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论第六卷本文抄二十五目次

  十烦恼段
  学现观者
  与身邪见
  又今疏断
  故起应善
  约利钝别
  有事无事(三方)
  随烦恼段
  无漏缘惑不缘上界
  小谛多谛

  论第六卷本文抄二十五

  十烦恼段
  学现观者事
  论云。如是总别十烦恼中。六通俱生及分别起。任运思察俱得生故。疑后三见唯分别起○边执见中通俱生者。有义唯断○瑜伽等说。何边执见是俱生耶。谓断见摄。学现观者起如是怖。今者我我何所在耶○有义彼论依粗相说。理实俱生亦通常见等(云云)。
  疏云。论瑜伽等说至何所在耶。述曰。此引教也。如瑜伽第八十八杂集第三及第七说。唯有断见。故论言等。观我为断非身后无。准此唯言修道断见。不见修道常见相故○论有义彼论至亦通常见。述曰○修道俱生亦有常见。瑜伽等依粗相说故。何谓粗相。谓得现观者入无我观。已知分别我已断讫。出观之时便生恐怖。今者我我何所在耶。即初我者俱生我也。又言我者分别我也。修道我义言我分别我何所在耶。依此初出观时。缘涅槃起恐怖断见。非修道中说无常见(云云)。
  灯云。论云学现观者等。本释如疏西明云。八十八云。然于修习谛现观时。由意乐故。恐于涅槃我当无有等。准此未入见道者。要集断云。有释为胜。今意疑云。准八十八是未入见。彼文说云。由此随眠萨迦耶见增上力故。于诸行中起邪分别。谓我当断。便于涅槃发生断见。由此因缘。于般涅槃其心退还。不乐趣入即与此论引文不同。疑此论引。更是别文。疏忘不引。然疏中指八十八者。疑是所等。又但证是断见。即得不证俱生。文云起邪分别谓我当断。不分明说是俱生故。或此文通非定凡圣。不尔何故文不相似。然准论引。本疏释正。何以故。意证俱生通于断见。引见道后起可证诚。若见道前。何得知是俱生断见(云云)。
  秘云。论学现观者起如是怖等者。是八十六对法第六二论文也。故瑜伽云。又由二缘依止无我胜解之欲。于彼涅槃由惊恐故其心退还。一由于此欲不善串习未到究竟故。二于作意时由彼因缘念妄失故。当尔之时。于诸行中了唯行智其心愚昧。数数思惟我我尔时当何所在。寻求我行微细俱行障碍而转。由此缘故彼作是思。我当不有。不作是念。唯有诸行当来不有。彼由如是随遂身见为依止故。发生变易随转之识。由惊恐故。于彼寂灭其心退还。释曰。虽了唯有诸行无我。由缘行心尚昧劣故。数数思惟我何所在。即思我心能为障碍。便执我无。更不念言唯有诸行故。于涅槃而生惊恐。对法论云。俱生边见者断见所摄。由此见故。于涅槃界其心退转。生大怖畏。谓我我今者何所在耶。然疏中云八十八者。而有二义。一错六为八。二举八等六。六正所引。八中亦有断见之文。故兼言矣。举兼显正不言六也。问。引证俱生对法可尔。瑜伽如何。答。八十八文如灯已释。八十六者亦是俱生。何以为明。答。论云寻求我行微细俱行。又云。彼由如是随遂身见为依止故。故知俱生。或通二见。寻文可悉。问。二论俱生为凡圣起。答。俱通凡圣。若尔何故八十六云。复次为断如是惊恐。有二种法多有所作。乃至云。若已引发圣谛现观。由正见故方得出离。对法复云。今者我我何所在耶。准此瑜伽唯凡所起。对法唯圣。答。瑜伽且据断凡起者。或兼断彼凡圣起者。圣谛现观其言通故。又云。由于此欲不善串习未到究竟而起惊恐。即有学圣亦未究竟起亦何失。对法言今我何在者。凡圣作彼无我解时俱得名今。又解。瑜伽据凡。对法约圣二解任取应更审思(文)。
  太抄云。论学现观者。问。此言学者。为是修学为是有学。通二文(文)。
