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资行钞(事钞上四之分本也。自说戒篇至夏闰延促科也)

  钞(上四之一)说戒正仪(云云)。问。此篇来意如何耶。答。钞批云。上明师资义。立教授之法已彰。复须托教护持明识戒相。半月宣唱警策身心。奖励时众应其业。故此篇来也(文)。哀云。问。此篇来意如何。答。顺律文犍度次第也。云受戒次说戒犍度也。今次第又如是。但次第上师资篇。本律受戒犍度。其旨师资篇记初(见)。
  记。戒即本受法体(云云)。一义点云。戒即本受法体·量·等尘沙。说戒者。说法之相故。又一义云。戒即本受法体量。等尘沙(云云)。今说戒·本受体。戒相说显。故云尔也。但此义上下文字不对。故前义胜欤。蹊径(篇聚记云小路也)。
  记。然恐物情(云云)。然恐已下释说字也。会正云。说以能诵为名。戒乃所持之本。正则离诸非法。仪乃用规摸(文)。毕(ユトノヽクツイニ)。
  记。庶使因言省已治行日新(云云)。问。言者如何。答。言指说戒。下云一言。以同之。虽广略两殊僧别三位。
  记。搜驳。上(サグリトル)下(アキラムノゾク)。钞。布萨此云净住(云云)。简正记云。外难曰。标篇曰说戒。下注云布萨。其意云何。答。大意为破古也。古云。布萨与说戒分别。谓说戒防未起非。布萨除已起罪。是以一向执布萨为净住。净住者。惭涤义也。今云。不然。布萨盖梵音。说戒是此方之语。唐梵殊义味不异。若论布萨仪。不唯净住。更有多种不妨含于净住。不可偏为也。所以注云。布萨及显即是说戒。其体无一。此云净住者。谓清净共住。便显有犯者未忏洗。不合共住(文)。爰知。布萨梵语。是翻说戒。或翻净住也。问。布萨翻说戒者。戒梵语尸罗也。何翻布萨为说戒耶。答。梵语多含故。布萨处含戒义欤。是以戒疏云。布萨西音。说戒东语(文)。今记下。布萨与戒华梵互举(文)。翻布萨为说戒。解释分明欤。但说戒净住二俱虽义翻。而可有正不正。翻净住正翻译也。净住之义。中土自本有之故。翻说戒其义少疏欤(为言)。故今约正云布萨。此云净住也。依此等义。道记云。
  钞。注出要律仪(云云)。简正记云。出要律仪者。梁帝淮律。撰集律中要务。以为今师行事之仪也(文)。
  记。憍萨罗者方志(云云)。方志者。祖师撰。具云释迦访志也。简正记云。憍萨罗国语者。蜀云有二。一南。二北。今此指南憍萨罗也(文)。
  记。系中印度(云云)召五天竺为五印度。此憍萨罗中天竺内也。故云尔也。行宗一云。胡国不系五印度(云云)。记。周六千余山城周四千里(云云)。山城周四千余里。即城邑聚落分齐也。非总国也。而西哉传云。四十余里(云云)准此字误。会正记续云。城周四千余里。大信佛法。寺有百余。僧减万数并学大乘(文)。
  记。今云六卷(云云)。会正云。六卷泥洹。东晋法显与觉贤译(文)。
  记。长养即总翻二义是别释(云云)。问。此初释意。以二义释长养义样如何。答。清净戒住增长功德义。是长养义欤。
  记。或可长对次义养对初义(云云)。简正记云。一清净戒住者。能资养法身慧命。二增长功德者。释上来长义。谓末生之善由体净故。无作功德续之而生。即是长义(云云)。
  钞。注二增长功德(云云)。钞批云。立明。以戒净故。万善功德依之生。运运增长也(文)。
  钞。注布萨陀婆若正本音优补陀婆(云云)。布萨陀婆讹音。优补陀婆正音也。简正记云。谓中天竺正梵语故。云正本音也(文)。问。此正本音优补陀婆出何文哉。答。准前。之引正梵语者。应是声论等。记云经但出名者。集知等名亦出阿含(为言)。
  记。下义相对可知(云云)。上断恶下修善故。云相对欤。增长是修善义欤。故或又增长相对上增长功德(为言)。
  记。晦望两半折中之宜(云云)。行宗(一上)云。晦望即黑白两半。促则废业。延则浮慢。故曰折中(文)。
  钞。注三千威仪云(云云)。三千威仪经(上一也)云。今成就十德○九者不知布萨羯磨。布萨者(秦言净住)义言长养。比丘和合作百一羯磨。而不知和合。是名不知布萨(文)。今和合者。义准也。
  记。三体三相(云云)。戒见利三体和也。身口意三相和也。问。三相可然。何三体依说戒哉。答。戒见如下释。利者邪命得食吉罗故。若犯者不共布萨故。
  钞。注俱舍论名八戒云布萨护(云云)此旧俱舍文也。问。此八戒者指八齐戒欤。将广指八种律仪云八戒欤。如何。答。今文虽不分明。引明了论文云。在心名护。在身○名戒(云云)。文意无所简。八种律仪皆在心名护。故呼之云布萨护(见)。依之简正记云。俱舍者旧俱舍论也。名(去呼)八戒云布萨护者。八戒者。八种戒也。彼云波罗提木叉护有八种。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三式叉戒。四沙弥戒。五沙弥尼戒。六优婆塞戒。七优波夷戒。八优婆婆娑戒。即八关戒。是上之八种皆语为布萨也(文)。是七种律仪之上。具近住律仪名八戒(见)。问。今布萨翻净住。净住义与近住同故。呼八齐戒亦名布萨护也。故俱舍偈文云。五·八·十·一切恶处受离故。优婆塞·布萨·沙弥·及比丘(文)。优婆塞者五戒。布萨者八齐戒。沙弥者十戒。比丘者一切。偈颂意明布萨名者。但限八齐戒(见)。依之业疏(四上)云。故俱舍中云。更布萨护。即八齐也(文)。是释亦以分明指八齐(见)。尔者如何耶。答。自本八种律仪中。有八齐戒(文)。故俱舍并业疏。其随一别取出如是述欤。尔者无相违也。是以俱舍(十一·三)云。优婆婆娑护。若欲一日一夜受。受法云何。偈云。晨朝从他受。下坐随后说布萨护。具分离庄饰画夜。又旧译业品·会正·俱舍云。受布萨护即八齐也(文)。此等皆总别单重举也。
  记。会通中俱舍(云云)。问。此会通意如何。答。俱舍中明戒名布萨。律中或云说戒。或云布萨。律论二意则以同也。问。若尔者。引了论何意哉。答。引了论事。俱舍云布萨护。布萨戒也。戒举梵语云布萨。云护汉语也。而引了论为释戒护两分意也。于此文有二重。一引俱舍通律。二引了论会同俱舍。记云戒护两分会俱舍故。
  钞。注在心名护(云云)。护名根律仪戒名戒律仪也。
  钞。注律云布萨法(云云)。律三十四一云。第二分说戒犍度之一文。同五十四(六)。即集比丘一切事。并在一处为比丘律。比丘尼事并在一处为比丘尼律。一切受戒集一处为受戒犍度。一切布萨法集在一处为布萨犍度(文)。五百结集文也。
  记。云何律论二名互显(云云)。律云说戒犍度。俱舍论云布萨护。故二名互显也。问。此问如何可答哉。答。戒疏(一上)云。布萨西音。说戒东语。乃知。名含不妨净住义摄二名。体一不可重言(文)。此即布萨梵语含多义。故翻净住。又云说戒也。问。若尔者。何故今出布萨翻名时不云说戒哉。答。即标题云说戒。故自其义(见)。
  记。思之可解(云云)。问。如何可得意哉。答。师傅云。汉语闻即知义故。是以题说戒正仪也。里云。
  记。思之可解(云云)。问。如何解哉。答。私云。顺本律也。律文既题说戒犍度。置说戒正仪也。
  钞。比虽行此法多生慢怠(云云)。钞批云。高僧傅中。齐朝有释僧云。辨聪词今遍明大小。崇附斋谦。恒以常住邺齐盛昌三宝。云著名为住宝明寺。襟带众理。以四月十五日临说戒时。僧普集堂。云居众首。乃白众曰。戒本防非。人人诵得。何劳徒众数数闻之。可令一僧竖义令后生开悟。云气格当时无敢抗者。众咸从之。讫于夏末常废说戒。至七月十五日旦将升草座。失云所在。大众新岁末受。交废自恣一时崩腾。四出追觅。乃于寺侧三里许。于古冢内得之。遍体血流。以刀割。处借问其故云。有一丈夫。执三尺大刀。厉色嗔云改变布萨。妄死竖义。刀脍身形。痛毒难忍。因悔还寺。竭情忏悔。乃经十载。说戒布萨读诵众经。以为常业。临终之日异香迎之。神色无乱。欣然而卒(文)。
  钞。良由日染便随心轻昧(云云)。钞批云。立云。以说戒法凡圣同集。不得轻慢也。北齐有大觉寺范法师。行掩彝伦。德光众望。讲通大小疏律论。每至讲时。多有群鸟。翔集掌侧。争趣听法。时有外人。强谤法师恶者。咸被善神打死。还苏。而法师集业门徒有数千人。后因游行路宿他寺。属十五日夜。使须令一小师上座立义。众人击难。有一善神。来问高座者云。今是何日。而但讲经竖义者。对曰。今十五日是说戒日。即以手拍高座比丘。曳着地上。又至上座处云。今是何日。不说戒。还以手打其颊。当时仆地。大众惊怖一时四散。从此已后半月不废布萨也(文)。岂非宿业生值斯时。
  记。南齐萧子良(云云)。南齐简北齐。萧姓子。良名也。
  记。生封竟陵王(云云)。如日本国司。唐守小国臣下皆云何主等也。而今箫子良守竟陵。故云意陵王。竟陵所名也。封云任意也。死谥文宣王。赠名也。
  记。注或云即净住子(云云)。会正云。齐则南齐○因梦。东方普光世界天王如来。令修布萨事。遂集净住子二十卷。即诵菩萨戒仪也(文)。此意指净住子云布萨仪欤(是一)或上粗文意净住外别有之欤(是一)此二意即钞批(见)。彼记云。齐竟陵文宣王。撰净住子二十卷。大论在家布萨法式。一如僧中布萨法。唯诵菩萨戒本也。相承此解。自捡净住子。不见布萨法式。或可别撰也(文)。
  记。指归云(云云)音义指归也。
  记。询访名公(云云)。师云。名公谓多闻名誉名僧也。公敬义也。意普照事云。询访名僧事也。一义(济抄)云。指彼师谥名等语欤(云云)。
  钞。道安开士(云云)。开士有二义。一云。准古意。记意开士菩萨翻名也。即会正云。应法师云。梵云菩萨。此云开士。谓以法开道之士也(文)。此意通名非别德也。一义云。晋主请十僧。令讲楞伽经。此人越诸德开三段。则序正流通。从此为开士。后至唐朝佛地论传此土。故彼则亲光菩萨所造科佛地论为三段。一起教因缘分。二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如次当妄师三段。冥符西天论师说也。
