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俱舍论颂疏抄卷第二十一(颂疏论本第二十一)

  论云如是已辨(文)宝云。问意云。随眠并缠。世尊就过差别。说为漏·瀑流·轭等。为唯有尔所过名。为更有余义立异名耶(文)。
  一明九结(文)问结释名如何。宝云。所以九种总名结者。正理论云。于境于生有系缚能故。名为结。或有此故。令诸有情合众多苦故。名为结。是众苦恼安足处故(文)惠云。此九力。能于境生。系缚有情。名结也(文)正理论初释意。于所缘境。令有情爱着。云于境有系缚能。三界·四生沈轮。不出牢狱。云于生有系缚能欤。第二释意。令有情结合众多苦意欤。定春抄云。有情ヲ结トメテ不出生死义也(已上)义章云。烦恼闇惑。结缚行人故。名为结。又能缚心。亦名为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故。祥为结(文)。
  释曰结九者(文)此一段分为三。初列九结数。二于中恚嫉下。界系分别。三问何缘下。释问难于中二。初明分见为二结(已上见初二句)二由二唯不善等下。明缠中嫉?为结(已下释后八句)于中又二。初出八缠家释。二由此应言下。出十缠家说矣(或二数行故已下句也)。
  一爱结(文)宝云。此中爱结。谓三界贪○所言贪者。谓有心所乐可意相所摄受行。即于诸有及诸有具所起乐着。说名为贪。何缘此贪说名为爱。此染心所随乐境故。恚结。正理释云。恚。于违想及别离欲所摄受行中。令心憎背。慢。谓七慢。如前已释。无明结者。三界无知○见结·取结。推度相别显彼相。如五见中(文)。
  于中恚嫉(文)光云。婆沙五十云。问。九结以何为自性。答。以百事为自性。谓爱·慢·无明结。各三界五部。为四十五事。恚结。唯欲界五部。为五事。见结。有十八事。谓有身见·边执见。各三界见苦所断为六。邪见。三界各四部为十二事。取结有十八事。谓见取。三界各四部。为十二事。戒禁取。三界各见苦道所断。为六事。疑结。三界各四部。十二事。嫉·?结。各欲界修所断。为二事。由此九结以百事为自性(文)。
  言物等者(文)问。既身边见。见取有十八物。戒取·邪见有十八物。若尔者。争以物等由。三见为一结。二取为一结。由为(ン云云)宝云。正理论云。说此物等。于义何益。于结义中。见有益故。此言意说。如贪·瞋等。一一独能成一结事。三见·二取各十八物和合各成一结事故。若此异者。应说五见各为一结。如贪·瞋等故。见及取各十八物。共立一结。方敌贪等。若尔。身见·边见·见取。有十八物。戒取·邪见十八亦然。是非物等。不尔。本论释其理决定。所以者何。以取等故。三见等所取。二取等能取(文)准此释。物等一义有难。加取等一义。二义相成时。三见为一结。二取为一结。义究竟也。寻云。物等取等等言。委意何。答。疏三见有十八物。二取亦十八物。故名物等(文)三见与二取同十八故。成等义(见)取等者。三见等所取。二取等能取(文)此三见与二取。各别成等义(见)可思之。
  言取等者(文)定春抄云。三见所取。二取能取也。能所虽异。同是取故。云取等也(已上)此意。三见与二取。等取故。云取等(见)若尔。物等其义同也。但不见疏释哉。光云。于五见中。三见等。是所取。为二取所取故。二取等。是能取。能取三见故。故名取等。所取·能取有差别故立为二结。故正理论云。谓于诸行。计我断·常。或拨为无后记二取。执见第一。或执为净(已上论文)能取·所取。且据一相。从多分说。理实而言。并通能所(文)。
  谓由戒取执身见为能净(文)定春抄云。戒取。执彼三见为净涅槃道(已上)。
  由二唯不善(文)本义抄。问。颂文云。由二唯不善及自在记故(文)十缠家义欤。答。光释八缠家(见)付之见论现文。论主破。此义云。此释非理。以忿覆二种。能具两义(文)若八缠家义者。何以忿·覆二种难之(云云)答。此难意。难八缠家所述唯不善自在起之故。若缠唯八种。无有异义。若立十缠之时。忿·覆二缠。亦具此二义故。此释非理破也。重意云。八·十二家之前。俱不违之故。可为善故。而唯不善自在起之故。八缠家前。且虽可然。十缠家前。不可然故。破之也(已上本义抄)。
  由二义胜故。由此○过失尤重(文)此下出十缠家说。宝云。应言嫉·悭过失尤重者。是总句。谓此二种数现行故者。释尤重义(文)可准之。光云。正理云。若立八缠。应作此释。二唯不善自在起故。谓唯此二两义具足。余六无一具两义者。无惭无愧虽唯不善。非自在起。悔自在起。非唯不善。余两皆无(解云。余睡眠惛沉掉举文两义皆无)。
  一数现行故(文)宝云。谓生欲界。虽有九·六·三结·无结。而经唯说嫉·悭二结恼乱人天(文)二为贫贱因(文)定义抄。嫉从瞋起故。欲界系也。悭从贪起故。虽可通三界。贪增盛时名悭。故唯欲界也。依嫉因。来生受种性下劣报。依悭因。来生受贫穷报也(已上定春)宝云。谓虽生在二善趣中。而为贱贫重苦所轭。现见卑贱及诸乏财。乃至极亲亦不敬爱(文)。
  三遍显随惑故(文。定春抄)烦恼中。现起令心悦。名欢行转。现起令心悲。名戚行转。随烦恼多分不出此二也。嫉他故。心忧也。故戚行转。忧受相应。悭物不失故。心悦也。故欢行转。喜受相应。嫉·悭俱起余烦恼。欢戚二转准知故。云遍显随惑也(已上定春抄)问。随惑者何等(云云)惠云。随惑。即十缠六垢。名随烦恼。即十六皆于戚欢二类转。嫉即戚。悭即欢。遍显十六随惑也(文)。
  六惑恼乱人天二胜趣(文)光云。正理云。或能恼人天二众。如世尊告憍尸迦言。由嫉·悭能人天恼乱(文)。
  应知摄后四种二部(文)遁云。谓从第四出家在家已下。总有四种。于七义中。居其后故(文)。
  一身见二戒禁取等(文)光云。总三十一事为体。谓身见。三界见苦所断。戒禁取。三界各见苦·道。为六。疑三界各四部。为十二。贪·瞋·恚。各欲界五部。为十(文)。
  此五顺益下分界(文)光云。此五顺益下分欲界。三界最下三界一分故。名下分(文)。
  设有能超○还生欲界(文)问。生有顶者。以六行观。断欲一切烦恼。何有由欲身见等还生欲界义(云云)惠云。由身见等三为障。为还生下界。若尔。六行道。断欲界贪等。及身见等三皆断。如何论言由三复还下。答。有二说。一由有顶身见等三为缘引生下界身见等故。前文言有顶地烦恼为烦恼根。二由不断欲界身见等体。但断其得故。身见等更生也(文)问。欲见惑。欲界中在之。故可为不超欲数。何还下处。取三界见惑(云云)况防逻人喻意。可取他地物(见)如何。答。有顶异生。有还生下地义事。依迷谛理见惑未断也。迷谛理事。欲见惑·有顶见惑同也。故取三界见惑也。防逻人喻面。虽似约他地。实可喻三界见惑也。问。有顶异生欲见惑。已断之。已断烦恼争起还下缚用(云云)答。异生依厌心。虽断见惑。于谛理不决定故。虽已断见惑。无永断义。故施还生下地用欤。问若尔者。六见惑。皆可取之。何唯取身见等三(云云)答。云摄门根故三。此由释也(已上定春抄)。
  如守狱卒(文)定春。居狱中罪人ヲ责ル者ヲ云守狱卒。居地狱外。伺狱门隙。罪人ヲ内ヘ追入者ヲ。云防逻人(已上定春抄)。
  有说言下分者(文)初释立一种下分。有说。明二种下分。可知之。或义章。出四下分。义章云。然此五种依。如成立。具四下。故名为下结。一者界下贪欲·瞋恚。唯在欲界。非上二界。二者果下贪·瞋·戒取。能得三涂下弊之果故。名果下。三者人下。所谓身见·戒取·及疑。唯凡夫起。不起圣人。故名人下。四所障下。即此身见·戒取·及疑。能障初果。名所障下(文)。