  常腾记云。文要集断云至有释为胜。解云说得现观者。入无学现已等(云云)。测释八十八云○准此未入见道者。说证曰测释为胜。八十八云。修习谛观。此论文云学现观者。故知。未见见道之前。得圣已去。于涅槃界不生退转生大怖畏彼文说云至不乐趣入解云。八十八云。谓于三时萨迦耶见能为障碍。一依无我谛察法忍时。二现观时。三得阿罗汉时。此中一时由彼随眠萨迦耶见增上力故。有惑有疑。由多修习谛察法忍为因缘故。虽于疑惑别除遣。然于修习谛现观时。由意乐故。恐于涅槃我当有。由此随眠萨伽耶见增上力故。于诸行中起邪分别。谓我当断当坏当无。便于涅槃发生断见及无有。由此因缘。于缘涅槃。其心退还不乐趣入。案伦法师疏云。一依无我谛察法忍时者。则见道前观察法无人。二现观时者。见道。三得阿罗汉时。此中时由彼随眠萨迦耶见力故。有或有疑。乃至谓我当断不乐趣入者。是障见道前人也。论云。又于圣谛已得现观等者。谓四善根已得相似谛现观未得真见道。于中犹起分别我见慢等障于见道。是第二位中障也(文)。
  别抄云。问。学现观者起断见者。何时起耶。解云。于修道中入无漏观。出观去去俱生我见即复现前。便生恐怖。今者我我何所在耶。初我字者俱生我也。又言。我者分别我也。修道中我义言我分别我所在耶。此依初出观时。于涅槃界起恐怖。见非修道位无有常见(云云)。
  演云。论瑜伽等说至何处在耶。此下引证。谓瑜伽八十八云。然于修习谛现观时(云云)。
  文义云。言学现观者等者。基说。得现观者入无我观已○起恐怖故。是断见摄。测释。八十八云。然于修习谛现观时。由意乐故。即于涅槃我当无有。乃至谓我当坏等。准此未入见道者。说观解同。测释范云。此云学现观者。谓诸有学入现观者。即在见道名为现观。如摄大乘等释六现观中第四第五。但无分别智方名现观。此观虽通于修道位。此观在初偏名见道。亦名现观(见修等三道、俱名现观、如第九卷说)证曰。测释为胜。八十八云修习谛现观。此论又云学现观者。故知。未入见道之前。得圣已去。于涅槃果不生退转生大怖思。如杂集第七等(文)。
  贬量抄云。言学现观者等者有初义。既得现观知生多少。何故乃执我断非常。如八十八杂集等。唯说断见故○有释八十八云(云云)(尽取诸文然不取注文阙也)今谓有说分别我断出观生怖。定知基公未闲瑜伽之意。如声闻地学现观者。通达作意无间我我今后所通达作意。即暖等方便如何可云初我俱生我后我分别。有释。虽引瑜伽修现观时不言未入见道者。说有集加此一句之言。判于理胜不可恨定。修习及学证非圣者都无证用圣者。亦名修谛观。名学现观者。皆无过故。有云。即在见道不为现观。唯有现观名义通诸凡圣处。处有故虽引摄论都无所加。故声闻地之证非圣观无我已侒我言真实我何所在故(云云)。
  忠安淄洲资也。所载和上者淄洲也。
  忠安记云。论学现观者等者。基云。得现观者入无我观○测云。八十八云然于修习谛现观时○和上云。测解为胜。勘大论文通达作意后起如是怖。今者我我何处在耶。既尔可知。四善根位起如是怖。通达作意加行位(更勘文处文)。
  对法论第七云。欲界修道所断有六烦恼。谓俱生萨迦耶见边执见及贪嗔慢无明。何等名为修道所断。俱生萨迦耶见。谓圣弟子。虽见道已生。而依止此修道故我慢现行○俱生边执者。谓断见所断。由此见故。于涅槃界其心退转生大怖畏。谓我我今者何所在耶(文)。
  同抄四云。根本烦恼中三见及疑。唯见所断。分别起故。于边见中有义常见唯见所断。对法第四瑜伽八十八。断见修所断故。有义亦通见修所断。显扬十一五五十八说常见断见皆通分别及俱生故(文)。
  伽论八十六云。(本事分)又由二缘依止无我胜解之欲。于彼涅槃由惊恐故。其心退还。一由于此欲不善串习未到究竟故。二于作意时由彼因缘念忘失故。又此忍欲未串习故。当尔之时。于诸行中了唯行智。其心愚昧数数思惟我。我尔时当何所在。寻求我行微细俱行障碍而转。由此缘故。彼作是思。我当不有不。作是念唯有诸行。当来不有。彼由如是随遂身见为依止故。发生变异随转之识。由惊恐故。于彼寂灭其心退还。复次为断如是惊恐。有二种法身多有所作。一者于诸有智同梵行所如实自显。二者因善法欲发解了心及调柔心○又发如是调柔心者。调有三见。一者若依彼而转。二者若由彼遍知。三者若应所行。依彼而转者谓于诸谛未得现观。为得现观。依胜解俱行极善串习正见而转(文)。
