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论第一卷本文抄五目次

  三类境段
  极微缘本质
  然性种等
  上地散眼识缘下地色等欤
  种通情本
  非黄见黄
  第七相分名异熟欤
  八本余末
  熏生成子
  如五识缘自界五尘
  必变上器
  要集意第六识缘他界根等时相分熏种子欤
  总标残段
  变似我法
  心变似我相
  破我段
  我所执我量
  数论思我
  实是法执
  又既不可说
  又诸我见
  俱生分别段
  其实亦有
  妄想断故
  独觉心数
  定障种子

  论第一卷本文抄五

  三类境段
  问。付心心所亲疏种子同别且可有本质同种生相分耶。
  又问。大乘意缘极微时可有本质耶。
  灯云。第二师云。见相别种。若尔。亦有三过。一假法种生失。如缘极微。极微无体。但假想惠析为极微。唯识下云。非谓极微有实自体○二违圣教失○三法能熏失。既假想惠安立极微。相分是假。许能熏种。即违第二假法如无非因缘故。第三师云。见相二分随其所应。种或同异。如缘龟毛兔角等。相与见同种。以无自体相分复假。不别熏种。但随见力。带同熏种。如缘五根。有为实体。相与见分即别种生。以十八界定异因。不相杂乱。然相与质。一云同种。一云别种。虽有二义。相质种别。理亦应好。以亲疏缘种各别故。如缘第八。相质同种。即许一种生虑非虑。亦有二身根等俱失。以相与质既同种生。何不二身相等。若六缘时。相分是假。即有一种生假实失。此言假者。非如瓶等。以能熏故。但无根用不发识故。名之为假。由此相质或说同别。然于此义。应设劬劳。又解(云云)。
  要云。相见同种别种者。有二解。有说。相见同种生○三法同一种故。谓见影质。有说。相见别种生者。本质见分定别种生。其影像相。与见分及本质。或异或同。相分等现行为因缘故。本有俱生。现行相分或和合生。新旧种同生故(云云)。
  对法抄第一(末云)诸非实色即能缘等种子所生。无色用故。或无别种。或即本质同一种起。然无实用。若实有者。有色用故。别从种生。非与能缘同一种起(云云)。
  法处章云。诸非实色即能缘等种子所生。无色用故。或无别种。或与本质同一种起。然无实用。若实有者。有色用故。别从种生。非与能缘同一种起。如枢要说(云云)。
  周记云。章诸非实色至无色用故。即缘龟毛等。所有相分与能缘见同一种生。章或与质同种生者。即极微等(云云)。
  法处章或本云。诸非实色即能缘等种子所生。无色用故。或无别种成本质故。同一种起等(云云)。
  异周记本欤。可勘多本。
  秘二云。问。大乘极微岂无本质。答。圣教既云以假想分析建立。何有本质。有义。极微有二。一者本性。二影像相○本质极微异熟相故。不熏彼种○影像相微熏成种子。不尔。彼无影像故。问。于色等处。何处所收。答。质影二微唯法处收。唯意境故。又与影像同一种故。质十处收。影必应尔。详曰(广破有义云云)。
  周记释同秘所破有义意欤。
  问独散意识自界五尘相分性境欤。
  灯云。云何名性境。从实种生。有实体用。能缘之心得彼自相。名为性境○若独散意识缘自界五尘等。但是彼境自住自性。非得自性。然性种等亦同五缘(云云)。
  周记云。灯若独意识至亦同五缘者。此中意说。所缘五尘不随能缘而通三性。但守自本无记性。名住自性。此独散意亦不得彼五尘自相。同五缘而是性境。问。虽不得彼境之自相亦名性境。如何标言能缘之心得彼自性方名性境。答。前标之中而标相显不约。第六独缘之境是何境。彼所变相分从实种生。别熏成种。不得名为独影之境。又此相分但从所缘而是无记。不随能缘而通三性。亦不得名带贪之境。由此道理但性境摄(云云)。
  增明记云。若独散意识自界五尘等者。如独头散意缘同界五尘。其境自体自无记。故云住自性。是分别变故。非得自性。三境之中是带境。能缘意识通于三性。所缘五尘无记性。非见同种。义与五同。故云种等同五缘(云云)。
  要上云。因缘故变等中。然有四释○第三解云。因缘者异熟心。因谓名言种子。缘谓善恶业缘。若随此生。变必有用○又独头之意业果心因缘变故。亦应有用。由此故知第四说善。因缘者法体实。从真种子生。真种子生者。所变有用。余名分别○性境全及带质一分。是因缘变。独影及带质一分。是分别变。然带质境可通因缘分别二门。从种及现二门摄故(云云)。
  一卷私记(仲算)云。问。有分别第六所缘根尘无质碍实用故。不性境摄。第八所变为本质故。云摄带质。以何知云带质事。答。灯云。自住自性。非得自性○问。既云自住自性。何定非性境。答。能缘心无分别。现量得境自性。心相分已有质碍实用故。性境所摄。能缘有分别。不得境自性。心相分无质碍实用故。不可性境摄。有人此云性境有何妨。答。违章法处色义并对法抄云独散意识所缘假。何违此文云实。问。尔何出性境句说所变文耶。答。说性境不随心云不随。此亦云不随心。不谓性境也。问。若尔。何故云带质。答。从质种生闰质种故云带质。问。何故云不随心带质。答。即灯文云。然性种等亦同五缘(云云)问。故不云通情本带质。答。既云然性种等亦同五缘。成性系种不随。何更云通情本(云云)(三卷私记意同之)。
  法处章云。四遍计所起色者。论自说言。谓影像色。独生散意通三性心所变根尘无根等用。水月镜像。此等非一。因计所变五根五尘定境色等。无用影像为此遍计所起色体(云云)。
  对法抄一末同之。
  问。第八识依定通力缘异地远境欤。
  灯云。
  如第二卷抄。
