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资行钞(行事钞上三之本也。自受戒篇至遮难料简终)
  记(上三之一)戒谓所纳法(云云)。问。此言戒。作·无作二戒俱可摄之欤。如何。答。钞批中有三释。初二释。以二戒摄今戒字。第三释。唯摄无作戒。今记意不分明。故一义云。能领心摄作戒。所纳法摄无作戒(为言)。又一义云。所纳法言可作无作也。
  记。受通五种(云云)。问。上云受即能领心。尔者尤可出三品心。是发心乞受之相故。是以下记云。上并旁助。此正因本。必须开悟(文)。而今何出五种缘哉。答。有人云。此得缘依心得故。但善来一受别缘故。余可有心欤(云云)。问。能领心者。指何哉。答。第六识相应思心所等是也。是以济缘记云。受谓要期思愿(文)。
  记。注一善来等(云云)。简正云。就此五中。约人料简者。三归唯大僧。八教唯尼众。余三通僧尼。约处者。善·三·八唯南州上羯磨处。约时者。上法无前后。善来最在初。三归八年前。羯磨·八教第十四年。约师资者。上法不从师。善来唯从师。三归·羯磨皆从资。八教佛先说从资。约法者。且法无说结。善来八教但一说。三归三说三结。羯磨四说一结。约世者。善·三·八唯现在。世上·羯磨通现未(文)。
  记。自分六位(云云)。业疏(三上)云。此之六受从缘则众名不同。约法由羯磨故。此诸受束则为五。据当体也。彰局显通则羯磨含六。故总十矣(文)。众异事同故。
  记。就别离为十四(云云)。五缘中。第一能受分五。第二所对分六。故总别取合共为十四也。
  记。佛世利机契动便感(云云)。业疏(三上)续云。无作不可见也。托缘定其有无。大圣唱言信非徒尔(文)。同记云。初叙须缘所以。利机如善来度者。契动谓不假多缘也。缘集下明顺违得失。集即齐具。散即乖。缺。无作非色。故不可见。众缘有相。故可定之(文)。
  记。末时(云云)。一义云。以八年前云利。八年后云末也。一义云。对佛世所灭后云末也。相藉。
  钞。缘集(云云)。怀素律师疏受戒立二缘。受者发心因缘也。师资等增上缘也(云云)。简正云。问。题中何无因字。答。一云。为顺宗计。以经部宗不计彼有因。故但明缘。若有部宗计。有六因义○今四分通经部。故但言缘集。二云。略故不言。既说四缘中有因缘(文)。此等异今记释也。
  记。若论功有亲疏(云云)。戒体章云。心是正因。缘谓旁助(文)。又云。因亲疏(云云)内外体别者。内因。外缘也。
  记。余处两分乃从别意(云云)。业疏(三上)云。诸部中叙缘不一。好论但就缘言。多释唯列因相。今通会之。总五为约。谓能所心及具终也(云云)。记云。母论如所对中三五两缘所引。多释即是多论。如能受中初三两缘所引。此据能所以分因缘。或约发心为因。余并为缘。随时不定。勿滞一端(文)。指此文云余处欤。
  钞。注舍戒六念法附(云云)。钞批云。言舍戒法附者。非谓受后要应须舍。本心忻仰誓愿举持。忽恐行人久参事慢情厌道仪。悉存习俗。或后脱通难缘。非情可禁。带戒造罪便能障道。所以圣开听舍使来去。无障不废复入道也。言六念法附者。既受戒已后衣钵受持常须系念。具防六聚。机要莫加。故附出也(文)。
  钞。夫受戒者(云云)。一义云。夫受戒者。牒释上篇目受戒言也(云云)。一义云。受戒者。召能受机语也。是以简正记云。领纳在心曰受。禁防身口曰戒。者字则牒上领纳在心禁防身口之人。故云受戒者(文)。
  钞。入圣众之宝位(云云)。钞批云。谓受戒已后近入住持僧宝之位。远入三乘菩萨圣位(文)。今记意同后义也。问。今记意召三乘无漏云入圣众之宝位(见)。尔凡夫受戒岂入三乘无漏哉。漏无漏各别故。如何。答。教限意。有漏戒为无漏成增上缘。故一往云入宝位欤。非谓直之等流因欤。若圆教祖意趣。有漏别解戒可成无漏等流因也。所以尔者。法性随缘之德。被牵行者之三誓显作用。于凡夫之心中。此作用现前之义还住如来藏。缘起本识。此因缘合成之种名戒体。此体备断恶·修善·利生之三德。云圆人之戒相者也。既是法性·本有之无漏现起也。何返不为真如随缘无漏之种子。此则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之一大事之因缘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之皆成佛道之本怀也。故云等流因等流果。无苦欤。问。云召三乘记家意。可存三车之义欤。如何。答。三车·四车之事未治定。今且云三乘。以此不可治定实义欤。
  钞。既慕心弥博故(云云)。简正云。慕者思慕。弥大也。博广也(文)。钞批云。受持广大之心。如上超凡流入圣位者是也(文)。
  钞。所缘弥多(云云)。缘者藉义也。慕心既广大。而期超凡位。故以小缘不能成之。必须多缘。故举下五位等也(为言)。
  记。注有云缘多即法界境(云云)。钞批一义云。言故所缘弥多者。上明能缘之心。既博今所缘之境圆多。谓缘情非情万境有断恶修善。文心要普周法界也。故善生经云。众生大地草木虚空无边等(文)。会正云。所缘对法界境也。境既不一。故曰弥多○此实不易。故曰攸难。攸所也(文)。攸(龙云。音由。所也。是也)尤世情尘染每昏教法。又家叠举为师。本易在彼友难也。
  钞(二)为师为匠实易实难(云云)。简正云。达者不难。迷者非易(文)。
  钞。但由习俗生常不思沿革(云云)。会正云。沿顺正法而革改俗风也(文)。今记释意少异欤。沿(尤云。音缘。シタガフ)。
  钞。或但执文谨诵(云云)。羯磨篇云。或依文谨诵曾不改张有无(文)。同记云。或下行专执词句。初句如律覆藏法。但云某甲犯僧残覆藏僧。今与某甲随覆藏日羯磨。然前犯有差别。覆日或多少。若依律诵则不称前事(忏篇云。依钞作法成。若准律文。依古文。羯磨即须改张。不可谨诵是也)。简正曰。牒沙弥和尚之名。但依律文云某甲等。即是执文谨诵也(文)。或前受遮障无任僧法。
  记。中边不满(云云)。简正云。中不满十。边不满五(文)。唐劳一世后生还尔(云云)。依不令成受戒业因。我身当生可遇如是事也。不宜再造。至机依准。会正云。至机即临机正受时也(文)。
  记。旧记并科(云云)。并者诸记同科故。盲后学眼。
  记。首题所以特示(云云)谓指缘集也。总意所以先标者。初明具缘成受(云云)。羯磨注文亦同此列者。彼注文云。今解二种。羯磨具足五缘方成(文)。
  记。若准多宗余道通受三归不沾戒法(云云)。多论第一(十五丁)云。凡夫戒法以勇猛心自誓决断。然后得戒○经中说。龙受斋法。以善心故。而受八斋。一日一夜得善心功德。不得斋也。以业障故(文)。
  记。成宗亦通五八(云云)。成论第九(七丁)云。问曰。余道众生得此戒律仪不。答曰。经中说诸龙等亦能受一日戒。故知应有(文)。骏(カイ也チドロク)。
  钞。过七十出家时遇一向不合(云云)。多论意以六十为限也。央堀摩罗经曰。央堀摩罗母求佛出家。年过七十佛不许。此同僧祇也。问。贤愚经中福增比丘百岁出家。付法藏传胁尊者八十出家(见)相违如何。答。或人云。此约别缘也。又师云(允公)化制不同也。问。今钞意。过七十不简堪不堪。一向不可度(见)而记过七十。卧起须人不听度。若能修习诸业听出家(见)相违如何。答。如今钞所引过七十一向不可度。所以尔者。记释其故云。过七十卧起须人故。是以一向不合也。设有堪能。过七十不可度。故云一向不合也。若能修习诸业听出家者。今记文未隐也。见本文。满七十人事也。满七十人能修习诸业。可度沙弥也。故云尔欤。是以僧祇二十三(十四)云。尔时诸比丘度八十九十人出家。头白背瘘。或小便时大漏出。进止须人不能自起○从今日后大老不应与出家。大老者过七十。若减七十不堪造事。卧起须人。是人不听。若过七十能有所作。是亦不听。年满七十康健能习诸业出家。若大老不与出家。若已出家者。不应驱出(文)。
  记。略示三根(云云)。聋·哑。狂乱耳舌意三根也。
  钞。准以求之(云云)。一义云。准律文意(云云)。壹义云。准道理(云云)。
  钞。则聋哑狂乱定不发戒。当卷有分别。聋者闻大声得戒。盲者见掌中得戒。今云不得据至极聋盲也。
  钞。余者通滥有得不得(云云)。业疏云。眼及鼻及身少缺通许。若截手脚耳鼻。眼不见光。不在开制等(文)。
  记。若全未受容有污尼贼住五逆(云云)。问。未受俗人岂有破法轮及出血之义哉。答。出血为义可有欤。破法轮必九清净大僧作之。而今言总意别欤。
  记。受五八十则有边贼(云云)。问。五逆中三杀可归边罪难。破僧·出血非比丘不可作之。故出血义道可通五八十之人。无其证故。是以不云欤。
  钞四出家相(云云)。疏云。即形同也(文)。
  钞。五得少分(云云)。疏云。即法同也(文)。
  钞。得戒得罪(云云)。得罪即约众僧也。
  记。中业同前后二○(云云)。业谓身器清净也。同前者。上身器清净指也。故云同上。
  记。有若通许(云云)。有传云。诸遮中有得不得。故云通许。则云通得事也。不可读通许。诸遮中有得类故(云云)。此人辄尔。
  钞。辄尔寺外结小界受等(云云)。钞批云。立谓无难结参小不成。非法。一由无难故。二纵有难亦不合竖标唱相故。如上已明者。指上结界篇也(文)。
  钞。必有此缘结大界无爽(云云)。问。结大界何不云结戒场哉。若尔者。于无场大界可许行受戒哉。答。此事及异论题目也。而今文一往于大界行之欤。下跋摩之受戒一义意。非场上(见)云水道二界义无戒场故。是以记释云次科引传即其事多故。又钞批中释云。或无戒场多在大界(文)。依之北京泉涌寺等。于大界许行之(见)。南都未无于大界行之也。但于大界行之不成不云欤。凡佛制戒场可行之欤。虽然又于大界不遮行之也。是以钞(上一)云。五者大界就中并有通塞。随相可知(文)。同记云。大界中。戒堂三小戒场等结解。大界不行故塞。余则皆通。故云并有等(文)。此等无疑于无场大界行受(见)。戒场本制界内尽集僧众疲极。故开之。必无疲极处亦可作之欤。依之钞(上二)二明戒场者。律云。以僧中数有四人众起乃至二十人众起。令僧疲极。佛听结之。不言大小(文)。此等诸文无场大界行受戒之条无子细欤。但佛既制立。戒场上者辄于无场大界不可行受也。今依僧众难集。或疑旧界故出界外。于大界一往许行受也。以之不可常准欤。
  记。小界反此故判非法(云云)。界外结大界。尤不为难缘。故可立相。然而古师辄寺外难。受戒界小界结而立相。小界本制因难起。故不立相。而古师立相。故云判非法。反此者。大界不因难。故立相。小界因难。故不立相。故云尔也。即钞(上二)结界篇云。此人行事。若结小界受戒多院限立(文)。
  钞。若依毗尼母等(云云)。简正云。玄云。谓结戒场为小界。不以大界围绕。向孤迫单戒场上受戒。尚乃不成。况复结斋身小界。自成非法。亦是证上义也(文)。
