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论第十卷本文抄四十三目次

  六转依段
  决定应受
  令真非真
  广大转依
  安立断惑
  此唯二乘
  转齐二释
  乘性别故
  四涅槃段
  清净涅槃
  通相真如
  中二择灭
  通障二果

  论第十卷本文抄四十三

  六转依段
  问。付损力益能转可转决定应受业耶。
  论云。一损力益能转。谓初二位。由习胜解及惭愧故。损本识中染种势力。益本识内净种功能。虽未断障种实证转依。而渐伏现行。亦名为转(云云)。
  要云。损力益能转中。有忏悔罪灭。应叙。六十卷业有四。谓异熟决定·时决定·二俱不定·二俱定。及阿罗汉受残苦等。处阿阇世王五逆业灭瑜伽云。依未解脱者建立定业。为二解和会应知(云云)。
  宾记云○应叙二字至五逆业灭字。方言也。如大论六十卷云○为二解和会应知者。准法花经疏。有二解(云云)。
  要决云○忠安记云。今详。枢要意当金光明经所说。信相菩萨梦中所闻忏悔之义。以入圣道先忏悔业故(云云)。
  玄赞第十云(观音品)有苦称名即脱○即是三途八难一切苦难。且如法琳归命勉七日之刑。济欢归依脱三刀之害。瑜伽第九说。业有二。一定异熟业。谓故思业。若作若增长业。二不定异熟业。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八十九说。诸作不增长业。若无追悔。不修对治。尚可受果。名增长业。若追悔等。名不增长业。或先增长业。由追悔等。名不增长业。如未生怨。未追悔前。名增长业。追悔已后。名不增长业。第六十说。依未解脱者。建立定受业故。言解脱者。谓世道伏断。乃至得圣成无学等。即同涅槃经。未入佛法。名决定业。若入佛法。名不定业○皆如瑜伽第九略纂说。恐繁且止。故念观音。良缘滋润。自心悔愧。苦恼皆脱。亦有释言。其不增长及不定业可得转灭。其三时决定业。及报定时不定者。但能令轻。非全令灭尽。先世罪业应堕恶道○即为消灭○不云全灭。又贤愚经。鸯堀摩罗虽得阿罗汉。为现业有果故。为火所焚。又说。迦毗罗城。除一童子自余男女。尽是初果圣人。不应为彼琉璃所杀。其决定造业佛尚不排。况受果耶。在解脱人名不定者。依不定业说。此亦不然。若得阿罗汉。一切不善尽。何受果耶。在初二果。不善未尽。不障彼果。何妨亦受。般若经中。不说灭尽。举心微者。至诚恳切受持彼经。一切不受。若不尔者。五无间罪皆决业。未生怨王如何悔已一切不受。十地论云。一感报定。二作业定。诸佛威神所不能转者。说自不发悔愧之心不入圣道者业果决定。非悔愧已可名定业。法句经言。非空非海中。非入严穴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难。亦据不逢佛菩萨等起悔愧之心而入道者决定业报。由此业报差别经说。若业增上心作无惭无愧。作已更作无心改悔。是业决定。若业非增上心作。虽作恶业。常怀惭愧。是业不定。但知诸业非悔。非道之所损伏。可有受果被损。便无受果之义。然经说指鬘及阿罗汉犹受业果者。时犹住凡。或初二果。今身必定得阿罗汉。从当为名。非受果时名阿罗汉。又遇良缘。要自发心。悔愧入圣道。罪业方排。虽过良缘。无心悔愧。亦不入圣。乃至诸佛亦不能转。迦毗罗城释种被杀。虽得初果。别报业在初果不排。又非听闻大乘悔愧恳切深心。故受先业。脱闻大乘。励恳深悔。亦不被杀。得阿罗汉。一切不受。设有被杀。非业果故。不尔。指鬘杀人满千唯少于一。云何何得圣。又无悔愧及断伏灭诸罪业者。有情便无得受圣期。由此故知初说为善。应同涅槃瑜伽为正(云云)。
  摄释云。疏由此故知初释为善者。即前亦有释言。以上疏引瑜伽对法而成立者。并名初释(云云)。
  玄赞三云○复有无学迦留陀夷。埋足粪壤。鸯堀摩罗狱火焚身。遂有难言○我于此难○为现恶因必有苦报。由此圣者有相现受苦起后教故。或苦异熟无学不受。恶业尽故○彼言无学受彼苦者。现居有学。犹未离欲。定成无学故与其名○或无学苦非是业招○如涅槃经第二十九。解三时业。至无学位。排诸恶业。一切不受。说未入圣。名为定业。其入圣已。不名定业。广如彼说。故阿罗汉定无苦果(云云)。
  灯四云。又已解脱圣人身中。无苦异熟。经说有者。现业果化。设非无学。见道惑亡。因无果亡。设有苦者。等流增上。非是异熟。如地狱乐(云云)。
