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论第六卷本文抄二十四目次

  六烦恼段
  贪无漏缘通含五见虽知极劣
  疑唯迷理还望于蕴故六十劫
  不逾八十非等至唯寻伺起
  命者即身(二方)亦即亦离无想天宿住
  正义唯是(二方)不尔如何

  论第六卷本文抄二十四

  六烦恼段
  问。贪烦恼可缘无漏耶。
  疏云。于有者。谓后有。则唯异熟三有果也。有具者。则中有并烦恼业及器世等。三有具故。或无漏法。论下文说。与见等俱缘无漏起缘生贪者。皆名有具。萨婆多师。缘无漏。贪是善法欲。今大乘说。爱佛贪灭皆染污收。与见俱生缘无漏起故。无漏法能资长有亦名有具。五十八等。不说此贪缘无漏者。下文自会(云云)。
  灯云。论于有具。本云。大乘许贪缘于灭道。五十八等不说之者。下文自会。随粗相说。此许得缘。云贪与见慢容俱起故。此意见慢既执佛性。以之为我。皆容贪俱。要集断云。邪见拨无不与贪俱。若拨好事邪见嗔俱。此意。拨灭道者是好事故。非道计道不死憍乱。皆缘余法。非灭道谛。若定法爱非邪见俱。身见俱贪唯缘苦谛。何见俱贪得缘灭道。故非有具。此释不尔准上应知。又全界烦恼皆能结生。既许烦恼有亲缘者。何非有具(文)。
  秘云。疏爱佛贪灭皆染污收者。有义今解此等非是法执。若不坚着但起欣求。此既善心。不可名执。可同有部名善法欲。若起染爱是烦恼贪。详曰。如名起义既云贪佛。岂有贪法非是法执名为善也。若但欲求不起法执。谁言此等名之为贪。又谁不知是善法欲。劳为分别(云云)。
  显扬论兴疏一云。论一○此论既云于取蕴。故知贪定不缘无漏。然余处云爱佛贪者。缘佛名言而缘起贪着。故不缘无漏(云云)。
  论下文云委细说者。贪嗔慢。三见疑俱生。随应如彼(文)。
  疏云○若此贪慢与三法俱嗔与疑等四俱起者。随应如彼。亦名亲迷谛。慢贪与我见俱生。于灭道下烦恼后起。亦名迷无漏。嗔与疑俱起或独起。此约数总。若数别者。除集灭道下二见准前应说。若余独头起贪嗔慢。名迷四谛事。若三见疑俱者。亦名迷四谛理。又嗔慢可成无漏缘惑。若灭道下无漏别缘贪。如何说成无漏缘惑。由此不说贪无漏缘。迷则可尔。是故言随应。此则大论等所无也(云云)。
  演云。疏嗔慢可成至无漏缘惑者。此问意者。嗔慢亲迷灭道。可成无漏缘惑。且如灭道下。有别缘独头贪如何可成无漏惑。今解由此不说贪无漏缘者。以别缘贪不缘灭道无漏生也。诸论约别缘贪不名无漏缘惑。除此别缘贪以外余相应贪。等得缘灭道下惑起但得名迷惑。但可说行迷也。贪缘无漏生是善法欲故。但可说迷无漏生。是故疏云随应如彼(云云)。
  灯云。又有四句。有迷而不缘谓二取。有缘而不迷谓无漏智。有俱缘迷疑邪见等。有非缘迷缘龟毛等。非谛摄故。问。此十烦恼·迷谛亲疏。嗔慢邪见·疑及无明·亲迷易知。身边二见·总不缘理。如何亲迷。答。虽不缘理。正迷于彼·空无我理。行相深远·名为亲迷○问。嗔慢憎陵灭道。可得亲迷。贪不亲贪灭道。何得亲迷。答。论云。贪嗔慢三见疑俱生。随应如彼。贪二见俱。故得亲迷(云云)。
  问。论中谓由无明起疑邪定(文)邪定者通五见欤。
  论云。云何为痴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谓由无明起疑邪定贪等烦恼随烦恼业。能招后生。杂染法故(云云)。
  疏云○此释前业。谓由无明。于谛等犹预邪见拨无。后余贪等次第生起造诸恶业。乃后招后生诸杂染也。此中所谓见道无明生起次第。然修道者。不必起疑及邪定故。谓由无明起贪等故。造人天业招后生染。然对法中。以邪见者无明增故。说邪定为先。后方有疑。然生次第。此文为正(云云)。
  秘云。疏邪见拨无至诸杂染者。有云。邪定总显五见。若云邪定唯显邪见。余之四见何以不说。若等言等。何邪见后举钝等利。又杂集云。邪决定者谓颠倒智。而总相说不言邪见。故知。邪定同彼通五。有义救云。疏无有失。邪见多由疑惑生故。故邪定言。但说邪见余见等等。戒禁取等。设无疑者而亦生故。故此不说。详曰。更助救云。疏邪见言。通含五见。见不正故并得邪名。问。何教为证。答。瑜伽五十八云。邪见者一切倒见。于所知事颠倒而转。皆名邪见。当知此见略有二种。一者增益。萨迦耶等四见。二者损减。谤因果诸见。亦如杂集颠倒智言包于五见。疏若不置邪见言。而恐惑者不知邪定因于见也。若五别说。复繁言论。但云邪见。文约旨明理固无爽(云云)。
  蕴云。疏邪见拨无等者。问。论言邪定邪决定者。皆名邪定则五见皆是。何故疏中独言邪见。答。疏主且约见道无明起次第但言邪见。若据修道则通余(云云)。
  别抄云○然此论中谓由无明起疑邪定者。此说见道无明。若修道起者。无疑邪定○然对法说邪见无明俱者说邪见后方说疑者。次邪见过重无明憎故。此论由疑方起邪见等故不相违(云云)。