  同八十八云。谓于三时萨迦耶见能为障碍。一依无我谛察法忍时。二现观时。三得阿罗汉时。此中一时由彼随眠萨迦耶见增上力故。有惑有疑。由多修习谛察法忍为因缘故。虽于疑惑少能除遣。然于修习谛现观时。由意乐故。恐于涅槃我当无有。由此随眠萨迦耶见增上力故。于诸行中起邪分别。谓我当断坏当无。便于涅槃发生断见及无有见。由此因缘。于般涅槃其心退还。不乐趣入。彼于异时。虽从此过净修其心。又于圣谛已得现观。然谓我能证谛现观。彼于此慢由随眠故。仍未能离。又时时间由忌念故。观我起慢。因此慢缠差别而转。谓我为胜或等或劣。前雨位中由随眠力能作障碍。于第三位。由习气力能作障碍○于异生起能遍知故。于见地中。无间能得见道所断诸漏永尽。于见地中能遍知故。次断余结得阿罗汉。无间证得诸漏永尽(文)。
  伽论第二卷上下二所。亦有我我今者何所在耶文。件文入见前有此怖畏。入见后离此怖畏见。
  伽论记云。八十八处。由果故者乃至一依无我谛察法忍时者。即见前观察法无人。二现观时者。即在见道。三得阿罗汉时。此列三时。此中一时。由彼随眠萨伽耶见力故有惑有疑乃至谓我当断不乐趣入者。是障见道也。彼于异时虽随此过净修其心又于圣谛已得现观等者。谓四善根。已得相似谛现观未得真见道。于中犹起分别我见慢等障于见道。是第二位中障也。前两位中由随眠力能持障碍者。一解此随顺理相同小乘。不说修道有俱生我见及慢习气。前三位中有正使种子及起为障名作随眠。第二更解依实理门。前二位有彼现起分别我见慢等为障名作随眠。是使义故。第三位中俱生见慢现起名习气。依前分别见慢起故名习气(云云)。
  西明疏云。瑜伽等说至何所在耶者。此引证。谓瑜伽论八十八云。然于修习谛现观时。由意乐故。恐于涅槃我当无有乃至谓我当断无者。即等取杂集第七。彼云。俱生边执见者。谓断所摄○何所在耶(云云)。
  由此见故。于涅槃界其心退转生大怖畏。谓我我今者何所在耶(文)。
  问。论中与身邪见一分亦尔(文)大师何释之耶。
  论云。慢与五见皆容俱起。行相展转不相违故。然与断见必不俱生。执我断时无陵恃故。与身邪见一分亦尔(文)。
  疏云。断见及慢必不俱生。执我断心。定无陵他而自恃故。论与身邪见一分亦尔。述曰。准下忧俱初师所说。若约粗相。慢多缘乐蕴生。与缘苦俱蕴我见一分。及邪见拨无苦集谛理一分。不与慢俱起。据实亦得。故下文说。慢身邪见皆与忧俱。持执苦劣故。今约粗相多分而解。若缘乐俱蕴为我。及拨无灭道。可与慢俱。故恃己乐陵灭道故。
  又解准下此是正义。分别之慢。极苦处无分别。身邪见极苦处亦非有故。缘苦蕴俱生之慢。不与一分身邪见俱。若缘余处之而起于慢。得与一分身邪见并。此解为胜不违下说慢与忧俱生。至下可知(云云)。
  别抄同之。
  太抄云○疏中俱有二解。前解为胜。后解不好。若俱生烦恼。法尔不得俱起(云云)。
  灯云。论与身邪见一分亦尔。西明释云。执极苦蕴为我。即无慢俱。非极苦蕴亦得慢俱。故下文云。持苦劣蕴忧相应故。今谓本解为正。许慢与彼执苦蕴身见得并。此言一分据多分说。故下初师。亦许缘苦俱蕴起慢忧俱。第二师亦云亦苦俱起。西明若云执极苦蕴为我无慢。慢何苦俱。不可余俱。不许身见并。无别因故。问。据多分说。实理何俱。答。据分别慢不与执苦蕴一分我见俱。下约俱生故得俱起。又慢有七。卑慢得俱。故瑜伽五十九云。若任运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若分别者略有二慢。一高举慢。二卑下慢。高举有三。一称量。二解了。三利养。此高举慢喜根相应。若卑下慢忧相应(云云)。
  枢要云。慢有二种。一高举。二卑下。高举有三○以卑下慢与忧相应。高举不尔。故前所说。不与身邪一分俱。此与忧俱。据卑下说。亦不相违(云云)。
  论下文云。有义俱生分别起慢。容与非苦四受相应。恃苦劣蕴忧相应故。有义俱生亦苦俱起。意有苦苦受。前已说故(云云)。
  疏云○由苦趣中亦恃己身有苦劣蕴。起慢之时与忧相应。此依实义慢与忧俱。前约相粗。说慢不与身邪见一分俱。不持苦蕴故(云云)。
  论云。有义俱生身边二见。但与喜乐舍受相应○分别二见。容四受俱。执苦俱蕴。为我我所常。断见翻此。与忧相应故。有义二见若俱生者。亦苦受俱。纯受苦处缘极苦蕴。苦相应故(云云)。
