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俱舍论颂疏抄卷第八(颂疏论本第八)

  寻世间品得名如何。惠云。可破坏故名曰世间者。可破坏故。释世字。堕在世中故名间。准此牒文者。颂疏可破坏故名曰世间之本在之欤。流布本无之。麟云。三界有漏可破坏故。对治故。名为世间(文)准此等释。世言破坏义。间者。三界有漏堕在破坏中故云间。有漏法无漏能治故云对治也。
  问。云可破坏。云有对治故。意如何。古抄云。瓶衣等法终破损法也。心心所不相应等法终可被对治。故有漏道一往成能治。下地断道。迁上地时被断舍。乃至无色道起无漏道时被断舍。故可对治义也(以上)。
  一明有情世间(文)宝云。就世品中。先明有情后明器者。外由内感故。先能依。后所依故。先明内果。后明外果(文)。
  一总辨有情(文)此科总别次第也。可思之论云○今次应说(文)二聚差别者。正定聚三聚别也。宝云。而有二问。一问三界体。二问于中处(云云)光云。第一明三界结前问起。于前品未已依三界分别诸心。今次应说三界是何各自界中处别有几(文)。
  列五趣名(文)五趣义如次下科。趣者。所往趣也。
  梵云那洛迦(文)麟云。言捺落迦。此云苦具。亦云不可乐。婆沙云。问云。何故彼趣名捺落迦。答。是那落迦所趣处故。是中有那落迦故。名那落迦。言那落迦者。正理云。那落名人。迦名为恶。人多造恶。颠坠其中。由如是故名那落迦趣。或近人故名那落。造重罪人速堕彼故(云云)准上两名捺落。是短声总谈彼趣。那是长声别显所有。然今章中但一名耳(文)寻云。苦具意如何(以无量苦具可责罪人。故云苦具。铁绳等生苦具也)三界义云。梵云捺落迦。此云苦器。造恶业人堕于苦器中。受诸苦故云苦器(云云)准此可思之。
  以傍行故(文)麟云。正理云。彼趣多分身横住故。或彼趣中容有少分非傍行者○新云。如傍蟹等横行名傍○婆沙问云。何故名傍生。答。由形傍故行亦傍。由行傍故形亦傍。准此即应牛马等类亦是傍行(文)。
  谓余生中○(文)古抄云。释鬼有四义。第一举因。后三约果(云云)麟云。前世为余生也(云云)光云。余生中喜盗他物习悭贪等(文)。
  私云。悭贪是饿鬼业因也。故于前世由贪盗他物者。受饿鬼报(为言)正法念经云。若人贪嫉狂夺人财。破人城郭。杀害抄掠。得财奉王大臣。转增凶暴。堕炽然饿鬼中(文)。
  又多是所祀祖宗(文)私云。于鬼种类品品也。势力鬼住山谷居灵庙。若人不归敬起灾难。故所祭祀欤。或又祭祀得所弃食饿鬼在之。今释显此类欤。
  又多希求○(文)私云。从他求遗落等食存活类欤。麟云。杂心从他希求名饿鬼(云云)又多怯劣○(文)此约卑贱形显其类也。
  孟兰盆经疏(宗密云)然鬼有三种。一无财鬼。不得食故。二少财鬼。少得饮食。三多财鬼。多得饮食。此三中各有三。初无财三者。一炬口鬼。谓火炬炎炽常从口出。由前生烧坏村栅以此求财堕地狱。从地狱出堕此鬼中。二针咽鬼。谓腹大如山。咽如针孔。谓破斋夜食。盗窃众僧之食故。三臭口鬼。谓口中腐臭。自恶受苦。以多贪名利自是非他。据此三种。宁呑铁丸不食信施。少财三者。一针毛鬼。毛利如针。行便自刺。为贪利故。妄行针灸及刺畜生。但为求财不能愈疾故。二臭毛鬼。毛利而臭。以贩卖猪羊渴烂刀剥痛楚难堪。地狱罪终堕斯鬼趣。三大瘿鬼。咽垂大瘿自决啖脓。由嫉妒于人常怀瞋恨故。多财三者。一得弃鬼。谓常得祭祀所弃食故。以罪多福少。少施多悭。弃掷之物方能惠施故。二得失鬼。谓常得卷陌所遗食故。以于现财常生悭着疑欲失者方起舍心故。三势力鬼。谓夜叉·罗刹·毗舍阇等所受富乐。类于天人。或依树林。或住山谷。或居灵庙。或处空谷。形竖而行。属于鬼趣(以上略抄)又多怯劣身心[*參](云云)私云。怯劣显身劣卑形。轻[*參]显内心粗动欤.金光明疏(嘉祥云)轻[*參]难者。谓心无主当即是散乱烦恼。若配八难。即是世智(云云)准之可知之。
  言人者(文)梵云末奴沙。麟云。婆沙问云。何故此趣名末奴沙。答。昔有转轮王。名曼驮多。告诸人曰。汝等若有所作。应思惟称量观察。尔时诸人即随王教。欲有所作。皆先思惟称量观察。便于种种工巧业处而得善巧。以能用意思惟所作事故名末奴沙(文)多思虑故(文)私云。于五趣中简余处云多欤。思虑者。于诸事思虑分别莫过人也。或又指种种事业思惟称量事欤。法苑珠林云。契经说。人有三事胜于诸天。一勇猛。二忆念。三梵行(文)义章云。如杂心释。意寂静故名之为人。此就人德以释也。以人能思断绝邪念。名意寂静(文)法苑珠林云。如婆沙论中释人名。止息意故名为人。谓六趣中能止息烦恼恶乱之意。莫过于人。故称止息意也(文)。
  言天者(文)义章云。如杂心释。有光明故名之为天。此随相释。又云。天者。净故名天。天报清净故名为净。若依地持。所受自然故名为天(文)麟云。婆沙问云。何故名天。答曰。于诸趣中彼趣最胜乐善最妙最高故名为天。有说。光明增故名天。以彼自然身光恒照昼夜等故(文)。
  或复尊高○(文)尊高者。身形胜妙最尊最高(为言)神用自在者。神通德用显也。众所祈告故者。诸人于诸天祈祷告启也。
  六欲天者(文)于五欲妙境受快乐故名欲天一四大王众者(文)四王天委第十一卷在之。惠云。王即四王众者。类非一故。即七金山日月宫四层级住者。君臣合举。旧名四王天。不得其众。四王者。东持国主。南方增长主。西方广目主。北方多闻主也(文)。