  钞。多驾船江中作法(云云)。会正·钞批·搜玄等记。于江中船上授戒(见)。即会正记云。度蔡州岸于船上受戒(文)。钞批云。遂令其弟子惠基静明·法明三人度蔡州岸。于船上受戒(文)。此等记意。不结戒场。唯结大界授戒欤。记家释水道二界义无戒场。故次简正记等意。江中洲结界行受。驾船者。彼江渡时驾船故云尔。非谓船中行受欤。是以简正云。惠义折然心伏。遂令弟子三人渡蔡州岸。于船上受戒。镜水大德云。传中不言船上受戒。此是玄记错解也。宝云。在蔡州受戒。此洲在上元江里洲。诸之上由似今时砂滩洲上。只有数十家住。今改为道人州也。云搜玄传云。州上受戒不知见。砂洲上便云船上。但与洲诸字音同字异。今时讲解皆云船上受戒者误也(文)。此记意于有场大界行受戒欤。既洲上得意故。付之。当世学者又存二义也。若依洲上义者。往州道间云驾船也。若船上义。如文取义也。夫欲绍隆佛种为世福田者。谓受具戒不宜轻脱。
  记。宋元嘉十一年等(云云)。钞批·简正之两记引萨婆多。师资传云。元嘉十年。今记引梁朝慧传云十一年。故异说不同也。
  钞。头数不满下和本有十字(云云)。钞文云。自今已去(云云)受戒揵度文也。本律三十四(二十丁)云。佛言。自今已去舍三语授具足戒。自今已去听满十人当授具足戒(文)。
  钞。以明边方无僧曲开(云云)。迦旋延住阿盘提国。化众生。度亿耳沙弥。经三年方得十人令受戒。以事白佛。佛则开之也。
  记。中边分齐等(云云)。二衣篇云。西蕃白木条国来贡献。则此在彼东(文)。意云。以白木条天竺为边国。此振旦既在白木条东。边国可知(为言)。边陲(スイダ)边(玉云。匝规反ホトリ)危也(クボミ)。
  记。经开千里无师(云云)。济缘(三上)云。梵网千里无师。瑜伽(二)开自誓。又须好相(文)。
  钞。此十诵所列(云云)。钞批云。彼律问曰。颇边地有十人。取五人成受以不。答。得名受具。僧得可呵罪。伽论亦然(文)。
  记。且括四非(云云)。一义云。钞出颠倒错脱说不明了二。记又加昧纲缘白读谨诵二。故云四非也。等者。纲缘与白读等取也。一义云。钞文列四非。颠倒·错·脱·说不明了四也。颠倒者。前后倒乱。谓或前作羯磨。后作白。或文句颠倒也。凡云颠倒有二类。白羯磨名倒作非。文句颠倒名杂倒非也。错者。以彼云此等也。会正云。言彼称此。文句不全(文)。脱者。文句脱落也。不明了者。业疏(一下)云。或言语不具。前后不次说不明了(文)。而钞虽可列纲缘自读。且先列四非。余二等取也。故云且欤(云云)。
  记。能所内外(云云)。问。能所之样如何。答。能受者。所衣钵也。若尔者。资缘能受人具足也。何列所对中哉。答。衣钵正是等对僧道具也。非正能受沙弥道具故。内外者。一义云。前小众外仪也。此内众仪相也。故云内外也。又义云。能受者为能为内。内者亲故。所对境为所为外。外者疏故(云云)。
  记。单复配之(云云)。二·三·四复。是人也。一处·五法·六事。此三皆单也。
  记。又准羯磨复如一种(云云)。济缘(三上)云。释迦一化。减劫后增至人寿六万岁时皆灭尽(文)。问。今文何不列哉。答。无用故。是以疏云。今时未及故不广也(文)。
  记。一切结界受戒皆失没(云云)。问。小法灭尽经云。劫火起时曾作伽蓝所不为火焚。乃至金刚界为土台也(文)。何今云结界等失没哉。答。已结之地非谓失也。既灭法故。更无结界授戒也。故云失没也。钞批云。佛法灭已一切羯磨作法及结界皆不成就。婆娑诸论师亦解云。未作者则不成已也。作者则不失(文)。若论发乞合是两缘。有强与授戒后便逃走。
  钞。眠醉狂人等(云云)。问。祖师之释云。白时善心。羯磨时三性得。何今斥之哉。答。始终眠醉等人斥之也。纵羯磨时虽眠。羯磨以前白时善心可得也。标即俱如是。今正取。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后觉返道。佛并判断。心俱无化。会释名义委在中卷。
  钞。九法往来(云云)。前缘之八缘·及正加法合云九法也。记云总摄八缘。除正加法只取前缘八种也。十缘者。此八加得少分法·及教发戒缘也。
  记。除初及三(云云)。初得法以不者。受沙弥戒非连续作法。或一年二年先受之故。第三教发戒缘劝受者发心。是先立可发故。羯磨经立八缘。除初·三也。次下记文委明之。通证。立缘简辨非无所据。律据具戒。中间省略。设有滥受○里云。除初及三(云云)。记上云。一·三两种。容在余时。不定受前事仪次第(文)。若尔者。谓师又受前一年一月。必不受前一席作法。业疏云。必预须受。前一年一月亦无伤也。合一席加法不久延者。恐公怠也。于义无失(文)。古师局。祖师无局欤。然又请师可除欤。答。
  记。破八障二等(云云)。问。破八戒后受五戒。不成难哉。答。一义云。不障五欤。文既云破八障二故。一义云。破八障五也。今此且云五八十具。次第受时。故云破八障二也。既此十三难中。边罪难也。破八岂非边罪。若云边罪。何又受五戒哉。是以多论第一(十三)云。凡破戒法。若破重戒更无胜进。后还舍戒更受者。更得戒也。如破八戒中重戒。更受八戒。若受五戒。若受十戒。若受具戒。兼禅无漏戒。一切不得。若破五戒中重戒。若受八戒·十戒·具戒并禅无漏戒。一切不得○问曰。若受具戒一时得三种戒者。何须次第先受五戒。次受十戒。后受具戒耶。答曰。虽一时得三种戒染。习佛法必须次第。先受五戒。以自调伏。信乐渐增。次受十戒。善心转深。次受具戒。如游大海渐渐深入(文)。此本文和尚事不见之。今文分明破八戒之重。不得五戒等(见)也。
  记。杀盗淫妄各有大小(云云)。五戒·八戒时罪成边罪。准具戒大杀·大盗·大妄·大淫等成难也。小妄等不成难也。问。大淫·小淫其相如何耶。答。大淫。戒本大字释时。对摩触等云大。故知。小淫者。具名摩触漏失等也。
  钞。二明体用(云云)。问。体用如何。答。下有三科。初受体。次说相。三受净。此三中。初体也。后明用。
  钞。若集僧羯磨方法如前篇中(云云)。简正意。集僧第二篇。羯磨第五篇。方法第六结界方法篇(见)。今记意殊也。即彼记云。集僧如第二篇。羯磨如第五篇。方法如第六篇。故云如前篇中○外难既是重明足数·与欲。何不举起。答。有两解。一玄记云。今时行事。皆是硕德仪相并同。不用论其足别。又作法界殊。不须与欲也。二解云。若欲委细。必须书明也(文)。问。科文科此文云点示意如何。答。点示前五缘中第二所对六德也。意云。结界成就结界篇既明之。数满如法足数篇明之。白四教法羯磨篇明之。界内书集集僧篇明之。何故此中所对六法更明之哉。为散此疑问。今若集僧羯磨等文来也。故云点示。
  记。覆释所对成法诸缘(云云)。指上所对六缘云诸缘。云界内尽集。云白四教法。集僧篇·羯磨篇委明之。今重出之以事大故。所对六缘时又出之。故此释意。既过所对六缘事释故云覆释。结界足数义同者。六缘中结界·成就·数满事也。又解即此提示者。此释意。上所对缘中。集僧·羯磨等如前篇中。是推上。第二加法科中。重云事大故也。云此提示。是指当科也。故重明之。以事大故也。
  记。方法者总于上二(云云)。上二谓。集僧方法·羯磨方法也。
  记。前取八法(云云)。前云九法往来。加正加法·除正加法。云缘时八法也。故云前取八法也。羯磨篇云八种调理。除缘十之中壹·参。故云八种也。立定纲格。捡括是非。必须十戒礼前后听受具。
  记。注有人见此不言五戒删欲废之(云云)。今此文不明以五戒为方便。故不受五戒者。进受具无过。如是得意。初受五戒欲废之(为言)。
  钞。初请和尚(云云)。会正云。梵音邬婆陀耶。此言依学依附。此人学出道故(文)。
  记。不附严师(云云)。俗师若违师命。则行打故云严。今借彼语云尔也。
  钞。不得与得罪(云云)。问。此谁人得罪哉。又何罪哉。答。彼善见云。有婆罗门欲出家。佛令舍利弗白四度之。以多作非法。余比丘呵责云。何造作非法。彼答云。谁请大德与我戒。谁请为和尚。不乞戒。与受具足戒。世尊因此制戒。自今以后。若不请作和尚。不乞戒。不得与受具足戒。与受者。结吉罗罪(文)(取意)。
  钞。不云僧屏等(云云)。有传云。则用随一也。或人云。当时作法。内请·僧中请·僧屏二请。得意非也。今云。内请别不致作法也。今世须屏请内请。依表无表章也。非今屏请也。
  记。必预受前一年一月(云云)。问。何除此缘而不为七缘哉答。斥古师定执。若准他部并祖师。必于众中请之故。
  钞。十诵云令受戒人等(云云)。二十一(十九)云。受具足人一一礼僧。已教受衣。应问。此衣是汝有否。答云。是我衣。应教。汝效我语。我某甲。此衣僧伽梨若干条受。若割截。若未割截。是衣持○(佛云。三衣钵皆云受持)受衣钵已应求和尚。应言。我某甲求长老为和尚。长老为我作和尚。依止长老和尚故。我某甲。得受具足戒(文)。
  钞。僧祇云(云云)。二十三(二丁)云。初入僧中一一头面礼僧足。已求和尚。胡跪执足作是言。我从僧乞求和尚。尊为我作和尚。与我受具足。如是至三。和尚应语。发喜心答言。顶截持(文)。私云。此文证僧中仪欤。
  钞。五分云请(云云)。十六(八丁)云。请和尚法。应偏袒右肩。脱革屐局跪。两手以捧和尚足。作是言。我某甲。今求尊为和尚。故得受具足戒。如是三求(文)。
  记。应更接前若无此人等语(云云)。上若无此人承习莫由等也。计汝自陈。明所祈也。慈副本望。欢听许许为师。
  钞。四分云答言可尔等(云云)。准业疏共成一答。然而准律文。第二有如是词。又清净等一答(见)。即律三十三(十二丁)云。报言可尔。若如是。若言。当教授汝。若言。清净莫放逸(文)。尔者今记科释相违如何。答。
  记。答诺下流(云云)承诺义也。尔是应酬上位。但答云可。
  记。古解随一成答(云云)。义苑云。虽列如种。但用一尔(文)。此业疏中。斥有人义。今记引破也。彼三上云。有人解云。律虽列四。随一成答。意以通四共成一答。如上解文。初是许辞。后三相摄(文)。同记云。初引他解。意下示今释(文)。问。今世行事如何。答。或云可尔等也。请依止对答云。与汝依止莫放逸。此等强不随一。故与古意意异也。
  记。若言去(云云)。此承。今云去事也。起同也。
  记。注旧记指师资篇(云云)。会正云。下文即师资篇。即能可是善。自条莫放逸。善哉起去。与汝作(文)。义苑记同今引。
  钞。或可和尚无德(云云)。钞批云。受十戒时。虽清净。或可后和尚犯戒。故云无德(文)。
  钞。二对请之(云云)。简正云。沙弥戒时。一度对面请。今具戒时。又一度对面请。故云二对请之(文)。
  钞。律无正文(云云)。但云请二师。不出词句也。
