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俱舍论颂疏抄卷第十二(颂疏论本第十二)

  折诸色至一极微(文)麟云。若准大乘。无实。但是觉惠分折。以为极微。此是识心所变。非积小成。若小乘中。说有实极微以成大色。折其大色至不可折。名一极微(云云)惠云。大乘粗色实有。以顿变故。折至不可折。假立极微。经部细色实有。粗色是假。以聚细色成粗色故也。有部粗细二色皆实有(文)又云。谓折诸色者。有部虽无独住极微。以惠分折。即是大乘折色明定(文)。
  分折诸名(文)惠云。从三十二字折至一字。名字极小。须臾至一刹那。名时极小。虽一字有多极微。今取不相应中字不取墨字。以是色故不取也(文)。
  众缘和合法得自体(文)光云。现缘合法得自体顷。即便落谢更不经停。名一刹那。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名一刹那。诸法实无行动。相续道中假说动故。对法师说。如文可知(云云)宝云。答中有二。一述经部答。二述有部答。经部答有二。一法先无体。是未来。得体已灭。过去。得体未灭。名为现在。即此得体未灭之顷。名一刹那。或有动法。度一极微。名一刹那。极微处量促。刹那时量促。若度二已上极微。名一刹那。刹那即有前后。非时极少。若度一极微。经二刹那。即极微量有分。极微非极少。由此故说度一极微名一刹那(文)本义抄。问。就第二师义。日轮行度一四天下之间。是一日一夜之时分也。寻一四天下周围量。三十六亿二万三百五十逾缮那也。所有极微。其数几许。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以行度一极微。为一刹那量者。所经刹那。随难称计。而任百二十刹那为怛刹那量。腊缚此六十。此三十须臾。此三十昼夜之处。思一日一夜之刹那数量。当六百四十八万刹那。依之宝云。日夜刹那。唯有六百四十八万(文)若尔。行度一极微为一刹那量云义。不肖百二十刹那为怛刹那量等之理耶。答。宝法师释此事作二释。第一释云。一日夜刹那与此刹那不同。日夜刹那唯是算数之法。如此秤尺寸量。极小之名。无佛法时。此数常定。此生灭刹那。即是诸法生灭之量。经部云。是诸法得自体顷。有部即是取果之顷也(文)此释意云。日夜刹那与生灭刹那。彼此自本各别长短不同也。时极小刹那。是诸法生灭刹那量。一日一夜之间。所有刹那数量。不可称计。日夜刹那。是算数譬喻之所及。更非时极小刹那云也。第二释云。二释时之极小名一刹那。是数量时之名也。即是极小名一刹那。极多名劫等。刹那非不更有细分。劫非更无有多时。应更思之(文)此文意云。日夜刹那·生灭刹那。同是刹那名言所摄也。本以时极多虽名劫。其劫中如非无大中小不同。本以时极小虽名刹那。其刹那中。亦可有细分长短不同。故彼此更非相违云也(以上)。
  今且辨前逾缮那等(别问文)正文云。今且辨前等者。是答。何为别问耶。故光已知下。为结前问起。今且以下为答(以上)宝云。微显细聚。此微眼见色中最微细也。应知但为天眼·轮王眼·后有菩萨眼所见(文)。
  极微为一微量(文)惠云。梵云阿㝹。此云微。天眼·轮王眼见也。菟毛细滑尘小。牛毛国贼尘即大。极微相续。皆言七者。四面上下。六方兼正成七也。杂心名铜尘。古论名铁。应知。铜·铁·金·银皆名金也。一肘一尺八寸。计五百弓。有三千六百尺。五尺为步。三百六十步为里。成一俱卢舍。二里也。逾缮那。旧云由旬。此云合也。应也。谓法合应尔。四十八里也。取十六里。从极微积成。若四十或八十里。无本积成也(文)麟云。三节为指者。是竖三节。如今人指。所以颂中不记者。论云三节为指也。世所成极故。于颂中不别分别。一弓七尺二寸者。新云。古时一弓有八尺者。即古寻。今时六尺已下。即六尺步法。然今多用五尺步法也。无喧杂者。谓是人牛声不及处。疏计二里者。以五尺为步。三百六十步为里。故成二里。或曰。一鼓声间。计为五里。与此论不同(文)正文云。四肘为一弓。谓寻。竖积五百弓。为俱卢舍(乃至)一弓七尺二寸(云云)。
