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到彼岸义第五十(卷三十三)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到有为、无为法彼岸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彼岸者,于有为、无为法尽到其边。云何是彼岸?以大智慧悉知悉尽有为法总相、别相种种悉解;无为法中,从须陀洹至佛,悉皆了知。

  有为、无为法相义,如先说。

  【经】

  “菩萨摩诃萨欲知过去、未来、现在诸法如、诸法法相、无生际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上已说“如”,今何以更说?

  答曰:

  上直言“诸法如”,今言“三世皆如”;上略说,此广说;上说一,此说三。

  “法相”,即是法性;“无生际”,即是实际。过去法如,即是过去法相;未来、现在亦如是。

  复次,过去法如,即是未来、现在法如;现在法如,即是过去、未来法如;未来法如,即是过去、现在法如。所以者何?如相非一、非异故。

  复次,如先说二种如:一者、世间如,二者、出世间如。用是世间如,三世各各异;用是出世间如,三世为一。

  复次,“法相”名诸法业,诸法所作、力、因、缘、果、报。如火为热相,水为湿相,如是诸法中分别因、缘、果、报,各各别相;如“是处非处力”中说,是名世间法相。

  若是诸法相推求寻究,入无生法中,更无过是者,是名“无生际”。

  问曰:

  如、法相,可分别有三世;无生际是未来法,云何有过去、现在?如阿毗昙说:“生法者,过去、现在是;无生法者,未来及无为法是。”云何欲令过去、现在有无生?

  答曰:

  如先种种说破生法,一切法皆无生,何但未来无生?如“一时”义中,已破三世。三世一相,所谓无相;如是则无生相。

  复次,无生名为涅槃,以涅槃不生不灭故;涅槃者,末后究竟,不复更生;而一切法即是涅槃,以是故,佛说:“一切法皆是无生际。”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在一切声闻、辟支佛前,欲给侍诸佛,欲为诸佛内眷属,欲得大眷属,欲得菩萨眷属,欲得净报大施,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若菩萨未得漏尽,云何在漏尽圣人前?

  答曰:

  菩萨初发意时,已在一切众生前,何况积劫修行!是菩萨功德智慧大故,世世常大,能利益声闻、辟支佛。

  众生知菩萨恩故,推崇敬重,乃至畜生中亦为尊重。如菩萨昔作鹿,其色如金,其角七宝,五百鹿随逐宗事。若在人中,好世作转轮圣王,恶世恒作大王,护持佛法,利益众生。若出家,值有佛法则为世作大度师,兴显佛法;若无佛法,则为外道大师,行四无量。阿罗汉、辟支佛,虽有无漏,利益事少;譬如一升酥虽精,不如大海水酪。菩萨虽有漏智慧,及其成熟,利益无量。

  复次,罗汉、辟支佛四事供养助道之具,多由菩萨得。如《首楞严经》说:“文殊师利七十二亿作辟支佛,化辟支佛人,令其成道。”以是故,在声闻、辟支佛前。

  “欲为诸佛给使”者,如释迦文佛未出家时,车匿给使,优陀耶戏笑;瞿毗耶、耶输陀等诸婇女,为内眷属。出家六年苦行时,五人给侍。得道时,弥喜、罗陀、须那刹多罗、阿难、密迹力士等,是名“内眷属”。

  “大眷属”者,舍利弗、目揵连、摩诃迦叶、须菩提、迦旃延、富楼那、阿泥卢豆等诸圣人,及弥勒、文殊师利、颰陀婆罗诸阿毗跋致一生补处菩萨等,是名大眷属。

  复次,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生身,二者、随世间身。

  世间身眷属,如先说。

  法性生身者,有无量无数阿僧祇一生补处菩萨侍从。所以者何?如《不可思议解脱经》说:“佛欲生时,八万四千一生补处菩萨在前导,菩萨从后而出;譬如阴云笼月。”又如《法华经》说“从地踊出菩萨等”,皆是内眷属、大眷属。

