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论第七卷本文抄二十八目次

  心所决定俱生段
  三法起十六
  王所一异段
  许心似二现
  一法真俗
  无想天段
  上座部中有
  大众部等中有
  有异熟生
  即能引发
  无想定段
  悲定现果
  时定报不定

  论第七卷本文抄二十八

  心所决定俱生(在枢要)
  唯识义六卷私记第一云。问。心所俱起之行相如何。答。枢要下云。五法五俱起(谓遍行五随一起时必余四俱起故)九法必六俱(谓别境五及不定四。此九法随一起时。必遍行五俱起故)九法定十四(谓无明与八大随惑俱起时。必遍行五俱起。故云十四)二十一十五(谓善除轻安余十法。本惑除无明嗔余八法。小随惑中谄诳憍三。合云二十一。此中善十俱起时。必遍行五俱起。故云十五。若本惑八中随一起时。必无明并八大随惑八及遍行五俱起。故云十五。若谄诳憍中随一起时。必无明并大随惑八及遍行五俱起。故云十五)三法起十六(谓轻安并中随惑无惭无愧云三法。此中轻安起时。必余十善及遍行五俱起。故云十六。若无惭无愧起时。必无明并八大随惑及遍行五俱起。故云十六也)八法十七俱(谓嗔及小随惑中除谄诳憍三余七。此中若嗔等八法之中随一起时。必无明并随八中随二遍行五俱起。故云十七也)是心所相应。惠者应当知(文)。
  对法抄第二同之。
  同记云○本惑除嗔余九一一·大随·遍行。十四定俱。善除轻安·随惑大八·小谄诳憍。此二十一一一定与十五俱生。谓善一一。自善·并遍行五。小三一一。与八大随·本惑随一·及触等俱。大随一一。与自俱。本随除疑余九随一。并相应通遍行五(文)(此二句违对法抄。非正释欤。余句同彼抄也)。
  问。轻安心所决定俱生法取定心所欤。
  对法抄二云。五者有三法。起一必十六。谓轻安·无惭·无愧。轻安起必十一善俱。无惭无愧此二必俱。并无明八大随惑故(文)(遍行五上明故。别不举之)补阙章中云(三科)○三生得善。识蕴小分。色蕴色声二。法处色中。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受想二蕴生得善。行蕴中。十一善·遍行·别境·寻伺悔眠(文)(同对法抄心欤)。
  章第五云(三科)○三生得善五蕴○心所法二十四。遍行·别境·善十除轻安·及四不定(文)(补阙章上卷同之。皆似对法抄·枢要释)。
  论六云。应说信等十一法中。十遍善心。轻安不遍。要在定位方有轻安。调畅身心余位无故○有义。轻安唯在定位(文。正智)。
  又云。有义。五识亦有轻安。定所引善者亦有调畅故(文。正义)。
  疏云(如第六卷文集)。
  论五云。或有心位五皆不起。如非四境率尔堕心(文)。
  王所一异段
  问。论中引庄严论说许心似二现(等文)尔者许心言摄心所欤。
  问○释此文有二解。尔者第二释意心似二现言摄心所耶。
  论云。如是六位诸心所法○若离心体有别自性○庄严论说。复云何通。如彼颂言。许心似二现。如是似贪等。或似于信等。无别染善法○应说离心有别自性。以心胜故说唯识等。心所依心。势力生故说似彼现。非彼即心。又识心言亦摄心所。恒相应故。唯识等言及现似彼皆无有失(文)。
  疏云。论应说离心至说唯识等。述曰○此即通以前第一难中经违讫。次通庄严论说似贪等者。论心所依心至非即彼心。述曰以诸心所依心方起。依心势力生故。说心似彼贪信等现。非说彼心所体即谓是心。遂言无别染善法等复此心所似贪等法。无别心外实染善法。非谓所似贪等亦无。似有二义。一无别体。由心生故说之为似。变似二分现者是也。二虽有别体。由心方生为依胜故。说之为似。即贪等是。今颂想言似者。通此二故。非一为例。此则别通第难经讫。次想通第一难中经等。论又识心言至恒相应故。述曰。言心识者。亦摄心所。前经可知。庄严论言许心等者。亦摄心所。以恒相应故若尔。