  西明疏云。谓由无明起三种染。疑谓疑烦恼。邪定则是五见。贪等者故贪等取嗔慢烦恼(文)。
  五十八云○邪见者。一切倒见。于所知事颠而转。皆名邪见当知此见略有二种。一者增益。二者损减。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此四见等一切。皆名增益邪见。谤因谤果坏实事业。所有诸见一切。皆名损减邪见(文)。
  婆娑论九十七云。云何邪见。答。不安立则五见皆名邪见。谓若不安立萨伽耶等五见名及行相差别。则彼五见皆名邪见。皆于所缘邪推度故。若安立则唯无施与爱乐。无祠祀无妙行无恶行。无妙恶行业果异熟等见名邪见。谓若安立萨迦耶等五见名及行相差别。则唯作无行相转者。独名邪见邪中极故。如说嗅苏及恶旃荼罗等(云云)。
  正理论四十七云。苦等谛中。起见拨无名为邪见。五种妄见皆颠倒转。并应名邪。而但拨无名邪见者。以过甚故。如说臭苏恶执恶等此唯损减余增益故(云云)。
  问。西明意我劣等三慢类依上品生(文)溜洲大师可许之耶。
  灯云。然此九类。三于过慢起。谓我胜有劣无等三。于过慢生。谓我等有等无胜。俱于中品处生。余三依下品处起。以于他胜许已劣故○西明云。九类三依三品生。三依上品生。三依中上生。我胜类中摄三种慢。谓于劣计胜。于等谓己胜。于胜谓己胜。如次慢过慢慢过慢。余八慢类应如理思。我等慢类依中上生摄二慢。我劣但依上品生摄一慢。有胜慢类同此。我劣无劣亦同。有等类同我等。有劣无胜无等类。此三亦同我胜。今谓似误。标云。三依三品生。复云。有劣无胜无等亦同我胜。则四依三品生。何得言三。唯应无胜同彼我等中上品生。又复我劣等三慢类依下品生。何得依上计己劣。故云俱舍十九云。多分胜谓己少劣。卑慢可成有高处故。无劣我慢高处何。此问谓于如是自处。爱乐胜有情聚。及顾己身虽知极劣。而自尊重。此答。既云虽知极劣而自尊重。明非上品(云云)。
  常记云。文西明九类三依三品生者。解云。西明云。如此九中四依三品。三依上品。二依中上。不说三依三品等。然今灯师恐见误疏(云云)。
  西明疏云。若辨九慢类自在有两说。若依发智论○初三如次则过慢慢卑慢。中三如次则卑慢慢过慢。
  后三如次慢过慢卑慢○若依品类足释慢类者○婆娑第一百九十九云。依品类足论。我胜慢类中摄三种慢。若于劣谓己胜则是慢。若于等谓己胜则是过慢。于胜谓己胜则是慢过慢。余八慢类如理应说。解云。余八慢类如理应说者。我等慢类。依中上品摄二种慢于等此则是慢。于胜谓等则是过慢。我劣慢类。但依上品摄一种慢。谓于多胜计己少劣则是卑慢。有胜慢类。亦同我。有等慢类亦同我等有方无胜无等慢类。此三亦同我胜慢类。无劣慢类亦同我劣。如此九中四依三品。三依上品。二依中上。如前可知(云云)。
  别抄云。若依品类足。九慢者○如是九中三品。我胜慢类有劣我慢类无等我慢类。此计己身于三品胜故。三依中上二品。谓我等类有等无胜。并于中上皆谓等故。则摄二慢慢及过慢。三依一品。谓我劣慢类有胜我慢类无劣我慢类。此三并卑慢皆依上品。
  对法抄二云。五十五说。于六境生七慢中。合慢过慢卑慢为一。初慢从下品中品处生。过慢于中品及上品处生。慢过慢卑慢唯于上品起。我慢缘我生。增上邪慢俱缘德起。九慢唯于三品处起。过慢慢卑慢。上品中上品。如次起初三。卑慢慢过慢上品中上品。如次起中三。慢过慢卑慢。中上品上品。如次起后。三(云云)。
  疏云。
  问。付六烦恼废立。且疑烦恼可通迷理迷事耶。
  论云。云何为疑。于诸谛理犹预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犹预者善不生故(云云)。
  疏云。此中说疑迷于谛理犹预。五十八中依五相别。谓他世作用因果谛宝。此中言谛。亦摄彼尽。如理应思。则缘理事俱是疑也。然疑杌为人。非此疑惑。或异熟心等(云云)。
  秘云。
  灯云。论犹预为性者。本云则缘理事俱是疑也。西明云。依谛门释名他世等。而无事疑说为染污。如疑杌为人皆事中疑。不隐没无记。异熟生摄。要集断云。有释为胜。此论下云。三见及疑。独头无明。亲迷谛故。五十八同。若有事疑。同见取等缘他见等。而论不说。今谓不尔。五十八云。谓于他世作用因果等。又前第四云。且疑他世为有为无。于彼有何欲胜解相。依疑他世等。是事非理。云迷理事。本疏不说疑杌为人亦烦恼疑。若以谛摄何法非谛。嗔余爱等迷别事生。亦应是理。嗔爱所缘亦谛摄故(云云)。
  文义记八云。基说○测释○观解范云。皆同测释。证曰测释为胜○案云如证曰详测释为胜。若疑烦恼亦疑事者。如何疑人为其杌等。定非疑惑○又若疑惑亦疑事者。何故此论第四卷中。护法正宗不破前师。于所缘事亦犹预者。非烦恼疑○故无有疑事为起(云云)。
  贬量抄云○若则所缘而可迷者。缘虑我执应非迷理○由此有说善顺论意(云云)。
  论下文云。谓疑三见亲迷苦理(云云)。
