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俱舍论颂疏卷第六(颂疏本第六)

  第三明因缘。惠云。因缘二法。一体义皆通亲疏。六因中。能作因即疏。余五因即亲四缘中。因缘即亲。余三缘疏。因如根于识。如种于芽。如生母等。缘如养母。如地水于芽。如境于识。就中因名即亲缘名即疏。就名亲故。先说因也(文)。
  第四一句结归本宗(文)尧抄云。本宗者有宗。世亲论主元习有宗。后学经部。然有宗许六因。经部不许六因。论主心虽同经部。今颂载有宗义。是本宗故。云结归本宗也。许因唯六种之许言。论主显不信有宗六因也(文)。
  一能作因(文)惠。六因次第者。能作因通七十五法宽故。先说第一。俱有因即七十二法次宽。说在第二。同类因通七十二法。与俱有因体等。不通未来世。狭俱有因。说在第三。相应因虽通三世。即唯心王·心所。狭同类因。说在第四。遍行因就心心所中唯染者。狭相应因。说在第五。异熟因若欲界即通五部。若遍行因即二部一分。据上八地。以异熟即唯修部。遍行因即二部一分。狭遍行因。说在第六也(文)遍行因前生十一遍使(苦谛五见·疑·无明集谛二见·疑·无明)迦多衍尼子(文)麟云。正理论云。诸经中所化力故。世尊方便作异门说。对法诸师由见小分相。知其定有分明结集。故有说。此六因义说在增一增六经中。时经久远。其文隐没。尊者迦多衍尼子。于诸法相无间思求。冥感天仙现来授与。如天授与筏第遮经。其理必然。如四缘义。虽具列在此部经中。而余部中有不诵者。乃至广说。解云。如来在世有一苾刍。名筏第遮。中夜诵经文。亏一品。室中天授。忽领异文。朝白世尊。遂蒙我师述六因。准彼理亦应然。如四缘在增四经中。而化地部达摩鞠多部中不诵。六因亦尔(文)。
  自体非因(文)初明因体。二故论云下明因义。三因能作果下释名。惠云。问。自体何故非自体因。答。以自体恒障自体。如一念眼识现在。第二眼识同时如何得生。以相障故。自体不与自体为能作因也(文)光云。自于自体恒为障碍故。自望自非能作因(文)尧抄云。自于自体恒为障碍者。自体守自体不令转余性义是也。婆沙第二十云。复次无障碍分。是能作因。诸法自性障碍自性故。非能作因。障碍有二种。一者世俗。如人立座障碍余者。二者胜义。如自性障碍令不自自在(文)此第二胜义。今所论也。且如色法。恒备色自性。不转余心心所等性。是守自体不自在义也(已上)。
  本义抄。且任常谈思此事。刀自不切刀。指自不触指等之理。是自体障自体之义也(已上)。
  有为生时(文)惠云。对所生果出体颂中。言除自余能作。故通一切有为无为法也(文)。
  以不障义释能作因(文)论云。譬如国人以其国主不为损害。咸作是言。我因国主而得安乐(文)宝云。正理论云。能作因略有二种。一有生力。二唯无障。诸法生时。唯除自体。以一切法为能作因。彼生时皆不为障。于中小分有能生力。且如有一眼识生时。以所依眼为依止因。以所缘色为建立因(文)寻。无为法无作用。何有作果义耶。答。无为无力能作因也。以不障义名能作也。
  如色处等(文)麟云。谓眼等十处皆是色法。以余九处有名故。唯此色处更取别名。为以余九之所简别。而此色处虽标总称。即受别名(文)。
  俱有因者(文)此一段。初释俱有因之名。次出体。又论云下出互为果过也。惠云。释名者。心王心所俱有故。心王名俱有。心王与心所为依名因。俱有即因。持业释。心所翻上可知。若心王与心所俱有法为因。名俱有因。依主释(文)私云。俱有作用。俱有即因者。如四大种造果义。若果与因俱。名俱有者。心王与大相俱。云俱有。故俱有名通心王大相。因者或取心王。或名大相。故俱有与因别也。是依主释也。
  互为果事。古(定)云。法同时互成因。互成果。故云互为果。假令心王与大相。相对见时。大相依心王转(见)心王因。大相果也。心王依四相相生灭(见)大相因。心王果也。如此名俱有因(云云已上)。
