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资行钞(事钞上三之分末也自正出同法三卷终)

  钞(上三之二)教授师至受者所(云云)。至问难所也。为舒正四角。稍点窜。明晓事仪多饶唇舌。便谓文宽无可寻究空。负传通。茍听忠告。
  记。注有云坛上非也(云云)。义苑云。高胜即坛上寄拖此事。可以陶化诱引之(文)。会正简正钞批等记。全同今记也。
  记。衣钵名字泛显之。词以通言路耳(云云)。示衣钵名字。虽非正用。凡显名为问难由致也。幞(ツヽム)。
  钞。前执五条等(云云)。问。当世行事于此时。同坐具令受持。是依何文哉。答。今钞业疏虽不见。戒坛图经见此事。即彼云。教授师从南面东阶却下○至同席处。敷座坐已。仍取受人衣钵讫。令其脱履上席。先取尼师坛。为受持已令在上坐等(文)。当世行事依此等欤。又彼文意。异常途次第。最初受坐具先敷之。次受三衣也。又彼不出受体。常途次第。即先三衣。次钵。后坐具也。出业疏四上。今钞次第且依坛经意欤。
  钞。若依诸部此处即为受衣钵(云云)。问。出众同前加只五分一律。何今云诸部哉。答。实如来问。但望古人受后义。诸部皆受前故云诸部也。是以记云诸部通指二律并在受前也。二律即五分僧祇。此受前。又衣古传受后也。然而十诵请师以前令加受。加受已后求和上。佛阿毗昙中。请师后对和上加受法。此二说疏钞中不出也。问。遮难毕可受持。何问遮以前问哉。答。今记引五分云。着袈裟时可见难见故无问欤。问。受持时可牒我比丘欤。将可牒沙弥欤。如何。答。口传但云我某甲。不称比丘沙弥。是以守一受戒方便中。只牒名字计也。
  记。若准业疏定依五分(云云)。今行事依此等欤。加之。注羯磨并坛经意。问难时令受持之(见)浪受。勉令实语。
  记。然非祖意(云云)。前受非谓非祖意。别立持衣阇梨。余处受持。斥之也。
  钞。汝应不识此罪(云云)。问。何不云此难哉。答。罪者所犯罪也。犯四重者成边罪难故。明彼所犯罪也。
  记。名字别故(云云)。业疏(三上)云。依俗中法。子生三月孩而名之。年至二十冠而字之。随义别立(文)。同记云。如孔子名丘仲尼○如智者字德安○祖师字法遍。瘦(ツユヤセタリ)。
  钞。汝非他贱人(云云)。是奴事也。是奴事也不是奴不。
  钞。如汝向者答我(云云)。师云。近云向。远云前也。
  钞。应教起立为正着七条(云云)。以前七条反着故。此时正着直也。问。以前既衣钵令受持。何不正着。问遮难以后着直也。答。实难思。但问难以前受持义。设虽受持尚反着。今初着直欤。若尔者。以前受持。何今云外律中于此受衣钵哉。此问难已后(见)其上以前受持。问难时云衣钵具足不言不符合。如何。答。五分文必不见问难后。只提出众问难之时云于此。无过欤。问遮言云。衣钵具足不。事实似前后颠倒。但受持借衣借钵可受持。故今问己有具不具。非己有不应受持(为言)。一义意。衣钵受持问难已后可作之。今文共见尔故。问。若尔者。何上问难已前出受持样哉。答。彼必不定问难已前。凡出家问难之时出受持样许也。此两义可随学者所存欤。
  钞。当作白等(云云)。问。何此不明索欲问和言哉。答。此明总答行事。故不出问和也。是以资持(上一下)云。此由受戒法中止约总答。不出前和坐立之相(文)。爰知。别答可再和也。是以简正记云。若据寻常别答之时。即须再和方得秉白(文)。问。若尔者。行通答后为问难出界外。如何。答。简正记云。问难盖是奉命为之。今既问了再入僧中。未教乞戒。不合坛出。故制在限内露处寻内也(文)。
  记。注今行别答先坐和已后起作白深乖仪相(云云)。简正云。教授师来僧中。即须展坐具与戒师。相对礼三拜。讫䠒跪或跏趺正坐。亦得先和僧。其戒师便与答问。然后却起立。秉单白问戒成不等。所以坐和僧立秉法者。谓坛上众僧皆坐。今若立和他。坐僧不得。故须坐和。又教授为僧所使。不得辄坐。故立秉白。如立说戒可以例之。今有人云。单白既许立秉。和僧立作亦得。此是迷教之流(文)。此虽出二义。坐和立秉为本也。
  记。注如前所斥(云云)。钞足数篇下记云。今世教授入众先坐。问和后起秉法。名为坐和立秉。此由受戒法中止约总答。不出前和坐立之相故。致盲争至今未已。今应问曰。威仪立秉本为教僧。今辄先坐。岂得是倨后教。钞文明示不得辄坐。汝今坐和。岂非辄耶(文)。恳恻至成仰生忻。庆树立。
  记。前牒初缘(云云)。济缘(三上)云。牒初缘者。谓先请也。牒今意者。正乞也。戒从僧者。谓今受体也。行随师者。即后随行也(文)。
  记。注此二句依疏释(云云)。彼疏中不分四句。只从和尚。已下二句牒斥。余句今记释也。
  记。所任事毕(云云)所作事也(为言)。
  记。各专一法故互有无(云云)。教授有差则无和。戒师有和则无差。故云互有一法(为言)。问。自恣之时。何先差后和哉。答。有人云。所望各别也。
  钞。羯磨众中而问故不须差(云云)。砺疏又问云。若言众中而问不须差者。自恣五德亦是对众作法。何以要差耶。但是圣人立法不同耳(云云)。
  钞。律直问十三难事(云云)。问。律中屏问对问俱正问之时。问遮计(见)何云直问十三难事哉。所以尔者。今钞上云。若约律本。但问十三难事。及论作法。但问诸遮(文)。同记云。安布中律因脱衣惭耻。佛言。自今已后。听问十三难。即列其相故。云但问等。至教授出众戒师对僧。两列问法。但问十六遮。故云及论等(文)。依之济抄云。律直问十三难事者。前二处但列遮。又彼律文。实直问遮。云何今直问哉。答。诚如来难。但今所论正意。但前缘之有无也。故且云尔也(云云)。允钞云。论律中兼云问十三难文有之。正问之时但出遮也(云云)。今兹无有前缘者。虽不正问。若问难时可有前缘。今无之故云也。问。若尔者。何今记云屏问则有。对问则无哉。答。实正问时共虽无之。屏问时先可问十三难有之。且如是释欤。即五十五(六丁)云。有欲受持戒者。彼将界外脱衣看时。受戒者惭耻。稽首受戒事。白佛。佛言。不得如是露形看。自今已后。听问十三难事。然后授具足戒。当作如是问。汝不犯边罪不。汝○(一一皆十三问也)问十三难事。然后授具足戒。尔时受者置眼见耳不闻处。戒师当作白羯磨言。大德僧听○(着教授师白也)同三十五(六丁)云。彼教授师如是问已。还来众僧中。如常威仪。相去舒平相及处立。当如是白。大德僧听○(召入白也)彼来已。当为投衣钵。教礼僧足已。到戒师前。合掌作如是语。大德僧听。我○(出受戒文)戒师作白羯磨。应如是白。大德僧听○(戒师白也)善男子。听。今是至诚时。实语时。我今随所问汝。汝当随实答。汝字何等。和尚字谁。汝年满二十○作白羯磨。应如是白。大德僧听○(正受戒体白四也文)准此正问遮也。今记家依此等文。如是释之给欤。
  钞。示四种异名(云云)。示三衣并钵名云尔也。下被上达。非缘而受。广张示导发戒。正宗。知何是上品。徒自抂问。
  钞。故论云若此戒法(云云)。钞批云。此是多论也。羯磨疏引多论。证者正量也。应四顾望之。不令非列之相。听作羯磨。
  钞。或睡入定开语等(云云)。问。此受者事欤。将能秉僧事欤。如何。答。此能秉僧事也。闹语(不静也)阓余即是异(绝句)。