  一解尘向金上(文)麟云。如上所引此释应寻。然光云。一肘有一尺六寸。四肘为一弓。一弓有六尺四寸(云云)古云。金尘假令微细隙孔。其孔口ニハマリテアルホトノ尘也。第二解。彼孔ヲトヲリ过ルホトノ尘也(为言)光云。尘于金中往来不障。故名金尘。又解云。积微至七方于金上住。故名金尘。水尘两释亦尔(文)。
  刹那百二十为一怛刹那(文)惠云。一腊缚有七千二百刹那。一须臾有二十一万六千刹那。一昼夜有六百四十八万刹那也(文)。
  六月减夜(文)麟云。但言夜减。兼亦摄昼。十二月中。六月减夜。即同此方六月小也。言一月半已度者。谓三际中各前一月及第二月前半已度也。所余事半月。即是第二月后半也。各于此时缺一日也。然此方亦有并大及润月等。旧云。论主所以不广明诸历数者。恐人耽着邪命自活故(文)。
  一月半已度(文)私云。十六日未半山度云。古云。于十二月中。六月减夜。六月不减夜。次第ヲ云ハハ。大月次ニ小月アルヘシ。谓一月者。大月大月不减夜。三十日也。半已度者。次小月中前十五日也。所余半月者。小月中后十五日减夜(为言。以上)光不广明诸历数者。广分别历数法者。能学人耽着阴阳岁学。恐邪命(为言)问。何故减夜耶。答。日行度百八十路。若本路ニ回合回合。如[釒*盡]的ナヲハ。减之无用欤。而日月行度不尔。ツツキテ回ル样ニ。路ニ小分长短出来。四季季节可相违故。是为作合。减夜润月ヲ设也(以上)准麟记。润月汉土ニ初云。
  释曰劫有四种(文)私云。一坏二成(文)住空坏成摄(云云)
此一段为三
  初明四劫二
  初标四劫
  次明四劫文有四
  第一明明劫三
  一标坏劫量
  二别明坏劫二
  初释坏劫量
  次明四种别文四
  一释趣坏——次天趣坏 次人趣坏 次鬼畜坏 次地狱坏
  二界坏
  三有情坏
  四外器坏
  三总结坏劫
  第二明成劫
  初标成劫
  次别释成劫四
  一明成次第
  二明成相
  三明成外器
  四明成有情
  第三明住劫有五
  一明住次第
  二明初唯减
  三明中间十八有增减
  四明后一劫唯增
  五总结住劫
  第四明大劫
  第二明劫体
  第三明三劫无数
  问。何故四劫中不说空住耶。光云。解云。以坏摄空。约中辨住。故不别说。又解。约中辨住。空无别体。颂中类显。又解。以坏摄空。以成摄住(文)。
  坏有二种一趣坏二界坏(文。一约五趣辨有情。二约界辨欲界有情坏。为言)私云。此两重二种坏。出神泰释。光记云。文显可知(文)无别释。宝记。今两重二种。直为四种。第一趣坏。第二界坏。第三有情坏。第四世间坏。可见之。神云。然坏有二种。一约趣辨坏。二约界辨坏。复二种。一内有情坏。二外器世间坏(云云)准此疏。今疏或本。界坏复有二种(云云)此界坏言无用欤。今两重二种者。总别为异。谓初别欲界五趣坏·欲界有情坏为二种。后总三界内有情坏·三界外器坏为二种也。上所注科文。准宝释注之。可见之。