  瑜伽六十云。复次如先所说作及增长业。若先所说由五因缘成极重业。名定受业。与此相违。名不定受业。复有四业。一异熟定。二时分定。三二俱定。四二俱不定。诸阿罗汉所有不善决定受业。或于先生所作。或于此生先异生位所作。由少轻苦之所逼恼。便名果报异熟。若已转依果报种子皆永断故。一切不受。所以者何。由佛世尊依未解脱相续。建立定受业故(云云)。
  伽抄第四云。若未悔未解脱。名定业。若已悔已解脱。名不定业(云云)。
  十一面经。大般若处处。不转定业之文有之。
  鸯掘摩罗经第四云○佛告大王○南方去此过六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一切宝庄严。佛名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如来○彼如来者岂异人乎。鸯掘摩罗即是彼佛。诸佛境不可思议○尔时诸天世人○聚落人民。如来佛威神悉皆来集。稽首敬礼鸯掘摩罗足。一心同声说偈叹言(云云)。
  要贤第一云。鸯掘摩罗所受苦果。一云。业果时○一云。权非实也。一云。由习气受等流苦○此欲界人趣意识故。唯遣损舍俱威仪工巧。但有漏善俱也(云云)。
  寻云。今转定业者。转重轻受欤(以上释文可知之)。
  因寻云。转重轻受者。转总业成别报欤(灯六三业所顺五趣)。
  问。摄大乘论中通达转在前六地(云云)。
  有何故耶。
  问。论中引摄大乘论说。令真非真现不现故(云云)。
  尔者可有以真俗二智境界为真非真体之义耶。
  论云。摄大乘中说。通达转在前六地。有无相观通达真俗间杂现前。令真非真现不现故(云云)。
  疏云。以有相无相观。通达真俗间杂现前。或真现非真不现。谓入观时。或非真现真不现。谓出观时。令真非真现不现故。又未能即空而观于有。有相观现真不现。无相观现非真不现。由此理故。说通达转在前六地。我今此论。约初通达分别二障遍行真如故。说初地为通达转。世亲摄论云。前六地真如为真俗观现不现因故。说通达转在前六地。亦不相违(云云)。
  论云。说修习转在后四地。纯无相观长时现前。勇猛修习断余粗重。多令非真不显现故(云云)。
  疏云。述曰。摄论又说。修习转在后四地。由纯无相观长时现前。勇猛修习断余粗重。多令非真不显现故。四十八说。由第七地犹名为杂烦恼。未名不杂烦恼。非真犹有现时。但无相观长时故。说多令非真不现。非八九十地非真有现时。得无相观长时。种类同故。说后四地为修习转。我以十地断俱生二障粗重。渐证真如义等。说修习转在十地中。亦不相违也。然此论中。乃言多令非真不现者。为简七地。二摄论释。皆言唯有真实现非真不现。从长时说。然摄论本。通得二解。不言非真定不现故(云云)。
  寻云。即空起有行者。即真俗合观欤。
  义演云。疏又未能即空而观于有等者。此约多分说。至第五地中亦能少分真俗双观(云云)。
  肝心云。文论令真非真现不现故。问。五地已能真俗双观。如何今者令真非真现不现故。答。五地虽得。不时长也(云云)。
  三身章周记云。章云。第七地得不思议身等。此地之中。喻能即空方便智发有中胜行。而能化物。第六地等准能空有二种双行。未能已空发有广利于物(云云)。
  论九云。七细相现行障○由斯七地说断二愚○尚取还灭细灭相故。纯于无相作意勤求。未能空中起有胜行(云云)。
  疏十本云。论纯于○胜行。述曰。前地尚取还灭细灭相故。纯于无相作意勤求。未能空中起有胜行。今此地中。既除此障。能于无相不专勤求。乃于空中起有胜行。所言空者。无相空理。于空中作有行。即真观中起于有观。冥真俗二境。合本后二智。少用功力即能得故。不同五地(云云)。
  无性摄论第九云。论曰○二通达转。谓诸菩萨已入大地。于真实非真实显现现前住故。乃至六地○释曰○通达转等者。谓。已证入菩萨大地于真非真或现不现。无分别智有间无间而现行故。或时真现。谓入观时。或非真现。谓出观时。非真与真于此二时。如其次第说不现此现不现乃至六地(云云)。
  世亲九云○应知显不显真非真义者。谓圆成实真义显现。遍计所执非真实义皆不显现(云云)。
  西明疏云。
  文义记云。言摄大乘等者。基三释。一云。有相无相观(等)○一云。未能即空观于有故(等)○一云。四十八说。第七地犹名为杂烦恼。未名不杂。非真犹现(等云云)如疏文也。测师亦有三释(云云)。
