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论第七卷本文抄二十九目次

  灭定段
  即部行中
  超多等至
  依非想种
  灭定初起
  同后记
  未必为正

  寂静解脱定体(付胜进道漏无漏)不还润生
  然三等持
  (范宪僧正御本)
  上贪不定(虽无写本。追书入之毕)

  论第七卷本文抄二十九

  灭定段
  问。部行独觉中可有不得通之类耶。
  论云。灭尽定者。谓有无学。或有学圣(文)。
  疏云。第一得人。谓有无学者。六十六云。即简二乘非俱脱者。不得入故。此中独觉亦有不得灭定者不。以义今准此文。故有独觉不得灭定。即部行中乃至亦有不得通者。独一者必得故(文)。
  义演云。疏部行中○不得通者。即部行中有根钝者。则不得灭定。虽修五通。得已遇缘还退失故。或出无佛世界。无佛为依。设修五通。所以不得。若得漏尽通。一切皆得。若麟喻独觉若三明六通次第定皆得也(文)。
  三轮章云。三乘皆能起三神变。声闻地二十七说。谓阿罗汉具八解脱静虑等定。有大堪能。具大势力。能善为他现三神变教授教诫。故知独觉亦能现之。要俱解脱方起三种。故有部行而不能起(文)。
  显幽钞三云。部行独觉者不得灭定。以钝根故○声闻之中。即惠解脱罗汉不得此定。此亦不得根本定故○此惠解脱及步行缘觉。此二人不唯不得此定。亦不得神通。即麟喻缘觉与俱解脱罗汉。此二无学定得此灭定也。以得上八根本定故。问曰。何名俱解脱。何名惠解脱。答○唯得近分中间定○非得上八根本定故。亦不得通。名惠解脱罗汉○得四禅八定根本近分。皆得三明六通○为俱解脱罗汉(云云)。
  补阙章(见道)云。麟通及余部行若入见道。先以六行伏无所有已下疾惑。既伏下惑。明知已得九地之定。此即通依四静虑。入不依近分。得根本故(文)。
  对法抄八云。惠解脱俱解脱。具证八解脱名俱解脱。唯得三解脱。及全不得者。非俱解脱是惠解脱。何以得知。要具证八方名为俱及不具证名惠解脱。释此二人中。论云。有具证字故。惠解脱中。唯言究竟断惠障。故知虽得一二乃至七解脱断定障。不究竟断故。非是俱人。如大论二十六两复次释(文)。
  问。七地以前菩萨及广惠声闻可超多等至耶。
  问。超一间之类今论初修及自在中何摄之耶。
  论云。此定初修。必依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次第定中最居后故○若修此定已得自在。余地心后亦得现前(文)。
  疏云。论此定初修至最居后故。述曰○初修依何地起。初必依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初修即二乘及七地以前等。瑜伽第十二卷说。唯除如来及出第二僧祇大菩萨。余不能超诸等至。佛等随欲皆入。故知二乘等名未自在。唯得无所有处心。后超一地无漏入故。显扬亦同○论若修此定至亦得现前。述曰。前言初修唯依非想。后修如何。若得此定已自在者。余下七地心后亦得现前。即大般若经第一分第三百五十。次第入出诸定。名师子颦呻定。若菩萨超禅。从一切地心入灭尽定。从灭定于一切地心出。是集散三摩地○对法第五云。未自在者唯超一间。若得自在。超一切地。显扬十八云。若曾串习能从欲界入无色界心。故知欲界心后越入此定。其瑜伽第十二说。唯自在者方超一切等至。即九等至。谓如来大菩萨。实无欲界心有似欲界心。实是无漏。随在何定为加行皆能入。且从极自在钝无漏为语。实十地菩萨广惠声闻独觉亦得。如定中闻声。从无所有处心入欲界故。不尔便违(文)。
  秘云。论此定初修等者。七地已前二乘等名为初也。故瑜伽论第十二云○(如下)释曰。言清曰者。显超加行而离染等。无超第三者明无超二能至第三。余文可悉。而疏云唯得超一地无漏入故者。未自在者。依瑜伽论。唯超一地。故超越者将入灭定。而从初禅渐次超一至无所有。而超悲想入于灭定。名超一地。若尔。如何言依悲想而入灭定。答。依非超说。依非想种。两释如疏(文)。
  伽论十二云。复次云何超越入诸等至。谓即于此已得圆满清白故。从初静虑无间超入第三静虑。第三无间超入空无边处。空处无间超入无有处。从无所有超入灭定。乃至广说。逆超亦尔。以极远故。无有能超第三等至。唯除如来。及出第二阿僧祇耶诸大菩萨。彼随所欲入此定故(文)。