  钞。据佛阿毗昙中(云云)。彼下卷(七丁)云。复应作是事。先礼佛。次礼和尚。次礼闇梨。次礼诸比丘。竟次就阿阇梨请求出家。作如是言。大德忆念。我某(如今引)和尚应觅钵及三衣。应请阿阇梨。应请众。应观视戒坛应。看羯磨文离五过失。一切具足已应请和尚。作三礼应受持袈裟。应受持钵。后作如是请。大德忆念。我弟子请大德为和尚。愿大德为我作和尚。我依大德为和尚。受具足戒。第二·第三作如是说(文)。问。此分明出请和尚文。何记云但有请十戒阇梨法哉。答。私云。诚此文者十戒和上并阇梨请之也。虽然今记云但有请十戒阇梨法者。请和尚文非所用故。如此释也。
  钞。次请七证等(云云)。钞批云。此人号尊人。亦曰尊师。见论名为临坛师也(文)。必取此人证无错谬合众齐功。岂独三师偏受其赐。
  钞。则受者生善前师心重(云云)。受者见七证师。心生善。七证师被请弟子。知被证受者。故重心也。
  钞。必在大众多僧亦必通限(云云)。一义云。不通限。训意。七证限通余僧不可证也。又义云。未通限训意。七师外限僧如七证师通。彼限不可请之也。此限付余僧。此亦所通也。七证师是能通也。又一义云。元师云。不请限云心欤(云云)。
  钞。更明十师成不之相(云云)。简正云。持戒如法者。名成。破戒无德。与受不成。为不相谓相状也。
  记。即四句中一句如是数具引(云云)。一句即四句之中第四句也。是以资持(上一上)云。生疑有四故成四句。一问。汝知和上破戒不。答。不知(佛言。得戒)二问。汝知彼破戒不。答。知。复问。汝知不合从此人受不。答。不知(佛言。得戒)三问。汝知彼破戒不。答。知。复问。汝知不合从彼受不。答。知。又问。汝知从此人受不得不。答。不知(佛言。得戒)。四问。如上三句。并答知(佛言。不得文)。问。和尚可知。余七证等同和尚。有弟子若知吉罗。不可得戒耶。如何。答。有云。不可得戒。既是师位。可同和尚也。该(ガイカヌ)。
  记。此语简绝一切犯重之人(云云)。指不共住云简绝也。诫拣择。既知必须见闻清净。显须选择不选人。受依止师破戒见等。不得不选择师受依止。
  记。阶渐中等(云云)。和尚十夏。二师五夏。七证通初夏。次第有高下。故云阶渐也。有人寻云。通受和尚必须十夏已上也。将通以前也耶。如何。答。寂法师引罗什三藏受菩萨戒轨则。必十夏满足(见)。尔者通受可限十夏也。
  记。注不知威仪戒等(云云)。不知威仪。指波逸提已下诸篇。不知净行者。云上二篇也。不知木叉者。云诸部僧尼戒本也。是以饰宗记(七末)云。增净行者。上二篇也。木叉者。二部宗本也(文)。
  记。不知白不知羯磨(云云)云一切白羯磨也。
  记。不知犯忏悔(云云)。律中犯下有已字。是犯罪不知可忏悔。不知犯忏净者。不知忏悔清净也。
  记。注不知有难(云云)。命梵等难也。律中有难下有法字也。
  记。注不满十岁(云云)。问。此不满十岁下诸句悉有之。尔者如何。答。且为作句如是出之也。问。若尔者。此事诸句出之。一事也得意。百三十余种之数可不足。如何耶。答。
  记。注不能教人增戒增心增慧(云云)。增心即定也。云心一境性故。
  记。注不能教弟子○不能开解(云云)。问。以毗尼·毗昙为二。以恶见·善见为二。成六种。若合之唯四法也。何况次上皆开之。今如何不同哉。答。凡此二十六个五句。受戒犍度有之。彼文戒法云。复次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不瞻病弟子。不能使人瞻视乃至差若命终。若弟子不乐住处。方便移异处。若有生疑事。不能开解。其意如法如佛所教。如法除之。不能教授舍恶见住善见。若减十岁(云云)。尔者准彼。毗尼·毗昙合之。恶见·善见合之。有四法。其上加若减十岁一句。成五法也。不乐住处不能移者。弟子此处有命梵等缘师不能移之也(为言)。
  记。注不知布萨羯磨(云云)。一义云。布萨者。说戒事也。布萨羯磨者。布萨单白羯磨等也。又一义云。饰宗记中。虽非此句。余处云布萨·布萨羯磨文有之。而彼释云。布萨者。别人忏悔。布萨羯磨者。僧法忏悔也(云云)。
  记。注二不能教弟子增惠学(云云)。济公云。此二字。此已下四五句。俱误也。正披律文作三字。故知。此二字误也。
  记。已上总一百三十种(文)。绞络作句。不知白并不满十岁开多句也。
  钞。九夏和尚受戒得罪(云云)。钞批云。九夏开得戒师犯罪。若八夏和尚一向不得。因是犯也(文)。
  钞。幸有老宿硕德等(云云)。钞批云。方言云。齐宋之间。谓大曰硕。硕亦美也(文)。
  钞。则生善于后(云云)。简正云。老宿硕德与他作师。不唯坛场一席。初受戒时。起殷重心。亦乃文后之间令他善。故云○于后(文)(与今记少别欤)。
  钞。五百问云比丘五腊不满(云云)。彼本文云。五腊未满(云云)。问。此文意如何答。有异义。一义云。律论不同。诸律虽十夏。今论以五夏为和上。不可和会(为言)。一义云。五百问以十诵为宗。十诵必以十夏为定。如何可相违哉。以聊会同。大抄记云。第二五腊不满(云云)。意云。以第一五合之即十夏也。有传云。阇梨位五夏。和上位十夏也。若阇梨位上五腊满。和上位也。而自六夏至九夏。皆五腊不满也。今五百问此意也(云云)。
  记。威仪同上(云云)。教授师此用五夏已上故。余并增加者。阇梨七夏。七证五夏。皆是增也(为言)。
  钞。不得互共同床坐(云云)。一义云。师位九师互云不共座也○记云通明九师故。九师者且今了论不云和上事。故云九师也。此师位互不共坐义也。是以简正记云。不共坐者。五夏·十夏不得更互共同坐也。五夏者。先坐十夏。后来不得共十夏人共同床坐故(文)。一义云。九师·新受戒者。不可坐同床也。既云师位故。不得互共同床坐故。问。若尔者。如何云互共哉。答。于互不一同。今以斥互云互也。又互者。俱共之义也。兼更老成。
  钞。萨婆多云凡受戒法等(云云)。萨婆多第一(八丁)云。凡受戒法。先与说法引导开解。令于一切众生上起慈悲心。既得增上心。便得增上戒(文)。
  记。答善戒经中七众所受为菩萨方便(云云)。问。善戒经意。七众所受全是发大心受之(见)。所以尔者。善戒经第十云。菩萨摩诃萨成就戒。成就善戒利益众生戒(此云三聚戒)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若言不俱优婆塞得沙弥戒者。无有是处。不具沙弥戒得比丘戒者。亦无是处。不具如是三种戒者。得菩萨戒亦菩萨戒。亦无是处。譬如重楼四级次第。不由初级至二级者。无有是处○不由三级至四级者。亦无是处(文)。是则菩萨既发大乘之菩提心。所受七众戒也。萨婆多意。直小乘心受之。何引善戒证之哉。答。师仰云。实萨婆多小乘。善戒之七众大心虽有其不同。今且善戒意。前七众戒名声闻戒。虽云声闻戒。而发菩提心样。今萨婆多虽小戒。发慈悲心事引例也。实善生七众戒萨婆多戒不同也(为言)。
  记。向不缘慈如何容大意在后也(云云)。守一义。向者。白四已前事也。容大者。坛场所发无作圆发三聚故云容大。在后者。发心时指白四之时云后也。妙莲师义。今缘慈对后菩萨戒云向。容大·在后俱名后菩萨戒也。师匠(允师)义云。向者。白四已前发心。容大者。白四时横发圆三聚。指之云大。在后者。如守一义。指白四时云后也。付此御义。若白四时具戒圆发分三聚。云大云后者。今此引善戒七众戒者。为菩萨方便。云向不缘慈等。业疏释意。以同也。何背文意。分三聚云大。又云后哉。答。师仰云。引善戒文。准证也。彼经意。七众戒虽声闻戒。而缘慈为受后菩萨戒也。今四分分通意。今坛场作法小乘轨则也。而发慈为受白四时分三聚。故先发慈愍之意也。故引善戒为今准证也。正云向不缘慈等。非善戒意。直今发心得白四时分三聚之由。释成云容大。又云在后也。天台以渐次止观·圆顿止观·不定止观等。能能可致料简(云云)。
  钞。得增上戒(云云)。问。此上品戒·下三品之中上品。可同哉。答。一义云。既增上即上品释。故知。下上品可同也。若尔者。下三品对三观。下品对性空。中品配相空。上品当圆教唯识。何今性空机可发圆教上品戒哉。将又三品杂乱。如何耶。答。三品配三观。且付教限边释也。可有三宗教理行果。故今云发增上戒。此分通义云尔也。是以济缘记云。问。多论有部而云起慈。此即分通。何殊本律。答。施小为大。无非分通。故诸部之中时有此意(文)。既起慈云分通。明知。所发戒又可通大。故如是释也。付之犹不明。多论意虽云起慈。全如四分无通。大意乐只自大方见之时云分通。小乘当位都无通大义分故。行宗记云。有部小乘不通于大。何今云分通哉。故此义耶难思。一义云。萨婆多增上戒者。受者之求戒之心有猛不猛。故以义分三品。其中上品对三宗分三品。其中上品也。其意大不同也。爰知。萨婆多之上品·下上品。名同义别也。但祖师意。以四分分通意。为成下三品发心义。且假萨婆多增上名字。随义转用也(为言)。以盲导盲坠陷。
  记。教殊渐顿(云云)。祖师师意。且以大乘云顿教。以小乘云渐教也。
  记。教虽制境理实制心(云云)。小乘戒虽制增。佛意终为制心。且制境也。
  钞。别钞应有三十余纸(云云)。钞批云。谓京中有一僧。录受戒缘境之心。有三十余纸。每欲受戒者令漏心首(文)。每至将受。依说引化。其文既坠。谅亦无他。止是展演情非情。何啻三十余纸耳。不出下两行之文。不过情非情○地水·火·风·空·识等。
  钞。空有二谛等(云云)。钞批云。此之二谛经称不同。炎天品名世谛第一义。菩萨璎珞经有·无二谛。华严及仁王般若名真·俗二谛。亦云空·有二谛(文)。
  记。二空下五句别举二宝(云云)。若二字宝者。下理体·化相·住持三。唯出佛法二宝不出僧宝。故云二宝。若三字。理体·化相·住持云三宝也。有云。记云别举二宝(云云)化相·理体·住持之法宝一。亦住持佛宝一也。是云二宝。
  记。上句明化相法(云云)。佛说四谛法云法。五比丘云僧。故记世及出世凡圣因果(云云)。苦·集者。世间因果。灭·道于出世因果也。
  记。异上空谛是教摄故等(云云)。问。四谛因果是所证理也。何云能摄哉。教是名能诠之文故。尔者如何。答。一义云。异上空谛是教摄。故可训之也。意云。上化相法也。化相法者。金口所说带名句文教。并所诠理是也。即化相法可有能诠·所诠二法也。上空谛只非所诠之理。能诠教摄(为言)爰知。欲显化相法与理体法差别。故云尔也。
  记。问化理二法云可发戒(云云)。问。此四种三宝之中出三体。何不云一体哉。此毁谤境故。谤自身理性等。此法谤摄故。尔者如何。答。一体唯局大乘。小乘不知之。故不出戒境也。大乘意。尤可为戒境也。今且依小乘故不出也。问。今既以圆意谈法界。何不出大乘一体哉。答。委谈之可然也。今不尽理故。一往略之也。
