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资行钞(事钞上二之分末也自僧纲大纲篇至卷终)

  钞。僧纲大纲者。钞批云。借喻世纲之纲能正其纲目。今此一篇。是僧家法纲之纲纪也。住持之大要目纲。细行之仪轨是纲。亦得僧众纲目之纲领故目也。说文云。持纲大纲目纲也(文)。
  钞一方行化(云云)谓指一人化导境。如云释尊一化之境也。会正云。一方者随一住处也(文)。凡为众主。曲任私情。不流于外故。
  钞。异邦(云云)国名也。
  记。近指郡县(云云)郡县之县郡内里名也。
  记。如祖师声飞五竺之例(云云)。勤行业备记云。无畏三藏曰。在天竺国。闻西明寺宣律师持戒第一愿依止(云云)。外化景慕(上ネガフ下シタガフ)晓谓举踵而望。安神集业无相触桡。心神故安。若斯御众明事皆可举。岂止僧徒清肃。息俗归真。方能扶疏道树。光扬惠日。丰茂(シツカツシム)肃(思六反ウルハシ)。
  记。道与慧(云云)。常途道亦名慧。而今且名定。则三学也。上二句戒。下二句定慧也(为言)。能施已是于非。行事俗要荷法功深。
  钞。唯事重粗(云云)。重苦之也。简正记云。今有通者罚物。即是同此鄙俗恶。或更有犯。即枷杖之类即是重粗也(文)。钞批云。立谓罚钱及米。名科罚同鄙俗也。济云。好俗人亦不作此立教。俱是鄙俗故。有此教也。行杖鞭犍度枷大棒恐意谪罚。是教纲重粗也(文)。学者知此当如之。
  钞。故律云非制而制等(云云)。五十七(十丁)云。佛告诸比丘。若比丘非制而制。是制则断。如是渐渐令戒毁坏。令多人不得利益。作诸苦业。以灭正法。若比丘非制不制。是制不断。如是渐渐令戒成就。利盖多人。不作苦业。令正法久住。是故汝等非制不应制。是制不应断。当随所制戒而学。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文)。简正云。是律僧三文之律文。都有四句。第一句云若比丘。举非法人也。第二句云非制而制。诸都乖正也。第三句云是制便断邪碍正。等四句以下(文)。
  钞。生地狱如箭射(云云)。钞批云。济云。犹如钻鉾离手必至于地。此人亦尔。命亦断时。必堕地狱(文)。百人千人。
  钞。欲删其繁恶(云云)。简正云。删古人罚钱及米枷禁制。此制实为恶也。取大集十轮补其阙。少之远涉(文)。隐其正制。
  钞。使制与教而相应义共时而并合(云云)。钞批云。明今欲立僧制须与三藏圣教相应。如下文七羯磨治人。是与教相应也(文)。稽于教。
  记。义谓事之用与(云云)取舍义也。制戒知时义合之语。革。
  钞。大集云等(云云)。钞批云。彼大集中。佛告频婆娑罗王言。若未来世。有我弟子。饶财多宝。有大势力。王所亲爱。一切大众。不能殡时。如是等人。汝等当治。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不能治者。如是四姓。则为断我三宝种姓。能灭法炬。破坏法船。夺众生眼(文)。
  钞。虽无量世修戒施慧(云云)。此云俗人事也。钞批文引大集经云。佛告大王若有国王。于无量世。修戒施慧。见我法灭。舍不拥护。如是所护。无量善根。悉皆灭失(文)。
  记。略举六度初二(云云)。问。戒施智慧三见。何云初二哉。答。慧者非智慧之慧。是惠施之义。是惠也。苦使[衤*弟]裨嘉苗.
  记。文中五法等(云云)。下一国乃至四国。或令摈出。可为一也。
  钞。或出一国乃至四国(云云)。会正云。一国四国者。约过有浅深故(文)。
  钞。十轮经云(云云)。此经有新古二译。古经题十轮经。玄奘所译新经。题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也。今引古译经也。玄记云。大方广十轮八卷失译(文)。
  记。钝根相有四(云云)。问。钝根相有五。何云四哉。答。实云过时。虽有五过。今既钝根相有四。故知懈怠少智。云过虽二过。云相时懈怠少智俱不精进相也。故且云有四欤。若过云有四过者。实可不审。然而今云相故知此且就其相状云也。
  记。令彼化导于他(云云)。一义云。令彼者能教人令彼钝根人以事福业。又化导他人教也。自本钝根故。修智自修。又令他不令修智。故唯以事自行。又令行他教也。彼者钝根人也。又一义云。令彼者能教人也。他者钝根人也。此义令彼化导他训也。既钞如此众生教令劝化。云此能教人劝化钝根人令料理三宝事(见)。记牒劝化者释。岂是非能教人教钝根人哉。
  钞。若起心念等(云云)。彼若不出身口。作心念作罪教心念可令责心櫼也。
  钞。谪罚(云云)。简正记。谪者字林云责也。罚者广雅云。折伏也(文)。
  钞。四体布地(云云)。济抄云。身面手足为四也。(云云)今记意如是(见)会正云。四体孟注云。四枝股肱也(云云)诃诘。
  钞。珍宝伏藏(云云)。简正记云。天龙八部者。天龙夜叉乃至摩睺罗伽等为八也。珍宝伏藏者。谓涅槃之果隐而不明称伏藏也(文)。
  钞。应作十种胜想(云云)。钞批云。若新翻经名十种殊胜思惟。旧翻经名十种胜想。一者破戒比丘作真佛想。二观破戒比丘作持戒想。三悭贪比丘作布施想。四多瞋比丘作忍辱想五谄曲比丘作质直想。六忏怠比丘作精进想。七聚落比丘作兰若想。八散乱比丘作禅定想。九愚痴比丘作智慧想。十生死比丘作涅槃想(文)。十种今记所引不同欤。简正记云。虽然破戒能示伏藏。与佛不异故。令作佛想。乃至虽悭贪能示伏藏。但作布施想。中间八句想如此也(文)。
  记。应下劝俗恭敬(云云)。问。此十种胜想皆云恭敬破戒比丘欤。尔者六七八如何可意得哉。答。必十种胜想皆非谓恭敬欤。是故钞其中恭敬想少少出之欤可勘之。
  钞。耎语乃至礼足(云云)。问。此乃至名言对何乃至哉。而耎语礼足九十故不间中间。何云乃至哉。答。师仰云。乃至名言非对数乃至。且示恭敬想。足至下也。敬人上自额乃至礼足(为言)。正勘经文。又无一二三名数。此今记家加之也。余六经不历显故。
  钞。生豪贵得入涅槃(云云)。问。此能恭敬人欤。将指破戒人果报欤如何。答。破戒比丘报也。问。若破戒比丘次生可堕地狱。何云生豪贵哉。答。实顺生堕地狱。彼后报生豪家故。以此意云后生也。
  钞。如牛黄(云云)。济公云。牛黄与牛王音通欤(云云)。故王字可书而书黄字(见)。简正记云。牛黄者牛角中黄也。大德云。此须是黄牛。郡中或三五百中稀过一。头有黄未必尽有。若取时如何得知彼之有无。须待明日夜者。若有者便即··黄从脑上出。或从角肉出。待彼正美。时人遂潜伏。牛边不得入。云觉候黄正出角上时忽起身相。牛惊之其黄便落地。因而获之。其牛过三五日必死。牛虽死黄堪合药(文)。麝桃胞。
  记注。彼人虽死其药有功(云云)。问。上入大海。断无量众生。云此海中畜类(见)何云人哉。答。师匠仰有二义。一义云。入大海者。必非入海水中。但乘船浮海上。估客也。无量众生者。必不局畜类。云杀六道众生事也。六趣之中。人最上故且出人。天非可杀。故出胜人云彼人也。余趣自可接故。又云。影略互显。彼人虽死者法破戒之人也。既喻死人故其药有功者。喻服药事也故法喻合举令互显也。付之不审也。下云牛麝人死时人死是喻也。是是破戒人哉。答。自本设二会释。故不可有失也。盲冥无目。胞胎生盲者(胎中ヨリ盲目ト云事ナリ)/
  钞。三世僧物(云云)。钞批云。坊舍卧具事通三世。过去修治得今受用。今复备补用通未来(文)。
  记。善学四根本(云云)。钞(中一)云。以四根本三乘依住(云云)此指四重云四根本也。三乘根本故。持戒毁戒。是法器非法器。谛。
  钞。如是等假便举得小罗(云云)。此等人前非法举之。彼能举人。觅得少罪举之。所举人不可受之也。
  记。是时非时慈心软语等(云云)。第三以慈心。不为以不慈心。第四以软语。不为以粗犷。第五为使佛法久住也。
  记注。下句即同利益不以损减(云云)。上佛法久住经文也。而此下句同律五德中下句也(为言)。即此指第五德云尔也。
  钞。施恶众生无恐畏者(云云)。简正云。以现在治罚。息将来大怖。即是施无畏(文)。
  记。一阐提(云云)谤无佛法也。及故犯禁等。
