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俱舍论颂疏抄卷第十三(颂疏论本第十三)

  造作名业(文)光记同此疏。惠云。释此品疏分二。一释名。二分文解释。略无来意。造作名业。能造作五趣果现。无记业虽无果。以是彼类也(文)宝云。以三义故。名之为业。一者作用。二持法式。三分别果。一作用者。谓即作用说名为业。持法式者。谓能任持七众法式。分别果者。谓能分别爱非爱果(云云)。
  来意事。惠云。略无来意(云云)此则今疏初卷释品来意故。今略之也。光云。所以次明业者。前品明果。此品明因。果不孤起。必藉因生。望果是亲。故次说业(云云)今疏释如果是亲者。由业惑生世间果。而业因亲。惑缘疏(为言)宝云。所以次世品后明者。世品明内外果差别不同。果所显。因谓由业惑。惑总。业别。故先明业(云云)。
  世别由业生者(云云)惠云。世别者。正理云。世者可破坏故。一切有漏法名世即总名。别者分别为义。即总中之差别。世之别故依主释(云云)本义抄。问。今此世别者。唯限有情世间欤。业因业果者是生死流转之源故。不可通器世间耶。答。可通有情世间·器世间也。论文尔(见)但业因业果唯可限有情云难者。以业望器世间。为能作因。以器世间望果业。为增上果。故云器世间亦由业生也(以上)初总答下分三。初出妄计。二业有善恶果分净秽者。正明业因业果。三人中善业云下。通难。可见之。
  非自在天及○(文)麟云。总非诸计也(文)光云。或大梵王。或大自在天等。诸外道等计。此天主能造万物。将欲造时。先起是觉。欲受用境。然后生诸世间(云云)惠云。先起欲觉者。大自在等即是一因能生众生。先发欲觉心。众生等方生。如梵王独住。经九劫才发愿起欲觉即有天子生。便执梵王能生一切众生(云云)。
  人中善业○(文)第三通难也。难意云。若善恶业果差别。人中果俱从善业生。外资具可爱。内身于九沧门流不净。现三十六物不净常带。内外相违哉(为言)答意如今疏。可见之。论云。若尔。何故俱从业生。郁金旃檀等甚可爱乐。而内身形等与彼相违。以诸有情业类如是。若造杂业感内身形。于九沧门常流不净。为对治彼。感外具生色·香·味·触甚可爱乐(云云)麟云。郁金者是树名。出罽宾国。其花黄色。取花安置一处。待烂压取汁。以物和之为香。花稻。犹有香气。亦用为香也。然于人中亦有感外非爱。如毒刺等。今且约妙者说(云云)惠云。人中善业恶所陵杂者。所作善业有违顺表里故。内外二果别也(文)。
  诸天善业恶不能杂(文)本义抄。问。依黑黑等四业废立者。六欲天善业名杂业(见)如何。答。余卷·当所废立遥异也。欲界善业。必为恶业。所陵杂故。五趣之中所造善业。俱名杂业也。但当卷意。约内身外具。净秽相对。或感内秽外净。或感内净外秽。如此业皆名杂业。内净外净之业。名钝净业。而六欲天果。内外俱净故。感彼果之业。名钝净业也(以上)麟云。诸天善业恶不能杂者。诸天虽复起诸烦恼。善胜恶劣故得纯名(云云)。
  此明二业(文)光云。思业谓心所思。思即是业故名思业。思已业谓思所作身·语二业。思之所作。由思已作。名思已业(文)寻。思已业亦以思为体欤。答。思已业以身·语二业为体也。惠云。问。身业约所依立。语业约自性。如何经中名思已业。既名思即业。即是以思为体。答。引论然心所思下。是理实身业约所依。语即自性。经中名思已业。约二业犹思引生说。不是思为二业体也(文)论云。谓前加行起思惟思。我当应为如是如是所应作事。名为思业。既思惟已起作事思。随前所思作所作事。动身发语。名思已业(文)光云。思惟思是远因等起。作事思是近因等起○身·语二业即作事思。名思已业(文)。
  言意业者约等起故立(文)惠云。意业者。意即心王。业即是思。与意同刹那等起。名约等起立。身即异熟无记色身。依此色身起别形色。为表业也(文)光云。由所依身故立身业。色形聚积总名为身。此业依身故名身业。由自性故语业。业性即语故名语业。由等起故立意业。意谓意识。业即谓思。言等起者。谓能等起在意非思。或所等起在思非意(云云)。
  本义抄词。约等起立意业称者。意为能等起。思为所等起。故思业之上立意名云也。意为能等起。思为所等起之所以。思业以意为所依。复与意俱起。意所等起故。约等起立意业称(为言。以上)。
  解云思名等起(文)约等起立意业称。称门意为能等起。思为所等起也。今此门思与意为能等起。身语业为所等起欤。
  第二明五种业(文)麟云。言五业者。即身·语中各有表·无表为四。并意业为五(文)。
  释曰身语各有表无表(文)麟云。同是色业。一能表示故名为表。一即不能表示故名无表。由斯差别立二种名。意业非色。不能表示。不名为表。由表无故无表亦无(文)光云。同是色业。一能表示自心善等令他知。故名表。一即不能表示自心。故名无表(云云)。
