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论第八卷本文抄三十六目次

  十二有支下
  如下无明
  又据不善
  复依迷外
  生引同时
  定世破邪
  既云令感
  岂以无漏
  杂彼烦恼
  皆体非漏
  爱取因缘

  论第八卷本文抄三十六

  十二有支下
  问。不善业与能发无明同时欤。
  灯云○问。福·不动行既非痴俱。云何论会杂集论说无明与行为因缘者。依无明俱业习气说无明俱故。假说无明。实是行种。答。此亦无违。说无明俱名业习者。因中说果。当起现思为行支故。又据不善。非福·不动。问。非福不善正见惑发。正起行时。与何惑俱。若与见惑俱。还应重发。若与修惑俱。任运非猛利。答。二俱无失。设与见惑俱。亦非重发。正造行故。余后起故。若与修惑俱。由见惑引。与无惭等俱。故成不善(文)。
  里书。问。所发行支即三种业。业有三思。身语唯动发。意可通三。作动意故。亦有动发。然福·不动必非痴俱。以是善故。准此唯有远缘引起。不了当苦而欣求等。唯见道惑。即但正发无助发者。答。与见惑前后而生。有助不妨。问。外法异生必发福·不动。无明俱思有是不善。何非行支。答。彼无加行。非故思业。故非行支。后正起者即由故思。思已起业。故为行支。
  秘云。论无明望行至有余二缘者。有义。问云。无明望行。既非同类。如何得有等无间缘。答。一云。理实但与行俱无明为无间缘。然行俱者业眷属故。亦名为业。故说与行为无间缘。二云。同聚异体展转得作无间缘故。若如前解。福·不动行非无明俱。如何成缘。故后说胜。问。如非福行亦无明俱。如何望行为等无间。答。总依诸行说有此缘。今此不言望三种行皆成无间。望福不动成无间故。非福应思。详曰。观后问意。其非福行既无明俱。即是无明无明为缘。答意可悉。今助一解。前聚心品望后聚品。总为无间。无明望行为无间缘。不约别对后无明说。由斯但说无明望行为无间缘故无有失(文)。
  瑜伽第十云。问。无明与行为作俱有缘。为作无间缘。为作久远灭缘。答。当知具作三缘。谓由无知。于随顺诸行法中。为俱有覆障缘。为彼彼事。发起诸行。又由恶见放逸俱行无知。为无间缘生起缘。发起诸行。又由无知。为久远灭引发缘故。建立顺彼当生相续(文)。
  后后支相望。皆有俱有缘·无间灭生起缘·久远灭引发缘。
  钞四云。不善意行名随顺行。无明俱时为刹那等起。名俱有覆障。由五恶见恣情放逸相应无知。此缘见起。非亲缘行。故与恶身语行为无间缘。或由身边见等相应无知。为无间缘。亲引诸行。若诸善行。由无明引。为久远缘。由迷彼果。起初二思。后方起行。故成久远灭缘。建立当果。此说二行差别发义。亦得与善行为俱有缘刹那等起。非正发业。故此不说(文)。
  摄释云。问。发行无明为现为种为同异时。答。种现俱通通同异时。故对法云。由非诸行是染污性与无明合时。此即现行与非福行俱时起也。又云。虽起善心。由彼随眠所随缚故。亦名愚痴。此明种与不动·福二行俱也。又云。由彼势力。于三界苦。不如实知。发不动行。此明前念愚痴所有势力。发后念福不动行也。真实义。愚既以行同时种及后念现行发二行。异熟愚中亦应如是。影略说故。唯现无明福不动行不俱时发。明昧异故(文)。
  问。论中复由此说生引同时(文)能引能生同时欤。
  论云。或依当来现起分位。有次第故。说有前后。由斯识等亦说现行。因时定无现行义故。复由此说生引同时。润未润时必不俱故(文)。