  问。上地散眼耳识可缘下地色声耶。
  灯云。问。上地散眼耳缘下地不。若不缘下。云何上得见下。若缘于下相分何收。答。散不缘下。以极远故。言上见下。据通果故。又解。散眼耳识亦可缘下。如见下三灾生异想等。杖自他质。二解不定。系从见分上地所收。有漏异界不随增故。有说下系。托下地相熏成下故。非漏自性故不随增。然难思之(云云)。
  问。带质境可有种通情本义耶。
  灯云。解第三句。谓能缘心缘所缘境。有所杖质而不得自性。此之相分判性不定。或从能缘心。或从所缘境。种亦不定。或质同种。或见同种。或复别种。名带质通情本。如第七缘第八。是摄相从见有覆性。从质无覆性(云云)。
  要云。三者带质之境。谓此影像有实本质。如因中第七所反相分。得从本质是无覆无记等。亦从见分是有漏所摄。亦得说言从本质种生。亦得说言从见分种生。相分不定故(云云)。
  灯下文云。有云。带质通情本中。如现相分离质离见。即法同分摄○若以现相不能缘。非心非色法同分。一切相分不能缘。种子等应法同分。彼既不尔。此云何然。故不可说离见质判。定随一故。非法同分。此释为正。故判第七相离见质法同分收。此非正说(云云)
  秘云。以许深净杂种所生者。下第十云。三性因缘许杂引生。问。第七相分杂引云何。答。有二释。一云。第七现相随于见质通于二性。此相熏种。种随现相亦名二性。复相依此二性种生。名杂引生。二云。此第七相或质同种。或见同种。名杂引也。性杂可知。前解为胜。许第七相别有种故(云云)。
  三卷私记下卷意云有种通情本者。是不正义也。
  要(论二)云。因缘者。法体实。从真种子生。种子生者。所变有用。余名分别。性境不随心。独影唯随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性境全及带质一分。是因缘变独影及带质一分。是分别变(云云)。
  问。第六识非黄缘黄时可熏非黄种子耶。
  问。非黄见黄五俱意识缘之欤。又非黄见黄执心欤。
  灯云○又遍计名是分别义。非执心。不尔。摄法有不尽失。如似热病怀眼等故。非*黄见*黄。非*黄见黄。是第六识。非是眼识。得自相故。此虽非是法执之心。亦得名为遍计起色。然所熏种随本质收(云云)。
  疏五末(论五)云○第二根所发者。彼云眼所发之识故名眼识。由眼变异。识必变异。如迦末罗病损眼根。故所见青色皆以为黄。非怀色时而识名怀等(云云)。
  秘云。疏如迦末罗病等者。问。非黄见黄。自是意识。如何此中证眼识耶。答。由眼损故今初眼识而不分明。而后意识见有错乱故举坏意证眼识变(云云)(义蕴释可见之)。
  周记云。灯然所熏种随本质收者。即第六识相分青物之上作黄解。而还熏彼本质青种子(云云)。
  问。第七识缘第八识时相分从本质第八可名异熟耶。
  灯云。问影依于质起。从本名无覆影依于质生。从质名异熟。答无覆是性类。影·本俱无覆。异熟据酬业。影像非异熟。问。异熟据业引。影像非异熟。无覆是报体。影像非无覆。答。性类是宽。本影俱无覆。异熟性局。唯本不通影(云云)。
  下文云。又七缘八。以相从质是无覆。不得从八是异熟。故云随应(云云)。
  秘二云(论二)问。依异熟故名为异熟。依无记故应名无记。答。有义可然 前说唯善。约其自性自果说故。详曰。不然。异熟义宽。无记乃局。故不相例(云云)。
  问。下界第八缘天眼耳根时相分有性不随义欤。
  灯云。且如第八缘天眼耳。性随。种界俱不随。问。五六无记缘五尘境得自相时。性不随心。云何第八性随心耶。答。八本余末。又五六识体通三性。八识因位唯无记故(云云)
  增明记云。卷中八本余末者。能缘十八所缘眼耳虽同无记。八本余末。末必随本。故性随心。又五六识通三性等者。五之与六。三性改转。有时无记。是客非本。第八无记是本非客。客必从本。故性随心。本不随客。本无记。尘不随心力。成无记性(云云)。
  要云。二者又性种等随应者。显上三境随其所应。或性虽同。而系种不同。如在下地缘上界天眼耳(云云)。
  一卷私记云○枢要用同之字。义灯用随字。今以灯成枢要。同字可是随义。然有人。要同字非必随义○此意甚为可笑也(云云)可见始终。
  平备私记云○答。八本余末。备破云。第八所缘天眼耳系种可随心(宗)同是本第八所缘故(因)如性随心(喻)今云。灯意显者。第八所缘约摄相归性门。随能缘心唯无记。约性用别论门。是性不随也。若约五识。无摄相归性门故无记随心也。唯有性用别论门故有不随心也。是故义灯作是问答也。问。尔者。第八所缘天眼耳等。其界种约摄相归性亦可随心。答。不尔。所以者何。性者是体类义。是故云随心也。系约缚义。唯随烦恼立界别故非随心也。种不随者。可知之也(云云)。
  问。第六识缘过未五蕴时。所变相分熏种子欤。
  要云。性种等随应者。随应是不定义○有二合者。如第八识缘自地散境。心王所缘是初性境。心所心缘是独影境。五识所缘自地五尘是初性境。亦得说是带质之境。如第八识缘过未五蕴。得是独影。亦得说是带质之境。熏成种子生本质故(云云)。
  周记云。第六缘过未亦得说是带质之境者。约曾有质说(云云)。
  灯第二云。问。于粗色相。渐次除析变极微时。何不别熏成种。答。以无本质故。若尔。名言熏习及缘过境熏成种时。岂有质耶。答。如名言熏及缘过境。以现曾有彼境可生。即熏成种。空花非有。虽缘不能别熏成种。极微亦尔。元无彼质故不别熏(云云)。
  周记云。灯及缘过境熏成种者。若缘曾受实境等。名缘过去。性境不随心。若假作过去相解。此无本质。名独影也(云云)。