  论先问云且(文)宝云。论且身·语表其相云何。前各开二。此释二相。无表后释。故言且也(云云)。
  一切有宗许○(文)光云。述说一切有部显自师宗。故前颂说身表许别形。毛发等聚总名为身。身形非一故言如是如是。于此身中。由思力故。别起如是如是身形。能表示心。名身表业(云云)宝云。正理论云。发毛等总名为身。于此身中。有心心所。起四大种果形色差别故。能表示心。名为身业(云云)惠云。身表许别形。语表许言声。皆言许者。对经部及正量。即以表为业。余二部即以思为三业体也(文)又云。别如是如是身形者。为善恶形色表示不一。重言如是。或可。八种形色表不一故。或行住坐卧等不同故。重言如是(云云)。
  身语业形色声境事。禅谈抄云。身表业色境也。恶身表。杀生等身三罪犯时。身表形色极微。身内起也。异熟虚疏相容无失云。人身微细穴。如布目在之。杀生等ヲ行时。恶形色极微。其穴穴ニサラサラト起。谓之身表业也。善身表。行礼拜等时。善形色极微。穴穴ニサラサラト相容起之。语表业声境也语四罪ヲ起ス恶声境也。读经唱名等善声境也。表者色声二境故。善身语表ヲ见闻。其人内心善心发レリト被知也。恶身语表ヲ起。内心恶起レリト被知也。此表业内心ヲ表示スト云也。无表内心不令知故无表示事也(以上)。
  正量部说动名身表(文)。
  正量部事。惠云。犊子部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贤胄部○三正量部。摧破邪定名量。量无邪谬名正。即定无邪名正量部。四密林山部(文)麟云。权衡刊定。名之为量。量无邪谬目之为正。此部所立甚深法义。于定无邪。目称正量(云云)。
  正量部计(文)论云。有余部说。动名身表。以身动时由业动故(文)光云。有余正量部说。别有动色。从此至彼。名身表业。以聚色身动转之时。由此业色能动彼故。正量部计。有为法中。心心所法及声光等。刹那灭故。必无行动。不相应行·身表业色身·山·薪等。非刹那灭。多时久住。随其所应。初时有生。后时有灭。中有住异。不经生灭。可容从此转至余方。有行动义(云云)。
  以诸有为有刹那故(云云)光云。本无今有法创生时。名为得体。此体无间必灭归无。有此刹那诸有为法。名有刹那。寄喻来况。如有杖人。人名为有杖。诸有为法至现在世。才得自体。从此现在无间必灭归无(云云)麟云。言有刹那者。诸法得自体顷。无间即灭。名为刹那。有此刹那。名有刹那。如有财人为有财(云云)。
  刹那为因有不成过(文)今此不成过。随一不成过也。麟云。言刹那为因有不成过者。夫论立因以说宗义。要须同许方得为因。今正量部唯许觉焰铃声有刹那灭。不许身表业等有刹那灭。故显论主为因不成(云云)。
  解云果法待因(文)光云。以理而言。待因。谓果灭是无法。无法非果。故不待因。比量云。灭不待因。以是无故。犹如兔角。或立量云。灭不待因。以非果故。犹如龟毛○泛明有为诸法生灭。有二种因。一是主因。谓生灭相与法恒俱因用强胜。故名主因。二是客因。谓余因缘或有或无。因用非胜。故名客因。若依正量部。诸法生难。由主客二因诸法灭时。通难及易。若心心所法及声光等。但由主因。不由客因。若不相应及余色薪等。由主客二因。若依说一切有部。诸法生难。由主客二因。诸法灭易。但由主因。不由客因。若依经部。诸法生时。由客因生。诸法灭时。非客因灭。主因无体。不可言因(云云)惠云。诸部待因有主客二因。生因即灭相。客因即外刀斧等坏。有部生法难。具生相为主因。外缘为客因。灭法易。即但由主因。经部生法难。即待客因。灭法易。无客因。因缘聚即生。缘散即灭。四相是假。无主因。正量部一切法生皆由二因。心心所灭但由主因。色·不相应即由主客二因灭。胜论外道。二因无。今疏诤待因。即诤客因。不诤主因。主因两部共许灭法皆有故不诤也。灭不待客因。一以是无故。二以非果故。喻如兔角也(云云)麟云。犹如兔角。本来自无。不待因无。今灭法是无。还不待因。同于兔角。故引为喻(云云)。
  定无余量过现量者(文)麟云。于三量中取证诸法。定无余比量·教量能过现量。前以比量破。今现量破也(云云)惠云。故非法灭皆不待因者。意云。色等法即须待客因。心等不待客因。不可色心等法灭总不待因也(云云)。
  如生待因无无因者(文)惠云。如生待因者。如生待客因。色心心所等皆得客因。灭法亦须色心心所等皆待客因。如何许心心所不待客因也(云云)。
  有熟变生下中上别(文)麟云。谓烧薪时。有三色异。分下中上。然中熟生。下熟即灭者。谓烧薪。次黑生时。便无黄色。最黑色生。便无次黑(文)。
