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资行钞(事钞上二分上也自结界篇至当篇终)

  钞。结界方法篇(云云)。钞批云。又解初第一篇显其宗体。次有三篇。总辨其人。人既备矣。乃堪御法。故羯磨一篇。统收其法。但法不自立。起必托处。故篇此正明所托之处也。又可。上虽明羯磨如非。欲作何事。事之所要莫先于界。故有此篇来也(文)。
  记。律云界者(云云)。律(四十七八丁)释五现前中界文也。
  疏云加法(云云)二上文也。
  记。方亦训法连绵为语(云云)。方法虽同义。且连绵云方法也。俱范义也。会正云。方法谓方轨法则也。又方即法也(文)。
  记。今约结成(云云)。若约结结自然界。成作法界样(见)。虽然结界云界作法事云也。非谓结自然界。自然非可结者。故指作法界云所结界也。
  钞。结界元始(云云)。日本本云原始。简正记牒原始。即当彼欤。
  钞。由羯磨僧宗纲要(云云)。问。僧以净戒为宗。今何云羯磨哉。答。羯磨僧宗家为纲要也(为言)。是以简正记云。由羯磨僧宗纲要者。非谓羯磨是僧宗。谓净戒是僧宗。以戒为宗主。故羯磨是僧宗家之纲要(文)。又济公云。羯磨师是净戒也。是则作持根本随戒轨范。岂非净戒(为言云云)匡救佛法。
  钞。像运住持(云云)。钞批云。像是像法时也。运是转义。欲明时移迁谢从正至像。从像至末也(文)。
  记。水乳无别(云云)。以水合水。以乳合乳。以水合乳。鹅能分之也。
  记。且据阎浮(云云)。余方无僧。故云尔欤。为阎浮洲境弥亘既宽。
  记。方志(云云)具云释迦方志。祖师撰文有二卷。今引上卷。彼云。瞻部者中梵天音。唐言译为轮王居处。言四轮王通局乃殊住必南有也。有翻此州云好金地。谓阎浮檀金在州北庠海中。金光浮出海上。其傍有阎浮树(文)。
  记。释迦谱(云云)。祖师撰文有一卷。彼云。唐译阎浮者。上胜金也。提者州也。此上胜洲大夏天竺居其心(文)。会正引尔雅云。水中可居者曰州(文)。
  记注。此据五天四至等(云云)。问。俱舍与图赞。明南州量如何差别哉。答。简正记有二释。第二正释云。今依法宝云。俱舍九万六千五十六里如车也。读者据五印土境而论。图赞引诸经论所明。通约一大州以说。凡是大唐新罗等诸边国等总在数也。故西域记云。五印土境。周九万余里。证知不谬(文)。又义云。俱舍里数广故。云九万六千五十六里。图赞同依五天境里数量狭取故云百万里也。俱舍与图赞不相违也。人面像写。
  记注。南边中(云云)。犹此有异义。一义南边中。有八万里训。此义南渐狭。中程有八万里得意。一义云。南边中有八万里训。此义。五天南中量回有八万里得意。若如增晖得意。瞻部洲南中其南边回有八万里也。既云周回明知南边回事也。亘中程非谓有八万里欤。记注周回可有百万里(云云)。问。共计之九十二万里也。何云百万哉。答。一义云。上云八万里。取南边上亘量。取周回量。可有百万里也。又义云。是虽不足。约大都云尔也。每一集僧。每一集僧。期要难克。
  记。说戒犍度云○闻佛听○诣罗阅城说戒(云云)。三十五(十六纸)云。尔时诸比丘闻佛听诸比丘诣罗阅城说戒。在诸方闻者来集。说戒疲极。时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随所住处。若村若邑。境界处说戒听结界。白二羯磨当作如是结嗢界方相。若空处树下。若山若谷。岩窟若露地。若草藉处。若近园边。若冢间若水间。若石藉所。若树杌。若荆棘边。若注水若渠侧。若池若粪聚处。若村若村界。彼称四方相已。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当作白。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唱四方大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白如是。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唱四方大界相。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谁诸长老忍听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比四方相内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大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文)。会正意说戒堂后。亦开一法。则所上引羯磨是也。次结大界又所上引法是也。会正云。说戒犍度云。或在仙人所住山里石处相待或在毗诃勒山。相待○又诸比丘闻佛听诸比丘诣罗阅城说戒。诸方闻者。来集说戒。疲极○佛言自今已后。随所住处人多少。共集一处说戒。诸比丘不知当于何处说戒。佛言听作说戒堂。白二羯磨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在其处作说戒堂。白如是羯磨准知。既云某处。则未唱方相。但是标指之法。诸方来者。遂有疲极。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随所住处。若村邑界界处说戒。听结界白二羯磨。当作如是结唱界方相。白云。大德僧听(如前律文)以此验知(文)。第二开结诫戒处方显唱相也。今时或未暇结大界者。宜取此法。有人转结大界羯磨结戒堂者谬矣。又或有用初人标指法结堂者。良恐不成。问。今结大界当第几番开耶。答。属第四番也。初统通自然随处说(上仙人住等)二指一处说(作说戒堂)三随所住处唱相结说(即第二但结说戒处)四结大界。构于人法(即今结大界也)故律中。从第三唱相结说○局结可收后二开(巳上)。记家意可许第三开哉。答。既云说戒犍度云(云云)。此文直结界缘起见。又四开中不见。故知不许。若然律文既于羯磨如何。答。非结界欤。注云。戒堂是统通(云云)。准此可知矣。
  钞。恒事奔驰(云云)。问。在世人。多分有神通奔驰之劳。答。佛辄不许现神通。皆令步涉。是为未来也(简正等意)。
  钞。大圣愍其顿极(云云)。问。从统通直移结界欤。自六相次第移欤如何。答。可有二途也。望说恣二法。从统通直断结界。于六相不行说恣故。集僧篇记云。结界未兴。唯除说恣。通行余法。制后僧事局开结界(文)是一途。又除说恣。余法于六相行之。其后于局结行之。然者自六相移结界。是一途。以此二途致料简。后之文段不可有疑欤。
  记。总上二缘(云云)。众法难成(是一缘也)自行有损(是一缘也)。
  记。后下明六相自然(云云)。问。此六相自然为何用哉。若云为说戒。结法未与。唯除说恣。通行余法释故。六相自然。弟子说戒不见。若佛略说戒云之。佛说戒之时。纵虽有六相差别。皆阎浮一统佛处来集。全非六相差别。说戒师佛佛一人故。何有六相差别哉。加之可分别。聚落等。为结界开之(见)十诵律云。于无僧坊聚落中。初作僧坊未结。随聚落界是僧坊界(文)。此文为结界开分别聚(见)。全结界以前。开六相自然不见欤。若又云非为说戒。何故云后因难集便开随境摄哉。旁旁不审也如何。答。
  钞。设有大小(云云)。为作法事自定自然界。有大小集僧事时。自然界定故不可也。展缩有妨。
  记。界限与处不相称故(云云)。自然界之界限。今欲作法事集僧处不相称故。云用则不可也。
  记。任下显益上一句反上初患(云云)。初患者即上展缩有妨也。次患者上不胜羯磨也。
  记注。令结说戒堂(云云)。问。六相开前后如何。答。结说戒堂前六相后欤。可勘之。
  记。宛尔明了义也。弘济大功非此作法。
  记。验知未结已行羯磨(云云)。问。四种六相自然制缘。尤为结界所兴(见)。是以僧祇不可分别聚七树六间之量者。依波离问佛始定之。又灵芝律师有难。兰若唯为三小释给。不通余法事分明也。如何。答。僧祇七树六间量。是又设结界也。前虽被定此量。结界集僧时。波离重问结界集僧。有何失哉。次有难兰若唯局大小。释实虽似难云四种自然时不及随一。何以一界。自余诸界可比例哉。问。付之不明诸律明众法五现择法地。定界现前。羯磨十缘法起托处云也。加之杂心俱舍等中。佛灭未结界。无破法轮僧云ヘリ。未立结界之时。无作羯磨故也。尔者如何。答。五现之中界现前。十缘法起托处云者。约开结界后欤。次至俱舍杂心等者。约乘法本故欤。或又法轮必局法地故云尔也。
  记。答由在自然(云云)。问。此二释意如何。答。初释意。作法事业。与所依界地。相对论之。作法强自然弱也。次或释意。自然地与作法界对论之。作法强自然弱也。欲对作法界故。云开已为言。问。若尔次释意。唯论作法自然强弱欤。然而钞云或作大法。付之作二释。依作法强弱全不显如何。答。次释本意。显先释不尽之义。连前义而显作法界相对强弱。于上作羯磨与自然不相应。有强弱义不可忘之(为言)。故制崇和益右斯。
  记。有错引初制大界羯磨(云云)。就结界两度制。故云初制也。制结界以后作戒堂。是一谬也。其上以大界羯磨结之。是一谬也。故斥之。