  记。俱有损坏毁谤义故(云云)。问。余处释云有情具损谤二义。非情具毁谤一义(云云)。以此意见。今文化理二法是非情也。只可有毁谤一义。何云损坏等哉。答。损坏之言同文故。来且云尔也。
  记。化相不明佛(云云)。问。化相不明佛僧二。何唯云不明佛哉。答。实虽可明僧。住持处明僧。故影略互如是也欤。
  记。答并情收等(云云)。问。若尔者。住持佛宝及化理法宝。亦是上非情摄故。可别举之。若非情为遮滥举之者。佛·僧收情为遮滥亦可举此。答意诚未尽也。如何耶。答。
  记。所以可知(云云)。行宗云。理一也。佛·僧能证。法即所证。能中资师位别故三恒别(文)。
  记。风空及识(云云)。问。何不出地·水·火哉。答规。
  记。盗分四主(云云)。人非人畜三宝也。
  记。注古记云合云戒境等(云云)。简正云。并是戒体者。据理应合云戒境。今云体者。由从此境发得戒。故云名此境为体。亦是因中谈果也(文)。
  记。注又云此是能领心(云云)。会正云。戒体者。指能领心相为体也(文)。
  钞。萨婆多云非众生等(云云)。彼第一(八丁)云。本受戒时不杀一切。草木上尽得戒色。如不堀地戒。一微尘上得一戒也。三千世界下至金刚地际。一一微尘上得一戒色亦复如是(文)。问。地极金轮际。是以今论本文云下至金刚地际。何今云下至空界哉。答。风轮·水轮际尚邻地故。一往如是释欤。问。堀地犯分齐。云损蚊脚许。何云微尘哉。微尘难知其分齐。如何可判犯哉。又可犯何罪哉。方方难思。如何。答。
  记。所谓森然(云云)文出诸杂要行篇行。自何生。
  钞。与佛戒齐德也(云云)。简正设二释。一释同今释也。一释云。谓遍法界境有?持心。心与佛齐。故云齐德也(文)。此释今记别也。不论受而具持功德难数。
  记。略眼药喻(云云)。彼合药主死。药残留作益。以之为喻也。尤小而香。矜(コウホコリ)夸(クワホユリ)宁(ムツロハシ)起行用不须愿求。
  钞。智论说言宁受戒等(云云)。简正云。智论宁受而破等者。莲华色尼本生经说。佛在世时。此尼证罗汉果。入贵人宅。常赞出家。语诸女言。姊妹。可共出家去。女言。我少庄盛色。持戒甚难。尼言。纵使破戒堕恶。远有出期。我自忆念。作戏女时着比丘尼衣。以为戏笑。以是因缘。迦叶佛时作比丘尼。自持端正。而故破戒堕地狱。地狱罪毕值释迦佛。出家得六通四果也。余文如钞(文)。
  钞。如是随机广略(云云)。会正云。广略者。闻持胜者宜广。劣者宜略。又智胜宜略。闇钝宜广(文)。
  记。彼论又于五十具中各分上中下心(云云)。多论第一(八丁)云。夫白四羯磨戒有上中下。五戒是下品戒。十戒是中品戒。具戒是上品戒。又五戒中亦有三品。若微品心受戒得微品戒。若中品心受戒得中品戒。若上品心受得上品戒。十戒具戒亦各有三品。如五戒说。若微品心受戒得五戒已后。以中品心受十戒者。先得五戒更无增无胜。于五戒外。乃至不非时食等残余五戒得增上五戒。先得五戒仍本微品也。即先微品五戒更无增无胜。仍本五戒自五戒外一切诸戒以受。具言。五戒是微品。十戒是中品。具戒是上品。以义推。波罗提木叉戒无有重得。以次第而言。五戒是微品。十戒是中品。具戒是上品。以义而推。亦可以上品心得五戒是上品戒。中品心得十戒是中品戒。下品心得具戒是下品戒。以是义故。随心有上中下得戒不同。无有定限(文)。却(シリゾクカヘチ)。
  记。或云受体等(云云)。问。此义释来意如何。答。作问云。凡夫时发下品心。进上圣时不成上品戒哉(云云)。答此问作二释。初释意云。虽戒体下品。随行增上。可有凡圣差别(为言)。次意云。于作戒者。其品类定。无作有增。故知。罗汉无作增上也。可有凡圣差别故(为言)。但今文事钞中。一于戒为显有羸不羸事。且作此释。是以彼钞云。依萨婆多宗。戒不重发。亦不重受。罪不重犯。依本常定故。罗汉心中下品戒。若尔。何故戒有羸不羸耶。答。此对随行不论受体。亦可作戒在一念随心一品定。无作非心尽形故。随行有增微(文)。今以羸不羸。无学戒可有僧微证。此随义转用意欤。
  钞。毗跋律曰(云云)。钞批云。立云。唯有一卷。宾云。此毗跋律是大乘(文)。简正云。毗跋者。此云是大乘律。伪目中收(此释非也)。法宝云。是小乘律。非疑伪也。若是疑伪。钞终不引。故下文云。上之所说并是正经。非谓失译疑伪等。引彼证此。足不谬(文)。
  钞。我今求道等(云云)。简正云。求道二字即是受戒异名也。若变通语势。应云我今发心受戒也。当救一切众生者。谓不杀即是救命也(文)。此求道之释·今记释不同也。
  记。小菩萨虽期佛果行处中间(云云)。付此小菩萨行果。唐朝有二师。各别成义。一者。知瑞了然等末师云。小菩萨者。天台宗所谈四教中通教菩萨也。果亦成彼通教所谈佛果也。与第三大菩萨行果全别也。记主御意。以同也。故忏篇资持云。如诸般若所被初心(文)。二者。会正记主真悟等前代诸师云。地前四十心位菩萨名为小菩萨。初地已上位名为大菩萨。论其体。一类菩萨也。若尔者。相空·唯识二教菩萨同异如何。答。此真悟等法相宗故。不许权菩萨存三车义。故是以前果不可有别果也。但约行位之浅深。分相空唯识二机也。此不符顺今记家义。智瑞等天台宗故。许有权菩萨存四车义也。故相空唯识行果可各别也。今记家同此义。下云三心所期行果分齐也。问。若中品果·上品果不同也谈之者。今何云虽期佛果。俱所中间。何必可云虽期佛果行处中间哉。加之。业疏(四下)云。大乘极处空识为本。初浅滞教。谓境是空。了境本非性唯识也(文)。此虽期圆佛果。行浅故云初浅行处中间也。自本行果别。则何可云尔哉。方方以不明。如何耶。答。凡于相空小菩萨机。可有利钝之二机。所以尔者。志慕后教佛果。方名利根。今虽期佛果行处中间之释。此意也。又于己当位不望后教。是钝根菩萨也。下云三心所期行果分齐。此边也。此天台通教菩萨。利根机意悬别教。钝机求己自乘果。是名钝同二乘菩萨。天台南山其义尤可同故也。次初浅滞教等之释。于菩萨乘分权实。权菩萨且望实菩萨。云初浅等。无苦欤。问。凡案今三品发心之样。行果大不同释。是以。中品发心释。云中品中初明期果。须约佛乘(云云)。上品发心中。云求大涅槃即圆果。明三品所期果别也(见)矣。又分利钝于当教可分之。何对相空唯识分利钝哉。又利机志圆佛果。遂至圆佛果。钝志只至自乘权果。得意钝机正至权果。都不见也。尔者如何耶。答。明三品发心行果不同。自本为显三品差别。先约顿机。当体如是释之。虽然不局(云云)利根机亦可期圆佛果。故云虽期佛果行处中间。加之。今三品发心配当沙弥篇三观时。相空小菩萨。资持(中四)云。若对三宗。即当四分。同观空理故云小也。志慕佛乘故云菩萨。相召佛子即为明例(文)。此既以相召佛子为例证。明知。指圆果云志慕佛乘。彼相召佛子之佛子。业疏(三下)云。三明召佛子。梵网大戒乃称佛子(云云)。诚知。是指大涅槃果也。此等皆约利机边。一往如是释欤。次别利钝依当教者。是又必不然。天台通教菩萨。后悬意名利。止己当位故名钝也。是岂不尔乎。次又钝机正趣自业果不见云御难。诚虽难思。且利机直志求佛乘。遂至圆果。钝者虽期自乘果。此遂至圆果。所以尔者。利者直到。钝经开会至圆果。故依迟速不同。何无利钝哉。至法花会座。尔前般若等机皆开会。遂令至实果。故是钝机遂至圆果故不可有利钝也。如是约边边。今诸文得意。何无相违欤。恰然。
  记。旧记解释但述名言等(云云)。破法钞批会正记等释欤。即钞批云。言众生皆惜寿命者。此明但救其力。未救心之中品心云。解众生疑者。乃是救其心也。由疑心生。今言解众生疑是救心也(文)。
  记。殊无细素(云云)谓。云无黑白分齐事也。剖(ホウワカツ)折(シヤク)。
  钞。正心向道(云云)。简正云。绝余思念名为正心。专求戒品号为向道也(文)。今记不同也。
  钞。解众生疑(云云)。简正云。解众生疑者。犹豫不决名疑。以法济神。令心悟入。目之曰解(文)。
  钞。津梁(云云)。简正云。不沉疑故号津梁。自利利他者。为彼解疑令不沉没。是利他。所得功德。是自利也(文)。
  钞。云何上品若言我今发心受戒等(云云)。问。此上品发心。唯识大菩萨所发圆融三聚发心欤。将四分分通发心欤。如何。答。付之学者各各虽存异义。且存一义意者。今上品发心。致四分当教之受仪时。且以分通意教上品发心也。是以。我今发心受戒。记云即今正受比丘戒也(文)。又下云扶成本宗分义耳(云云)明知。非圆教发心(闻)。问。若尔者。今三品发心配当沙弥篇三观。尔者今上品发心。唯识大菩萨圆人所修之发心(闻)。明今发心圆教发心也。何云分通发心哉。答。且望发心当位。一往配属三观也。虽然。今四分坛场白四所受教发心事。分通意也。此事次第下释义(见)。
  钞。为成三聚戒(云云)。记释明远期。付之。妙莲义。指后菩萨戒云远期。守一义。今教戒时指白四时云远期。白四时圆备三聚。故对发心云远也。一义所存意。远期者。如妙莲师意。指后菩萨戒云尔也。今四分分通意。坛场百四时教上品发心。志后菩萨大乘三聚之妙戒。故云为成三聚等也。
  记。求大涅槃即圆果也(云云)。会正云。智论云。涅槃有三。声闻涅槃·辟支佛涅槃·佛涅槃。佛涅槃。若能趣大乘涅槃。故名无等等(文)。
  记。聚即总摄(云云)断恶等三摄三戒故。
  记。注须配三脱等(云云)。济缘记(三下)云。故立三誓。一者断恶誓。受摄律仪戒。修离染行。趣无作解脱门。复本清净。证法身佛。名为断德。二者立修善誓。受摄善法戒。修方便行。趣空解脱门。复本自在。证报身佛。名为智德。三者立度众生誓。受摄众生戒。修慈悲行。趣无相解脱门。复本平等。证应身佛。名为恩德。然此三誓·三戒·三行·三脱·三佛。随举一誓三誓具足。乃至三身·三德一一皆尔。言有前后。理无各别。如是心受即发圆体。如是心持即成圆行(文)。虽是观惠。非定不发。
  钞。趣三解脱门(云云)。会正云。智论云。到涅槃城有三门。谓空·无相·无作。观法无我我处。故名空观。男女一异等皆不可得名无相。知一切法无相即却无所作名无作。通名解脱门者。解脱即涅槃。门谓能通。此三法能通行者得入涅槃故。泥洹亦名泥曰涅槃等(文)。
  记。今对三聚(云云)即以三脱而配三聚。故知。大乘中三解脱门也。
  记。忏篇三观等(云云)。彼篇中以三观别配小乘小菩萨等。别不配余相。故知。空解脱则性空。小乘人行也。今明大行三聚。故三脱皆大乘也(为言)。问。若尔者。何上注云即性空也等。以小而注大哉。答。有人云。今三观皆大乘行也。准三脱可得心欤。即济缘(二下)云。圆修三观。不偏性相故名中道(文)。今此明大行。须约圆修之释。此意也。
  记。问今所受为即三聚等(云云)。问。今所问三聚者。思何三聚起此问哉。自本于三聚有多种。梵网·璎珞等菩萨三聚。谈竖三聚。祖师所立圆教菩萨三聚。一一皆具三聚戒仪之横三聚也。尔者此中。正指何问报哉。答。分明虽不见何。且致愚推。指梵纲等竖三聚。云为即三聚等。故两样难云时。若今所受全云受菩萨竖三聚。大小混乱。又后须更受菩萨戒不同也。若云非三聚。既发七心。何云不发三聚也。是以知。今问意指梵网·璎珞等三聚云尔也。