  记。上经上讲(云云)升座读经讲经义欤。如上堂上厕之例。
  记。备如梁传(云云)。梁朝慧皎所撰传十四卷有之也。处事。
  钞。但意解不同(云云)。会正记云。竟解心相者。由己意解任心取相也(文)。
  记注如下云各诵经中(云云)。准下。释正行事时。可云律中也。求以经意。参以所闻。
  钞。生居像末(云云)。一义云。祖师生在像法末。故云像末。非谓末法也。一义云。出二时也。谓像·末二时也。众生居像末(为言)及显时浇漓。此时以生为众生也浇(薄也)漓(アハツナリ)敦(厚也)。
  记。即示惑体(云云)。爱润生根本。以爱为本体。有亦名一切烦恼也。简正云。彼第十二卷明有爱无爱。爱谓结谓也(乃至)若准玄记作受字释(文)。
  钞。证得自法(云云)。济缘(四上)云。证得自法谓无漏功德也。究竟梵行即无学果也。谓由布萨功德证自功德。究竟无学果(为言)。问。此释与今记同异如何。答。彼局无漏功德。是通有漏。聊有宽狭也。
  钞。四若增若减(云云)。钞批云。此谓约其难事故有增减。若知恶人十四日来。十三日即说。十五日来。十四日前说。此名减也。但知。预前说者名减。若难已入界。当白僧众待后十五日当说等。此名增耳。若取易解者。向后名增。向前名减也(文)。
  钞。五时与非时(云云)。钞批云。十四五六日说者名时。若斗诤来久。随争灭日即说名非时也(文)。
  记。今以前三全出十诵(云云)。十诵二十一(一)云。佛语诸比丘。从今听二种布萨。一十四日。二十五日。一食前。二食后。一昼。二夜(文)。问。此十诵文二日(见)。不见三日。尔者如何。答。见行本虽无之。两祖御所览本有之欤。
  钞。四分中三日说戒如上列也(云云)。四分增三之文也。即律五十八(十一)云。有三种布萨。十四日。十五日·初日(文)(增三文也)。如上列者。指上一十四十五十六三日不同文也。
  钞。又云布萨日(云云)。本律(三十五十一纸)云。月三时集。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说戒犍度。日日说戒疲倦。佛言。自今已后。听布萨日说戒(文)。
  记。业疏那云十四为俗(云云)。业疏(四上文也)。
  记。十六为难开延(云云)王贼等开也。彼记云。若尔者。前后二日为可用否。答。十五常定。必有他缘前后皆得(文)。
  记。四分亦同(云云)。四分文意如五分。八日·十四日说法也。故引疏云。前二为俗则说法授归等也。是以业疏(四上)云。然律本中云。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者。无问黑白。三日布萨也。前二为俗则说法授归。后一为道则净心说戒也(文)。所引律文上引说戒犍度文也。
  钞。僧祇食前亦得(云云)。僧祇(二十七)云。此云昼日布萨。若僧远住者。应唱。诸长老今日僧。十四日若十五日。若食前○若食后。尔许人影应集某处○大早者。一比丘聚落中住。晨起布萨竟。客比丘来言。欲共作布萨。答云。我已布萨竟○佛言。不可早作布萨。若作如法治(文)。
  记。既制侵早(云云)。有云。侵字疑是寝字欤。
  记。日夕可知(云云)。昼夜中朝已制已。文夕方可知也(云云)。此句释昼。律下释夜也。有人云。日夕者释夜分。故律下引证(云云)。
  钞。四分为外界斗诤比丘来(云云)。律(四十六十三纸)云。彼所有比丘斗诤骂詈。共相诽口出刀釼○白云。大德僧听。今不说戒。至黑月当说戒。白如是(文)。无第三四句不审也。问。此斗诤比丘·与三小界中虽说戒界斗诤比丘。同异如何。答。自恣篇资持记释小界增减差别云。增减说戒。即他界斗诤来此为难。三小界者。并以当界不和为难。缘相各别。不可混滥(人多错故此示之)。
  记。亦为诤缘故(云云)。今亦者。有人云。对十六日云亦也(云云)。又义云(他师)对十三日云亦也。问。下十五日正日故不为减。尔者十四日正日也。何云减哉。答。三日俱虽正日。殊以十五日为正日。故云尔欤。
  钞。当令入浴界内比丘出界而说(云云)。问。出界说戒时。可结何界哉。答。一义余记意。结三小界(见)。即简正记云。入浴者。恶比丘既已别来入界。乃告语云。大德行来。身体垢秽。可洗浴否。其人用语。若入浴。僧即疾疾出界外说也(文)。钞批云。当令入浴者。谓见难比丘。已来入界。即语云。大德行来。恐身体垢污。可洗浴也。其人若入洗浴。僧即出界外。疾疾结三小界而说。故云出界也。此等文分明结三小界(见)。付此义不明。夫三小界本缘依自界比丘。是既异界故。缘相是不同也。何况彼小界不同意人。欲诃法故。出界疾疾结小界令必不见诃止法人。何同三小可结难说戒界哉。一义云。三小界缘起。诚如来难不同意人。欲诃法故也。资持(上一下)云。难事者。不同意人欲诃法也(文)。今此不然。但直结大界说戒。或又往他寺可作之。或分众可对众也。
  钞。若不得者白僧言(云云)。问。此单白者。何耶。答。业疏第一卷集法中。凡本部单白令三十九法(云云)。其中初增再增有二单白(云云)则二十二初增。二十三再增说戒。今记所引疏文则彼文也。以此单白则为增说戒白也。有云。检本律说戒犍度。不出此白文。自恣法中有之。业疏中大同自恣。不释之。准增自恣白可得意也。彼白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自恣。至黑月十五日。当自恣白如是。若容比丘住至黑月十五日。旧住比丘应作白。第二增上自恣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客时到。僧今日不自恣。后白月十五日当自恣。白如是(已上自恣犍度文)准之。改自恣为说戒为异。余全同也(云云)。私云。律云。十六(十三纸)云。彼所有比丘。斗诤骂共相诽谤。口出刀釼○白云。大德僧听。僧今不说戒。到黑月当说戒。白如是(文)。此文句聊虽不足。付说戒出增说戒白(见)。如何。问。此单白法界内。有斗诤比丘而作之。可成单白法哉。若许之。何不作说戒哉。若又不和合故说戒云不成。何不和合成单白法。旁旁不分明。如何。答。有传云。检本部不明。其共不共。五分律令共(见)。问。若尔者。既不共布萨。何共僧白哉。答。既云尘染清荡。故知。犯罪人也。是以不共布萨也。犯威仪分戒者。可共单白羯磨欤。问。律文共云斗诤。必不见犯戒欤。答。云骂詈诽谤。岂无骂戒等犯哉。又义云。必非犯戒之义欤。只斗诤不和故。不说戒欤。说戒总和之本故。殊和合为本也。是以下云强和合也。余单白羯磨。虽用和非众和之本。故少少虽不和可共作欤。
  钞。强和合说(云云)。律云。若客比丘。不去至白月。旧比丘应如法强与客比丘问答(文)。简正记云。镜水大德云。谓劝喻彼令同不得作留难。虽前人不肯应。须强劝令和合。故来解云。既云强和合者。众生彼立即不和合。今令有力之人抑令他坐。即得和合故云强也。此解非甚(文)。问。依斗诤有犯戒事。故云不共布萨。设虽和合。何无左右同说哉。答。和合之后令致忏悔欤。无三度不说法灭之文。伪传于久。谅(マユト)。
  记。彼据善见十诵几时住世之文便云不增至三(云云)。意云。善见十诵。佛法住世几时问之(文)。今四分不许三增。引合得意故斥之。善见十诵非谓佛法住世不至三增也。
  钞。何妨一国斗诤不得安乐不阶圣果(云云)。意于拘睒弥一国者。暂可有法灭义。非谓一化通法灭(为言)。
  记。为长者门师(云云)。门师即云。长者师匠义也。
  记。他日付弟(云云)。他字多义也。
  记。兄生怨心(云云)。律五十六(四丁)云。小儿涕泣到寺内。语阿难言。大德者。此高胜比丘。以我父遗财二人分并与一人○阿难云。以他父遗财二人分与一人。高胜汝可去。不可与汝同布萨(文)。吉罗不犯。叛布萨质前。
  钞。四分斗诤来久不得说戒(云云)。非时和作法有二羯磨。一正名非时和。一名诤灭说戒法。本律四十三卷狗睒弥犍度云。佛言。听作白羯磨和合。应如是白。大德僧听。所因事令僧斗诤诽谤共相嫌骂。互求长短。彼人犯事被举。今已还解已灭僧尘垢。若僧时到。僧忍听。作和合。白如是(文)。此单白唯和而非说戒。次正说羯磨云。大德僧听(私云缘非如先和法无异)若僧时到。僧忍听。依和合布萨。白如是。应如是。白已和合布萨(文)。唱令打揵捶。
  钞。十诵云行筹(云云)。三十九(十六纸)云。尔时末利夫人。为听法故到檀中。问诸比丘言。此处有几僧○又问。有几沙弥○布萨时。末利夫人施僧钱。比丘不受○佛言。听受○若汝弥在行次。檀越自手与者。应等与。若但施僧。大比丘得三分。沙弥得一分(文)。
  钞。行筹通沙弥(云云)。沙弥布萨时。都合遣比丘布萨所作之表。利养随僧也。若未受十戒。已下非四分文也。即祖师释欤。
  钞。如涅槃中(云云)。第六(七纸)云。有长者。来请众僧。未受戒。即与大众俱共受请。虽未受戒。已堕僧众(文)。
  钞。五分筹极短(云云)。彼十八云。数容忘数白佛。佛制行筹。一人行之并收之。则离乱。白佛。一人行之一人收之。诸比丘作金银筹。佛言。应用铜铁牙角骨竹木。作除漆毒树(取意)。彼文先明行筹。次明制法。此文颠倒也。又彼云。应漆以筒盛(文)。
  钞。拳一肘(云云)。有传云。肘有三别。一一尺六寸。拳一肘正拳量之。二一尺八寸。拳一肘折指中节量之。三舒一肘。舒指量之。资持下一以一尺八寸为舒。对正拳一尺六寸云尔也。