  记。场上有僧得罪(云云)内众之得罪也。
  记。愚徒不集事等难缘(云云)。问。此大界戒场相望欤如何。答。界内不知之。戒场僧愚痴故。不知可集。俱无失也。若俱大界内设虽愚徒。可成别众也。
  记。谓人法二同(云云)。问。人法二同与法食二同。二界差别如何。答。结毕以后于上作法事。无其差别。唯依缘起云法食二同。谓有二界一有食无法。一有法无食。解二界结彼法食二同界也。
  记注。昔云僧所常行收第一(云云)。会正记·简正意也。先会正记云。注羯磨云。界有三。一者大界○今就大界内又有三种。谓人法二同。法食二同。法同食异。初别准本制。后随缘别开(巳上本文)。今文谓僧所常行宜前一。法食二同通含后二(文)。简正记云。僧所常行者。谓是人法二同界也。法食二同者。其余三界也(文)。
  钞。毗尼母中(云云)。第七(十二云云)云。复有昼日相应法。若比丘贪乐坐禅坐处。无有依止师。依止师住处。但使一日得往还遥依止不失。若比丘同布萨(如今引)是名昼相应法(文)。问。母论意布萨不通夜欤。答。尔也。母论意既出昼相应法。故知不通夜。通夜法云昼夜相应法。故受持加药等是也。
  记注。旧解问律一日往一日还(云云)。简正云。一日往还者。大德云一日往一日还。非谓一日中得往反。论文语似不了(文)。会正引增晖云。谓一日往一日还此义也。彼论云。既云昼相应法。显是一日中往还也。昼夜相应法(受三衣下离宿)二日二夜相应法(即未受具人同宿文)。
  钞。故僧祇五分善见并云三由旬(云云)。僧祇第八(十二云云)云。如摩头罗面说聚落精舍。欲共一布萨者。应称名齐三由旬内。诸精舍作一羯磨(文)。五分第十八(七云云)云。若结界随远近时诸比丘结无边界。以此白佛。佛言若结无边界。不成结界。犯突吉罗。诸比丘复结十二由旬或十由旬界说戒时。往四五日行。以此白佛。佛言若结十二由旬。不成结界。今听极远三由旬(文)。私云。无边界者。云无分齐也。善见十七卷(八云云)云。结布萨界。极广得三由旬。不得过(文)。
  钞。合角量取(云云)。意云。若方取三由旬。角则自三由旬远也。
  记。平坦则延之令长(云云)。钞批意聊异之欤。即彼记云。欲明约地高下。故由旬有大小。平地则四十里。山处则六十八十也。检多论云。如一拘屡舍。四者有四百步。拘屡舍者摩揭国量。一拘屡舍当于北方半拘屡舍。以中国地平是故近也。北方山陵高下是故远耳。又云。中国风多。远则不闻鼓声。近则闻之。是故近耳。北方少风。远闻鼓声是故远也。所以南北有远近者。以闻鼓声有远近故(文)。此则平坦近险阻远(见)。如当时之山田云一段。莫太广也。如平地之田云一段狭也。是符顺钞批意欤。
  钞。致行李不等(云云)。有人云。李者可书里字又作履。今李者桃李不言春花之比人。作路见李花。故且书李也(云云)。允师云。李者使名也。通途消息书付回李此义也。云还使义故云尔欤。
  记。轮王巡狩之停舍(云云)。轮王巡回狩时。一休立停舍。其间一由旬也。即今人宿也。济抄云。巡狩者王巡诸国见民生活事。名巡狩也。亭舍者今宿屋也。行李者犹游行也(云云)。
  记。相传为定(云云)。谓三十中。第十六担羊毛。彼云三由旬。下品由旬。即百二十里也。以彼显今得意也(一传)。
  记注。此与俱舍不同(云云)。论十六里故。问。何不用俱舍十六里引大乘智论定由旬耶。答。萨婆多论说四十里由旬。故但非智论意故。
  钞。四分衣法(云云)。四十一(四丁)云。时迦维卫释种等皆能远射。无落废者。或有射一由旬中的。或有射七十里中的。或有射六十里五十里四三十里中的者(文)。的者マトノ中星云也。是的也。有点云。一由旬中的。见彼本文非射的。故但可云的(云云)。钞批云。四分明琉璃王杀释种时。诸释子善射。放箭王兵士或十里二十里的至王边。或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里的中王边者。或一由旬箭至王边者。释子皆持五戒。其箭修不伤人及马。但马前后或中鞍桥。其王大怖退归欲休。时有智臣谏王莫退。释子持戒必不伤人王。即前进杀释子荡尽也(云云)。今既言七十竟。即立由旬。明知由旬应是八十里也(文)。
  钞。通用所归(云云)。会正云。通用下通涂取为。所归者准本律十三日先往之(文)。应所取。智论下由旬量(文)。意云。通用者诸部三由旬也。所归者准本律一日往。诸部俱下品量也(为言)。
  钞。可用僧祇三由旬内(云云)。此避难界根本有僧。傍通尼也。彼第八卷(十二)云。避难者一住处诸比丘前安居后安居已过。有事难起。若贼难王难。若夺命若破戒。若水多虫漉不能净。欲至余精舍避此诸难。云三由旬内。若彼有比丘。若呼来若于界去(文)。同三十(二十)云。若安居中。诸比丘若死若罢道若余去。尼不得去。三由旬内有僧伽蓝者应通结。半月应往问布萨(文)。
  钞。数有四人众起(云云)。业疏意。十五法必在大界。说恣二法有难时通场上。闲预时必在大界也。钞批云。四人众起非谓说界(云云)。令同集岂得独于场作。盖是忏中品之兰。用四人之僧。五人众起者即是准祇中。忏堕五人僧也。不得言是自恣五人僧也。自恣一年一回作。岂得云数有也。十人即受戒。二十人即出罪也。又四人众者即杖囊等亦是也(文)。
  记。大界制广(云云)。简正云。羯磨疏云。大界大则须制。小则随情。戒场小则须制。大则随情。证知不谬。大德云。虽尔亦须料简。且戒场绝大。终不得越他大界量。大界极小亦不得更减于戒场量(文)。
  记。心不同也(云云)。古记意。三小难恶比丘难(云云)。即简正云。恶比丘作别留难。若在大界内。终不开结。必须避难于野外结之(文)。今暗为破彼计唯云不同意比丘也。
  钞。旧准戒场(云云)。问。古师立相。唯局难受戒界通余二界欤。答。
  记。云独此一种(云云)。明知余二界古师不立相也。若尔者下引证文。如何引难说戒界文证哉。云。今有尔许比丘集等者。是难说戒界之文也。立义证文相违如何。答。
  钞。今依文取义(云云)。文律文也。简正记云。依文者依律结三小界之文也。故律受戒文云。疾一家准如无异。外说戒文云。今有尔许比丘集。自恣文云齐坐结之。知坐外无界也。又受戒中云。界外不成呵。已上并是依文也(文)。
  记。说恣直坐圆坐此亦循古(云云)。钞批云。二为说戒事。下至四人。直坐者立明齐坐处结之。行等时则退少许。令行等者容一脚在界内。即得三自恣五人。圆坐者立明四人四面相向五德在中央四向自恣(文)。
  记。即说戒小界羯磨缘也(云云)。小界羯磨缘。牒句云羯磨缘也。
  钞。即制令解(云云)。简正云。问。纵今不解修无再会。众僧既总有舍心其界自解。何要秉法解耶。大德云。虽众人知是一席之法。必再会有舍界心。要侄宿其界方舍。若尔只恐侄宿不舍。必明相于时既任运舍。何故制之今解。答亦可恐当日内更有人来。此作法重结不成。累他事不就故。佛制作已。僧众未起。便须解之(文)。
  钞。位则有三如上所列(云云)。钞批云。位则有三者。谓大界戒场三小也(文)。
  记。当时有执昔见故(云云)。古师戒场后结之义也。
  记。料简一料义是称量(云云)。凡称量前事称量四缘也。虽然今文称量所被事也。
  记。当次列(文)。当次列。
  记。能秉五缘(云云)。集僧方法。集僧约界。应法和合。遣众是非。兴欲应和是也。托界是法起记处缘也。问。集僧欲法一科。摄能秉五缘。以义摄欤。又正此科释欤耶。答。且下科不见释五缘等。唯释集约界一缘与欲一缘二缘。故知但以义摄之欤。
  钞。新作堂舍(云云)。必非佛殿等。指俗舍云堂舍。彼本云新作屋竟(云云)。
  记。聚落即村名通大小(云云)。问。善见论云。无市云村。有市名聚落(文)。尔者何故此记村聚同物释哉。答。本部意村聚同物(见)。是以资持(中二)云。聚落中初文四分村聚名相不别。善见约市且分名异。至论护衣相亦无异(文)。又云。不取见论约市两分。
  钞。四分文中。亦结村取(云云)。问。四分文中者。此摄衣文也。既云除村村外。何云结取哉。答。一义云。四分文云除村村外。故知摄僧时结取此得意。四分之中引摄衣事。亦结村取云摄僧事也。又义云。亦结村取者摄衣结文。云除村村外。此云结取欤。摄僧结文不牒除村村外。摄衣文牒取除村村外。故知牒偈磨云结取欤。
  记注。有引法食二同(云云)。会正云。四分下即指律。统法食二同中唱相云。若粪聚若村聚是也(文)。
  记。升本(云云)。升洲本(云云)升洲名国也。唐土有云升洲处。故在其处本云升本也。又乘公义云。云智升法师人重开印板。其印本云升本也。
  记。合作聚字(云云)。问可字可作聚字哉。答。取字作聚欤。结村聚得意故。
  记。桥梁事一物有大小(云云)。桥小桥也。梁大桥也。駚ハヤシ。
  记。必下准理决通(云云)。问。理决通者。无文义而以道理决通。云理决通。然今文既云除桥船梁得结。明开合河结界(见)。何云理决通哉。答。律文分明制合河结界。但云除桥梁。又不见问合河结界。故虽不见开合河结。以云除桥梁依其理可开合河结。祖师决通也。故记云。次问中律虽明约。理非全闭(云云)。明约者律明制合河结故。但今钞引文律三十五卷结摄衣界文也。即彼全文云。时隔駚流河水外结不失衣界。时比丘往取衣为水所漂。诸比丘往白佛。佛不得隔駚流外结不失衣界。除常有桥者(文)。此即往彼欲会衣有河故。不而行故制之。但除桥梁船(云云)。今记引同三十四也。俱虽云除船梁。而分明不见开合河也。故以理决通也。钞云除桥梁得结者。得结之言。钞主义加也。非律也。有云。摄衣文既制河。摄衣界必结摄僧界上。故知以前摄僧开合河结无之。然而以摄衣界除桥船梁之言决通也。故记准理决通(云云)。
