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梵网疏日珠钞卷第二十八
  东大寺沙门凝然述

  自此已下赞毁戒文。前轻重中定学门
  疏。二约定学者亦二类一约贪诳等者。持犯记云。依于心学有二类虫。食灭佛法。一由贪故。二由慢故由贪故者。如有一类闲居静虑。离诸散乱摄心禅门。由心澄净仿佛有见。或由邪神加力令识。于时由自少闻不别邪正。又欲引致名利恭敬。随所见识令他闻知。耀诸世人盛疑是圣。此由独扬似圣之迹。普抑诸僧为无可归。以破佛法故得重罪。是谓诸僧之大贼也(已上)彼此所释其相全同。
  疏。此是以断阿兰若贼也出花手经者。定宾师云。梵云阿兰若迦(诸迦字并上声呼之)去村百五弓。义云。住静处人也。宗云。梵音正曰阿练若。此云无声处。今详此是妄判讹正也(已上)花手经。

  疏。二约邪慢等者。要记云。由慢故者。如有一类。长住深山。有所得心修寂静业。魔知彼心可以动坏。发空中声赞其所行。其人由是起自高心。普抑诸僧住人间者。谁当称美你等所行。此人罪过重于前者。是谓菩萨旃陀罗也(已上)
  疏。此是魔傥大贼也起信论及花手经说者。

  疏。三约惠学者亦有二类一约浅等者。依于惠学亦有二辈赞毁他。一由僧益。二由损减。由增益者。如有一类。性是斜聪。为胜他故广习诸论。不解诸法皆离言说。执有如言自性差别。为得名利作如是言。我得三世诸佛意说。若异此者皆是慢说。此人于一赞毁具四颠倒。以乱佛法。故成重罪。谓其妄执有所得见。去佛意远如天与地。而谓我近佛意。是一倒也。佛意甚深。绝诸戏论。于一切法都无所得。而引同妄见。是二倒也。扬此二倒之见。加于四部之上。是三倒也。抑诸离边说者。置其偏执之下。是四倒也(已上)彼举有见。学者以显赞毁之相。今疏不简空有。总举浅学之者。然此类人多是有见。少分亦亦有空见之者。约空见之者。是故且引要记之文。具显其相。
  疏。此是卖佛法贼当招大若出花严经中魔业中者。探玄记一云。违真非器。谓不发菩提心。不求出离。依傍此经求名求利庄饰我人。经非彼缘故非其器。下云。为名利说法是为魔业。又如不净说法堕恶趣等(已上)
  疏。二约深者谓性小明辨等者。要记云。由损减者。如有一类。禀性狭劣不近善友不广学问。偏习一分甚深经论不解密意。如言取义诽诸法。依他道理起如是见。作如是言。三性二谛但是教门。无所有中施设假名。如是解者乃为真实。异此说者皆是戏论。由是独恃自见不受他言。设遇钝根少闻之人。堕其所破从其所言者。即云此人神明正直。若值总明解文义者。巧能立义不堕其破者。便言脱失。谓是心惑未识自解昧钝不能逐破。意谓彼心不正未及我意。犹宗狗逐㝹望不能及。便谓已超止而顾见。此损减人略由二愚失坏佛法。故成重罪。一举下为高愚。二恃小诽多愚(云云如彼)要记之文约空见明。今疏不分空有差别。总云二乘三藏。然云约深且当空门。故引要记空见润色。少分兼言无不通余。
  疏。但诵持法药而不灭病等者。要记云。此人服最深药反成重病。重病之状极似无病。是故更无医术能治此病。亦勘有人自觉是患。犹如根本无明极闇。与般若明其状极似同。无能所故。俱无能所故。故彼无明最难可灭。此病难治当知亦尔。如偈说云。为除有执故如来说其空。若人复执空诸佛所不化(已上)彼明恶取空者。偏习空理相应深经。如言取义即堕空执。即成空病。今亦如此等之例也。
  疏。水中出火以何灭之者。水能灭火。然水出火。无有余物能灭此火。法能灭惑。执法成惑。无有余物能灭此惑。如四分律第二诸女人向诸比丘诚迦留陀夷云。本谓水能灭火。今更水中生火。即如此等类也。
  疏。此是害佛法之贼出佛藏十轮经者。佛藏经。第二云。舍利弗。增上慢者。比是魔傥助成。魔事成共诫呵。无生灭法。又舍利弗。
  不净说者我见·人见·众生见·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见·未得谓得·心计得道·计得涅槃。咸亦讥呵如是正法。何以故。是人贪着空故。亦是魔众魔所迷惑。以我正法而作魔事(已上)同经第三云。舍利弗。迦叶佛说未来世中释迦牟尼佛诸弟子众心利养故。为诸白衣说第一义空。尔时多有在家出家。愚痴不受违逆不信。而反诽谤失于大利。以是因缘当堕恶道(已上)如此等也。十轮经。

