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论第七卷本文抄三十目次

  九难义段
  三界唯心
  转换本质
  余识识故
  一法中道
  世事乖宗难
  此唯识性
  五同缘境
  色处影像
  显扬说遍计所起色欤
  唯识比量(私书入毕)
  镜中影像(私书入之毕)

  论第七卷本文抄三十

  九难义段
  问。论中引华严经三界唯心之文。尔者此文遮谁人执乎。
  论云。由何教理唯识义成○如契经说。三界唯心(文)。
  疏云。三界唯心。即十地经第八卷第六地文花严所说。○无性第四广解○三界唯心之言。即显三界唯识。即与欲等爱结相应堕在三界○不遣真如所缘。依他所缘○本后二智所缘。不为爱所执故○非三界摄。亦不离识故不待说○若尔。欲色二界可说唯心。是则言二界唯心。何故复言无色唯心。以小乘等多计彼唯识故。有立已成。此不然也。非但色无。亦无贪等能取之心。故亦无余虚空等识所取之义。又经部执。无色心等是无色无体。无实所执取境义。显现所依。恐彼执为非心等故。说三界唯心(文)。
  秘云。论又契经说三界唯心者。此十地经·无性摄论广释其意○今更引之。冀令易语○论此唯识言。成立唯有诸心心法。无有三界横计所缘○根本后得二种所缘○非三界摄。亦不离识故不待说。若尔。应说如是二界。无色界中。经部唯有心心法故。释曰。若以二智不执外境。二智所缘不离识故。唯识自成故不待说。无色经部心不执外。彼界唯识。不说应成。对彼应言二界唯识。论此难不然。识所取义皆无义故。非但色无说名唯识。释曰。但识所取心外之境。并皆是无。名为唯识。不唯色无得唯识名。论何者。释曰。外人问也。除色等外。何者更是识所取耶。论无余虚空等识所取义。释曰。此出色外所取之义。论经部论师许无色界诸心心法。是无色相。无体无实所取境义。显现所依。释曰。叙彼计也。彼计虚空是无色相。无体实等。然此空者由心心所破色。观空虚空方显。故心心法是空所依。论恐彼执为非心心法故。说三界皆唯有心。释曰。恐执虚空离心心所名非心法。或恐彼执能依空无。所依心法亦复不有。由斯故说三界唯心(文)。
  诸乘章云。有说。执佛三劫满已偏是凡夫。三十四念成菩萨位。今破此执故说一乘。亦是破三者。不然。此乃佛灭已后小乘曲见。岂是佛在有作此佛执以为真。而今说破故但破二(文)。
  周记云。此乃佛灭以后小乘曲见等者。问。如佛在世诸小乘等。盛言王宫是最后身。执丈六身以为真佛。又发智等佛在世时作。亦说三十四念成佛。此即佛在世有此执也。
  何得佛灭后小乘曲见耶○答○理实佛在小乘亦执化身为极。然广建立施设差别。今佛灭后。据增私谈亦无过失。应捡发智阿含等经。有明三十四念文不(文)。
  诸乘章私记下云(清水)章有说执佛○故但破二。解云。此破有人义也○问。佛通三世。就中释尊之说多说未来之事。破其执。所谓文殊问经·摩诃摩耶经等也。又三界唯心之言。对未来经部执无色界有业果色故(如唯识疏)○故知一乘之语○岂不破未来小乘执乎。答。法花一乘暂破不定性之现在之执。未来不定性设可执佛之见。非本意故。问。尚疑四车家不破未来之曲见者。不离前难乎(文)。
  玄赞四云。或有说。言破三执故。非唯破二。如萨婆多执佛化身以为真佛。今说。为化故破三执。此亦不尔。法花但以因修所得一乘为宗会。破彼宗令入于一乘○故但破执二乘为极。不破执彼二身极也(文)(全文可见之)。
  一乘义私记下云(子岛)章云。有说执佛○故但破二(云云)心何。答○问○(同清水记同意略之)答。经论中显有诚文。更无其难。释三界唯心之言。摄论中无性菩萨释也。文殊问经文佛自言也。皆无其疑。但言为破未来萨婆多之执说一乘。出何典据。法花等经中无其事。摄论等十因中亦无此因何任胸臆。恐致此说耶(为言)不谓不破未来曲见也(文)。
  二谛章云。古来释云。五阴和合以来。后之七番。当法辨相。于中粗分有二。一大二小。细分有四。一立性宗。即小乘中浅说诸法各有体性。萨婆多等也。二破性宗。即小乘中深说诸法假有无性。成实等也。三破相宗。即大乘中○诸法毕竟空寂。中·百等论也。四显实宗。大乘中○真实法界常住不坏。涅槃等也。于此四中。皆有二谛○今解小别。此中二谛。唯明显实宗中二谛。不说小乘及破相二谛。显实自有破于相故。诸小乘计二十部殊。佛岂悬为大唐所有。说二小宗所有二谛(文)文广可见之。
  决择抄云。
  问。论中引深密经说。又说所缘唯识所现(文)尔者所缘所现者唯限相分欤。将通见分欤(如摄末归本文集)。
  问。付随自在者智转智实转土石成金等欤。将隐土石相从金等自种生欤。
  论云一随自在者智转智。谓已证得心自在者。随欲转变地等皆成。境若实有。如何可变(文)。
  疏云。第一得心自在者。谓得心调顺堪有所作。若胜者唯第八地已去。任运实变大地等。得为金宝令有情用故。境随智转所欲皆成。或意解思惟观虽境亦成。然今取转换本质。不取于此。前解为是。又又约得十自在。十地皆得。准此义。得定自在即初地亦转。或第三地得定自在。各据胜说。然一切异生能作此者。皆是境随事惠转也(文)。
  义演云。疏或意解思惟○前解为是者。此即或有观行者。以假想意解思惟。多时观大地等。作金银想等。以多时作此想等。此观便成。唯自身见大地为金银等。余人皆不见地等为金银。不得受用也。今不取此解。以假想观大地为金。无实成故。此通即小圣凡夫作也。取前转换本质。变大地水为实金酪。余人皆得受用之。故前为胜○问。菩萨所变大地为金等时。未审本地在不。答。然变略有二种。一实。变地为金等时。地体已灭。余人得此实金等用。二覆相。变如天似女。变舍利弗身为女时。似男相不现。其实本男身还在。余二乘及等虽现其相。多无实用○然一切异生○随事惠转者○事惠者缘事事惠○事即五尘境等。意说。异生作此观时。故境随事惠转也。此释后解之意。以后解通凡夫故(文)。