  钞。僧令忏悔改迹便止上品之徒见影依道(云云)。今记意。依杂含见影三根之中上根得意。而依杂含时。一往虽然向今钞时。有犯之人依僧令忏悔(见)而常专精不犯之人定上根。何以忏悔之犯已能悔人为上根哉。是当中品机欤。依之余记以此句为中品机。且中品对下品机。今云上品见。是以钞批云。首疏云佛法中有三种人。谓上中下。上品之人。专精不犯。坚守禁戒。如鹅珠草紧。理须恭敬。不得治罚。如轮王神宝之马一日之中周四天下。不劳加罚。中品犯己自悔。深生惭愧。如好良马见鞭影便行。不须加罚。下品之人。无惭无愧。破戒犯罪。续作不止。自非治罚。宁容肯息。如似钝驴不加鞭杖无由取路。唯此文中约犯过者。取第二人为上品。慈云见影者取教力影也。以见教中治罚之文。即改过故也(文)。简正记云。佛法中人有三品。即上中下也。上品专精不犯。如草海珠也(私云。如上钞批释)。今钞取后二。明中为上。不取上者既无也(文)。此即今记释不同也。而今记释。钞上品之言虽符顺。聊相违僧令忏悔之言欤。上品人可专精不犯故。如似迟驴。必加楚罚。智能迁善。可上则鞭影从谏如流。谓策之不进。喻纵治不悔悚(自勇反チノヽク)比佛法悛(且泉反アラタム)革。斯言允矣。非确豪附势而已。存荷教非攒窃住处而已。嗟尘庸媚世趋时。丰华四事。聚来徒驰逐五邪。赎香尘埃(鸟来反尘也)谁当斯寄。
  钞。欲治罚举人者自具两种五德(云云)。问。必可具自恣举罪之两种五德哉。答。尔也。问。若尔者。自恣五德中。知自恣不自恣者。何必只时可具之哉。答。师仰云。一切分轻物等事。皆具两种五德。但第五知自恣不自恣句。随时可改转。今云自恣五德举罪五德。出自恣法。故且云尔。实自恣不自恣之句可改作也。是以简正记云。两种五德者。不爱不恚不怖不痴知举罪。是初五德。次又知时不非时。如实不以虚空利益。不以损减柔软。不以粗扩慈心。不以嗔恚。此是二五德也(文)。具可犯者听可。
  钞。如律本遮法中说(云云)。钞批云。律文即遮犍度中明也。时有六群比丘。作如是念。世尊无数方便。教诸比丘。展转相教。更相受语。便举清净无罪比丘。佛言听无求听。能举之人须具五德。乃至窍问。为见闻疑。何见见何罪犯戒见犯威仪耶。问答一一如法。犯者以已乃可依断。律文中尽论此意(文)。
  钞。四分等律总处明之(云云)。简正云。此明呵责之过。总取四分。五分僧祇等令呵责过者。总来此一处明之(文)。问。今记云前后示相(云云)与简正同异如何。答。四部中。前后散出呵责之过。故云前后示相多少参涉。而当段文。总处而明之。列过相故云总处也。是以记下文云。总前四部处。列过相随犯牒入(文)。
  钞。若对僧比丘前(云云)。钞批云。僧者谓四人已上。比丘者据一人二人等(文)。
  钞。倒说四事(云云)。倒乱倒说二异也。倒乱者正行其事。此人必可兼倒说也。问。通途犯戒应名倒乱耶。答。不然欤。如法云非法。而作之即倒乱也。以常犯戒。不倒乱故。简正记云。倒说者犯言不犯。不犯言犯。邪言正正言邪也(文)。
  钞。破戒者前三聚(云云)。有云。于此破僧残偷兰二聚。通犯不犯倒说。俱呵责也。波罗夷一聚但限不犯。若犯可减损。何劳诃责哉(云云)。问。若尔者。今破前三戒非口说。实僧残偷兰二聚犯云欤。答。尔也。于前三聚。除波罗夷。付自余聚犯人与诃责可得意欤。所以尔者。下五分云七破戒。记释五分中破戒须除初篇。通收余聚(文)。又僧祇云。二者数犯五众戒。记释二中五众即是五篇。且举全数准行中。止明下四。若犯初篇。不入此治(文)。又钞下明举法注云。告僧言比丘某甲犯罪(文)。又下钞出夺行中第四五中云。四五夺其相续后犯。一不应更犯此罪。余亦不应犯(谓为残作呵责指下篇为余也)二若相似若从此生(相似谓同一篇罪也从此生者谓为摩触呵责而与女屏坐)三若后重于此(谓犯提被治后更犯残文)。同记云。准知此治不至四重(文)。此等诸文除重实犯余篇。故与今治罚见。问。若尔者何记云又但口说。未必身行哉。答。先付实犯。虽与此罚。亦口说同可与此治罚。但口说时。不除波罗夷。前三聚同口说与之○又一义云。倒说倒乱相并。与呵责羯磨事。其义无疑。唯倒之人可得呵责。故云未必身行也(云云)。问。若约实犯。单犯僧残偷兰人可与此呵责欤。答。口倒说四事上身作之故呵责也。单犯之人必不与呵责欤。已上口说实犯相兼义云。又一义云。今说释为本。唯约口说不依实犯得意。既云倒说四事故(云云)。
  记。更加断常则六十二(云云)。上六十是身见中分别者六十。后二边见中二也。此唯识等六十二见不同也。问。我历三世为六十。何断常不历三世唯云二哉。答。断常二见身本不历五蕴三世。总云断云常起见故唯二种欤。但进此事可寻也。而钞批作六十二见异之也。即彼记云。因是五见生六十二见。一云因五见之中身边二见。生六十二见。何者因身见生五十六见。欲界五阴各有即离四见。成对言约即离成四句者。一即色是我二离色。是我三亦纵是我四非离是我余也。因边见生六见。谓三界各有断常成六见。六配五十六成六十二见也(文)。
  钞。言五邪者等(云云)。钞批云。一诈现异相者。谓寒着夏衣。暑披寒服。诈作贪相。心怖他物也。二说己功德者。谓我是律师坐禅持经头陀知事令他信敬。三高声现威者。叱吒示现威教。令他畏难。谓有势力。彼当思惟。彼必能为我作损益。便持物施入手。并入邪命摄也。激动令施者。立谓。说己所得之利。意令他施。说云昨日张家得一疋绢。今朝王家复送一疋细绢悕求人施激动。应师云。激者发也。说文云。水急疾曰激也。从此已下明四邪义也。通使四者。立谓今有比丘。谄曲为官人家。作使往来等是也。上观星象盈虚之相者。立云。象谓日月星辰也。故易曰。玄象莫大于日月也。谓观五星二十八宿。星即象也。观天文星宿。若观若观是虚。即耕田种植者。此名下邪。亦名下口食也。今时多有犯者。谓言我不负信施。是我自力所得。不思犯邪命之罪(文)。激动耕田邀利活命。辨相历然。剖文长说。未是精穷。省己离邪。
  记。四邪中前三是身(云云)。问。仰邪是观星象。卜天下吉凶(见)。尔者可口业。何云身哉。答。仰观星象是身业也。约此边且云身。即无苦欤。亏盈辰缠度。
  钞。上观星象盈虚之相(云云)。问。上占他之吉凶。此何不同哉。答。彼只作占卜吉凶。此观星象卜吉凶。乃至知天下之政也。故不同也。
  记。贼心取物(云云)十种恣心之中黑闇心等也。彼恣心中邪命等。皆摄彼心也。
  钞。此智论解也(云云)。会正云。五邪出二十二卷。四邪出第四卷(文)。
  钞。虽有前过三根明委问答有差(云云)。简正云。他犯彼罪。答云此罪。即名有差。与作呵责。却是非法羯磨也。若犯此罪。答云此罪等如法。即反上非法。成如法也(文)。不知谓素所未闻。
  钞。若不知不见五犯聚(云云)。钞批云。五犯聚即五篇名也。立明。此人不识不知此罪相。或犯夷残。谓言是提。或犯吉谓言是残。故曰不知不见。须作呵责法也(文)。
  钞。五分有九种(云云)。简正云。自斗诤者。玄云。不遂心。常自嗔骂。犹如斗诤(且一解)。宛陵云。自斗诤谓据自己与前人交言也。二斗乱者。即自不交言。但两头互说。令他二人成怨故。云斗乱他。若仍玄释。前句此中方约与他人诤。名斗乱他。恐道理稍劣。依后解好。非一斗乱者数数为之。不是一度也。亲近恶友者。于己无益也。恶人为伴者。长善法与义同俱。恶友即约暂时以言为伴。即久永说也。自乐为恶者。鄙性念念欲作恶也。破戒为前三。破见谓起六十二邪见。破一正见也。白衣即在家人。不令数相亲近。恐染习恶法也。
  钞。身口习近住(云云)。下身习口习身口习之三种总标也。与○童子弟子共床坐。
  记。离合三种(云云)。身习口习身口习三种之离合也。同眠共器。送互着衣。
  钞。以香华果蓏相授(云云)。说文释草实。尔者草实通名欤。将局一物欤。答。草实通名也。今名蓏取总之名。且目别欤。即会正云。蓏(即果反)说文在木曰果。在地曰蓏。应劭云。木实曰果。草实曰蓏。张晏曰。有核曰果。垂核曰蓏(文)。走使暝。
  钞。偷人劫贼摴蒲等人(云云)。会正云。偷人私窃盗者。劫贼公白夺者(文)。博奕行在寡妇○沙弥尼处○讼相言○粗弊此性。
  钞。三无义语四非时语(云云)。简正云。无义语者非法语也。非时语者。纵是法语不知时限。以随衰恼号非时也(文)。
  钞。五不亲附善人(云云)。钞批云。谓不近善知识也。如阿难白佛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佛言阿难善知识者是全梵行。如我昔日值善知识得过。定光如来受记等是也(文)。供结如弟子供给师法计他。
  钞。对僧比丘前(云云)。简正云。对僧者四人已上也。比丘者一人己上人(文)。简下摈出对白衣说。
  钞。此法与余羯磨有异(云云)。有云。十缘中第八缘。与余受戒曰等一切顺情事有其异也。非余缘皆异也。故先明之者。意云。有异故。第八正陈本意先陈明(为言)。简正有二释。一义云。此法指呵责法。余羯磨者余六羯磨也。有异者下六法每法对一事。今呵责唯不可一种。通一切非法。先明之者七中尤在初明之故。曰先明也。一义同上有人义也。即简正记云。此法者指呵责法也。余者外也。除法呵责外更有六羯磨为余也有异下之六番每法但对一事。如摈出但对污家恶行事。遮不至白衣家。但对骂谤事等。今呵责不但一种。凡一切非法。但入法羯磨治之。如前文云过有多种等。此既过有多少。多者最在初明故。曰前明之。今依玄记云。此法者七羯磨法也。余羯磨者受戒忏罪受日等也。有异者此是违情羯磨。当世少行。余是顺情羯磨。当代盛行。既是违情作法之时。须僧证正其罪也。文须前举后作。忆念与罪。又准遮法。具问同举徒众等。此则与受忏等顺情之法全异故。前明之意。在行事者了别也。此解不违钞文。顺羯磨疏幸请详察(文)。