  疏。一约福行者。福业非一功行甚多。造佛图像建塔立寺。书写经卷供养佛法。悬缯然灯饭食沙门。扫佛僧地饰殿阁等。训诱道俗劝进行者。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桥梁井水池溏道路。此等皆是世善福分。正感人天远资圣道。律钞下四云。明出家行。凡福行。谓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为上余悉不为用为非道。内多瞋怒自污净心情无胜进。此戒取见见取烦恼。欲界下业非上界行。若修世禅是上界业。终退生死未有出期。乃至多闻布施讲经诵习。并是欲有未成无漏。智论云。世间法者。孝顺父母供养沙门。布施持戒四禅四无色定。念佛法僧九想等是。成论云。于持戒多闻禅定等少利事中自以为足。以贪着此少利事故妄失大利。智者不应贪着小利忌失大利(已上)此中持戒即前戒学。多闻即是惠学。资养四禅四无色九想观等并是定学。趣入无漏之资养。进向圣道之方便也。然彼执取不能胜进。是故皆行以为下业。若望圣道即三学摄。其余并是体属福分。如此福行恃以高举。陵蔑余人自赞毁他。故依此业以为所托。显其结罪成犯之相。
  疏。此是卖佛法贼出迦叶经者。

  疏。二约余行者。此是福业外之余行。谓说法劝诱游方化导。诵咒讽经呗匿赞诵。音曲所作书记诗颂。俗典传记医方工巧因明破立声明通语。此等并是艺能才等。及余所行。上来所除一切之事。皆此行中所摄所属。托此起慢自赞毁他。是故举之以明罪相。
  疏。此亦愚人蠹害佛法贼也者。诵咒读经说法等事。倚傍佛法作其蠹害。书记等艺佛法内人为利作之。是故亦成蠹害佛法之大贼也。
  疏。即其宝积宝梁迦叶佛藏等经者。此等所说。随应即指上所指处及亦广指余之行相。其宝梁经在上所指。等言之中今取要引彼彼经文。

  佛藏经第三云。舍利弗。云何名为持律比丘。不能善学。如来经中说有三学。善戒学善心学善惠学。是人于三学中不能善学。但以多闻因缘轻慢他人。是人则为障碍善法。如是痴人犹尚不能如法答问。况于毕竟空无所有中能发精进(已上)又云。破戒比丘。乃至为得一杯酒故。与诸白衣演说佛法(乃至)舍利弗。汝观是人不知如来无上义故。破我正法。自为己身及为他人作大衰恼。如是大贼世间怨家(已上)同经第二云。舍利弗。我今语汝。若人百岁成就如是十不善罪。破戒比丘一日一夜受他供养罪多于彼。何以故。是杀生者。多人所知。多人所识。人所恶贼(乃至)于此人所不望功德。乃至折毛百分之一。况诸福田而供养之(已上)次下云云广说如彼。又云举要言之。破戒比丘有所施作皆是贼作。舍利弗。弊恶比丘。乃至大小便利添手。皆是贼法(已上)又云。是故舍利弗。是恶比丘。于诸一切天人世间为是大贼(已上)如此等文处处非一。彼佛藏经一部四卷。总有十品。诸品始终行者至要。三学行相者。非成是净戒净法等诸品。文特须留心以成妙行。疏文等言等取上来所举经外诸余经典。彼亦非一诸教多说。故智周云。请读佛藏经·宝梁经·宝印经·宝积经·迦叶经·真伪沙门经等。一一隐隐而详览之。常当端心正道防护心想见倒。不令恶觉观起扰乱身心。勿使不自觉知不惊不。