  别抄云。地等成金者。非即地等转成金等。金地等种其体各殊。所生现行体相各异。非如色等同依一体辨苦无常。如何对前说为差别。解云。理实金地其体各异。今此所明且约粗相。隐显说之。由神通力。地相隐伏。金等相显。说为转地。以成金等非尽理言也(文)。
  镜水抄(十一)云○利他行菩萨○如饥馑劫。变石为金。令诸众生得实受用○问。变石为金之时。为石即金。为于石上别变为金。若石即金。为同种生。为别种生。若别变者。既不从石生。复从何生。答。但托于石为增上缘。其实变金从自种起。若亲他种即阙引自果义(文)。
  十卷私记五云。问变地等耶。答。彼地等种子金等种子别。今转变地等成金宝等者。止地等现行。从金宝等种子生金宝等现行。云转地等成金宝等也(文)。
  伽论三十七云。转变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若于其地起水胜解。即令成水。如实非余。火风胜解亦复如是○若于诸山雪山王等起金胜解。即随胜解如实非余○是名转变(文)。
  同钞(十一)云。论解十八变第五转变中。若于其地○非余等者。如诸佛虽有神通。不可转五尘根等令成真根。能见色等似彼五根。非实五根。其他火等虽近外处。体各有异。如何变水成火。只可水质灭火质别生。于中堪为变用。其以佛威力故。令火中亦有湿性。而以湿性即为火体。若改性成性者。转无情成有情。即众生界有增失。故不可转性也。此中文转得五尘(文)。
  问。护法论主答外人唯识所因难立量云。极成余识不亲缘离自诸法。是识故。如眼等识(文)尔者有法不言尔识云第六识者。有何过耶。
  又方问○有法余识之言兼可摄七八二识乎。
  论云。极成眼等识五随一故。如余不亲缘离自色等。余识识故。如眼识等。亦不亲缘离自诸法(文)。
  疏云。论极成眼等识至离自识等。述曰。自下为理。有四比量。第一总云。谓立宗云。极成眼等识不亲缘离自色等。因云。五随一故。喻云。如余。此中意说。且如五识中取一眼识。极成之眼简不共许非极成有法故。即大乘他方佛眼识·小乘佛非无漏眼识·最后身菩萨不善眼识。各有自他不极成故。取一极成眼识。不取不极成眼识。不亲缘离自眼识之色。此亲缘言。简他身中自心外色。及第八等所变为眼识本质。彼亦疏所缘缘故。此立宗讫。因云。五识中随一摄故。此论文略。如余耳等四识。耳等四识。五识中随一摄。不亲缘离自色。离自色是眼识境故。耳等唯缘不离自声等故。如是余四识展转相望四量亦尔○论余识识故至离自诸法。述曰。第二量云。余识亦不亲缘离自诸法。是识故。如眼等识。谓极成言亦流至此。第七八识他不成故。谓第六识五识之余。若别言第六者。即恐他以七八二识为不定过。但总言余。别取第六。意通七八亦在其中。如眼等识。亦不亲缘离自诸法。故以为喻。即是缘不离自识境为境义(文)。
  蕴云。疏恐他以七八二识为不定者。此实非不定。恐他以为亲缘离自法故此遮之。问。他许五识亲缘外尘。尘即是法。今以为喻。应有所立不成。答。有二解。约外法尘。五尘非法。如成眼识。以所为喻。二云。设五皆法。前量已成不离识讫。不阙所立(文)。
  肝心云(引疏文)案云。若七八亦在其有法中者。岂非有他所别不成过乎○既云极成。岂入七八亦在有法。若其先以五教十理等说有七八已故无过者。但○应云余六七八三识。何故简云余识乎○解云。准有性量可释此义。但言有性。立敌共许。无有过失。若言大有。即有过故。因明之法其理余也(文)。
  灯云。言余识识故。本释如疏。西明云。第六意识·及大众部等所立细意识·自宗七八。皆是有法。余识识故。然七八识前依理教已成立。故有法得成。今谓不尔。若前成立有法得成。非取外法前已立讫。应立已成。若云前立为有。今立不离故非已成。前亦数成不离识讫。又大众部立粗细二第六意识。今亦立彼。岂不违宗。若云后细即我第八。何成立彼大众所立细意识耶。立自八故。又若不置极成之言。后身菩萨不善意识·他方诸佛第六意识。亦有法中应有一分所别不成。若置极成。即七八识。非他遍许。要集云。若余识中兼七八者。有法虽言余识。仍有不定。由此有释于理为胜。今谓不尔余识有法既兼七八。更有何识而为不定。以避此过。但云余识。不言第六故。又设非兼七八。亲所缘境不离能缘心。亦无不定(文)。
  西明疏云。言余识者。第六意识·及大众部等细意识·自宗所许第七八识。皆是有法。五识之余故言余识。此下三是并有极成。准上应知。问。七八识如何极成。前已理教已成立故。亦成有法(文)。
  九难义私记云(上)问。七八识他不共许。云何六七八识总言余识乎。答。以余识奄含兼摄七八耶。问。若尔。识言摄七八识者。他言我不许七八识故。其余识言亦不许。如何以余识言兼七八识耶。答。他虽不许七八识。而许第六识。此第六是五识之余故。若余识所以令见第六识名余识。意兼七八摄余识也(文)。
  唯识私记第五云(十卷)○问。大乘七八识不云缘离自诸法。而何以七八识可作不定。答云。此不定过。诸德(云云)不定也(其意未知之)今谓可云为如七八识是识故。缘离第六自诸法也。此广冈禅师私言也(昌海和尚也。诸德云云未闻也)○问。理问论云。非以有法成有法(云云)而何有法之处言余识。而言是识故。答。此非以有法成有法。意云。若此余识故可云以有法成有法。而言是识故。故非以有法成有法也(文)文广可见之。
  唯识比量私记云○问。第七唯缘第八见分。而广不缘诸法。所以极成。余识不亲缘离自诸法云时。有一分相符过耶。答○又第七所缘十八界中法界所摄。此法界诸法所摄。今此第七所缘诸法中一法。所以云诸法也(文)。
  论三云。末那意识○为俱有依(文)。
  疏云。秘云。如第三卷文集。
