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资行钞(事钞下四之分末也自沙弥篇后段中至卷终)
  钞。过七十卧起须人不听度若能修习诸业听出家(云云)问。如本文。满七十能修习诸业者则许出家(见)所以尔者。简正记云。祇云。减七岁太小。过七十太老。纵有所能皆一向不许。若满七岁解好恶者应与出家。若不知好恶应不与度。若过七十太老不听出家。若满七十康健能修习诸业者则许出家。
  若减七十不堪造事卧起须人亦不许度(文)今钞文相违本文如何哉答。御所览异欤。或今文钞主随义转用。可有此义道。故如是释给欤。即简正记又云。准钞过七十若能修习善业亦听出家。须跋陀年百二十得出家也。会正云。如须跋陀罗年百二十始得出家。又西域记说。□尊者为梵志垂八十舍家染衣。城中少年更诮之曰。愚夫朽老一何浅智夫出家者二业。一则习定。二乃诵经。而今衰老无所进取滥□法流。徒知饱食。是时尊者闻诸讥议。用谢时人而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得六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而至于席。自尔以后唯日不足。经行宴坐住立思惟。昼则研习理教。夜则静虑凝神。绵历三岁。学通三藏。断三界欲得三明智。时人叹仰。

  因号□尊焉(文)但常深信心以法自苏息以甘指作鬘钞。足以得道(云云)得道善见论云初二果圣者。净饭般涅槃经云第三果。盂兰盆经记云。
  得道者得初果也(文)钞。大乘中无所不容(云云)问。既无得道根。何大乘教处之哉答。大乘无得道根。故今生虽无现身得阿罗汉义。自本尽未来际戒故。于后后生可得道也。是以度之钞。父母王法不听(云云)父母不许人犯王法人。是不许度也。于此有二途。有比丘不劝避。罪轻也。若令劝避。犯重盗也。今云盗度犯重是也。抄批云。盗度他犯重者。立云。谓令前人故避王谓者。犯重。若无此心但度不劝避谓者。得于论中得度者私云。多论文也(文)钞。如论中(云云)抄批·简正记指多论。
  今记指善见也令弃背课役钞。得度违王教吉罗知来得(云云)若不劝避得度。但得违王制吉也。自来得者。不教化示导避故。唯得吉罗。不得重犯。爰知自来者得言。释成上得度违王教吉罗之由故。
  自来者得之四字非别义也记。如下引文示开(云云)非云无余罪。
  且对上重云示开也钞。若贼捉比丘卖后来投比丘初时得经主不得(云云)抄批云。谓若经主己主曾费钱买得损他钱故。
  若但抄得曾未经主则未用钱故得度也(文)钞。若主赐姓放出经无正文(云云)简正记云。经无正文者。此是论文。许经即无文。准出家功德经。但云若放奴出家功德大。不言许比丘度等。故曰无正文也言能不。答可者。
  方得受之钞。一食(云云)简正记云。一食者。业疏云。佛教之中一食为本。记缘开二不是长途。西域至今常行一食也(文)此不食粥。只食中食许也问。与少欲食何不同哉答。彼节量食也。是以不同也。简正记云。少食者谓节量食也。
  多食致病苦等(文)欲令知难免后悔记。周时方起等(云云)今日辰时坐。明日辰时起等也。简正记云。一坐跏趺周时方起(文)钞。不得畜二沙弥(云云)一义云。总制多弟子也。又义云。剃发时。一度畜二沙弥事禁之欤。但此事能能可寻也。而准多度弟子戒。
  年别可度一人欤钞。具德如度人法中(云云)简正记云。谓指受戒揵度二师德有三。一简小取大。谓十夏已上。二简愚取智。谓明闲律藏。三简惰取勤。谓能勤教授。若不具此三即不许。有人言。尼须乞畜众僧何不见制者。此未读正律文。下结僧罪。故知同须也(文)听一至三人钞。
  若大德比丘多人与儿令度苦劝与人犹故不从遣与余人得自教诏(云云)劝化人与彼令教诏。他人不从。只与彼自教诏之欤。或彼所度人不从。他人教化。故我身化之欤。教诏者。会正去。诏告也。尔雅云。
  诏导也(文)听一极至三人钞。驱鸟沙弥(云云)简正记云。四分初缘中。有比丘将既出家入村乞食。至市肆中见食辄取。招世讥责佛言。自今已去。不得度减十二岁者(此初缘也)后阿难有檀越家死已永尽。唯有一小儿。阿难怜愍欲收养之。恐违佛制故不取。佛问。此小儿能□鸟未答能。佛言。若能□鸟听。与出家作沙弥。因号□鸟沙弥也(文)钞。
  七十名字沙弥(云云)和本名上又有名字也钞。
  本债息(云云)本人物不可责也钞。二作法(云云)初欲出家时。作形同单白。是一作法也。又出家以后授十戒时。作法同单白。
  此一作法不同也为成问答无失叙致华绮浮词钞。若僧和合者善不尔者房房语令知(云云)问。若不和合。设房房令语知。岂成其事哉答。此和合者。指和集云尔欤。不尔者。不和集一处故。房房语知令无问答失也。必非谓存思议也。是以简正记引本律三十四云。佛言。自今已去。若于僧中剃发告当日一切僧。若不和合告。亦须房房语知已。
  乃为剃发度令问答无失故记。有三唱慈愍故(云云)慈愍故只三反唱也。真言乞戒时。如是三反诵之也所归投处。谒诚事奉。克志陈词钞注。谓剃发及受十戒二师(云云)问。业疏(二下)云。出家阇梨者谓授十戒者文。准此剃与受十戒同人(见)尔者今注如何哉答。处处召出家指授十戒也。尔者彼云出家。指授十戒也。剃发可不同欤。
  应以诸部会明立出家仪式钞。在于露地香水酒之(云云)会正记云。露地取阳明(文)明暗相对时。明阳也。暗阴也。出家事始也。故可随出生阳也无知慢圣钞。周匝七尺(云云)简正云。解云。都只要七尺地也今云。一面各取七尺(文)钞。拜辞父母尊者讫(云云)父母即尊者欤。彼自我自尊故。今父母外不见拜余。
  故拜国王今时行事也位尊君亲礼绝不复拜记。顺色承意(云云)论语文也。立身扬名者。
  经文也滞众钞。有人曾观此五今为落发即发先业(云云)简正记云。发毛爪齿皮。此五和合共成此身。无有实法。令生厌离。所以说者。有人前世曾修此法。今发将落。便发先业得阿罗汉果。

  是故先说如罗□罗落发未竟得罗汉果等文待莿刺白记。文令旁教(云云)令释呗。何云旁教哉。随钞云。旁人为诵出家呗。尔者今记释如何哉答。疑文字误欤跪膝记。或合众同唱(云云)问。合呗律文制之。如何许之哉答。赞志干刚决干(古按反强也)钞注。出度人经(云云)问。上注云出善见论。今又云出度人经。起尽如何哉答。一义云。
  二经同出欤钞。当顶留五三周罗发(云云)简正记云。周罗者。玄云。是梵语也。此云小结。或云胎发。谓诸小儿剃头多留顶发故。或五或三也。亦留一无过也。会正云。
  五三者皆取阳数(文)小髻可否记。注乃彼自引(云云)经音义引梵僧云也记。又云四边须作八小髻(云云)古记中不见。既云又云。故经音义文欤。或只世传欤。故济缘云。后世妄传云。四边如今记。有云。下八地有漏智断上一地唯无漏断也。
  合九地烦恼也记。诵前出家呗(云云)前毁形呗大众诵也钞。和尚为着之(出善见论)说偈言。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问。业疏云。世称福田衣(文)同记云。即剃发披衣时。偈文相承无出故云世称然今注云出善见论。何云相承无出哉答。一义云。出善见注。注上文见(云云)若尔者。何会正记云。此偈亦出福田经。又此释明善见。又福田经释如何答。
  可勘之如戒行(如依也)记注。有云无相等(云云)会正记云。

  无相谓沙弥但许着漫衣无条叶等相也遇哉福愿与时会喜形于身记。在下坐者即令领众令欣跃(云云)此记意在下坐(见)会正记意在下坐(见)会正记云。受六亲拜贺显出俗之道也。有说。坐受者彼句读文耳。如佛受父王礼。

  尚踊身高七多罗树况下位哉(文)礼大众及二师已下坐(云云)受口贺心怀远大似令坐受钞。然后受三归五戒(云云)问。若受在家五戒人。出家后重可受哉答。济缘(三下)云。问。四分律中。何以求出家者直受十戒耶。答。