  钞。和合若干(云云)彼云合若干人。
  记。今时多以竹木为之(云云)。祇园图中制作如何。
  记。舍罗草名以为筹计(云云)。简正记云。舍罗者。西天草名之。四分听行舍罗即此草为筹。盖存梵语。十诵五分并云筹者。是此方言也。
  钞。五分若白衣(云云)。简正记云。五分白衣散华。佛开者。初比丘不敢受。白衣讥言。不解受人供养。以此白佛。因开云。比丘不得者。律缘中。比丘散华于高座上。白衣讥言。如王大臣不异。佛言。比丘不得等(文)。问。讥言如王大臣。付受人欤。将指能散人欤。若斥受人者。设在家白衣散之。何许之哉。若斥能散人者。散华何如王大臣哉。方方不明。如何。答。此斥能散人欤。既记云初句制自散故。若尔者。何如王大臣哉。答。缯(ハク)散华香燃灯火。
  钞。诵毗尼时杂碎文句(云云)。问。此布萨时欤。将余时欤。答。此记意不分明。虽然从上伦次。是正说戒时(见)。简正记意。余时诵毗尼(见)。彼云。此盖是用预之时。亦非半月高座正说之时(文)。
  记。戒条(云云)一戒二戒等也。
  钞。一者五百等(云云)。简正记等此数以外劳释。今记意。举大途不相配戒数。
  记。犹多百余(云云)。僧尼合数五百九十八也。今百二残故。云多百余也(为言)。
  记。本受体中总发得故(云云)。有云。凡总发别发。古今异论也。今一师意。总发得义也。谓初受比丘戒时。 总发得尼戒。是以转根时。更始不发尼戒。若别发义。转根之时始新发得也(云云)。有人云。僧尼不同戒。皆可持一品吉也(云云)。
  记。高腊恃尊怀惭不诵(云云)。夏腊高好不诵戒。怀惭不诵之。岂知替补佛处传弘任重。
  钞。准四分得语一切犯者得突吉罗(云云)。非说戒时。只为教授五篇违犯罪云吉罗。可许之也。是以记云。语下聚也。指吉罗一聚名下聚也。若尔者。僧祇意。为教授不示吉罗等罪名欤。答。尔也。显今僧祇四分不同(见)。说戒时不今说听五篇名。彼此一同也。教授时僧祇不示五名。四分说示吉罗名(见)。尔文下僧祇云。向未受具人。说得教语汝不得作盗不得杀。说五篇名者。越毗尼(文)。故彼律缘起云。因为白衣说五篇名。彼轻哢云。此是婆罗夷比丘等(云云)。爰知。虽为教授。不可说罪名欤。本部不尔。可与吉罗名也。
  记。上座昏朽秉御是难(云云)。上座老耄不能秉御羯磨。依戒本文。如文诵。诫约同佛世。依文诫约者。说戒事也。
  钞。反抄衣(云云)。着袈裟。后袈裟下端引返缠被也。
  钞。刃腰(云云)。衣ヲツミアケタル样ニ着袈裟。刃アフウル腰也。
  记。且列七种(云云)。问。上六易知。第七不恭敬相如何。答。上六出别相。此一共相也。上六种外摄此不恭敬也。有义云。此约意地欤。五分第十八云。佛言。上座应说戒。持律应羯磨时。诸比丘或反抄衣。或刃腰。或着草履。或履头。或时卧。或倚。作如是等不恭敬听说戒。以是白佛。佛言。突吉罗(文)。本文有覆头。无睡眠又不恭敬。结上(见)。今记释不审也。如何。
  钞。并得小罪(云云)。此不摄耳。听戒外有此等罪。
  记。合掌危坐(云云)。有云。可作跪字。即互跪也。此表恭敬之相意也。
  记。晤恩法师潜然自感(云云)。潜然即落泪貌也。
  记。僧传明载(云云)续高僧传也。
  钞。若诸缘事起(云云)。抄批云。立谓。八难等缘也(文)。
  记。四俗人生慢心(云云)。律云。讥嫌云。我等所习歌咏声。比丘亦如是。便生慢心(文)。
  钞。十诵云知布萨法(云云)。祖师意云二种现前供之。宾师通常住常住物供之(见)里云。
  记。第四师义(云云)。钞上云。四此部文义具明。而是异宗所废(如舍净地真言说戒之类)。
  钞。中国布萨有说戒堂。钞批云。彼国寺大僧多。或五百或一千二千。堂宇复多。到时集处难知。听白二结一处大堂。至说戒日众共云集结法。四分说戒犍度中文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处。结作说戒堂。白如是。大德僧听。僧今于此处。作说戒堂。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处作说戒堂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处结作说戒堂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结已恒于此处说戒也(文)。
  钞。理须准承通皆席地(云云)。问。此一段文意如何。答。初二句正出中国布萨行事相。中国有用绳床者。此句明有中国用绳床。类多以草布地。已下虽有用床。多分以草布地(为言)。所以有尼师坛。
  记。中下次示两土不同(云云)。问。示两土不同意如何。答。中国皆云席地。彼土有床。何云席地。若有床与此方何异乎。有此疑。故为分别之。彼类多以草布地。此土东晋后床事始盛(云云)。彼土少此土多。故云两土不同也。此中文可有二边义。一彼土显有床多以草布地也。二彼显有床用之少。此土始盛多也(为言)。缀下○钞大夫已上持复施安。施床故云施安也。
  记。五品已上及州牧得坐床(云云)。济抄云。五品已上者。即下云上大夫及州牧等之位也(云云)。五品者。即今日本五位也。州牧者。今当国司也。大夫者。初大夫也。大夫与国受领大旨同辈也。但于五位内。尚分正从上下等。故有少差别也。州牧者。钞批云。判史也(文)。
  记。泊晋室罹乱至千东晋节制无准故通庶人(云云)。室者。代名也。夏室唐室等也。罹乱义也。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刘听同害怀帝。又愍帝建兴五年。刘听害于愍帝也。故云罹乱。是沙音代合战乱国也。节制者。国行并制方等皆无准。皆人用床也。庶人者。民等也。率(レイシテミナ)。
  记。今下三评品可不(云云)。问。此品者。何义耶。答。
  钞。亦得双用(云云)。床座及席地也。今记意聊不同欤。即搜录云。亦得双用者。床前席地。僧在床坐。行事者。在席地也(文)。钞批云。亦得双用者。谓床前敷席。僧在床坐。维那行筹。在地席上。一时用两处。将为要便。故言双用(文)。
  记。斜身倚靠(云云)靠即床后板也。有人云。坐禅仪则ヨルト训也。
  记。尼钞中明入堂已即付僧尼床上礼佛(云云)。尼钞上下(说戒篇)云。近数见僧尼及至俗家齐上。僧尼在床上礼佛。寻访一切经律。及问西国诸大德。并无此礼。直是安身不存敬意(文)。
  记。准释相中此卑湿处开床设礼榰脚八寸(云云)。钞(中三)过量床戒云。若下湿处用八相木榰脚得(准此○下湿处榰床者○应开得在上礼佛○若榰高者不合也文)。同记云。榰谓承籍之物。注明礼佛。世多处床可开湿处。余处不合(文)。榰(玉篇云ツカバシラサヽラモノサツヤカ)。
  钞。水瓶坐具(云云)。此坐具者。是指座席云坐具。非谓尼师坛也。
  钞。于说戒曰上座白僧(云云)。有云。若界内四人已上住。虽可行众法布萨。当座比丘不满四人。不可用白也(云云)。
  记。若云打钟人说者(云云)。会正记云。能打人唯一人说此偈(云云)。
  记。必无二人(云云)沙弥净人二人也。
  记。注有人执本缘起(云云)。会正记云。增一第十六云。佛告阿难。汝今于露地速击犍稚。今七月十五日是受岁之日。乃至阿难闻此语也。即升讲堂。手执犍稚云。我今击此。如来信鼓○又偈云。降伏魔力怨等。以此文证。则鸣稚者。说之轨度。图经所出。亦据鸣钟者。及尼钞集疏篇出此偈。说戒篇中不出。则可验知。今恐顺昔且言闻钟。或闻字作鸣字。法宝行事中。亦注云。说鸣钟偈。各依位坐者。若据法宝。于欢喜偈未见所出。然彼亦自注云。其欢喜偈诸方行之。今依钞不行亦得(文)。
  记。初偈明事用(云云)指击犍稚之事用也。降魔力怨等文。托事观意也。
  钞。如上五分恭敬具仪(云云)。钞批云。谓如前不得睡眠反抄衣刃腰等(文)。
  钞。此是极教所遗(云云)。钞批云。教制半月常作。则是见法身。忽有难缘。犹制说定不可阙。故云极教。若养有罪。界内外制令尽集。闻疑须求故曰摄僧根本(文)。此当今记初释也。
  记。若约教之终极即指涅槃(云云)。此即释钞终极义。非谓终穷至极大乘最后说。故云教之终极。其上所引文非大涅槃经。此般涅经也。
  记。妄立欢喜偈(云云)。济抄云。见印本删定戒本。奥有此文。彼云。大众忆念。我比丘某甲。从前布萨至今布萨。于其中问三业四仪。众多不善恼乱大众。愿众慈悲布施欢喜(文)。虽非正偈。文意同之也。师云。欢喜偈者。吉祥童子偈也。钞一卷贤长法宝云。欢喜偈是也。
  钞。槃檠(云云)。问。其体如何。答。槃檠同体也。简正记云。槃檠(奇竟反)盛花(文)。钞批云。槃檠者。奇竟反。似叠足高。曾京中见(文)。此等释意。槃檠今盛花物也。
  钞。钵贮(云云)。有云。钵贮即今盛汤水瓶等也(云云)。
  钞。五器三器(云云)。会正云。皆取汤数也(文)。问。五器三器者。指何者哉。二瓶二钵为二。共花槃为三器也。
  钞。共华槃交错罗列堂中(云云)。问。五器三器中既有华槃。何文云共华槃哉。答。总别单重云尔欤。
  钞。当具彩花(云云)今时造花也。
  记。有同时戏(云云)有人如今传供也。
  钞。应年少比丘三五人助辨所须(云云)。问。当时行事具维那三五人也。何今云年少比丘三五人哉。答。会正记等释。且举汤数。故一往如是释欤。有一义云。年少比丘与维那。俱应云三五人也(为言)。若三人行事时。汤水合入之一人持之。手巾一人。维那一人。合三人也。若四人。汤水二人各别持之。手巾唯一人。维那一人也。若五人。如当世可知也。爰知。今年少维那取合云五人。