  应生中上熟因体(文)麟云。此以一因有能生灭过也。谓以一火烧薪。此时令中熟生。即此刹那下熟复生。岂以一火能为生灭二因耶。生灭本是相违。其因岂应一体。文应言。应生中熟因体即是灭下熟因。应生上熟因体即是灭中熟因。今此文从略故。言从中上熟因等(文)。
  论云故无有因令诸法灭(文)惠云。灭法定不待因。因云。是坏性故。喻如无法也。从故无有因令诸法灭下。即是远结上第二句颂也(文)麟云。法自然灭者。谓不待客因名自然。非不待主因也(文)。
  身表是形理得成立(云云)以上论文也。麟云。论主破正量部讫。由斯理故。有宗身表是形。理得成立也。此且叙权许。邻次还破(文)。
  谓显色聚一面多生(云云)宝云。谓显色聚一面多生长色者。谓于六面。一面偏多。如幡竿等。一面少生。名有短色。如菰薮等(文)麟云。一面多生者。理实长色两头多生。恐滥四边故言一面(云云)言待此长色者。待谓观待即相望也。火㷮字。林烧木樵也。说文。㷮焦也(云云)有宗意。于一色聚。各别有长短极微。相杂而住之中。相形余长色聚之时。此色聚中短色极微施作用。故见之也。虽长色极微相杂而住。不施作用故不见之也。相形余短色聚之时。此色聚中长色极微施作用故见之。虽短色极微相杂而住。不施作用故不见之也。若亦俱时相形长短色聚之时。并见此色聚中长·短二色也。全非一色由相形长短不定也(以上第一卷本义抄意)。  
  所余形色谓高下等(文)光云。于其中面凸出生中。假立高色。场凹生中。假立下色。齐平生中。假立正色。参差生中。假立不正色。实见显色。意谓长等(云云)麟云。便谓为长者。此理实非长等。由见假长等相。意谓为长等。然长圆等依火㷮立。形色依显。理亦同然。故引为喻(云云)问。一色二根取难。有宗如何会之耶。答。惠云。正理救云。假长等但是意识境故。宝形色即是眼识取。通意识取。依身取假长等及实长等。要于异时引意识。生分别方知长色如眼见色。能忆暖触。暖触岂即眼取。鼻取花香。能忆花色。花色岂即鼻取。即是意识取。既不许眼取暖触。鼻取花色。如何身根能取长等。故知总是意识取也。故实形色但是识取。若聚显即成形色者。香·味·触三显色极微。应聚成长等也(文)。
  如是依显能取于形(云云)麟云。此论主正释无别形色状。如依触取长等相。而许但是多坚等积无别长触。故知依显取形。亦但是多显色积无别长等。章中注略也(云云)惠云。如是依显能取于形者。眼根依实显色。意识依此取假长等也(文)。
  然经部宗形为身表(文)光云。若依经部释身表业。身同前解。形以假形为体。谓形相续能表内心。此表即于色上假立。业谓运动身思。业依身门能起表故。名身表业。言语表业者。语谓音声。表以音声为体。谓声相续能表内心。此表即于声上假立。业谓发语思。业依语门能起表故。名语表业(文)。
  论云谓前加行起思惟思(文)光云。思惟思是远因等起。作事思是近因等起。大乘成业论说。一审虑思。二决定思。当此论思惟思摄。是思业。三动发思。当此论作事思摄。是思已业(乃至)身·语二业即作事思。名思已业(文)。
  此明语业(文)光云。若依说一切有部。释身表业。发毛爪等总名为身。长短等色表示内心名表。表有造作名业。依身起表。即表名业。故名身表业。言语表业者。语谓言声。声能表示内心名表。表有造作名业。语即是表。表即是业。故名语表业。言意业者。意谓意识。业即是思。由意起业。故名意业(文)。
  彼说无表但是思种(文)惠云。以依身语色熏成种子。谓受戒者四现行善思。熏五蕴色心上。成善思种子。即此善种子上防非功能。假立无表(文)经部宗意。别解脱戒。思种子上假立之。随心转戒。专现行思上假立。兼思种子上假立也。凡戒者依防非止恶之功能立之。而别解脱戒。依防非止恶之誓愿熏在思种子。彼上假立之。随心转戒。不起防非止恶之誓愿。只愿入定。入定毕。依彼定力现行心品。自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故。现行思上假立之也。但定道家之种子故。兼彼思种子上假立之义。有之也(以上本义抄趣)麟云。谓此思种不能动身发语表示内心。名无表业。问。既从思立应名随心转。答。经部所明。欲散无表与定无表。意义不同。欲散无表。由审决二思力之所引发动作思。说名为表业。发身语表故。此熏于心成其种子。名为无表。定心无表即不如是。由彼同时心力起故。入定则有。出定则无。名心随转(云云)。
  一由不作即名无表(文)宝云。有三因说证。一由先誓限。唯不作故。本誓既不愿别有色生。但唯誓不作此业。如何与誓不同别生于色。二所依大种体非有故。既依过去大种。施设无表色。过去大种既体是无。故知无表亦非有体。三若实有体应有其色对碍之相。既无。故知无体(文)麟云。过去大种尚非有者。依经部宗。以过去无体故也(文)惠云。由受戒者不愿。非别有色生。若别有色生名无表者。即有愿不同(文)。