  彼士女多有在俗受五戒故略之耳非情之所蔽(必袂反掩也)记。亦获三戒以顿得故(云云)业疏(三上)云。又问。一时受有三戒不。答。俱无作无别五十也。若尔便是一戒。何故上云顿得三种。答。比丘受形俱无作与沙弥俗人同者。故言三也。实一无作体通三人故。多云。下品受十戒前五仍下。上品受具戒本俗仍下。沙弥是中。余者方上。故知无三(文)爰知顿得三戒时。
  无作三不可有也钞。二人得度沙弥(云云)和尚阇梨一人不合也。是以抄批云。立谓。须一和尚一阇梨不得单有羯磨师。
  仍遥牒和上名为一人也(文)安受者见处立明诰腕屣一同钞。出要律仪云捉师衣角者出在人情(云云)资持(一上一)云。出要律仪。梁武帝集。凡二十卷简正记云。捉师衣角等者。玄云。十诵中说。目连将入定观往业腾空而去。令弟子捉袈裟角也。又出要律仪云捉师衣角者。未可依承。若准十诵明。目连○(如上引)若受戒即不用也出在人情者。问。出要律仪斥余师义欤。将又今祖师斥出要律仪答。一义云。
  出要律仪自斥也钞。理须生建立胜缘(云云)发戒胜缘。
  并致说法等也记。旧云五逆中等(云云)会正云。问。遮难者。搜玄云。但五逆中不问破僧简正抄批同也记。遮中除年岁衣□(云云)问。以十四岁为应法。十四已下不合。又六念中念□何不同之。
  如何答记。三归言下发得业体(云云)付之或云归僧。或云世尊得。或某甲为和尚得。异义往往也。而准俱舍。
  称近事发戒说如苾刍此以某甲为和尚得可为正义欤记。准业疏分五等(云云)此已下业疏皆二下出。亲依有本寄法传心记注。三宝通邪正等(云云)提婆等三宝。调达佛。四伴僧。五邪法也。又论等外道有三宝。以六师等为佛。四吠陀为法。门徒为僧也记。业疏云谓俳优以人为戏弄文出二下。彼记云俳优。有云排遣人。忧字义全依文。但是戏剧人之通(文)结鬘贯于肩项奏乐。
  喻无以过引前劝障损益钞。如高床谓八指以上(云云)问。广量如何答。抄批云。案首疏云。
  高尺六已上广谓方三肘者不可(文)钞。生金像银胡汉二彰(云云)此梵语与汉语二。非谓彰是。只生像翻胡语唐土语也。胡者指梵。古云胡也。胡是天竺边国也。七重黑山北有之。佛法经此路来。故经中时时云胡音。此戒疏被嫌也。所诠生像梵语。今记虽释未详。正源记云。梵语云叩刺拏。是生色梵语。阿路婆此似色梵语也(文)金银自本汉朝语。召金银也。故云胡汉二彰问。
  何直不翻金银哉答记。生像是翻胡为汉等(云云)叩刺拏等梵语翻生像。故云翻为汉。但可云梵。古师错召梵为胡也。又翻译可随代代。一概云汉是误。佛法初汉代来。古师错翻名一切云汉也。金银全是汉语者。示翻梵语已前金名金银。故合云华梵者。此生像非云梵语。翻梵云生像。且云梵欤。重叠言之记。循古为言(云云)指道安等师欤记。杂揵度后文(云云)本律五十一二三杂揵度也。
  今指五十三故云后文也怀佩委弃反形易性志绝奢靡记。奢靡(云云)济云。奢则华侈。靡谓美丽(文)记。死而有已(云云)济云。释上委命也记。适音的适莫即亲□(云云)论语注云。适厚。
  莫薄也(云云)记。大士行故(云云)济云。大乘穷理尽性谓之极教(云云)问。小乘五众可通行哉答。尔也。既云五众齐奉不唯小众。
  故无轻受体及形服钞。二俱须知(云云)律意。沙弥以生年为坐。若生年等以沙弥戒前后为坐吹也。律第五十大小致云。沙弥当以生年为次第。以出家年为次第(文)耶。佛言。以生年为次第。若生年等。
  应出家年为次第但僧像致敬篇记释与今文相违。可勘合之钞。僧祇云应为说十数(云云)根本为明贼住。诸律虽出之。殊僧祇委细说故引之。此十数为破外道见。诸宗共外道见。律十数段有之。抄批云。疏云。有三意须明也。一者斥邪徒。二者显正义。三者检贼住。若识此三意则可知也。言十数者。即是十种增数法门故曰也。祇二十三云。因有贼住。便以十数试验是非(文)准此僧祇只列十数。祖师对破外道欤钞。一切众生皆依仰食(云云)佛受牧牛女粥成道给。其后因兹与说四食经。其中云。
  一切众生仰食等(云云)为破自饿外道也钞。二名色(云云)简正记云。五蕴成身。四蕴心心所是名。一蕴是色。心不可见。
  只可读名故(文)钞。三痛痒想(云云)简正记云。古人释译未增曰痛痒想。今名为三受也。济云。古人译经中边未相领解欲乐受苦舍受。而汉不解三藏意。三藏将手打汉背令痛为其苦受而汉不会。遂即翻为痛也。又以手搔痒。以之示其汉欲表乐受。而不相领解翻为痒也。
  言相者即舍受也(文)此旧译三藏质陋也钞。五阴(云云)此五破外道五我也。五我者。一我身具。二我受用。三我言说。四我造作。五我自体(云云)第一我衣食我闻法等计。此以五阴中色破也。汝我计此五阴中色阴也。第二有我物云受用。此说受心所破也。第三说想破。第四说行破。第五说我破也钞。六六入(云云)抄批云。识随根起。内有六识。外有六尘。识尘相对故有六入(文)钞。九众生居(云云)欲界为一。以四禅四空为八。故合为九居也。外道无想空非想定等计涅槃处故。今破之云众生所居之处也钞。十一切入(云云)三昧名也。记出地水火风等十也。得地三昧一切共地也。乃至得识三昧时同之。此自心运用故。非实色故。
  破色空外道等也钞。自饿外道(云云)一日食麻麦一粒等也。假形食缘修道行。至论道也钞。彼以洮糠饮汁□风服气等(云云)服气谓自口内出气不出。身内持不气也。故破之记。不识道元(云云)济缘云。离着即道元也(文)钞。二为破自然外道(云云)有云。自然外道有二人。一自然为因。二自然无因。今自然无因之外道也。涅槃会座度十仙随一也。谓纳衣梵士云者也。佛御前委细外道见令出。涅槃经龟子生后入水。牛子饮乳等。佛闻此外道见难云。龟子自然水入。何不入火。牛子自饮乳。何不吸角等难给。其时外道无答也问。自然外道无因者。常业因无因云事欤。抑文因缘因云意欤答。既破以名色破。故知非来因欤。云因缘之因事欤。济缘记。名色十二缘中识支也。此识支等五现在果也。以此识支今破故非业因也。此识支十二因缘时果也。
  故云因缘之因也犊子棘尖鸟黑火上水下记。初始识支故转为名(云云)此现在五果中。识名色之三支释之。自然外道现在无因计故。只以现在则破之。后无因外道出三世无因果计故也。男女和合之时。假染住则名故云转为名即染为色(云云)染者赤白二谛。此则色故。如此似因何云自然哉答钞。自在梵王众生父母(云云)问。自在梵王二类欤。一类欤。如何答。标一类而释二类计也。自在第四禅主。梵王初禅主也。此外道见。六十二见中常论见相当也。劫火时世界共烧。初禅烧时。梵王等共登二禅等。始世界成时。梵王下初禅。十劫但坐也。其时梵王常眷属思给也。如是思时。依业力诸天生。梵天王随我念力生思也。又眷属天依梵天我来思也。今外道执此也。又一类外道。
  依自然天生执等也记。古翻语质(云云)谓背打痛云苦。乐心生云痒云乐也。想虽亘三受。今近舍受故云想也。
  古翻者僧祇法显译故何于天记。由三想(云云)上了达染净中染苦也。净者未也。由此三受。三受者苦乐舍。即领纳也。三行者。济云。善恶无记(文)钞。众生瞋喜由于彼天(云云)业疏云。劫初成。梵天创下。因有人物诸众生等。便计彼天以为父母。此生瞋喜还因此天(文)钞。破无因果外道(云云)问。无因果外道自然外道不同如何哉答。会正云。自然外道无有果。今云无因果共故不同也有云。济缘记释无因果破三世因果(见)即彼记云。问。无因与前自然何异答。前计现法皆无因。
  此则拨无三世因果故不同也(文)记。知苦无谛(云云)缘云济缘云。谛是审谛。如实观察。凡愚无谛故受轮回。
  圣人有谛故能出离(文)自死钞。五破神我外道(云云)简正记云。彼说。大我遍虚空。小我在身中。如麻米计濽转作诸事业。知有冷热。行来去住皆由其我也。佛言。不尔。故立五阴治之。即涅槃云。色亦非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我在何处。为在色中。为在识中。计此身但有五阴计。我则有五。如是离合。次第求之。觅我不得。便悟妄执。获无我理。分成无漏相似圣人此别有神我者。离蕴节蕴之二我之中。当离蕴之我也。记云如是离合。当即蕴我也。离五即五蕴样合二。即一蕴样也。是以抄批云。于身中别有神我者。济云。此是异阴求我。谓五阴之外别有神我。通用五阴为窟宅。是我所依之处也。或有外道即阴求我。谓将色为我。受想行识为窟宅。或将行阴为我。余四阴为窟宅。妻子奴仆等。
  如是五阴亘作等也(文)为复○有一我惟记。得无我理(云云)济云。即我空亦名人空生空也。分成相似。即同凡世第一(文)··□··(书掌反。户耳)而闻声耶钞。六破一识外道(云云)济缘云。佛法明。识根境相对妄起。六识亘不相通。岂得一体。若尔佛法亦谈一识。与外见何殊。答。彼认随尘生灭事识。佛教梨耶尚非二乘境界。况外道哉此释尚不分明。是以抄批委细释之。即彼记云。私云。然此外道所计与佛法无多异。然实识本唯一体无有六。而外道计云。识能透入耳鼻。约此来去而明。故判为邪。然佛法一识遍一切处。且如人身。虽有六根。识遍身内。举体皆识。但凡夫无明惑重。六根不能亘有见闻觉知。但约眼门。唯能见色。耳闻等例。若得六通。亘皆能用。今既识遍于身。六根之处俱得于识。但识为惑所翳。不能自见假眼根之处。以通其见。犹如身在障中不见外物。若穿障作孔。得见于外。孔即眼耳根处也。明了识也。眼识既尔。余五例然。犹识遍体。假根能有六用。识体本遍何有去来透历之用。故喻弥猿者非也。济云。然识体是六。由当处从用不用故成六也。外道计唯一识□是邪也(文)问。小乘意。心王体一也。故七十五法时。即心王一也。外道何同哉答。小乘意实六识也。故十八界时即立六识。然法数时。依国无二王义。且立一。实则六也问。六根净人六根亘融如何答。彼进上位故尔也。
  凡夫不可□欤钞。七为破不修外道(云云)得五通见三世。八万劫外不能见。故不修行得道思也。得五通见三世有三品。今上品也。中品见六万劫。下品见四万劫也。逆顺观中。
  八万劫外不委系刃至诣转○高山记。如七觉支简择正理方能至诣(云云)抄批云。言七觉分者。名教云。一择觉分。二精进觉分。三除觉分。四喜觉分。五定觉分。六念觉分。七舍觉分。除恶行善。名之为择觉。心无懈怠。名为精进。身心离恶。名之为除。庆他得乐。名之为喜。于缘不乱。目之为定。缘心不散。名之为念。离而不□。目之为舍。明兹七种与觉为因故。曰觉分也(文)钞。为破邪因外道(云云)为鸡等非四禅因思因。此云邪。邪思非涅槃因思因。此亦邪也。而彼外道等计四禅四定为涅槃。我谓涅槃为四禅等。以八禅为因。此边似非邪因。自内道见之。四禅四空全非涅槃故。涅槃凡以八正道为因所得物故。而今彼外道以四禅四空计涅槃。彼涅槃因以八禅为因。是岂非邪因耶。

  自内道如是难也见口今报已尽远业将起生彼色天谓即报是□投·卧灰棘等钞。背于八正者一正见。二正业。三正思惟。四正精进五命。六正念。七正定。八正慧。于理明白名正见。身行动作名业。于缘审虑故曰思惟。策而不住目为精进。智慧连持称之命。缘心不散名为念。安住不动名之为定。观达于缘名为慧也。今言正者。体绝偏邪名之为正。
  以通于理名之为道也(文)此邪因外道三学俱为邪因也钞。九破色无色天计涅槃外道(云云)问。邪因外道色无色天计涅槃所。其何不同哉答。计涅槃边虽同。彼八破邪因之边。此破色无色之天计涅槃边也。正无想定非想定。众生所居。非涅槃。虽可破之。总九共众生所居。
  非涅槃所破之也记。谓会大理大识妄也济缘云。大识妄者。自谓识妄。不知是妄(文)钞。十者破色空外道(云云)简正记云。彼六行断惑忻上厌下忻初禅观欲界。如痴疮毒箭等(以色破欲有也)又厌四禅忻空处。谓空为极(以空破色有也)佛云。不尔。今立十处。但是根尘相入识想分别实非也(文)付此外道一类二类之义在之。一类义。色所空也。空思至极也。正源记等意。一类二类义。济缘记并抄第等(见)今破色空外道标名摄二类。用色破欲有。此一类可有之。以空破色有。以之为至极一类可有之。结时二类中以空结也。前一类义。用色破有等者。空次第也。故结谓空至极也钞。实唯一识本无前增(云云)问。十处皆所观之境(见)而其中有识。是可所观。何今云实唯一识本无前境哉答。泛云十遍处时。识虽为所观。今且色心相对见时。以色为境。以心为本也。又于识可有能缘所缘义。不妨之也。济缘云。十皆言一切处者。即从所观境彼两名。亦名入者。谓从此以发定也。寻本隆者推于心也。多少谓初观少色后使多论实唯一识摄境归心也又云。此十境亦缘色空但是发定之处。非至极也(文)问。十处中何不观黑色哉答。缘色住心拟辄贼往来者问之。
  欲试知是比丘众当问何法持三衣等约尽界集文指自然准须二界记。作法一界依僧分齐(云云)问。沙弥别虽作结界。分齐且依大僧分齐令同欤。将沙弥别不作结界。全依大僧结界及分齐。云作众别法欤。如何答。虽不能羯磨席列坐。既云行事法用同僧。岂结界法同僧不作之。若沙弥别不作结界。众别法宁成就哉问。若别作之。何处此轨则见哉。又别可作之。何必云作法一界依僧分齐哉答。既云行事法用同僧。此分明轨则同僧但委细事。广律大小特揵度等见欤。可勘彼。次今记释。设别结分齐。依大界结界。盖合结不可差亘问。此事尚难思。四人已上沙弥作众法羯磨事。如何答记。彼有十七别住(云云)名句云。