  记。注今时出众各礼三拜复座等。意云。出众中礼拜三反毕(今云礼也)返复本座。以坐具展置本座。后还来众中器具处。取华水汤物也。从本座再往器所。故云还来也(为言)。
  记。准文维那为之。见疏文。次持水汤至上座前。维那作之(见)。而今多年少比丘作之也。盥(アラフスヽグ)爽(タガフ)。
  钞。取筹浴之。此文上座浴筹(见)。今时维那浴之。问。盥手为浴筹(见)尔者可局上座。或维那。何一会众僧皆盥手哉。答。余人为受筹盥之欤。
  记。此非敬仪据理年老代浴无损。浴筹必非敬筹仪。故余年老虽代浴无若也。问。维那自浴之证。引尼钞而彼老代浴(见)尔者何成今证哉。答。彼文既许上座不浴年老浴。故今准彼令维那自浴无若(为言)。是以云今须准用也。
  钞。随多随少(云云)。师云。多モアレ少モアレト云义也。盥(古玩反)。
  钞。应左手执手巾上(云云)。沙弥经云。持手巾有五事。一者当左手持下头。右手持上头授人(文)。虽似异。而所诠授与他。方右手宜也。今记云左右手者。取其顺便故。出边之故。何无相违欤。简正记云。以手把两头各出五六寸已上。急投莫令宽。左手执巾上。右手持下行之(文)。里云。香水者如何。答。香水木者。煎汁也。
  钞。香水熏沐(云云)。今云香汤。不同如何。答。
  记。二德可解(云云)法身般若二德也。凡三德者。入道章云。能证生法二空之智名为般若。所证坐法二空真如名如来身(是法身也)。由智证理。离诸障染不为缚。名为解脱。是如伊字三点。如面上三目。非即非异(文)(二德者。古云。般若解脱也)。
  记。法界差别(云云)。法界者。十法界也。一体者一理也。
  钞。愚臾(云云)。会正云。无智而老者也(文)。
  钞。右手捉打静椎其柄亦须香水(云云)。钞批云。宾云。打静。里书云。问。静者。召所打物欤如何。答。语字也。打木石等物シヅムル。是名打静。或名所打物云非也。裙ヲセイマキト云也。同非也。然者可读打静也。不得便有余声令众不和合。又行筹及收筹时。相传云。勿遣堕地。若筹堕地。表此疏中当有人死(文)。
  钞。如杂品中(云云)。简正记云。杂品中。指下卷诸杂篇也(文)。
  记。彼明取放并须捋柄(云云)。初取稚时云取。后取稚时云放也。问。今时行事。维那静打一下。后诸僧引香汤香水也。而今文先引水汤。后打静(见)相违如何耶。答。
  钞。当举手打一下告云(云云)。问。以前敬白等文。出何文耶。答。有传云。布萨仪有之。并与咸梵网注有之(云云)。
  钞。注三说(云云)。简正记云。众中谁小小者。收护。三说者。三遍并须广说。作二广。一略。至第三遍。但云小者收护。法宝云。此全非也。并供养收筹者。古来今时两京行事如此也。钞意云。上来既云小者。收护言包已尽。不须更云。并供养水筹之语(文)。里云。钞。并供养收筹(云云)。问。唱之作法如何。答。上白下加之也。云小者收护并供养等法也。
  钞。注收摄众具(云云)。钞批云。谓收取筹及待说戒竟。收众僧家供养之具。即布萨所须之物也(文)。下云准律检挍文也。
  钞。有云前加一白(云云)。在大德僧听外有清净之前。唱云。大德僧听。未受具戒者出等也。
  记。准本宗必削(云云)。里书云。记理更兼凡(云云)兼簿地也。
  说。即问和简众(云云)。或说戒者。作羯磨。或余人作之。依时不定也。
  钞。若高座诵外宗戒本(云云)。依他部受戒可诵彼部戒本。故里书云。钞。彼戒本(云云)。问。彼者指何。答。一义云。指僧祇等也。随彼部唱白者。唱之也。已维那光唱。故作羯磨时云已出也。里书云。钞未受戒者已出。知维那先唱出也。问。此意唱白位简出沙弥。尔者不与沙弥筹欤。若云尔者。上十诵文沙弥令行筹(见)如何。答。
  钞。不须道及不清净者出(云云)。此又古师义也。此亦唱人上未受具者出次。唱之得意也。问。此古师前云有云前加一白等师同异如何。答。同师欤。
  钞。以言中所嘱事在高座序中(云云)此指广教总序也。会正云。高座中者。即云若有犯者应惭悔。又开座上发露。则非遣出(文)。
  钞。此众小者已收护(云云)。问。上收护通布萨始终(见)。是以上记云。收护言通始终(云云)。尔者近来布萨毕。何云已收护哉。答。已收护初云竟欤。
  钞。金刚无碍解脱筹(云云)。会正云。梵云跋阇。此云金刚。若山石上陷入水际。见闻类则止故。称无碍解脱者。以受筹者戒净而护解脱故(文)。
  钞。如今果(云云)今人身之果报难得样。
  此筹难得难过(为言)记。叔世怠堕(云云)谓云末世意也。代及浇李。故懈怠懒堕久。
  难亘跪合掌(为言)且据受筹一时而已钞。
  如是展转乃至大僧(云云)上座乃至大僧末座(为言)记。今多收者告数(云云)意小者。收筹人。则知数告上座也。经タ&B-C6DB;チニ记。通前四唱并须三说(云云)上谁小小者。外有清净大沙门入。此众小者等。已下今次行沙弥筹四也。以最后沙弥筹通前三。
  四唱须三说(为言)记。今时一遍唱已三唱后句即当三说(云云)问。上三唱句长故。尤可有从句。今次行沙弥筹祇一句。又无余句。如何可从句耶答。一义云。尼钞云。大德僧听次。行式叉摩那尼沙弥筹三说已(云云)准此文。大德僧听言一遍唱之。次行沙弥筹。一句三反唱之。故云一遍唱已三唱从句也。及义云。必不依尼钞文。只于今次行沙弥筹文。次行唱一反。沙弥筹唱三反(为言)此义乱句。以三字为从句。
  尤下审也钞。乃至僧中一遍通告(云云)问。今行事如何无此问耶答。记释云。界无问类故开之(云云)准此。界中有同类时。白可有苦欤。饰宗义(第八本)云。巡僧遍行口唱云。沙弥筹恐有大僧。受沙弥欲故须遍行(文)。弥欲故须遍钞。大僧若干沙弥若干(云云)此等文。
  僧祇二十四卷文也钞。清净如满月(云云)此文。
  彼第二十六卷文也记。去初半偈(云云)问。此去字如何可得意哉答。或付上可读之欤。谓如法人自作布萨去(云云)又义云。去初半偈(云云)此聊难思。可勘之钞。正当我作(云云)问。上座次座答云正当我作。余人依上座计。被差时可答语哉答。钞前后并诸记文无答语。
  唯合掌领受彼请许欤
  记。出法之辞临机裁度(云云)。作法之时出堪不堪之语。是正作之语。故名出法之辞。
  无前所以欤钞。准上僧祇但得次座(云云)钞批云。准五分。但令请上座。若辞不能直往。能者所也。上令问次座者。即是僧祇文也(文)钞。四面礼僧(云云)合掌令及左右云四面礼僧也。谓礼诸方僧众意也钞。八明供养说戒法(云云)问。供养意如何答。正戒法也。下自恣篇记释云。此供养三宝。岂唯戒法(文)。据实通三宝也钞。抽圣僧座在下(云云)意云。说戒师座在第一。圣僧上也。此时圣僧下第二。以第一下第二为抽也。亦犹使者执王敕命。
  百官虽贵孰敢见轻记。小者供养且约出众(云云)供养者。指传香偈。故论行事出下。今云小者供养者。梵呗之时先立出礼拜等也。故约出众也钞。梵呗作之(云云)会正记云。陈思王曹植尝游鱼山。忽开空中梵天之响衷婉动。止独听良久。侍御无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慕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则音传为后式。梵音光显始此焉。又魏文谦制连句呗。
  吴僧会亦善作之(文)钞。如此郁鞞国语翻为止断(云云)钞批云。今谓。此是郁鞞国语。呗翻为止。区翻为断。上谓止谓止一切恶。断谓断诸烦恼也(文)。又匿翻为息。谓息诸劳务也(文)钞。彼三五年少比丘持香水(云云)三五皆立非谓作之。三五之中人作之(为言)散洒已余有中央。当持水花合著一槃。
  总从一头却行布散钞。使及两边(云云)顺行时左右散花。却行时散中。两边使作一也。故云尔钞。散花庄严净光明(云云)一义云。光明约观想欤。是以会正记云。散花里书云。散花庄严。净光明庄严。下初二句。散时运想此花庄严。光明及结为宝张(文)又义云。宝有光明也。又云。花鲜(文)有光耀(为言)菩萨偈护。三捻香炷钞。云行香说偈(云云)问。此行香以意云传香耶答。代众为之。故云传欤记。如彼光云(云云)如光明台。
  遍法界冥想也钞。维那仍本位(云云)余行事人皆复本座。维那暂住作答注不复座。故云仍本住也。但如当寺行事。四分说戒时。
  上座次座作之欤记。或可指戒本前序(云云)指戒本始诵文。
  云和合集未受戒者出是钞。仪式如别法中(云云)问。如当世行事。于此处读五德十数。依何哉答。两祖释不见何欤。但简正记云。议式如别法者。五德十数之仪。如沙弥篇(文)会正记十二沙弥篇释云。通行同一堂说戒。礼已亘跪。或于此处先说五德十数。彼上座方告之亦得(文)依此等文。今令说五德十数欤记。若依古戒本云(云云)注本并羯磨经云。问云。比丘尼众遣何人来耶。此同古本也。又出戒疏三义中。此当初释记。今准光师戒本而问谁字亦即召彼尼众(云云)此指钞谁遣比丘尼来请教诫之言也。故云今准光师戒本欤。问。光师意召比丘受信人云谁(见)何云召彼尼众哉。所以尔者。戒疏一上云。文云。尼众遣何人来者。此问尼也。或云。尼遣何人传信从僧乞教授者。即谓所告比丘也。以言中不可故。光师制戒序云。谁遣尼来诣耶。此谓比丘受信者(文)同记云。文列三出。初云。此问尼者。点何人字。指使尼也。次释。何人是所告者。即尼遣僧事仪不便。后约受信释上谁字。即僧遣尼。语意无失。谓受嘱者。令尼来问可否。即为遣也。删定戒本中。亦问此示(文)尔者今释彼相违如何答。济抄一义云。今资持释。亦于彼释上作此释。故云亦即。召等是或释意也(云云)谓彼戒疏三释中。第三光师义释之上。记家又以义副此释给故云亦即欤。但此义尚不审也。能能可勘之钞。僧差比丘尼某甲(云云)此指尼僧云僧也。