  疏。如谤佛经中有十人毁谤一辩积法师等者。彼经始终唯说此事。文甚广博今取要引。经云。尔时会中有十菩萨。其名曰离忧悲菩萨。师子游戏菩萨·智明菩萨·梵雷音响云声菩萨·善作功德宝花光明菩萨·师子游步云雷音声菩萨·光明威德名闻菩萨·无边智聚思惟庄严菩萨·无边宝花名称菩萨·智慧光明辨才说竟菩萨·此十菩萨摩诃萨。已于七年为陀罗尼精勤修习。而不能得。满七年已则生忧愁心尚不定。说陀罗尼所求不得心生疲惓。既于七年离痴覆盖。恒常经行求陀罗尼。而不能得舍戒还家。远离佛法作鄙劣行。于佛法中心生疑惑。有如是过。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无畏行。从座而起白佛言。此十菩萨七年精勤。所愿不成由何。佛言。当知如是十善男子。未曾得闻谤法门。善男子曾谤佛来。是故不能速疾得通。乃往过去第三十劫有佛。号曰观世自在。今此会中十善男子。于彼如来入灭之后皆作大姓大富长者。造五百寺各置千僧。时有法师名曰辩积。得陀罗尼。坐法座上为众说法。五千诸佛皆与辨才。八万亿天守护供养。辨积法师一说法时七万众生不退菩萨。一万众生得须陀洹果。彼时有王名日月得。自与五百彩女相俱往供养辨积法师。作乐散花种种尽心。尔时彼长者子谤说辨积法师毁犯净戒。由彼恶业九十千年堕大地狱。于五百世虽生人中。受黄门身。生夷人中生邪见家。于六百世生盲无舌。七百世中虽复出家求陀罗尼。而不能得。何以故。以彼往世恶业障故。若见法师。实破戒者不得生瞋。尚不应说。何况耳闻而得说耶。尔时无畏行菩萨白佛言。世尊有方便门。今此菩萨净恶业不。佛言。有陀罗尼。此善男子若能出家专心诵此陀罗尼句。恶业则净(即说陀罗尼)十善男子闻佛说已。即尔出家专心诵此陀罗尼句。七日精进随顺摄取。亦常修习念佛三昧见一千佛。彼恶业障忏悔尽灭。尔时即得一切智门。集陀罗尼。灭三十劫生死之业。不退菩萨。尔时用得王者今无量寿佛是。尔时辨积法师今阿閦如来是。尔时谤说辨积法师十长者儿大姓童子者。即是此会十善男子(已上取意)
  疏。如扇提罗等五人等者。且未曾有经上卷云。尔时波斯匿王国大夫人。出入行来常使四人。名扇提罗。最大筋力(扇提罗者汉云石女。无男女根故名石女)令此四人担皇后舆。皇后所乘七宝辈舆。留在祇桓精舍门外。敕诸黄门令守护之。黄门转令四扇提罗守夫人舆。其身自往佛边听。扇提罗等各于舆下睡眠不觉。时有凶人。偷取夫人珍宝辇舆一摩尼珠。尔时黄门暂出看舆。不见宝珠。心中惶怖惧夫人责。问石女言。使汝守舆。何故瑜珠。彼各答言。实不偷也。黄门大怒。鞭打石女。苦痛彻骨。时有一石女。自知不偷横受楚毒。走入寺中称怨大唤。大众皆闻莫知所由。佛语阿难。汝可出往彼黄门所。令横鞭无过之人。此四石女乃是皇后前世之师。自无过罪。何以横鞭。自造后世恶业因缘。是时皇后合掌白佛。此四石女吾前世师。迷意不解。愿佛说缘。佛告皇后。唤石女来。皇后奉命即遣黄门唤石女来。石女见佛叩头涕哭。白世尊曰。实不偷珠。何罗此罪。世尊答曰。罪业因缘自身所造。波斯匿王白世尊言。此四石女昔何因因。愿佛说之(自下经下卷也)佛告王曰。昔无数劫有一大国。名裴扇阇。有一女人。名曰提韦。婆罗门种。夫丧守冥其家大富。都无儿息亦无父母孤独无怙。时婆罗门语提韦言。汝欲灭罪。于恒水边积薪自烧所有珍宝。布施五百大婆罗门。彼为咒愿后得大富。提韦许之。即命奴家。将十乘车入山取薪。欲以自烧。尔时国中有一导人。名钵底婆。汉言辨才。令提韦女止烧身事。令忏十恶受十善戒。于时提韦及其眷属五百余人。常以十善展转相化经于多时。尔时国中匆遇谷贵人民饥饿。时有五比丘。懒惰懈怠不修佛法。世人轻慢不供养之。贫穷困苦无复生理。五人评议作生活计。遂旷野中辨具绳床依次而坐。外形似禅内思邪浊。世人见之谓是圣人。百种饮食云集供养。于是五人饱足有余。提韦闻之种种供养。遂于园林建立堂舍施五比丘。提韦女人终身奉事。五人安止快乐无极。于时五人相议求财为充。后时差遣一人游诸聚落作如此言。彼四比丘持戒清净修习止观。无漏现前成阿罗汉。众人闻之钱财饮食云集供养。如是多年。提韦女人供给无厌。彼女命终生化乐天。其五比丘巧伪邪浊。福尽命终堕地狱中。八千亿劫受大苦报。地狱罪毕受饿鬼形魑魅魍魉。如是展转经八千劫。饿鬼罪毕受六畜身偿其主人。先世供养业报因缘。或作骆驮驴骡牛马。随其主人所受福处。常以筋力报偿主人。如是展转复八千世。畜生罪毕虽获人身。诸根闇钝无男女根。名为石女。自尔以来八千世中。常以筋力报偿主人。于今不息。佛告王曰。尔时提韦者皇后是也。尔时辨才者目连是也。时五比丘即今皇后随从举舆扇提罗等五人是也。王白佛言。如世尊说五人起因。今者唯见担舆四人。其余一人为何所在。佛告王曰。其一人者。常在官内修治厕润除粪者是。