  长圆四角水波一山山·半月处性团轮一门方土四厢二绳比丘尼忧波罗垣墙圆颠狂(云云)记。尼等下众皆有别住(云云)问。
  十七中沙弥沙弥尼别住无之如何答钞。所对之人昔用比丘等(云云)问。非古师义云。今解不然。比丘不为所对。何故下云亦随所存哉答。有多义。一云。古师有沙弥时。比丘为对首故斥之也。今解还有沙弥时。以沙弥为对首。无沙弥时。许公念故。五百问无沙弥时。比丘为对首义也。故无沙弥时。比丘为不为对首义故。云亦随所存也。是以古今不同。古义非谓亦随所存。又义云。本部意。一向比丘不为对首。古义于本部中。立为比丘对首义故。斥古云今解不然也。五百问他部意比丘为对首。本部虽不然。五百问无沙弥之时。开比丘故。云亦随所存也记。或是不通心念之法(云云)付之有二料简。一义云。不通心念之法读得意也。谓如有病沙弥只一人无余沙弥时。欲共比丘布萨。而与欲时对比丘料简也。又义云。不通心念之法读。五百问意。
  沙弥不开心念之法料简也钞。先明对首持二衣(云云)问。上问遮时。除年岁衣□。何故今令持二衣哉答。且依多论十诵。令受持也。祖师御意。必不受持也。故业疏(三下)云。若是未具已受三衣。不应大戒受示三号。□亦如此。体是下位供奉为务。僧器受用自足戒有。纵有依持法终未具(文)同记云。□亦例同。但可依持未可即用准用僧器(文)此等文不受持(见)付之有多料简。一义云。沙弥位受持三衣□非法也。乍非法虽有受法。非如法受法故。云法终未具也。非谓不受持三衣□。又义云。法终未具者。此沙弥位无比丘受法故。云法终未具也。所诠依多论十诵等。可受持故。祖师亦释其旨给也。依之业疏(二下)云。持说受净衣药众具相同大僧(文)同记云。持说受净者。谓沙弥制二缦衣并一□。自余及衣药并须净施(文)业疏(四上)云。两众沙弥同居一位。依论听畜上下二衣各加受。如上明也(文)羯磨经中云。萨婆多云。应持上下二衣(文)此等分明依论等。必可受持二衣□遮难除之事。必无苦。受体成就上。不作布萨等。是犯如是不问年岁衣□。受体成就。此□上不受持依□。是犯也(为言)问。若本律意并祖师自意。必不受持得意。何羯磨经中云。律本云。
  下三众离衣宿得突吉罗律本既分明受持(见)不受持岂得离罪乎。律本既令受持。
  祖师何不许此义哉答钞。受持□(云云)此有云。依他部意。令受持也。本部不持(见)是以北京以业疏为本废事钞。
  沙弥不持□也钞。请二衣施主(云云)抄批云。一是真实净主。
  二是展转净主也(文)钞。说净之本亦同(云云)会正云。说净词句(云云)钞。不受戒者亦无别众(云云)简正记云。不受十戒沙弥在界非别众(文)问。此舍堕忏悔一同僧法者。受忏单白及舍财还财作法。比丘作之欤。尔者沙弥以沙弥为所对。其旨上既治定毕。何以比丘为受忏人。彼可作单白哉。亦法各别也。岂大僧可作舍财还财等作法哉。若依之沙弥众中作舍财还财之法。作受忏单白得意。沙弥作舍财还财羯磨受忏单白。难思。如何哉答。
  可寻之若犯提舍已下上及僧残钞。
  律云三众突吉罗(云云)沙弥沙弥尼式叉尼(云云)记。犯重唯摈必无开悔(云云)问。比丘开悔为学悔沙弥。何故沙弥云犯重。唯摈必无开悔哉答。济抄中会之。一义云。部别不同欤。一义云。善见约忏悔者。今约忏悔文欤(云云)又一义(允师)云。资持中一云。三十云小无忏重(云云)准此约不复本下诸部别行中。善见意开忏见(云云)又有义云。沙弥一向非不开悔。彼比丘有改悔心时开悔也。此沙弥又如是。发改悔心求悔时开悔。不尔不开悔。故云必无开悔。既云忏法并同。故知发改悔心同比丘。可开学悔也(云云)问。若开忏悔者。
  形同上法同沙弥沙弥尼下可坐哉答钞。余有安居受日等事例同大僧(云云)问。受日同大僧。于沙弥可有一日半月受日哉答。不尔。于沙弥唯七日受日也。
  且七日样例同大僧也钞。四分三时游行戒(云云)根本制尼。

  比丘沙弥吉罗也沙弥多张施有缘嘱授受筹至说戒序厕预钞。随次出(云云)问。南都唱五德出何文答。祇园图经并沙弥经疏见。又会正记云。或于此处先说五德十数。役上座方告之亦得(文)问。此通行时。沙弥布萨于何处可成哉答。先德异义多论也。一义云。五德之处成。即会正记十三云。通行同一堂说戒。礼已亘跪。
  或于此处先说五德十数(等文如上引)爰知五德处所得也。又义云。教□处成。教沙弥云谨慎莫放逸故。又义云。前序后序成(见)钞。有都集处(云云)如当寺行事。沙弥作相以后。礼堂与僧坊间集。比丘僧堂前集也。故云二众各集也。有义。比丘沙弥合唱露地偈处得意。此不可然。若左样指露地偈处。可云总集。何云各集哉。但有义意。露地偈时。比丘沙弥引别唱之。故云各集。无苦也(云云)今先指集会处。必不见露地偈也记。财法依僧故(云云)一义云。布萨钱等也。又义云。利养佛法皆依僧住故。
  送筹述布萨之由也钞。爱道尼经(云云)问。沙弥布萨何诵此经哉答。
  因沙弥尼布萨样云爱道尼经中说沙弥尼十戒故未彻钞。为说明人能护戒已后文(云云)问。合布萨时。二序共闻之。别布萨时。何不闻前序而闻后序哉答。别布萨时。为行筹告令行事前序以前有别处也。是以不听闻前序欤此与大僧相涉行用。看僧说戒中令看寻之自见。所以得听○二序者钞。犯举两通(云云)会正云。
  犯罪及举罪也(文)上得治下故举通钞。

  三千威仪(云云)三千威仪经也同比丘三千威仪可守故莫乐调戏不说无定乱言记。或据自知持犯(云云)简正记云。知净不净者。长衣说净未说净等(文)钞。不为三宝缘等(云云)一义。沙弥犯戒唯限三宝缘。其外设有利益不可开之欤。利益者为众生并病者等也。此义可训不为三宝有缘利益者而掘地犯罪问。此义若三宝缘。私行法等。沙弥可采花否。如何答。可勘之。又义云。不限三宝缘。有利益可开掘地等。