  记。使自求之(云云)。问。此两样问如何可得意哉答。若答初之若云即者问。自本今所受位不得菩萨竖三聚。后时别可受得菩萨戒也。故无大小混乱等难也。又答次之若云非者戒从心发等问。今上品发心自本分通意。发此心虽期后菩萨三聚戒。既发上品三聚三誓心故。即今正受比丘戒位。于一一戒横三聚圆发。故既发此心。那非此戒之难自被救者也。古师不得此意。故多错解。今约横竖两边致料简。故无相违欤。
  记。如多论中(云云)。多论第二(五丁)云。问曰。七聚戒几戒羸。几戒不羸。几戒舍。几戒不舍。几根变。几不变几断善根。答曰。一戒羸。六戒不羸。一舍戒。六戒不舍。一根变。六不根变。一断善根。六不断善根。一戒者。所谓白四羯磨戒也。以众生福德浅薄。感得此戒。致使不能牢固。有诸灾患也。六种戒者。所谓见谛戒乃至八法受戒。以众生福德深厚。致得此戒。始终竖固无灾患(文)。忻下非邪而何。
  记。内凡已去分见真理(云云)。问。分见真理义者。通四善根欤。将限世第一欤。若云通四善根者。济缘(二下)云。分有解者。谓内凡四善根中。世第一人分见真理(文)。此不通四善根(见)。依之若云尔者。资持(中四)云。内凡多在定心。缘四谛境。分见真理。名为和合。即暖顶忍世第一也(文)。此释通四善根(见)。尔者两方共难思。如何耶。答。有云。通四善根义者。是萨婆多宗义也。既云内凡多在定心缘四谛。缘谛理萨婆多宗义也。成实四善根缘五蕴。修法空也。故局世第一之释是成实也。是以业疏(二下)云。得世上正见不生恶道者。即相似无漏。分断三涂。通说得也(文)。同记云。分有解者。谓内凡四善根中。世第一法人分见空理。下引成论证成分见。世上。谓将入圣位凡中最上。谓世第一也(文)。问。若多论意。通四善根许分见真理。云方无此患者。何故俱舍颂云。暖必至涅槃。顶经不断善。忍不堕恶趣。第一入离生(文)。业疏(三上)云。如毗昙中。暖心退作五逆断善。故此二受应是内凡以去也(文)。同记云。毗昙暖心有退。则显多论据忍与世第一人。故云内凡已去。俱舍亦云。忍终不断善。则知。尔前尚有退也(文)。戒疏云。忍位不退不堕恶道故(文)。正源记云。毗昙据初一位故容退心。多论据后二位。不退不变。文云。内凡去可不然耶(文)。此等文。内凡四位分虽见真理。四患四位悉不见离之。如何。答。不凡地无分见真理之义。故都无离四患。内凡分见真理。故顶终已去离四患(为言)。必四位悉非谓无四患也。
  记。凡人具三(云云)。问。凡人有名字语样如何。答。名字语者。五蕴假者上有我他语是也。凡夫云。我他彼此是名字语故云尔也。
  记。注下亦同之(云云)。下那含果人出慢语一。今如兼后二那含。慢心中可兼名字一也(为言)。
  记。见道学人有二无邪语(云云)。见道·学人事也。问。如何有慢无邪哉。答。慢通俱生故有圣位。是以唯识论云。圣位我慢既得现行(文)。邪见见道所断不通圣位。邪见分别烦恼故。
  记。住爱未尽故(云云)。简正云。那含慢心中语者。此人虽断三界见惑。并欲界九品条皆尽。上二界修惑贪痴慢未断。名慢心中语也(文)。修惑以爱为本。故云爱未尽也。
  记。注见爱永断(云云)。俱生烦恼以爱为根本。见者此身边云永断。日本本云未断误也。
  钞。佛子亦如是勤求禁戒本等(云云)。师仰云。引此文意。以四分分通意。为显发上品心引此文也。既云佛子亦如是。分通也。故既期佛果。亦发上品心勤求上品禁戒。而得此戒也。引此文既证分通发上品故。因之发次问也。
  钞。问此教宗是何乘而发大乘志耶(云云)。此问即问四分之教宗也。上令发大乘之心故。是教宗何乘。如是令发大心哉问之也。答意分通大乘之教。故合发大心答成也。
  钞。光师亦判入大乘律限(云云)。钞批云。此齐僧统光律师也(文)。简正云。魏朝慧光律师也(文)。会正云。光师即光统师(文)。攀古。
  记。语意从容(云云)。祖师云。分通等语中容云好义也。四分是大深符教旨。
  记。注今亦有人直判等(云云)。记家时代有如是立义人也。
  记。问上品心者为全是大等(云云)。问。上问大劫事样闻。何重发此问哉。答。上问即问教宗。此问即发心之当体。故重致此问答也。问。答尔者。毕竟答全大欤。将答分通欤。答。今释意答成分通发心也。所以尔者。佛子等名言。在大乘。在今律。而今律佛子云通佛子样。今上品发心虽不替大乘。受出上品发心。即以分通意出之。故云扶成本宗分通义耳。加之。次下问答即问分通之义。答上义非分通。何此问来耶。故知。分通发心条无疑者欤。又义。今发心全大圆教等发心得意。既云扶成本宗分通义耳。本宗分通所扶成上品。全大发心能扶成。是圆教发心也(云云)。此义不叶文始终也。前后释义分明(见)。分通更以不可异求欤。
  记。注有人妄斥南山不合立分通义(云云)。定宾等诸师斥南山四分通大义也。
  记。寡陋之识何足议也(云云)。分通义法正立之。何斥祖师哉。故云寡陋也。
  钞。如是发戒缘境及心有增上(云云)。简正云。缘境二字牒前缘之境也。及心有增上者。牒心量也。此言增上者。谓上上品心名增上也(文)。
  钞。此之二途(云云)。简正云。此之二途者。缘境为一。心量为二也(文)。
  记。结告中牒上二科(云云)。缘境心量二科也。
  钞。若在界外等皆不名受具(云云)。此一段文根本说安置立处。傍通正受戒时(见)。所以尔者。本律三十五(受戒法)文。彼二段说此文。谓此文。谓今云置眼见耳不闻处。此文正说安置立处文也。彼云。尔时立欲受具足者。置眼耳见不闻处时。戒师当作羯磨言。大德僧听等(云云)。次今云。若受戒离见闻处(乃至)不名受具。此文差教授以前说而遮乎。说正受戒时仪文也。彼云。尔时离见闻处受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和尚离见闻处受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足数人离○处受○戒。佛言。不言○戒。尔时在界外受○戒。佛言。不名○戒。和尚在界外受○戒。佛言。不名○戒(文)。故今记引疏文云。此通白四之时也。问。若尔者。今钞下为证界内问难。指今文云顺上律文(文)。记云。以见前云。若在界外不名受具。故云顺上文也(文)。此文明若在界外文。问遮时必不见正受之时。如何哉。答。凡云顺上文。分明若在界外不云问遮时。正受既必在界内。问难亦应在界内。立义故云顺上律文。无失欤。问。若在界外者。可通大界等欤。答。尔也。设大界中。戒场间空地故应云界外也。
  钞。顺上律文等(云云)。钞批云。谓顺上五分文也(云云)(此解非也)。今记意。指若在界外等文。释顺上文也。
  钞。一多人行立(云云)。今正不问难人。置见见而不闻处也。二将问难者。离僧及离沙弥。行处者。正难问人置问难处也。必在同处亦得。恐后同如前思心不尊重故。
  钞。在彼而立(云云)。简正云。问。何故制令在彼立耶。答。羯磨疏云。行在两仪心躁驰散。坐是安静。未必称恭。故立望僧取翘注意也。
  钞。稽留受戒事(云云)还家也。
  钞。当差人问难事(云云)。此制以前。边罪等用语诸难问之。黄门二形等难看之。此制以后。合皆问之也。
  记。虽通多人可尽日夕(云云)。问。钞云不得过明相。明通昼夜(见)。而夕是日分。尔者钞记相违如何。答。处处释夕目夜也。故不相违欤。此初二句明钞者行事。虽多番。日夕之间可行通答(为言)。然于下显记主别义。或容停止者。一日夜间受戒事。问绝。不可总答。义非连续。相涉疑滥。故一席作法之时可作之(为言)。钞批云。乃至多人例通问答者。立明。若通答者。得为沙弥乃至十人百人。但同壹坛尽得通用。此亦约无别僧来去故得。又约众中无有僧暂出界。若暂出。迫来还须更和(文)。
  钞。但遮难之中有得不得(云云)。钞批云。立明难则一向不得。遮中不定如不称和上。名及自名必定不得。若负债作心还即得。聋闻大声亦得(文)。怖微安审得实。详缓若问安审得实。
  钞。若准律云不问十三难则不得戒(云云)。简正云。问。既律云不得戒。今既问。何以不得。答。虽问不解。还如不问无异(文)。
  记。此由古执问难不取相解犹恐妄计同于羯磨不可预读等(云云)。意云。若来受者。读羯磨。虽非难不可然事。可同贼住也。此十三难等。僧中作法故。同彼羯磨。兼不可解了。古师恐如是得意。为遮此疑。云此非羯磨不犯贼住也(为言)。
  记。一往遮之(云云)。古师今十三难同羯磨故。预不可读之思故。先一往遮之。云非羯磨等也。实设羯磨也非贼住也。
  记。或可因读后闻易解就深防为言(云云)。意云。因读羯磨。于后时作法羯磨。则解文句义。应有成戒难。故云不可读羯磨。此深防制也。此十三难既非羯磨。兼解之为显。应无深防制。故云尔也。
  记。律因脱衣惭耻佛言自今已去听问十三难(云云)。简正云。受戒犍度中。先列十三难缘起。次列诸遮缘起竟。结云。污辱众僧者。不得受具足戒时有欲受者。将至界外脱衣者。受者惭耻稽留法事。以此白佛。佛言。不能得如是露形者。自今已去听问十三难事。然后具足戒白四羯磨。当如是作(文)。
  钞。一边罪难(云云)。业疏云。曾受内戒。今寄众外名之为边。障戒不生。称之为难也(文)。
  记。通前四戒(云云)。问。多论明三戒边。何云四戒哉。答。以多论五·八·十。通本部具戒。故云四戒也。尔者可训通前四戒皆号边罪也。
  记。所以具戒须云舍者犯重不舍自号二灭(云云)。简正云。佛在罗关城。有一比丘。名难提。坐得四禅定。从定起。有魔女来前立。比丘捉之。女则隐而不现。比丘难提欲心不止。于死马上行非净行。都不覆藏。佛言。与白四学悔。后重犯灭摈(文)。
  记。后三犯即障戒(云云)。问。此指何云三犯哉。答。五·八·十三戒也。若尔者。何云后哉。五·八·十自具戒前三戒故。如何。答。今后于钞文以分前后。前明具戒事。后准论明五八十也。故指之云后三犯也。
  钞。二犯比丘尼(云云)。简正云。律云。时有多比丘。从俱萨国行住黑闇。何俱有一比丘。言此中曾有白衣与着袈裟者共犯。诸比丘云。汝何故得知。彼云。我是一数等(文)。
  钞。彼律云若须斯二果等(云云)。彼二十三(十一)云。尔时世尊。往众多比丘所。敷尼师坐。以是上事具为比丘说。破尼净戒者。若阿罗汉尼·阿那含尼。若初中后一切皆名坏净行。若斯陀含尼。须陀洹尼。凡夫持戒。若初受乐者。是名坏尼净行。中后不名坏(文)。简正云。谓二果尼欲界修惑九品下三未除。初果尼欲界修惑九品总未断。凡夫见修一切未除。并有受乐心。故初人坏时。即是净境成难中。后人坏时。已秽境不成难也○那含人欲界修惑并尽。罗汉三界见修并除。终无染乐之心。是初后人坏并是净境也(文)。