  求请教诫尼人记。注旧云长跪(云云)会正云。长跪者。佛令尼长跪。可表代尼故。前云亘跪(文)钞。不过下座(云云)不请二十夏以下人也钞。注上且出一两律文示相贴合(云云)简正记云。贴合者。五祇二律是两文。五分标其无人。僧祇出其略教。二文相当合聚一处。
  怗合共成行事(文)钞。若广说法时希故略(云云)问。今时不行广略二法。祇致礼僧何耶答。尼众别行篇云。僧中有二十夏者。可行略广二法。若无二十夏。但礼拜等(如今时行之)钞。当更鸣钟令沙弥集(云云)问。沙弥布萨何时成就哉答。有多义。一义云。闻后序位可成就。教敕既云还来等。依之鸣钟。令沙弥集也。若前既成。重召来为何耶。一义云。五德十数时成就也。问。若尔者。何后序必重来哉答。若后不还来。违敕故可有过。非布萨不成就也。及一义云。
  上座教敕位成就也(云云)记。必无小众亦不须之(云云)今记释。无小众时不用鸣钟(见)余记意。聊不同欤。即简正记云。问。令或无沙弥。莫不须打声鸣钟不答。有解云。不用者。今恐不然。虽无沙弥。
  赴堂规则无须揩定不得不用(文)记。为彼惭愧者摄诸不惭愧(云云)意者摄恶人。善人安乐。为善摄恶也(为言)记。尼钞云若不解等(云云)彼已下云。作呗云。神仙五通人口。乃至说利益稽首礼诸佛。论云。不论作半呗。作半呗吉(若已不解前呗。得不劳更作作处世界呗。意如来呗也文)付之一义云。后呗时二俱可作。然神仙呗不知人处世界许可作。记宗思召引尼钞给欤(云云)一义云。允师今钞可作二种(见)然尼钞祇作神仙偈。若不解人作处世界。
  此祇引一文(见)故今记引尼钞示异说欤记。优波离为首及余身证(云云)了义灯第一云。萨婆多意者。身证名言谓灭定圣者。于此身边有得此灭定。故云身证。若不乘师不言身边。有别得也。但显论灭定者。得理更亲如身根。取境从喻为名。名为身证(文)问。此身证者。有学无学中何哉答。此指无学圣者。不通有学也。问。付之不明。所言身证者。第三果圣身得灭尽定。名身证不还也。是以俱舍颂云。得灭定不还。转名为身证(文)释云。若不还果修得灭定。转名身证。灭定无心由身证得。故名身证(文)尔者如何答。凡身证名设虽通不还果圣者。今律文局第四果圣者。所以尔者。窟内五百结集仪式者。众撰三重。集三明六通圣者。数结五百。摄四智八解英德。唯是俱解脱罗汉。亦波罗蜜声闻也。不取慧解脱罗汉未得灭尽定。故既取俱解脱人。故云及余身证者。有余依身上证灭尽定。故立身证名。非是身证不还。故名身证者。是以法砺疏(一末)云。第二优波离为首者。亲餐圣说。传通之初称之曰首。及余者。谓五师皆阿罗汉具二解脱故。言身证者。饿宗记第三(本)云。言身证者。那含若得灭尽定者为身证。此律文中。显传法人。显非那含。故如章释罗汉。若得灭尽定者。名心解脱。亦名身证。慧尽诸漏。名慧解脱。故言俱解脱(文)首律师大疏(第二)云。优波离为首者。亲敕圣说。传通之初。故称为首。对圣面受。
  故言身证(文)此等诸释指罗汉名身证(见)钞。诸佛出世第一快(云云)此自庆偈。正是俱舍论文。古论文质故云快也。今新翻俱舍云。诸佛出世乐闻法。欢喜乐大众和合。
  乐众生离苦乐(文)记。远清二死(云云)问。此俱舍文也。尔者何云二死哉答。且记家以圆意如是释欤记。事和无诤统理平等(云云)外凡僧事和无诤。内凡以上僧理和融统无碍也。统理者。
  即融统之义故云统理欤记。尼钞更加三归(云云)彼云。然后唱三归礼散(文)谓自归依佛。当愿众生等偈也记。况经圣心(云云)指钞主名圣心。谓祖师心事起。故云经圣心记。事同于厌课(云云)不得止无力作云厌课。当时懈怠者。如作说戒记。尘缘可弃不惮奔趋正法宜尊反生薄滥业绳弥固(云云)小乘万法有云得绳者。
  持之故云尔也记。徒丧天龄(云云)师云。天龄云天命义也。
  径(タタチ)逼(セマル)钞。若已说清净已后(云云)业疏(四上)云。在众闻听有缘说欲。从更入众须净不答。不须说。又须说(取意)同记云。文无去取。准说为长(文)”
  记。初止住(云云)允师云。止住之上明字脱记。据义则缀上为优(云云)此义可读诃ニヤテ令住セ之ヲ待ツヘカト坐ルヲ意云。外来众入道场。
  则诃住之待彼人之坐(为言)记。约句则贯下为便(云云)此义可训待坐ルヲ亘跪一人告テ云フヘヲ(云云)意云。外来待说戒师说止。后告净也(为言)又古一义云。可训待ナ坐セノヲ亘跪一人告テ云フヘクト。意云。诸人外来时。待诸人着坐。一人亘跪告净(为言)既云若干人等故钞。若有犯过(云云)尼钞云。一人告净云。大姊僧听。比丘尼某甲等。若干人并清净(业疏四上云。多人齐至。一一别说。以名自陈也文。记上云。多云。多下三明众各说。文相违如何答)若不清净者。一一别告云。大姊僧听。比丘尼某甲。某罪为逼说戒。不得忏悔。后当如法忏说。已依前住(文)。今钞文不分明。准此尼钞文。于众中可告之也。问。说戒中间有比丘。入界内成别众否答。有传云。正羯磨时。可成别众。单白后唯说戒时。不成别众也。是以简正记云。纵使堂头正乘法。比丘入界。亦不犯别众。以一心为闻戒故也(文)此释聊不审也。若指说戒云正乘。可然。若羯磨云正乘。尤不可然欤。问。告净至说戒之何位作之哉答。有传云。后序位犹可告净也。本律三十六云。说戒时客比丘来少。旧比丘若已说序竟。客比丘当告清净。余者当次第听。若说戒竟。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客比丘来少。当告清净。不告者如法治(文)此文章十段。都已众未出堂。告净成布萨(见)问。序三间之时。一反问已来时可告清净哉答。有云。以问唱清净(见)今二反残不可唱之欤。所以尔者。简正记云。未诵序清净等。戒师未诵广教序。亦未作第三问位。但依夏使坐又不告净。若清净后来者。谓念广教序。并作三问竟。方从外来也(文)记。注有将前科为制客从主(云云)义苑云。第一重三问从入者以来。知净秽故。须告云。即制客从主。以客少故。重说即制主从客。以客多故(文)。会正记云。约后到者少。见集僧多故。今制客从主。不用再说。若外下此制主从客。以人数或等或多者。理须再说(文)”
  钞。
  当告比近人示令○致增混乱(云云)说戒时授之事也钞。若说戒日无能诵者(云云)问。以下所明诵余经。或云谨慎莫放逸。此等皆作单白欤。
  如何答记。所以次者(云云)今经云。所以次意也记。切要易持○轻重不偷(云云)戒重。经轻”
  记。今藏中略教诫经(云云)有传云。有二义。一义云。略教诫经者。钞所言遗教经是也。彼亦名略说教诫经故也。钞云。诵遗教经亦得此意也。彼经说相殊明行门也。一义云。非遗教经。今前中云略教诫经。小卷经有之故。记主指彼也记。注旧云三千威仪经(云云)会正云。诵经者。或三千威仪经。或准下文。诵胜鬘一卷。摄一切佛法根本。或如来藏一卷等皆可也(文)记。注又云下卷令诵胜鬘佛藏(云云)正勘下卷。如来藏经一卷(云云)知今佛藏者。如来藏经也。佛如来亦是佛略名故。今云佛藏云如来藏意也。非现行佛藏经。彼四卷经。
  故记下卷引之(云云)钞。下(云云)增一云。诸恶莫作。戒具足清白之行。诸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者。去愚惑想(文)同记云。增一下引解。初句即身口二业。次句心业。三是正慧。四即正信(文)记。未必愚暗(云云)意云。若不解等文似济愚暗。虽然如此曲令诵一偈。不为济愚暗。欲显此布萨摄僧根本。此而能能知(为言)钞。染污净识(云云)净识即云善心意也记。况举轻心更招殃祸(云云)又云。举者。掉举举也。尔者可训举轻心也。招拒ユバム记。令一僧竖义令后生开悟(云云)不如作论义决择。后学可令生慧解。意云。一人僧竖戒义。道说人之闻人令开悟也记。动幽呵(云云)冥众诃也钞。来不随意(云云)以为众僧不成障边言之。彼学悔自行必可来共也。余处见尔故记。初明对首露(云云)问。座上发露法。羯磨经集法缘成篇云。但心念法有三(忏轻突吉罗说戒座中发法六念法。露诸罪法文)业疏(一上)云。三说戒座中露罪者。讨是对首护众故。开应入对首念中。然文制两说(文)同记云。座上发露初文。是纵然下即夺。谓律制发露。常途对首。在众心念。两法各法各制。非是从开。故云文制两说。以对首心念须界无人。今此对首法作法自成。故知。别立不类对念(文)业疏(四上)云。座上露罪法者。又不同前。此为缘开。恐闹众故。开心念成。据法准绳。应对首心念也。然界无对。方是本法。今对众念。故非前条。随众即成。是但心念法。不同对念也(文)同记云。四座上露中。初简前法容可对露。据下次辨法位。初标示然下定夺。又二初显非对念。以界无人方开作故。今下定归但念。
  以对大众法自成故(文)以此等诸文(见)明定但心念法。何今之对首哉。又今对首法。集法中可摄何法哉。方方难思。如何耶答记。注已上准注羯磨出之(云云)彼说戒座上发露法中。初今无大德忆念等言。而今准彼。
  凡识罪发露疑罪发露之文出之(给)欤钞。四分云。若有八难王贼水火病人非人恶虫(云云)问。此八难中。病人二字为二缘。将一缘耶答。律三十六云。八难者。若王○若病。若人○若恶虫(文)又济缘记(四下)云。一王(乃至)五病。六人(文)如此等文。病人二字二缘(见)。问。若尔者。今记云。病人与下缘中相滥(文)名句中。策五病人。至第八别出人难。此等释意。分明今病人一缘(见)尔者如何答。今记并名句取意。今病召病人无相违也”
  记。