  疏云○且举苦谛。谓疑三见等。三见者。谓邪我边。亲迷苦理。此四行相。深取所缘。亲从不了苦谛理起。论云。云何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惠为性(云云)。
  疏云○于诸谛理颠倒推度者。则唯迷理。虽缘有亲疏。迷理义等故(云云)。
  要下云。论四。第三师中。萨婆多贪嗔慢唯钝。五见疑唯利。痴通利钝。今大乘见疑唯利。四通利钝。随应许与见疑俱故。不得以见与贪等俱亦名为钝。无独钝故。彼有独钝故。由此贪等通迷理事。疑唯迷理。仁王经见五地断疑事中犹预。阿罗汉疑蝙蝮亦尔。生故法执类。坚着则执(云云)。
  疏五本云。论四。此第三师○论有义前说皆未尽理。述曰○且难第三十遍家。云○如五十八等说。疑由五相○心坏犹预。则于事生疑亦是烦恼。汝何故言于事疑非烦恼。既于事疑是疑惑者。如何有欲胜解二数○不可难言缘事起故。非见道断。行相迷理缘事故。如见取等。此行相深不同疑杌。彼行相浅非是烦恼(云云)。
  问。瑜伽论中。明离蕴计。出异蕴住蕴中等三种不同。尔者俱可有我有色等十五我所见耶。
  要云○然准瑜伽第六及六十四。离蕴有三。一者异蕴住在蕴中。二者异蕴住离蕴法中。三者异蕴非住蕴中非异蕴中。一切蕴法都不相应。如是三种皆有十五我所。合成四十五句我所并我总有四十八句。说所行相各有起处(云云)。
  周记云。问。何故唯识离蕴但为一我瑜伽异蕴有四十八。答。瑜伽随言我异于蕴。还望于蕴。而为其名。故知。我体虽是蕴可蕴故。故相对言成四十八。唯识不尔。不可为例(文)。
  要解节记云○问。唯识第三非则离计力论第三俱非之计。同异云何耶。答。伽第三计为遮前执。遮第一故不住蕴中。为第二故不住离蕴法中(文)为显异蕴故云蕴不相应离执泯相犹不离故有我所。唯识第三不遮前计立为不可说无我所也。问。彼亦许依蕴而立故云何别耶。如别记也。余师皆同二论第三说有我所也(文)。
  伽六十五云。云何知我非实故非现有故。而不可得亦不可见。谓诸计我为实有者。远离极彼岸不过四种。一者计我即是诸蕴。二者计我异于诸蕴住诸蕴中。三者计我非则诸蕴非住蕴中而住异蕴离蕴计中。四者计我非则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亦不住于异于诸蕴离蕴法中。而无有蕴。一切蕴法都不相应。依我分别计为有者。皆摄在此四种计中。除此更无若过若增。如是一切实有性皆不应理(文)。
  要前后二处并疏第一灯第一等。皆引伽第六十四显扬第十卷。而勘六十四卷无此文。今六十五有此文。
  要上文云。萨伽耶见二十句六十五中。准前计我略有三种。一者则蕴。二者离蕴。三者与蕴不则不离。此句但是初则蕴计。无后二计。离蕴总说。而为一我蕴别有三。如是我所有十五句。既说与蕴不则不离。不可定说蕴为我所。故无诸句(云云)。
  明诠记云○则蕴计中具我及我所也。离蕴计中唯出我所而无我也。第三计我中不具我及我所。故云无后二计我中也(云云)。
  瑜伽第六云。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为则于蕴施设有我。为于诸蕴中。为蕴外余处。为不属蕴耶○若蕴外余处者。汝所计我应是无为。不应道理。若不属蕴者。我一切时应无染污。又我与身不应相属。此不应理(云云)。
  问。诘十六异论中计我论者也。
  抄三云。论六处○破第四计中应无染污者。六十五云。若无有蕴。便无有色。与身相应。乃至亦非受用境界。分别意相应。既无此亦不由功用。我应解脱无有染污。又我与身不应相属。量云。我应无染污。任运解脱。又应不言我有色等。计异蕴故不属蕴。故如虚空等。彼计实我虽不属蕴。仍言我有色等故为此难。不尔便有相符极成。不应相属者。是我有色等义。非摄属义(云云)。
  六十二见段
  问。付四遍常见且可有忆六十劫之者耶。
  论云。有执前际四遍常论(云云)。
  疏云○四遍常论者。一由能忆二十成坏劫。彼便执我世间俱常。由隐显故。二由能忆四十成坏劫。彼便执我世间俱常。三由能忆八十成坏劫。便执为常。四由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诸蕴相续。彼便执我世间俱常四中前三。由依静虑起。宿住通有上中下。第四由依天眼所见(文)。
  秘云。论四遍常者。问。瑜伽第六云。谓或依三品静虑起宿住念。或依天眼。不言劫数。显扬梵网亦然。按长阿含云。或有沙门婆罗门等。以三昧力能忆四十八成坏劫事。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第四直以捷疾智见说一切常。何乃不同。答。宗计既殊。不烦和会。或外道执品类不各叙一计。故瑜伽云。或依天眼。既置或言明计非一。且叙一也。婆沙等别唯此应知。不同无失。瑜伽等论不言劫数。但略故尔。故第六云如经广说。故知略也。说余见差类此应悉。有义会云。瑜伽论等依梵网经。谓本计师说依定心。以伊师迦等本上古仙。由得五通不如实知。而起计故。毗婆沙论。依阿含经通本末计。说依散心。诸后学徒。依先传授别起计故。二经影略义无失故(云云)。