  钞。初人受乐是坏尼净行等(云云)。会正云。初人即初染彼尼人也。以尼受染必受乐故(文)。中后人者。第二度犯人·第三犯人。则不名坏尼也。谓彼尼体坏故(云云)。问。若初度位不生乐心。第二度人可成坏尼哉。体净故。第二度犹不起乐心。第三人同可犯污尼哉。如何。答。若无受乐之心。中后人俱可成污尼也。问。若尔者。于凡夫初二果尼。初后人俱名难。何必简除第四果哉。答。凡夫并初二两果可有受乐事。三四之两果毕竟不可有受乐之义。故简除之也。
  记。四果结使俱亡(云云)。问。结使同目烦恼一也。对何云俱哉。答。四果总三界之结使皆尽。故云俱也。必相对结使非谓俱也。
  钞。污尼八事(云云)。钞批云。颂曰。捉手捉衣入屏处。共立共语并共行。七八共期身相倚。如是次第应当知(文)。颇有污尼未受戒者。应受已受不应灭摈耶。佛言。有。
  记。尼名污(云云)。简正云。若八人以八事污比丘尼。尼名污。是难也(文)。据本成淫不劳。此乐为遮疑滥。谓余非障故。
  钞。若尼自乐著白衣服(云云)。济缘(三上)云。尼自乐着而不障者。亦据不知为言(文)。济抄云。付尼自着许之者。不知具戒也。若知者不得。故约有缘着简之也。是时着俗衣。故约知不知简之。若着法衣尼。不依知不知。彼净纵不知净可污尼(为言云云)。必以义求。若知受具戒缘事著于俗服。亦应成难。
  钞。但坏净境不论知净不净(云云)。不着俗服。出家相设思不净。设思净。皆体净犯成污尼。上着俗服异也(为言)。简正云。但坏净境不论知不知者。古师云。知他前境是净。而坏之成难。若虽是净境。我心不知。虽坏亦不成难。今云。但使前境是净。坏着冥然是犯。是犯不约心论。心论知不知等(文)。
  记。恐谓前境净秽亦同形服约知不知故(云云)。此设不知清净尼。有慢辱意污之。自当净境成难。形服不尔。必约知具戒人成难。不知不成难也。
  钞。尼中受戒反问使是(云云)。简正云。问曰。前来既云。约僧受戒时起问。今将尼来反释。文势似不相当。宝曰。钞主密意无约僧以论。但为某事稍僻不能显明。故将尼来反说下句云。以事希故。必若将尼污僧频频有之。何言希少。故知。唯约男训也(文)。
  记。言事希者出僧中略意(云云)。问。假令不略僧中问之。坏比丘者。为比丘成境云坏比丘也。又以比丘为所对。付二道行淫。彼都无犯戒义。可云坏比丘难哉。答。设虽无犯戒之义。污彼清净比丘。故能行人成难也。既上记释云。污秽成难。从能得名。但取慢辱不论前境。故前人不受乐。故虽非犯戒。能行人成难。故知。此亦可尔也。
  钞。三贼心受戒(云云)。钞批云。砺问此十三难并是受戒为难。所以第三独名贼心受戒难者。答此实不望今受作难名受戒难。故不须并。盖是无是贼心诈称大比丘。与今为难。独标之。余非此类(文)。
  钞。律中为利养故故辙自出家等(云云)。问。四分齐之中。贼分齐不求出离人可得戒哉。答。一向无心者不得戒。上文云。不乞者。无心者不成故。故今此出家时。虽为利养。受戒时一向非谓。元发心求戒也。今且约出家之时云贼心。虽然一分有求戒心故得戒也。
  钞。已受者灭摈(云云)。已有遮难。不成具戒。故非比丘。即应摈之也。问。此诸难者。佛世最初未制戒。皆成戒否。答。最初未制故皆成欤。
  记。前但同遮(云云)有成故同遮也。
  钞。四分云若至一人二人三人众僧所(云云)。钞批云。此举对他秉众法也。立云。若至一人者。谓对他秉众法对首也。若至二人者。谓对他成三人。亦秉众法也。若至三人者。谓配己成四。若作说戒法。即秉羯磨众法。若自恣。犹是对首也(文)。
  钞。义详共一人作对首众法(云云)。简正云。对首众法等者。说恣。此是僧法。今界无僧。只有二人。遂作此法。今此贼心之者。往彼盗听亦成难也(文)。准之。常众法对首虽然无苦也。又共一人者。钞批意。指所对一人己二人也。简正意。指所对二人(见)。
  钞。必听众法心念(云云)。简正云。破古也。古人云。一人作心念说戒等并己即是二人。便须改为众法对首。岂名心念耶。今师云。此全不见文意。既云。往一人处。偷听众法心念。便成难收。有何二人改对首之理也(文)。
  记。不明众但(云云)。不明众法对首。但对首云事也。
  记。如说恣告众等(云云)。说戒之朝白文。自恣之时朝白文也。和僧立制者。只集会而立制也。
  钞。善见云三种偷形(云云)。彼十七(五丁)云。出家有三种偷。一者偷形。二者偷和合。三者亦偷形亦偷和合(文)。准此。偷下无形也。
  记。饮食供设是彼所希(云云)。此第一偷形受僧食也。非谓佛听之欤。字合在偷形字上。加腊礼利。论说何等。赞身座下。
  记。注古记云作白等(云云)。义苑并增晖记等意也。又简正记云。初中后语者。单白为初。广序及五篇戒文为中。七佛略教为后。随此三处记得章句。便是难也(文)。又钞批出别义。彼云。如说戒时。说夷是初。说吉是后。中间可知。亦可只约一戒即有初中后。若比丘是初。行淫欲法是中。不共住是后。纷羯磨作大德僧听是初。若僧时到是中。白如是是后(文)。私云。后义同今记也。屏唱私读僧和安在多亦如之。无乃太急。制令耳目不属。
  记。古记并云成难(云云)。增晖释也。谓知而故为。然亦须准闻解以判(文)。
  钞。摩得伽云不自知满二十等(云云)。济抄云。满字上有不字。尤可易得意。可勘本文(云云)。即彼第二(二丁)云。何不自知未满二十。后知不满二十。经僧布萨羯磨作十二人。是名贼住(文)。爰知。本文有未字。彼济抄义符合。作法不成受者。缀上引不犯开悟中文。
  记。与前虽异约过显同(云云)。此义意云。钞名贼住难。取一边名之。实不同贼住也。
  记。律因裸形外道等(云云)。三十四(八丁)云。彼裸形即难问舍利弗义。舍利弗即还答彼裸形。以五百返难舍利弗。舍利弗称彼五百返难。而更以深义难问。而彼裸形得难问而不解。时彼裸形生念。言甚奇(文)。简正记云。准律。受戒法聚缘起云。罗阅城中有一裸形外道。名布萨护。甚大聪明。铁锁锁腹。恐智惠锭出。头载火盆。照盲冥者。来至僧坊。告云。沙门释子。谁敢与我论义者。时舍利弗念言。此外道尼犍国人奉重。若以一句义问不能答者。必失名闻。定不归大法。遂与彼论义。初从一日乃至六日。论说余事。外人并皆结舌(私云。谓外道结舌也)第七日中。舍利弗。立义说。欲从思。非从对起。外人云。欲从对起。不约心论(私云。从对者谓外境也)舍利弗。又反质云。若世妙境。是真欲说欲非人分别贪。汝师应名受欲人。恒视可意妙色故。故婆娑云。时汝外道开此偈已。不能加报。便生善心。归佛出家。时跋难陀。在彼众中。色类殊异。而舍利弗。形容短小。彼作是念。此小比丘智惠若斯。而况堂堂者乎。便求跋难陀为和上。受具已问于经律。悉不能答。彼便轻贱佛法。嫌诸比丘无智。却归本道(文)。意云。舍利弗。其身小短尚智惠如是。跋难陀形貌端正。其身长大。应智慧广大思。即为和上也。
  记。听与外道四月共住白二羯磨(云云)。先剃发。次受十戒。后与试外道法也。后作羯磨者。即试外道白二也。问。其试相如何。答。钞批云僧即作白二法。与共住僧应观。彼若闻人说外道不好事。便起瞋恚。犹执外道法不亲比丘者。不得与受具。若闻毁呰外道。便欢喜者。心意调柔正决。定心当与受具戒(文)。问。一切外道必可试之耶。答。钞批云。若准母论。结发外道·事火外道。此二不试。有业因故。案见论。第十六云。若结发外道·事火外道。不须波利婆。何以故。此二外道有业信因果。过去诸佛为菩萨时。波罗密皆于此道学(文)。业疏(三上)又引此母论文。济缘云。引母论独开不试。检之未获(文)。
  记。注此制试初来外道(云云)缘起因裸形即制创来也。
  记。才四月试即得正信(云云)。问。必满四月欤。将可有不满事哉。答。钞批引见论云。又云。四月之中修道四禅。亦不得与受具足戒。要满四月。若得须陀洹。即为受具足戒(文)。又引僧祇文云。若中间得圣即名试竟(文)。准此等文。可有不满受戒事也。问。若尔者。此正信者初果哉。答。任文见之。强不见初果。虽然初果得意无指难也。兼实破外是也。
  记。初投重来两番破外(云云)。初自外道出家(是一破也)休道后入外道。破彼重来(是一破也)故云两番也。问。常途俗人来投出家。休道入外道。于外道无两番破。以此可摄何难耶。答。钞意云。本是外道。来投佛法。是必可兼两番也。五分律意。常途俗来入佛法。破内入外。还又入内不受具戒。少异今钞。
  记。注准沙弥篇(云云)。有传云。捡沙弥篇。全无明此事文也。观机用舍。不同外道一往不简。必百律自广明。但令在众。
  记。此五黄巾(云云)。有云。老子门叶也。首缠黄巾也。又云。道士类也。
  钞。五非黄门(云云)。问。此非言。如何哉。答。一义云。问难时。汝非黄门否问之。故云非黄门欤。若尔者。余难何不置非言。此初云非黄门哉。答。实余虽可案此言。略不置也。又一义云。非黄门云事也。非法器。故号非黄门也。付此黄门。今师意。五色当五方时。黄色当中方。都又在国中心。此都内里门截根人令守。故可云中门。假色云黄门。中禁者。内里名也。即钞批出二义。初义与今同也。即彼记云。五黄门者。黄是中方之色也。昔刑势号曰阉人。以卫中禁之门。故曰也。又解云。昔人贵胜三品已上。黄色涂其门上。此黄色门之家。曾有一人犯过。王遣割其根。治之后因将此人守宫。从初出家处作名。谓此割根人本从黄门家而出。故后有割者皆曰黄门也。此不男者。虽禀人类。形微志弱。无任道器。反增欲染。虽进学业。终无登趣。故曰也(文)。有人云。中纳言唐名云黄门次即。大纳言唐名云门阆次即也(云云)。共刑其势号曰阉人。以卫中禁之门阉(心云。英廉反。又于检反。男无势也。闭门也)玉云(于检反官人也)生谓生来即是。犍(ラルケン)。
  钞。方有妒心淫起(云云)。只时不起淫。见他淫时许才起淫心也。
  钞。若依四分应灭摈(云云)。问。若截根。如何摈之哉。若失戒可尔。诸舍中既无之。业疏(三上)云。律中受具戒已。自截者摈之。定不失戒(文)。尔者如何。答。志性已失比丘性故也问。若尔者被割怨家。岂不失比丘性也。答○大操(ココロバセ)。
  钞。四忽然变作(云云)谓时失根也。律三十五云。反者他行淫时失男根。反为黄门(文)。
  记。即下依篇忏是也(云云)。下钞依篇忏之下。钞批释引五分云。若截头及半吉罗。若都截茎偷兰。若去一卵偷兰。若去两卵应灭摈(文)。即有吉兰差别。故云依篇忏之(见)。
  钞。都截灭摈(云云)。准下不留卵故。卵若断其阴不如断心。