  疏云○问。若初熏时未能现起。如何缘起上卷经。说生引同时。论复由此说至必不俱故。述曰。五会同时难。复由此理。经说生引皆是同时。何以得知于当现起位方说同时。于初熏时未能现起。润未润时必不俱故。谓初熏时爱等未润。虽八万劫终不生果。后爱等润方生现行。若初熏时即能生现。应初熏位便有爱等。若尔。如何造润时异。由润未润必不俱故。于当起位方说生引。许有同时。其体是一。位别说故。有引生别。其润缘合。可得引生二义之名。即行等六。别名为引。总名为有。经亦不说定同时故。若尔。何故先说其引。后说其生。润已生时虽无前后。润未润位前后定别。必先有引后有生故。故说引先生居后也。缘起上说。世尊告曰。此引生支一时而起。次第宣说。要由有引后有生故。或望所生果近远故(文)。
  秘云。论复由此说生引同时者。问。生引各二。为四同时。为不尔耶。答。有两释。如灯具说。然疏说云。其润缘合至总名为有。观其文势。明能生引二同时也。被润业种。体即是前能引因故。由被润已。名为能生。据体无异。名为同时。若尔。云何论言复由。复由之言明据现起。答。果将起时。名为现起。或初润时虽果未起。后正生果亦有有支。据此有支。名生引同。若不尔者。论何须说润未润言。又疏会经。或望所生果远近故。明知疏意约能生引名为同也。或复疏意显所引生二同时也。言润缘等。意明由润果方得生。显润未润不俱起也。同义灯断。由论会经据当现说。若能引生便非现也。详曰。前义为本。故彼经云。此能摄聚分。及此能转出分。一时而生。次第宣说。释曰。彼经自云。能摄聚分。谓无明等。能转出分。谓爱取等。故顺经文。前义为胜。问。疏之上下取彼经意何乃不同。答。教文虽一。理有多途。故疏前后而释有异。法归分别有此云云(文)。
  灯云。论复由此说生引同时等者。有其四释一云。生引等支。未润之时。不与生支俱。若润已后。但名有支。故名不俱。此解但润未润不俱。不解得生引同时。第二云。虽云润未润时不俱。正润之时生引得俱。此解虽似顺文。未契复由此说。复由此说者。即指前词。依当现起。亦违十地经说子果俱时。第三云。于现生老二支位中。有当来识等五果种。为当来所引支。与现生老同时而有。此生老支是过去爱取之所生。故名生引同时。此上诸解皆为不正。第四云。润未润时必是不俱。被润已去正生现时。果因同时。即此生老望爱取有。是所生。即此生老位识等种子。望前无明行支。是彼所引。未润之时必不得俱。爱润已去即得为俱。名生引同时。此同本疏。西明释同第三。不顺经论。此论云。依当现起说有前后。由斯识等亦说现行。因时定无现行义故。复由此说生引同时。既云复由此说。即由前说现起次第。据此一重亦未能解两重缘起。又缘起经云。若引若生。为一时起。为次第起世尊告曰。一时而起。次第宣说。若一时起。何因缘故。先说其引。后说其生。世尊告曰。要由有引。后有方生。非无引故。若据现生老。即由生已。方造来业。引识等五。即是由有生已。方始有引。何得云要有引后有方生非无引故(文)。
  玄赞七云。生支体者。成唯识云。始从中有○乃名为死。此二支体皆通五蕴。唯是现行。异熟果摄。有处亦说通种子者。如缘起经。能所引生一时而有。次第宣说。义类无别。非是二支亦通种(文)。
  摄释云。疏有处亦说至非通种子者○问。然观唯识。唯会彼经说识等五通现所以。不言彼经说生老支亦是种子。故唯识云。或依当来现起分位。复由此说生引同时。但明识等据当起位。名为同时。通现所以。何以得知彼经亦生等通种。答。文不明言。理准知矣。既言生引同时而有。即言彼经说识等五通现行收。以彼引支同生支故。亦应生支与引同时。生支同引亦通种子。由有此理故。疏说云经说生老通种子也。不尔难悟(文)。
  里书。彼经既言生引同时。引因识等既是种子。生支老支明亦通种。然实有种。义言通种。
  最胜疏六云○十地论云十二有支皆有子时果时即俱通种现等者。缘起经解云。能所引生一时而有。次第宣说。义类无别。唯识论亦云。依已润位生引同时。润未润时必不俱故。此约相从。非实克体。皆通种现。忧悲因老死起。非是支摄(文)。
  疏云。论爱望于取至有因缘。述曰○约当生位得为因缘。缘起经说生引同时故。今约种望种相邻支体为论(文)。