  同钞五云。以极远故○唯除如来等者。此据极自在超一切地者说。若七地以前及波罗密多声闻。亦能超二地乃至七地。大目揵连入无所有处定。闻象等声。便从彼出超多地故。六十三中具明此事。又依自在超一切地。谓佛及不退菩萨。余人虽超不能多地。若任运起非超禅者。一切皆得。如转生九地。及大目揵连。故此不说。此明超故(文)。
  同钞二云(论五处)此中论云。欲界善法能引无色界系及不系法者。此依波罗密多声闻独觉诸大菩萨超禅之位。得相引生。对法第五·显扬十八。说相生故。下第十二唯云。第三劫菩萨及如来能超一切地。据胜者说。亦不相违(文)。
  唯此释。是非可润色欤。
  对法论五云。串习力者复有三种。谓下中上品○若有下品串习力者。于诸静虑诸无色定。唯能次第入。有中品串习力者。亦能超越入。唯能方便超越一间。若有上品串习力者。随其所欲。或超一切。若顺若逆。入诸等至(文。)(见对法第五卷。都无未自在者唯超一间之文。若取此文心疏引之欤)。
  问。超定人初禅等心种上可立灭定乎。
  疏云○(如上书明超定)问。既尔。此为即是加行心地法。为但悲想心地法○对法第十三等说。想受解脱。谓依非想处解脱等。故知唯属非想。此中亦言属有顶故。若尔。云何名超等至。此有二解。一云。谓前起初禅等心已。后一二念起非想处心。即入无心。以定随加行心建立故。第二解云。虽起余地心邻即入此定。此定仍非想地为依。以极细故。由先串习故○不须起非想心为加行。论言从微微心种上立。是初起。多分非约超定者。说超等至即从初定入无心。不言入非想已方入此定故○后解为胜。大般若不言从初定等更起非想无漏心方入故。经论皆言灭尽依非想。不言依下地故。言依加行心上建立者。非自在次第入者语。以无漏心有所属故。彼心细故。得自在者不假熏习。及三熏习。何必要依入定心等种子上立(文)。
  秘云。疏第二解至仍非想地为依等者。问。即无学等应恒住此。以非想种恒时有故。答曾得彼定后余定心引无心位。方依彼种建立斯定。岂但有种即得定耶(文)。
  蕴云。疏第二解至仍非想地为依等者。问。此依非想何种立。答。此既自在。不要依初灭定微微心种立此定。但依彼地串习。游观心种即得立之。以极微细故。疏自解云。从微微心种上立。是初起非超也。问。不更熏彼地。如何依彼立灭定耶。若先已熏习故说立者。熏应恒在灭定。以旧种恒有故。答。由初禅等定加行功力。令彼地种有防心不起功能。故依彼立。若无加行。彼种无力。即无灭定故。恒在灭定之失。问。彼地既无能厌。岂防心功能。答。初定等心亦能厌故。不必要依能厌种也(文)。
  别钞云。问。既依下地心直入无心。未知下地之心有厌行不。此有二释。一云。由厌心故入无心。然此厌种非定依。自有非想无漏心等种子。由先修习有防遮用。以为定依。若尔防用既成。何不入定。由自在故。入出自在。一云。下地心不起厌。以自在者由意乐力。依下地心直入无心。下地厌种。非定依故。由先串习非想无漏种子遮防力有为定依故。又解。由下地心为击发缘。令非想地无漏遮防用。故为定依故(文)。
  灯云。论虽属有顶等者。超等至中。本疏二解。今又助解。旦依初师。依加行心亦得云超。约定次第。余非想非非想定后为加行入。今随何心。或以欲界心或初静虑心为加行入。非要余定后故得名超。属有顶者据初起说。依第二师。随何地心后即能入。此不须加行。如似如来任运能入非起加行。问。若心先起伏已入灭。彼无不起。何得说言微微心后厌心功能不起位立。答。彼依初修作如是说。非自在者。若尔。彼心于余定时无来不起。应恒名入灭。答。有余定心非名入灭。余定心无此定方显。二说后胜(文)。
  西明疏云。余地心后入灭定者。彼所入言属彼地摄。三藏两释。一云。随依何地入定。而所入定必属非想。所以者何。何由余地心击发非想游观无漏新旧种子。令有遮用。但至定故。瑜伽十二。依非想故。二云。随依何地心即属彼地。即彼地心能厌心故。彼能厌心是无漏故。所入灭定即属彼地(文)。
  秘上云。若尔。如何○两释如疏(云云)(如次上题书)。
  问。灭定初起唯限人趣欤。将可通六欲天乎。
  问。灭定初起通欲天云事。引对法论何文证之乎。
  问。色界经生圣者始可有起自乘灭定之义耶。
  论云。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说力起故。人中惠解极猛利故(文)。