  二三十三天(文)麟云。妙高山顶四面各有八部天众。谓金刚手等。帝释居中。总有三十三处。故名三十三天也。惠云。忉利。此云三十三天。亦臣·主合立名也(文)。
  此云时分。光云。夜摩天。此云时分。谓彼天处时时多分称快乐哉(文)宝云。此云时分。受五欲境知时分故(文)麟云。言时时唱快乐者。谓昼夜六时唱乐也(文)。
  此云喜足(文)光云。此云喜足。谓彼天处多于自所受生喜足心(文)麟云。昔云兜率天是也。此名知足。一切后身菩萨咸皆生彼天中名一生(文)。
  五乐变化天(文)乐具变化天(为言)麟云。谓此天随心乐欲受用境。即自能化种种乐具(文)。
  六他化自在天(文)麟云。言于他化中得自在者。谓此天欲得受用境。便余劣天子等变化种种乐具受用也(文)。
  一等活地狱(文)光云。正理云。众苦逼身。数闷如死。寻苏如本。故名等活(文)麟云。牛头唱活故活也(文)义章云。如龙树说。此地狱中诸受罪者。各共斗诤。恶心炽盛手提利刀互相残害。闷绝而死。宿业缘故凉风来吹。狱卒咄之。罪人还活。应声即活。从此义名活地狱。多由杀生故生其中。玄赞(六云)。虚空中有大声言。此诸有情可还等活。可还等活。次彼有情欻然后起如前。苦具还受残害(文)。
  二黑绳地狱(文)麟云。一释如章。又云。谓彼有情业感铁琐状。若黑绳锯斩故曰也。又彼有情所有筋脉。悉皆化作黑绳。锯斩故曰也(文)义章云。以黑铁绳拼诸罪人。悉令断绝。故云黑绳。此地狱中苦事众多。黑绳事显故偏名之。以其先世谗谤良善。妄言·绮语·两舌·恶骂·枉杀·无事。或为奸吏酷暴无道故生其中(文)玄赞云。以黑绳拼之。或为四方。或为八方。彼既拼也。随其处所。若鋻。若斫。若斫。若削(云云)。
  三○众多苦具(文)铁绳等生苦具也。惠云。即狭名狮子头马头逼身。合党即自朋类相残害也(文)麟云。合党释义如章。又彼有情将受罪时周匝有山。一时合逼故曰众合(文)义章云。于中狱卒化作种种虎狼·狮子·猪·羊·牛·犬·一切种形。残害罪人。或复化作两山相合铁轮铁网一切苦具。治诸罪人。以众苦具同皆合会残害罪人。故言众合。以其先世多杀众生故生其中(文)玄赞云。此苦有三。两山迫二铁槽压。三铁山堕(文)又云。众合苦相彼有情或时展转聚集和合。尔时狱卒两山迫之。复令和合。置大铁槽中压之。复令和合。有大铁山从上堕(文)。
  四[号*帝]叫地狱(文)义章云。有大铁城。五百由旬。狱卒在中。或斫。或剥。或刃。或刺。或鞭。或打。或棒。或杵碎其头。或驱东西如是非一。令诸罪人发声叫唤。名叫唤狱。良以先世斗称欺诳非法断事。受受寄不还。侵陵下劣。恼诸贫苦。或破城邑。伤害剥切离他眷属。或复诈善诱诳杀之。令人叫唤故生其中(文)。
  五大[号*帝]叫地狱(文)一义章云。切苦具转重于前。狱卒于中。或驱罪人入热铁屋。令大叫唤。名大叫唤。以其先世熏杀一切穴居众生。或复系闭。坠陷深坑。令大叫唤故生其中(文)。
  六炎热地狱(文)义章云。此地狱中二。铜镬一名难陀。二跋难陀。热沸碱水涌波于中。狱卒罗刹又诸罪人投之于中。或投炭坑。或投沸灰。或以脓血而自煎熬名热地狱。以其先世恼乱父母及诸师长一切沙门婆罗门等。令其心热故生其中(文)。
  七极热地狱(文)义章云。以其先世活煮众生。或复生爓。或以木贯生而炙之。或烧山泽及诸聚落佛塔僧坊。或推众生令坠汤火故生其中(文)。
  受苦无间(文)惠云。即约自身受苦不休息或无乐间苦。即约无外乐间内苦。或更有受生及身形无间等也(文)麟云。言受苦无间者。谓彼苦具最极增上。逼害有情相续不断故。故名无间。言无乐间苦者。谓等活等七暂遇凉风时时有等流乐。以间其苦。今此中无故曰也(文)。
  一南赡部州(文)麟云。此无相当故不翻名(文)惠云。旧云。阎浮提者。提是河名。即无热池四河中一。数名拔提河。中有金。名阎浮檀金。河边有林。果大如八石瓮。新译取树名赡部州也(文)。
  此州南边有○(文)本义抄。问。此州南边有赡部树欤。答。此州北边有此树也。于今释。者。一义云。此释意述此州名南赡部州之由故。此州须弥山南边有赡部树故名南赡部州(为言)非谓赡部州在处有此州南边也。一义云。此州之中。北边南边。处处可有赡部州也。故勘圆晖释一一云。于此池侧有赡部林树高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名赡部州。或依此果以立州名。任今论文明。北边有赡部树。当卷云。此州南边有赡部树。指南边有赡部树也。故清凉大师演义抄八(上云)。若立世阿毗昙云。树在此州之南(文)。
  东胜身州(文)麟云。梵名毗提诃州也(文)。
  以牛为货易故(文)麟云。西州梵名瞿陀。此云牛货。因高树下有一牢牛。为货易处故以名焉(文)起世经云。阎浮提人所有市易。或以钱宝。或以谷帛。或以众宝。瞿陀尼人所有市易。或以牛羊。或摩尼宝。弗婆提人所有市易。或使则帛。或以五谷。或摩尼宝。郁单越人无得市易欲自然(文)。
  此云胜处(文)麟云。彼州寿命·衣服·饮食等。皆胜余方故曰胜处(文)。
  大梵天王所领众故(文)惠云。此上者约处。所在欲界上。亦有情约处胜名上。后释胜也。光云。正理二十一释诸天名云。○大梵所有·所化·所领故名梵众梵辅者。于大梵前行列侍卫故名梵辅(文)。
