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成唯识论述记集成编卷第三十八(九本之一)

  (初纸右)论若唯有识(至)说有三性(文)。三性之义。相宗纲要经论不同。新旧亦别。旧经论中虽义亦通。然唐三藏善达方音翻传详明无有疏漏。瑜伽伦记十九下(三十二右)云。三性之义古来大德种种解释。乃有多涂。且如奘法师出三种义章。最明为好。彼立三性。以三门分别。一情事理门。二尘识理门。三染净通门。执有人法定性之境名遍计所执。因缘之事名依他。无相等理名圆成实。是故论云。迷藤执蛇名遍计所执。四尘藤体是依他。藤蛇空理名圆成实。第二门中。境名遍计所执。识为依他。无相无生是圆成实。是故论主不取识为遍计所执。取识变异为无我等。尘名遍计所执。第三门中。染名遍计所执。净为圆成实。依他性者。即通染净故。论云。若缘遍计所执此识应成染。若缘圆成实此识应成净。是故染名遍计所执。净为圆成实。能缘依他即通染净。既有三门。依瑜伽文。但初门是。余二即非。以新译经论。上下但有情事门(乃至)备云。凡辨三性经论不同。且略分别作九门解。一名义净门。如中边论说。诸法名者。是分别性。唯由义执名为实。所目法者。是依他性。四种清净是真实性。二义名净门。如摄论说。所目义是分别性。谓依名执名下义为实。能目名是依他性故。论云。显名是依他。显义是分别。四种清净是真实性。三尘识门。如楞伽经说。五法藏中相名二种名分别性。妄想一种名依他性。正智如如名真实性。四情事理门。如佛性论说。分别性者。于五事中不摄。以情计有。而无事体故。相名分别。正智四法名依他。真如一法名真实性。五末本净门。如摄论说。一切染法是分别性。阿赖耶识是依他性。四种清净是真实性。六情染净门。如摄论中引毗佛略经说。如偈云。幼等显依他。说无显分别。说四种净当知是真实。七染通净门。如摄论中引阿毗达磨经。如金藏立等喻。八谛理通门。如中边论及涅槃经说四谛皆通三性。九通别相门。如三无性论及显扬论论能言所言相名通三性。能言所言摄属性是遍计所执性。执著相是依他起性。无执著相是真实。今依此论。就第四情事理门将五事摄于三性。成唯识论亦存此门。显无杂乱。
  (初纸右)令难意云(至)故非唯识(文)。义演云。疏今难意云若离内识至不应唯识者。此中难意。若有识无心外法者。应但有一个依他起性。以此依他是识心故应无余二性。以遍计所执其体是无法非缘虑故。又圆成实性体即真如。既非识心。不能缘虑。故此二性是非识心。即心外法无故言唯识。应但有一性无遍计·圆成二法。故离云经既三不应唯识。
  (二纸左)今依正义四句分别(文)。义演云。疏今依正义四句分别者。即依护法宗辨四句如疏。第三句亦遍亦计。谓第六识等者。取二执俱起心心所遍缘五蕴为我。遍缘十八界为法。不取缘一个法。以非是返故。若依不正义安慧宗辨四句。八识皆有执如云。有计非边。谓第八·第七及前五识。有遍非计。谓无漏等。有亦遍亦计。谓第六识。若作此解无第四句。
  (三纸左)论谓所妄执(至)自性差别(文)。演秘云。论此所妄执至自性差别者。问。法中自性差别可知。我二云何。答。但总为我名为自性。遍常等差名为差别。即离蕴等皆悉准知。亦即因明我于为自性差别等也(文)。
  (三纸左)后以行相明起计失(文)。义蕴云。疏后以行相明起计失者。第二句言遍计者。谓能缘行相。言种种物者。即所执我法。此以能缘行相显返所执过失也。
  (四纸右)又所计无法(至)种种相故(文)。义演云。疏又所计无法亦可名物等者。此第二解。即约遍计所执性。名为物为种种也。体虽是无以妄执时相当情现。
  (四纸左)如前第七卷等所引理教(文)。第七论(二十右)云。应更礭陈成此教理。如契经说。阿毗达磨经等。
  (四纸左)所依执处与前师异(文)。义演云。疏所依○师异者。前师第二句是遍计行相。第二说第二句所遍计境。即依他·圆成是所执之处也。
  (五纸右)然摄大乘等但说依(文)。无性论第四(十八左)本云。若遍计所执自性依依他起。实无所有。似义显现(文)。无性释曰。依依他起者。谓依唯识依他起性。实无所有。似义显现者。谓实无体。但似其义相貌显现。若体实无。云何名义。为避此难。是故说言似义显现(文)又(十九右)云。又依他起自性名所返计。
  (五纸右)然如摄论第四五卷说(至)中下半颂(文)。无摄论(十九右)云。论云。复次有能边计。有所遍计。遍计所执自性乃成此中。何者能遍计。何者所遍计。何者遍计所执乃至广说(文)。此明摄论说与此论中第二师解同也。
  (五纸右)上但重解初颂所执(文)。义演云。疏上但○所执者。意说。从论初句显能遍计识至此已来。即熏解前遍计所执颂也。起今说者。即初颂中第三句云此遍计所执。文寻下解第三句处也。
  (六纸右)楞伽中边等文(文)。十卷楞伽第二(初左)中边上(五右)之文。如上屡引。
  (六纸左)论皆似所取能取现故(文)。演秘云。论皆似所取能取现故者。问。何以得知。似能所取皆名为执。答。无性论第四云。依他起者。谓依业烦恼所取能取遍计随念而得起故。又云。如前所说身等。诸识所取能取虚妄分别安立为性。又云。譬如鹿爱自相续力安立似水所取能取邪遍计性。当知名为依他起性。以此故知。有二取者。皆名为执。问。所执二相为但不但。答。有义此文是总理实随心。执能取时有能取相。所取亦尔。非一切时执二取故(文)。
  (六纸左)摄大乘论(至)皆作是说(文)。第四(初)中边上(初)如上已引。
  (六纸左)瑜伽第五十一(至)为所缘故(文)。五十一(四右)云。阿赖耶识由于二种所缘境转。一由了别内执受故。二由了别外无分别器相故。了别内执受者。谓能了别遍计所执·自性妄习执气及诸色根·根所依处。此于有色界若在无色唯有习气执受了别等(文)显扬十七(十五右)全同。
  (六纸右)论说阿赖耶(至)为所缘故(文)。演秘云。论说阿赖耶至为所缘故者。问。此欲证何。答。有义二释。一证能熏有漏七识皆有其执。二通证八。说能生因皆有执故。问。此师第六许有二执。二执俱不。答。有义二释。一云同护法。二云不俱。如第七我无法执故(文)义蕴云。论说阿赖耶以遍计种为所缘等者。此师意云。赖耶遍缘一切有漏种子。既并名妄执习气。故知诸有漏心皆能遍计。此通证八识。有漏心心所皆名能边计。以从彼种之所生故。以彼所熏名遍计故(文)义演云。第十一本(二十二右)云。问。安慧意二分是遍计所执。体既由如兔角等。如何乃而熏种耶。答。言能熏种者。但自证分熏。见相不熏。是此师意。然自性是依他起。取熏种子乃是假。亦说是遍计所执。问。彼种子如何生实自性分耶。答。是此师意计。未可和会。问。若唯自证熏者。何故下疏云。能生种者有二能。二能者。即是相分二种子也。何故相违。答。自证缘见相时亦熏种子。后二分从此种生。问。如何自证分而缘相分耶。答。彼意计自证分隔见分缘根尘等相分相分是假。
  (六纸左)瑜伽七十六(至)分别习气(文)。七十六(初左)引解深密经。第一(十六左)云。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各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
  (七纸右)摄论第四但说意耶(文)。无性摄论第四(十九左)云。何者遍计所执自性。当知意识是能遍。有分别故。
  (七纸右)如小乘中(至)但名业道(文)。义蕴云。疏贪等三法是道非业者。思所履故。通苦乐故(文)俱舍十七(初右)云。十业道中。后三唯道业之道故立业道名。彼相应思说名为业。彼转故转。彼行故行。如彼势力而造作故。前七是业。身语业故。亦业之道。思所游故。由能等起身语业思托身语业为境转故。业业之道。立业道名故。于此之中言业道者。具显业道业业道义。虽不同类而一为余。于世界中俱极成故(文)光记十七(初右)云。论曰至而造作故者。释上句。于十不善业道之中。后三贪·嗔·邪见。唯道思业之道故立业道名。彼贪等相应思说名为业。彼贪等转故思转。彼贪等行故思行。如彼贪等势力而思有造作故。贪等是思依托处故名业之道。前七是业至立业道名者。释下句。于十不善业道之中。前七体是业。身语业性故。亦业之道为彼思业。所游履故。由因等起身语业思托身语业为境转故名业业之道。上业是身语业。下业是思业。业及业之道总立业道名故。于此中至俱极成故者。此显名。同摄诸异类故。于此释业道名中。言业道者。具显后三业道前七业业道义。若言业道。业是贪相应思。道是思相应贪等。若言业业道。上业是身语。下业是因等起思。道是身语。此中意说。一业显多业。一道显多道。虽复业道性类不同。业名同故。故而一业名为余业故。道名同故。而一道名为余道故。如斯之类于世间中于典籍中俱极成故也。极成者。如言车牛。虽多车牛性类不同。车牛名同。而一车牛名为余车牛故。典极成者。如言识住。虽四识住性类不同。识住名同。而一识住名为余识住故(文)枢要下末(三十左)云。瑜伽六十解业业道等。与唯识第一相违。勘之(文)。
  (八纸右)论计度分别能遍计故(文)。演秘云。论计度分别能遍计故者。此同无著摄论所说。无性释云。当知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故者。由有显示随念分别。取杂柔故。释曰。杂柔即是相应俱起义也。意识由与二分别俱故。能分别显示即是计度异名。亦名思择。论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者。无始生死所有意识戏论名言熏习种子。为此生因。释曰。显自见分所熏种子。是自现行亲生因体。论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者。谓无边色等影识。名言熏习种子为因。似彼生故。是故一切无边行相分别而转。释曰。缘十八界及他识等相分之中熏成种者。总名用他。由斯意识似一切生。故有无边行相而转。非五·八识得有斯事(文)杂糅之糅檗本作染。鲜本作糅。今谓。显示者。准疏及演秘。为计度异名。然观无性论。似语能说之义。虽为所说分别之名。观玄奘世亲摄论云。为欲显示由此品类能遍计度故。又捡译论文。显示之言即是能说之义。非谓所说分别之名。疏中引世亲论云。唯言由此品类能遍计度。略去为欲显示之四字。岂非为成已义刊圣所说耶。答。前不言乎。论及本疏多依无性。以世亲论多有略说故。有难解故。非全不用。前来既然。今亦应尔。予谓。疏主之释每为确论。岂妄牵胸臆无有典据乎。真谛论十六(三纸右)云。论曰。此中我法名分别。何法所分别。何法名分别性。释曰。一一别。问。求其异相。论曰。意识是分别。具三种分别故。释曰。此下答三问。此即答第一问。六识之中但以意识为分别。以意识具自性·忆持·显示三分别故。五识则不尔。论曰。何以故。释曰。何以故意识具三分别。乃至广说。准此论文。明知显示即计度之异称也。旧云自性·忆持·显示三分别。新云自性·随念·计度三分别。言异意同。犹如眼目异呼。