  疏云。文第五。义第十。三界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说力起故。上界无此说者。又虽无出家弟子。世俗弟子亦色界有者。以人中惠解极猛利过彼。故初起位必在人中。六欲天中文亦不说。义即无违。天中岂无身证者也。此中且说人中。近故胜故。文由未尽。对法第九。正与此同(文)。
  忠安记云。论此定初修等者(基云)佛及弟子上弟无故。唯在人中。六欲天中虽无文说。义即无违。欲天岂无身证者也(和上云)此解不尔。欲天惠解非明利故。唯说欲天。无有身证。何失(文)。
  灯云。论此定初起唯在人中。本释欲天亦得初起。有身证故。有释唯人非在欲天。此论说唯。集论第五云。要于人趣方能引发。杂集第九释云。言引发者是初起义。今者助明欲天。许有身证。何失。若不许有身证。即唯惠解脱。此等回趣入初地后可非初起。准此。色界圣者回心。非必皆身证及俱解脱。由此杂集第九复云。诸圣弟子为欲安住寂静住故。于人趣等引此灭定令现在前。既有等言。明余初起。此唯言者据各自乘从多分说。或随粗相。不障回心于余初起。如似见道。显扬论说唯欲人天。虽说唯言。亦许色界二乘圣者回心后入大乘见道。灭定唯人初起准彼(文)。
  西明疏云。此以二因释成。初起唯在人中。以非色界。佛及弟子说力起故。非六欲。人中惠解极利故。或可上界及六欲天皆由二因故非初起。是故集论第五卷云。要于人趣方能引发。或于人趣或于色界。能现在前。生无色界。多不现起。杂集第九释彼论云。引发者。是初起义。先已生起后重现前故。或于人趣者。谓即于是生。或于色界。谓后生彼(文)。
  大般若经第四百六十说十随念中。天随念文云。诸预流等生六欲天。诸不还等生上二界(等文)。
  伽钞九云(三十三处)○余处文言唯欲界初起灭定者。此约缘发。若初学时。必依欲界。复初起时。色界亦得。如第三果人。先欲界时。未得此定。生色界已。方得此定。即得初起。然由先于欲界初闻此教。后于色界方生(文)。
  对法论第九云。要于人趣方能引发。言引发者是初起义。或于人趣或于色界。能现在前。先已生起后重现前故。或于人趣者。谓即于此生。或于色界者。谓后生彼。云何圣弟子已得无色定已离色界。欲复生色界耶。不必永离色界。欲方入无色定。是故此中应作四句。若已离色界欲者。一切皆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耶。设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者。一切已离色界欲耶。答。此初句者。谓依未至定已离色界欲。而不能得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第二句者。谓诸圣者已得第四静虑。不求生无色界而起厌背。第四静虑行恒现在前。舍断结道依胜进道。渐次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第三句者。谓即此行者勤求离欲依断结道。渐次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第四句者。谓除上尔所相。问。无色界中何故灭定现前。答。生无色界。此灭尽定多分不起现前。由住寂静解脱异熟者。于此灭定多不发起勤方便故。所以者何。诸圣弟子为欲安住寂静住故。于人趣等引此灭定令现在前。若已生无色界者。不由功用自然安住第一寂静解脱异熟起住。不复发起方便功用求此灭定令现在前(文)。
  同抄第七云。论云或于色界能现在前先已生起后重现前故者。如第三卷释灭定中。广释四句中。云何圣弟子已得无色定已离色界欲复生色界耶。此中问意。已离色界欲得无色定耶。已得无色定后生色界耶。揔合作问故有此文。初问即惠解脱人未得八解脱故。第二问即第三果人以无漏道断三禅以下惑。第四禅以上惑伏。得灭尽定。二说如唯识第七卷释。虽命终生第四禅。后依胜进道而得灭定。问曰。第四禅以上惑既以胜进无漏道伏。以是游观故。得起彼地无漏。何故后生色界。如凡夫超六行等时。即不生彼地。故为此难。答曰。圣人生他地。以种子润生故。凡夫以现行润生。故不可例。如前第三卷云。如第二卷抄。一释云。此是寂静解脱定者。未必是灭定。今依大论四十三解灭定中云。若诸圣者已得有顶。欲暂时住寂静住。从有顶心求上进无所得故。心灭智不起。故知寂静解脱定灭定(文)。