  记。觉谓初起(云云)。初念也。思惟第二已去也。
  记。不说得罪此局不答(云云)。问。此说意。以不说属答法人(见)。而本文意。约羯磨(见)。即彼十诵第二十一云。诸比丘言。我虽在羯磨中。不忆不知。以是事白佛。佛言。从今听羯磨时。当一心听。莫余觉余思惟。当专心。当勤。当教。重思惟心心等。同忆念应如是听羯磨。作羯磨者。分别言是第一羯磨第二羯磨第三羯磨。若分别说。得突吉罗(文)。此文明不见约答法人。如何。答。实今记意。聊背本文欤。以义释之也。既余记意。如本文得意。简正云。不说得罪者。不分别说云此是第一番等亦吉也(文)。问。此一段十诵制同秉僧欤。约能秉僧欤。答。可通能秉并同秉僧欤。彼本文意。分明以应分别已下为能作羯磨人。或睡入定等专约同秉僧(见)。岂唯受戒。凡居师列可不慎耶。
  钞。余一羯磨在(云云)。别释第三羯磨也。发身总虚空界。心缘救摄三有众生。不同上广。同共合掌。作助举此羯磨。令众知委。举发前法。鼓(ウチタヽヒチ)。
  记。注入身心(云云)。会元三云。注入者。前既开导色心诸法即性本具。若有一法从外入者。不为圆妙。今云入。甚乖圆旨。答。无始迷妄为外物。今日开解顿悟唯心。法本自如。悟故言入。故祖师云。开示不由外来。悟入诚由内起者。是也。问。初则动转。次则举集。其相如何。答。既了诸法唯我一念。一念动而万法动。一念集万法集。但初运心作念故云动转。次惭明照凝寂。故云举集。三则能所泯。已微妙融会故云注入。动集即性事理一如。皆不思议故也。策进受者。白告众僧。枝蔓。
  记。然是众行(云云)三行之中众行也。但行作法。故不明无作体(为言)。
  记。识体摄修宗归中卷(云云)。中卷中明戒体故。
  钞。不及后安居便数为岁(云云)。后安居已后受戒人。以其年数为一夏。故斥之也。简正云。不及后安居等者。若五月十六日前受即得此夏。十六日已后即不得。今此不及十六日。便妄数云。以此白佛。佛言。不尔(文)。
  钞。有者应和尚阇梨教授时节云(云云)。问。如今默记时节事。和尚阇梨。何云教授哉。答。羯磨经云和尚阇梨等(云云)。若委细论文者。岂简教授哉。
  钞。日中竖之记其影头(云云)。有云。不谓日之正中。但日影中竖之。故云尔也(云云)。
  钞。卧尺量之(云云)。タカバカリヲ卧次第量其影也。
  钞。善见云受戒已互取脚随身量影(云云)。善见(十七)云。受戒已应步影。步影者。正立任取脚。为初随身影长短步影。步影竟教其时其时者。或冬或春或夏时。竟教日月。日月时次教受戒时数多少。次与四依已。次说四重。受戒已令新受戒者在前出(文)。准此文。记二释初释顺今文欤。
  记。齐头影处以脚相接(云云)。从脚踏所至头齐处为分齐也。以脚相接者。欲知其长短。以足步之。脚脚相接。可知十脚乃至指分等。如今世踏田数分齐也。
  记。语通上下(云云)。若连上时。示春冬时。众数多少训之也。示时定众不乱者。谓定众坐籍不乱也。若连下时。示春冬时。众数多少后说四依四重训之也。在僧下坐。窄(スボシセバシ)。
  钞。同时为说随相不必戒师(云云)。钞批云。夫说相之法余人并得。不要和尚及羯磨师也(文)。问。记此示古非引业疏三下文意如何耶。答。此释实难思。但有人云。随人说相。必戒师则说同时。说相则别人说故。不必戒师释之。古师必随人说相。一一诫语。故局羯磨作之得意。今师受戒尚随缘至三。何况说相但示相诲约故。任时前后不可专局。斥之也。次此案古师必戒师欤(为言)。但随人说相局羯磨师。同时说相通余人。段未难治定欤。
  钞。问此新受戒人相同界外来者(云云)。钞批云。此问意云。其教授师出外问题回来。来重更和僧。今此受者。亦相是外来。何不重和。答。当处新起者。在此坛上成比丘。故曰新起也。何独此四为缘起有过。
  记。律因比丘受具已(云云)。三十五(七丁)云。有比丘(不出名字也)。钞批云。立谓。先未制前有事戒者。从坛场出还在师后。行道逢故。二问言。汝所来。答言。我出家受具。来因即邀共行非。后师问言。汝何处来具。答上事。和上呵云。汝出去。汝今非复比丘。弟子恚言。何不早语。我道因是。佛制先为说四重(文)。是当淫戒之重犯。准业疏三上。当成道十二年。说相缘起兴(见)。问。四依缘起不见。如何。答。简正云。律缘中。因波罗奈城有一外道。出家受戒。受戒之后不旨乞食。便乃休道。以是白佛。佛言。自今已后。先说四依也(文)。若毁非用。
  记。与本二(云云)谓旧妻也。本在俗时夫妇二相并。故云本二也。宁起行用不须愿求。善不自发望上而学。可准下流耶。若遂鄙怀。遂鄙怀。医卜伎艺。
  记。宜须隐括取悟于心(云云)。荀子十七云。拘木必将待隐括。然后直(文)。注云。拘读为钩。曲也。隐括正曲木之木也(文)。
  记。写之甚易(云云)。此破会正。彼全文写故。备载○磨。余处学。
  钞。次为受衣钵坐具(云云)。问。此次第在坛上受衣钵欤。说相以后下坛受之欤。答。简正有二意。即彼记云。镜水大德云。今时在坛上对众。众最善。不然。下坛后向屏处与受亦得(文)。
  钞。若沙弥时○更请施主(云云)。问。说净必可为受戒后之旨分明也。衣钵受持嫌受后行事。相违如何。答。
  记。既说相已次说四依(云云)。善见(十八)云。次与四依已。次说四重(文)相违如何。答。
  钞。总将说净(云云)。问。此说净何处可作之哉。答。简正云。又说净时。或在坛上。虽多人列行。须遂人一一说之。有处行事。十人五人一时说者。且问伊说相。是但对首法。因何通多人。故知。不达也(文)。问。若尔者。悉持长衣等可至坛上耶。答。可寻之。问。说净所对如何。答。可对比丘。既受戒故。
  钞。应令将舍作吉罗忏(云云)。问。今忏时比丘也。何可用吉忏哉。答。此问答钞批(见)即彼记云。问。沙弥犯长得吉。今成比丘。何不犯提。解云。其身虽转罪体不转。故仍本吉忏(文)。舍财还衣等作法。于僧中对比丘作之也。问。吉罗忏悔之时。可用谁人哉。答。有人云。对教授后师。则受持衣钵例也。若下坛之后。又可对比丘也。
  钞。次授六念(云云)。问。师僧等必如四重。可授六念哉。又授六念事。坛上授之耶。答。何不分明。彼律文不见。何追可勘之。问。上法附云舍戒六念。至释文。何先六念。次舍戒耶。答。此事简正记出三义。即彼记云。外人难云。前标篇首下。注文乃云舍戒六念法。何以前后有违。答。诸释不同。一宛陵云。前来篇首下注文为简滥故。若云六念舍戒。时人谓六念便堪舍戒其体是一。所以云舍戒六念。今依位次故先六念。二依玄记云。标题下注文。盖是制作家。对上标受戒戒名。注舍戒之法。取受舍相对也。释中。先六念者。据行护次第。才受后便须六念。三依法宝解。受舍二处互为先后者。表舍戒通始终。初受竟。忽有缘便开舍。故依注文。初若无缘未舍。终于一生厌时方舍。若论六念。初受竟即须持。不可阙失。故在初列。今详三解。第二名为正也(文)。
  钞。注出僧祇文(云云)。十六(六丁)云。比丘要当知日数应施食。知腊数。忆所受持衣列众食病不病。若人问今日几日。不得逆问。昨日是几日。当知月一二日乃至四十五日。月大小悉应知。比丘清旦当作施食。今日得食施。某甲施主欤。于我不计我。当食。三说。日日自忆若干腊数。当忆受持三衣及不受作净施者。念别众食若病不病(文)。