  问如诸预流(文)光云。问。诸得预流。五见及疑六烦恼断。何缘经但说。断身见戒取疑三结耶(文)问。此问意。有说意。身见等三。障圣人异生。断此三。得圣人(即当初果)就此说问起欤。或亘二师问欤。或又只是预流者。云断六烦恼云断三结两经相违ヲ问起スル欤。答。言摄门者。光云。所断中类有三种。身·边二见唯在苦一部。戒取通苦·道二部。见取·邪见通四部。说断三种。摄彼三门周尽。若断身见。摄彼一门。若断戒取。摄彼通二门。若断疑摄彼通四门(文)问。论文云。说断三种。摄彼三门(文)身见摄边见唯在一部。疑摄见取邪见通四门。而戒禁取外。通二部烦恼无之。若尔者。通二部中。可摄何物哉。本义抄。答。经中说预流果圣者。断身见·戒禁取·疑三结。如次摄唯一部门·通二部门·通四部门之三门(为言)非谓说戒禁取摄余通二部烦恼(已上本义抄)此意。摄门者。说断三结摄三门(为言)直三结非谓摄余烦恼。摄三门。一切见惑皆摄尽三门故。即六烦恼断スト显ルト云心欤。尧圆抄。婆沙三十六云。若说戒禁取。当知总说通二部者。虽更无别通二部随眠。而戒禁则名通二部惑。复摄彼相应俱有(文)此文有二意。一显戒禁取自性通二部。一显戒禁取相应俱有法与戒禁取同通二部也。正理论云。虽但有一。通于二部。则据彼相似。显彼体。由此故。说摄彼三门(文。已上尧圆抄)定春。问举边见。显身见。举邪见等。应显疑等。何俱一门中。取身见。俱四门中。别举疑(云云)答。摄根由释此难也(已上定春抄)。
  言摄根者(文)光云。所断中三。随三转。说断三种。摄彼三根。若断三根本。余三未亦断。故说断三已。说断六(文)惠云。彼经言断三结。据三根说。边见等三苗。亦随断摄业根苗也(文)。
  见取依戒禁取转(文)光云。问。集·灭见取。如何随戒禁取转。解云。言见取随戒禁取者。据苦·道下说。又解。因苦·道下戒取先起。引彼集灭见取起故。亦名随转(文)。
  凡趣异方(文)光云。凡趣异方。有三种障。一不欲发趣见レハナリ。此方益。余方有损。二虽发趣。迷失正道。依邪道故。三由依邪道。疑正道故。起解脱者。亦有如斯相似三障。一由身见。怖畏解脱灰身灭智。不欲发趣。二虽发趣。由戒禁取。依执邪道。迷失正路。三由依邪道。疑于正道。深怀犹预(文)定春。欲行他方时。有三障。一余方有ント难思ナ不出立。二设行恶道エ行テ。所存ノ方エハ不行。三何道カ吉キヤラント思テ犹预也。身见等三。准此喻可知之(已上定春抄)。
  谓由身见○怖畏解脱(文)定春。闻涅槃说断惑·业·苦三道。世间一目等无ノ人ヲタニ尚思有苦。况此身永断耶ト思テ。怖畏灰身灭智无余涅槃也(已上)。
  释曰顺上分五(文)宝云。此以不超上界顺益上界故。名顺上分结。则是上界为上分也(文)光云。又婆沙云。问。何故唯修所断。立为顺上分结。答。令趣上生。名顺上分。见所断结。亦令堕下故。不立为顺上分结。复次上人所行。名顺上分。上人是圣。非诸异生。见所断结。唯异生起故。不立为顺上分结。于圣者中。唯不还者。所起诸结。立顺上分(文)光云。此五总以圣者身中上界修断八事为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色·无色界各有四故(文)。
  以贪过重(文)光云。问。何故贪别立二。余三合立。解云。爱是诸烦恼足。多过。别立故。婆沙云。复次爱。令界别·地别·部别。爱能增长一切烦恼。爱有爱处。所说多过。故依界别立为二结。掉举等三。无如是事。故上二界合立为一(文)惠云。上二界爱别立者。一过重。二所爱别故。掉举等三。无此能故。合立也。问。随烦恼中。何故上二界。唯立掉举。不立余随烦恼。答。以障定胜故。立掉举为结。昏沉顺定。不立也(文)。
  缚有三种(文)宝云。系缚有情。名之为缚。何缘唯说此三为缚。由三受故。约自相续。有相应·所缘随增。若他相续。唯所缘也。正理论云。以能系缚故。立缚名。即能遮趣离染义。结缚二相。虽无差别。而依本母。说缚有三。一者贪缚。二瞋缚。三痴缚。所余诸结。品类同故。摄在三中。谓五见·疑同痴品类。慢·悭二结贪品类同。疾结同瞋。皆三结摄(文)。
  谓于乐受贪缚随增(文)惠云。乐受有贪缚。约胜及自身说。亦有瞋缚。如见怨受乐时生瞋。贪·瞋同时必有痴。于苦有贪。见怨受苦。贪彼苦。有痴。准前舍受有贪·瞋。不如痴○此言苦乐者。忧喜亦名苦乐也(文)。
  非如痴故(文)光云。于此文中。亦应影显。虽于自乐亦说有痴所缘·相应二俱随增。非如贪故。虽于自苦亦说有痴。所缘·相应二俱随增。非如瞋故(文)。
  随烦恼此余(文)光云。略释颂者。蕴简无为。行简色等四蕴。心所简行中不相应行。染简心所中善·无记。此余简染中本惑(文)。
  余缠垢等(文)等言。放逸·懈怠·不信(并)所余染污心所也。本义抄。问。随烦恼者。唯限十缠·六垢·放逸·懈怠·不信欤。答。不限十缠·六垢·放逸·懈怠不信广通大地法中染污思触(并)不定中染污寻伺也。是以光释云。此余简染中本惑(文)若唯限十缠等者。于染行中。何唯简本惑(云云。已上本义抄)。
  随根本烦恼起故名随烦恼(文)正文云。此释望论。有小阙。论意云。随烦恼有二。一诸烦恼亦名随烦恼。二此余染污心所名随烦恼。两记如论。而今唯缠·垢等名随烦恼故。未了也(云云)。
  释曰前一颂标缠(文)此一段分二。初科颂文。二缠八者下正释。分三。初列缠数。二无惭无愧下正释缠。三无惭悭掉举下明等流。
  缠八者(文)光云。缠缚有情置生死狱故。名为缠(文)光云。问。余随烦恼何故非缠。解云。随其所应。过重别立。过轻不立。大烦恼中昏沉障慧胜。掉举障定胜。故别立缠。不信·懈怠·放逸。障定·慧非胜。故不立缠。无明本烦恼。故不立缠。无惭·无愧。唯不善过重。故立缠。小烦恼中。嫉·悭·忿·覆过重。立缠。余六过轻故别立垢。余地法外睡眠。障慧胜。恶作障定胜。故别立缠。寻·伺非障故。寻立菩提分法。此即顺慧寻·伺。立静虑支。此即顺定。不立缠。贪·瞋慢·疑·本惑。亦不立缠(文)。
  次一颂半明根本等流(文)光云。后一颂半。明本惑等流果(文)。
  无惭无愧根品已释(文)第四卷疏云。谓功德及有德人。无敬无崇无所忌难无所随属。说名无惭。诸善士所可厌法。说名为罪。于此罪中。不见能招可怖畏果。说名无愧。有余师说。于所造罪。自观无耻。说名无惭。观他无耻。说名无愧(文)。
  悭谓财法巧施相违(文)论云。悭。谓财法巧施相违。令心吝着(文)遁云。谓由悭不能巧施财法。故名相违(文)悔即恶作(文)第四卷疏云。于所作事。起心厌恶。若恶若作。俱在其境。于恶作事。既不称心。遂生追悔。即此追悔缘恶作起。名为恶作。恶作是境。非追悔也。今名追悔为恶作者。从境为名也(文)。
  眠谓念心昧略为性(文)惠云。昧即简定。定中取境分明。略即简散。散取境多故。取境少不明也。遁云。谭山云。谓于觉中。六识现起。眠唯意识起。余五不行。故名为略。又唯识云。昧简在定。略简悟时。又正理论云。令心昧略。昏沉相应不能持身。是为眠相。眠虽亦有昏不相应。此唯辨缠故。作其说(文)。
  悔眠二种○唯取染污(文)光云。若泛明睡眠。总有四种。谓善·不善·有覆·无覆(文)。
  掉举昏沉(文)第四卷疏云。昏沉。谓身心重性。于善法中。无所堪任。亦名身心无堪任性。掉举者。令心不静(文)。
  令心愤发(文)论云。除瞋及害。于情非情。令心愤发。为忿(文)惠云。瞋即损他命。害即打骂等。忿即令愤发也(文)。