  记。八及十诸法皆别等(云云)。第八正陈本意。如布萨以筹华为陈意。如结界以唱相为第八也。第十亦或白二单白白四随法不同也。
  钞。缘起十种(云云)。摄量前事法起。说处等羯磨十缘也。
  钞。如上具七法(云云)。从第八正陈本意已前云如上也。得伏方与召来入众的示犯科。德人举告僧。
  钞。为作忆念等(云云)。不作忆念羯磨。准令忆实不也。
  钞。具问能举徒众上下等(云云)。简正云。能举徒众上下者。谓当时同举上座中下座同心已不所举人者。犯过比丘也。一一如法方为法事也(文)。
  钞。素欲问和(云云)。问。素欲问和者十缘中五七二缘也。何今记云含问答二缘哉。答。师仰云。曲对云时虽当五七缘。又总云时素欲问和通名十缘无过欤。
  钞。律文举斗诤事(云云)。问。呵责羯磨。于四事倒说倒乱之机与之(见)何约斗诤人与之哉。又斗诤之人四事可摄何哉。答。缘起因斗诤事是为缘。遂约四事倒说制之欤。但可勘之。示知改法。
  钞。罪(云云)。玄记云。谓犯轻吉也。此罪误犯才觉。责心即灭。不可入呵责中治。谓前出过云对僧比丘前。今既非本心故。为不令呵责也。不因古人释也(文)。钞批云。谓犯夷优。此不可忏。应与灭殡。不合呵责(文)。此两说释与今记意别也。
  记。并通结上九(云云)。于不成中。初三种或下四种及人法二非故。云通结上九也。
  钞。二明夺行(云云)。问。夺行云事欤。将夺行云事欤。答。简正云。谓夺彼犯所行之行(文)。准之夺行(见)。有传而今记名行法。故夺者三十五事也。行者如僧命行云夺行也。
  钞。不应授人大戒(云云)。搜玄云。前足数篇据呵责等四。体未坏故。得授大戒。今言不得者。且约制为言○有佛开制不相违(文)。不应受僧差教授比丘尼。僧中问答毗尼义。治者同然。
  钞。若僧差作信命(云云)。会正云。信命为僧作使(文)。简正记云。若尔者既见僧差今不受。莫违僧命不。答。但自陈情即得(文)。
  钞。三五夺其顺从(云云)。问。其顺从之样如何。答。此顺从自倩云尔也。即玄记云情意作名顺从。今夺其顺逆彼情也(文)。
  记。但至吉罗则无余也(云云)。简正记云。复犯吉指上篇为余也(文)。此聊乱若复重于此故今记云吉罗。则无余欤。
  钞。若相似若从此生(云云)。此从此生。钞批从方便罪得意。即彼记云。若从此生者。谓从根本之前方便之罪生也。由前方便能成根本。故知根本是从方便生。故云若从此生也(文)。此释相似之同一篇罪从方便罪生得意。尔者相似即从此生得意欤。今钞注并记释种类之罪(见)。问。若尔者上余亦不应犯。何不同哉。答。彼广指下篇。此别约种类之犯欤。
  钞。四不应嫌羯磨等(云云)。今记意四五之二事无相续之义。而此中列之不详所以(云云)。简正记中释相续犯事。即彼记云。不应嫌羯磨人及呵者。谓本为于僧比丘前造过被呵责也。今更嫌羯磨。还共前来。向僧比丘前作过。便是相续后犯。谓僧比丘前倒说四事。今呵此羯磨法为非法。呵人等约是续作不止。即成相续犯也(文)。爰知今记意不同也。
  记。上下互举(云云)。四与五上下互或云嫌或云诃也。
  记。下二犯事(云云)。以嫌为犯。又羯磨是事也。事之言通一切。如摄量前事。云通四缘事也。为敷坐具供养不应受。
  钞。不应受他安洗足物(云云)。问。今云他通沙弥净人等欤。将限比丘欤。答。有传云。覆藏犍度中说此事。清净比丘说故。今他者限比丘也(云云)。
  钞。礼拜合掌问讯迎逆持衣钵等(云云)。问。此五种如何可分哉。答。二合掌。三问讯。四衣五钵(文)。爰知迎逆之时持衣为第四。持钵为第五(见)。不应举善比丘为作忆念作自言。论理教相应无有违者。食上顾者愿异形之字也。
  记。二合作一(云云)暗破会正彼云。注二比丘者。如三人同犯。合一法解。各须陈乞也(文)。今记意。第二比丘云意也。是以钞批云。注云彼二比丘亦尔者。此谓二人被治。一人乞解。其彼一人亦须别乞解也。今言彼二比丘者。即第二比丘也(文)。简正云。注云彼二比丘。尔者且约二人同犯之者。一人彼治乞解。彼第二人亦须乞解。故云彼二亦尔。若取语足。合云第二比丘亦尔。更有别解不正不录之。问。如二人同犯。一人随顺乞解。彼第二人未随顺。其未乞解其一比丘独作成不。有人云。亦得。今准律文不成。须二人一时随顺乞解。各陈词句方得成也(文)。私云。此有人之义难得意。
  记。应是同过别过亦通(云云)。上羯磨牒二比丘。同斗诤之过也。故云同过。别过人之解羯磨。虽可牒别过之人二人。但非羯磨之便欤。虽然非遮之欤。彼人多少中。
  钞。二摈出(云云)。钞批云。二摈出羯磨者。砺云。此污家之人。坏彼信心。僧以作法加罚。遣出本处故同也。涅槃名为驱遣羯磨。十诵名驱出羯磨。事起马宿满宿二比丘在聚落中污家也。旧云马师满宿谬矣。亲检十诵云尔。四分名富那婆娑比丘及阿湿卑比丘。在䩭连聚落。行污家恶行。余比丘往乞食不得。云此比丘不与我曾言语慰问迎逆。乞食比丘举过白佛。令白四殡出。令身子目连往治。及谤众僧云怀爱恚。僧即设谏违谏。犯残临时付口言故须违。出本处者。谓遣出聚落污家之处也(文)。以非为是。
  记。佛在䩭离那国因阿湿卑富那娑婆二比丘污家恶行为缘(云云)。有云。此就蒙治人云比丘。实六群俱污家也。。
  记。驱出当界(云云)。本污家恶行聚落界也。
  记。但约对道对俗有信无信以分异(云云)。呵责依止对道。摈出遮不至对俗也。又有信无信者。四羯磨未怀信。三举行信俱怀也。是以下钞云。或不信善恶二因(文)。又云。若为三举。行信但怀(文)。
  钞。当在界外(云云)。问。此界外者指何界哉。答。此界通自然作法欤。若污家恶行人。驱出其住处聚落。此时指聚落云界。又云此住处欤。若余四事倒说等时。必不见驱出聚落也。若尔者正指作法界之界欤。
  记。不须比处住(云云)。此摈人出本寺而不制余寺也。律云。如呵责羯磨。但除余众中说戒(云云)。饰宗记云。呵责人于一切处不许说戒。今此摈治。于所行处不得。于余处得(文)。既许说戒。何况住寺哉。
  钞。若有咨请推属本师(云云)。此被治人有咨请余比丘事者。被治人推属我本师咨请(为言)一同前文。
  记。谓余比丘私有请问(云云)。此被治人余比丘云有请问(为言)。
  记注。旧云被治人止得问师等(云云)。从旧云至随举故旧记意也。即简正记云。推属本师者。谓被治人。或有缘事。不得问余人。余人答恐成随举(文)。会正云。若有下旧云被治人不得问余人。恐彼成随举。若问本师则开师资。彼云若愚痴无有智。尽寿依止(文)。准戒疏下今记能破意也。同。不见举不忏举。亦有随举之犯(见)何云局恶见哉。答。实我不见不忏虽有犯。彼但犯吉。正非随举之提。故且云唯局恶见欤。
  记。初明倒乱必兼两众(云云)。出家在家两众也。倒说四事。或乱正法。时必相兼二众。故云必兼两众。方入此治。虽然正蒙此治法事。专在道众也。正依律本缘起。时因数犯。与依止之法。必约所对人道俗。非谓与依止欤故(云云)。但令数犯不约对人也。是以简正记云。若准缘起因僧刍比丘年老无知。故忏数犯。所以佛制令依有德(文)。
  记。唯无胡麻滓(云云)。今质多居士油压子故如是云也。是以简正记云。此居士祖父压油为业(云云)。会正记○唯少胡麻滓(以居士父压油为业文)。
  记。怀如是多宝根力觉意禅定正受(云云)。根力等之法喻宝故云多宝也。
  记。全说譬喻(云云)。问。此合法样如何。答。乌鸡如不作鸡鸣乌唤。今善法比丘。失出世多宝等法非出家。又剃发染衣之故非在家。故喻之也。此质多居士得宿命智。故善法比丘过去作此乌鸡。忆得今如是云也。是以僧祇律云。佛言此居士得宿命通。见彼比丘过去世时为乌鸡子。作是讥弄。又身虽出家。心行俗行。如彼乌鸡不似一物(文)。会正云。唯少胡麻滓○彼闻不乐。以居士得宿命通。及观善法昔为乌鸡子。乃喻云昔有商人。采宝得雌雄二鸡归国。雄被狸食。唯雌者在。后乌覆之生子。子作声时。父说偈曰此子非我有。野父聚落母(野父谓乌聚母谓鸡)共合生儿子。非乌复非鸡。若欲学父声。复是鸡所生。若欲学母鸣。其父复是乌。学乌作鸡鸣。学鸡作乌声。乌鸡两兼学。是二但不成。善法因斯不往。佛令作此法遮彼不去也。广如律下(文)。有贾客持雌鸡至不乌唤。遮断不许便离。遣谢白衣。律本不从言单言篇也。作为正召令受也。
  钞。语言檀越忏悔(云云)呼谢曰忏也。总上下忏言。或呼谢或忏罪随处可得意也。
