相生。二者种生现行。虽复同时亦名等流。现行是种之同类故。于因缘中。唯除现亲能熏之因缘。此明一切种故。余因缘种体皆生等流。问。前第二卷末。种生现起。如俱有因得士用果。何故此中但言等流果耶。答。如前第二。初明等流·异熟二因习气。摄诸种尽。彼间等流即此等流。种生现行非士用果。彼卷下但言如小乘俱有因得士用果。不言即是俱有因。然显扬十八。破俱有因是因缘故。今但是因缘生起因等摄得等流果。此据法体。彼举譬喻。亦不相违。又互为果名俱有因。种现即非。若与俱有法为因。亦通无妨。如摄论说。即义说二因。若别解者。唯前后种相望是等流。望现行即士用。或增上果中摄。言异熟者。即善恶种望诸现种异熟生无记法。前生等流果种但各自性。即通三性漏无漏因缘种。此异熟果因。但是善恶有漏增上缘种。然约第一解等流。即此二种摄一切种子尽。下士用等随义于上别立。以俱有为果故。若约后解等流。谓作意种子望心等法。是士用因。作动心等生故。若约前解等流。即等流种等生现行法已。令士夫得士用果。此种远望士夫所作。名生士用果。增上果亦有二。若前解等流。即除前三果外皆增上果。若后解等流。种生现行等亦名增上果。此果稍宽。不能繁述。且依一法说者。如名言种望第八现及自类种。是同类因。善恶业望此现种。是异熟因。作意种子惊觉起故。望此种现。是士用因。第七识种子为俱时依势力引起。望此种现。是亲增上因。第八现种望此能生。随其所应。即是等流·异熟·士用·增上四果(云云)。
  秘云。疏若前解等者。解等流中第一释也。对彼等流二种之义。以辩余因。下疏准知。疏若约后解等流果等者。后解等流种亲生现。亦等流果。故取作意种子。望心为士用也。疏若后解等流至亦增上者。亦等流果显所生现望能生种有二果义(文)。
  蕴云。疏然约第一解等流等者。解等流中。初以种生种及种生现。俱名等流。总为第一解也。后若别解者下。唯前后种为等流。种生现即士用增上。此为后解。此中据第一解。等流宽并此异熟。即摄一切种子尽。正与前第二卷解等流异熟二因习气同。下言前后。准此应悉。疏若约后解等流至作动心等生故者。今准后解既唯前后种为等流即种生现可名士用。前已说讫。故不言重但说作意望心为士用也。以稍疏故。与力胜故。此约法士用(文)。
  义演云。疏若前解至果摄者。意云。前等流果有二解。初解即种生种。后解即生现行。今准前解。种生种。唯是等流。若准后解。种子生现行。现行亦名士用果。或增上果摄者。意说。增上果亦摄得士用果也。亦有疏本作别字解亦得。意说前总相解等流果。即取种生种。种生现。皆是等流果。今别解者。唯是等流果。若种生现即。名士用果。或是增上果摄。增上宽故。通摄士用无妨○疏然约第一解○故者。若准前解。等流果中即取种子生种子。种子生现行。名等流果。此唯种生种。种生现行。此二种即摄一切种子尽。士用果俱于种子生现行上。义说士用果。然士用果总有四种○今疏中但说俱生士用故。云以俱有为果故也。即种子为俱有因。现行为士用果。又牒后说此二种摄一切种子尽者。即约等流异熟二因习气说摄一切种子尽。意说。等流果种子及异熟果种子摄一切种子尽。此解顺疏。以疏解等流中。初解唯约生种名等流。不约现行也。周法解妨。疏若约后解等流果等者。后解等流取种生现行亦等流果也。若尔。何者为士用果耶。答。作意种子为俱有因。心王为士用果○疏若约前解等流种等乃至士用果者。问。此人士用果未审。取何者为士用果耶。答。据前解等流。即种子生种子。此第八识等流名言种子。生第八识现行已。即于五蕴假者士夫。能作种田等事士用成。即此第八识等流种子。望远士夫所作种田等事成。得名士用果。问。何故不约第二解耶。答。等流中第二解。前约法士用。此约人士用果说。故不说第二解(文)。
  问。欲界五趣名言种子未蒙行支熏发前法尔各别欤。
  论云。种子者。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等功能差别(文)。
  疏云。论种子者至功能差别。述曰。善染无记显通三性。诸界地等者。即界地等功能各别。等者。等取有漏无漏·色非色·报非报等种种各别种子。有说名言种三界无别者。不然。违此文故。界系别故(文)(西明疏大旨同之)。
  太抄云。古者诸大德说。名言种子三界无别○今弹序云。不然。违此论文。诸界地等功能差别。故知即三界九地名言种子各别○然欲界中有二说。一云。欲界中五趣虽别。皆共同一类名言种子○虽五趣别。以同一地故。即有一个名言种子。第二解云。此亦不然。四禅中虽一地中有三天。三天皆同一天趣可许一地。三天中皆同一类名言种。若欲界中虽同一地。以趣别故。不可五趣中同有一类名言种。既欲界中五趣别。即亦有五种名言种子○此第二解为胜(文)。
