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俱舍论颂疏抄卷第二十(颂疏论本第二十)

  第一正约世明系(文)宝云。此中意说。能系三世对所系三世。辨系通局。今言事者。是所系事。于此事中。随眠增者。名之为系。若不随增。不名为系。其随增者。非要现缘。 虽在过去·未来。若未断位。皆是随增。随增有二。一相应随增。二所缘随增。于未断位。一切随眠。于自相应。相无差别皆随增也。于自所缘。相无差别随增也(文)惠云。今言随增。不要现在。在过未二世。未断。二世烦恼上法前得在身。即名随增(文)。
  论云谓诸有情(文)光云。标宗问起。诸有情类。于此事中。随眠随增。名系此事。此即标宗。应说三世何等随眠能系何世事。此即问起(文)。
  所系境事(文)惠云。即五蕴法上。立所系。色法即一一极微。心心所一一刹那。皆有烦恼缘。若断一一极微及刹那心心所上烦恼尽。皆得择灭(文)。
  释曰初句(文)遁云。于此章中。大分为二。初至必能遍缚。明贪瞋于自相烦恼。二余过未遍行下。明见·疑等共相随眠。前中又二。初约过现二世通对六识。明无遍行。二就未来意识·五识。有遍不遍(文)任此科文。委分别之。一段文分三。初配颂文句。二明自相共相随眠(欲晓已下)三若于此事中下。正释颂文。中又二。初明自相烦恼系缚。二余过未遍行下。明共相惑系缚。明自相惑中又初二。约过·现二世对六识。明无遍行。二就未来意识·五识。明遍不遍(如文)。
  第二句未断字(文)问。若于此事中未断七字。应亘后句。何限未断字耶。故宝云。颂云。若于此事中未断七字流至下。明系通局。必不断故(文)如何。答。若于此事中句。明所系境事。后七句。明能系惑。明能系中。未断字与能系字。亘中间句(为言)光记如今疏。宝释者。前一行半。明自相惑。后半行。明共相惑(文)初一句属下科文。故彼七字流下句(为言)聊异欤。
  通在中间句也(文)光云。随其所应。通中间句。
  一者自相谓贪瞋慢(文)尧圆抄。问。自相惑缘别法共相惑缘多法云意何。答。贪·慢二惑。唯缘可意境起。瞋烦恼缘不可意境起。皆缘诸法自相故。云缘别法。见·疑·无明。通缘可意·不可意境起。皆缘诸法共相故。云缘多法也。寻云。无明通ソ诸惑ト相应。故可亘自相·共相。何不说自相惑中耶。答。光云。自相惑中。相应无明以必有故。略而不论(文。已上尧)遁云。缘多法起者。且如邪见拨无因果。一切总缘。言贪瞋慢自相惑者。正理引经云。佛告衣袋母。汝眼于色若不见时。彼色为缘起欲贪不。不尔。大德乃至广说(已上论文。云云)。
  过现若已起者(文)本义抄。问。颂文置若言。尔者。过·现法中可有非已起类耶。答。过·现法中。不可有非已起之类云事。道理必然也。但于若言者。颂文云若于此事中未断贪·瞋·慢过·现若已起。过·现贪·瞋·慢中。若缘此事起。即系此事。若缘余事起。即不系此事。故就缘此事起。置若言也(已上本义抄)。
  此贪瞋慢于所系事过去已生(文)问。此贪·瞋·慢者。五识相应贪·瞋欤。意识相应贪等欤。答。通六识相应贪·瞋·慢。明非遍行也。难云。下释云过现意识贪瞋·慢三等文。准此释。上贪等意识相应哉。答。过现若已起文者。上所注如科文。约过现通六识。明非遍行段也。但于下释者。五识贪等非遍行理必然也。意识贪等具世遍义故。可名遍行义在之。简此乱云。虽于世遍。阙于事遍故。非遍行(为言)惠云。自相惑过·现二世缘·境·六识通论。以此二世前五识相应贪·瞋二及相应无明。不具二义。一世不遍。不系三世。二事不遍缘青不缘黄等。不名遍行。过·现意识相应贪等三及相应无。阙事遍一义。亦不名遍行。虽然。贪等是自相惑。但望缘三世及事遍。即名遍行。遍行宽。自相狭。意识宽。五识狭。若不生五识亦宽也(文)光云。过去意识贪·瞋·慢三。虽亦遍系三世。非遍系自境。故于此中不说遍行。与五合说(文)。
  非诸有情定遍等(文)本义抄。寻。光云非诸有情定遍三世诸事起故者。于诸有情有遍系自境不遍系自境之类云欤。为当全无遍系自境类云欤。答。过去意识相应贪·瞋·慢。是自相惑。缘别事生故。惑有情虽具遍系自境之义。或有情不具遍系自境之义故。遍系自境·不遍系自境。其类不定。非一切有情悉具遍系自境义。不名遍行云也(已上本义抄)。
  现在已生不标未断者(文)上云。过去已生未断现在已生能系此事(文)此是论长行文也。现在已生下。不置未断言。故如此注之。
  过现意识贪瞋慢○阙于事遍(文)本义抄。问。过去意识相应贪·瞋·慢。种类无边也。何不名世遍·事遍遍行耶。未来可生意识相应贪·瞋·慢。有世遍·事遍之义。例可同耶。答。世遍事遍遍行因者。遍系三世。名世遍。遍系自境。名事遍也。而过去意三·不具事遍也。但于种类无边者。历一一有情。悉有遍系自境之义。名事遍也。而过去意三。望一类有情之时。虽有遍系自境之义。非一一有情悉有遍系自境之义故。以其义不足故。不具事遍之义云也。未来意识相应贪·瞋·慢。种类无遍故。可生类。历一一有情。悉具事遍之义也(已上本义抄)。
  谓有缘此境不缘余境(文)遁云。如或于此人显色尚起贪非于余境皆起贪也(文)。
  未来意遍行者(文)此下明自相惑中。第二就未来意五。明遍·不遍也。光云。若未来世意识相应贪·瞋·慢三。遍系三世。虽于此事或生不生。乃至未断皆能系缚(文)。
  以未来意识缚三世境及一切事(文)惠云。约未来众多意识。 一类众多意识。与贪相应。一类众多意。与瞋等相应。此众多意识相应贪等。缚一切事。名事遍。故疏云。意识种类无边。所系流三世。名世遍。疏言境流三世也(文)遁云。言境流三世者。释世遍也。未来意识相应贪等。定系缚境上。识虽在未来境。自迁流行于三世故。名世遍。但约系定。非要现缘。言种类无边等者。释事边也。谓未来意识相应别相烦恼。虽非尽遍。依总类。说即缘三世有漏法尽。设非此系。即是彼系故。云种类无边等(文)。
  又此意识种类无边名事边(文)惠云。问。如于粪等贪不缘时。何名事边。答。自相惑。约自所缘境为事边。不顺贪等缘瞋等亦缘也(文)。