  无惭○贪家等流果也(文)同类因·等流果时。自部地染污。互成等流果也。今云等流果者。本惑ノ名残ニ相似シテ起ル烦恼ヲ。云等流果。贪欢行转烦恼。喜乐ト相应时。心欢乐。于可爱境无耻振舞故。无惭贪名残相似也。无惭与贪体各别故。贪增盛位。不可云无惭等也。无愧不了业因感果道理故。无明ト相似。悔恶作也。于法生决定心时。恶作心不生故。疑等流也(已上定春抄)惠云。等流者即随惑有力。与根本烦恼齐等。流即流类。惑等即是引。从根本烦恼引生也。约相同。名等流。无愧作罪不见怖。即由无明力不了因果生。滞境。名昏沉。亦由无明不了生。悔从疑者。谓作善已。由疑无果故。生追悔也(文)光云。言等流者。是彼本惑近等流果○正理云。无惭·悭·掉举。是贪等流。要贪为近因方得生故。无愧·眠·昏沉。是无明等流。此与无明极相邻近故嫉·忿。是瞋等流。由此相同瞋故。悔是疑等流。因犹影生故(文)。
  有说智人覆是贪等流(文)光云。若有智人覆。是贪等流。贪著名利。而覆藏故。若无智人覆。是无明等流。愚痴不解。而覆藏故(文)问。今此有说言。标别师欤。答。非别师。贪·痴等流ト云有说意ヲ再释スル也。若是标别师者。四说也。何下云三说不同(云云)论·光共不见别师也。今疏有说言。为再释条上有说欤。论云。有说。是俱等流。有知无知。如其次第(文)有知无知上。别不置有说言。可思可思。定春抄。三说不同者。实四说不同也。第四师。有智无智分也。第三。一切皆贪·痴等流也。尔贪·痴方同故。云三说也(已上定春抄)此料简恐不顺论·光也。可知之。
  释曰前两句明六垢(文)明六垢一段分五。初科颂文。二列六垢名。三从此烦恼下。释六垢名。四恼谓坚执下。释垢行相。五诳憍贪等流下。明等流(释后四句颂)。
  从此烦恼生(文)正文云。应云。此从烦恼生故。论云。如是六种从烦恼生(云云)义章云。此六皆能污秽净心。名之为垢(文)又云。如杂心说。烦恼之中。根本增上。说之为使。所生津液之结。说为缠垢。故彼喻言。如瓶盛苏津液流出。所盛之苏。喻使烦恼。所生津液。喻于缠垢。就此所生津液结中。急缚之义。说以为缠。轻系之义。说之为垢(文)定春抄。此烦恼者。十烦恼也。依此烦恼起。相似粗强心品起。云垢。烦恼上アカ也(已上定)。
  恼谓坚执(文)遁云。不取如理谏诲者。谓不从善谏也(文)定春。假事ヲ作ント思定テ人ノ不レ用ニ教训。此事ヲ遂ト苦劳シテ心ヲ恼也(已上定春)。
  害谓逼迫(文)义章云。于诸众生残害之心。名之为害(文)。
  恨谓结怨(文)论云。恨谓于忿所缘事中。数数寻思。结怨不舍(文)宝云。正理论云。恨与忿相有差别者。如桦皮火。其相猛利而余势弱。说不为忿。如冬室热。其相轻微而余势强。说名为恨。由此故有说恨相言。忿息已续生令心浊。名恨(文)惠云。正理云。忿恨别者。忿相即大力即劣。恨相小用大也(文)。
  谄谓心曲(文)论云。谄谓心曲。由此不能如实自显。或矫非拨。或设方便。令解不明(文)光云。谄谓能令心曲为性。由此不能如实自显。为谄彼人。或矫非拨彼人怨家。令彼欢善。为谄他人。或设方便。种种现相。令解不明。故名为谄(文)。
  诳谓惑他(文)宝云。正理云。先筹度。设此方便。令彼后时生颠倒解故。名为诳。然世间说。为利为名。现相惑他。名为诳者。诸诳所引身·语业事。是诳果故。假立诳名。如以通名说通果事(文)。
  憍根品已释(文)第四卷疏云。憍。染着自身色力等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论云。有余师说。如因酒生欣举差别。说名为醉。如是贪生欣举差别。说名为憍(文)。
  诳憍贪等流(文)光云。入阿毗达磨云。诳·矫二种是贪等流。贪种类故。害·恨是瞋等流。瞋种类故。恼见取等流。执己见胜者。恼乱自他故。谄诸见等流。诸见增者多谄曲故(文)又云。恶见名曲。与谄相似故(文)遁云。恼见取等流者。由执取谓劣为胜故。不取如理谏诲故。生恼也。惠云。谄为心曲。五见险曲故。五见等流也(文)本义抄。恼是见取等流者。恼舍如理事。坚执不如理事。相似见取非胜计胜行相故。以恼为见取等流(已上本义抄)定春。谄ハアナタコナタヘ曲ル染慧ノ见ト相似セル欤(已上定春抄)。
  自在起故唯修所断(文)不随他惑之他言。指见惑也。问。自在起修断所由如何。惠云。由自力起。不随从见惑生故。嫉等五缠·六垢。不通见断。是修断也(文)准此释。与见惑相应见断。既不随从见惑。自力起。唯与无明相应。故修断也(为言)寻云。设虽自在起。何不通见所断(云云)本惑虽自在起。通见断哉。本义抄。答。无惭等随烦恼。与见断烦恼。相应记故。有迷理之义。通见所断也。嫉·悭·忿·覆六垢。自迷事起。不与见所断烦恼。相应起故。无迷理之义。不通见所断也。自在故。唯修之理。深叶实义也(已上本义抄)。
  欲三二者(文)光云。欲界系眠·昏·掉三。若与贪等相应。是不善。若与身·边二见相应。无记。所余一切七缠·六垢。皆唯不善。上二界中。随应所有昏·沈·掉举及谄·诳·憍一切。唯是无记性摄(文)定春抄。三性门有二配立。一善·不善·无记。约此配立。云上界皆无记。二善·染污·无记。约此配立者。上界可有三性也(已上定春抄)谄诳欲初定(文)第四卷疏。梵王被马胜问。矫乱答。谄言愧谢。是初禅有谄诳证也。
  见所断惑及修所断慢眠并(文)嫉等五缠(文)嫉·悭·忿·覆·悔也。宝云。唯意识相应有三种。一见所断。二慢·睡眠三自力起随烦恼(文)。
  贪与喜受乐受相应(文)惠云。欢行转释。与喜乐二受相应。遍六识故。前五识即乐。第六识即喜相应也。以戚行转释。与忧苦相应。遍六识故。五识即苦。意识与忧相应。已下皆准此释(文)。
  言痴遍者(文)问。既云痴遍。约五受相应云欤。本义抄。答。与喜·乐·忧·苦四受相应云也。但于痴遍言者。本颂云。一切舍相应。长行释云。已约别相。说受相应。就通相说受相应者。一切皆与舍受相应(文)舍受相应之义下。约通相别段说之。故上约别相说受想应之段。云痴遍者。与喜·乐·忧·苦四受相应云尔也(已上本义抄)。
  先造罪业后起邪见(文)光云。先造罪业。后起邪见。即欢行转。虽作罪业。无苦果故。先造福业。后起邪见。即戚行转。徒设劬劳。福无果故(文)惠云。唐捐者。即弃也(文)定春。先造罪业等者。明欢行转邪见也。造罪业时。依此业。何ナル恶报ヲカ受ント思ヒ。后起邪见发无因果。感恶果决定无之故。心任恶业造シ事ラ悦也。先造善业等者。释戚行转邪见也。依善业可感善果ラ思テ。苦劳修善业。后起邪见拨无因果。得善果决定无之故。苦劳修善业事ヲ戚也(已上定春抄)。
  疑与忧受相应(文)遁云。谓坏犹预者。求决定智正疑之时。于境不决定故。生忧戚(文)。
  谓余身见等四(文)遁云。谓前已明邪见。故唯身见等四。以欢行转。释不通忧。唯意地故。简其乐受(文)。
  此上一切皆舍相应(文)光云。已约别相。说诸烦恼与受相应。就通相。说受相应者。一切烦恼皆舍相应。以诸随眠相续断位势力衰歇必住舍受。以舍所中。不违欢戚故。遍相应(文)惠云。以烦恼势用欲尽时。与舍心相应(文)遁云。相续断者。烦恼息位名断(文)相续烦恼断位(为言)。
  此明上地诸有烦恼(文)光云。欲有忧·苦。所以诸惑有戚行转。上无忧·苦。又定所润。所以诸惑无戚行转。随何地识。所有烦恼各遍自识诸受相应。若初定中。具有四识(无忧苦二)彼一一识所起烦恼。各遍自识诸受相应。若在三识。乐舍相应。若在意地。喜舍相应。二定已上唯有意识二定意识所记烦恼。遍与意识喜舍相应。三定意识所记烦恼。与意识乐舍相应四定已上意识所起烦恼。与意识舍受相应(文)今此云舍者。近分地舍也。