  如大者谓四大种(文)古(定)云。此论意。以互为果名俱有因。然一切俱有因皆非互为果。互为果与同一果。二义名俱有因。同一果者。四大种成能造生色时。四大种互与力。是俱有因同一果也。余准之(已上)本义抄。就释俱有因。有同一果·互为果二义。共有宗古义也。正理·显宗以同一果义为所存义。此论略故。但举互为果义。四大种互假借者。地大种藉余三大种力。余三大种藉地大种力。造一所造色。故四大种相望。互为俱有因云也。如坚等物者。同时设虽有多种地大种极微造之。无有地大种极微藉地大种极微力造一所造色之义。故地大种极微望地大种极微之时。阙同一果之义。故不为俱有因也。余三大种。自类相望不可为俱有因事。准之可知之(已上)。
  如其所应者(文)惠云。问。颂中何故不说心随转色。及心所兼四相自互为俱有因耶。答。正理论云。如心王与心所。决定既说。心所自类相望多小不定。随转色。散心及无色定。即全无不说。生等四相依本法转。自互不相依。故论不说。或可但说。异类法为俱有因。同类法不说。互为果自成也(文)。
  有为法中有五者(文)古(定)云。一四大相望(同一果)二相所相相望(互为果)三四相自互相望。四本相互相故(互为果)四心与心随转相望(互为果)但心王与心随转法上随相。不为俱有因也。五随转自互相望。此有同一果。有互为果。心王大生望九十七法时。除心王故。五十七作俱有因。五十七法望心大生时。五十四法为俱有因。故心大生五十四法。互为果也。心王小住·异·灭。心大生果非因。故非互为果。同一果也。大地法小相因果义。可准之(已上)。
  又论云法与随相(文)古(定)云。此论主破有部一切俱有因皆互为果云义也。此中应辨者。总以互为果义释俱有因破(见)然一切俱有因皆互为果也云ヲ破也。论主意。多分俱有因互为果也。而非互为果。有俱有因也。故此论意。同一果·互为果二义。一切俱有因也(以上)古定春抄趣也。正否重而可案之。
  彼及心诸相者(文)麟云。此一句唯分取生等四相也。以一彼言摄二种相。一心所上相。二律仪上相。更兼心王上相。总有三类四相也。旧云。既言生等。不言生生等。即显随相非心随转也。彼及心诸相。此一句唯取生等四相也(文)。
  释曰由时者(文)此一段分为三。初明十随转。二论云此中心王下。述俱有因极小数。三有八对法下。明八对非俱有因。
  时有四种(文)问。于四相中。何不说异相耶。光云。问。四相之内。何故不说异相。解云。生在未来。令法入现。住在现在。令法安住。灭谓灭入过去。各有胜能。是故别说。异相助灭令法过去。无别胜能。是故不说(文)。
  堕一世事。惠云。堕一世者。生相已前。灭相已后。名堕一世。亦同现在。心心所不相离也○问。若为知心心所不相离者。但说堕一世即得。何须别说生·住·灭三相耶。答。若未来法未生时。即总同堕一世。若彼法生至生住灭三位。即一世中有前后。故堕一世外。别说生·住·灭三也(文)。
  此一果言意取(文)问。何举二果云一果耶。麟云。此一果言意取士用及离系果者。谓等流·异熟非俱有因。唯取士用·离系二果(文)。
  光云。伏难云。此中解随转义。但言一果足。何须别说异熟等流。今释云。为遣疑妨。说彼二。恐夫士用果总有四种(如今疏列)恐诸未解者。闻一果言。谓摄俱生展转士用果。及执唯有俱生士用果。故于今时。更别显示等流·异熟决定与因不俱时果。为欲遮遣唯执与因俱生和合聚中有士用果(文)此意云。不云士用·离系。云一果者。士用果有多种故。今唯欲取俱有因果。云一果简别之也。次举等流·异熟者。非俱有因所要。为遮未解者执(为言)。