  灯云。问。何故遍常忆二十四十八十劫不增减耶。答。依世静虑三品。差别法尔力故(云云)。
  章云。瑜伽第六显扬第九云当知此中计前际者。谓或依下中上静虑起宿住随念。不善缘起故。于过去诸行。但忆念不如实知计过去世。发起常见。或依天眼计现在世。以为前际。于诸行刹那生灭流转不如实知。八十七云。宿住随念俱行者。谓计前际之常论中。由下中上清净差别。今观论意。由依静虑宿住随念有下中上。分成初三。一忆过去二十成坏劫。二忆四十成坏劫。三忆八十成坏劫。由宿住随念有三品。故见有远近○以说三品静虑所见故。六十劫宿住不缘故但有三(文)。
  集解云。何故唯有二十四十八十而无忆余乎。故云○三品差别○解云○下品极不过二十故○忆一劫乃至十九劫亦有也。四十八十亦尔○问。婆娑百九十八云。有外道缘二万四万六万八万劫文。远法师云。如僧佉经。说迦毗罗仙见过去八万劫事。何故相违。传云。本论云。声闻性外道缘四万劫。独觉性外道缘六万劫。菩萨性外道缘八万劫。今云。异部说有别耳。为会者。先生殖声闻解脱分善已。命终不遇佛法。住于外道法中名为声闻性外道。此中有利钝故。有二万四万差别。独觉菩萨亦尔。然非今六十二见所摄。今大乘论中。所说忆二十劫等者。约外法异生外道更勘之(云云)。
  对法抄二云。瑜伽第八五十八八十七。唯识第六。长阿含第十。梵网六十二见经。舍利弗阿毗昙。毗婆沙第一百九十九及二百。虽皆说。然阿含等与大乘义不同。不可依用。今依瑜伽等所说为正○四遍常论者。一由能忆一坏成劫或二或三乃至八十。彼便执我世间俱常由隐显故。二由能忆一生或二或三乃至百千之事。彼便执我世间俱常。三由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诸蕴相续故。便执我世间俱常。四由寻伺不如实知执我世间。但是常住。此四由劫及生死生寻伺四事而起(云云)。
  八十七云。由静虑者。谓以静虑为依止故○谓计前际三常论中。由下中上清净差别等(文)。
  问。外道宿命智可忆过八十劫之事耶(因便抄之)。
  秘云。论二无因论者○问。既曰宿通。何不能忆出心前事。答。外道极知不逾八十。彼入时心望后出心。隔五百劫故不能忆。中五百劫而无心故(云云)。
  具在虽见色身等取可书之。自尔释文如次上论义。
  问。付俱非八论且有色等四见中第二见可依等至起耶。
  疏云。俱非有八者。有色等四。有边等四。一执我有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执色为我。见诸有情入非想非非想定想不明了。作如是执。唯寻伺非得定。乃至广说。二执我无色死后如前。执无色蕴为我等。入非想非非想定不明了故。作如是执。乃至广说。非等至唯寻伺起。三执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如前。执色无色为我。见诸有情想不明了。作如是执。唯寻伺者乃至广说。四执我非有色非无色为我死后如前。遮第三是(云云)。
  秘云。论俱非八者。列之如疏。按婆娑论略拾要立。诸寻伺者。执色为我。彼见有情想不明了便作是念。说我有色非想非无想。如于此世他世亦尔。非由彼定可起此执所以者何。要离无所有处染者。方执非想非非想处诸蕴为我。彼既无色此执理无。有人依别义说得彼定亦有此执。谓生欲色已离无所有处染者。执彼非想非非想处诸蕴为我。彼所执我体虽非色。而与色合名有色我。如说发人人体有发。彼虽不执以色为我。而所执我未离色故。乃至命终犹随身故。故说有色。由所入定相不明了。故执我现非有想非无想死后亦然。许无色界亦有色者。彼许有执非想非非想处。我实有色而非有想亦非无想。二得彼定者。执彼非想非非想处诸无色蕴以之为我。或为我所。彼所执我无色为性。或有无色名无色我。由入彼定想不明了故。执我现非有想非无想死后亦然。诸寻伺者。执无色为我。彼见有情想不明了。便作是念。我无色非有想非无想。第三句中而有三节。初唯寻伺中许依定。后许有色。所有喻等并同初句(云云)。
  蕴云。疏俱非有八者。问。此八何故不依等至。答。无色无通。但见他得非想非非想定而生有顶。遂为此计故唯寻伺(云云)。
  演云。疏非等至唯寻伺起者。非字恐错。今作依字。应云。依等至唯寻伺起。问。何以知错。答。唯疏第一及第三。皆云○诸有情入非想定想不明了。然此第二但云入非想定。以此准知故应错也。应捡余本(云云)。