  上文云。论此惑业苦至如论广释。述曰○若约分位。未润已前名识等五种。被润已去有果起已名生老死。亦通种子无妨。缘起经说生引同时。即虽被润总转名为有。生果之识等。仍名引故。唯取现行。至下当悉(云云)。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上云(新译唐三藏译)复言世尊如先所说诸引缘起。诸生缘起有十二分。于诸分中。几是能引。几是所引。几是能生。几是所生。世尊告曰。应知于十二分中。无明与行及识一分。名为能引。复有一分识及名色六处触受。名为所引。复有一分受爱取有。名为能生。生及老死。名为所生。应知一分名色六处及与触受。亦名所生。复言世尊。如是诸分若引若生。为一时起。为次第起。世尊告曰。一时而起。次第宣说。复言世尊。如是诸分若一时起。何因缘故。先说其引。后说其生。世尊告曰。要由有引后有方生。非无引故(文)。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上云(古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比丘白佛。大德。若此摄聚缘生及以转出。说十二分。于中几是能摄聚分。几是所摄聚分。几是能转出分。几是所转出分。佛言比丘。无明与行及一分识。能摄聚分。彼一分识及名色六入触受。是所摄聚分。比丘。彼一分受及触爱取有。是能转出分。生老死。是所转出分。及彼一分名色六入触受。亦是所转出分。应知。比丘白佛。大德。此能摄聚分及此能转出分。为一时生可见。为当次第。佛言比丘。一时生次第说。比丘白佛。大德。能摄聚分能转出分。既一时生。何故初说能摄聚分。后说能转出分。佛言比丘。由所摄聚有更转出。是故无不由所摄聚(文)。
  问。论云。复依迷外增上果愚(云云)今此愚以受可为因乎。
  灯云。论复依迷外增上果愚等。问。准此论文。由愚迷境。起受生爱。准瑜伽第九云。又由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故。起缘境界受爱。愚缘受生。如何会释。答。有二解。一云。由无明为先。不了外境增上果故。发起于受。受为缘生爱。非缘受起愚。而言境界所生受果愚者。愚是彼境界果受之因故。论言由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故。起缘境界受爱。不言境界愚爱故。前第二云。唯无明受为缘生爱。此非受支。一云。由此第二境界所生受之迷增上果愚。意云。此境界所生受。是迷外增上果愚之所生。即说此受由境及愚二力所生故。即由第二境界所生受。因境所生。又取受字云受果愚。即因愚起。举果显因。云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正说应云。迷外增上果境界愚为缘起受。受彼外果方起爱取。故前云受二种先业果。谓受内异熟果。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此意云。境界所生受。受外增上果。不得说境是受之果。论云受二种先业果故。又九十三云。复由第二境界所生增上果愚。缘境界受发生贪爱。此即直明。西明二解。一云。迷受生愚。此受是外境界增上果故。此论即云外增上果愚。故不相违。一云。迷境界生愚。故此论云迷外增上果愚。然境界是受增上果。故瑜伽即云境界所生受果愚。要集云。后解为胜。今谓俱非。何者。初释云受是外境界增上果。若尔。何故云受二种先业果。后释云境界是受增上果故。亦违前文二先业果。又境界是受所缘缘。即应受为果。如何说所缘还以为果(文)。
  瑜伽第九云。由先异熟果愚。引后有已。又由第二境所生受果愚故。起缘境界受爱(文)。