  俱有相应因展转士用果(文)惠云。俱有即前疏中释五类法。同时互有力用。相应因即同时心心所同时士用。此一果中不取者。此二因不共取一果。即自互同时为因果。为心心所不同力用取后念果。若一果即自同时心王心所共取后念果。故不取也(文)光云。言一果者。不说俱生展转士用果。以自非自体士用果故。非一果义。取余同时造作得者(文)决云。今一果者。皆成果可取也。而俱有相应展转士用果。譬八物互成因果。自体ハ自体ヲ果トスヘカラス。故七果生一阙故。不云一果。取散无表事。彼一刹那心心所为因。一无表生故。可云一果(以上)。
  及余同时造作得(文)问。上举俱有·相应因。次云余。此非俱有因造作也。本义抄。答。俱有因所造之中。互为果之边。一果言不可取之。光云一果者不说俱生展转士用果。此心也。同一果之边可取之。余同时造作得者者。即显此意也。惠云。余同时造作得者。即是同时心心所造得散无表也。同时心王心所。共取无表色果也(文)此释难思。不随心之色。望刹那等起心心所。无力用。何云同时造作得耶。答。此释实难思。然以刹那等起心心所。望散无表。聊有其力用也(以上本义抄)。
  麟云。谓展转果外。名之为余。正理抄云。如四大种所造有对色等。准此。既言有色等。即通表无表(文)。
  等无间缘所引起者(文)惠云。等无间缘引起者。即三性心各自引后念三性心为果。及邻次造作得者。即善心心所引后念不善无记心等是也(文)释ニ取异性无性无余果者此欤。简同性云余也。
  隔越士用果(文)麟云。即如初念大种悬造未来众多无表。望前大种。是隔越(文)或非隔越(文)。
  不生士用(文)惠云。不生士用者。即无间解脱道同时心心所。有士用力。共证无为不生法也。与离系别者。重得无为。俱名士用。不名离系。以不断惑故。若断惑得无为。即得二名(文)。
  论云此中心王极少(文)光云。此下约法明俱有因。此前说中。心王对心所等为因通局。旦约二定已上无覆无记心中说。唯有心王及大地法十。各有大小四相。合有九十九法。心王望九十八法。极小据。与五十八法为俱有因。谓十大地法·及彼四十本相心·八本随相名五十八法。除大地上四十随相。以隔越故。力不及彼。非俱有因。若以五十八法却望心王。除心四随相。以劣弱故。力不及彼。余五十四为心俱有因。如心王对九十八法展转作法。大地法上作法。准此应知。若心上大生望九十八法。与五十八法为俱有因。诸大地法十·并四十本相·及心王·并心王上三大·四小相。除大地法上四十随相。五十八法望心大生。五十五为俱有因。除心上小住·灭(文)。
  图云。
T64053501.gif
  宝云。心王极多。谓初定心有十大地。及善地法欣·厌随一。及寻与伺。定共七支。总三十一法。并大·小相。总二百七十九法。心已与一百五十八法为因。极少。二定已上无覆无记。有十一法(文)T64053502.gif
  惠云。问。心王上小相不相心王。心王如何与彼为俱有因。又心所上大相不相心王。心王缘何与彼心所上大相为俱有因。答。由随心王彼小相及心所上大相方得起故。心王与彼为俱有因也(文)古定。问。依何心王为随相作因。随相与心王不为因耶。答。心王力强胜也。大相·小相共依心王转也。小相力劣弱。但相大相。不及心王也(以上)难。受等上四相。不相本法。何为心王成因耶。
  诸由俱有因故(文)麟云。上因字是因由。所以之因。下因字是因缘。因谓若由俱有之理得成因者。必是同时。故言如是俱有等。或有俱有非由俱有因故成因者。谓或诸法虽是同时。不由同时之理即成俱有因。即如下八对之法是也(文)。
  此第一对(文)惠云。八对法不互为果故。不成俱有因也。若于十义中。前四对阙果三义。非俱有因。第五五尘为所造。虽然俱有。阙性三。色·声通三性。余三尘即无记。五尘各取后念五尘为果。又阙果三也。第六阙果三。七支各取当类后果。第七所造五尘无表共通三性。四大即无记。阙性三果三也。第八阙时四义也(文)麟云。八对于十因。前四对及第六对。皆具七因。无果等三也。第五一对。有时等四。无善等及果等三。如色声通三性。香等唯无记故。第七对亦尔。第八得与所得。虽有同性。时不定。由此(文)。
