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成唯识论述记集成编卷第十(二本之三)

  (五十六左)正理师救(文)。正理论十二(三纸左)云。由所许得是已得法不失因故。又是知此系属于彼。智幖帜故。除此更有何别大用能过于此。说此为无。
  (五十七右)前何须故后即无故(文)。演秘云。前何须者。不离有情法自成就。讵假得乎。疏后即无故者。离有情法。法体即无。如龟毛等。何依立得(文)义蕴亦同。更解云。后离有情法。汝自许无得故。
  (五十七右)一内有情(至)后即无得(文)。义演云。疏一内有情至不可说有得者。意云。有情法上有得。非情法不立得。疏二云。识所变至后即无得者。意云。若依识变名不离有情者。即一切法皆不离有情。无有一法而离有情也。即合龟毛等无法是离有情法。初说有情有。即依识所变法上立得。后即无得者。即释无法上不立得所以。与前不同(文)瑜伽亦有此二种难。五十二(九纸右)云。若言得是实有。此为是诸行生因为是诸法不离散因。若是诸行生因者。若从先来未得生法。此既无有生因之得。应常不生。由此亦应毕竟不得。若是诸法不离散因者。一切善不善无记法得既俱有。彼虽相违应顿现行。是故二种俱不应理。又生因者。所谓各别缘所摄受诸法自种。不离散因者。谓由余缘现在前故余缘离散。若于引发缘中势力自在假立为得。以此自在为依止故。所有士夫补特伽罗。虽彼彼法已起已灭。若欲希彼复现在前。便能速疾。引发诸缘令得生起。是故亦说此名为得(已上论文)伦记十三下(十一纸右)云。若是诸法不离散因者。乃至应顿现行者景云。以小乘宗六识不并。一识心无三性并生。故作此难。应立量云。善心起时。余二性心相应俱起。以有因故。犹如善心。乃至无记心起。余二性心定应同起。以有因故。如无记心此上二句。即当种子成熟。
  (五十七右)无法名离有情法(文)。义灯二末(二十五左)云。问。既说无法即是无体。复说何法得名为离。答。以彼无法假名为离。非有无体名离有情。谈无本性。不约识变为无名离。
  (五十七左)然外非情(至)故亦许(文)。义演云。疏然外非情至皆非可成者。此但对可成说不可成。亦总举下。自分别言。准下第二等者。下第二卷论末。变化根尘等有两解。准正义。他尘于已有受用义。亦许度故知。非情上亦可立得。如演秘说。疏故亦许者。大乘许轮王成七宝有得也。
  (五十八右)准下第二(至)为二说(文)。义蕴云。下第八变他根中。一师变他根。一师不变他根。于已非受用故。今言有受用者。名成熟他身。即初师义也(已上)今谓。此释不是。何者第一是安惠义。第二是护法义。此中何用安惠不正义耶。今言可受用者。扶根处非内正根。下文云。故生他地。或般涅槃。彼余尸骸犹见相续等。
  (五十八右)即自身中(至)名可成法(文)。义演云。即自身中至可受用者。意云。种子上许有得。若现行中有可受用者亦立得。问曰。且如现行中有成不成不。答。自身中所有现行色心等法。总皆成熟得故。又解。或可现通自他及外器色等。有成不成故言中也。说中者。意简取可受用者。不可受用者不立得故。意说。有可受用者。纵然他身扶根及器具等名可成也。
  (五十八右)依此等上立成就得(文)。正理十二(初左)云。得获成就义。虽是一而依门异说差别名。得有二种。谓先未得及先已得。先未得得说名为获。先已得得说名成就(文)。俱舍婆沙如上已引。光宝神泰是非相诤如彼疏记中明。
  (五十八右)如瑜伽论(至)说名为得(文)。演秘云。若大乘者义乃通矣。如现行法。虽唯杂得。亦得名为现行成就。种有新熏本有二别。俱名成就。亦名得获故。瑜伽论五十二云。云何得获成就。谓若略说。生缘摄受增盛之因。说名为得。释曰。种是生果之因缘故。名为生缘。由种有生果之功能。果方得有种名摄受。即所生果名为增盛。或种有彼生果势用名为增盛。增盛即因。由有此能假立为得。广有同异如彼钞释。义蕴云。疏谓若略说生缘摄受增盛之因者。此有二师。一云。俱约种子望现行。谓此种子。能生现行名生缘。持彼生现功能名摄受。种子被润有势力故名增盛之因。第二解云。生缘者。种子成熟。显生现行之缘故。摄受者。现行成熟。摄受漏无漏果故。增盛之因者。自在成熟。由种为因生胜法故。此之三种俱说为得。准下解得即说三种成就。后解为胜。若据通论前解为善。应检瑜伽方为定量(已上)今谓。初解大同演秘。初解应优。又略纂释此亦约种子。第二配三成就不亲论文。又瑜伽释自在成就云。若加行所生善法。及一分无记法生缘所摄受增盛因种子名自在成就。既以此文释自在成。明知。第二不是。伦记十三下(十纸左)云。景云得获成熟者。依小乘说。得据新得成通新旧。今大乘中义则是通。下全引略纂文。略纂十三(五十纸右)云。论云得获成就谓若略说生缘摄受增盛之因说名为得者。此约种子未伏未断有生果功能。名增盛之因。立得非已伏断种名得。故下文云。若未为定伏及圣道伏。如善根种不邪见所伏。名成就名得故。即彼伏断已去。但名种子不名为得。如对法三种成就云。若在欲界得色无色定。欲界种子亦名成就。亦名不成就。未永害随眠。对治所摄故。然成就有二义。一体成就。若已离欲以有体故亦名成就。二功能成就。如已离欲。无生果功能名不成就。此中偏约生果功能故不成就。据其体有亦名成就。此据种子增胜语。如现行亦名成就。
  (五十八左)论一种子成就(至)三现行成就(文)。义演云。论一种子成就至现行成熟者。解云。烦恼等有生果用故名种子。闻惠等种加行所引势力增上名为自在。由二种种子果生起故。名为现行。依此三法假立成熟。此即种子之成熟。乃至现行之成熟。皆依主释(文)义灯二末(二十五左)云。释三种成就。且法有二。一者有体。二者无体。但于有法立于成就。不于无法。无法无体无可成故。有法之中复有二种。一有为二无为。且有为中复有二种。一者自识变。二者他识变。自识变中复有二种。一者种子。二者现行。种子隐而难知。所以分之为二。一种子成就。二自在成就。现行显而易了。所以总合为一名现行成就。种子之中复有三种。一者善二不善三无记。善中有二。一无漏二有漏。有漏善中复有二种。一方便二生得。前无漏善及方便并名自在。以成就此者必于生死当得自在。又当引生必加功用方始起故。即通本始。余义准思。生得善者。生便即得因循而生。无胜功能所有种子但名生得。不善之法。亦但名为种子成就。以有此法。沈于生死。于解脱分无胜堪能故。虽解深密经云十地菩萨所起烦恼胜二乘人所起无漏。彼由菩萨无漏悲智。非彼烦恼自堪能故。不名为自在成就。无记法中复有二种。一者有覆二者无覆。有覆性者同烦恼说。无覆无记复有四种。一异熟·二威仪·三工巧·四变化。异熟无记唯种子成就。威仪工巧各具二种。如象行鹿骤。当田识薄等名种子成就。若象王行。鹅王步。雕文厕画等名自在成就。加功始得非因循起故。变化无记唯自在成。必功用起故。又成此者。得自在故。故瑜伽论云。若加行所生善及一分无记增盛种子名自在成。对法亦云。加行善法。谓世出世一切功能。一分无记。谓工巧处变化心等。故上说。自识变亦通非情有说成七宝故。若他识变准第二中变他根尘论自二说。第七卷中解所缘缘亦许缘他所变之种。复说轮王成就七宝。虽他所变不得名成。自识杖变亦可假说三种成就(文)然俱舍第四(十五左)明经部计。大同瑜伽。是故光宝两师。并以大乘例同为释。于中光记四(五十六纸)唯举对法不引瑜伽。以辨白二论差别不反大乘基师故。振舌赞言大乘光者。可谓虚名矣。
  (五十八左)染法未为(至)皆名成就(文)。略纂十三(五十一右)云。此据功能不成就。非体如前述。故对法云。若得无漏对治道方名种子成就。得不成就。若生色界等。欲界亦名成就。亦名不成就。伦记十三下(十一纸左)云。当知。此得略有三种。等者景云。若永害染种。于善无记种子亦名害。又云。昔来小乘师。多唯义说身在下地得起上地生得善心。如天眼耳通。是威仪无记。从净定心生。后则不得却入净定。要入上地生得善心方入净定故。又准起定顺入至非想。出在生得善中。方更逆入等。又准罗汉退起无色烦恼。既无退分定从何等心而起烦恼。以此等义准知。身在下地得彼上地离欲生得善。今大乘中亦无有文。三藏云。天眼耳通非是威仪无记。乃是通果。又超禅时。从初静虑顺入至于非想多时停息。或转作余观直名顺入。后依本观后逆入下定名为逆入。顺逆逆顺等句道理皆成。未必要出在散心方成。起定罗汉退起无色烦恼。从住分定而入烦恼。若依此释。身在下地不起上地生得善心(泰云)得有三种。一种子为能得。应起三性法为所得。二方便善变化种子为能得。应起方便善变化无记心等为所得。此皆是法前得也。三即前诸法正现在前为所得。即前种子与所得法俱名现行得。此并是以得得诸法也。若以现起种种为所得。即以本识上摄种功用为能得。此即得后有得也。又种子现起故。亦是现行得。复若以前种从后种者。亦是种子成熟。及现行成熟也。
  (五十九右)瑜伽言(至)假立为得(文)。彼论五十二(九纸右)云。若于引发缘中。势力自在假立为得。以此自在为依止故。所有士夫补特伽罗。虽彼彼法已起已灭。若欲希彼复现在前。便能速疾引发诸缘令得生起。是故亦说此名为得。当知此得略有三种。一种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现行成就(文)略纂十三(五十一右)云。准此文。即于外法之上亦假立成就(文)伦记云。景云。加行善种及无记种一分善。唯习者遇缘引发。势力自在。假立为得(文)义演云。初此种子。望引自现行有自在势用。而立为得也。不可以自在之言。即今摄入自在成熟。必无是事。但望自果有自在用。问曰。既曰发起现行。何非现行成熟收耶。答言。种子成熟者。所有现行。种子相从。皆得名种子成熟。后自在成熟。亦准此理解。三无记者。除变化无记。此一种唯向自在成熟中说也。
  (五十九右)然五十六(文)。演秘云。疏然五十六(初右)者。依检彼论云。得依因自在现行分位建立。此复三种。谓种子自在现行成熟。更无余也。疏对杂集而举来者。意明是说得等之文。不言彼即与杂集同一处引也(文)伦记十五下(初右)云。解得中云。依因自在现行分位建立者。因即是种子成就。依染污法生得善根法一分。威仪工巧不善修者所有种子因缘。建立种子成就。自在者。即是加行善一分。威仪工巧善修习者。乃以变化所有种子。要由加行因功修习方能自在。生起现行。是故建立自在成就。此中唯有漏种子现行者。即前二种成就。不生现行。义属行人。就彼建立现行成就。