  钞。第一念知日月(云云)。有传云。此点样下第五第六文言符顺也。
  钞。应言今朝白月一日(云云)。于此第一念。今师意。有总别之二。别者如今。白月不念大小。但云白月一日乃至十五日也。黑月念大小。如云黑月大一日乃至十五日。或黑月小一日乃至十四日。次总者不论黑白。如云正月小一日乃至二十九日。或正月大一日乃至三十日。是也。定宾律师意。聊不同也。即宾疏云。第一念。此月大(或小)白月(或黑月)一日(二三等准数念之)此念意。言黑白总论以辨大小。若论数日。随黑白中分一二等(文)。此即念月大小。故应俗人问令识知之。念黑白。故亦识去布萨远近也。是以念云。今朝正月大白月一日乃至十五日。黑月可准知。今当寺相传行事。依此定宾释念之也。简正云。今朝白月至十五日者。大德云。据律中先是黑月后是白月。盖译家不解回文。今钞白月在先。黑月向后方为顺也(文)。
  钞。今朝白月一日至十五日以纯大故不云大小(云云)。问。尼钞六念篇云。若是白月应之。今朝白月大一日乃至十五日。以白月一向大故不须云小。若是黑月便通大小。文相违如何。答。
  钞。识去布萨远近出家日月(云云)。简正云。祇律云。乃至十五日出家法式者。谓一月中两度说戒。故须委知黑白大小。是出家法式也(文)。或点云。识去布萨远近。出家日月法式如此。
  钞。若据律文为俗人问令使识知(云云)。简正云。准律。说戒法中。诸长者问比丘言。今日是何日。比丘不知。俗人讥云。日月尚不能知。有何圣法。以此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当作数法数日等。时长者又问黑白月。比丘不知。佛言。听作三十数法十五属黑。十五属白等(文)。此指本律(见)。而允师钞云。若据律文者。指僧祇文也(云云)。准此文。西天俗人知黑白。故念黑白也。付之有二意。一为答俗人。二为知布萨时。此唐土俗不知黑白。故云准此方土也。
  钞。不论黑白(云云)。问。此释不分黑白大小(见)尔者违上所引律缘起如何。答。钞云准此方土。记云随方对俗。爰知。且约唐土一方如此释欤。
  钞。若全不受请(云云)。此人别愿不受请人也。如行头陀人。次若受请者。常受请用人也。不请时不受也。
  钞。我今自食已食(云云)。简正云。我自食已食者。此据一生已来长自作食。虽从施主乞得谷米。才受讫。便是自己之物。并不受施主食及僧食等。我僧常食者。谓此一生来长餐常住之食。不受外请及乞食等。此食须约时长不论冬夏。开堂方可得名僧常。若暂时月十日等。并不在此例也。我常乞食者。谓此约一生已来不受外请。亦食僧常食及僧已等食。不论寒暑。长自乞食。方得名为常乞食。若暂时持钵。即不在此例也(文)。
  钞。有言食僧常食(云云)。羯磨云。若言我常自食僧食(云云)。尔者今常经中常。同异如何。答。意同物欤。
  记。此局不受请者(云云)。今云食僧常食。局不受请人。而世多受请人云食僧常食。是妄滥用也。故斥之。
  记。又言有请不背(云云)。此言含两意。其意如记自释。宣既云有请不背。心开二边。又言已上非不受请人。作食常食等念。故斥之也。又言已下又出别义斥之也。两期言之。无由约也。
  钞。若受请者(云云)。简正云。我自食无请处者。谓今无请。院中自食即依此作也。我今僧食无请处。谓今无请。堂头暂有齐设。即云僧食。若长开堂。便同僧常食也。故知。僧食与僧常食各别。不得雷同。我今乞食无请处者。谓今无请。但暂时益即云乞食也(文)。问。早朝无人请召。故念乞食或自己食。至中时有请事。得受请否。若不受请。岂非背请哉。答。此事古来有异义。简正记总出四说。彼云。一说云。但不要去。即得此念成就。若去不成。今难。不去既是受请人。有请不去。便成背请。云何不去。二说云。去即不妨。但改第二念。即得余五不用改也。今难云。六念境虽有六。所被各殊。然体同。一法各改第二法不成也。往往有人。如是见解知之。第三解云。一时总更作过。不犯重乘非也。此释无理更甚于前。第四今依所禀云。但将有请不背通贯下句。如云我今自食已食有请不背。或云我今乞食有请不背等(文)。有传云。北京本净长老门徒用第二释。唯改第二念处。此义不然。难云。今记云清晨念定不容后改(文)非违之哉。加之。简正记自破第二义。如何依之。有传云。有简正记第一释。不去不改也。又义云。难去时虽乖本念。趣他请等也。所以尔。目连为乞食出聚落。望时受请。彼岂晨朝不作六念哉。以知。虽乖本念趣请(云云)(此西大寺长老义也)。
  记。谓不常定者(云云)谓请用不定故。有受请时。有不受请时。故不定也。
  记。注旧云当众相对(云云)。会正云。五众本众自相对。无则宜通舍。比丘某甲。假想一人也(文)。义苑云。五众者通论也。其实当众自相对(文)。
  钞。檀越于我不计我(云云)。一义点。坛越于我不计我。得自恣食(云云)。又点。我字可付下也。云檀越于我不计。我得自恣食(云云)。意云。不计者。必一向局我计不请。故汝自恣食云也。
  钞。注五种十诵开之(云云)。十诵(序中九丁)云。阿难有二请。不与他。不敢吐食。为恭敬佛故。又不敢咽。为持戒故。佛知阿难心悔告云。心念与○除五种人。一者坐禅人。二者独处。三者远行。四者长病。五者饥饿时。依亲里住。如是人更无余人。听生念与他(文)。问。阿难缘五缘中何哉。答。非五人中。问。若尔者。何加阿难缘。不云六人哉。答。阿难忘之。问。即坐且开之。此为缘起。后开五人中。故如阿难人后不开(见)。可寻之也。问。长病等。展转食开缘也。设虽不舍请背请。可无过。何必此缘上尚舍请哉。答。有病开心念捻请者。十诵意也。本律意。自本有病开缘也。虽不作心念。无过欤。能能可寻也。
  钞。知受戒时夏腊云(云云)。会正云。腊者猎也。猎禽兽以祭先祖。岁末祭神名也(文)。钞批云。应师云。风俗通曰。汉曰腊。腊田猎也。取禽兽祭先祖也。此即岁终祭神名也。经律言腊。即岁义也(文)。
  钞。应云我三衣钵具有长已说净(云云)。问。此具者。具足之具欤。将又坐具之具欤。答。有二义。一义云。具足具也。所以尔者。记云。衣钵制物摄。理须具(云云)。注羯磨云。我今三衣钵具。并受钵长衣并说净(文)。同注云。复有不受持不说净者。随有念持念说(文)。尼钞上云。我五衣具足受持(文)。宾疏末云。三衣钵具(文)。简正七(本)云。法宝云。三衣与钵尽皆具足。故云三衣钵具○座主云。具字属于坐具也。既同制物。岂有衣钵受持坐具不持哉。大德云。此解亦是一途。不可押夺(文)。此等诸文分明具足(见)。尔者可训三衣钵具也。问。付此义。坐具制物也。可不念哉。答。又义云。此具者。坐具具也。所以尔者。同制物故尤可念也。是以下师资篇云。引僧祇文云。三衣钵具漉水囊等(云云)。正勘僧祇本文云。三衣钵尼师坛漉水囊草履(文)。故祖师尼师坛释具也。何况简正一义分明释具字属于坐具也。