  第五对。麟云。第五对。色声等虽复同时。相望无共得一果等。故非俱有(文)所造色色·声·香·味·触等俱有。互相望不为因果。谓色为声不为因。声为色不作因。各别性故。
  第六对。决云。别解戒七支各别受之。所谓不杀生戒。持不持等。各各受之。彼被引起无表。后身中俱有。各别受之。故取果事又可各别。随心转戒。一定心所得。故取果事。七支合可取一果。故简之云少分(以上)。
  第七对。古(定)云。能造大种为所造色为因。所造色为大种不为因。无互为果。故非俱有因(文)。
  第八对。古(定)云。得与所得。非定俱行。或前或后也。法俱前后得部类故。非俱有因也(以上)此只得与所得法。时不定故非因(为言)。
  释曰同类因相似者(文)。
此一段大分为二
  一明有漏无漏同类因二
  初明有漏
  二明九地无漏三
  初总明
  二简差别四
  一总明等胜为果
  二明三道(又诸已生下)
  三明钝根道(又于此中下)
  四明利根道(若随法行下)
  三明九地道难
  二明三性同类因三
  初明加行善
  二生得善并染污
  三明无覆无记

  寻。同类因得名如何。麟云。此有二种释。若与相似法为因。名同类因。同类之因。是依主释。若以相似法为因。名同类因。同类即因。是持业释(文)。
  谓善五蕴(文)此五蕴内。色与受等同善性。为同类因也。
  染污与染污(文)麟云。此染污言通不善法及有覆无记。以此二法亘为因故。身·边二见是有覆。或能与不善为因。及从不善生。故染污言通二类(文)古(定)云。三性有二配立。一善·不善·无记(有覆无覆)二善·染污(不善有覆)无记(无覆)今后配立也(以上)。
  无记与无记(文)光云。善·染五蕴展转为因更无异说。无记五蕴。四说不同。第一说。展转为因。性类等故。第二说。五是色果。四非色因。此师意。四蕴胜故非色因。色蕴性劣故与四为因。第三说。五是四果。色非四因。此师意。四蕴势力强故。能为色因。色蕴势力劣故。非与四为因。第四师说。色与四蕴亘不为因。但是无记劣异类故。诸论皆有四说。并无评家。今解且以后师为正(文)本义抄。就此释。善·染污五蕴。各展转相望。为同类因。无记何不尔耶。答。无覆无记势力劣故。异类相望不为同类因。善·染污五蕴势力强盛故。展转相望亘为同类因也(以上)宝云。前说为善。善染性中。既色四蕴展转为因。云何无记业色不与四蕴展转为因(云云)。
  言九地者(文)光云。欲界无定。有顶昧劣。皆不能发无漏圣道。故唯依九地(文)。
  无漏非界系(文)古定。问。无漏不堕界系者。依何地地无漏各别哉。答。无漏必依有漏定引起。依散心不起也。有漏定以系地定故。随能引起有漏定。地地无漏定也(以上)。
  等胜为果者(文)决云。见道无漏与见道无漏为因。是等也。与修道无漏为因。是胜也。有漏法假令烦恼强为胜。弱为劣。若强胜烦恼为劣为因。不摄同类因也(以上)。
  钝根。随信行(先加行位随信他语行故)信解(由信胜解相现前故)。
  利根。随法行(先时自阂经法故)见至(由见得向至果)。
  罗汉。(钝。时解脱。要待胜时入定。时者。好衣好食好卧具。利。不时解脱。不得好衣等时。)
  为无漏道加行生故(文)正文云。为无漏道四字剩。故论并光记无此四字也。虽非重过。犹不如无(以上)。
  无生智唯与等类(文)惠云。问。无学无生智与独觉及佛无生智为同类因。即是与胜为因。如何唯言与等类为同类因。答。三乘果位更不转易。无亘为同类因义。下人得上忍。犹可转为佛等。况得无生智可转也(文)。