  “菩萨眷属”者,有佛,纯以菩萨为眷属;有佛,纯以声闻为眷属;有佛,菩萨、声闻杂为眷属。是故言:“但欲得菩萨为眷属者,当学般若波罗蜜。”眷属有三:上、中、下——下者纯声闻,中者杂,上者但菩萨。

  “净报大施”者,有人言:“菩萨多集福德,未除烦恼,受人信施,未能净报。”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诸法皆空不可得,何况诸结使!菩萨入法性中故,不证真际,是故能净报施福。”

  复次,菩萨功德广大,从发心已来,欲代一一众生受一切苦,欲以一切功德与一切众生,然后当自求佛道。但是事不可得故,而自成佛,度一切众生。

  又菩萨志愿,不以阿僧祇为拘;如世间及如、法性、实际、虚空等久住。菩萨心住世间,利益众生故,亦如是久住,无有穷已。是人不能净报施福者,谁能净毕!如父母虽有结使诸恶,以一世利益子故,受其供养,令子得大福;何况菩萨无诸结使,而住无边世中利益众生,而不净毕?

  又复菩萨但有悲心而无般若尚能利益,何况行般若波罗蜜!

  问曰:

  若菩萨无结使,云何世间受生?

  答曰:

  先已答,菩萨得无生法忍,得法性生身,处处变化以度众生,庄严世界。是功德因缘故,虽未得佛,能净报施福。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不起悭心、破戒心、瞋恚心、懈怠心、乱心、痴心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是六种心恶故,能障蔽六波罗蜜门。

  如菩萨行布施时,若有悭心起,令布施不清净,所谓不能以好物施;若与好物,不能多与;若与外物,则不能内施;若能内施,不能尽与;皆由悭心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知一切法无我、无我所,诸法皆空,如梦、如幻;以身、头、目、骨髓布施,如施草木。是菩萨虽未得道,欲常不起是悭心,当学般若波罗蜜。

  诸余人离欲得道故,不生破戒心。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故,不见破戒事。所以者何?戒为一切诸善功德住处,譬如地为一切万物所依止处;破戒尚不得余道,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不生破戒心。复作是念:“菩萨法者,安乐众生,若破戒者,恼乱一切。”以是故,菩萨不生破戒心,何况破戒!

  小乘及诸凡夫尚不应生瞋恚心,何况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身为苦器,法自受恼;譬如犯罪之人,自致刑戮,自作自受,不应怨人。但当自护其心,不令起恶!譬如人遭恶风雨寒热,亦无所瞋。复作是念:“菩萨求佛,以大悲为本,若怀瞋恚,则丧志愿。瞋恚之人,尚不得世间乐,何况道乐!瞋恚之人,自不得乐,何能以乐与人!”

  懈怠之人,世间胜事尚不能成,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譬如钻火数息,无得火期。

  散乱之心,譬如风中然灯,虽有光明,不能照物;乱心中智慧,亦复如是。智慧是一切善法根本,若欲成就是智,先当摄心,然后可成。譬如狂醉之人,自利他利、好丑之事,都不觉知;散乱之心亦如是,世间好事,尚不能善知,何况出世间法!

  愚痴人心,一切成败事,皆不能及,何况微妙深义!譬如无目之人,或坠沟坑,或入非道;无智之人亦复如是,无智慧眼故,受着邪法,不受正见。如是之人,世间近事尚不能成,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力故,能障是六蔽,净六波罗蜜。以是故说:“若欲不起六蔽,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使一切众生立于布施福处、持戒福处、修定福处、劝导福处,欲令众生立于财福、法福处,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云何名为“福处”?

  答曰:

  阿毗昙言:“福”者,善有漏身、口、意业。

  复有人言:不隐没无记是。所以者何?善有漏业因缘果报故,得是不隐没无记福。是果报亦名为福,如世间人说:“能成大事,多所成办,是名福德人。”

  是福略说三种:布施、持戒、修定。

  何等是布施?有人以衣服、卧具、饮食、花香、璎珞等与人,是名布施。

  问曰:

  饮食等物,便是布施?为更有布施?