  记。但使褰衣度水。
  钞。一肘已上作者准得(云云)。广一肘已上物也。一欲结界。
  钞。二绳别住(云云)。且作图示之◎。
  问。中间一绳之下界体两边界相(见)。尔者何今一标两相证文引之哉。一标两相者。一标二界之标相用之故。答。以一绳之两边为两相。以之知一绳可为二界标相(为言)。
  记注。不必兰若(云云)。会正记·钞批等。绳一头兰若所引出故破之也。即会正记云。于所结处。随地形安相已。以绳围绕。引绳一头。出至兰若。先安小相以绳绕之(文)。钞批云。言二绳别住者。如大聚落两寺相并。一欲结界。一不肯和。由不同意故。即用一绳围戒场。一绳围大界。引出兰若唱相结之竟。凿兰若处为坑恐有比丘入中作聚落中之众别(文)。问。明了论疏中。既云令出廓邑外半由旬(私云二里)结之(云云)。尔者古记意尤有所据。何付之哉。还能破所据如何。答。追可料简之。


  钞。为取内外耶(云云)。此内外中央为内。内畔外畔合为外也。
  钞。令界相正与标分相当(云云)。此出穿中央之由。以圆柱为标。穿中心不可随屈曲。若随屈曲者。界相应不正故。今穿中心标分相当也。
  记。如傍地闻(云云)。地伏也。济抄云。墙基连木等名之阆(云云)。
  记。直穿诸柱(云云)。济抄云。诸字语字也(云云)。
  记。旧云生树穿中(云云)。会正云。中央者据生树为言。若从外唱树长相失。则相与标分不相当故(文)。简正云。答中玄云有三意。初示圆物。二失邪下辨不定物。三应示释寸下示其如非。于圆物中复有二。初约生树取内中央。二或取下约圆柱石取其外畔。谓若将生树为标。其时有生长义。恐界无定限。故取内中央心处。为其分限。使相两边标分相似。后纵树长界相不移也○或取外畔者。谓圆柱石无生长义。界相常定。取外畔得内畔亦然。余他物准此者。上论其圆央邪等物。除斯已外皆准此。或内或外也。尖斜粗鲁楞(ナヽタソハ)。
  记。见穿桂者反乃嗤笑(云云)。见今师不生长合穿柱。古师笑之也。
  记。问中通问石等(云云)。此记主破旧解也。古师意用穿恐生长(云云)。
  钞。不得○致令寻求分齐不可得知。
  记。的指分齐。合界潜充。
  钞。若为分之。
  钞。或标即体等(云云)。业疏(二上)云。或标即体。相在标外。或标异体。相在标内。若论其相。必在体外(云云)。同记云。三即所围内地。循外为相。则标下即体。就里为相。则标与体异。标体容有异同。体相必不相离。故云相必体外也(文)。
  钞。不得二界相接(云云)。谓中间无隔。自然鼻突结也。问。何以证不重结哉。答。简正谓云二界相接尚乃不许。必无重结之理(文)。错涉者侵入他界相叉也。
  记。昔人有作行事策者(云云)。玄畅法宝作。弊风罔世。
  记。三百余年(云云)。行事策作已后至记家世也。
  记。虽英敏间生曾无一悟(云云)。此指贤人出世也。间生谓圣人千年一度出世。贤人五百年一度出世。五百年千年间故云间生也(四明教行七指要序云时不久替必有间世者出焉云云注云间世者名德之人间生也孟子曰彼一时也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持护要须。缘如则法就。何用限争无覆藉聚润承荆棘注水渠则。
  记。若村若村界(云云)。问。此二物同异如何。答。村者有四相。聚落是也。村界取村界体时。聚落之外秉粪聚分。或鸡飞之分。此村界被取故。指此云村界。此前村广故有不同也。又云。村取四国分齐云村界。则取十步势分。指此势分云村界。自本取处空为标相故。取势分元分齐为标相也。
  记。重制法(云云)。彼说戒犍度中。最初方开结界法时文为初制。以下重委细出之文云重制法也。但在第三十五戒场同在之。
  记。堑(云云)。会正云。堑坑也。疆畔(聚土为境)垣墙。
  记注。共十二种(云云)。问。上列有十一种。何云十二哉。答。一义云二字误可作一(云云)。一义云。本律有石相一。即检律文。云若树若石(云云)。今此虽不引指本律云十二欤。或今文石字落欤(云云)。一义云此文即有十二。所以尔者若垣墙云此二物也。垣筑地墙壁也。故指此二物云十二也。付之不审也。既皆以若字隔之。何一若字下于垣墙二物哉。又律既有石相。何又不具之哉。答。一若字下于二物事同墙流类也。又律文石若具之可有十三。今不列故有十二也。钉杙。
  钞。为知界限久固作法集众破夏离衣护食等缘(云云)。护食缘即钞批云。即是悉知界相。不得将僧食出界。又解依界上结净地也(云云)。简正云。不委净地不免宿煮(文)。
  记。空谓指空为相(云云)。如有兰若中树。结彼树下。为作法界。其枝垂覆分齐以树枝知之。约此分齐。以外兰若空地为界相。以内地为界体也。如是准之兰若中有屋舍等以两落为分齐。结界等皆以兰若为标也。
  记。由物相间空处可辨(云云)。空旷处以处空为标时以物相间知空野分齐。后指空野为标相故云尔欤。又义云若空旷处作结界时。四角立物。其四角物内空地是界体也。是以知取四方相时。见当角物其通空地为相也。故云尔欤。两分者相相间故。处空旷两分令知其分限也。
  钞。一山相者下至如象大(云云)。论云。大者如须弥山。小者如象(文)。
  钞。二石相者下至三十秤(云云)。论云。大者如牛。小者如三十秤(云云)。宾云。一秤十五斤。合四百五十斤。才可方圆三尺计(云云)(私云一斤十六两也)。有云。十一秤则六两也(云云)。
  钞。若漫石不得(云云)。问。其形如何。答。既无楞角。其形难定。所诠分齐都知石也。非圆也。圆物穿中心故。
  钞。草竹不得(云云)。本文草林森(云云)。简正云。草竹不得等者。竹丛密亦得称林。但为竹空草。又不坚不得为相。大林者大至百由旬。小林下至四树相接也(文)。钞批云。然竹林至冬不记。何曰体虚不许用者。应是竹则散根生茎之相似生既不息。根移谓之不定。故不堪为相也。
  记。穷路不得(云云)。道クボクシテ不通车也。业疏云。穷途不得道于车步也(云云)。同记云。谓极底路人从草生失本相故(云云)。
  钞。六江相(云云)。要经百二十日不雨。此是极旱时也。若是潮水不得为相。潮来是江。潮去只是陆地故不许也。故彼见论云。好王治化。五日一雨。不以为相。一如钞文四日不雨。常流方得作也(文)。简正云。要四日不雨。常有水深二尺者得为相(文)。同记释也。旱。
  钞。蚁封相(云云)简正云。论云。大如山小高八寸皆得作相(文)。涸蚁攻土成聚。谓之蚁封。或堈盛水者入壶等水也。既知相为结本界家所依。既知相为所依结本。界家所依。傍示显处。
  记注。如波浪然(云云)。于此有多训。圆悟上人点如波浪燃。又如波浪然又如波浪然。简正记云。水波别住地曲似水细波(文)。
  记注。随山嵓形势(云云)谓随其嵓等处有样结之标相非如嵓之形也。
  记。七自性(云云)。正源记。自性者即兰若空处由无异界自性必圆(文)。
  记。九一门(云云)。中有多小界如圆轮。而围轮以作法大界围之。是唯垣墙等围绕之。为中多界开一门。其门及垣墙处是自然地也。饰宗记等门处是自然地也(云云)○记十方土(云云)。简正记云。十方土随廓邑方土而结也(文)。厢。
  记。十三比丘尼(云云)。饰宗记云。僧结界上有比丘尼结界也。
  记。优婆塞(云云)。饰宗云。受别受八戒优婆塞住其中(云云)。有云。定结界失不下至有优婆塞住不失(云云)。间。此中何故不出沙弥别住哉。答。不可有沙弥别住之义。随比丘故。然沙弥篇中可有别住如何。
  记。十五垣墙(云云)。简正云。篱墙以为限域(文)。
  记。十七颠狂(云云)。简正云。颠狂别住。同界作法。比丘得罪。狂人无过。故须结之(文)。
  记。三种约人别居(云云)。问。作法自然中何哉。答。有人云。明了论疏中皆作法(云云)谓为得吉利皆结界也。然资持下四云。非作法界。此记家不见了疏故(云云)。问。若尔者优婆塞岂可结作法界哉。答。为优婆塞僧结之也。是以简正记云。为优婆塞僧结之。优婆塞于中受利(文)。
  记。此门上科(云云)上竖标科也。附水旁道多是四方时有。
  记。此约寺门当垣墙之间(云云)。此门限域当垣形中心作也。直过有过也。正南寺门迂回碎记。计其尺寸牒入相中(云云)。间相委细屈曲等标相间尺寸何程牒入故斥之也。
  钞。终成不识分齐(云云)。屈曲有深浅。笼通云。随屈曲虽成结界。屈曲深远故。不识其分齐。
  钞。有人说欲讫(云云)。问。此受欲人欤。将又与人欤如何。答。有云。二人俱可有此义欤。即会正云。作下结成□欲义。谓说已至门即成出界。再入即成外来不到僧中。翻成别众。又受他欲。已出大界外。成余处行也。后虽入众传欲。其已失则不成和相。故又成别也(云云)。此会正记意与欲人出界。又受他欲下受欲人出界二边明之见(云云)。受欲人余处行者。未说欲时事也。此说欲讫见。尔者非余处行义。故知今云与欲人事欤。既今记云以与欲出界。故但钞云说欲。受欲人众中说欲相似欤。然而此只与欲人。对受欲人。说欲讫云尔。无过也/