  忠安记云○(引测·基说)旧师等言。由此文知。三界九地名言别。而五趣是同一欲界故(私计基测应同此解)若尔。等言应成无用。论文既言诸界地等。等取趣故。是故今谓五趣各别(文)。
  玄赞七云。行有二种门。一善。二不善。或分为三。一不动。二福。三非福。此有分熏习所摄。识等五种。名言熏习。此五无记。势力羸劣。不能自生。所所未定。要待有分熏习方起(文)。
  伽抄第四云○此识等种名言熏习。先虽已熏。未知生处。由业招集。当于善恶二趣果生识。随因转名随业识(文)。
  灯六(论八三业)非说诸业○如生净居(文)(如第三卷五趣惑业书)。
  问。显扬论中破有宗六因。尔者同类因如何破之乎。
  论云。有说。异类同类现行展转相望为因缘者。应知假说。或随转门(文)。
  疏云。或随转门者。随顺萨婆多说俱有等五因为因缘故。显扬十八。破彼五因非因缘故(文)。
  秘云。显扬论第十八中。广非有宗六因不得为因缘云。且同类因有三过失。若言同类之因名同类因。有已成过。何以故。若善等法善等体性前已成就。彼何用因。若言同类即因名同类因。是即无果。有不定过。何以故。不示其果。是谁因耶。又非决定因体同类。不相似法亦为因故。若言非同类即因。亦非同类之因。是即言名有虚设过。同类因言无有所生。浪施设故。如是于余四因三过。如理广说(文)。
  显扬十八云。有一异计立六种因。谓同类因·遍行因。俱有因·相应因·异熟因能作因。如是六种除异熟因余五因性不应道理。由有三种过失故。何等为三。且同类因有三过失者。言同类之因(文)(已下如秘所引)。
  别抄二云。问。显扬论中。三种过破萨婆多五因。彼宗还以三过反难大乘异熟因等因。如何去难。解云。大乘因果必定同世。种对现故。因果现俱。皆依主释。又解者。种子自类相生。皆依现法假施设立。现在法有引后用等。如论广释(文)。
  灯三云(论二)虽显扬论破。破萨婆多。离第八识余现等法非因缘故(文)。
  显扬兴疏八云。
  等无间缘段(本)
  问。顿悟菩萨可有生下三禅受变易义乎。
  疏云。论谓诸异生至得菩提故。述曰○其诸异生无欲界身受变易生死。变易生死不可死也更生大自在宫故。至第八地身要生第四禅。得胜身已方受殊胜变易身故(文)。
  疏次下云。然由异熟同一地故。论说为生。据实受变易。在下三天处。未得生净土。今往故名生(文)(释彼如生在净居天上等文也)。
  灯云。论异生求趣色界心后引生无漏等。本释顿悟至第八地生第四禅。初得胜身方受变易西明云。异生求佛。是顿悟人。未断烦恼随眠力故。色界心后引生无漏。今谓若已随眠未断即生彼天。初二果人随眠。及未断色第三果人回心求佛。亦应定生第四静虑。有随眠故。由此故知。烦恼胜能不厌生死。取最胜身方受变易。故必生彼。二乘不然。故不定生(文)(先定二乘相返之可知顿悟类二类异故也)。
  论八云。谓不定性独觉声闻。及得自在大愿菩萨。已永断伏烦恼障故。无容复受当分段身。恐废长时修菩萨行。遂以无漏胜定愿力。如延寿法资现身因。令彼长时与果不绝(文)。
  疏云(八末)言胜定者。旧云边际第四静虑。今虽无文定何静虑之边际定。四定俱得。预流果等皆得此定。理不违故。然多第四。以殊胜故(文)。
  问。要集意顿悟菩萨得变易之后更生自在宫(文)灯师如何难之乎。
  灯云。要集云。八地已上亦不断随眠。受生有用。故第十地方生自在。余地菩萨未极熏修。故不得生。由此瑜伽第四云。由极熏修第十地故。得生其中。显扬第二云。若善修习不思议三摩地所引第十地中第四静虑者。受出过净居大自在天生果。经论文显。二乘回心○此学无学受变易已。必无死生。但往自在不名为生。顿悟菩萨唯除三恶。余一切生未得非择。烦恼未断。虽受变易。亦有生死。今谓不尔。诸受变易。必无舍寿别受生死。若别受报。为广果天业。为大自在天业。若广果业不异前受。何须更生。若自在天业。彼何时造。若是新造。非名后报。若是旧造。应五那含人旧造净居业。彼既不尔。此如何然。又复二乘有学回心至第十地。应别生死。文说第十地菩萨生。不云直往非渐悟故。又此论第八云。谓不定性○(如上书)与果不绝。数数如是定愿资助。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若第十地有生死者。应更容受当分段身。亦非永伏烦恼障。又不得云资现身因与果不绝(文)。