  (八纸右)此言不尔(至)五八不尔(文)。义演云。疏此言不尔三分别中计度分别乃至五八不尔者。护法解云。即将三分别中计度分别。而摄得七分别。七分别。皆是此计度分别也。然前第七说。若准瑜伽第一。说七分别皆是第六意识不共业。又七分别是寻伺差别。即唯在第 六识中有。不遍余识。若准对法论七分别。非是寻伺差别。七分别者。所谓有相·无相·染污·不染污·寻求·伺察·任运。如第七识中与四惑相应故是染污分别。若第七识与平等性智相应分别名不染污分别。故知第七亦返计收(文)义蕴云。疏此言不尔三分别中计度分别能为七中有相等者。七中唯有相缘过去。计度分明通缘三世。故有相等是计度摄。即明计度。非五·八有。问。此中答意唯明计度分别五·八识无如何显此第七中有。非普计故。答。杂集论说计度分别者于去来今不现事思摄行分别。第七既与我见相应。名思构行。不要普计方名计度。五八不尔。故彼非有。问。彼云。于不现见事思构名为计度·第七缘八。何不现事。答。所执我无名不现见事。于理何违。问。既有相等计度中收。瑜伽论说。寻伺有七。即七分别准知。计度亦是寻伺。而第七识非寻伺俱。云何此说计度分别第七识有。答。瑜伽第五说。诸寻伺皆分别。有分别非寻伺。故知三七分别不必皆是寻伺。由此第七有计度也。问。杂集说。三分别唯在一意识。何故今言计度第七有耶。答。岂可自相分别五八无耶。故知彼论解三分别。唯约寻伺为体。等者说偏言意识。既有分别非皆寻伺。由此计度第七非无。又彼论依随转门说。三分别寻伺为体。不说七。
  (八纸左)无性云(至)余亦有故(文)。义蕴云。疏无性云意识有分别至余亦有故者。谓安慧等云。彼言显示。即是自性分别。非计度也。故此难云。非是自性。即余识且有。何故唯言意识有耶。问。既显计度唯意有。今证第七。何理相应。答。如前所言。意及识故。云何计度名显示耶。答。执实何我法。当情现故名显示。
  (九纸右)又一切八识简无漏心(文)。义蕴云。疏又一切八识简无漏心等者。安慧云。虽诸识因中并能计度。然第六因通无漏。或无分别。若总言遍计有相监失故。彼论但言意识是遍计而有分别。简彼一分无漏意识。非唯意及意识能遍计也。  
  (九纸右)世亲摄论(至)能遍计度(文)。世亲摄论四(十四右)云。释曰。复次云何遍计能遍计者。谓意识名能遍计。依他起性名所遍计。为欲显示由此品类能遍计度故。
  (九纸右)论执我法者必是惠故(文)。演秘云。论执我法者必是惠故者。问。护法五识得与惠俱。今难他岂不自噬。答。有义两释。一云五识无胜惠故。劣不能执。二云此因唯难第八。详曰。夫有执者。必有惠俱不言。有惠皆是其执。由彼有漏心皆许执故。以无惠而为难故。二解未为善释。然不离难思之可悟(已上)今论疏有恒字。其意可知。
  (九纸左)彼前师言(至)性便相返(文)。义演云。疏彼前师言至寻伺俱起者。意云。安慧说。且如小乘寻伺粗细别寻伺是俱起。善与无明正相违何妨亦俱起。疏寻伺性顺可许俱起。善心无明便相违返者。护法通云。寻思性相顺。寻伺许俱生喜与无明性相违。善与无明不可俱起。
  (九纸右)若言一切(至)行相轻故者(文)。义演云。疏若言一切有漏三性心至行相轻故者。安慧云。一切有漏三性心皆名不善。说有漏心名善者。即不善行相轻故名为善也。问。如何一切有漏心皆名不善。答。不善有四。一自性不善。无惭等。二者相应不善。谓贪等相应烦恼。三者等起不善。谓所发业身语业等。四胜义不善。谓一切有漏善等三性。皆名为胜义不善故一切有漏三性心皆是不善。明知三性心中皆悉有执。
  (十纸左)论曾无有执非能熏故(文)。义蕴云。问。护法五识既是能熏何不许执。答。今说。是执必能熏。何废能熏不是执。故五识及善心等。虽是能熏而非是执。若尔安慧言。我计能熏必是执。何废是执不能熏。故第八心心所是执非能熏。于理何失。答。此例不然。能熏有四义。义具是能熏。第八执不无具应能熏。
  (十纸左)应第八识(至)比量相违(文)。义演云。疏应第八识至比量相违者。故立量云第八识(有法)应亦能熏(宗法)许有执故(同)如前七识(喻)汝若言第八识虽有执而不能熏者。即与比量相违。
  (十一右)楞伽中边(至)说亦因此(文)。楞伽第三(初左)中边上(五右)显扬十六(九右)文如上引。
  (十二右)佛地第七(至)与佛地不同(文)。佛地第七(三左)云。有义法执及无明等。遍在一切善恶无记有漏心品及与二乘无漏心品。皆不了达法无我故。皆似相分见分起故(文)演秘云。疏准二十释至亦有法执者。二十唯识明他心智。通漏无漏。释彼无漏他心智者。而有三义。一师解。彼菩萨无漏他心智体亦有法执。论云。不知如佛智者。明知有执不知。即是无知之义。由彼无知犹未断故。而蔽于心故不如佛(文)二十述记下(五十三左)云。此前二说皆有漏智。若是无漏他心智者。如成唯识。略有三说。诸后得智有二分耶。有义俱无。离二取故。故问。有漏心初师所说。然佛他论虽无漏心有相无相略有三说。约后得智即无此义。此师菩萨及二乘等。诸无漏心皆有法执。佛地论中亦有此义。似二取现。说有见相。见相即是遍计所执体。是无法。说能取是所执故。无无处。正说依他起故。唯二等者。但自证分。似于二现。说之为二。依他性中实无有二。说为他心智。如有漏心说。问。然佛此智有相见不。有见无相。不同二乘等诸无漏心。佛之见分亲了他心名他心智。释此理妨。如次下师。故此论说除佛以外知自他心智虚妄显现二取分别犹未断等。与佛有异。佛无执故。不知如佛净智行境。有义后得智见有相无。说此智品有分别故。圣智皆能亲照境故不执。若故说虽二取此第二说。佛地论中更有证文。不能繁引。乃至广说。今此二义前解为胜。
  (十二右)论说言(至)如镜等故(文)。佛地论三(四右)云。能现能生一切境界诸智影像。一切身土影像。所依住持一切佛地功德。穷未来际无有断尽。如是名为大圆镜智(文)如后三智现身土等。次下具说。大圆镜智现一切境。论中处处广说。不遑繁述。
  (十三右)本业璎珞经(至)师义(文)。下卷(八右)云。佛子而言善恶一心者。是洴沙王国中外道安陀师偈。明暗一相。善恶一心。佛子我法正义。而可得言善恶同一行者。而不得善恶同一心。古佛常说无相智火灭无明暗。而善恶二别而言同一果者亦无是处(文)义演云。屏沙王者。即是频婆娑罗之国。承事外道名安陀偈者。但览错本不检本经。故致斯误(文)义蕴云。疏明暗一相至安陀师义者。应云安陀师偈义。即屏沙国之外道也。问。彼云明暗一相者。有何意耶。答。相传解云。由彼师见眩翳人等明而不见如暗。明眼者暗而能见如鸺鹠之鸟故。明智·明暗无差。但由眼根异。为善之心即能作恶。犹如手等为善为恶。故说一心非如大乘其种各别(已上)今谓。义演及此释并言安陀偈师是误。然按佛本行经。彼云。如来未成道时。安陀偈师所学算法。又云。偈师答言。算法不得说等(瑜伽论记十四下三十一右所引)准此经文叵必谓误。
  (十三左)论若无缘用应非智等(文)。义灯六末(四十一左)云。论名无缘用等者。难安慧师。佛菩萨智非智品。无见分能缘用故。如虚空等。护法可尔。难陀如何。唯一见分更无别用故。安慧却诰。若要有用。方是能缘。应有无究过。见分不起能缘之用。应不能缘。解云。准此非难陀难。但护法等。若尔亦有无究之过。若见能缘不更不用。应有不定。答。无无究过。以见分用从能亦能非须作用。
  (十三左)更有别释如第二卷(文)。第二论。
  (十三左)论由斯理趣等(文)。义灯六末(四十二右)云。论由斯理趣等者。诰上。疏云五·八名识入意识摄未见文故者。若尔第七名意合名意识。准何得知。答。第七别名意。通名为识。通别合目。应彼开合。用依体起。合用体开。
  (十四右)摄大乘第四(至)之差别(文)。世亲摄论四(十五左)云。自性遍计执故者。如于眼等遍计执眼等自性。差别遍计执故者。如即于彼眼等自性遍计执为常等无量差别。
  (十四右)七十三说(至)二名施设(文)。七十三(十四右)云。何遍计名自性。谓有二种。一无差别。二有差别。无为别者。谓遍计一切法所有名。有差别者。谓遍计名此为色。此名为爱。此名为想。此名为行。此名为识。如是等类无量无数。差别法中各各别名。又十(五左)云。复次遍计所执自性执。当知略有二种。一加行执。二名施设执。加行执当知复有五种。一贪爱加行故(演秘释曰。以此加行而起执也。贪·瞋如次为会·别离二加行也)二瞋恚加行故。三合会伽行故。四别离行加故。五舍随与加行故。名施设执当知复有二种。一非文字所作。二文字所作。非文字所作者。谓执此为何物。云何此物。此物是何。此物云何。文字所作者。谓执此为此物。此物如是。或色乃至或识。或有为或无为。或常或无常。或善或不善。或无记。如是等。
  (十四右)显扬十六(至)非文字(文)显扬十六(七右)余如上瑜伽文
  (十四右)七十四说(至)二随眠(文)。七十四(三右)云。又于依他起自性中。当知有二种遍计所执自性执。一者随觉。二者串习气随眠(文)演秘云。释曰。如次现种是能遍计心所计之境。
  (十四左)三者谓一(至)如对法第二说(文)。对法第二(十二右)云。自性分别者。谓于现在所受诸行自相行分别。随念分别者。谓于昔曾所受诸行追念行分别。计度分别者。谓于者来今不现见事。思构行分别(文)对法钞三(十九左)云。摄论第四云。缘体者。名自性分别。缘义者。差别分别。或依境。境中有总有别。七十三云。一无差别。二有差分别。此皆依境。或依境中体用差别。开体令用。分之为三。谓我法用体用相随。遍计所取相者。谓遍计此色是眼所取。此是耳鼻舌身意所取。又复遍计此受想行识。是欲界意所取。此是色界意所取。此是无色界意所取。此是不系意所取。遍计能取相者。谓遍计此色是色能取。此色是声香味解法能取(文)演秘云。又按七十三。计自相等四之差别云。谓计三科诸法自性。名计自性。谓计色等一切诸法有见无见无漏漏等一切差别种种道理。名计差别。谓计色等一切诸法。是彼各各三界三性漏无漏等心心所取。名计所取。谓计色等能取色等。及计心心所取诸法。名计能取依体起合用体开。