  周记云。灯今者助明至可非初起者。此意说云。无文而障。欲天之中得有身证。设无身证者。即惠解脱。许在欲天。此人回心后。岂不能起于此定。问。此定未入初起可不能也。答云。据实说不障。地前上有得起(文)。
  贤圣义私记第三云。问。无天中初起义耶。答。依疏主御意。亦有天中初起义。问。以何义意。天中亦初起耶。答。不还圣者生天上。初起此定。不遮天中。有身证故。天中亦初起耶。故疏云。六欲天中○者也(云云)问。若尔。何故论人中不说说耶。答。疏云。近故胜故(云云)意云。人中近天远故。先举近说也。又人中惠解猛利胜于天故。亦举人中也。不谓遮天中也(已上疏意)问。灯师助释云何。答。天中有身证惠解脱。回心之后入初地。初起法空灭定。此岂不天中初起耶。问。以何证此义耶。答。对法第九云。诸圣弟子为欲安住静虑住故。于人趣等引此灭定令现在前。既有等言。明余初起(文)问。见对法论文。不足为证。彼论云。要于人趣方能引起。或于人趣或于色界。能现在前(文)言引发者初起义也。现在前者后起义也。故知人趣初起。不在天中。但下文云于人趣等引此灭定令现在前者。举人趣初趣等色界后起也。谓人中初引此灭定。于色界后令现在前言也。论文显然也。更不可疑。而灯师云以等言天中初耶。答(未决)问。若许天中初起者。何论云唯在人中(文)言唯者简持义也。简天中持人中故。答。灯会云此唯言者○于余初起(文)问。此文意如何。答。二乘三人最初得自乘灭定者。唯在人中。回心向大之人初起法空灭定。亦通天中。人中初起者多。天中初起之者少。异依此义。此论中云。唯在人中。依回心之人灭定初起无天中。非用唯言也。问。次文如似见道(文)意何。答。显扬论说见道云。唯欲界人中佛出世现观(云云)然而中般生般。有行无行。上流等不还之人。于色界亦入见道。如此唯在人中。据各自乘说也。问。疏主说天中。初起者。非约二乘之人初起说也。故云天中岂无身证者也。意云。天中若不初起者。先可定天中身证有无。若天中有身证无难者。可许天中初起定。以何理更遮天中有身证之。故初起之义成立也。问若尔。如何灯师不成立此义。更约回心人立天中初起耶。答。灯师非违师意。今且疏云外出助释也。故灯正文云今者助明(文)(婆娑百五十三云。欲界初起不简与本疏同也。俱舍第五人中初起云云)。
  问。灭定后起可有欲界乎。
  问。灭定后起通无色界云事。引何教文证之耶。
  论云。后上二界亦得现前。邬陀夷经是此诚证。无色亦名意成天故(文)。
  疏云。若后二界亦得现前。即二界得后起。然无欲界后起。以必不还等方得故。五十六说。起者先于此起。后于色界重现在前。托色所依方得生故。此据未有第八识义。若已建立第八。于一切处皆得。此即据已建立第八教。真实义建立故。邬陀夷经是此证故。如俱舍第五广说。邬陀夷者此名出现。日出时生故以名也。言意成天。即超段食。佛说是色界。不尔。既言超段食。随受一处意成天身。能入出此定。故知通无色。经不遮后。言随一故。释此经者。舍利子说有退者色界后起。出现不了意成天言。谓是非想。然后不知有第八识。生非想处不可后起此定故。与上座论议。佛知不了舍利子说。所以见诃。非遮无色得入此定。如毗婆娑第一百五十三卷明其所以(文)。
  肝心云。文然无欲界后起者。东抄云。不得欲界得此定已。后命终已还生此地而起此定(文)(初起要释也)。
  秘云。论后上二界至意成天故者。问。七地以前未变易者。往还二界。理教无遮云何欲界不得后起。答。且谈二乘。不据菩萨。由斯但引邬陀夷经。以之为证。疏据此理云欲不起。邬陀夷事如婆娑论一百五十三云。如契经说。尊者舍利子告苾刍众言。戒定惠具足者。能数数入灭受想定。彼于现法及将死时。若不能辨如来圣旨。命终超段食天。生意成天中。于彼复能数数入出灭想受定。斯有是处。应如实知。具寿邬陀夷在彼会座。语尊者舍利子言。后苾刍生意成身天。能入出灭想受定。无有是处○佛告邬陀夷。汝以何等为意成天。岂不欲说非非想处为意成耶。彼答。如是。世尊告曰。汝是愚人。盲无惠眼。云何乃与上座苾刍共论甚深阿毗达磨。广如彼说。问。准所引经。不言无色得起灭定。何为诚证。答。由经隐秘。大小乘解各有不同。取证亦别。故有宗云。意成天者是色界系。故佛见诃沙弥所说。若经部计通无色界中。无色界中亦起灭定。故婆娑论一百五十二云。譬喻者说。戒定惠具。由斯无色起无有失。有义。大乘者说。舍利子说色无色界名意成天。皆得起定。故佛便诃邬陀夷云。二界八地如身子说。皆能现起。汝今云何将非想地为意成天而不起耶。故今引证无色起定。详曰。今观论意。引经证彼色无色界是意成天。意成天成即得证彼无色入定。证理云何。答。若无色界非意成天。沙弥不合难舍利子。佛不应云汝岂不谓非非想处为意成耶。准佛沙弥诃难之辞。明知先许意成天者通无色界。次证定云。身子但言意成天者即得重起。言不简故。故通无色。若云身子意谈色界。此亦不然。文不言故。设纵尔者。文既不遮。明知彼意但一时尔。佛诃但云不得尊意。不云无色无得起义。由斯论主依文约理。引之为证(文)。