  私记云○问。其真非真者。体何物耶。答。无性论云。遍计所执为非真。圆成为真(云云)本疏二释中初释意也。本疏第二释。正智无观为真。后智相观为非真。此即依世亲摄论而说也。
  西明有二释○此二释亦大意同本疏二释也(云云)。
  问。付六转依废立。且广大转可通因位耶。
  论云○五下劣转。谓二乘位○无胜堪能名下劣转。六广大转。谓大乘位。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俱无欣厌。具能通达二空真如。双断所知烦恼障种。顿证无上菩提涅槃。有胜能名广大转(云云)。
  疏云。摄大乘说。即诸菩萨能趣证转故。如来已转故彼不说。此六翻前准前应悉(云云)。
  论云。此中意说广大转依。舍二粗重而证得故(云云)。
  疏云。第三料简。颂中所取转依体者。唯广大转。舍二粗重而证得故。不言圆满转者。圆满转对菩萨说。广大转对二乘说。又圆满转唯如来。广大转在菩萨。今明十地取广大转。要地地中舍二粗重方证得故。又解。既言取广大转。明圆满转亦在中。略举一隅故。即六转依中第一假立转。未得真故。余五真名转。真实证得故。第一约位解转依讫。下第二正解转依。于中有三。第一总解转依。第二虽转依义总有四种。而今但取二所转依得。等者简别本颂所说转依之言。第三辨此修习位能证非已证(云云)。
  论下文云。此修习位说能证得。非已证得。因位摄故。
  疏云。自下第三明此十地能证二转依。非已证得。要成佛方证故。此十地无间道断障为因。解脱道方证于彼故。上来解五位中第四颂。虽有广略不同。总是解十地修习位讫(云云)。
  论又云。后究竟位其相云何。颂曰。此即无漏界○论曰。前修习位所得转依。应知即是究竟位相此。谓此前二转依果。即是究竟无漏界摄(云云)。
  疏云。无漏界摄。即菩提涅槃二转依果是究竟位(云云)。
  论云。如是菩萨于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种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于二转依便能证得(疏云。是初牒前。起下所证二转依果云云)转依位别略有六种○二通达转○证得一分真实转依。三修习转○渐次证得真实转依(云云)。
  论九云。云何证得二种转依。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二种转依由此证得(云云)。
  疏云。由此四种因故。二种转依果由此证得○次乃明十种真如。即广颂中舍二粗重之时转依。虽已分证。未名圆满。此乃因位。广前三句。即是渐次悟入。二种转由斯证得。明所得果。即广前颂第四句文。正明悟入(云云)。
  论九云。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云云)。
  论云。转依义别略有四种。一能转道(能伏道能断道)二所转依(持种依迷悟依)三所转舍(所断舍所弃舍)四所转得(所显得谓大烦恼所生得。谓大菩提)虽转依义总有四种。而今但取二所转得。颂说证得转依言故(云云)。
  疏云。余三转依不可证故。设有真如及无漏道。不是证义故不说之(云云)。
  太抄云。疏圆满转对菩萨说。广大转对二乘。解云。此第一解即尽理也。故此中唯取因位。广大转菩萨。名广大转故。即能证道故。舍二粗重方得佛果(已上演同)疏又圆满如来广大转故在菩萨。解云。此第二解不尽理。不及初释。何以故。菩萨既名广大转故。即如来应不下劣转。初解为胜(云云)。
  疏云。实证得位。谓通达位。修习位等。故此非真(云云)释损力益能转所也。
  蕴云○问。如下论云。此修习位说能证得。非已证得。何故此说通达修习名实证得。答。彼约圆满。此据证得。一分转依故不违也(云云)。
  枢要上云。生正解者。损力益能转。在地前故。断二重障。是通达转。见道位故。由我法执乃至彼障随断。是修习转。在十地中修道位故。断障为得二胜果故。下是果圆满转。在佛位故。总形下劣。名广大转。即此文中通摄五转(云云)。
  文义记云。言此中意说等者。基说○(如疏)测释据实。亦据果圆满转。对小乘故。且说广大。又广大转通说因位故。略不说果圆满转。观解果圆满转为广大转。舍二粗重故(云云)。