  九十三云。领受先业所得二果。一者领受内异熟果。二者领受境界所生受增上果○如是由先异熟果愚。引后有已。复由第二境界所生增上果愚。缘境界爱发生贪爱(文)。
  疏云。论识是名色依非名色摄故。述曰○若全五种名所引支。何故缘起上卷经云。一分名色六处触受亦名所生。答。依当现行故作是说○问。若尔。何故彼经亦说。受支一分名能生支。答。现行受有二。一内异熟受。彼经说为所生支摄。约当生位名为能生。二境界受。能生爱等。故彼经说为能生支摄。亦不违理。九十三等说。一领受内果。二领受境界。由迷内果故。造诸行。乃至(云云)二迷外果故。发生贪爱等(文)。
  秘云。疏一内异熟受至名为能生者。问。设据当生。云何即名能生摄耶。答。由当起受而领于境。由境起愚。造作诸行。愚因受起受名能生。故瑜伽论九十三云。一者领受内异熟果。二者领受境界所生受增上果。由于内异熟果中有愚痴故。不能如实了知当来后有生苦。如前造作增长诸行(文)。
  问。下地无明发上地行支欤(又欲界无明发无色行支欤)。
  问。未至地行支感总报果欤。
  疏云。问。诸缘起支若生此地。为皆此地。亦有他地○论诸缘起支皆依自地。有所发行依他无明。如下无明发上地行。述曰。第六问也。诸缘起支皆依自地。同取五十六文。有所发行依他无明。同取缘起。此如何等。应显其事。为一为多。此唯有一。如下无明发上地行。论不尔初伏下地染者所起上定。应非行支。彼地无明犹未起故。述曰。不许下无明发上地行者。初伏下地染所起未至上定。应非行支。要入彼根本定。离九品欲尽。后时方起彼地无明。尔时彼地无明犹未起故。彼有漏定应非行支。无无明支故。既名行支。明是无明所发。此意即显。五十六说。依多分支说。经意通论。有依他地。亦无违也。此文可显未至无惑。不得根本。竟不起故。但是下起。初起未至皆如此发(文)。
  秘云。论如下无明发上地行者。有义。两释。一同疏明。第二解云。欲界无明通发三界行。发业无明见所断故。得上定者不伏下故。然证上定应言根本。近分未能伏下尽故。何名行支。根本初生染未起故。故说上定下无明发。故疏非理。详曰。且如起空处未至定时。第四禅痴发彼行不。若不发者。何所以耶。若许发者。何须欲界无明发为。二界无不可俱起。若前后发便乃重发。违论所说。故今不取。又未至定许能招报。何非行支。行支岂要伏惑尽耶。余如灯辨。今助一释。未至根本皆容下地无明所发。二种皆是不动业收。俱得名行。如次而招别总报果。疏据初者但云近分(文)。
  灯云○问。既有上地无明等种。不许发行。明内法异生不放逸者。造福·不动。用随眠发。亦非行。同彼种故。答。不例。如近分定初刹那思。是上地行。初起之时。不由上心不了方起。故由下地无明所发。若在欲界。为求善果。起造福业。即由不了为苦方求。既与如理作意相应。明非现愚能发行支。若近分定相应之思。不感根本总报果者。可近分心为求上生。修根本定。由彼种发。既下论云。即粗苦等六种行相。有求上生而起彼故。故近分定说为行支。明由下发(文)。
  里书。虽作意时如理相应不起无明。由有彼种。随眠力故。令此不了上界为苦造不动等。故无明发(文)。
  要云。问。何缘发业要现无明。润业位中亦通唯种。答。二理皆齐。前不放逸内异生福不动。唯种发故。经说言非无明发。若种亦不发。何得称为非明为缘非违有支。与见谛何别。由此故知。唯种亦发。问。若尔。何故生上初行支不唯种发。有现无明为胜因起。迷真实义愚现见有故。不同不放逸异生(文)。
  疏下云。问。发业之惑异地为缘。润生之惑亦应异地。答。发业是等起因。疏故通异地。润生是生起因。亲故唯自地(文)。
  问。十地论中于十二缘起分别三世。与小乘同欤(又小乘三世两重因果大乘如何难乎)。
  论云。此十二支十因二果。定不同世。因中前七与爱取有。或异或同。若二三七各定同世。如是十二一重因果。足显轮转及离断常。施设两重。实为无用。或应过斯。便致无穷(文)。