贪信等既入能似心聚之中。所言似贪等者是何。想心聚中贪信等法。亦别变似贪信等现。以义说之。总别聚异。谓总心自能似二现。即心自证分。似自见相二。俱时贪等自体分。亦现似贪等必二现义。故其总许心聚之中。心所亦在其中。然但说心变似二现。说心所法似贪等现。以心胜故。不过染净二位中故。其无记法有顺染者。有顺善者。故此总言亦摄无记。如诸部中执无无记。其等既有所顺。即唯善染。此亦如是。又解。心所不离心故。许心自体既似二现。如是心所自体分染者。似贪等二现。自体分净者。似信等二现。离自体及所似贪等外。无别染善法。论唯识等言至皆无有失。述曰。总结前义无相违失。或此后通但通前经。非解后论(文)。
  义蕴云。疏云若贪信等既入能似聚中者。此说许心之言若摄心所。即贪信亦入初句能似聚中。后言贪等。更以谁为能似。疏总心聚中○贪信等现者。此说其总许心似二现中。亦说贪信等各自似贪信等分亦现。故第三句别举云。如是似贪等后似于信等。又解心所不离心故者。前解约总别聚异。总中别出染净心所为二别句。此解初句独明心王自体似二现。第三句染净心所自体似二分现似心所不离心故。故说如是似贪等言(文)。
  别抄云。问。庄严论心似贪信现。如何依心王现信贪耶。解云。总约一聚故说心言。理实信贪皆依信贪自体分现相见分。又解云。以心所不离心故说心现(文)。
  疏云。论庄严论说至无别染善法。述曰。此意难云。许心似二现。谓已成立心现似见相二。或现似能取及所取讫。此即牒已成义。如是似贪等谓牒指义。故言如是似贪等者。谓心复变似贪嗔等一切染法。或似信等一等善法。此中似言。似心外所计异二分等法故名为似。无别染善者。谓心变似见相二分。二分离心无别有法。复言心变似贪信等故。贪信等离心之外无别染善法。体即心也。如二分故。其心变似故。知从心变似贪信等。非别有心所。初以经证。后以理成。此离心有所难。次○(文)。
  秘云。论庄严论许心似二现等者。隋所译论第五云。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贪光及信光。二光无二法。释曰。求唯识人。应知能取所取二种唯是心光。如是贪等烦恼光及信等善法光。如是二光亦无染净二法。何以故。不离心光别有贪等染净法故。详曰。准此疏云能取所取名似二现。文理相顺(文。)(释曰下求唯识之上。牒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者。秘略牒文也。唯是心光下。牒贪光及信光二光无二法者。秘又略不引也。余如文矣)。
  问。论云。若依胜义。心所与心非离非即(文)四重胜义中何乎。
  问。付四俗四真废立。且可有一法一时真俗相形之义乎。
  如别纸。
  所依。俱转。起灭分位(已上三门无指题)。

无想天段

  问。上座部本宗同心可立中有乎。
  论云。无想天者○有义。生时亦有转识。彼中有必起润生烦恼故(文)。
  疏云。第三师说○言初生亦有识○然上座部等。说彼中有亦无有心。恐此前师亦作此计。故说中有末后有心。大乘中有生支摄故彼中有末心必起润生烦恼故。无想天亦有心也(文)。
  要云。上座部勘有中有。无何得说言中有必起润生烦恼耶。本计无中有。末计有故(文)。
  宾记云。有中有无。
  灯云。论彼中有必起等。枢要云。勘有中有。无中有。答云。本计无。末计有。又曾闻释。约本而言云无中有。今据末计故有中有。又云。本计有二。一理为量。二教为量。因分两诤。理为量者即立中有。今论约此故说云有。若引经为量者不立中有。然要集云。勘宗轮论。上座复名雪山。立八义别。余同一切有。即云立中有。大众等四部都无中有。今谓不定。一切有部本宗同中论文。不说定有中有。云末宗异义其类无边。雪山同彼。岂有中有。其大众等。论文不说定无中有。而云菩萨入胎作白象形。准此即似立于中有。故要集无其准定(文)。