  问。论中述大乘正理云故契中道(文)尔者唯三性相对有中道义欤。将于一法可有中道之义耶。
  论云。我法非有。空识非无。离有离无。故契中道○是则契中道(文)。
  疏云。论我法非有至故契中道。述曰。谓心外所计实我法非有。真如理空及能缘真识非无。或空即其理。识即俗事。初离有。后离无。故契中道。结前所言契会中道也○论慈尊依此至是则契中道。述曰。辨中边论初卷所说弥勒本颂。虚妄分别有。即有三界虚妄心也○于此二都无者。谓能取所取二。或我法二。于此妄心之上都无○此中唯有空者。谓此妄心中唯有真如○于彼亦有此者。彼者。彼空性中。亦有此者。谓有妄分别。即虚妄分别是俗谛。妄分别有空者。即俗谛中有真谛空。即真谛空中亦有妄分别。即真中亦有俗谛。二谛必相有无。一无时亦无二故。相形有也○故说一切法者。谓有为无为。依此二无名之为空。故此二摄法尽○非空非不空者。谓由空性故。及妄分别故。言非空。以二谛有故。非不空者。谓所取能取二。或我法二。二皆空故○有无及有故者。有谓妄分别有故。无谓二取我法无故。及有者。谓于妄分别中有真空故。于真空中亦有妄分别故○是则契中道者。谓非一向空如清辨。非一向有如小乘故。名处中道。谓二谛有。不同清辨。二取无。不同小部(文)。
  中边论上云(辨相品)释经文言。大旨同疏意也。略之毕。
  总聊简章云○列中主者。谓天亲等辅从慈氏。深密等经。依真俗谛。说一切法有空不空。世俗谛理。遍计所执情有理无。有为无为理有情无。胜义谛中。虽一切法体或有或无。由其不及。非空非有。非由体空名不可说。成唯识说。胜义谛中。心言绝故。非空非有。寄言诠者。故引慈氏所说颂言。虚妄分别有○是则契中道。此即建立三性唯识。我法境空。真俗识有。非空非有中道义立。即以所明说一切法非空非有中道之义。以为宗也。如别章说(文)。
  无垢称疏上可见之。
  对法抄第一(本云。)二天亲等补大慈尊。深密等经说宗意者。依真俗谛。说一切法有空不空。世俗谛理。遍计所执空。有为无为有。故论说言。有为无为为名有。我及我所名为无。胜义谛中。虽一切法体或有无。由言不及。非空非有。非由体空名不可说。成唯识言。依胜义谛。心言绝故。非有非空。又引慈氏所说颂言。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此中意说。虽依胜义一切法体性不可言。而寄言诠说为空有。非胜义体。唯一真如谛。四重论所说故。由斯唯识三性理成。我法境空。真俗识有。非空非有中道义立(文)。
  总聊简章云。胜义生等信解修学。遍计所执无。知法我俱遣。依他圆成有。照真俗双存。无无所无。所以言无。有有所有。所以言有。言有而有。亦可言无。遍计所执真俗无故。言无而无。亦可言有。当情我法二种现故。令除所执。我法成无。离执寄诠。真俗称有。妄诠我法非无非不无。当情似有。据体无故。妄诠真俗非有非不有。非称妄情。体非无故。我法无故。俱是执皆遣。真俗有故。诸离执皆存(云云)。
  灯一云。西明云。至千一百年。清辨菩萨。依诸般若及龙树宗。造般若灯论·掌珍论等。破无著等有相大乘。当时护法依深密等成立有宗。破彼空义。今谓不尔。清辨三性总说为无。云可得空。护法三性非皆说有。何名有教。又若名有。与初何殊。由此应说。护法依彼瑜伽等论。成非空有。依圆有故非空。遍计无故非有。如中边颂等(云云)。
  伽钞十二云。犹如幻梦其性无二者。此结上三性。其遍计亦非有非无。非有同兔角也。非无有妄情也。依他亦尔。非有如遍计也。非无有假梦也。圆成亦尔。非有同遍计。非无胜义有也(文)。
  群家诤论撮要集(道诠)云。问。若尔。非空者是有也。非有者是无也。既是有无。何名中道胜义谛理耶。答。约非空非有。有二种义。一者依圆非空。遍计非有。此是诠门。二者法体离言非空非有。是废诠门。问。若言胜义离言说故名非空非有者。何基法师章疏云。遍计非有。依圆非空。名非空非有耶。答。此是诠门之胜义。非是废诠门之胜义。问。若尔。违弥勒所说。世亲辨中边论上卷。及唯识论第七。引弥勒颂云。虚妄分别有○是则契中道(已上)此颂岂但说诠门之浅理。不说废诠门深理○答。此二颂意。对清辨二谛俱空。且据诠门令信二谛俱有。故云尔耳。非是废诠门之胜义也。问。
  无垢称疏(三本)云。经唯大目连至岂可说乎。赞曰。此结无我。空理义云。胜义谛中。法性空如。是岂可如言说之者乎。应理义云。此体虽有。不如分别及所言说之自性有。岂可说乎。经夫说法者至增生增益损减。赞曰。○应理义云。法解分别及起言说。名为增益。如长法故。成唯识云。能诠所诠俱非自相。但依增益似相而转。似谓增益。非实有相。诸法自相假智及诠。俱非境故。言无法体。名为损减。拨无体故。或增所执减无二性(云云)。
  又下文云。经所以者何至皆离相性。赞曰○应理义云。胜义性相。体有离言。假立名言。非诸法性。故诸言说皆离性相。既是虚假。何所怖也(云云)。
  又下文云。经诸法究竟至是空义。赞曰○应理义云诸法之中。究竟真如。无如所执。诸法有故。因空所显。说为空义。经知我无我至无我义。赞曰○应理义云。如于真如本性离言说分别之相。我与无我由来不二。为遮我故。因无我显名无我义(云云)。
  问。付世事乖宗难。且第三相续不成难者决定不决定中何。
  问○处时身用四个难共通定不定情非情欤。
  论云。若唯内识似外境起。宁见世间情非情物。处时身用定不定转(文)。