  若时地狱有情○(文)神云。若时地狱有情命终。以是人寿八万岁时。轮王出世。十善化物不造十恶时。坏劫故。无复新生地狱趣者。为坏劫始。乃至地狱无一有情。尔时名为地狱已坏(云云)本义抄。此若时地狱有情○为坏劫始(文)今此地狱者。唯可限无间地狱也。今论释成劫相云。若初一有情生无间狱。二十中成劫应知已满(云云)以成劫满。思坏劫初。地狱无新生有情。为坏劫始者。唯可限无间地狱也。此则准法尔后坏必最初成之理思之。最初坏处。最后可成也(云云)。
  引并他方事。古来两义也。一义云。约未堕有情论之也。设虽业力不思仪。于已堕有情。何可有引置他方之义耶。今论云。若时地狱有情命终无复新生。为坏劫始(云云)宝云。应生不生。名为坏劫(文)约未生有情(见)但神泰释。容受报未尽之者。引置他方地狱云也。更非约已堕有情论引置他方之义也。一义云。有情业力不思议。受报义方差也。虽已堕有情。有受报未尽者。何无引置他方义耶。神泰云。诸有地狱定报。定报业应受一切报者。至地狱空尽时。业由未尽者。业力引置他方狱中(云云)既云业由未尽。约已堕有情(见)但论文者。上云无复新生为坏劫始。只先述劫将坏相计也。下正述引置他方义时。未见限未堕有情哉。宝释是亦释无复新生之论文故也。非释引置他方论文。故非难势也(以上)除地狱余趣中。有决定业者。此界将坏时。可为移往他方也(同抄心)。
  由此准知傍生鬼趣(文)总傍生鬼趣坏相。准地狱坏相。可知之云也光云。正理论云。由此准知傍生鬼趣时。人身内无有诸虫。与佛身同。傍生坏故。有说。二趣于人兼者。坏与人俱。余者先坏。如是二说。前说为善(文)宝云。鬼本住处。即此州下五百逾缮那。傍生在大海。各先坏本处者。先坏畜生。后坏鬼趣(云云)。
  东西二州例此(文)准成劫相。思四州人趣坏相。初南州。次东·西。后北州坏也。此则法尔。后坏必最先成理也。光云。正理云。北州命尽生欲界天。由彼钝根。无离欲故。生欲天已。静虑现前。转得胜依。方能离欲(云云)若时天趣四大王天(文)宝云。天趣坏。彼彼天中。皆得离染。直生梵世。不转生也(文)神云。依立世经。初从坏地狱。乃至坏梵辅天。经十小劫。众生世界坏。然梵王未上生也。虽有梵王。无余众生故。言唯器世间空旷而住(文)。
  唯器世间空旷而住(文)神云。明坏器世界。余十方界一切有情。共业感此三千世界。业尽于此。持双山后大海下。渐有七日轮现。经九十劫。烧大地已。梵王方乃舍命上生。然后风吹猛炎烧上天宫。乃至梵宫。无唯灰烬。初禅自他火炎烧自地宫。非他欲界地灾能烧他初禅地。乃至谓欲界火猛炎上升为缘。引生色界火炎。余水·风灾亦尔(云云)惠云。七日轮现者。准劫章颂云。日加四倍于常热。沟池干涸草木雄。二三日出江河竭。四五日出海悉尽。六七与射山石融。尔时大地前焰辉。三千世界猛焰聚○问。色界无日。谁相缘引生火。答。由众生业力。随处引生火也(文)古抄云。七日轮出现。依日轮势力。大地ヨリ火出生。下三轮烧下。上梵宫マテ烧升也。婆沙云。有说。七日先阴持双。先一照曜。后六渐出。便坏世界。有说。一日分为七日。有说。一日成七倍热。有说。七日先藏地下。后渐出现(文。以上)。
  乃至梵宫灰烬(文)惠云。乃至梵宫无遗灰烬者。破外道世界坏极微散居虚空不灭。成即二二合生子等。若坏时无极微者。成时积何物成。有部积风成。风为种子。准智度论。劫火无灰。随火起即过。若有灰者。是何物能坏。若有灰者。即坏劫义不成也(文)。
  初一有情○生大梵处(文)麟云。初一有情极光净天没者。谓是第二禅第三天没来。彼天火灾不坏故。理实小光无量光天下生梵世。盖亦无失(云云)。
(已下二个条本义抄)。