  记。安羯磨比丘着眼见耳不闻处(云云)。蒙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比丘。安俗人眼见耳闻处也。召来善法比丘见彼居士。令俗之心调柔。谢云受忏也。而不受比丘直向居士忏也。尚不受居士与覆钵之法也。
  记。注恐闻作法(云云)。问。此作法者何作法哉。答。骂俗人吉罗忏悔作法也。今差八法具足阿难。令忏居士。故以阿难为所对。善法比丘忏之也。是以饰宗记云。引五分二十四云。教作突吉罗悔过。言我某甲比丘作粗恶语。加某甲白衣犯突吉罗。今向长老悔过(三说文)。律云。阿难彼差竟至居士家。如是语居士忏悔。僧已为善法比丘作罚谪。若受忏悔善。若不应至眼见耳不闻处。安羯磨比丘。着眼见可不闻处。教令如法忏悔。后来语居士言。居士忏悔。彼比丘先犯罪。今已为忏悔。罪已除彼若受忏悔者善。不受者犯罪比丘应自往忏悔。如是阿难闻世尊教已。将善法比丘。至质多居子家语言。忏悔居士。彼比丘僧已为作讲罚。质多居士即共忏悔时。善法比丘顺位。众僧不聊违逆。从众僧乞解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文)。会正云。准律差阿难具八逆。被治人至彼求忏。若又未受应安眼见可不闻处。令遥求忏。使人自向居士求忏。若未受应令比丘自求忏。又不受者应作覆钵羯磨(谓彼家无住受用如钵之覆因为名)更不令僧往至彼家(文)。忏竟俗喜。
  记。前后七法过相相涉(云云)。钞批云。又七羯磨人。前四治轻。得足僧数。后三邪故。治罚法重。不满僧数前四人。既足僧数。无随顺罪。后三人者邪见坏心。不足僧数。有随顺罪。又随有轻重。若随前二不见不忏人者。但得吉罗。随后恶邪得提。可知。又此七羯磨人。前六人无倚傍。倚傍故不须说谏。后恶邪不舍。以倚傍圣教。言说相似是非难分。须僧说谏开示是非。改过从善也(文)。简此色资产钞入同举僧(云云)。钞(一下)云。四人即功能僧。如四分。被举比丘死。衣入同羯磨举僧(文)。同记云。彼举即三举本作法者得之(文)。公然作恶。
  记。为显业相如幻故等(云云)。有传云。此中有五释。前四释约理。即同严论由离法性外无别有诸法。是故如是说烦恼即菩提之文。第五释即约事。即同庄严于贪起正思。于贪得解脱。故说贪嗔痴亦复然之文。又有学者云。第五如有传。于前四释今案少异。第一约事。云业相如幻故。第二约理。云业相不得故。第三亦约理云一源。第四通约理事。唯心言应理事故。如是可思之(为言)。又有人云。五句中前二普贤经意也。次三无行经意也。一源者一实相也。一心华严意也。问。此谈大乘所说义欤。将因配当三观释欤。答。有云。大乘经或说罪福无主。或说淫欲即是道。此如幻边。或业性不可得边。乃至以诸法唯心边说显之也。必非配三观欤。云业相如幻等。自维当三观。彼性相二观小乘观法也。今云性相。心非小乘观相故自本诸大乘经谈如幻即空样。又谈诸法性空道理也。又一义云。此文配当三观料简也。初二相空性空也。彼三义唯识义故(云云)。随己即是。违己为非。
  钞。邪是在忆障于学路(云云)。问。俱舍意。四舍之中生邪见。断善时失戒见。何今用治罚耶。答。此事见于简正记。即彼记云。准俱舍四舍中邪见失戒。何用治罚。淮南云夫言邪见断善失戒。须起九品圆满之心。名为圆满邪见。心定舍戒。既无受体。还同白衣不用治罚。今此三举比丘。虽然不信因果。及邪心决彻。且九品之心未满。故不失戒。但律据广相为言论。约子细以说有失不失也。虽有此解道理显然。或究其原本免妨难。且如起邪心。九品尽与不尽。总属他人之内心。今僧如何得知彼心之事耶。今依天台所票云。可助一释。谓僧令改恶故治举之。彼若受僧治罚。即由有信。故知九品邪心未同。必一向拒违。不受治罚。即验知邪心决彻断善。故亦不在治也(此解妙中之妙文)。此简正记二师。俱三举人断善邪见人得意也。付初义聊难思。准正理论。有品之舍戒义。若上上品善心。得戒下下品邪见位舍。何待第九品耶。付后释亦不明既三举之人。名信行俱坏人。设虽受治罚。何云有信人哉。故知简正记义二共不可然也。故今记云不畏来报即为邪见。其义尽理也。此可非断善邪见失戒故也。遮举与作不见举。非同断善顿弃三宝而失戒。
  钞。为欲折伏从道且弃众外(云云)。简正云虽在寺中。不预僧法。无其足别也(文)。
  记。有僧处者令惭耻故(云云)。问。钞下许无比丘处。依不作解羯磨故也。若有比丘可作解见。何记云有僧处。云令惭耻哉。答。有比丘处作之有二由。作解又令惭耻二义也。无比丘处无此二义。钞出解一义。记出耻一义。是影略互显之义也。且谓权暂简灭摈永弃。
  记。性者即灭重者转轻(文)。问。此制业二中何哉。答。此业道罪也。是以事钞(中四)云。业有轻重定不定别。或有转报。或有轻受(文)。问。记先业言轻重者就过为言。五逆谤法用僧物等为余则为轻。又凡造罪具足三时俱起猛心为重。或二时一时为轻。定不定者。复简重业定业猛重。纵忏不已不定犹轻。或客转易下二句。彰益转报。谓易夺不受。对上轻及不定业也。轻受谓转重为轻。即上重中定业(文)。制罪如是无转轻义故。若尔者今制罪忏不忏谈时。何云业罪哉。答。又云。业罪何云理应悔除。应本清净作。作化教忏悔。不忏制罪。不足净僧故。尔者如何。答。必释钞忏不忏等文非谓尔也。且罪无定性样云时。出化教业。释不定样计也。又一义云。了论意。于责心悔有二。重者童责心悔。又轻者轻心悔。若重罪以轻心悔则转重为轻也(云云)。爰知母论意于制教重罪。以轻心责心转重为轻也。
  钞。七恶见不舍举等(云云)。问。此恶邪不舍见。唯局淫欲不障见欤。将余杀盗等生恶见者。应作今举法乎。答。本律意唯局淫欲法。余杀盗等无之。僧祇中于杀盗等生恶见。人作今举法(见)可勘彼文。
  记。须下加治法。白云大德僧听等(云云)。问。此可云举羯磨欤。将可云谏羯磨哉。答。此羯磨非举羯磨。谏羯磨也。彼本文(呵责揵度)别有举羯磨。其文采不受谏由作举法也。缘本文相异此所引也。是以本律第四十五云。尔时世尊在舍卫国。有比丘字阿利吒。有如是恶见生。我知佛所说法义。犯淫欲非障道法。时诸比丘闻莫作如是语。莫世尊谤○诸比丘殷勤问阿利吒。坚持恶见。而言此是真实。余皆虚妄。时诸比丘不能除阿利吒恶见。往世尊处头面礼足。却住一面。以此因缘白佛(如常今记出白文则是也羯磨可准知)。彼阿利吒僧与作呵谏已。故不舍恶见。时诸比丘呵责阿利吒言。云何僧与作呵谏已。故不舍恶见○以此因缘白佛。尔时佛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听诸比丘与阿利吒比丘作不舍恶见举白四羯磨。则集僧已与作举。作举已作忆念。作忆念应与罪。众中当差堪能羯磨者。作白言。大德僧听。阿利吒比丘恶见。僧与作呵谏。故不舍恶见。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阿利吒比丘作恶见不舍举羯磨。白如是(文)。此则分明初出谏羯磨后出举羯磨见也。问。若尔者何故今引谏羯磨哉。答。此事古来不审也。但会正记等误引今文。而记家一往顺彼记引许也。
  记注。羯磨第二句如前等(云云)。羯磨时第二句牒白第二句已。又白四句羯磨第二句牒入。缘本双牒也。故异白也。羯磨第四唯牒本故也。
  钞。所谓摄取于僧(句绝)令僧欢喜。乃至正法久住。
  记。增一中文共有十句(云云)谓以十利各为一义。故有十句可知也。且作图云。
  摄取于僧   一句
  令僧欢喜   一句
  令僧安乐   一句
  未信者令信  一句
  已信者令增长 一句
(一句)
如来出世为一义故制呵责乃至恶心不舍举。
(一义)              十句
  难调伏者令调伏 一句
  惭愧者得安乐  一句
  断现在有漏   一句
  断未来有漏   一句
  令正法久住   一句
  摄取一句    摄取   摄取
  令僧一句    令僧一句 令僧
  令僧一句    令僧   令僧
  未信一句    未信   未信
  已信      已信(十句十义)已信
  难调 难调一句
(二句)
如来等       九句如来等 二句如来等
(二义)
  难调一句    惭愧   惭愧
  惭愧一句    断现(一句) 断现
  断现一句    断未   断未
  断未(一句)      令正   令正
  令正
  中间三四五六七八准之可知也。
  记注。古记解错(云云)。问。其错解相如何。答。钞批云。立云。先佛兴世。所制戒捡及此七法治人者。意令无犯。使戒净故。定慧从生断。或出尘至无上果。名为一义云在果也(文)。今记所指破。此等解释欤。不捡知律增一文。故旧记如此得意也(为言)乃于征纠。