  疏云○十地论十八卷。十二缘生乃至经三世缘起。同小乘者。此翻译谬。今勘梵本。与瑜伽等同。但言三际。谓从初际中际缘起。从中际后际缘起。非谓三世二在过去。五现在。三现在。二未来等。彼经之释世亲所造。世亲所造十二因缘论亦言三际。如瑜伽等。今三世者。此翻译人意也。论如是十二至便致无穷。述曰○小乘答曰。谓有外道拨无过未。说法自然常我等生。愚三际故说有缘起。无前际故说诸法常。无后际故说诸法断。今说二因在过去。有过去世因业而生法。非自然常我等起。体非常住。有因所生。有未来二果。破法后断。非即解脱。体转轮故。现五果三因故。非自然起。后有固生。故说二重三世因果。今破之○说十支因。破法常我自然等生。有二果故非性解脱○故设二重。实为无用。若言愚前际说过去二因。更有愚于前前际者。二因犹少。更应说因。有愚未来说二果者。更有愚于后后际者。二果未足。更应说果。故论说言或应过此(等文可见全文)。
  秘云。疏十地论至但云三际者。按彼论牒经云。无明缘行者。是见过去世事。识名色六入触受。是见现在世事。爱取有生老死。是见未来世事。于是见有三世转。详曰。今观彼文。三世之名同于小乘。未来五支与小乘别(文十地论八如秘所引)。
  灯云。论此十二支十因二果等。准瑜伽第九。分为三际。谓初中后。由待前七。有爱取有。由待此三。有现生老死。此虽三世。据后报业造润得果三世时别。分初中后。克实还过去十支因。有现二支果。谓生老死。以今生老。望后更起无明行等。即名中际。以待生等起无明等故。名后际即是两重。非同有部(文)。
  伽论第九云。云何缘起体。若略说。由三种相建立缘起。谓从前际中际生。从中际后际生。中际生已若趣流转。若趣清净究竟(等文九十三文同之)八十华严经三十七云。复次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识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文)。
  问。有宗意不还圣者造五净居引业之义。引何文证之乎。
  秘云。若准有宗。杂修静虑。新造引业。招净居果。名为杂修。不据熏故。故俱舍论二十四云。应知此中无漏势力熏修有漏。令感净居。释曰。初后无漏。中间有漏。名为成就。由前后心。修中有漏。令招彼果。既云令感。明造引业。不尔。如何感义得成。又婆娑论云。异熟因杂修静虑。引五净居众同分。既异熟因能引同分。明定造业(文)。
  光记第十三云。问。圣者生净居造牵引业不。解云。此论既云熏修有漏令感净居。明知圣人造牵引业。又婆娑。异熟因杂修静虑引五净居众同分(文)。
  上文云。问。圣者为造欲界引众同分业不。有说。不造○有说。圣者亦造欲界引众同分业。虽有两释。然不详文。正理同前。问。若言圣人不造引业。宁得生彼五净居天。解云。言不造者。据欲界说。唯受故业。应知亦尔。问。顺决择分善根尚不造引业。今何至圣位造行业耶。答。顺决择分善根憎背故趣。见道顺见道故。所以但造满业。不造引业。圣位不尔。容有引业(文)。
  问。小乘意明。杂修静虑以无漏为初后。以有漏为中间(云云)大师如何破之乎。
  灯云。论杂修静虑资下故业等者。准俱舍论。初后各一刹那无漏。中间刹那起有漏定。第四静虑三心成满。次渐修下三禅各三。大乘少别。且谈杂修。总有五种。一纯有漏定熏修。谓生四静虑。除五净居。二纯无漏定熏修。八地已去受变易生。有漏定尽故。三漏无漏杂修。即为定得自在故。及受等至自在果故。即现法乐住。并生净居等。四有漏定散杂熏修。谓阿罗汉舍福命行。资命福果。五无漏定散杂熏修。谓二乘及七地已前菩萨变易生死。此资故业生净居者。第三所摄。然此杂修。有漏为两边。无漏一刹那居中。名修成漏。如五净居业。果生身造。种在身中。任运但能感下天处。由起希愿熏修成漏。无漏定力展转。资昔感生业种。令势殊胜。生五净居。故非有漏为中间也。其力劣故。又初刹那有漏为加行。伏除定障。次念无漏为无间道。正除定障。后一念有漏为解脱道。故熏修满。若以有漏为中。无漏为初后者。岂以无漏为加行。有漏为无间道耶。末后解脱为能资故。所资相顺方能生果故(文)。