  问。大梵王必自上地下生欤。答尔也。付之。众生造业感果非一准。何必自上地下生哉。况此界大梵王。修中间定。造顺生业。为他三千界大梵王之义。何强遮之哉。答。有情业力。众生果报。是不思仪。法尔所定。故大梵王必依顺后业。自上地下生也。故今疏释是今论文也。又正理论云。诸大梵王必异生摄。以无圣者还生下故(云云)故法尔必然之理。必自此界分齐极光净天下生。为大梵王也。自他三千界来。为此界大梵王。自此界往。为他三千界大梵王之义。不可有也。必依顺后业。自此界分齐极光净天下生。为大梵王也问。大梵王坏劫时。上生极光净天。次成劫时。还生为大梵王义可有耶。答。不可有此义也。付之。造业感果非一准。又极光净天亦非无中夭。何强遮此义哉。答。极光净天寿量。是八大劫也。而大梵王上生极光净天。即还生为大梵王之时分。才二十中劫也。时分长短遥异也。何可有此义哉。极光净天有情。虽非无中夭。依广大福业。受彼天果报之类。何才受彼天寿量三十二分之一分。忽可有命终之义哉。
  从无量劫○至极十年(文)劫字正文正之。
  惠云。此论不论几年减一年及增。相传。百年一减至十。增亦百年增一年(云云)。
  十八劫中○时量方等初减后增(文)问。初唯减无增。后唯增无减。如何等中间一增一减耶。惠云。二十中劫。初劫众生业胜难减。第二十劫众生业劣难增。时量即当中间十八劫一增一减也(文)光云。二十住劫前后相望。前有情福胜。后有情福劣。住中初劫福最胜故。应令受用上妙境界。故下时极迟。从第二劫已去。其福渐薄。上稍迟下渐疾○第二十劫福最薄故。上时极迟。故初后劫等中十八。又解。寿未减时。是成劫摄。从无量岁初减已去。方名住劫。第二十劫。上至八万。多时经停。故初后劫等中十八(云云)惠云。成劫时寿无量。至住初即有八万岁也。后增亦即至八万。大乘即至八万四千岁(云云)本义抄。初释意。于增时减时有迟速云也。谓第二劫等已后。有情福渐薄故。增时迟。减时疾也。但第一劫初减时分。若如第二劫等减时同速者。不可同中间一增一减时分。唯减无增迟时故也。故初减福胜时分故。下时稍迟(为言)第二十劫福最薄故。上时迟。故当一增一减也。第二释意。增时减时。不论迟速。故云上至八万多时经停。谓第二十劫增至八万岁毕之后。多时经停(为言)第一劫自无量岁。减至十岁时分。两释俱时分齐等。更不可有长短差异。谓自无量岁减至八万岁之时分。可同自八万岁减至十岁之时分也(以上)寻。第二十劫众生薄福时分也。尤以减时可为住劫终。何以增位为终哉。答。任上所注神泰释可知之。
  成中初劫起器世间(文)麟云。准此文。梵王唯寿五十八劫。谓成坏劫各除一故。而言六十者。约大数说。或成劫才圆。梵王即住。坏劫临至上界梵王方去。故满六十。非要具受(云云)问。成器世间·成有情世间时劫多少不同耶。惠云。成外器·有情别者。外器共业易。故一劫成。有情别业难。故十九劫成。坏准此说也(云云)立世经云。十劫成器世间。十劫成有情世间(云云)光云。立世经说。梵王十小劫独住。然后梵补等生。彼经意。梵王独一少故。摄入器中。故说十劫成器世间。梵补已下从多分说。故言十劫成有情世间。此论多少通论故。说十九劫成有情世间。一劫成器世间(云云)。
  如是所说○积成八十(文)惠云。此论八十中劫为一。积至三无数。大乘即积风灾劫六十四个八十劫为一。积至三无数。梵云劫波。此云时分。欲色界即五蕴。无色界即四蕴为体。空劫即以二蕴。以昼夜不离五蕴生灭故。五蕴为体也(文)。
  谓唯五蕴时无别体(文)宝云。不同外道别有时方○婆沙论云。何故名劫。劫是何义。答。分别时分故为劫。谓分别刹那·腊缚·牟呼栗多时分。以成昼夜。分别昼夜时分。以成半月月年。分别半月等时分。以成于劫。以是分别时分中极故。得总名声。声论师者言。分别位故。说名为劫(云云)(私云。大乘心。时色心外假立。小乘心。色心外别不立被仰云云。问。时五蕴为体付。空劫二十劫间无五蕴如何。答。二蕴为体。小乘意。显色时空色立色。空劫ト云名アル故。后二为体也。名不相应随一也。此事秘也)。