  对法抄二云。俱非有八者。有色等四有边等四一执○见诸有情想不明了。作如是执。唯寻伺者非得定。乃至广说二执○入非想非非想定不明了故。作如是执。乃至广说。等至寻伺皆容有起三执○见诸有情想不明了。作如是执。唯寻伺者乃至广说。四执非有色非无色为我死后如前。遮第三是(云云)。
  摄释三云○二执我无色○入非想非非想定不明了故。作如是计。唯寻伺起(文)。
  婆娑论二百云○二执我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谓得彼定者。执非想非非想处诸无色蕴为我。或为我所○彼由所入非想非非想处定想不明了故。执我现在非有想非无想死后亦然。诸寻伺者执无色为我。彼见有情想不明了。便作是念。我无色非有想非无想。如于此世他世亦尔(云云)。
  问。瑜伽本地分中难执我常论计我非色非非色(云云)以今此文可为有色当见中第四见耶。
  问。付有想无想俱非见且我亦有边我无边见。命者即身。命者异身等。三种我见中以何为所依耶。
  灯云。问。此等诸见几于即蕴我见后起。几于离蕴我后起。答。准论云。命者即身。计我有边。命者异身。计我无边等。准此有想八论。八无想俱非。言有色有边是即蕴。言无色无边是离蕴。俱句即离。有想余八皆是即蕴。
  又解。无色亦即蕴我。但执非色即受想等。故亦即蕴。有边等四是离蕴。以大论第六云执我随身其量不定。俱通即离言少色等者。且据即蕴说。理实通二。准有我有色即执色为我。既言我一想等。应即执彼为我(云云)。
  上文云。瑜伽第六显扬论第九破常论中。明四遍常四分初二。有想无想俱非中我有色想等有苦受等有边二解○边见之中有边四句。一唯起一。何以得知。论云为对治此故。即由异句异文而起执者。彼计我非色非非色。第二释中亦云。对治此故。但由文异不由义异。而起执者。彼计有边非无边(云云)。
  伽第六云。又汝何所欲。所执之我。由想所作及受所作。为有变异为无变异。若言有者。计彼世及我常住。不应道理。若言无者。有一想已复种种想。复有少想及无量想。不应道理。又纯有乐已复纯有苦。复有若有乐有不苦不乐不应道理。又若计命即是身者。彼计我是色。若计命异于身者。彼计我非色。若计我俱遍无二无缺者。彼计我亦是色亦非色。若为对治此故。即于此义中。由异句异文。而起执者。彼计我非色非非色。又若见少色者。彼计有边。若见彼无量者。彼计有无边。若复遍见而色分少。非色分无量。或色分无量。非色分少者。彼计亦有边亦无边。若为对治此故。但由文异不由义异。而起执者。彼计非有边非无边。或计解脱之我远离二种(文)。
  钞第三云。第四破。破所执之我由想所作及受所作等者○又想论中八句。又若计命即是身者下。因难想作便明有想论中我有色等死后有想等余八句。以前叙执中于想及受皆起执故。命者我也。执我有色○又若见少色少非色者。彼计我有边。死后皆生诸有想地。故十六论合难想受所作我体无变异义(文)。
  疏云。及计后际有想十六者。初四见依三立。一命者即身。二命者异身。三此总是我。遍无觉异无缺。依第一见立第一我。有色死后想○依第二见故立第二我。无色○依第三见立第三。我亦有色我亦无色。死后有想。执五蕴为我。乃至广说○第四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有想。即遮第三。无别依见(云云)。
  八十七云。由依诸见者。谓依三见如前应知。由依初见。于现法中计我有色。后或有色有想。或无有想。或非有想非无想。依第二见。于现法中计我无色。于后所计如前应知。依第三见我论有二。一者说我有色无色。二者说我非有色非无色。余如前说(文)。
  婆娑论二百云。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依第三见建立第三我。亦有色亦无色○第四○即遮第三无别依见。彼作是。我虽实有。而不可说定亦有色亦无色。彼见实我定亦有色亦无色。俱有过失故。作是说。此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有想。余如前说(文)。
  章云。次有边等四句者。八十七云计我是色者。或言狭少。或言无量。计我无色。当知亦尔。亦有狭少及与无量。所依所缘作用等法有少大故。此二我论。依第三见。此总遍满无二无缺立为二论。一计我狭少。二计我无量。由此四种我论差别说我有边等四句。如次配之故。瑜伽第六云。若见少色少非色彼计有边○为治此故○彼计非有边非无边。观此文意。第六太正。八十七中如次配者义次非文。谓执色非色狭少者名有边。执色非色无量者名无边。互执多少者为俱句遮此为第四与前文同。以此四种死后生有想地。是名第二有边等四句(云云)。
  又即计我是有色者。或言狭小或言无量。计我无色当知亦尔。此二我论依第三见立为二论。一者计我狭小。二者计我无量。由是四种我论差别。说我有边说我无边。说我亦不边亦无边。说我非有边非无边。随其次第。如前应知。