  答曰:

  饮食等物非布施,以饮食等物与时,心中生法名舍,与悭心相违,是名布施福德。是或有漏,或无漏;常是善;心数法,心相应,随心行,共心生;无色无形;能作缘;业相应,随业行,业共生;非先业果报;得修、行修;慧证、身证;凡夫人得,亦圣人得。

  有人言:是舍法相应思,是名布施福德。所以者何?业能生果报故。思即是业;身口不名为业,从思生故得名业。

  此布施有二种:一者、净,二者、不净。

  不净者,直施而已;或畏失财故与;或恶诃骂故与;或无用故与;或亲爱故与;或为求势故与,以施故多致势援;或死急故与;或求善名誉故与;或求与贵胜齐名故与;或妒嫉故与;或憍慢故与——小人愚贱尚施,我为贵重大人,云何不与?或为咒愿福德故与;或求吉除凶故与;或求入伴傥故与;或不一心、不恭敬、轻贱受者而与。如是种种因缘,为今世事故施,与净相违,名为不净。

  净施者,如经中说:治心故施,庄严意故施,为得第一利故施,生清净心,能分别为助涅槃故施。譬如新花未萎,色好且香;净心布施,亦复如是。如说诸天不净心布施者,宫殿光明薄少;若净心布施者,宫殿光明增广。此布施业,虽过去乃至千万世中不失,譬如券要。

  问曰:

  此布施福云何增长?

  答曰:

  应时施故,得福增长。如经说:饥饿时施,得福增多;或远行来时,若旷路险道中施,若常施不断,或时常念施,故施福增广。如六念中“念舍”说。

  若大施故得福多,若施好人,若施佛,若施者、受者清净故,若决定心施,若自以力致财施,若随所有多少能尽施,若交以物施,若以园田使人等施。

  如是布施,唯有菩萨能以深心行之。如韦罗摩菩萨,十二年布施已,庄饰乳牛、七宝钵及婇女,各有八万四千,及诸余物饮食之属,不可胜数。又如须帝[(匕/示)*(入/米)]拏菩萨,下善胜白象,施与怨家,入在深山;以所爱二子施十二丑婆罗门;复以妻及眼施化婆罗门。尔时,地为大动,天为雷震,空中雨花。又如萨婆达多王,自缚其身,施婆罗门。如尸毗王为一鸽故,自持其身,以代鸽肉。又如菩萨曾为兔身,自炙其肉,施与仙人。如是等,《菩萨本生经》中所说。

  复有声闻人布施。如须弥陀比丘尼与二同学,为迦那伽牟尼佛作精舍,于无数千万世受转轮圣王及天王福。如施婆罗门持一瓶酪施僧,世世受乐,今得阿罗汉,诸受乐中受乐第一。如末利夫人供养须菩提故,得今世果报,为波斯尼示王后。如尸婆供养迦栴延故,得今世果报,为栴陀波周陀王后。如郁伽陀居士供养舍利弗等五百阿罗汉故,即日得果报;五百贾客得其余食,人人以珠璎珞与之,卒得大富,遂号卒伽陀。

  如是等布施,得今世果报。当知布施论议,说不可尽。

  “持戒福处”者,佛说五戒福者是。

  问曰:

  云何杀罪相?

  答曰:

  知是众生,故夺命得杀罪,非不故;安隐快心得杀罪,非散乱狂心;夺命得杀罪,非作疮;死已得杀罪,非未死;身业是杀罪,非口杀;身作是杀罪,非但心生。如是等罪,止不作,是初戒善相。

  或有人言:谓是不隐没无记;或欲界系,或不系;是非心、非心数法,非心相应,非随心行;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非业相应,非随业行;或共业生,或不共业生;非先业果报;得修、行修;身证、慧证;或思惟断,或不断;离欲界欲时得断知;凡夫、圣人共有。是名说不杀生戒相。余戒亦如是随义分别。