  常记云。解云。神访集云。证曰。比轮其上座部转名雪山立八义。别余同一切有。即立中有○由此上座本末皆有(文)。
  灯周记云。灯本宗同中论文不说者。一切有部俱舍论中许有中有。宗轮论中即不言有。何引彼宗轮论以证中有。若上座部所计义同异部。论中更不别说。但其部同为此义。雪山同彼岂有中有者。此难意云。有部之中无其中有。余同有部。有部宗轮当无中有。雪山宁有耶(文。)(准此释者。宗轮论若有或本欤。似灯能破)宗轮论云。其上座部经尔所时一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小乖诤分为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转名雪山部○说一切有部本宗同义者○唯欲色界定有中有○此等名为本宗同义。末宗异义者。其类无边。其雪山部本宗同义。谓诸菩萨犹是异生。菩萨入胎不起贪爱。无诸外道能得五通。亦无天中住梵行者。有阿罗汉为余所引。犹有无知。亦犹预。他令悟入。道因声起。余所执多说同一切有部(文)。
  俱舍论八云。颂曰。死生二有中。五蕴名中有。未至应至处。故中有非生。论曰。于死有后。在生有前。即彼中间有自体起。为至生处故起此身。二趣中间故名中有○有余部说。从死至生处容间绝。故无中有。此不应许。所以者何。违教理故(文)。
  无性摄论第三云。论曰。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没已。生时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染意识于中有中灭。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若即意识与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若尔。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文)。
  又云。释曰○若尔。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转者○然不应许。经相违故(文)。
  疏四本云(论三)论有余部说至俱不可了。述曰。上座部师说。有根本计。有末所计。根本计粗细二意许得并生。末计不然。必别时起。今本计别有细意识○无著摄论本云。应二意识俱时转等(文)。
  问。要集意大众等四部不立中有(云云)灯师何破之乎。
  灯云(如上)。
  宗轮论云。如是诸部本宗末宗同义异义。我今当说。此中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谓四部同说○一切菩萨入母胎中。皆不执受羯刺蓝頞部昙闭尸键南为自体。一切菩萨入母胎时。作白象形。一切菩萨出母胎时。皆从右胁○都无有中。如是等是本宗同义。此四部末宗异义者○诸如是末宗所执。展转差别有无量门(文)。
  疏云(大师所作)论一切菩萨至作白象形。此部中说都无中有。其白象形是何事物。故今意显。白象形是入胎之相。非中有身。非谓菩萨圣人中有翻作傍生。以象调顺住无伤暴有大威力。如善住龙。故现此像。意表菩萨性善柔和有大势力。师子王等虽有威力。然多伤杀。故圣不现师子之形。家依法师虽有广义释白象形。然说此是菩萨中有。恐乖宗旨。此部本宗无中有故。寻者自知○论都无中有。设远时处。死此生彼。既无中间隔。前灭后即生。故今不说别有中有(文)。
  部执疏二云。菩萨欲入胎皆作白象相貌者。此语明菩萨在中阴。中阴者舍前身未受后身。于两盈中间故不名中阴也。中阴报还而生阴相似○作白形相。凡有三义。一身大。二有六义。三有四释○(文)。
  疏七末云。中阴经中说。佛处中阴二十年。亦作无色界众生者。大众部经。非大乘义(文)。