  又无色相(文)尧抄云。色相者变碍义也。无表无变碍相。故云无色相也(以上)。
  第一说三色证(云云)光云。第一说三色证。此三为总处摄一切色。有色谓有一类色。有见谓此色处有眼见故。有对谓障碍有对。有一类色非眼根境。名无见。有对碍故名有对。谓五根四境。有一类色非眼根境。名无见。非对碍故名无对。谓无表色。经中既说无见无对。明知别有无表也(文)。
  第二无漏色证(文)惠云。无漏五蕴。三世皆不起爱恚。即是无漏法色蕴。即道共无表色。余五根境皆非无漏色故也(文)麟云。谓在无漏。不于三世色上起爱恚也。亦不于受想等起惑。故言乃至识亦然(文)。
  第三福增长证(文)若寐(ネタリ。フス)惠云。有依即七事为所依福生。无依福无物依他。福依心生。若福即是善心者。后入恶·无记心·及无心时。即既无善心。何说福业增长。无心等事中。福业增长者。即无表也(文)光云(十八)一施客人。谓羁旅他乡。二施行人。谓在路行人。三施病人。谓染疾者。四施侍病。谓看病人。五施园林。谓以园林施诸寺等。六施常食。谓有坛越布施钱财或庄田等。白众僧言。从今已去。日别为我设七僧斋。此名常食。西国诸寺现有此法。又解。西方国俗。诸信福人。于诸远途聚落绝处。恐行侣中路饥渴故。于路侧通近花林造舍置财。多贮饮食。诸来去者所须施与。或有总施一切行人。或有但标诸出家者。常施食故。名为常食。七随时施。谓有或寒或风或热时。随其所应。施彼随时饮食衣等。总名第七随时施也(文)古抄云。行路者カチウト欤。羁旅者马乘人也。光ニハ第二之路行施·第一云旅宿施替也(以上)。
  第四非作成业证(文)光云。又非自作身二语四。但遣他为。若无无表。不应成业道。以遣他表非彼业道摄。由此表业但是加行。未能正所作事故。使作杀等事已。此能教者遣表业性复无异故。既无别类身语业生。则遣他为应无业道。实成业道。故知尔时更别引生无表业道(文)惠云。更无异性者。发语处分时。彼令未断。不成业道。后使者前作杀等事毕。能教人在三性四心中。任运成杀生业道。业道即是无表。前语表ト更无异体。不成业道。故知别有不善无记生。名业道也(文)麟云。此前语表更无异性者。谓使行杀时。前教人语表更无改变。如何先不成业今成业(云云)。
  第五法处色证(文)本义抄。问。设虽无无色之言。何忽证有色之义哉。就中无无色言故证有色之义者。亦无有色之言故。还可证无色之义哉。答。契经说法处相分别有见无见之时。简云无见。分别有对无对之时。简云无对。若法处中无无表色者。分别有色无色。简可云无色。而简虽述无见无对。简不云无色。故法处中可有无表色证也。但于无有色之言故还可证无色之义云难者。简虽述无见无对。简不云无色故。翻显有色之义成。简法之时。全非可云有色。何以无有色之言可证无色之义耶。宝云。内外以分。谓是外处。十二处分。是十一处所不摄法。若以有见无见以分。即是无见。若以有对无对以分。即是无对。色无色以分。不言无色。若不以法处有无表色者。此言阙减便成无用。以彼简法不同尽故(云云)。
  第六八道支证(文)八正道支(二十五卷在之)离邪名正欲入涅槃城行故名道。支者支别义。因义欤。一正精进(以勤为体)二正念(以念为体)三正定。四正见(以惠为体)五正思惟(以寻为体)六正语。七正业。八正命(以上三以戒为体)三邪(十七卷在之)一邪语(瞋痴所生语业)二邪业(瞋痴所生身业)三邪命(贪所生身语二业·一切贪所生名邪命。乃至歌咏·见象斗等是也)。
  在定不可语(文)惠云。在定中无正语等。有三无表依无漏定。与出定后三正为依。今唤定中有正语等三。于三无表因上。立出定后三果名也(文)。
  第七别解脱戒证(文)惠云。虽起异缘不善及恶无记心。善心受戒。戒依善心生。后起余表及心。不名无戒。故知在恶无记中。仍有无表色也(云云)。
  第八戒为堤塘证(文)惠云。犯戒等过如水。既戒为堤塘。能遮犯戒过。故知有无表为堤塘也。