  疏云。此文第二牒外人难辞也。若唯内识无心外境。如何现见。世间非情物处时二事决定。世间有情身及非情用二事不决定转。此中言总意显。处时用三是非情。身是有情。此依二十说据理而言。四事皆通○新翻论云。若识无实境。则处时决定相续不决定作用不应成。言相续者即是身也彼长行云。若离实有色等外法。色等。识生不缘色等。何因此识有处得生。非一切处。此即第一经部师等难处定也。谓外量云。如汝非缘终南山处。缘此识应生。执实山无此心生故。如正缘彼处○彼论第二难云。何故此处有时识起非一切时。此难第二时决定也。谓外量云。如汝非缘终南山时。缘此识应起。执实境无此心生故。如缘终南山时。彼论第三难云。同一处时有多相续。何不决定随一识生。如眩翳人见发蝇等。非无眩翳有此识生。此难第三相续不定。谓外量云。有多相续。同一时间于一处所。应定一见余不能见。执唯识故。如多相续同一时间。于一空花等。有见不见者。彼论第四难。于中有三(文)。
  秘云。疏据理而言四事皆通者。有义弹云。身不定难如何得说通非情耶○详曰。言四皆通。通定不定。或通有情。不云四种通情非情名皆通也(文)。
  西明疏云。又彼论云。同一处时有多相续○有此识生。解云。此释身定不成难○此难意云。如一堂内同处同时有多人住。皆见一柱。若唯识变而无实境。何不决定唯属一人。如眩翳眼者所见发等。唯属一人。而所见柱不决定属一人相续。故知实有(云云)。
  疏下云。论如梦境等应释此疑。述曰。此指解也○新翻论云。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用。此之一颂以三事喻释前四难也(文)全文可见之。
  问。论中答唯识成空难。非无离言正智所摄唯识性故说为法空(云云)此唯识性者兼说圆成唯识欤。
  论云。为入法空复说唯识。令知外法亦非有故。此唯识性岂不亦空。不尔。如何。非所执故。谓依识变妄执实法。理不可得。说为法空。非无离言正智所证唯识性故说为法空。此识若无。便无俗谛。俗谛无故。真谛亦无(文)。
  疏云。论此唯识性岂不亦空。述曰。此文第四唯识空难。外人又问。为除法执。既说唯识。此唯识性岂不亦空。今问依他名唯识性。即相之性不问真理。唯识二十云。若知诸法一切种无。入法无我。是则唯识亦毕竟无。何所安立。论不尔。述曰。此答唯识其性不空。论如何。述曰。此既不空。其如何等。论非所执故。述曰。有为无为名为有。我及我所名为无。既非所执故是有也。论谓依识变至说为法空。述曰。此广非执。谓依识所变见相分上。妄执有实法。此即法我。理不可得。说为法空。非无离遍计所执实。有为无漏正体·后得二正智所证唯识性。故说为法空。无计所执名法空故。设依他言法体亦离。即是说有依他名唯识性。后得智所缘。知唯识故证其离言。其正体智自证分亦证依他。缘见分故。故今总言(文)。
  秘云。论谓识所变至说为法空者。按二十唯识说云。非知诸法一切种无○(如下书)亦都无故名无我(文)。
  蕴云。疏正体智自证分亦证依他者。问。谓前本问依他识性。今论答云非无离言正智所证者。即是真如。便乖问意。故此解云。其正体智自证缘见。亦是依他唯识性也(文)。
  演云。疏非无离○说为法空者。问。此根本后得智证唯识。为约真。为约俗依他。答。从前问。旦约依他。名唯识性。兼取真理。亦无妨。论非无离言○说为法空者。意云。但说所执我法无故名为法空。不说依他圆成无故名法空○疏设依他言○故今总言者。此说依他离言所由。意说。依他唯识性。虽有依他能诠之言。其法体亦离言也○论虽总言云非无离言正智所证等。不别分别。今疏家据正体后得分别甚善。其真如离言不说自成(文)。
  二十唯识论云若知诸法一切种无。入法无我。是即唯识亦毕竟无。何所安立。非知诸法一切种无。乃得名为入法无我。然达愚夫遍计所执自性差别诸法无我。如是乃名入法无我。非诸佛境离言法性亦都无故名法无我(文)。
  同疏上(大师)○论若知诸法○入法无我。述曰。外人○牒大乘义○论是即唯识○何所安立。述曰。此正难也○论非知诸法○入法无我。述曰。下论师答。非是令知一切种类唯识亦无。乃得名为入法无我。意存二性。故若非知一切种无。令知何等。论然达愚夫○入法无我。述曰○令知此所执性用都无。名入法无我。非知真俗凡圣等境亦都无故。名入法无我。论非诸佛境○名法无我。述曰。诸佛正体后得二智所知诸法。谓依他性圆成实性二性非无(文)。
  西明疏云。非无离言至说为法空者。此释非遣离正智所证依他起性·及圆成实二种性故说为法空。所云正智者。无分别智及后得智。以无分别智。自证分中。缘依他起性。见分缘真。后得智通缘真俗。义显可知。或可此中依他起性唯识性。名唯识性。以离名言后得正智所证性故。非此性无说为法空。后解为胜。顺文相故(文)。
  问。五俱意识可起执乎。
  问。五同缘境之上起执欤。
  论云。色等外境分明现证。现量所得。宁拨为无。现量证时。不执为外。后意分别妄生外想(文)。
  疏云。然今此中据自多分。及就他宗。说现量时不执为外。然实五俱亦有意识妄执者也。五识相续缘色等。意与五同缘。若不执者。若闻声等。应不执实。若五识灭方起执者。后五识生。何故执断。然但坚深。可说有异。非五识俱无有执也。诸处但说五识俱意识是现量。不言定尔。故不相违(文)。
  秘云。疏后五识生何故执断者。有何所以。意执断耶。执既不断。与五同缘。故知五俱第六意识有执无妨(文)。
  演云。疏然实五俱○何故执断者。意说。五识俱时意识亦有执起也。如何。且如五识相续正缘色等境时。意识与五识亦同缘一色等。忽傍边有怨家语声。即耳闻此语声。相续而听。意识于中执为实有。故五识俱时意识亦有说也。若五俱意识无执者。闻怨声时。应不执是怨。不执为实有等。既闻声知是实怨。明知耳识俱意识得有执也。若彼救云。五识灭已后时意识起执者。难云。后五识生。何故执断者。意难云。此后意识起执未灭。若后五识生时。有何所以。令意执断。执既不断。与五同缘者。明五俱第六意识有执无妨(文)。
  补阙章云(二量)第六通二。与五俱缘离诸分别。即现量收。虽与五同缘。而分别取。非称本境。即非量摄。若称境智即比量摄(文)(此释同疏秘五同缘境上起执见)。