  贤圣义私记三云(松室)问。若先受下三大生。重资古业生净居者。何故灯第六破顿悟菩萨生自在宫之义(要集)云若广果业不异前受。何须更受(云云)答。彼文意别。所以者何。要集解云。顿悟菩萨下三天变易生已死生大自在宫。所以者何。除三恶余一切生未得非择灭。烦恼未断。虽受变易。亦有生死(云云)今灯师破云。诸受变易必无舍寿○此如何然(云云)意云。顿悟菩萨生广果天往自在宫(色究竟天上有自在宫。十地菩萨极熏修力生于彼天证大菩提)无死生义。若汝要集许生死者。其所受之生死以广果天业受欤。若言以广果天业受生者。何再生广果天耶。若以自在天业受生者。此人何时造自在宫。若圣者身始造者。不可后报利益。若凡夫时昔所造者。乐惠上流昔可造五净业。上流不还。既杂修下三天古业生五净居。此顿悟何昔造自在宫业耶。要集不知第十地极熏修故。以广果天身即往自在宫。故说有死生。故广果死后以其业重生广果。可无益言也。上流不还遍没。不尔。无再生广果之义。初生广果亦以其地古业熏修转成净居业生彼处。故不同言也(文)。
  问。灯中引本论说三地菩萨生净土(云云)三地者何地乎。
  灯云。论大自在宫者○如瑜伽七十九所说。净土或三地菩萨等往生。十地亦在其中(文)。
  周记云。灯或三地至亦在其中者。八·九·十地名为三地。既言三地处于净土。所以第十亦在其中。即第十地在净土中(文)。
  伽论七十九云(如次题书)。
  伽浮丘云。已入第三地菩萨由愿自在力故。于彼者○集解一释。此中云第三地者。七地门中第三地也。谓种姓地为一。胜解行地为二。净胜意乐地即是初地为第三地。故此论文与余处文互不相违(文)元晓师同之。
  景法师抄云。约实言之。初地已上皆得往生中。云何第三地者。约三地中得定依定修观方得往生故作是说○此据实报净土为论(文)。
  庄严论第十一云。生净土者。后三地中等(文)(周起依此文欤)。
  伽七十九卷奥文云。问。已入第八地菩萨当言何相。答。当言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作意。得任运故无有动摇。于一切相得自在故住清净地(文)。
  唯识论十云。八不增减真如○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自在故(文)。
  疏云○新中边云。有四自在。一名无分别自在。二净土自在。三智自在。四业自在。第八地中唯达初二(文)。
  问。对法论中复有清净世界(等文)通说他受用土欤。
  问。变化净土对法二种世界中何摄之乎。
  灯云。论大自在宫者。对法第六·解深密经·瑜伽七十八九。皆总相说○对法但明佛之净土云。唯佛所觉。非得静虑者静虑境界。总相说土。不简何佛。亦通菩萨而得往生。文中亦含大自在宫菩萨生处。不尔。十地菩萨不生。由文隐故。要集家说余本不获(文)。
  周记云。灯云唯佛所觉者。佛即是意说。净土是佛居。又云非得静虑境界者。此意即意说。其净土者非得定人而得止居。复非静虑境界所摄。今菩萨等名静虑。又云总相说土至由文隐故者。此会意云。对法论中虽言佛土。三佛通言不简何佛。文总相故。据实菩萨得生其中(文)。
  常记云。文由文隐故至余本不获。解云。集云。言大自在宫者。基说。花严十地十二云。摩醯首罗智处生故。解深密经·瑜伽第七十八九·对法第六·显扬第二。皆云大自在宫也。此唯他受用土(瑜伽第四显扬第二十地十二有自在宫余本不获)此案意云。瑜伽第四·显扬第二十地十二。皆有自在宫之文。所余解深密经·瑜伽七十八九·对法第六。不见说有自在宫文。故基法师误引文也。今灯意云。上诸经论虽显不言。而意含说。由彼文隐。难可知故要集家云余本不获。本释前意云。善照察故。言自在宫文矣(文)。
  疏云。大自在宫者○解深密经·瑜伽七十八九·对法第六。显扬第二。瑜伽第四等中。有大自在宫文。此唯他受用土。十地菩萨报身往彼(文)。
  论十云。一切如来身土等法○故唯是善○说佛土等非苦集故(文)(释不思议善常之善字)。
  疏云。又对法第六·瑜伽等说。有清净法界。非苦集故(文)。
  对法论六云。苦谛云何。谓有情生及生所依处。即有情世间器世间。如其次第若生若生处。俱说名苦谛○复有清净世界。非苦谛摄。非业烦恼力所生故。非烦恼增上所起故。然由大愿清净善根增上所引。此所生处不可思议。唯佛所觉。非得静虑者静虑境界。况寻思者(文)。