  已上受俱文者。所指此依实义是也。
  疏云。
  论云。此十烦恼何受相应○此依实义随粗相者。贪慢四见乐喜舍俱○邪见及疑四俱除苦(云云)。
  秘云。委曲而谈名为实义。即九十九。梗概而说名为粗相。即五十五对法第七(云云)。
  要集云。
  五十八云。又于欲界四见及慢喜舍相应。贪乐喜舍相应。恚苦忧舍相应。邪见喜忧舍相应。疑舍相应。无明一切五根相应。此据多分相应道理。其余深细后当广说○又贪与慢缘有漏一分可意事生。恚缘一分非可意生。是故此三烦恼一分所生名取。一分所余烦恼通缘内外若忧非爱。及俱相违有漏事生。是故说彼名曰遍行。取一切事(文)。
  疏释受俱粗相门云。五十五说。此据多分相应道理(文)。勘五十五全无此文。或人师释云。五者误也。五十八有此文(云云)。依彼释披五十八有此文。秘中又云随粗相者。指五十五也误非限疏欤。
  九十九云。萨迦耶见及边执见。若于乐俱行蕴观我我所。或观为常喜根相应。若于苦俱行蕴观我我所。或观为常忧相应。若于舍俱行蕴观我我所。或观为常舍根相应。断见摄。边执见当知。一切与彼相违。见取戒禁取取彼见故。随其所应如彼相应。邪见一种。先作妙行忧根相应。先作恶行喜根相应。慢于一时喜根相应。或于一时忧根相应。问。如何等。答。略有二慢。一高举慢。二卑下慢。又高举慢有三高举。何等为三。谓称量高举。解了高举利养高举。此高举慢喜根相应。若卑下慢与彼相违。忧根相应○先辨烦恼诸根相应。但约粗相道理建立。令初行者。解无乱故。今约巨细道理建立。令久行者。了自他身种种行解差别转故(文)。
  人师释云。先辨者。五十八也(文)。
  问。本疏中明俱生身边二见作品数有无二释。前解为胜(文)扑扬大师何释之哉。
  疏云。论当知俱生身边二见○问。此二见中。亦有九品等也答。或言无。唯第九品故。或言有。如别抄会。前解为胜。若如后解。如色界无记法体有九品故(云云)。
  秘云。疏若如后解至体有九品故者。此有二意。一显后非。如色界等烦恼无记。体有九品九品别断。我见九品何一品除。除既一品明无九类。二明后是。如上界惑。体虽无记得有九品。我见九品亦复何违。又今疏断且随一相。疏上下文。皆以九品为类说也(文)。
  蕴云。疏若如后解如色界无记法等者。此明俱生身边二见亦有九品。如上界惑。体无记有九品故。问。前来疏中。多说我见有品类为胜。何故今断前解为胜乎。答。前来解薰习必有增减故。说三界之中必有品类。今据当地唯第九品故。取前解无品为胜。不相违也。问。设此二见地地之中分为九品同上界惑。何非胜耶。答。便有后得智不断或妨○二见○迷理○后得○无○断迷理○故○故前解胜(云云)。
  义演似秘意欤。
  断障章云。身见边见及此相应唯第九品。九地而论但有九品(文正义也)又云。其识中俱生烦恼○略有四类。一者八十一品类别断○然身边见等当第九品时(文)。
  灯二云。又约总别缘蕴生者。次第得果断之差别亦作五释。一若总若别皆非想第九品断。若尔即有却断下失。二云总者非想第九品断。别者地地九品断。此过有二。若总却断下失。若别后得不断惑失。三者翻前第二释。过亦同前通俱有二失。四云总别地地各各九品别断。若尔即有后得不断惑失。五云总别各于自地第九品断。此释为正。无前二失(文)。
  又云。细有四义。一品类对。九品之中第九品摄。望余迷事此同第九。若自类言亦有九品(文)。
  又云。(释超中二果文)若第六识迷理细惑。地地之中虽各九品。今并第七识俱烦恼总为一品。与第九品迷事之惑。同时顿断。成阿罗汉(文)。
  别抄一云。问。第六识中俱生我执三界九地断。西方五释。取第四有释遂第二果人断欲界六品不尽之失。既尔例成第三果人断欲不尽有此过失。由此道理第五师释地地品品别断。即无此过。然违瑜伽后得断惑者。
  彼论后得断惑者约菩萨说○若作此释于理无违。护法依此亦无过失。又解依第四释。且九品中第一品。或理事俱有○起后得智断。第二品迷事起者。以正体智断。迷理者○或复双断。于理无违。思之(云云)。