  钞。兰若中亦有斯过(云云)。问。此过有指上内外两相欤。尔者兰若有此过样如何。答。斯过者如上有破夏离衣过。且云斯过。妄旨山谷结界不知分齐。又不成界故有破夏离衣等过。若尔者既不成界。何者别众破夏等过哉。答别众等虽然且可有离衣等过。故云尔欤。
  钞。滥委树林○一何自负/
  记。标物相远中无倚附遥指暗唱(云云)谓标石相去也。
  钞。结水波别住(云云)。简正云。水波别住等者。饰宗云。谓地形高下如水波。谓约界之边畔出入凹凸似于水波也。一丈等者。随波浅以石次第安布(文)。一丈五尺者或一丈五尺也。是安石相去分齐也。
  钞。自陷(云云)。会正记云。结不学无知也(文)。脱作受法。
  记。一丈五尺谓标石相去非谓长短高下也(云云)。暗破会正也。彼云。一丈下此举石之长短。或丈或尺。周匝次之。令信极励存心亲自案行謇涩谙谏方所。固以起方则四维不分。
  钞。先须东南角为始(云云)。问。何必东南为始哉。此且依唐土云尔。天竺贵日初方。故以东为初。故立寺多向东也。故律文唱相以东为始。唐土贵正阳方。东南二方像阳。西北二方像阴。其中以南为正阳。恐以南虽可为始。方面通漫。起无所从。上文东南属阳。故以东南方为始也。四季中即春东夏南也。又于阴四季时秋西冬北也。
  记。但从寺门左角发首等(云云)。问。本堂向南。寺门向东西。如是寺以何方隅可为初始耶。答。有义云。此寺门本堂同方向时事也。若本堂向南。寺门向东西时。随本堂向可唱始。西大寺故菩萨于般若寺结界时可从佛阁之向。此寺佛阁向南。门虽向西。从东南角应发首也(云云)。元师御义同此义欤。私云。今记意既云但从寺门。不论佛殿向。约寺门可论之欤。问。寺门若向隅时。左角唱初如何可唱哉。答。记以起方则(云云)。此自东方不唱。则东南角唱由释也。故云方面通漫志无所从也。相当至角曲回。至角曲回。
  钞。今行事者据易(云云)。会正云。从方西唱者。则难分起尽。若从角起则易晓。故曰今行事据易(文)。枣桑榆纰缪。
  钞。一周讫三说皆尔(云云)。简正云。三说者三周唱也。问。为后教制定三唱为一唱亦得。答。羯磨疏云。唱相三遍。律无定约。但今僧中行事乞唱总是三周僧别乃珠三遍无爽(文)。钞批云。然唱相法律又不制。又不制三遍。今行事者为耳素律师唯一遍。又唱时令穿墙壁者。诸部无文。即非制而制。须知。济云。亲问南山阇梨云。不用三遍者或不分明故令三遍耳律只即得(文)。此律文一遍定约见欤。
  记。滥为别(云云)。以唱牒入羯磨中。若牒唱者名。相似受忏等处为人谓引为人。故会正记云。不名称名者。恐滥为别(五百问唱者在四人外名别今不称名即为僧故已上)。
  记。亦有牒名(云云)。五分十诵牒名。四祇二律总不称名字也。
  钞。不容纰缪(云云)。简正云。或行事时别有树。即依现前之本。牒于名字。若一向依文。即知纰缪。问。此唱相样自东南角。直至西南角见。尔者其中间虽不引绳可唱之。若尔者界相傍何可至地际哉答。
  钞。后云从寺外院(云云)。后即对前缘也。旁墙东颊北土棱。
  钞。至南门东颊北土棱(云云)。当世唱世相。至东颊垣形内畔等云也。
  钞。随屈曲南出(云云)。傍垣形行南云南出。穿唐居敷随门柱。云随屈曲也。西颊准之可得意也。至门阈里棱。
  记。今时录相(云云)。当时回样作绘图人有之也。谓唱之样记录也。下记云。一日已前自录界相。令他暗诵(文)。济抄云。记家时作行事策等。名录相欤(云云)。此义聊难思。法宝律师出世三百年前也。
  记。随门所向望前为出(云云)。问。此出入付大回作之欤。将付门作出入欤。允师仰云。付门作出入。钞文云。随屈曲云南出北入等是也。门出外云出。门入内云入云后也。余三方唱准之可得意。前后必非寺前后。是门前后也。又左去名上。右居名下。允师御义。寺所句左绕此云名上。如左绕右绕名下。如当右绕也。若尔者唱相可有左唱围哉。答。不左唱绕且作上下样可见故云尔欤(云云)。有付此义难云。门处出入钞自显之。何云虽非钞意耶。故知付四方大周相云出入上下也。是以会正记中。随门所向明之意分明也。彼云。准面南者应云西下东上北入南出。语顺钞中趣举耳(云云)。此义一分有其谓者也。
  记虽非钞意(云云)。此文今钞虽违简要唱亦可准行也。
  钞。若有五门三门○斜角方屈(云云)。问。此科内唱欤如何。答。明内畔唱样也。云若有障等。是明内畔。大界内有小小院。院垣墙为畔。唱成障隔。故令穿之也。岂有界外小院。问。若尔者记文明外畔唱相见。既云穿限头入等故。尔者如何。答。记文明外畔虽相。钞外且出别义显外唱样也。有场大界唱外畔。无场大界唱内畔。故钞记出边边令见之欤。
  记。亦从易(云云)。下图相中无屈曲相不明柱等样。故云从易也。
  钞。若有障隔。欲穿墙直过当唱院名(云云)。若墙在东西时。其中又有南北墙头。东西墙中程ツキアタラソ时。向南北墙头直西下也。唱院名者。会正记云。如云穿藏院等墙头过等。


  东——西

  |南
  |北

  如是可得意欤。

  钞。三明集僧与欲法(云云)。简正云。问。前来已说集僧与欲之法。今何再论。有解云。同便故明。恐无理也。今准宛陵云。前篇但明四处六相依自然界集僧。若标宽界狭依标集人。未曾明述故此辨之。若与欲者。即据结界时。不许传欲之义。不类前篇明缘法(文)。
  钞。必尽自然界内(云云)。简正记云。谓作法标狭。自然界宽。诸界集僧。总约自然集。若标与界等。亦依界集(已上两集古今不殊文)。
  钞。若标宽界狭者。尽标集之(云云)。问。上钞云。设有大小。教文已定。用则不可。舍则非制(文)。同记舍非制者。不依六相。无教开故(文)。既不依六相。大小集人。云无教开。何今不依三十六步广集僧哉。答。且舍不制者。此不依自然。狭集僧边斥之也。今既依自然集。文其外集何云不依自然哉。若尔者钞文云设有大小。如何云局小。广大集无过哉。答。大且对小一往设释欤。
  钞。僧祇云避难界中(云云)。问。僧祇意难缘时何不移夏哉。答。有义云。彼部不许移夏。故开避难界也(云云)。又或人云。此义不然。彼律中亦许移夏也。即彼律第八卷云。若难卒至不得作羯磨出者无罪(文)。此则许移夏也。若尔者初难如何。答。安居中至余处有破夏破安居二别。谓无缘不受日至余处名破夏。即失一夏也。若依难缘移夏名破安居不名破夏也。今彼律为不令破安居故开避难界也(云云)。
  钞。差出界已作法结之(云云)。问。此界者指自然界欤。将指三由旬界欤哉。答。出三由旬界之标外。已作法结之(为言)。是以简正记引僧祇云。今准祇文。比丘安居竟有官王难及水陆。多虫来往不自在恐破夏。听齐三由旬百二十里结之。初结时集僧。还须尽标而集。不然即令他暂出三由旬外而结之。故彼文云并令呼来。或可出界(文)。
  钞。有师云但尽自然(云云)。古记释法砺律师也。是以钞批云。下引有师云者是砺律师也(文)。简正云。有师已下叙古也。有三义。第一义云。但尽自然等。古云。纵使标宽标内自然在。我六十六步外故不要集。又未加法等者第二义也。古记既未加法。羯磨未成作法之地。若至说字后。是作法界已成就竟。何论自然。故不要集。若羯磨结成后有僧方要集。若不集者定成别众也。僧祇所明等者第三义也。古云。不得引僧祇文为例。且僧祇所明为有难事故尽标集之。此非难缘故不可也(文)。
  钞。彼为难缘恐成障碍(云云)。问。今彼为难缘之难者。指根本避难之难云为难欤。又此标内比丘应作难得意。指彼云为难缘欤。答。会正记云。古谓僧祇明三由旬集者。为恶比丘来留难。恐法不成。故必尽集此。又古师不了祇律也。以彼律避难。自对王财等故(文)。爰知古记意难缘恶比丘难有人得意思。而有人意必恶比丘难云为难缘不见。古记妄云尔故。今记破之云为恶比丘者非也。此记意彼有人为难缘之难缘。避难之难缘得意也。既依难缘界宽去难故。标内僧起怪惊心。于法事时可成障碍。故异常途集之得意也。
  钞。准理不然(云云)。简正云。今师破古也。彼既立三义斥之。今亦须以三法一一夺破之。前来古人云。但尽自然标内不用集。不用集者今破云。定成别众故。疏云通结标内。据成二同。唱时结时众在内(破古一义意)。前来古云。标内非自然又未加法。故无别众者。今破云。如乘白二。至说字时。标中总成作法界。更秉结归一十四字之时。标内地上有僧岂非别众(破古二义意)。前来古云。祇律据有难事。即须依标集人。此是闲后无于难缘。故不要集者今破云。彼中难缘急切。由尚依标集。元此非难缘。闲豫之时。岂可不集耶。急尚由集。即不可不集。无此道理(破古三义意)。故云准理不然。并集为要。无正教可准者。谓今师依标集。即准祇文。古师但尽自然。并无教可据也(文)。
  记。非别所收(云云)。问。今云非别所收。何下云别众在内哉。答。济师云。初纵自然下正明之(云云)。私云。上未唱结故。云非别所收。下唱结时故。云别众在内欤。