  此义可训不为三宝缘有利益者而掘地犯戒(云云)无故造罪钞。不受残食等(云云)问。残宿何可依人有无哉答。实如来难。但此释且言总意别欤。不受自煮等。论人有无。残宿但次列之也问。有缘时可许捉宝等哉答。法进沙弥经疏。许捉宝然而宗家意不尔欤。
  十戒之体辄不可许故摙石不为和尚阇梨及余人作使众僧作使。
  次至应作不应遮不与僧中利养钞。剩结(云云)会正记后人云制之。此意。一切律无之得意欤。抄批古人意。无过预结之得意。即彼抄批云。立明。古师云。其律未结沙弥吉罗者。是剩结之。非正结沙弥罪也。由沙弥来有犯戒缘起故。但预结以防之。今言不然。
  是佛正结非剩结也(文)钞。正翻(云云)会正云。
  本律是正翻故(文)尼众别行篇第二十九钞注。善见云(云云)佛呼大爱道。阿摩尼被仰也。简正记云。又准佛本行经说。姨母是遍觉长者之女。长者有八女。第一摩耶。第八生主。同事净饭王。余六二女事解饭王。二女甘露饭王。二女事白饭王。今斯爱道是最小女。佛亲阿姨。如来生后七日。摩耶命终。便是姨母之乳养故。称为母也(文)今呼尼云阿摩。大误也。阿摩与尼各别梵语故钞。有无轻重(云云)简正云。如二不定辄教诫等。僧有尼无。又如漏失。僧重尼轻。如摩触戒。尼重僧轻(文)即披不乳漫钞。六随戒(云云)云随行样也钞。不乞者受具犯堕(云云)单提中不乞畜众度人戒也。其乞法与白二法钞。一年中度一大尼天法等(云云)单提中多度弟子戒文也问。当时别受。一年中多尼授戒样如何。又大僧罪虽吉。此一年中唯局一比丘一沙弥而何一年中度多僧哉。方方不审。如何答问。今文亦年年蒙畜众法可度人而当世行事。一期一度乞之。年年度人如何哉答。所以云我依阿姨者记。若据尼女号佛无信(云云)问。若尼无破僧之义。何尼十七僧残中。云九戒初犯余八三谏哉依之勘本律尼戒本。全同正破僧助破僧之二戒大僧。不相替制之。尔者何云无破僧哉答。尼实如提婆称佛。虽非障入圣得果破法轮逆。又立相似主伴二破。谏彼时违谏是残也。故遮难时。同大僧同之也问。其相似主伴样如何答。人虽不信立邪三宝。破如来四依八正。是正破僧也。助谏彼邪三宝。云是法语律语比丘等。是助破也记。更问夫主(云云)只一遮中问。加之会正云。尼钞中不问汝官人不。不以世希故。
  今亦须存委典显示难相并及诸遮以正要急钞。尚自遣信(云云)此五分十诵云半迦尸女。为此遣使令受戒也。付之。慈恩义。使尼僧中第三羯磨作时。遥尼寺中尼得戒(云云)南山义。使尼归尼寺。语闻时得也(云云)判得戒钞。僧界中为尼立界(云云)问。此界正受戒体时。戒场之外。别结之欤。将大僧大尼共结戒场上。先作本法欤答。可异处欤。但可勘之。名作何等。有戒以不。记用受何为等问。此问如何可救哉答。本法则为成受法。方便譬如正至僧中得戒也问。次问如何可救哉答。五戒等正立一位发无作。本法不然故不发也问。不作本法可得戒哉答。可得戒。谓求那跋摩可合同本法尼不成戒体闻羯磨。而何令闻羯磨哉答。实如来难。虽然作本法时。无苦欤。如沙弥坛上对众问难羯磨闻等。不可混余事也。将二三尼。将本法尼。将受戒者。前行非法八种受具。委悉钞。有人不足此法(云云)简正记云。古人云。尼来僧中全不秉法。又尼不足大僧之数。何假结界。故云不立此法也(文)问。古师意。准注羯磨。有戒师和同白。何云不秉法哉答。望正受根本。且云尔欤。戒师缘故若不信须结但僧独作应成事则不尔。钞应自然界水道二处无戒场定之。其余自然可有之也钞。唱相结之(云云)结大界欤。将结戒场本法欤。如何答。结戒场欤。若尔者。于僧界中作本法时。二处可结戒场哉答。
  有不立者少钞。通有贤圣不共非夺(云云)抄批云。立明。尼须结界。虽无圣教。然古来西土传法之僧。即觉明法时。真谛之例。皆是贤圣。不言不须结。皆云须结。终不夺其结之道理。亦不明结。以为非法。故曰不共非夺也铺两席记。
  或就大界(云云)是于无场大界行受戒证文也一行僧上尼下记。或约单排(云云)偏坐也。南都表也。
  唐样排也钞。本法尼多者两处安置(云云)问。
  上一年内只度一人(见)今一度作法席多尼相违如何答。上且多畜弟子不能教诫。依此人且制也。虽然又能多尼有教诫义。许度多尼义故。此云两处安置也。即尼钞(上下)云。此律云。若有八难。余缘天阴等。当二三人一时作羯磨。然不得加四。以同别众生。无难者不得授(文)萨婆多师资传云。铁舍罗等尼。一时度三百余人(见)度多尼分明也。若尔者。何故尼单捉百三十八戒制多度弟子戒云。若比丘尼不满一岁授人具足戒者。波逸提(文)随尼抄(中下)云。多度弟子戒具四缘犯。一是僧前度人。二未满十二月。三更度人受具。四三羯磨竟便犯(文)以前答者。润色尼钞云。无难者不得授。当时全无难时。何度多人哉。方方难思。如何答。自本如答申。能不能教诫度多尼。故制之。有能教事。又可许度多尼。故不相违也。又一义云。两处安置者。此必非谓一尼度多尼。十尼内亘作和尚授时故。
  多尼两处安置云也钞。五人戒法中(云云)问。此入字如何答。
  云入大僧授戒之法中意欤钞。准前须请(云云)但僧中僧十师中请羯磨师。余不请也。尼中有和尚故。教授尼中教授也。准前者。简正记云。今僧中秉法。
  准前尼中亦须请也(文)记。尼中教授及至僧中唯须羯磨故学请戒师(云云)问。单请羯磨师。可不请余僧哉答。当寺相传义云。僧受戒时。本律单请和尚有文。余文无之。羯磨教授依佛阿毗昙。请证戒师。祖师义立也。此又以义。羯磨师外自余九人。一度请证戒尊师。和尚教授尼方有之。
  故僧方不请和上教授单请羯磨师故对和上教授。云单请戒师也。凡本法时受前八法。无差至僧中戒师问和对众问难计也。其后正受戒体白四作也。准此僧中教授和尚无之。羯磨文牒尼众名。故知受戒从和尚得也问。第四安置仪式。请师后也。何安置仪式前入。戒法之请师后哉答钞。覆藏全无(云云)抄批云。立谓。尼犯僧残行忏。纵覆藏百百千夜。亦不行覆藏别住法○所以无别住法者。砺云。尼不得独故。若与别住。便成罪续故会正云。尼不行别住。
  恐成犯独故(文)钞。六夜改僧制限半月(云云)问。半月摩耶夕于僧寺可行之哉答。今文尔见。云二部中行各满四人半月悔过故。加之抄批云。但半月二众中行摩那耳此释意。可白二部僧中计见分明可往僧寺。大僧可来尼寺不见。而例受戒及正出罪。尼僧每日往僧寺。一处和集。二部僧中。每日白之欤。所以尔者。简正记云。纵覆百夜五十夜。亦不要行别住。以尼不许独住故。但改僧六夜制限。半月二众中行摩那埵也。若行时别白。白时须集二部僧一时白。不得唯白一众也情垢既多。
  渐替不知有悔钞。及至出罪(云云)及字误也。和本乃字也。又字无苦。及至出罪钞。所以可知(云云)问。如何可得意哉答。
  无坏众之义故欤钞。当部自结(云云)以下罪对尼当部。悔不须僧所对(为言)一义云。简他部。
  本部云当部义非也钞。善见云初为女人等(云云)简正记云。善见初皆听往尼寺受教。是未制前。即日暮戒也。后听僧往尼寺。寺帽后辄教授戒也(文)钞。四分无意同(云云)会正云。本律中。爱道○但无五人来尼致讥文。
  如曰无文(文)当嘱主人无病有智者钞。待日晚说戒时为咨众僧(云云)问。说戒必日中不作。日晚可作之哉答。今释意然(见)大国风仪然欤。可寻之。下云昨夜僧集具传所请。明知彼风仪说戒及夜阴欤未知有不为欲别请。
  为依僧次明日可来此问取进不钞。尼入僧寺当在门屋下先白比丘(云云)抄批云。僧祇三十九云。应门屋下遣净人女白言。和南。比丘白入愿听。
  比丘当筹量可不听入故也(文)钞。比丘入尼寺亦尔(云云)抄批云。谓反上义即是也。故五分中。僧无缘入尼寺。随入多少步步波逸提。若一脚入门吉罗。上言缘者。谓请唤说法设会等是其缘也。若参病作衣。
  岂曰缘也(文)使尼至上座首钞。
  如上僧布萨法问答已(云云)指上谁遣比丘尼等问也钞。此集僧之诫授(云云)此大僧群集诫□授诸尼故。不集者犯罪(为言)或集尼僧教诫法授故。不集犯罪(为言)钞。若尼来与欲应受等(云云)会正记。常与欲得意。即云。僧与欲意也。依之戒光寺点。若尼来与欲应受(云云)谓非布萨次。尼请教诫时也。僧与俗可受云意也。但当寺点。尼来与欲应受(云云)谓请教诫与欲也。今记意如是。此义意。应受者受嘱之人事也云可受彼嘱意也。简正记·抄批意同之欤。即简正记云。若尼来与欲应受者。祇云。谁与比丘尼取欲取尼欲人。应至上座前。偏袒右肩合掌作如是言。比丘尼僧和合礼比丘僧足。与清净欲等不得。述已道德者。祇云。嘱授应受除五种人。一僧中上座。二教诫尼人。三半月念戒人。四守房人。五病人。若言我是乞食头陀大德等越毗尼抄批云。若尼来与欲应受不得。述已道德者。谓尼来请为见教诫人等不得。不受尼之嘱也。砺云。尼来僧中求教诫尼人所嘱人。谓非病非远行。非客比丘非愚痴等。
  此四种人不得受嘱也(文)钞。僧尼各五人已上(云云)问。济缘(四上)云。若但行略。不必僧满(文)相违如何答。彼云略。指礼拜问讯云略欤。
  今记云杂相中四分开略故记。如自恣篇引(云云)问。自恣篇不出。有说戒篇。何故云自恣哉答。一义云。总尼请僧及教□等事。委细云之。云如自恣也。必非谓十德一事也。又义云。文写误也。
  实不云如说戒篇也钞。四明安居法(云云)问。科云四安居受日。钞中无之。何科之哉答。一义云。前标出之故科之。至本文略之欤不肯钞。过者不得(云云)问。夏中依第五律师可同之哉答。今半月布萨等。云可依僧事也。
  第五律师同僧七日往来分也钞。不得移住无罪(云云)问。上无比丘时可去今何无比丘不得移住哉答。上始终比丘不来故。全分依僧义无之。此初僧在此处故。依之尼安居。而中途比丘去故。比丘尼虽不移住。无罪也。是以会正云。若坛下○若初下。此约比丘在此结安居入夏后有缘去者。尼不须去。以是非尼先不依之咎所以无罪。
  虽然夏竟于僧中三语自恣(文)钞。应请问布萨(云云)简正记云。祇云。比丘教诫尼时。应如女想。比丘尼于教诫如佛想。是名布萨。问布萨法也(文)卒无布萨使来去钞。作如是语(云云)此下可有大德僧听之言也。当时比丘上座四五人程。自恣后令说也钞注。上座告□等(云云)说三事后暂点然。
  其后告□也钞。当于明日尼自恣时(云云)此大僧自恣与比丘尼自恣。隔夜两日作之欤。尔者比丘自恣十四日作之欤。而当时行事。
  当日尼自恣作之也不同说戒须凭他请隔日取问钞。依上大僧自恣法(云云)当时尼中作法。自恣时尼集。先上座□说。
  其后自恣也明日别钞。尼应遣问讯等(云云)和本遣下有信字。与欲即来求教诫人也。差二勤了知法尼者。
  甲斐甲斐人云意也剿锄交反紧捷干济欲惑色益。寿畜弟子钞。亦不欲学问(云云)简正记意。付弟子(见)即彼记云。不令他学问依彼记今钞得意。可训不欲学问也。又直付自身。不欲觉问得意也。短识见赋性既尔。
  释相具分教校尼徒记。具列缘本照对文相(云云)缘谓缘起。
  本则戒本也罕闻记注。有长者(云云)律云。遍观尼众。不见偷罗难陀。即问。偷罗难陀何处而不来耶。答云。在寺不来。于是长者疾行。
  食已即往寺(文)鸣之记。若捉捉前后及脾乳(云云)问。初若捉与第九若捉。差异如何哉答。今文仿□被出之欤。所以尔者。注戒本(上)云。若捉摩重摩○(文)行宗记(二下)云。今引律释之。一捉摩者。摩身前后。重摩(律文不释相亦同上重为别)九捉者。捉前后捉乳□。十捺者。以手按也(四处同上捉中文)以彼委细文案。今初若捉者。投摩事欤。次摩者重摩当欤。如是得意。一分有不同欤捺(奴葛反手按也)腋欤钞。腋以下膝以上腕以后身分(云云)律戒本但云腕以下膝以上。腕以后词无之也(里书云)虽无摩触戒之戒本腕以后言。次下事成重戒之戒本。受捉手手至腕以文。
  祖现御解释在之欤抄批云。砺问。此腋已下夷明知腋已上兰。何故后八事戒中。捉手乃至腕兰。已后即夷者。解云。前就身中辨分齐故。言腋已下膝已上夷。下捉手者。就支中以别分齐故。言腕已上夷已下兰。五分云。摩触发际已下膝已上肘已后夷(文)简正记云。腕下膝上腕后者。前就身辨分齐。后就支中辨分齐。若准祇律。肩已下犯通。其四分腕已后者即取。祇肩为分齐。何独于腕下耶余如文(文)腕以后身分者。付之多分颈云腕也。真言腕云也。此义证文。大般若经云两腕臂。既云两腕两臂。故腕臂异也。付此义不审也。竖制时。膝已上定之。何横时手颈定之。横竖分齐不同哉。依之一义云。腕者云臂节也。膝臂制分齐同故。手准足之制限。可云臂也。故召臂云腕。其证文。五分云膝已上臂已后故。付此义难思。大般若经既各别出之。何云一物哉。五分自本部别不同故。五分竖制时。发际以后定之故。
  必不可本部一同欤钞。
  若尼以轻触界重境(云云)和本轻下有挽字也甄去轻挽钞。随触多少一一结重(云云)今师重犯证也。
  定宾今四分同诸部无量犯(云云)记。觉及不觉(云云)不觉即睡眠人等也钞。死者不犯(云云)尼众一向无制不可思。尼钞许取父骸。僧如取母骨。故尼可有小罪。意以许取父骨。知余死人男子不可取故今死者不犯之释。一向无罪不可思也钞。取能行法事(云云)依此释。当时余过无惮小男。小男不可触。十诵见。云堀多尼尼。在家既怀□。贫不生。出家后食丰故生。在家者闻之谤。其时佛言。曾谤事在家怀也事样被仰。尼奉问佛。此子何长。佛言。如世可养。母尼触此子无苦。此子男子也。余尼不可触也被仰也。不离乳时。母尼无过。余尼触吉也。离乳后。母触吉。余尼提也。故小男触可有过。尼云四独制给。其随一云独宿。坊独不宿。二人宿也。余尼此子触。犯有之。故开独坊宿。与独坊宿羯磨。独宿也。此子离乳时。
  如本二人共宿也钞。三僧随触境便犯(云云)注羯磨上云。
  从发至足(文)钞。僧不问境染净(云云)简正记云。谓不问前触之境有染心无染心。但便自有染心往触着便犯也(文)令二女急捉。令不觉男子手钞。随处得罪(云云)抄批云。立谓。随轻重境被触。若受乐即犯。若轻境兰。重境夷(文)记。若论比丘一向成重(云云)重即僧残也记。及解救等触(云云)解人被缚解时。无过云事也。救女人水落入时。
  救之时触无苦也记。初是想差(云云)此向只人而作父等想。
  无欲故云想差也记。八事成重(云云)简正记云。缘起。佛在舍卫国时。难陀尼与沙楼鹿乐长者。先各有染心。共入屏所。乃至共期招讥。故制也问。前戒何以绕触着便犯。此戒因何满八方犯答。前据染心厚重。此约染心轻安。
  假满八方犯也(文)钞。乃至腕(以后是重)抄批云。若捉手齐腕是兰。捉腕已后夷。非此戒摄(文)钞。三入屏所等(云云)抄批云。砺问。下文入闇室入屏障处犯提。何意此中得兰。解云。下对讥过。不待俱染。但犯提罪。此谓染容成大恶。故悉犯兰。更问。下文入闇室犯提。此文开若礼拜。若有所施与。若悔过等。不犯者何。答。下无所为涉讥犯提。
  此有福缘布施求忏洗之流故全无过也(文)共行淫处钞。七偷兰(云云)问。方便果头之中何哉答。
  八捉手不成重钞。但成八重(云云)云八事重意也。
  非谓八重也钞。若受法入屏处(云云)此屏处入屏处不犯也。不作恶事已下。共语行不犯(见)此律意如是。而今记入屏处不犯释(见)钞。二犯八重已(云云)问。可云七重。何云犯八重哉答。隐他人犯故云八也妹抵舍记。覆余罪兰(云云)问。行宗记(三上)云。覆夷犯重。覆残犯提。覆提已下皆吉(文)今文相违如何答。有义云。今资持释顺古记释给欤。
  会正记如是释故钞。若独住无人等(云云)虽无独住义。二人同伴时。一人犯罪故云独住也钞。若尼被举(云云)问。此被举之人能覆人欤。所覆之人欤答。能覆人即简正记云。十诵若尼被举等者。此约他尼犯已未得发露便自被举。或狂等皆不成覆。为举不足他教故。所发亦不成发也(文)钞。狂乱心(云云)狂·乱心二也。乱心狂种类也。
  焉知他事藏匿钞。谓非清净(云云)对犯者不成发露故钞。若对先知不肯发者二俱有过各须发露故不成(云云)抄批云。立谓。有张家尼犯重已。有一王家尼。知张家尼犯重。便覆他罪。不向人说。其后复有李家尼。亦知前张家尼犯重。还即向其王家尼发露者不成。由此尼既覆他罪。不得受他发露。此后二人俱犯重也不成者。云不成发露事也钞。又识人名罪名种相(云云)抄批云。谓识犯重人名姓。又识其所犯罪名罪种。而覆不发者犯重。若虽识罪人。而不知所犯定是何罪。而不识罪名种。又虽知犯罪名种。而不识能犯之尼名字。并无覆罪。故言反上不合(文)钞。更不须说(云云)抄批云。应是一人说即须休也(文)异今记释欤。今云一说故。
  听不识咨请犯相耳钞。乃至初中后夜时分不说(云云)问。记释意。中后说(云云)相违如何答。初夜知。至中后说云意也。尔者钞记约表里。故无相违欤。
  可寻之钞。若不知(云云)问。全分不知他犯欤。若自本不知他犯罪。何可及覆之犯不犯之沙汰哉。如何答。虽知他犯戒。覆之少在过故。以故无覆心故。记释初是无心也。故不知覆过云不知欤。可勘之记。八随顺被举比丘戒(云云)尼钞无释。戒本云。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文)律二十二云。阐陀比丘僧为作举○有比丘尼名尉次。往返承仕○作白四羯磨谏○白竟舍偷兰。
  白一羯磨(二兰)白二羯磨(三兰)白四(重)也(取意)记。即限分限不同戒(云云)尼限分戒也。僧无也问。若尔者。何资持上一上出深坊之下出之。如何哉答钞。十七僧残中(云云)七戒同僧。谓媒二谤四谏也。是以记云媒谤及谏也钞。
  言人戒(云云)云此僧吉也言白衣辞列其事下手疏记注。佛在舍卫等(云云)律云。尼兰若处住。有一居士。于此处作一精舍施与比丘。后时尼舍此精舍。善居士后命终时。居士儿即精舍地耕。尼见言。此僧地莫耕○比丘往断事官所言即唤居士。依法决断罚。其财货入官(文)□(郎奚反。垦田器也)律耕字也言讼令官触彼记。容作(云云)容字误也。律并戒本客字也记。初法应舍(云云)九戒初犯。余八三谏。故注释初义也戒本九戒皆有初法应舍语。后八谏云。是比丘尼三法应舍僧伽波尸沙(文)结文云。九初成犯。八乃三陈应舍者。
  十诵可悔过忏悔也钞。下手疏(云云)御教书等也。共争曲直乡邑之长吏也。下疏口说状词揩定。
  言说通泛钞。
  语居士言汝说理若说(云云)和本汝下有先字言尼官唤来钞。