  灯云。论邬陀夷经○意成天故。要集断本释云。舍利子意在色后起。未说无色。出现意成天谓非想者。不了舍利子意。所以见诃。依何文义证无色界亦入灭定。云此诚证故非善释。今谓要集不了本解。谓非善释。即是后世邬陀夷也。言意成天超过段食。舍利子。说有退定者。色界后起出现不了。谓是非想。故知上二俱名意成。俱舍引经复云。随受一处意成天身。能入出此定。故通无色。经不遮。彼言随一故。又瑜伽五十六。复于色界重现在前。托色所依方现前故。若已建立。于一切处皆得现前。说一切处不简下三。此论后师要断下三方起此者。未必为正。故但诃沙弥不了说意。何非善释为诚证耶。西明云。然大乘宗分成两说。难陀等说。上界八地起灭尽定。故名意成天。觉师子释。第四静虑已上五地方起起灭定。名意成天。护法同第二释者。准何得知。难陀通说。觉师子说唯上五地名意成天。若准杂集第九。觉师子释四句之中。许第四静虑重起。不言下三非意成天。岂善释耶。若将护法同第二说。如何释彼五十六文于一切处皆得现起。若云少分一切。杂集不说唯言(文)。
  义蕴云。
  问。付断修惑得灭定义。有二师义。尔者以何师为正义乎。
  论云。有义。下八地修所断惑中。要全断欲余伏惑断。然后方能初起此定。欲界惑种二性繁杂障定强故○彼随所应生上八地。皆得后起。有义。要断下之四地修所断惑。余伏惑断。然后方能初起此定。变异受俱烦恼种子障定强故。彼随所应生上五地。皆得后起(文)。
  瑜伽论云。依已离无所有处贪。止息想作意为先。名灭定位。建立灭尽定○起者先于此起。后于色界重现在前。托色所依方现前故。此据未建立阿赖耶识教。若已建立于一切处皆得现前(文)。
  疏云。论有义下八地至皆得后起○此初师说○(如上)即上八地四禅无色皆后起。欲界初修故○若尔。对法第九四句中第二句。谓圣者已得第四静虑。不求生无色能入此定。不言已得初定等。如何通。答。彼不言唯依得第四定。复不遮下三定未断不得。故有何妨。论有义要断至皆得后起。述曰。此第二师○(如上)即初起唯欲界。后起除三定通上五地皆得。即以第九对法四句为证。此中第二师为胜。文正证故。亦有理故(文)。
  灯云(如次上书)。
  周记云。灯此论后师至未必为正者。无文断此二师说故(文)。
  秘云。论彼随所应生上八地等者○(如次下书)。
  因明注释中卷云(源信)此是纂师。于疏主答有取舍意。非谓偏假叙。例如灭定。随离染得。师资所判。其地不同。今亦如是。其意别可。然宜献可替否以补主过。所以为忠。旦言假叙。不尔。何故有假叙。终无正释。显正理耶(文)。
  贤圣义私记第二云(松室)如香云抄。
  问。对法论中。不还圣者入无色寂静解脱定(云云)。
  尔者寂静解脱定体何物乎。
  问。对法论中。
  明得灭定人舍断结道依胜进渐次能入(云云)胜进道者漏无漏中何乎。
  疏云(如次上书)。
  秘云。论彼随应生上八地等者。问。随上八生。即显不定得第四定。与对法论岂不相违。彼论第九作四句云。若已离色界欲者。一切皆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耶。设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者。一切已离色界欲耶。答。此初句者。谓依未至定已离色界欲。而不能得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释曰。即那含人而不得彼色无色界根本定者。能离色欲。而不能入无色定也。言无色界寂静解脱即无色定。离苦乐等得解脱名。非灭定也。第二句者。谓诸圣者已得第四静虑。不求生无色界。而起厌背第四静虑行。恒现在前。舍断结道。依胜进道。渐次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释曰。即那含人依六行道。欣上厌下。得无色定。不断色深。胜进道者即六行道。对前断道。得胜进名。然由能入无色解脱。方入灭定。第三句者。谓即此行者勤求离欲。依断结道。渐次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第四句者。谓除上尔所明。答如疏中会。或唯识师云。我不以杂集之言以为定量(文)。