  秘第三(论二)云。如第六意缘曾实境。熏成实种。后生实现。此虽比量分别变收。容有实用。第六现量与五同缘亦有实用等(云云)。
  二十唯识疏下卷云。即说于此分别意识缘曾现在不离识境。名为忆持曾所受识。所以者何。由曾五识及同时意缘即识境熏成种子。今时相续。意于此位能忆前境。名为忆持。非曾五识境实离于心。今时犹有意识缘之曾受识(云云)。
  文义记第二(论一)云。然所变相能熏不熏总有三说。一云。缘龟毛空花等过未境界。一向独影不能熏种。唯从见生异熟第六劣无记心。唯法尔无新熏种。缘过未境不熏成种○二云。若缘兔角第二月等。唯名独影。不熏成种。缘过未境。虽言独影。然亦带质带现蕴质。能熏成种。生本质故。如枢要说。三云。有质他界无漏无为无法所现相分除劣无记。余一切法具四义者。是能熏。后释为胜。不违教故。理遍通故。前之二说有不熏成过失故(云云)(灯引广破之)。
  显幽抄第七(本)云。问曰。第六缘过未时为熏种否。答曰。若缘过去亦熏种。以许后时亦生现行故。若缘未来即不熏种子。以未来未曾有故不熏种。如缘空花相似。不同缘过去法也。以现有故后方过去也。若准道理推之。即五八无漏种子生现行时。即从新本合生。即是无漏第六作当起圆镜成所作二智解故。即独影境中亦熏未来镜作二智种子也。此约缘过未。小分熏种。多分不熏(云云)问。空花无质。可不熏种。极微托色。何不生种。答。离于色相如执我等故。观微非执。何以为例。答。虽非执心。不成种。不尔法执。无质义等故可为例(云云)。
  增明记云。枢要上云。如第六识○生本质故。解云。缘过未蕴。初刹那缘已灭。及未生无心方得生。第二念后方缘现蕴。作曾当解。初念相分是独影境。性种界系皆与见同。故云唯从见。第二念后所现相分。与见别种。熏成种子别生本质故带质摄。非一念中独影带质二义得并。若一念并。何言唯从见故。二境一念不并。人多有谬。智者应思(云云)。
  一卷私记云○问。熏成种子生本质云带质意何。答。昔五蕴熏成自种子。现行灭相分从此种子起故。此相分为带实有质。又此相分后可成本质熏成种子故。此相分有本质义。所以为带质。问。缘过去蕴。必定独影境带质所摄。若但有独影。答。尔有。问。何有。答。约缘过去蕴。明了缘时相分。独影带质。不明了缘时相分。但独影等(云云)。
  问。眼等五识缘自界五尘时有系不随义欤。
  要云。性种等随应者○或系虽同。性种不同。如五识缘自界五尘(云云)。
  灯云。何名性境○如身在欲界。第八所变五尘之境。以实种生复因缘变。名为性境。眼等五识及俱第六现量缘时。得境自相。即此相分亦是性境。相从质故。余法准知。如此相分有四不随○于中虽有与能缘心同界同性。是境自性。不由能缘心力。是此性界地等。名性境不随心等(云云)。
  一卷私记云○就五识系有二义。若约枢要释。可云系随性种不随也。约灯意。可云三不随。各据一义。不相违也(云云)。
  有一卷私记云○师云。枢要意。能系惑同故云系同。意云。能缚惑能缘五识。所缘境同缚。成欲界系。故系同云云。灯意。尔虽系同。而能缘所缘名守自性别。故云不随云等(云云)(此事极难思后可思师说)私念。性境备三随可具实性。系等虽同义有。而不随义有故也。意云。且就性境。能所缘同共以欲界系。虽云同。而依能缘心欲界系。所缘之境不欲界系故。有性不随义云。以此准。同云不随云。以义趣别也。云意同有不随义云。但是云时。灯八末等文虽耳○(虽云问施平大德未决云唐度云)等(云云)。
  问。上界梵王来下界时别变身器欤。
  灯云。问。梵天来下。其事云何。解云。以下界色粗不为上依。自变为上地。自身依之。即上地器依下地器为增上缘(云云)。
  增明记云。又问。梵王来至有通果故者。以下界色粗不为上依等者。大智度论第十卷云。如手居士从净居天来欲见佛。其身微细没失。譬如消苏不得立地。佛语手居士。汝化作粗身观此地相。居士即如佛言化作粗身观念。头面佛足在一面立等(云云)。
  秘三云(论二)○又上界天而来此界。必变上器为自依处。以此粗界不持彼故(云云)。
  问。要集意第六识缘他界根心等时相分熏种子(云云)灯师如何破之耶。
  灯云○又他界缘散非他引。相别成种是何界摄。若他界摄。不应异地心熏成他界种。不应正理。若自界摄。缘他根心成种何摄。若根心摄。不应正理。何以故。生心应虑。根起发识。若不能尔。何名根心。若在余摄。亦多过故。又过如前。恐烦且止(云云)。
  总标残段
  问。护法意有漏心心所必似我法相欤。
  论云。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云云)。
  疏云○然护法等云。第六七识妄熏习故。八识生时变似我法。安惠释云。由七识熏习分别力故。八识生时变似我法。八识之中皆有执故论此我法相至似外境现。述曰。显法在内。似外境现。此说所变似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六七或总八识虚妄分别之力。实非在外。似外境现。准前诸解。即依他起缘所生法。名似我法二种相也(云云)。
  秘云。疏然护法至变似我法者。问。五八如何云似我法。答。有见相分。似六七识我法相见。非起二执名似我法。具如义灯(云云)。