  疏十本云。论此能舍彼至广大转依。述曰。由十地修智究竟故。至佛证转依。解第四句颂。于中有二复次释也。即为二也。论依谓所依至二转依果。述曰。今第一解。总为别依断染故。无所执生净故得二果。余文易了。同摄论果断分解转依。无性第九卷等同之。彼文稍广。言转依者。转谓转舍转得。依谓所依。即转之依(云云)。
  问。安立谛智断惑者有何过耶。
  要云。初有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能断随眠者。故六十四云○由安立谛取于有相○相缚未脱○于粗重缚亦未能断。由此准知。唯无分别智断诸随眠。第二有义。后得无分别断迷事随眠者。解前文云。先据断迷理随眠。非断迷事。又前约断究竟○又前约有漏安立及无漏安立谛语。非后得缘非安立语。亦无分别相。故即论云。若不要缘非安立者。有于净定心顺决择分者转缘诸谛时。应断随眠等。彼既不尔。故但简有漏等。非为尽理。不果彼彼文应寻之。疏中但有二乘用之非菩萨。今更解。菩萨亦用此智(云云)。
  要云○于字误。应作极字。下者字误。应作善字故六十四云。
  瑜伽六十四云。问。若安立谛建立为谛。何因缘故更复显示非安立谛。答。若离非安立谛。二种解脱不应道理。谓于相缚及粗重缚。所以者何。若有行于诸安立谛。彼一切行皆行有相。行有相故于诸相缚不得解脱。于诸相缚不解脱故。于粗重缚亦不解脱。若有行于非安立谛不行于相。不行相故于诸相缚便得解脱。于诸相缚得解脱故。于粗重缚亦得解脱。问。若唯由彼非安立谛。于一切缚解脱清净。何缘显示安立谛耶。答。为令资粮及方便道得清净故。问。若即由彼行有相心于二种缚解脱清净。有何过失。答。若有极善定心。依第四静虑顺决择分善法中。转缘诸谛境。彼诸行者。于二种缚应得解脱究竟清净。然不清净故不应理。又世间道出世间道二种差别。应不可立。然彼二道有相无相有差别故。不应道理(云云)。
  三惠章云。第六诸智相摄者。胜鬘经中说一。谓心法智○又说二智。初圣谛智。二无二圣谛智。彼唯修慧。初是安立谛智。后是非安立谛智。彼说。二乘以初谛智断诸烦恼。诸佛世尊以无二圣谛智断诸住地。故非闻思摄(云云)。
  要决引伦法师释有问答。可见之。
  问。后得智断迷事随眠者。唯约二乘论之欤。将通菩萨欤。
  问。后得智断迷事随眠者通菩萨云解。本疏可有耶。
  枢要云(如上)。
  疏云。问。何为亦是根本断。亦是后得断。不违理故。此唯二乘。非菩萨。菩萨修道不断迷事随眠故。即唯所知障是根本智断。烦恼障中通二智断○又解。用后得智断。菩萨亦能。十地断所知障中。有执非执。非执者亦名迷事。故亦许断。以障智故○此等分别妙绝古今。于诸论师实未闻也(云云)。
  太抄云。此第二解极缘尽理(云云)。
  宾记云。疏中但有○亦用此智者。疏中后得智亦断迷事随眠。此唯二乘非菩萨。以菩萨修道中不断迷事随眠故。唯所知障是本智断。烦恼障中通二智。今更解。菩萨亦用后得智断迷事惑。何者。十地中非念念唯断迷理法执。亦有断非执迷事障故(云云)。
  贬量抄二十云。又枢要云。疏中但有二乘用之者。此言大谬。俱迷述二解故。应知指前疏云今更解(云云)。
  问。就所弃舍转齐转灭义何。
  问。约转齐有二释。以何为正耶。
  问。无漏种子新古今生者见道第二念欤。
  灯云释所弃舍。于中二释。一约转齐。本有无漏种子三品。如加行位下品种增生初见道无分别智。即此现行无漏有力。资中品种令能生现。亦令自种转成中品。名为转齐。又解。由中品种生现行已。资下品种转成中品。与本有种中品之者。及新熏生亦为中品。与能生自本有之种。三合生一后念现行。或各别生。俱许无妨。中上品生转齐亦尔。言转灭者。即本有种唯有一个。加行位中名为下品。入见已去能生现行。现行熏种即成中品。并有力能令本种子生后中品。下品即灭。名为转灭。不同转齐令生自种亦成中品。故名转灭。或虽本有三品种子。中品生已。下品不生。亦不能生后念中品。新生中品。但由现能。若尔。即违杂集论说行修习文。彼许初习自下地中种子增故。不可唯说但中上增不通下品。无别因故。违比量故准此即应三品各一。但令本种生后中品。即下品种生现行者。自体不增若尔。既许下品种在。何名转灭若以不生即名为灭。岂诸种子皆定生现。准此道理。转齐应胜(云云)。