  广善所生故(文)惠云。广善所生。即是无寻有伺定业。又准下文修四梵福量得生也。第十八卷云。一为供养如来驮都。建卒都婆于未曾处。二为供养四方僧伽。造寺施园。四事供养。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四于有情普修慈等(文)。
  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文)麟云。谓中间禅梵王所得。以无寻故胜下。界有伺故未及上。故名中间。言最初生最后没者。谓劫初时梵王最前生。劫坏之时最后而没也(文)。
  威德等胜故(文)古抄云。威德等胜也等者。指梵辅天也。或举威德等取诸余德也(以上)于二禅内光明○(文)云第二禅也。宝云。自地天内光明最小故名小光(文)。
  意地乐受故○(文)麟云。无五识者。名意地。离下地喜贪。说名为净(文)本义抄。问。意地乐受既通染污。何立净名哉。答。意地乐受说名为净者。第三意异熟乐受说名为净(为言)非谓意地染污乐受名净欤。善法及无覆无记法。名为净地也(以上)本义抄。问。上中品障者。指上中二品欤。答。五品杂修意者。唯。就上品中分别之也。所谓一上下品。无烦天业因。二上中品。无热天业因。三上上々品。善现天业因。四上胜品。善见天业因。五上极品。色梵天业因也。故婆沙论云。杂修意是胜功德非下中品所摄。唯有上下·上中·上上·上胜·上极。故唯有五(文。以上)。
  如云密合(文)古抄云。问。既云云地。云何云如云耶。答。云是龙气也(云云)故云有下天事也。上天地云似云云地欤(以上)。
  烦谓烦杂(文)惠云。上五天皆名无烦。唯圣居。下地烦恼断名净。净身所居名净居也(文)已得杂修上中品定(文)杂修静虑事。如第二十四。古抄云。依五品杂修定生五净居也。立品者。上下·上中·上上·上胜·上极品(以上)故名无热(文)麟云。或令生下烦恼名热。此初远离得无热名。或复热者。炽盛为义。谓上品杂修静虑及果。此由未证故名无热(文)。
  余品至微(文)惠云。有上极一品定障。名余品也(文)。
  故名净居(文)光引正理云。离欲诸圣。以圣道水洒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或住于此穷生死边。如还债尽故名为净。二者所住故名净居。或此天中无异生杂。纯圣所止故名净(文)。
  言除无想天者。麟云。正理云。无想天即广果天系业果故。不应别立为一天处。然梵王是一。要依同分立。天处名非一梵王可名。同分故与梵辅合立为一天处。高下虽殊地无别故(文)。
  更无别地(文)萨婆多宗意立十六天。不立大梵无想一地。同处无别地故也。
  不别身形寿量皆不等(文)神云。然梵众天寿量半劫。身量亦有半逾缮那。至梵补天寿量一劫。身量一逾缮那。又至大梵天寿一劫半。身量一逾缮那半(文)。
  与广果天身寿等(文)寿五百劫。身五百逾缮那也。
  因果别故(文)古抄云。广果天业(有心定)果(有想)无想天业(无心定)果(无想)因果俱以有心无心为别也(以上)。
  无色界都无处所(文)本义抄。问。既云空无边处等岂无方处耶。答。若色界天上别有无色界天者。可云无色界有方处。而色界天上别无无色界天。故云无色界中无有方处也。但于空无边等之处言者。以众同分及与命根名处。非方处名处也(以上)。
  一空无边处天(文)二十八卷云。谓修定前起加行位。厌色境故作胜解想。思无边空加行成时名空无边处(文)。
  于过去修得定处中有起(文)无色没生欲色界时。彼中有起在处。光二释在之。今释当光初释也。光云(初)释言是处者。于欲色界随其所应得彼定处(文)此释意任论现文也。论上标。谓于是处得彼定者。下云。命终即于是处生故述。即于是处中有起故。是处之言无诤可指上。谓于是处之是处见。可思之惠云。准疏释即于过去得定处中有起。此释恐非。应是无色界死处中有起名即于是处。若取得定处。岂无色界生经二万劫等无行动等也(文)寻。光第二释如何。光云。复从彼没生欲色时。即于应所生处中有起故(文)此释当生所起中有(为言)。
  无色无身○(文)惠云。问。若尔欲·色界心等。何故不依同分及命耶。答。无色同分命强。从胜定生能伏色想。若欲色界身胜。心依身转也。又欲色界同分及命。此二依色转。无色同分及命自相依。欲色同分命不相依者。以二劣不如无色也(文)相依者。命根依同分。同分依命根也。
  界是总名(文)光云。言界者。或是持义。或种族义。界者。有三义。一族义。族谓种族。谓三界系法不同各有种族也。二持义。持谓任持。三界法各自任持不相杂乱。三性义。性谓体性也。三界一一各有自体性故。可思之。义章云。经名为界。亦名为性。界别名界。性别名性。诸法性别故名为界(文)神云。又二十居止是欲之界名为欲界。此界力能任持欲。欲从所持为名。故名欲界。色·无色界约义而辨。应知亦尔(文)。
  欲所属界○(文)此是论初解也。光云。欲是能属。界是所属。能所合论故名欲界。以欲强故且别言欲。即以别标总界也。如人所属县。人是能属。县是所属(文)论下文云。又欲之界名为欲界(文)光云。第二解约依主释。此界是欲之界。故名欲界(文)初解第六啭依主释。第二解第七啭依主释也.