  疏九云○断八品等时不断我见。烦恼先断说。以我见无品数。全离欲方断故。又解既所生。或有多品数。能生之见定然亦有九品(云云)。
  疏十末云。即第六识中我见等俱生者。要第九品道方断。虽无品数。非如第七识金刚心断(云云)。
  问。依身在欲界得上定人不退所得定可起下地分别惑耶。
  疏云。论得彼定已○述曰○若尔见惑得彼定已。下地系者为起不起。五十八言不依见等。对法第五成就品言。若生欲界三界烦恼○种不成就(文)。
  蕴云○疏中无解○今准诸文亦无正说。然退上定已起即无遮。又准义灯云。虽得上定计梵王等。所起之见未必上故。此即许上界定后起。下界分别见也(云云)。
  秘云。疏若尔见惑至为起不起者。义灯第六。心相起中叙有两释。今观瑜伽五十八文应许得起。故彼论云。由彼诸惑住此身中。从定起已有时现行。非生上者彼复现起。释曰。彼前未断见道之惑。身在下地而得起之。若生上已下地见惑而不起也。准斯文意许起。应善更思(云云)。
  五十八云。若诸异生离欲界欲或色界欲。但由修道无有见道。彼于欲界得离欲时。贪欲嗔恚○皆说名断。非如见道所断萨迦耶见等由彼诸惑○彼复现起。如是异生离色界欲○当知亦尔。自地所有见断诸漏。若定若生。于一切时。若遇生缘便现在前(云云)。
  灯云。六不善自地七余界有二说。定得无间生自地七。上地二说。一云若诸异生离欲界欲。虽不能伏欲界见道惑。而定惭等力所制伏。不起不善。即欲不善非为无间生上地心。以其迷理惑总不伏故彼得起。缘事无惭类等已伏。虽起迷理故非不善。一云既不能伏见所起分别见等。故容不善无间生色异熟生心威仪有覆。生无色二异熟有覆。总有十二心(云云)。
  摄释四有二释。亦引此文欤。
  同一云。问。初禅眼等识。依彼上根缘彼地色。相分是何。答。有两解。如前上地识缘下。一云上地系。缘彼色故。应有随增。不是随增。非漏性故。起染如何。若生上者已离下染故。若在下地缘上色等眼耳通果亦伏染故。俱生可伏见惑如何。设纵不伏起退定故。一云随心下地系故(等文)。
  问。付以七作意伏欲界九品惑之义。且以第七作意可为第九品解脱道耶。
  灯云○加行究竟作为无间道。加行究竟果作意为解脱道。故瑜伽三十三云○加行究竟作意能舍所有下品烦恼。究竟果作意。能正领受彼诸作意。善修习果。既言能正领受。即是证义。故是解脱。又解。别起解脱非第七作意。瑜伽十一云。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加行究竟果作意。三十三说是根本定俱行作意。十一复云。由证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故知别起。二说俱得。次下更解(云云)。
  又云。问。且断欲界第九品惑起解脱道。即是根本为近分耶。答。有二解。一云即入。三十三及杂集第九俱云。是名加行究竟作意。从此无间由是因缘。证入根本初静虑定。即此初静虑定俱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第七作意是彼解脱故。即入根本。一云或有不入。故瑜伽第十一云。于有漏方便中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由证方便究意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既言由证果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解脱道非即根本。准此二文约利钝别。二解俱正。各不相违(文)。