  五可生自世(文)宝云。五识相应生唯自世。不生遍三。所以别说。不生遍三者。此由五识依缘必同时故。生必同时。不生即容境界三世。以色等境行于三世不待识故。识若生时。必待境故。虽世不同。性缚定故(文)。
  不生亦遍行(文)本义抄。问。不生亦遍行者。为约一一有情论。为当多有情合论欤。答。约一一有情论也。付之一有情善眼识。现在前缘青色时。余染污眼识相应贪·瞋。不可有缘此青色义。若尔。染污眼识相应贪·瞋。既无缘善眼识所缘青色义。宁可名遍行哉。爰知。多有情合论有遍行义云事。答。约一一有情。可论遍行义也。若多有情合论谈此义者。过去意识相应贪·瞋·慢。何不具事遍义哉。但于难势者。于一青色体。可为善·染污·无记眼识所缘之义有之。而其中善眼识现在前虽缘青色。可缘彼青色染污眼识者。未来犹系之故。约一一有情云不生亦遍行也(已上本义抄)。
  谓所缘境或有未来(文)问。此初释意何。答。上所引。准宝释。色等境。行三世不待识故。能缘识。虽留未来。所缘境。从未来流过去。虽世不同。性缚定故。名世遍。此是约同所缘历三世论之(为言)。
  或有同时参差三世(文)本义抄。问。如此释者。一念眼识相应烦恼。同时缚三世境义可有耶。答。五识唯缘现在法故。一念眼识所缘境。更不可亘三世。刹那自本定故。一念眼识所缘境。过去皆过去。现在皆现在。未来皆未来。不可有分散三世义故。彼相应烦恼同时缚三世境义。亦不可有也。但于今释者。初释意云。就一眼识所缘境。流至三世之时。或有未来。或流至现在。或落谢过去云也。第二释意云。就多眼识所缘境。一眼识所缘境。在未来。一眼识所缘境。流至现在。一眼识所缘境。落谢过去事。同时故。云或有同时参差三世也。虽多类眼识。同在未来故。云未来不生眼识也(已上本义抄)惠云。或有同时参差三世者。即一眼识与贪等。合缘三世生。所缘三境。在三世。能系眼识与贪等。在未来。具事·世二遍。一念眼识上。具事·世二遍(文)此释意云。一眼识。此刹那可缘青·黄·赤三种色起。其刹那彼眼识。留未来不生。彼青·黄·赤三种色中。一种色在未来。一种色流至现在。一种色落谢过去义可有故。指此时分。或有同时参差三世(为言)本义抄料简相替欤。可思之。遁云。不生中世遍有二。初约别所缘。各流行世。次约同所缘。参差行世(文)此释不约能缘识一·多。约所缘境一·多。注二个释欤。又云。言同时参差三世者。谓能系识同时合缘境。名同时。其所系后时各居一世。名差也(文)正文云。惑有同时·参差三世(等文)此释未详。光记无此释(云云)。
  如眼识定缘青黄赤色三境(文)尧圆抄云。眼识中有多类。谓于二十种色。或唯有缘一色眼识。或有缘二种色眼识。如是乃至具有缘二十种色眼识也。然今所言者。举缘三种色眼识。证境亘三世义也。
  言事遍者谓不生五识种类无边(文)准未来意识种类无边。可知之。如上注之。惠云。能缘五识及贪等。即在未来。以性相系定。得名遍行。但是贪望顺境名遍。不望违境说(文)。
  余过未遍行者余谓见疑无明(文)此下第二。明共相惑系缚。遁云。言见者。谓五见。无明通于相应不共。此等以意识相应故。过未定能遍系三世。以是共相故。于自所缘。必能遍系(文)惠云。共相惑。与意识种类多故。缘一切境尽。如过去邪见拨过去。现在·未来亦然(文)随于何境能系此事(文)光云。若现在世见·疑·无明。正缘三世境时。随其所应。能系此事(文)。
  虽具二遍以不定故(文)遁云。以意识相应必有世遍共相惑故于事遍。虽有二遍能。但以现在唯一刹那。而或有时唯缘此境。不缘余境。即不遍也。非定皆遍故。非遍行。不同过·未有多念(文)惠云。如有邪见。拨无过因·未来果。不拨现在等。有唯缘一世。有二世·三世合缘。随缘多少。即系以不定故。不说遍行也(文)第二明三世有无(文)问。明三世有无来意何。论云。诸事过去·未来为实有。无方可说系。若实是有。则一切行恒时有故。应说为常。若实是无。如何可说有能所系及离系耶(文)光云。经部师问(文)准之可思之。遁云。亦明系缚三世。若依经部。过·未是无。如何系缚。故此已下立三世有(文)。
  上两句证(文)光云。三世实有。由佛说故。二缘生故。识有境故。业有果故。下两句结(文)。
  经言苾刍(文)光云。经中既说。过去色有。勤修厌舍。未来色有。勤断欣求。明知。过去·未来实有。观色无常。于过去色。能勤修厌舍。又解。观无常故。名勤修厌。不顾恋故。名勤修舍。观色无常。于未来色。能勤断欣求。欣求即是缘未来色贪。又解。观无常故。名勤断欣。不希欲故。名勤断求(文)惠云。过去色。是定共·别解脱戒。此有漏戒上有烦恼缘。对修道厌舍。未来色。是定·道二戒。应勤行烦恼求彼二戒(文)。
  若过去色非有(文)惠云。若过去色非有至勤修厌舍。是及难以过去色是有故下。顺成未来。准过去释也(文)。
  过未若无缘无故(文)遁云。意识缘三世故。过·未为理证也(文)惠云。既缘过·未生心。故知有体。过·未。不同菟角无。不同现在有。能生心·心所觉故。有体也。经部难云。火轮生觉。梦见菟有角。亦能生心。应有实体。有部通云。火轮依实色生觉。梦中见菟角。由昼日见菟及别见牛角。梦想心乱。谓言牛角在菟头上也(文)又过去业有当果故(文)光云。已落谢过去世业。有当果故。显有二世。谓若实无过去体者。善恶二业其体应无。由业无故。未来当果。亦应无有。非现在果生时有现因在。以异熟果非因俱故(文)。
  尊者法救(文)光云。此即初师。能救正法。或正法救彼。或以正法救人。故名法救。或言大德。斯人也(文)论云。诸法行于世时。从未来至现在。从现在入过去。唯舍·得类。非舍·得体(文)。
  尊者妙音(文)光云。此即第二师。音声妙故曰妙音。梵云惧沙(文)又云。彼作是说。由不相应中别有一类世相不同。三世有异。诸有为法一一有三。随在何世。一显二隐。一正显者。名为正合。余二虽隐而非体无故。亦名为不离彼相。又解。相有用时名合。相虽无用。而随于法其体非无故。言而不名离。如人正染一妻室时。一贪有用。于余姬媵虽有贪。