  五心章云。与五俱意所有五心。有义唯现量。作证解故。陈那菩萨集量论。说五识俱意是现量故。设五俱时缘十八界。亦现量故。随五现尘明了取故。有义不定。性尚不同。何况现量。集论所说五俱之意。唯是现量。何得定判。坚执比度既许五俱。定唯现量。于理未可。故五俱意义通现比及非量摄(文)。广章大旨同之。
  周记云。章五俱意识通现比非量者。与五同时缘十八界。同缘五境。现量所摄。缘于根等。比量所摄。非称境知。非量所摄。即一刹那意通三量○问。意与五识同缘。意随五识皆现量者。意唯与眼缘一色时。不与耳等四识俱起。意缘声等。为是现量。为比量耶。答。有二释。一云。余四尘等非与余之四识同缘。皆比量得。二云。余四亦现量得。由眼识依眼根门明取境故。且依初释(文)。
  清素但作初释。
  补阙章(二量)云。问。诸门中第六意识于一刹那缘十八界。意识尔时为现为比。答有二解。一云。通二。五识同缘即现量心。缘五根边即是比量。不可五根发现智知。违论文故○一云。不定。随五境胜。意随彼引。纵缘五根。亦是现量。若意境强。设五同缘。意唯比量。若二境齐。现量力胜。意随现量。度非度殊。不可同起○二解俱难。任意取舍。或缘十八界独头意识能。若与五俱即不通虑。若独缘者皆是比量。即无前妨。既无文遮。此解为胜(文)。
  同章中云(五蕴三十五)问。意识有时或缘一界及与十八。独意识缘或通现比。事显可知。或随五一。并缘余界。为现比耶。答。随胜说。若五境强。随五俱现。若意识境强。虽五同缘。意识或比。若境齐者。随五亦现。与五同缘取境分明。故随五现。然云五根非现量境者。据独缘说。又释。意识缘十八界。许五同缘。复五境胜。而意识界通于现比。自证体一。见分多能。功能众起。于理何失○二释俱难。智者应审(文)。
  灯一云。有性境不随心。亦独影唯从见及通情本。谓散意识顿缘十八界。望与五识同缘五尘。名性境不随心。缘七心界。即通情本。望不相应等。即唯从见(文)。
  增明记云。与五同缘即现量心。缘七心界是比量心。缘不相应亦通比非。故一刹那三量得并(文)。
  论五云。若五识中三性俱转。意随偏注与彼性同。无偏注者便无记性。故六转识三性容俱(文)。
  疏五末云○若兼缘诸处。于五无偏。便无记性○由此故知。集量论等五俱意识定现量者。必同缘故(文)。
  别钞云○解云。准性及受判量亦然。集量等云五俱意识是现量者。据唯缘五境意识而说故(文)。
  又有唯现量释。略之毕。
  二十唯识疏下云○五识俱意若同五缘。是现量摄。不起此觉。若起此觉。必不同缘。假智诠故(文)。
  灯四云。西明云。问。八地已上无分别智。岂不发业耶。解云。无分别智有其二种。一独行。二与后得俱。前不发业。缘真故。后即发业。与寻伺俱。又解。后得有二种。一与根本俱。一别头起。初不发业。无分别故。后可发。虽有二解前解为胜。今谓不尔。寻伺既与根本智俱。云何根本不名分别。又若寻伺与无分别同亲缘如。不得名思惟。真如若不与同缘。岂王与所不全同缘耶。所余心所亦应不与同缘真如。余若不然。寻伺何尔。故后说正。与根本俱必无寻伺(文)(王者本智也。后得智称故。所者寻伺也)。
  以上梗概注之。委如别纸。
  问。显扬论中明色处种类出影像色。尔者五识所缘欤。
  灯云。问。显扬论中五尘色境亦有影像色。法处色中定所引境。亦有影像色。遍计色中亦影像色。有何差别。答。色处影像有其二解。一云。分别意识缘五尘相。以境对根。应法处摄。今者从质及所生果。故色处收。二云。五识所反名影像色。本识所变为所余色。以根对境。第八所变应法处收。以闇从明故色处摄。二解俱得。然第二胜(文)。
  周记云。灯本识所变为所余色者。实五尘不名影像。是影像色余名所余色也(文)(实五尘者第八所变即所余体也)。
  显扬论一云。色谓根所引境。眼识所缘四大所造。若显色若形色。若表色为体○彼复云何。谓青黄赤白。如是等显色。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正及不正烟云尘光影明闇。若空一显色。若彼影像之色。是名为色(文)。
  伽论一云。显色者。谓青黄赤白影光明闇云烟尘雾及空一影色。形色者。谓长短方圆粗细正不正高下。表色者。谓取舍屈申行住坐卧。如是等色(文)。
  对法一云。色者四大种所造眼根所行义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高下。若正若不正。光影明闇云烟尘雾。迥色。表色。空一显色(文)。
  同钞一云。一彰数不同者。此论说有二十五种如文自列○瑜伽复说有二十四。二十五中唯除迥色。显扬复说有二十四。二十五中除迥表二种。增影像色○瑜伽复说有二十四除迥色者。彼第三云。暗色明色名空界。空界。分二。一迥。二空一显。空一显摄迥色。故略不说。显扬复说有二十四除迥表二加影像者。无迥所以。如瑜伽说。或彼显扬亦说迥色。说四显下。有等言故○此中有义。影像即表。由思发动。思业影故。不尔。便违初三表色别列。影像非表色故。有义。影像即是迥色。明闇显色之影像故。表色即是形色差别。故略不说。此释不然。初三总色应非别色。以彼影像非表色。不见余文不说表色说迥色故。由此可同瑜伽所说。或同此论。有二十五。此亦不然。即彼显扬第十八说七事无实。一表。二形。三影等。表色之外别说影像。故知影像非即表色。此难不然。七中影像即水中月。镜中像等。法处遍计所起色摄。非即色处影像之色。所以者何。显扬初三既说表色。故知别释影像即表。不尔。何因别释显形。不释表色。彼卷下说。法处色有十二。谓影像等。七中影像定非色处。即是法处似定所变。似解脱等色。复有异说。色处影者意识所缘。不同五八识变有实用故。此亦不然。应法处摄。有义。此影眼识所缘。余第八境之影像故。理亦不然。五境皆应说有影像。七事假中。五识诸境皆应假故。由此应知初说为善(文)。