  (十四左)四者摄论(至)不善各言者(文)。摄论第四(二十三右)无性释曰。善名言者。谓自意趣在语前。行领解具足。故名有觉。与此相违说名无觉(文)世亲释第四(十六右)云。善名言者。谓解名言。不善名言者。谓牛羊等。虽有分别。然于文字不能解了。
  (十四左)七十三说(至)四计能取(文)。七十三(十三右)云。云何遍计义自性。谓有四种。一遍计自相。二遍计差别相。三遍计所取相。四遍计能取相。遍计自相者。谓遍计此事是色自性。乃此事是识自性。此事是眼自性。乃至此事是法自性。遍计差别相者。谓遍计此色是可意。此色是不可意。此色是非可意非不可意。此色是有见。此色是无见。此色是有对。此色是无对。此色是有漏。此色是无漏。此色是有为。此色是无为。如是等类差别道理。遍计此色所有差别。如色如是余蕴一切处等当知亦尔。边计所取相者。谓遍计此色是眼所取。此是耳鼻舌身意所取。又复遍计此受相行识是欲界意所取。此是色界意所取。又复遍计此受相行识是欲界意所取。此是色界意所取。此是无色界意所取。此是不系意所取。遍计能取相者。谓遍计此色是色能取。此色是声香味触法能取(文)演秘。
  (十四左)五者摄论(至)依二计三(文)。无性第四(二十三右)云。论曰。如是遍计复有五种。一依名遍计义自性。谓如是名有如是义。二依义遍计名自性。谓如是义有如是名。三依名遍计名自性。谓遍计度未了义名。四依义遍计义自性。谓遍计度未了名义。五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释曰。依名遍计名自性。谓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释曰。依名遍计名自性者。如生在椰子洲人。闻说牛声不了其义。数数分别如是牛声。依义分别义自性者。谓曾未习相。与有想更互相应。欻见牛身。数数分别如是牛声。依二遍计二自性者。谓依假立能诠所诠分别二种(文)演秘释第三已下云。谓了其名未了彼事。执名为实故。瑜伽云。谓不了色事。分别色名。四依义遍计义自性。谓遍计度未了名义。五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
  (十五左)显扬十六(至)与至同(文)。显扬十六(七右)云。云何等为五。一依名遍计义自性。二依义遍计名自性。三依名遍计名自性。四依义边计义自性。五依二返计二自性。依名遍计义自性者。如有计执此物既名为色。必应定有色体真实。此物既名为受想行识等。必应定有受想行识等体性真实。依义遍计名自性者。如有计执此物名色为不名色。此物名受想行识等(文)七十三(十四左)亦同。
  (十五右)七十三文(至)能所取等(文)。七十三(十三右)云。何遍计义自性。谓有四种。一遍计自相。二遍计差别相。三遍计所取相。四遍计能取相。遍计自相者。谓遍计此事是色自性。乃至此事是识自性。此事是眼自性。乃至此事是法自性。遍计差别相者。谓遍计此色是可意。此色是非可意非不可意。此色是有见。此色是无见。此色见有对。此色是无对。此色是有漏。此色是无漏。此色是有为。此色是无为。如是等类差别道理。遍计此色所有差别。如色如是余蕴一切处等当知亦尔。遍计所取相者。谓遍计此色是眼所取。此是耳鼻舌身意所取。又复遍计此受想行识是欲界意所取。此是色界意所取。此是无色界意所取。此是不系意所取。遍计能取相者。谓遍计此色是色能取。此色是声香味触法能取。又复遍计此受想行识是色能取。此是声香味触法能取。云何遍计名自性。谓有二种。一无差别。二者差别。无差别者。谓遍计一切一切法所有名有。差别者。谓遍计此名为色。此名为受。此名为想。此名为行。此名为识。如是等类无量无数差别法中各各别名。云何遍计杂染自性。谓遍计此色有贪。有瞋有痴。不能远离贪瞋痴系。又与信等一切善法而不相应。又复遍计此受此想此行此识。有贪有瞋有痴不能远离贪瞋痴系人。与信等一切善法而不相应。云何遍计清净自性。谓与上相违。等知其相。云何遍计非杂染清净自性。谓遍计此色是所取。此是能取。此受想行识是所取。此是能取。又于一切无记法中遍计所有无记诸法(文)演秘云。又按七十三计自相等四差别云。谓计三科诸法自性名计自性。谓计色等一切诸法有见。无见无漏。漏等一切差别种种道理名计差别。谓计色等一切诸法是彼各各三界三性漏无漏等心心所取名计所取。谓计色等能取色等。及计心心所能取诸法名计能取。又依名计义等者。按无性摄论第五本云。一依名遍计义自性。谓如是名有如是义。二依义遍计名自性。谓如是义有如是名。三依名遍计名自性。谓遍计度未了义名。释曰。谓了其名未了彼事。执名为实故。瑜伽云。谓不了色事。分别色名。四依义遍计义自性。谓遍计度未了名义。五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又按七十三。计义自性等五种差别者。初义自性。有四差别。即前所引计能所取等四种是也。二名自性。即前所引差无差别二名是也。三染自性。谓计此色有贪瞋痴。不能远离贪瞋痴系。又与一切善不相应。计余蕴等亦复如是。四净自性反染应知。五非染净。但计诸法是能所取。
  (十五右)复有五种(至)与此文同(文)显扬十六(七右)云。五加行遍计。此复五种。一贪爱加行。二瞋恚加行。三合会加行。四别离加行。五随舍加行(文)然瑜伽中第五云舍随与。瑜伽七十三(十五右)云。复次遍计所执自性执。当知略有二种。一加行执。二名施设执。加行执当知复有五种。一贪受加行故。二瞋恚加行故。三合会加行故。四别离加行故。五舍随与加行故(文)演秘云。又显扬十六第五加行即是前二之加行是也。六非文等亦同前二。故不重引(文)。
  (十五右)复有五(至)自性执(文)。瑜伽七十三(十五左)云。复次微细执着。当知五种。一于无常常执。二于苦乐执。三于不净净执。四于无我我执。五于诸相中遍计所执自性执。
  (十五右)六者显扬(至)非文学所起(文)。显扬十六(六左)云。论曰。由有六种遍计差别故。遍计所执自性亦有六种。何等名为六种遍计。一自性遍计。谓边计色等实有自相。二差别遍计。谓边计色等决定实有有色无色有见无见等诸差别相。三觉悟遍计。谓善名言者所有遍计。四随眠边计。谓不善名言者所有遍计。五伽行遍计。此复五种(贪等五种如上已引)六名遍计。此复二种。一文字所起。二非文字所起者。如有计执此为何物云何此物。此物是何。此物云何。文字所起者。如有计执。此为此物。此物如是。或色或乃至识。或有为或无为。或常或无常。或善或不善。或无记。如是等。
  (十五左)七者即七分别(至)第二说(文)。瑜伽第一(十右)对法第二(十二右)之文。如上具释。
  (十五左)八者即八分别(至)十六等说(文)。显扬十六(八右)云。论曰。八种分别能生三事。何等为三。一分别戏论所依缘事。二见我慢事。三贪瞋痴事。八种分别者。一自性分别。于谓色等想事分别色等所有自性。二差别分别。谓即于色等想事释诸分别。此有色此无色。此有见此无见。此有对此无对。如是等无量差别。以自性分别为依处。故分别种种差别之义。三总执分别。谓即于色等想事所立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设所引分别。由于积聚多法总执为因分别转故。又施舍军林等。及于饮食衣乘等想事。所立舍等假想施设所引寻思。四我分别。谓若事有漏有取长时数习我执所聚。由数习邪执自见处事为缘所起虚妄分别。五我所分别。谓若事有漏有取长时数习我所执所聚。由数习邪执自见处事为缘所起虚妄分别。六爱分别。谓缘净妙可意事境分别。七不爱分别。谓缘不净如不可意事境分别。八爱俱相违分别。谓缘净不净可意不可意俱离事境分别。如是略说有二种。谓分别自体及分别所依所缘事。此中自性分别·差别分别·物执分别。此三分别能生分别戏论所依事·分别戏论所缘事。谓色等想事为依缘故。名想言说所摄·名想言说所显·分别戏论。即于此事分别计度无量种种众多差别。此中我分别·我所分别此二分别。能生余见根本及慢根本身见。及能生余慢根本我慢。此中爱分别·不爱分别·俱相违分别。如其所应生贪·瞋·痴。是故如此八种分别为起此三种事。若欲略说分别体性。所谓三界诸心心法。
  (十六右)如瑜伽第三十六(文)。瑜伽三十六(十九左)云。又诸愚夫由于如是所显真如不了知故从是因缘八分别转。能生三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云何名为八种分别。一者自性分别。二者差别分别。三者总执分别。四者我分别。五者我所分别。六者爱分别。七者非爱分别。八者彼俱相违分别。云何如是八种分别能生三事。谓若自性分别。若差别分别。若总执分别。此三分别此生分别戏论所依·分别戏论所缘事。谓色等想事为依缘。故名想言说所摄。名想言说所显。分别戏论即于此事分别计度非一众多品类。若别。若我分别。若我所分别。此二分别能生一切余见根本及慢根本萨迦耶见。及能生一切余慢根本所有我慢。若爱分别。若非爱分别。若波波俱相违分别。如其所应能生贪欲·愚痴·瞋恚。是名八种分别能生如是三事。谓分别戏论所依缘事。见我慢事。贪瞋痴事当知。此中分别戏论所依缘事·为所依止。生萨迦耶见及以我慢萨迦耶见。我慢为依生贪瞋痴。由此三事普能显现一切世间流转品法。云何名为自性分别。谓于一切色等想事分别色等种种自性所有寻思。如是名为自性分别。云何名为差别分别。谓即于彼色等想事。谓此有色。谓此无色。谓此有见。谓此无见。谓此有对。谓此无对。谓此有漏。谓此无漏。谓此有为。谓此无为。谓如是能。谓此不善。谓此无记。谓此过去。谓此未来。谓此现在。由如是等无量品类差别道理。即施自性分别·依所分别·种种彼差别义。如是名为差别分别。云何名为想执分别。谓即于彼色等相事。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设所引分别。于总多法于总执为因分别而转。于舍军林饮食衣乘等假想施设所引分别。如是名为想执分别。云何名为我我所分别。谓若谓事有漏有取。长时数习我我所执之我积聚。由宿串习彼邪执故。自见处事为缘所生虚妄分别。如是名为我我所分别。谓何名为爱分别。为缘净妙可意事境所生分别。云何名为非爱分别。谓缘不净妙不可意事境所生分别。云何名为彼相违分别。谓缘净妙不净妙可意不可意俱离事境所生分别。此中所说略有二种。一者分别自性。二者分别所依分别所缘事。如是二种无始世来应知展转更互为因。谓过去世分别为因能生现在分别所依及所缘事。