  尊者世友(文)光云。此即第三师。世是天名。与天遂友故。名世友。父母怜子。恐恶鬼神之所加害。言天遂友。彼不敢损故以为名。梵名筏苏密呾啰。筏苏名世。密呾啰名友(文)遁云。世友印度天名。以彼菩萨父母初生恐为鬼神所娆恼故。取彼名免恼害(文)。
  觉天(文)光云。能觉悟天故。名觉天(文)遁云。以过去望现在。等是前(文)。
  应置数论外道朋中(文)遁云。以数论外道执三德转变成二十五。例今此执法。义同彼故。置斯朋(文)。
  未来现在类亦应然(文)遁云。未来诸法。既杂乱居。不分前后。何有前后相望等别。又现在世唯一刹那。岂同过去有杂乱失。解云。未来随复未分前后。而有多念。容有前后故。同过去。现在虽复唯一刹那与过去别。然望前后杂乱是同。谓将现在望未来是前。应名过去。望过去是后。应名未来。前后复名现在。是则虽有一念。已法望前后。得三世名(文)此释意。未来·过去有多刹那故。各有三世失明也。现在虽一刹那。望前后。又名未来·过去义在之。故有杂乱过(为言)惠云。现在虽一念。由观前后不同。前后经三念。三念皆现在摄故。云现在亦应有三世(文)古抄注惠晖意云。现在虽一刹那。过现在·今现在·当现在。同现在摄故。多时现在。取合作三世欤(以上)。
  第二经部广破(文)论云。已略推征次当广破(文)论略征广破之文别。今疏唯明广破文也。问。论略征文意如何。答。惠云。问。若用即名过·未者。现在彼同分眼不发识无用。应名过未世。答。不然。以眼根有取后果用故。是现在世也。问。过去同类因及异熟因。有与果用。尽应名现在。无取果用。应名过去。即一法同时。半是现在。半是过去。答。正理救云。据取果名现在。过去与果用。名功能也。宝云。正理救云我宗说作用者。谓是取果。取果之用。定在现在。自余力用。并是功能。我宗。就作用有无。立其三世。非据功能也(文)于今疏广破文。五重难·二重救在之。五重难。一何碍用。二无穷难。三无异重破四有难未生灭。五未曾有难。各条有宗计。次正破之。二重救如文。可知之。
  何碍用(文)尧圆抄。此难意。作用依体起。若体恒有。用亦恒时应起。有何法碍用。或时起用。或时不起用耶(为言。以上尧)光云。一切有为于三世中恒有。应一切时能起作用。何碍此用有还无。汝若谓众缘不和合者。此救非理。许因缘亦常有故(文)略抄之。
  用云何(文)光云。此难意。汝说法体由作用故说三世别○体由作用说三世别。用复由谁说三世别。作用中。更立有余作用。用复有用。便致无穷(文)略抄之。惠云。体既三世皆有。不自分三世。由作用分三世。又此作用。云何现在有用。过·未无用。现在更由何法方名有用。若更有用。便成无穷失也(文)。
  无异者有宗救也(文)尧圆抄。救用云何难也。作用是法体上起故。体外无别用。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体用相即。然体无无穷故。用无此过(为言。已上尧)问。上云前三句经部破(文)何以无异句为有宗救耶。况训云无异ナラバ世便チ坏スヘシ。此则经部为设难条救也。若尔者。属世便坏。如何。答。三句皆经部能破故。不顾无异句少分有宗救也。训云无异ナリ世便チ坏スヘシ。可思之。
  世便坏者(文)光云。若用即体。体既三世恒有。用亦应然。体三世若恒有。用并应名现。何得有时名为过·未。故彼所立世义不成(文)。
  更以理破之(文)论云。若尔。所立世义便坏。谓作用即法体。体既恒有。用亦应然(释颂世便坏也)何为不成有为法。未已生名未来。已生未已灭名现在。已灭名过去(有宗救也)彼复应说。若如现在法体实有。去·来亦然。谁未已生。谁已灭。谓有为法体恒有。如何可得成未已生·已灭。先何所阙。彼未有故。名未已生。后复阙何。彼已无故。名为已灭(文。经部难也。释有谁未生灭也文)。
  不许法本无今有○已还无(文)尧圆抄。经部宗意。现在实有。过未是无。准自所立义。难彼有宗义。诸法本无位未来。今有现在。有已还无过去也。经部所立如此(已上)。
  许体恒有而说性非常(文)问。有宗意。乍许三世实有。云性非常。其意趣如何。本义抄。答。萨婆多宗意。云法体恒有。谈其性非常。尤以难思。试会之云。有为法体迁流三世之时。其性实虽生灭。不如其用本无无有已还无。故云三世体恒有也(以上本)。
  须作即作也(文)光云。外道计自在天须作即作。论主调彼。须作即作。同彼自在故。言此真自在作(文)遁云。谓自在天须作即作。今有部师。须说便说故同彼天(文)。
  第二约断明离系(文)上标云。约断明能系(文)问。云明离系。云明能系。其意别如何。答。明离系者。约断明离系·非离系也。其非离系者。犹是能系也。余缘此犹系ストイフ此意也。故不相违欤。遁云。言约断明离系者。断谓惑断。离系谓所系事。惑虽断。而事未离系。故立此门。论约能·所。双问答中。得言事离系或必断不可言惑断事必离系。由此事故。下别问断非离系。释中初见惑。次约修惑(文)。
  应言余遍行随眠余缘此犹系(文)余缘余字。此时无诠要欤。
  谓苦智已生(文)宝云。于中有其两类。一见道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见苦所断。已自性断。证得无为。而为见集所断遍行随眠系缚。犹未离系。二修道九品烦恼中。前品已舍其得。自性断证得无为。而为下品等烦恼系缚。故犹被系也(文)略抄之。遁云。以遍行随眠能缘五部故。虽苦下自断。犹为集下所系也(文)光云。若未永断。简已断者。有先凡位以世俗道断下八地。集智虽未生。彼地名已断。为简此等(文)宝云。若有先离欲惑入见道者。于此位中。即不系故(文)。
  论云何事有况随眠(文)惠云。此通问境·识及随增也。事即六尘。若细论。色即一一极微。心心所即一一刹那。皆有烦恼缘也(文)。
  应造略毗婆沙(文)遁云。婆沙云广说。今去其烦广。境·识略要以明故。云略毗婆沙也(文)惠云。略婆沙。即此论是也(文)。
