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俱舍论颂疏抄卷第二十四(颂疏论本第二十四)

  从此第二明一来向果(文)梵名斯陀含也。翻云一来。得名下释。净影义章。住薄频来。翻名出之。住薄下释薄贪·瞋·痴同欤。
  论云已辨注果(文)光云。就此文中。一结前。二总生下。三别起次(文)准此释可知之。三句颂也。
  初两句明家家(文)问。家家得名如何。麟云。以生非一家故。曰家家(文)义章云。从家至家故。曰家家。此明须陀。厌旧生家异家受身故。名家家。云何异家。此人或时人中生。已舍人生天。后舍天身还生人中。厌本生处。异家受生。天中亦尔。离本生处异家受生故。曰家家。此一段大分为二。初科颂文。二即预流者下。正释。又二。初释家家。二释向果。初释家家中又二。初明家家缘。二释二种家家。初明家家缘中三。一明三缘。二明颂略缘。三合明断惑受生缘。亦三。初总标断惑受生缘。二约九品润生正尺断惑受生缘。三问答释成而已。(私注之)。
  转名家家(文)转言。预流果圣者转名家家(为言)。
  一由断惑(文)光云。一由断惑。断欲修惑三·四品故。谓或于先异生位断。或今预流进修位断(文)义章云。依如论中三义建立。一断烦恼。二成无漏根。三者受生言断烦恼。简异具缚须陀洹人。成无漏根。简异退者。亦简凡夫。言受生者。简异现般须陀洹等(文)。
  二由成根(文)光云。先凡位中。断三·四品。后住初果。未起胜果道。虽有初后缘。犹未成彼无漏根故(文)。
  诸无漏根理必合有(文)预流果后进断修惑时。若用无漏智断道时。成无漏根义必然也。若用有漏智断道时。圣二离八种。名二离系得之定故。既得无漏离系得。成就能治无漏根如然欤。无漏根者。三无漏根欤。可见第二卷也。古抄尧。问。如此释者。第三受生由第一断惑由之时。义准可闻。断三·四品。必然受三·二生故。答。断欲三·四品圣者中。进断五·六品。证一来果。有受欲一生。及进断七·八品。有受半生。又现般者。不受一生。如此不同故。断惑缘外。别举受生缘。简余取受三·二生。立家家名也。第二缘。预流果后进断欲修惑。成无漏根。必然成也。故非准例(以上)。
  九品惑能润七生(文)九品惑润生事。诸师释不同也。光记有二释。今疏当光初释。宝记当光第二释也。麟云。以上品惑最强盛故。润生多也。次渐劣。感生渐小。此同旧疏前解(文)惠云。此疏释九品润七生。即别配品数。定是光法师释。若宝法师。即未断来品共润七生。如上上品。有润七生力。乃至下上品。亦有润七生之力。若断前品毕。即后品独润七生。不满七生者。亦七生摄(文)。
  图。
上上品  上中品     上下品
润二生  润一生     润一生
中上品  中中品┐    下上品
润一生     ├合润一生
  中下品┘
  下上品┐
  下中品├共润一生
  下下品┘
  问。何故无断一品·二品·五品。名家家耶(文)两重问答。就断惑缘。问答释成也。本义抄。问。异生位断欲界修所断三品惑之人。至圣位后。未断第三品惑之前。可有死生义耶。答。异生位断欲界修所断一·二品惑之人。至圣位后。起彼一·二品惑上胜果道之时。剩必可断第三品惑故。断一·二品惑未断第三品惑之前。无死生之义也(以上本义抄)。
  断第五品必断第六品(文)光云。论言以断第五必断第六者。据不退者说(文)意云。任非一品惑能障得果之理。若断彼第五品烦恼不退之者。不断第六品烦恼之中间。不命终云也。若断彼第五品烦恼之人。退已断烦恼。惑为全未断惑。为三品断惑。为四品断之时。可有命终义也(为言。以上本义抄意)。
  应知总有二种家家(文)第二明二种家家中二。初标二种家家。二若天家家下。正明二种家家受生义(矣)。
  一天家家(文)问。天家家·人家家。约何分耶。答。终在天中般涅槃者。名天家家。人家家例之可知。
  欲天处生三二家(文)三生家家·二生家家二类也。
  受三二生(文)此受三·二生言。可亘上或一天处或二天处或三天处也。谓或一天处受三·二生。或二天处同之。但或三天处唯受三生类也。释人家家段。虽无受三·二生言。准之可知之。光云。或于一天处受三·二生。或于二天处受三·二生。或于三天处而受三生。二人家家。谓于人趣生三·二家。而证圆寂。而或一洲处受三·二生。或于二洲处受三·二生。或于一洲处而受三生(文)。
  于一天处受三·二家者。于六欲天。各天众繁多也。于一天处天众中。必生异天。不一处重生也。
  若天家家天三人二(文)天三·人二三生家家。天二·人一二生家家也。光云。问。何故住果。人天往返。各有具受七生家家不受一小生耶。解云。住果预容。各具受七。向中忽迫。二·三数满即般涅槃故。不受后一小生也。又解。家家具缘。若天家家天三·人二。若人家家人三·天二。三生·二生缘满即体故。不受后一小生也(文)人·天合受三生·二生者。正理论说也。正理论云。若天家家受三生者。人间受二天上受三。受二者。人一·天二。如应例释人中家家(文)。