  三身章云。转灭义者。如大乘位。无始以来加行胜善·无漏善种。未逢缘故。皆唯下品○至见道位生下现行。现行复熏下品种子。见道修习以为缘故。至修道位。前刹那中见道下种灭。修道中种生生中现行。现行复熏中品种子。修道修习以为缘故。至究竟位。前刹那中中品无漏种灭。后刹那中上品无漏种。生无所依故。道已满故。更不熏习。本唯一品。劣灭胜生。故名转灭。后修习故。前之同类不能为同类因引后同类果故。如是地地下中上品诸无漏种。及诸位中加行胜善·下中上品诸有漏种。皆应准知。至佛位中。唯有无漏上品圆满。无漏中下·一切有漏。并皆舍灭。故经说舍无常色等。二者转齐。法尔种子皆有三品。初修下故。至见道位。下品无漏种生现行。现行复熏下品种子。若无修习。任运下生。由修习故。至修道位。中品种子生中现行。现行复熏中品种子。前之下品亦转成中。若不熏习。任运中生。由修习故。至佛位中。上品种子生上现行。道已满故。无所熏故。更不熏习。中品种子并转成上。前中下种不复相续。与后胜齐故名转齐。故经说言舍无常色等。望自同品。可名转灭。言转齐名者望他异品(云云)。
  周记云。如修道位中品无子生中现行。熏成种已。见道下种后念所引种子起。亦成中品。与修道齐○转齐者胜。一三道之种各别不杂。二三僧祇劫所修无漏转成上品。以为佛故。若转灭者。三大劫中所修无漏修至佛果。悉皆舍齐。理为不可。转齐之家亦复不违经所说舍劣无漏(云云)。
  六卷私记五云。灯师义如何答○(出灯释)一约转齐○名为转齐(文初释)此释意云。本有见修无学道三品无漏种子。由资粮位听闻正法之闻熏。于加行位。下品见道无漏种增长。生初见道无漏智现行。此下品现行能有功力。资修道位中品种子。令生中品现行。亦令自下品种转成中品。齐中品种故名转齐(为言。下品现行有二功力。一令生中品现行。二令生自下品种。齐于中品。不同种子在隐无力也)文云。又解。由中品种○转齐亦尔(云云后释)此释意云。由下品现行力。中品种生中品现行已。然后资前下品种转成中品。此是初刹那也。次前下品种转成中品。及初刹那中品现行新熏成中品种子。并初生中品现行中品本有种子。三类种子合生后后刹那中品现行。或复不合各别生现行(为言。即新古合生之师云。修道第二念以后。始有新古合生之义也)。
  ○问。付灯后释。以中品例上品者。上品种生现行已。资中品种齐上品者。即有佛果增减之失。谓解脱道时。上品种子生现行已。后引中品种。令齐上品。初刹那佛犹有中品种未成上品。应灭后念佛及前佛功德故。答。上品生现引中品种。理实同时。如智生已断惑之言。如称量头低升时等。明来暗去。皆是同时。以义分二。是故佛无增减过○问。灯中释转齐有二解。以何为胜。释转灭有二释。以何为胜。又凡护法转齐转灭二义中。以何为胜。答。转齐二释中。后释为胜。与解脱道舍非障有漏·劣无漏义同故舍。劣无漏者。即转中品种成上品故。转灭二释中。初释为胜。与三身章义同故。转齐转灭二义中。转齐义为胜故疏中唯说转齐义。灯云转齐为胜(云云)。
  十二卷私记第八云。后释佛果有增减失○故初释为正(云云或灯传也)今谓。灯不判胜劣。推无增减失。何者。上品现行生才引中品种令齐已故(云云)依三身章。中品种子生中现行。现行复熏中品种子。前之下品转成中云文。熏中种种子。转下品种子令齐已。此中品现行也。故可依后释(云云)。
  又云。问。中品种子生现行时。下品转成中品。为当来生现行时。转成中品。答。约此可有二意。何者。灯说生中品现行有二释文云。与本有种中品之者○转齐亦尔(云云)初释意。中品本有种下品新熏本有转成中品。合三种生一中品现行(云云)故就此释。中品本有种未现行时。下品现行转下品新熏本有种成中品后。中品本有种。三合生中品现行(云云)此下品现行转下品新熏本有令齐中品之义意也。若上引后释次文云。此文成后释者。文义相违。故知成初释意也。后释意。下品本有种生已下品现行。中品新熏本有生已中品现行。非下品种子转成中品生中品现行。三道种子各别故(云云)就此释。中品新熏本有生中品现行。才转下品新熏本有令齐中品。此即中品现行转下品种子令齐中品释意也(云云)以上。
  灯下文云。论金刚喻定无所熏识等者。要集云。由现行多闻能熏力故。法尔种子增长胜用。故下文云。此四种姓虽皆本有○因位渐增。果位圆满等。今谓。此判见道可尔。以见道前无现无漏熏起新种。至修道已有现能熏。熏得新种。若言及其成佛法尔种生(云云)。
  同上文云(论九)论初获圣性等。西明云。能生初地无漏法尔种子及新熏种。为其自性。今谓。虽有新种。非胜不立。由正能生有所生现。证理断障故能生胜。不取新熏。未能生故(云云)。