  若意地起惑即与喜舍相应(文)光云。显宗二十七云。何缘二疑俱不决定。而上得与喜乐相应。非欲界疑喜受俱起。以诸烦恼在离欲地虽不决定。亦不忧戚。虽坏疑网。无痴情怡。如在人间。求得所爱。虽多劳倦。而生乐相(文)。
  今次复应辨随烦恼(文)随烦恼者。十缠·六垢·放逸·懈怠·不信也。十缠者。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昏沉·忿·覆六垢。恼·害·恨·谄·诳·矫。本义抄。问。论中不说放逸·懈怠·不信五受相应耶。光云。前文既说六识相应。已显与彼诸受相应。故令不说(文)见今论上段之文云。即无惭愧昏掉。及余大烦恼地法所摄随烦恼。依六识身皆容起故(文)放逸·懈怠不信随烦恼。通六识相应云。故通喜·乐·忧·苦相应之义闻毕。准一切皆与舍受相应之理。与舍相应之义亦必然。故六识相应之上段五受相应之义。已显故。今别不说(为言。已上本义抄)。
  悭喜受相应者(文)遁云。论云。悭相与贪极相似故。唯意地言。显不遍乐。欢行转故。显不通忧(文)宝云。别有文忧相应。悭得即喜。悭不得即忧(文)。
  谄诳眠覆○忧喜相应(文)释第五·第六句也。光云。谄·诳·眠·覆。若欢行转。喜相应。若戚行转。忧相应。唯意地非五识故。非苦乐。又正理云。有余师言。既说诳是贪等流故。但应欢行。不应说与忧相应。欢等流不应戚故又正诳时。不应戚故。或应说诳痴等流。正理释云。理应释言因果相别。如无惭·掉。虽贪等流。与忧苦有相应义。故知所说与受相应。不唯同因。但据相别。许有忧戚。而行诳者。情有所忧而行诳故(文)。
  上两句明盖(文)正文云。第二·第三句。分为两段。理不可尔。论(并)两记。以中间二句合为一(文)光云。盖五。标名举数。唯在欲界分别。次两句。明盖合。后一句痴立(文)。
  佛说盖有五(文)问。盖得名如何。宝云。释盖名。应言能覆障圣道及加行名盖。或覆五蕴故名盖也(文)又云。契经云。贪·瞋·疑。是满烦恼。一一能荷一覆盖用。昏·眠·掉·悔。非满烦恼。二合方荷一覆盖用(已上)此同婆沙等担义是盖义(文。满者圆满不善欤)遁云。盖是覆障义。婆沙云。荷担是盖义。正理又云。能障圣道加行故。立五盖名(文)义章云。此五何故说之为盖。论解有四。一是障义。二破坏义(破坏一切善法)三是堕义(堕落生死故)四是卧义(转回生死长寝三趣)言障义者。论自为喻。譬如小树。大树所覆。不生花果。众生如是。欲界心树。为烦恼覆。不能生于觉意之花及沙门之果。故名为障。四中初障正是盖义。破等三种。傍论其过(文)。
  然此五盖唯在欲界(文)论云。此中所说昏掉及疑为如欲贪·瞋恚·眠·悔。唯在欲界。通三界耶。光云。答。经言不善。故唯在欲。又正理云。为显昏沉·掉举二种唯欲界者有立为盖故。与眠·悔和合而立。眠悔唯是欲界系故。为显眠悔唯染污者有得盖名故。与昏沉·掉举二种和合而立。惛掉唯是染污性故(文)。
  食谓所食治谓能治(文)光云。食谓能益此五能益昏眠。故是彼食(文)。
  同有五食(文)光云。?瞢者。眠之先兆。不乐者。情不欢也。频申者。由劳事业疲倦所生。能起频申因。从果号。食不平等者。由所饮过于恒度。或香·味·触随有偏增。能令食者身心沈昧。此从食不平等生。果从因为名。心昧劣性者。谓由彼力令心王取境不明为昧。能取力微为劣。从用为名(文)惠云。?瞢。是目不明。睡眠之先兆。不乐。即身心不适悦。频申。即事业过分身疲劳生。食不平等者。由所饮食过于恒度等。或香·味·触等随有偏增。能使食者令心昏眠。昧劣者。取境不明名昧。取境力微名劣。从用为名也(第三频申。由身疲劳生。第五昧劣。由心疲劳生也)义章云。缘别有五。如成实说。一单致利。所谓好乐睡眠之病。毗婆沙中。说为睡瞢。二者愁忧心不喜乐。毗婆沙中。说为愁愤。三频申。毗婆沙中。说为欠呿。四饮食不调。毗婆沙中。名食不消。五心退没所为废息。毗婆沙中。名为心闷(文)。
  谓光明相(文)光云。起光明想。心即发悟。昏眠不生。非益彼。名为非食(文)。
  此二能令心沈昧(文)惠云。沈即不明即暗。取境不明也(文)。
  一亲里寻(等文)光云。或时寻思诸亲里事。或时寻思诸国土事。或复寻思我不死来当作如是如是事业。或时随念往昔过去所更等事。缘亲里等。由散乱故。而增掉举。有不称情。而生忧悔(文)论云。随念往昔种种所更戏笑欢娱承奉等事(文)问。贪盖等无食治(云云)光云。正理云。何缘欲·贪·瞋。疑盖·各于一体。别立盖名。昏眠·掉悔二盖。各于二体合立盖名。贪·瞋·疑。食治各别。故别立盖名。昏眠·掉悔。食治用同故。合立一。贪盖食可爱想。治不净观。瞋食可憎想。治即慈悲观。疑食谓三世境。治即十二缘起观。正理论。释昏·眠·掉·悔食非食用。与此论同。又云。或贪·瞋·疑。是满烦恼。一一能荷一覆盖用。昏·眠·掉·悔。非满烦恼。二合方荷一覆盖用(文。取意)。
  此二非食谓奢摩他(文)光云。问。何故前言。昏眠非食。谓光明想。不言毗钵舍那。掉悔非食。言奢摩他。不言黑闇。解云。非食有多种。各随举一。或影略互显(文)问诸烦恼等(文)光云。等谓取随烦恼(文)又云。问。若为障胜立为盖者。无明何不立盖耶。解云。等荷担者立盖中。无明所荷偏重。一切烦恼所荷障。合比无明。犹不能及故。不立盖中。问。若非最胜立盖者。余随惑何不立。解云。盖者令心趣下。慢性高举故不立。盖性钝。见性利。不顺盖义。随烦恼中余烦恼。障定慧非殊胜。故皆不立(文)。
  贪恚盖能障戒蕴(文)光云。唯此于五蕴能为胜障故。谓贪。恚是破戒。或能障戒。昏眠性闇昧故。能障慧。掉恶作心散乱故。障定蕴。定慧无故。疑四谛。由疑未断故。乃至解脱解脱知见不得起(文)问。定慧障。有宗·经部不同也。二家委意何。本义抄。答。定慧障。有相翻障。有相顺障。若就相翻障云之者。昏眠盖障慧。掉悔盖障定可云也。有宗意即存此义欤。若就相顺障论之者。昏眠盖障定。掉悔盖障慧可云也。经部义流此意也。各述边边之旨也(已上)。
  定障理应先慧障(文)光云。论主破前说一切有部师解。若作如是解释经意。掉悔理在昏眠前说。以必依定方有惠生故。此显所障先定后慧。定障亦应先慧障。故此显能障前后次第。依如是理。经部师言。此五盖中。昏眠障定。由此昏眠性沉下故。定不得生。掉悔障慧。由此掉悔数散动故。惠不得生(文)惠云。有部释。昏眠能障慧蕴。约违障。说昏眠与惠明昧有别掉悔与定高下别。故经部约顺障释。昏眠第三障惠蕴。掉悔第四障定蕴。不顺定慧障义次第也(文)。
  解云问也(文)遁云。于问中有二。一约九上缘惑为问。二约灭道下重缘惑为问(文)定春抄。凡此问意。见惑者。迷理惑故。无漏智起。四谛理ラ如实见定时。能缘见惑。自被断也。故见惑知所缘时。可被断物也。爰欲界九上缘惑。缘上界苦·集。不缘自界法。自界缘同被断。而法忍。观欲苦·集。不观上苦·集。何观欲苦·集时。自界缘·他界缘。种类各别。同被断乎(为言)又三界见灭·道断重缘惑。缘亲迷惑邪见等体是苦集。而苦集法忍。观一切有漏时。彼灭·道重迷。知自所缘。不被断。至灭道下被断。何知自所缘位不被断。不智所缘时被断乎(为言)此二问。九上缘惑法忍断。不至类忍断。故断早。疑之灭·道重迷。苦·集法忍不断。至灭道法忍位断故断迟疑之。问。苦·集下重迷惑。直不缘谛理。缘亲惑故。依此知所缘不被断。苦·集忍不知亲迷自相故。若尔。何偏限灭·道重迷。设此问难乎。答。苦·集重迷。虽缘亲迷。亲迷体是苦集故。自遍知所缘。故断成也。宝云。苦·集贪·瞋·慢等。虽不亲迷谛理。是上而起。然所缘境。是苦·集故。苦·集忍生。缘苦·集谛。彼即断故(文。已上定春抄)惠云。他界遍行。即九上缘惑。九上缘惑所缘。即上界苦·集。起苦集法智忍。九上缘惑即断。及起苦·集类智忍。知上界苦集时。九上缘惑已断故。不断也。及灭道下重缘惑。缘邪见等。上起邪见等体。即苦·集谛。于彼断位。即灭道法智忍生。即业道下亲缘重缘惑皆断灭·道法智忍。不知邪见等。及起苦·集智忍。知苦·集时。即是知灭道下邪见等。彼重缘贪等未断故。不断也(文)。