  或将士众拥寺列兵(云云)国王随兵云将士众也钞。若布萨多衣等(云云)众云。诸忏非一遂。至夜久也。忏为净罪。即布萨也(文)。问。多夜者。多日之夜欤。又一夜中时克已久为多夜欤答。有云。夜久者。夜斩及明欤(云云)此意于一夜时克久经。名多夜得意也。布萨多夜已久。久听记。后四唯局夜(云云)问。斗诤事。或论毗昙是死。何必局夜耶答。听一切众未起。
  明相来出应略说戒记。一尘三略(云云)略说三念云三略也。
  不可常途为妨钞。五分贵人(云云)彼律第八云。有十因缘。听略说戒。一有贵人。二有恶兽。三有毒虫。四地有生草。五地有棘刺。六有毒蛇窟。七病人。八闇。九地有泥。十坐迮。是名十因缘(文)问。校本文(见)今钞文有八种。三七略之欤。然而记释云五分七缘(云云)其意如何答。追勘之。贵人者。国王大臣等也。逼暮天阴”
  钞。地有生草(云云)钞批云。言地有生草者。
  恐坏生得提罪也(文)钞。住处远(云云)会布萨归我寺。
  其间远开略说也钞。除大臣兵吏遣去(云云)此御义大臣如王有威势。故除王大臣。余兵吏前不听说威也。私一义云。除大臣者。此兵吏共除遣也。是以事钞(上一)云。摩得伽十诵云。白衣前说戒成者。除为瓶沙王等。除王眷属民将。独为王说令心净故(文)同记云。瓶沙具云频婆沙罗。此云颜色端正。疑比丘半月一集所问何事。故独开之。决疑归信。
  故云心净(文)突チドリ钞。应连声(云云)古云。非同声。
  戒师一人应连声也记。五分贼难事同僧祇(云云)济钞云。即今所引因突入闻说。不为说故便加苦恼等(文)是僧祇文也。业疏直云僧祇也(云云。业疏四上云。如僧祇中。突入闻说戒。既不为说。使和苦恼。制令改音。诵余经法。不得断绝也)记。注有云此明说戒(云云)有云。此制说戒师也。又义云。总约说戒处也。问。此指何师哉答。会正云。显露使客比丘来易觅故(文)增晖云。显露处者。在阴说。客来不知处。因制(文)问。正披彼律十八卷云。诸比丘在隐避说戒。客比丘来不知处。所以是白佛。佛言。若无难事。不应避隐或(乃至)佛言。
  不听以小事嘱授等(文)此文明在显露可说戒(见)全非与欲事欤。尔者古记释还顺本文。
  今记又聊背本文如何答钞。一者略取(云云)取者。诵取义也。云诸大德是四波罗夷法是也。问。若尔者。广说时诵取标题。应云略取哉答。对后广说亦云略。无失欤记。至于正诵或多或少皆不定(云云)于八篇。依率难后怠。略取六七篇等多也。或略取一二篇少也。自余云余者僧常闻等也。济缘云。余者。常闻。止是略却。或可。余者。为略取。僧常闻为略却(文)此或释余者。
  当今标题也记。注有人云单诵八个(云云)会正云。略取者。不用诵八篇戒条。但举八篇题首。略却者。如诵初篇已有缘者。略后诸篇。或难卒至。随到何篇何戒便略。故曰随篇种类(文)记。注古记云。灭诤(云云)增晖云。灭诤罪体与众学同。念戒但有七灭。是吉罗少分。不为略也。此文七灭不云略事会释也。既罪体同吉罗之少分故。问。以吉罗少分为不略之由。如何答。此释难意得。会正云。增晖云。古(余上引之)今则不尔。以略取中亦通略七灭诤。上云。一者略取。谓取诸八篇题首。今约略却中。且至此为言。又七灭是息诤之要故。所以略却中存亡灭也(文)问。古记义符顺母论等义。何斥穿鉴哉答。母论意广灭诤。尼钞释思任本律。八篇略之故也。自本部别不同也。何强可致会释哉。故斥之也记。但有却义则无取也(云云)此济缘记一释意也。彼云。余者。常闻。止是略却。或可余者。为略取。僧常闻。为略却(文)记。问如诵一二篇已(云云)问。此问意如何答。一向略不说一二篇。云略说可知。或广说之。或一向不说之。可名略欤。又前可与名哉。问之也。问。今答中。祇答前所诵者自名为广。而不答略名。如何答。今问答意。专上注等引。有释云。诵一两篇名略却说戒。为破此义。云自名为广也。略名准先可知。若略求篇题却篇中诸戒。即可名略取略却也。文不云乎者钞文云。
  缓则为广三十九十等记。问如律本中广一二篇(云云)此问约不题篇名。于取却中何问之也问。次先问不同如何答。先问以非卒难。广说一两篇。余且举标题。故今不同也(云云)记。
  说序已略并依本宗(云云)此单白已后诸大德我今欲说已下广教序也记。准注羯磨刀依僧祇(绝句)等(云云)注羯磨云。不得说序者。僧祇云。诸大德。今十五日等(已下同今钞也)问。不说序者。不作白等欤。如何答。前序并单白必可作之。是以济缘(四上)云。僧祇将说难至。
  谓作白竟但云各正身口意(文)记。中间各题通结(云云)当世略说戒仪式也”
  记。注古记反引本宗(云云)会正云。进不。进则广说。不则略说。至序下终众学。僧常闻来。是约母论五种略中举第一略耳。若据当律有十五种说戒。且初五者(皆引之也)此约从急至缓。以辨十五略。一一下此准母论也(文)问。古记出不同。何今引破哉答。四分不了。引合余部明了可决之。而引本宗故增迷也(为言)”
  记。十缘中上九种也(云云)即当篇中十门初九也。亦则宜否钞。一一各题通结(云云)僧常闻之语。诸篇俱同也。故云通结。非谓诸篇各题毕。以僧常闻一句通结(为言)少言。约记。无劳臆说(云云)古人七灭必广(云云)付其种种立由也。今记上有之也记。准此明据岂复疑乎(云云)问。此引证业疏文意如何答。略缘缓时如母论。灭诤可广之。若略缘急时如尼钞。旦八篇俱开略。
  故云就缘缓急称时为要也记。难来犹远(云云)难未来也。我曹记。又云不得序即从座起去(云云)问。作单白后起去欤。将如何耶答。必可作单白也。是以会正云。此约单白后未诵长行来(文)问。设虽白以后。序已后全分不说之。可成布萨耶答。一义云。可成布萨也。既作白故。加之次第八段略说戒。并成布萨列之。若不成者。何故云略说戒哉。又何律列不成布萨者。有次第八段略说戒哉(云云)又有义云。不成布萨。所以尔者。白但是和众而已未陈净。又不加诫约故。若直成者。何张下准僧祇云。若不得说净云。今十五日布萨时。各正身口意莫放逸。已便随喜去(云云)此两义中。前义为胜也记。注古人妄传为七异一直者非也(云云)简正记开宗记砺疏等。则此妄传义也。彼等义谓。以初一广为略。故略有七。以第八为直言。故云一直问。古义意。何以初一为义说哉答。开宗记云。此是说尽提舍尼。名为广说。谓是略中之广。非全说五犯。所以知者。其次句说尽九十。证知。前句是提舍尼(文)简正记云。今更明行相。谓今是半月。并不知有缘难。盖依常规欲广戒。戒师登座。念至犍舍尼。忽有难。排一即云。余者僧常闻。此为一略(文)以此义初一名略。今说如常广说。非略中广也(为言)记。应随到处(云云)已说至其处。余者僧常闻(云云)意云。应云已说第十破僧戒。余者常闻等也。余篇可准之。难卒排门记。故知通后者云余者僧常闻故记。注古记将此为本律一直者非也(云云)本律一直说戒只白也。后从座起去。全不唱各正身口意等。而今各正身口意等文。僧祇文也。然而古记以之为本律一直。故付之。钞批云。二从缓至急名略却者。有七略。一直去。一者如难犹宽从前广诵。容得说至提舍尼竟。难即来到不得诵众学。即略却众学。是一略也。二从序诵讫于九十。难即来到略却提舍为二略也。三从序诵讫三十。难已来到略却九十为三略也。四从序讫二不定。略却三十四略也。五从序讫十三。难即来略却二不定为五略也。六从序诵讫四重。难来略却十三为六略也。七唯诵序讫。难来即至不得诵四重。略却四重为七略也。此曰七略。若难近不得诵序。即教沙云。诸大德今十五日。各正身口意。即散去名一直去也(文)钞。比人行事者云已说三十法僧常闻(云云)问。已说故云已说三十法欤。未说故云已说三十法欤。如何答。以斥对众妄语。
  知未说而云已说欤钞。或有略缘止而不说(云云)可略说戒。
  而傍傍一向不说故也记。望刹为居(云云)刹名寺。大寺云大刹。小寺云小刹也。众云○望刹者。大刹则伽蓝也(文)同记云。望刹居。到处则止。四海为食。
  时节时至即乞(文)记。上依律文且据兰若(云云)见彼本。正不言兰若也。即彼三十六云。始云。若说戒白。有一比丘住等(云云)记主准彼本文。
  以义云兰若等(云云)记。言通解者取上初义(云云)钞或云。发露此初义也。或云。待人此次义也记。按自恣中(云云)对首自恣时。犯重兰已上时。准说戒座上发露。许发露而作自恣也。即今卷下自恣篇云。四分说戒中。自犯罪。若告僧恐妨说戒。令心念发露。已后得闻戒。既俱是净行众法摄治。功准用无妨(文)记。准注羯磨济钞云。引五百问。令如上三说。又约僧祇。若无客者(行不来也)作念。若得清净比丘。罪如法除(自若字至此。
  正出念法也)念已当心念口言三说布萨(是正指心念布萨辞句也)此即向四方僧发露(是释上作念法。即五百问说也)大如僧中(是准座上发露开法)今详羯磨及疏。并作念发露。
  无引辞句(对今钞出发露辞句)故依三说(是持羯磨出心念法)此既立法(指钞云云)羯磨经中云。心念说戒法。今僧十五日说戒。我某甲清净(三说。五百问事云。如上加法。己有罪者向四方僧忏悔巳。独坐诵至竟文)业疏四上(终如今引)同记云。无客来者。显独作故。先作念发露。后方陈词(文)后陈词者。发露后心念布萨。三说也。依疏为住钞。五百问(云云)问。今钞意。心发露之外。
  不用三说布萨(见)然五百问论发露之后可作三说说戒(见)尔者如何成今证据哉答。一义云。付今五百问论。钞疏意各别也。疏意向四方僧忏悔者。谓作念发露也。作三说者。谓三说布萨也。今钞意。忏悔即三说。已不云忏悔之外。今用三说也。但于发露词句。陈示三说即成说戒故证之(为言)又义云。今五百问文。为证心念发露不待所对之旨。引示之也。三说等文随文去来也。彼本文三说者。指说戒(见)即正披论文云。有一住处。有界。一比丘亦可打犍稚广说。先向四方僧忏悔。然后亦有三语。三语者。谓三说文(有结界品第四)此本文顺疏文。会正云。先向下彼具云。有一住处。有界。一比丘亦可打犍稚广说。先向四方僧忏悔。然后说亦可三说者。谓三说(即心念三说也)例止发露义亦通成(文)问。羯磨经引疏文云。如上加法已有罪者。向四方僧忏等前后相违如何耶答。羯磨经注祖师以义引之欤。以彼本文可为本欤问。羯磨经注三说样不见。何今记上云。准注羯磨引五百问。令如上三说哉答。云如上说戒。当三说故。记主以义如是引欤。