  钞。若标内有村纵自然内(云云)。付之异义多端也。古记(钞批)意。标内有村除之时。初结集僧时。结成作法时。必不须别集。异界故(云云)。即钞批云。济云。此明于兰若处结大界。界既阔大(文)。中间有聚落。故曰村也。今不欲取此村。故唱时除之。其村院相既周。即名可分别聚落。乃与兰若界别。何须外集来也。本意只为不欲取村。故唱内相除之。非为比丘在内。故须唱也。向若不唱出。无别众之过。由聚落界与兰若界别故。又言村内比丘不须外集者。景云。以村院相周故。村内不集不犯别众(文)。此释聊不审也。既钞云纵自然内。是同界之村闻。何云别界哉。一义云(私云)若标内云假令三由旬界标内自然界六十三步之外有村除之。勿论无故。若六十三步内自然界有村如何可疑。其不欲取村者可除之。故云纵自然内等也。初结集僧时。自然界村中比丘。自然界外标内村中比丘。皆可集也。结集以后。必不可集村中比丘也。是以简正记(云云)若标内至例者依今集僧也。宝云标内有二。一标内自然内村。二标内自然外村。若标内界内村中僧必须集。若标内界外村中僧。为深防故亦须集之。以在标中总是自然地也。村内比丘不须外集者。此约结后说也(正叙正义意文)。此外亦简正记中出古记义云。物结集僧时。标内之自然中村内比丘可集之。自然界外标内之村中比丘不集见。即彼简正记续云。次叙诸记中解云。若标内自然六十三步内有村。村中比丘须必要集。以行事急故。若标内自然外村。村内比丘不须集之。虽则且。在一自然以唱出了。又村相周故无别众过。法字难云。若尔且如标狭界宽处。标内亦是自然。由尚集之。今此标宽界狭界外标内村亦是自然。何得不集。又若初结界时不集者。如何名为。今师依标集。故知初唱结时总须集。未达村唱了作法结成。显法起时村非界内已。故若已后别有法事。村内比丘不须外集。诸家不领此意。谓是初结之时。村内有人不要集也。今准时江淮讲人。多依此解。故广录之更江西约二处村村相周。即二处初结时。并不用集。村强故也。若两处村村相不周。结时有人。即须并集。以村相弱也。今钞且约标内自然外村及自然内村二处相并周。故云不须外集(文)。
  记。欲法本开(云云)。问。若于自然地。显欲开不开者。此所由尤有其理。今欲显结界作法。欲开不开。何云欲将何用哉。诚不明如何耶。答。记此义唯除结界。就余法明之(云云)。此意今钞云自然界弱不胜羯磨。此除结界法。余法云不胜羯磨事也。余法既不胜自然。故知与欲不胜。又与欲作事羯磨众法。羯磨既自然不胜。与欲岂在自然作之哉证也。问。与欲作羯磨众法。余羯磨实虽不行自然。结界一法既行自然。此羯磨何不开与欲哉。答。实虽可开结界法。与欲未缘故结界众同本此前开也。开之上不重开故。是以不开与欲也。与欲开为成羯磨众同法开之。既余法不行自然。与欲何有之。结界唯前开。佛曲此一法开自然也。与欲未缘。故不同前开结界羯磨。此一由也。不开一结。用通僧界。诸务不立。
  记。乃是前开(云云)。开上重于开。过应有之。故结界不开欲欤。于第二所由。此由应得也。
  记注。旧记谬解不胜欲羯磨(云云)。济抄云欲羯磨者。彼谓今言不胜羯磨者指欲。即名羯磨。别法亦名羯磨故指众法也(云云)。即会正释第二云。羯磨即欲羯磨。僧祇云。非羯磨地。不得受欲。问。若不胜羯磨者。何以白二法而能胜耶。答。业疏云。不问一结。诸务不立。欲是未缘。必凭僧起(文)。此今钞不胜羯磨。不胜欲羯磨得意故斥之也。今即意自然地弱。不胜余羯磨。与欲亦应羯磨。羯磨既不成。与欲岂可作之(为言)。与欲自本不望地强弱。何云地弱故不胜欲羯磨难之哉。理合皆知。
  钞。令知界畔护夏等(云云)。钞批云。言护夏者。谓依界安居。须识限域也。言别众者不同法别众食别众。皆约界内有。别界外非犯。言护食者。常住僧食不得出界。忽若蓝大界小。有人将食还房。岂非犯盗。此义非理。如前宾已破记。盖是约界结地也。言护衣者依界结构衣界也(文)。
  钞。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云云)。钞批云。又唱相比丘不得称名(文)。羯磨结时。亦不得牒唱相人名者。表无别为故也。若称人名。恐人生疑专为此人结也。然五分文则称名作法。四分僧祇皆不称名(文)。
  钞。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云云)。钞批云。砺云。加法文中云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者。即同称事与欲。余事不成。今此云说戒类似称事。应专得说戒。此同意如说欲。若云其事与欲则不通余事。而用谓称僧所秉事也。今此结界既称同一说戒。亦是称事结界。此应但得说戒不通秉余法耶。答。此先后不同。故便有成不成。谓说欲称事欲法在前。作羯磨在后。故不成也。今称事结界先言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后乃称事言同一说戒故也。今虽有此料简。然是佛立法。一时不同。何可会也。宜问。结戒场中。何不言同一说戒者。答。戒场本为众大集难。前开结也。说戒通制本据住处。场非住故。不云同一说戒也(文)。
  记。结法唯一无简(云云)。问。余受日羯磨等唯一。何云受日白二羯磨等。答。其虽不云白二。不可有过。又云之无失故。或牒白二等。或又不牒也。
  钞。自然界内标(云云)。问。标作法界标。非自然界标。如何不云戒场标。云自然界内标哉。答。标显方域虽自然。云标有何过哉。此戒场外标与体异也。见其标正自然中。依之云自然内标也。莫非聚结异品收拾胜利。
  记。别更封土(云云)。芝园集云。初在大界。次开戒场。后又封土建坛令登而受具。又简正记云。次辨元与者。镜水大法引别传云。佛在祇树园中。楼至比丘请佛。立坛为结界受戒。佛许已于祇垣创于三坛。佛院门东名佛为比丘结戒坛。佛院门西名佛为比丘尼结戒坛。外院东门南置僧为比丘尼受戒坛。其东坛是大梵天王造。西坛是魔王波旬造(已上据西土坛场图也)。若论东夏创立戒场元者。梁僧传云。宋元嘉七年。罽宾沙门求那跋摩于杨都南林寺立坛令受戒者。登坛而受戒东晋法汰。又于瓦宫寺立坛。梁朝僧祐立四坛。一在云居寺。二栖霞寺。三归善寺。四敬爱寺。已外山头河北剑南等通计三百余处。至今遗风不坠。故便江表佛法相续不亏。三宝兴隆由戒场矣(文)。便新学晓迷汉落诵文而已。细心溺此迷非○莫治。
  记。谓主法者(云云)。此行事明非已下皆尔也。主法者谓众主长老也。
  记。对众执文号为证明(云云)。书唱相众中唱时。此文引合见计也。
  记。秉灯数字(云云)。灯火授唱相之字也。
  记。自告则巧庄对隅不异伶伦(云云)。于此有二义。一义云。作白等时。其坐席如伶人。相对立敷。并又僧相对置也。一义云。巧庄对隅者。此白等文必对句置。伶人四人立八人立不异对之。此义白告秉结俱付文。此其理也。
  记。秉结则引弄音声。便同歌伎(云云)。引弄即弄音音永歌也。唯念明晨散席生位高低。更忧请主相酬施利多少者。明日可教(为言)。
  记。非是一朝误彼大缘(云云)。一朝即指一期云一朝也。非谓一且也。
  记。二复示前无场唱法(云云)。意显有场相。无场此异。故自然显彼无场之相也。
  记。七大小二墙絣绳钉杙。为显一标两相(云云)。大墙大界外相墙也。小墙大界与戒场间墙也。问。今图中明絣绳。此一方自然一方作法也。为作法成外相。何为自然云相哉。答。既钞文云。戒场外相自然界内标故。为自然为相也。又义云。一标两相之言。唯令被二墙也。必以絣绳不可为一标两相也。
  钞。图下此外朱圆者(云云)。简正云。问。前已有集僧篇。今何更明。宝云。盖为繁文以显事用也。又问。何不长行书而作注文。宛陵云。贵娟繁故亦无别理(文)。
  钞。若先在戒檀内集僧(云云)。简正云。问。唯前之中戒坛容二十一人。或依外宗三十一人。今时诸方结戒檀并皆如此。既云先于此中四面集僧。或有两百人集来场内坐。不足如何所判。答。有两人。一依汝州闇梨云。所集之僧若多坐既不足。且令他出六十三步外免众。三依淮南阇梨云。且随多少尽坐。若结法但随小唱已。外诸僧纵在场外六十三步内。不犯别众。莫不总为集故来。法宝云。两解各有理。设今行事准于初释。不可抑夺思之(文)。各半约之。
  钞。相去百二十六步(云云)。三处僧作法。两方僧显相去分齐也。
  记注。异界已分共论(云云)。异界者他界六十三步也。皆谓两处僧作法中间分齐。故六十三步。或无难兰若五里。道行二里。皆他界已界共论故是通也。各半名局等者。取自分折半分故云局也。
  记。下即墙际上谓地面(云云)。墙下地面一物。但为墙云下为地云上。故且云上下也。尺八者不必可知。
  钞。又于西南角斜去大墙二尺许下一杙(云云)。此大概正南正面。尺八角云二尺也。委勘之正方一尺八寸。角二尺二寸二分也。故知今且依大概云余也。
  记。又下恐避参涉而穿墙心唱(云云)。内唱之时。于西南角内相外相聊相涉不分。故外相墙中心唱入。是以斥之。不见其相故。
  钞。若不依此解生(云云)。钞批云。谓若不解此图。于余别处唯行不得也(文)。
  记。若下明须立(云云)。问。须立之意如何。答。
  钞。今明结法分三(云云)。简正云。前后为一。唱相为二。秉法为三也。
  钞。缘前后(云云)。缘者指结界前后。云缘前后也。缘言聊不审也。