  又诸已生见道(文)古定。问。已生见道为见道为因义如何。修道无学又尔也。答。见道随信·随法二人在之。随信行为随信行为因。此等因也。谓见道依六地。依一地得见道时。余地见道皆未来得修也。故一地随信行为余地得修随信行为因也。又于一地中。九品智各别也。九品中。一智见道现起。此一智余八品智得修也。此八品等胜为因。可知之。故于随信行。等胜为果义在之。又随信行为随法行为因也(以上)惠云。诸钝根道与钝及利为同类因者。以钝容得转成利故。钝与利为同类因。利不退作钝。故利不与钝为因也。见道与见为因者。如一身有九品见道。若起下下品见道。余八品不得生。即与未来九品作同类因。若起下中品。即与未来八品作同类因。不与下下作因。乃至上上品即唯与上上品作因。不与未来前八品为因也(文)。
  解云此难(文)惠云。难意。上地起无漏道。上地胜。道亦胜。依下地起无漏道。地劣。道亦劣也。上地已起现行随信行道。与下地未来未起自身随法行道为同类因也(文)。
  论云由因增长(文)私云。增长之因云心欤。重而可正之。古(定)云。因增长者。为后后胜进位作因云也。谓无漏不堕界系故虽依上下地。无胜劣。谈胜劣事有二由。一由因增长者。前位劣。后位胜道也。故前位上地见道劣。后位下地修道胜。假令超越证人。初定得见道。又依意乐。以未至地无漏。如断二定已上修惑。上地见道为下地修道为因也。意乐者。定力为得自在也。见道得二度事无之。得上地见道时。下地见道得修也。又见道有九品智。下下品智为自地下下品·余地下下品为因。等因也。自地下中等八·余地下中等八为因。成胜也。不依地。依品品位。有胜劣也修道有退故。退上地起下地修道时。上地修道为下地修道为因也。问见道九品合断故一智也。如何有九品耶。答。九品中随一现起。余未来得修也(以上)。
  上地起见道与下地修道(文)惠云。约超越第三果人论也(文)。
  及上地下下品等道(文)古(定)云。此上地下下品智ヲモテ下地下下品等得修时事也。若下地九品已前现起。先生故。上地后生下下品。等因ト不可成也。故因增长者。依位·品品也。可思之(以上)。
  第二由根者(文)古(定)云。上地随信行与下随法行为因。得修也。若上地随信行与下见至等为因练根等事也。此则地粗于位。位粗种姓●リ之道理也。别不依地。依位上下也。如何地地相望。上位ハ下位ヲ不为因也。故为因方。地ヨリモ位ハ尚亲也。若不依位依地。地地相望。上位モ下位ヲ可为因也。不尔故。云地粗于位也又位·性相望时。种姓尚亲为因也。谓随法为三四为因。若依位上下。随法为上位信解等可为因。不尔故。是位粗种姓ヨリ也。问。不依位依性。信解为随法为因。可依种姓故。答。利根人经位次第也。随法先生。信解后生。先生カ因ト不成故也。若信解随法ヨリモ先生。可成因也(以上)。
  又论云虽。一相续(文)决云。于见道无转根义。何随信行为随法行为因哉。答。光云。于见道位。虽一相续中无容可得随信·随法二道俱起。而已随信行为未来随法行因(云云。以上)。
  加行生亦然者(文)古(定)云。依加行生法。岂设勤劳劣法为果耶。故如无漏。等胜为果也(文)。
  因闻思修所生功德(文)惠云。若言闻等所成惠。唯大地惠。若言闻等所成法。散地即通四蕴也(文)麟云。思与修为因者。今谓不然。以欲界有思无修。色界有修无思。异地相望。又不为因。如何乃言思与修惠为同类因耶。又言闻与思修为因者。亦是总言。然于其中。理应分别。如欲界闻。不与修为因故。色界闻与思不为因故(文)。
  上二界无思(文)古(定)云。上二界。举心思惟。即修惠成故。彼无思也(以上)义章云。杂心法中。闻惠局在欲色两界。不通无色。无色无形。不能听受。是故无闻。思惠局在欲界地中。上界则无。何故如是。上界报静。?心思量。则与禅定修惠相应。故无思惠(文)。
  论文约三界(文)惠云。欲界ハ闻与闻思。思与思为因。无修。色界ハ闻与闻修。修唯与修。无色界ハ修唯与修为因。异界无因义也(文)。
  此加行善束成九品(文)惠云。三法各束成九品前与后因。非是三法共束成九品也(文)。