现在分别所依缘事既得生已。复能为因生。现在世由彼为缘所起分别。于今分别不了知故复生当来所依缘事。彼当生故决定当生依彼缘彼所起分别(文)略纂十(三十三左)曰。论云。云何名为八种分别。一者自性。二者差别。三总执。四我。五我所。六爱。七非爱。八俱相违。前三法执方便。四五人执方便。后三三毒方便。又前三通二种方便。四五唯人执方便。此八分别皆不取法执人执等正起时。以法执不感报故。既云能生三事。故知取法执等方便。若尔我见通不善性。何故不取者。若无记我见者不取。余不善者取之。后三不取根本者。简方便能生及根本所生异。意明后三为方便。能生根本三毒故亦取方便也。若与七分别相收。如文自思前三能生根尘二法故。论云。分别戏论所依所缘事即根尘也。论云。谓色等想事为依缘故等乃至非一众多品数差别者。谓色等想事为所依为所缘故名想事。言说所摄名想。言说所显分别戏论。非一生所生者。即有为所摄名所摄。通无漏法。今又解。前言无漏者。不是三分别所生所别所生所生者。余所生者。谓名眷属。所显者。谓诸根尘等法是名所显。故第四·第五分别能生诸见根本我见诸慢根本我见。以我见慢为余见慢根本故。若后三能生三毒。论解总执分别中。云我及有情命者等。其我我所分别中亦计我见。此有何异。答曰。前总执约二执我我所分别。唯人执故有别也(文)演秘云。又按瑜伽论三十六等。八分别者。分别色等种种自性名自性分别。分别色等有见无见三性三界三世对等一切道理名差别分别。总执一切情与非情假实诸法。因起分别名总执分别。依五蕴等而执为我及我所。故名我我所二种分别。缘诸净妙可意之境。而生分别名爱分别。谓缘不净不可意境。所起分别名非爱分别。缘净不净可不可意俱离事境。所生分别名俱相违分别。生三事者。初三分别生第一事。次二分别生第二事。后三分别生第三事(文)今谓。准上诸文。今疏云一谓戏论所依想色事者。恐是写误。应作戏论依缘色等想事。不尔义理不通。
  (十六右)九结俱品执亦是。九结者。如对法相等。
  (十六右)十者即(至)非能遍计(文)。无性摄论第四(二十四右)对法第十四(十八右)云。虚妄分别者。略有十种。谓根本分别。相分别。相显现分别。相变异分别。相显现变异分别。他引分别。不如理分别。如理分别。执着分别。散乱分别。根本分别者。谓阿赖耶识。是一切分别种子故。相分别者。谓身所居处所受用识。是所取相故。彼复如其次第。以诸色根器世界色等境界为相。相三现分别者。谓六识身及意。如前所说。所取相而显现故。相变异分别者。谓如前所说。身等相变异生起。相显现变异分别者。谓如前所说。眼识等相显现于苦乐等位差别生起。他引分别者。谓教法所摄名句文身相。此复二种。一恶说法律为体。二善说法律为体。由此增上力如其次第引二作意所摄。谓不如理分别·如理分别。执着分别者。谓不如理分别所起六十二见所摄所有分别。散乱分别者。谓如理分别所起无性等执为相所有分别(文)今谓。此根本等十分别与摄论所列名次不别。又连次别说十分别。配释初分般若。枢要下末(三十右)云。对法十四说。说十分别。谓无性分别。有性分别。增益分别。损减分别。一性分别。异性分别。自性分别。若别分别。随名义分别。随义名分别。广如彼配释般若经文(文)。
  (十六左)一根本分别等(文)。无性摄论第四(二十四右)云。释曰。根本分别者。谓阿赖耶识是余分别根本。自性亦是分别故名根本分别。缘相分别者。谓分别色等。有如是缘相。显相分别者。谓眼识等并所依识。显现似彼所缘相故。缘相变异分别者。谓似色等影识变异所起分别。老等变异者。谓色等识似老等相起诸变异。何以故。色等皆有老等转变相故。等者等取病死变异。乐受等变异者。由乐受故身相变异。如说乐者。面目端严等者。等取苦及不苦不乐受。贪等变异者。谓由贪等身相变异等者。等取瞋·痴·忿等如说。分等恶形色等遍害时节代谢等变异者。谓移缚等令身相等生起。变异时节代谢亦令内外身树色等形相改变。如说寒等所逼切时身等变异。捺落迦等诸趣变异者。等即等取一切恶趣彼处色等变异。共了及欲界等诸界变异者。等取色界无色界中无似色等影像识故。于诸天中及静虑中亦有有情及器色等种种变异。如未尼珠威神力故种种净名光色变异。显相分别者。谓由眼等所依根故。令假色等影像显现。眼识等识种种变异。即于此中起诸分别。即如前说。老等变异。随其所应而起变异。何以故如说。眼等根有利钝。识明昧故。如无表色所依变异彼亦变异。由乐受等变异亦再。如说乐者心安定故。如说苦者。心散动故。贪等逼害时节代谢变异亦再。捺落迦等及欲界等依身变异识亦变异。如应当知。无色界中亦有受所作变异诸识分别。他引分别者。谓善恶友亲近所起及与听闻正非正法为因分别。即是外道迦比罗等及诸法中诸骚揭多所有分别。名不如理如理分别。如是二种随其所应能生邪见正见相应二种分别。萨迦耶见为因所起六十二见相应分别。即梵网经中前际后际中际分别。谓我过去为曾有邪。如是等分别名执着分别。言见趣者。是品类义。散动分别者。散乱扰动故名散动。此即分别。是故说名散动分别。此即扰乱无分别智。何以故。由此扰乱。般若波罗蜜多故。无分别智即是般若波罗蜜多。谓诸菩萨十种分别者。谓诸菩萨能发语言他引而转。不称真理。十种分别何以故。证会真理。若正现前不可说故。
  (十六左)十散动亦为十(文)无性摄论第四(二十六右)云。论曰。一无相散动。二有相散动。三增益散动。四损减散动。五一性散动。六异性散动。七自性散动。八差别散动。九如名取义散动。十如义取名散动。为对治此十种散动一切般若波罗蜜多中说无分别智。如是所治能治应知具摄般若波罗蜜多义(文)演秘云。散动即是分别异名。
  (十六右)又对法第十二(至)无见见等(文)。第十二(十右)说二十八见。于中前二十七别。后一是总。论云。即上所说二十七见皆名增长慢见。又于二十七见中。前十七是根本见。后十是末。论云。如上诸论。诸见所有习气粗重是名根本见。为欲开示如上所说。十七种见诸过失门。复说余见等。今取后十。谓于见无见等十。言二十八见者。论云。薄伽梵于大法镜经中说。如是言若诸菩萨随言取义。不如正理思择法故。便生二十八不正见。何等名为二十八不正见邪。谓相见等(文)演秘(八左)云又二十八见者。按对法论具明此也。今者略言。一相见。谓闻大乘密意空教。执着如是无性等相。是名相见。因兹便谛佛说三性。遂起第二损减施设见·三损减分别见·四损减真实见。复欲成立此邪见故。摄少道理依了义经。方便转变令顺已见。所以复起五摄受见·六转变见。因复起执。若依此见行善不善皆无有罪。一切障垢皆得出离。由此复起七无罪见·八出离见。执自见已于声闻藏及声闻人轻毁憎嫉。复起第九轻毁见·十愤发见。又顺自恶见颠倒建立空无相愿。又思自悟及令他悟所立法性一切皆生无量功德。复起十一颠倒见·十二出生见。因此他以理责所立。不立自宗。及以机弄妄理责他。复起十三不立宗见·十四憍乱见。又起慢心谓如是修是真供养恭敬诸佛。此即十五名敬事见。又达观者。令舍要见。以实道理方便开悟竖无舍心。谓唯此真余并邪妄。是名十六坚固愚痴见。上所说见习气粗重。是名十七根本见。十八于见无见见。即前相见。此实竖执无性等相。而起不执一切相想故。十九舍方便见。即前损减施设·分别·真实三见。慢诸法性。于勤精进起无用想故。二十不出离见。即前摄受·转变二见。非方便修。不证果故。二十一障增益见。即前无罪·出离二见。所行邪僻无容尽障故。二十二生非福见。即前轻毁·愤发二见。由于正法同梵行所起邪行门便发大损故。二十三无功果见。即前转倒·出生二见。所立法非授者受者。俱不能证胜进果故。二十四受辱见。即不立宗·憍乱二见。非理与论无宜得证故。二十五诽谤见。即前敬事见。所不应说强增益故。二十六不可与言见。即前坚固愚痴见。邪执空者不应与言。与言无益故。二十七广大见。即前根本见。由此当来恶见增广故。二十八增上慢见。前二十七见皆名增上。并能发起虚妄无实增上慢故(文)。
  (十六右)文十相(至)如七十七说(文)。演秘云。又七十七(十二右)有十种相。十八空除者。彼论甚广。今略引云。有十种相。空能除遣。一了知法义有文字相。一切法空正能除遣。二了安立真如义。故有生灭等相续转相。此由相空及无论先后空正能除遣。三了能取有顾恋身及我慢相。此由内空及无所得空能除遣。四了所取有顾财相。由外空遣。五了受用男女承事·资具相应。有内安乐·外净妙相。由内外空及论本性空遣。六了建立有无量相。大空能遣。七了无色有内寂静解脱相。有为空遣。八了相真如故有人法二无我相·识胜义相。毕竟无性·无性自性·及胜义空。能正除遣。九了清净真如有无为相·无变异相。无为·无变二空除遣。十即于彼对治空性。作意思惟有空性相。此由空空能正除遣。
  (十六右)十一者(至)如摄论说(文)。无性论第四(初左)论曰。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此复云何。谓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释曰。谓身身者受者识者。如后当说。眼等六内界为性。如其所应。眼等五识所依。意界名身者识第六意识所依。意界名受者识。彼所受识者。如后当说。是色等六外界。彼能受识者。如后当说。是六识界。世识者。谓似三时影现。数识者。谓似一等算数影现。虚识者。谓似聚落园等影现。言说识者。谓似见闻觉智言说影现。自他差别识者。谓身等识我我所执。相续不断执。我我所他他所等有差别故。善趣恶趣死生识者。谓似天人及捺落迦傍生饿鬼死生影现(文)如下疏(二十二右)释。
  (十七右)十二者(至)分别亦是(文)。楞伽第四(十七右)曰。大慧何者。虚妄分别法体差别之相。大惠虚妄分别自体差别相。有十二种。何等为十二。一者语言分别。二者可知分别。三者相分别。四者义分别。五者自体分别。六者因分别。七者见分别。八者建立分别。十者不生分别。十一者和合分别。十二者缚不缚分别大惠。是名分别自体相差别法相大惠计。语分别者。谓乐着种种言语美妙音声大惠。是名言语分别大惠。可知分别者。谓作思惟应有前法实事之相。圣人修行知依彼法生于言语。如是分别大惠。是名可知分别大惠。相分别者。谓即彼可知境界中热湿动坚种种相执以为实。如空阳焰诸禽兽见生于水相大惠。是名想分别大惠。义分别者。谓乐金银等种种实境界大惠。是名义分别大慧。自体分别者。谓专念有法自体形相。此法如是。如是非正见见分别大惠。是名自体分别大惠。因分别者。谓何等因。何等何等缘。有无了别因。相生了别想夫大惠。是名因分别大慧。见分别者。谓有·无·一·异·俱·不俱·邪见。外道执着分别大惠。是名见分别大慧。建立分别者。谓取我我所相说虚妄法大慧。是名建立分别大慧。生分别者。谓依众缘有无法中生执着心大惠。是名生分别。不生分别者。谓一切法本来不生。以本无故。缘因依有而无因果大惠。是名不生分别。和合分别者。谓何等何等法和合。如金缕共何等何等法和合。如金缕和合分别大慧。缚不缚分别者。谓缚因执着如所缚大惠。如人方便结绳。作结结已还解大惠。是名缚不缚分别大惠。是名虚妄分别法体差别之相(文)今谓。经言第五自体。今疏言实体。理亦不相违。