  第五十二之一数(文)本义抄。问。阿僧祇耶。六十数中第六十数欤。答。虽有二义。且可存第六十数之义也。付之。若第六十数者。今论中十十倍增至第五十二重。为阿僧祇耶(见)若忘失中间者。宁不背十十倍增之义哉。是以今疏释当第五十二数(见)如何。答。阿僧祇耶者梵语。此翻云无数。若第五十二数者。宁可云无数耶。但背十十倍增之义者。传诵者诵解脱经之时。妄失中间八数之故。实虽非十十倍增。付现所有数。论十十倍增之旨也。次今疏释具举六十数时。虽可为第六十数。亡失中间八数。自当第五十二数。故付此现所有数。云是第五十二之一数也(云云)。
  光云。亡失后八者。付现所有数云尔也。
  于此数中亡失余八(文)论云。于此数中。亡失余八(文)既云余八。不云忘失后八。知阿僧祇耶者当第六十数欤。
  问何缘菩萨发愿长时(文)此下有四重问答。显菩萨长时大行也。此则论文也。论云。菩萨要经三劫无数。修大福德智惠资粮六波罗蜜多。多百千苦行。方证无上正等菩提(文)。
  若余方便(文)光云。若余二乘修小方便。亦得涅槃。何用为菩提久修多苦行(文)惠云。二乘行为涅槃方便。三生六十劫·四生百劫。即得二乘涅槃也(文)宝云。既有六十劫或三生方便。亦得涅槃。出离于苦。何用为菩提久修多苦行(文)此释且就速得涅槃之类。先举声闻三生六十劫修行。略不举缘觉欤。
  菩萨济物遂己悲心(文)惠云。菩萨有同体大悲。他身即己身。他益即是己益也(云云)。
  有怀润己无大慈悲(文)古抄云。禀性无慈悲人。前菩萨行愿难信禀性有慈悲。悲人苦者。前何难信云心也。久习无怜愍等者。世间无怜愍串习人天性。虽无己益。他人见有苦有叹。悦之人アルコト。世间所悉知。如此菩萨慈悲串习故。于己虽无其益。见他人有苦恼。叹之志切(为言。以上。)。
  如有久习无哀愍者(文)光云。引三证。一引无哀愍。有慈悲证。二引执我爱。无我爱证。三引有情种姓异。证依诸有情种姓差别(文)今疏引二证。第二证略之欤。
  故有颂曰(文)光云。初两句明异生。下士勤求自身人天等乐。次两句明二乘。中士求灭三苦。非求有漏乐。以此乐是当苦依故。又解。此乐行苦依故。又解。此乐坏时苦故。名为苦依。后一颂明菩萨。上士恒时勤来自荷云众苦。令他有情得人天善趣安乐。远令他永灭尽故。得涅槃乐(文)。
  于此中间诸佛出现(文)光云。贤劫经第十说。拘留孙佛。人寿四万岁时出世。拘那含三万岁。迦叶二万岁。释迦百岁。西域记第六。?留孙六万岁。?那含四万岁。迦叶二万岁。释迦百岁。此应部别不同(云云。取意)又云。释迦牟尼佛。当第九劫出世。弥勒佛。即当第十劫出世(文)宝云。准弥勒经。今劫是刀兵劫(云云)。
  有情乐增离教厌故(文)麟云。谓佛本出世。令生厌苦。教修出离。既是乐增。难可令厌。故不出也(云云)本义抄。问。诸佛大悲是广。可利增劫众生。何唯减劫出耶。何况第九住劫。四佛即出世。后十一住劫之中。九百九十六佛可出世欤。而增劫佛不出世者。上天下天时分不可相称哉。答。增劫之时。有情乐增。难教化故。佛不出世也。但一增一减之间。补处菩萨出兜率天。数死数生。以之思之。后十一住劫之中。十个减劫之间。九百九十六佛次第出世之时。上天下天之时分能相称哉(以上)。
  五浊极增。难可化故(文)宝云。减其百岁。烦恼等增。惠念等减。极难化故(云云)。