  凡记释聊不审也钞。独坐广诵戒本(云云)问。三人已下别法。必可诵广戒本哉答。五百问意。诵戒本(见)本律等必非发露教制。虽诵无苦。为知持犯故也。又不诵无犯。不违制故记。非陈净(云云)对首心念词有清净之言。故后不诵戒本也。单白无清净之言。
  故云非陈净故也记。残及重兰(云云)僧残忏悔乃重兰忏悔。不下对首忏。
  故开发露也安居策修篇第十一记。(上四之二)注此依疏解(云云)业疏四上事也记。园界两所伽蓝作法二云园界。
  只カタガタ钞。注受日法附(云云)钞批云。然恐一夏时长脱。有生善灭恶缘务。宜往故拔义不停留。既制有法而住。还须有法而行。制则防其过。开则通其益。开制为缘故。有受日法附也(文)”
  记。即定慧也(云云)资持云。定慧寂照。
  同出异名(文)钞。故律通制三时意存据道(云云)问。春冬制无缘游行。有缘应往。尔者其缘者如何答。其缘者。如夏月缘无异。下记云。春冬有缘则听。
  夏月有无俱制等(云云)此钞以受日有无为异耳钞。一无事游行妨修出业(云云)问。无事游行。妨修出业通三时。何必约夏月缘哉答”
  记。又春冬不结但犯一吉(云云)谓非正作法之结。无缘事辄不可游行。要期为结也记。夏中制依第五律师(云云)律师有五种。一诵戒至三十。二诵戒至九十。三诵广戒。四诵二部戒。五诵二部律。出律第五(云云)问。夏中无第五律师时。可依前四师哉 答。以义案之。开制依时。若无诵二部律。可依前四种。但至律文者。举本制。何必可必定哉记。若论违制三时并吉(云云)问。所言违制者。何罪哉。三时不依律师故为违制欤。将三时不结故为违制欤。如何答。今违制者。三时不结违制也。非不依律师罪。夏时不依第五律师。律中结提。何云并吉哉 问。若云不结罪。文段不邻次。如何答。上明律师差别。三时相对为明罪多少。若论下明三时不结所违罪体均等。论义不无记。违制重也(云云)问。不安居是吉罪也。何必云违制重哉 答。简正记必反圣言。吉不顺律文。殊夏是反圣言。罪在不请者。违制之罪可依篇忏之。害性罪不可忏除。故云罪在不请。故经云。唯有宿殃不请。甘结业。自缠者。杀害之业。以自萦缠永流苦海者。永长也。残伤物命。制与提罪复有业道。夏不安居。又犯吉罗生泥梨。何时见出。
  故云永流苦海(文)记。
  俗刑有上请名例律谓条其所犯别请减罪也十恶不用此律即是不请言其已定也(云云)上钱财等于官所。所谓减罪是也。则名上请。今以十恶为不请罪。虽请减罪。
  不可与减罪故也钞。初中分五(云云)简正记云。初中分五去。外难曰。前后诸篇开章。皆云就中。何故此篇独言初中分五。法宝云。良有深旨。谓诸篇中但有一大段。纵有法附者。亦二大段。今此篇有三大段。一安居。二受日。三杂料简。所以剩有料简门者。谓安居通自然作法。受日即不定。若僧法受日即局作法。若对首受日通于二界。是以更立第三门。简上二门安居受日通局之意。今于此科之中。下二未至。且向安居正篇之中故曰初中。自五段之文。故云分五也。如文具列(文)记。树神?故制(云云)本文云。伺其便欲断命根○不听比丘在树上安居。不应上树。除齐人头(文)除齐人头。唯上树事欤。树叶足阴。一坐。辄容膝足障水雨者。
  本文足障上有亦字也记。屋通喧静(云云)喧聚落。静兰若也钞。牧牛人(云云)本文云。牧牛者。压油人。压(玉云。于甲反。尤又为甲反)法华云压船上人斫材人钞。若安居中移从随所去处(云云)本律(三十七)云。尔时比丘。欲依牧牛者安居。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依牧牛者安居。安居中移徒随牧牛者所去处应去(乃至)尔时比丘。亦欲依聚落安居。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依聚落安居。安居中若聚落分为二分。随所他给所须具足处住。安居中移徒随去处应去(文)”
  记。上四暂居处(云云)问。如何分久暂哉答。上四处非可久住处。无余住处暂时开之也。所移处也。所移处记。或可彼人移去资具者阙(云云)所依人去故资具阙。是故必不随所依人。任意各各何处可去(为言)问。本文分明顺上人。或释不顺本文。如何答。非云文顺不顺。资具有阙应去余处。义可有之也。故以义作或释显之也。不约任意以断得失钞。随信乐衣食丰足处去(云云)简正记云。是安居法文。时有估客营住。诸比丘欲依安居白佛。佛言。听依估客居。由忽有缘须去。诸比丘不知云何。白佛。佛言。听随去。又诸估客分作二部。比丘不知云何。白佛。佛言。为一部信乐所须丰足去。
  若依牧牛人作竹杆筏人等亦如是(文)记。必无久意不可依住移应失夏(云云)有云。释不可依住之由。云移应失夏也。意云。无久意住人。何处欲移。前法既不成。无法谓有移之。前法不成故移。夏亦不成。故应失一夏。则云移应失夏也。非谓失前结夏法。前结夏法不成。故则无也。故无久住意不可依住。又有义云。必久意非初结所。后移夏处也(云云)此义不叶钞文。先谓作住意。
  是初结事也钞。冢间鬼神等(云云)若彼头陀行人如何答。彼必去有难之冢间。应依无难之冢间也”
  钞。二夏初十六日谓为成前后安居日故(云云)问。夏初十六日实可成初安居。何云成后安居哉答。钞批云。此谓四月十六日成前。五月十六日成后。此略举一夏初。十六日成前。王月十六日成后。此略举一夏初十六日也。故知。前后两个十六日俱得安居。故了论疏云。前后各及十六日也(文)爰知。今略虽举夏初十六日。因十六日言。云为成前后安居日欤。问。今记意。以十七日以去为后安居(见)何云五月十六日哉答。后安居本五月十六月也。而十七日以去。且以摄属门。一往令归后安居也。虽然非正本欤。既云十七日去。但是后摄故钞。为破十诵疏家要令十五日及界宿故(云云)钞批云。彼十诵文不依此说。但后人作疏作此行事耳。要令十五日及界分房舍。了十六日十门安居则成。至十六日方来者则不成安居。故四分羯磨疏破云。若十五日结众。则是春末日。不名结夏。今钞引了论疏及四分。破十诵师执也。但是十六日夜分未尽之前入界。乃至一脚二脚及界等。皆成安居也(文)简正记云。今钞云。东方赤者。牒起了论也。谓十五日夜分尽即东方赤者。是十六日限。此了疏自释也。谓真谛造疏解于了论(文)钞。一脚踏界(云云)此四种中举最后及界双足也。噆啮人。践伤彼命钞。其人具五德(云云)问。第五律师之上。尚可简此五德欤。如何。彼论意如是欤。必本律不见尔欤。可勘之钞。十诵云无深山可畏处(云云)钞批引十诵云。憍萨国有一比丘。深山林中独住。时有非人女。来语比丘言。共我作淫欲乎。比丘言。我是断淫欲人。女言。汝若不作。我当破汝根与汝衰恼。比丘言。随所作。我终不共汝作淫。其中夜比丘卧时。便合纳衣。持比丘着王宫内夫人边卧。王见已问言。汝是何人。答。我是沙门释子。具以事答。王即放之。诸比丘闻白佛。佛言。从今日如是无人深山中。是处不应住。又有一比丘。因缘如上。其鬼女持比丘。着酒舍酒罂中(乃至)佛言。比丘深山林中空处可畏。无人处不可应住之(文)”
  记。
  无音声恼乱(云云)カマヒスシクカマビスシキ事也记。无有健斗诤者否(云云)健者炽盛义也”
  记。今准义加于小食钞上(云云)座可作。
  于今于维那故云义加也记。听结界(云云)问。如造房等不结界无过哉答。有人云。若上根集会无烦。有何过哉。疑云。一开去云凡有作法。
  必用结界(云云)何简三根哉记。听白说戒(云云)听单白说事欤钞。必无事不依(云云)钞批云。谓大僧不安得吉。若三时中无缘游行。通得吉罗。
  尼若不安提(文)钞。若有差脱便不得结(云云)简正记云。或有缘差忽不遂。加法结。
  即明白已去并不成故(文)阻ヘタツ钞。今但就夏亦有三时(云云)问。安居二种三种。诸师异论也。而今师以何定三种安居答。增三文分明云有三种安居谓前中后(云云)此岂非明文哉问。此事大难思。增三文非安居三种。彼是三种调心之法也。是以简正记云。古师通云。彼是三种调心之法。谓佛令比丘于安居中。观歌如笑。歌舞如狂。视戏笑如小儿。非谓是三种安居法也(文)钞批云。有云。四分第五十八卷。增一文有三种安居。前中后也。于圣法律中。歌戏犹如笑。舞如狂者。笑似小儿。有人将此种安居别。是安心之法非是夏安居。唯存前后两日(文)以此义推。增三文必不见三时结时欤。加之。本律安居犍度分明云。佛言。有二种安居。有前安居。有前安居(云云)次下文云。尔时舍利弗目连。欲共世尊安居。十五日从所住处往。十七日乃至不知当云何。即白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听后安居。有二种安居。有前安居。有后安居。若在。若去。前安居应住前三月。若后安居应住后三月(文)此等文全不见有中安居。何况余律同立二种安居。何本律独立三种安居哉。尔者今师御义。方方不审也。如何答。增三文分明出三种安居结时。以观歌等全配前中后不见。是以钞批云。今详此乃迂会明文。妄通己见也。以观歌等无有前中后安居之相。但是别节之文也。不须配属三安居之上。明知。增三文明三种安居之相(见)若二种安居。何增二不出之哉。尔者定非二种安居(闻)但安居犍度文。略云有二种安居。后中一往摄中也。凡此律文有二意。若明位。前后二位。后摄十七已后三十日。中有其中。前安居应住等文。正明结法相。既云三月等。此则四月十六日。五月十六日也。不云中二十九日结法。故钞以此理。云文中具明前后日数。中间不辨。于理自明等也。又记云。文指二日为前后。则义必含中。故云于理自明也(文)此释义实甚深也。但余律事不例欤。自本诸部不同。故据时定分。莫不望初俱名后相。映省约记。而下三门名同事别(云云)问。下得罪前后门。难事前后门二门也。何云三门哉答。今云三门。取合赏罚得罪难事云三门。名同者同云前后故。事别者。得罪赏罚等不同故”