  等流增上性同易感所。疏·秘可见之。古来以此念熏已即能生果故等文。可见道第二念旨为难欤。
  十五卷私记(观理作)第十二云。真见道初念唯本有生。第二念已后新旧合生也。护法正义。初念无漏唯本有生。第二念已后新旧合生(云云)意云。真无间道现行世第一法有漏为增上缘。亦为等无间缘。自本有无漏种子为因缘起。地前无无漏现行故。无新熏无漏种子。即无间道现行新熏种。所熏新熏种子。与本有种合生第二念解脱道现行。解脱道智所熏新种引旧之种合相见道初念现(云云)内遣有情假缘智也。如此展转可知也(云云)。
  显幽抄·镜水抄同此义。
  六卷私记云。转灭义如何。答。文云。言转灭者○故名转灭(文初释)此释意云。本有种子只有一个。加行道中修习时。但名下品。现可生下品见道无漏现行故。入见道生下品无漏现行已。现行新熏增中品种子。并令自本有种亦成中品。至修道位。二种子合生中品现行。既本有种下品义已。故名转灭。从此成上准之可知(为言。此义专不关护月难陀义)文云。或虽本有○但由现能(云云。后释)此释意云。虽有三品种子。修道中品种子生现行已。见道下品种子即灭。不能转成中品生后念中品现行。故名转灭。新熏生中品种。但由中品现行力故(为言)文云。若尔即违杂集论说○三品各一(云云)此文难此第二释也。难中有二。初明违教。后明违理也。违教难者。对法十云。复次依止修道分别修惑。谓依初静虑地现修道时。亦修欲界系所有善法。于彼得自在故。如依初静虑地修欲界善。如是依一切上地现修道时。皆能修习下界下地所有善根。于彼得自在故(云云)准此文者。菩萨见道无漏。在第四定见道之后修无色无漏之时。可修增。在第四定见道无漏种子。而何说言中品生已下品不生。是故此说违对法论。故不可言但中上种子增·下品不增(为言)违理难者。比量云。下品种子应不灭。三品中随一摄故。如中上品。准此道理。三品应同。何故爱中上品令增。憎下品令转耶(各一之一字同一之义也)问。先德量宗云。下品种应增。而何改能别云应不灭。答。若又有上品种子。若摄同喻。犯一分所立不成。若摄异喻。即犯不定。佛果上品更不增故。问。古德遮云。二乘无学许有增义。灯文有其证。答。犹有佛果成失。故难信之文云。但令本种生后中品。即下品种子生现行者。自体不增(云云)此转救也。救意云。令中品种生后中品现行。下品种子生下品现者。自体不增。故云转灭。非谓种体已故名灭。(为言)文云。若尔。既许○转齐为胜(云云)此破转救也。意云。若言下品种不已但不增故名灭者。种体既在。何名灭耶。若言不生现故名灭者。岂一切种子皆定生现行耶。依如是理。审定二释。转灭义有失。转齐义为胜(为言云云)。
  对法论十云。复次依止○当知此中所说义者。谓依止上地现前修习道时。下界下地所有善根虽不现前。亦皆修习。何以故。于彼得自在故。自在者。谓转增胜现行自在故(云云)。
  伽论五十二云。复次若略说一切种子。当知有九种。一已与果。二未与果。三果正现前。四果不现前。五暖品。六中品。七上品。八被损伏。九不被损伏○若住本性。名暖品。若修若练善不善法未到究竟。名中品。若修若练已到究竟。名上品(云云)。
  伽抄十三云。九品种子中。若新熏。如何若住本性名下品者。解云。此亦无始曾熏。然更近不起现行。此旧种名下品。复熏已复从下转。名中上品。本有种。一切三品皆旧。何故至彼练等已名中品者。此三品种子。本有皆自有。然此中约一品种子上。义说熏不熏等有三品。其体是一品。非三品种子转下成中。此名转灭。一种子故。又转齐无妨。此本有旧先有复熏练。转下品齐中品故。佛身中一切皆等。无上中下三品种子。此中据转齐。三品名别。非一品转成三位。新旧二师义(云云)。
  问。付转齐义。转二乘可为菩萨性耶。
  灯云。若尔。即应转二乘种成大乘性。以转齐故。若云类别。不转下中二乘种姓为菩萨性。亦应菩萨三品种殊。不转下中成中上品。答。乘性别故。不转二乘成菩萨性。下中上三同菩萨姓故。可转令成中上品(云云)。
  十卷私记七云。问。转下品齐中品者。不定性二乘有三乘无漏种子。此转二乘种姓物欤。答。有传云尔也。今云不尔乘性别故○问。若尔。何有处声闻练根者成独觉。独觉练根者成菩萨(云云)答其言断二乘根障时。从菩萨菩萨种姓生现行。非谓转二乘性成菩萨性也(云云)。
  四涅槃段(云所显得)