  三十三云○当于尔时。初静虑地前加行道。已行究竟一切烦恼对治。作意已得生起。是名加行究竟作意。从此无间。由是因缘。证入根本初静虑定。即此根本初静虑定俱行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加行究竟作意转时。即彼喜乐转复增广○加行究竟果作意转时。离生喜乐遍诸身分。无不充满无有间隙。彼于尔时(乃至)圆满五支具足安住○加行究竟作意。能舍所有下品烦恼。加行究竟果作意。能正领受彼诸作意。善修习果○如初静虑定有七种作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定。及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定。当知各有七种作意(文)。
  抄九云。此中论意第九解脱道居根本静虑。前九无间道八解脱道。皆在近分定中。此中二释。一释始从初静虑乃至第三禅九无间九解脱。或在近分第九解脱或在根本定。若四禅以上第九解脱定在根本。前八解脱九无间在近分。所以者何。三静虑以下根本有喜乐故。近分地中有舍故。根本地中。若游观若断惑。无舍受以闇法故。决定无有。乐喜明利故有。其近分中。若断惑若游观。皆有舍○三静虑已下。有利钝二人。若根利人。第九无间道居近分。与舍相应。第九解脱道居根本定。与乐喜相应○今言第七作意入根本定者。即约利根人○第四静虑已上。前八解脱九无间道。皆在近分中。第九解脱中。必在根本。非居近分。此为胜义。又解。若不如是分别前九无间八解脱居近分。第九解脱道有根本定。始从初静虑乃至非想亦然。前义以何为证。若总解更不分别前六作意是近分第七是根本。但云无间解脱道处为证也。未见文以分别为妙。故后义即以此文为证。前家会此文。如前利钝根人释(云云)。
  又云○此据利根第九解脱道。入根本静虑人。故言生喜乐。若钝根人第九解脱道居近分定已后。方入根本生喜乐(文)。
  释及以获得广大轻安。身心调畅说名喜乐文也。
  又云。第四静虑以上其中九解脱道第七作意。唯在根本(文)。
  论十一云。(三摩呬多地。)世尊于无漏方便中。先说三摩地。后说解脱。由三摩地善成满力。于诸烦恼。心永解脱故。于有漏方便中。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云云)。
  抄五云。十一所○从此无间证得根本最初静虑俱行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断后三品地满入根本故。说第七作意为解脱道。广如对法第九下第三十三说(云云)。
  又云。四道分别○第七作意唯解脱道。此依二乘修习四道(云云)。
  问。判烦恼有事无事缘者。唯约本质论之欤。将通质影判之欤。
  问。本疏中今勘无漏缘中不得作此后解(文)后解体如何。
  问。本疏中与有无事缘别不可为例(文)扑扬大师何释之耶。
  论云。虽诸烦恼皆有相分。而所扙质或有或无。名缘有事无事烦恼。彼亲所缘虽皆有漏。而所扙质亦通无漏。名缘有漏无漏烦恼。缘自地者相分似质。名缘分别所起事境。缘灭道谛及他地者相分与质不相似故。名缘分别所起名境(云云)。
  疏云。论虽诸恼烦至无事烦恼。述曰。烦恼心等上说所变。虽皆相分亲所缘者。今不取之。但彼本质或有或无。名缘有事无事烦恼○影像本质双言名缘有无之烦恼。或直据本质名此二缘烦恼。今勘无漏缘中。不得作此后解。○论彼亲所缘至无漏烦恼。述曰。此下第十一。有漏缘无漏缘分别。如疑邪见无明及此相应嗔慢等法。无漏缘者。亲所缘虽皆有漏。而所扙本质亦通无漏。唯影像相是有漏故。今此但取本影二境。名缘漏无漏烦恼。准有无事。不但取本质。与有无事缘别。不可为例。
  秘云。疏今无漏缘中不得作后解者。漏无漏缘质影双说。例事无事。不唯望质(云云)。
  又云。疏与有事缘别不可为例者。此有二意。一成有事缘第一释。二成无漏必约影质不可。以彼有事缘中初释相例。问。云何名别。答。有事缘惑能所二缘。而皆有漏有相顺义。可直据质而以明之。无漏缘惑能所二缘唯违无顺。故不唯质得此缘称(云云)。
  蕴云。疏今无漏缘中不得作此后解者。此有无事门中。论云而所扙质或有或无故。得约质解其漏。无漏门○即有我见等无本质者。应非漏无漏故。不得唯约质也。其无质者唯影有漏。亦名缘有漏烦恼(云云)。