  灯云。论云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至变似我法者。问。六七有分别。后识生时有我法。五八无分别。后识生时无我法。答。今约分别解。我法五八可得无。由他染熏成。识生似我法。问。执心有分别。由彼故有似我法。无执无分别。非一切时似我法。答。地上菩萨独作生观。七法我执行。故心起时恒有我法。问。有漏位有执。有漏位似我法。无漏位无执。起无似我法。答。前依执说。分别熏习。后似二生。执为我法。不依无漏。无漏之心虽有二现。不执我法。但随假说。问执位分别有似二生。无漏不执。应无相见。答。心二缘起故有相见。不由于执方见相生(云云)。
  要云。我法分别熏习力故等文中有二难。一云。诸识生似我法时。为皆由我法分别熏习之力。为亦不由。若皆由者。八识五识无二分别。后生果时应不似二。若不由者。此中何故但说我法熏为因。答。二解俱得。其皆由解者。一切有漏与第七中二分别俱故。或第六识二分别引故。后生果时皆似我法。其不必由解者。此说第六根本遍缘一切。为因缘发诸识令熏习故。后生果时似我法相起。或非外似外。六七计为似外起故。若安惠师八识有执。不须此问(云云)。
  疏云(三性义段)论未达遍计至依他有故。述曰○地前等位未达遍计所执之性体是空无。终不如实知依他。有妄执力。翳彼依他。除彼翳时。依他自现(云云)。
  中边论三云。依止虚妄分别境故。说有遍计所执自性。依止虚妄分别性故。说有依他起自性。依止所能取空故。说有圆成实自性(云云)。
  同疏上云。然此中道依止虚妄分别境故说计所执者。非是一切虚妄分别之境皆计所执。五八识中无有执故。但言计所执定妄分别境故作此论。以妄分别体性宽故。遍计所执境能缘心狭故。护法之所分别。然安惠等以此证知八识皆能起计所执。如决择文同于此(云云)。
  问。本疏中心变似我众同分摄(云云)心中现相欤。
  疏云○法体实无。然立五蕴。我体非实。何法摄耶。法依作用故可立蕴。我无一常故不别立。又心变似法有多差别。随五蕴摄。心变似我无多差别。众同分摄(云云)。
  秘云。疏心变似我法同分摄者。问。心变似法相随蕴收。即蕴计我相应蕴摄。答。即蕴计我相实随蕴。离蕴计我既无本质相随离变心王心所。以判于蕴即四蕴摄。疏言同分。且据离蕴。所计之我当情显现遍常之相。名法同分。不说所变相分之体在法同分。又所变相无多差别。相分是假。故同分收。同分宽故。前解为胜(云云)。
  破我段
  问。外人对佛法者立量云。我所执我体定非是一。许更相遍故。如汝大乘同处不相离色(云云)大乘师付何过耶。
  灯云○问。外人似同处不相离色。作不定失。立量云。我所执我体定非是一。许更相遍故。如汝大乘同处不相离色。此有何过。答。此量有二过。一有有法自相相违因过。我亦所诤。同处不相离色体非我故。此更相遍因故。以同处色为同法故。即是唯于我异喻转。更无遍是我同喻故。二有有法差别相违因过。有法之我正是言显。假我实我即是意许。有法差别。以大乘宗同处不相离色即是假我。复更相遍。喻具二立。更无实我遍同喻。故立量云。汝所执我应是假我非实我。许更遍故。如同处不相离色(云云)。
  要云。破我之中。数论胜论立我宗云。我我性是常。许无初后故。如虚空等。又我体周遍。许常住故。如虚空等。前所立宗则为此因。我体常遍。许随身造业受苦乐等故。如太虚空。难初量云。有有法差别相违过。我有法上意所许义。随身造业受苦乐我。不随身造业受苦乐我。是有法我之差别。今遣相违云。汝我应非随身受苦乐我。许无初后故。如太虚空(云云)(难后二量可见之)。
  问。数论思我即蕴离蕴中何。
  秘云。疏前说三计皆是计摄者。问。数论我思。思即行蕴。如何前三皆离蕴摄。答。虽我是思。而不说思是行蕴故。若尔。思在何蕴所收。答。彼不立蕴故。非蕴摄。此亦不然。如即蕴我。佛法谈彼。非他宗中许在蕴也。思我应尔。答。即蕴计者虽不言蕴。然指五蕴以为其我。而数论师自言。思我离心心所别有自体。故广百论第三云。数论外道作如是言。思即是我。其性常住。彼论破云。如是思我离心心所。别有体相。难可了知。故知思我非即心所。是离蕴摄。问。前言依见立我法者。如数论师。岂不桙楯。答。言离蕴等。据彼宗说。言依见立。佛法谈彼。故前后疏不相违也(云云)(义蕴有多释)。
  因明疏上云○若立五蕴一切无我蕴自性我无我等。名为差别。若说我是思。思为差别 我为自性。是故不定(云云)。
  问。犊子部非即非离计我法二执中何。
  灯云。问。叙后三类所计我中。瑜伽六十四等总有四类。然但前二。不摄第三。若尔。何故彼论说云。依我分别计为有者。皆摄在此四种计中。除此更无。如何不收。答。彼据我执自性。不越彼四。今据情解。妄谓为我。故叙破之。实是法执。问。若尔。如何下生空断。答。彼文总说。非别别属。文总意别。斯文大例。又枢要中更有一解。如彼。不录(云云)。
  要云。瑜伽第六十及六十五·显扬第十说。执我有四○后三俱是异蕴计中摄。今是二三类计中。初二摄尽。彼唯破外道。不破小乘。故无与蕴不即不离(云云)。
  灯下文云○又不得言犊子部计却谈昔计非据现计。理亦不尔。宗轮论中。现叙彼等同计我故。正量部等本非外道。亦计我故○若尔。无学如何更起我执见耶。答。如前解。或可得言唯有学凡作如是计。文无简故(云云)。
  诸藏章义镜云。问。此部无学何计有我。解云。佛在世时。筏氏外道计有实我。即与五蕴非即非离。如毗婆娑第一卷说。筏嵯外道此云犊子。十八部中犊子部意。亦得彼计为却谈昔。故无有妨。非无学亦计有我。故不相违也。若不尔者。既证生空。何计有我。此义称难。学者应思(云云)。