  若被夺物(云云)盗人被取物时事也令官罚物乞护不道名字官自访得治罚无犯斫伐钞。应还直(云云)一义云。若换刀斧时。可还直是以简正记云。见论云。不得夺刀斧及换坏。设坏应计直还价。若不还计直多少犯(文)又义云。若人无由入寺斫伐树木时。不得夺刀斧。亦不可与树木柴等也。寺物故。斫伐树木柴等之问功贵分直可与也。是以抄批云。应还直者。
  既不与此柴须还他斫柴功夫之直也钞。尼为人轻陵语父母亲里有力者(云云)有义云。能轻陵人父母语云意也(云云)私云。语尼父母亲里欤援(图璠反。引也)钞。呵骂本所打人僧残(云云)此言人而瞋骂故残也。只骂提故问。此言能打人瞋恨(见)何云所打人哉答。所打人故。
  召能且云所打(文)记注。为贼触娆(云云)律云。彼令渡水竟。便投之(文)准之。上岸淫之欤。
  此初戒别无犯人名也记注。又有尼两诸弟子等(云云)律(二十三)云。尔时差摩比丘尼多诸弟子。去彼僧伽蓝不远有亲里村。有少事缘舍众独入村○彼比丘即于彼村中独宿。诸居士后言。
  所以独宿者正须男子故(文)记注。而常在后人间答云欲得男子(云云)此独后行戒缘起也问。何前行不制哉答。实如来难。但且随缘起欤钞。今准道行之戒道行戒无但使褰衣等(文)今云准道行戒。大界内。有恐怖处行。犯云如是。今独度河。设虽大界河。无陆行威仪犯也。准之以此意见。记释下大界内道行戒引合也。先道行之戒引置。后大界内河合也。但使褰等言。以义决也。尼钞文如今料简也。若但使等文有道行戒者。有异本欤。当时本无之也。记释通界外内释。又可有恐怖故如是释也。即律戒本云。若比丘边界有疑恐怖处人间游行者波逸提(文)准之。今记云边方。即边界也钞。但使褰衣度水(云云)问。下不犯中。五分中水浅不犯如何答。下水浅者。不褰衣程浅处也。是以下钞下简正记云。度水明开者。约水浅。即无褰衣之失(文)记。车船亦尔(云云)问。如车船。乘马度可许之哉答。诸律不见也。但准车船可许欤。而当时尼中行事寻云。不许之义。其时入何时样马上亘取手等也(云云)此难思欤。
  下开缘云不涉水故钞。前尼为伴不犯(云云)问。此独度河足上岸犯也。何上依有伴无犯哉答。一义云。准缘起。上岸被触娆故。上有伴无犯也。一义(允师)云。此阙第四犯缘故无犯也即云。后伴隔河便犯(云云)二人中。后人无隔义也。
  前人一度不入故隔河也钞。若不待后伴偷兰(云云)有云。不隔河故(云云)一义(允师)云。
  上衣下衣等一度不作也(云云)除命梵等难伴命终也钞。四独度河(云云)此独度付云犯事也。故第二不同也。下犯缘云四越界犯。今同也。是以简正记云。问。此与前第二缘有滥不。答。乍看似滥。穷旨不然。第二缘中发意拟独度。虽则入水。且未上岸。第四缘已度水上岸了。故下释云。谓后伴隔水便犯也(文)钞。若空野无道处(云云)此道者横道也。异空野有分齐故。约过道可结。独入村哉答。于只兰若处空野。非谓犯欤。入村中处空野。无横道之分齐。故云约一鼓声意也。至次下料有其沙汰。一鼓声离伴见闻事也钞。
  独行一界吉罗(云云)一聚落分不出故吉也钞注。约此坊内家内独行犯吉(云云)付之今记意一事欤(见)谓释村中人家也故。此意。坊内家内独行吉可训也。释坊村也故。村义上四分文明之。今坊内者。家内中人家入云村中人家释故。尼钞释二物(见)即尼钞(中下)云。村中独行一界者吉罗(准此若一坊内独行及一家独行。但得吉罗也文)既云一坊内及一家内。故此二物闻。坊者非僧坊。京坊门等也。方四町云坊也。今约坊内家内可训也。以此尼钞为本。二物义得意。今记释可会释。谓村中人家意也。又有义云。村义上四分文明之。今坊内者。村中人家入云村中人家释也。次家内者。村外别舍也又义云。谓村中人家者。此释坊义。坊者非僧坊。即村中人家释也。家入非谓犯之。坊义许也。此即三重也村中独行一也。准此坊内案行二也。谓不入家只行也。次家内正入三也。会正记注。约一界中有多坊多家。但独越一坊一家之化吉又广韵云。坊者巷也钞。若在申手外过界偷兰(云云)问。离申手而过界可残。何云偷兰哉答。实如来难。今且约一足云。偷兰欤。所以然者。简正记云。准祇云。若到聚落城邑界时。应须相去申手内。若申手外一足过兰。二足残(文)钞。昔云。若欲入村随有横道等(云云)简正记云。古来多约其横道为界。欲入村门。越此横道。名为越界所以犯也。诸部无文者。钞斥不许。准律。无界独行一鼓声间。离伴见闻即犯。此一鼓声闻。岂无横道。何简制犯。皆约村门限为分齐也。若村内先有尼不犯者。亦约在见闻处。若离见闻处独行一界亦犯吉也(文)所诠今师意。入村犯约门限。未到门时。一鼓声间离伴见闻时犯古师异之。约横道也记。不唯太过抑亦昧文(云云)太过者。
  云太急意也钞。诸部无文(云云)问。上四分文云。若空野无道处一鼓声间。亦此分明约门限。或约横道。定越界。若无此之二时。
  约一鼓声(见)尔者云诸部无文而斥古师哉答是知非解记。乃约村中横道(云云)问。今钞并余记等意。未至村门。有横道之定越过。古师得意也(云云)然而今何云中横道哉答。今意。古师村外村内俱约横道言犯得意欤。
  余记等出其一边欤钞。独宿(云云)本部村中独宿寺中独宿(见)何不见。僧祇伽蓝内手内卧云故依也钞。
  随转一僧残(云云)此本部僧祇意明相犯(见)此部别异欤钞。不得一时顿三(云云)和本三下有度字。
  随尼钞云三度也钞。独在后行(云云)众多尼共行。其中一比丘尼迟行不及时犯也。不入聚落犯也。简正记。独在后行者。若准缘中独在前行亦犯。
  此约道中共行也(文)钞。
  或根本独去(云云)初独去也蹑梁蹑石钞。休道远行(云云)律远行上有若字钞。诸杂(云云)简正记云。律云。

  若命梵恶兽或强力持去被执缚水漂等诸杂难也(文)五分水浅无畏男子钞。五分水浅(云云)简正记云。
  约水浅即无褰之失(文)钞。独处诵经(云云)尼抄云。独处经行(文)准此。今诵字设也。又律云独处经行。

  诵经上出之故若病贼乱围城邂逅失伴伴缘己难记。单提一百二十(云云)问。尼单提总有一百七十八。所以尔者。本律第二十四云。第二分一百七十八单提法。四文删定比丘尼戒本云。诸大姊是一百七十八波逸提法。半月半日说戒经中来(文)戒疏(四上)云。次解第五僧尼不同。九十戒中。六十九戒僧尼同犯故。尼律中单列戒本辨相同僧。文不繁也。有二十一戒。与尼不同有三种例。初有无不同有三○轻重不同有十三○后有五戒。犯同缘异(文)私云。已上二十一戒也)同记云。第五僧尼同犯中。初示数尼有一百七十八提。今且约僧数对明同异等私云。以尼百七十八戒对僧九十之时。六十九戒僧尼同也。余一百九戒不同也。谓七十六十九取。一戒残。以之合一百八戒。一百九戒也。是以十门第八门资持云。约位戒即与僧异者。
  八夷后四单提中一百九(文)此等分明有一百七十八何云单提一百二十哉答。济抄云。恐可云一百七十八。
  举总数误云一百二十欤(云云)记。与僧同者如前释相等(云云)指六十九同戒也。异但出一者。一百九十异戒中。
  但出纺绩一戒也纺续钞。律文随擗引萦织等(云云)擗有十诵。引出四分。萦有十诵。织出十诵。故云律文总云也。

  非四分律也络不合忏着机织刺绣何如在俗行稀用寡记。避溺投火(云云)溺水人辟溺又入火中也钞。尼以无伴多度非法之人(云云)尼必具伴故。以无伴为伴度人也。故云但希利己也钞律中二十余戒(云云)资持(上一上)云。尼单提中自百十九至百四十。合出二十二戒也。然而济缘记出二十一戒。略二十二不病不往教授也。此等戒皆律二十七卷出。
  今以戒本并尼抄济缘记注释一度□身女(云云)度□身女人戒文二度乳母(云云)戒本云。知妇女乳儿与受具足戒波逸提有人云。乳者云者也(云云)三度年未满者。尼抄云。度童女年不满受具戒之僧年满戒同也。戒本云。不满二十(文)四不与二岁学戒(云云)尼钞云。不与二岁学戒。羯磨戒文。此不与学戒直授具戒犯也。济缘云。十八女不与二岁学法。此即与受具五不与六法(云云)济缘记云。五与戒云不满(云云)此释不审也。今记不与六法者。六法名字不授也。尼钞云。不说六法名字戒具六缘犯。一是十八童女。二与学羯磨。三不说六法。四年满二十。五受具戒。
  六羯磨竟犯(文)六与学法满众僧不听(云云)谓众僧不许授戒也。尼戒本云。若比丘尼十八童女。与岁学戒及六法。已年满二十。众僧不听便受大戒者波逸提。济缘云。