  谓灭道下贪瞋慢是也(文)灭谛下重迷。贪·瞋·慢·见取也。谛下重迷。前上加戒禁取也(已上)。
  而彼邪见等不断者(文)正文云。邪见是无漏缘惑也。今意可出有漏缘惑。而言邪见者。似谬。理实应言而彼贪瞋等不断(云云)。
  遍知所缘故者(文)定春抄。遍知所缘故等者。四谛下亲迷惑。法类忍智起。所缘谛理ラ见极时。迷悟相反被断。问。苦·集下重迷惑何因乎。答。遍知所缘故断也。问。重迷惑。直不迷谛理。偏依亲迷烦恼起也。彼亲迷被断时。所缘无。重迷自被断也。若尔者。可断彼所缘故断。例如灭·道下重迷。如何。答。重迷直虽迷谛理不起。所缘亲迷其体苦·集也。故遍知所缘故断也。上所引宝可见之(已上。定春抄)惠云。遍知所缘故者。遍知所缘境时。能缘烦恼即断。问。贪等重缘。知苦集谛时。不知贪等所缘。如何名遍知所缘。答。虽亲·重不同近·远有别。皆取四谛为所缘境。知所缘时。亲·重缘惑皆断。上界亦尔者也(文)宝云。虽有二义从遍知所缘断已(文。上取引次文也)此释意云。见苦·集断贪瞋慢等。虽有遍知所缘断·断彼能缘断二义。从遍知所缘故断说也(为言)。
  谓苦集断自界缘惑(文)问。自界缘惑者。唯限欲界欤。答。光·宝异释也。光云通三界说(文)付之上二界中。自界缘·他界缘惑同遍知所缘故断也。而云断自界缘简他界缘惑。无谛可限欲界(云云)答。论云。谓见苦·集断自界缘(文)不置简别之言。故自界缘言。通三界说得意也。况上二界中见苦·集断自界缘惑。亦是遍知所缘故断也。但于难势者。上二界中他界地缘惑。虽遍知所缘故断。欲界他界缘惑。非遍知所缘故断故。他界缘惑有其乱。故略不云上二界中他界地缘惑遍知所缘故断。但就三界同遍知所缘断。云谓见苦集断自界缘。唯举自界缘惑也(为言)宝云。此苦集自界缘言。此说欲界。若色·无色他界他地缘。亦是遍知所缘断也。以苦·集类忍起时。道知上二界故。此中有三断。一自界缘贪·慢等。二上界缘见·疑等。三自界缘见·疑。虽三类不同。苦·集类忍智。遍知彼所缘故。从遍知所缘故断(文)此释意。上二界中见苦·集断自界缘惑。他界地缘同遍知所缘故断。无其乱。故略不举之。欲界之中自界缘惑。虽遍知所缘故断。他界缘惑。非遍知所缘故断。有其乱故。唯举自界缘惑。简他界缘惑也(已上本义抄)。
  问。上二界他界地缘惑遍知所缘故断所由如何。光云。上二界中他界地缘诸遍行惑。亦由遍知所缘故断(文)此释意云。上二界中他界地缘惑。缘色·无色界苦集类智忍。合观色无色界苦集。断彼上缘惑故。是遍知所缘故断也(已上本义抄)。
  自界缘惑缘他界缘惑(文)遁云。自界缘惑。既自界缘苦集。其他缘惑。虽缘上界境。而体是此界苦集故。为所缘他界缘惑。既缘上界故。不缘自界惑也(文)。
  若断自界缘惑时○随断(文)光云。彼虽缘各异。然能为因。故自界缘望彼有力。他界缘惑藉斯力故。能缘上界。如羸病者倚柱仰观。柱若折时。彼随倒故(文)定春抄。问。他界缘。以欲遍行为所缘事。可然。依成所缘。云断彼能缘故断。心如何。答。九上缘独立无缘上界力。自界遍行依彼缘力缘上也。故欲遍行皆断时。他界缘随断也(已上定抄春)宝云。欲见苦·集断自界缘惑。能缘于彼他界缘惑。此惑于彼能作依持。依持断时。彼随断故○如何于彼能作依持。由此于彼能遍因故(文)惠云。断彼能缘故者。自界缘惑。即苦·集下一切烦恼。总名自缘惑。九上缘惑。虽缘上界。体亦系在自界。以缘上界。且名所缘。谓后念苦·集下烦恼。缘此九上缘惑生。亦能为因生彼九惑。断即能缘自界惑时。所缘九上缘惑即随断也(文)。
  对治起故断者(文)惠云。问。三界见惑。皆由对治道生断。如苦谛下惑。苦法智忍为对治道。缘何断见惑不言对治道耶。答。九品修惑。决定由九品对治道断故说之。见惑对治道不定。若有顶。即决定苦类忍为对治道。下八地。凡即有漏道圣即不漏道。为对治。以此不定故。见惑不言对治道也(文)。
  若上上品惑下下品道为对治(文)定春抄。烦恼以粗细为上下。智以明昧为上下也。如世间黑闇少明破之细闇大明破之。下下品道起。断上上品烦恼。乃至上上品道断下下品烦恼也(已上定春抄)光云。问。缘四谛理。如何能断修造事惑。名对治断。解云。事粗理细。缘细可以断粗故。九品道断九品惑(文)无间道断烦恼故(文)遁云。理实但断惑得。非断惑体。今言烦恼。约总相说(文)。
  四厌患对治(文)论云。若有道见此界过失。深生厌患(文)定春抄。厌患对治。有修道。见道无加行。以四善根虽为加行。彼位不云厌患(已上定春抄)。
  论主正此文云(文)遁云。此上次第。是婆沙师说。论主以厌患在后。非是义便。改前(文)光云。厌患等四。各在一道。据断当品。约显以论。若具说四道通局。一厌患通四道。正理云。无间解脱胜进中缘苦集者。亦厌患对治。二断对治。唯无间道。不通余三。三持对治。若据显相当品。唯解脱道。若据前后五断诸品。隐显合论通四道。以皆能持彼得故。四远分对治。若据显相当品。唯胜进道。若据前后所断诸品。隐显合论亦通四道。以皆能令彼所断惑得更远(文)。
  应知诸惑得永断等(文)光云。谓于相应虽断随增。非断伴性。名有随眠。以亲近故。不名永断。但可令彼远离所缘。令于所缘不复生故。谓于所缘断彼随增。不名有随眠。以疏远故。故名永断。此言永断。据有随眠(文)惠云。相应法。即心心同聚相近。不可令离。烦恼于所缘境不生。名断(文)私云。此事如第二十卷抄之。定春抄。一聚相应心心所。一连法不可令相离故。望相应法。不论断义也。烦恼未断间。于所缘。爱境理前。贪起。违境理前。瞋起也。而烦恼得断位。虽爱·违之境现前。贪等不起故。望所缘。论断义也(已上定春抄)问。烦恼断者。断自身烦恼义也。何望所缘论之耶。惠云。问。烦恼断时。但断自身烦恼。如何言于所缘令诸惑断。答。此是断自身烦恼上得。令于境无系缚能。名离所缘(文)令彼所缘不从生故(文)正文云。可改彼字而作于字。论云。令于所缘不复生故。二记如论(文)。
  论云所言远分远性(文)如四大种者。光云。如前所言。远分对治泛论远性。总有四种(文)定春抄。四大种。虽同时俱生。于所造色施切用事别也。故云相远。谓摄(水)熟(火)长(风)持(地)用异也。所造色不散一处摄置。水大用。草木等熟。火大用。若无火大者。皆クサルヘキ也。草木生长。风大用。色法坚。地大用。如是四相各别故。云相远(已上定春抄)。
  如持犯戒(文)持戒犯戒舍缘不起间。俱虽起一身中。持戒治犯戒。犯戒治持戒。故云治远(已上定春抄)。
  二世者(文)惠云。问。过去已灭。与现相近。未来未生。与现相邻。隔一刹那。如何名远。答。以世性隔故名远。三世体性各别隔现在故。过·未名远。若尔。现在与过去及与未来。皆世性别。皆应名远。答。过·未皆无作用故。得名远现在有用。与过未性不同。不名远也(文)论相破在之。可见之。定春抄。问。今云远性时。云同一世界。云同一身中等。于近法上谈远义事如何。答。世间ニ人ノ中恶ト云ハ可眤人ノ不眤云也。望不亲人。中恶ト云ニ不及也。可准之(已上定春抄)。
  等言为明○未尽(文)光云。时远一种虽复举尽。从多分说故。说等言(文)。