  如言胡椒饮(文)光云。饮中有胡椒名胡椒饮。环上有金刚宝名金刚环。具足应言胡椒所属饮金刚所属环(文)宝云。如饮中胡椒属饮义。镮上有金刚宝。金刚属环义。由此饮名胡椒。镮名金刚(文)。
  名之为欲(文)惠云。贪心名欲。境非是欲。能生欲故名欲界。色界色胜。不能生欲。不得名欲。五蕴名界。欲属此五蕴。或界能生欲名欲界。色·无色界准此释(文)。
  如经颂言(文)宝云。此颂是舍利子对外道说。外道计。欲是外境也。佛法言欲即是贪也。第一句非外道。第二句述自宗。后两句释非境因也(文)。
  世诸妙境(文)光云。问。何故名妙。答。如婆沙一百七十三。一解云。复次诸欲下贱。而贪欲者分别增益取为净妙。故说为妙。问。何故但言五欲妙境。不云法耶。答。如婆沙云。意所识法。何故不立妙欲耶。答。皆是爱所缘者立妙欲。意所识法有非爱所缘故不立妙欲(文)。
  邪命外道(文)神云。尼揵子[亻*杲]刑邪命外道。诘尊者舍利子(文)。
  舍利子事。惠。梵云舍利弗咀啰。今言舍利弗讹也。舍利弗此云鹙。即百舌鸟。是母名。咀啰云子。以母辨才如鹙鸟。此是彼子故以名焉(文)。
  苾刍事。惠云。苾刍此云乞子。旧云比丘。西国草。具五义四德。五义者。一此草未生。诸草竞生况佛未出世外道皆与。二此草生已诸草皆灭。况佛出世外道投佛出家。三此草生已掩诸嗅气。况佛出世所至之处止诸恶事。四此草不致旋岚猛风倾动。五此草不致粗垢染污。况佛破戒垢不能染污。四德者。此草香气远腾。二引蔓滂布钧锁相连。三此草伺日倾。四此草如来涅槃悉变自。苾刍具前五义四德取草名也(文)。
  一三界一多事。论云。三界无边如虚空量。虽无有始起有情。无量无边佛出于世。一一化度无数有情。令证无余涅槃界。而不穷尽犹若虚空(文)。
  一世界横竖事。论云。当言傍住○不说上下。有说亦有上下方。余部经中说十方。故色梵上复有欲界。于欲界下有色梵(文)光云。说一切有部。答。说有八方世界傍布。经中既说四方。不上下。明知傍布。经说四方摄四维也(文)有说亦有上下二方(文)。
  一日月所照事。光云。一日月所照名一世界。千世界有一梵王。梵王通为千世界主(文)。
  一离欲通局事。惠云。问。若离此欲界贪。诸欲界贪皆得永离否。答。皆得永离。以同修欲界故也(文)麟云。若发神通。但往自界不往他界(文)。
  于中地狱等(文)惠云。于中地狱等者。前明三界。通外器·善·染·中有。今五趣狭。唯取异熟无记五蕴有情为体。故言于中(文)。
  谓前所说地狱○(文)问。阿索罗何趣摄耶。光云。婆沙一百七十二说阿索落。有说是天趣摄。如是说者是鬼趣摄也(文)评家意鬼趣摄也。阿索罗者。其性谄曲憍慢无入正性离生。若天趣摄者。宁无入圣义耶。
  若通善染趣便相杂(云云)本义抄。问。婆沙有说意。会趣杂乱。惠云。若以成就则有杂乱。若以现行则无杂乱。谓地狱趣于地狱趣业烦恼成就亦现行○(文)如何。答。未得其意。于他化自在天等造地狱等业之时。可起彼业能润烦恼故。设虽约现行争可遁趣杂乱过哉。难云。三界体广通善染。五趣体可同之。答。光师所引婆沙论中云。然由烦恼界有差别。由异熟蕴趣有差别。是故趣体唯是异熟(文)由烦恼系传论三界差别。故三界体虽通善染污无界杂乱过也(以上)古抄云。趣所往故不摄能往善染业也。界分齐义。故于欲界有三界业。随应可摄三界也。
  第三明七识住(文)七识注。义章云。五阴之中色想行。为识所依故。名识住。住义如何。依如毗昙心王之体。依于同时色受想行故名识住(云云)又云。七识住者。如经中说。何故说者。为破外道别计故也。有诸外道计识为我。释善而居佛为破之。故说识住非我住也(文)别计者。五蕴各别计我也。又云。此之七处心识乐安故名识住(文)又云。问曰。何故不名受住想行住等。偏云识住。释言。住义理亦应通。但识是主故偏说耳(云云)本义抄。问。以识蕴可为七识住体耶。答。可为七识住体也。付之识所乐住名七识住。而以识望识之时。不可有乐住之义。何以识可为识住体耶。是以论云。四识住当知四蕴唯自地(文)以识不为四识住体欤。答。以识可为识住体也。但以识望识于无乐住义之难者。于生处所摄异熟五蕴。不别分折。总生喜染之时。缘五蕴义边名七识住。故识乐住识之义可有也。光释云。于契经中虽有是说。而于生处所摄五蕴中不别分折。总生喜染缘识义边名识食。缘五蕴义边名七识住(文)次于四识住例者。立七识住。由与识为因为果。展转相资。识随乐住之义。前后念识相望之时有此义。故以识立为七识住体。立四识住。由与识俱行亲近和合能为助伴之义。以识望识无此义。故以识不可为四识住体也。