  六学满不与受此释不审也七度小年曾嫁灭十二与受(云云)尼戒本云○度小年曾嫁妇女年十岁与二岁学戒。年十二岁听与受大戒。
  若减十二与受大戒者○(文)八小年学戒满不白众与受(云云)十二岁满。众僧不许授戒也。
  前第六付二对论也记注。上并制和尚(云云)二十余戒皆虽制和尚。九与十一参余事释也问。制和尚二十。余戒何第九制作法师戒出戒答。九知而为受(云云)问。戒本云。若比丘知如是人与受具足戒者波逸提(文)齐缘云。九知彼否而辄与受(文)准此二文。众僧不许授戒。是制和尚(见)何今注云此判作法师哉答。通十师皆犯云事欤。又有云。此第九。律云度淫女戒。非今女也(云云)十不教学戒(云云)戒本云。若比丘尼多度弟子。不教二岁学戒。不以二法摄取者波逸提。又尼钞云。不以二事摄弟子戒(文)济缘云。十多度弟子。不教二岁学法。不以二法摄取(即年年度人也)反此注多度弟子戒得心。如是注欤。多度弟子戒。下别有之。不审也。此且戒文多度弟子注显也。非正戒欤。今记云不教学戒。且付戒文释许也。正犯何如尼钞也十一不二岁随和尚(云云)戒本云。若○不以二岁随和尚尼者波逸提(文)济缘记同之也。而二岁之语不审也。尼钞云。
  受戒已和尚戒○具五缘犯○四未满六夏(文)谓僧五夏依止尼六夏也。故今制(见)济抄云。首疏云。二岁随者文误。如五分六岁也。或与彼不同也。十祇俱之二岁也(云云)但准尼钞犯缘。云四未满六夏。
  故知祖师意六夏也十二僧不听而授具(云云)僧谓尼僧也。戒本云。尼僧不听济缘云。十二尼僧不听授人戒(文)谓尼众僧成和尚。不许授戒也。律疏云。
  不乞畜众法度人戒(云云)十三未满十二岁为和尚(云云)大僧十夏已上和尚位。尼十二夏已上成和尚也十四满十二岁仰不听(云云)戒本云。
  满十二岁众僧不听便授人具足戒波逸提(文)谓此僧者男大僧事也。故上十二不同也。而济缘云。
  十四年满十二众僧不听自授人戒(即不欤畜众也文)此不乞畜众制尔者上无差异。但上十二尼不许。今十四僧不许欤十五僧不听故谤(云云)尼钞云。僧不听度人谤僧戒(文)十六父母夫主不听与受具(云云)尼钞云。
  父母夫主不听辄度人戒(文)十七知非法女人度令出家者。嫉夫来出家女也。戒本云。若比丘尼知女人与童男男子相敬。受愁受瞋恚女人。度令出家受具足戒者八逸提济缘云。
  十七度忧愁瞋恚女(文)十八令舍学法与受具(云云)律缘起云。时偷兰难陀比丘尼语式叉摩那言。汝学是舍是。我当授汝具足戒。彼报言尔。彼式叉摩那听明智惠堪能劝化。时偷兰难陀作是意欲。令式叉摩那久作劝化。供养故不与作方便料理。时与受具足戒。时式叉摩那嫌责偷兰陀尼等(文)尼戒本云。若○语式叉摩那言。舍是学是。当与汝受大戒。若不方便与受者○(文)尼抄云。不与学戒尼具戒具四缘犯。一是学戒清净。二满二年。三无因缘。四作心不与受具便犯。准戒所望时。云汝舍学法授戒。意为不与受戒故犯十九索衣言为受具(云云)戒本云。而不方便与受戒者波逸提此求衣心为不与戒。只非求衣许也二十不满一岁授人具戒(云云)尼钞云。多度弟子戒。谓一年一人度。未一岁授戒故制也。尼戒本云。若○不满一岁授人大戒者(文)尼钞云。四缘。一曾度人。二未满十二月。三更度人受具。四三羯磨竟犯(文)二十一二十二不病不生教授(云云)戒本云。比丘尼不病不往教授者彼逸提(文)问。此余僧可犯。何可局和尚哉此外正制和尚戒在之。谓一知常漏大小便涕吐常此三漏女人度制。二知二形度。三知二道合度。四屃债人知度。此四结和尚尤可出。何不出之哉。方方不明。
  如何哉答应以衣食及法摄取违犯堕钞。若过半而作法(云云)问。七八人可致受戒哉答。抄批云。谓尼受戒时。尼师僧少不可全清净者。十人之中五人持戒清净。自余不净。亦得成法也若不可得者钞注。不犯重者秉法自余可可足数(云云)和上必不犯重。而堪秉法仁可作之。自余师不犯重应之。但羯磨何样堪秉法仁可应之欤。此十师于轻罪。约受者知不可许也。十师知无苦也。设犯四重受者。十师不知无苦。依想净故可。
  可和本作可得也恐其求备事难成不度女人出家钞。为灭正法五百年(云云)和本作为灭也记。阿难三请(云云)一直请。先直请尼受戒。佛不许时。第二乳养请。谓佛生后七日。摩耶命终给。爱道奉乳养。此恩深不许。佛言。我已报乳养恩。我成道后。入王宫说三宝名。令闻此报恩也。三往古请。谓佛不许故。阿难云。如何过去佛不度耶。佛言。度尼也。阿难云。何令不度。此时佛许给也记。彼云顶戴持即得戒也(云云)简正记云。案四分。尼法中因大爱道请出家。佛止不许。时爱道与舍夷必五百人。遂自剃发倚桓门。阿难为陈三请等(云云)佛遥宣八敬。阿难传授。爱道闻已。咸共顶戴受持。其五百人女咸八敬爱也(已上依四分文)若依五分。唯爱道一人得戒。是八敬言下。余女以爱道为和尚。
  于大僧中白四羯磨十一众受也(文)制犯上记。闻说八敬再凭阿难(云云)八敬者。简正记。若依当部八不可过法。五分云。八不可越法。十诵善见云。八尊重法。母论云。八师法。了论云。尊师法。今云八敬者。
  依僧祇文也(文)更乞一愿钞。当起迎逆礼(云云)和本作迎送也记。听依腊次无有是处(云云)抄批云。宾云。有二义故不许随次礼。一者女人闇钝。请法大僧。表有师徒。僧是极尊之位。尼是极卑之位。则请法情。若许随次礼。此义不成。二者男女报殊喜相爱染。若大小位别。狎近难交。若许次礼。今犹交染。呈露如此。向若许依次礼。
  更甚于此女人有五碍等(文)钞。尽形不应违(云云)阿难传此言。对大爱道说。时爱道顶戴持云得戒也记。一二四六七八并堕(云云)皆单提戒也记。前后并同唯第五云不得等(云云)有人云。勘本文。今八敬中除第二。第五辄问经律入也(云云)但本文可勘也。抄批云。一者从大僧受戒。二半月请教授。三依大僧处安居。四夏竟僧中自恣。五不得说比丘所犯。七尼犯残半月僧中行不慢等。八百岁尼常礼始受戒比丘足等简正记释同之也。此等皆辄问经律入八敬中(见)故知本部意。
  此不入八敬中欤比丘听尼问经律毗昙钞。不得云○是摩呵罗无所知及虚实罪(云云)摩呵罗梵语。汉云无知。以梵显汉故。及虚实者。会正云。虚即成谤。实即成骂也(文)简正云。若实成骂犯捉。若虚成谤犯残。故俱不合(文)钞。僧祇若亲里尼得软语语既不违敬法非。亲里有。何过答。为尼教训僧事颠倒故欤。若立不见比丘钞。
  如上明之(云云)会正上引僧祇在门屋下等筈量可听以否钞。二明式叉摩那法(云云)问。○沙弥尼与式叉六法。大僧授之欤答。通受时。大僧授之。别受未分明。可寻之钞注。不别得戒(云云)业疏云。此学法女无戒体也。
  但受别法位过沙弥(文)以立志六法练心钞。○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云云)二岁必不满月日。中一年隔无苦也。不隔一年。今年受次年受。今钞主不许也。古师许之也钞。二年者练身也可知有胎无胎(云云)简正记云。有胎者。十诵云。有居士妇名曰和罗。大富多财田宅种种诸物。后家人分散。唯是一身。先自怀□愁故。病疲其胎不长。谓言无胎儿死等。后念沙门安乐。乃往精舍求哀出家。出家已后安乐无事。其胎复长。诸尼知已□出。谓彼犯淫。彼具述上缘。乃至佛言。已后如有此色人。
  先令二年学法等(文)加厌本事试看大戒受缘钞。文中尽形为法(云云)先授六法时云尽形也。二岁堪受无胎故。尽形为法故二岁堪受无胎故。应立离闻处着见处又点云。
  应立离闻处着见处记。曰四受法(云云)有云。十诵直对授。今部遥授。部计不同也(云云)记。次离僧作法(云云)离见闻处也记。准羯磨(云云)指羯磨经也钞。二学六法即羯磨所为谓染心相触等(云云)简正记云。若准十诵文中。
  将四重及摩触八事为六法也(文)记。
  随明四法(云云)六法前四也不得犯不净行行淫欲法钞。随十戒而言○沙弥已学(云云)业疏(三下)云。初犯不净行等明戒正体也。举本重劝。非正学体也。问。此学戒沙弥尼知。何重举哉。答。非谓不知。前言重举。诚励增学也。如今师授晓夕勖训。重述前言。何处受别有法也。尼若与染污男相触下。正是学宗(文)同记云。淫戒等四即本十戒故云正体。望前已制故云重劝。问中欲显列相重举意。答中十戒已说存四前言。今后述之故。重诫励增。
  学者谓举前根本初后学法也(文)沙弥之时列杀盗等。今列淫盗等。是必非释显差别也记。非时饮酒当体即法无别本(云云)如摩触。根本淫为本。摩触支条也。非时等别本也。是以业疏(三下)云。五非时。六饮酒者。此无可对。直举学本尽形行之(文)问。何非时饮酒不分根条哉答。遮戒故非如四重轻戒问。同遮戒中。何举高床提宝等劝学法哉答。稀故。非如非时饮酒数作故钞。但名缺行直令改悔(云云)简正记云。若六中坏者。更与二年。若余行法中有犯者。
  并令作吉悔也(文)记。如疏引之(云云)业疏(三下)云。除自手食授与他者。有人解为二缘。今则不尔。余行并同大尼。唯开不受授尼。不同尼后人受方与尼。有此异耳。若论不受恶触。何得不无。戒下四众罪不虚列。理自从人方可进耳(文)同记云。为二缘者。彼谓除自手取。即开自不受而食也。授食与他者。开为他作能授人也。今下示今解。初约一缘释通久相。不受授尼对简大尼。大尼受已可授。准抄亦据无人方开。
  若下次行谬说(文)钞。有者得受等(云云)一义云。有者得授与。尼自须受取训之。尼者式叉尼也。有者。有人云事也。一义云。有者得授与尼。自须受取训之。沙弥有时大尼授食。又自受食(云云)已上二义古点也。而师匠仰(允师)准济缘记。有下皆式叉尼受也。尔者有者得授与尼自须受取。可训之也记。下不污上故尼净上得通下故(云云)问。准此。比丘不净法同沙弥可不净哉。又式叉不净。弥弥尼可不净哉答钞。三大尼得与三宿自与沙弥尼三宿(云云)僧祇三宿犯故。资持(中三上)云。见母二论及僧祇。
  即同应解十诵伽论颇符戒本(文)自从沙弥尼受食得语云钞。亘跪今常云阿梨耶僧等(云云)阿梨耶云阿阇梨耶事也。当时布萨自恣作法不如是。
  本部无之故记。
  别配后四重戒(云云)八重之中后四重戒也记。重与二年(云云)问。前文六法重犯二年可学何今后四重犯。重与二年哉答。
  部别不同欤记。学行二法(云云)除根本后二法也记。十四不非时食(云云)问。非时与饮酒。六法中有之。何举之哉答记。不停食(云云)残食云停食。是以钞(中三)云。残宿戒下尔见钞。十九僧残(云云)僧祇中立十九僧残。故业疏三下(终)僧祇中尼受具已。为说八重十九僧残法三十舍堕(文)四分意。十七僧残也问。若尔者。何故尼钞中列僧祇十八法。云十三十七僧残哉。相违如何答。随义转用也钞。若据行往法(云云)和本云。