  钞。若先结大界者当舍已更前结之(云云)。彼五分本文意。初戒场在大界外结之。作诸众法授大戒。彼因诸比丘将受者往彼。路逢劫贼。夺衣钵等。佛言。听于僧妨内作之。别无自然结戒场。由此解先结大界竟。以戒场移置大界中结之。次以大界围绕彼戒场(巳上彼文意)。以彼本文对今钞记释。聊有其故。当舍者记释云解二界也。又先结大界者示忘误(云云)。彼本文因贼难以戒场移大界内。唯解先结大界。无解戒场如何。答。有义云。记言解二界者。本在界外戒场解之。故云尔也。若尔者此料简旁有故。忘误释尚不审也。加之钞下问答。引五分所明。应舍已更结。故知成也(云云)。此文殊难得意。如何。答。简正记。今钞记释义错得意。即彼记云。彼律受戒法云。比丘于界内别众受戒。佛言非法。自今后听向界外结小界受。即戒场也。后诸比丘将受者往彼。路逢劫贼。夺衣钵等。佛言听于僧坊内作之。若僧坊中先结大界竟。别无自然地结戒场如何。钞引律云。若先结大界者。当舍已更前结之。然后唱相结大界。法宝云。舍当已者。谓解劫旧时大界。即并是自然之地。更前结之者。谓前结戒场也。无犯一比丘唱戒场相。一比丘结即唱大界内外相。一比丘白二结。但恐向旧日本界体上结戒场即成重结。故制令解之。贵于自然地上结之。既有重结之也(诸家解此段总错也文)。又钞批云。钞中问答之意不同。此五分文令舍大界已结场。钞中即道应舍己更结。即道是舍戒场已更结岂非错耶(文)。此等记意。俱钞记释错得意欤。而此释辄难用欤。斥钞主有其恐。故此事能能可料简也。
  记。更字去呼望前重也(云云)。呼去声时重可训也。更重义故亦可平呼。改前倒者替义也。如云更衣。是以可训更前结之也。
  记。母论第一云(云云)。母论第一云。结界法先结小界。后结大界者。今言小界者是戒场也。次又云下因明净地文也。此即第八卷文也。彼具云差人先结净地。次结众僧坊(亦小界也)。后结大界。若忘结净厨。还解大界。后解小界。先结净地。次结小界。后结大界(云云)。问。注云。别结小界。以为净厨等者。何小界耶。答。今注甚隐略也。业疏文由来广也。彼释意净地加结必可作法界上。何自然地之上可结净地哉。故彼母论意顺十诵意。大界之内不许净地。若加结先结一小界。就彼结净地如了论图别住。故今注云别住小界。即净地之下地小界欤。可勘彼业疏。或今注意只指净地云小界欤。问。此注文注上二文欤。答。注又云以下文也。谓母论意大界内隔自然地。别结小摄僧界。以彼为净地所依。先结净地。次结大界。图之此次第同。今大界戒场先后次第故引为例证。故云与今颇同也。上先结小界○后结大界。小界戒场也。注小界净地所依。小摄僧小界也。允钞引母论第二(八丁)云。众僧住处初立寺时众僧齐集。应先羯磨作净厨处。后羯磨众僧房舍处。若当时忘误不羯磨作净厨处者。后若忆还解大界。后解小界。先羯磨净厨处结界法。先结小界。后结大界(文)。若忘结净地。
  记。善见寻文未获(云云)。问。济缘记正善见文引之。如母论云。先结小界。后结大界。何故今云未获哉。答。一义资持记前彼制故。此时未被获。济缘后被制故此时被寻获结。故济缘被引欤。若尔者资持与行宗济缘前后必可有定哉。师仰云资持先济缘次行宗后也(云云)。又义云。当时现行本即无之。故知灵芝资持御制时。有无之本御览故。此云尔也。济缘中文钞主御所览有之本记主寻得结故。彼又引之也。此即御所览异也。此师匠仰也。
  钞。今犹有人先结大界(云云)。钞批云。济云。即砺律师也。亦是相承古人之执也。古人据律文次第。文云以大界内安戒场故。以律中先时未开戒场。先结大界。后有缘开结戒场(云云)之文乃在后。古人即谓场居大界之后。不究义意也○若据缘执事者。如饮酒戒。娑伽陀醉卧道上为俗所讥。以为缘起。亦可房中自饮。应不结提。又如须提那。故二为缘。今时犯者岂论新旧(文)。
  钞。应舍已更结故知成也(云云)。问。凡依所部意。大界戒场结法有次。若知此教制故违次第。先结大界。后结戒场者。戒场作法不可成也。是以戒坛图经意。先结大界。后结戒场。结法不成(见)(文)。如今记之上引之。彼文意若先缦结大界。大界上重结戒场重结也。又无界分。是故戒场结法不成。又预围自然地。据后结戒场。结法次第越教制故。结法不成。是无法之地也(为言)。尔者彼释分明结法不成(文)。何今云成哉。两处释相违如何。答。付之有多义。一义云。今钞意立三重标。先结大界。后结戒场。故法成也。是以云故知成。钞意不立标应不成结法。坛经不立标故云无法地。依之坛本有异本云。先结大界。未分小界(云云)。依此本上义弥好也。又济缘记引坛云。修是非法之地(文)。若依此文与钞不相违欤(云云)。又义云。今五分所明应舍已更结。故知成也。释凡五分先结大界者。记云忘误也。忘误故非故违教。又唱结无乖。又预围空域。有何所违。是故后戒场结法成被得也。今指此忘误结法。云五分所明(乃至)故知成也。反知若非忘误。明白心故违越教制之次第。结之结法不可成故。戒坛图经云。修是无法。尔者两释约边边。始终不可有相违也(云云)。又一义云。前结大界。后结戒场。法式本起光师羯磨。至相部等师。如此行来也。是则于本宗者。全无相违。只乖他部次第许也。是故结法定成判也。末学辄结法不成可云哉。是以五百问论次文云。又云不知同于未制。于后结戒场。后法成云一义存之。若前结不成者。后法岂成哉。后法成故前结定成被得。但至坛经文者。结法虽成非法结故。后作法不成。是以云无法之地。是以济缘故无法言云非法之地引之也。若结法一向不成者。何必改无法言为非法哉。转言引之。灵芝意有由被得。如是得意时何无相违欤。
  钞。但不成后法(云云)。问。既结界作法成。何故后法不成哉。法事人界四缘具故。尔者何云不成哉。答。虽成界背法式故。又乍知非法行受故。望心不成受。违制故。问。实故违制。能秉人实可得违制罪。所受人何不成受哉。答。事非故。不具四缘故。所受人不成受戒欤。若尔者何不知人成受哉。答。
  钞。又云不知同于未制(云云)。简正云。又云下重释得成。五分虽制先小后大。今但见四分先结大界后方开结戒场。不知五分后制。今可同于未制先小后大之时。于此坛上作法应得成就。侥幸者非分过福也。五分已制。今若故心违结即应不成。若实不知同于未制之前。于此坛上作法必得(文)。赖有此路○侥幸窥。
  记。谓秉结之人未窥教(云云)。问。此记二释差异如何耶。答。济抄云。初释意约结之僧愚痴。若如此时受者一向不知此事。亦可成戒。若彼才知不成受也。后释意约行受之僧心。其义易了(云云)。私云。初约初结界之僧知不知故不同也。径。
  钞。总唱三相已具加二种羯磨(云云)。钞批云。立谓有师行法。便于场中具唱三重相。即结戒场。并于戒场中。即遥结大界已。故曰具加二重羯磨。上言界内不集者。即不尽自然集也(文)。
  钞。先明唱相有二不同(云云)。钞批云先明唱相有二不同者。先唱内相。三周次唱外相。三周后乃总结。二谓别唱内外。一周已随遍结之(文)。不须同下。云后此等。东颊外土棱。
  钞。随屈曲北入至门限裹(云云)。问。如图穿门限头入(见)何此不唱穿哉。答。师仰云。不尽理故不云穿欤。上小墙大物故且云穿。此限小物故不云欤。又此门限旁墙形屈曲。唱北入虽不云穿。有自至义分故不唱穿。墙无速物故且云穿。问。如图相者。全无屈曲。何云屈曲。若云屈曲者。北人之言可略之也。重叠如何。答。图且显一物。今唱相可样可有屈曲。思召令屈曲欤。亦随屈曲即北入也。尔者无昔见欤。
  记。标结之词通须牒(云云)。此标结词人不唱故。此必可唱也。
  记。羯磨中牒缘加减(云云)。一义云。加内外字云加。不加云减。今文释其义故云牒缘加减也。一义云。总羯磨法。牒缘增减。纲骨不增减。其中今于减缘中。释内外字加不加故。云牒缘加减。非谓加内字云加不加云减也(为言)。
  记。有云外字义通本有(云云)。此会正记意也。即会正记云。双下虽有外字。以义通本有故不言也。问。前无场结法。何无外字。答。既言四方相。则是外义(文)。意云外义不论有场无场大界。本有之故云义通本有也。是以今不云加之。内字有场大界时初来。故知今加之也。若尔者外字本有。何故前无场大界时无外字哉。答。云四方相内。四方自外义分显故不置字也。若尔者如前外义显。何又今出外字哉。是可义分。如何。答。此自虽有义分。且为对字云内外也。外字义通本有。
  记。以体望相并是外故(云云)。钞批云。魏末光律师明解律宗。时当僧望。每登讲说常有千人。后因结界。共他诤此足内字义。诤犹未已时。有新学少年。便出言曰若以相望相(云云)有内外。以体望相体必相内。其时光公结舌然久答言亦应如此。故知不用加字(文)。
  钞。结三小界法三门分之(云云)。简正记云。三门分之者。集僧为一。不立方相为二。结法为三也(文)。
  记。请无所疑(云云)。问。其疑意如何。答。有难兰若七盘陀分齐。可疑通余结大界等作法。故引唯结三小界文遣彼疑也。集僧篇云。有难兰若唯局三小。自余五相并通大界(文)。此六相自然料简文也。
  钞。文中不开(云云)。简正云准律受戒小界文。云无村阿兰若。说戒小界文云无村旷野中。自恣小界文云非村阿兰若。故知定是兰若迥露来难易见。
  记。迥故来难露故易见(云云)。钞批云一义来难易见者。难谓不同意难也。是以钞批云。聚落隐屏墙壁荫瞙为难。比丘或隐舍在七盘之内则成别众。恶比丘来不得见也。兰若迥露来难易见故开也(文)。简正云。今兰若无墙院隐覆。空迥之间来难易见也。文中难字。一解。作平声呼。谓恶比丘从彼来极是难。设来亦易见。二云。难去呼。不同意人来为我作唱留难。既是迥露彼者来时易见也(文)。又云。宣问。如?睒弥国不同和。如何同处别。说开也。答。此不同彼。彼则事见。两乖便非僧仪。故开别说。此见同事别。于事不和得成何别。故开前结也(文).