  (十七右)十四者十四不可记事(文)。不可记事者。如上已述。
  (十七右)十六者(至)有情縳等(文)。十六空者显扬十五(二十右)云。十六空者。所谓内空·内外空·大空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初后空·无缘尽空·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文)辨中边论上(八右)云。此空差别复有十六。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文)言三空所际者。显扬十五(十八左)云。依止·偏计·所执等三种自体。如后次第立三种空。一无体空。二违离空。三除遣空。又此三空对治诸縳。诸想差别有十六种。诸縳者有十四种。相縳粗重縳应知。一根縳。二者情五染縳。三所依縳。谓依器世间诸根流转。四于智无智縳。五于境妄境縳。六后有爱縳。七无有爱縳。八执无因不平等因縳。九得上慢縳。十偏计所执自体执縳。十一诸法自体执縳。十二诸法遍知自体执縳。十三补特伽罗自体执縳。十四补特伽罗偏知执縳。诸想者。谓六种想縳。厌此想故(文)演秘云。空既能除。明所障法数亦如之所除。即是分别法也。下言所除皆准此知(文)。
  (十七右)十七者(至)十八空所除(文)。对法十二如上已引。十七见者。是根本见。言十八空者。般若齿赞下(九左)云。此所说空虽体无异而依事显亦有差别。如大经中。或说十六。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或说十七。加无所得空。或说十八。又加自性空。说十九。别加所缘增上及互无空。或说二十。于十八中离无散空。为散空无变异空。离相空为自相空共相空。释初颂曰。能食及所食。此依身所住能见。此如理所求二谛空。为常益有情。为不舍生死。为善无穷尽故。观此为空。为种姓清净。为得诸相好。为净诸佛法故。菩萨观空。补特伽罗法实性俱非有。此无性有性故。别立二空(此颂出于辨中边论上八左长行具释)。
  (十七左)乃至二十句(至)二十五句我我所见(文)。二十及二十五句如上已释。
  (十七左)对法第十二(至)六十二见(文)。此等诸见如上已引。
  (十七左)七十四等(至)故无量种(文)。七十四(三右)云。问。偏计所执自性有义种。答。随于依他起自性中施设建立自性差别所有分量。即如其量遍计所执自性亦再。是故当知遍计执自性无量差别。
  (十八右)摄论第四(至)是所遍计(文)。枢要下末(三十)。
  (十八左)七十六说(至)至下当知(文)。七十六(七左)具说胜义无性。然如所执于中无。论云。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胜义无自性性。
  (十八左)此真不然(至)远亦不遮(文)。下文(四十右)云。此遍计执亦依圆成而起。此中但言依依他者。以心相分影像是依他性。依此执为圆成实。故从实为言。但说依他。又依他起是安足处。稍可言说及拟宜故。但执依他。圆成不尔。故不说也。实亦依执。如二乘无常·无我·无乐净等。
  (十九右)七十四说(至)即是此也(文)。七十四(七右)云。问。遍计执自性由何故遍计。答。由依他起自性故。
  (十九右)何故七十四(至)以无相故(文)。七十四(三右)云。问。遍计所执自性何等智所行。为凡智耶为圣智耶。答。都非智所行。以无相故(文)义演云。疏何故七十四又说遍计所执非凡圣智智境者。此文问也。意问云。既遍计所执是境摄者。何故七十四中说遍计所执非凡圣智境。答以无相故言俱非境也。意说。遍计所执体相是无故。俱非凡圣智境也。夫论相分非是无故。
  (十九右)故彼言境(文)。义演云。故彼言境者。故彼瑜伽说遍计所执性是能遍计心之境也。
  (十九右)非不对心(至)说为应知(文)。义演云。非不对心至说为应知者。解云。然说非境者。不是不对心说为非境。以无性故。所以对心说为非境。说亦应知者。遍计所执既是无对心。云何无体所执可说所缘。以无体故。若非对心云何可知。问。何教中说不知。答。瑜伽七十四曰。问。三种自性义应遍知。答。一切故知遍计亦所知法。又瑜伽说初生准是凡夫之境。虚妄分别取所执故。
  (十九左)此义应思(文)。义演云。疏此义应思者。夫遍知者无所。不俱了方名遍知。有不如无。云何名为遍。是故佛心亦知此法。无法虽不成缘有所缘义。
  (十九左)诸心心所(至)二分而生(文)。义灯六(四三左)云。要集云。诸释言同而意少别。有释。安惠相见二分从缘生者。是护法师据自却他。非谓安惠许从种起。如云习气是相分。摄此意(三十左)云。所遍计法唯言依他。为唯护法亦安惠耶此二师文。护法亲取相分。安惠本质皆得。三解俱得勘之。
  (二十右)中边等说为计所执(文)。中边上(二左)云。虚妄分别有者。谓有所取能取分别。于此二都无者。谓即于此虚妄分别。永无所取能取二性。
  (二十右)旧中边云(至)心心所(文)。上卷(四右)颂又彼论所字作法。长行云。虚妄者。若约界立。谓欲色无色界。若约生立。谓心及心法是总类相。
  (二十左)新翻论云(至)是虚妄分别(文)。上卷(五右)之全文。
  (二十左)显扬十六(至)心心所(文)。十六(九右)明八种分别已云。若欲略说分别体性。所谓三界诸心心法。
  (二十左)旧中边论颂(至)此二取无(文)。旧中边上卷(六右)云。有此无者。谓但有所取能取。无余文全同。
  (二十左)新翻无二有无故(文)。上(七右)长行云。无二。谓无所取能取。有无。谓有二取之无。此即显空无性为性(文)演秘。义蕴云。疏新翻云无二有无故者。虽无实能所取有此二空之无性也。
  (二十二左)摄大乘论(至)是依他起(文)。无性摄论四(十二右)云。由唯识者。是无义故。次说言。无有义故。所说唯言专为遣义无义之理。少分已说。少分当说。由一性者。谓相及见。于一识中有相有见。二分俱转。相见二分不即不离。始从眼识乃至身识。随类各变为色等种种相灭。说名相分。眼等诸识了别境界。能见义边说名见分。又所取分有相。能取分有见。是名二性。由种种者。种种行相而生起故。于一识中一分变异似能取见。此之二分名有种种差别行相俱时而起(文)义蕴云。疏唯识二种种者。此即本摄论文也。今此所引唯识量唯二等者。翻译本异义意同也。言唯量者。无境故量即识。既言唯识故无境也。问。何故谓识为量。答。有揩准故。是能量故。问。既言能量。既有所量。云何无境。答。唯言为遮离识实境。故无有失。
  (二十二右)又种种者(至)如摄论说(文)。无性摄论四(十二右)云。于一识中。一分变异似所取相。一分变异似能取见。此之二分各有差别行相。俱时而起。若有不许一识一时有种种相应无一时觉种种境。
  (二十二右)五识所依为界名身者等(文)。义蕴云。若具言之。以五识前念及六·七·八识为身者。俱是为界故。若别言之。第八是身者。以能执受眼等五根故。由此前说执受五根。眼等五识依之而转。第七·八识名为受者。由有藏识得有末那。末那为依意识转也。
  (二十二左)此等门义如摄论说(文)。无性摄论四(四右)云。释曰。身身者受者识者。如后当说。眼等六内界为性。如其所应。眼等五识所依意界名身者识。第六意识所依意界名受者识。彼所受识者。如后当说。是色等六外界彼能受识者。如后当说。是六识界是识者。谓似三时影现。数识者。谓似一等算数影现。处识者。谓似聚落园等影现。言说识者。谓似见女觉知言说影现。自他差别识者。谓身等识我我所执相续不断执。我我所他他所等有差别故。善趣恶趣死生识者。谓似天人及捺落迦·傍生·饿鬼·死生影现(文)演秘云。今遂难释。身者识者。即阿赖耶。是五识身所依之者名为身者。若尔第六亦依第八。何但言五。既有此妨故更释云。八执五根。五识方起五根名身。执身者识名身者识。第六不例。依天亲论以染末那为身者识。受者识者。谓染末那也。由是第六不共依故。五识不例。受者之识名受者识。问。何不取六无间灭意为二三耶。答。离六能受识无别故。故不取也(文)。
  (二十二左)此中既言(至)言依他也(文)。演秘云。此中既言至亦依他起者。此十一中五是相分。彼言十一皆依他起。故知相分非计所执。问。世数二种何非相收。彼论说云。三时算数而影现故。答。若论影像诚如所责。疏据其本亦唯境相故。但言五。如五根等皆第八相。善恶趣体实唯报。识通能所取资具等。论故趣示相。世数不例思之(文)义蕴云。疏论五识名依他起者。问。世数二且是识变相分中收。何故不取。答。彼不相应无实自体。即识心故。所以不言。
  (二十二左)瑜伽七十二三(至)及相名等(文)。瑜伽七十二(四左)七十三(初)显扬十二(五右)十六(五右)无性摄论第四(初)。
  (二十三右)言等者(至)色等处等(文)。义蕴云。疏言等至等处者。此言相。识者。即相见。等者处。此言相识者。即相见等四分识也。言识等者。举色等余四蕴也。言处等者。等界缘起也。此并入等中唯除无为皆摄依他(文)义演云。论言等者等相识等色处等者。解云。相识者。是识相分。相从识变。故名相识。相识非一。故名等也。又相者。即五法中相。识者即分别。等者举相识等名正智。以摄论中先明十一识次明五法故。论言十一识等。等取五法中相等四法。此解稍胜。色等者。谓色等五蕴。处等。谓十二处(文)今谓。不见论中已举相等四法。何重举相与分别。等取名及正智。