  于三界及五趣中○(文)惠云。七识住更狭。于五趣中。取人·天二趣少分为七识住。故云即于三界及五趣中也(文)。
  如其次第(文)光云。即于三界五趣中从下至上。如其次第识住有七(文)状貌异故(文)论云。言身异者。谓彼色身种种显。形貌异故(文)宝云。种种显状貌者。青黄等异。种种形状貌者。长短等别(文)。
  言由身异者约体言有异身者据成就(文)光如今疏。麟云。约体者。谓约彼此长短等色体以明也。据成就者。谓长短之人各自成就长短之色也。此同旧(文)惠云。由身异者。约众多有情各各体类异故。或有异身者。约各各成就一身(文)宝云。彼由身异即是别指色身。或有异身即是总标假者(文)麟云。正理师云。彼由身异者。就依主释身之异故。或有异身者。是所有义就有财释(文)。
  言由想异者约体(文)光如今疏。光云。言想异。三想不同。言苦等想。约相应受分成三种。若在欲界具有三想。若在初定除苦有二。彼由想异。约体以明。或有异想据成就说(文)宝云。欲界人天三受互起。名为想异。初意中除其苦受。彼由想异别指想心。或有异想。总标假者(文)。
  同想一因(文)光云。正理二十二云。岂不梵众言我从彼生。而大梵王言。我能生彼想即有异。如何言一。此责非理。梵众梵王同执一同而生想故。或缘所化想是一故。解云。同执一因。同缘所化。想无别(文)故与此论意同。
  大梵王身○与梵众不同(文)本义抄。问。第二识住身异者。初静虑三天相望。论身异义欤。答。当处相望论身异义也。付之。今论云。大梵王身○与梵众不同故名身异(云云)如此文者。初静虑三天相望论身异义(见)如何。答。光法师释。第三身一想异识住云。言身一者○(文)如次下所引。此则第二静虑名身一。既当处相望论之。准彼思之。于初静虑名身异。当处相望论之云事必然也。但于论文者。光释会云。言身异者。梵王梵众其身各异。故名身异。此文且以大梵对梵众明身异。梵补梵众当处相望身亦有异(云云)难云。自本当处相望论身一异者。设虽一往何论中以大梵王望梵众明身异义哉。是以于第二静虑第三静虑。异天相望。假不论身一异哉。答。梵王梵众王臣相杂一处与住故。异天相望且论身异也。第二静虑第三静虑全无此义故。假不明三天相望论身一异之义也故。惠晖释如次下引之(以上)本义抄。
  彼诸梵众初见(文)有差别故(文。以上可见之)宝云。正理论云。谓诸梵众初下生时。见大梵王威光赫烈。虽怀敬恭欲往亲承。威光所逼未果前诣。于兹荏苒遂致多时。后励专诚预近瞻仰。到已皆共作是念言。我等曾见乃至广说。谓彼近见大梵王时。便能忆知先所见事。后能了达众下生前独有梵王及心所所愿(文)此释意云。诸梵众从极光净天没。初生梵众天时。见大梵威光。遂经多时后亲近之。能忆知初受生时先所见事。复起宿住通。了达梵众未下生前。大梵王独起。当令谓有情生我同分内之心愿(为言。以上)。
  亦摄小光净天(文)正文云。净字剩欤。
  彼天显形○名身一(文)惠云。问。初定亦有三天。如何即言身异。答。以梵辅与大梵同一地摄。臣主相依胜劣有殊。故言身异。二定三天各别地无有臣主。自他论之即各不别也。又此三天显色光明不相妨碍。即一身形三天大小即别也。光云。言身一者。无异因感其身。是同故言身一。若望同地三天。上下相望其身亦异。而言身一当处相望。故正理二十二云。彼天中无有表业等为因。所感差别身形故。云身一即形显等同处。诸天相无别义(文)。
  乐非苦乐二想(文)麟云。问。二天喜受。如何名乐。答。三受明义。喜亦名乐。问。乐等是受如何名想。答。受想相应说名乐想等(文)。
  又云。问。既取五蕴。何独言识。答。以识强故从强立目(文)。
  身想一(文)麟云。问。岂不此天亦有近分中舍。何言想一。答。彼乐寂静恒无厌时。不入近分舍故。不同二禅喜受扰动有厌入舍也(文)惠云。经部问。第二定厌根本喜起近分舍。即言想异。第三定厌根本地乐起近分舍。如何乃言想一。答。二定喜粗动有厌时。即起近分舍言想异。第三定未寂静凝然故无厌时。不起近分舍。言想一也(文)。
  由二善想(文)宝云。初静虑中言想一者。是戒禁取故言染污。第二静虑是定心故名为善想。第三定中受异熟乐。无厌舍故名为想一。无记想也(文)麟云。谓是善定心相应受故(文)。
  无想事(文)麟云。无想果也(文)。
  有顶昧劣故(文)第二十八释昧劣故立名云。立第四名。由想昧劣。谓无下地明惠胜想。得非想名。有昧劣想。名非非想(文)。