  钞。有难遮作(云云)。遮作受说恣等羯磨也。柄。
  钞。说戒直坐自恣圆坐(云云)。简正云。说戒直坐开无众具。维那秉白总无。既不行事。但一坐之外并无相。自恣圆圆而坐。五德在中。取自恣故若直坐及聚坐等行事不便也(文)。
  钞。若准僧祇彼文云(云云)。僧祇(第八云云)若比丘长夜过十日欲舍衣者。当求持律能羯磨人请诸知识比丘出界外。若无戒场应结小界。羯磨者应作是说。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于此地。齐僧坐处外一寻已内。于其中作羯磨。诸大德听。于此处齐僧坐处外一寻已内。于其中作羯磨。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文)。问。僧祇意不许对首舍忏欤耶。答。此事有寻。而以今文见不许欤。即接齐僧等三句。
  钞。可即是小界立相也(云云)。简正云。彼律据大界内集僧难。故出外结戒场。噜作小界。此因恶比丘留难出外。不得例他无难。但为古人迷小之一字。错认其名致者斯失。今师云。若不信祇呼场为小界者。即四分戒场法中亦认戒场为小界。不可是小界立相耶(文)。此简正记意。后出界外结之。戒场得意见。而此不审也。岂以大界不围便戒场结之哉。此即常人法二同界只小界结之事也。是以钞云但同戒场之法。人法指类戒场。明知直不见戒场也。加之钞批云。若准僧祇等者。立谓是并州愿律师云。小界有标相。彼师引僧祇齐坐处一寻作羯磨。据此明知有标相也。今钞不同之。谓祇小界者。有彼律文中为舍忏事。大界难僧集。又无戒场故。开于大界外别结小界事。同摄僧大界戒场之法。以所结小故名为小界。便立标相结之。坐外更开一寻。是名小界。不得同前三小。今愿师滥执谓是三小。若据小名将为三小者。亦可四分呼戒场为小界。岂是其三小耶。今斥古师。明不用立相也(文)。
  记。举分况全(云云)。分在界内成足数。况皆在界内(为言)。
  记。十诵一比丘(云云)。十诵五十三(八丁)云。问。颇有一足数人。在四住处中与受戒。得名受戒耶。答曰。有若床榻材木连接四界与受戒。得名受戒(文)。疑恒镇心。逸(イツスウス)前无虚受之愿可也。镇压也。压(于甲反)寡殆(ホトンドマサニ)。
  钞。此人加用(云云)。古人义也。不可必固。必若合寺有缘济乏。
  钞。佛并开结(云云)。今记意唯结第三食同法别见。若依余记意通结前三。故云并见。问。今记意并言如何。答。今记意今文举第三结所由。明开食同法别。故结食同法别。文并上义显故云并开也。
  钞。合寺有缘(云云)。简正云合寺者合一寺徒众。有济乏缘。亦须作法不得直尔。若不和辄与僧别同是盗摄也。玄记更有一释。合寺是前二也。有缘济乏是后一。此不及前(文)。后释意合两寺得意也。
  钞。白二和僧送之(云云)。问。常住常住与十方常住中何物耶。答。有传云。大智律师余处云。十方常住物也。此义熟不熟俱屈十方常住得意。
  记。此诸羯磨(云云)。问。说戒犍度不失衣界。羯磨。又有听字。余羯磨又有听字。受日羯磨等何如是释耶。答。且付解羯磨如此释欤。或诸者多分义也。
  钞。随有单牒(云云)。解大界解戒场不通答。若作通答。可云复也。今作别答。故云随有单牒也。劫(カヘテシリゾイテ)。
  记。指前解无别法(云云)。指前无场大界解羯磨法也。故云无别法。
  钞。但翻结为解理通文顺(云云)。简正云。今师将小界翻结成解。今戒场准此翻结为解。故曰理通。又无住处之词。顺于戒场之文。故云文顺也(文)。
  记。指光师昙谛本亦然(云云)。今大藏中光本亡。谛本有之。但彼谛注云。解戒场唯除同住同说戒为异(云云)。若尔者何负难破乎。答。实论本虽除二同言。以大界解羯磨解戒场。故斥之欤可勘之也。问。业疏列四本。记释光本云。此同昙谛本。但加义注。故云准义(云云)。准此二本共除二同见。如何。答。大部同故。记家释此同昙谛本欤。虽然光师本牒二同见。即抄批云。所以知者。羯磨疏云。故光师出羯磨文。子注云。此一羯磨通解二界。随其大小。更无偏局(文)。问。何故资持记上下疏云。如结大界。即列二同。戒场小界摄僧义一。岂得二别。何不列也。准此增着亦得。如五分结场增文同一布萨等(此明戒场三小得增)减劫二同亦得。如诸界等(此明大界得减)。又云。说恣己衣。此三有难微通场上(文)。此等文牒二同。又行说恣何云本非说恣。又云可结不牒难古师哉。答。任时不定也。但一往难古执不当了可思之。或结时若牒二同。解不可有难。今如常不牒结之。而解方牒故斥之也。又说盗有难时。微通场上。而常途牒二同行说恣思故又斥之也。
  记。今准相翻之义(云云)。问。律小界正出解○羯磨欤。将又虽不出正文。律文翻结为解说欤。钞文云今准难事欤。答。
  钞。纵使王立有惭愧比丘剔坏(云云)。抄批云。检彼论云。有势力王于戒场上之房。名为难房。应令莫于此妨我布萨自恣等。若三语不止者。有惭愧比丘剔坏此房(文)。
  钞。送住寺比丘(云云)。余材草送住寺比丘者。法宝云回文解反应云送比丘住寺。或东寺住即返往彼西寺准同之(文)。
  记。坏音怪(云云)。北京义坏音怪读也。怪物怪也。汉音读怪故。南都义坏音怪可读。怪读怪。可勘之。
  钞。如世祭坛郊祀之所(云云)。都外云郊。此祭物处也。故云郊祀也。会正记云。郊祀尔雅云。邑外谓之郊。祀即祭祀(文)。济抄云。希王都外作坛。三年一度祀彼处。名郊祀台(云云)。
  记。亦如宫观醮坛(云云)。宫观者智公云道士宫也。道士者唐士祭物人之名也。济抄云。宫观者即高显台也(云云)。醮坛者酒祭坛云醮坛。谓天神等祭酒也。简正记云。城南之坛祭天神。城北之坛祭地祇(文)。
  钞。有言法起(云云)。简正云。有言法起者首律师解也(文)。问。此师由作善法。即发无作法(云云)。而无表必依有情表业被引起也。今地是非情。何有起无表哉。答。此问答即见简正记。云问。准论说无表法。须依有情表业引起。今地是非情。何得有无表。此生起法宝释云。人是有情秉法专意。只为加此非情。其处虽是非情。良由我有情心上引起。如法持衣衣亦是非情。比丘加法成就只为此三衣。从对首之后。一生已来此衣上恒有善无表法。复得相续。此亦如然岂非高例(文)。抄批云。问。地是无记。何得发于有记之善。答。地虽无记不知善恶。由心有记加其善法。被无记之地能令此地有善法记(文)。问。准俱舍等。无表必依法后得。所得而非情不立。得何得不失哉。答。彼俱舍意且约意戒无表云。法后得之所得彼无表运运增长故。今结界无作必非法后得所得又非运运增长之无作。只此结界无作如持咒加物。物有力用。此功能名为无作。故虽非情依羯磨加被力。不妨彼地有功能也。是以济缘记云有法二义。一者标结由心。心必发业。如咒加物。物必成用。二者依正二报。皆心所成。体既相关。理须发业(文)。爰知虽非得所得。彼非情之地。可带功能也。譬如衣钵受持是也。问。若尔者受持法。持衣人死其受持法亦失。故知后非情衣钵不带法之功能。能持人得是所持见。尔者今界其功能非情地。不可持之如何耶。答。彼受持法非情衣钵虽带之。但此能持之比丘。一期要期持之。故能持人死去。或舍之时其法失也。若受持法。能持比丘得之不令蒙所持衣设虽何衣钵可成受持。受戒无作纳得心中。对万境如妨之。而今不受持衣钵无持犯。故知受持法令蒙衣钵带之也。结界无作。未来相续之僧令作羯磨法事。要期结之设能结之僧虽死去。其无作之功能未来相续不失也。问。若尔者如劫火起时坏有情世间。此时可作羯磨。僧既无之。尔者结界法可谢灭。何下如土台尚不灭谈之哉。答。源结界时标心为未来僧之作法也。而劫火之时。现在虽无相续之僧。未来成劫时亦僧义非无。故其法犹不失也。问。此无作八种无作中可摄何哉。答。且可摄第七要期无作欤。所以尔者。钞中一云。七要期无作。亦名愿无作。如人发愿作会作衣等施。无作常生(文)。同记云。疏云如十大愿受及八分齐要心所期。如誓而起(文)。故知此界为作未来法界法事结界故。是要期无作也。若又要期心断失界。如决意弃舍是也。
  钞。属善行阴摄(云云)。问。此云作善法欤。将云无作善法欤耶。答。且此云作善法行阴摄欤。既记云。此既造作故属行阴。又云。心动成业。故知是作也。即能结界之僧。行阴之摄也。(为言)。
  钞。非谓善法与无记地连非不相及(云云)。会正云。恐言善行中法与无记地混故。曰非与地连。如堀界中土出界。非有法随去。又恐言法与地相离。故曰非不相及。如将外土入界。非谓此土无法。可取日光照地之喻明之(文)。私云。非地连者。如下土台虽地失法尚存故。非不相及者。此望诸结为言。若无地不成故。记界是色法(云云)。问。上界云非色。今又何云色哉。答。色者无作业相也。故云非色。今云色是所依地也。是以云色也。既云业依色起故。