  西域记第五云。鞞索迦国○城南道左有大伽蓝。昔提婆设摩罗汉。于此造识身论。说无我人。瞿波罗汉作圣教要实论。说有我人。因此法执。遂深诤论(云云)。
  问。论中又既不可说有为无为等(云云)我上有为无为欤。
  论云。后俱非我理亦不然。计依蕴立非即离蕴。应如瓶等非实我故。又既不可说有为无为。亦应不可说是我非我(云云)。
  疏云。彼立五法藏。三世·无为·及不可说。彼计此我非常无常。不可说是有为无为也。今者论主直以我非我而为例也。应立比量云。汝所执我应不可说是我。许不可说是有为无为故。如龟毛等。以二比量破第三计。若破俱句。他宗亦说我非俱句。不可说是我非我故。犯相符过。又无同喻。今破是我。兼说非我。应定说是蕴。不应说非蕴。又量云。汝所执我。于我非我聚义。亦应不可说。许不可说故。如有为无为义。今者文意不令随入我非我俱句。故无过失(云云)。
  灯云○此意云。不可说者。不是离言故不可说。但取于我上不可说作为无为。我非我之不可说。以为因。如有为无为是喻。此意取我上不可说作为无为之义为喻。不取别为无为体以为同喻。此意总说。不得说在我非我聚中。如不得在为无为中。以不可说故。不取其体。不尔。我是有法。更有何法。名为我非我聚。故此量正(云云)。
  私云。疏又量至故过者。问。为无为喻。为取我上为无为义。为取余耶。答。但取我上。具如义灯。详曰。设取我外为无为义为喻亦得。余有无为等有不可说义。有无为等而不在彼我非我聚。我上既有不可说义。云何即在我非我摄。喻有二三。可为正喻。问。余有为无为。云何得有不可说义。答。无为不得说作有为。有为返此。若尔。何故论云。又既不可说有为无为。岂余有为等不可说作为无为耶。答。既两句论成其一量。应须分别。不可说者而举因也。有为无为者举其喻矣。因喻合言故无有失。若直准论。论中不言不在聚等。如何宗云于我非我聚亦不可说。问。若取我外余为无为。论说又亦。又亦于谁。答。由前难我而非是实。今更难彼非我聚等故言又也。亦者亦彼余有为无为。余有为无为者不可说。即不在于我非我聚。我亦同彼故。故言亦也。更思(云云)。
  问。论中又诸我见不缘实我(云云)破染见欤。
  疏云。论又诸我见不缘实我。有所缘故。如缘余心。述曰。此下第四总破前师。不须别说染净之惠。但汝所说缘我之见。今皆破之。无相符之过。应为量云。汝缘我之见不缘于实我。宗也。有所缘故。因也。如缘我外色等之心。喻也。文有次第。如是应知。然就彼计。皆有我见。不缘我生。如僧佉说。吠世史迦作者我见不缘实我生。是横计故。余计相望。准知亦尔。故今此宗。应有分别汝等各别言非横计缘我之见。方成有法。今大乘意。欲显但是缘我之见皆不缘于实我生故。不须分别(云云)。
  秘云。疏总彼前师等者。问。设总破者岂亦不有一分相扶。各许净见不缘我故。又互不许染缘我故。答。故疏说云。但缘我见皆不缘我。此简净见及互不许。悉皆尽矣。论略指法。疏具明也。有云。若言我见应不缘我。即有过失。染见不缘我故者。详曰。不然。违论及疏。疏论叙难。皆言染见。彼许缘我等(文)。
  上文云。论若非我见所缘境者。有义二释。一云。同疏。外道我体非我见缘。故下论云。若无我见能证涅槃。次云若是我见境者。是设遮也。若尔。下云又诸我见不缘我等。岂不相扶。答。应说我云。我见有二。一执着我。二虽缘我而不执着。初染后净。言无我见得涅槃者。据无染见。下立量破。破染我见故无相扶。二云。诸宗计我皆我见缘。故后二量无相扶失。而言非我见缘者。是设遮也。详曰。若言我见有二种者。即彼我体亦我见缘。云何得言非我见境。故知彼宗净我见者。不作我解。不名我见(云云)。
  灯云。论云。又诸我见不缘实我等。要集云。广百论立量云。我见决定不缘实我。男女等相所杂称故。如缘身等起男等相所杂称心。又我见不缘实我。有所缘故。如余心等。又我见境非是实我。男等相心之所缘故。犹如身等。由此故知。一切我见皆无实我以为境界。唯缘虚妄身等为境。随自妄想觉惠生故。如缘闇绳颠倒蛇解。承本释云。又诸我见不缘实我者。此非作我解之我见。若约我见不缘。即相扶之失。今云不缘者。约缘我之见。是其染惠。约此为见。难令不缘。故无相扶(云云)。
  灯有记云。灯此非作我解之我等者。非者是非斥非是不义。今破但作我解者我见。不破不作我解者我见。若破他不我解我见。但我亦不作解也。即犯相符过。今但破正作我解者我见也。故无相符之过。若约我见不缘者。此即不作我解文也(云云)。
  别抄云。又诸我见不缘实我。即约证义正惠真见以责。故有此差别。判此文总为六段。一常遍等三。二即离等二。三有虑等。四有用等。五我执所缘非所缘。六正惠所缘非所缘(云云)。
  俱生分别段
  问。疏云。其实亦有非无本质(云云)淄洲大师如何释之耶。
  疏云○第七托第八为相。举其本质。言起心相。此中所言五取蕴相或总或别者。是第六本质。起自心相者。是影像相。显缘不着妄生我解。又第六本质非定一法。故不别言。其实亦有非无本质。是俱生故。故此所言五取蕴等皆起影像(云云)。
  灯云。疏云。其实亦有非无本质。是俱生故。故此所言五取蕴等皆起影像。言亦者。以相分亦本质。无有无相计为我者。故言起自心相。亦有非无本质者。故言缘五取蕴(云云)。
  秘云。疏其实亦有者。有本质也。疏非无本质。是俱生者。非有俱生执不缘本质起。释俱生执要有本质之所以也(云云)。
  要上(论一处)云。起自心相之言有二解。一云。即影像相。二云。即所执相。虽无实体。当情现故。诸说心相皆准应知(云云)。
  问。见道位唯断分别我见。不断俱生身见之我。引何文证之耶。