  越度大大问流(文)遁云。谓问相既多。其如流也(文)。
  及无漏法(文)遁云。上言五部。但取灭道下惑。今取灭道之体。故五部外别立无漏法(文)。
  且应知何法何识境(文)惠云。未辨随增。先明境识。故言且也(文)。
  释曰前两行颂(文)正文云。应言上两句明灭道所断。若不尔者。滥下二句。然非重过(文)遁云。将释此文。大分为二。初至能为十识境。配境·识。二论云已下。明随增(文)初中又二。初总配境·识。二结前义(如文)。
  欲界所系苦集修断各五识缘(文)论云。各各五识缘○皆容缘故(文)光云。于此五中有不缘者故。说容缘。且如欲界见·苦所断。容为欲界见·苦所断识缘。然彼见·苦所断识。有缘余部及他界者。即不能缘。然有能缘者故。说容缘。就见·苦所断中。亦非一切皆能遍缘。如此贪缘此法不缘彼法等。下皆准此(文)惠云。苦集修各五识缘者。此第一节。无容字。长行论文具有也。谓苦·集下。有遍行。能缘五部故。得相缘。且苦下五识缘者。自部下十烦恼为同类因。能缘苦部。若遍行因。缘他部。及九上缘不缘苦谛。五识中有缘不缘时。故论言容下。皆准此释也。集下缘苦者。七惑中。为遍行因。即缘苦部。他部缘及九上缘。即不缘也。修部缘者。修有三性识。善·无记中闻思慧学观谛理。及作无我观即缘。白骨持息念。不善识即不缘。就观谛中。有漏即缘。无漏不缘也。色界修部缘者。初定近分厌下苦等。即缘。欣上净妙等。及染无记。即不缘也。无漏识缘者。苦忍智即缘。类忍智不缘也。欲苦尔。集谛准苦说(文)宝云。此各五识缘○见苦集遍行。能缘他部故。修道有漏善心。能缘他部故。灭道所断唯缘自部故。不能缘也。若色界修所断善心及无漏心。皆缘欲界有漏法故。无色界善心不缘欲界故。一切染心不下缘故。由此欲界见苦·集·修断三法。唯五识缘(文)光云。婆沙八十七云。欲界见苦所断法。五识所缘。一欲界见苦所断一切随眠相应识。二欲界见集所断遍行随眠相应识。三欲界修所断善及无覆无记识(善谓生得·加行。无记谓异熟生·威仪路·工巧处。非通果心。唯缘色故)四色界修所断善及无覆无记识(善谓生得·加行。无记谓异熟生·威仪路。非通果心。虽天眼耳识。亦能缘下。但缘修断色声为境。非缘见苦所断)五法智品无漏识(通摄法忍及俱心等。以上)。
  尧圆抄图云。
见苦所断五识
  一 欲界见苦所断一切随眠相应识
  二 欲界见集所断遍行随眠相应识
  三 欲界修所断善及无覆无记识
  四 色界修所断善识无覆无记识
  五 无漏识谓苦法智忍苦法智
见集所断五识
  一 欲界见苦所断遍行随眠相应识
  二 欲界见集所断一切随眠相应识
  三 欲界修所断善及无覆无记识
  四 色界修所断善识无覆无记识
  五 无漏识谓集法智忍集法智
修所断五识
  一 欲界见苦所断遍行随眠相应识
  二 欲界见集所断遍行随眠相应识
  三 欲界修所断善(生得加行)无覆无记(通四无记)
  四 色界修所断善(生得加行)无覆无记(通二,无记除工巧 无记无上界故)
  五 无漏识通四法智
  惠云。修部五识缘者。苦集下遍行。即缘彼部。若九上自部缘惑。即不缘也。色修部缘者。善作无我观及苦粗障即缘。静妙及染无记即不缘。无漏识缘者。法忍智缘。类忍智不缘。修部自缘者。闻思观谛理及无我观。又如眼等缘。色等境即缘也(文)。
  色界所系○八识缘(文)惠云。自界三。如欲界说。欲界三缘者。苦·集下九上缘惑即缘。自界缘即不缘。修断通三性。善作欣上心及无我观即缘。余善及染无记即不缘。无色修缘者。空处近分厌下缘。欣上及染无记不缘也。无漏识缘者类智忍缘。法智忍不缘。缘苦集时。即修部也(文)光云。婆沙八十七云。色界见苦所断法。八识所缘。一欲界见苦所断他界缘遍行随眠相应识。二欲界见集所断他界缘遍行随眠相应识。三欲界修所断善识(生得·加行)四色界见苦所断一切随眠相应识。五色界见集所断遍行随眠相应识。六色界修所断善及无覆无记识(善生得·加行。无覆无记。异熟生·威仪路)七无色界修所断善识(加行善识)问。何故欲界修断无覆不缘上界。色界修断无覆无记能缘下界。解云。无记力劣。下缘上难故。不缘上界。上缘下易故。能缘下界。问。若下缘上难。初定三识。应不缘上。解云。虽缘上地。由同界故。所以得缘。欲色界别。下不缘上。问。上缘下易。无色无覆应缘下界。解云。色无覆。胜故。能缘下界。无色无覆劣故。不能缘下界。问。若色无覆胜。应能缘上界。解云。胜无色故。能缘下界。劣善·染故。非缘上界。又问。如何得知无色修断善识唯加行善。解云。以空处近分加行善心。可能缘色五部所断。余生得等。不能缘下故(文)尧圆抄。色界系见苦所断法。八识所缘。一欲界见苦所断他界缘遍行随眠相应识。二欲见集所断他界缘遍行随眠相应识。三欲修所断善识(生得加行)四色见苦所断一切随眠相应识。五色见集所断遍行随眠相应识。六色修所断善(生得加行)无覆无记(异熟威仪)七无色修所断善识(加行)八无漏识苦类智忍·苦类智。见集所断法。八识所缘。一·二·三如前见苦所断所列。四色见苦所断遍行随眠相应识。五色见集所断一切随眠相应识。七(如见苦所断)八无漏识谓集类智忍·集类智。修所断法。八识所缘。一·二·三如前见苦所断所列。四·五色见苦见集所断遍行随眠相应识。六色修所断生得加行善识(并)异熟·威仪·通果三无记心。七(如见苦所断)八苦集类智(以上尧)。
  无色所系○各七识缘(文)惠云。彼欲·色界各三缘者。准前欲界缘色界说。自界三。如欲界说。无漏如色界说也(文)尧圆抄。无色界见苦所断法。十识所缘。一·二·三(如色见苦所断所列)四·五色见苦·见集所断他界缘遍行随眠相应识。六色修所断生得·加行善识。七无色界见苦所断一切随眠相应识。八无色见集所断遍行随眠相应识。九无色修所断生得·加行善识(并)异熟无记心。十苦类智忍·苦类智。见集所断法。十识所缘。一·二·三·四·五·六(如先)七无色见苦所断遍行随眠相应。八无色见集所断一切随眠相应识。九(如先)十集类智忍·集类智。修所断法。十识所缘。一·二·三·四·五·六(如先)七·八无色见苦·见集所断遍行随眠相应识。九(如先)十四类智(已上尧)。