  此天家家人中得道(文)人中得道者。得见道事也。人家家天中得道亦同之(云云)本义抄。问。天家家可有天中得道义耶。答。依光师三释。天家家天中得道有无。可有二意也。初释意。俱舍·婆沙两论无明文故。同正理不许家家圣者人·天各受三生二生。故天家家全无天中得道义。(为言)今疏当此初释欤。第二释意。俱舍·婆沙·正理同许人·天各受三生之类。故天家家可有天中得道义也。第三释论意各别也。正理天家家不许天中得道。俱舍·婆沙许之(为言)。
  彼往天上一来人间般涅槃(文)光云。此文且据人中得道故。言彼往天上一来人间。若据天中得道。亦可言彼往人中一来天上(文)。
  第三明不还向果(文)梵名阿那含也。翻云不还。新·旧常用之得名下释(文)不来(金刚般若说也。不还同欤)有贪(涅槃经第四疏简阿罗汉不贪有贪见)。
  三由受生(文)问。下三品惑。共润一生。然断七·八品惑。既断惑过半。第九一品。独谁受一生耶。光云。如下三品。总说增损一生。别说下上增损一小生。下中·下下共增损一小生(文)或云。若下三品。下上一品增损半生。下下一品增损半生。下中一品但能相助非正增损(文)。
  前说三时果(文)指第十八卷。将得忍·不还·无学。业为障之文也。次疏云。如人将离本所居国一切债主皆极为障。若有得不还果时。欲界系业皆极为障(文)。
  第九品惑等流果(文)惠云。第九品惑。是前八品等流果。断此第九品惑尽。名越也(文)麟云。谓彼烦恼后念不续故。名越等流(文)。
  及异熟地(文)麟云。谓越彼惑所感异熟地也。如离欲人不受欲界果。故以断此惑有此胜能故。虽一品能障得果。不同一来无此胜用。故一品惑不能障果(文)光云。若断第九超彼欲界所系烦恼等流果地·异熟果地故。极为障(文)。
  言一间者(文)光云。释一间名。前约异熟。后约烦恼释一间(文)。
  此即第三向(文)麟云。此一间若缘不具。但名不还向也(文)光云。应知。亦名不还果向。一间具缘以立。向但据断惑故。二差别(文)。
  总说有七(文)今疏七段别释之。可知之。光云。今且就行色界差别。有其五种。列名可知。五中前四。唯于此身定涅槃故。所以偏与般涅槃名。上流容有受多生者方般涅槃。非诸上流皆定涅槃。以不定故。所以不言般涅槃也(文)。
  一者中般(文)寻。中般涅槃圣者行相如何。宝云。正理论云。言中般者。谓有一类补特伽罗。已于生结得非释灭。趣结不尔。彼于欲界。遇逼恼缘之所逼恼。便能自勉修断余结殊胜加行。加行未满。遇舍命缘。还命终。由起结力。受色中有。厌多苦故。乘前起道。进断余结。成阿罗汉。得般涅槃。乃至唯欲界没。受色中有。便般涅槃。得中般名。非色界没(文)寻。欲界无中般涅槃耶。又初定死生二定等中间何无耶。惠云。问。初定死生二定等何故无耶。答。欲界有胎生苦。苦厌心胜。在色中有中故。有中般。色上相违故。无中般。若尔。二果在欲界。何故无中般。答。中般身微弱。于欲不善惑难断。自地无圣道。在本有位。尚不可越欲界惑。况有中有(文)。
  二者生般(文)寻。中般(并)生般约无余涅槃欤。答。中般者。约无余涅槃。故光云。准婆沙文。约无余依。释中般也。又解。亦通有余涅槃。婆沙不说。相不显略而不言(文)生般等。约有余涅槃也。有余师意。亦约无余。论主破此说给也。问。能破意断。答。光云。彼色界中。于舍寿命。般入涅槃无自在故。于初生时。断余惑尽。名为生般。后尽彼寿。方般无余故。释生般。不约无余(文)惠云。生般有行无行。皆约有余涅槃说。不约无余涅槃说。色界舍寿不自在。为不具缘故也(文)问。生般·有行般·无行般·般涅槃迟速委意如何。答。萨婆多意。生般之人。以具勤修·速进二道故。往色界中。生已不久速证涅槃。有行般者。唯有勤修道。无速进道。故往色界中。生已长时加行不息。由多功用。方证涅槃。无行般者。以无勤修·速进二道故。往色界中。生已经久加行。懈怠不多功用。进证涅槃故。以此三类。如其次第相配。速非速经久也(以上本义抄)。
  四无行般(文)宝云。虽无速进。与有行同无勤修。故在有行后。正理论云。谓若一类。先欲界中。依不息加行三摩地力。断五下分结。成不还果。后生色界。经于多时。还能进修前种类道。成阿罗汉。名有行般。无行般者。与此相违(文。?槃经所说次第。如毗昙义章见)。  
  论主许之(文)麟云。论主评取经部为正。无行利根者。有速进道在先。有行钝根。无速进道应后。不同有部也(文)惠云。正理论云。有行·无行前·后。皆有经说。我以有行可尊。故先说。无行后说也(文)毗婆娑心。不约利钝次第。约可尊仪。有行为先云欤。若约利·钝。有行钝欤。义章云。其第二人。勤修习道。名勤便。以钝根故。所修难成。断结不疾。名速道(文)言上流者。光云。此二生已上向上流故。名为上流(文)又云。谓生色界二生已去。般涅槃者。总名上流。此唯上流不下流。故名为上流。异生人虽有上流。亦下流故。不名上流(文)宝云。言上流者。是上行义。前生般者。虽生上界。即彼生色界。要转生上。皆名上流。有上行故(文)惠云。流者行义(文)明上流一段分为二。初明上流名义。二上流有二下。明乐定未慧二类中。初总明二类。二就杂修中下。别明二类。初明乐慧。次明乐定。如文知之。