  灯云。问。何以得知。身见有二。见道断一。答。准四卷楞伽第二云。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乃至云。及先二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准此经文。既云及先二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即分明说身见有二。初果唯断妄想身见。不断俱生。不烦广释(云云)。
  秘云。问。若言俱生修道断者。与楞伽经岂不相违。按四卷经第二说云。大惠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须陀洹人二种身见断故。疑法不生。十卷第四文意大同。答。有义俱生据伏。分别约断。断之与伏俱名断故。或翻译者不悟大乘。随自所解。小乘相说。萨婆多等皆见断故(云云)。
  四卷经第二云。须陀洹○有三结○谓身见疑戒取○大惠。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着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对着。如热时焰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着。大惠。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想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想因想故。大种及色不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大惠。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云云)。
  十卷经第四云。大惠。身见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虚空分别而生。如因缘分别法故。大惠。譬如依诸因缘法相虚妄分别而生实相。彼因缘法中非有非无。以分别即无非实相故。愚夫执蓍种种法。如诸禽兽见阳炎。取以为水。大惠。是名须陀洹分别身见。何以故。以无智故。无始世来虚妄取相故。大惠。此身见垢见人无我乃能远离。大惠。何者须陀洹俱生身见。所谓自身他身俱见。彼二四阴。无色色阴生时。依四大及四尘等。彼此因缘和合生色。而须陀洹知。能离有无邪见。不断身见。是故有贪心。大惠。是须陀洹身见之相。大惠。何者须陀洹疑相。谓得证法善见相已。先断身见及于二见分别之心。是故于诸法中不生疑心。复不生心于余导者。以为尊想。为净不净故(云云)。
  无垢称经疏第五云。萨迦耶见通俱生分别。预流已上无分别者。非无俱生。楞伽经云。佛告大惠。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相。妄相者即分别。萨伽耶见故。
  唯识章虽引之。非至要故不书之。
  二执章云。楞伽第二卷云。大惠。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俱生身见断。贪则不生。二种身见中。妄想身见断。疑则不生。俱生者。即第七识俱及第六识中任运起者。想者即第六识中分别起者(云云)。
  要集第三云○谓彼经文旧来两诤。一云。先二种身见中。妄想断不云俱生断。一云。妄想之名通别有二。若通名二见俱名妄想。三界有漏心心所皆名妄想故。若别名唯后不通俱生经依通名。故知二见俱断。由二诤故。大唐三藏勘梵本经言。梵本文即有中字。若正翻者。先二种身见中。分别断故疑法不生。广如景法师息诤论说。故知彼经言妄相者。定是别名。此中所说二身见故。问。准下经云。俱生者须陀洹身见。乃至观有无品身见即断。护法宗意。第九品时。方断身见。非初果断。理不应故知见断。解云。此言断者。伏断若断。谓人无我摄受无性断妄想见。观有无品俱生即伏。言无性道即是道。观有无品即是修道。经但说云是人无我摄受无性断妄想见。不言俱生。故知初果有俱生见。故彼经云。如是身见断贪即不生。圣起贪惑。其理极成。故知伏断(云云)常记引之。
  唯识义六卷私记第六云○谓须陀洹身见者。奉具身见也。身见断故贪即不生者。须陀洹人次后次第得不还时。断欲界第九品身见。即余贪等不生(为言)○非谓初果位既断我见。问。何以知尔。答。十卷经第四云○而须陀洹知能离有无邪见(明分别惑断也)不断身见。是故有贪心(明未断俱生惑也)大惠。是名须陀洹身见之相(文)既云不断身见。明知初果位未断身见也。然古译经云。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行(云云)此文极隐义旨难得故。先德各作采写之释也(可探之)○俱生身见。若依十卷经。无有断义。若依四卷经。兼谈未来义也。滨云。基说者。经文初二义故作此说。谓初果者断分别起。不断俱生。妄想身见约已断说。俱生身见约当断说。如瑜伽论。初二果者得无所有处。虽已得。约当得故(云云)(此记好也)问。若尔。何大乘憬云。俱生身见者。犹分别起。瑜伽论说。六十二见除边执见。虽并分别。先世以来串习随逐。故名俱生(云云)又演秘云。有义俱生○断见断故(云云)答。皆是未见新经。任自胸臆致别推也。不可依用之。珠云。约初二果当断义(云云)睿云。约不还果正断义(此两师各得一边义)等(云云)(可见全文)。