  如所造色等(文)所造色。与能造四大。虽同时俱起法。性别也。声香等准之。故置等言欤。
  如南北海等(文)正文云。光意同之。然等南北海者。其义未了。异方之言。既含南北。非如色善恶种戒外所等(文)。
  论云前言惑断(文)定春抄。前者。指上对治起故断也。道胜进时等者。谓见·修·无学。如次劣胜道也。道胜进时。前劣品道所断烦恼ヲ。重又断欤(一问)又断烦恼时。必证择灭。证择灭者。能治道引生离系得身中得也。而择灭无作用故。此离系得。随所得法。不判性类。必随能道。判离系得性类。故道胜进时胜品离系得。得替欤(二问。已上定春抄)。
  诸惑顿断若更不退(文)光云。诸惑。若得彼能断无间道。即由彼道。此惑顿断。若更不退。必无后时再断惑义。唯有退时。方得更断。若依成实·瑜伽·杂集。许惑再断(文)遁云。言若更不退即无后时再断惑者。准此。若有退者。即更断。言故不退。此闻旧解。若尔。虽退果者乃是别更起惑。前者已无。岂成再断。若准旧意。约总类说故。言再断。今详。或退与不退。俱无再断。以后起者非前惑故(文)正文云。若更不退。必无后时再断惑义(云云)此释未了。故生学者谬解。是故应言若有退者亦再断。然非此中再断义也(云云)。
  道胜进时重起胜得(文)此已下。释无为有重得。大分二。一明有重得。二如欲界系下。约位明重得多小。初中三。初明有重得所由。二所言重得下。明总有六时。三此六时中下。结有重得。明重得多小中。六时得·五时得等。如文可知之。光云。离系是善常故。虽无随道胜进理。道胜进时。容有重起彼胜得义。故正理云。以离系得道所摄故。舍得道时。彼亦舍得。故诸离系有重得理(文)问。重得委意如何。定春抄。答。就预流果谓之。预流向智品(劣)预流果智品(胜)证预流果时。见道十五心智。皆舍之。未来为ナル预流果ト十五心有ルヲ一一彼胜タル法前得ヲ起シテ未来ニ修也。此时未来所修道品。一一又引胜品离系得也。无为虽无胜劣品之不同。离系得随能证道故。胜品道所得。离系得又胜品也。光云。起一类胜得。得前所得。替彼劣得(文)预流果ト同品得故。云一类胜得。替所得法。皆预流果体也。余皆准之可知也。练根位。于六种性。每种性可有替所得也(已上定春抄)离系得能证道。限无间道时。无间道(见道)解脱道(修道)预流果俱生离系得。随无间道判性类者。见道·修道杂乱云疑在之。会之云。此时随未来所修道品判性类云一义在之。今定春抄趣此意欤。此题目大沙汰也。先年三十讲予得此疑。其席当卷本义抄义势成之毕。别注之。可见。
  练根第六时也(文)定春抄。于六种性练根时。每度可有替所得。而今练根合为一时故。委云之。可有十一时。谓治生二时(有漏无漏治生)得果(四时)练根(五时也。已上定春抄)光云。问。俱舍明重得。此离系得。为唯无漏。亦通有漏。解云。但约次第。唯无漏说。若约越次及与有漏。应言七时。自治之中开为二故(文)。
  治生时者(文)光云。正理云。说治生言。通目二义。若据住此能证离系。目无间道。若据得此正证离系。目解脱道(文)定春抄。治生时者。八十八使见惑·九十一品修惑。一一皆自对治道生时。有漏マレ无漏マレ云治生时也。总治生时者。通无间·解脱。约能证道云之者。无间道治生时。约正证道云之者。解脱道治生时也。今约正证道。云解脱道(已上定春抄)。
  如欲界系○具六时得(文)今具六时得者。不凡位断钝根人事也。光云。且就钝根次第容有理说故。具六时。乃至具二。以利根者前诸位中一一皆除练根得故。谓前六时。但应说五。乃至具二。但应说一。诸有超越入圣道者。随应有除预流等故。等取一来。若先断欲界六·七·八品入见道者钝根。除预流但有五时。利根除预流又除练根。但有四时。若先离欲入见道者。又除一来钝四。利三(文)余准之。
  六时中除治生一(文)定春抄。问第十六心具治生·得果二义。何取得果一耶。答。此位替所得等スル事。得果力。非治生力。既得果力用胜故。不取治生也。光云。由治生时即得果故。取得果时。得果力故。利起胜得。得前无为。非由治生。不取治生(云云)后后准之可知也(已上定春抄)问。凡位断人无为重得如何。光云。又正理五十六云。岂不八地容世俗道断。应分二种对治生时得。不尔。此说渐次得故。或此唯约无漏得故。若依越次通有漏得。则世俗道八地染中。随离少多入圣道者。彼得离系。随其所应。有具六时乃至唯一。以利根故。除练根时。谓欲界中。先断五品入见谛者。彼见所断五品离系。具六时得。谓有二种自治生时。及得果时复四。成六。彼修所断五品离系。唯五时得除预流果(文。余准之。光释广。恐繁略之。可见之)凡位以六行观合断五部故。断欲前五品者。亘见·修断之也。又越次者。为利根人故。除练根时。可思之。
  若利根○则不定也(文)准上所引光释。可知之。
  定春抄图云。
  离系有重得七。
一时得二
  一渐次一谓利根人有顶第九品修惑无为他
  二越次二
  一钝二
  一凡位断欲前六品人六品修惑无为他
  二先离欲人(欲九品修惑无为
  依根本地入见道人欲九品见所断无为)
  一利三
  一先断欲六品人前六品修断无为
  二先离欲人(依根本地入见道人欲九品见所断无为
  欲九品修断无为 此不依地
  三先断下八地人有顶第九品修断无为

二时得二
  一渐次二
  一钝有顶第九品修断无为
  二利上八地中除有顶第九品所余一切修断无为
  二越次二
  一钝先断下八地人有顶第九品修断无为
  二利先沁下八地人有顶见惑断无为胡顶见惑断无为有顶修断前八品无为

三时得二
  一渐次二
  一钝欲第九品修断无为上八地中除有顶第九品所余一切修断无为
  二利欲第六七八修断无为
  二越次二
  一钝先断下八地人有顶见道
  二利先断八地人上七地见道谛断无为(除有顶) 上七地修道无为(除有顶)

四时得二
  一渐次二
  一钝欲第六七八品修断无为
  二利欲前五品修断无为 色无为色见道谛断无为
  二越次三
  一先断欲七八品人有顶见三谛断无为 欲七八品修断无为
  二先离欲人依未至地入见道人欲九品见道谛断无为
  三先断下八地人上七地见三谛断无为(除有顶)

五时得二
  一渐次二
  一钝色无色见道断无为 欲前五品修断无为
  二利欲见四谛断无为 色无双见三谛断无为
  二越次二
  一钝三
  一先断欲七八品人欲七八品修断无为
  二先离欲人依未至地入见道欲 九品见修断无为
  三先断下八地人上七地见三谛断无为(除有顶)
  二利三
  一先断欲前五品人欲前五吕修断无为
  二先断欲前六品人欲前六品见断无为
  三先沁欲七八品人欲前七八品见断无为
六时得二
  一渐次
  一钝欲见四谛断及色无色见三谛断无为
  二越次二
  一钝三
  一先断欲五品人欲前五品修断无为
  二先断欲六品人欲前六品见断无为
  三先断欲七八品人欲前七八品见断无为
  二利一 先断欲五品人欲前五品见断无为

七时得一
  越次一 钝先灿欲五品人欲前五品见断无为 (已上定春抄)
  且遍知有二(文)光云。将欲列名。先出体释名。即诸离系。彼彼见·修无学位中。得遍知名。泛而言之。遍知有二。一智遍知。二断遍知(文)准此释。今疏先出遍知体也。
  智遍知谓无漏智(文)光云。又婆沙六十二复有一说。亦通(ト云二)有漏智。智谓闻·思·修极明了者亦名遍知。除胜解作意相应世俗智(文)断遍智者(文)光云。二断遍智者。谓即诸断择灭为体。遍知是智。即是断因。断是智果。体非遍知。而言遍知。此于果上。假立因名。又婆沙云。闻·修所断断。是智果故。可说为遍知。见所断断。既是忍果。云何名遍知。评家云。应作是说。忍是智眷属。是智种类。亦名为智。断是彼果。故名遍智(文)惠云。忍是智眷属。亦得智名。如臣作时亦名王作(文)。