  遇缘退失上三静虑(文)寻。若不退类。生何处耶。麟云。若不退失。直生第四禅。故要须退失上定味初禅。生初禅已。方生第四。名全超也(文)寻。不退类。七种不还摄欤。义章云。若不退者。经生五净。名为生般。不名上流。若有退者。生下天中。随身多小。后还断结。修得四禅(云云)惠云。问。退上三定生梵众。得作全超等三。退上二定生小光。退上第四定生少净。及生无云。皆得作全超等三不。答。婆沙一百七十四。一说。不得以依十六天建立全超等三。上地有缺减故。一说。得作半超。一说。三种皆得也(文)宝(第三师)云。有说。亦得具名三种。彼说。从欲界没。随生何处。即于彼上所应生处。亦可施设全超。一切处没故(文)问。第三师意如何。答。且就乐慧上流。明其相者。欲界没生小光天。天没生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之者。名全超者。欲界没生小光天。天没于彼中间所应生十二处。或生一处超十一处。或生二处超十处。如是乃至或生十处超二处。或生十一处超一处。然后生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之者。名半超者。欲界没生小光天。小光天没生无量光天。如是乃至次第遍生彼上所应生一切处。然后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之者。名遍没者(为言)乐定上流。
  唯味初禅(文)欣初禅起初禅烦恼。欲界没生初禅也。
  极少三生(文)问。半超中。唯有受二生类耶。答。可有此类也。故宝云。如生二·三·四天等处。中间般涅槃者。是半超摄。虽不隔越。次超生故。亦名半超(文)即出其体者。如彼欲界没生梵众天。梵众天没生梵补天。而般涅槃之者等。是则半超中唯受二生之类也。但极小三生者。彼就欲界没生梵众天。乃至生色究竟天。或非想非非想处。而般涅槃之者。明全超·半超·遍没相。云极少三生也。此外半超之类是多故。唯受二生之类。更非所遮也。次与全超差异者。半超之中。唯受二生之类者。就或下不生梵众等。或上不生色究竟天等之类论之。欲界没生梵众天。梵众天没生色究竟天等。而般涅槃之类。是全超者。非半超者。故全超半超·二类别也(以上本义抄)。
  遍受生故名遍没(文)寻遍受生故应名遍生耶。答。正应云一切处死故名遍没(光尔见)今疏遍受生云。遍没理自然显也。此则举生显没欤。光云。三者遍没。从彼梵众。渐次生后十四天处。皆遍受生。最后方能生色究竟。一切处死故。名遍没(文)。
  无杂修者(文)出乐定类也。净居天者。唯圣者所居故。云净居天欤。
  此五名为行色界者(文)此是行色界圣总结也。七种不还中前五。是行色界者也。
  行无色者差别有四(文)论云。行无色者差别有四。谓在欲界离色界贪。从此命终生于无色。此中差别唯有四种(文)光云。上来释前六句。此释第七句。明无色界四种不还。行无色者差别有四(文)四种者。生般·有行·无行·上流。
  于现身中得般涅槃(文)古尧。寻。现身者。入圣依身欤。答。证不还果依身也。
  释曰行于色界(文)此一段分为二。初总释三种·九种不还。二如是三种下。别释三种·九种不还。中二。初总标。二由业三下。别释业惑根不同。
  由三火星喻(文)麟云。谓如札火·铁火·小大星。喻近·中·远别(文)。
  造顺起业(文)光云。由造作增长顺起业故。名为中般。中有名起。对向当生暂时起故(文)麟云。谓中有非生。但名起(文)古(尧)云。中有名起。趣当来生处暂时起故。感此中有业。名为顺起业(云云)。
  由惑三者。麟云。然此中般最速利故。其由下惑。上根上流迟故。由上惑。中根生般处中。根·惑并等(文)。
  业有别者(文)麟云。以上流者是顺后第三生已去多生。总名顺后。以宽长故。得由业殊(文)此九不还由惑根别(文)麟云。此由中·生不由业故。所以结词不得言业。若论三种不还。则皆具由业·惑·根也。然今次中言业惑根有殊者。约总相说(文)。
  九种不还图。
  
  中生各三上流为一(文)问。上流既有三类。何合为一耶。光云。谓上流人有上流法。故名上流。由此义同。虽有三种。且立为一。又婆沙一百七十五云。问。如生·不生各有三种。上流亦尔。谓全超·半超·一切处没。何故说一耶。答。生·不生各是一有相续。于中分位。差别难知。欲令知故。各说三种。上流三种生数自辨。差别易知。是故但随上行义胜。合说一种。复次生与不生。一期时促。于差别义。唯有尔所。易可建立。是故分三。上流时长差别多种。分齐难辨。故合立一。复次生·不生亦有等义。上流亦有别义。欲以二文互相显故。作如是说。复次生与不生。善士趣相现前易知。以彼速趣般涅槃故。各分为三。其上流者。善士趣相微隐难知。以彼尚经多生死故。但合说一(解云。生者谓生有。不生谓中有云云)。
  答趣是行义(文)问答中二释意如何。答。此是论二释也。宝云论是行义至余即不然。第一答也。趣是行义。不还之人唯行善故。名善士趣。前二向·果。虽行善业。兼有不善。与凡无别。由此不得善趣之名。论又唯七种至立善士趣。第二释也。前就行善。名为善趣。此就上行故。名善趣。唯不还果唯向上流。不复还下。前之向·果。皆于欲界来往生也。虽一间人。唯有一种。或上或下。非唯上生故。不名为善士趣也。二释之中。后将为胜。若唯行善名为善趣。无学人亦唯行。因何不取(文)。