  维摩会问答上云○有人云。初果并断二种我见(宋代三藏功德贤·及达磨菩提·智严。此三三藏并拙行揩尚德师西令周师)有人云。但断分别我见。不断俱生(菩提留支及玄奘。此二三藏及基师·元晓师·镜师等)问。其二传意何。答初传意云○文广可见之元晓疏三云。言见人无我乃能远离者。是分别起身见。入见道时。证见人无我理。方能灭也。次俱生身见中有三。初正明俱生见相。次显见所缘境相。后明断不断差○第三明断不断中有其二句。初句明已断分别二种二种邪见。谓显因见及因见。由知五蕴因缘合生。是故能离此二邪见。是明须陀洹人虽断分别邪见。未断俱生身见。是故亦有自体爱等修惑贪心也。有人不解如是道理。观文言断身已不起贪心。此人由因小见小闻漫说人故。后学者应不可依也。若依一百二十八烦恼门。修道所断之中。亦即身边二见唯是俱生。非分别起。于中身见通在六七二识。边见唯在第六。如瑜伽说。是名以下第四结分别我见。是须陀洹所断俱生身见。是须陀洹所起。是故通结之。须陀洹身见之相(云云)。
  问。淄州大师付判证缘觉果义。且小乘意以几心证独觉果耶。
  问。一来果趣独觉时。以前六品无间解脱为独觉心数欤。
  灯云。问。准小乘说。三十四心得成菩提。大乘云何。答。准大乘说。有五十四心。两种十六心并九无间·九解脱道五十心。三心见道中唯有二心。但分惑障为上下断。不断智障故。并真见二·无间一·解脱一。或五十二。除三心见道中上下二心。以二乘人不作非安立观故(云云)。
  上文云。问。颇有断非想前六品惑已。然后方断欲界后三耶。答。有。如超中二果人取第四果者。即其事也。又如斯陀含人住自果者。已断欲界六品惑已。方回心取缘觉果者。不可渐断所余未断取缘觉果。以缘觉果三十四心成菩提故。又与以第四果无别。设今得二果已。不更兼前合为三十四心。三十四心但据从凡即作者说。此第二果但于此后。起九无间九解脱道。断所余惑。即欲界中后三品惑。及无所有处已下烦恼。以世道伏。起六无间解脱。断非想非非想等前六品已。方断下欲先所伏者。不同见道。一品道故。或前诸地所伏之者。与非想地上上品惑。一时顿断。先已伏故。但前说超第四果人。是断无色前六品已。方新下地后诸品者。未见正文。二说任取(云云)。
  灯七(论九)云。问。声闻·菩萨有真·相见。独觉亦入相见道不。答。有二解。一云亦入。若尔。声闻至第十六建立初果。缘觉既入。何不立果。答。加行斯心有着别故。声闻期出。心暂息故缘觉不出。既入修道。不暂息故。又如菩萨。虽至十六。亦不制果。二云不入。若尔。何故说三十四心成缘觉果。答。彼小乘说。非大乘义。二说前胜(云云)。
  又云(论十)问。从凡趣入独觉见道及起修道断惑如何。答。随彼练根。及不练根俱先世道伏无所有。入见顿断。唯非想地九品别断得成独觉。大乘未见正文。准有部说。必无出见八十一品断修惑者。以利根故。不制果故。有义。修惑见道满已。八十一品各各别断。然不出观不止息故。故不立果。二说前胜。以性利根非渐次断(云云)。
  俱舍光记第二十一(论二十一)云。菩萨三十四念得菩提时。亦但舍一五顺下分结尽遍知○正理五十六云。诸有先离无所有染入圣道者。唯除菩萨。余亦定于二界一切修断离系。得无漏得。皆必于二界修断自胜果道遍现前故。如是理趣以何证知。说圣者生第四静虑。以上诸地定成乐根。及诸圣者生于无色。定有色贪尽断遍知得故。菩萨何缘不亦如是。不由加行。一切功德现前故。如灭定等。谓声闻独觉无自在功力能超间起诸对治道。欲证后道。必藉前道。以为加行。方能证故○以彼二乘一切学位。皆是于二界自胜果道遍现在故○谓如先离八地染者。随依何地故得不还已。必于七地一一品中。皆起无间及解脱道。随何品道起得彼离系得。以此故知。渐得非顿。案此独觉成道不唯三十四心。得见谛已。具起上八地七十二品无间解脱一百四十四心。应言独觉极速疾者。一百六十心取果。一百五十九是向。一心是果。向中唯得不还。不闻更得余果。以此准知。独觉亦得色爱尽遍知(云云)。
  惠晖疏下(论二十三)云。佛麟三十四心。部行独觉一百六十心。声闻无学十八念。初果十六念。二果一无间一解脱(云云)。
  弘决第三云○大论中云。下地诸惑。因时未断。至树下时。乃以九地九品。思或通一九。故云三藏菩萨位凡夫。以九无间九解脱为十八。见道中八忍八智合十六心。总前合成三十四心。俱舍婆娑意云。下八地惑。初修禅时先已断竟。唯非想地九品见道令在。用九无间九解脱。以根胜故。不复修下八地定。不同声闻。亦异缘觉。缘觉先曾离八地惑。一座证觉。更于九地。次第而修。更起无间解脱二道。下八地中虽不断惑。观行次第法尔故也。地地各有一十八。九地便成一百六十二心。见道十六。合一百七十八心。菩萨不尔。故但三十四心。此与俱舍不同。什公翻译及龙树意俱不应误。不同意者。今且以一意沾合二论。理齐俱舍。取修禅时。已断惑不后断。智论依余部。虽有漏断。束名为断。虽未名至菩提树。但断非想八地。俱得名为无漏。但是从部得名不同故。使二论同义。不尔(云云)。
  问。二乘圣者断所知障所摄定障种子欤。
  灯云。问。无学回趣断根障时。别得无为不○若得者。云何言三乘同坐解脱床耶○若不得者。云何杂集论云断下劣受得二无为。答。彼约永断。唯在大乘。非二乘者。以不断故。但伏得定故(云云)。