  论云为一切断立一遍知(文)一切见·修所断无为合立一遍知欤问也。或又一切断各各立一种一种遍知欤问欤(已上定春抄)。
  欲初二断一者(文)定春抄。于欲四谛。苦·集二谛所断无为。合立一遍知。灭·道谛各各立一遍知也。问何故苦·集合灭·道开乎。答。下立遍知缘处可闻也(已上)遁云。由此二谛有遍行惑。乐相缘缚。要灭双因。方得遍知故。共立一。灭·道二谛。他部之因先已灭故。但智当谛。各得遍知。上界亦尔(文)。
  言法断者择灭名也。择灭依断所显法故。言法断欤。
  欲修惑尽○名五顺下分(文)定春抄。五下分结者。三界见惑及欲修惑也。故以三界见惑无为·欲修惑无为。合为此遍知体也(已上)光云。身见·戒取·疑。虽是见道断。此中不但取欲界修道九品无为。并前三界见道无为合立故。具立五顺下分结尽遍知(文。净实私云五下五四谛修道五部欤)宝云。所以不名欲贫尽名五下分结尽者。以尔时度界得果集遍知故。集遍知法并前立故(文)。
  色界修道惑尽立遍知(文)问。于色修惑遍知·何并前无为体耶。宝云。离色界染名色爱尽者。尔时不集遍知。唯以色界修道断无为为体故。断无色染名一切结遍智者。尔时度界及得果故。集遍知也。尔时次第者。以三界一切择灭无为为体故。名一切结尽也(文)。
  此有六对果(文)六对者。忍·智一对。未至·根本一对等。如下文。
  于中忍果六者(文)惠云。问。如超越第三果人。第十六心时。得五顺下分结尽遍知。此遍知即是第十五心忍果。兼前忍果六。即得七。如何论言忍果得六。答。婆沙六十三。说五顺下分。许是忍果。论言得六者。约次第得果人说。若并超越。即共得七种(文。光四解中第四释同之。后解为胜。文)问。忍非智。如何忍果说为遍知。应名遍忍。如何。论云。诸忍皆是智眷属故。如王眷属假立王名。或忍与智同一果故(文。同一离系果也)。
  余三是智果(文)惠云。法智许容得三。类智得二。世俗智得二。今言智果三。三种智合说也(文)。
  未至果一切者(文)第二十四卷无漏未至道能离一切地(文)可思之。
  根本五或八。光云。根本静虑。虽复说五说八不同。说五正义○根本地道。望于欲界。但有远厌。非断对治故。四根本地能断上二界故。上五遍知能为根本果(文)又云。正理五十六云。岂不依止根本静虑入见谛时。亦修未来依未至地欲断治道。得断治。故亦应证彼欲见断·法断诸断无漏离系得。宁说根本唯得五果。此责不然。尔时所修依未至地断对治者。唯色·无色断对治故。根本地道。既不能为欲断对治。彼现起位。如何能修欲断对治道。由彼所修未至断治唯治上界故。果唯五(文)。
  或言显妙音师说(文)妙音师意。先离欲人。依根本地入见道时。于欲界见谛三遍知。修得之。谓起根本地法智·法忍后。未来ニ得スル修欲断对治法智忍。所得修断对治一引无为得之故。依根本地入见道时。欲见谛三遍知云也。定春抄。问。此未来所修别道者。根本地道欤。未至地道欤。答。云此事中。古良忠·圣禅二人大诤也。良忠云。于根本地。未来修欲界见惑断对治道也。夫色界六地。皆见道依地。观欲界四谛。起法智道。何于根本地无欲断对治道乎。但根本非欲断对治故者。约现起断对治论之。于根本地。非云无未来修欲断治。若修无之者。如无色不观欲界。既观欲四谛。起法智道。何未来无断对治道耶。故知。许别道引者。佉根本地入见道时。欲断对治别道。引欲见谛三遍知离系得(为言)下释除顺下分云。以顺下分唯未至果故(文)若依根本地修未至地欲断对治者。何不修下分遍知耶。既未至果故。云不修之。定知。前别道引云。非未至地。虽同根本地道。异现起道故。指未来修云别道也。圣禅云。依根本地入见道者。未来修未至地断对治道。得欲界见断三种遍知故。以彼三遍知。为根本静虑果也。凡根本非欲断对治故者。评家定判也。未至地外。欲断对治道无之。何今云根本地有欲断对治道耶。故依根本地入见道时。无漏修此下定故。未来修未至地断对治道。彼道所引离系得。根本地上得ヲ持故。欲见谛三遍知。为根本果也。下释唯未至果故者。明不通根本果。不修下分遍知所以。以见·修不同故(文)可思之。故许别道引者。未至地法智·法忍也。现起道是根本地故。所得修未至地。云别道(为言定春抄。已上)本义抄。难云。今论许别道引无漏得故之文。指未来所修未至地断对治道云事。不可然。妙音师意。许根本地见道与欲界见惑为断对治。若尔。现起根本地。见道设虽无所作道。未来修有所作根本地断对治见道。可得欲界见断三遍知也。虽同根本地见道。望现起道。以未来所修道。名别道也。何云指未来所修未至地哉。答。妙音师意。以根本地道。望欲界烦恼。有断对治者。据容有义论之。所谓若未至地道。不断欲界烦恼。根本地道。可断之故。以根本地道。望欲界烦恼。容有断对治功能。故彼师意。虽许根本地道与欲界烦恼为断对治。理实而言。根本地道不断欲界烦恼故。未来修未至地断对治道。得欲界见断三遍知也。根本地道。既无断欲界烦恼之义。何修之得欲界见断三遍知哉(已上本义抄)此本义抄难趣。当良忠义。答旨。当圣禅义。相承实义欤。尧圆抄。又似圣禅义。
  五下分遍知非根本果(文)问。显宗论中述彼师义云。根本静虑亦欲断治故。除色·无色见道断遍知。道类智时。总集遍知。以五下分结遍知。为根本静虑果。答。今论等意。依根本地入见道者。第十六心证不还果位。不得五下分结中为其主欲界修所断贫·瞋二结无为故。根本静虑果中。除トイフ五下分结尽遍知显宗论意。据五中得三。以少从多。得第七名之义故。根本静虑果中。取五下分结尽遍知也。各据一义。并不相违欤(已上本义抄)。
  无色边果一(文)空处近分起有漏道。断第四禅烦恼。得色爱尽遍知也。遁云。唯此近分。能离第四地染。得色爱尽遍知。依上近分。无能离此地染也(文)。
  除有顶(文)遁云。无色界唯下三地。有无漏道。能离有顶。其有顶地。无无漏道无遍知果故须除也(文)定春抄。余八离自上故。于下三无色。何地ニテモ起无漏道。断有顶烦恼。于根本地。有漏道总无之(已上定)。
  俗果二者(文)遁云。谓世俗智不能断欲·色见惑。由此不得见道六果。有漏不断非想。由此不得一切结尽。六行能断欲·色修惑。所以得五顺下分及色爱尽二种遍知(文)。
  法智三者(文)缘欲界四谛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故。名法智。上界苦·集细。欲苦·集粗。缘粗不可断细故。缘欲苦·集。不能治上也。缘细可以断粗故。灭·道法智能治上也。见惑法忍断之。故法智唯断修惑。
  类智果二(文)缘欲界四谛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故。名法智。缘上界四谛。此智与前相似故。得类智名也。问。类智何不治欲耶。二十六卷颂云。类无能治欲(文。如第十九卷注之)正理释云。要于自界所作已圆。方可兼为他界所作。非诸类智已事成时他事未成有须助义故。无类智治欲界法(文)。
  法智品果六者(文)遁云。虽忍·智别。同是法故。类智亦然(文)法忍得三果者。于中忍果六中欲见谛三遍知也。法智得三果者。只上修断三遍知也。类智品准之可知之。问。唯限六对果耶。光云。此论总有六对。婆沙更有两对。一静虑·无色果。二见道·修道果。初一不异此论未至根本果·无色眷属根本果。后一不异此论忍果·智果。是故此论不说(文)。