  同钞云。此生所处不可思议。唯佛所觉。即唯自受用土。及佛所变受余受土。尚非得静虑者等者。为非二乘所知。谓一切菩萨所见之土。况得寻思者能知。又静虑即随下人所得。妙定不知。上人土故。又诸菩萨名得定者。亦不知土。本所因故(文)。
  无垢称经疏第二云。对法六云。复有清净世界○况寻思者。此明自受用土。唯佛所知。尚非十地二乘境界。况非圣位有寻思者之所能知(文)。
  又云。自受用身○对法所言。唯佛所觉。尚非得静虑者静虑境界。况寻伺者。即是此土(文)。
  已上二文全同佛土章。
  瑜伽第七十九云○彼复有二种。一者清净。二者不清净。于清净世界中无那落迦·傍生·饿鬼可得。亦无欲界·色·无色界·亦无苦受可得。纯菩萨僧于中止住。是故说名清净世界。已入第三地菩萨。由愿自在力故。于彼受生。无有异生·及非异生声闻独觉·若异生菩萨得生于彼。问。若无异生菩萨·及非异生声闻独觉得生彼者。何因缘故。菩萨教中作如是说。若菩萨等意愿于彼。如是一切皆当往生。答。为化懈怠种类未集善根所化众生故。密意作如是说。所以者何。彼由如是蒙劝励时。便舍懈怠。于善法中。勤修加行。从此渐渐堪于彼生。当得法性。应知是名此中密意(文)。
  问。大自在宫唯为在净居天上。将如何。
  论云。此何界后引生无漏。或从色界。或欲界后。谓诸异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后引生无漏。彼必生在净居天上大自在宫得菩提故(文)。
  疏云。大自在宫者。谓净居天上有实净土。即受用身初于彼起证。是第十地菩萨宫。旧言摩醯首罗。今应言莫醯伊湿伐罗。即大自在也。此出花严经十地经第十二卷。摩醯首罗智处生也。解深密·瑜伽七十八九·对法第六·显扬第二·瑜伽第四等中。有大自在宫文。此唯他受用土。十地菩萨报身往彼。然由异熟同一地故。论说为生。据实受变易。在下三天处。未得生净土。今往故名生。瑜伽第四说。超过净居大自在住处。第十地菩萨极熏修故。得生其中故。既成佛已。身充法界(文)。
  义演云。疏大自在宫者乃至初出彼起证者。此大自在宫即在五净居天上。故六门陀罗尼经说。薄伽梵在净居天上。依空而住众妙七宝庄严此净土。即名他受用土。就彼天处。三藏两解。一云。正在五净居上。亦属色界有别处所。如大品经说。一云。即是菩萨净土。住处不定。或在色界净居天上。或东西方等。如说西方极乐世界等。此即他受用土也。以自受用土遍周法界。菩萨不见故。若菩萨于中作佛。即而成自受用身佛土也。即十地菩萨于他受用土中。即菩萨自身而成自受用身佛。若十地菩萨不见诸佛自受用土。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即此大自在宫。若论系。此大自在宫即是不系法。若论处所。即在色究竟天上别有处所。若论摄者。此大自在宫即是色究竟天摄。若论第十地菩萨身。即是无云等三天中身摄也。若第十地菩萨未成佛。即向他受用土中。若已成佛。即诸根遍周法界。是自受用土身也(文)。
  疏上文云。论谓诸异生至得菩提故。述曰。一切异生即顿悟人得成佛者。定色界后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以色界中无二乘回心者。瑜伽第五十云。变易生死所留生身。即于此洲故也。后无佛等可教化故。发心留身唯在欲界。必生自在宫。唯异生色界后也。有学等回心。但于欲界等地。随多少生死尽。即受变易生。后往自在宫成佛。不往彼生故。其诸异生无欲界身受变易生死。变易生死不可已更生大自在宫故。至第八地身生第四禅。得胜身已方受殊胜变易身故。大自在宫者(以下如面)。
  下文云。问。大自在宫唯在净居天上。为亦在诸有耶。答。今且指在净居天上。其实西东南北上下十方皆有也。如法花经。常在灵鹫山等故。像决定普广菩萨问十方净土等。故知不唯在一处。疏有妙净土出过三界者。意云。此净土亦系亦不系。如变及第十地菩萨后得智所变。即是无漏三界不系。若第十地菩萨有漏第八识所变者。是有漏三界系。能变识是界系。所变土亦尔。意说。如第八识变及菩萨第六识后得智变。即不摄故。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也。若据第十地菩萨第八识变。即是色究竟天也。以净土极残故。然净居天不知有亦不往彼。唯是他受用。佛为第十地菩萨说法之处(云云)。