  记。四众即僧尼士女(云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能舍身命。宁护一如法比丘。不复人身开于道俗三恶门。
  钞。内恶外有善相(云云)。问。若外无善相。可许俗责罚哉。答。经文虽不见义可然欤。问。若尔者何故资持(中二)初指十轮。如僧纲云。乃至畜妻挟子。恭敬如舍利弗。不听责罚等(文)。此文意纵外相虽恶。不许责罚(见)。何必约善相有无致会释哉。答。今此云善相。必非威仪善恶欤。只善相者识闻广博生俗信边云善相。纵虽畜妻子识闻广博有外化义边是可解。有善相人不约威仪欤。
  钞。两存亦得废前又是(云云)。会正云。两下是纵。废下是夺(文)。钞批云。两存亦得者。谓若外有善相者。须依十轮莫治。必以愚闇。自缠可依涅槃治也(文)。
  钞。云恶骂治者(云云)。钞批云。宾云恶犯四重。而不受拒故。与恶骂治之。若残罪已下罪俱不引者。俱与哩殡治。今寻钞意不然。犯重诨者下文自有灭殡治也。今恶骂者不问所犯轻重。若拒诨不见者。犯即令此治(文)。
  钞。语云汝所住处亦当举汝为作自言不听汝布萨自恣(云云)。简正云。汝前住处者。此人不肯受治。欲往余寺。僧即差人往报。此比丘犯罪若复见来事须治之。为作自言者。此所对僧公白而作不须自言。彼既同犯。要令自言方得治也(文)。
  钞。如是一切舍弃(云云)上语云已下文。一段文欲舍弃最后正讥责言也。
  钞。如是人不应从求听此即是听(云云)。如是人从僧不可求听许。如何求听彼凶恶故。僧不可听故苦彼犯者也。此即是听者。彼犯者默然义也。如是听者如法可驱出也。若不听强强可驱出故。此非如法驱出也。今反之。故云如法驱出也。
  钞。五分云梵坛法者(云云)。简正云。五分云。阐陀比丘在拘睒弥国。一夏之内解恼众僧。不共和合有一比丘夏竟。往迦叶处。以事白之。迦叶令阿难汝往彼国以佛语作梵坛治之。阿难受语。与五百比丘俱往其处。其阐陀闻阿难来。出外迎逆。问。何故此来。答。欲利益汝。问。言如何利益于我。答言。当以佛语作梵坛法罚汝。问。如是梵坛法。答言。一切七众不得共来往交言。彼闻之闷绝倒地。语阿难曰。此是杀我。何言利益(文)。
  钞。如梵天法治之(云云)。钞批中有二释。初释云。梵辅天已下皆有语言。有寻有伺地故。若中间禅无寻有伺。则梵天无有语言。今不语治人。故唤为梵天法。谓同梵天之不语也。第二释云。梵天虽无寻有伺。然由有言说。二禅已上方无言语也。梵天中有罪者以默法治之故曰也。即彼记云。夫欲言语者。要先有寻伺。论云欲界及禅有寻有伺地。若中间禅无寻唯伺地。二禅已去无寻无伺地。言中间禅者。谓初禅已去未至二禅。名中间禅也。宾云承前诸师解。未至禅云是中间禅者错也。初禅已前未至初禅。名未至禅。亦名未来禅。名断律仪也。言中间禅者。即是初禅已去二禅已前。梵王住处名中间禅也。其梵天在初禅之上二禅下。未属四禅。二十五有中自当一有也。亦名梵辅天。齐此已下皆语言故。曰欲界及初禅有寻有伺地。故旧经云觉观在初禅。即其义也。二禅已上无复语言。若中间禅无寻有伺。则梵天无有言语。今不语治人。故唤为梵天法。谓同梵天之不语也。又解。梵天虽无觉有观。然由有言语为乐。二禅已上方无觉观故不语也。梵天中有罪者默法治之故曰也(文)。彼释意同今钞并记释也。
  记。有云梵王宫前(云云)会正释也。
  钞。以欲界语地亦通色有(云云)。会正云。语地者以欲界有寻伺。是言语之地。故不语则生恼者。亦通色有者。谓初禅亦有寻伺。中间禅(即大梵天)有伺无寻。二禅已去寻伺方无故(文)。简正云。准婆娑俱舍云。夫身语意总有加行。出入息是身加行。受想是意加行。寻伺是语加行。凡欲发言先须寻伺。寻者寻求伺者伺察(文)。寻伺即语因故。
  记。梵天行故(云云)。有传云。语业通梵天现行云事也。或梵王行默摈法。故知语业通色有(为言)。特(玉云。徒得切特牛又独也)。
  钞。寻本未得(云云)。简正云。钞主云一度曾见经中有此羯磨。忘却经之名字。寻求未获。玄云。祇律二十四卷有加不共语羯磨也。若准东塔疏云。但由比丘犯过。拒云不见。作不见举治也。心犹强犷。即更加此不语之法。便是增罪治也。但吉七众莫与伊言语得。更不承羯磨也(文)。今记意亦有经之经言僧祇得意引之欤。而简正记初释意指余经(见)。爰知今钞主意忘却余经之题名。有何不知之故云寻本未得。若僧祇律何云寻本未得哉。
  钞。三种调伏法(云云)。钞批云。五云一柔软调伏。二刚强调伏。三柔软亦刚强。故名三种也(文)。今记意柔软刚杀之此为三见。
  记注。昔以柔软等(云云)。会正云。柔软即诃责等。四信存故法轻被之。则柔刚强即不见举等。以信行俱坏故法严(文)。强根。
  记。重加前羯磨云更增罪治(云云)。问。前羯磨何哉。又二法不用别羯磨。只告恶骂治默摈之由(见)何云重加前羯磨哉。答。非谓重加前羯磨欤。今恶骂治默摈重加前羯磨。云更增罪治(为言)。尔者无相违欤。不与语教授教诫也。当三根。
  记。例皆四句(云云)。第一(祇云)大德僧听。孙陀罗比丘戒羸不舍行淫法。今僧与孙陀罗比丘作灭摈。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大德僧听○谁不忍者说。第二第三亦如是僧与欤(文)。
  钞。不得共住共事(云云)。钞批云。立谓共住即设戒自恣二种中。共住事者羯磨也。一切僧家诸余羯磨法事亦不得共作也(文)。此即今记释不同也。
  钞。若准律文(云云)。钞批云。此二文何故相违者。解云。四分约五德三根不了。故须犯者自言。多论据三根明了。故不顺自言直得治也(文)。今记意律论相违得意欤。即世多有轻欺上下者。
  钞。罚钱及米或余货赇(云云)。搜玄云。货者卖也。余钱已外一切堪卖。皆名为货。赇者说文云以财求理(文)。赇(求财贿也)。
  钞不肯转送因兹犯重(云云)。问。此犯重者指何重哉。答。第二盗重欤。僧同和合引钱货不引之。故犯重盗欤。行杖罚枷禁钳锁。斩伐草木。锄禾收刈。或周年苦役。垦割。
  钞。或因过失夺便令倍倍偿(云云)。问。饮酒醉乱治所犯过。能治法有五。五内此第五也。以此文云何能治可得意哉。答。实虽难见。且彼人预置常住物时。若彼人依醉乱过失夺。令倍偿故云尔也。若只时过失夺可无此过欤。即简正记云。失者误遗失也。夺者强力所将。典掌之人由不令偿。况因过此事。罚余酒等人倍偿并是非法也(文)。
  记。今同众院规绳之类(云云)。有云。寻正次作役事曰规绳也。即如番匠寻黑绳造材木等。故曰规绳也。又云。规式事也(云云)。
  钞。锄禾刈谷(云云)。问。此与上锄禾收刈。有何不同又出哉。答。付治罚饮酒醉乱人。出非法治云锄禾等。此必非治罚。只立非法制故。又出之也。所望各别也。分僧食及以僧物。矜为正则。流弊斯久。率敛举世孰。
  钞。犯重因禁遭赦得免(云云)。先王远忌等放还罪者云赦也。即日本国有此事也。法光寺十三年放召人等也。钞批云。犯重因禁遭赦得免者。谓有比丘犯重罪已。众主禁着空房。待有国家恩赦到来相放。此名非法法。中何有此事。一者不合繁闭伽禁。二者不关王赦也(文)。
  钞。或自货赇方便得脱(云云)。简正记云。犯重人被禁多时。国又无赦。遂自将财物赠于众主求脱之类(文)。
  记。因利求利(云云)。此或夺贼物与因利求利一事得意贼彼夺少财。而多夺还也。今记意云俗制中三种。故此一事被得。余记意别物释。即钞批云谓僧家立制。若有僧私之物。为贼盗者。后见须夺取。此非法制。是名财夺贼也。言因利求利者。谓如落花师。为他说法令他舍悭。遂求物入已者是也(文)。此二物得意也。
  钞。故佛预知者不令同法(云云)。钞批云。以下诸文皆有无力有伴自去等文也。如下十诵。自僧灭之。不者余处去等也(文)。
  记。善不加恶(云云)。善人云。不胜恶人事也。
  钞。当说如法欲已起去(云云)。问。事既非法也。何可云如法僧事与欲清净哉。况又不忍起去程岂乐欲彼事哉。答。事虽非法。僧如法和合作羯磨。故净人媒嫁等非法羯磨成也。僧众和合边云如法。又其边云乐欲也。若尔者既七非中事非堕何可成羯磨哉。答此非法制。
  钞。止得三人(云云)合自身三人也。
  钞。说见不欲与护心相应云(云云)。此见不欲通对首心念。而今钞主并记家意。心念作之(见)故云故开心念。但本文意对首(见)即钞批引本文云。案僧祇云。时瞻波诸比丘共诤。同住不和。一人乃至众多人举众多人。诸比丘白佛。佛言。从今日听作见不欲。不欲者若僧中非法羯磨事。若有力者应遮语言。诸长者此非法非毗尼不应作。若前人凶恶有大势力。恐为我梵命难时。应作见不欲。作是说此非法羯磨。我不忍与见不欲如是三说。作见不欲时。不得辄尔人边作。应同意人边作。不得众作见不欲。得二人三人作。余者当与如法欲已舍去。若僧中非法断事不遮。不与欲不作见不欲。并越毗尼罪。若作是念。随其业行如火烧屋。自救身得护心相应无罪。是名见不欲也(文)。爰知僧祇之前段之文。见不欲对首作之。后段心念作之(文)。而今钞前后文取合引之。且云见不欲护心相应欤。委如本文可得意欤。护心相应者护戒心也(为言)。脱身便罢目对。