  是定境色非无表色(文)问。有宗心。不许定境色欤。答。正理论意许之。婆沙论等。不说定境色也。正理论云。住空闲者意识。即缘诸有见色。为定境界。此色种类异余色等。是从定起大种所生无障澄清如空界色○(文)意云。定境界色者。前八遍处等所缘青等长等有见有对色也。今此色者。唯于定中现起。于余时无现起。而于定中眼识不起。故无见之。从禅定起大种所生极清妙色故。余有情眼亦不能见之。故其体虽有见有对。不能一切眼根为境。色处所摄唯意识所缘色境(为言)故有宗意。定境界色是有见有对色。故引契经说无见无对色文。证无表色实有义。理成也。次婆沙论等心。前八遍处等所缘色处。眼根所见欲界可见色也。遍处等假想观门。缘此眼根所见色。作青·黄·赤·白·地·水·火·风之行解云也。正理异此义。今此色之外。亦缘从禅定起大种所生极清妙色。作青·黄·赤·白·地·水·火·风之行解云也。可思之(以上本义抄趣)光云。瑜伽师说。修静虑时。由定力所生是定境界色。即是前八遍处等色。非眼根境。故名无见。不障处所。故名无对○瑜伽此云相应。即观行者异名(云云)麟云。今言瑜伽师者。从法受名(云云)。
  第二无漏色亦定境色(文)光云。瑜伽师说。即由定力所生色中。有二种色。若依有漏定所起色者。即说为有漏。若依无漏定所起色者。即说为无漏色。非说无表名无漏色(文)。
  第三福增长者(文)光云。由诸受者受用施物。得慈定等种种功德。摄益众生。有差别故。于后施主心。虽起恶无记异缘。而前缘施思所熏习种子。在施主身中。行相微细相续不断。后渐转变无间生果功力胜前。差别而生此五。并是种子异名。由此思种。当来能感富等多果。故密意说。思所熏种子恒时相续。福业渐增福业续起。非显说也(文)麟云。谓不显了说是思所熏习种子。但言恒时相续福业增长。故是密意也(云云)尧抄云。凡经部宗习。诸法生皆由种子熏。故今所言福增长者。有人修有依布施行。由有善思。此布施时。善思熏习种子。渐渐增长。能招当来多果。然此善思假说名无表。异表相显故也(以上)。
  论问答意。光云。若有依福由彼受者受用物时。功德摄益有差别故。令其施者福业增长。此事可然。若于无依诸福业事。但闻他方诸佛出世。远生敬心。无物施彼德益差别。如何可得相续身中福业增长(以上)非但有依由思力故福业增长。此无依福业亦由数习缘彼佛等胜思力故。乃至梦中敬思种子。亦恒增长相续随转(文)。
  解云一熏习(文)宝云。施主心虽异缘。而前缘施思后之心生。说名相续。于后后时别别而生。名为转变。能生果功力胜前。名为差别(文)惠云。一名熏习。四善思熏故。微细。非眼见故。相续。种子现行前后不断故。转变。欲生现行时力用大故。差别。种现不同故也(文)麟云。二微细者。种子非色法。相难知故。相续者。刹那不断故。转变者。谓取果与果时异故。差别者。成果时不同故(文)。
  非作成业道者亦思种为体(文)光云。由能教者本教他时。已能熏成加行思种相续。而住使者依教所作杀等究意成时。法尔能令教者身中。于前加行所熏思种。更复发生根本业道。思种相续。乃至当来能感多果。故名业道(文)。
  获得如斯意乐(文)麟云。谓获得无漏胜意乐故。此意乐。或欲为体。或胜解为体。或通二为体。故摄论云。以欲胜解为体。意识相应故。名意乐依止(文)。
  第七别解脱戒者(文)光云。谓由近因等起思愿力故。先立要期。誓不作恶。能定遮防身语恶业。于加行位熏思种已。至第三归依或第三羯磨事究意时。从前思种复更熏成七支思种念念增长。由斯故建立别解脱律仪。思种假立而无别体(云云)。
  略明经部思种义(文)惠云。思种者。谓受戒时。从僧乞戒。发胜身语。此时动身发语。由身三语四思。依此身语七。名加行七种子。未乞戒前。及乞戒后。皆非种体。非增胜故。增作羯磨。加行七思种子发七现行思。熏成根本七思种子。第一念七支种子。第二念二七支种子。若第三羯磨入无心等位。即转加行七种子。成根本七种子。恶戒准此释。又说。加行位熏成一思种子。至根本位。熏成根本一思种子。刹那刹那有防七非功能。假立无表。若道·定无表。约现行善恶上。假立表与无表。皆第三羯磨生(文)尧抄。寻云。加行七思种子·根本七思种·乃至后起七思种·及未遇舍缘念念七思种。并起欤。答。并起也。谓加行七思种上。更根本思种·乃至念念七思种起重也。又寻云。熏习相如何。答。经部心。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ト定。谓现行诸法为后法熏成种子。从前法所熏种子生也(以上)本义抄。经部宗意。不许同时因果故。能熏·所熏之义。望前后论之也。故光云。经部熏种。前念熏后念(文。以上)。
  经部宗熏于色心(云云)本义抄。现行心品熏在种子。唯内身之上熏在之。故唯限五根。不通五境也。五境定通外器非情故也(以上)。
  不可一四大种能生粗细(文)光云。从一具和合四大种因。有细无表果。有粗表果。不应理故(文)。
  唯欲界系初刹那(文)光云。唯欲界系初刹那后。第二刹那已去所有无表。从过去大种生。此大种具生等五。为亲所依。现身大种为疏依(文。取意)。
  但能为依非所依也(文)为疏依。非亲所依(为言)。