  肝心云。文此唯他受用土者。东抄云。问。若尔。何故上云自受用身于彼起耶。答。上但云自受用身于彼起。不言即是自受用土。岂自受用唯摄若于境耶。设言用者。但自受用。于彼起故。亦名起自受用。非实自受用也(文)。
  西明疏云。然大自在。萨婆多宗。五净居中第五净居。名大自在。已上更无有色天故。今依大乘十地经等。五净居外立大自在。然天处三藏两尺。一云。正在五净居上。亦色界有别处所。如大品等。一云。即是菩萨净土。住处不定。或在色界净居天上。或东西等。如说西方极乐世界等。此即二种受用土中他受用土。自受用土遍法界故(云云)。
  文义记云。
  灯云。然自在宫受佛位处。居他用土。处所不定。何以得知。准十地经云。是时菩萨三昧现前。时有大宝莲花王。周圆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诸佛世界。是时菩萨其身殊妙。称可花坐。世界既有十方。非同有部傍布。故自在宫处所不定。然十地经论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者。据第十地初往而说。第十地满欲受佛位所居之土。非必住在自在宫处。问。如初地菩萨见他受用土。如百三千。已上渐倍。计第十地所睹净土。无量无边。如何犹生净居之上大自在耶。又初地已去无恶道畏。以常生佛土。非彼佛土唯净居上故。答。佛土虽大小有殊。菩萨有漏诸现起识。犹是有漏。属界地故。非离三界有别众生。随生何土约第八识。皆属界故。约此而言。十地菩萨由极重修。超五净居生自在宫。故亦无失(文)。
  常腾记云。文然十地经论后报等者。解云。然灯意云。自在宫有其二种。一者色界上自在宫。是处狭小。不容现十祇坐。二者他受用大自在宫。是处实广。十地所见在此自在现十祇坐。然今此处处不定。十地经论约色界上自在宫故。言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灯家会云。此十地经论据第十地初往而说。生色界上自在宫处。第十地满欲受位。即往他受用大自在宫处。非必住在色界上自在宫。文问如初地菩萨处约居上故。解云。今此问意即含二义。一者十地所观土其量无边。即第十地应生无边他受用土。何故今云初往净居上大自在宫耶。二者若欲受佛位时往他受用自在宫者。彼他受用土非唯净居上。如何论云生净居上大自在宫得菩提耶。文答佛土至故亦无失。解云。此答意云。亦含二义。一者菩萨所见净土大小虽殊。菩萨第八识犹属界地。初必往生色界上自在宫。后方往生他用净土。诸教约复往生之义故。言第十地所见土无有边际。我今约初往生之义故。言初往生色界上自在宫。二者此第十地菩萨虽往生他受用自在宫方成佛。而此菩萨第八本识犹是有漏属界地故。即是色界自在宫系第八识摄故。是菩萨第八识所变土随生何土。从能变犹言净居上自在宫。以此义故。论云净居上自在宫方成佛。即是十地所见他受用土。从菩萨第八识。而名净居上天自在宫生。故亦无失(文)。
  又云。文然自在宫至非十八故○(云云)今灯意云。此诸菩萨初往生之色界上大自在宫。案法师疏与灯全别。故疏文云。大自在宫者。谓净居天上有实净土。即自受用身初于彼起证。是第十地菩萨宫(文)。
  灯抄云。灯然自在宫至处所不定等。此余师释乃准知也(云云可寻之)。
  忠安记云。论大自在宫等者(测云)十地经及大论等。五净居外别立大自在宫。三藏二解。一云。正在净居上。亦属色界别有处所。一云。即是菩萨净土。住处不定。或在色界净居天上。或东西等。如西方极乐世界。他受用土(天上云)虽有两解。然不可尔。十地经云。十地菩萨成佛时。所坐之座量。如十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世界量尚大。何况净土。故色界摄理必不然。以少摄大非并此义无有量处。又小经云从此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等者。此亦入于座量故。今谓高在净居天上。傍遍西东净土。故非色界摄。亦非处不定。傍遍东西无边世界故(文)。