  灯六云(四缘义处)问。既瑜伽第四无漏胜定。方受变易。如何不断下地惑耶。若许断者。应得不还方受变易。如何涅槃经云。须陀洹人经八万劫。斯陀含人经六万劫。答。虽起无漏。依胜进道。非无间道。故不得果。故杂集第九。解入无色寂静解脱未离色界欲云。谓诸圣者已得第四静虑。不求生无色。舍断结道。依胜进道。渐次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此言未离色欲。约不断种。寂静解脱定即灭尽定。小果尚尔。况回心已而不能耶(文)。
  对法论九云(四句文者如秘引前后全文者同灭定初起处书)。
  同抄七云。释灭定中广释四句中。云何圣弟子。已得无色定。已离色界染。后生色界耶。此中问意。已离色界欲得无色定耶。已得无色定后生色界耶。总合作问○初问即惠解脱人。未得八解脱故。第二问即第三果人。以无漏道断三禅以下惑。第四禅以上惑伏。得灭尽定。二说如唯第七卷释。虽命终生第四禅。复依胜进道而得灭定。问四。第四禅以上惑既以胜进无漏道伏。以是游观故得起彼地无漏。何故复生无色。如凡夫起六行等时即不生彼地。故为此难。答曰。圣人生他地。以种子润生。凡夫以现行润生。故不可例○一释云。此是寂静虑解脱定者。未必是灭定。今依大论四十三。解灭定中云。若诸圣者已得有顶。欲暂时住寂静住。从有顶心求上进无所得。故心灭智不起。故知寂静解脱定灭定。论云。由住无色界寂静异熟住者。谓无色贪所感报四蕴异熟。故名寂静。显扬十八云。无色定名寂静等(文)。
  伽钞第九云(三十三处)论解二无心定中。云如是有学已离无所有贪等者。此据断惑说。如对法第九卷抄言寂静住等。彼抄广解。余处之言唯欲界初起灭定者。此约缘教。八云初学时。必依欲界漏初起时。色界亦得。若第三果人。先欲界时。未得此定。生色界已。方得此定。即得初起。然由先于欲界初闻此教。于色界方生(文)(已上与上贪不定之处释可见合之)。
  问。不还果圣者以烦恼种子润生非现行力(云云)有何故乎。
  问○非正润生之时可起现行烦恼耶。
  论云。若伏下惑能起此定。后不断退生上地者。岂生上已却断下惑○然不还者对治力强。正润生位不起烦恼。但由惑种润上地生。虽所伏惑有退不退。而无伏下生上地义。故无生上却断下失(文)。
  疏云。论然不还者至却断下失。述曰。此第三果对治道强。以欲界治道皆圆满故。非初二果。正润生位。不起现行烦恼润生。此第三果但由惑种润生上地。此意即是所已伏种虽退不退。但必唯以随眠润生。而无伏下生上地义。即虽已伏。犹有种故。未无漏道断处受生故。五十九说。以随眠润生。谓见谛者。犬论第一·对法第五说。初二果亦以现行润生。唯不还者以种子润。头五十九说见谛者唯第三果也。若尔。异生应唯种子润。如对法第三抄。然异生现行闰。六行不伏爱等现有。既生上圣者种子润。有其种。应生上界。以异生润藉伴。虽有爱等。无余惑伴得生上。圣闰不藉伴。有种不上生。以圣者善业必决定故唯种子生。异生不然。故通现润。不尔。圣种应强异生。然不还者如处不还。一地之中有三天处等。下处死生上处。亦以现行润。以此生地治道未满。如初二果。瑜伽但生他地为(论文)。
  肝心(本五)云文所已伏种虽退不退者。东抄云。即此不还且如伏初二定惑。复设退起第二定惑而起现行。后命终时。唯取初定种润生而生初定。不取第二所退现行而润生(文)。