  记。指同僧祇如羯磨篇具引(云云)。钞批云。如上说者前通辨羯磨篇中引母论。比丘见非法事。若有三四五伴可得谏之。独一不须(云云)。今记意如上说指伺上僧祇说得意。钞文并钞批意直指上羯磨篇云如上说(见)。简正记云。已说者指羯磨篇十五种默处也。
  钞。四分云如法僧要随顺(云云)。今记意要制约得意。尔者僧要(为言)。而日本古本僧字下有制字。要下有须字也。尔者如法僧制要须随顺(为言)。是故简正记所牒有制字也。此五百结集文也。又简正记牒要随顺者。此是五百结集文也。故知此两记要字付下读也。
  钞。五分虽我所制余方不行者不得行者(云云)。钞批云。谓佛在时有出家者。佛令为剃发。今则国王不许。故言不应行。景云如佛制夏意游行。今时王制若无故离十月。皆判还俗。又不得行也。故注云俗王为僧五制不依经本。即其义也(文)。
  记。如今国制尼不依僧(云云)。会正云。佛令尼怀纳具。王制各随本众自受是也(文)。问。设虽王制不依大僧如何尼众可得戒哉。答。如是王制之时。无力依尼和尚尼众可得戒欤。今钞记依五分如是释故。但本部意未依大僧和尚。尼得戒不见可勘之。
  记。帐藉公凭之类(云云)。唐土风仪。国王寺寺作僧者为彼国习。必官札记之。送食物等云帐藉也。公凭者。有云。唐土云——。日本云度缘。受戒取王判也。显非诳惑之标式。故云公凭也。如是作法皆依国制也。
  钞。为作此事必定应作(云云)。上不得入城市等之制也。此必定可随顺云事也。
  钞。十轮中如前明制(云云)。今次引之。上十轮文意也。即简正记云。十轮等者前文引钝根。令修福罚。亦是如法也(文)。
  钞。僧祇中罚舍利弗(云云)。僧祇第二十(十八)云。尔时众多比丘在讲堂上。论义。作是言。长老世尊制尼师坛大小。若敷坐处两膝则无。若敷两膝坐处复无。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世尊。佛问比丘。僧中上座是谁。答曰。舍利弗。佛语舍利弗。众多梵行人作是论。汝云何默然而听。今当罚汝在日中立。舍利弗受罚即立日中(文)。钞批引续云。诸比丘各至佛处忏悔愿恕舍利弗愆。佛言日月星宿犹可回转。舍利弗心不可回转。以爰我罚。心坚不可转也。以过去曾作蛇来(云云)。济云。身子是法轮大将。有过尚治。今末代僧尼未有一行一能。则一切时中。违越众令。义非依教也(文)。
  钞。夺衣令立(云云)。简正云。夺衣者亦非永夺。折伏了和顺却与。令立者僧中立也。非是保身而立(文)。诤谊。
  钞。先明通塞之意(云云)。钞批云。先约僧俗明。次于僧中约持破明。又持中约时明。并有通塞。时则是通。非时是塞故也(文)。
  钞。自壅僧食(云云)。简正记云。鸣钟作相普召十方。今既有遮岂非壅也(文)。
  钞。剧苦(云云)。简正记云。苍颉云偏受之苦日剧也(文)。
  钞。障碍大法(云云)。会正记云。大法者。即障三千一化凡圣平等同和之法也(文)。
  记。欲界众生皆资搏食(云云)。问。记家释欲界色界通有四食。何云欲界耶。答。
  钞。故古师匡众之法云(云云)灵裕法师寺诰也。此大智律师先身也。僧祐南山先身也。简正云隋朝相州大慈寺灵裕律师。值后周废僧教。隐迹终南。身披俗眼。领徒在山每日出于廛市卖卜。得钱供于弟余米。后隋家御窝大行敕补为僧续。遂于住处造志相寺。法师亲立诰十篇等(文)。钞批云。又净影远法师即是灵弟子。于布萨日。说欲不出。祐从山来。直到堂。以衣服粗弊众皆不识。莫有敬者。至说欲时。制众且止。慧远房中读疏。乃云法事因缘众僧说戒。岂是应说使者寻报。远即走来流泪悔过。大众方知是远和上(文)。
  钞。修道境界法(云云)。钞批云。谓僧依寺中修道。如王治国依六城为境界也(文)。法者范义也。为待一切僧经游来往受供处所同有。如法及时白衣及中。
  钞注。能齐者亦得(云云)。钞批云。由能斋故是当来得道。作出家之因。故开与食(文)。简正云。白衣能斋者。五分二十六云。白衣来从比丘乞食。比丘不敢与。便致讥呵是以白佛。佛言能齐者与(文)。不得受斋。非时来者不与法宜塞也。谓荷任即命众主。
  钞。唯有任道行之(云云)。简正记云。任道行之者任依也。道谓道理但依圣教道理而行。应与便与等也。
  钞。同护法者(云云)谓共护佛法也。不损檀越事者。谓四事供给。今依道受用不损檀越四事之福也。文本非人情者。情谓情也。
  钞。理无向背(云云)。向以情召来。背此悭惜也。钞注。不得人情口召来食及悭惜积聚计留后日乃至怀亲疏之心应与而闭不应与而开也(云云)。以别修情不可唤来。故云不得人情口召来也。
  钞。若此以明(云云)。此已下文准钞家语也。非寺诰也。
  记。六亲谓父母兄弟等(云云)。盂兰盆疏云。六亲父母兄弟夫妻(或云男女不取兄弟)(文)。同记云六亲依老子注出之。注中式云未详何典。若准汉书注云。六亲者父母兄弟妻子(文)。由虚妄之俗可弃。真实之道应归。
  记。即上四种(云云)。即上四怨三界六亲五欲四种欤。
  钞。不亦蚩乎(云云)。钞批云。蚩者轻也。有云。笑不露齿曰蚩(云云)。
  钞。但以危脆之身(云云)。简正云。危者三界无安曰危。心体虚寂。本来无身色蕴。假有一团。故名为脆也。
  钞。浮假之命不肯远通僧食(云云)。简正云。浮假者利耶。住持相续假有名为浮假之命也。违诸佛教者。佛置僧坊人法二同鸣钟善召。不局凡圣。今既限约。故是违也。损檀越之福者。施主本为误。僧是福田之者。今望此不得食分。是损彼无之福故。
  钞。此乃鄙俗之浅度(云云)。钞批云。若识达俗士。尚以忧道而不忧贫。今此比丘作此问者。问平鄙俗耳(文)。
  钞。琐人之短怀岂谓清智之深识达士之高见(云云)。琐人云小人事也。简正云。锁人者。尔雅云。小人也。或可。锁碎之人短见情怀之辈也(文)。
  钞。四辈(云云)谓天人龙鬼也。盂兰盆疏云。四辈者僧尼士女。或云人天龙鬼疑故两存(文)。同记云。言两存者。各有所出(文)。
  钞。如来白毫相中一分供诸出家弟子(云云)谓可成白毫相。而减福分与弟子。今光减少也。勿念衣食所须。以道通用。
  钞。又承不断客寺仓库盈溢者。主人心远而广施。或寺贫而为客者由志陋而见微也(云云)。俱虽接客僧。上心远故弥寺盈溢。下虽接客见微故。因待客寺弥贫(为言)。会正云。不断客之寺。而反得仓盈溢者何。主人心违故也。又寺贫匮。为护者何。由主人心陋故也(文)。
  钞。若此两言人谓僧用不供者。岂是人之智力所辨事乎(云云)。会正云。若此下上接客而富。阻客而贫。历然可见。或人反谓恐僧受用弥大能供力弱。不可供济者此实非也。岂下一句责上见(文)。两言者。上二义云两也。心远而广施与者。狭而见微也。
  钞。若人力有分不能供无限者。所怀既局斯言允矣(云云)。所怀既微故。随因待客。有限食有不足故。上云。以有限之食。供无穷之僧。事必不立。言良。彼者狭人前此言不虚也。事似相反。义实当然。○致?乏○既患人力不供局屑。此乃檀越为道奉给。不由人力所致。若辨非智力。则功由于道。然则事由道感。还供道众(云云)。事者四事供也。
  钞。犹函盖相称(云云)。简正记云。函盖者檀越为道故施故喻函。僧得还供道众田如盖。与本相应是相称也(文)。钞批云。胜云僧依道而受供如函。檀越为道而施如盖。二种相应故曰称。何愁竭耶(文)。两记意异。
  钞注。有义食坊(云云)义谓宜也。会正云。寄归传云。西国路傍设义食处。残器若山(文)。
  记。亦下一句出论语(云云)。论语七(宪问十四)云。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也。子曰。岂共然乎(文)。问。此亦言对何哉。答。上约行施义普。此有施故云亦也。以义然后取。取与理通。所以不竭。犹知如此义不匮。验于目前如法通食。世俗礼教。忧道不忧贫。不忧护法。而忧饮食。
  钞注。世欲礼教忧道(云云)。道即仁义礼智信也。俗道也。君子谋道不谋食。
  钞。所患人情鄙吝腐烂僧粟(云云)。会正云。粟禾子也。五谷通名也(文)。腐烂余而不施。世俗耻之。余唯见积事而不存道。未见道通而事塞也。唯以有法平等应同护之。人来乞索一无与法。若随情辄与即坏法也。
  记。谓不非用也(云云)。谓非法不用(为言)。济抄云。不者遮也。