  言五浊者(文)光云义便明五浊(云云)神云。略明五浊之义。一举数。二列名。三释浊义。劫减将末。寿等鄙下。如滓秽故。说名为浊。如世间物。淳清在上。滓秽在下。百岁已上寿命长。资粮皆胜。见及贪瞋悉转薄。所寿之身。色心俱胜。如淳清。减百岁已去。是下劫将末。寿命短促为鄙。资粮粗恶。诸见及诸惑皆重所寿之身。色心俱粗。此五皆劣故。言下由鄙下故如滓浊也。四辨差别。由前二浊。如其次第。寿命资具极被衰损。由命浊起故。寿命损减。由劫浊起故。衣服饮食乐具衰损。由此二浊。善品衰损。由惑浊起。在家人耽着欲乐。十善衰损。由见浊起。戒取诸见修苦行故。出世善品衰损。由后一浊。衰损自身。众生是假名。以色心为体故。色心损减。名众生浊。昔身量长大。减百岁后。渐短小。乃至十岁。身长三尺。昔色貌可爱。后渐丑陋。昔身健有力。后渐无力。昔有正念正智能勤修习。后渐邪念邪智懈怠不修。昔身无病。后渐多病。总为众生浊体(云云)光云。又解。以恶业为体。劫减将末。寿等鄙下。如滓秽故。说名为浊。由寿浊起故。寿命极被衰损。乃至十岁。由劫浊起故。衣食等资具极被衰损。劫浊以色为体。以烦恼浊耽欲乐故。起贪损善。以见浊自苦行故。起戒取损善。或烦恼浊损在家善。见浊损出家善。由后有情浊起。衰损自身。身量短小。色白令黑。力强令劣。正念正智令邪念邪智。勤勇懈怠。无病令有病。故知有情浊以五蕴为体(云云)惠云。此五浊次第者。先有寿命短。次劫恶名浊。由劫浊。起烦恼与见浊。由烦恼等。有情身量色力等被损也(以上)。
  或烦恼浊损在家善○(文)问。上差异如何。答。初释约烦恼(五钝使)见(五利使)自体。后释约所损善品欤。在家善者。准神泰释。十善欤。出家善者。出世善(见)嘉祥法华义疏云。浊是不清义。譬如浊水不能见物(云云)。
  二者麟角唯一出世(文)本义抄。问。唯约一大三千界论之欤。答。虽有二义。且可存通十方世界论之云义也。麟喻独觉是最上利根之人也。设虽十方世界。辄不可有多类。是以光所引婆沙云。麟角喻者。根极胜故。乐独出故。当知如佛。必无有二并出世(文)。
  部行独觉先是声闻(文)光云。由众部相随。名为部行。离教自悟。名为独觉。部行独觉先是声闻前三果人。后得第四胜果时。离教独证胜果。转名独觉。又解。先是声闻初果。后得后三胜果时。离教独悟胜果。转名独觉。前解为胜(文)本义抄。问。论文只述先是声闻。未云前三果。仅判胜果时。未见第四果。何云前解为胜耶。宝云。部行独觉先是预流果声闻(云云)此释意。以初果云先是声闻。以后三果可名独觉(见)答。前解为胜之释心。先思道理。独觉者以麟喻为其本。而彼一向一果人也。先声闻部行者。本是声闻种姓。更非独觉种姓。然而似同麟喻。有离教力得第四果之义故。得独觉名也。更以前三果不可云独觉果。宝师释。人师异释欤(以上)。
  别种姓部行事。本义抄。虽为古来未决。任先德多分义。可有别种姓部行也。有情根分万差。断惑证果非一准。何无别种姓部行耶。但多分先声闻故。今论云部行独觉先是声闻也。非遮有少分别种姓之类矣(以上)。
  有余师说先是异生(文)本义抄。问。此师心。可许先是声闻义耶。答。初师意。先声闻部行独觉。不许先是异生之义。彼伊师迦山中五百仙人。本是初果圣者也(为言)次有余师意。为先声闻部行独觉之本。伊师迦山五百仙人。本是凡夫也。起戒禁取修苦行故(为言)重心云。初师心。不许先是异生之义。第二师意。兼许先是声闻之义。是其差异也(以上)寻。就初师意。初果圣者不执苦行。非外仙。如何。答。禅那院云(三论名教抄)虽不执之。同其相故。且名外仙。实是圣人(云云)苦行者。世间不依佛法。别立见解。是出离要道ナレトテ苦行事也(以上古抄)。
  由本事中说(文)神云。由本事经中说。山处总有五百苦行外仙。有一猕猴。曾在山中。供养独觉。见彼独觉结跏趺坐入定威仪。时彼独觉入涅槃。后展转犹行。至外仙所。见诸外仙。拔发倒悬。修诸苦行。不能得道。现先所见结跏趺坐独觉威仪。诸仙睹之。咸生敬慕。习此威仪。须更皆证独觉菩提(云云)准此释。独觉威仪者。入定威仪也。