  记。水相浮荡(云云)。问。界必依坚处者。船界时船下水非同界欤。又结水界时。水分非界欤。又合河结界时。水上乘船入界中。可无别众失哉。又何下云虽有水流于中坚阁在上作法者皆得哉。旁旁不明如何耶。答。船界且自然界也。水界自然界各别也。故非同界。此自本自然故。不及法起之所论欤。今付作法界。论有法无法故。次结水界。合河结界时。陆地竖标见。亘结之连地结之。尔者地之上水。同一界俱有法也。故合河结界之处。入界中列众非法也。下水流等界。同此义。下地既有法地故水流尚有法也。如地上阁。故今斥水相浮荡意。水轮际唯浮虚可见。当地无之故。结界法不通彼欤。又底无地故不类合河结界下水流等欤。问。水之当体虽虚浮非坚固。底之地分齐被持犹有其无作法。水轮际上金轮分齐水相。何无界法哉。答。无所依之地故欤。
  钞。起三重屋皆同一界(云云)。简正云。若无法起。空中竖阁阁上作法应不合得耶(文)。问。结界无作。遍初结地分齐可有之。何结界已后竖阁。已成就无作可遍上哉。若不遍上不可有同界之义。旁以不明如何耶。答。实彼善见文。结界已后竖阁见。即彼论云。作界场已后起屋覆界不失。若结小界已于中起三层楼。从地至最上层同一界(文)。尔者无起之作法。独遍事难思。可勘之。但连有法之地故。云同一界欤。以材木渡四界坐上如足数四处僧。故起标相限域为眼所对故(云云)。济抄云。是论藏中。定色法中之境界。有对义欤。谓色尘与眼根俱局对故。今是一由(云云)。陕(セバシ)。
  记。互不相通。是障碍故(云云)。济抄云。是论藏中障碍。有对之义欤。谓彼此色互相障碍不并在。故今不为一由也。作起三层楼。
  记注。有将法字(云云)。会正云。以界下是大师语。释上论意。谓法随严下明处毁法存。
  钞。昔云无有法起(云云)。抄批云。昔云。无有法起。乃至不至。不论法起有无者。即羯磨疏中。有人言。是砺律师也。立云。愿律师也。检砺羯磨疏云。昔解准善见论似有法起。今释不然。如行者造业发生无作。与行者心但谓出心边有得可得。故有业也。今此结界非别所为。能作是情所为非情何有法起。谁领系者。宾述此意云。凡言无表是身语业。岂得无情成就无表。若尔者善见如何会释。答。此是制限之内。非谓法起。但是约界集处。即引律文。灭诤犍度中云。何界现前谓在内作羯磨有制限者是也。谓是作法之处。简异自然。无别法起。如是类知。衣药等但是曾经作法。得无罪累。非是有法起。此举衣药钵等者。宾云物体之上。虽无无表。其作法人身中。亦起持戒无表。结界亦然。所结之地虽无无表。其作法人身中亦起结界功德无表色也(文)。贬(キラフ)。
  记。何法现前(云云)。问。法现前与毗尼现前不同如何。答。济抄云。勘砺律师疏云。此中法者谓定诤是非道理等也。次毗尼者。持道理勤更息诤(云云)。私云。三现前之时。法现前以三藏教法判是非。毗尼现前者依律教灭其理也。五现前之时法现前者羯磨法。毗尼现前依律灭诤云毗尼现前也。
  钞。以界威力故善神所护(云云)。抄批云。如前结大界中。多论及五分明结取村善神所护引此文证知有法起。若无法起善神那护(文)。简正云。记云。引萨婆多。意亦是证有法起若言无善神亦无所护也(文)。
  钞。如前五分所明(云云)。上料简是非中云。五分诸白衣新作堂舍。为得吉利。或为非人所恼。请僧于中布萨(文)。
  钞。乃至金刚界为土台(云云)。问。所依地。并能依无作俱有之欤。将唯能依无作有之欤如何。答两方也。问。若云俱有者。记云作业相天眼所见。准此释见唯无作。若有所依地。何但云无作哉。又云天眼所见。若依地。肉眼可见之。故又记改钞为字。云如土台。以无作喻土台若有所依地。即体土台也。何云如耶。若又依之但云有无作者。无所依地。岂无作法乎。又记引坛经是所依地见。尔者旁旁不明如何。答。学者料简有二义。一义云。俱有也。但无作业相释者。有无作地之相(为言)即业之所依地相也。非业即相欤。次天眼所见者。大灾坏劫时。欲界初禅无人故。二禅已上而遥见之细远也。故云天眼所见。非谓无所依地而无作之天眼。次如土台者以住劫等时土台喻今坏空时。结界所依地。故云如也。如是料简无其过者欤(云云)。付此义不明。大劫坏时天地皆尽。何有色法土台哉。是以抄批云。劫火起时者。深云此钞明不为劫火烧者。此明小劫也。若大劫时天地洞然。此非言限。明知劫火时色法土不可残见。如何。答。此事非私料简。即简正记云。玄记通云○纵大火起天地洞然。结界之地不焚。何怪(文)。爰知纵劫火时也结界地依法加被力不焚欤。抄批云。乃至金刚为土尘者。立明地行夜叉鬼行于地中犹鸟飞空。若至简结界处不能得进。由结界竟。至金刚轮际。有善法起故也(文)。此义意坛经文为今证据。彼功能色法二俱不失有之得意也(巳上一义)。又一义云。唯无作其地无之。记释分明也。但坛经文者。昔加法所依分齐。其无作住留故。云随其限域也。故知此义意。坛无唯无作功能留色法失得意也。问。付此义不明。界必依地结。随地上有无作功能。若所依地焚失。依何能依功德可住哉。答。此无作功能。不可思议殊胜故。虽无所依。结后必无作业相独留也。初起依地起。后必不依地故。是以钞云非谓善法与无记地连。又记云。堀去本土亦不失。虽无本土。无作独在无疑哉。又成劫时。此无作中有土亦为结界地故。问。若唯云留无作业。何故戒坛图经云。结界之地。随其限域。至金刚轮。虽纵劫坏。修莫毁等哉。此所依地莫毁见。如何。答云。结界之地者。无作业相。必与地相应故。直不云无作。且约所依之地云尔也。而正虽劫坏莫毁。无作业相事也。小法灭尽经云作伽蓝所。云所者且虽出所依之地。实释无作业相故。以此知今亦出所依所。虽云界实无作业相莫毁也。何况又记无作业相天眼所见义成竟。即引坛经文。故知无作业相存义无疑者也。天眼所见者。约南山正义之有宗义如是释也。小法灭尽经小乘故(已上两义竟)。问。若尔者何一具引证哉。答。此引二师义中。难无法义。只二文共证有法义计也。则检坛经前后出二义。中此约也法不坏义也。
  记。初至结之有三非(云云)。一相接错涉。二隔水等。三不舍本界是也。问。相接鼻突结之。错涉鼻ヲチカヘテ结之。尔者别相也。何合为一相哉。答。实相接错涉虽似二非。中间无自然义同故。今为一非也。
  记。及下三非不集羯磨如前结戒场中(云云)。三非者。一界不集。二羯磨不成。三相不练也。不集羯磨如前结界场者。不集者人非也。羯磨者法非也。
  记。重结即处非(云云)。涉抄云。凡结界法之界如者应自然地。然今于法地重结。故为处非。又错涉等三正为结界法所被。故事非也。钞言失不者(云云)。简正云。云失不者。失谓失法。不即不失(文)。
  钞。作念不还(云云)。抄批云。立明寺内作念不还出门即失(文)。今记以智论为证故。云故知未宿还来亦不失也。爰知抄批释不同也。但今十诵文。分明作不还意。当日出门即失不见。依之今抄记意俱十诵不分明。以智论决之。约一宿论失不见。是以简正记云。十诵四十七波离问佛。诸比丘舍僧坊去。作念不复还。名舍界不。佛言是名舍界。然须于界内起心。若界外作念遥舍不得。犹似白二舍。界外亦不得例知。智论一宿弃舍者。智论二十六。舍利弗与五百比丘。游行至空寺宿。说戒日不知内外界。白佛。佛言一宿弃舍则无也。大德云。前律文虽标心舍。若当日还由来失。须依此论经宿。明相出舍也(文)。
  记注。解疑之文(云云)。此于本界有疑云解。故斥古师解妨疑羯磨也。古师不择山泽旷野。作妨疑羯磨。故云方知昔谬也。
  记。但舍人界三种顿失(云云)。抄批云。今若解其大界。所依既谢。能依冥然自失(文)。虽本失末亡。而非正则。乱伦获罪。
  钞。二僧尼互结(云云)。问。尼界为僧自然界也。又僧界为尼自然也。僧尼界各各别界也。何云互结哉。答。异通途之互义欤。虽然出他界上结自界。又自界上结他界义聊同故云互结。虽然互义聊不同也。
  记。今准结类解(云云)。问。其准例之样如何耶。答。若僧前结亦后僧重不解前界。后法不成。前后二法互为障故。而僧尼类异故。互结既成。其类异故。互解不可成准例也。正取例处互不相障义边也。非谓互解相翻故也。
  记注。古记云结必先解(云云)。会正记云。互结者业疏作僧尼互解。由结必须先解。故今言结例解义(文)。此师意尼界上结僧界时。必先解尼界。而尼界不失得意欤。今师正义。正既成上解又不失得意给也。必非谓先解欤。
  钞。五空本处(云云)。本处荒废故也。问。若尔者上失戒相。何不同哉。答。上界相。虽有大途。小小失相。故云失界相故不同也。下都失相故。
  钞。五百问云大僧与尼通结得(云云)。彼论(六丁)云。问。二众结界得互叉结不。答。不得相叉。得共通结了(文)。今同钞引与记不同也。今钞通结得之得。准记文得字答词也。记云上二句即后问答(云云)。
  记。疏云不相叉(云云)。问。上论文云得叉。何今云不得哉。答云。论文得相叉不同法时也。不得相叉者。作同法时。必不相叉。盖合结也。僧出外非成同法故。若不同法相叉不可有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