  五境章云。影像色者。有说。谓托他质起相而缘。名影像色。若尔即五识等所现之色。皆影像收。便之五境不可说八所变名色。即六三不成失。有云。水镜等中现面像等。似本质故名为影像。此亦不尔。无垢称云。如镜中像等○若云有。便违经失。若云无者。何故八喻喻依他耶。答。约第六识自所变相似镜等有。非是全无。故喻依他。谈实见自面等。非在镜中。实有面像等。第六分别。谓在镜等。说为影像。障光明等。但现黑色。不似质故。但名影色若法处中影色者。即空花等相。彼全无故。或可第六缘镜像等亦法处收。唯意缘故。眼识相分名为影像。质相别故。若准此解余四境中应立影像。是互显故。略不立之。此解为正(文)。
  五蕴章云。显扬论色有二十五。解除迥加影像色。有云。如于镜等中。像现似质。是影像色。影光明等有闇色生。不似于质。是影色。今谓。因于镜等返见本质。所带相分名为影像(文)。补阙章中卷。
  唯识比量私记云○第八所变本质色初三摄云意。灯第六有二释也。问。其二释者何。答。一云。分别意识○以闇从明故色处摄(云云)问。此二释意何。答。初释意。第六意识缘五尘境时之影像色○从第八所变本质色及所生果。初三色界摄(云云)就此释。应言第八所变及本质色。色法故。初三色界摄也后释意。五识所变色名影像色。第八所变色名本质色。以根对境。第八所变本质色。应法处色摄。以闇从明。初三色界摄之闇者第八所变明者五识所缘○问。就初释。其质及所生果者何物。答。质者。第八所变本质色也所生果者。从本质起五识所缘影像色也。此本影二色。本影不相离故。共色处摄也。第六所缘亦是色。为本影而起色故。相从于彼二色处摄也(文)。
  问。显扬论中可说法处色所摄遍计所起色耶。
  灯云(如上问答)。
  显扬论一云。法处所摄色。谓一切时意所行境。色蕴所摄。无见无对。此复有三种。谓律仪色。不律仪色。及三摩地所行境色○三摩地所行境色云何。谓由下中上三摩地俱转。相应心心所法故。起彼所缘影像色。及所作成就色性(文)。
  (此说法处中第三第五两色也。律不律第三中同之。所缘影像所作成就者。如次假实第五色也)。
  法处章云。显扬第一说有三种。一律仪。一不律仪。三定自在(文)。
  显扬十八云。法处色十二者。谓法处所摄色略说有十二种。一影像相。二所作成就相。三无见相。四无对相。五非实大种所生相。六属心相。七世间相。八不思议相。九世间三摩地果相。十出世间三摩地果相。十一自下地境界相。十二诸佛菩萨随心自在转变不可思议相(文)。
  同章云。显扬十八说十二者。唯说定果若假若实。诸相各别异于余类。更不说余。十二种相并胜定果之差别义(文)。
  同论云(十八)非实七事者。谓七种事无有实体。一表色。二形色。三影像。四响音。五触处造色。六律仪色。七不律仪色(文)。
  同章云。有义。第五亦通假有○显扬第一说。定所引色。由三品心。起彼所缘影像色性。及所作成就色性。初是假色。后是实色。又显扬第十八。七色假中。说影像假有。又法处色有十二相。第一影像。若假影像非定果者。彼论不说无表定果外更有法处色。彼影像色何色所收。故知定果有假有实。后义为善。顺理教故(文)(后义者即有义也。初义定果色限实云欤)。
  已上显扬论中见不说遍计所起色释文也。
  同论云(同卷)七事无实文也(如上书)。
  同章云。显扬第十八说七事无实。三影像。四响音。故遍计色亦是假有(文)(此释显扬说遍计所起色见)。
  同论云(同卷)颂曰○极微无自体。非实有七事。论曰○极微无自体者。谓诸极微但假想立。自体实无(文)。
  同章云。又彼卷中广说极微唯觉惠折。若非法处。何处所摄。由此法处亦立四种(文)。
  已上彼论中法处五种色悉说之。见既不限无表定果。说极微色。遍计所起色可准之。
  (以下私书入之)。
  问。枢要中引三藏所立唯识比量。其作法如何。
  枢要云。和上所立唯识比量云。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犹如眼识。顺憬师决定相违云。真故极成色。定离于眼识。自许初三摄眼识不摄故。犹如眼根。此如憬师抄解。裕师边取(文)。
  因明疏中卷云。论世间相违者。如说怀兔非月有故。又如说言人顶骨净众生分故。犹如螺贝。述曰○问。且如大师。周游西域。学满将还。时戒日王。王五印度。为设十八日无遮大会。令大师立义。遍诸天竺。简选贤良。皆集会所。遣外道小乘。竞申论诘。大师立量。时人无敢对扬者。大师立唯识比量云。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宗。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因。犹如眼识。喻。何故不犯世间相违。世间共说色离识故。答。凡因明法。所能立中若有简别。便无过失。若自比量。以许言简。显自许之无他随一等过。若他比量。汝执等言简。无违宗等失。若共比量等。以胜义言简。无违世间自教等失。随其所应。各有标简。此比量中有所简别。故无诸过。有法言真。明依胜义。不依世俗。故无违于非学世间。又显依大乘殊胜义立。非依小乘。亦无违于阿含等教色离识有。亦无违于小乘学者世间之失。极成之言简诸小乘后身菩萨染行诸色。一切佛身有漏诸色。若立为唯识。便有一分自所别不成。亦有一分违宗之失。十方佛身及佛无漏色。他不许有。立为唯识。有他一分所别不成。其此二因皆有随一一分所依不成。说极成言为简于此。立二所余共许诸色为唯识故。因云初三摄者。