  且欲界系○为六识缘(文)惠云。此据灭道所断烦恼说。非道谛也。苦集下缘者。即遍行缘。修下。即无我观等缘。自识缘者。不取亲缘邪见等三。以缘无漏。邪见等是不缘也。取重缘贪等即缘者。唯缘有漏法也。色界修断缘者。苦粗障无我观即缘。染无记不缘也。无漏缘者。唯灭道法忍智缘。类忍智不缘也。又云。无漏识缘灭道者。非是灭·道法忍智。以灭道邪见等体即是苦集故。用苦集法忍智知。以灭道法忍智缘无漏故也(文)遁云。问。所以灭·道不互相缘耶。答。以灭道下无遍行惑。不缘他部。故不互缘欲界既然。上界亦尔(文)尧圆抄。欲界系见灭所断法。六识所缘。一·二欲见苦·见集所断遍行随眠相应识。三欲修所断善及无覆无记识。四色修所断善及无覆无记识。五无漏识。谓灭·道法忍·灭法智。六欲见灭所断有漏缘随眠想应识。见道所断法。亦六识所缘。五识如前见灭所断能缘识。第六欲见道所断有漏缘随眠相应识(以上尧抄)。
  色界见灭见道所断各为九识缘(文)惠云。色界灭·道。各九识缘无色识十一缘者。亦准欲界说。自识即取重缘贪等也(文)尧圆抄。色界见灭所断法。九识所缘。一·二欲苦·集所断他界缘惑相应识。三欲修所断生得·加行善识。四色苦·集所断遍行随眠相应识。六色修所断生得·加行善识(并)异熟·威仪无记心。七无色界修所断加行善识。八灭类智忍·灭类智。九色见灭所断有漏缘惑相应识。见道所断法。亦九识所缘。七识(如见灭)八道类智忍·道类智。九见道所断有漏缘惑相应识(已上色界)无色界见灭所断法。十一识所缘。九识谓三界苦·集修。如前无色修所断。十无漏识。谓灭类智忍·灭类智。十一无色见灭所断有漏缘随眠相应识。见道所断法。亦十一识所缘。九识三界苦·集修(如先)十无漏识道类智忍·道类智。十一无色见道所断有漏缘惑相应识(以上尧)。
  无漏法通十识缘(文)遁云。此是灭·道之体。前是灭道所断故。不同(文)光云。无漏法。谓三无为及道谛(文)又云。若别分别。三界见灭所断无漏缘识。唯缘择灭。即为三种。三界见道所断无漏缘识。唯缘道谛。复为三种。足前成六。三界修善识。通缘三无为及道谛。复为三种。足前成九。无漏识。若法智品。缘欲灭道。若类智品。缘上灭道。复为一种。足前成十(文)惠云。言十识者。三界灭·道各邪见等三。为六。三界修部空无我观。为三。成九。无漏识欲法忍智上二界类忍智。为十也(文)尧圆抄。无漏法。十识所缘。六识三界灭·道所断无漏缘惑相应识。三识三界修所断加行·生得善识。第十无漏识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以上尧)。
  论云如是了知(文)遁云。第二正明随增。于中分三。初至随眠随增。明所系事乐根随增。二若有问言已下。约单缘识辨随增。三若复问言已下。明重缘识随增。初明乐根随增中又二。初定乐根名数。次正辨随增(文)光云。此中随增有二。或于相应。或于所缘。随其所应。皆名随增(文)。
  略示方偶(文)宝云。此就二十二根中乐根。作法。婆沙中。就二十二根作法。先问眼根。次问单缘识。后问重缘识。此就乐根作法。先问乐根。次问单缘识。后问重缘识。此即先问乐根随增多小(文)光云。准此乐根。所余诸法皆应思择(文)。
  乐根总有七种(文)宝云。十六法中。随其七种。谓欲界。唯修断。唯五识相应故。色界五部。第三禅乐根意识相应通五部故。无漏第七。依第三禅入无漏观乐相应故。无色界。唯有舍受故无乐根(文)。
  乐在五识(文)遁云。以欲界心悦名喜。身悦名乐故。在五识。唯修所断(文)。
  如前已说(文)遁云。即前说无漏。如炎石足不随住故。无随增(文)。
  欲界修断缘自部乐(文)惠云。明修部乐十五惑随增也。且修断四惑中自部随增者。五识相应贪及相应无明。同时起。有相应随增。无所缘谓不缘乐故。五识相应瞋及无明。约自他身乐。无二随增义。瞋不顺乐故也。修断意识相应四惑。望缘五识乐。有所缘随增。无相应随增。意无乐故。缘自身过未及他身三世乐也。若十一遍使。缘修断乐。作所缘随增也(文)十五惑者。十一遍使·修断四惑也。
  色界乐根(文)色界初定三识相应乐。是修部摄。欲界同也。但除瞋。故十四惑随增。第三地意地乐。三十一惑随增也。惠云。此言一切者。是总相说。色界据实。只取初定·三定。余地无乐。初地三识相应乐。十四惑随增。苦·集下十一遍使。及修断三惑。意相应者。唯所缘随增。三识相应贪·痴。唯相应随增也。第三定意乐。苦·集下者十五识惑。通二随增。苦·集体即乐根故。灭·道下十三惑中亲缘惑。与乐唯相应随增。与邪见等相应故。无所缘随增也。若重缘惑。缘邪见等。即所缘随增。若与乐相应。即相应随增也。修断三惑通二随增。与乐相应起。即相应随增。若缘自身过·未他身三世乐。即所缘随增。色界三十一惑也。已上明乐根。欲·色二界者。四十六惑随增。有唯相应。有唯所缘。通二种随增。如前辨也若不取烦恼。望乐根。并无二随增义也(文)。
  若有问言(文)惠云。第二明单缘识七十八惑随增。此彼分二。一出识数。二辨随增。此言识者。即是前缘乐根烦恼相应之识。后重缘。是此缘十二识上烦恼相应之识也(文)。
  谓欲界四除见灭断(文)宝云。先须知。单缘识。十六法中。通几法。应知。通十二。谓欲界四。除见灭断。此由乐根通有漏无漏。有漏乐根。五识相应。此欲界苦·集谛摄故。通苦·集所断识缘乐根修道断故。通修断。意识缘。依第三禅法智品道。道谛摄故。欲界见道断。无漏缘随眠。缘灭谛非乐根。及见灭所断中惑。不与乐根相应故。见灭所断。不能缘乐根。由斯欲界唯四部(文)遁云。灭谛体是无为故。非乐也。
  解云欲界见苦见集等(文)惠云。苦集下十一遍使。亲缘修断乐。及九上缘惑。缘上界乐。道下邪见。亦亲缘无漏乐。道谛体即是乐根。缘一地时。即缘六地道也。修断中不善意识。缘自部乐。若善意识即无我观。能缘自部乐及第三定无漏乐。若无记识。唯缘自部。已上是出欲界缘乐根上四识相也(文)。