  钞。唯除难事(云云)下记云。更说安恣并以王贼水火等八难。余缘为难(文)记。同谓同前别即别后(云云)一义云。上总别得罪先后之样指同前也。下制轻重云别后也。此指当科云前后也。又义云。指前不结云前也。指后不结云后也。记为两段故。是以尼钞中之上云。大僧不结前安居者(私云。钞中安居)尼不结前同吉。不结后提。不依大僧安亦提(文)问。正勘尼戒本文云。若比丘尼不结前安居者。波逸提(文)(一百六十五戒也)此前后俱不结提罪(见)如何耶答。勘尼律第三十卷广解文云。不前安居者突吉罗。不后安居者波逸提(文)爰知。波逸提之言结不后安居语也。非结前安居言欤问。尼前后安居不结罪不同如何耶答。简正记云。古德解云。尼不前安居犯吉。有后可望。不后安居犯堕。无后可望(玄同此解)今难云。僧不后安居亦无后可望。何故但犯吉。今恐是根报强弱故。罪有轻重耳。思之(文)今资持记意。僧有外化游涉义。不结后夏犯吉。尼无此义。犯提(见)”
  钞。三难事前后(云云)有云。障夏结难为先。
  障自恣难云后也钞。并各前坐(云云)三十日内依难不安居故。以不故心成前夏故。名三十日安居也问。前夏可尔。后安居人由难不结如何答。不同前坐日日系心也。后安居人望毕一日故。又义云。后安居人可开之。忘成及界等开中后人故。若尔者。何云三十一日安居哉答。以十六日为安居故。问。余记意有难。日日不安居时。设至五月十六日名前望(见)即简正记云。五月十六日是后夏。至此日难静拟对人加法。望是五月十六日但作前安居。说偈故云并名前坐(文)若尔者。五月十六日依难不结。何可名后夏哉答。前一月中随日可结(云云)问。若中问难息。正演词句否。如妄成及界成安居。前日虽然后日必作法。此亦尔也。随白演词句可作法也问。其词句如何答。简正记云。但作前安居说偈(云云)意云。普通前安居者异也问。五月十七日以去难息。可致结法乎答。不尔。文不许故。结时皆过故。但开法不作法自成(云云)记。云三十日安居。除五月十六日。业疏云。后夏初日。至五月十五日可日月结(文)所以除五月十六日者。为作次句也记。问难事不息都不结(云云)问。此问意。夏中始终总不结。得夏否问。然答中。何引疏文三十日安居证哉。不斋也。如何答。恶心既不致结法。如成前望记虽始终。依难缘则非故心。故不结成夏引证也。探前自恣”
  记。问前中二种有难开否(云云)此同意云。后夏已开三十日自恣。前中二安居有难时。
  开之否问之也记。约安恣亘明前后(云云)上问唯约安居。今约安居自恣。故云亘也记。疏有六种三种同前(云云)问。彼疏文第一开制前后也。谓对首心念最忘成及界后开法也。今何云同前哉答。一义云。三中二同也。望多云同欤记。注又云必旧有要便亦开之(云云)此疏全文而疏文也。彼云。五以是行人先有要故。文云。为安居来非旧人也。必旧有要。例亦开之。同记云。上引他解。必下今判(文)记。对念作法以容预故忘成及界恐乖前后。(云云)忘成及界开前后。不开中安居。故恐前安居后安居乖。是以不作法成初后夏也。但下记释意。祖师本意。中安居开忘成及界(见)”
  记。注准疏后亦加(云云)法。直尔虽成夏。作法加法故云尔也。
  又房舍破修治故尔作法可有之故也记。又闰中三例(云云)钞下文(见)钞。无有正文等(云云)问下引伽论等岂非正文耶答。彼文正明功德衣成受不成受。今证文不成正证。故云尔也钞。夏中有闰受雨衣(云云)从三月十六日求之。从四月一日用之钞。是以破也(云云)简正记云。是以破者。今师斥古之非也。谓于闰月中出界。闰是夏故。设遇闰已更护无益。即非相续而满。
  是以破夏(文)钞。摩得伽云安居已王作闰月(云云)简正记云。西土制历白与此不同。此方遂年出历。正月便知有闰无闰等。两土三时遂年制历。故致差殊。如从十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由是春分所摄。一番衍已尽至四月十六日。是夏初一日。新历未出。比丘结夏。是以有闰不知。故数九十日是得自恣。已上依文正解竟。若依霅川着座主云。此据深山处所。初不知有闰。后方委之。已要期五十日定数故。日满不依闰也。
  此释与钞相违思之(文)钞。即此衣成受不成受(云云)简正记云。彼论之中。因辨比丘受衣成不。故有此段。今钞云。即此衣成受不成受。是论中微词也。意云。九十日满比丘受衣。为成受。为不成受。下句云。谓依闰不依闰者。是论中释也。谓若夏初并不知有闰。已要期。九十日定。纵后出历方知有闰。但数九十日竟。自恣已受衣。即此衣成受。若夏初必知有闰。便令从急。含闰百二十日住。今便数九十日足。自恣已受衣。即此衣不成受也。欲知受衣成与不成。但据依闰不依闰以释(文)钞。既二文兼具(云云)余记释不明。但钞批释自义云。私云二文兼具者。多伽二论故曰二文。多论两衣既百二十日。明知依闰。伽论复云。王作闰月有依不依。今会二论之文诠义如是。故曰兼具也(文)今记意全同此释也。又义云。二文者。总两论也。兼具者。别约伽论也。然记出两论者。为相对文出之也(云云)又钞批一义云。应又解。二文兼具者。总约伽论中自有依闰不依闰之文。故言二文。今若要心取闰。则百二十日。若不要心取闰。则数满九十日自恣(文)此多义中。
  以初义为胜也钞。至时随缘(云云)谓。随夏前要期取闰不取闰之缘。若取闰。依多论不取开。
  依伽论名为随缘也(文)钞。若反前者通二论两文(云云)今说意。先知有闰必依之也。
  结已后知依不依任行人意乐也记。注旧谓先知百闰要依不依随人所欲(云云)此意云。先知有依不依。后知一向不依也(为言)问。此旧云者何耶答。节古义云。
  不勘本文(云云)会正等不见也记。不涉结解(云云)结者结夏。解者自恣也记。注自下并约结去。今记释约束也。谓。安居自恣一度释成也。
  结去结即结夏去夏竟去也钞。
  若闰四月者(云云)于此四月闰有三位不同初(自月十六日至同月三十日及闰四月一日结者。十六人皆四月住。彼如次一月十六日去。乃至七月三十日去。及八月一日去故也。去时亦有十六人不同也。记注结住结去各十六日者是也。谓十筒日为言次(自闰四月二日至同月三十日。合二十九人。次弟减百二十日而住。彼去时皆同八月一日也。亦同初位之末后人也。但是由结时而有二十九日是也。凡此等二十九人。但必直途五月一日结者故。钞云过取五月一日实。夏也)后(自五月一日至同月十六日结者十六人。皆亦三月住。八月一日去。乃至八月十六日去故也。注云结去各十六日是也。谓各十六个日也。比类仰知)记。注前通二十九日(云云)从四月二日至同月三十日。此间结二十九人。去时皆同八月一日也。此等人如通途。
  五月一日结人无异也记。注结去十六日(云云)如上初位无异也记。
  或有安居隔一月自恣降一日(云云)引合可谨也记。注四月三十日与五月(云云)正四月事也。
  非闰四月也记。如是渐减乃至安居隔一日(云云)即自闰四月二日乃至同月三十日。结之二十九人。与五月一日结者相对也。
  亦同八月一日去者也记。注八月旦去(云云)八月一日也钞。三若闰七月闰七月二位不同初(自四月十六日至五月一日十六人。皆三月住。彼次弟七月十六日去。乃至七月尽日去。
  故皆不及闰也)后(自五月二日乃至同月十六日结十五人。皆四月住。但去时不同也。五月二日结者八月二日去。乃至五月十六日结者八月十六日去也。可知。记注亦显也)问。夏中有闰时。唱夏数可唱百二十日哉答。虽有异义。唱百二十日无有何若。故当世行事。唱百二十日也。跨过记。乃至安居隔十四日(云云)问。若五月一日结与十六日结者。相对书之。淮上言隔一日者。正可去隔十五日。何云隔十四日哉。诚如来问。凡言隔可有两样。今置两方结日。取正中间日也。而上云隔一日。但降一日为隔也。上注云一日与二日结。是隔一日故。今如彼言之。可云隔十五日。尔者句可有十五句也。然而今云隔十四日。济缘记云。历为十四句。尤取中间可云隔十四日欤。即五月一日结者。与闰月十六日结者相对故。中间十四日也。以五月一日结日为所对。以已下十五日为能对。一一可言隔二日三日。略之故云尔也。问。若尔者。何云三日结。云二日结哉。既上云安居隔一日地。一日二日相对作句事既毕。又重何举之哉答。付之。一义云。二字恐不审也。可作三字欤。何者济缘记十四句。若二日取之。可有十五句。而云十四句(云云)明知。可云三日结。云二日二字误欤。又一义云。二日虽非今所望。为乐速续亦上句重出之。非字误。次下注云五月二日结。是岂误哉。正二日结者。
  上句隔一日句可被取也于时贞和二年七月十二日。于唐招提寺东僧房二室。炎天拭汗勘诸文。深更觉眠染紫笔。此偏为佛宝弘传。为律法相续。所愿后见之嘲哢不轻万人之毁笑者也。乞愿三宝垂加被。令成辨所愿。神明加冥那。
  令成就私钞而已遍学行沙门照远(通二十四别二十二俗岁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