  (五十九右)对法第五(至)不成就(文)。演秘云。疏对法第五(十八右)至亦名不成就者。按彼论云。种子成者。谓若生欲界。色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熟。及生得善。释曰。是本论也。唯明烦恼及生得善。论依未离欲异生说。若已离欲。或生上地。随所离欲。即此地烦恼随烦恼。亦成就亦不成就。未永害随眠故。对治道所损故。如其次第。及生得善。随所生地。即此地成就。释曰。师子觉释。本论但依欲界未离欲说。释论兼据离欲生上及上二界明成不成。此即欲界。论若生色界。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色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若生无色界。欲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释曰。此释论者(今谓。此所引文。是本论文。而非释论。本论上明欲界此文明上二界。何有明欲界不明上二界。此段本论文易解故。释论不释。对文可知。故对法抄五(二十二右)云。种子成中有二。初体用合说成不成。后唯辨染法体成不成。初中有三。三界别故)明上二界成不成就。夫生上地必伏下惑故。上对下名成不成。种在名成。其生得善不起异界故。皆当地名之为成。问。生上二界有离自染。何故自地不名不成。答。文略故也。或前欲界。明离自染名成不成。例上应尔。故不举也。问。如上将下起下地爱。此即唯成。云何名为亦不成耶。答。据多分说。又依上生不说生下。非委谈也问。生二界上地之时。亦离下染。云何生上当界之惑总名成耶。答。依界而论。不据地说。
  (五十九右)若离此地欲亦名不成就(文)。义演云。意云。如从欲界生上界去。若圣人断欲界烦恼而生上界。如第三果人等。若凡夫但以六行伏下惑而生上界烦恼。于上界中而不成熟也故云若离此地欲亦名不成熟。
  (五十九右)彼依有体(至)亦不相违(文)。义蕴云。疏彼依有体及与损伏至名成不成者。对法既约离欲不离欲说。竟说种子体在。及有能生用俱名成。种子体无。及无能生用俱名不成。瑜伽但言未伏故但明成。准彼文意。伏现行者。设种体在可名不成。何以然者。唯言伏者定不断种。若言离欲通断种义(文)义演云。意云。彼依有体者。彼对法第五文。约种子体能生用说。意云。若生上界有欲界种子。虽不生现行亦名成熟。后当生故。若如圣者断种生上。现行果竟不生名不成熟。若据瑜伽。唯约用说。不约体说故皆成熟。又云。有种子体名成熟。不能起下现行烦恼名不成熟。
  (五十九右)无不成就(文)。演秘云。无不成就者。无烦恼用名不成就。
  (五十九左)对法论等(至)文亦略也(文)。义演云。意云。对法但说染法名种子成熟。不说无记为种子成熟也。非但不说无记。亦不说生得善为成熟故。云生得善中文亦略也。一分无记者。即余三圣通果名一分也。对法不说为种子成熟(文)今谓。对法说染与生得善不说无记。今辨不说无记。又虽说善。唯说成就不说不成故。兼明其由。其言无记者。广通异熟全威仪工巧一分。取自在成不摄者。义蕴云。疏生得善中文亦然者。对法略而不说任运一分威仪工巧无记为种子成熟。其生得善。唯说成熟不言不成故亦略也(已上)今谓。义蕴亦同义演。有未辨尽对法意。其意如下具述。略纂十三(五十一纸左)云。自在成就中一分无记者。对法云。谓工巧处变化心等等中。得取威仪。如佛威仪。极善习者加行生故。余如上解。种子成就中云。诸无记法者。即异熟生。及威仪不加行生者。是故工巧处亦有俱生者。具如义灯。义演有未尽理。对法抄第七(二十七纸右)云。生得成唯云随生地者。以说种体定成三界起现行用唯在生地。不同烦恼等。彼可起上故。种子成中不说无记。准义应有。如五十二及此下文。自在中唯言一分无记。以略故不说。二性胜故说。今又解。今此为不同瑜伽。瑜伽染法生得善法。唯依生现用说成不成。所以言定伏邪见断。无记依断缘缚说。所以云圣道不害种子中说无记。此论据体用二门。三乘通说。非唯依佛。无有不起用及无体位。所以隐不说。据实准下。是其种子成就不成就。
  (五十九左)然准彼论(至)瑜伽同(文)。义演云。意说。此重释对法文。据种子成就中。虽不说无记为种子成就。然准下自在成就中。既取一分无记为自在成就。明知。种子成就中。亦令取无记为种子成就也。其生得善与瑜伽同者。亦约用名种子成就一分无记者。即变化全威仪工巧一分极有方轨。入自在成熟中摄。
  (五十九左)然准对法(至)通成不成(文)。义演云。意云。此即外人将生得善。例烦恼种子等为难。难云。且如对法论。说烦恼名成不成者。约三界烦恼种子说。如身在欲界。未离欲染。已成身中有三界烦恼种子名成就。若离欲界亦名不成就断自地烦恼故。又云。下界身起上界烦恼名成就。若虽在下地。不起上地烦恼亦名不成就。若如是者。生得善法。亦令同此烦恼理名成不成。何故一向约用名成耶。此总是难辞(文)演秘云。如在一界。余界生得望有种故名为成就。现行不起名不成就。
  (五十九左)以在他界(至)同于瑜伽(文)。义演云。意云。此释对法论不说生得善所以。且如欲界身中生得善。唯依自地起。不起他界生得善。意云。当界自起名成就。若他界在望不起者名不成。今对法文。但约自界名成。所以不同烦恼也(文)今谓。若生得善论其强弱非无差别。故杂阿毗昙心论十(二十七右)子注云。欲界生得善强而利。二界弱而钝也(已上)然今不论强弱之别。但明随所生地自地善起他善不起。以生得善也。演秘云。释对法论不说所以。烦恼容有起他地者。对起不起名成不成。生得善法无起异界。不同烦恼故但说成(文)义蕴云。疏以在他界不起他界生得善故者。此说生得善亦通不成熟。如在欲界不起上界生得善故。亦名不成熟。彼对法唯说生得名成就。不言不成就者即同。瑜伽说未为邪见损伏但名成就。不说不成也。故云与瑜伽同(已上)今谓。义蕴解此文。为显通不成就之义者未可也。与演秘义演不同。准疏文势义蕴不亲。以演秘解为正。
  (五十九左)以瑜伽中(至)不说无漏道(文)。义演云。意云。瑜伽论中。但依染法种能生现行故。唯说奢摩他为对治道。以定能伏惑故。不断种故。所以不说无漏道为对治也。此会瑜伽文。
  (五十九左)以对法中(至)各据一义(文)。义演云。意云。对法瑜伽。约体及用名成不成。所以通说无漏。以为对治道。今既言通说无漏道为对治者。明知。意云。亦通说有漏奢摩他以为对治道。何以得知。以说体及用故。若据断体。说无漏道为对治。若约伏用。即说奢摩他为对治道。故知。对法文尽理。即会对法论文。瑜伽少分者。以但约用说为约体说名少分也(文)今谓。义演依错本释。其义甚不稳畅。上明瑜伽意。此说对法意。对法文尽下分班结会。
  (六十右)有体有用无体无用名成不成(文)。义蕴云。此文通也。意说。有体用名成。无体用名不成。有体无用。体成用不成也(已上)今谓。此文与现流本不同。各有其理。义蕴所牒优矣。
  (六十右)生得有用(至)种子成就(文)。义演云。意云。生得善不约体。但约种子有能生用说名种子成就。不说此现行名种子成就也。此生得善文。对法与瑜伽二论意同(文)演秘云。疏亦不说现行名种子成就者。但生得善。种有其用即名成就。不要生现方始名为种子成就。有云。此论第八。说于现行亦名为种。故今简之。详曰。虽有此理。然虽疏旨(文)今谓。疏主辨二论别者。瑜伽云。生得善不由功用而现行者。对法。云及生得善者。随所生地即此地成就。
  (六十右)且依用说(至)名成不成(文)。义演云。次下简略有二。初约用简。二约体简。用中有二。初约七识简。二约见修道简。约识简者。意云。第七识中烦恼奢摩他不能伏。何以故。谓第七识中烦恼微细。世道六行不能伏故熟。六识中分别迷理起者。行相猛利。世道不能伏故成。修道俱生迷事起者。六行能伏不成。六行本伏迷事惑故我见不伏。余贪等伏(文)今谓。伏道非必局六行观。三乘有漏智损伏诸惑令不生。皆名不成。义演唯举六行太局矣。义灯二末(三十一右)云。于染法中略为六对。依杂集论。若伏功能亦名不成。种子体在亦即名成。一见修对。二世间出世对。三现行种子对。四六识七识对。五烦恼所知对。六种子习气对。初见修对者。三乘见道。三界分别。所有二障。随其所应。若种若现名不成就。三界修断。随其所应名成不成。二乘见道。随先所伏。修道烦恼断名不成。未伏不断即亦名成。非对治故。不障见故。修道准知。二世间出世对者。世道但伏俱生迷事别头所起贪嗔痴慢。令不现起名为不成。迷理及细并非所伏即名成就。出世如前。现行种子对者。一切现行若未生起皆名不成。若生起时即名成就。二障种子。若未损伏即名为成。若已断除即名不成。若在凡位体在名成。或有伏者损伏用故亦名不成。若在二乘。所知种成。菩萨随应有成不成。六七识对者。且烦恼障。如二乘人在于见道六相应惑分别不成。俱生通二。第七名成。设起果者。不断七惑。修道之中。八十一品。随其所应有成不成。若第七惑成。断八十一品方名不成。断前八十犹名为成。据有种说。若约功能。世道名成出世不成。若约菩萨六识分别。见道不成。俱生名成。无超果故。在修道中。第六识身见等。四地永伏名为不成。已前名成。据功能说。若约种子体在名成。第七我见。金刚无间名为不成。已前名成。据种子体不约用说。约用说者。有成不成。且略说尔。烦恼所知对者。所知之障。二乘名成。菩萨成不成。以彼二乘虽断定障现行不起种子在故。地上菩萨。二障分别。见道不成。修道俱生烦恼障种。金刚无间已前名成。不断种故。若所知障所摄种现。俱成不成。金刚无间。二障种现俱名不成。种习对者。二乘习气二障俱成。不断习故。菩萨之人。烦恼种子。俱生名成。二障习气及所知种名成不成。以十地中随分断故。解脱道位。二障种习俱名不成。略说如是。细辨恐烦。
  (六十左)若无漏道(至)亦有别(文)义演云。若依无漏道至亦有别者。约体简略亦有二。一者约见修。二者约六七。据见修道者。如得初果。见道烦恼一切不成就。修道烦恼中。如第二果者。余欲地烦恼随断名不成。若第七识中我见。要至极果金刚心道方断名成。
  (六十左)六识一向不成(至)成及不成(文)。义演云。此意说。六识中烦恼欲界系者。总为九品。证第二三果时总不成。六识中我见亦断故。故此依我见离欲断说。不尔即通成不成者。此别是一师义。此师意说。如六识中有九品惑。我见为第九品。余八品离欲时断不成。第九品我见。至极果方断成。据此义故。不尔通成不成也(文)演秘云。此我见断而有两说。一云。即与当地第九惑同时断。一云。九地第六我见。皆至金刚一时顿断。今依初义。若后义者。离欲之时有断未断。有云。约伏有成不成。详曰。不然。疏自标云。若无漏道依染种体名成不成。故知约断。若是伏者。前已明讫。何须重明。义蕴亦同。