  诸戒赞叹论议,如“尸罗波罗蜜”中说。

  “修定福处”者,虽经中说修慈是修定福,亦说有漏禅定能生果报者,总名修定福。以欲界多瞋多乱故,先说慈心为修定福。

  得慈方便,愿与众生乐,后实见受乐,是心相应法,名为慈法。

  是法或色界系、或不系,是为真慈;是方便慈,欲界系。常随心行,随心生;无形无对;能缘法;非业,业相应,而随业行,共业生,非先业果报;得修、行修;身证、慧证;或思惟断,或不断;离色界欲时得断知;有觉有观,亦无觉有观,亦无觉无观;或有喜,或无喜;或有息,或无息;亦凡夫人,亦圣人;或乐受相应,或不苦不乐受相应。先缘得解相,后缘实义。根本四禅中,亦过四禅;依止四禅得者,牢固有力。

  慈应言“亲爱”,无怨无诤故,名为“亲爱”;能缘无量众生故,名为“无量”;能利益众生,能离欲故,名为“梵行”。

  慈心余论议,如“四无量”中说。

  问曰:

  修定福中,佛何以但说慈心,不说余?

  答曰:

  四无量中,慈心能生大福德。悲心忧愁故,舍福德;喜心自念功德故,福德不深;舍心放舍,故福亦少。

  复次,佛说慈心有五利,不说余。何等五?一者、刀不伤,二者、毒不害,三者、火不烧,四者、水不没,五者、于一切瞋怒恶害众生中,见皆欢喜。悲心等三事不尔,以是故说“修定福为慈”;余者随从,及诸能生果报有漏定。

  “劝导福处”者,若比丘不能坐禅、不能诵经,教化劝导修立福德。或有比丘能坐禅、诵经,见诸比丘衣食乏少,力能引致,亦行劝导。及诸菩萨怜愍众生故,以福德因缘劝化之。又出家人,若自求财,于戒有失,是故劝导以为因缘。

  “财福”者,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金银、车马、田宅等。

  问曰:

  上言“布施福处”,此言“财福”,有何等异?

  答曰:

  布施者,总摄一切施:财施、法施,俗施、道施;今欲分别法施、财施。

  法施者,如佛以大慈故,初转法轮,无量众生得道;后舍利弗逐佛转法轮;余诸圣人虽非转法轮,亦为众生说法得道,亦名法施。

  复有遍吉菩萨,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以二种神通力:果报神通,修得神通,住是中,以福德、方便力、光明、神足等,种种因缘开度众生,亦名法施。

  诸辟支佛飞腾虚空而说一偈,引导众生,令殖善根,亦名法施。

  又佛弟子未得圣道者,坐禅、诵经,不坏诸法相,教化弟子,皆名法施。

  如是等种种,名为法施相。

  以是故说:“菩萨欲立众生于六种施福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得五眼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何等五?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外不见内,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以此碍故,求天眼。

  得是天眼,远近皆见,前后、内外,昼夜、上下,悉皆无碍。是天眼见和合因缘生假名之物,不见实相,所谓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如前,中、后亦尔;为实相故,求慧眼。

  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着,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但慧眼不能度众生!所以者何?无所分别故,以是故求法眼。

  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众生各各方便门,令得道证。法眼不能遍知度众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

  佛眼无事不知,覆障虽密,无不见知;于余人极远,于佛至近;于余幽闇,于佛显明;于余为疑,于佛决定;于余微细,于佛为粗;于余甚深,于佛甚浅。是佛眼,无事不闻,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为难,无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后品五眼义中,当广说。

  【经】

  “菩萨摩诃萨欲以天眼见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诸佛,欲以天耳闻十方诸佛所说法,欲知诸佛心,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天眼法所见,不过三千大千世界;今以般若波罗蜜力,故见十方恒河沙等国中诸佛。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中,无近无远、无所挂碍故。

  问曰:

  如《般舟经》说:以般舟三昧力故,虽未得天眼而能见十方现在诸佛;此菩萨以天眼故,见十方诸佛,有何等异?