  须斯二果善恶杂行(文)惠云。唯行善事故。名善士趣。前二果。有妻室。无学虽唯行善。以趣向故。非善士趣也(文)准之可悉之。寻。行无色不还立善趣欤。答。不尔。惠云。问。无色不还五事胜。一地胜。二界胜。三损减色蕴胜。四定胜。五烦恼少胜。何故不立善士趣。答。彼非粗显。难可了知不立也(文)。
  亦有此等差别相耶(文)惠云。此前二门。约色界受生五不还。有此差别。此文约欲界经生圣。如色界有七·九不还差别相不也(文)。
  证不还已定现身般涅槃(文)欲界经生圣者行相。第二十三卷末释之。且约极多类云之。得初果已。于欲界人天。七反受生。至第七生。法尔道力成就。断欲修惑。证不还果。现身断上二界惑尽。得阿罗汉。则般涅槃(为言)问。欲界经生圣者不生上界委意如何。答。一个条论义也。夫欲界经生圣者。于欲界多苦处受生故。厌苦之心转深。趣寂之思弥切故。专求尽无生菩提。偏欣有余·无余涅槃故。必于欲界证得涅槃。厌上界长时苦故。不生色·无色界也(为言)。
  答经生习根极淳熟故(文)光云。昔是凡身。未名殊胜。经生圣者。唯是圣身。方名殊胜。或上界身。亦名殊胜。由此彼无练根理。又解。经生习根极成就故。显无练根。及得殊胜所依止故。显无退也(文)初释意。入见道依身。必凡身也。故虽得无漏。依身凡身故。非殊胜。得无漏后经生。能练依身成圣身故。殊胜也。仍无练根并退理上界经生。依身殊胜故。又无练根并退理(为言)次释意。依根无练根。依胜依止无退(为言)。
  从此第五明杂修静虑(文)此一段明杂修静虑。准论·光·宝。多义在之。今疏有无悉之。疏不见义门。任光·宝释。于当段类摄明之。如下可见之。一明杂静虑次第静虑。二明杂修静虑人。三明加行成满。四明根本成满。七释杂修名。六明无间解脱(今疏不见)七明断惑义(疏不见)八明杂修静虑先后。九明依身(疏不见)十明杂修体(疏不见)十一明杂修所为缘。
  夫欲杂修四静虑者(文)总标也。第一明杂修静虑第静虑。宝云。必先修第四。后方修下三禅。以第四禅止观均故。名为乐行。第四静虑乐行胜故。先修彼定(文)。
  谓阿罗汉或是不还(文)第二明杂修静虑人(并六种姓分别)光云。不还无学方能杂修○显宗云。谁于静虑能杂薰修。唯诸圣者通学·无学。学位唯通信解·见至。于无学位。通时·非时(文)。
  彼必先入第四静虑(文)第三明加行成满(远加行并成满明之)光云。起多念心。是远加行。至二念心。加行成满(文)。
  次复唯有一念无漏(文)第四明根本成满。第五明无间解脱。论云。先二刹那似无间道。第三刹那似解脱道(文)宝云。即二无漏一有漏。三刹那心。先从无漏入有漏。此二刹那。如无间道。正断障故。第三从有漏入无漏。此一刹那。已断障故。如解脱道。从其无漏入有漏易。从其有漏入无漏难故。立二无间一解脱道(文)第六明断惑义。光云。次复唯从一念无漏。如无间道。则入有漏不染无知。定障成就得俱灭。引起一念有漏现前。亦如无间道。则入无漏不染无知定障成就得俱灭。望前应是解脱道。与从无漏入有漏不染无知定障不成就得俱生。故今但望断。从有漏入无漏不染无知定障成就得俱灭故。如无间道。第三刹那无漏心起。与从有漏入无漏不染无知定障不成就得俱生故。如解脱道(文)惠云。先一无漏一有漏。似无间道。后一无漏似解脱道者。第一念心。断入第二念定定障。第二念心。断入第三念定定障。与第二念定障不成就得。俱时生故。如无间道。第三定与第二定定障不成就得。俱时生也(文)。
  中间有漏前后无漏以相间杂(文)第七明杂修静虑名。
  修第四已乘此势力(文)第八明杂修静虑先后。第九明依身。论云。先于欲界人趣三洲。如是杂修诸静虑已后。若退失。生色界中。亦能如前杂修静虑(文)光云。此杂修定说力起故。先于欲界人趣三洲。杂修定已后。若退失。生色界中。亦能如前欲界。杂修静虑。三洲厌强又慧胜故。能初杂修不迥余处(文)第十明杂修静虑体。宝云。问。此杂修静虑。何法为体。答。以蕴为体。然于此中。婆沙正义。诸世俗知。与四法·四类八智。间杂而修(文)光以五蕴为体(文)。
  杂修静虑总有三缘(文)第十一明杂修静虑所为缘。
  二为现乐(文)现法乐住者。有漏四静虑也。(第二十八卷在之)。
  若不还修由前三缘(文)论云。谓不还中。诸利根者。为现法乐及生净居。诸钝根者。亦为遮退。彼畏退故。如是杂修令味相应等持远故。诸阿罗汉若利根者。为现法乐。若钝根者。亦为遮防起烦恼退(文)。
  第六明净居唯五(文)此一段又多义在之。一明净居有五。二明成品。三曾得未曾得。四行相。五起定不起定。六五品不增不减。七下三静虑品数。八明因果相属。九生处天。十新业故业。十一能熏所熏。五品杂修者。性相一科故。委注之。先后合二十二门。犹悉之。
  由杂修第四静虑有五品(文)第一明净居有五。