  记。自害身分犯重偷兰杀方便也(云云)。问。正检五分十七(十二)云。佛言。呵责言。若截头及半突吉罗若都截偷兰遮。若去一卵应灭摈(文)。此文必不见自害欤。如何答。有云。此记释不依五分意。且望本部等意。如是释欤(云云)。问。杀方便者。为杀自身截根。实可杀方便。今但为火不堪任截根。何必云杀方便耶。如盗四钱。岂可盗方便。尔者何云方便哉。答。此方便者。正非远次近等之三方便欤。损身分其相杀方便也。故虽非近方便。损身分方得重偷兰欤。可勘之。
  钞。未受具(绝具)此三难为定既希。
  钞。六杀父七杀母等(云云)。简正记云。律云。有少年外道。先杀父母。常怀忧念。作是念。惟我救沙门释子。出家受戒定得除罪。诸比丘不检委问。辄度出家。出家之后彼自言说。以此白佛。佛言。应灭摈也。羯磨疏云。人非化生。业寄胎报。假彼遗阴以成己体。养育恩深。理应反报。今与杀害。名之为逆。障戒不生称难(已上疏文)。此据生母说也。若养母者。不成逆故(文)。
  钞。八杀阿罗汉(云云)。简正云。准律。缘中有诸比丘。拘萨罗国游行。于中二比丘见一空静处。指向诸比丘言。此中曾有人杀罗汉来。诸比丘问。汝何得知。彼云。我是一人数。以此白佛。佛言。灭摈○外难曰。十轮经中。杀辟支佛非难。善见论杀前三果人非难。今此杀于罗汉。何故成逆障戒耶。答。前三果人烦恼未尽。福田未极。故非逆。辟支佛者。虽烦恼尽游化义劣故非逆。如瑜伽论云。缘觉不说法。于人家受供等(文)。成实论(五逆品)云。问。若杀圣人得逆罪不。答。若杀圣人多堕地狱。若杀罗汉必应当堕(文)。道藏疏云。若重心杀三果圣人堕阿鼻。若轻心杀三果圣人不堕阿鼻。若杀罗汉不问轻重心。皆堕阿鼻(文)。
  记。若有犯者必堕阿鼻(云云)。俱舍意。五逆俱必非谓生阿鼻。是以颂疏(破僧下释)云。此必无间大地狱中。一劫受苦。余逆不必生无间狱(文)。成论意。五逆俱堕阿鼻(见)而次生必受之。故号无间。又五逆俱感之名五无间(见)。是以成论(必逆品)云。次身受报故名无间。若现受即轻。苦恼亦少(文)。问。作多逆可堕一阿鼻欤。那可堕多阿鼻欤答。俱舍意。堕一狱。成论意。可堕多狱也。是以俱舍论(十八)云。若作多逆。皆于次生熟。如何多逆同感一生。堕彼罪增。苦还增。剩谓由多逆感地狱中大小柔软身。多极苦具受二三四五倍重苦(文)。行宗记云。然别造多逆。则堕业别受。准俱舍中。皆次生熟。涅槃中作一逆者。则便具足受一罪。若造二逆则二倍。五逆具者罪亦五倍(文)。发挥记云。俱舍云。若作多逆皆于次生熟。如何多逆同感一生。若成实意。多故久受重苦。于是中死还生其中。若涅槃中作一逆者。便具受一罪。若造二罪则二倍。五逆具者罪亦五倍(文)。
  记。亦号五无间业(云云)。转释上阿鼻。阿鼻此翻无间也。盂兰盆新记云。观佛相好经说。犯逆为阿鼻因。阿鼻此翻无间(文)。号五无间事如前释。成论意。五逆所感故。云五间之言约次生受报故也。涅槃经等意。约趣果无间受苦无间等五无间(见)。首疏第五云。五无间。一趣果无间故。成云。舍此身已次第即受。二受苦无间。三时无间。定一劫中。四寿无间。一劫命无绝。五身形无间。如阿鼻狱。假八万四千由旬。一人入中。一切人身亦通满。而不相障碍。亦如佛地果头不可思议(文)。今记处处约身无间等五无间得意也。
  记。耆婆治病针刺出血生梵天一劫(云云)。问。多论意。耆婆生忉利(见)。依之业疏(三上)云。如多论目连为弟子上忉利天。见耆婆说(文)。同记云。目连弟子病。上忉利问耆婆(以针佛故天报一劫)(文。)既云忉利。何云梵天哉。依之业疏(三上)出众问难云。由心善恶故。善登梵天。恶沈鼻狱。俱一劫也(文)。记(三上)释耆婆自性忉利。今云梵天。定非色界(文)。爰知。非梵天也。又钞批·简正记云。出血一劫受天乐故。故尔者。今记如何可得意哉。答。一义云。梵者清净义。天皆修净行故。忉利云梵天也。一劫者。出忉利一劫之间受乐也。此针刺散业非定业。故不可生梵天之色有也。问。忉利寿限千岁也。何一劫可受乐哉。答。一劫之间多反生忉利受乐也。如云一兴供养千反生天。问。若云生忉利者。何戒疏(三上)云。耆婆依治佛病生色有(见)相违如何耶。答。
  记。有血光(云云)。纸本形像出血。放光事有之。
  钞。皆谓八部(云云)。简正云。一天。二龙。三夜叉。四揵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也(文)。问。龙是畜生也。尔者十二畜生难不同如何。答。今云八部。且言总意别也。实龙畜生。次难摄也。
  记。五分因修罗等(云云)。十七(九)云。有一阿修罗子。厌生老病死作是念。沙门释子。行正法。修梵行。我当于律出家尽诸苦源。念已化作人形。往僧坊求出家。诸比丘。即与受具足戒。食一分食。乃至七人分食。犹不饱。复食僧残食。亦复不足。时王舍城有二居士。同日各请五百僧。诸比丘同往一家。唯化比丘独至一处。须臾食五百人分尽。诸居士讥诃云。何诸比丘度非人。彼比丘觉人知已。忽还本。以白佛。佛言。于我法中非人不生。不应与出家受具足。若受具可灭摈(文)。
  记。略举二趣三部(云云)。二趣。谓天子阿修子·及揵闼婆二趣也。此二鬼趣故。但此二云鬼趣。一相说也。即玄赞二云。阿修罗此云非天。多谄诈无天行。故名非天。女人不二亦名非天。瑜伽·佛地论说。天趣摄。杂心名鬼趣。正法念经是鬼畜趣(文)。玄赞新钞四云。紧那罗此云欲神。乾闼婆此云寻香行。即寻香气。作乐神也。皆鬼趣摄。又解云。乾闼婆可摄天趣(文)。摄释二云。乾闼婆○问。何趣所摄。答。传有二释。一鬼摄。一云修罗摄。未见正文(文)。故知。阿修罗·乾闼婆云鬼趣。一相说也。三部者。八部中三部故。非天行。
  钞。律中龙变形来受(云云)。钞批云。四分律中。波罗奈国有善现龙王。厌离龙身。即变作一年少外道形。往僧坊中求欲出家。诸比丘不观。辄与出家受具足戒。已与一比丘同一房住。时彼比丘出外小行。诸龙常法有二事。不离本形。一睡眠时。二淫时。时龙比丘睡眠。身张满出房中。彼比丘还来。以手排房。触龙身。觉肉异。便高声唱言。蛇蛇。龙闻唤声即觉。结跏趺坐。直身正系念在。前比丘即入。问言。汝是谁。答言。我是善现龙王。厌离此身故。出家学道耳。比丘白佛。佛言。畜生于我法中无所长益。若未与出家受具者。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者。应灭摈(文)。同取变化。故亦前科。是人通识。恐变而来。脱有高达俗士。一何可怪。应方便转问。
  钞。如下所陈(云云)。简正记云。方便转问者。应云汝非畜生能变为人形来受否。此是方便也。不得直言汝莫是畜生不。似有轻嘲前人也。如下陈者。向下教授师。正问时陈说也(文)。
  钞。十三二形(云云)。形没后生二形。故没时不失戒。二形生时失戒也。表无表章不正义意。形没时失戒也。
  记。又不能男亦报障(云云)。问。此十三难中何哉。答。黄门难摄。
  钞(上三之二)律中略问十六(云云)。简正记云。受戒犍度中。合问总有十遮。离开即成十六。父母为二。衣钵为两。病中五。上并除本。剩有六。故兼本成十六也(文)。自余受法广明。烂(ラン●タペレヌ)红(ククレナイ)。
  记。黄赤色(云云)此一也。キアカキメナリ。
  记。注或青黄白翳(云云)。律本青黄白下。壹壹有翳字。可为三种也。谓青翳黄翳白翳也。
  记。弥离(云云)。律作猕猴眼。即猿眼也。大张睐(龙傍视也)尖出(クロマナコ出タルナリ又サキトガリタルメナリ)斜突二也。斜(ユガミメナヽメ)突(サシデタルメ)一眼(カタメ)门眼。上高也。又上ノマブタカケテ如门也。律作瞷眼。瞷者。说文云。载眼也。瞷(胡间反。尔雅云。马一眼。白云[馬*間]也)瞷同也。シノツキナリ眼疮。律云眼有疮患(云云)。
  记。注哑及具二(云云)。哑·聋云具二也。问。假具聋舌根有哑一。何云具二哉。答。且人相唯哑人哑聋人在之故。且云舌根有二也。
  记。注发痶痪(云云)。有云。芿法师唐决滩风(云云)。和名云チヽラ头也。问。出家人何以之为遮哉。答。当时三四日一度剃虽不见其相。在世半月一度剃之。故チヽラカシラモ为遮也。骆驼(セノアガリタルウマ)驴(ウサギウマ耳ナガシ)羖羊メヒツヅ二头三头者。头有二重三重上也。
  记。注虫头(云云)。一义云。头多虫也。又义云。有似虫头也。驳(バクブチ)班(マダラ)锯齿(ノコギリバ)喉戾(ノドブエユガム)兔缺·前突后突等者。前指出后指出也。律云。或身前凸。或后凹。或前后凸内曲。
  记。如女身(云云)总相似女人也。妇女?者。是唯?似女人也。虫身者(如前释)卷足指者。足指。カヽマル。跛(アシナヘ)曳脚(アシチヒク)卵(ヘノユ)㿗者。和名云。ソヒフグリ。缦指者。如佛三十二相中指间鬘网相也。患疮者。常カサナリ。律云。或常患疥疮(文)。死相者。一义云。常死入。又义云。有死相(云云)。现瘿(色クロヒ)痈(カサナリ)律现瘿云身瘿。痈云痈疮也。气病者。イキツク病也。本文云上气病(云云)。疾病。疫病也。律作疾。吐沫(アワフク)常病(常病也)疥(ルタケガサ)淫疮者。内淫外吹出作疮也。律作淫疮。和名云。ミサレガサ。干痟(ヤセヤマイ)男根病者。マラヤク病也。澹癊タンハク病也。ムネニアル病。水成病也。癖者。痃癖也。截手脚者。此一物也。
  记。注截耳(云云)。问。何不入上耳根哉。又上截舌何不入截坏中哉。答。上耳根者约根故。只聋不入截耳也。截舌口中亲故出之。截坏疏故不出也。问。若上约根故。云出聋不出截耳者。眼中何出青黄等哉。此非根故如何。答。
  记。注截男根(云云)。问。难中犍·黄门。不同如何。答。难中黄门。根·卵皆截事也。此或根或卵各别截。皆不截故不同欤。
  记。注截臂截肘(云云)。问。此二差别如何。答。肘尻上名臂。下名肘。如肘量。以下量之故。或点云。颠狂。
  记。意有三(云云)。不知好恶。多诸苦恼。颠狂五根三也。颠狂五根者。除鼻余五根也。颠狂故。五根不分明(为言)。
  记。注有名籍(云云)名被书王舍札人也。
  记。注避租赋(云云)。律云。或避官租赋也。有人云。王蒙恩有名德人。而阴居人也(云云)。济抄云。唐人云。租是由代作田之人也。赋者纳田园及锦绢等处也。准今振弃此等处。识欲出家人也(云云)。
  记。注五病等(云云)。癞·痈疽·白癞·干痟·颠狂五也。
  记。应合同科(云云)。意云。无衣钵遮。此不称名遮应同科也。然而于衣钵者。有古师异义。故二段明之。无衣钵遮。别在下科明之也。
  钞。或有先相嫌以小小似片事作留难(云云)。今受者。虽无遮。能问人嫌受者故。片似遮而云遮。作留难也。瞎(カタメシヒ)跛(アシナヘ)。
  钞。若见手掌中文(云云)。此得不得中何哉。答。见本文不得(见)也。僧祇二十三云。从今日后。盲人不应与出家。盲者。眼一切不见色。若见手掌文者。若雀目不得出家。若已出家不应驱出。若与出家受具足者。越毗尼罪(文).