  婆娑论六十八云。谓或有说○故作此论(文)。
  慈恩传四(云)。
  问。正义意无想天初生位转识暂起(云云)尔者起几识耶。
  问。本疏中无想天初生位起眼耳身三识(云云)尔者起异熟无记三识欤。
  论云○(如上书)决择分言。所有生得心心所灭。名无想。此言意显。彼本有初有异熟生转识暂起。宿因缘后不复生。由斯引起异熟无记分位差别。说名无想。如善引生二定名善。不尔。转识一切不行。如何可言唯生得灭。故彼初位转识暂起(文)。
  疏云论。此言意显至说名无想。述曰。此显彼天本有初位。有六转识报心暂起。宿习无心定。因缘力故后不复生心。由此生得第六报心灭故。引起异熟无记无心分位之时。名彼无心报。依止本识此转识灭分位差别。说名无想。如前第一卷。虽有二解。今准此文。唯于第六心灭上立无想。论如善引生二定名善。述曰。此以喻成○论不尔转识至转识暂起。述曰。彼处转识三性不行。若初生时即已不行。如何可言唯生得灭。设非唯无记。三性心生。便名生得者。此即仍是初生有心故。对法第四云。生得无记谓无想报。故唯无记。彼本有初位转识暂起。暂起者。四识中起何识。此但言转识不别出故。有说。亦起眼耳等识。此亦不尔。有何因缘。应唯起身识及第六识。受彼果故。暂生即灭。何假起眼等识见色闻声等义虽知尔。起将为胜。如萨婆多亦许多时故。此虽许有心。即显报体及无记性(文)。
  太钞十一云。若萨婆多宗。身在上地。犹下初禅三识。初禅三识是威仪无记心。若大乘。借下地三识。三识即是异熟生无记心(文)。
  疏上文云。论故六转识于彼皆断。述曰。此即第二灭于六识。七八微细彼不能知。故不灭也。虽总言六。远三近一(文)。
  秘云。疏虽总言六远三近一者。有二释。一云。当地名近。异地名远。眼耳身三下地法故。二云。先灭名远。后灭名近。由生彼天。四识不生有前后故。前释为正。本意显彼所灭之识非皆当地。置远近言(文)。
  别抄云。问。生无想天初生转识暂起。于六识中后起何识。解云。一云。唯起四识。除鼻舌二识○一云。但身乃意。初生于后不必得有色声境故(文。同疏二释)。
  疏二本云。论无想定前至假立无想。述曰。下明定果○今解。即是彼地六识中善染等心不行位建立此体。如许无心唯依本识。即依本识上立此无心。无心实非异熟。亲依异熟立异熟名故。论云不恒行心心所灭。不简何性心。然瑜五十二云。唯约生得心心所灭立此异熟者。即善等恒行心。生便即得。故名生得。非谓异熟生得无记。或种依本识。是生得无记性。与本识同性。故名生得。此相传解。违下第七。然不顺理。又解。第六异熟舍受生得无记心灭种子上立。即是依本识而生得粗动想等灭。故建立此异熟。此师为正。诸论皆说生有初心定无覆故。知下第七。第六识何时灭。此有二义。如下第七卷中广说。自有三师(文)。
  灯二云。问。无想异熟灭几识立。答。灭一识立。以鼻舌二识但在欲界眼耳身三识但在初定。在第四定粗但第六。不可起于下地异熟眼等三识。故唯第六(文)。
  俱舍颂二十八云。生上三静虑。起三识表心。皆初静虑摄。唯无覆无记(文)。
  光云○问。生上起下无覆无记。四无记中是何无记。泰法师解言。然眼耳身识虽非化身无记。是化身类。定地系故。总名禅思心○有说。彼成就三。谓色声法舍意近行○今解。不然。上三定起下诸识。若起下身识。唯是威仪心。或是缘威仪心。或是似威仪心。若起下眼识。修得者通果摄。泛尔起者是威仪心。或是缘威仪心。或是似威仪心。若起下耳识。修得者通果摄。泛尔起者唯是似威仪心(文)。
  问。本疏释感无想天总别报因。出三释。以何为正乎。
  论云。即能引发无想定思。能感彼天异熟果故(文)。
  疏云。自下第五出此报因。如前第一卷解。然今即是定前能引无想定思能招彼果。即显一思感总别报。同瑜伽五十六说。又解。即是能引定思。至无心位为定之时。招彼第六别报异熟。前明别思能感总报。有心无心二因果别故。又解。此说微微心招别报。若前微心明别故招总报。前说即许一思招二报。亦得有心无心报。一业尚得色非色报。理不遮故。后解二业各别。欲显定因感别报。前明别思感于总报(文)。