  生等五因事。一生因(此大种生所造色)二依因(随逐大种如依师等)三立因(大种任持所造色故如壁持画)四持因(令所造色相续不断)五养因(增长因故。以上第七卷在之)。
  过去大种为转因(文)光云。过去大种为亲转因。现身大种为疏随转因(文)问。别解脱后念无表依过去大种生。随心转戒同时大种造所由如何。答。根本业道者。是名初念。故初念虽次一切无表现起。一具七支之外同时不并起故。次第相续。后后念现起也。初念既有一切无表皆容现起之义。故能造大种及能发表。同用初念现起之类也。随心转戒。刹那刹那随彼定心而现起故。唯同时大种造之也(以上本义抄趣)。
  此有三释(文)麟云。第一解云。即用造初念大种造后念者。此以无碍故。一四大种得造众多无表。以时别故。非互为果。第二解言。别起一具大种等者。此解意。谓一具大种造同时无表。即于现在别起一具大种。造未来无表也。第三解言。刹那刹那四大别造者。此意。初念无表一具造后起多具。悬造未来。异熟大虚疏相容受。此三说中初解为正○旧人取婆沙文。自为三解。非婆沙有三释(云云)惠云。三说中。宝法师取初说为正。正理论云。此大生已。能与未来一切无表为生因故。破第二说云。初念无表何胜。独一具四大造。第二已去众多无表何劣。即共用一具四大造。破第三说云。且一日夜。计有六百四十八万刹那。一刹那有七支无表。有七四大造。计有二十八微。计一日夜。能造四大极微。已多异熟身。如何一身容受。况造一生无表四大极微。一刹那身中容受(文)今疏依婆沙论此有二释(云云)依言显论现文无三释欤。惠云。问。未来众多无表。无法前得。如何言造。答。四句分别。有得而未造。如定·道无表。有造而不得。如别解戒。余二句可知(云云)。
  明有漏戒所依大种(文)宝云。问。身在下地起上定时。用下地身中上地大。造上地色。其四大种为在何处。婆沙一百三十四云。问。若生欲界。色界大种现在前时。何处现前。有说眉间。有说鼻端。有说心边。有说齐边有说足指。有作是说。随加行安心处所。是处现前。有余师说。欲界大种粗。色界大种细。细入粗隙。如油入沙。然根本静虑现在前时。色界大种遍身内起。若近分定现前时。色界大种唯心边起。有说。近分定现在前。色界大种亦遍身起。然长养身。不如根本。如有二人。俱诣池浴。一在池侧。掬水浴身。一人入池中。没身而洗。二人用水。虽俱遍身。然长养身。入池胜。后解为胜。随定胜劣。皆遍身故(云云)惠云。有漏定共无表。即依九地定生。即用九地各自地四大。造四根本·四近分·并中间也(文)。
  与漏随生处(文)本义抄。问。道共戒。若生处大种所造者。岂劣大种可造胜无表色耶。答。生处大种实虽劣品。相似彼无漏定。转成胜品大种也(以上)。
  不堕界故(文)惠云。一不堕界摄。二无无漏四大。三依所依身无漏无表起故。随生处四大所造。无漏无表依六地定生。未至·中间·四禅。依六地生处大。造欲界四大也(云云)。
  又无漏大种是无漏故(云云)正文云。论云。必无大种是无漏故(云云)明知疏上漏字剩耳。光记同论(以上)。
  此下第一约类以明(文)光云。此下第一约类以明。就中一明执受无执受类。二明五事类。三明情非情类。四明同异大类。此即问也。一问此表无表其类是何。二问后是何类大种所造(文)。
  无变碍故名无执受(文)有心心所执受。名有执受。谓由执受故损益相随也。谓心心所有喜乐。依身亦益之。心心所若苦恼。依身亦损。此名有执受法。然无表无变碍。无色根义。故与根合义无之。故无执受也。如七心界法界声界(矣)惠云。无变碍者。非极微色法。不受力杖无执苦乐受。非色非长养。有为非实事。非业感非异熟生。苦法忍一念道共无表。即是刹那余苦法智已后。及别解·定共无表。皆是等流也。造别解脱无表四大。无始曾得。从彼过去四大引生。名等流性也(文)。
  谓无表色同类因生(文)光云。于五类中。亦等流性。颂说亦言。显此无表有刹那。谓初苦法忍品俱生无表。所余无表皆等流性。同类因生故。非异熟因生。非异熟生。无极微集故。非所长益。是有为故非实。依内起故有情数非依外故不通非情(文)。
  又此大种散心果故(文)尧抄云。有情住散心位所起大种故。名散心果。住散心位。必有爱心。执为现在内自体故。此大种是有执受也(以上)光云。于五类中。同类因生故是等流性。非异熟因生。非异熟生。无别胜缘故。非所长养。同类因生故非刹那。有为故非实(文)麟云。问。此大种是谁等流果。正理云。如是说者。从无始来。定有能造无对造色已灭大种。为同类因。能生今时等流大种。造有表业。亦应是无始来同类大种之等流果(云云)寻。何此大种不云情非情耶。光云。解云。无表已说是有情数。无非情。大造有情色义。准可知故不别说(文)。