  行住法(云云)□娠诸部别行篇第三十钞。诸部别行(云云)简正记云。谓前二十九篇皆是当宗自义。纵行外部亦为成立本宗。今此一篇直叙异说用陶情路以展通衢。先辩自宗。后述他部故辨也(文)记。通指外宗(云云)本异相望。大广渡分四部律也。四分律外余三部云外宗也。五论又云外宗。善见初虽释四分。后宗论也。故犹之外宗也。此篇中时时引本部。为显不同引也记。别行二释亦同前解(云云)上记别行者。行宗通平去二音。若作平呼。谓此三篇在前虫途相摄之外。若作去呼。即此三篇与前大僧本部不同。别行别行两释并通(云云)钞。博学为济贪此言诚验(云云)会正云。博广大也。学悟也。僧学不厌博。博则通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郑玄云。弗畔不违道也)茍生而贫于学者儒夫也。死而富于道者君子也。是知博学济识见之。
  贫语非虚矣(文)贫谓见闻寡薄语实有取钞。不乖二是(云云)抄批云。立谓。部之文来入宗者。不乖他部文是。亦不乖当部义是。彼此无非故言二是(文)四分多别法阙。受持衣□等是也。本部有事无文。依他部。此云依本部行本部事也。文事共阙时。
  云依他部行他部事也记。通结净地(云云)问。
  何不入下舍有取无科哉答记。如取僧祇持衣(云云)为护夜会故记。僧祇求听(云云)问。今钞用之。何斥之哉答。资持(上一)四句云记。十诵二七夜等(云云)二字误也。可作一字。等者三十九夜也。彼兼夜也。又十诵二。
  七夜三十九夜(为言)等字摄三十九夜欤记。四分疑心(云云)境想五句事也。指轻重之是非任愚怀之取舍○贻负愧罪。
  岂他科动陷刑名钞。罪岂他科(云云)会正。不学无知之罪。
  岂他判与(文)钞。若全未预法则(云云)简正记。犹是沙弥也。随一部为依持者。若欲受戒。五部之中要依何部。即秉此部羯磨为受体。随依此部使为随行(文)抄批云。若全未预法则随入一部为依持者。立谓欲受戒时。当任随一部师僧受也。即随用何部羯磨而受。后随行中依此部也。顺文谨用行之者。立谓。既随四分受戒。还须诵四分羯磨行事等也(文)又点云。余未预法。则随入一部可以准的记。则明此篇之来不唯对显本异之殊授被他宗纳体之者(云云)今世无他示纳体人也。
  是以资持上一上云○难反难反言其不可穷也。且疏要约者用示规摸钞。以忏主单白和僧同僧许可自不足数至还财(云云)作羯磨边入数。被量僧边所为人也。至还财之时是僧作法者。还财时非所为人。足秉法僧数也。还财之时。
  凡四人可作之也钞。类同五人自恣中(云云)自恣正用五人。今舍堕相从五人。此边虽不同。
  且同五人边也计论用人记。余如业疏(云云)二上文也记注。旧解同自恣等(云云)会正云。至下谓受忏已还彼衣时。忏主却入僧数。类下可比类。自恣只差五德时。不入僧数(文)简正记云。类同五人自恣中者。谓五人自恣一一差之。自被差了差第二人时。又得数类。上忏时单白和僧白僧许不。不得足数了。还财之时。又却是数也(文)抄批云。类同五人自恣者。立谓。前后差五德当被差时。不入僧数。差竟还得在数。引此文证上忏时不得在数。还衣之时得足数也(文)此等释。只差五德时。正被差一人不入僧数。差次五德时入数样。忏主白时不入僧数(为言)问。此义何被嫌哉答。总可同五人法方。
  何以足数不足数边同哉以律列四僧中不言故知得用钞。若准通教上解者非(云云)会正云。通教即僧祇是通作教(文)抄批云。立谓。若准律教大意。用四僧忏舍堕。其义非也(文)古师意云四人舍堕。头数何样五人也。云第五所为不入僧数故。唯受忏单白四人法得意。故斥之。
  半有成能秉义故钞。五人受忏始终无妨(云云)此只非谓头数五人许。受忏单白云相从五人法。半能为半所为故。始中终在数故。云始终无妨也。会正云。舍衣为始。还衣为终。以忏主皆在数故曰无妨(文)问。有五人法义。何本部不出五人法哉答。半所为非正用五人故若尔者对众问难白。非正用五人。
  何律是出五人法哉答钞。十诵无和尚人受戒(云云)会正云。约正受时不现前。名无和尚。但羯磨中遥牒(文)抄批云。立云。和尚不现前为无。非谓全无也。及下多论言无亦得者。还约不现前也(文)记。明无师非师(云云)无师不现前。
  非师现前黄门等也钞。
  若闻死者不得受具(云云)若不闻死者可得戒欤钞。不现前不得戒(云云)问。上不现前得戒何今云不得戒哉答。此闻死而不现前不得戒(为言)前未存命在之故。虽不现前。其席得戒(为言)爰知今不现前不得戒。
  释显上若闻死者不得受具之由也钞。设无和尚(云云)此指不现前云无也钞。黄门为和尚(云云)简正记云。黄门者。一云。是受后变为黄门。体不失也。二解云。是初受时黄门受戒不得。即十三难中之一数。今将此人为和尚亦得戒。所以然者。上句无和尚。犹自得戒。何论受后变作(文)钞。白衣为和尚(云云)会正云。足数篇谓本受不得者。亦有受后难缘。须着俗服(文)抄批云。白衣为和上者。立谓。是本来受戒不得人也。受既不得。仍本作名故曰白衣。非谓今时俗士也(文)简正记云。白衣为和尚者。谓约先来如法受得戒人。后忽遇缘著白衣服。与人作和尚亦得。与白衣受者。
  谓能受人全是白衣也(文)钞。非出家人亦尔抄批云。立谓。未剃发。
  今时长发僧也(文)须发钞。诸比丘犯吉罗(云云)问。诸比丘知和尚贼住故犯吉欤。将虽不知犯欤。如何答。
  虽不分明不知岂犯吉哉钞。本犯戒人(云云)会正云。先犯五八十戒者。不和合人。先破羯磨者。亦尔者皆结吉故(文)此不和合人释。异今记释欤钞。一界内四人一时受具者得四处展转与欲(云云)抄批云。案十诵云。忧波离问佛。颇有比丘四人。界内一时受具戒。得名受戒耶。答。有。若四处展转与欲得。又问言。颇有界内一时四处作羯磨不得罪耶。答。有谓四处展转与欲得也。立云。一界内四处受具。一处各有十人总有三十人。有人持三处三十人欲往一处说不犯。
  别众如是迎亘展转而说欲也(文)记。若本四分即为破僧(云云)四分意。一界内四处作法。可为破僧故问。既亘取欲。
  何可有破僧之义哉答钞。若一比丘一处坐足四处僧数(云云)此我身虽不作羯磨。足四处羯磨也钞。一处一人作羯磨被四众(云云)此我身一人仰羯磨令成四处法事也。抄批云。一处一人作羯磨被四众者。立谓。取木十字安四界中央。羯磨人在中央坐秉(文)简正记云。搜玄云。如一床有四脚各在一处。界中各有三人各欲作说戒事。一人在中间床上坐秉说。
  羯磨足四处并得成羯磨法也(文)床榻记。一比丘足多僧用(云云)必不可局四处。可通多少欤。为不得记。以一人充二处用(云云)二字误。
  可作三字也记。边尼(云云)污尼难事也记。得否两殊(云云)问。此僧者。指出家沙弥戒欤。将指大僧具戒欤哉答。今文不分明。今文云沙弥犯重得出家。除坏尼净行不得时。得出界戒不得出家戒(见)而又不云不得受具时。污尼者开学悔不得受具。
  自余犯重沙弥受具戒(见)依之简正记具戒得否(见)即彼记云。沙弥重得出家者。谓受具也。坏尼净行不得者。谓不许受具永灭摈也。若能改悔不作者。亦许受具也。准此开学悔者。搜玄云。钞主准四分开学悔。彼律即须永弃不开。今准当宗。大僧犯重皆开学悔。此沙弥怀尼。准僧亦关悔也(文)此事不审也。可勘本文钞。略三种等(云云)众法对首心念。是云三种。单白二白四众法以首。但对首众法心念对首心念但心念。是云八品也钞。僧祇加一中间羯磨(云云)抄批云。立谓。彼宗若欲受口自恣等事。先作求听羯磨。谓在单白白二之中间故曰也。谓初则作单白未了。即变为羯磨。初便云。若僧时到僧忍听。后云。是事如是持钞。又加白羯磨(云云)自单白犹灭略也。抄批云。立云。如今僧常唱白欲立制咨僧说戒等事。亦名羯磨也(文)唱所立事钞。不问听许不遮(云云)抄批云。有人云。谓上唱白之法亦名羯磨。但中间无有僧忍听乃至谁诸长老忍等故言。不问僧听与不听故云残也。又解。但今时唱白表众问和知。本非求僧听与不听。纵僧不听。
  白竟即成也(文)唱事问听钞。中间直白(云云)抄批云。中间即是求听羯磨也。直白者即是加白羯磨。谓唱白者。明此二法不须四人僧。但二人亦得(文)约举论记。受忏差人例亦不许(云云)问。受忏等非违恼事。是须情事也。何云亦不许哉答。师云。受忏等羯磨牒名故不至四。是以云不加僧也谏等不牒之。五百新学谏。草覆治二十人等。何牒之哉记。谏是顺意(云云)问。谏时违意。谤有爱恚。尔者何云顺意哉答。大段随所谏人谏也。故云三陈。谤有爱恚等。违谏时事也记。四分约缘不可抑塞(云云)抄批云。羯磨云。四分与十诵坐上人少说欲者开之。如断诤中取诸人欲屏量等也。

  十诵中一界四处展转与欲(文)僧祇不听与欲人多坐僧少者不成听○集少持欲来钞。转欲即失(云云)抄批云。立谓。受他欲已列转付人。即不成持欲。四分得转付他也(文)钞。四分有重受亦有重犯(云云)付之。钞主以四夷结文尼摩触戒为证文给也。定宾不许重犯之义。故此结文会释云。不共财法边云也。此设会摩触戒难会者欤记。戒从别发故(云云)此指重发云别发欤。必非婆娑之总发别发之中别发欤。本部不见其沙汰故。或又如婆沙别发之义。今四分堕尘沙之别境发得戒。故云别发欤。别发之故。何度可有重犯欤。次下云虽从别发故。彼部不许重发故。指重发非谓别发欤问。尔者本部何处见别发之义哉答。
  可勘之无重唯局四夷钞。学悔尼犯僧残(云云)篇聚篇云。十诵重犯不同此律。同名之罪则有重犯。同种之罪则无重犯。此据初篇以言。故文云。学悔沙弥犯僧残。令次第僧中行覆藏六夜出罪等。余如别部中说(文)同记云。三他部中○此下简滥。下篇种类不同有二。一上下相望有重。如文所引学悔犯残。二下聚当卷亦有重犯。如别篇云下篇随轻重是也(文)私云。今所引文云学悔尼等。篇聚所引文云学悔沙弥。为显重犯。取意引之故。不可局一边。但彼本文学悔尼欤。是以简正记云。钞引彼律二十二卷安居法聚文云。学悔沙弥尼犯残。诸比丘为作覆藏六夜本日治出罪等(已上律文)玄云。准文。
  既云本日治便是有重犯覆怀六夜坏各有本日治。故知下篇随轻重各有重犯也(已上依搜玄记文)表破云。钞文只云请比丘来与我摩那埵出罪。搜玄。不合妄··覆藏。律文既云学悔沙弥尼犯残。何处更有覆藏。以尼不许行别住。恐犯独故。但有半月摩那埵出罪等。如四分尼犯残。亦不合行覆也(文)钞。出罪等(云云)等字等本日治也。付半月摩那埵。可有本日治也钞。僧祇亦尔(云云)怀素定宾等破此义。僧祇于轻重犯学悔。又犯可驱出。犯只吉也。故轻重共无重犯也。上十诵局四重无重犯轻戒有犯样出。云僧祇亦尔。此释如何答。
  上十诵四重无重犯(云云)其且同亦尔也钞。四明摄事(云云)且出受日净地。
  其摄事样云也钞。便用中间虽法(云云)白片羯磨片用之。故云中间。初大德僧听以下白片也。诸大德某甲比丘以下羯磨片也。故云中间别法。即求听羯磨事也。简正记云。中间者。诸单白有头无尾。文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等。是单白头。作白未毕无白如是即无尾也。便变羯磨文中有尾无头。有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又无大德僧听谁诸长老忍者默然不忍者说僧已忍与某事竟等头故。