显十八界六三之中初三所摄。不尔。便有不定违宗。谓若不言初三所摄。但言眼所不摄故。便有不定言。极成之色为如眼识眼所不摄故。定不离眼识。为如五三眼所不摄故。极成之色定离眼识。若许五三眼所不摄故。亦不离眼识。便违自宗。为简此过。言初三摄。其眼所不摄言。亦简不定及法自相决定相违。谓若不言眼所不摄。但言初三摄故。作不定言。极成之色为如眼识。初三摄故定不离眼识。为如眼根。初三摄故非定不离眼识。由大乘师说彼眼根。非定一向说离眼识。故此不定云非定不离眼识。不得说言定离眼识。作法自相相违言。真故极成色。非不离眼识。初三摄故。犹如眼根。由此便有决定相违。为简此三过故。言眼所不摄故。若尔。何须自许言耶。为遮有法差别相违过故言自许。非显极成色。初三所摄。眼所不摄。他所不成。唯自所许。谓真故极成色。是有法自相。不离于眼识。是法自相。定离眼识色。非定离眼识色。是有法差别。立者意许是不离眼识色。外人遂作差别相违言。极成之色非是不离眼识色。初三所摄眼所不摄故。犹如眼识。为遮此过故言自许。与彼比量作不定言。极成之色为如眼识。初三所摄眼所不摄故。非不离眼识色。为如自许他方佛等色。初三所摄眼所不摄故。是不离眼识色。若因不言自许。即不得以他方佛色而为不定。此言便有随一过故。汝立比量既有此过。非真不定。凡显他过。必自无过。成真能立必无似故。明前所立无有有法差别相违。故言自许。然有新罗顺憬法师者。声振唐蕃。学苞大小。业崇迦叶。每禀行于杜多。心务薄俱。恒驰诫于小欲。既而蕴艺西夏。传照东夷。名道日新。缁素钦挹。虽彼龙象不步。海外时称独步。于此比量作决定相违。干封之岁。寄请师释云。真故极成色定离于眼识。自许初三摄眼识不摄故。犹如眼根。时为释言。凡因明法。若自比量。宗因喻中皆须依自。他共亦尔。立依自他共。敌对亦须然。名善因明无疏谬矣。前云唯识依共比量。今依自立。即一切量皆有此违。如佛弟子对声生论。立声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声生论言。声是其帝。所闻性故。如自许声性。应是前量决定相违。彼既不成故依自比。不可对共而为比量。又宗依共已言极成。因言自许。不相符顺。又因便有随一不成。大乘不许。彼自许眼识不摄故。因于共色转故。又同喻亦有所立不成。大乘眼根非定离眼识。根因识果。非定即离故。况成事智。通缘眼根。疏所缘缘。与能缘眼识。有定相离义。又立言自许。依共比量。简他有法差别相违。敌言自许。显依自比眼识不摄。岂相符顺。又彼比量宗喻二种。皆依共比。唯因依自。皆相乖角。故虽微词通起。而未可为指南。幸能审镜前文。应亦足为理极。上因傍论广说师宗宗中既标真故。无违世间之失(文)。
  纂要云。真故极成色。非定离眼识。自许初三摄者。有云。三藏为遮相违量。相违量云。真故极成色。应非即识之色。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如眼识。为遮此量与作不定云。为如眼识。自许初三摄。非即识之色。为如我宗他方佛色。自许初三摄故。是即识之色耶。今谓不尔。凡相违决定量。如常无常相违。今言离识不离识。可是相违决定。言应非即识之色。元非返初量何成相违。若取此量即名相违。即一切量皆有此过。如立声无常。应非无常声。所作性故。如瓶等喻。故又相违决定。因喻共许。既云自许。即是自因。何得与他作相违量。若此成相违。一切无正量。又云。但言初三摄眼所不摄故。亦得与他作不定过。何须自许言耶。解云。若不言自许。有他不定。为如眼识不离识。为如我释迦菩萨实不善色。定离于眼识。今谓不尔。若为简此。即诸比量多有此过。如大乘破小乘。极微应非实有。有质碍故如瓶盆等。此亦不定。为如瓶盆极微假非实有。为如我宗青黄等色是实有邪。又有释言。此非立自。与他作相违决定。以他立云色定是离眼识。是初三所摄眼识不摄故。如眼根。此亦不然。量无不定等过。与作相违。因有不定。何须与作相违决定。以彼同喻有同分彼同分眼根不许同分眼根定离识故。设彼改云如彼同分眼根。即有同分还为不定。又设若作。何须自许言。又有解云。因云共许初三摄。此即无过。若改因者元非本量别自成立。何须解彼。设云共许。亦有不定。同分彼同分俱共许故。今谓设若彼立云。是初三中眼识及同分眼所不摄故。如彼同分眼。此因简略。无不定过。可与彼作相违决定。然复不假因自许言。置自许言。明不作前诸异分别。又有解言。真故极成色。不简八六揔为有法。义亦不然。有违自过。岂八六识所变之色。亦令不离眼识。令不离眼识。应不变相缘眼识能亲取。又云。此但遮他执定离。言非定离眼识。犹此不简。八六俱得。不欲成定非离眼识。依此虽无宗过。然因自许。此即自因与他作相违决定理亦不可。是故应如疏述。今者立宗。成自唯识不离于眼识。然有云。为简不定及法自相。相违决定过故。云初三摄眼所不摄。简不定可尔简法自相相违决定。理未必然。以若无过可是相违。彼量立云。非不离眼识。初三摄故。犹如眼根。此有不定。何名决定。以同分根非定离故。但可遮余同遍异分之不定过。然此师意。据不定不离。与作决定。非据不定因复作决定过。又自许言但简有法差别。不言简余。亦未尽理。有违宗过。或可不定。岂可六缘及非眼识正所缘色。亦令不离耶。今言。亦简向所辩色。然第六识与眼同时亲所缘者。及眼非缘之所有色皆初三摄。唯望根境。六所缘者不名初三。然法处中不摄第六与五同缘称实之色。由此亦是初色境收。成不离眼识故。有违自失。若在异喻中。即有不定过。故置自许。意云。是眼识自许所缘之色初三摄。非非所缘初三摄。若尔。宗中有违自过。何不简略。答。此简讫。何谓为简。第八所缘他不许有。五同缘意有部不成。若独散意缘色非实。故极成言并以简讫(文)。
  问。大乘意可许镜中有别影像生起乎。