  明九有情居(文)九有情居。义章云。九众生居如经中说。何故说者。为破外道想计故也。有诸外道总计众生以为神我。释善而佛为破之故。说斯九是众生居非我居也(文)因兹复说(文)想计者。五蕴和合有想御我计之也。宝云。九有情居非经所说。因释经中说七识住故。便释故(文)可准之。
  兼有顶天及无想处(文)宝云。此二不立识住者。以有怀识法故。识昧劣故。云非识住(文)义章云。问曰。向前七识住中。不说无想及非想处。今此何故通说为居。释言。此处残害心识。故非识住。不灭众生。是故说为众生居也(文)。
  明四识住(文)问。四识住中可摄中有耶。答云。可摄中有也。
  释曰(文)此一段有五门。一标名释相(四识住者标名也之下)二辨体门(当知四蕴者辨体也之下)三就地分别(自地者之下)四简别门(说独识非住者之下)五同异门(有漏独摄者下)。
  如经言识随色住(文)住者所依着之义也。论云。识所依著名识住故(文)光云。此自地自身有漏四蕴。是识所依。是识所著所依。谓识俱生依同时助伴令识起故。最极亲近故名为依。非要是识所依根故方名所依。此所依言显亲由藉义。所著谓识所著境。通俱不俱。引识起故。诸有漏识随于爱力。依著于彼。有斯二义。故名识住(文)本义抄。问。以与识同时受想二蕴。为所著义可有耶。答。不可有此义也。心法现起之时不缘同时相应法故。以与识同时受想二蕴为所著义全不可有也。由所依所著之义。总以色等四蕴立四识住之时所依之义。广亘同时色等四蕴。所著之义狭。限同时色行二蕴也(以上)本义抄。问。立四识住必由同时相望欤。答。必由同时相望也。与识同时色等四蕴。与识亲近和合。由藉能为助伴立四识住。故必由同时相望云事必然也(以上)。
  若于他地无爱摄受故(文)光云。以爱不缘无漏异地法(文)义章云。若依毗昙。要当地法望当地识说为识住。异地则非。粗旧别故。若如是者。依下地身起上心时。下地之身应非识住(文)。
  总说一切有取诸识(文)麟云。谓有漏识能取三有名为有。取以简无漏识○(文)神云。犹如良田。总说一切三界五趣。有漏取识犹如种子(文)。
  通恶趣等故(文)光云。于地狱中爱自身。或贪乐等。故于地狱亦有识住(文)。
  及有顶天中有受等四蕴(文)四识住摄中有。今疏释移论及有顶中除识余蕴之文。故可训及有顶天中有受等四蕴也。中有不可得意(以上。本义抄)或本中有有字无之。
  明四生(文)惠云。四即数。生谓生类。诸生不同不过四类。或多生类故名众生(文)。
  于中○标数(文)宝云。正理论云。前所说界通情非情(此即界宽四生狭也。云云)此一段有四段。一标数。二列名。三约五趣明具不具(人傍生具四ノ下)四明四生胜劣(论云一切生中下可知之)。
  卵生胎生○(文)麟云。先列四缘云。一所依处(文)余如惠所列。惠云。先列卵生者。具四缘。一卵壳。二胎藏。三蕴气。四染处。胎生三。除前一缘。湿生二缘。除前二。化生一缘。除前三缘(文)。
  解云世罗此云山(文)或本此云大山(文)光云。世罗唐言山。邬婆世罗唐言小山。近山生故以山为名。大小不同。以小标别。兄弟二人皆阿罗汉(文)宝云。小者。名邬婆世罗(此云小山名小世罗)大者。名世罗(但名山也云云)准此等释。今疏大字无本宜欤。
  近山生故(文)神云。谓如世罗邬婆世罗。生从鹤卵。世罗翻为大。邬婆世罗翻为小山。鹤鸟于山边生二卵。卵出此二人。故从山为名(文)。
  是二月星名(文)麟云。谓春二月万物生长。今此夫人生长功德。故取为名(文)惠云。二月星能长养万物。毗舍佉长养善法。故取星名。西方十二月。皆取星名也(文)。
  星弥伽罗长者儿妇(文)毗舍佉夫人弥伽罗儿妇也(为言)。
  般遮罗王(文)光引婆沙云。般遮罗是地名。唐言执土。此王从地为名(文)。
  王抱入宫(文)宝云。王抱入宫。告谁能养。诸宫皆各言。我能养也(文)。
  旧云顶生(文)仁王经所说此也。惠云。布杀陀此云诤住(文)宝云。旧顶生王者。此从生处立名。非本号也。此王长大为金轮王。能破修罗。欲侵天帝释位(文)神云。如曼驮多。此云持养。其父怄布沙池王。久而无子。后于顶上生肉胞。从胞中生子。形貌端正。父王取置掌中。告后宫曰。谁能持养。宫人皆言。我能持养。从此为名云持养(云云)。
  遮卢此云髀生(文)光云。遮卢唐言髀。邬婆遮遮唐言少髀(文)宝同之。今疏髀生生字不审也。神云。此三代王。即是祖父孙。次第为转轮王(文)。
  鸽鬘如鸽飞出(文)光二释在之。初释如疏。次释云。或生已后鸽恒随逐。王重如鬘。故以名焉(文)宝同之。
  庵罗卫女(文)宝云。庵罗卫者。是树名也。有一女子。从此树生。名庵罗卫。或从果生。或从花枝生也(文)光同之。本义抄。问。四生人俱可入圣耶。答。光引正理论云。此四生人皆可得圣(云云。以上)。