  异大生言(文)麟云。七支各别大种者。谓一具四大种造不杀戒。乃至不杂秽语戒。皆别自具四大造也。问。如不杀戒。对多有情。各一不杀。为同四大。为别四大。答。准正理云。虽对别异有情相续。发多无贪所生无表。而俱一具大种为因。以所生果类无别故(云云)。
  明定无表所依大种(文)光云。于五类中。有所长养。遇定胜缘故。故正理云。何缘散地所有无表。能造大种唯等流性。定地无表。所长养生。以殊胜心现在前位。必能长养大种诸根故。定心俱。必有殊胜长养大种。能作生因。造定心俱所有无表。散地无表。因等起心不俱时故。在无心位。亦有起故。所依大种唯是等流因。等起心不能长养能生无表诸大种故(文)。
  又定大种是无执受(文)尧抄云。夫定·道戒。入定即有。出定即无。是随定心起故。能造大种云定心果。定心果故。即无执受。以无定中有爱心执为现在内自体故也(以上)惠云。问。染定有贪爱心执。缘何非执受。答。乐定是贪相应定。及无表非四大。今明所依四大。以不执上地四大为己身体也。定心是无表因。与定俱时生(文)。
  又此七支展转相望(文)惠云。又同感一果故。一具四大造一念七支也(文)。
  身表以属身(文)惠云。身表别形色与身根合。故有执受。声即不与身根合。故无执受(文)。
  然有新生等流大种(文)论云。表业生时。为要破坏本身形量。为不尔耶。若尔。何失。若破坏者。异熟色断应更续。违婆沙宗。若不破坏者。如何有一身处所二形量。有别新生等流大种。造有表业。不破本身。若尔。随依何身分处。起有表业。应大于本。新生大种遍增益故。若不遍增益。如何遍生表。身有孔隙故得相容(文)惠云。未来有二类依身。一唯与欲界法为依身。一兼与色界法为依身。若遇上界定缘。即色界杂依身现前也。表即众多。若动一足等。即有一足等极微。是形色现前。余准此释也(云云)。
  论云已辨业门二三五别(文)光云。结前问起。已辨业门。或有二种。谓思思已业别。或有三种。谓身·语·意业别。或有五种。谓身·语二各表·无表。及思业别。此云五业。三性·三界·九地差别云何○初句三性分别。后五句界·地分别(文)。
  以无记心势力微劣(文)光云。是强力心所等起故。以无记心势力微劣。不能引发强无表业。可因灭时。于其后后诸心位中及无心时。果仍续起(文)尧抄云。善恶心能发无表。无记心不发无表也。故无表唯善恶。不通无记性。若言从无记心发无表者。此无表微劣应非强。若尔者。彼无表于后后异心无心诸心。不应起也。善心势力强盛故。善心所发善无表强盛。能发善心已灭位续起。异心无心相续也。不善心所发无表。可准之故。无记不然。故不通无记也(以上)惠云。可因灭时果仍续起者。善恶心为因。善恶无表为果。善恶心灭时。无表果仍续起也。或四大为因。灭时无表续起也。或无表为善恶因。因灭时当来五趣仍续起。无无记无表故。无记因灭。当果不续起。故无表不通无记也(文)麟云。谓无表在第三传故。三传者。一能发心。二所发表。三无表。其能发之心。要须强力方能远资无表得起。既是力劣故不发也(云云)。
  不善唯在欲者(文)光云。于中不善表无表思。唯在欲界。非余二界。已断不善根无惭无愧故。上界无不善。善及无记。随其所应。诸地皆有。颂不遮故(文)思等与不善相应。不善等起故。成不善身语业。既上界无不善故。不善限欲界也。麟云。善及无记诸地皆有者。由自性善及自性无记遍诸地故。相应等起。随其所应。亦遍诸地(云云)。
  以无色界无大种(文)惠云。以无色界无大种故者。问。无漏无表不堕界摄。即许用生处四大造。无色定何不用生处四大造无色定无表。答。无色定堕界摄故。又无表但由四大造成色。不由大成无漏。厌色入无色定故。不起不表色也(文)。
  又毗婆沙师(文)光云。唯欲界中有诸恶戒故。于欲·色起善尸罗。能对治彼。无色于欲具四远故。无色中无无表(文)。
  四远事(第七卷在之)一所依远(无色界心不与欲界心为所依)二行相远(无色界心于第四禅作粗苦障行相。无缘欲作粗苦障行相)三所缘远(不缘欲故)四对治远(未离欲贪。无能起无色定。为欲恶戒等法厌坏及断二对治。以上)。
  欲界初禅名有伺二(文)惠云。不言表唯有寻二。颂言伺二者。谓摄中间禅地故。说伺二。不言寻二也。二定已上。借初定寻伺。发身语表。属初定摄。若四大相击生声。即属二定已上摄也(云云)。
  如大梵王(文)光云。诳谄发言显有语表。引出众外显有身表(文)。
  见所断内门转(文)麟云。谓是迷理惑。不缘外事。如我见。唯迷自事。执自身中有我我所。名内门转(文)。
  论明四因能○(文)光云。问。为但由因等起心。今诸法成善不善性等。不尔者答。云何征○由四种因。成善等性。何法何性由何因成者。复作三问。一问。于诸法中。何法名为胜义等四。二问。此胜义等。于三性中。复是何性。三问。此胜义等。由何因故。得成善等(文)。