  (六十左)其无记法(至)名成(文)。义演云。意说。无记法先被见道惑缚。即无记各成。入见道断见惑有缚时。便舍无记法故。说无记名不成。不尔名成。若据种子体说。至佛果断名不成。余一切时名成。不违圣道故。故云不尔名成(文)义灯二末(三十三纸右)云。无记法中。且异熟无记。约界分别。随所生处。种现俱成就。余不生处。种成现不成。无有起于异地异熟。又若断者。若是人天异熟无记。至金刚无间或解脱道方名不成。余位名成。据成佛说。若二乘人无余不成。若约缘缚。随其所应。金刚无间。断尽惑故名为不成。若是三途黄门女人。及长寿天无想天寿。入见道已。毕竟不生名为不成。已前名成。前据现行及功能说。若论种体。三途异熟入见不成。体亦无故。女人等种体有名成。威仪无记心。通欲色界。随生二界。种子现行。俱得名成。生无色界。种成现不成。佛果不成。缘缚随应。若泛起威仪。他受变化所起威仪。亦得名成。缘缚不成。假心说有无实能发。若实威仪。八地已上现亦不成。恒无漏善非无记故。工巧无记唯在欲界。种现名成。若生上二。种成现不成。彼虽有语。据身巧说。二乘俱成。俱不成。八地已上。种成现不成。若约缘心威仪工巧。随应准知。通果无记。欲色界成。地法色界下。持彼种及现行故。随其所应名成不成。若至佛果种方不成。若据缘缚。二乘无学亦名不成八地种成。
  (六十一右)不生之地名不成(文)。义演云。不生此地名不成者。意云。如生上界。此地生得善不起。何以故。不许互起故。唯得起自地不许起他地生得故不成(文)今谓。义演之字作此。二字俱通。此地生得善。若望于他地名不成。以他地不生故。生得善不成。以二义释。一邪见伏。一不生地。
  (六十一右)以增盛种子方名得(文)。义演云。意云。瑜伽唯据生用说。若有能生用名种子成就。不尔名不成就。何以故。依种子增盛时而名得故。若不生现便立。增盛时依何以名。
  (六十一右)无记体者应互相准(文)。义演云。意说。瑜伽准对法文亦得说体名成。对法准瑜伽亦得约用说成不成故。云互相准。义蕴亦同。
  (六十一右)瑜伽论说(至)名自在成(文)。五十二(九左)云。若加行所生善法及一分无记法。生缘所摄受增盛因种子名自在成就(文)。义演云。疏自在成就者。此引瑜伽文。意说加行种子所生善法。及取威仪工巧一分极串习者并通果全。并名自在成就。即所有种子现行相从总名自在成就。据实唯是种子也。问。若尔与种子成就何别。答。胜劣有殊故分二种。
  (六十一左)又成此时(至)名自在成(文)。义演云。疏又成者。加行善也。意说加行善名自在所由。为能成熟一分无记种子。令有自在能生胜用故名为成也。此时者即加行善。成无记之时也。名自在者。说加行善名自在所由。意说。加行善种子有自在力。能生善法。复能资彼无记种子。令得自在有能生胜用。是故加行得自在名故。说此等名自在成就者总结也。与能所成皆名自在成就(文)。今谓。义演谬之最矣。今明自在成就举二种法。一加行善。一串习无记。显其差别置以及言。义演会合为一太非也。又三性永别。何有加行善法成无记之时。
  (六十一左)对法论说(至)变化心等(文)。彼论第五(十九纸右)云。方便善法者。谓闻所生慧等。虽先有种子。若离今生数习增长终不能起现前故。一分无记法者。谓工巧处变化心等(文)义演云。问。三无记种为总通二种成就不尔耶。答。应作四句分别。第一云。有唯种子成就非自在。谓异熟生无记种子。第二唯自在成就非种子。谓变化无记。第三亦自在成。谓威仪工巧二无记极。串习者名自在成就。若任运起者。摄入种子成就。第四二种俱非者。谓色等法。
  (六十二右)其无漏种(至)名不成(文)。义灯二末(三十四右)云。无漏善者。凡夫之中。无性不成。有性种成。三乘圣者。种现俱成。二乘无余种现不成。余人善根涅槃时尽故。
  (六十二右)现行成就(至)名现行成就(文)。彼论第五(十九左)云。现行成就者。谓诸蕴界处法随所现前。若善若不善若无记。
  (六十二左)如枢要说(文)。彼上末(十九左)云。成不成中种子成就。谓有二乘及世道成不成。不说菩萨。菩萨见道前二障。亦有成不成。应说二乘烦恼种有成不成。所知一向成。菩萨双说。资粮位俱生成不成。分别成不成。加行位一向不成。俱生通成不成。入见道已。修道成不成。见道一向不成。修道第七一向成。第六有成不成。烦恼障不断一向成。所知障种有成不成。皆思准。
  (六十二左)以种隐而(至)合而为一(文)。演秘云。问。按显扬论种合为一。现行开二。何乃不同。答。有二释。一如义灯。一云。有义。显扬论意。种子类同故合为一。现行相别故开二种(文)义灯二末(二十七右)云。然西明云。准显扬论云。一诸行种子所摄相续差别性。二自在生起相续差别性。三自相生起相续差别性。云与瑜伽别。种但立一。现即分二。加行善等名自在生起相。非加行生起。但名自相生起。今又解云。与瑜伽同。云二自在生起相续差别性者。以加行等善法种子有胜功能。起现行已而得自在名自在生起。若二现行名自相生起。以起现行名自相起。无为之法立成就者。如本疏说。
  (六十三右)今者通说(至)之所生起(文)。义演云。意云。此辨得所依处。如有情及种子上而立得者。其义极成。如何于非情上而立得耶。答。色等非情由自心变起。即此似色之相分。皆从自种生故可立种。又于他身非情有受用义。亦立于得。问。所言得者大小乘何别。答。大乘非色非心。是假非实。行蕴所摄。有宗亦非色非心。实有自性。非得翻此。大乘于色心上假立非得。小乘立实非得。
  (六十三右)不同小乘心外取法故(文)。义演云。意云。谓小乘心外取法所以。于外法上不立得。大乘一切皆是识变。皆不离心。所以于非情法上亦假立得故。云不同小乘。
  (六十三右)萨婆多得依三种别(文)。婆沙百五十八(初纸左)云。问。何故得与所得法性类或同或异耶。答。得有三种。一有为法得。二择灭得。三非择灭得。有为法得。随所得法性类差别。以有为法能有作用引自得故。择灭得随能证道性类差别。以诸择灭自无作用。但由道力求证彼时引彼得故非择灭得。随自所依性类差别。以非择灭自无作用非道所求。彼得但依命根众同分而现前(文)义灯二末(二十九右)云。且萨婆多得有二种。一有为法得。二无为法得。若有为法得。定属所得。若所得是三性。能得亦三性。三界九地色心不相应。亦随所得判属界地等。无为得者。无为有三。如本疏判。然通漏无漏。若六行道得唯有漏。见道得唯无漏。修道通二。许于修道亦有漏断故。无学无漏。断非想惑。唯无漏道。得果舍向故。故舍前漏起无漏得。所得无为一向无为二有体法。若起得得属行者。以有体故。随其所应得属所得及能得道。今此非择阙缘不生。法既不生故。不可属所不生法。非有情故。但属所依众同分也。若其非得唯属所依众同分立。定唯异熟无记性也。然若得择灭法。犹可重生也。如退果者。若得非择毕竟不生。以阙缘故。
  (六十三右)一属所得谓有为得(文)。宝疏四(四十四左)云。其所得法有其四种。谓三界系为三。及不系法为四。其能得得亦有四种。亦如上说。又所得法有其二种。一者有为。谓三界法及道圣谛。二者无为。谓二种灭。能得之得。唯是有为。所得之法又有二种。一有漏谓三界系法。二无漏谓道圣谛。二灭能得得亦有二种。一有漏谓三界系。二无漏谓道圣谛。三界系。不系之法通无漏故。非择灭得从依身系。其择灭得。从能断道。道通有漏及无漏故。若有漏道。色无色系。若无漏道。从道不系。非择灭得。以随身故通三界系。所以有系法得唯有三种。无系法得通四种(文)。演秘云。疏一属所得等者。属谓系属。有为法上所有能得。皆属所得。同有为故。
  (六十三右)二属能得道(文)。婆沙光宝等记。并为能证。今云能得。义亦无别。演秘云。疏二属能得道等者。得是有为。故灭能得不属所得。为无为别。六行断惑。此能得即是有漏。若无漏智所证灭得得即无漏。有宗六行而能断惑得择灭也。
  (六十三右)三属所依(文)。婆沙等云。依命根众同分。今略举众同分。演秘云。疏三属所依者。问。何乃尔耶。答。有无为别。不属非择。非漏无漏二道所得故。不属道故属所依(文)义演云。意云。谓身中有法缘阙不生名非择灭。今此得既能得此非择灭。故知。此得唯属所依众同分身也。以非择灭不离身故。如人身中有诸起业。由遇善友。于其恶趣毕竟不生故。此身中得非择灭得。唯属所依身(文)今谓。义演云众同分身。宝疏亦云非择灭得从依身系。然婆沙等云命根众同分。身与同分差别非一。若言从身则不通无色。以彼无身故。
  (六十三右)择灭之得(至)然唯无漏(文)。对法抄五(三十三左)云。然今于此复作分别。小乘有为得通三性有漏无漏。大乘同之。小乘择灭得唯善性通有漏。大乘善性同彼唯无漏摄。诸论皆云。择灭者永害随眠故(文)。义灯二末(三十右)云。若择灭得同彼有部。属能得道。然唯无漏。不许六行是断道故。唯依圣道永害种子得择灭故。又六行道。唯依未至非根本地。伏惑非断。种子在故。得非择灭(文)义演云。疏然唯无漏者。但约断种不约六行伏惑说。不同有宗六行许能断惑也。意说。有为无漏智断惑证真如名为择灭。即于此法假立择灭得。得择灭故。择者简择。即智也。灭者灭惑所显理也。由智简择断惑得灭故名择灭。
  (六十三右)非择灭得略有三种(文)此非择得大违小宗。非择灭义。具如俱舍光宝疏辨。
  (六十三右)一属道(至)世道得故(文)。演秘云。问。六行得灭。亦由智惠简择方证。何非择灭。答。若智简择能断惑种所显之理。方名择灭。六行不尔故理非择。