  一下品二中品(文)第二明成品。宝云。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此之三心初成满时。名为下品。重起三心。名第二品。更起三心。成第三品。四遍·五遍重起三心。名第四品·第五品也。即是重修力渐胜义。由此初三。二六。三九。四有十二。五十五也(文)惠云。此疏说六心。更起三心为六心等。是第一师义。第二师说。更别起六心乃至十五心等(文)光云。婆沙云(初师说如今疏)又解。初品最劣。修至三心。即得成满。第二品渐胜。至起三心。犹为加行。更起三心。方始成满。并说。近加行故。言第二有六心已后。三品心。准释可知。虽有多解。前解为胜(文)第三明曾得·未曾得。光云。正理云。如是十五有漏·无漏心。皆是先来未曾得今得。有余师说。初五无漏。是从先来未得今得。余十皆是曾所得心。前五现前时。已未来修故。正理所说皆非正义。故婆沙一百七十五。有说。五是未曾得。十是曾得。谓前五现在前时。余十未来修故。有说。十是未曾得。五是曾得。谓前十现在前时。后五未来修故。如是说者。此则不定。或有十五皆未曾得。或有十五皆是曾得。或有少分曾得少分未曾得(文)第四明行相。光云。婆沙云。如是说者。能杂修作十六行相。所杂修或作十六行相。或作余行相。谓无量解脱胜处(文)第五明起定不起定。光云。婆沙云。如是说者。此则不定。或有不起定能十五心相续而转。或后起定。于中或有起三心已而便起定。或有起六心已而便起定。或有起九心已而便起定。或有起十二心已而便起定。是故于彼五品中间。或起不起。杂修成满(文)第六明五品不增不减。光云。问。杂修静虑何故唯五不增不减。答。杂修势力唯尔所故。如见道十五心势力唯尔所不增不减。如是杂修静虑势力亦十五心无增减(文)第七明下三静虑品数。光云。婆沙云。问。杂修下三静虑有几品耶。有说。但有三品。谓下中上。下地无有五净居果故。如是说者。亦有五品。问。彼无五品。何故有五品因。答。虽无五果。而其彼定法有五品。复次下地虽无五净居果。而有五品根故(文)。
  如是五品如其次第(文)第八明因果相属。
  第九明所感天。问。具杂修五品静虑人。直生色究竟天欤。答。具杂修五品静虑之人。其生处可不定。若具杂修五品静虑之人中。于一一品造决定业之类有之者。如其次第。遍可生五天也。于前四品不造决定业。于第五品造决定业之类有之者。超前四天。直可生色究竟天也。故随圣者意乐。由造业强弱。其生处可不定欤(以上。本义抄)义章云。一遍体者。生小广天。亦名无烦两遍体者。生无热天。三遍体者。生善可见。亦名善现。四遍体者。生善见天。五遍体者。生无小天。外国名为阿迦尼吒。是色究竟(文)如其次第。感五净居之释同欤。第十新业故业。惠云。问。感五净居。为资故业。为更造业。若资故业。即不合言前后无漏资中间有漏。若更造业。即圣人如何更造后有业。答。以有漏无漏定资故业。感净居天。即资无始曾得第四定业。如前引婆沙文。有二说。此疏言无漏势力薰修有漏。是许造业已(文)光云。问。圣生净居。造引业不解云。此论既云熏修有漏令感净居。明知。圣人造牵引业。又婆沙。异熟因杂修静虑业。引五净居众同分(文)问。圣者可造牵引业耶。答。圣者实厌三有受生故。于凡圣共生生处。虽不造牵引业。五净居天是唯圣非凡之处。凡位非可造彼天牵引业。故证得圣果之后。造彼天牵引业也(以上。本义抄)第十一明能熏所熏。以初后无漏为能熏。以中间有漏为所熏也(义章抄物意)上所引光云能杂修所杂。可思之。寻。熏修义如何。义章云。云何熏禅。用无漏禅熏于有漏。令有漏定精胜清净(文)。
  灭定无心由身证得故(文)灭尽定有实体性(不相应也)灭心心所也。光云。入灭尽定。以心无故。依身生故。名身证。后出定已。犹名得彼。得依身生故。亦名为身证(文)。
  福田有二(文。中阿含经说欤。本义抄)学无学圣者。世间所爱乐故。云福。生菩提觉芽故。云田。或简不生种果碱卤田(恶田)生妙芽善田。名福。圣者生菩提觉芽故。云福田欤。此则功德田也。光云。正理云。世尊告给孤独言长者。当知福田有二(文)于有学中。有四向三果(易知)随信行(见道位钝随信他言而行义故)随法行(见道位利。自披阅契经等法利行义故)信解(学位钝。谓由信故解相显故)见至(学位科。由向见得至果见故)五种那含(行色界者也)无学九(文)六种姓。二十五卷初在之。慧解脱(未得灭尽定阿罗汉唯由慧力解脱烦恼故)俱解脱(由慧力解脱烦恼又得灭定解脱定障故)无漏三学是圣者因(文)无漏戒·定·慧也。
  择灭涅槃是圣学果(文)正文云。果有有为·无为二果。而今何唯取无为果。论意似遍取。故唯云三学及果。不云择灭涅槃。然光云。此灭尽定非是三学。以有漏故。亦非学果。以有为故(文)宝云。灭定有漏非学故。非是因(文)不出果体。然非重过(以上)光云。无漏戒·定·慧三学及择灭果法(文)唯取无为果(见)况通取有为果者。不背亦非学果以有为故之释哉。
  不是依因(文)光云。诸无漏戒·定·慧·三学及择灭果法。依彼差别立有学故。故名依因。因彼立故。故名为因(文)宝云。依因无漏法。立学及无学人。灭定有漏非学非无学故。非是因(文)麟云。非学无学所依也(文)准此等释。圣者无漏法为所依立。无漏法为因立。灭定有漏故。不所依不因(为言)训云。不是依(ト)·因(トニ)寻云。择灭涅槃圣者果(文)何不释灭定非果耶。麟云。此说非因。实亦非果(文)寻。俱解脱者。得灭定人。既入其数身证。何不入耶。惠云。问。何故俱解脱得入。答。无学以身解脱故。有学身非解脱不立也(文)寻云。不还种类有几耶。论云。总计五种。积数合成一万二千九百六十(文)。