  麟觉喻者(文)光云。如麟喻。如麟一角无二并生。独居悟道。故喻麟角(云云)本义抄。问。麟喻初发心可依教力耶。答。可依教力也。最初顺解脱分善根依教力。最初发心由悟教力云是也。顺解脱分善根后。顺决择分已前发心。必独悟道。云唯独悟道也。约第二发心云独觉也(以上)古抄云。凡顺解脱分善根分齐。或持一戒。或以殷净心施一搏食时。遍身流污。双眼拭泪。身心悲喜スル程ノ心ヲ发。云顺解脱分善也。其后经多劫。依内心力。自然厌生死。乐求涅槃心生。云第二发心(云云)。
  至八万岁有轮王出(文)本义抄。问。轮王出世可通增减劫耶。答。轮王人寿八万岁已上时分出世故。通增减劫也。所谓二十住劫之中。自无量岁。初减人寿八万岁已上位。并十九增位人寿八万岁时。轮王出世也。重心云。减劫唯限初减。增劫广亘十九增位。故多分增劫出世。少分减劫出世也(以上)今疏云从此州人寿无量岁。至八万岁者。且出二十劫中初减位欤。
  由轮旋转(云云)惠云。四轮应至存前引王行。金轮经四俱卢舍。行千辐具足。若银轮经三俱卢舍。七百五十辐。铜轮经二俱卢舍。五百轮。若铁轮经一俱卢舍。二百五十辐。四种轮王唯生刹帝利家。轮名胜自在益。女名净妙证藏。臣名大典财。兵名离垢眼。象名青山精。马名行疾风。珠名光藏云(文)。
  铁○王一州(文)古抄云。轮王南州ニ出故。一州先南州也。余州次第劣ヨリ深ニ至テ领之欤。尔者。二州南东。三州南东西欤。难测(云云)麟云。铁轮王王一州者。即南赡部州。余王次兼王东西等(文)。
  轮王如佛(文)惠云。一大三千界有一佛出。一四天下一轮王出。故言如佛也(文)本义抄。问。众多菩萨同时发菩提心。俱修习菩提资粮。至出世成道。何可有前后哉。答。十方世界唯有一佛之旨。萨婆多宗性相也。众多并同时虽发心修行。所化机根有熟·未熟。所修行业有精进·懈怠。故约成佛时有前后事。更有何过哉(云云)惠云。婆沙云。施设论说。此州北边大海中有。轮王道路。广一由旬。王若未出。水所覆弊。王出时。水减路出。底有金砂布地。旃檀香水自然洒润。优昙钵华以为严饰。转轮王四军巡四州时。共游此路也(云云)。
  我等国土安稳富乐(文)麟云。安稳富乐多诸人众者。言无三灾也。安稳无疾。及富乐无饥馑。多人无力兵(文)惠云。四轮王四轮及威定诸方即别。若行上品十善不伤害即同(文)。
  轮王有亡种宝(文)惠云。问。象等五宝即是有情。彼自业感。如何言轮王能感。答。不是轮王业生他五宝。虽各自业。以先造互系属业故。俱时生也。银等三轮王。银轮等既劣。义准七宝及相亦小劣也(文)光云。非他象等有情从他轮王亲因业起。各自从己亲因生故。然由先造互相系属疏增上业。于中若一乘自业生。余亦俱时乘自业起(文)本义抄。问。四种轮王俱可具七宝耶。答。四种轮王。金·银·铜·铁轮。应虽别必可具七宝也(云云)。
  佛大士相处正明圆(文)宝云。一切轮王皆悉并有三十二相。四王既异。相有胜劣(文)。
  论云。佛大士相处正明圆。王明不然(文)宝云。处正谓当其处。如千辐轮相正当足下。明谓分明。如千辐相明显。圆谓圆满。谓千辐等具足(文)古抄云。王千辐轮文。千辐等不具足。其文アサヤカナラサル欤(以上)。