  记。及余三长限内未暇(云云)。三长。谓长衣长钵长药三长也。钞注云衣钵药故。济抄云。衣钵可尔。于药可言长药未说净哉。答。准理。七日内自初日可尔言。问。言长者。是受持外物也。此已受持。何并言长耶。答。准理。药之持长可异衣钵。此药加法为防内宿恶触等也。而言长者。对本四依烂药。言长无苦(云云)。一义云。三长者。十日·月望·急施也。
  记。生不说净(云云)谓受持已来云也。
  记。逐日对圣(云云)。上十缘中。六念对佛故言称○说净。
  记。法语之言改之为贵(云云)。无云无。有云有。故云责也。所诠不具制物。又长衣不说净。称阙衣及未说净。迷教慢法六念。法语之言也。改彼迷。云三衣钵具长衣已说净。实具之说净。之为贵(为言)。一至于此。
  记。唯约受请(云云)。约坛那之食。故食则四人长一人为患(文)。
  记。九缘别众戒中(云云)。本宗七缘。他部二缘(多论僧次五分依地)故合云九也。
  记。一三是戒(云云)。问。第一念日月何云戒哉。答。为知布萨故念之。故属戒欤。康ユヘ羸ヤス安健ツヨシ。
  记。晨朝不作止犯六吉(云云)。问。济缘(一上)云。六念且制清晨。实通朝夕(文)。何今云晨朝不作。相违耶。答。允公云。此云晨朝不作止犯六吉。一向欲不作人。故云止犯六吉。济缘记意。虽欲作。当时迷忘。时通朝夕也。其中且制清晨者。相从第二念且制清旦。故僧祇云晨起六念也。实第二第五外四念通朝夕。是以云通朝夕也。故饰宗记云。故使古来依僧祇作念。彼文虽复唯第二念遣清旦作。准义余念纵清旦作。使有常准。施益其善。又余五念纵日暮作。但通一日其义不妨。且随第二相从清旦(文)。实通朝夕。约余念且如是释也。第二第五念必晨朝可作也。余念相从。此虽可作朝或忘等缘通夕也(云云)。又义云。六念俱皆必晨朝可作。故云晨朝不作止犯六吉也。济缘记文。六念且制清晨者。常六念晨朝可作之。余接心观念等通朝夕故。云实通朝夕。余接心观念等摄六念故。是以。正源记云。常途六念且据晨朝。摄心观念实通朝夕(文)。付之。不明六念必局朝。余念通朝夕(文)。自本异物也。对何云旦。又云实哉。故知。于六念云旦。云实欤。又简正意存别义。即彼记云。外难云。如朝忘未作六念之法。至晚方忆。为更诵。必为不用作。嘉曲云。须更作六念。但故第二云。我已食僧食。或云已食。一切临时。大德云。若故意朝来不作。即已结犯了。或是迷心。圣开无过。何须更作。准期道理。上解者非。
  记。古记云防二十七罪(云云)。会正云。第一念防三罪。不作吉。不知布萨日吉。俗问不知吉。第二念防三罪。不作吉。背前向后提。背后向前吉。第三防四罪。不作吉。不依夏坐吉。不依夏受利。满五夷。不满兰。第四念防八罪。不作吉。衣犯长提。减量吉。钵不具吉。衣不具吉。衣不受吉。长钵堤。第五念防六罪。不作吉。破僧兰。违屏谏提。违僧谏残。别众食提。有缘不白入吉。第六念防三罪。不作吉。违众吉。兰若受女人送食提舍尼。上二十七罪也(取意)。简正六念结犯。依法宝总有二十六罪。十六吉。五提。二兰。一残。一夷。一提舍尼也。
  记。注又印行六念云(云云)。唐戒朝副六念折之。今指之。天印板开六念。故云印行也。澡罐盂(□云音钵盂器)盆。
  记。先诵经论(云云)谓且诵经论。后诵律者也未可。亦得。
  记。据论为制在律归听(云云)。问。斧实可然。针六物中入之。如云三衣钵坐具针筒。尔者如何哉。答。律六物中。针筒出不出不同也。是以出制物。六物时。二衣篇中。入水袋不入针筒。故且约此边。一往云在津归听欤。
  钞。勘问知非贼住(云云)。钞批云。应问何时受戒。若称秋时者。即知外道。以佛法中唯有三时故异外道俗人也(文)。
  钞。受戒已抄出与之(云云)。钞批云。如受戒竟各六念等。是也(文)。问。何时抄出可与之哉。答。
  钞。二明舍戒(云云)。问。此舍戒者。舍已生戒善哉。答。不尔。是以钞批云。问。凡言舍戒。若舍已生戒善为因义边。若舍无作戒体。答。已生戒善为因感果。必然不舍。但舍无作戒体。本受要期一形无作任运相续。今心厌舍。使无作不相续起名为舍戒(文)。
  记。七反降魔(云云)。钞批云。宾云。谓烦恼魔也。由被逼烦恼故舍戒也。高云。为烦恼逼七反舍戒。乃是被魔降。何成峰魔。今亦可。约七回受戒名为降魔也。又有传曰。或比丘魔女反来污之。第七反时终厌了出家。故云尔也(云云)。私云。第七反时。断烦恼魔受具。并得阿罗汉。故云尔也。
  钞。二为来去无障(云云)。简正云。来去者。今开舍戒不犯重。是去时无障。后时更欲出家。不成边罪之难。是来时无障也(文)。
  钞。尼有一义(云云)。初为不成波罗夷一义也。问。此问之意。尼无重出家。何故开舍哉问之。而为答之。以二义成之。尔者二义共尼可具之(闻)。何云有一义哉。答。实问虽同开尼舍戒。因舍戒言总示舍戒之由。虽然其中。尼但具一义也(为言)。
  钞。令在俗无过不生讥丑过失(云云)。简正记云。身虽是俗。戒体是尼。随所作时不免犯戒。又招讥过。今开舍戒。与欲女不别。所造无愆。不生讥责等(文)。
  钞。注准义应得作下二众(云云)。简正记云。今者体既清净心乐佛法。令与十戒。六法调身意。依此修行(文)。

  师资相摄篇第九
  记(上三之三)亦依二师(云云)和上依止也。   记。容相涉(云云)涉沙弥二师也。此合入受戒篇中。日积业深行久德固者。皆赖斯矣。
  钞。互相敦遇(云云)。会正记云。敦厚遇顾也(文)。厚顾。
  钞。比玄教陵迟慧风掩扇(云云)。玄教即指师资行也。又云。指教法也。即钞批云。谓玄妙教法(文)。会正云。玄教。玄微教也。陵迟者。会正云。陵迟。毛诗云。礼义陵迟。言不进益也(文)。简正云。陵迟者。即徐徐不进之貌也。
  钞。俗怀悔慢(云云)。简正云。俗怀等者。侮轻也。染俗情怀轻师慢教(文)。无由师无卒诱之心。资阙奉行之志。
  钞。二彼相舍(云云)彼此义也。谓师资二人也。欲令光道焉可得。
  钞。授以安危之方(云云)。俗云。四海安危时云安。云危事也。今记释安危即与乐。故可训安危。
  记。注孟子云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云云)。有云。孔子孟夏云。人作此文。彼先王行非法恼民。当帝行如法悦民意。委细述之处文也。
  钞。此无正翻(云云)。钞批云。此方先无此类。不知何翻。若如水火。彼此俱有。呼名虽异可得对翻。今言力生正行者。此约义翻故也。
  钞。善见云无罪见罪等(云云)。彼第六(十六纸)云。阿育王。在殿上。向东巡行。王见瞿陀沙弥。于殿前威仪具足视地七尺○王作此念。沙弥者。屈伸俯仰威义庠序。王见欢喜。沙弥说偈曰。往昔因缘故。今生复欢喜。譬如郁钵花。得水鲜开敷于是。王生慈悲。遣三臣唤沙弥○即就王座。王以己所食与沙弥。即咒愿已食。王向沙弥言。供八分。沙弥答。善哉。我当回与师。王问沙弥。师是谁耶。答曰。无罪见罪呵责。是名我师。王言。更与八分。沙弥答曰。善哉。我当与阿阇梨。王复问言。阇梨是谁。答曰。于善法中教授令知。见我阇梨。王复答曰。善哉。我更与八分(文)。齐批云。八分者。八人食也。又四度与之。即三十二人食也(云云)。然见论但云八分。又见八人。又第一度但与王食云。不云八分也。又义云。八分者。指八合云八分欤。无罪见罪者。有二点。一义(赖圆房)点云。无罪见罪诃责。训之也。此则钞批简正记等虽出此义。终破非也。是以钞批云。无罪见罪者。此明弟子虽依教终行外望似若清净无罪。而师细检见其有罪。故曰也。以其罪中强见罪故呵责也(文)。简正云。所言无罪见罪者。玄云。无罪亦知有罪。师能见之。即呵责也。淮南云。谓弟子身上实有罪。但为心粗不见。谓言无罪。其师能向无罪身上。见其有罪。故云见罪也。此解不正也(文)。文点云。无罪见罪诃责。训之也。此点符合记释。即记云。无罪者。令无所犯故(云云)此意也。