  云中间羯磨也(文)任前缘事未了法在必非破戒三宝正缘钞。十诵受日有二(云云)有二句绝。是以简正记云。十诵受日有二者。谓七夜及三十九夜与四分是同。而兼夜者。若据夜之言。似异四分。约其明相满位。与四分同。文记据七是同。兼夜则异。四分日没法谢等(云云)兼夜者付第七夜读之。以前六夜句论事不可云兼。四分第七日日分法失也。十诵兼夜故明法有也。无破度分同事也。
  法有无云有不同也钞。僧事故出界是处(云云)和本僧事下有安居。自恣下有竟堪本文无竟字。和本又无之。结夏安居自恣下有竟字也钞。梨昌设供(云云)抄批云。梨事之别名(文)大云经五卷云。南天竺有婆罗门。产一童子。各梨车。一切众生乐见(文)会正云。四分云。离车子亦云梨昌。是诸贵族也。翻薄波子(文)记。或是外道昌车语转(云云)梨车外道梨昌居士心得。如此释也。
  行宗三下云(黑毛)梨车即外道名也(文)钞。
  佛令白二作净内中和本净下有地字秃仓箪钞。仓箪(云云)会正释名云。仓藏也。藏谷物也。周礼注云。贮谷曰仓箪天竺威法师云。经中金色迦叶生缘家有六十箪。令一箪容三百六十斛。准亦仓类(文)应法师应作□。说文云。判竹为之。以盛谷也(文)说。僧坊外食(云云)伽蓝外云僧坊外也钞。人来索食少(云云)抄批引十诵云。既僧坊外作饭食。烟火起露地多人见来索饭食。比丘各各方便僧食少。以是白佛等(文)钞。人便妄用云不须更结(云云)抄批云。古人云。十诵既制不许结净地。明不须结所有食具普皆望本主即是檀越物净畜之。故言妄用也会正记云。古师见此文。便废四分结净地简正记云。古师报此文便云。今时总不许结净。纵四分许亦不得依。
  如序中破云(文)钞。五分无疑心以疑通是非故(云云)付疑心。不立境想句。正结杀重。
  四分疑心罪轻也是女疑钞。想是决彻(云云)生草干草思无犯也钞。破僧淫戒等(云云)酒不开也。但酒有美断记注。或师疑等(云云)会正云。本宗淫酒戒不开想疑。破僧减年不开疑心。疑尚不开。况复知乎(文)别不破行欤。只知字涉受戒释之钞。僧祇性恶罪上无等(云云)钞(中二)摩触戒中云。十诵若触不能女男者俱兰。僧祇意。谓男子黄门。而女人触者。然谓前有方便心。后称本境(文)同记云。黄门中十诵结兰在男女之间。
  故僧祇心差不当结重故以前心通之(文)钞。十诵若前方便心(云云)问。上僧祇如中二释。专可约方便有无。尔者此十诵者何差异哉答。有云。约方便有无事。祇十全同也。但祇局性恶。十可通性遮也。僧祇意。于遮罪者不可论方便有无。
  一向可开应疑欤(云云)钞。少者永舍(云云)简正记云。永弃山野(文)记。由犯过财不听自舍(云云)设虽犯过财。何不许自舍。是云舍作四方僧卧具欤钞。同四分(云云)会正云。
  即蚕绵斩坏舍等(文)不奇由僧钞。二宝舍与僧等(云云)僧舍作法也。僧差人永弃者。弃山中谷中等也钞。不得坐卧(云云)定宾。五敷具。敷物得意。钞主袈裟存给。而今本主不得坐卧释。顺定宾义欤。但以钞主意会释。今云坐具时不牒。坐具此可敷者也。故本主不可坐敷云也。袈裟等卧时可着本主故。卧时不可着。故今云卧也。贸衣食钞。三入俗僧(云云)简正记云。三入俗僧者。五分云。若一日得乐受。二日更得受。七日更得。更留至八日。明相出皆尼萨耆波逸提。应舍与僧。僧与白衣沙弥。

  若用然灯式涂足不同四分得还本主外资第七药得与余比丘食(文)钞。生息利(云云)取利分者也作僧房中衣钞。纯黑憍奢耶僧不得着用得作地敷等(云云)问。钞主意。黑毛蚕绵袈裟得意。尔者截袈裟作地敷欤。是既成衣相。何可破之哉。若亦袈裟体直作地敷。此亦不得意。岂袈裟可作地敷哉。方方难思。如何答。实如来难。可寻之问。此文还古师五敷具敷物得意润色也。今师如何得意也答。云不得着用。自本敷物何事新云不得着用。故知可着用衣体也。
  其上减六年白毛等着用(见)尔者尤今师证文欤作向慊帐慢等记注。有将为一非也(云云)会正云。五卧具即五敷具。纯黑憍奢那即黑毛卧具(文)慊会正云。慊廉也。言以障廉□也(文)钞。六年不揲不得为地敷得着用(云云)问。六年可然。不揲坐具也。如何可着用哉答。
  可勘之记。上二细止□用故不许着(云云)上纯然黑憍奢耶。
  二细者故用地敷□用不许着六年不揲□故许着用也钞。好者如前等(云云)钞批云。谓好者如上纯黑憍奢耶僧不得着得作地敷。
  不好者如六年不揲不得作地敷僧得着用也(文)钞。金银若无净人可教掷吉僧羯磨差一比丘知五法者等(云云)问。被差比丘自可取宝哉答。可然欤。僧差故不犯捉宝欤。此难思。追可勘之问。既知五法比丘。何闭目哉答。于他虽无爱恚等。
  若不闭为自可有恶事故闭之欤钞。若转车衣(云云)寺置衣出聚落等。归还遇衣时。未至寺中间明相现。其时寺中殊高树分量取载车。明相现处。车引回时。载竹木长头。寺四壁着。不离衣判也。事样如势分。而此部无势分。如是判欤钞。僧问须者应还得用(云云)僧问本主。云须可还本主。仍本主得用。若本主无用。
  永入僧也(为言)钞。七日药二用文如彼具(云云)抄批云。立谓。七日与诸比丘食。第八日药与守园人。
  名为二用(文)爰知彼部不云减七日药还本主事欤记。禅位师瞿昙仙(云云)释迦谱云。
  禅位第也(云云)若作入佛记。不受法即无戒也(云云)问。无戒何云四方僧哉答。实此释难。亦但愚案。指本受不得僧欤。除佛福田无过四方僧钞。若遣行者宁反戒(云云)有□人故。
  令行忏罢道故也钞。律子注云(云云)十诵今文下注也。不可妄用及有侥幸。虚为自欺罪不得除批文。北京批文。南都批文(云云)批(普迷反。拏也。示也)记。第三批文(云云)此序正流通之三段中。今当第三流通段。故云第三也。即简正记云。上来有三段科。总是三十篇文释。大段正宗分已竟。第三流通分。言余至焉者。
  付属流通也(文)记。为三(云云)初时处。二但下即彰述作之本。
  三想下嘱审悉也钞。于唐武德九年六月内(云云)凡今行事钞经两段。而此初制时也。重修贞观四年初贞观八年毕欤。是以资持(上一上)云。若准后批云。武德九年撰。而戒疏批云。贞观初年以武德九年即改贞观。故无妨。彼疏又贞观四年远观化表于址部山为择律。师又出钞三卷。乃承吾前本更加润色。筋脉相通。乃至重条前本。安目录中乃当贞观八年。今所传之本也此会释意。武德九年与贞观初年。同年被得。而此事大难思。贞观改元当武德十年。所以尔者。案年代记。武德九年丙戌。贞观初年丁亥也。尔者岂支干不同年可同年哉。随今记释九年六月绝笔时也。以不审也。但此等且须会正记等谬释。一往如释释欤。彼记如此释故。简正记等。武德九年六月立笔时。贞观初年绝笔时得意欤。此可然也问。何重修时不出时处。而出初制时处哉答记。即终南苎麻兰若(云云)形状唐武德七年徒崇义寺。
  至九年移终南山丰德寺(文)准此丰德寺苎麻同所也记。祖师隆生于隋世(云云)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四月八日诞生。隋朝凡三主三十七年也记。受隋恭禅位(云云)隋朝有三主。初文帝。二炀帝。恭帝。即炀帝孙也。神尧即唐初王也。有王。唐者边国也。神尧本彼唐诸侯王故。贵彼改云唐也。会正云。唐即河东。
  是唐虞之旧封也(文)记。改元武德(云云)会正云。高祖既以武功定天下。因改武德(文)前年号义宁也记。尔前太史传奕党助道宗诬谤释氏(云云)尔前对尔时也。太史传奕掌书官人也。党助道宗者。崇道士(老子之道)诽谤释教也。奏请沙汰。高祖依之。于是抱道硕德遁于岩野。遁迶字异形也。谓遁世隐也。高祖神尧依传奕改故。硕德皆隐居也。依之祖师隐于终南苎麻兰若也。广弘明集第六云。有唐太史传奕者本宗李老。猜忌释门等(文)又太史传奕自武德初至贞观十四年。常毁旨法僧等(文)彼文意。贞观十四年传奕受病死了(见)其后崇佛法欤。而今至九年再兴(见)爰知彼虽不死。

  太宗时代渐兴佛示给欤尔时搜扬曾伍伤俗誉搜扬太宗(神尧皇帝)记。
  祖师是辅相之子(云云)辅相者大臣也著闻被搜选故俗中声誉钞。无伤俗誉(云云)重被崇僧。
  俗誉僧无伤也又训无伤俗誉钞。彰有承也(云云)约教时四分律。约人时智首律师也。武德四年依首律师学律二十反。
  其后依所学撰次给也钞。不事·文会正云。符瑞图云。龙之无角也。又广雅云。有角曰·。身有黑白文也(文)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龙(文)记。示谦损(云云)济抄云。损字误。逊字欤言多蹇陋。蹇(九辇皮跛也)□故蹇。文鄙则陋。想有识通士。知余记志。嘱审悉。有识谓智高。

  通士谓鉴远本云于时贞和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于招提寺弥勒院记此卷毕。凡此三大部抄出者。自历应二年八月始之。至贞和五年八月。首尾十一年毕此功。初显业抄二十卷。次警意抄十七卷。后资行抄二十八卷。都合六十五卷也。此偏非他。先为挑两祖之传灯。饰三部令章。炎天拂汗。严冬吹手。染紫笔记白纸。最如以萤光助日月。以细流副大海。愿祖师加冥助。传通更无雍塞。次为助自身愚闇兼备后裔披览。不□先贤后进之嘲弄。任所及见闻。大概记之毕。早酬此钻仰之功力。众生共证觉果而已于时明治三十八年十二月三日。于京都壬生寺方丈。书写此卷毕。夫钞主照远尊者。出大悲菩萨后裔。博究律部。志有兴律。盛唱吾宗。以著述为事也。当世现存书。有三大部钞。曰资行(二十八卷)曰警意(十七卷)曰显缘(二十卷)都六十五卷。又梵网古□述□钞五卷(为开十卷)耳。而天下流布甚希也。就中资行钞第十二卷。一本缺无未得所。其上卷部者。以京都小野随心院门迹和田智满律师本书写。其中下两卷部者。
  以河内野中寺同延命寺及京都槙尾山西明寺等经藏本书写毕。

  达志愿为专令法久住兴律祈也唐招提寺兴律沙门智海识(报龄四十二戒□二十一水钞引宗轮论云。取略引之。佛灭百有余年。无忧王时。大天起乖诤。大天者。昔末土罗国有一商主。妻室生一男子。颜容端正。曰之大天。商主他国展转贸易久不还。其子长大秽于母。后闻父还。恐怖与母设计杀父。欲彰故逃隐至波吒··城。后遇本国罗汉。恐彰杀罗汉。后母与余人交通。瞋害母既造三逆。虽然由不断善根。深生忧悔求灭。遂往鸡园伽蓝。门外一比丘诵伽陀曰。若人作重罪。修善已灭除。能照世间苦。如出月云翳闻已求出家。不久通达三藏。善化道波吒··城皆信仰。无忧王数恭敬供养。彼自称罗汉。然梦失不净。弟子令洗。弟子白言。罗汉诸漏已尽。师何故失哉。大天答云。天魔所娆。不可怪。漏失有二。一烦恼。二不净。烦恼漏虽尽。不能免便利涕唾不净漏失。又弟子记别世果。弟子白言。阿罗汉应有证智。我等何无自知。大天云。无知有二。一染污无知。无学已无。二不染污。无学犹有。不可怪。弟子白言。圣者无疑惑。如何我等于谛实有疑惑。答云。疑惑有二。随眠性疑。无学已断。二处非处疑。无学未断。后弟子谨经阿罗汉有圣惠眼。于自解脱自证知。我等何无。答云。有罗汉但由他入。自不能知。如舍利弗。智惠第一。佛若未记。彼不自知。况由他人而能自了。故不应穷语。彼于中夜自思惟。罪重何受诸剧苦。数唱云苦哉。弟子闻之。朝问起安乐否。答言。甚安乐。弟子曰。言何唱苦哉。答言。我呼圣道。汝不应怪。后集先所说五恶见。作颂云。余所诱无知。犹预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然于后时鸡园寺中。十五日夜次当说戒。大天升座。说戒诵自所造伽陀。尔时众中学无学多闻等人。闻已无不惊各相谓言。于三藏曾所未闻。即对之翻彼颂云。余所诱无知。犹预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汝言非佛教。又终夜诤论。无忧王诣伽蓝。是非难判。大天言。律中有多人语可行此法。遂大天徒众多。罗汉等破船入放恒河。船沈时乘通飞去。王虽悔过不还。遂王彼立伽蓝送食饮(大天执大众部。罗汉等依上座部)大天临终。事相人向弟子云。大天七日可死相。弟子惊告大天。彼闻云。自本尔也。七日可死。始虽知惠存知由。告此由国中可披露弟子披露。其当八日死了。王臣等以栴檀烧无子细。凡夫不烧臣云。

  然以犬粪悬之即烧即悬犬粪汁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