  太抄云。且指大自在宫。唯在五净居天。若论净土诸处有。即法花云。常在灵鹫山。十方皆有大自在宫。由如王舍城南山中有禅师。于窟中座禅。忽见一小孔中有端正女子出来。师见之即出孔。下向人说。少年男子闻十五。十五向此孔中座。次曳还见小孔中女出来。少年男子语言。可不即相唤过舍体如唤令入孔子男子随入中。行三十里。见一大河水及一城。女子悟男子言。欲得入城。向水中洗沐。诸人入水中沐浴。便不觉知。既开眼已即向王舍城中座。此孔即是修罗孔。修罗孔一切处法有。且指生孔为魔处。若大自在宫上下十方皆有。且指五净居天上有自在宫也(文)(文字极恶可见余本)。
  显幽抄一本云。初成佛时。于第四禅色究竟天上。有大自在。有妙净土。出过三界。是他受用土。第十地菩萨当生其中也。问。此净土属色究竟否。答。大论疏第七云。准佛地论。是他受用土。非色界摄。故经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也。虽在色究。以极胜故。不属界系也。是无漏也。下净居天人不知有他受用净土也(文)。
  上生经疏上云。若第十地菩萨将成佛时。必往色究竟上大自在天妙净土中。大宝花王坐中而取正觉。此大宝花王量。等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也。十地菩萨坐中。大小相称。况此所见他受用佛。彼佛身量无量无边。此处定在色究竟上。如前所引经论等文(文)。
  上文云。将至金刚。遂往色究竟上妙净土中。华严经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第十地菩萨当生其中。生者类也(或本无二字住也)住也。十地亦言。现报利益。受佛位故。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瑜伽第四·解深密经·对法论等。皆作是言。超色究竟。有净妙土。十地菩萨方生其中。有十相现。大宝花王出。菩萨座中而成正觉(文)。
  六门陀罗尼经疏云。在净居天上者。谓第四禅有人天。一福生。二福爱。三广果。此三凡生圣同座同生天。四无烦。五无热。六善见。七善现。八色究竟。此五唯圣人生。第三果人胜第五阶杂修静虑方得生。圣人离垢称净。即圣安名居故净居。广如婆娑等小乘论说。依瑜伽论。五净居天外有第九大自在天。第十地菩萨所居止。故彼论云。复超过净居大自在住处。有十地菩萨。由极熏修第十地故得生其中。旧华严经·十地经·及起信等论并云。十地菩萨欲登佛位。于色究竟处他化前王坐。十处放光振动大地。令一切众生受苦皆息。然彼作佛。广如彼经论等说言。依空而住。以下诸天并皆薄云为地等。十地菩萨所住宫故。既无薄云故。言依空而住。又解云。若据菩萨所居实是有漏。以第八识未转依故。由佛在彼欲说斯经故。此所居即佛所变。佛所变故即无漏收。故下圣不知。故言依空而住。又解云。结集法者。曼殊室利欲令回心向大。声闻亦依此教修学。若指陈在大自在宫为十地菩萨说者。此之处所声闻不知。恐彼声闻亦起疑惑。又生退屈。故今总言在净居天上依空而住。此明处高胜(文)。
  法相要览第四云。测云(引西明疏文也略之)玄方云。自在宫有二。谓一秽土自在宫。即化相摄起果门菩萨在于彼。二净土自在宫亦有二。一受佛位大自在宫。即第十地菩萨方生。二他受用土为自在者。十地菩萨皆受佛位(等文)。
  佛地论第一云。二他受用。谓诸如来为令地上诸菩萨众。受大法乐。进修胜行。随宜而现。或胜或劣。或大或小。改转不定。如变化土。如是净土以有边故。地上菩萨及诸如来皆测其量。但就地前言不能测。由是二种差别故。言周圆无际其量难测○如是净土为与三界同一处所。为各别耶。有义各别。有处说在净居天上。有处说在西方等故。有义同处。净土周圆。无有边际。遍法界故。如实义者。实受用土周遍法界。无处不有。不可说言离三界处。亦不可说即三界处。若随菩萨所宜现者。或在色界净居天上。或在西方等。处所不定(文)。
  佛地论第一上文云。如是净土形色圆满。分量云何。周圆无际其量难测○有义。如来受用身土。随所化生所宜而现。或大或小。其量无定。虽现广大亦有边际。然就地前菩萨智等。说言无际其量难测。有义。如来受用身土。三无数劫所修无边善根所感。周遍法界。地上菩萨及诸如来。亦不能测其量边际。以无边故。如无始时。如实义者。受用身土略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所修无边善根所感。周遍法界。为自受用大法乐故。从初得佛尽未来际。相续无变。如诸功德。诸大菩萨亦不能见。但可得闻。如是净土以无量故。诸佛虽见。亦不能测其量边际。二他受用(以下如面)。