  (六十三左)如毕竟得(至)邪理不生等(文)。义蕴云。疏如毕竟得非择灭及佛身中邪理不生者。如入见道已。三涂黄门等。毕竟不生。佛身邪理亦是毕竟不生。此非择灭。但属所依。问。此等皆由道力而灭。何不属道。答。圣道本欲断惑。断惑之时。此等任运不生。非道正断故不属道。又非有为不属所得(文)演秘云。如入见道黄门身等。永更不生。皆名毕竟得非择灭耶。理如灯(文)义灯二末(三十三右)云。若是三途黄门女人及长寿天无想天等。入见道已毕竟不生名为不成。已前名成。前据现行及功能说。若论种体。三途异熟入见不成。体亦无故。女人等种体有名成(文)俱舍宝疏一(六十七右)云。又显宗论云。非唯缘阙便永不生。后遇同类缘彼复应生故。详此论意诸法不生。由其二缘。一由阙缘。二由非择灭。以后遇同类缘法得生者。此释非理。后遇同类缘。为是生缘。为非生缘。若后有生缘前非阙缘。若后非生缘如何得生。由无生缘法永不生。何阙灭力。问。显宗云。法非唯缘阙。此论云。但由阙缘。两论不同。何者为正。答。准婆沙释得不同。有为三性法得同所得判性。由所得法力。令得起故。择灭得从道起故。非择灭得从众同分。依同分起故。以无为无用。二灭不从所得判也。婆沙亦云。虚空等无用。故知。此论但由阙缘理胜(文)又云。有人云。此法本欲碍法不生。若法不生便即起得送与行者。此释误也。应言法永不生得非择灭。不应言非择灭有力送得与行者。两说相违。应依此论(文)义灯二末(二十八右)云。然言二属所依。谓第八识如毕竟得非择灭法及佛身中邪理不生等。问。既云毕竟邪理不生。应名择灭。何名非择。答。若由智断毕竟不生。即名择灭。佛身邪理不由智断。但由断彼无明等故。邪理不生。如入见道。北洲等身得非择故。又解。此等现行。虽后毕竟不生。种子犹在。亦障所摄镜智生时。方始种子灭即得择灭得属镜智。若尔镜智应能离染。如实义者。镜智起时。非彼所依有漏皆舍。非作意断不名择灭。亦不可说观察智断。非无间故名妙觉故。若犹断染应同无间名为等觉。既不如是故。镜智生彼等自灭。得非择灭得属镜智。然疏言属第八识。据所依王通因果说。若在佛果即依镜智。此释亲闻故抄记也。
  (六十三左)三属种子(文)。演秘云。此缘阙法有更生义故属种子(文)义灯二末(三十四右)云。问。前明得依非得依何。答。有为非得现行不成。即依种立。又解。依第八识翻彼成就立不成就。现行成就不依种子。非得翻彼。何故依种。又解。依种若以翻彼现成不依种即不成亦不依。如种成依种立。不成复依。何据体不成。即无体故。二解任情。若自在及种子。体在无能名为非得。亦依种立。若尔与现非得何别。此据无能。彼约未起故有差别。若据体无名为非得。同择非择二种得说。就依种中如圣性非得有二义。一相违非得。即异生性。依二障种。二者相顺依功能说。邪见断善。或未入见。设有种子未起功能。亦名不成。即依无漏种子假立。现行不成亦依种立。无为非得。择灭无为无。种姓入及未入见道。皆依二障种子而立。入见已去。随所未断。二障俱生立择非得。以非得彼所证择灭故。非择非得。随应依彼诸有为法种现而立。以成彼法不得非择故(文)义蕴云。三属种子暂缘阙法有种子在者。问。六行伏惑亦暂不生。有种子在何不属种而属道耶。答。道有胜力故但属道。余缘阙法。无道可属故属种子也。
  (六十三左)非心缘证(文)。演秘云。缘六行道证无漏道(文)义演云。意云。此第三属种子者。以非心缘故。不同前六行世道非心证故。不同第二由入见道断分别惑黄门等身毕竟不受。今既不断则非心证故。不同第二但属种子也。
  (六十三左)然通有漏(至)三性别等(文)。演秘云。通有漏三性等者。具如灯说。
  (六十三左)如对法说(文)。第四卷。对法抄五(三十四丁右)云。其非择得。小乘唯无记有漏属众同故。大乘通三性。此约通道亦依种子及所依上而建立故。对法第四等种通三种故。云通有漏及无漏摄。如来身中有此得故邪理不生。
  (六十三左)非得唯有(至)。如余记说(文)。对法抄五(二十四丁左)云。其非择灭得。或属所依。种离本识无别体故。或属种子。皆是种子缘不生故。然如佛果邪理不生。岂依种子。故属所依。
  (六十四右)如余记说(文)。略纂十三(五十一右)云。其不成就性是何性。如何今有别非得。非得据一切非得尽。然今不立有何意也。为遮繁论。亦应立非同分及不流转等故略不论。又即得中摄。如不成就。起俱必有得。得无此非得。即所得所以不说。不说小得者。大乘无过。重累假故。四相亦尔。余如对法第二钞。然非择灭得。如彼简择(文)对法钞五(二十三纸)释断善根种子成就不成就等。五门分别。又本论中明非涅槃法者解脱因。毕竟不成就等。
  (六十四右)所成就有三(至)亦尔(文)。义蕴云。问。得之所属如前已明。非得既无所不成法。未知非得而属于何。答。如诸异生不成就圣法。即是自在不成就。亦是现行不成。种用不成。现体不成。此之非得既属能障或种。准知。圣不成就烦恼。即种子不成就。此之非得。合属能断之圣道种也。自余非得准例应思。
  (六十四右)五十二说(至)假施设之(文)义灯二末(三十九左)云。问。依见断种立异生性。为总依三界见断种立为不尔耶。答。有二解。一云。唯取第八现行同地见断种立。不依一切分别种立。不尔一界成三界应名三界异生。若取生现行种。即已得上定起上地惑。亦名三界异生。一云。通依三界见所断种文无简故。同是异生。故无杂乱。不同界趣生等体性。界趣生等显界趣别。此异于圣故不杂乱。前释为正。瑜伽五十六去云三界异生性故。性属生故生既界别。故生亦别(文)枢要上末(二十纸右)云。若唯取分别种名异生。即一界成三界。应名三界异生。若取生现行种。即已离欲应名诸界异生。取与第八异生同地之性。其体即得之(文)义灯二末(四十一右)云。有部唯是无覆无记。大乘通三。不善有覆及以无覆。以定性二乘所知。望彼是无覆故。通三界故依二障故。
  (六十四右)异生性者(至)名异生性故(文)。义演云。疏性唯染污者。意说。五蕴或四蕴所成假者有情名为异生。性者体也。唯依不善无记分别二障种上假立异性之体故。是染污。以二种种子是染污故也。疏异生之性者。异生是五蕴等假。假者即依分别二障种子也。未得圣法名为非得。即唤此非得名异生性。言别异名异者。即失圣之生故名异生也(文)义灯具明大小差别。须者往见。
  (六十四右)一别异名(至)过五趣故(文)。义灯云。此约趣异亦摄四生。四生不同。
  (六十四左)又变异名异(至)邪见等故(文)义灯云。圣者皆同有正见故。此亦摄境。缘境有别。
  (六十四左)生谓生类(至)依主释(文)。义灯二末(三十五左)云。生谓生起。生类即趣见类别异生起。性者体性。由此性故令趣见异。上离释也。异圣之生类名异生。生者是总。性者是别。异生之性名异生性。无依主释(文)今谓。义灯与疏不同。疏与世友义不同。义演云。疏生者是总性是别者。意云有多类众生。其类虽多总名生也。故云总也。性别者。谓三界有情及三乘并无种姓姓。各各所随逐名别。未得圣法已来总名异生性。即依瑜伽有此多性。各依当地见道烦恼种上立性故。是则意说云。异生虽是总。然有三乘五性等差别。此解性别也(文)义灯二末(三十五左)云。二出体者。初叙异说后叙大乘。叙异说者。犊子部说。欲界见道所断十烦恼以为体性。一切有部别有体性。唯是无记。通三界系不相应。经部不立有别体性。但于曾未生圣法相续分位差别假立名异生性。大乘虽亦在不相应。非异色心有别体性。但于见断二障种上。未永断位假立异生性。不是唯约能障自乘所有圣法不生现位立异生性。无种姓人无别障故。但约未断见惑种立。由不成就于圣法故。若用若体。俱得云不成。有种姓人。不成功用。无种姓者。亦不成体故。瑜伽五十二说。三界见所断种子。唯未永害量名异生性。即通二障种上假立。此论亦云。而于三界见所断种未永害位。假立非得名异生性。亦不言各障自圣种现。但云于诸圣法未成就故。
  (六十四左)又如婆沙广解名字(文)。婆沙四十五(初纸)举诸部计已(二纸右)云。问。何故名异生性。尊者世友作如是说。能令有情起异熟见异熟烦恼。造异熟业受异类果异类生故。名异生性。复次能令有情随异界故。往异趣故受异生故名异生性。复次能令有情信异师故。作异相故受异法故。行异行故求异果故名异生性。大德说曰。能令有情依止异类界趣生。有发起种种颠倒烦恼造作增长感后有业。轮转生死无分限故名异生性阿毗达磨诸论师言。异生分故。异生体故名异生性。尊者妙音作如是说。异生类故名异生性。胁尊者言。异生依故。障圣性故名异生性。
  (六十四左)论于诸圣法未成就故(文)。演秘云。论于诸圣法未成就故者。问。既于诸圣未成就故名为异生。若于诸圣随得一种应唯名圣。答。有义两释。一云。义同小乘。不获一切三乘圣法名为异生。若获小分即名圣者故。俱舍论第四云。不获何圣法名异生性。谓不获一切。此不获言表异于获。若异此者。谓诸佛世尊。亦不成就二乘圣法。应名异生。故知。不要具获诸圣方名圣者。大乘亦尔。下云。依于二障立异生性。二乘断一即非异生。即同俱舍不获一切圣法名异生性。若获少分即名圣者。二云。与萨婆多义有差别。二乘回心未至上地。亦名圣者。得生空智断烦恼故。亦名异生。未得法空智未断所知故。然依彼说将为顺理。今此亦言于诸圣法不成就故。详曰。今取后释。如二乘者。回趣大乘至于初地名得圣性。若得小圣即全名圣无异生义。何至初地云得圣耶。若云得彼大乘圣性名得圣者。未得大前何得不名为异生耶。又此但云。未成诸圣名为异生。不言小获即全名圣。
  (六十四左)此有四种(至)即建立之(文)。瑜伽五十二(十一右)云。此复略有四种。一无般涅槃法种性所摄。二声闻种性之所随逐(文)义演云。疏之所随逐者。意云。犹如三乘性等之所随逐。于所逐于所断二障种上立异生性。又云。之所随逐者。虽有三乘姓等。犹有此性随逐不得三乘圣法名异生性。言不唯约能障者。二障现行名为能障圣性。今不依此(文)今释。二释中以初为正。现行为能障亦非。义灯二末(三十六左)云。且决定大乘。具依二障未永断位分别种。立大乘异生性。若所知障。毕竟不可害。非烦恼者。依此烦恼。一分立为声闻定性异生性。一分立为独觉定性异生性。以乐观谛十二因缘语证依待二性别故。若俱不可断。依斯立为无性乘异生性。不定者。若有具待观谛缘起得出世者。依此所有分别烦恼立为不定。二乘异生性。若有观待四谛六度得出世者。依此立为不定声闻异生性。若有观待缘起六度得出世者。依此立为不定缘觉异生性。若具观待有下中上无漏根性者。立为不定声闻缘觉异生性。以楞伽说五种乘姓入法。瑜伽复云立为不般涅槃性声闻性等故。相翻立有此差别。