  蕴云。论即能引发无想定思者。疏有三解。初解以现思能感总别二果。第二解虽是一思。约分位别。有心无心感二果故。第三解二现思感二果。问。此中三释何者为优。答。初释最善。无想异熟果禅因说感总别报为行支故。故第三释理亦可通。前后现思感总别报。前是正行。后是兼支。无违理失。其第二解以无心位感彼别报。理稍难详。岂有无心思种能感彼天。经五百劫令心心所都不行耶。又以思种独能感果。未见此文。若由定力能感彼者。亦应感总。许有力故。又无心假定但有遮心不起之义。何能有力感彼果耶。又此论言。即能引发○异熟果故。即此现思。不言所引无想定种能感彼果。故知不了。疏主且约假果故。以假言为因。然未必取此为正。问。今其感彼别报。为说感有心位异熟意识。为说感彼假实异熟耶○答。今以义准。彼天异熟意识不感无心之位○问。若不感无心。何说招无想异熟。答。此假异熟依生得种子随现识。说感无心。理亦无失(文)。
  忠安云。今以基初解为正。谓能引彼定一思能招总别二报。大乘自许一业能引说多果故(文)。
  太抄云。初解不审。即取下第二三解以为正(文)。
  义演云。疏前说即许一思○理不遮故者○第一解也○疏彼解二乘至于总报意云。此显第三解○有彼解二业等者。通取第二解。即三解中明后二解与第一解别所以也(文)。
  灯云。论即能引发无想定思。要集云。有说有释各有三解。彼第三为此初说。彼第一为此第三说。彼此第二义即不同。今取有释第三为正。既有说第一即有释第三。何故独取有释第三而为正释。有说疏文不断第三为正说故。然以理准非。极厌心招彼总报。极厌心种招彼别报。何所相违。又微微心种是能引发无想定思。能感彼果。顺五十六。不尔。一因如何能感有无心别相违二果。又西明云。微微心及微心相应思引总报。以有心故。即彼二种至无心位引别报。以无心故。今谓不尔。岂于微心种亦立无心定耶(文)。
  西明疏云。即能引发至异熟果故者○然解此文自有三释。一云。微心相应思引总异熟果。以明利故。若微微心相应思感彼异熟果。不明利故。二云。微心及微微心相应之思引总异熟。以有心故。即彼二思至无心位为定之时。招别异熟。以无心故。三云。正取微微之心相应之思。正引总果。兼招无相。别异熟生。以微微究竟胜故。要引定思由定势力感彼二果(文)。
  论一云。无想定前求无想果故。所熏成种招彼异熟识。依之粗动想等不行。于此分位假立无想。依异熟立得异熟名(文)。
  疏二本云。所熏成种○此是虽总。而意欲说明了心时种子招总异熟。无心以去厌心种子招别无想异熟。论种子体。是一种子通招总别。若据其位。前后有殊。有心无心二果别故。又解。微微心以前明了故招总果。微微心细所熏成种感别果。二种种子者各招一果。亦不相违。微微心种转为无想定等故。前解为胜(文)。
  秘云。疏明了心时种子招异熟者。即微微心名为明了。对彼无心故○第二解言明了心者。对微微心名为明了。疏此言虽总至二果别故者。有义○然应云明了心等招异熟。微微心时招总异熟。或微微心通招总别○详曰。若言明了招彼转识别报异熟。微微招彼总报异熟。无想异熟假故不招。如何圣说无想定因。无想异熟而为果耶。假名为招。如灯具辨。疏无心以去至无想异熟者。即是彼天第六识等种子之上。能遮彼地六识等现不起功能。名为无想异熟体也。疏故前解为胜者。问。胜义何也。答。言无想定招彼果故。以微微种建立定故。以前非定。若取前心而感彼者。云何得说由定生彼。又彼别报而无其体。云何实种能招彼耶。故前解胜(文)。
  灯二云。论无想定前○招彼异熟识。本疏二解。自断前正。虽无想异熟。假非实感。然为求彼果。修无想定。若有心时。是能感彼无想果者。修有心定。何假无心。以无心定前微微心所熏成种。防心不起。方名无心定。即说假法能防实心。后得果时。彼虽是假。然由厌心功能力故。想等不起。假说为感。于理何违。若俱实种为能感者。应同第八不名无心。