  钞。高声得闻(云云)。此许出家(见)也。即彼本文云。从今日后。聋人不应出家。聋者不闻一切声。若闻高声者。得与出家(文)。
  钞。躄者捉屐曳尻行(云云)。一义云。手捉屐曳我尻行也。如今腰居往相也。屐者。足驮也。此义顺本文也。即彼律云。癖者。两手捉屐曳尻而行(文)。又义云。捉屐曳屐尻行也(云云)。此聊不见本文也。尻臀鞭瘢。
  钞。若治与皮不异得(云云)治鞭痕也。问。此得之言总令蒙上欤。将唯局之欤耶。答。唯局之也。彼本文云。若能治瘢还平复。与皮肤不异者。得出家(文)。印瘢雕青。
  钞。侏儒(云云)。钞批云。通俗文云。侏儒者。谓短。即极短小人也(文)。
  记。初示四种总结之词(云云)。一不应与出家。二若已出家。不应驱出。三得越罪。四不名受具足。问。彼本文二十三(十六丁)云。盲者。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比丘。度盲人出家牵之。出家之人应当诸根具足。此坏败人。何道之有。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是比丘来。已佛问比丘。汝实尔不。答云。实尔。时言。从今日后。盲人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不应驱出。若与出家受具足者。越毗尼罪。是名盲聋者○尔时比丘度聋人出家。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聋人出家。不闻善恶语言。何能听法。此坏败人。何道之有。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乃至佛言。从今日后。聋人不应与出家。聋者。不闻一切声。若闻高声者。得出家。哑者○尔时比丘度哑人出家。手作相语。为世人所识。云何沙门释子。度哑人出家。不能语言。可作手相。此坏败人○哑者。不能语。明手现语相。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者。不应驱出。乃至是名哑。癖者○尔时比丘度癖人出家。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度癖人。不能行。出家此坏败人。何道之有。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佛。言世尊乃至佛言。从今日后。癖人不应与出家。癖者两手捉履曳尻而行。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不应驱出○鞭瘢者○尔时比丘度鞭瘢人出家。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度犯王法鞭瘢人出家。出家之人应当身体完净。此坏败人。何道之有。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从今日后。鞭瘢人不应与出家。鞭瘢者。若凸若凹。若能治瘢还平复与彼肤不异者。得与出家。鞭瘢人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者不应驱出。若与出家受具足。越毗尼罪。○印瘢者○尔时比丘度印瘢人出家。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度犯王法印瘢人出家。出家之人应当完净。此坏败人。何道之有○印瘢者。破肉以显雀瞻铜青等画。作字作种种鸟兽像。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者不应驱出。若与出家受具足戒者。越毗尼罪○伛脊者○尔时比丘度曲背侏儒人出家。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度五家戏弄曲脊人出家。出家之人应当身体调直。此坏败人。何道之有○曲脊者。不正直也。侏儒者。或上长下短。或上短下长。一切最短者。是不应与出家(文)。此文只有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者不应驱出。若与出家受具足戒者。越毗尼罪。问。全无不名受具足结文。今如何入之耶。答。以记释意入之。
  记。如云(乃至)余三即是前科总结文也(云云)。此释岂不入不名受具足。凡披彼本文。此释聊不分明也。可勘之。
  记。唯以应驱不驱简异(云云)。问。于此四结。应驱不驱之简异样如何耶。答。此释实难得意。但不名受具足。实不得戒遮人应驱出。余轻遮不应驱出欤。问。若尔者。何不名受具足。下云不应出哉。答。此事能能可致料简也。而重案之。于遮与难云四结并同。尔者难应驱。遮不应驱。故云尔欤。
  记。诸遮之下皆有此语(云云)即不名受具足言也。非谓不称和尚名等事欤。
  钞。下文复云(云云)。简正云。下文者。律本列遮缘后法文也。复云者。重释上百遮人也。是谓不名受具者。上百遮人身。既有遮不名受具也。一一皆言不应驱出者。上百遮人身既有遮。不名受具也。一一皆言不应驱出者。此人已作沙弥。复于一一遮下。皆着不应出之言(文)。见本文都下文无不名受具足之言。唯有不应驱出等(如上引之)委细可寻彼本文也。
  钞。是中清净如法者名受具足(云云)。济批云。正简中先出清净如法者。名为受具。意为显异之者。含得不得者。使不名受具也。非谓由云不名不得戒(为言云云)。有云。是名受具足中可有二类。一虽遮闻大声聋者。二一和尚一戒师如法受者。反二和尚二戒师等问遮非法。如法故。是以简正记云。是中者。是百遮中出家作沙弥中也。清净如法者。如聋人高声得闻名清净如法。此人名受戒。足不名者。亦是前中人。不闻高声者。不名受具也(文)。问。此记全无轻。聋人入清净如法如何。答。记云。余皆例尔。何不入余轻遮哉。不名者总结师罪。
  记。一众得并受不(云云)总指教授七证师云一众也。
  钞。总结师罪(云云)。凡此僧祇意。不问轻遮重遮。应得越罪。违佛制故。不论轻重二遮。不应驱出。但轻遮得戒。故虽有罪不应驱出。重遮作沙弥。故虽无戒不驱出也。
  记。如下引示(云云)。问。引示之样如何哉。答。上是中乐文。以义明之。如哑等以下。正引示僧祇文。明上轻重二遮相也。必取似能言者。
  钞。故言清净共住如法(云云)。问。上是中。清净如法人同哉。否哉。答。少不同欤。简正云。共住如法者。说戒等二种中供住如法也(文)。今记意少异欤。虽然遂即同。与出家具戒成就。具戒成就何不共二种哉。
  记。若见掌中文雀目得与出家(云云)。问。上引本文云。若见手掌文者。若雀目不得与出家。相违如何。答。例余得意。本文不得与不字多欤。可除之。鞭瘢凸凹。
  记。彼有遣印手字(云云)。有人云。手印押横文叶义。长文不叶事约束。故云遣印手也。
  钞。文中不应驱出作沙弥也(云云)。已哑等重遮之人。出家不应驱出。只可作沙弥也(为言)羞惭。
  记。当令乞与不与者当与价直(云云)。谓乞余人则与受者也。有点云。与读之アタヘヨト训也。赁(ケルコトチクル乃禁反)。
  钞。五分云令主舍之(云云)。彼十七(十三)云。教授师问弟子。衣钵具否○若言从人借。应语。可令主舍之(文)。同四分当令乞与也。
  钞。今准萨婆多(云云)。彼第二(六丁)云。问曰。不除鬓发得戒不。答曰。得戒。但非威仪。若无衣盂得戒不。答言。得戒。问。若无衣盂得戒者。何故必须衣盂。答曰。一○(如今引)意谓。无既得戒。
  钞。故如猎师着袈裟(云云)此坚誓师子因缘欤。但彼云师子。今云鹿。尔者聊差别也。
  记。慈悲解脱惭愧(云云)谓慈悲衣等义也。
  钞。不可和(云云)。简正云。不可和者。引彼多论证。此四分不可和允也(文)。
  钞。义准四分和尚法中。若知借衣钵受戒不得(云云)。钞批云。四分和上法中者。欲明和上。四分中最后一句。由知和上犯戒故受不得。前三句由不知故得戒。古师准此。借衣受戒还作四句。初句不知借。谓余人与借也。次句知借不知不应借。次句知不应借不知不得戒。第四句知借。知不应借。知不得戒。方是不得之限。此是人语终违律文。今不依之(文)。
  钞。再受依法(云云)。钞批云。先受不得。重受即得。先若得者。再受增为上品也(文)。
  钞。僧祇亲儿此彼不听(云云)。三十四(四丁)云。儿者有三。亲儿者父母所生。此国不听。养儿者小小乞食。此国不听。余国听。自来儿者。自来依附作儿。此国不听。余国听(文)。此者此国。彼者彼国也。
  记。同此古来随方割据今时约一统四百余州(云云)。济缘云。今时一统须论州郡(文)。割据○师云。据今时(云云)。
  记。夷狄不通等(云云)。此举唐土一国也。事亦希有者。意云。夷狄通既事希。故当国余国沙汰。于时非要。纵异国来出家有之。事既希。今明约一国问之。非谓亲儿唯一国而问之。夷狄(东夷北狄)。
  记。笃奉僧伍(云云)。有云。僧伦云僧伍(云云)。
  记。世有孤穷投人为父始生婴孺婴(一盈反男曰儿女曰婴)○孺(如喻反稚也小也乳子也)。
  记。容有偿他(云云)谓受具后可返故。
  记。王所不理(云云)。若有负债。天竺出家王是免。故辄度犯盗。震旦不然。虽出家无许之。故虽度无过也。
  钞。奴者僧祇云(云云)。三十四(四丁)云。奴者五种。家生者。家中婢生。买得者。雇钱买得。抄得者。抄邻国得。此三种此间亦余处不听。他与者。他人与。自来作奴。此二间不听。余处听(文)。
  钞。得(云云)。简正云。抄得谓掠得也(文)。掠(亮ナリカスムトル)。钞言自来投法度之是非。准奴及儿者。奴即奴婢。儿谓男女也。
  记。三儿五奴(云云)。三儿。谓亲儿·自来儿·养儿也。五奴者。家生·买得等五也。
  记。疏云本若被放(云云)本主之许也。
  记。盗佛两结(云云)。有人云。盗据佛偷兰。约主夷也。然而今二度云重。皆约本主故。云此据主论也。
  记。必还奴位(云云)。佛奴故。虽受戒而可还本位故云非也。
  记。或在佣限不尔(云云)。日月定其后可出家。故云非所论也。问。度人奴可得盗哉。答。尔也。业疏云。不放辄度则入盗收(文)。
  记。律中因度波斯匿王勇将(云云)。简正云。准律缘中。波斯匿王勇健大将比丘辄度。后时国界反叛。王觅不得。知度出家。王遂机责。以此白佛。国制不许(文)。钞批云。砺引五分云。阿阇世王有一大将。力当千人。时人号为千人力士。厌恶世苦。念欲出家。诸比丘使度与受具足戒。王闻瞋骂。即立严制。若复有度官人者。当折和上勒骨。截阿阇梨舌。与余僧重生革沙鞭八下。驱出国界。佛因制。不得度官人(文)。
  钞。有名有录(云云)。今记意。有名者。即有名称。度被知世人。此云有名(见)。此释聊难思。有录者。从国家有录物也。若依钞批简正记等意。从国家得大纳言大将等官位名为有名。得所领录物名为有录也。
  记。勋品已上在位文武百官(云云)。勋即功也。正源记云。文武员数有九等之差。始终九品至于一品。名流内。盖明廷约勋(动者功也)封爵乃有等级。故曰勋品。不系品官。谓之散位(文)。文武者。有云。文官助。传者官也。大纳言中纳言等是也。武官谓武士官也。大将中将等是也(云云)。
  记。准俱无例决常俗(云云)。常俗谓不列名籍只人也。
  记。系名籍人(云云)名付官札人也。谓无名禄只付名计也。
  钞。必以建心慕远清节不群卓然风霜不改其操铿然忧喜未达其心(云云)。简正云。建心慕远者。期佛果等也。清节不群者。梵行即清净。疏食即高节。迥然出俗。故曰不群也。卓然者。高立之貌。其行既高为卓然也。风霜者。八法四顺四违。喻如风霜。此人不被惑乱。是不改志操也。铿(口茎反)坚也。其心极坚谓也。坚然也。亦是纲猛之貌也。忧喜者。忧苦也。喜乐也。闻毁不瞋。闻赞不喜。并不干于情怀。故云未达其心也(文)。操(ミサチ)铿(カタシ口耕反。金石声也)。
  记。男子通名丈者极形之量(云云)。问。男子通名。何必约极形之量云丈哉。答。难思。但一大之人多分心操清卓故。付本云丈夫欤。可勘之/
  钞。未达其心(云云)。不悦又不忧故云不至也。始卒之卒终也。
  钞。故律云年二十者(云云)。三十四(十二丁)云。诸童子往伽蓝出家○不堪一食。至于中夜患饥。高声大唤言。与我食○告阿难言。不应授年未满二十者具足戒。若年未满二十。不堪忍寒热饥渴风雨蚊虻毒虫。及不忍恶言。若有种种苦痛。不能堪忍。又不堪持戒及一食。若度令出家受具足戒者。如法怡(文)。准此文。恶言若事二事(见)。今记释如何耶。答。
  钞。五种病(云云)。简正云。一癞。二痈疽。三白癞。四干消。五颠狂也。
  钞。善见云癞癣莫问赤白黑屏处增长不增长(云云)。彼(十六丁)云。癞者。有赤有白有黑。疥皆入癞数。不得出家。癞癣下至如指甲大。亦不得出家。若指甲大在露处。增长不增长悉不得出家。若屏处不现。增长不得出家。若不增长得出家(文)。今文合业疏也。祖师改之者。改本文广许之也。
  记。业终报(云云)。济缘云。业终报者。谓所作业终此一报(文)。初二果尚可终生。三四不终生。今更约罗汉(为言文)。
  钞。僧事共作(云云)。济缘云。僧事者羯磨也(文)。
  钞。次明余事(云云)。简正记云。遮难外事称之曰余(文)。制严所明。
  钞。若有难缘如说戒中(云云)。简正记云。如说戒中者。指彼略戒文中八难余缘也。此与彼处不殊。故指说也。即王贼水火等(文)。
  记。今时行事不须执罗(云云)。问。违律文者如何。答。
  钞。若二和尚共一戒师(云云)。问。以二和尚作之相如何。答。一义云。女三人并受。人人和尚差别。故有二和尚三和尚也。又义云。于一人上以二三人为和尚。岂是如法哉。皆是一番内事也。若余番用余和尚。无过也。
  记。不得众受(云云)。受者至四人以上。云众受也。
  钞。一一同等腊等时(云云)。简正记云。不相作礼者。论文据得法处齐无上中下大小。故制不相礼也。镜水大德云。此文终恐未了。假使二三人为一引亦须排。他先受十戒者为先。若总未受十戒。还依俗年大者为上。此依律既有上中下。元须相礼(文)。
  记。应得对礼(云云)。问。其相如何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