  钞。俗人本非应齐食者然须借问○示语因果。使信罪福。知非为吝。愄欢而退。此中非生人好。处非生人恶处。不得一向瞋人一向任人(云云)。会正云。无与法者。不可将僧物出界也。注此中者。因僧伽蓝中。若俗士非理妄受。则因斯获罪。故曰非生人好处。应教而受则由斯得福故。曰非生人恶处。一向瞋人应与而闭也。一向任人不应与而与也。故曰不齐者而食。去情者。去亲恣吝之情也。存道者存平直合宜之道也(文)。
  钞注。不斋者而食必须去情存道善知处量也(云云)。损举役者等虽不斋许与之。若非损者非役者。不斋人不可与之。故云知处量也。
  记注云。非生好者以任情故(云云)。问。非生好是非任情。何云任情哉。下非生恶云依法故如何。答。
  钞。毁损三归(云云)。钞批云。若不问是非而给者僧俗混同。将何以为归敬。不知尊胜分齐。而生贱心。即是毁损之义也(文)。
  钞。二引圣言量者(云云)。搜玄云。有二种量。一现量。谓五识照明白名之为现。二比量谓比决而知。见烟知有火也。若依世亲母论有三种。二种如前。三圣言量。圣正也立言正故名圣言量(文)。
  记。僧祇此云大众(云云)。问。摩诃僧祇翻时。摩诃翻大。僧祇翻众。何今但云僧祇而翻大众哉。答。师仰云。正虽翻众。今僧食十方大众为显来食。故以义加大字给欤。问。大众即常住食者。大众常住可云同名哉。答。即常住食者以义释非同名也。僧祇食此云大众食。此常住食云大众食显义也。非大众即常住欤。即字虽不审。且释大众食云即常住食欤。常住义局此处。不通余处故云常住。此大众食义也。是以翻译名义集第七云。僧祇(此云四方僧物律抄四种常住一常住常住谓众僧厨库寺舍众具花果树林田园仆畜等以局当处不通余界但得受用不通分卖故重常住二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体通十方唯局本处此二名僧祇物文)。钞(中三)云。或不作相。是盗僧祇(文)。同记云。僧祇翻众。即同常住众物(文)。
  记。致有得失(云云)。得者集人。失者不集也。又义云。知作相得食得也。若不知不得食失也。
  记。二种常住夷兰之别(云云)。常住常住夷也。十方常住兰也。事钞(中一)云。一常住常住。○此一向准入重摄。二者十方常住○若有守护望主结重。同共盗损。应得轻罪(文)。同记云。同共者主客同心。无掌执故。得轻者即偷兰罪。疏云。以僧分业无满五故。问。常住常住亦无满五。何以重耶。答。分不分异重轻致别(文)。问。于二种中。十方常住作相可离其过。常住常住作相可无过乎。答。一义云。非谓作相离罪。但今分两种差别计也。意别取十方常住作相离兰罪也。
  钞。虽作相而遮示犯(云云)。钞批云。今平旦打钟。要须前开寺门。闭门而打钟者此是非法也。
  钞。若大界内有二三处各有始终等(云云)。钞批云。各有始终。僧祇同一布萨至清净无过等者。谓此是法同食别之界。既食各别各鸣钟自集。互不相集者无过也(文)。简正云。二三处始终僧祇者初置寺院时为始。乃至处怀时曰终。于其中间众食不绝名始终也。问。大界内何得有二三处始终。答。有二说。初依搜玄云。是法同食别界。有解云是一别住内有二三院。各有众食处。如今寺中经院有田产供。着经着世五人至时。集此食不犯别众。但自作相便得。或更天王观音等院并如是也。未必揩定。是食别界(文)。允师云各有始终者。作相不可同时故云尔欤(云云)。此意设虽非法同食别界。大界中二三处别院用食时。前后次第作相免别众食。成不遮客僧也(为言)。
  钞。下至三拍手(云云)。简正云。三拍手者表三通也。
  钞。若行僧饼错得一番(云云)。一对云一番是二也。只一非谓一番也。钞批云。此约丰俭俱犯。望知事人有限定故错得犹犯盗。保言过索。宁无罪咎也(文)。
  钞。上座贪心偏食僧食犯堕(云云)。问。上得一番。偏食犯盗。犹今云轻哉。答。上行者偏不欲与。错得一番故。则乍知得一番故不还犯盗。此行者偏与故食之必非故违意故轻也。是以记云偏食彼约众僧偏与故轻。
  钞。不病称病(云云)。搜玄云。不病索者犯提。得食入手犯重(文)。熟睡精肴(シナヘサカヘ)肉瓮修馔(ソナヘ)着少项之甘肥。嗟鄙吝。
  钞。义者言别客得罪者要是持戒人不与犯罪(云云)。钞批云。有问云。俗人能斋尚开与食。破戒是僧今亦能斋。何得不与。解云俗人能斋是当来出世之业。破戒之类理亦亦可知(文)。
  记。此明常住别他成重(云云)。问。二种常住中何哉。若十方常住。望十方僧何有满五义乎。若常住常住者何有别他义乎。答。有云今十方常住。而望十方僧虽兰罪。望今僧众故有满五义也。而此义犹不审也可寻候。
  钞。止不得自手与。以外道常伺比丘短(云云)。简正云。常伺比丘短者。讥言沙门只能受人物不能施人。所以不自手。初缘自手与食。后因外道语白衣言。汝以沙门为福田。沙门却以我为福田等。故制不手与也(文)。
  钞。若一寺一村一林(云云)。简正云。寺是此方名也。村者则四相之名。据聚落中僧坊以说。林是祇陀也(文)。
  钞。次第赋给(云云)。会正云。赋给彼经作付给。今作赋亦通班也(文)。
  记。用十九钱(云云)。资持(中一下)云。初给王臣十九钱者。彼土大铜钱一当十六。当今三百也。
  记。随时将拟(云云)。钞(中一)云。恶贼来至。随时将拟不限多少(文)。同记云。恶贼难不可约数(文)。
  记。悠悠无信者好器与食(云云)。资持云。悠悠谓远离三宝无所归者(文)。问。何无信者以好器与食哉。答。若以恶器与食无信故。还于寺可成损。故是以损者之一分如是与食欤。
  记。分番上下(云云)。一月上十五日下十五日分番也。何当番与食。今十五日非番不可与食也。不论上下之当番非番。长时给仕者可与食(为言)。问。若尔者何故钞(中一)云。善见瞻待净人法。若分番上下者当上与衣食。下番不得。长使者供给衣食(文)。同记云。五净人中二经作分番。长使通给(文)。此上番之当番可与衣食见。何今唯云与食哉。答。师仰云。中一衣食衣字多欤。对长使得意与食计尤可深理也。
  钞。三约法(云云)。有传云。具可云约法就时对人。今略依初但云法也。
  钞。僧不可和者(云云)。问。僧不和设虽说戒前。何而可成其法哉。答。非谓乖别之不和。辄难和集。故且云不可和也。是以简正记云。僧不可和者谓集僧取和稍难也(文)。
  记。所告人即目犯者(云云)。此举罪人且云犯者欤。若无根者此可犯者故也。又所犯之人云所告人欤。对能举人故。云所告故。又既云犯者故。酬答者引合能举人。令答所犯人实否故。
  钞。若云见者为自见从他见等(云云)。有云。从之上可有为字也。根处举见以问(绝句)。
  记。罪中文略邪命等(云云)。罪者所举罪也。四事皆所犯故云罪也。
  钞。问众上中下○取其自言(云云)。所举之徒众并能犯人听许毕后取自言也。取自言后举罪也。
  记。情客虚实(云云)。简正等意。能举人虽无三根。以利益意利彼。为令忏悔。以真实善巧意。虽对答差可无过。若以恶意乐为谤。彼无三根举。此虚妄心故。可治其谤罪也。故云须斟酌也。是以简正记云情虚实者。举罪怀也。利益为心。是实自又具德。损减为心。是虚自又不具德。律文不显此虚实之情也。斟酌者有智人须斟量酌度。若情虚举根不了必须治之。或情实举根不了可容怒故(文)。耎语便咸○不足数。废阙大事○不祇举法。劝早作事不获已。
  钞。幸知不易及明早作则是非自显(云云)。问。若制夜何故僧祇中七万八万人自恣。恐明相出者应减众界外自恣。四分中若明相欲出开略说戒(文)。此等文皆通夜(见)。何今制之。答。实虽通夜。今制闇夜屏覆也。故云及明早作。是以简正记云。日光未没即如法之时。屏闇无灯即非法时也。今据此时以辨如非之相也(文)。若尔者必云可早作者。何事。钞(上四)云。僧祇食前亦得而不得晨起布萨。得罪以后来比丘不闻故(文)。同记云。所以不择昼夜者。既制侵早日夕可知。故律中恐明相现开略说戒。或则通夜明(文)。此等文布萨制早作见。如何。答。此云早作。心晨早早非谓作之欤。世间明可作之(为言)。又布萨虽制之。今广云诸羯磨事。故且望多可尔欤。贵在首领须约勤○纠正。
  记。那那由比丘(云云)。问。济缘记云。难提比丘(云云)尔者如何。答。
  钞。若狂止不来不犯(云云)。问。既此为狂病事与羯磨。狂止羯磨可谢。如受日事止法谢。何云不犯哉。答。受日无解法。故事止法谢。此必为病不作之。依病妨僧事故。为无妨法事作之。又有解法众僧和合解此羯磨。不令妨法事作之。故必待解法谢也。不可准例受日也。
  钞。事在严整清洁轨行可观。则生世善心天龙叶赞(云云)。钞批云。应师云。叶者和也同也合也(云云)。
  钞。形服滥恶便毁辱佛法(云云)。简正云。爪发长利是形恶衣裳。垢秽即服滥也。非人呵者。十诵云。纳衣比丘着不净污纳。诸天金刚不善。白佛。佛言不应着。著者犯吉也(文)。