  问。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七真如中何。又在缠理欤。出缠理欤。
  论云。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具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云云)。
  疏云○由此涅槃在缠未显。离障方显。故体一如。约显成别○论一本来自性至故名涅槃。述曰○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者。此出体也。即七真如中实相真如理。彼云二空所显。约诠所辨。涅槃依得显故以相即。如前第八卷解(云云)。
  蕴云。自性涅槃具足无数量微妙功德。即是依德显体○疏中得字应为德字(云云)。
  太云○然此文中。言相真如理名字。即当七真如中实相真如。据实体即真如体即是初涅槃。然七真如即约诠以辨体。此中涅槃即约诠以显体。谓具十德名涅槃名字。如疏自释。疏涅槃依得显故者。解道中得此涅槃。即名为得。即是二十四不相应中得也(云云)。
  论八云○二实相真如。谓二无我所显实性。
  疏云○因二空门所显如性。七十七说。即我法性。我法性言我法之性。非即我法。我法无故○旧中边名相真实(云云)。
  别抄云(论八)问。实相清净二如何别。解云。实相真如通染净法。清净唯取离垢真如。又解。实相据体。清净就相也(云云)。
  疏九本云。论四安立真如至谓道实性。述曰○七十七云。由流转·安立·邪行三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此约除佛余名有情故○故不言佛。无苦集故。显扬又说。无始流转实性。即是缘生。故流转如亦非佛有。又设一切有为皆是流转。然佛法身体离生灭。亦无流转。又流转如虽通有为法。唯约有漏故佛言无(云云)。
  论云。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答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云云)。
  又云。故四圆寂诸无为中。初后即真如。中二择灭摄○或无住处亦择灭摄○初一即真如。后三皆择灭(云云)。
  问。西明意释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是诸法通相真如(云云)灯师何破之。
  灯云○本疏解自性涅槃体○有释即云。是一切法通相真如。今谓不尔。真如无二。岂有一切法别相真如。又七如中说有实相。不说通相。据何得知。通相为体(云云)。
  论·疏(如上)。
  忠安记云。论谓一切法相真如等者(基云)七真如中实相真如即如故(测云)谓一切法通相真如。又解。七相真如理(和上云)测初解便唯论文言一切法相真如理。故以为正(云云)。
  最胜疏二云。释涅槃义略以五门○列别名者○有漏总别相对。十地论中说二种。一名同相。二名别相。即余三涅槃(云云)。
  梁摄论六云。论曰。四种清净法者。此法本来自性清净。谓如如由空实际无相真实法界。释曰。由是法自性本来清净。此清净名如如。于一切众生平等有。以通相故。由此法是有故。说一切法名如来藏(云云)。
  四种清净者(一此法本来清净。二无垢清净。三至得道清净。四道生境界清净)。
  别抄云。十地论颂曰。定灭故定者成同相涅槃○灭者成不同相涅槃解云○同相为本来自性(云云)。
  无上依经云○自性清净是其通相。无垢清净是其别相(云云)。
  佛性论三云。复次四然各有二缘义。应知初有二因缘。故说如来法身有大净波罗蜜。一者本性清净名为通相。二无垢清净故名别相。本性清净通圣凡有。故名为通。无垢清净但佛果有。所以名别(云云)。
  是释如来法身有四德波罗事也。天亲所造。
  问。无余涅槃择灭欤。
  论云。故四圆寂诸无为中。初后即真如。中二择灭摄(云云)。
  后师亦中二同之。
  疏云○中间有余无余依二择灭摄。断缚得故。所依缚尽初得果时。名为择灭。所依后无方显涅槃。后依无时。由前择力故(云云)(此次文并义蕴释可见之)。