  (二十三右)佛等无漏后得(至)应明所执(文)义灯六末(四十四左)云。问。安慧见相是计所执。佛果应无。云何今云无漏二分应名遍计。答。本计是无。乘前难彼。若无见分无能缘用。以量立有。复教证成成佛得有。故为此难。问。安慧本计佛无见相。何智缘真。何智缘俗。答。缘自证分名俗。缘如名真。问。因位无漏亦许有执。何名现量比非量等。又亲得缘如不。答。准缘他心云不知如佛智。亦不亲缘如。因位名无漏名缘如。名缘二空等者。据无明渐微名为无漏缘。如缘空分为凡圣故。诸自证因位不能分明亲得。现比非量准思可知。问。彼许因位见相体无复不亲得自证及如。将何以为亲所缘缘。第七卷云。亲所缘缘能缘皆有故。答。彼计亲所缘缘非必有体。若尔如何此下难云。又若二分是计所执。应知兔角。非所缘缘耶。答。略有三解。一云彼计兔角非因生故非所缘缘。二分因生成所缘缘。今此据无同彼兔角。故得为难。一云本计虽无亲所缘缘心亦得生。以立唯识故。然陈那所说无非所缘缘者。是破他计。就他为语。今者护法约自破彼。故为此量。一云护法据摄大乘有能缘计·所遍计·俱依他起。此所遍计即疏所缘缘。安慧共许。例亲所缘缘亦应有体。说所缘缘故。准无著·陈那。俱有亲疏二所缘缘故。今此破。依共许教立量破彼。非是护法据自破他。此释为胜。今此论文举反破量。不举顺成举顺成者。应云佛亲所缘缘相见分有。例余相见亦应是有。是所缘缘故。如佛相见。然始反成若二分无。应非所缘缘。体非有故。如兔角等。安慧设许亦所缘缘。能所遍计是何处摄。若所遍计是依他有。若能遍计非是内心。若计所执非所缘缘。不说无法为所遍计故。安慧自许因位诸心皆能计故。既说能计即说依他为所遍计故。相见无。非所缘缘故。分难云。见相体无。非所缘缘。问。若计所执非所缘缘。如何下说为凡圣境。答。境宽缘狭。设非所缘。约智(二十三左)缘亦得名境。亲缘相分是所缘缘能缘。皆有唯识理故。非要质有方能起心(文)。
  (二十三左)彼计二分(至)就他为论(文)。义演云。彼计二分至就他为论者。解云。即安慧救云。彼遍计二分非所缘缘者。不是破我。陈那菩萨观所缘论中。就他等。小乘难云。汝计二分既非实有。应不成所缘缘以彼许有法方成缘。无法不成缘。所以陈那就他为难。非是破我之义。既一切唯识。何藉缘生。是无法亦得成缘。以一切皆唯识故。
  (二十四右)不尔此文(至)非谓极成(文)。演秘云。不尔此文是遂他义非谓极成者。若难于他二分无体。应不熏种。此难不尔。安慧熏种。不要有体。护法今以自义逼他。非是两宗极成之义(文)义演云。疏不尔此文是遂他义等者。谓他许自证及二分俱从种生俱熏种。故为量。若他不许二分熏种。便犯府非极成量。故俱遂之云。汝不计二分熏种。后识生时应无二分。
  (二十四左)彼执种子非真有体自证分(文)。义蕴云。安慧种子虽是自证分之功德。然遍附见分。不能自缘。自证缘见故缘彼种。由此种子非相分收。问。彼师种既非相。何得以自宗义而难他。答。准理应先难为相分然后方难。既非有法能作因缘。立量难云。汝之种子应是相分。许有为法非能缘故。如五尘等。
  (二十四左)仍非相分(文)。演秘云。仍非相分者。虽自证缘种体非相分中摄。所以如灯。疏中上下言相分者。以护法义而从他也(文)义灯六末(四十六左)云。西明云。又诸种子是第八相。若是所执应非因缘。以无体故。如空花等。今谓。不尔。若许种子是相分收。彼计相无。何故护法第二卷难云假法。如无体即无故。又不应言既非一异。应如瓶等。是假非实。瓶依四尘非全无故。不同空花等。
  (二十五右)又唯自证分(至)得自缘故(文)。义演云。又唯自证分如何缘证自证至得自缘故者。解云。是难安慧师。汝执唯有一个自证分者。如何缘证自证分。复如何缘种子耶。若计缘种者。岂一心中亦量非量耶。如缘证自证时。此即是现量。若缘种子及相分时。此自证心。即是非量。彼计种子·相分是计所执故。问。安慧不立证自证分。如何难他缘证自证分耶。答。护法将自宗义以难于他。故云得自缘故。前以教证成证第四分。故为此难。
  (二十五右)岂一心中亦量非量(文)。义蕴云。疏岂一心中亦量非量者。缘证故。现量缘种非有故是非量。问。安慧既无四分。如何此证自证。答。有二解。一云自证自缘所缘自证。名证自证。一云护法以自义前解为正(已上)义演唯以第二为释。
  (二十五右)许有见分即无自失(文)。义蕴云。若许有实见分而能缘种。即无一心量非量。失见分缘种唯非量。故言。若更立分等者。设纵安慧本自证分唯缘第四。既立一自证分。今缘种子故。无一心通二量者。即此所立。缘种子者。即初自证既非内缘。容非见分。
  (二十五右)解二句为二(文)。义演云。解二句为二者。即上来解遍计·依他名为二句。或颂依他但有两句。如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等。为二句如前。初科文中而有二义。一以三性别明为三。二以三性总别为三。即遍计·依他合为一也。何顺为一耶。答。以此二性须相对辨故合为一(文)此据演秘。义蕴云。疏解二句为二者。谓依他中二句为二。此解初句兼结上文(已上)今谓。此解与演秘义演中第二解同。
  (二十五右)若为初性(至)初师结(文)。演秘云。若为初性至初师结者。依二分科。此即最初难陀师结。问。明所遍计护法文中而有其四。第四结正即是此文。如何今说是初师结。答。以难陀师二分依他结文。顺彼不言自证及证自性。少同护法。隐已从他。云初师结前显自义。云四结正。故不相违。或初字误。应为后字。显此结文非安慧故。既通二义。应从多本(文)义蕴云。疏初师结者。此中疏倒。应云此师初结也。问。护法文第四结正。何得言初。答。第四结中方与依他合解。依他中二句为三。初解初句并结前文。依他众下解第二句。此言初者。望第二句亦不相违。或师字误来。但可言此初结也。下文正解依他义故。此初结不如前解(已上)。
  (二十五右)答问其相(至)宽狭不同(文)。义演云。答问其相至宽狭不同者。如论云遍计所执其相云何。此问。答此问中。有二师解。如安慧说自证有体见相无体。此狭也。若护法云四分总依他有体也。故宽也。
  (二十五左)辨二性别答第二问(文)。义演云。辨二性别答第二问者。第二问曰与依他起复有何别。今辨遍计依他差别不同。即正答第二问。
  (二十六右)或复此下方解第二句(文)。义演云或复此下方解第二句者。即从颂言分别已下文是也。
  (二十六右)或染依他(至)缘之所生(文)。义演云。或染依他起为分别缘之所生等者。此第二解。即说染分依他起法从虚妄分别心所生。由分别心之所熏成种子等。杂染依他故。云分别缘所生也。前解染分依他名分别者。约种子生现行见分等。此第二解即约现行熏成依他杂染种子等。故二解有别(文)今谓。此中二解唯在缘字属上分别与不属别。非约现种论其差别。对之可知。
  (二十七右)论二空所显(至)名圆成实(文)。义灯六末(四十七右)云。有云。真如为二空。显者由实无二我及空无二我。离此增减方是圆成。要集云。空虽非表诠与表诠为因。故名空显。智缘二空未显真故。今谓。不尔。智缘空时虽未即证。因此能显。若即由空方显真者。智正观空真如未显。智正证真。复不作空。不可非智观空空自显真。离观空智空自显真。何时能显。佛地论中俱云。就加行观名为共相。不说由性空显名为共相(文)。
  (二十七左)论个自共相虚空我等(文)。演秘云。论个自共相虚空我等者。有义疏说共相。如因明说。无别体性不可言常。故常言简。今解。此依佛地经说苦无常等。有义共相虽可称遍。由生灭故不名成就。又佛地经所说共相虽遮无表。苦无常等具有遮表。前无性故。后生灭故。俱不可常皆遮简也。详曰。疏无文判定依因明不依佛地。然言观心共相无体。且释论说空无我二。苦无常二论等等之故。疏不释。随论省略。非不许彼亦是所简。通简经论所说共相。若言唯简经说共相。论说共相何意不简。岂论共相非所简耶。若非所简常简共相。有不尽失。故疏无违。有义不足(文)今谓。有义取舍经论不符论旨。如演秘破。然演秘云论说空无我二苦无常二论等等之者。亦非论意。何者论言虚空及我。此举所简法。非谓共相。况唯言我。不言无我。又等之言非等苦无常。疏有多释皆无其意。
  (二十八右)既尔不应说彼体性是常法故(文)。义蕴云。空无我等既无实体故非常法。今论言常。简共相者。即简空等。
  (二十九右)旧中边上(至)得入真实性(文)。中边分别论(二十右)云。偈言无变异无例成就二真实。无为法者无变异成。得入真实性摄。一切有为法道所摄。无颠倒成就故。境界品类中无颠倒故成就真实者(文)义蕴云。旧中边得入涅槃实性者。问。何故无为有为俱云真性耶。答。显入·证入俱名为入。真如常显真实性故名入。非是先无今有名为入也。无漏有为可具二义。一者显入先未无漏。今显无漏故加得字。诸无漏法皆名真实性。此既显入故云得入真实性。二者证入得。谓能证得。无漏有为能证真性故云得入。此则唯以真如名真实性。二解俱得。
  (后二十九右)新翻中边(至)初三之义(文)。中卷(四右)之全文。义演云。疏新翻中边第二卷至初二之义者。彼论云。真如涅槃无变异故。无变异即此论明无为圆成实。三义中第二常义。又彼论说。一切圣道于境无例。无例者。即是此论明有为圆成实。三义中第一离例义。今合此无为有为之二种名圆成实。即但有此中初二之义。初即五有为三义中初义。二无为三义中第二义也(文)义蕴云。疏但有此中初二之义者。圣道无例即第一离例义。涅槃无反即第二究竟义。此中者。指近之词。彼之二义即当此无漏有为中初二之义。唯阙后一胜用周遍故。有疏本云初三之义者。传写误矣。宜依此定。
  (二十九右)成就者遍义(文)。义蕴云。疏成就者遍义者。问。遍即圆义。此中何故不以成熟解于成义。而释遍义耶。答。此言无实简共相等也。解成就复言成就者。与圆满义同。故以成熟解于遍也。
  (二十九左)摄论四说(至)无变易故(文)。无性摄论四(十九右)论曰。何因缘故名圆成实。由无变异性故名圆成实。又曰清净所缘生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由最胜义名圆成实。释曰。由无变异性故名圆成实等者。应知自性常无变故。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圆满成就真实为性。
  (三十左)此即约表诠显圆成实(文)。我法空即是遮诠。遮我法故。义蕴云。谓如为空即是表诠空性故。
  (三十一右)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文)。辨中边论上(二左)之文如上已辨。
  (三十二右)故遮表门皆有所以(文)。义演云。疏故遮表门皆有所以者。遮者。即遮定即离。表者。即表真如法性二空所显。性不无故。故云遮表皆有所以也。
  (三十二左)摄论等皆(至)明异不异(文)。无性论第四(三十一左)云。论云。复次此三自性为异为不异。应言非异非不异(文)乃至广说。无性世亲各有广释。具如次下。