  答曰:

  此天眼,不隐没无记。般舟三昧,离欲人、未离欲人俱得;天眼但是离欲人得。

  般舟三昧,忆想分别,常修常习故见;天眼修神通,得色界四大造色眼,四边得遍明相,是为差别。

  天眼功易,譬如日出,见色不难;三昧功难,如夜然灯,见色不易。天耳亦如是。

  “知诸佛心”者。

  问曰:

  如上地钝根,不能知下地利根心;菩萨,一佛心尚不应知,何况恒河沙等十方诸佛心?

  答曰:

  以佛神力故令菩萨知。如经说:“一切众生无知佛心者,若佛以神力令知,乃至蜫虫亦能知。”以是故佛以神力故,令菩萨知佛心。

  复次,般若波罗蜜无碍相,粗细、深浅、愚圣,都无差别。诸佛心如、菩萨心如,一如无异;菩萨随是如故,能知诸佛心。

  复次,希有难事,不应知而知。

  以是故言:“欲得是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欲闻十方诸佛所说法,闻已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忘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一佛所说,犹尚难持,何况无量诸佛所说,欲忆而不忘?

  答曰:

  菩萨以闻持陀罗尼力故能受,坚忆念陀罗尼力故不忘。

  复次,此中说:以般若波罗蜜力,毕竟清净无所著。譬如大海,含受众流;菩萨从十方诸佛所闻法,以般若波罗蜜器大故,能受无量法,持而不忘。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不可譬喻如虚空。如劫烧尽已,大雨弥满,是雨除虚空更无处能受;十方诸佛说法雨,从佛口出,除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更无能受者。

  以是故言:“欲闻十方诸佛说法,当学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见一切佛世界义第五十一之一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见过去、未来诸佛世界,及见现在十方诸佛世界,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若见十方佛,则已见世界,今何以复说“欲见世界”?

  答曰:

  菩萨未深入禅定,若见十方世界山河、草木,心则散乱;故但观诸佛,如“念佛义”中说。行者但观诸佛,不观土地、山河、树木;得禅定力已,随意广观。

  复次,诸清净佛国难见,故言:“欲见诸佛国,当学般若波罗蜜。”又一佛有无量百千种世界,如先说:有严净、有不严净、有杂;有毕竟清净世界难见故,以般若波罗蜜力,乃能得见。譬如天子听正殿,则外人可见;内殿深宫,无能见者。

  问曰:

  十方现在世界可见,过去、未来诸佛世界,云何得见?

  答曰:

  菩萨有见过去、未来三昧,入是三昧已,见过去、未来事,如梦中所见。

  复次,菩萨有不灭际三昧,入是三昧已,不见诸佛有灭者。

  问曰:

  此二法非眼,云何能见?

  答曰:

  此是智慧,假名为眼;如转法轮中,于四谛中得眼、智、明、觉。

  复次,菩萨见十方现在佛世界,定知过去、未来诸佛世界亦尔。所以者何?一切诸佛功德同故,是事如先说。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中,如现在、过去、未来等无异,一如、一法性故,以是故不应难。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闻十方诸佛所说十二部经:修多罗、祇夜、受记经、伽陀、优陀那、因缘经、阿波陀那、如是语经、本生经、广经、未曾有经、论议经,诸声闻等闻与不闻,尽欲诵受持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先说“尽欲闻十方诸佛所说法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所说法者,即此十二部经。

  诸经中直说者,名“修多罗”,所谓四阿含、诸摩诃衍经,及二百五十戒经;出三藏外亦有诸经,皆名“修多罗”。

  诸经中偈,名“祇夜”。

  众生九道中受记,所谓三乘道、六趣道。此人经尔所阿僧祇劫,当作佛,若记尔所岁当作佛;记声闻人今世、后世得道;记辟支佛但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亦皆后世受报。