皇后闻已毛竖心惧。白世尊言。此扇提罗吾前世师。不知举舆非逆罪耶。佛告皇后无有过罪。善恶业因果报异故。皇后福德五人巧伪。苦乐各受理令然故。皇后白佛。愿佛说法开化五人。佛令呼召五人来集。佛慰五人。汝等身乐无苦恼不。五人怒曰。鞭打使役。佛不知时有何乐哉。佛告五人。今生身苦皆由前世邪浊之心。汝可忏悔。从是免苦。五人忿怒不欲听闻。佛以神力令一化佛对其前立。五人反背。乃至十方追化前立。五人大唤。我等罪人。佛今何为苦见逼耶。佛摄诸化为一佛身。于时皇后语五人言。自今以后随意东西无忧恼乐。不敢驱使。五人涕泪不离皇后使役奉事。再三放之不欲离去。佛告皇后。扇提罗等偿债未毕。因缘系缚不得离去。偿债事毕自当得脱(已上经文极广。取意引之)且引此经。疏指律文。诸律并说大同经说。恐繁不引。
  疏。问若自无恶而认等者。周疏亦有此之问答。彼答文云。若自无恶而认恶。此是谦受。盖若他无善而言善。此是光赞。又人天各有五戒十善之善。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各皆有随力随分之善。唯有无间地狱。以无少时乐故。亦可名无一毫之善。仍自一切众生各有佛性。真言实堪光赞。若其意趣至此而能推善认恶者。实非谄曲亦不妄语故。法花经云。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常思惟智慧有问离不嗔。维摩经曰。其心正直谦下无碍。常者己过不讼彼短。是菩萨行无疮疣。真持戒也(已上)
  疏。经云利养交至等者。此是迦叶经文也。言三由旬有。一由旬量异说不同。俱舍论等。以十六里为一由旬。智度论说三品由旬。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南山解云。此谓中边山川不同。数行李不等(已上)资持云。平坦则延之令长。险阻则折之令促。疏云由旬。乃是中梵量名。正名喻缮那。此无正翻。乃是轮王巡狩之停舍。犹此古亭。岂局里数。大分为言四十里也。相传为定(此与俱舍不同已上)南山亦云。四分衣法中。由旬准有八十里者。此据上品为言(已上)资持云。彼说诸释种能远射或有一由旬。中的或七十里乃至三十里。中的者由旬。既列七十里上。故云准有等。(已上)南山律师既四十里为一由旬。以为定准。常途所用。且依俱舍。以十六里为一由旬。为定准耳。是故三由旬者即有四十八里。于彼智论下品由旬而余八里。此乃避名利。于此量之外是真佛弟子也。
  疏。第九通局中等者。铣云。通如智论。佛赞十力为引众生。如好医师自赞良药。准此有益自赞无犯。不赞却犯。毁他之中有其二章。一摧恶人。二约密意。初意有三。一呵外道令入正道。二呵恶行令从善行。三呵小乘令归大乘。皆无有犯。不呵却犯。次意者。谓常呵责一切烦恼。是人持戒不呵为犯。局者。若为名利起心即犯。何况其事。一切同也(已上)问。此戒大小等同异云何。答。天台云。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但菩萨利安为本。故赞罪重。声闻不兼物犯第三篇。自赞犯第七聚(已上)寂云。学处同异者。声闻犯提菩萨犯夷。依善生经。于在家菩萨不制为重。若依此经无别简故。七众皆同(已上)简判委悉。文相可见。
  经。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者。周·璇·贤等所牒本云。口自赞毁他。奥·咸·珠等所牒经本。无口之字。
  疏。亦应有四同前略故者。自作教人经既举之。方便赞叹及见作随喜。此二必定可有。周·璇并云。略无赞喜。今疏亦尔。故云有四。非唯此四亦有余相。故法铣云。作书现相理同犯也(已上)
  疏。略无自赞理应具有四者。周云。文无自赞因缘法业者。略无理有也(已上)铣云。但出毁他略无自赞。举重摄轻。故不词费。今解之。求名利心为二之因。前所对境为二之缘。赞毁之方名之为法。发语自教名之为业(已上)
  经。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等者。疏释此文有二解释。从谓佛故制至文意如此者。是初释也。从又菩萨为众生。至须与他也者。是后释也。铣云。教起正行。谓代受毁引曲向己。推好于人。故云恶事自向己等也。复有解云。众生摄众生为己任。是故众生恶即菩萨所有。为众生修善根。是故自善并他所有。故云恶事自向己等。恐□□增也。前为正义(已上)此中初是自义。□□□今疏初释。复有解云。
梵网戒本疏日珠钞卷第二十八
  宝永三年丙戌六月二十一日书写此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