  伽论第十二云。复次云何熏修静虑。谓如有一已得有漏及与无漏四种静虑。为于等至得自在故。为受等至自在果故。长时相续入诸静虑。有漏无漏更相间杂。乃至有漏无间无漏。现前无漏无间还入有漏。当知齐此熏修成就○由软·中·上·上胜·上极品熏修力故。生五净居(文)。
  补阙章上卷云。初以有漏资五净居以下旧业。次以无漏资助初念有漏·中间无漏·后念有漏。或初无漏·中间有漏后念无漏。如是或多或少。资下古业。得彼受身。故名杂修(文)。
  同章宾记云。解云。若依常说。小乘中。初无漏·中有漏·后无漏。大乘云。初有漏·中无漏·后有漏·以此定量。范法师云。若依三摩呬多文。初有漏·中无漏·后有漏。若依决择文。初无漏·中有漏·后无漏。今此章意同范法师说。法师云。决择文随转理门。本地文大乘门。又解。大乘中随行者。意乐二并得也(文)。
  俱舍论第二十四云。彼必入第四静虑。多念无漏相续现前。从此别生多念有漏。后复多念无漏现行。如是旋还后后渐灭。乃至最后二念无漏。次引二念有漏现前。无间复生二念无漏。名杂修定加行成满。次复唯从一念无漏引起一念有漏现前。无间复生一念无漏。如是有漏中间刹那。前后无漏杂故。名杂修定根本圆成。前二刹那似无间道。第三刹那似解脱道(文)。
  问。杂彼烦恼许相应杂义者有何过乎。
  问。有义意杂彼烦恼限六识(云云)扑扬大师可许之耶。
  疏云○杂彼烦恼者。谓第七识起烦恼时。虽不缘彼六识等法。六识等由之成有漏性。名染污依故六识等三性位中。彼惑恒起。第七烦恼断时。六识等法名为得断。又相间起者。名之为杂。此解即有平等性智等。间第七识等烦恼生故。然相顺者。名之为杂。无漏第六七不顺烦恼。正相违故。不名为杂。此非因等起。诸无记业非因等起故。但相间生亦有杂义。性顺漏故。间生名杂。又杂者。谓有漏善业烦恼引故成有漏性。不同无记。后断彼时。善亦名断。又解。相应缚心及遍行等性非染法。与烦恼俱名烦恼缚。烦恼断时。彼心王遍行等。名为得断。离相应惑故。名断杂彼烦恼。心王遍行等。虽与染法相应。性非应断法。故在此门收。此解违下唯修断文。见道岂无相应缚也。由此应知。前二说善。若说七识名杂烦恼。离欲九品未得无学。欲界善等应不名断。以杂烦恼犹未断故。若准此义。离欲之时。但能缘尽。说之为断。非杂烦恼。既尔。生上圣者不断杂烦恼。亦自然无。如见道烦恼修惑缘缚未尽。亦名为断。断已永不生。以自性强故。说之为断。其善等法。类亦应然。缘彼烦恼强故。不待断杂惑。亦名为断。既尔。如何由之名有漏。此义应思也(文)。
  里书述曰○二离缚断。谓断缘彼烦恼·杂彼烦恼。缘彼烦恼。谓有烦恼缘彼有漏而生。随彼七识所缘有漏善等境是。若断能缘烦恼。说所缘境名得断也。
  秘云○有义。其缘缚断及杂缚。并依六识。非第七识。故离欲者离此地者。诸不染法即名得断。如不断下得不还果不障果故。此亦应然。但约六识。诸惑胜故。能发润故。自地断者即名为断。若如疏说。唯约缘者。亦未善通。下地第七若缘若缚。俱未离故。详曰。唯约能缘。何非善通。虽下第七能缘缚在能所缘狭。然欲善等从宽而说云断何失。若以缘杂。唯依六识。缘杂二种摄法不尽。第七烦恼非二摄故。若言缘杂摄彼七识善等。而言离缘杂者。唯据六识。若尔。何妨缘杂之言因七识惑。欲善等断据彼能缘宽者无说。由此疏旨理固无违。疏既尔如何由之名有漏等者。此难意云。断既不由杂烦恼无。得成有漏。应不由彼。详曰。今为二释。一既有斯妨。即约六识解杂烦恼。当地六识烦恼杂无。当地善等名得离缚。二成漏由漏俱。善等由七漏。断缚据强缘。杂在善等断。若尔。何故云善等断由断缘彼杂彼烦恼。答。善断有二。一少分断。二全分断。言离欲等欲善名断。据少分断。言由断杂名为断者。依全分断。无学满位缘杂二惑皆悉无故(文)。