  诸佛法,欲与众生受记,先皆微笑,无量种光从四牙中出,所谓青、黄、赤、白、缥、紫等。

  从上二牙出者,光照三恶道。从其光明演无量法,说一切作法无常,一切法无我,安隐涅槃。众生得遇斯光、闻说法者,身心安乐,得生人中、天上,从是因缘皆得毕苦。

  从下二牙出者,上照人天,乃至有顶禅。若聋盲、喑哑、狂病,皆得除愈。六欲天人及阿修罗受五欲乐,遇佛光明,闻说法声,皆厌患欲乐,身心安隐。色界诸天受禅定乐时,遇佛光明,闻说法声,亦生厌患,来诣佛所。

  此诸光明,复至十方,遍照六道,作佛事已,还绕身七匝。若记地狱,光从足下入;若记畜生,光从?入;若记饿鬼,光从髀入;若记人道,光从齐入;若记天道,光从胸入;若记声闻,光从口入;若记辟支佛,光从眉间相入;若记得佛,光从顶入。

  若欲受记,先现此相,然后阿难等诸弟子发问。

  一切偈名“祇夜”,六句、三句、五句,句多少不定,亦名祇夜,亦名“伽陀”。

  “优陀那”者,名有法佛必应说而无有问者,佛略开问端。如佛在舍婆提、毗舍佉堂上,阴地经行,自说优陀那,所谓“无我、无我所,是事善哉!”尔时一比丘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无我、无我所,是事善哉?”佛告比丘:“凡夫人未得无漏道,颠倒覆心故,于无我、无我所,心大惊怖。若佛及佛弟子闻好法者,欢喜奉行,无颠倒故,不复更作。”如是等,《杂阿含》中广说。

  又如〈般若波罗蜜品〉中,诸天子赞须菩提所说:“善哉!善哉!希有,世尊!难有,世尊!”是名优陀那。

  又如佛涅槃后,诸弟子抄集要偈,诸无常偈等作无常品,乃至婆罗门偈等作婆罗门品,亦名优陀那。诸有集众妙事,皆名优陀那。

  如是等名优陀那经相。

  “尼陀那”者,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为说是事;毗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

  “阿波陀那”者,与世间相似柔软浅语;如《中阿含》中《长阿波陀那经》,《长阿含》中《大阿波陀那》;《毗尼》中亿耳阿波陀那,二十亿阿波陀那;《解二百五十戒经》中欲阿波陀那一部;菩萨阿波陀那出一部。如是等无量阿波陀那。

  “如是语经”者,有二种:

  一者、结句,言:“我先许说者,今已说竟。”

  二者,三藏、摩诃衍外,更有经名“一目多迦”;有人言“目多迦”。目多迦名出三藏及摩诃衍。何等是?

  如佛说:净饭王强令出家作佛弟子者,佛选择五百人堪任得道者,将至舍婆提。所以者何?以其未离欲,若近亲里,恐其破戒故,将至舍婆提,令舍利弗、目乾连等教化之;初夜、后夜专精不睡,勤修精进,故得道;得道已,佛还将至本生国。一切诸佛法,还本国时,与大会诸天众俱住迦毗罗婆仙人林中。此林去迦毗罗婆城五十里,是诸释游戏园。此诸释子比丘处舍婆提时,初夜、后夜专精不睡,故以夜为长;从林中来,入城乞食,觉道里长远。

  尔时,佛知其心。有一师子来礼佛足,在一面住。佛以是三因缘,故说偈:

  “不寐夜长,  疲惓道长,  愚生死长,
  莫知正法!”