  色界五部(文)惠云。除灭下邪见等三。此三缘无为。不是缘乐识。前乐根随增取此三者。前约与乐根相应故。取为随增。此约缘乐识。灭谛非根故不取也。取重缘贪等缘乐识。邪见相应乐也。苦·集取第三定缘自部惑(并)十一遍使。名单缘识。除九上缘惑。第四定已上无乐根故。道下亲重缘惑。并得单缘识也。修断三性中染无记。缘自部乐。善缘五部乐及下欲界五识乐也。不取初定三识乐明者。此约界明。不约地也(文)。
  无色界二(文)遁云。谓道谛下邪见等。既亲缘道谛。缘一地时。即缘九地类智品道。故得缘第三禅无漏乐也。无色修断加行·生得善缘九地类智品道者。谓有漏善心。能缘无漏。但缘地即着九地。如无观观一切法故。理实亦通无常观等(文)惠云。无色界二即见道谛及修所断者。道取邪见等三。修断取善。作空无我观。缘类智品道缘一即缘九。缘着第三定无漏乐也(文)。
  无色修所断○缘九地类智品(文)正文云。光云。问。生得善识。能缘何法。答。欲·色界者。缘三界及无漏一切法。无色界者。能缘自上地有漏无漏一切法及虚空(文)而今云通缘九地类智品道者。未了也(云云)。
  无漏十二(文)惠云。法智类智是也(文)遁云。无漏识。通缘三谛乐也(文)。
  此随所应(文)惠云。下正明随增(文)。
  欲界有四部(文)惠云。欲界四部。有二十九惑。且若·集下十一遍使。是缘修断乐识。有相应随增重缘贪等。即所缘随增道下八惑。亲重缘。准苦·集说。修部四惑。意识相应。是单缘识。有相应随增。四惑缘善无记心。即所缘随增也(文)。
  色界有为(文)惠云。色界五部二十八惑随增者。苦·集下亲重缘惑。皆是单缘识具二随增也。灭下邪见等三。体非乐根。与乐根相应起。不是单缘识。故除也。贪等是单缘识。是相应随增也。道下七惑亲迷三惑。是单识。是相应随增。重缘贪等。即所缘随增及相应也。修断三惑。缘善无记识。即所缘随增。自为单缘。即相应随增也(文)。
  缘灭谛邪见○须除也(文)遁云。问。前辨乐根随增。乃通灭下邪见。今明灭上随增。却不通耶。答。见等虽缘无为。然与意乐相应而起故。约相应名乐随增。非缘乐识。故不得言是识随增也(文)。
  无色二部(文)宝云。无色界二部。谓见道所断七·修道断三·及苦集下遍行十一。二十一随眠也。乐根缘识。总有七十八随眠随增也(文)惠云。道下邪见等三。是单识缘第三定无漏乐。即相应随增。重缘贪等。即所缘随增也。修断贪等。缘无我观善心。所缘随增也。苦·集下十一遍使。缘道下邪见等及修断善识。是所缘随增也(文)。
  若复有问言(文)惠云。三重缘识分二。一出识数。二正明随增(文)缘缘乐根识(文)惠云。下缘字是前单缘识。后重缘识。缘前单缘识。言缘缘也。即是后起心缘前识起也(文)。
  解云此问缘乐根识上随眠随增也(文)。
  更加二种(文)遁云。问。单缘即除苦集遍行。重缘即取者何。答。由苦·集所断遍行随眠下。不能缘无漏乐根及下有漏乐根故。重缘取者。以遍行随眠。缘一切有漏法。其修断善心。能缘无漏乐。见道所断邪见·疑等。亦无漏乐。是缘乐识。此等皆为苦集下遍行随眠缘故。重缘即兼苦集所断遍行故。成十四(文)。
  此随等应(文)惠云。此重缘识。有八十二惑随增。七十八如单识数。加苦·集贪·慢四也。明随增者。即后念起者。缘于前念。如苦集下亲缘惑。为单缘识。重缘惑。为重缘。余十一遍行等。缘此重缘。作所缘随增等。余皆准此说也。欲界二十九惑·色界二十八惑·无色二十五惑随增也(文)正文云。此注未了也。论云缘缘乐。光·同论。而何但言缘乐识耶(文)问。何唯立三重随增耶。遁云。问。何唯立三重即止。答。此三重摄法即尽。如乐随增。色界惑尽乐不通无色单缘增虽通无色二部苦集遍行不摄。释辨重缘方摄尽故。唯三重已得周备(文)。
  论云若心由彼(文)遁云。若心由彼名有随眠者。谓心由有彼烦恼。名为有随眠也。言彼于此心定随增不者。谓彼烦恼与心相应时。定随增不。言与惑相应及缘心未断者。与惑相应。是相应随增。缘心未断。是所缘随增。未断二字。通上二位(文)。
  相应已断则不随增(文)光云。若相应。已断则不随增。仍名有随增。以恒相应故。此约伴性。名有随眠。以此伴性不可断故。若约所缘。已断不名有随眠。亦不名随增。相应已断。名有随眠。此中别举缘缚已断。不名有随眠。故不别释(文)疏文此不决定者。总标通有随增。不随增故云不定。或有随增下。别举。初出有随增二。与心相应。相应随增。缘心未断。所缘随增也。相应已断下。出不随增。依伴性未断义。虽不随增。名有随眠也。
  有随眠心总有二种(文)光云。有随眠心。总有二种。一五部所断诸有染心。二修所断诸无染心。有染有二随增。或相应随增。或所缘随增。于相应随增。已断则不随增。仍说有随(文)尧圆抄。有随眠心。有二种别。一有染心(与惑相应染污心也)二无染心(有漏善无记心)此中有染心名有随眠者。由三义别。一由相应随增义。谓与惑相应染心(不善有覆)即同时惑同时相应染心互随增。是相应随增也。二由所缘随增义。谓缘此染烦恼未断时。其烦恼与彼染心互随增。是所缘随增也。三由伴性未断义。谓染心相应烦恼缚性已断。无随增义。惑得已断身中无故也。虽然。染心上伴性未断。仍名有随眠也(文。已上尧)。
  不随增者谓此染心相应已断(等文)此下。由伴性未断。名有随眠也。疏以恒相应故者。烦恼缚性已断。心心所与烦恼。过·未世同一聚不相离在之故。云恒相应也。是伴性不可断义也。遁云。相应已断不随增者。谓贪等烦恼未被断时。与心相应。互相有力。同缚前境。名随增。圣道断已无缚境能故。故非随增也(文)问。染心相应已断。仍名有随眠。缘心随眠已断。何无名有随眠义耶。光云。相应亲近。虽复断已。名有随眠。所缘疏远。断已不名有随眠(文)问。伴性未断云意何。惠云。若断过·未烦恼上得。是断缚性。以心心所与烦恼同一聚在过未世。是不断伴性。名有随眠(文)。