  第四明阿罗汉向果(文)阿罗汉梵名也。翻名事。嘉祥净影释出。杀贼·应供。不生翻名。或云无著。今疏。阿罗汉此翻为应(文下释见)与应供同欤。至下可沙汰也。
  断初定一品为初(文)惠云。问。何故离欲修道染。立二果。色·无色修道染。立一果。答。欲界惑不善性。难断难破难可越度。故立二果。色·无色与上相违也。见惑断立一果。修惑立三果者。见惑易远离立一。修惑与上相违立三也(文)。
  断有顶地第九品惑无间道名金刚喻定(文)(断有顶第九品惑无间道。通依九地生也)寻。既云无间道。名金刚喻定。此是无间道智品也。何立定名耶。答。此定以慧为体体虽是慧。依定力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立定名欤(如持息念)或金刚喻定者。所依定欤。论·光可见之。义章云。今此三昧。诸心法中。用慧为体。观理断结唯慧能故。是何等慧。小乘法中四谛之慧○问曰。若此体是慧者。何故经中说为三昧。释有四义。一诸心数法更相受名。如四念处。体实是慧而名为念(文)今论意。所依定见。
  犹如金刚能摧一切故名金刚喻定(文)义章云。言金刚者。借喻名德。世间金刚有十四义。一能破义。如经中说。譬如金刚所拟之处。无不破坏。谓坏一切砂砾瓦石及诸·鬼毒。二清净义○三体坚义○四最胜义○五难测义○六难得义○七势力义○八能照义○九不定义○十者主义○十一能集义○十二能益义○十三庄严义○十四无分别义(文)寻。世间金刚何物耶。法门章云。问。金刚其体何。答。金刚般若疏云。大智论云。外国名越阇。此言金刚也。又花严经云。斫家罗。此翻为金刚(云云)乃至毗婆沙。如从金出金。从金出金刚。故知金中之精名金刚(云云)金刚经疏(圆晖)云。又于晋朝。炖煌所进金刚。色紫。切玉如泥。但能碎物。将喻般若。理相当矣(文)。
  能引此惑尽得俱行尽智令起(文)光云。此定既能断有顶地第九品惑。能引テ此第九品ノ惑ノ尽ノ得ト俱ニ行スル尽智。令起至生相中。又解。能引此惑ノ尽ノ得ヲ令起。能引此惑ノ尽ノ得俱(ニ)行尽智令起(文)今疏。当初释欤。或疏云能引ナ此ノ惑尽ノ得ヲ俱行尽智ヲ令ム起ラ如此训之者。当后释欤。但初释可然也。可思之。
  尽智生已成无学果(文)光云。阿罗汉。此云应。已得无学应果法故(文)寻。无学果阿罗汉翻名欤。答非翻名欤。亦名为应之证云。阿罗汉此翻为应。知非翻名也。光云。婆沙云。复次阿罗者。谓一切烦恼。汉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烦恼贼。令无余故。名阿罗汉。复次罗汉名生。阿是无。以无生故。名阿罗汉。彼于诸界诸趣诸生生死法中不复生故复次汉。名一切恶不善法。言阿罗者。定远离义。远离诸恶不善法故(文)宝云。阿罗汉亦名应供○即此应为他事。应受供养故。
  第二因论明治道(文)问云。因论明治道意如何。答。明阿罗汉向果五门中。第一明向·果别云。断有顶第九品惑无间道。名金刚喻定。解脱道尽智也。第三明尽智后智门。此是次第相生正论也。故第二明治道段。是傍论也。但因无间解脱论。明诸能治道差别(为言)。
  论曰由何等道离何地染(文)论云。如前所说。修道二种有漏无漏有差别故。由何等道。离何地染(文)。
  有顶地无上可欣故(文)光云。于次上近分地中。起世俗道。治下地惑。此有顶上。更无世俗近分道。故非上断下。虽有自地有漏治道。自地不能治自地故。所以者何。自地治道。自地烦恼所随增故。如人被缚不能自解(文)。
  谓有漏道断八地修能引○二离系得(文。本义抄)问。圣者以有漏道断下八地修所断烦恼时所得无漏离系得。以未来所修无漏道。为引因欤。答。可为引因也。光(四)云。无漏道断惑。虽亦能引有漏得。有漏道断惑。虽亦能引无漏得。而非正引。但是兼引。故不互随。二道判性。但自道。彼能证道。虽复不起。然互相修。而由彼力择灭得起故。各随自能证道判(文)但未来无有作用故。虽不正。与彼无漏离系得。为同类因。若现起者。容与彼无漏离系得。为同类因之道由未来修此无漏道之力得彼无漏离系得也。
  第三明道离系染通局(文)道九地道也。未至道无漏(通)八地无漏(亘通局)有漏道(局)。
  谓未至定起无漏○云一切(文)光云。诸无漏道通依九地。谓四静虑·未至·中间·及无色。未至摄。能离九地。余八地摄。随其所应。各能离自及上七地染(文)宝云。欲界无道故。依上末至断。自余诸无漏。唯在根本地中(文)。
  依二禅离初禅染(文)正文云应云依二禅近分。虽非重过。未学可误谓二禅根本故。光云。如依第二静虑近分起世俗道唯能离次下初静虑染(云云)。