  (三十三右)中边第一(至)说为空相(文)。第一(七左)云。长行云。无二。谓无所取·能取。有无。谓有二取之无。此即显空无性为性故。此空相非有非无。云何非有。无二有故。云何非无。有二无故。此显空相非有非无。此空与彼虚妄分别非异非一。若异应成性异法。便违正理。如苦等性。若一则应非净智境。亦非共相。此即显空。与分别离一异相。
  (三十三右)七十四说(至)凡圣智境(文)。七十四(二左)云。问。依他起自性何等智所行。答。是二智所行。然非出世圣智所行。问。圆成实自性何等智所行。答。唯圣智所行。
  (三十三左)摄论云由依他种(文)。世亲摄论第四(十四左)云。论曰。复次此三自性为异为不异。应言非异非不异。谓依他起自性由异门故成依他起。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遍计所执。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圆成实。由何异门此依他起成依他起。依他熏习种子起故。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遍计所执。由是遍计所缘相故。又是遍计所遍计故。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实如。所遍计毕竟不如是有故。世亲释曰。由是遍计所缘相故者。谓彼意识名遍计。此为所取所缘境性能生遍计。是故亦名遍计所执。又是遍计所遍计故者。即彼意识名为遍计缘彼相貌为所取境为所边计。由此义故依他起性亦名遍计所执。自性如所边计者。如彼意识边计所执。毕竟不如是有故者。所边计上边计所执毕竟无故。由此义故即此自性成圆成实(文)义演云。摄论云。由他依种性成依他至非异非不异者。解云。此一段文即是摄论等。是无著菩萨所造摄论本也。如下疏言天亲菩萨无性即是。释论皆释此二段文也。由依他起因缘种子生故即成依他起。能遍计心缘此依他起故即依他起成所反计。是遍计心所缘相故。遍计所遍计故。遍计者。是能遍计心也。所遍计者。即是所遍计境也。由能遍计心缘此依他起上执实我。法即成遍计所执性。故。依他起而起计所执故。依他与遍计所执而不异也。有无别故。不即。依他有。遍计无。有无既殊。名为不即。即此自性成圆实者。意说。依他·遍计自性即成圆成实性。真如普与一切法为自性故。如所计不如是有故。解云。此引文略也。具足应云。如所遍计事既不如是有故。释曰。意说。遍计是无。依圆是有。故知三性非异。非不异。以下(文)。
  (三十三左)即此自性成圆成实(文)。义演云。疏即此自性圆成实者。意说。依他·遍计自性即成圆成实性。真如普与一切法为自性故。如所计不如是有故。解云。此引文略也。具是应云如所遍计事既不如是有故。释云。意说。遍计是无。依圆是有。故知三性非异非不异。
  (三十三左)如所遍计不如是有故(文)。义蕴云。此说圆成亦所遍计。然取体无故言不如是有也。初句明遍计圆成不异。即所计故。后句明非不异有无异故。
  (三十四左)无性云等(文)。无性第四(二十一左)云。释曰。非异者。谓依他起性与遍计所执有非有故。有望于有可得言异。非望非有。非有不异者。有与非有不成一故。依他起性与圆成实亦复如是。性不清净性清净故。今复依止异门意趣。此三性或成一性。或成异性。由是遍计所缘相故。又是遍计所遍计故者。由依他起是我色等遍计所执所依止故。又依他趣是我色意识遍计所遍计故。由此意识假说依他起为遍计所执。如所遍计毕竟不是有故者。于依他起如所显现毕竟无故。如是即说三种自性。不全成异亦非不异。观待别故(文)义演云。无性云至假说依他为计所执者。此是无性菩萨释无著本论文。而有三解。此第一解。明三性非异非不异也。细祥可解。于中遂难重解云。云依他不净·圆成净故者。上来明依他与反计不可异。此明圆成与变计·依他不一异。依他·遍计俱非净境故与圆成不一。即真如是诸法实性故不异。又由依他是我色等至名计所执也者。此是无性第二解。即说所遍计依他起法·是遍计依他起法。是遍计所执性之所依止也。我者。即是执我也。色者。即是执法也。即执所遍计境为实我·实法故。说依他为变计所执实我实法所依处。言此与前世亲别者。前显能遍计心名为遍计。此与遍计所执为依名为边计(文)演秘云。又依他起至名遍计所执者。此与世亲后解同也(文)义演云。又依他起至名遍计所执者。此是无性第三解。此解与世亲后解。我色等者。意说。意识能遍计心执依他法为实我·实法故。前论云。彼依识所变者。即同此义。即我法二种依识所变见·相二分上执也。
  (三十四左)又由依他(至)与前世亲别(文)。义蕴云。此解本论由遍计所缘相故也。言我色等者。我谓人执色等。法执谓五蕴等依他起法。是我法执所依处故。五蕴各计所执。前世亲约能生遍计。此约遍计所依。故言别也。
  (三十四左)又依他起(至)名遍计所执(文)。义蕴云。此解变计故也。此解依他是能计心之所执名为变计。与世亲解后句同。
  (三十五右)彼云由此(至)为计所执(文)。演秘云。彼云至为计所执者。彼无性也。问。准二菩萨以依依他假名遍计。而云不异以释。本论若不假说。二性相望解无著论。有不离不。答。理亦可成。而本论云。由是遍计所缘故者。释曰。由依他起能起第六能遍计心。方执离识实我法等。若不有此依他之境。能计不起。能计不起何有所执遍计性。由斯二性故不异也。亦犹于绳方起蛇觉。余准可知。
  (三十六右)由斯道理(至)非异非一(文)。二谛章(四十右)云。第一世俗有名无体。俗中。极劣无可过胜。假名安立唯俗非真。是名为异。第四胜义体妙离言。不可施设。真中极胜。起过一切。唯真非俗。是名为异。余可为同。由此二谛四句分别。有俗非真。谓第一俗。有真非俗。谓第四真。有真亦俗。谓前三真俗后三谛。有非真俗。谓除前相有非真俗谓除前相。
  (三十七右)今从所无门(至)此却解(文)。义演云。疏今从所无门说至此却解者。意说。证圆成了依他者。要须除彼遍计所执方证圆成后了依他如幻事等有。故名却解(已上)今谓。义蕴虽亦不远此解易通(文)义蕴云。疏此却解也者。前文正解。要达真理方了依他。此云未达遍计空不了依他有。未达望已达为却解也。
  (三十七右)无分别智证二性也(文)。义蕴云。达遍计空了真如理为二性也。问。遍计无体云何言证。答。达无名证。证彼无故。
  (三十七右)第五地后(至)至下当知(文)。第九论中(二十右)五地文五地文云。五极难胜地。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
  (三十八右)如大般若广说其相(文)。大般若四百十(八)云。佛言善现于意。云何如幻等五蕴各有异性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以何故。世尊如幻等。色受想行识即是如梦等。色受想识如幻等。五蕴即是如幻等。六根如幻等。六根即是如幻等。五蕴如是一切皆由内空故不可得。乃至无性自性空故不可复。
  (三十八右)论犹如幻事等(文)。义蕴云。为释八种疑难。故有八喻。第一云何无义而成所行境者。义谓境也。外难意云。何无实境而色等六尘成心心所所缘境耶。为释此疑。说幻事喻。如幻象马。虽无实体然是妄情所行境故。第二问。云何无义心心所转者。为此说阳炎。虽无实水而心生故。第二问此与前何别。答。前难无境何成所缘。此难无境心应不起。故二别也。第三云何爱·非爱用差别者。如梦所见。女等虽非实境爱增生故。第四云何净·不净业·爱·非爱果差别者。如镜中像。虽非实有。由质为缘有好丑现五趣之果。虽非实有由业为缘善恶果生。第五云何种种业转者。身虽非实由运动故种种影生。境体非真。由心造作种种业转。以所发身业多种不同言种种识也。同此与第二何别。答。前宜难。境无心不应起。此难无义。不应有多识生。又前约散心。此约定地。故有别也。第六可知。第七难。云何无义取三摩地境。此除无分别定。彼境无为非此所喻。今喻依他定境。如水月等者。由水澄清。无月而生月觉。定心疑湛无境而取所行。第八难意云。若诸有情皆不实者。云何菩萨为利乐彼而现受生。如变作者。所变作事虽非实有而能作者动方成。然诸有情虽非是实。而诸菩萨哀愍彼故现受生事。此等诸文具如本论及枢要叙。
  (三十八右)摄大乘说(至)说幻事喻(文)。演秘云。无性释论。今此当引。论云。幻事喻者。如实无伪而有幻像所缘境界。依他起性亦复如是。虽无色等所缘六处。遍计度时似有所缘六处显现。释曰。外以尘等六为实有。内以八喻变彼为虚。应为八量。此初量云。色等六尘非真实有。分明显现为计度境。犹如幻像。真如非彼计度显现所行之境。故为异品。非能遍计·所遍计故。故无不定(文)无性下自解云。此于内事生疑。诸师解云。此于内身色声香等而生疑惑。故说幻事喻。天亲菩萨有二复次。释第二解云。此中幻喻为除眼等六种内处。譬如幻象虽实非有而现可得。以此准无性色等所缘六处。非是色声香等六处即是眼等六内处法。眼等是色故说色等言。色等六处理亦无妨。不尔与第二所除有何差别。古解云。初是尘体。第二是器界。故二差别。
  (三十八右)云何无义(至)说阳炎(文)。演秘云。又如阳焰于飘动时实无有水而有水觉。外器世间亦复如是。量云。外器世间。虚非实有。能生执实心心所故。犹如阳焰。真如非亲为执生依。故无不定。
  (三十八右)云何无义(至)说梦境(文)。演秘云。又如梦中睡眠所起心心所聚极成昧略。虽无状等种种境义中爱非爱境界受用。觉时亦尔量云。非梦爱非爱虚非实有。为爱增心之所爱故。犹如所梦。
  (三十八右)云何无义(至)彼言影像(文)。演秘云。又影像于镜等中还见本质。而谓我今别见影像。而此影像实无所有。非等引地善恶思业本质为缘。影像果生亦复如是。量云。善恶业果虚非实有依缘现故。犹如影(文)。义灯六末(四十七左)问。如依镜缘还见自质者。如日中像。谁之质耶。解云。以日为缘。还见本质。彼是大海大山鱼质。若尔岂见障外色耶。解云。许亦无失。如隔琉璃见外色故。又非障外。因彼日轮不受眼光下见山海。如因镜面自见质故。
  (三十八左)云何无义(至)说光影(文)。演秘云。又如光影由弄影者映蔽其光起种种影。定等地中种种诸识于无实义差别而转。释曰。如光中舞动身多状。其影亦然。定意分别起诸身业障无分别。如质蔽光依识起。故目彼身名种种识。或上二界定心非一名种种识。此识既托非实境转。明心是虚。依前量云。定起身虚非实有。种种转故。犹如光影。依后量云。定地诸识虚非实有。依种种起故。如光影也。