  论云。外色实无。可非内识境。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谁说他心非自识境。但不说彼是亲所缘。谓识生时无实作用。非如手等亲执外物。日等舒光亲照外境。但如镜等似外境现。名了他心。非亲能了。亲所了者。谓自所变。故契经言。无有少法能取余法。但识生时。似彼相现。名取彼物。如缘他心。色等亦尔(文)。
  疏云论谓识生时至谓自所变。述曰。无实作用。诸法皆尔。无有作用及作者故。心缘于境。非如手钳亲执离身之外物。亦非如日月火珠舒光亲照体外之物。心等缘时。但如汝宗镜等照物。似外境现。名了他心。他心之影于自心上现。名了他心。非亲能了他心也。亲所了者。谓自所变之相分。以无作用及实不能取外境故。论故契经言至名取彼物。述曰。解深密言。无有少法。无少实法能取余法。余者心外实法也。非自实心能取他实心。但识生时。心似彼他心相现。名取他心也。论如缘他心色等亦尔。述曰。缘他相分色自身别识所变色等亦尔。无性第四云。无作用故。如是心生时。缘起法不灭力故。即一法体之上有二影生。相见更互相望。不即不离。诸心心所法由缘起力。其性法尔如是而生。如质为缘还见本质。以心为缘还见自心。无别见外心等。唯识二十颂云。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如知自心智。不知佛境。广说如彼抄解(文)。
  秘云。论又说所缘唯识所现者。按解深密经。慈氏菩萨问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善男子。如依善莹清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如是显现。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无性摄论第四释云。三摩地者是能令心住一境性。心法为体。此所缘境说名所行。本境名质。似彼现者说名影像。谓一切法作用作者皆不成故。名无少法。能取少法。譬如依止自面等质。于镜等中还见本质。由迷乱故。谓我见影。由镜等缘威力大故。虽无异影。而似别有影像显现。此心亦尔。问。此镜中像为有无耶。答。有两释。一云。镜中有别影像。眼识起时。缘影而生。不尔。便应有见无相。喻不似法。又摄论等。镜像况依他。空花类遍计。又七十六云。如净镜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多影亦然。准此别有。但无实用。说离质无。摄影从质。云见自质。一云。离质无别影像。由迷乱故。谓见影像。故佛地论第四说云。谓诸有情颠倒执着。影像熏习成就力故。镜面为缘自识变异似面影现。由是世间起增上慢。谓我镜中见其面影。以无别影镜中生故。经但说言众像显现。不言生起。佛地第五言生起者。依现假说。又无性摄论第五说云。又如影像于镜等中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而此影像实无所有。又世亲摄论亦第五云。譬如影像实无有义。即于本质起影像觉。然影像义无别可得。详曰。后释为胜。会余违文具义灯辩。小乘同异如瑜伽抄(文)。
  灯云。论谓识等生时无实作用等者。大乘镜中实无色起。萨婆多许有别色生。故此论云。但如镜等似外境现。本释如汝。即是如彼萨婆多等。若经部师宗。虽无别色。亦有似现。非大乘宗许有别色。故维摩经等云。如燋谷芽。如谷响。如镜像等。并喻无故。若尔。何故摄大乘等。以镜像等喻依他起。不可就他。他是实故。自无别色。何喻依他。答。有二义。一取不离义。二取似义。且如镜像。萨婆多许。一不离镜。二似面等像而非实面。不取像色实与非实。对萨婆多取其二义。对经部师取似有义。实不离心。问。大乘镜中既实无像。云何解深密心意识品云。如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等。佛地经云。如依圆镜众像影现。答。就他宗及世间许。取以为喻。亦复无违。经部虽无实影。取似亦复无失。摄论云。由迷乱故。谓见影像等。据自实义以破他宗。故解深密云。如镜为像还见自质。非镜有影。大智度论三十六云。如油中见像等者。亦是就他。非龙猛等执彼为实问。难他心智应缘外境。今云缘自心非亲缘他心。亦应如镜为像还见自质者。为镜喻心。为当取质。答。设尔何失。二俱有过。以镜喻心。应云以镜为缘还见自镜故。心为像还见自心。如何得云还见自质。以质喻心。为难准此。答。二解。一云。且约散位。应云如质以镜为像还见自质。今他心知以他心缘还见自心。二云。约定。如定为缘。自心变作种种影像不离自心。如似散心以镜为像还见本质。非离于质镜中别生。问。自心他为缘还能见自心。自质镜为缘。质不能见。质如何为喻。答。喻取少分。如似眼质以缘还见眼质。故云还见自质。虽所见非眼。眼依处故。随世俗故。问。所见之中。据大乘宗。质相有别。云何得云还见自质。答。摄相从质。以似于质。据实所见亲见自相。取少分喻。喻他心智等所取之境。皆悉无过。故无性摄论第五云。非所引地善想思业本质为缘。影像果生亦复如是。问。诸迷乱见所见影像。以何为体。何处所摄。答。独头散意分别。妄执谓镜有影等。是迷乱等所见影像。何处摄者。要集云。有说还是色处似前相故者。本疏无文。本释法苑法处章中云。影像色是色处者。据独意识散。缘五尘名分别意。以相从质。在色处摄。不解镜中执有实色为影像者。法师本释不托于质。妄执镜像为实有者。是法处中遍计所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