  遁云。谓如贪等。必同时心心所法相应相起。设令圣道对治生时。必不能令此惑与心可相离故。不可断(文)小乘意断惑者。断烦恼上得不现起云断惑。虽断缚性。心心与烦恼同一聚不相离在过未世故。云伴性不可断也。本义抄。问。已断烦恼相应心。由未断烦恼所缘随增。可名有随眠心耶。答。可名有随眠心也。已断烦恼相应心。设虽未蒙。未断烦恼所缘随增。由伴性不可断之义。名有随眠心。心义决定故。先显此义门。光释云。此约伴性名有随眠也。兼由未断烦恼所缘随增。亦名有随眠心之义边。自本所许之也(以上本义抄)。
  唯局随增名有随眠(文)光云。有随眠心。有二种。一随增故。名有随眠。二伴性故。名有随眠。无染心断缘缚已。既无随增。复无伴性。故不有随眠心(文)。
  释曰一无明(文)此释分二。初列十随眠数。二烦恼生时下。明次第起。中又二。初正明次第起。二越次第者下。明起不定。初正明次第起中三。初烦恼生时者。标。二先由无明下。正释次第起。三如是且依下。结文也。
  先由无明(文)光云。先由不共无明于谛不了不观四谛(文)。
  次引生疑(文)论云。由不了故。次引生疑。谓闻二途。便怀犹预。为苦非苦。乃至广说(文)。
  引生邪见(文)论云。从此犹预引邪见生。谓邪闻思生邪决定。拨无苦谛。乃至广说(文)。
  引身见生(文)光云。由拨无谛。次引身见。谓取蕴中拨无苦无常空无我理。便决定执此是我故(文)。
  引生戒禁取(文)遁云。谓计前执。为能证。名能净(文)光云。谓由于我随执断常一边。便计此。执为能得彼净涅槃故(文)。
  次引慢生(文)光云。谓自见中深爱着已。恃见生高举。凌蔑他人故(文)。
  必增嫌故(文)光云。谓自见中深爱恃已。于他所起违已见中。倩不能忍。必增嫌故。有余师说。于自见解多种之中。取一舍余。起增嫌故(文)。
  前后无准(文)光云。越次起者。前后不定。以一一后皆容起彼十随眠故(文)。
  由三因缘(文)光云。谓烦恼。起由三因缘。因谓六因。缘谓四缘。随其所应是因是缘。且如将起欲贪时。一未为无间道断。未为解脱道遍知。欲贪随眠故。二顺欲贪境现在前故。三缘彼非理作意起故。即起惑前邪想俱行非理作意。是能引义。由此三力。便起欲贪。此三因缘。如其次第。初是因力中是境界力。后是加行力。既言加行。明知前起。如贪既尔。余烦恼起。类此应知(文)。
  如退法罗汉等(文)遁云。等取不还及离欲异生。此唯记境界力。不由余二因。烦恼已断故。无未断随眠。意乐清净故。无非理作意(文)。
  就明漏等四门○二释名(文)光云。四种总名。如下别释。云别名者。于三漏中。初二依主释。后一持业释。四瀑流中。前二依主释。后二持业释。应知。四轭如四瀑流。于四取中。前一·后二依主释第二持业释。言我语取者。内有情法可说我言故。前文言。我语。谓内身依之说我故。上界贪等多缘内身。缘我语故。名我语取(文)惠云。四取并依主释(文)余如光。
  谓欲界系○成四十一(文)欲界五部烦恼。十·七·七·八·四。有三十六。五部下各除痴故。有三十一。十缠者。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昏沉·忿·覆也。问。诸烦恼垢。何立不为漏等耶。光云。婆沙四十八云。问。诸烦恼垢。何故不说为漏等耶。有作是说。彼亦说在欲漏等中。品类足说。云何欲漏。谓欲界除无明诸余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是名欲漏。乃至广说。随烦恼者烦恼垢。应作是说。烦恼垢粗不坚住故。不说漏等。不信·懈怠·放逸。亦由过轻微故。不说漏等(文)。
  彼上二界虽有昏沉(等文)遁云。言上二界虽有二缠不立漏者。释外难也。故论云。岂不彼有昏沉·掉举二种缠。今于此中。何故不说。毗婆师言。彼界缠少不自在故(文)光云。一彼界缠少唯有二故。二不自在非自力起。所以不说(文)缠少者。于十缠中。余无惭等。上界无之。唯有昏掉故。少在属无不为漏等(为言)。
  一同无记性(文)不善性有苦异熟苦异熟果。上二界无之。故彼界随眠皆无记性也(如明第十九卷)二同内门转(文)内门转得名。第十九卷初明之。遁云。正理破云。彼界烦恼。亦有缘外色声触境转故。云何但云内门转耶。应更别说第二合因。谓彼二界同一对治道故。俱舍救云虽彼上界亦外门转。言内门转者。从多分说(文)。
  无明诸有本(文)光云。无明能为一切三有生死根本故。十二支无明为初(文)遁云。言无明诸有本者。释列立所由。无明起诸烦恼及业故。名为有本(文)惠云。无明漏等与十二支中无明别者。此唯无明。彼通一切烦恼(文)。
  体与漏同故说亦然(文)三漏与四流轭。虽离合异。且体同故。云亦然。宝云。上出三漏体。此明瀑流及轭体。类同三漏。同用十缠九十八随眠为体(文)。
  谓前欲漏折出诸见(文)此至如瀑流说。论长行文也。分二。初释漏与流轭离合。无明无离合别。同无明漏。故此不明。二如是已显下。示体多小。又二。初明四流体多小。文则四别。二应知四轭下。类释四轭也。
  别立见利故者(文)此次明离合所以也。
  欲有轭并痴(等文)此下。明四取。初条颂文。次释之。分二。初述有宗说。二若依经部下。出经部说。初述有宗说中又二。初总明四取。二上界烦恼下。别明我证取。无明不立。初总明四取中又二。初明轭与取开合不同。二应知三十四物下。明四取体多小。别明我语取中又三。初释名。二于诸见中下。释难。三无明之别立下。明无明不独立。
  我证谓内身(文)中论疏记云。佛性论云。我证取者。缘内身故。一切内法。名为我证。贪着内法。名我取○述义云。上二界唯示定心。无乐外五欲。于生死中。实无有我。而取有我。但有言说。实无有我故。名我语取也(文)。
  于诸见中(文)此下。释难也。双诳在家等者。释圣道怨也。宝云。论何缘别立戒禁取耶。问。何缘四取中别立戒禁取耶。论由此独为至为清净道故。答也。以二因故。所以别立。由非道计道。舍其真道。为圣道怨。在家众。妄计自饿。为生天道。而不行十善。诸出家众。直以破衣·粗食。舍可爱境。二百五十戒等。为真实道。不知是助道缘。而不修行三十七品(文)。