  (三十八左)云何无义(至)说谷向(文)。演秘云。又如谷响实无有声。而令听者似闻多种言说境界种种言说。语业亦尔。量云。语业非实。听所闻故。犹如谷响。
  (三十八左)云何无义(至)说水月(文)。演秘云。又如水月由水润滑澄性故虽无有月而月可取。缘实义境之所熏修。润清为性。诸三摩地相应之意亦复如是。虽无所缘实义境界而似有转。此与影像有何差别。定不定地而有差别。释曰。定境能令善品相续名为实义。或简遍计所执之境名之为实。量云。定所现境。虚非实有。依清缘现。犹如水月。
  (三十八左)云何无义(至)说变化(文)。演秘云。又如变化依此变化说名变化。虽无有实而能化者无有颠倒。于所化事勤作功用。菩萨亦尔。虽无遍计所执有情。于依他起诸有情类由哀愍故。而往彼彼诸所生处摄受自体。释曰。谓即依此能变化心起变化事。或依所化起能化心。无业生境名虽无实。量云。菩萨受生。虚非真实。无倒心起。犹如变化(文)枢要下末(三十四右)云。无性解云。应知此中喻有尔所虚妄执事。所谓内外受用差别。身业·语业·三种意业·非等引地·若等引地·若无颠倒。于此八事诸佛世尊说八种喻。诸有智者。闻是所说于定·不定二地义中能正解了。此中内者。第一幻事喻所显。外是第二阳焰喻所显。受用差别。是第三梦境喻所显。身业。是第五光影喻所显。语业。第六谷响喻所显。三种意业中初非等引地。是第四影像喻所显。若等引地。是第七水月喻所显。若无颠倒。是第八变化喻所显。天亲菩萨二复次释第二复次云。说幻事喻。为除眼等内六处。说阳焰喻为除器世间。说所梦喻。为除色等所受用境。显如所梦色等定无。而能为因起爱·非爱受用差别。说影像喻。为除身业果。显善·不善业为缘而有余色影像生起。说谷向喻。为除语业果。显语业因感语业果犹如谷响。说光影喻。为除非等引地诸意业果。显此意业所得诸果。犹如光影。说水月喻。为除等引地诸意业果。显等引地诸意业果犹如水月。说变化喻。为除闻种类意业。闻种类者。即是闻·思之所熏习。此即显示闻种类意差别而转。犹如变化。此意为除内·外受用差别·身·语业果·三种意业故说八喻。与无性不同金刚般若云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此中九喻。天亲菩萨释曰。别喻九事。谓见·相·识·器·身·受·过·现·未世。故说九喻。各依别义。不可会同。释颂异故。中边论说八喻。通依他·所执二性。似喻依他。实喻所执。亦不相违(文)演秘云。问。中边颂云。于不动无倒。谓知义非有非无如幻等。有无不动故。以幻喻等喻计所执。二论既差各有何意。答。中边据彼幻事等体及能执心·所执水等。通喻二性。摄论据事。但类依他。故不相违。
  (三十八左)彼世亲无性等。世亲第五(三右)无性第五(四左)。
  (三十八左)中边论中亦有八喻(文)。中边下(八左)云。前说诸义虽有非有。此如幻等非有无故。谓如幻作诸象马等。彼非实有。象马等性亦非前无。乱识似彼诸象马等而显现故。如是诸义无。如现似所取能取。定实有性亦非全无。乱识似彼所取能而显现故等。声显示阳焰梦境及水月等。如应当知。
  (三十九右)此是厚严经颂(文)。厚严者。与密严经同本异译。枢要下末(二十左)云。摄大乘云。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相故悟入遍计所执。悟入唯识故悟入依他起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相。乃至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无分别智已得生起。悟入圆成实性。又云。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初半颂悟入遍计所执。次半颂悟入依他起性。后一颂悟入圆成实性。成唯识云。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如是上下三处不同。摄论初文暖·顶二位悟入所执。忍·第一法悟入依他。初地初心入圆成实。摄论第二文暖·顶寻思悟入初二性。四如实智悟入圆成。成唯识文要入初地方悟三性。虽有三文义理唯二。一者二证。二者相似。成唯识中据实亲证。由无漏二智真·俗前后方可证得后二性故。证二性时不见二取。即名证彼计取执无无法体无。智何取证。心取变无依他起摄。真如理无圆成实摄。故计所执不说别证。但于二性不见二取。可名悟入遍计所执。然正体智达无证理。多说此智证计所执。虽见道前亦已不见。未亲得二。不名证无。故于初地方名证得。摄论初文悟圆成者。据实证得。与唯识同。悟前二性据相似悟。长时多分意解。思惟前二性故。短时小分虽亦相似悟入圆成。非长时多分亦非亲证。故据实说。摄论次文悟入三性。总据相似意趣而说。创观名·事不相属。故名悟所执次观唯有识量及假名等诸法。虽未证实。名悟依他。如实智位虽实有相而未证真。二取俱亡。与真真观相似趣入。意解亦谓即是真如。故实位名入圆成。实未悟入。摄论据相似意解三性。别明悟入。唯识据真实别证二性。通证所执。虽文有异而不相违。余取有文皆准此。
  (三十九右)虽依他有(至)后见依他(文)。枢要下末(三十四右)何故二空理有浅深。悟生不必悟法。二性浅深不悟深时必不悟浅。要达理方达事也。答。二理别障断生执不悟法空。二性无别障不悟本时。不能悟末事。未有先悟事而后悟生空故。悟真理方了俗事。思之可知 。
  (四十一右)既言苦等(至)此唯定也(文)。义蕴云。疏既言苦等心及至此唯定者。言此唯定有解。一若定集不定。不必招感故。二心变苦等依他决定。有漏心变定依他故。若无漏变依他亦圆成故。观其文势。二解俱通。然后正解。
  (四十一左)义亦不定(文)。义演云。疏义又不定者。意云。此依他起不唯属第二性。虽从缘生。无漏心变者。亦是圆成实摄。即生下文也。
  (四十一左)即由二重(至)摄不同(文)。义演云。疏即由二重三性体异故摄不同者。二重三性者。准前有二解。一云。若有为有漏名依他起。若有为无漏净分依他。亦圆成实摄。遍计所执二性实是遍计性。二云。一切有为者有缘若无缘皆是依他起。即无为·真如是圆成实故。颂取真如名圆成实。若妄执此二性为实。即是遍计执性。故云二重三性。依此三性所以执法不同。或是依他。或是圆成。故云不同。
  (四十一左)此但分别(至)非计所执(文)。义演云。意云。今所变空与变计所执空虽一种是空。然空有别。若心所变空相。相从缘生名有体假空。若遍计所执空。空体是无如空华等。故云彼无体故即是无体故。即是无体空。
  (四十二右)如解深密(至)第七等(文)。解深秘三(八左)七十七(七左)瑜伽引用深密。经论全同。显扬第三(八左)中边第二(五左)佛地论第二(二右)。
  (四十二右)旧中边(至)差别真实(文)。新·旧二论并言真实。深密·瑜伽·显扬·佛地。皆言真如。一流转真实等。义演云。虽真如体唯是一。约能诠有多真如。名为分破实实。即以一真如分破作七真如也。新中边名差别差别与分破名异义同。
  (四十二左)旧中边名(至)新翻不同(文)。旧云生起真实。新云流转真实。深密·瑜伽·显扬·佛地。皆云流转。
  (四十二左)此中通言一切有为彼据内法等(文)。义蕴云。此约诸有为法有生灭者皆名流转。故通一切。彼言缘起。即十二支故唯内法。又小乘缘起支无为也。然以理论之。诸有为法救缘而起。皆名缘起。何但内法。若为此解与此流转宽及同。又准下言。流转者。对减灭故多据有漏染法。若据此义流转之名不通一切。即与内法缘起宽相似。疏中各依相显而说。故此与彼宽不同。
  (四十二左)七十七(至)唯缘起法(文)。七十七(七左)云。一者流转真如。谓一切行无先后性(文)显扬三(八左)云。一流转真如作意。谓已见谛诸菩萨以增上法行善修治作意。于染净法时思惟诸行无始世来流转真实性。既思惟已离无因见及不平等因见(文)佛地论第七(二右)云。一流转真如。谓一切行无始世来流转实性(文)演秘云。瑜伽·此论二文不同。如疏中会。有义有为有二。一四相所迁因等所为。二烦恼所为。今言有为依后义说。故有为言但说缘起。此说为胜。下文摄中二性摄故。然显扬云。于染净法思惟诸行流转实性。据世间净故不相违。详曰。非无此理。然下摄云随相摄者流转·苦集前二性摄。既云随相。明不违理。据增而谈。显扬复云。于染净法净法不言依世间净。由斯教理疏说无违。 又疏下云流转唯约有漏故者。谈彼瑜伽明流转也。
  (四十二左)七十七说(至)中边亦同(文)。七十七(七左)云。二者相真如。谓一切法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文)显扬三(八左)云。二实相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染净法因。思惟诸法众生我性及法无我性。既思惟已一切身见及思惟分别众相作意不复现行(文)。佛地论七(二右)云。二实相真如。谓一切法二空无我所显实性(文)然深密·瑜伽·旧中边。皆唯言相。显扬·新中边·此论·佛地。皆言实相。具略不同。意致无别。
  (四十三右)论三唯识(至)唯识实相(文)。义灯六末(四十七左)论三唯识真如者。本疏云见识真如便能知此。意说所观如。要集云。有释云。三藏解云。或用观智名意真如。不尔便与后文相违。染净唯识应通三性。此意若说所观如。遍三性故应通三性。今谓。本释为正。何以故。若取能观名唯识如。何故七十七云。谓一切行唯是识性。又如何言由相真如·了别真如故一切诸法平等平等。以能观智虽是行收非一切行。又能观智二乘等无。如何平等。若云就所观说即非能观。若尔既取所观唯识。何故不通初二性摄。答。就所观性即唯威实。约诠显者可通三性。论云随相。不障通余。
  (四十三右)显扬云(至)识分别也(文)。显扬三(九右)云。三唯识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染净法所依。思惟诸法唯识之性。既思惟已如实了知唯心染故众生染。唯心净故众生净(文)义演云。三藏解云。即是染净唯识观智之真如也。此如是唯识性亦名唯识。

成唯识论述记集成编卷第三十八终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