  近根本故(文)问。长行云。所离有九。谓欲·八定(文)何唯云离下染(云云)光云。近分但能离下八地。此文应言所离有八。谓除非相。而言九者。此通举也。又解。初定近分是无漏者。亦能通离有顶地染故。言九也。以实而言。初定近分亦能离上。前句中。言近分离下。从多分说(文)准之可悉。二十八卷云。四本静虑四本无色。各有近分。与八根本为入门故(文)麟云。谓根本各有方便故。亦有八。言近分者。即是根本近之势分(文)。
  或入根本或在近分。前八解脱道皆近分也。既离下地染。无间道近分摄故。解脱道根本ナルヘキ理无之欤。第九解脱道断下地惑毕ル位故。入根本类有之也。
  转入异受(文)此上惑入根本或在近分义ヲ释也。麟云。谓若欣上心强。即入若欣心劣。即不入。又意者入为解脱者不入(文)。
  若无间道○随起一行相也(文)光云。问。何无间后起何解脱。解云随一一后。皆容起三。故婆沙六十四云评曰。此事不定。从粗行相无间道。后容起静等三种行相为解脱道。从苦行相无间道。后容起妙等三种行相为解脱道。从障行相无间道。后容起离等三种行相为解脱道。以此六种有漏行相随离染者所乐起故(文)。
  非寂静故说名为粗(文)光云。下地有漏法。非同上地寂静故。说名为粗。由大劬劳方能越故。下地有漏法。非同上地美妙故。说名为苦。下地有漏法。由多烦恼粗重不调柔性能违害故。下地有漏法。非同上地出离故。说名障。由此能碍越自地故。如狱厚壁能障出离(文)宝云。正理论云。诸下地中由多掉举。寂静微劣。故名为粗。虽大劬劳暂令掉举势用微劣。仍不能引美妙乐生。故名为苦。有极多种灾害拘碍及能覆障。令无功能见出离方。故名为障。诸上地中。不作功用。掉举微劣。故名为静。不设劬劳。掉举微劣。引生胜乐。故名为妙。于下地中所有灾害。能决定见心不生欣。及能越彼。故名为离(文)。
  论云尽智无间有何智生(文)论云。傍论已毕。应辨本义。尽智无间有何智生(文)。
  必起无生智(文)尽·无生智行相。二十六卷在之。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名尽智。不应更知。不复更断。不复更证。不复更修。为无生智行相也。
  或生正见(文)八正道(二十五卷在之)正见。八正道中正见也是推度性也。四体理明推度故也。尽·无生二智。止息位故。无推度故。无正见也。
  第四便明道果(文)光云。第四便通明道果(文)明四果义便。总明道果。道果者。八十九解脱道果云意欤。
  论云何谓沙门性(文)论云。前说四果。是谁果耶。此四果。应知是沙门果。何谓沙门性(文)谓诸无漏道名为净道(文)宝云。诸无漏道是沙门性者。出沙门体。坏此道者名四沙门者。明人名沙门。以能勤劳息烦恼故者。释沙门名(文)。
  与无间道为等流果(文)上释云。等流果。皆似自因。谓似同类遍行因故(文)。
  不生士用(文)上释云。择灭名不生士用。果谓因道力证得。亦得士用果名(文)。
  一舍曾得道(文)得果位舍劣得胜位故。舍先所得道。得殊胜道(为言)。
  起一类胜得○非一得也(文)正文云。此释不顺论论云。谓总一得得诸断故(云云)以一得得诸断也。若如今释者。是以诸得得诸断也。然光同今文宝云。谓总一得得诸断故者。正理云。谓一果得总得先来所得断故。述曰。此说前向·果中所得无为至今果位总一果得得无为故。非是众多无为同一得得(云云)恐是且述正理师意。非谓正是俱舍意耳(以上)。
三井明匠抄云。总集断者。总集择灭无为名也证预流果时。总集断。总集三界见惑上无为得之。依所断见惑有八十八也。其上无为亦有八十八。无为有八十八故。能得得有八十八。故预流果时起八十一类殊胜得。得八十八见惑上无为。以之名预流果时总集断也。次证一来果时总集断者。见惑上无为。如前预流果。更起六种一类胜得。得欲界六品修惑上无为。以之为一来果时总集断也。不还·罗汉。准之可知之(已上)。
  于四果位皆具五因(文)寻云。后三果时得八智修十六行义如何。惠云。后三果皆五者。有法前得。得前八智十六行相。或已得名得也(文)嘉祥释依五因立初果。依三因立后三果(云云)。
  总相合集以为果体(文)光云。于中相杂总成一果。同起一类果道胜得。得彼所得诸择灭故(云云)。
  又中二果(文)第二释也。
  无漏得所任持故(文)光云。又世俗道所得择灭。亦有现起。无漏断得所任持故。由此无漏得力所持。退不命终。还得果故。无漏断得印所印故。亦得名为沙门果体。约得说也(文)此云净志(文)宝云。婆罗门。名为净行。以能遣除诸烦恼故。名为净行(文)今疏云净志。同欤。可寻之。问。光·宝云遣除诸烦恼。今云远烦恼。相异欤。答。同也。断除烦恼故远离烦恼也。未断相隔。非云远烦恼。
  亦名梵轮(文)光云。是梵王力所转故。梵所转轮故。名梵轮(文)问。梵王力所转云意如何。答。梵王(佛)为能转。无漏(法)为所转。于所转义。自转他转在之。无漏法佛自觉悟(自转)令为他觉(他转也)宝云。正理论云。寂默静虑萧然名梵。佛具此德故。立梵名。既自觉悟。为令他觉转此授彼故。名梵轮(文)。
  世尊名真梵王(文)论云。亦名梵。亦名寂静。亦名清凉(文)惠云。真梵简初定假梵名(文)唯见道○为法轮(文)八支正道无漏法故。名法轮。梵王所转故。云梵轮。故法轮·梵轮。其体同也。