  (六十四左)不唯约能障上立(文)。义蕴云。有圣可障者。方名能障。若依能障立。无性非异生。彼无圣道可障故(已上)今谓。大意如是。深致未尽。如义灯中具辨。枢要上末(二十纸右)云。问。智障不障于二乘。即说名无覆。无性之人二障。具不障三乘。所知障体何性摄。皆应非染。答。所断种轻。望不障以名无覆。无性二种俱重。通障三乘圣道。并名为覆(文)义灯二末(三十七左)云。问。若不障断即不依立。无性之人。二障不断。不障彼乘。应不依立。答。极重障故。若尔二乘定性之人。不得趣大。彼所知障亦名极重不。若名极重亦应依立。若不名重。以不障彼自乘果故。无性亦尔。答。定性可得圣。虽有所知不名重。无姓不得圣故。二障名重。问。烦恼可断得自乘。烦恼不名重。所知非断不得大。所知之障亦名重。若以所知不障小。二障不障凡。答。但有圣法名圣性。定性所知不障轻。无性毕竟无圣法故。彼二障名为重。问。若望一切圣法名圣性。以不障故得名轻。亦应一切障法名异生。随获圣性应皆舍。答。二智俱能证。于理但有圣法名圣性。所知是姓无断时。不障圣法非异生。若依彼立得圣许断。即违诸论说所知障唯大独断。若不能断。既许障在。宁得圣性。由此故知。但依一立。如所知障在二乘身不名为障。不碍彼果名无覆故。若尔无姓所有二障。亦不障彼应不名染。答。人天同异性。不障可不染。对圣名异生。不得故名染。又解。虽不障人天。感生故名染。所知不障小不招生不染。又解。定性二乘。亦依二障立异生性。文无简故。能障于大必不得故。如无姓障必不得圣依二立故。若尔二乘断此所知异生性不。答。有二解。一云亦断。若尔即应断所知障。答许亦无过。如断定障。此亦不尔。定障除现不断于种。此依种故。答虽依种立。不即取种依种假立。言不断所知者。据种体说言断异生性者。据假功能。假实既殊。故不相反。
  (六十五右)俱句摄故(文)。于二障中唯断一分。谓烦恼障。俱句即亦圣亦异生。义演云。疏二乘断一分至解释者。意云。此有四句。一云唯异生非圣者。谓无姓种人。二云。唯圣者非异生。为初地上。三云。亦异生亦圣者。谓二乘等。由断烦恼一分不断所知。四云。非圣者非异生。谓二乘入无余依涅槃等故。疏云二乘断一分是俱句摄(文)义灯二末(三十七右)云。准此义为四句分别。有唯有异生性不成圣性。谓无性人。有唯成圣性非异生性者。大乘见道已去。有亦成圣性亦成异生性者。据种三乘见道前有无漏种亦成圣性。已未起现名为不成。不据种说。或唯依彼能生现用立为圣性。以相翻故。不尔唯种异生成圣。若唯现说。圣者无漏不起现时。应非异生亦非圣者。若依此说。三乘定性见道已前。亦是唯成异生性句。二乘得圣。及回趣大乘。未入初地。名亦成异生亦成圣性。二乘无余是俱非句(文)义蕴云。二乘断一分名一分圣俱句摄故者。此约回心者。谓已得生空智名圣性。未断分别所知障名凡性故名俱句。问。如前论说。一异性同俱不成故。如何凡圣返而许同依一身。答。前说一异同依一体。以相违故俱不得成。凡圣二性所依种异故不违也。
  (六十五右)如下第九十障中解(文)。如下十本(四十九右)六门分别异生障。
  (六十五右)外人引经(文)。正理十二(十三右)云。有别实物名为同分。谓诸有情展转类等。本论说此名众同分。又(十四右)云。此中身形业用乐欲展转相似故。名为同分。是因义。有别实物。是此同因故名同分。如是同分。世尊唯依诸有情说。非草木等故。契经言。此天同分。此人同分。乃至广说。
  (六十五右)经明不说别有自体(文)。俱舍论五(二纸右)云。虽有是说。而不说言别有实物名为同分。
  (六十五左)下有三难(文)。义演云。疏言下有三难。第一内外相同难。第二能所无差别难。第三宿因非假难。
  (六十五左)同言同智应不得生(文)俱舍五(初左)云。若无实物无差别相名同分者。展转差别诸有情中。有情有情等无差别。及施设不应得有。如是蕴等等无差别。觉及施设。如理应知(文)。光记五(三左)云。若无实物至如理应知者。此即第四证有体。返征经部证有实体。有情非一名有情有情。同是有情名等无差别。若无实物无差别相名有情同分者。欲色界等展转差别诸有情中有情有情等无差别。觉慧有情有情等无差别。施设名言不应得有。以觉慧必缘境故。名言必诠说法故。既起慧言。明知有体。此约无差别有情同分为难。以遍故遍举为问。有差别不遍故。不约彼论。复例释法同分言。如是蕴等等无差别。觉慧等无差别。施设名言不应得有故言如理应知。
  (六十五左)论主难云(至)别有同分(文)。俱舍五(二右)云。又何因不许有无情同分。诸谷麦豆金铁庵罗半娜婆等。亦有自类互相似故。又诸同分展转差别。如何于彼更无同分而起无别觉施设耶。
  (六十六右)彼若救言(至)外皆应有(文)。义灯二末(四十一左)云。破同分中叙外救云。外法非趣生故不立同分者。应难云。趣是趣向义。外法可非趣。不以趣向解同分。何得以趣例同分。趣是趣向义。外法无同分。同分相似义。外法相似立同分。又难。汝本云。内法是趣生。有情立同分。外法非情趣。外法无同分。汝本以有同智故。内法有同分外法有同智。何得无同分。何得救言外法非趣生故不立同分。此上难古下难正理师。余转难救皆如疏述。
  (六十六右)若六足对法(至)正理师立(文)。六足者。神泰云。迦多衍尼子。集前六足义造八犍度阿毗达磨身。以前六论为枝为分为足。足枝分其义一也。此之七论。是萨婆多本藏阿毗达磨论也(文)此如大乘瑜伽论有十枝末论。然台宗徒。见六足言以为六度者。误之甚也。末学尚救云六足论说六度行。约所说说以为六度。粗漫可见。演秘云。疏唯俱舍正理立等者。按俱舍论第五云。此复二种。一无差别。二有差别。无差别者。谓诸有情同分。一切有情各等有故。有差别者。谓诸有情界地趣生种姓男女。近事苾刍学无学等各别同分。一类有情各等有故。复有法同分。谓随蕴处界。释曰。一切有情而等有故名无差别。差别有情同类等有名有差别。准法同分亦合有二。但论略也。且如五蕴。蕴义是同。此相似因名无差别。蕴蕴各别。自相似因名有差别。界处等法皆仿于此(文)今谓演秘皆依光师。光记五(二左)云。准有情同分。于法同分亦应说有二种。而不说者略故不论。于法同分。一体多体。准前应知。问。有情同分与法同分。为体各别为一体义分。解云。体性各别。能令有情相似有情同分。能令法门相似名法同分。有情法门义异。所以同分不同故。诸论文皆说两种。虽复离法无别有情。约义有殊。同分各别。亦有古德立二同分体性各别。又解。有情离法无别体性。即于法上建立有情。以此准知。法同分上立有情同分。一体性义分说二同分。非体各别。若揽法成有情。即不说法同分。若废有情论法。即不说有情同分。若法有情并论。即双说二种同分。由斯义故。所以诸论。或唯说一。或两种俱论。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六十六右)如异熟色等(文)。演秘云。如异熟色等者。即内有情五根等色业所感者。名为异熟。若外诸色。及内身中非业所感而有二分。是等流色(文)。正理十四(二十四纸)云。云何异熟熟地狱等。及卵生等趣生同分。云何等流。谓界地处种姓族类沙门梵志学无学等。所有同分。有余师说。诸同分中先业所引生。是异熟同分。现行加行起是等流同分(文)义演云。意云如异熟色。是趣生摄与外法不相似。所以有情上立同分。外法无同分。若等流色既与外等流色相似。何不同内色立同分耶。内等流色。即扶根尘前后自相引。亦如青等前后自相引也。内外难即不同。前后等流相似。合一种立同分。
  (六十六右)若言外法(至)即无同分(文)。正理十二(十五右)云。且我于中作如是解。由彼草等无有展转业用乐欲互相似故。于彼不说别有同分。又必因有情草等方生故。唯于有情。说有同分。又因先业及现勤勇。此法得生。于彼草等二事皆无。故无同分。
  (六十六右)若言同分乐欲之因(文)。正理十二(十三左)云。一趣等生诸有情类所有身形诸根业用。及饮食等互相似因。并其展转相乐欲因名众同分(乃至)若身形等唯业果者。随其所乐业用等事。若舍若行。应不得有。此中身形业用乐欲展转相似。故名为同。分是因义。有别实物。是此同因故名同分。
  (六十六左)应不与一切相似法为因(文)。义演云。彼救云。同分但。与乐欲为因。有情有乐欲所以有情有同分。同分不与一切相似法为因。所以非情上不立同分。或可。论主难辞。难云。应不与一切相似为因。意云。外等流色。若不立同分者。即汝萨婆多同分。应不与相似法因。然彼许同分与相似法为因故。作如是难。
  (六十六左)又趣是趣向(至)萨婆多师(文)。如上引义灯解。义演云。此难古师。前云趣生是内所以有同分。外法无情非趣等不立同分。若尔今难云。若是趣趣句。即外法不名趣。即外法无同分。今时不以趣向解同分。何得如趣外法无者。若言外法不名趣即不立同分难意。如是言相似上有同分故者。此结有同分所由。
  (六十六左)更有余难准生为之(文)。演秘云。难云。外法非趣生。非趣生故无同分。外法非趣生。非趣生故无生等。若言。外法是有为。外同内法有生等。亦应外法有相似外同内法立同分。以古有宗外无同分故为此难(文)义蕴云。疏更有余难准生为之者。设彼更救云内法具诸蕴趣类同故立同分。外法唯色蕴无多同类无同分者。应更难云。内法多蕴许有生等。外法唯色应无生等。若言因缘法故有外法生等。亦应色类同故外法有同分(已上)今谓。此与演秘难不同。虽难不同何有巨妨。以余难云云不一准故。
  (六十六左)外法非无(文)。义演云。难令外法有同分。何以故。以外法亦起智起言故。
  (六十六左)此设外救(至)复为征逐(文)。演秘云。疏此设外救云自论文者。出顺正理。疏后为征逐。文外意者。而无论文。疏主自意。又安惠师救俱舍中亦有此征。疏主小同(非唯正理。亦出俱舍)。
  (六十七右)同分亦起(至)别有同分(文)。俱舍五(二右)云。又诸同分展转差别。如何于彼更无同分而起无别觉施设耶(文)光记五(六右)云。又诸同分至觉施设耶者。此即第四别有同分难。所同分之法体各异。由别同分故得同能同相望亦各异。如何更无同分同而起无别能缘觉慧。而起无别施设名言。若更有同分展转即有无穷之过。
  (六十七右)然救言(至)不假他同(文)。正理十二(五左)云。如何于彼更无同分而起无别觉施设耶。由诸同分是同类事等因性故。即为同类展转相似觉施设因。如眼耳等由大种造方成色性。大种虽无余大种造而色性成。
  (六十七右)此义失宗(文)。演秘云。此义失宗者。小乘失宗。本不以造而解于色。今者以造而为其难故乖本宗。即就本计更难彼云。质碍名为色故。能所造皆摄色。但相似故立同分。同分相似。何不有(文)光记五(六左)云。俱舍师破云。若是同因故体即是因者。同分自类等无别同分同。即为觉施设因。亦可所同自类等不须同分同即为觉施设因。又所引喻有违宗过。眼等色性三世常定。如何乃言由大种造方成色性。但应言由大种造。不应言由大种造方成色性。
  (六十七左)相似法上有同分故(文)。义演云。相似法上有得同分故者。此结难也。既故相似法上立同分。同分既相似。何不立同分耶。
  (六十七左)与法既不殊(文)。义演云。一种起同言智。今故一种立同分。问。同分何性。答。有情同分无覆无记性。至佛果唯善。然法同分随所依法通三性。