  解云此云顶瘿(文)古抄云。顶瘿者トツサカノ事也。金翅鸟ニトツサカノ有故也(以上)。
  此云妙翅(文)麟云。妙翅者翅色殊妙具色故(云云)惠云。瞻部州北有铁叉树。妙翅鸟欲食龙时。先坐此树。投身于海。以翅拨水而取食之。化生鸟食四生龙。胎生鸟食三生龙。湿生鸟食二生龙。卵生鸟即食一生龙。不能食前三生龙。以已劣故也。问。化生龙死无遗形。如何鸟食。答。有二说。一云。以不知故食。不除饥。亦有何失。一云。呑龙龙未死亦除饥也(文)麟云。此鸟有四生具大威德。身量广大。两翅相去三百六万里(文)。
  鬼胎生者(文)光云。鬼化生可知。胎生难知。故引颂证(文)。
  论云一切生中(文)光云。一切生中至何生最胜者。此下第二问答○就答中。一明现益。二明后益。此即现益略有四种。或引释种。或引余类。或引同类。或复止谤。故受胎生。有余师说至即无所见者。此明后益(文)宝云。答中有二。一为利益。二为止谤。此即前也。就中有三利益。一引亲眷属令入正法。二为知是轮王种。三为令眷属修行正法○有余师说○述异释也(文)。
  应言最胜唯化生(文)光云。亦有地狱受劣化生。据总相说。故正理云。应言最胜唯是化生。支分诸根圆具猛利。身形微妙故胜余生(文)。
  中有已起不名生者(文)宝云。虽生与起名异义同于四有中立生名者。谓于当来所应至。建立生名。非于余位。由斯中有名起非生(文)惠云。问。生之与起名异体同。中有已起。何不名生。答。体虽无别。约位有殊。生即昧故。中有名起。不名生有也(文)中有唯天眼见(文)光云。中有昧劣虽天眼见非肉眼观。故不名生。生位分明肉天眼见故得生名(文)。
  第七明中有(文)问。经论中明四有。今何唯明中有耶。答。生有等其相易知。中有其相微远难知。故明中有显余欤。况中有之有无部计各别也。依教理证立有中有。问四有如何。义章云。一者生有。二者死有。三者本有。四者中有。报分始起名为生有。命报终谢名为死有。生后死前名为本有。对死及中故说为本。两身之间所受阴名为中有。
  二趣中间(文)宝云。前趣死后后趣生前二趣中间故。中有两趣中故。名之为中。四有一有摄故。名之为有。中即是有故名中有(文)。
  释曰前六句(文)光云。前六句理证。后两句教证。就前六句中。初两句正立理。次四句遣外疑。次四句中。第三句释第一句。第四句释第二句。经之一字通显多经。于此颂中既破像实。明知论主以经部义破。虽复意破异部无中有。亦兼显说一切有部像色非实(文)惠云。质像者。质望像续生。即有间也(文)惠云。别色生者。像色离本质别名别色。此色是假(文)。
  论有四义释○(文)麟云。像实有不成者。此总破。一处无二并已下别破。破中有四(文)光云。别破中有四。一约镜像同处破。二约二像同处破。三约影光同处破。四约近远别见破(文)宝云。此无二并总有四释。一镜像色别无二并。二两岸像色无二。三影光别无二并。四月像镜面无二并(文)惠云。一镜实色处更有一实像色生。镜面色与像色各依四大。故知像色似有也。二于水处两岸色形。于水中现名二也。三影中之镜。镜中光色。既与影同处生故。光像色似有也四释人面及日二像于镜中现。亦有释。面即镜面即空。像即月像此即远。一处初镜次水。次影。明镜为一处也(文)总立破意云。大众部立无中有。经部萨婆多许有中有。萨婆多谈像色实有。经部云像色非实。故论主依经部义。破大众部无中有义。急破萨婆多像色实有义也。论主所付四难。显宗论会之。寻。显宗论会通意如何。答。会镜像同处难云。镜与像色俱有对法故必非同处。而像色极清妙不能掩弊所余诸色故。镜与像色极相邻近故。谓同处实非同处(为言)次会二像同处难云。水上像色极清妙故。虽处邻近不相掩蔽。见缘合者同时能见之。不见缘合则不能见之。极邻近故谓为同处实非同处(为言)次会影光同处难云。镜中所现光影二像非实光影。故虽同处现而不相违(为言)次会近远别见难云。空界色与月轮同于镜面现影像时。彼所现影像与本质相同。故本质远者影像远见。本质近者影像近见也(为言以上本义抄引显宗论注趣如此)。
  依异大故(文)宝云。镜面色别四大造。体定对碍。云何一处二得并。故知无像(文)。
  又狭水上(文)麟云。谓狭水处但可容一岸之影。今既二影重现故知见假。以无一人能见二影故。言互见。即东岸人见西岸影。西岸人见东影(文)。
  又影与光(文)光云。影光相违。未曾同处。然镜影中有光像现。不应于一镜面上影与光像二色并生。既二并生故知像非实(文)麟云。如将镜置屋管下。即有外之光像现于镜。而屋下即影也(文)。