  下文云○此二○明非择灭○问。既言无间道等。如何是非择。择者惠也。无间生等岂非惠也。答。起无间道。若有漏亦非择。若无漏不断漏种子者。定非择灭。有何妨也○或复今大乘起无间道别断惑种。余缚因此方永不生故。是非择灭摄。亦有何爽。既尔。定知无余先得。所依永无方显先灭。名得涅槃。故择灭摄。如想受灭无为。后时显故。实得在前。无余亦尔。或由先择断惑复永不生故。此义应思(云云)。
  灯云○然有余无余俱择灭摄。本疏释云。中二择灭摄。断缚得故。所依缚尽初得果时。名为择灭。所依后无方显涅槃。后依无时。由前择力。要集云。大乘圣道断烦恼故。所证择灭名有余依。烦恼因灭。苦果任运灭位。别得择灭。远由择力而灭依故。故以下云。中二择灭摄。然入无余。无别无间解脱道也。今谓不尔。既云烦恼因灭苦果任运灭位。云何别得择灭。自不许有无间解脱。又佛地论云。菩萨初证如来地时。顿证二种大涅槃界。准此二乘初得无学。亦应顿证二种涅槃。由此应依本疏为胜。若云虽不别起无间解脱。由前智故。此后断灭名为择灭。何不许前正断障时已得二种。无余后显故是择灭。若云菩萨证如来地时。舍有漏故得二涅槃。二乘苦在不得无余。故后时得者。后既任运诸苦不生。应非择。灭同黄门等见惑因尽。彼任运灭得非择故(云云)。
  要集释可勘之。
  问。烦恼所知二障通障菩提涅槃二果欤。
  论云。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彼能隐覆法空真如○故断彼时。显法空理。此理即是无住涅槃。○既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但说是菩提障。说烦恼障但障涅槃。岂彼不能为菩提障。应知圣教依胜用说。理实功能通障二果(云云)。
  疏云。论既所知障○菩提障。述曰。下第三问菩提障。外人问。此师说。所知障亦障涅槃等。可解。论说烦恼○为菩提障。述曰。下此师答。初却质。以烦恼障亦障菩提少分智故。名障菩提。又为有此。菩提不起。故亦为障。何得以所无为难。文意可解。若尔。如何诸圣教说二障障别。论应知○二果。述曰。诸圣教中。依胜用说。此义不违。实各双障。如第一卷初抄解(云云)。
  论一云。断障为得二胜果故(云云)安惠造论缘起文也。
  疏云○问。虽言断障得二胜果。而未分别断彼二障得二果时。为总为别。故应分别。
  论云。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云云)。
  疏云。述曰。即显障果别断别证。如瑜伽论五十九说。一切烦恼皆能续生○言解脱者。体即圆寂○彼分涅槃○非真解脱。又二乘等虽得二灭。住此二中非为不住。解脱非真。以是假故。十地证如真非解脱。为简于彼。言真解脱。假体择灭。实即真如。有无余依灭所显故○言所知者。即一切法。若有若无皆所知故。了所知智说之为解。碍是障义。由法执类覆所知境○二所障体即四智品及四涅槃。下转依中自当广释。异生虽作二种无我真如观等。大非菩提。二乘之惠菩提非大。又异生外道虽有少智。非大菩提○又○菩萨之智大非菩提○问。此言二障各障一果。为定别障。为亦互通。答。此不定。或别或通。此中且说定胜障故。说各别障。至下当知(云云)。
  断障章并义镜可见之。
  唯识义私记九云○有人云。二障互障菩提涅槃者。约功能(为言)意云。凡夫身具有二障故。烦恼障菩提功能。所知障有可障涅槃功能故。谈功能云。烦恼障障菩提。所知障障涅槃者。约大涅槃为言。意云。二乘人虽断烦恼障而不得大涅槃。有所知障故。约不得大涅槃有所知障故。亦不得大菩提(言此义不明也)(云云)。
  又云。烦恼障正障涅槃。兼障菩提。所知障正障菩提。兼障涅槃者。约种子现行习气同有二耶。答。约所知障可尔。若约烦恼障。种子与现行正障涅槃。兼障菩提。约习气。正障菩提。兼障涅槃。同于所知障。问。何故尔。答。烦恼障习气非为因受生物故。非涅槃障。问。何以知。答。疏第十云。非能受生。但障于地(云云)。
  意云。受生者涅槃之障。受生物不得涅槃故。此烦恼障习气非受生物。故非涅槃障。此所知障共而障地地法无我理耳。所以此正菩提之障也。问。何故不能受生。答。烦恼障习气·所知障习气同体。而随遂所知障种子故。不能受生。若此受生者。二乘无学得果。断此习气可得果。既不障于果故不断也(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