  (六十七左)汝以大大(至)却遂(文)。义演云。汝言四大无能造。即同分无同分征者。我以生生却遂云。汝生等是能生。应无生所生故。云生却遂。彼许小生生大生也。
  (六十七左)设欲翻(至)而自坠耳(文)。演秘云。疏设欲翻胜论等者。改彼胜论所说同句以为同分。名翻胜论故。俱舍论第五云。又应显成胜论所执。彼宗执有总同句义。于一切法。总同言智。由此发生。有云。善妙谈论名为胜
论。此翻妙论云我不立。理亦难知。经许假有。今翻为无有违教失故云难知。详曰。前解为正。顺疏论故(文)义蕴亦以前解为正。今谓。二释并不允当。或谓。正理师以彼胜论所执。翻令同自宗之义以为救也。今谓。此解亦非也。设虽翻用同自宗义。而本是邪宗。则何足取仪。与下言尚自难知语气不应。今谓。翻谓乖翻。与彼胜论宗不同。疏主并观俱舍正理两论以为评铨。俱舍以经部意屡难有部同分。遂令同胜论二句义。今正理师。巧设分疏以欲令已所立不同外宗。疏主傍观云。为如正理师所言。已家宗致翻其胜论大有差别。其同之与异未可审决。故云。尚自难知。然正理师。云设令同彼亦无多过等者。此理尽语穷。难关叵通。终以遁辞。疏主何指彼救以为难知乎。俱舍五(二纸右)云。又应显成胜论所执。彼宗执有总同句义。于一切法。总同言智由此发生。彼复执有同异句义。于异品类。同异言智由此发生(此经部难)毗婆沙师作如是说。彼执与此义类不同。以说一物于多转故。又从于彼若显不显。然此同分必有实物。契经说故如世尊言。若还来此得人同分。乃至广说(有部救义)虽有是说。而不说言别有实物名为同分(经部难)若尔所说同分是何(有部反征)即如是类诸行生时。于中假立人同分等。如诸谷麦豆等同分(经部答)此非善说。违我宗故(已上论文)光记云。此即第六毗婆沙师。理尽言穷作斯说也(已上记文)今谓。准此论记。如疏今释。此述俱舍论中经萨二部问答往覆胜负可见也。演秘义蕴。及或说义。皆不顺疏可知。
  (六十八右)此牒正理师救(文)。正理十二(十五左)云。由诸同分是同类事等因性故。即为同类展转相似觉施设因。
  (六十八左)众者种类(至)众同之分故(文)。对法抄三(三十五纸左)云。一名体相似名同。非一曰众。同之分即依主释。分是因义。此同小乘解。若大乘释。众是种类义。同是一义。分相似义。众之同分。是似假法故。即依五蕴现行种子之上假设建立。
  (六十九右)不同小乘彼别有体(文)。如上已引正理。
  (六十九右)然大论等中(至)立彼同分(文)。瑜伽五十二(十纸左)云。复次云何众同分。谓若略说。于彼彼处受生有情同分同趣同生同类位性形等。由彼彼分互相似性是名众同分。亦名有情同分。此中或有有情由界同分说名同分。谓同生一界。或有有情由趣同分说名同分。谓同生一趣。或有有情由生同分说名同分。谓同生一生。或有有情由类同分说名同分。谓同一种类。或有有情由分位体性容色形貌音声覆蔽养命同分说名同分。或有有情由过失功德同分说名同分。如杀生者望杀生者。广说乃至。诸邪见者。望邪见者。离杀生者。望离杀生者。乃至正见者。望正见者从预流者。乃至阿罗汉独觉望预流等。菩萨望菩萨。如来望如来。如是更互说名同分(文)对法论二(二纸左)云。众同分者。谓如是如是有情。于种种自体相似假立众同分。于种种类者。于人天等种类差别。于自体相似者于一种类性(文)此等论中虽广说有情同分。未明非情同分故。云唯趣生立。对法抄三(三十六右)云。五差别多少如五十二。但有六种。谓界趣生处所自身性种类。
  (六十九右)以理而言外有亦好(文)。对法抄(三十六纸右)云。四内外差别。唯识等皆唯内法。乃至五十二。亦唯约有情如得得非情与非情为同分无失。法同分亦尔。应释妨难。众同分复有同分。亦如唯识第一释。
  (六十九右)俱舍经部(至)亦无过失(文)。俱舍论五(二纸左)云。若尔所说同分是何。即如是类诸行生时。于中假立人同分等。如诸设(鲜本作谷)麦豆等同分(文)光记五(十纸右)云。若尔所说同分是何者。此第四毗婆沙师反征经部。如我所说。同分实有汝即不许。彼宗所说同分是何。即如是类至豆等同分者。此即第五经部答。相似种类诸行生时。于中假立人同分等无别实体。如诸谷等同分非实。
  (六十九右)如对法抄及枢要说(文)。对法抄三(三十五右)以五门释。枢要上末(二十纸右)十门分别。
  (六十九左)萨婆多师(至)唯在于此(文)。俱舍第五(八纸左)颂曰。命根体即寿。能持暖及识。论曰。命根即寿故。对法言。云何命根。谓三界寿。此复未了。何法名寿。谓有别法。能持暖识说名为寿故。世尊言。寿暖及与识三法舍身时所舍身僵仆。如木无思觉故有别法。能持暖识。相续住因说名为寿(文)光记五(二十八右)云。第五解命根。上句会名。下句用证。命是活义。寿是期限义。活即是命。故知。此命即寿异名。论曰至谓三界寿。者。然长行中。一释颂本。二问答分别。此释初句。对法即是发智论(十四之十九纸取意)说。此复未了何法名寿者。此下解第二句。此即问也。谓有别法至说名为寿者。答能持暖识明有别寿。引经证用。经说三法能持于身。若三舍身便僵仆。仰死名僵。伏死名仆。亦有侧死。且言僵仆。或从多说故有别法。能持暖识。相续住因说名为寿。
  (六十九左)是命之根(文)。义演云。意说。色心不断名命。第八名言种子。是命家之根。
  (六十九左)此即第一(文)。义演云。将破命根亦申三难。第一离识无别难。第二如受非根难。第三假为他结难。
  (七十右)萨婆多师(至)业能持命(文)。命能持身。如上俱舍及记。业能持命。俱舍五(九右)云。既尔此寿应业能持。随业所引相续转故(文)光记五(二十八左)云。说一切有部释。为难不通。今复转救既尔此寿应业能持。随业所引。或长或短。相续转故。论主意明经部师故。令转计前后相违(文)宝疏云。有部被难转计(文)今谓。准上论疏。命能持身者。有部本计业能持命者。有部转计。疏主依俱舍意合举此计。
  (七十左)如经部等(至)便非彼趣(文)。义蕴云。疏经部师等至便非彼趣者。谓经部命根是假故。萨婆多破云。汝无实命根。以何持身。若云以识持者。入无心时。将何法持。若言即以识持。入无色界地。不同分心及无漏心时。便非彼趣有情。不同分者。谓起异地心等。起无漏心。非界所摄故无命根便非彼趣。又云无假命根所依等故者。既无色心。汝假命根无所依处。色心非一故言等也。我实命根便无此失(文)。此本欲破有部先举经部。经部不立实命根故有多过。有部欲免多过。立实命根以为持身。此依有部破经部意。如(七十三左)所引。不同分心者。俱舍五(六左)云。或生有相天住不同类心。宝疏云。是起异界心及无漏心。此非色界故(文)演秘云。疏及无色界起不同分心等者。此叙有宗难经部也。按顺正理第十三(七纸右)云。若处无所引异熟内五色处。于彼或时无业所引第六意处。谓于长时起染污识或善有漏及无漏识。相续位中无业所引异熟分故。说何为命。释曰。正理难意于无色界无内五处。或起余心无异熟意。异熟势分于彼既无。说何为寿。疏中叙难。但取彼意不具彼文。言不同分心者。即是染污有漏善等。与业所引异熟心。别名不同分。虽无漏心亦非同分。无漏漏别故别言之。经部命根而有两说。一正理说。依六处立。二俱舍说。依众同分。然俱舍师救前破云。若依异熟立者是异熟。若依余立者。虽依彼立。非随彼法而判性。如名句等依善恶声(文)今谓。演秘引俱舍救。此依光记。宝师疏五(十八纸左)破云。准上论文。正理破经部义。论主既下不存。经部之义。不劳更释故。下文云。别有实物。是说为善。有人虽作俱舍师释。未为当理(文)有人引正理十二文。明灭定初起处。彼具文十二(二十三纸右)云。灭定初起唯在人中。谓灭尽定唯在人中得初修起。唯人中。有说者释者及有强盛加行力故。有在人中初修得已。由退为先方生色界。依色界身。后复修起。非在无色入灭定。无所依故。命根必依色心而转。若在无色入灭定者。色心俱无命根应断。诸蕴展转相依而住故。无有情唯具一蕴。
  (七十一右)定识不离故(文)。义演云。疏定识不离者。意云。无心定中决定识。不离身色。识即第八。如下成立。
  (七十一右)有情数为比量如下(文)。义蕴云。无心定应识不离身。有情摄故。如余有情。如下第四。
  (七十一右)若言以暖识间断故(文)。义蕴云。问。本难命根不持。何故以暖识救。答。前难无心定中无命根故。救云。灭定等暖识间断。不可持身故须实命。
  (七十一左)量云汝命根不能持身(文)。义灯二末(四十三右)云。西明又云。萨婆多量云。命根实有。能持身故。如业不尔。此因有他随一不成过。以大乘师不许命根能持身故。若许持身下破经部识类受熏。假不能持。有不定过。要集云。应云汝命离识不能持身即无违宗。大乘命根许持身故共许同分不持身故者。亦不尔同前过。故诸论但说。能令相续住时决定。于此分位假立命根。不说能持故。设有处言能持识者。由业引种能生现识相续不断功能差别能建持义。假名命持。非是摄受执持之持。亦不即取正能生用。下破假持据摄受执持。今他云命能持身者。即摄持义故住前破(文)。
  (七十二右)如四正断(至)一精进数也(文)。义蕴云。问。断皆由惠。如何此是精进耶。答。理实是惠。精进强故。从强立名。邻近释也。又断恶虽由前惠。增善必假精进。以惠但名精进。又精进扁善慧不定有。从遍立名亦无违妨(已上)今谓。三释皆不允当。疏主释意。如枢要述。对观可知。枢要上末(二十一右)云。四正断者。一律仪断。谓已生恶法为令断故。生欲策励。二断断未生恶法令不生故。三修习断未生善法为令生故。四防护断已生善法为欲令住。生欲策励。皆即精进策发故。惠自能渐伏惑。从果为名。名为正断(文)义灯二末(四十三左)云。论如四正断义别说三者。如四正断约义说四。体是精进。命等虽三。约义差别。体是一识者。外难云。寿等约义说。一体分三蕴。正断据义分一进通多蕴。答命根约义别有别胜故三处分。正断约义分无别胜故一处摄。又虽不全相似取小分喻。
  (七十三右)正理师云(至)趣生之体(文)。正理论十三(七纸右)如上已明。
  (七十三右)无色厌暖色(至)其义应思(文)。义灯二末(四十四右)云。外难云厌心入无心。别有于细心。厌色入无色。别有于细色。答。细心非所厌灭定心非无。定色非所厌。无色界中有。难。厌色入无色。别有于细色。厌依入无依。别有于细依。答。有。舍无常色获得常色。难。二乘俱厌粗心色入无心色同大有二乘厌依入无依。应同于佛非不有。答。菩萨厌粗不厌细。有悲智故有细身。二乘粗细俱所厌。无悲入寂。身非有。更有两番。如枢要说(文)。枢要上末(二十一左)云。问。厌心入无心有细心。厌色入无色有细色。厌身入无身有细身。答。若厌粗身亦有细身。如佛身故。粗细总厌不得有身。与心异故。问。厌心入无心二定名无心。厌初入第二二禅名无心。答。厌心总厌六二定名无心。厌下非上心上定非无心。