  大抄云。不得作此后解者。若直据本质不据影像。名缘有事无事烦恼者。如下无漏缘中烦恼缘无漏。灭道本质是无漏。相分是有漏。烦恼心虽称相分不称无漏本质故。双说质影不得作此后解。前合取本质影像为胜○若不据影像唯约本质名有无事者有二失。一即有心起缘无之失○二者有亲缘无漏之失。如根本智。无分亲缘无漏。若后得智。皆带相缘无漏。不得亲缘无漏。岂有烦恼心能亲缘者无漏故。不得唯据本质。即本影双取为有事无事胜(云云)。
  翼云。疏云影像本质双言等者。要本质影像名有事。唯有影像即名无事。疏或直据本质等者。此解不好。勘无漏缘有相违故。又若作此解。即以无漏缘为例难故。不作此解也。今勘无漏缘者。或指瑜伽文。或指此论下文有漏无漏缘中。今取指此论下文也。有本无勘字(云云)。
  又云。疏唯有无事等者。前有事无事作二解。一本影双取。二唯取本质。今此门中唯取第一解。不取后解。与有无事缘别不可例也(云云)。
  义演云。疏今勘无漏中不得作后解者。即大论漏无漏缘中也。又此论下文也○此意即说若唯约本质若有事无事者。亦应唯约本质。名缘有漏无漏烦恼。设尔何失不然。岂有烦恼而亲缘无漏耶。以下文据影本二法名缘有漏故。由有此例故。不取第二。或直据本质文也(云云)。
  别抄云○今约有影像名有事。无本质故名无事。本影合释。又解唯就本质有无名有无事。此解为正(文)。
  又云。问。无漏缘烦恼就何而说。解云疑及邪见不共无明。亲缘无漏可名无漏缘。二取贪等依见后生。所缘既是。应非无漏缘耶。解云。相从就本质说名无漏缘。今此烦恼。约本质无漏。影像有漏名有漏缘。不例有事无事唯就本质也(云云)。
  蕴云。疏准有无事不但取本质者。此门质影双说。前门例此亦然。疏与有无事缘别不可为例者。此意不得。准前唯约本质。何故尔耶。前门唯约有质无质。以立其名。此若同彼即有一分无质烦恼漏无漏门摄。不尽故与前别。又缘无漏者可唯约质。缘有漏者通有无质故。与前不例(云云)。
  西明疏云。谓诸烦恼皆有影像所缘缘故应名有事。然所扙质或有或无故。随本质名有事无事烦恼。且如我见无所扙质故名无事烦恼。一分嗔所缘实境起名为有事○谓诸烦恼亦有影像。有漏境故。皆有漏缘。然所扙质通灭道谛。是故缘灭及道邪见疑见无明嗔名无漏故。余贪见等名有漏缘。不同萨婆多。但用邪见疑及无明为无漏也(文)。
  五十八云。又十烦恼见所断者。名曰无事。彼所缘事非成实故。所余烦恼有事无事彼相违故(云云)。
  枢要云。一切有事无事烦恼不过三种。一诸见所缘本是无事。余是有事。因此见行相本无决定余不定故。当对法第七。二行相深迷无我。名缘无事。余名有事。所谓行相深境必迷无我故。余必不定。五十九云见慢名无事。贪恚名有事。无明疑通二种。对法第五同。三见道所缘名缘无事。修名有事。见道诸惑分别猛利多横执故。修道少故。瑜伽云。见所断名缘无事。余名有事。除缘现在无为有体法。缘过未镜像等名缘无事。所余名缘有事。本镜有故。对法云。非有所缘。谓颠倒心心所及缘过未等。余名有事。本质或无名缘无事。余必有名缘有事。五十九云。无事缘谓无事烦恼。有事缘谓有事烦恼。与唯识同。今观此义。初二门。一本体有名有事。二无质影像中无体用名无事。影像中有决定执名无事。但五见。不定名有事。痴爱慢虽亦有执。不决定故。二执者名无事。二不执名缘有事。故见慢爱等此名无事。余名有事。三明属见道名无事。修道名有事。随前诸文据实有无事二门即尽。一本质影像。二影之内有体无体。如缘过未等名无事。现在有体法及无为名缘有事。然于中义别更分三种。一决定不定。二执不执。三明属见修道法。即五重中前三重是(云云)。
  义宾记云。当对法第七者。师云为证不成。谓此章主。令成诸见所缘无事故对法第七。然彼论第七。但取身边为无事缘。如彼论云烦恼有二种谓缘有无。有无事者。谓见及相应法(是本)。见谓萨迦耶见及边执见(是见)。所余烦恼名缘有事也(云云)。
  继德记云(文长恐繁不书也)。
  随烦恼段