  同论疏(靖迈)第一云。此净土在净居天上。谓第四静虑五那含天上。别有菩萨。净居天亦名摩醯首罗天。第十地满心受佛识已。尚生于彼。即最后变易生死身名金刚。菩萨于彼天中。舍变易身成受用身故。受用净土在净居天上。二有阿弥陀经说在西方等。故知与三界不同处也。第二宗说云。净土与三界同处。以此经上云净土周圆无有边际遍法界故。但由凡圣有情心识相分所现各别。如持鬘梵王与舍利子所见有异。非净秽土处所别也。第三论主正宗云。实受用土是佛自种所感。周遍法界。无处不有。不可说言离三界处。以遍法界故。亦不可说即三界处。染净别故。又释。染净两土同处不相碍。故不可说言离三界处别有净土。以染净二土各从凡圣染净识变。不可言即三界处。若随化受用土。各随菩萨地地机根所宜现者。或在净居天上。或在西方等。处所不定也(文)。
  佛土章云。第六处所者○自受用土亦充法界更无别处。他受用土。佛地经言超过三界所行之处。彼论释言○(如上注之)法花亦言。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十地所见乃是报土。地前所见乃是化土。随宜而现。何得定方别指一处。欲令众生起胜欣心。别指处所。随心净处即净土处。化土必随三界处所。任物化生即便现故。古人于此种种分别。三界之外别有处所。以为净土。理必不尔。所化必有异熟识在。异熟识在必是三界摄。何得出界。土非界系。言超三界。非处有别。随所化故(文)。
  滨记云。有义同处净土等者。解云。此云当自受用体救此说无有别处。他受用土唯显一遍满。他受用土随众生见机现多少身不定。当安惠何得定方者。谓何得唯西方等为决定方指(文)。
  十地论疏云。大自在宫说成有三。一随他说成在阎浮提。二寄相显实在色究竟。三付实辨实妙出三界○今此约相显实可○摩醯首罗此翻名为大自在色究竟(文)。
  十地论(天亲造菩提留支译)第十二云。经曰。是三昧现在前时。即有大宝莲花王出。周圆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宝间错庄严。过于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善根而生。行诸法如幻性境界所成。光明普照一切法界。过一切诸天所有境界。大琉璃摩尼宝为茎。不可量旃檀王为台。大玛宝为须。阎浮檀金为叶。花身有无量光明。一切众宝间错其内。无量宝网弥覆其上。满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等莲花以为眷属。如是成就具足诸相已○论曰。是中得受住者。随何等坐。随何等身量随何等眷属。随何等相。随何等出处。随所得位。随如是说。亦事应知。是中坐处者。有十种相。一主相。如经是三昧现在时。即有大宝莲花王出故。二量相如经。周圆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故(等文)。
  问。大自在宫摄色究竟天欤。
  灯云○(如上)问。如初地菩萨见他受用土。如百三千。已上渐倍。计第十地所睹净土。无量无边。如何犹生净居之上大自在耶。又初地已去无恶道畏。以常生佛土。非彼佛土唯净居上故。答。佛土虽大小有殊。菩萨有漏诸现起识。犹是有漏属界地故。非离三界有别众生。随生何土。约第八识。皆属界故。约此而言。十地菩萨由极熏修。超五净居生自在宫。故亦无失。然自在宫非净居摄。瑜伽第四云。色界之中十八住处。无想天者广果天摄非别处所。既云十八住处。复言无想广果天摄。故自在宫非五净居。若净居摄处应十七非十八故(文)。
  常腾记云。文问如初地菩萨至净居上故。解云。今此问意即含二义。一者十地所观土其量无边。即第十地应生无边他受用土。何故今云初往净居上大自在宫耶。二者若欲受佛位时往他受用土自在宫者。彼他受用土非唯净居上。如何论云生净居上大自在宫得菩提耶。文答佛土至故亦无失。解云。此答意云亦含二义。一者菩萨所见净土大小虽殊。菩萨第八识犹属界地故。初必往生色界上自在宫。后方往他受用净土。诸教约后往生义故。言第十地所见土无有边际。然今约往生之义故。言初往色界上自在宫。二者此第十地菩萨虽往生他受用自在宫方成佛。而此菩萨第八本识犹是有漏属界地故。即是色界自在宫第八识摄故。是菩萨第八识所变土。随生何土。从能犹变言净居上自在宫。以此义故。论云。净居上自在宫方成佛。即是十地所见他受用土。从菩萨第八识而名净居天自在宫生。故亦无失(文)。