  谓不了相名为无明(文)宝云。取诸有故。名之为取。由无明不了相故。彼非能取及非猛利。故但可与余合立为取(文。非猛利故所以者。今疏无之。论文如宝)贪缘六十见起名为见取(文)光记第十九卷。六十二见释在之。惠云。六十二见。如婆沙第一百九十九及二百广明。不可具引。略出名数。谓前际(过去)分别有十八。谓四遍常论四一分常论·二无因生论·四有边论·四不死憍乱论。后际(未来)有四十四。谓十六有想论·八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七断灭论·五现法涅槃。足前际十八。成六十二见也。四遍常论者。一由忆劫初。执我·世常。谓由彼外道得宿命通。忆劫初事。因此起见。执我·世常。二由忆生。执我世常。由彼得通。忆多生事。便执为常。三由天眼。见诸有情死此生彼诸蕴相续。执我·世常。既得天眼见不断故。便谓是常。四由寻思。不如实知。执我世常。彼诸外道作如是念。有法常有。无法常无便谓是常。四遍常论。常见为体也。四一分常论者。一从梵世来生此界。得宿住通。便言大梵是常自身无常。二闻梵王说大种与心随一无常。心便忍许。三从游戏忘念天没来生此间。得宿住通。便作是念。于彼天中不游戏者。彼天常住。四从意愤恚天没。如忘念天说。此四以边见为体。二无因论者。一从无想天没。忆于心。便起邪见。一切诸法本无今有。二由寻思。但有今生。不了过去。便拨为无。此二邪见为体。四有边论者。一由天眼。下见地狱。上见初定。执我及世俱是有边。二由天眼。傍见无边。执我及世俱无边。三由天眼。上下见边。由神境通。运身傍去。不得边际。执我及世亦有边亦无边。四非有边非无边。即遮第三。为此第四。我及世间不可定说为有边为无边。此四一师以身见为体。第二说通常断见为体。若执有边。即是断见。若执无边。即是常见也。四不死矫乱论者。不死。谓天以长寿者。外道执为常住不死。不得生天。一不如实知怖忌语故。便矫。答。是法应证不应说。二不如实知怖邪见故不得生天便矫乱。答应证不应说。三不如实知怖愚痴故不得生天便矫乱。答。应证不应说。四不如实知怖不了故。不得生天。便返诘彼。若有问言。我于后世为有非有。便返诘言。汝何所欲。汝若言有。我意亦然。此四计天不死。是常即彼复计善酬问答得生彼天。是戒禁取为体以非因计因故也。于后际十六有想论者。一执我有色死后生有想。二执我无色后生有想。三执我亦有色亦无色生后生有想。四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生有想。五执我有边死后生有想。六执我无边死后生有想。七执我亦有边无边死后生有想。八执非有边非无边死后生有想。九我有一想死后生有想。十我有种种想死后生有想。十一我有小想死后生有想。十二我有无量想死后生有想。十三我纯有苦。十四我纯有乐。十五我有苦乐。十六我有非苦非乐。八无想论者。取有想中前八。唯无想名别。八非有想无想论者。亦如无想说。此上总以常见为体。七断灭论者。一此我为粗四大造死后断灭。二我欲界天死后断灭。三我色界天死后断灭。四空处天死后断灭。五识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皆言死后断灭。此以断见为体。五现法涅槃者。一于欲界中受五欲乐。二于初定受定喜乐。三于二定受乐。四于三定受乐。五于四定受现法涅槃。此五执劣为胜。见取为体也(文)问。一分常论中。第三云游戏忘念天。第四云意愤恚天。何天耶。答。大梵也。计依戏笑生此间故。云戏忘念天欤。义章第六可见之。
  行相难知(文)宝云。正理论云。是故圣者阿难陀言。我今不知于同梵行起慢心。不不论全。以慢随眠行相微细。彼尚不了慢心有无况诸异生。余例应尔(文)。
  惠云。问。贪等烦恼起时。取现行烦恼相极粗易知。何言难知。答。一以贪等时起自不知故。二是彼流类故。三惑色法一一极微心。心所一一刹那。皆有烦恼缘故。名微细烦恼在心识。犹女人眠难觉也(文)。
  三义释通(文)惠云。初一总。后二是别。第二约得。第三约现行(文)。
  二随增者(文)宝云。正理论云。或如怨害伺求瑕隙。及如见毒。应知。烦恼于自所缘有随增义。亦如热铁丸能令水热。及如触毒。应知。烦恼于自相应有随增义。已上文。释所缘·相应义别。喻异。前是所缘。后是相应。一一皆同乳母。能令婴儿随增增长。及令伎艺渐以积集。所缘·相应。令诸烦恼相续增长及得积集。前明烦恼增境及相应法。此明境及相应增烦恼也(文)。
  随缚(文)宝云。正理论云。极难离故。如四日疟及鼠毒等。有说。随缚谓得恒随。如海水行随生行影(文)。
  住流(文)宝云。如提塘漏水。有其二义。一者住义。即留住生死之义二是流义。即是于生死中流转。于疮门泄过无穷者。正明漏也(文)惠云。住义如疏释。流者不顺菩提涅槃正流。于生死中流。泄过无穷。通释住流转之义也(文)。
  遁云。住谓稽留有情久住生死。流谓流转于生死中。从有顶天至无间狱。由彼相续(文)。
  漂善品故名瀑流(文)遁云。漂善品者。犹如瀑水漂诸物故(文)惠云。瀑流者。急流。烦恼漂有情。亦如急流漂物(文)。
  合者(文)光云。和合有情。受生死苦。犹如车轭。故名为轭(文)遁云。谓令有情与界趣生共和合故。名轭。犹如车轭(文)惠云。和合者。烦恼与业合果生也(文)。
  为有漏依(文)惠云。四取为因。来世有漏法。依此生。名为有漏依(文)。
  永正四(丁卯)五月上旬。依客僧两三辈所望。颂疏讲谈始之。为扶引勘之。烦编集光宝等文。今日清书之。
  同年十一月十日。大法师英宪。
  永禄四年(酉)七月十七日。以英宪法印自笔写之。花严砾净实(生年四十)。
一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