  要云。然不还者○烦恼等者。于中有五难。取下第五问应为第一。第二应为第二。第一为第三。余如次。问。如五十九云。见谛唯以随眼润。初圣亦以现行润。既说异生现种润。异生有唯种润。答。圣多阶降润有现行。异生类等故无唯种。亦应圣生他地唯种润生。若生自地。以现行润故。异生亦应尔。若生自地。未有治道故可用现。生他地应唯种润。今解。不然。无漏道圆势胜烦恼。无漏道缺惑现便强。不同异生故不为例。二难。初二果圣生自地润。通现行。不还生自处义应现润。答。此可尔。准初二故。如处处不还等。论略不说。又理不然。初二果未有圆道故。可用现润。第三果已有圆道故。设生自地亦唯种润。论不说以现行润故。唯初二果说用现故。三难。何故异生润现种俱润。圣人但种。种强彼耶。答。圣业决定。业强可唯藉种。异生不尔。故通现行。问。若尔者。初二果业亦已决定。应唯种润。答。凡生苦逼善业微。必藉现行方可润。圣生苦少善业胜。由此唯用种子润。无漏亦可资有漏故。不同凡夫。又凡夫不觉生多少。可藉烦恼现种皆助润。圣人知业多少定。由此唯用种子润。四难。六行所伏不伏润生贪等。唯伏散境贪等。何故凡夫得定而不下生润。业皆在乃生他地。答。藉助伴贪爱等故可润生。彼伴已亡力弱。不能独润。由此不生下地。又凡造新业胜而上生。圣由故业而生。有种即生彼地。如凡夫在欲界具五趣之业。随一业胜而先生。故虽下业不无。上业胜初先往。若上业劣。排之为后报。退失上定而生自界。亦无有失。五难。何故不许六识中俱生我见等。虽得世道。而不能伏。虽得第三果。下不能断。至上方断。如第七识耶。答。彼障果及障出自地故。不同第七微细不障果及出自地故(文)。
  疏云(八末)如不放逸内法异生。其润生惑亦唯种者。谓不还者○此据正发正润。若助发助润。起现无失远因等起亦有现故。未临命终起现惑故(文)。
  贤圣义六卷私记四云。问。润生时不起烦恼现行者。余时漏无漏间杂故。有漏第六识岂非起烦恼现行耶。答。是则如前。余时起烦恼现行。问。润生心是漏心。何故同有漏心润生时不起烦恼现行。余时起烦恼现行耶。答。润生位忽遽故。不起烦恼现行。余时容预故。起烦恼现行也(文)。
  疏四本(云)。
  问。空无相无愿三等持可通定散乎。
  灯云。问。入灭定时有二加行○于出定时。缘于何境。触于何触。答○若自在者前随何境入。后随何境出。又未自在。出必定心。在前方便。依空等持入。今依空等持出○然三等持通空定及散。未自在者唯依定出。若自在者通依定散。或依空入。依无相出(文)。
  疏云。其瑜伽第十二说。唯自在者方起一切等至。即九等至。谓如来大菩萨实无欲界心。有似欲界心。实是无漏(文)。
  断障章云。显扬第二云。若但言空无相无愿。通定及散·有漏无漏·闻思修。若言空无愿无相三摩地。唯非散。唯修惠非闻思惠。若言空无愿无相解脱门。唯修无漏唯定所摄(文)。
  唯识章云。若言唯识三摩地。通有无漏。唯定非散。唯修惠非闻思。通三智(文)。
  唯识义六卷私记第三云。章云○通三智(云云)。
  问。最胜子菩萨瑜伽释论云。三摩地名通定不定(云云)疏第六·灯第五。俱有此文。明知等持通定及散心。而何云唯定非散耶。答。但言三摩地。必通定散。若加唯识言。云唯识三摩地时。唯定非散。作寻思等胜唯识观必居定地故(文)。
  灯五云(论五之处)。
  睡眠闷绝。五位断简。三能变总分别。
  已上三段无指题略之毕。
  问。付得灭定之时伏断烦恼之义。且为有伏非想地惑得灭定之类。将如何。
  论云。灭尽定者。谓有无学或有学圣。已伏惑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立灭尽名(文)。
  疏云。论灭尽定者至故亦名定。述曰○第二得所以伏断差别也。已伏或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者。若上若下皆有伏断。如下当辨。以灭定唯依非想定起故(文)。
  又下文云。论然不还者至却断下失。述曰○然应四句分别。有在上断下惑。如二乘者上界得无学。断下第七惑。有在下断上惑。下地得初果。断上见惑等。余二句可知。然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依断受建立择灭一分。若伏下八地或五地得此定。即不得二无为。非是择灭故。前来已说二乘定性学无学讫(文)。
  秘云。疏若伏下八地或五地等者。即前二师说。伏八地五地惑也。形灭定故并名为下。若伏八地。二种无为皆非择灭。若伏五地。唯想受灭不得择灭。不动无为择灭所摄。下四地惑并皆断故。疏文总也。应如此知。有疏本云一地五地。一字错也。合为八字。有依一字作多解释。有多过难故八字正(文)。