  问。付外道执见且萨迦耶见中可有亦即亦离见耶。
  灯云如上。
  瑜伽六十五云(出即蕴及离蕴之三种计乎)除四受无若过若增(文)具如上书之。
  灯二云○西明又云。后三之中。何故唯三而无亦即亦离。解云。非即非离即是亦即亦离。故不别说○谓即故非离。离故非即。故显扬婆娑等皆作是说○然此第三与第四句。或有同体或有异体。随所应知。今谓未必皆为四句。如说边见但有断常不立四句。思非思虑等句皆然。何故此我独啧四句。又复计我据有体说。第三四句既无别体。故无此计(文)。
  上文云问。叙后三类所计我中。瑜伽六十四等总有四类。然但前二不摄第三。若尔何故彼论说云依我分别计为有者。皆摄在此四种计中。除此更无。如何不收。答。彼据我执自性不越彼四。今据情解妄。谓为我故叙破之。实是法执(云云)。
  大乘义章第一云。二即离分二。就阴计我。名之为即。计有常我遍一切处。名之为离○或分为四。一者即阴。如优楼佉所计我也。指阴为我。阴灭我亡。二者离阴。如僧佉人所计我也。离阴有我。阴灭我存。○三亦即亦离。如先尼计常我离蕴。犹如虚空遍一切处。阴灭我存。作我即阴。阴灭我亡。四不即不离。如彼犊子道人所计(文)。
  涅槃经第三十九云。尔时众中复有梵志。名曰先尼○先尼言。瞿昙若一切众生有我遍一切处是一切作者。瞿昙何故默然不答○佛言。善男子。若我周遍一切处者。应当五通一时受报。若有五通一时受报。汝等梵志。何因缘故不造众恶为遮地狱。修诸善法为受天身。先尼言。瞿昙。我法中我则有二种。一作身我。二者常身我。为作身我修离恶法不入地狱。修诸善法生于天上。佛言。善男子。如汝说我遍一切处。如是我者。若作身中当知无常。若作身无云何言遍。瞿昙。我所立我亦在作中亦是常法。瞿昙。如人失火烧舍宅时其主出去。不可说言舍宅被烧主亦被烧。我法亦尔。而此作身虽是无常。当无常时我即出去。是故我我亦遍亦常。佛言○是义不然。何以故。遍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复有二种。一色二无色。是故若言一切有者。亦常亦无常。亦色亦无色。若言舍主得出不名无常。是义不然。何以故。舍不名主主不名舍。异烧异出故得如是。我则不然。何以故。我即是色色即是我。无色即我。我即无色。云何而言色无常时我则得出(云云)。
  问。付二无因论且从无想天生此界得宿住通者。忆彼天出心已前色身将如何耶。
  疏云。二无因者。一从无想天没来生此间。得宿住通。不能忆彼出心已前所有诸位。便执诸法本无而起○二由寻伺不忆前身。作如是执。无因而起乃至广说(云云)。
  秘云○问既曰宿通。何不能忆出心前事。答。外道极知不逾八十。彼入时心望后出心。隔五百劫故不能忆。中五百劫而无心故。复何所忆。由此犹执生。问。彼心虽无色身是有。岂不见耶。若云不见。便违宿住忆八事义。若许见者。自彼身生。此何无因。答。虽见色身。不知彼身有之所因。以见不逾五百劫故。既彼身有不见因生。所以今身不以所见。即身而起。有惑者云。宿命寻伺。皆不能忆无想没后出心。前事。名二无因。此由见疏答问之中而以二义。唯约无想以答前难致斯迷。学者应知(云云)。
  章周记云○凡宿住观要于心方观色。出心前心法既无。如何观色(云云)。
  别抄云。
  玄赞三云。
  问。四一分常论第一见者为唯上地所系见将如何。
  问。四一分常论初二见之能起依身欲色二界中何。
  灯云。问。四遍常见何地界系。何地界起。答。有二解。一云色界。通四静虑。瑜伽第六说。依下中上静虑。起宿住随念。或依天眼计现在世。准此虽不在定。得定后起故在上地。一云虽定后起。是分别见世道不伏。起下无失。然非未得定。然起之者通欲色界。又解唯欲。论云。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沙门婆罗门唯在欲人。又瑜伽第七明四有边中。明沙门婆罗门依止静虑起如是见。乃至云当知。此中以说因缘及能计者故。不得通上。然前说胜。言彼起者据多分说。四分常中初二系地及能起者。如遍常说。忿恚妄念所起之见。可通上下。能起唯欲。以生人中起宿住后起此见故(云云)。
  疏云。四一分常论。一从梵天没来生此间。得宿住通。作如是执。我等皆是梵王所化。梵王是常我等无常二闻梵王有如是见等。大种常心无常。或翻此说。同彼忍者。或住梵世。乃至或是展转闻如是道理。我以梵王为量。信其所言。是故世间一分常住。三有先从戏忘天没来生此间。得通起执。在彼诸天不极戏等。在彼常住。我等无常。四有意愤天没。乃至如前○此之八见依前际起。以色界之我缘自地为我。或以下界我见计梵王为他我故。计一分常常见所摄。不尔应非边见所摄。但不得缘他地诸法为其自我。他我计故(云云)。