  似世间轮故(文)光云。犹如世间圣王轮故。有速等五相。见道似彼。名法轮(文)宝云。正理论云。谓圣王轮旋环不息。见道亦尔。无中歇故。如圣王轮行用速疾。见道亦尔。舍苦等境取集等故。此则显示见四圣谛必不俱时。如圣王轮降未伏镇压已伏。见道亦尔。能见未见。能断未断。已见断者。无逆退故。如圣王轮上下回转。见道亦尔。观上苦已观下苦故。由此见道独名法轮(文)。
  三降未伏故(文)惠云。降未伏。即八忍。镇已伏。即七智(文)恒时镇已伏故。无退也。
  观上苦等已观下苦等(文)光·宝同之。本义抄先观云上。后观名下欤。或又见道位。实虽无先观上界苦后观下界苦之义。欲例圣王轮上下回转。且云观上苦等已观下苦等故欤(以上)麟云。准观行次第。先观下苦。后观上苦。今此义随言便(文)。
  见道有轮毂辋似世间轮(文)毂(公木反车乃瓯也)辐(车箭也)辋(无狂反车乃大倭)以八正道相配轮毂辋事婆沙三师说在之。今说是第三师说也。谓正见者。慧也。思惟等资助惠。良以智惠向外取境。与轮辐相似。故说为辐。今疏意。如轮辐依毂转。正见等四。依戒转故。为辐(为言)正语等。戒众行所依也。如依谷有辐。定能摄惠令不散。如辋摄辐令不散已。或师说。正念合定为辋。念助定强故(嘉祥净影依此师说欤)八正道(义章云。始从正见乃至正定。此之八种通故名道。离邪曰正文)正见·正思惟(慧中正见为主。正思助之。正见修慧。正思思慧。正思惟寻为体)正精进(通策三学。四正勤。勤断二恶。勤修二善)正念·正语·正业·正命(离瞋痴所起口业。为正语。离瞋痴所起身业。为正业。离贪所起身口二业。名正令。第十七卷三邪在之)。
  答憍陈那等(文)陈如·十力迦业·頞鞞·拔提·摩界?利五人。初转法轮之时。得初果也。法华义疏云。憍陈如者。此云火器。是本性。从姓以立名也。阿若者。后得道时。加此名也。阿言无。若之言智。以悟无生智故。名阿若(文)。
  世尊已转正法轮(文)问。陈那等既自入见道。何云世尊转法轮(云云)答。陈那等虽入见道。此非自力。即依佛化。此是世尊他转法轮之相也(宝云。憍陈那等。见道生时。说名世尊转法轮者。意显彼等得转法轮本由世尊故。推在世尊。佛令所化者生尊重故文)惠云。八支圣道名法轮。转至他五人身摧烦恼贼。名转法轮(文)。
  问云何三转十二行相(文)宝云。因明法轮(文)。
  答此苦圣谛(文)光云。由此三转。如其次第。初转显示见道。第二转显示修道。第三转显示无学道。毗婆师所说如是(文)问。毗婆意。法轮限见道。何显示修道无学(云云)答。论文如是。今疏无失。付之论起问云。若尔。三转十二行相。非唯见道。如何可说唯于见道立法轮名。是故唯应即此三转十二行相所有法门名为法轮。可应正理(文)为显正义。显毗婆沙之非欤。次出论正意。今疏。若依经部下释是也。可知之。
  解云于见道中(文)此二个释者。婆沙七十九。解眼智明觉二师说也。光云。前解约见道。后解通三道(文)寻。约见道师意。于见道具三转义如何。答。见道有三根故。有三转故。成十二也(文。义要意)此意约三根人有三转(为言)十二行相者如苦谛(文)正文云。此文狼藉也。若结前者。应言是名十二行。若生后者。应言言三转十二行相者。然非重过(文)。
  集灭道谛名有三转十二行相(文)此集圣谛。灭道亦尔(显见道)此集应永断。此灭应作证。此道应修习(以上修道)此集已永断。此灭已作证。此道已修习(已上无学道)。
  云知苦不云断苦。惠云。问。如何不名断苦但知苦。答。凡断苦者。但断集因。即后苦果不生。不可断此身。身即是苦也(文)又云。问。四谛下各有四行相。如何但说知苦等不说知空等。答。理合如是。苦等四。苦名不名标之。既知是苦。即知是空等也(文)。
  三周修历四圣谛(文)惠云。经部约三道证教声。名法轮。以他人闻教得证道故。三周巡四谛。名十二行相(文)。
  由此法门(文)光云。由此三转十二行相所有法门他相续身中令解义故。故名为转。约教法转。名为转也。或诸见修无学圣道。皆是法轮。于所化生身中转故。故名为转。约圣道法轮。名为转。已于憍陈那他相续身。见道生时。已至转初故。名已转。理实三道皆名法轮。言见道名法轮。法轮初故。故从初立名。不依余二(文)麟云。言于他相续令解义故。名为○(已上是经部释)又论主自释云。或诸圣道皆是法轮。所化生身中转故。于他相续见道生时。已至转初故。名已转。准论。从经部。上下自有二释。谓余师及论主。余师约教法。论主通谛道。今章中。合为一也。然此章者。理实三道皆名法轮。唯言见道者。见道是法轮初故。从初立自。不依余二。及言已者。谓已至转初故也(文)。
  无色中无正闻故(文)光云。无色中无正闻故。离闻正教。必定无容入见道故此辨无闻(文)。
  又无色界不缘下欲界(文)。
  无色界于欲界具四远事。第七卷可见之。
  永正六年(己巳)八月八日抄之毕。今日相当先师命日。灭罪生善离苦得乐而已。大法师。英宪。
  一校毕。
  天正十一润正月九日讲谈之次以愚见加点了。乞后学纠其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