  释曰劫初时人○(文)劫初时人云下。释第一句。有如是类云下。释第二句。后时有人云下。释第三句。为欲遮防之下。释第四句。光释意ナリ。依宝释。此一段有十三段一劫初时人下。明未食段时。二有如是类下。明食段。食地味也三由渐耽味下。明食地皮饼。四地饼复隐下。明食林藤。五竞耽食故下。明食香稻。六此食粗故下。明有男女根。七由二根殊下。明有非梵行。八尔时诸人下。明有盗业道。九为欲遮防下。明有主。十大众钦承下。明立主德。十一时人或有情下。明有三姓。十二后时有王下。明有杀业道。十三时有罪人下。明有虚诳语。光云。劫初化生。名为意成。以喜乐为食。地味谓地中出。犹如融饧。地味渐干成饼。名地皮饼。藤成林故。名林藤。食林藤已前。身无便秽。食香稻已去。有便秽。三未多。 此云共许。众人共许为好人也。恶业道中。随重别说。所余轻者。略而不论(云云)惠云。劫初同色界。以喜乐为食也。味如希密。希密过即地皮卷如饼。郁馥即盛貌。林荫藤。藤如林。蒲桃蔓果。如蒲桃也(文)古抄云。林藤者。藤实如物味殊胜也(云云)。
  释曰从诸有情(文)释曰从诸有情至饥馑灾起。释上三句。刀兵劫起下。释第四句。光意。
  又依宝记。此一段有十二段。一从诸有情下。明三灾起时。二故诸灾患下。明由烦恼劫减有小三灾。三言三灾者下。列三灾名。四十岁时人下。释第一刀兵劫。五又中劫末下。释第二疾疫劫。六又中劫末下。释第三饥馑劫。七有二聚集下。释聚集二因。八白骨亦四下。释白骨二因。九运筹亦二下。释运筹二因。十然有圣教下。述三善因离三灾。十一刀兵劫起下。述三灾住时分。十二东西二州下。明四州有无。惠云。大乘一中劫末三灾与。三十岁时饥馑害有情残万人。后至二十疾疫。十岁时分刀兵起。一灾害有情。皆残万人。此论一中劫末有一灾(文)麟云。劫章疏说○(如惠)与此不同(云云)光云。相续谓身。非法谓诸恶法。应知此时亦起余过。或从强过重偏说贪瞋。场是积聚谷麦处。故名场蕴。诃梨怛鸡果名。旧云诃梨勒讹也。麟云。相见起猛利害心者。论云。如今猎师见禽兽。由具如前诸过失者。即前耽美食。及性嫩堕。非法贪不平等爱诸过失也。殷净心者。殷谓殷重。净谓无染为供养(文)非人吐毒(文)非人者是夜叉也。宝云。刀兵最速。饥馑最长时。皆言七者。三灾起时。法尔如此(文)。
  三灾次第事。惠云。住劫初中劫饥馑。次疾疫。后刀兵。以弥勒经言。我于此刀兵劫出世。即第九劫也(文)。
  此大三灾逼有情类(文)火灾如上所明。光云。水灾起时。如是说者。诸有情类。业增上力。令世界成。至劫末时。业力尽故。随于近处。有灾水生。世界便怀。风灾起时。如是说者。诸有情类。业增上力。令世界成。至劫末时。业力尽故。有灾风生。至遍净天皆坏。此论三灾并非婆沙正义。此论非以婆沙评家为量(云云)。
  初静虑寻伺为内灾(文)第四静虑离八灾患故。不遇外灾也。八灾患者。下次文云。八者谓寻·伺·四受(苦·乐忧·喜)入·出息(云云)下三静虑具今此内灾故。随应过外灾也。
  能烧烦恼心等外火灾故(云云)初静虑定为寻伺被烧。此则为寻伺粗动被散乱。为烦恼被烧云也。烧烦恼心者。烦恼寻伺烧定心(为言)。
  轻安俱润身如水(云云)光云。正理三十二云第二静虑喜受为内灾。与轻安俱润泽如水故。遍身粗重由此皆除(云云)此意。内心喜得身轻安故。除身粗重。似水润泽(为言)。
  第三静虑动息为风。易知。
  彼天处无总地形(文)无云天已上无总地形也。
  要七火一水○(文)。
  释施设足文(文)宝云。此即善顺施设足文。第三禅遍净天。寿六十四劫。七火一水。总七七火。七水。后七火·一风。七·九六十三并一风灾。有六十四。第六十四虽缺二十二中劫。据全说故。言六十四。此天劫初成时。最初生容寿六十四劫。于后生者。皆不得也。若有定业。应移余界(云云)。
  依或人所望。颂疏讲赞之次。拾古抄等。
永正十七年八月十八日。拟讲英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