  钞。论传云(云云)此善见论中语也。是以钞批云。论传云者。检善见论第七卷云。和上者。外国语。汉言知有罪知无罪。是名和上(文)。
  记。诸记并云见论(云云)。以会正云论即见论并法显传(文)。简正云。论者见论第七云。和上外国语。传者释法显传也。二文相假。故合明之(文)。
  记。疑是一文(云云)是记主别释也。意云。论传云文。别有之欤云意也。
  钞。相传云和尚为力生(云云)。简正云。相传等是云律师解也(文)。
  钞。阇梨为正行(云云)。钞批云。羯磨疏云。本随传出讹略也(文)。
  钞。未见经论(云云)。上力生正行翻名云不见经论事也。纠正。
  记。独出今文(云云)。问。此学在我后释。首律师释也。亦天台释有之。何今记云独出今文哉。答。记家不御览首疏故也。但天台释有之。何不御览哉。追可勘也。尸迦罗越通论○相向慕敬难从后。令疾知胜。对下○各异。
  记。承上如斯(云云)云先祖相传意也。即彼经云。父存在时。教我六向拜。不知何意。今父丧已。不敢于后违之(文)。
  记。不以事礼(云云)。无所表。以事云不可礼也。
  记。彼此五心(云云)。彼弟子。此师也。不得为供给自己故。度人唯图力役。矜爱畏难待接。如臣子之事君入。如怙于火致严。儒礼云。师者。教人以道之称。
  记。杨子云师者人之模范(云云)。杨子法言曰。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文)。君半居不义。
  记。不为不多(云云)。一义点云。不为不多。又点云。不为不多。又点云不为不多。多信哉。
  钞。一乐静(云云)。钞批云。谓弟子欲坐禅。阴山等故曰乐静也(文)。
  钞。守护住处(云云)。钞批云。如有一方伽蓝无智法比丘。要假此弟子住持。若去僧物即破落损耗。今为守护虽无依止。佛亦开也(文)。
  记。下通未满(云云)。第六自有智行人。虽不满五夏。自初离依止也。
  钞。十诵云若恐饿死(云云)。彼文云。佛言。饥饿时。可得日日见和尚处听住。可日日来。若不得来者。可至五日。若五日不得来者。布萨时可来。若布萨时不得来。乃至二由旬半。至自恣时应来见和尚(文)。
  钞。五分诸比丘(云云)。彼十七(十一丁)云。诸比丘。于称意行道得道果处求依止。诸比丘。不与便失道果。以是白佛。佛言。若是称意行道得果处。无人与作依止者。听于彼众中上座前上座等心。生依止敬如师法而住(文)。无人与依止。
  记。摄他损已惜道业故(云云)。诸比丘。各勤修道。不作依止师之由也。弟子缘离他方。不谙教网。
  钞。十诵云受戒多岁(云云)。彼二十一(九纸)云。诸比丘。五法成就。满五岁不受依止。何等五。一知犯。二知不犯。三知轻。四知重。五诵波罗提木叉。学利广说。复受戒多岁。不知五法。尽寿依止住他(文)。今文翻释也。性戾痴慢非贞正。次即恶于教相。
  记。初七共行谓师资互须(云云)。问。师资互须样如何耶。答。简正云。初令僧不作。二设作弟子令僧不作非法。作令和尚不违逆。于僧求除罪也。弟子既尔和上为弟子亦然。下亦皆相望说也。第二段中。等字等取本日治也。第三段中。师病弟子躬自为之。弟子病师当自作亦尔。令和尚顺从于僧。
  钞。设作令如法不违逆(云云)。上如何令顺从僧。令僧欲不令作治罚。此设作治罚不违背。令僧欲令与解羯磨也。不可中止。
  钞。四和尚不乐住处(云云)。简正云。宝云。谓和上不欲在此伽蓝。拟别界去。弟子须移等(文)。
  钞。若欲游行者和尚应送(云云)。弟子欲游行。和上应送之也。
  钞。若老病应嘱人(云云)。今记意。明弟子忧念(云云)谓弟子忧念师老病。属付傍人令看视之。今记如是(见)。又有一义云。见文段邻次。于弟子出立。和尚老病不能营之。故誂余人令营之。如是似可得意。虽然记释聊相违欤。
  钞。应教增戒增心增慧学问诵经(云云)。简正云。玄云。准律。若比丘具足持波罗提木叉。成就威仪。畏慎轻戒重。若金刚名增戒学。若比丘能离诸恶。乃至得入第四禅。名增心学。若比丘能如实。知苦集灭道四圣谛境。名增慧学等(文)。资持(上一上)云。增戒学者。出世正道增上胜法。非谓渐制而言增也(定慧亦同文)。同五六。明谏劝可不。
  钞。弟子不得粗语如教诫法(云云)。如教诫法(绝句)。应作足不应作足。
  记。师兼父德不许犯颜(云云)。师云。俗中忠臣谏恶君。犹不受谏。臣损颜色谏之。故犯我颜色云犯颜也。于父设虽恶。损颜色不可谏之。师又兼父德。故不许犯颜也。
  钞。出界一宿还(云云)。钞批云。出界一宿即失下二法。回来得请别人为依止。若不出界直请余人则不成(文)。
  钞。八事量宜(云云)。问。今明弟子别行法。何引此文。又下引十诵当量行伴等文。又引僧祇若弟子大施等文哉。答。
  钞。知于布萨羯磨法事会座(云云)。钞批云。十诵云。小比丘辞和上阇梨欲游行。和上阇梨应问。汝伴是说。即答伴名字。若是伴比丘不知布萨。不知布萨羯磨。不知说波罗提木叉。不知会座者。和上应留。言会座法者。月六齐日。谓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于此日无病比丘。应和合一处说法。若外道来论义。比丘应如法难诘降伏。莫嗔恶口。是名会座法(文)。
  钞。明相出时结罪(云云)。简正云。明相出时结罪者。此处失依正也。若不应告当时即结。不待明相(文)。今记云。而故违之(云云)。违师心边罪欤。不见失依止罪(文)。
  钞。不白师得取与半条线半食(云云)。彼本文云(二十八)若欲与他物时。应白师。师阴问与谁。若言寡妇女淫女(乃至)不持戒比丘。应语。不应此人等相习近(乃至)若欲取他物时。应白师。师应问谁与。汝若言大童女乃至不持戒比丘与。我应语。莫与此人等相习近。若言善持戒者。语取。问。齐几许得不白与取。半条侹半食。是名不白与取(文)。意云。与者。他与我物。取者。他取我物也。二俱半条不白也。问。半条线者。其分齐如何。答。有云。一管糸云一条。其半云条也(云云)。又义云。袈裟一条缝之分糸云一条。其半云条也(云云)。济抄云。片糸若半条也(云云)。半食者。此又一义云。一粒半也(云云)。又义云。一食分半也。此对上管也。问。此取与物自物欤。将师物欤。答。会正意。师弟同活共财人也(云云)。有云。此会正义不可尔。同活共则不用白也。故知。其义不尔也。今意非师物。以我物与人。有人持物与我。于此事明师白分齐也(云云)。