  犹如无病(文)光云。此显涅槃安稳名善。如人无病无苦安稳○自性善药即良善。名良药。相应善。如杂药水。水与药杂。名为乐水○等起善。犹如牸牛饮甘草汁。由此力故。所引生乳其味甘美(文)。
  自性惭愧根者(文)惠云。问。何故大善地中。唯取二根惭·愧。为自性善。余即非耶。答。翻无惭愧不善根立故。问。若尔。应翻不信·放逸·懈怠为自性善。答。此三通不善·有覆二性。故不翻也○相应善体者。心王·大地余九·大善余六·寻·伺·睡眠·恶作。二十法也(文)。
  谓生死法者(文)惠云。生死法者。即一切有漏法与行苦合。生异不住也(文)尧抄云。胜义不善。谓一切有漏法为自性。即是苦谛。故三性诸法皆胜义不善摄也。问。既立不善称。何可通善·无记耶。况不善翻善。胜义善唯善。胜义不善唯应不善。如何。答实不善翻善故。胜义善即涅槃。翻此胜义不善即生死法。以生死涅槃相翻法故也。然胜义不善即择灭故唯善也。胜义不善生死法故。遍诸有漏法。其性通三性。依之胜义善与胜义不善。乍相翻亦定性不一准也。但会得不善名者。诸有漏法三苦具足故。总不安稳。以此义故立不善名。非遮其性善无记也(以上)。
  自性不善(文)光云。问。于有漏中。何唯此五名为自性。解云。胜故别立。三不善根具五义胜。谓(一)通五部。(二)遍六识。(三)是随眠性。(四)断善根时作牢强加行。(五)能发粗恶身语二业。无惭·无愧具二义胜。谓唯不善。及遍不善。余非具故。所以不立(文)。
  相应不善(文)惠云。相应不善体者。心王·大地十·大烦恼五·小烦恼十·不定除贪·瞋余六。共三十二法也(文)。
  胜无记二常者(文)光云。问。何故善·不善各有四种。无记唯一。解云。于心所中。无别心所是自性无记。由无自性。不立相应。由不立自性·相应。亦不立等起(文)。
  此论略不论(文)惠云。一切有为法无记性。通皆是自性无记摄。以不待缘成故。此论略者。以四十六心所中。无有一心所唯无记性。皆通二性或三性。以无自性无记故。亦无相应·等起无记。此论略也。正理论合五无记为二。一胜义即空非择灭。二自性即无记也(文)。
  应知无记中无有相应○(文)尧抄云。此论意。有胜义无记·自性无记无相应·等起二种云也。胜义无记谓虚空·非择灭。自性无记谓色·不相应等有为无记。由无自性无记心心所。不立相应·等起也。寻。异熟·威仪等无记外。论自性无记。何故言诸有为无记皆自性无记摄耶。答异熟等外。论自性无记。就有为法中。据义差别。分为五种。异熟等所不摄法而无记。方名自性无记。今所谓者。据有为法中体是无记。皆名自性无记。意云。今以胜义等四义释三性法故。总以有为法体无记。名自性无记。于中别释时。应立异熟·威仪等名。此非所遮。今废立义门各别也。不可为难(以上)。
  一因等起二刹那等起(文)论云。彼经但据前因等起而作是说。故不相违(文)光云。彼经但据至故不相违者。说一切有部会释经文。因等起名前因等起。刹那等起名后等起。经言邪见起邪语等于三等起。彼经但据前因等起。非据刹那等起而作是说。故不相违(文)麟云。问。随转于业。有何作用。答。虽有先因为能引发。若无随转者。如死业应无。故随转因亦为有因(文)。
  正起业时见断无(文)麟云。谓正起业时。心粗散故。见所断识尔时不起。若起见断。恶业即息(文)。
  无漏异熟非者(文)惠云。摄义不尽。正理云。有漏定心亦俱非二。一向内门转。不引身语表。非转随转摄也。又异熟无记非是转。能为随转。何理能遮。外门转故。能为随转。此论以任运生故非二也。生得善心虽任运生。非业感故。其性是强故。能发业也(文)。
  谓转心若善随转(文)麟云。且初转随转俱善可知。转心是善随转不善者。如欲礼佛。忽见淫女。起染眼识。即不善也。转心不善随转有善者。如本起心欲杀。忽睹佛像起善心也。或缘行住等。起威仪无记心也。无记心有三随转者。且威仪无记中。如有行时。忽遇佛像等。起善眼识。或见淫女等。起染眼如是(文)光云。牟尼此云寂嘿(文)。
  无萎歇(文)麟云。释无无记为善随转也(文)。
  佛有三无记心(文)麟云。如佛现通。即遍果无记。整衣行等。威仪无记。异熟无记即任运心。工巧处心佛多不起。故略不说。
  那伽卧在定等(文)问。萨婆多如何通此经耶。光云。佛不乐散。于四威仪。常能在定。然于散位。非无三无记心(文)意云。佛不乐散乱故。四威仪常谓在定。然亦非无散心。散位起三无记心。非所遮也。经说四威仪常在定。非说一切四威仪皆悉在定也可思之。
  大永六年六月二十一日抄之了。一交了。拟讲英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