  问。付随惑上下相缘门。且可有无漏缘不缘上界哉。
  论云。有义小十下不缘上。行相粗近不远取故。有义嫉等亦得缘上。于胜地法生嫉等故(云云)。
  疏云○第二师说○嫉等三法亦缘上起。于胜地法生嫉等故。言嫉等者。等取悭憍二法。定者谓嫉他所得静虑无色故。憍恃所证知解彼地法故。悭所证知解上地法也。诳谄二法定无上缘。无诳谄色界胜有情故。有义许尔。诳谄亦于殊胜处起故。如称梵王以为本师行谄等是。然前解为胜。见于胜人所不生谄诳。若准后解亦得起。于自界胜上起谄诳故。恐失利誉故望他顺己故。有说害亦缘上。尚许害诸佛。何况色界有情故也(云云)。
  论又云。此中有义。忿等但缘迷谛惑生非亲迷谛。行相粗浅不深取故。有义嫉等亦亲迷谛。于灭通等生嫉等故(云云)。
  疏云。又说七得。除覆诞谄三。灭道胜法不能诳谄故。又解嫉恼害悭憍五法亦亲迷谛。五十八说于灭谛等生嫉等故。如前所引。然不见说憍亦迷谛。以理准有。恃所证故。大论第二帙说。有悭谛等文勘(云云)。
  论上文云。烦恼段。既说嗔恚憎嫉灭道。亦应憎嫉离欲地故(云云)。
  疏云。述曰此唯见断。嗔恚缘灭道。五十八文。此中为例。嗔亲迷道。亦缘上地。以嗔缘事例于理故。深理尚然。何况浅事(云云)。
  对法抄云。十三上下相缘者。中二大八亦缘上忿等少十。有义不缘行相粗近不远取故。有义嫉悭憍害亦得缘上。于胜地法生嫉等故。大八谄诳上亦缘下。憍不缘下非所持故○此中有义忿等前十非亲迷谛。行粗浅故。有义嫉悭憍害亦亲迷谛。于灭道等生嫉等故(云云)。
  问。付随惑迷谛。且依小谛缘多谛。依多谛缘小谛可有耶。
  问。枢要中述随惑迷谛义。依小谛缘多谛依多谛缘小谛。依多谛缘多谛依小谛缘小谛(云云)。尔者所缘即所依也。所依即所缘也云。时可有初二单句耶。
  枢要云。随烦恼中。忿等随所依缘总别惑力。皆通四谛。有依小谛缘多谛。有依多谛缘小谛。有依多缘多。有依小缘小。后二行相可知。初二是何谛惑。为从所依判谛。为从所缘。俱不定故。由此应言。所缘即所依。缘谓缘借故。非所缘境。境不定故。有义所依即所缘境也。以所缘境为所依杖。依从所缘判谛。依下定故。有义依与缘别。如疏中解。若依初二解。初二句无妨。若依第三解。初二句云何。有解必无此者。有解随解随增属谛。依增缘弱邻近引故属依。缘增依弱属缘。疏远引故(云云)。
  周记云。枢依少谛缘多等者。志一二名少。三四名多。枢若依初二解初二句无妨者。问。准初二解依缘无别。便无依少缘多等别。三何初二句无妨耶。答。判谛据彼依缘无别。缘多少依境。而论望义有异。更当审详(文)。
  明诠云。言有依少谛缘多谛者。且身边二见。唯迷苦谛故云依少也。依此二见所引生贪等通缘四谛故。云缘多谛也。言有依多谛缘少谛者。依通迷四谛。邪见疑及不共无明。而所引生身边二见。唯缘苦谛也。言有依多缘多者。依通迷四谛。邪见疑及不共无明。而所引贪等。通缘四谛也。言有依少缘少者。依身边二见。而所引生相应贪等。唯缘苦谛也(文)。
  以上四句依大乘义也。
  论云。见所断者。随所依缘总别惑力。皆通四谛(文)。
  疏云。下第二段子门第二迷谛总别。皆通四谛。随所依止前能所引生烦恼。或随所缘以分四谛。依四谛下烦恼引生。依止假立故(文)。
  蕴云。论随所依缘总别惑力等者。此诸随惑。皆以根本而为依缘依止杖托之义。或由彼引生惑以彼为体。或藉彼而立。皆依义也。如无惭无愧不信懈怠。多由无明之所引也。如憍忿等。用彼贪嗔而为体也。如放逸等藉多而立故说为彼。缘者缘遍义。如缘他见生忿等故。亦缘自见生憍恃故。又缘者缘藉义。此缘与彼同。此随烦恼所依缘。或有想迷谛有别迷者故。随于彼皆通四谛(文)。
  太抄云。
  灯云。论随所依缘总别惑力者。一云随彼所缘依。于四谛总别惑起。如彼烦恼皆通四谛。二云迷谛烦恼或依或缘。分成四句。有依一谛缘多。有依多缘一。有依一缘一。有依多缘多。行相思准。随惑随彼。问。从何说断。随所依缘皆得无妨(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