  钞。为纫一条线不白得罪(云云)此明作务分齐。若袈裟一条其分齐糸钞纫。不白之得罪。不关上取与事(为言)。简正云。此举微少事。况于大事须白也。得罪不应吉也(文)。
  钞。有剃发师来(云云)。钞批云。检祇云。若和上阇梨入聚落。后剃发人来。欲令剃发者。应白余长老比丘。我欲剃发。师后还应更白师(文)。时上座云长老欤。唐土立业取物。剃发人有之。
  钞。此三衣钵具(云云)。问。此具指何物哉。答。指座具也。彼僧祇二十八(十八)云。我一切所有悉欲布施。师应语出家人。要须三衣钵盂尼师坛漉水囊草履。弟子言。我除是外。一切悉欲布施(文)。准此坐具也。
  记。染衣事中所摄多事(云云)。彼本文云。欲染衣时应白。若浣时·缝时·煮染时。一一应白。若不能者。但言我欲作染衣事。一白通可(文)。
  记。古记并立通白法(云云)。会正云。今欲一日中。免不白者。晨起白言。大德一心念。弟子某甲。从今清旦所作一切如法事。白阿阇梨知(文)。
  钞。广具四纸余文必须别抄依用(云云)。此记意。四纸受戒犍度文。别抄出可依用(见)。会正意。别抄者。教诫仪得意也。即会正记云。四纸即三十一卷中。别如大师所出教诫仪亦为此也。
  钞。先右脚入和尚房(云云)。问。何必右脚先入哉。答。会正意。吉祥(见)。即彼记云。右脚表吉祥(文)。今记意。且出傍门左入时事(见)。记云傍门左入以从顺故也。随本尊从内判左右也。傍门左入时。随门颊举足。故先右足入也(为言)。问长眠不。
  钞。若浴和尚先洗脚(云云)。会正云。先洗下顺陶家法也(文)。
  记。谓乐饵之资(云云)。饵者。时食也(玉云。如至反。食也。养也)。
  记。古儒云(云云)论语文也。自省因兹言及闻者三思。
  记。信下三句修三业(云云)。有云。以三句可配三业也(云云)。此义聊难思欤。允师义云。但修五行。自然离三业非许也。必句不可配欤。五行亦如是(云云)。动便违教。若不假师示导进诱心神。又点云。不假师示导进诱心神。匠成己益。
  钞。律中开洗足等(云云)。律三十四(六纸)云。新受戒客比丘。须依止。不得先洗足。不得先欲水。失当依止○当受依止时。迷闷倒地。便得病。以此因缘白佛。佛言。听容新受戒比丘须依止。洗足先饮水。小停息已受依止(文)。不相谙委。
  钞。日日犯盗(云云)。付释此文。记虽有异义多分许。定义云。先为两释。初自云须约私物。至违教吉罗。正约盗犯释之。付之。亦先约私物不许。而简僧物及私物通许也。私物者。依止私物。而不许故。犯重盗也。必是僧物。十方同分者。虽不依止僧物。预分非是盗(为言)。或师通允等者。非别释。但是对不许而同僧物也。意云。若师作通允意。取之无罪。故结不依止违教吉。不犯盗罪也。十诵违教吉者。指上不依止得罪文欤。或可论家已下文约非重夷释之。即无简僧私。不论许不评。论家且加重约也。然望犯缘等。定此罪未必重夷(为言)。已上付此记释料简也。简正钞批意。不同欤。简正云。日日犯盗者。如依止则自事离过。今不依人常自坛用事过分。非法损坏僧物。故犯盗也(文)。钞批云。景云。非谓直尔犯盗。由不依止。无人教诫故失法受。受用僧卧具损坏。就此结盗。不以不依止故直犯盗也。立云。以不识教相。违犯戒行。是破戒人。不合受僧利养事。同犯盗故(文)。
  钞。罪因不依止(云云)。钞批云。谓同前日日犯盗也(文)。简正云。玄云。谓同前日盗重。谓不依教。相非相损坏故(文)。
  钞。一出家阇梨所依得出家者(云云)。准业疏有六种。五种外加剃发阇梨也。而钞批云。一出家阇梨者。即是剃发师也。此今记释大不同也。简正云。大德云。此中合有剃发阇梨。即摄在出家阇梨内也。若依玄记云出家。出家非剃头发。此二各别。故羯磨疏中。并六种即有剃发阇梨也(各有文其理)。
  钞。和尚者从受得戒者是和尚等者多己十岁(云云)指依止阇梨云和尚等也。依止阇梨十夏以上故。钞批云。五依止阇梨者。此依止阇梨要限十夏。与上四个不问。上四五夏即得也。和上等者。立谓。此是与和上年岁同也。则不合同床座(文)。
  钞。阿阇梨等者多己五岁除依止(云云)。钞批云。除依止者。谓依止替和上处。事同和上。要多己十岁。不得同前四种阇梨。故曰除也。不在等中未满不名(文)。
  钞。虽从受诵未沾胜名(云云)。简正云。若据律云未满五夏。虽从彼习诵。未得沾于阇梨殊胜之名也(文)。
  钞。此虽未满得名何损(云云)。简正云。今师准九夏和上。亦夏未满。受戒呼为和上。今此虽未满五夏。既依他诵习得名阇梨。复何妨损(文)。问。若准九夏和上判之。以何夏为未满哉答。会正云。三界(云云)。有传云。和尚既九夏。准之一夏可不足。尔者即限四夏也(为言)。
  钞。又上四阇梨不得摄人而替依止和尚处○若作师者更须请法(云云)。意云。上四阇梨既用五夏已上。或可有十夏人。若此等人欲随依止。更作法可为所依(为言)。
  记。前法已失故令更请(云云)。问。前法者。指何时请法哉。答。四种阇梨中。且指羯磨授教阇梨也。受戒时既请。指彼时云前法。恐疑前已请彼至今有请依止法。不成就故。释前法既失等也(为言)。有自谓有智慧者受人依止。
  记。此彰师德归摄人心能感弟子(云云)。今记主意。此文本意为显师德也。而弟子存此五意。全依师之有德故也。古记意。一向属师故斥也。又点云彰师德归摄人心能感弟子。
  记。注古云此五约师非也。僧晖云。僧祇五法者。局和上也。一爱念怜愍于下故。会正云。五法者。此约师说。爱念怜愍于下。恭敬尊重于上(文)。
  钞。四分诸比丘辄尔依止不能长益沙门道行(云云)。钞批云。谓师能教弟子。习学三藏速证四果也(文)。问。今钞文新受戒比丘。选择依止取之(见)云佛令选择取依止故。而记依止人不选择新受戒比丘。行受依止(见)。尔者乍引同律文。钞记释相违如何。答。记如钞一彻得意。不选择人受依止。可训欤。
  记。婆先(云云)比丘名也。而本律三十三(十三丁)云。尊者和先(云云)。今不同欤。听余人诱将弟子去。听作如是意诱去。
  钞。二部律(云云)。钞批云。立明。僧尼二部律也。
  记。故知二部律不系四中(云云)云系上四法事也。不能如上观察机缘。
  记。远离三师各去是若千里(云云)。三师即受戒时和上羯磨教授三师也。
  记。今独来在此本意欲学连遇国郡不安(云云)。此来本意有二。一云。随此人欲连连修学故虽学连。一云。本国不安遇诸难。故来此(为言)。又点云。欲学连遇国郡不安。
  记。问消息(云云)谓安眠否等也。为弟子当用法。故自归贤者。
  记。当还向户出(云云)。出户时却行向师出(为言)。又义云。当还向户出(云云)意云。出时次第却行还。虽然出户时立还向户。虽向师后无苦欤。僧像篇中出礼佛退出仪云。善见云。叉手于顶上。却行绝不见如来。更复作礼。回前而去(文)。准之得意。后点一分有其谓欤。
  记。若出入行止当报(云云)此由可告云当报也。
  记。得不得不应有恐意(云云)。义理得意不得意。不应恐(为言)。
  钞。应问和尚阇梨名字(云云)。依止师弟子受戒时。和尚阇梨谁问之也。
  钞。彼遣使受依止(云云)。此弟子遣使令受依止。故斥之。次依止非法也。故记云遣与谓师之率尔也。