  第四云或言一处○(文)寻。此是引论文也。而论文何牒颂文耶。
  镜面月像(文)光云。见镜即近。见像即远。如观井水(文)今疏异此释欤。惠云。见人面及月二像。于镜中现。亦有释。面即镜面即近。像即月像此即远。一处初镜。次水。次影。明镜为一处也(文)麟云。准此取镜面非人面。新旧意同故。旧云。见镜则近见像则远。新云。若谓像色镜面同处。故知并取镜面也。详疏人面及月像为二。以言于一镜处有月面二像也(文)神云。镜面月像谓之为二。如镜面上看于月像。镜面近见月像远见。近远不同故言别见。镜面之上远看月像。如在井中远观井水(文)。
  故知诸像○(文)宝云。论故知诸像于理实无。总结上也(文)光同之。
  又论云然诸因缘○(文)光云。然诸本质镜等因缘和合势力而有像现。令如是见非有似有。实见之时还见本质。尔时观像如何能见本质。以诸法性功能差别难可思议。所以得见(文)此意云。本质镜等因缘和合之势力故。虽谓有像色现令如是见。像色是非有似有现故非实见之。实见之时还见本质。以诸法性功能差别难思议故。虽向像色还见本质也(为言。私云。还テ见本面者。眼光ニ照サレテ我カ本面ヲ见ル云意也)惠云。镜面等分明照人镜。烁人眼光人镜。故自见面也(文)。
  唯从镜中(文)惠云。若质已灭唯镜中有像现。即是得相续。既质在唯镜中便有像现。质像本类各别故。知不是相违也(文)。
  又像与本质(文)前释约体类各别。释非一相续。此释约俱生道理。释述非一相续也。可知之。
  生有起唯一缘也(文)光云。即现生有唯一死有为缘。无别胜依。故喻非等法。亦不可说精血等缘为胜依性。胎生可尔。化复如何(文)。
  引教证也(文)论长行出数经证。光云。第一七有经。第二健达缚经。第三尝马族经。第四不还经。第五七善士趣经(略抄之)正文云。不举七有经。但举健达缚等三经违论及光记(文。以上)。
  入母胎者由三事(文)麟云。言母身调适者。谓身心悦豫离干湿等疾。二交爱和合者。谓俱起淫爱。此中意取第三。证有中有(文)。
  有五不还(文)二十四卷云。行于色界五种那含分成九种。且总为三。一者中那。二者生那。三者上流那。有行无行皆色生也。得涅槃皆生那摄。此三名三(文)又云。中那谓欲界没中有。中那涅槃。生那者。色界生已那涅槃。有行那色界生已长时加行方那涅槃。无行那色界生已加行懈怠那涅槃。上流者是上行义。于色界转生上那涅槃(文。取意)。
  又经说有七善士趣(文)二十四卷云。中·生各三。上流为一。经依此立七善士趣。趣是行义。唯此七种皆行善业不行恶业。又此七种皆往上界不复还来(文。取意)。
  如札火小星迸时(文)麟云。札江(争肢反)江南谓斫削木片为梯(䏲音)开中谓之札。迸者(班孟反)谓散走(文)。
  初善士亦尔(文)惠云。如初定去欲界有二百五十六万逾缮那。分为三分处。色中有行劫八十万逾缮那。方入涅槃时。处皆近二三善士皆准此释(文)。
  嗢陀南伽陀中说(文)法救大德所集颂也。光云。嗢陀南此云集施。伽陀此云颂。佛集要义为颂施诸有情。故名集施颂。圣谓圣人。贤凡夫(文)宝云。顺解脱分已上名贤。见道已上说名为圣(文)。
  再生(文)光云。波罗门名再生。初生名一生。后受波罗门法复名一生。故受法已。名曰再生。如苾刍。亦名再生。谓初生及受戒(文)。
  胎外五位(文)古抄云。一婴婉(自一才至七)二童子(自八至十五)三少年(自十六至二十)四盛年(自二十一至四十)五老年(五六十以上)神云。真谛师云。从出胎已去至三岁名婆罗。婆罗翻为嘤孙。从四岁至十五岁名拘摩罗。拘摩罗翻为童子。从十六至四十名诱婆。诱婆翻为少壮。从四十一已去至百岁名体婆罗。体婆罗翻为老。从最后一刹那将死之时已去中阴。最后死一刹那名为摩罗那。摩罗那翻为死(文)。
  琰魔王(文)光云。此诤息。谓犯罪人不自知过。于苦不忍违拒狱卒。更造过非。由王示语便知己罪。意分而受息诤。息罪皆由王故。故名诤息(文)。
  一极善极恶中有有无事。惠云。问。如调达生身入地狱。有中有不。答。有中有。由极恶业顺现受果。不待命终。非是生身便入地狱生身至余处。死方受中有。入地狱受生。若将生身便入地狱者。五趣之身即有杂乱失。既极恶许将此身便受地狱身。亦应极善便将此身受净土生。既极恶亦同善。有中有也(文)。
  永正九年申七月十五日抄之毕。
  于时佛欢喜日。僧自恣日。勤不迁时。法久送年矣。
  大法师英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