  下文云。问。定障是所知障收。许二乘人生空观断。可不如是。答尔。问。所知障细。生空粗。即许生空新细障。亦应生空粗。法空细。生空起时带法空。有解不例。且生执望法执。法执是细。若以生执望所知障。所知障即粗。何以故。以迷理是细。迷事是粗故。证生理断我执时。粗能断彼迷事定障。然法观细。必带生观。生观是粗。不带法观。此答意取迷理俱者。此释不正。定障既与迷理烦恼俱起。亦随烦恼俱迷于理耶。准第六云。贪嗔见疑俱起之者。亦迷于理。同一缘故。准知定障亦应同彼。俱起同迷。是烦恼障摄。断得择灭。别起定障。是下劣受。二乘伏而不断。所知障摄故。故二乘人伏此定障。得二定时。得非择灭。不得择灭。故不难生空是粗能断细障。令生观起带于法空(云云)。
  断障章云。二乘者断烦恼障。现种尽习气不尽。亦能永断所知障少分(云云)。
  周记云。章亦能断所知障少分者。断定障生而能伏彼毕竟得非择灭者。名为永断。非断非种(云云)。
  周记云。灯得二定等者。问。既无漏心。何故不断。答。二乘人者能断所知者。非起无漏。即悉断障。亦有无漏。不断障故(云云)。
  贤圣略章云。言俱解脱者。定惠二障令俱能尽名俱解脱(云云)。
  广章云。五俱解脱。对法论说。谓已断诸漏。及具证八解脱。由烦恼障分及定障分俱解脱。此人具断烦恼及事二种障故。名俱解脱(云云)。
  论九云。二乘但能断烦恼障。菩萨俱断永断二种。唯圣道能伏二现行。通有漏道(云云)。
  疏云(九末)○后中定障。二乘亦断。少故不说(云云)。
  疏十本云。然二乘断定障等时。但断粗重令相随顺。不能断种。不同菩萨(云云)。
  要下云○今解。凡夫少伏现行粗重。亦能分灭定障少分种子·苦根粗重。亦得何妨。如理应思(云云)。
  对法抄第三云。八伏障断得。若不断定障得者。何故此论第二云。于灭尽定上建立相受灭无为而是择灭摄。若断得者。何故此论复说。伏第四定上识心。能得此定。今一解云。不断。然约断者。方立无为。从究竟得名。一云。必断。第二答为正。然说伏惑得者。约烦恼分故。烦恼与定障性各别故(云云)。
  又云。问。自定障与所知障何别。答同体。解深蜜经云。断烦恼障。名惠解脱。若断所知障。名俱解脱故。又六十三云。又诸解脱由所知障解脱所显。由此声闻等于所知障解脱所显。故无别也。彼云。此定障有二。一人执。二法执。人执现种二乘永断。法执现行二乘亦断。种不能断。诸论说二乘得不动等无为障。通约伏断。永断所得无为。此理不然。岂定障种子二乘不断也。若伏者应非择灭一分故。此应如唯识第十二说定障体性。此论言受断得二无为故非是惠。故不可尔。而乖大义。然说二乘不断所知障者。彼不遮定障种亦能断(云云)。
  论十云○故四圆寂诸无为中。初后即真如。中二择灭摄。若唯断缚得择灭者。不动等二四中谁摄。非择灭摄。说暂离故○或无住处亦择灭摄。由真择力灭障得故。择灭有二。一灭缚得。谓断感生烦恼得者。二灭障得。谓断余障而证得者。故四圆寂诸无为中。初一即真如。后三皆择灭。不动等二暂伏灭者非择灭摄。究竟灭者择灭所择(云云)。
  疏十末云。
  问。二乘圣者伏定障种子者由何通力耶。
  摄释第一云。问。岂离定障得无为耶。答。许得何失。若尔。何故说三乘人解脱床同。答。彼约惑苦不生解脱。不说无为三乘同也。问。定障既在所知障收。云何生观而能断耶。答。非生理观。但以事观能伏于彼。由无惑可断。复更不别得于果。故非理观。若也练根取独觉果。容以理观。别得果故。虽不别得择灭无为。由伏定障得非择灭。故言离二证获无为(云云)。
  要上(论二)云。问。何故伏惑得非择。亦伏烦恼灭。亦得伏定障。何故不分二。唯分客随眠耶。答。定障通于观断。亦有伏得者。烦恼要唯现观除故。无伏得者。设有异生得定伏烦恼。亦名定障。本求定故。而未求理。圣得者隐而难知。故分别说。令易趣入。凡得者是可断。又凡得易而相显。更何须开(云云)。
  灯二云。问。声闻人得无学已。回趣缘觉。后练根时。入何观道。断何等障。答。如极果人趣缘觉时。但起九无间九解脱。拟仪无间解脱。非真无间等但缘事。观。不入生空观。以更无惑可断可证。但行解心作无间解脱道。数数思惟令彼极果信等五根渐渐明利。更不断惑而即得果。二云。设入生空除其根障为无间等道。理亦无妨。令智明利。无惑可断故○问。声闻取自果转成利根。为事理观耶。答。但作事观。不作理观。以其练根无惑可断故。更不得果故。但作事观。不别得无为。若大乘菩萨练根。入法空观断所知障故。即与彼别(云云)。
  疏七本云○已伏惑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者。若上若下皆有伏断。如下当辨。以灭定唯依非想定起故。此依初虽二乘者离。菩萨不伏离贪(云云)。
  疏十末云○能伏道通有漏无漏。三智中通加行根本后得三智。有漏道六行。无漏者且如因第三地无分别智断定法爱俱所知障势力。令烦恼亦不现行。名伏烦恼障。非别起道名伏烦恼所知障可知。又如离第三静虑欲。伏四定以上惑入灭定。即是以后得智伏二障也。惑加行道能渐伏。根本后得智或根本后得亦能渐伏。无加行道能顿伏者故(云云)。
  摄释第二云。疏身证者得至定未能伏者。对明有学那含解脱。不同无学。要离于染。有顶一地必不伏断。以是学故与不能断无上可倾故名不伏。余地如文问。所引唯识但明灭定。云何证余染不离耶。答。要得前七方证第八。举后明前故无失也。问。有顶染在何名解脱。答。烦恼虽在。定障少伏故得解脱(云云)。
  对法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