  八解脱章云。身作证者得。若依唯识。有二师说。一云。伏初定已上染得灭定。二云。伏第四定已上染得灭定。无所有处已下染可有伏义。令障转远。引生胜德。有顶一地定未能伏。故瑜伽第十二。空识二解脱。有说离自地染言。上之二地无说离自地染字。有学无学影略说故(文)。
  下文云。初总名者。瑜伽云。前七解脱于已解脱而生胜解。七所观法多分要伏要断彼地烦恼障染。方始修作名已解脱。今观已解脱境。为除定障起神通功德。而生胜解。故名解脱。其身证者。于有顶染定未能离。但除彼地所有定障。起无诤等诸功德。故成解脱。由此前定多分已离。不尔。多言便为无用(文)。
  瑜伽论(第十二)云。云何空无边处解脱。谓如有一于彼空处已得离欲。即于虚空思惟胜解。如是识无边处解脱。于彼识处已得离欲。即于是识思惟胜解。无所有处解脱者。谓已得无所有处。于识无边处思惟胜解。有顶解脱。更不于余而作胜解。乃至遍于想可生处。即于是处应作胜解(文)。
  玄赞第三云。于有顶地已得离染。更不于余而作胜解。乃至遍于想可生处○上说离染。依无学说。故瑜伽云。前七解脱于已解脱而生胜解。身证者得。若依唯识。有二师说。一云。伏初定已上染得灭定。二云。伏第四定已上染得灭定。无所有处已下染可有伏义。令障转远。引生胜德。有顶一地定未能伏。故瑜伽第十二。空识二解脱。有说离自地染言。上之二地无说离自地染字。有学无学影略说故(文)。
  八解脱章云。于有顶地已得离染。更不于余而作胜解。乃至遍于想可生处○上说离染。依无学说。故瑜伽言。其前七解脱于已解脱而生胜解。身证者得。若依唯识。有二师说。一云。伏初定已上染得灭定。二云伏第四定已上染得灭定。无所有处已下染可有伏义。令障转远。引生胜德。有顶一地定未能伏。故瑜伽第十二。空识二解脱。有说离自地染言。上之二地无说离自地染字。有学无学影略说故(文)。
  摄释(第二)云。对明有学那含得解脱。不同无学要离于染。有顶一地如不伏断。以是学故而不能断。无上可欣故名不伏○问。有顶染在何名解脱。答。烦恼虽在定障少伏故得解脱(文)。
  瑜伽论(五十三)云。复次云何灭尽定。谓已离无所有处贪。未离上贪。或复已离由此息想作意为先故。诸心心所唯灭静唯不转。是名灭尽定(文)。
  对法论二云。灭尽定者。已离无所有欲。超过顶暂息想作意为先故。于不恒行欲。心心所法及恒行一分心法灭。假立灭尽定。此中所以不定未离上欲者。为显离有顶欲。阿罗汉等亦得此定故。一分不恒行者。谓染污者所摄(文)。
  同钞云。十二伏断惑。经论离欲中一伏二断皆名离○论云所以不言未离上欲等者。明已离者亦得灭尽定义不定故。所以不说。非如无想上欲不离必定(文)。
  论云。要断三界见所断惑方起此定。异生不能伏灭有顶心心所故。此定微妙要证二空。随应后得所引发故(文)。
  疏云。异生不能伏灭有顶见道所断心心所故。下八地见惑皆不能伏灭。何但非想。此据最后必须伏断处言。随此定所依断道究竟处说故。非谓下地异生能伏(文)。
  论云。有义。下八地修所断惑中。要全断欲。余伏惑断。然后方能初起此定。欲界惑种二性繁杂障定强故。唯说不还三乘无学及诸菩萨得此定故。彼随所应生上八地。皆得后起。有义。要断下之四地修所断惑。余伏惑断。然后方能初起此定。变异受俱烦恼种子障定强故。彼随所应生上五地。皆得后起(文)。
  疏云。论有义下八地至皆得后起。述曰。下明修惑有二。初明二乘。后明菩萨。二乘中有二。初异说。后问答。此初师说。唯除非想下八地修惑。要全断欲界者。余上八地惑伏或断方起此定。以欲界必须断者。下界烦恼种有二性不善无记。言繁杂者。繁多杂乱义。此俱定障障定强故。上界烦恼一性不多故可伏得。其非想处断与不断皆极成。故下七不定(文)。
  翼云。上贪不定者。无学已离。身证不伏。以同地法不障灭定故(文)。
  西明疏云。伏谓暂伏。离即永断。此中意说。无所有贪要须已伏断即不定。断与不断皆能得入。故说或离无所有贪。上非想贪即不决定。未伏未离不伏已离故言不定。与无已伏非想九品六行伏道不通非想故(文)。
  要云(论二)问。何故伏惑得非择。亦伏烦恼灭。亦得伏定障。何故不分二。唯分害随眠耶。答。定障通于事观断。亦有伏得者。烦恼要唯理观除故。无伏得者。设有异生得定伏烦恼。亦名定障。本求定故。而未求理。圣得者隐而难知。故分别说令易趣入。凡得者是可断。又凡得易而相显。更何须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