  又复此论但云故所熏成种招彼异熟识○(如上)假立无想。不言成种招彼无想○问。得果之时。微微心种即久已灭。但有想续无心种子。无二种种。如何可说有心感有心。答。虽无别种。即最后心与种俱时修。有能感彼总异熟力。以未熟故。果不得起。彼熟生果时。将现熟种。望后果时。说有心感。故亦不违(文。可见余文)。
  瑜伽五十六云○谓能引发无想定思。能感彼异熟果(文)。
  钞(十五)云。能引发无想定思者。谓定体思能感别报(文)。

  无想定段

  问。于出悲定菩萨作损益人可感现果耶。
  灯云。杂集第八。据定受业说有三种。即现生后。于慈定等造善恶业。是现受摄(文)。
  周记(文)。
  瑜伽论九云。若诸善业由事重故受现法果者○或于起慈定者供养承事。如于起慈定者。如是于起无诤定·灭尽定·预流果·阿罗汉。供养承事亦尔(文)。
  同钞四云。供养慈等定得现果者。依初出位。如初出慈定。无诤灭定预流阿罗汉亦尔。非久出彼。不说独觉。小故略之。其实亦得。一来不还非初后圣。故不说之。问。何故但说慈定。不说悲定喜定舍等耶。答。喜舍劣故。悲通散故。于与世间出世间乐。慈等胜故。无诤等亦尔。内证真无诤。外息诸烦恼。胜愿智等故不说余(文)。
  同下文云。慈定菩萨。运心与乐。供养获安。亦复如是。由他增上。自现业熟。便得现果○初生悲故。后起慈心。而与其乐。故唯言慈(文)。
  对法抄第六云。此中顺现受业初慈定等五。第十六云。慈者于一切有情第一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住起故。所以得现果。何故不说悲者。熏抄有一解。今解不然。慈与乐深不行损时。定不杀故。悲虽不杀。亦废损。而不与乐。故慈胜非余。如慈无诤等亦尔(文)。
  灯抄第五云(常腾)范云。由四无量中慈聚在初。故偏说慈。从余三定起亦与慈同。若损者益者。谓作打骂等损。供养等益。此业于现法中能受别苦乐故。名顺现受业(文)。
  婆娑论八十三云。问。住悲喜舍三无量者。刀毒水火等所害耶。应作是说。悲喜舍定亦不可害。若尔。何故经中。住慈定者刀毒水火不能害。必无灾横而致命终○复次既说慈定。应知亦说悲喜舍定。种类同故○复次住悲等定。虽不可害。而出定时。身有微苦。慈定不尔。是故偏说。复次住悲等定。虽不可害。而彼有损。慈定不尔。是故偏说。复次悲等根本虽不可害。而加行时则可伤害。慈则不尔。是故偏说(文)。
  对法论灵隽疏第八云。从慈定起者。慈能与乐。所布心广。从此定起。于彼人造善不善。俱得现果。故瑜伽云。从于一切有情第一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于彼人造损益。必后现异熟(文)。
  兴法师云。慈悲喜舍愍念之心。愍物恒生。皆是慈心差别。由此四心皆虽其性是慈。随境分四种。增长差别。名悲喜舍也(文)。
  问。付业种类。且可有时定报不定业乎。
  灯云。瑜伽六十。据定不定总说四业○一异熟定。二时分定。三俱定。
  四二俱不定○第二时定而报不定○杂集第七○说有五业○谓他所教敕。他所劝请。无所了别。根本报着。颠倒分别。五句如次。初三不增长。轻故不必受异熟。即时定报不定及俱不定(文)。
  周记云。灯第二时定报不定者。问。如作恶业。未生令受。趣即不定。若生人中。而逢胜缘。修诸善业。非业而不受之。此等即是时不定。如何得言时定报不定。答。若逢胜缘而不受之。必更于余时重受。亦名为定。余皆准此(文)。
  伽论二云。又诸种子即于此身中。应受异熟缘果不受。顺不定受摄故。然此种子亦唯住此位(文)。
  摄释一云。或是三时诸业种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