  佛告比丘:“汝未出家时,其心放逸多睡眠故,不觉夜长;今初夜、后夜,专精求道,减省睡眠故,觉夜大长。此迦毗罗婆林,汝本驾乘游戏,不觉为远;今着衣持钵,步行疲极,故觉道长。是师子,鞞婆尸佛时作婆罗门师,见佛说法,来至佛所。尔时,大众以听法故,无共语者,即生恶念,发恶骂言:‘此诸秃辈,与畜生何异!不别好人,不知言语!’以是恶口业故,从鞞婆尸佛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常堕畜生中;此人尔时即应得道,以愚痴故,自作生死长久;今于佛所心清净故,当得解脱。”

  如是等经,名为“出因缘”。于何处出?于三藏、摩诃衍中出,故名为“出”。云何名因缘?是三事之本,名为“因缘经”。

  “本生经”者,昔者菩萨曾为师子,在林中住,与一猕猴共为亲友。猕猴以二子寄于师子。时有鹫鸟,饥行求食,值师子睡,故取猴子而去,住于树上。师子觉已,求猴子不得,见鹫持在树上,而告鹫言:“我受猕猴寄托二子,护之不谨,令汝得去,孤负言信,请从汝索;我为兽中之王,汝为鸟中之主,贵势同等,宜以相还!”鹫言:“汝不知时,吾今饥乏,何论同异!”师子知其叵得,自以利爪掴其胁肉,以贸猴子。

  又过去世时,人民多病黄白痿热;菩萨尔时身为赤鱼,自以其肉施诸病人,以救其疾。

  又昔菩萨作一鸟身,在林中住,见有一人入于深水非人行处,为水神所罥。水神罥法,着不可解;鸟知解法,至香山中取一药草,着其罥上,绳即烂坏,人得脱去。

  如是等无量本生,多有所济,是名“本生经”。

  “广经”者,名摩诃衍,所谓《般若波罗蜜经》、《六波罗蜜经》、《华首经》、《法华经》、《佛本起因缘经》、《云经》、《法云经》、《大云经》。如是等无量阿僧祇诸经,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说。

  “毗佛略(吕夜反,秦言未曾有)经”,如佛现种种神力,众生怪未曾有,所谓佛生时,身放大光明,照三千大千世界及幽闇之处,复照十方无量诸佛三千大千世界。是时于佛母前,有清净好池,以浴菩萨;梵王执盖,帝释洗身,二龙吐水。又生时,不须扶持而行七步,足迹之处,皆有莲华,而发是言:“我是度一切众生老病死者!”地大震动,天雨众花,树出音声,作天伎乐。

  如是等无量希有事,是名未曾有经。

  “论议经”者,答诸问者,释其所以。又复广说诸义。

  如佛说四谛。何等是四?所谓四圣谛。何等是四?所谓苦、集、灭、道圣谛。是名“论议”。何等为苦圣谛?所谓生苦等八种苦。何等是生苦?所谓诸众生各各生处,是中受苦。如是等问答,广解其义,是名“优波提舍”。

  如摩诃衍中,佛说六波罗蜜。何等六?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何等是檀波罗蜜?檀波罗蜜有二种:一者、具足,二者、不具足。何等是具足?与般若波罗蜜和合,乃至十住菩萨所得,是名具足。不具足者,初发菩萨心,未得无生忍法、未与般若波罗蜜和合,是名不具足。乃至禅波罗蜜,亦如是。般若波罗蜜具足者,有方便力;未具足者,无方便力。

  复次,佛所说论议经,及摩诃迦栴延所解修多罗,乃至像法凡夫人如法说者,亦名“优波提舍”。

  声闻所不闻者,佛独与菩萨说法,无诸声闻听者。又佛以神通力,变身无数,遍至十方一乘世界说法。又复佛为欲天、色天说法,无诸弟子,故不得闻。

  问曰:

  诸六通阿罗汉,若佛说时,虽不在坐,以天耳、天眼可得见闻,若以宿命通并知过去事,何以不闻?

  答曰:

  诸声闻神通力所不及处,是故不闻。

  复次,佛为诸大菩萨说《不可思议解脱经》,舍利弗、目连在佛左右而不得闻,以不种是闻大乘行法因缘故。譬如坐禅人入一切处定中,能使一切皆水皆火,而余人不见;如《不可思议解脱经》中广说。

  “尽欲受持”者,闻而奉行为“受”,久久不失为“持”。◎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