  钞。唱僧跋(云云)。有传云。僧跋与等供同异。出要律仪出二释。一云。僧跋者梵语此云等供。此同义也。云。僧跋者同味义也。谓佛与众僧同味除其毒义也。是以简正记云。唱僧跋者。大庄严论云。尸利鞠多长者。受外道嘱令敬佛。以杂毒药食供毒皆消。即如今云等供也(文)。而今记意利同义也。四分云等得。僧祇云等供也。而当世行事且依僧祇曰等供也。唐土初依用僧祇故。今依僧祇不改也。会正云。僧跋。寄归传云诳也。正云三钵罗佉哆。译为善至。意云。供具善成。食时复至(文)。
  钞。一者贤圣说法等(云云)。简正云。思益经云。沙等集会当行二事。若圣说法若圣默然。何为说法。为默然不违佛。不违法。不违僧。是名圣说法。若知法即是佛。离相即是法。无为即是僧。是名圣默然也(文)。
  钞。类于污家俳说(云云)。会正云。俳说者如污家戒中俳说之义也。谓推俳向前以说语也。或曰排爱(文)。贵静摄勿得不为。
  记。简异余毛(云云)。问。余毛亦有云发故。为简彼故。云头须耶。答。师仰云。余毛虽无云须。钞云头须故置头字。为简余毛。置头字会释也。须。
  钞。及余上染(云云)。五大正色之外。指何云余上染哉。答。指红紫等五间色云尔欤。
  钞。或着木履杂履(云云)。木履以草作草履以木下ヂヲ付也。杂履者以木又七宝如草履作物也。北京读履。南都云履也。问。着木履等何不许之哉。答。
  记。如钵器亦见二衣篇中(云云)。谓此木履等开制即在二篇。而钵事钵器无之。仍指钵器事错也。然亦言次上五大正色等事即在彼篇。故重云亦也。徐下一脚。安徐。
  记。五见过修默(云云)。问。上见非法即须纠正。不得默坐(云云)。今何云见过修默哉。答。上凡作法事。有作法等非。可纠正之见。必非过欤。此见犯过事。于众中不可诃之。若欲诃如下云。屏处可诃之。今出众中事。故云修默也。敛手当心○据堂门面南○定心而入。
  钞。三乘同法食故(云云)。问。若指声闻缘觉佛云三乘。今师可云三车家哉。答。如别抄。自蔽勿露形丑。禅(毗内衣也)裤(玉云。口护反ハカマ)袄褶(习ナヘハカマ)袍(アコメウヘノキヌ)裘长袖衫襦(人米反短衣也)尖靴(鼻高クツ也)长䩺(鼻长クツ也)大靴(大クツナリ鼻ノ大ナルクツナリ)靿(エウクツ)。
  钞。铜钵及碗(云云)。铜钵及铜碗云意也。
  钞。夹纻(云云)即今为骨涂漆者是也。北京云夹纻南京云夹纻也。
  记注。写本或无瓦字(云云)。书本云写本也。事钞(下二)云。今世中有夹纻钵碗瓦钵等(文)。此无瓦字见。
  钞。璭油(云云)以油磨钵也。璭古困反。
  钞。漆木(云云)以漆木作器物也。此损手故也。不当法○不得索偿。
  钞。灵裕法师(云云)。北京云灵裕南京云灵裕也。设使经自明证○嘲调戏笑。环钏○比者○不知护法僧网除其秽境。未央○牵延累日。窥看。深寮坐起。遭雇。寻坏梵行。
  记。可保终哉(云云)。一义云。五篇终故。一义云。死可护吉。云事也。经久岂非○同开恶道。仓廪○谕令行○猫狗马䩛缰绊箞橛鞍曫羁束杙流注。
  钞。并是恶律仪(云云)。牛杖等具足恶律仪具也。必非恶戒欤。畜猫狗拟杀鼠实可恶戒欤。付之且云恶律仪也。有云付不律仪有一分全分二师义也。一分义者或但作杀生。不作余六非。又发恶律仪无表也。如善律仪有分受恶律仪许分受也。而意三不律仪有沙汰事也次全分义者要恶律仪具七支时名恶律仪。若分作一二等处中摄也。非恶律仪也。今文且依初义欤。表无表章等出二师义也。
  钞。若受恶律仪则失善戒(云云)。问。此义者可立恶戒舍哉。答。立不立事及异论。而义钞不立此舍见。律中不立此舍缘故也。今以义钞为本不立义为正也。今文为诫约。且述之欤。问。付之不明。既善生经云善恶二戒互受互已。何况四分同计成论云受恶律仪则失善戒。何于本宗不立此舍缘哉。又出记三义中。后二义有人之义见。初义正义欤。尔者何以有义成今实义哉。方方难思如何。答。此事实难思。能能可勘之。问。若立舍缘可摄四舍之中欤。将别不立欤。非恶律仪何也。
  记。一切善戒并绝相续(云云)。问。今引多释以何善为记主正义哉。答。引多释而不破之。仍俱存之未必一定欤。但文面以初义为本义见。若尔者可存恶戒舍之义哉。答。大途如上。追可寻之。问。今时为三宝等畜养牛马等可许之哉。答。今所制别人缘摄之畜养之故禁之。为三宝等无苦欤。又义云。公私虽异恼彼义不异。不如不可畜之欤。既云举众同畜一众无戒故。
  记。有云且望一类鼠上等(云云)。会正记。一众无戒者。望无边鼠上。皆有杀义则此一类鼠上戒。善不续可言失耳。非余戒俱无。此亦诫之切耳(文)。一类鼠上者。配七毒发戒时。三千界鼠上发不杀生戒。今不相续也(为言)。
  钞。或佛堂塔庙不遵修饰(云云)。钞批云。俗中孝子尚敬先庙。丁兰木母出告反面木母舒颜。今我出家不值直佛。更不敬仪像者。师禀于谁意明。今时僧尼多作斯过。但修饰已房。争光显佛堂之内尘粪难言口。剃染出家为佛弟子。事师之法岂合如此。余良可知(文)。
  钞。聚话寺门(云云)。钞批云。如诸小师之辈及无知老宿。多在寺门者。他界女行往倚门坐立寺中。打钟礼佛一人不夹故曰依时不集。寔由众主不闲摄诱。可悲之甚(文)。
  钞。上座三师致而灭法(云云)。钞批云。五分云上头无人名为上座。非局头白。三师者谓和上两阇梨名为三也(文)。若作说戒常法。半月恒遵。每至说晨。令知事者点知僧众。谁在谁无健病几人○病者方便诱接。告云凡圣同遵。行者虽在病卧。能得一礼觐。不努力自励。此自心不可信也。
  钞。或因此不起脱就后世随业受生(云云)。会正云。脱广句云弃也(文)。
  钞。余僧不来。并准此喻(云云)。钞批云。其病绝重尚遣状来。况余无患理然须起(文)。
  证。取欲然后谏之(云云)。会正云。取彼听行也。云我欲谏大德(文)。
  钞。不得立至四人(云云)。问。上一羯磨篇云。若谏喻和诤得加多少。至于治举乞为不得至四名非法(文)。何今云谏云不得至四哉。答。若谏计者虽可通多少。今云诃举故云不得立至四也。若尔者此科云谏科也。故记云谏众过中○必下对谏(云云)明知此云谏也。尔者如何耶。答。正虽明谏谕。今因明诃举。故云不得至四。此诃举边非谓谏谕事也。佛以戒法精妙。上人行之渐染而已。教所不施。令立如法僧要。劝同随顺。不依随今有某事与制有违。愿随谪罚。应同使将来有犯者为作鉴戒因缘(云云)而述。明虽是人制故不可违。
  记。劝化自省(云云)。他者将来有犯者。自者今正违制人也。今与同住。是实以所。今不肯顺可欲从魔耶。泛尔粗暴。
  钞。或能转重(引涅槃示之云云)。简正云。彼云。舍卫城中有一丈夫。捕鸟还放。佛说偈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渧虽微渐盈大器等(文)。问。积小罪可成多罪。何云转重哉。答。实如来难。但今且指多罪云转重欤。或又捕鸟还放之。因之可致杀之大重。故云尔欤可寻之。
  钞。余经(云云)。钞批云。余经即是善生经也(文)。
  钞。四退失道果(云云)。师云。已得道果非谓失之。可证道果。而不证故云退失。是故记云障道也。若有违犯正教。非唯拳治而已。不迎送同事自力。牵课必不自知。愚丛自守。率(ヒクヒキイル)言导诱无倦。
  钞。故律中阿难头白(云云)。简正云。彼云。阿难有六十弟子。皆是少年。欲舍戒还俗。迦叶语阿难言。汝众欲失汝年少比丘。贪不知足。阿难云。我今头白。何以呼我为年少耶。迦叶云。汝与年少比丘俱不善闭诸根。贪不知足。初中后夜不勤修习等(文)。迈。
  记。阿难徒众非法(云云)。有人云。阿难弟子有百千人外道众出家。彼云。阿难多闻能知世出世之法。当出家习世法即习之与前无高下。即还外道故云失也(云云)。钞批云。迦叶是阿难和上。其阿难是羯磨受戒也。上呵言贪不知足者。非是贪于财利。此是乐法贪也。谓贪其多闻博识。不证无学故曰也。律文言贪不知足者消谷虫也(文)。
  钞。但行破榖(云云)。会正云。破榖者。吉祥经云。长者开仓取榖榖尽唯见小儿。后有人着黄衣过。儿云此金精也不见之。果获金藏。今沙门损彼信施似小儿。破榖仓而不能说法。似不获金藏。故云但行破榖(文)。简正云。法宝云。小儿虽破榖。能示金处。长者虽失榖而获金。施主以四事供僧似失谷。得福田如获金。沙门虽受施为施所堕如破榖。解说法显真理伏藏如示金也。镜水大德云。此取半喻。据一向损处为言。不取全喻(文)。
  记注。中间二句(云云)。学广之义。以博通律相。兼明二乘之二句述之(为言)。
  钞。兼明二乘(云云)。会正云。二乘即大小也。时要随时要务也。情性善量机器也(文)。识览时要。达究情性者。可准上文一方秉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