  里书。疏如见道至亦名为断者。举见道惑自性强故。不由缘缚而称为断。例彼善等缘缚强无。即名为断。虽见缘缚与善等杂烦恼有别。以俱非强。取以为喻。亦无其失。
  要云。杂彼烦恼者。谓俱生杂·引生杂·间生杂。三种杂也(文)。
  问。妄念不正知等所依念惠可云漏自性乎。
  疏云。问。如五见是惠分。惠体是应断。不应断也。应断者。即相应法。无离相应得断。体皆可断故。若非可断者。五见便非漏体。亦非缚体。如是乃至不正知等。亦准此问。答。遍行别境中。是见体者是缚。非见者非。见是能执故。由此此十除惠余九所有染分。入随烦恼等中。皆体非漏。假立漏名。不尔。便无缚相应法邪作意等。皆大有妨(文)。
  秘云。疏是见体者是缚非见者非者。惠与五见为体应断。非五见体非自性断(文)。
  疏六末云。论唯说二十至唯染粗故。述曰。自下第六释其废立。说有三义。贪等虽是随。此中二十非烦恼。故不说贪等。邪欲等法亦虽是随。是别境法。体通三性。此唯染故。故不说彼。然失念等是痴分故说之。不为念分故说也。以有痴分。念摄在中。无不定过(云云)。
  问。爱取相望有因缘义乎。
  疏云。论爱望于取有望于生有因缘义。述曰此二支望后有因缘义。爱增名取。爱种能生取故。识等五种转名为有。所生现行名为生故。有因缘也。有不望老死。隔生支故。今邻次说。不尔。识望名色。乃至展转亦尔。约当生位得为因缘。缘起经说生引同时故。今约种望种相邻支体为论。识等未润故。识等五种望生等。非因缘(文)。
  西明疏云。爱望于取。有望于生。有因缘义。所以者何。以爱种子望现行取。亲能生故。有望生名言种故(文)。
  疏上文云。论无明爱取说名独相。不与余支相交杂故(云云)述曰。四独杂分别门。无明爱取三支说名独相。独者。此体为支。不与余支相交杂相故。取中虽爱增上。非转爱为增上贪故。又别有法故。余是杂相。谓行及识等五转名有及生等故。即有生等亦名为杂。体无异故。用他成故(文)。
  秘云。疏非转变为增上贪故者。以上品贪而为取支故云爱增。非转爱支以成上品为取支故。名为爱增。由斯取等名为独相(文)。
  西明疏云。虽说爱名之为取。增不增异故亦不杂(文)。
  疏上文云○今者且依爱之初后。分爱取二。其实有多现行爱惑。十地第八。经云。爱增名取。故初名爱。后名取也(文)。
  疏八本云。八爱支唯取爱数一法为体○亦通现种。十地论说故。此论下文云。爱支与取得为因缘。非现望现体是因缘故。爱种现为此支体○九取支通取一切烦恼○此亦通种现。十地经说故。如爱引证(文)。
  别抄云。问。爱取二支何非杂相。爱增成取故。解云。增未增时。体相异故。若尔。业与五果种子润未润时。体相异故。不立有支。成其杂相。又有支望生。有因缘义。许成杂相。爱望于取亦有因缘。而非杂相也。解云。取中有多染法故。爱不成杂。若尔。应非因缘。解云。且据自类说有因缘。以理以之。因缘非遍(文)。
  太钞云○唯爱种子能生取支现行。其取支中。不唯有上品名。取支之中。亦更有余烦恼及四取等。名为取支。今约多分说爱取为独相。又言同类因因缘性者。必下品种子能生下品现行。必无下品种子能生中品上品现行○若准此义。爱支中亦有下中上三品爱。即下品爱种子为因缘能生下品取支○必无下品中品爱种子能生上品爱为取支。经中多分说爱增名取支。据实取支中亦有下中上品爱○又解○前后论文并是一师义。即许相违。既两师说○前师即是爱取非是因缘。若后师说爱与取作因缘。即不立前爱望取非是杂相(等文)。
  灯云。论然如彼取定有种故者。问。前爱增名取。爱取俱种。如何说增。答。据昔现行熏种时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