  疏下文云。因论生论○(如上书经不说彼发大心故下也)。
  义演云。疏为三界处为不尔耶者。问意云。此实报土大自在。为是三界摄。为不是三界处摄耶。疏佛地论说他受用乃至色究竟天摄者。此他受用佛居他受用土。为第十地菩萨说法。若论处摄者。即向色究竟天摄。若论界系。即是不系。菩萨欲上大宝花王座时。大长远千劫学佛威仪等。即有十种相现。即大宝王是一相也。若菩萨座华王已。即十方一切世界佛。第十地菩萨。及他受用佛。一时云集摩菩萨顶。其菩萨即入金刚喻定。一刹那中顿断三界二障种尽。至第二念既成佛身。身充遍法界。如华严经十地品说。此诸佛色身而是无碍。状似法处中无对色也(文)。
  太抄同之。
  瑜伽论第四云。复次色界有十八处。诸梵众天○无云天。福生广果○无想天即广果摄。无别处所○复有超过净居大自在住处。有十地菩萨。由极熏修第十地故。得生其中(文)。
  同抄(第二)云。色界十八处者。下三定各三。第四定八。无想天即广果摄故不别说。并大自在天故成十八(文)。
  释瑜伽论记(真空)第二云。
  伽抄(大师)云。然彼天宫有其二种。一者十地菩萨赖耶所受。是苦谛摄。是色究竟摄。然此微妙。非小乘人之所见闻故。超过净居。二者后智所受。是道谛。是无漏故。言超过也(文)(分别二乘菩萨二种色究竟义以此释可为色欤)。
  智度论九云。第四禅有八种。五种是阿那含住处。是名净居。三种凡夫圣人共住过此八处有十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号大自在天王(文)。
  义蕴云。疏瑜伽第四说超过净居大自在住处者。问。净居之外更有住处色界。应为十九天。答。有解云。虽言超过。仍是色究竟摄故。唯十八也。有云。无想广果天摄故。开自在方成十八。此解为正(文)。
  显幽抄(一本)云。问。十地菩萨修此等行。于何处修。答。于第四禅色究竟天大自在天。有妙净土出过三界。十地菩萨当生其中。于此土中作诸行也。问。此净土属色究竟否。答。大论疏第七云。准佛地论。是他受用土非色界摄。故经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也。虽在色究竟。以极殊胜故。不属界系也。是无漏也。下净居天人不知有他受用净土也(文)。
  佛土章云。所化必有○随所化故(文)(如上)。
  上生经疏二所(如上)。
  六门陀罗尼经疏云。
  问。初往自在宫净土中何乎。
  疏云。大自在宫者○解深密·瑜伽七十八九·对法第六·显扬第二·瑜伽第四等中。有大自在宫文。此唯他受用土。十地菩萨报身往彼(文)。
  伽抄十二云。论解增上生中。谓最初住作转轮王等。等谓初住作一天王○乃至○第十生摩醯首罗天。即净土实在下二界间。以无漏业生故。名色究竟上。此据未得法界受用身论(文)。
  伦记引此文云。其实在二界间(云云)。
  法相要览第四云。测云(引西明疏文也)玄方云。自在宫有二。谓一秽土自在宫。即化相摄报果门菩萨在于彼。二净土自在宫亦有二。一受佛位大自在宫。即十地菩萨方生。二他受用土为自在者。十地菩萨皆受佛位(等文)。
  灯(如上处所不定处书)。
  三身章(如上花报权实处书)。
  问。依身在欲界渐悟菩萨成佛以前所变自在宫欲界所摄欤。
  论云。二乘回趣大菩提者。定欲界后引生无漏。回趣留身唯欲界故。彼虽必住大自在宫方得成佛。而本愿力所留生身是欲界故(文)。
  疏云。一切二乘有学无学欲界发心。定欲界后引生无漏。以愿力留身唯欲界故○然成佛时。必要往自在宫成佛。就胜处故。知受变易已后往色界及诸净土。当知唯此身神通力故得往。非更受生。
  文义记第九(之二论八所)云。问。无学渐悟生智处时所变器身欲界系耶。色界系耶。若色界者。能变第八既欲界。所变身器云何色界。若欲界者。便违圣教。诸教皆言是色界故。答。此有两解。一云。所变身器是色界摄。若定等力自他界地即不决定。如论说故。一云。若随本业。即是欲界。然胜助缘资熏胜妙非正摄。诸教多言色界摄者。从彼顿悟本因而说。据多分故。又非正界随缘名色义亦无违。虽有两解。初释为胜(文)。
  灯(如上)。
  瑜伽钞十二(如上)
  入大乘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