  (七十三左)界虽亦通余法(文)。义演云。意说。界趣生体虽通余法。而第八识是真趣生体。
  (七十三左)论然依亲生(至)假立命根(文)。演秘云。论然依此识立命根等者。若依此论。唯依种子以为命根。命即是根。持业释也。若显扬论。谓业所引异熟六处住时决定名为命根。现行第八在第六处取彼为命。即命之根。根是种故。或命即根。俱是现故(文)义灯二末(四十四丁左)云。命根述正。大乘诸教有六不同。一唯说第八识种。如此论是。二通说现。瑜伽决择云。八根种现定成。命根在中。三唯内六处。显扬第一云。命根者谓先业所引异熟六处住时失定性。四通五蕴。集论第一云。何等命根。谓于众同分业引决定。杂集论释云。同分者。于一生中于一生中诸蕴相续等。五者依总相说。瑜伽五十二说。云何命根。谓于彼彼处。所生自体所有住时限量势分说名为寿。六依异熟说。五十六云。于业所引异熟住时决定位建立命根。会显扬文如疏中解。决择八根如枢要会。自余诸文不违前三。然显扬文更有解云。虽相见别。不离识故。此识相分总名此识。又云。彼意根能持。五根所持。能所别说云六处。此论能所合说名此识种。亦不相违。虽有诸释。疏断唯取识见分种名为命根。不取相分。释为正。
  (七十四右)言识者简相应法种(文)。演秘云。问。第八王所俱业所引。应齐有能令住决定。何不依所种立命耶。答。有两说。一云。若尔一身即有六命。随所依种而有六故。二说。依六灭生心同。事业等故。论说识种以劣从胜。如说唯心亦得心所。又俱异熟业所引故。如依五蕴立一同分。命依多种体亦唯一。详曰。前正。相应种子无力持故。如所变相无实用故。持用既无。依何立命。不以小同令一切等。
  (七十四左)非取生现行识义(文)。演秘云。有说。此种由业所引。有能生识一期分位差别功能。依此假立。详曰。疏释正也。大小乘教无说能生名命根也。且俱舍颂曰。命根体即寿。能持暖及识。杂集论云。识蕴相续住时决定。令众同分常得安住。或百年等名为命根。瑜伽显扬五蕴等论。皆以住持而名命也。问。若以能持为命之义。业种亦有能持之功。何不取耶。答。大小乘教皆言。命是业之所引异熟无记。若取业种便乖前义故以简之。
  (七十五右)如决择二十二根中(文)。瑜伽五十七(七纸右)云。问。男女二根何等根分。答。是身根分。问。最后三根何等根分。答。是九根分。所谓意根信等五根乐喜舍根。问。命根何等根分。答。此无所属。依先业所引时量决定而建立故。唯说假有(文)演秘云。疏命根无属等者。按五十七云。问。命根何等根分。释云。二十二根中是何根分。论主答云。此无所属。先业所引时量决定而建立故。唯说假有。释曰。故知。命根非依现识。现识即属意根摄故。问。种从于现亦意处收。何无属耶。答。如男女二三无漏根。以彼所依身根九根小分为体。不名无属。此但依彼种上假立。不是所依根之分故。名无所属。问。依现假立不取现体。何非无属。答。准于斯理。依现假立不违瑜伽。依唯识文。明言种故。复依种立。有多理故。故取依种。问。三科之中法处法界行蕴摄命。何名无属。答。有义。假立命根约功能异故。说非根非法处摄。详曰。不然。瑜伽意。问。二十二中是何根分。不约三科明所摄故。故彼论云。问。男女二根何等根分。答。是身根分。问。最后三根何等根分。答。是九根分。谓信等九。问。命根何等分。答。此无所属。唯假立故。准此故知。对二十二明相摄也。问。种有新旧。依何种立。答。有二释。一云。法尔新熏随其所应。先业所引正作因缘生现识者。依彼种立。二云。依二种立。共作因缘生第八识。势力等故。和合似一。不可说有体各别故。无二命失。有义断云。今依前说。名言种子既有众多。不可一切共生果故。然今命根所依之种。要前生熏先业引故。详曰。护法既许新旧合用。命根所依亦应如是。或唯依旧。或唯依新。或通依二。过缘即依。不可定判。又但许依新旧二种。不言一切皆悉总依。言所依种要前生熏。即唯新旧。如何断取前之所释(文)义蕴大同。
  (七十五右)如无始法尔六处相续(文)。瑜伽论三十五(四纸左)云。云何种性。谓略有二种。一本性住种性。二习所成种性。本性住种性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性。习所成种性者。谓先串习善根所得。是名习所成种性(文)略纂十五(二纸左)云。如隽师云。如法尔种。虽云无始法尔六处殊胜。意唯取第六处。此亦如是。虽云六处。在第六处。即唯总报。于第八上假立。如彼抄详叙(文)。又论第九(三纸左)云。何谓大乘二种种姓。一本性住种姓。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习所成种姓。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要具大乘此二种姓。方能渐次悟入唯识(文)至下当释。
  (七十五右)又是现行(至)名命根(文)。义演云。疏又现行识是所持故者。意说。此又解云。现行第八即意处收。是种所持故。说能持种等名命根。又云。现行者六处。六处现行。现行是种识所持。从所持说能持种等为命根也(文)演秘云。又是现行识所持等者。此第二释。于此释中典有三意。一云。是现行者。显扬六处俱是现行。现行即是种识所持。二云。是现行者。显扬六处是第六现。六现者。第八现识。第八现识。识种所持。三云。是现行者。显扬六处是现行也。识所持者。六现是彼第八识持从所持说。能持等者。六现现八俱名所持。八种持故。虽有三义。前解为本。后二理通。
  (七十五左)然功能(至)心差别故(文)。义演云。意云。见相二分一种是识上功能。然心色性类不同故名差别。又云。种子生果功。是一生得见相二分之差别。即见相二分同种之义(文)义蕴云。疏然功能虽是一体是色及心差别者。六处种同故。功能体一。相见不同故色心差别(已上)今谓。与义演初释同。此解好矣。
  (七十五左)虽知二解(至)六处种子(文)。演秘云。疏虽二解者。前又解以上名第一释。又解以下为第一解。疏或本识种或六处种等者。牒前二解。识种第一。六处第二(文)今谓。释此论文有二解。别非关显扬。又解已上几许论文总为第一。
  (七十六右)五处或时中断(文)。义演云。疏五处中间断者。生无色界。无五根故既无色根。根种子如何得生生果功能。云无功能。问。由来所说命根未审。内外诸宗云何差别。答。且外宗中立命根通非情。彼云。一切皆有命根。有睡眠故。犹如人等。如槿花夜合树树等。若依内宗不通非情。依有情立。诸说不同。萨婆多云。是不相应有实自性。能持暖识。相续住因说明为寿。若依说命即是根持业释也。若依经部宗。由业所引同分住时势力分位说为寿体。此但功能无别实法。亦不别立不相应法。由此不同有宗所说。今依大乘成唯识云。第八识名言种子。由业所引持身之差别功能。令色心等住时决定。依此功能说名命根。更有诸教不同。如西明疏叙(文)今谓。外宗立非情有命根。律中拔草等缘是也。
  (七十六右)取五根种者即应有死(文)。演秘云。疏取五根种等者。问。既以种子名为命根。设现间断而种不已。何得难云即应名死。答。种有功能现不应断。现行既断。明种无能。能既谢焉。何不名死。有云。取六根种立命为善。详曰。不然。有分舍命。三界命差。种种之过。如疏断善。
  (七十六右)前解为胜亦顺正理(文)。枢要上末(二十一左)云。又以所持六处为现。斯有何失。此由业引功能差别名命根。佛由愿力令种生现连色心等之分限名命根。
  (七十六右)如下第八增上缘中(文)。下论第七(三十二纸)。
  (七十六左)下有二难(文)。义演云。第一厌色齐心难。第二假遮非实难。  
  (七十七右)应入无色之时亦有别实法(文)。演秘云。论应无色时有别实法等者。疏中假叙有五间答。准理言之。他难未息。且第五翻云。心法通能厌。唯有心种名无心。色法唯所厌。唯有心法名无色。外言亦尔。心法通能厌。非色非心名无心。色法唯所厌。唯有心法名无色故未息诤。又释疏中第二外难。传四师释。一云。厌心能厌无依种立无心。厌色能厌在。不依种假立。此释不然。外云。亦然。厌心能厌无。有别实法启。厌色能厌在。无别实法遮。二云。我说无心是假法故。故于二位有无不定。汝说实有不依色心。如何不许二处俱有。此亦不然。外人难云汝既是假。一有一无何妨。我实一无一有。三云。厌心入无心。依厌心种立。厌色入无色。亦依厌心种立。此亦不然。厌心心不行。可依心种立。厌色心尚行。何得依心种。又无圣教说无色定是假立也。四云。为破执实。依种立假实执若无。假亦非有。此亦不然。且灭尽定三乘通得。岂为对执而施设耶。详曰。观前诸释。虽总有理皆未穷难。今助二解。一我无心定能厌无。无心依心种假立。无色能厌心不已。无色不依色种立。汝无色定能厌在。无色容实不依余。无心能厌既云无。无心应假依他而假立故。故为斯难。二以无色定且抑他尔不息他救。意者略之可知。由此故有第二假遮非实破也。
  (七十七右)无色既唯有心(至)唯有色(文)。义演云。意云。此相返难。难云。汝入无色定。既唯有心。心厌于色名无色定者。即入无心定时。应唯有色成碍于心名无心定。意云。厌色入无色。由心厌故名无心。亦应厌心入无心。由色碍心故名无心。
  (七十八右)我义心法(至)说心种名无心(文)。义蕴云。此下初对更互难。后对相顺难。义演云。意云。此大乘自义也。心法通能厌者。心法通能所厌也。即说心法名无色者。虽心厌色。入无色定时。但有其心无有色。色法既唯所厌不通能厌。入无心定时。但依心种上立无心定。不依色种上立无心。以色非是能厌故(文)义灯二末(四十五右)云。释应无色时至此云何然。疏自往覆乃至云。我义义心法通能厌。即说心法名无色。色法唯所厌故。说心种名无心。此所加答应云。心法通能厌故说心种名无心。色法唯所厌。即说心法名无色。即是心法通能厌。唯有心种名无心。色法唯所厌。唯有心法名无色。此更次述重显前文。更助解。厌色入无色。心为能厌名无色。厌心入无心。能厌心种名无心。汝既厌心入无心。不于能厌名无心。别立非色非心名无心。厌色入无色。不于能厌立无色。别有非色非心名无色。厌色入无色。即于能厌之心名无色。厌心入无心。即于能厌心种名无心。
  (七十八左)堤谓堤堰塘谓坳塘(文)。堰者字汇云。伊甸切言燕。壅水也增韵埭也(埭音字汇音代。壅水为堰)坳者又云。于交切。音与凹同。地坳下也。不平也。