  上文云。四遍常论者○四中前三。由依静虑起。宿住通有上中下。第四由依天眼所见。此见道断。即有见道常见亦他界缘。缘三界法并是常故。然依定后起可通上界系。虽三界合缘。仍随所应界地所系。以独影故唯从见说(云云)。
  疏下文云。论余五缘上其理极成。述曰。谓痴疑邪见二取。对法第六与此同故。此中我见边见及慢。唯举总缘。嗔唯别缘。贪痴通总别。有义身见边见。准六十二见一分常等亦通别缘。而缘上者。慢虽无文。陵他所得他得胜法。何妨见道所断之慢亦得缘上。又缘梵王一分常者。是上地我见后生常见。得宿住智缘。起上界身边见故。正义唯是上地所系。得宿住智后方起故(云云)。
  灯云。西明释上缘贪会违云或依别缘言总别者。且说五种有其三句。一唯总非别。谓萨迦耶及边执见俱生分别。二唯别非总。谓嗔虽无正文。分别义亦无妨。三通别总。谓贪慢。今谓。嗔惑亦得总缘。与见慢俱。邪见总拨。慢亦总陵。嗔既许俱。何不总缘。身边亦别。如四分常论缘彼梵王及大种等。若非计我说为断常。非边见故。然虽得上定方计梵王等。所起之见未必上故(云云)。
  疏下文又云。论而有处言至或依别缘。述曰。对法第六五十八九等○边见随我见后生。身见不缘。边见应尔。故五十八迷苦谛等中。云缘大梵等为有情常是苦邪见。即下界邪见缘上界不起。彼卷初云六十二见全常等是常见。即依萨迦耶见后生故。如前已说。是他地边见。随计他地我见生故。分别我见得定已去起上法故。此中例见同于我见。必依起故。此解为胜(云云)全文可见之。
  秘云。疏此中例见同于我见必依起故者。以全常见得缘他地。例彼我见亦得缘他。无有边见不依我见。边见缘他。我见亦尔(文)。
  蕴云。疏彼卷初云至随他我见生故者。此说○全常等身边二见。既他地摄。设缘上者名上缘。疏分别我见○至为胜者。此说上地我见依等至起故。非依地缘(云云)。
  疏又云。论不见世间至身见起故。述曰。一解云。无有见道别缘我见有计他地现行为我。为以别缘者见所断故。边见亦尔。依彼起故。今此所解一分常等。随于色界系义后而生。此极有理。然此正是。得彼定者。依宿住通执为彼常。故如所说。依寻伺者未得上定。不起上我见。如何起常。故如前说。今此又解。应言但是欲界所系自身之我。不计别缘计他地法为自内我。计他之我理亦不遮。故于此后起常见等。是边见摄。不尔此义道理难思。文中但举修道总缘我见为他界缘。理准亦有见道所断别缘我见。计他地法为他之我。文中但遮计为自我故。又解。别缘者是多分义。谓非总缘。及六十二见所依我见。以非无任运分别二种我见。别缘他地为我者故。其此总缘。六十二见时。理不应遮。缘者所以依别所以说彼不缘。又解。依小乘别者。不执他地法为我等。大乘无遮(文)。
  演云○疏今此解至此极有理者。此第二解。许常见中一分常见得缘上。何以知者。谓有外道乘彼定得通。缘梵王为我而起我见。随彼执一分常等故。边见亦得缘上也。作是说者。此极有理。然非是遍。如何非遍耶。答。依宿住通起者。许得缘上。可如所说。依寻伺散心起。即不得缘上故言非遍○言如前所说者。若约寻伺散心即不得缘上如何。第一解云。不许别缘我见得缘上地。疏今此文应言但是亦欲界所系。自身之我至理亦不遮者。此解亦不异。但更于理会。不见执他地法为我之教及此论言或依别缘之。若不作此会。尔者道理难思(文)。
  枢要云。我见别缘不缘他地者。修道我见有二行相。一总缘得他地。二别缘不得。见断我见亦有二类。一见为他我则得。二亦说不得。随义应知。或无计为自内我即不得。分别我见缘他地者。梵王常一等则定我见故(云云)。
  此文不似明诠继德所牒文也。
  继德记云。文我见别缘至定我见故者。论云。而有处言(乃至)身见起故(云云)。由此论文而起文也。言我见别缘不缘他地者。此取论意牒论文也○谓俱生我见有二行相。一者总缘○故第一卷云○或总(云云)。此总缘见得缘他地也。二者别缘于中有二。一者相续如第七识○二者间断在第六识○或别也○此二种别缘不缘他地法也。分别我见亦有二种。一者总缘如四遍常○此四遍常见通自他二我。若为他我者。缘三界现行法也。若为自我者。唯缘自地也。不缘他地也。即如次文云。一见为他地即得。二计为自内我即不得也。备私云。四遍常见者。自他二我并缘他地法也。于三界法见无断纯故此为正义。二者别缘。谓四一分常见论也。如缘梵王我常等也。谓身在欲界。若缘色界梵王为他地者。得缘上也。有缘色界法为自我不得。故文云。一见为他我即得。二计为自内我即不得也。言亦说不得随义应知者。上是第一义。意云不缘他地者。据俱生别缘及分别别缘之自我也。若得缘他地者。是俱生总缘及分别总缘之自他我。及分别别缘之他我也。言我无分别我见缘他地等者。第二义。意云分别别缘之我见亦不许缘他地。所以者何。谓缘梵王为常等。是色界之我见故。即定地我见计定地法。而为常等不缘他地为我常等也。意云得定之人。从定出后即缘梵王为常也。若不得定人近不能缘梵王故。约得定之人言也。前说之意。虽不得定同彼忍可(宗流)人等缘梵王为常。岂要唯定之我见也。故知。为我即得也○言则定我见故者。定地之我见故也。此第二说据得定人也。第一说意云○以欲界我见缘色界梵王为他我故。谓未得定人依寻伺起此见也。第二说者当疏第一说也。第一说者当疏第二说也。今以枢要第二说为正义。疏以此义为正义故。意云别缘者俱生分别并不得缘他地也。以此为正也。然大师云。和上更枢要二说之外立第三说。谓得定人者无他地缘是色界我见故。若未得定者。许他地缘以欲界心计梵王为我故(以上备说云云)。