  钞。日别三时教三藏教法(云云)。钞批云。立明。请教授仪式者。十人二十人。同时礼师已互疏。一人说词云。尊忆念。弟子某甲等。朝请教诫。愿尊指授。慈愍故(一说)师即广示教相竟。最后应语言。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缘伴。精勤行道。谨慎莫放逸。弟子答言。顶戴持(文)。
  记。当教授(云云)以共诵共坐禅拟教授也。
  钞。今听讲禅齐初学者并令依止(云云)。听讲。即讲经听闻之时。禅齐。坐禅中食时。于此等时悉作教诫。故数成繁言。是故不行不诵也(为言)。
  钞。每岁春末受戒者多(云云)。钞批云。春末夏初。两京此时多有受戒(文)。
  钞。略同野马(云云)。简正出二义。即彼记云。略同野马者。玄记引庄子云。隙尘谓之野马。尘在空虚。各各粉飞不可收揽。喻彼弟子虽请。为师未曾有一念心相接。略者少也。即少分似同。谓尘埃终久亦聚一处。今且取缘飞之时作喻。故云略同也。若依准。记云。蕃界之中多其野马远近之处。百足二百等。遥望绝多。若人近时并皆奔走更一住。此亦如然也(文)。今记引天台言。引合此二事也。
  钞。极而言之受同阳焰(云云)。简正云。宝云。三春之日。阳气上升。远胆望时。由日水波之类。其漉渴逼奔之。向前至彼。并无其水(文)。
  钞。五缘令如来正法沉没(云云)。敬·重·下意·供养·依止也。
  钞。不得以小事留弟子住(云云)。钞批云。谓弟子欲向余方学集胜业。不得为小事留之(文)。
  记。非今此服滥称之者(云云)。唐国则天后赐紫服。令着僧也。
  钞。出鄙拙言(云云)。弟子如是。师令觉知之也。五分二十七(八纸)云。若在白衣家说法。不应乱语。若师出鄙拙之言。应令觉知(文)。
  钞。不者获罪(云云)。简正云。不者获罪者。犯盗重也(文)。钞。大比丘从小比丘受依止(云云)。问。此大比丘者。指夏腊之大欤。将指年老之大欤。如何。答。一义云。指俗年之大欤。尔者可训受依止大比丘者。俗年若而自我身上座故。得一切供养。如小事大。唯除礼足也。问。设俗年虽老大。夏数少。向自我身上座。何除礼足哉。答。实如来难。追可勘之。又一义云。大比丘者。指夏数大欤。此时可训受依止也。问。若尔者下座向上座。何除礼足哉。答。此亦难思。可寻。
  记。谓不具上知有罪等四法也(云云)。此义如上谓。四法能知法。故二部律许但可启问也(为言)。
  钞。大小行器(云云)。会正云。行器谓五行所成之器也(文)。
  记。律列八个五事总四十句(云云)。律三十四(三纸)云。弟子不承事恭敬○我今呵责汝。汝莫入我房。汝莫为我作便○弟子有五事。应与作责(一)无惭无愧。不受教。作非威仪。不恭敬○复有五事(二)无惭无愧。难与语。恶人为友。好往淫女家。复有五事(三)无惭无愧。难与语。恶人为友。好往妇女家。复有五事(四)无惭无愧。难与语。恶人为友。好往大童子家。复有五事(五)无惭无愧。难与语。恶人为友。好往黄门家。复有五事(六)无惭无愧。难与语。恶人为友。好往式叉摩那沙弥尼精舍。复有五事(七)无惭无愧。难与语。恶人为友好往看龟鳖。弟子有此五事。和尚阇梨应与作呵责(文)。此文有七句无比丘尼。能能可寻本文也。

  八个五事(作图云)。
  第一五事(无惭无愧)
  第二五事(不受教作非威仪)
  第三五事(不恭敬难与语)
  第四五事(恶人为友)
  第五五事(好往淫女家妇女家)
  第六五事(大童女家黄门家)
  第七五事(比丘尼精舍式叉尼精舍)
  第八五事(沙弥尼精舍好往看龟鳖)
  钞。难与语(云云)。砺疏云。问。此难与语与前不受教句。何异。答。难与语者。谓师教悔一向拒。前不受教者。谓受师语已后则不如说行。是以有别(文)。
  钞。好往看龟鳖(云云)。简正云。看龟鳖者。恐心散乱废修道业。故不许。玄云。若准增五文云。不得往捕鱼鳖人家。是恶律仪。致招讥故(文)。会正云。龟鳖者。尔雅云。鳖三足能。龟三足贲。疏释云。鳖之三足者。名能。龟之三足者。名贲也(文)。
  钞。师得重罪(云云)。有云。五百问论云。师不诃弟子罪。得何罪耶。答。得堕(云云)。而今记依本律竟。云律唯犯吉欤(云云)。私云。五百问论自本召吉云堕。尔者无相违欤。
  钞。善戒经云不驱谪罚弟子(云云)。会正云。具云菩萨善戒经。有广略二本。并求那跋摩译。今引广本第五卷(文)。
  钞。由此人不坏正法(云云)。此人指屠儿。依此屠儿不坏正法。又不堕恶道。若不摄弟子。依师必作恶业。可堕恶趣也。钞批云。立云。屠儿不坏正法。不断佛种。如举堀摩杀于人。已后见佛得道。畜恶弟子不教诫者。坏正法轮。僧宝断绝。死入恶道可知(文)。
  钞。凡所施为受纳衣食贪迷纵逸(云云)。钞批云。慈云。约六情所缘。色声香味等。纵放寻遂也(文)。
  说。两言谓同死苦准经上句合云谓向于死(云云)。彼经云。年少比丘。入聚行乞。不知前后次第。甚非法也。诸久比丘则教诫。彼教不随。以此事白佛(乃至)。佛言。缘斯食转向于死。或同死苦。所言死者。谓舍戒还俗失正法。律言。或同死苦者。谓犯正法。律不识罪相。不知除罪故曰也(取意)。私云。俱皆举现报也。舍戒犯戒喻死苦也。问。转向于死·与同死苦。差别如何耶。答。一义云。向死者。未死之位。以喻舍戒还家不得断头罪也。同死苦者。已死之位。以喻犯正法已得断头罪故。一义云。向死者。已至死也。同死者。未死位也。
  钞。火从内发先自焚身(云云)。钞批云。济云。内起嗔心名为火。发能烧自家功德。故曰先自焚身。今时纵嗔心。以害前人。即是含血人先污其口(文)。
  钞。又依诃辞进退(云云)。简正云。过重。重所云汝远去。过轻。轻责云不与汝语等(文)。
  记。今易于下结不当异(云云)。此解释意。一义云。钞文初云转向于死。后云谓同死苦。是易下结也。虽然语不当异之间。今记准经。上句合云谓向于死解释也。
  钞。宜停俗鄙怀(云云)。简正云。谓停却非法杖罚鄙恶之怀。
  钞。依出道情过(云云)。简正云。谓起慈悲心依出离之道清其前过(文)。钞批云。立云。谓依教之道呵责。令其弟子清净无非法之过。故曰清过也。
  记。若不怀嗔安见诃责(云云)。当时不怀嗔。不能诃责也(为言)。
  记。虽云世有何当见之(云云)。世虽作诃责。何今见此诃责法云心欤。
  钞。我今诃责汝汝去(云云)。简正云。汝去者。玄云。谓出僧作法界去(文)。钞注由过极重(云云)。简正云玄云不但犯重为重。或虽犯轻。约他恼所深故。名为重也。次罪得在寺住。
  钞。注依止师诃改云(云云)。有传云。律中和上依止二师俱有五法。其中但第四异也。故如此释也(云云)。容得参承入房。
  钞。自三世佛教(云云)。有云。自训至(云云)。
  钞。内无道分可承不思无德摄他专行考楚(云云)。会正云。考捶。楚毒也(文)。
  钞。住一子地悲(云云)。简正云。住一子地悲者。谓佛世尊视坏法者。如罗睺罗等无有异。是一子地悲也。故心怜愍毁禁故现七治罚。令息将来大苦(文)。
  钞。心无差降得行此罚(云云)。问。此罚者。指何哉。答。虽有异义。且一义云。指七九治法云此罚也。问。若尔者。我等凡夫不得之哉。答。是但且遮彼自同如来耳。