  (七十八左)萨婆多(至)假法能遮(文)。演秘云。论假亦能遮等者。有义疏说。极微是实。和合是假。又说。彼宗瓶等能遮。实不能遮。此皆是错。一切有宗。能成所成皆是实故。即所成实亦是能遮者。详曰。有宗所成五尘虽实。尘合成瓶。瓶等是假。疏说彼瓶为和合假。不说所成五尘为假。又疏说云。实极微法而不能遮。不和合故。明知。所成既是和合。许是能遮。一何妄破。又此疏初而以四句辨宗别云。萨婆多粗细皆实。岂可前后自[矛*牟]楯耶。疏文文约而义包也(文)义蕴云。疏萨婆多极微是实和合色假者。问。前言有部粗细俱实。何故今说和合假耶。答。彼宗自许。瓶盆堤塘等是和合假。唯意识得。法处所收。如五根境。虽是和合。体即是实故。今言假不违彼宗。
  (七十九右)俱舍云如堰江河等(文)。俱舍第五(二左)云。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有法能令心心所灭。名为无想。是实有物。能遮未来心心所法。令暂不起如堰江河。
  (七十九右)此引有别(至)假实为喻(文)。演秘云。疏此引有别法等者。此俱舍也。问。按俱舍云。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有法令心心所灭名为无想。是实有物能遮未来心心所法。令暂不起。如堰江河。既证无想是实有物。云何得言非谓假实以为喻耶。答。喻意成前有法能令心心所灭。显所遮外而有能遮。不成实有。若不尔者。有宗经部。皆许堰等非是实有。为实之喻。喻岂不有两俱所立不成过耶。为离此过故不成实。斯乃疏主深得彼旨。有义。如堤塘言。与外人量为不定过。谓外量云。二无心定无想异熟。定是实有。是能遮故。如无色定。与作过云。为如无色定是能遮故是实有耶。为如堤塘是能遮故非实有耶。详曰。是法差别过。以实有者。是法自相。离色心实有。不离色心实有。是法差别。有宗意。成离色心有无色定者。是不离心返为异喻。因于彼转成差别过(文)今谓。初解为正。
  (七十九右)发胜期愿(文)。演秘云。论发胜期愿等者。问。加行之中通于定散。散发愿者。理在不疑。定加行中亦能发不。答有二释。一云能发。一云初修专注无由能发。若得自在发无有失。
  (七十九左)论微微心时(至)厌心等种(文)。义灯二末(四十六右)云。论微微心时熏异熟识成厌心种。何不即于此位立无心定。待后刹那方名无心定。前后等故。西明云。真谛三藏。但云依种立不离前难。今设。二定依种假立故。虽成种缘未具故不立二定。要待心灭方立二定。如律仪无表。初成种时缘未具故。不成无表。今谓。真谛解亦无难。无心依种。初有能熏。未是无心故云依种。本为厌心。有心未立。后位方立。
  (八十右)此说因位(至)种为定体(文)。对法抄三(三十一左)云。四修定方便。彼云。初二劫与二乘等。要先逆顺入八地定。能障已至第九品。方能入第三劫以去及佛任运能入。如大论第十二说。显扬十八等说。故此应思惟。
  (八十右)非久串习(文)。义蕴云。若如八地已上久串习者。随何界粗细心种即为定体。如第七卷疏有二释。
  (八十右)对法第二(至)自广解(文)。对法第二(初丁左)显扬第一(十四丁左)瑜伽五十三(十二左)五十六(初纸)略纂十三。对法抄第三。论七(十一纸)疏七本(六十一纸)。
  (八十右)论无想定前(至)假立无想(文)。演秘云。论无想定前求无想果故所熏种招异熟识者。有义。明了心中求无想果故。微微心所熏成种为异熟因。能招异熟。微微心中行想微劣。非别能求当异熟故。详曰。论自明言。无想定前求无想果。不简远近。微微之心岂非定前。若微微心劣不求者。云何前云微微心时熏异熟识成极增上厌心等种。岂劣现行所熏得种乃成增上故。行相细名为微微。非据微劣名微微也。故疏说正(文)义灯二末(四十八右)云。论云。无想定前至招彼异熟识明所依。依之粗动至假立无想明能依。问。无想异熟灭几识立。答。灭一识立。以鼻舌二识但在欲界。眼耳身三识。但在初定在第四定。粗但第六。不可起于下地异熟眼等三识故唯第六。
  (八十左)此言虽总(至)二果别故(文)。演秘云。有义。一种子体约前后位招二种果等者。微心时种灭已即无。如何别说招总异熟。故亦非理。若依别报转识诸根说别业招即无有失。然应云明了心等招别异熟微微心时招总异熟。或微微心通招总别。瑜伽论云。能引定思能感彼天异熟果故。如何违教。例说招别。详曰。若言明了招彼转识别报异熟。微微招彼总报异熟。无想异熟假故不招。如何圣说无相定因。无想异熟而为果耶。假名为招。如灯具辨。
  (八十左)明了心时种子(文)。演秘云。疏明了心时种子招异熟者。即微微心名为明了。对彼无心故称明了。第二解言明了也者。对微微心名为明了。
  (八十一右)前解为胜(文)。然第七本(六十一右)疏具有三解未断是非。瑜伽略纂破泰师解更叙自义即此后解义顾。疏主先用后解。后至制此疏简取前解以为优长。淄州朴扬任疏主断润色初义。要集有义。虽破后解不加救释。皆唯责以顺拏重述之失。师资一辙信用前说。其为胜也明矣。第七本(六十一右)云。然今即是定前能引无想定思能招彼果。即显一思感总别报。同瑜伽五十六说。又解。即是能引定思至无心位为定之时。招彼第六别报异熟。前明利思能感总报。有心无心二因果别故。又解。此说微微心招别报。若前微心明利故招总报。前说即许一思招二报。亦得有心无心报。一业尚得色非色报。理不遮故。后解二业各别。欲显定因感别报前明利思感于总报(文)。略纂十三(六十九右)云。太师云。然无想是别报。于第八识上。有防心不起功能。是别报体即无想定思。思体感总报。于上有防心功能感别报。问曰。第八现行心心法。如何名厌心功能。名无想别报。又定位心心所不行上建立。何故即一思上通感总别报耶。又无心业。如何感有心第八识报。今解不然。若定前思为总报业。感第八总报。若厌心种子功能是别报业。感第六意识生得心心法灭。及色蕴等别报。若前加行不厌心时。生得报异熟舍受可生。由前加行厌心故。今生得报心不生。于此种子。防心不起功能建立无想。即别报业感别报法体。不离有心无心二说。如对法抄引文证等(文)。义灯二末(四十六右)云。论无想定前求无想果故所熏成种招彼异熟识。本疏二解。自断前正。虽无想异熟假非实感。然为求彼果修无想定。若有心时。是能感彼无想果者。修有心定。何假无心。以无心定前微微心所熏成。种防心不起方名无心定。即说。假法能防实心后得果待。彼虽是假。然由厌心功能力故想等不起。假说为感。于理何违。若俱实种为能感者。应同第八不名无心。又复此论但云故所熏成种招彼异熟识。依之粗动想等不行假立无想。不言成种招彼无想。又复是假。如何种感。问。得果之时。微微心种即久已灭。但有相续无心种子无二种种。如何可说有心感有心。答。虽无别种。即最后心与种俱时修。有能感彼总异熟力。以未熟故。果不得起。后熟生果时。将现就种望得果时。说有心感故亦不违。西明云。准知。此因加行时种微及微微。皆感总果有心异熟。正无心位根本实种。招无心别果。无心定力遮心不生。其理决然。无劳致惑。此虽异释。据时能感不越本解。然复有过。何者自许彼天非所生果。假无别体故。不应说为实种惑。若许实灭。何故复言。无心定力遮心不生。其理决然。徒设劬劳。要集云。有说。二解后说违五十六者。本疏自判后释非正。何烦重述(文)演秘云。疏故前解为胜者。问。胜义何也。答。言无想定招彼果故。以微微种建立定故以前非定。若取前心而灭彼者。云何得说由定生彼。又彼别报而无其体。云何实种能招彼耶。故前解胜。有义。疏云。微微心至各招一果。今不依彼者。详曰。疏已断讫。何烦重非(文)。若依小乘。婆沙百有多异说。俱舍正理亦别。
  (八十一右)五十三云(至)立此异熟(文)。略纂十三(六十八左)云。法师云。初生有心。此心通善无记性。任运起故名为生得。此灭已于阿赖耶识上建立无想异熟。隽师云。初生有报意识。此识灭故名生得心心法灭。太师云。其无想天受生及舍寿时。并无意识。言生得心心法灭者。即中有未染污心任运起故名为生得。此心心法灭已。后受生有名生得心心法灭建立无想。
  (八十一右)今解即是等(文)。解无想体三解不同。第一六识善等不行分位建立此体。第二种依生得无记性。第三第六生得无记性。然对法抄(三十四右)云。体中彼三解。一别报意识及心所种子不生现行心。即于报心种子无想建立。二此报是现行。从意识种子功能生故。下文云。于心心所分位建立。三于第八识上假立。虽有三释仍未披文。唯识第一及第七云。即于果熟第六识种子不生义建立。五十三云。由此因缘生得心心所灭建立无想故。
  (八十一右)即善等不恒行(文)。演秘云。疏善等恒行心等者。等言等彼有覆无覆。长途所起名为恒行。非不间断名恒行也。或疏脱也。应云不恒行。
  (八十一左)此相传解违下第七(文)。第七(十一右)云。决择分言。所言生得心心所灭名无想故。此言意显。彼本有初有异熟生转识暂起。宿因缘力后不复生。由斯引起异熟无记分位差别说名无想(文)疏七本(五十九右)云。述曰。此显彼天本有初位有六转识报心暂起。宿习无心定因缘力故。后不复生心。由此生得第六报心灭故。引起异熟无记无心分位之时。名彼无心报。依止本识此转识灭分位差别说名无想。如前第一卷。虽有二解。今准此文。唯于第六心灭上立无想。
  (八十一左)如下第七(文)。如上已明。彼本有初有异熟等心是也。
  (八十一左)此有二义(至)。自有三师(文)。总论六识灭有三师义。于中论其灭时亦有二义。一谓彼天将命终位起识而终。二通生死二位。具如七本疏中释。
  (八十二右)无想异熟通持业依士(文)。演秘云。当体立名即持业也。从因受称故依士也。义蕴云亦同。今谓。疏主依主更有一释。如对法抄。彼三(三十三纸左)云。一名体。若言无想即异熟。异熟无想故持业释。若无想之异熟。无想是因故依主释。若无想者异熟亦依主释。以无想属行者故。若俱舍唯依主。无想之异熟故。


  对法抄三(三十四右)不分总别二果。明能感别。略有二解。彼文云。二对因辨果者。一云。无想定所感。二云。入无想定能引定思感彼异熟果故。唯识第七云。是定前明利现行者。增胜思能感第八识果。入定之思感此异熟。二报既殊。因亦别也。又同卷前(三十纸左)如唯识论云。定前明了有心时思感总。无心时思。闇昧故感别。


成唯识论述记集成编卷第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