  伽抄十五(五十八所)云。
  问。论释见戒二取会对法显扬等执胜名见取执净名戒取云文。是影略说或随转门(文)。若如此不会者有何过哉。
  论云。四见取。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五戒禁取。谓于随顺诸见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然有处说执为最胜名为见取。执能得净名戒取者。是影略说。或随转门。不尔如何非灭计灭非道计道说为邪见。非二取摄(文)。
  疏云。论四见取○此于诸见即余一切恶见。及此所依五蕴执为最胜。能得涅槃清净法是见取○若执非见及眷属外余法为胜得涅槃。或但执为胜非见取○论五戒禁取○谓依诸见所受戒。说此戒为胜。顺诸见戒。及戒所依五蕴眷属执为胜。及能得涅槃净名戒取○除戒及眷属外执余一切法胜。及能为因得清净。戒虽不执胜。但言为因。并非戒取摄○问。如对法第一大论第八二文显扬第一五蕴等。皆云见取执为最胜。不言能得净。戒取名得净不言是胜。与小乘同。何故此中乃言见执见眷属为最胜能净。戒执戒眷属为胜能得净。论然有处说○论不尔如何○若非影说及随转者。即五十八迷四谛中。如灭道下。非灭计灭。非胜计胜。故应是见取。迷道谛中。非道计道。亦得净故应名戒取。彼非因计因。亦是如前邪见中说。既是邪见明不执见戒等故。及虽计胜不计为能得净。及虽计能得不计为胜。故非见戒取。此大小二乘别也(云云)。
  秘云。然准有宗。但执劣法以为胜者。即名见取。不唯执见取及同时蕴。故俱舍论十九云。于劣谓胜名为见取○又准有宗。但执非因以为自者。即名戒取。不唯执戒及同时蕴。故俱舍云。于非因道谓因道见。一切总说名戒禁取。非解脱道妄起道执。理实应立戒禁取名。略去等言但名戒禁取。疏然于一聚至言等亦同者。虽见眷属而不别计。然一聚中见最为胜。举胜等劳劣而置等言亦无有失。不同小乘而立等字(文)。
  又云。论不尔如何。
  对法抄二云○此中但说非胜计胜。不说得净。影显定有。与瑜伽论第八卷同。若不尔者。瑜伽说非灭计灭应非邪见。虽本地分第八卷言不净计净名为见取。彼意要计见取眷属诸不净法为胜能净得取名。非唯计不净名为见取。虽五十八说妄取迷苦所有诸见为第一等名为见取。意说见取非定一心缘见非见方得取名。唯缘诸见执为胜因。亦见取故○然但缘非见为胜能净者。不名见取(云云)。
  同抄又云。但执见等为胜非因非见取摄。要计胜为因。方成见取故。非灭计灭是邪见故。但执戒等为因非胜非戒取摄。要计为因胜方成戒取故。非非道计道。是邪见故(云云)可见正文。
  五十八云。见取者。于六十二诸见趣业。一一别计为最为上为胜为妙。威势取执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虚妄。由此见故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是名见取。戒禁取者。谓所受持随顺见取。见取眷属见取随计。若戒若禁。于所受持诸戒禁中。妄计为最为上为胜为妙。威势犹取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虚。由此戒禁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是名戒禁取(云云)。
  又云。云何迷灭有八随眠○又有沙门。谓说现行法涅槃论者所有邪见○又有邪见诽谤灭谛。谓诸外道广说如前。又有横计诸解脱所有邪见。如是诸见是迷灭谛所起邪见○(又出见戒二取)云何迷道有八随眠○又诸外道谤道邪见。彼谓沙门乔答摩种为诸弟子。说出离道。实非出离。由此不能尽出离苦。佛所施设无我亦见。及所受持戒禁随计。是恶邪道非正妙道。如是亦名迷道邪见。又彼外道作如是计。我等所行若行若道是真行道。能尽能出一切诸苦。如是亦名迷道邪见○(见戒二取三出之)上说邪见处。邪见有二种。一增益邪见。二损减邪见。增益邪见者。萨迦耶等四见。损减邪见者。谤因谤用谤果坏实事也(文)。又出无因论边无边矫乱五现涅槃论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