  记。如序所列(云云)。问。见彼序(第十门)无此经题目如何。答。实列名无之。而总广指四百卷。云如是等。故此言中自可摄之欤。加之。记斥世云。如三百福罚是也。
  记。注旧约夷残提吉等(云云)。简正云。犯四重为上过。退在众外。不得共住中犯。折伏者。谓犯残也。谓本日治六夜等下犯。诃责者。谓数犯下三篇诃责治也。黜(敕律也退也)。
  钞。于道退落必入阿鼻(云云)。钞批云。谓由打僧故。自于道退落。后入阿鼻也(文)。
  钞。当教敕不作(云云)。本文敕字也。有传云。敕字敕字异作也。即僧祇(二十八)云。恶见边见谏不舍。作本羯磨。和尚阿阇梨。应为弟子悔谢诸人诸长老。此本恶今已舍。行随顺。凡夫遇痴何能无过。此小儿晚学实有此过。从今日当教敕更不复作。悦僧意已。求僧为解羯磨。共住弟子。依止弟子。僧作羯磨。不为解者。越毗尼罪。是名被羯磨恶邪见起(文)。
  钞。竟安居(云云)。简正云。竟安居者。一夏也(文)。悖(蒲没反サカフ)。
  钞。若彼治未相忏谢(云云)。钞批云。此明诃责已来忏悔而供给使作(文)。
  钞。不应小事折伏(云云)。细细小事不可折伏。设虽折伏不可裸形。可留一衣也。十诵四十七(十二纸)云。时六群比丘。有大沙弥。隐所生毛。少少违逆。师即剥衣裸身可差。人所不喜。是白佛。佛言等(文)。简正引彼律云。因六群有沙弥违逆。便剥衣裸形。人见不喜。故制。沙弥折伏留一衣者。泥洹僧也(文)。
  记。初辞好师(云云)。虽好师不能数训。为彼弟子简择好师。等是好师义也。钞批云。问。其师既知不能增长善法。何能更筹量前人。答。上言不能增长善法者。非谓师都无所知。但解经论不闲律藏故。不能畜门徒中(文)。
  记。若下二明谏争(云云)。有云。此争字不审也。事字欤。可寻之。遏(于葛反チソフ)。
  记。彼律正作妇女字(云云)。现流布唐本云。若言唤彼女来(文)。
  钞。唤汝来(云云)。汝字和本作女。
  记。令晚进白首面墙(云云)。令初心者。至白发如面墙令无知也。
  钞。令余比丘为将顺故(云云)。以余比丘为强缘。师令早受谢也。据初虽有过。弟子谏喻有可从遂。并须经理。有疑恶见。
  钞。若师受谏者言子子汝须卑语我(云云)。此谏师语弟子言也。指弟子云子子。又义云。弟子非一人。故云子子也。
  钞。汝若谏我我则是汝汝则是我(云云)。此师谏弟子。向弟子云样。汝若谏我。我则是汝谏人。是师义故师可谏汝。今返汝谏我。是逆义也云也。故弟子去也。钞批云。立明。汝既呵责。我应是汝弟子。汝应是我师(文)。
  钞。依前二师方便而去(云云)。钞批云。谓如前若和上不受语者。应舍远去。若依止师。当持衣盂出界一宿还等(文)。但可舍去。相依仍在。
  钞。无德更依止他以依得戒(云云)。记。若论依止但有请法(云云)。简正云。依止有三不同者。问。三种为律文有。为是义加。答。有两解。初依慈和云。律文但有诸法。下二约义而生也。今难云。夫请依止本为相依。既许依住。即有教诫。若无下二。用请何为。次搜玄云。律文虽阙下二。既有请法。便含余二(文)。
  记。作举(云云)。上四羯磨也。作举即三举也。
  记。旧云三举失下二(云云)。搜玄记云。三举失下二。若被呵责等四及别住等法。则失第三教诫白事一法(文)。义苑云。三举则失下二。得请教授也(文)。增晖同之。会正云。被僧治罚者。此约诃责等四则失下法。若三举失下二法(文)。欲令师僧教诫弟子。顺从于僧疾疾为解。开无随顺罪。
  记。注不同随举彼局恶见(云云)暗破古记也。增晖云。开者随罪人者。若余人者即成随举过(文)。会正云。欲下释所以。随顺罪即随举提。余人则有。师独开之(文)。简正云。随顺罪者。谓弟子被僧治。若余人者即犯顺提。又钞批曰。谓弟子被僧治。余人者犯随顺之提。以二师教诫与语开。无随顺罪也。问。七治中。恶见恩恶见举之。随举比丘同之。何有提吉不同哉。答。随举局恶见。犯提七治中。恶见兼倒说四事(见僧纲篇)故吉也。
  钞。但生请法相依(云云)谓请教授及相依住法意生也。简正云。但生请法者。语似。虽会应云但生请教授法(文)。
  记。师徒决意出界心隔(云云)。钞批云。又依止及衣夏四句料简。一心隔宿不隔。失依止不失衣夏。二宿隔心不隔。三种之中夏不失。谓逢难故也。依止亦不失。即如善见弟子随师行。为师持衣。值人说法。弟子贪闻法故。无离依止罪。而师失衣是也。三俱隔失。四俱不隔可知(文)。
  记。若论隔宿不问决与不决三法俱失(云云)。钞文虽表律中。二师三法俱失者。言总意别。依止事也。
  钞。四分云多种一死(云云)。简正云。一死者和上。死三法俱失。二远去者。二人互去失下二法。三休道者。二人互休失三法。四犯重者。二人互犯下二法。五师得呵责失下一法。六入戒场上者。二人互入。谓是失界失下二法。七满五夏准弟子失二法。八见本和上者。谓弟子在界内。先依止别人和尚。外来还本寺住。弟子既见即失下二法。九还来和上目下住者。谓和上舍畜众法。弟子遂别请依止师。今时和上却仍旧畜众。弟子来目下住。故失下二也(文)。
  记。余七种即云受戒犍度(云云)。问。受戒犍度八个五句中。总有九种(见)。何云余七哉。答。上犯重诃责之外。所残七种(见)受戒犍度(为言)。非谓局七种。彼受戒犍度有九种也。
  记。注不与依止(云云)。犯重人事也。又义云。依止师舍畜众法。故失也。
  记。五入戒场上(云云)作决定离意也。故约舍畜法。
  记。注若过五岁(云云)此满五岁比丘也。
  记。注五和上阇梨休道(云云)。问。初四句皆通。其中第三休道·第五和尚阇梨休道。同异如何耶。答。此时第三休道。弟子休道欤。若尔者。第三弟子休道得意。次下五事第五出。出弟子休道。又此时三与五。其物同如何可得意哉。答。此时又第三师休道。第五弟子休道也。既下文云。通上六师资。故今为作句。且互相望如是释也。下和上命终·弟子命终。准此可得意也。
  记。第二第六必约经宿(云云)。砺疏意。入戒场不待明相。即失依止(见)。即钞批云。砺云。不待经明相。入时即失。所以尔者。谓既是别行法处。年少无知容为他所误。入时即失。不待经宿。不同界外非别行法处。故经宿方失。可知(文)。此今记不同欤。
  记。问诃责约教明言不失(云云)。问意。约教云失依止。而唯局第七。得意故第五诃责约教。而律文诃责云不失依止。义约时唯失诸教一。故虽列今失法中。不失余二。故云言不失也。答中云上准夺行者。约夺行边。第五列之故不云约教(为言)。亦即是教者。此释意也。亦可云约教(为言)。但非正意。故不出约教失依止中欤。
  记。注古云死与休道三法俱失(云云)。会正云。死与休道三法俱失。诃责失下一。余并失下二(文)。
  本云
  于时贞和二年五月四日。于唐招提寺东二室记此卷竟。夫三时运转。佛法及陵迟。四大违反。身心疲病痾诚露命虽难期。聊丹诚显白纸。乞愿三宝垂加护。令成辨所愿。祖师施哀怜。令成遂私钞而已。
  遍学行沙门照远(通二十四别二十二俗岁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