  论云何故一一类断不别(等文)遁云。问意。何为见道八谛·修道八十一品一一品断不立遍知但就凡位立耶。答。非谓随系事量立遍知。立遍知者。且须约缘将明其缘故。先问起(文)。
  释曰且由三缘(文)此下明忍果三缘。有二。初列三缘。二如诸异生下。举事指示。又二。初明阙缘位。二集法智位下。明具缘位。初明阙缘位中。有三位。第一凡位也。第二位(若诸圣者下)第三位(至苦类智下)准宝释作此科。可思之。宝云。问。因何见道立三不立越界。修道立越界耶。答。见道遍知唯是染法上无为故。至断双因。永断相显。彼同缚烦恼皆已断故。修道烦恼不缘此故。修道遍知以染·不染无为为体。虽断双因。由有同类烦恼未断。断相未显。不立遍知(文)光云。问。何故见位不言越界。解云。虽断见惑。犹为修惑之所系缚。未能越界○即不成故。唯三缘立六忍果(文)。
  二缺有顶(文)光云。二缺有顶。缺谓缺减。于有顶地五部烦恼。随不成就彼一部惑。名为缺。由此理故。至苦类忍现在前时。虽令惑得不至生相得。名为断。不名为缺。以现犹与惑得俱故。尔时犹成苦下惑故。不名为缺。由此故知。不成名缺。非断名缺(文)。
  三灭双因(文)光云。灭显不成○言双因者。一自部同类因。二他部遍行因。又解。见道约自部·他部为二因。修道约自品·他品为二因(文)。
  如诸异生(文)此下举事指示段也。光云。如异生位。离欲染等。有灭双因。无无漏断得。未缺有顶故。虽亦得断。不名遍知(文)。
  集法智位(文)遁云。问。超越证者。第四·第五心项双因先灭。苦法智位。得无漏得。苦类智位。又缺有顶。三缘既具。何故不立遍知。答。建立遍知。据次第者作法。其超越者。当次第者立遍知位。方立遍知。于前位中。虽具三缘。不立遍知(文)。
  于前四上加离俱系(文)光云。离俱系者。一自部系。二他部系。故名俱系。离此二系。名离俱系。谓自部虽断。未立遍知。要离他部缘此自部境惑。方可建立(文)又云。论主破此离俱系。与灭双因及越界缘。用无别故。理实而言。用亦有别。言无别者。以从用从体故。言无别。系体狭。唯是随眠因。体宽亦通余法(文)。
  与双因别者(文)灭双因者。广亘相应俱有。离俱系者。只由惑品能系。其义别也。重意云。能起名因。能持名界。能缚名系。故灭双因越界离俱系义用别也。
  前五心来无遍知也(文)宝云。明不成就有二位。一一切凡夫。二见道五心(文)光云。问。如先离欲入见道中至苦类智集法忍。何故不立遍知。尔时三缘亦皆具故。解云。此先离欲至苦类智集法忍时。虽复已得见苦所断漏断得。见集所断无漏断得犹未成故。不立遍知。故先离欲依根本地入见道者。不得欲界见道所断三种遍知。此文说成依未至定。若依根本入见道者○但成上界见二种遍知(文。上所引遁文异此欤。可思之)。
  及集类忍唯成一(文)遁云。问。前具缘中。俱至集法智位。即三缘具得一遍知。何故此门至集类忍。亦但成一。答。前约得遍知门。理实法智即得。此约人成就门。虽前位已得。而类忍时未得后者。亦但成一故。摄入法智位中。下成二·三。并准此说(文)定春抄云。见道位后后成就前前也。第一苦法智忍。至第五集法智忍(已上五心无遍知也)第六集法智·第七集类忍(成欲见苦集断遍知一)第八集类智·第九灭法忍(成欲见苦集断遍知·色无色见苦集断遍知二)第十灭法智·第十一灭类忍(成欲见苦集断遍知·上见苦集断遍知·欲见灭断遍知三)第十二灭类智·第十三道法忍(成前三·上见灭断遍知四遍知)第十四道法智·第十五道类忍(成前四遍知·欲见道断遍知五。已上)。
  修谓修道位(文)遁云。问。前言见道得六遍知。说第六遍知。虽是修道。由见道得是忍果故。属见道。今约人成就局时以论。是道类智位。故属修道摄(文)此明修道。未离欲染者。道类智至欲修惑第九无间道人也。离欲退者。全离欲人。退欲惑时。舍所得顺下遍知。得见谛六遍知也。故此二人成六遍知。全离欲者。次第人欲惑已断至第四禅第九无间道人。先离欲者。超越证不还果圣者至道类智未起色爱尽胜果道人。又从色爱尽者。色惑已断退色惑人。及无学位者。无学圣者退起色惑人(已上四人成就下分遍知一也)若色忧永尽者。若次第人色爱断尽至有顶能断第九无间道人。先离色爱者。凡位色惑已断人。入见道至道类智时(得下分遍知)其后于已断色惑。起拟仪胜果道。至第四禅第九品拟仪胜果道时(得色爱尽遍知)此位至有顶能断第九品无间道人。成二。从无学位者。无学圣者退无色缠时。舍一切结尽遍知成二遍知(已上三人成就二遍知也)。
  未起色尽胜果道(文)起胜果道者。于已离惑入见道后。起拟仪胜果道也。而此先离欲人。未离色染。何可有起色爱尽胜果道哉。谓此人至道类智后。可起色惑能治道人也。若尔者。今胜果道者。当第四静虑第九解脱道欤。谓先离欲入见道。至道类智及至第四静虑第九无间道。成顺下分一(为言)但胜果道言。可寻之。
  具二缘故总集遍知(文)光云。正理云。所言集者。是合一义(文)定春抄。凡九遍知中。具二缘位。立总集断也。预流果。得果位。无越界能。色爱尽位越界。无得果能。不还·阿罗汉二果。具二缘故。总集遍知也。总集遍知者。已前所得遍知。与今时所得遍知。合为一种。起一类胜得得之。光云。起一类胜得得前所替彼劣得(文光云。言一味得者。一类得。非一得。文)问。预流果位。起一类胜得。得前五遍知。何不为总集胜遍知断。答。一切替所得。非为总集断。以越界替所得。为总集断。不越界时替所得。非总集断事。可寻之(已上定春抄)。
  第六明得舍遍知(文)惠云。此门说得遍知兼舍者。有二意。若进胜道舍前有即舍名不舍体也。退失舍胜得劣。即舍名·即俱舍(文)。
  舍一者(文)遁云。得舍遍知门。从少至多明义(文)光云。此有三类。一谓无学退。随起何界惑者。舍一切结尽遍知。二从色爱尽退。起色染。舍色爱尽遍知。三全离欲退。起欲染时。舍五下分结尽遍知(文)问。起惑退。委意何。光云。惑至相。彼品善得不至生相。将现在前。名退。又云。惑至现在。名退。惑至生相现在。犹成彼品善法。何名得退。后解为胜(文)。
  舍二者(文)遁云。舍二中有二种。一不还离色染起欲缠退。二无学集遍知舍前二(文)光云。应说独觉得无学果舍二遍知。而言阿罗汉。且据声闻说(文)。
  舍五者(文)遁云。以超越人。至道类智。不得第六遍知。直得五顺下分。舍忍果五也(文)定春抄。正理论破俱舍云。应置依未至地云言。依根本地入见道者。不得欲三遍知故。应言舍二也。俱舍师会云。光云。超越之人。于五下分。虽非全得。以少从多。据名说故。言得下分(文。已上定)。
  舍六者(文)遁云。舍六。约次第证。断欲修惑尽。集遍知故。舍忍果六。应知。舍中无舍三·四·七·八·九也(文)。
  唯除得五(文)光云。理亦应除。得三得四。对舍说故。舍中既无三·四所以得中亦不说也(文)。
  成通先后(文)光云。成通初后。成中可成一·二·三·四·五·六。得唯据初。但有一·二·六也(文)。
  及从无学起色缠退亦名得一(文)正文云案次第并论意。此文应在此下言等文前。两记如论次第(文)。
  言得二者(文)遁云。先得无学集遍知时。舍前二种。今起惑退时。却还得之(文)。
  言得六者(文)遁云。谓先证不还舍六得一。今起惑退。失一得六也(文)。
永正四年(丁卯)十二月四日(酉时)抄之了。来八月相当先师英祐法印第七年。愿酬此微功。师匠尊灵速离五住二死之栖。部类含识早预灭罪生善之益而已。大法师。英宪记之。
永禄四年八月三日以英宪自笔写之。花严末叶阿阇梨净实。
  一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