  生得善法(文)惠云。生得善九品。据所感果有九品。唯知因亦有九品。不由加行生。任运而起。九品前后起无次第。不定得互为因。若加行善加行生转胜。不与劣为因也。染污即不善有覆。由感果及治道有九品。准生得说(文)决云。生得善强。无胜劣故。互为因也(以上)。
  谓异熟生(文)麟云。无覆无记四种者。异熟任运而起。最为微劣。威仪路作意而起。力用小强。胜前异熟。工巧处强想生故。力用更强。胜威仪路。化心通果。其力最胜。故如其次相望除前(文)惠云。异熟生心有九品。亦互为因。任运起故。威仪等三加行生。不与劣为因也。通果者。如欲界有四定化心果化心是定果。欲界四类化心与五地化心为因。初定有四化心果。不与欲界化心为因。乃至不与前四定化心为因。以劣故也(云云)。
  相应因得名事。惠云。若心王名因。心所名相应。相应之因。若心王为因。即是相应。相应即因。持业释。可知之(文)。
  俱有因差异事。惠云。与俱有因别者。若心王·心所同所依边。即相应因义。若心王·心所互相依边。即俱有因义也(文)麟云。由互为果义。立俱有因。如商侣相依共游险道。由五平等共相应义。立相应因。如商侣同作食等事业。其中阙一。皆不相应故(云云)。
  颂唯举同依事。惠云。若心王·心所同依。必同余四。故举所依。不举余四。两人观初月等同。所缘·时·事·行相即同。所依即别。故颂不举余四(文)。
  遍行因。麟云。言遍者。三义遍故。一遍缘五部。二遍随眠五部。三遍与五部染法为因。由此三义故名遍行。五部惑中。唯此十一有上三义。故名遍行。余惑不然。故非遍行。此等废立。如随眠品。然此遍行能取他部果。若同类因唯取自部果。是故二因宽狭有异(文)古定问。贪·瞋·慢何不缘五部耶。答。贪·瞋重迷惑也。缘十一遍使起也。直不缘其谛。不缘五部。问。灭道下见疑等。何不缘五部耶。
  异熟因异熟法故(文)古定。意云。有异熟法故(为言)异熟·非异熟时。异熟无记。非异熟善·不善有漏也。有异熟·无异熟时。有异熟有漏善·不善也。无异熟无记也(文)。
  异类而熟(文)第二卷四解中。第三解ニ当也。
  第三世摄。惠云。同类·遍行·就三世位建立。故通二世。异熟等三因。就体建立。故通三世(文)古(定)云。异熟等三因通三世者。于过去·未来。虽无因用。其体皆有之。谓善体·不善体·心心所体也。遍行·同类。以前生为因体。未来前生·后生不同无之。故不通未来。问。准三得思之。于未来前得后得其类别也。所得法可有前后类也。答。能得ノ得ハ有别体。故未来种类别也。所得体别无之。唯所得法随缘合位。谈前生后生。故不通未来也。
  无为无因果者(文)正文云。初句果字剩。多本如此。但一本无果字。可依此本(以上)。
  谓无为法于生不障(云云)释无为无果也。无为是因无果(为言)谓能作因ニシテ无果也。上无为无因同之。体离系果ニシテ无因(为言)惠云。此因果者。体是能作因ニシテ无果。不能生当果也。是果当体是离系无因。即不从五因生故(文)。
  非能证故(文)惠云。无为不是能证智。故无离系果也(文)。
  余二无为(文)麟云。谓虚空·非择灭二种无为。但约不障。是能作因。果不行世故。非所引果。无记性故。非道证果(文)。
  非即非其自体(文)惠云。若言无者。无因即无过去五因。无果即无未来五果。若言非者。即非体。其自不是因果也(文)。
  言后因者(文)麟云。且果有五。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离系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次第。狭者居先。广者居后。六因次第。广者居先。狭者在后。由此前因对于后果。后因对于前果。其离系果非六因得。故此不论(文)宝云。由第三离系非六因得。此中不论。与士用果少相滥故。次士用之前。及狭于士用果。非士用果后。故于五数之中。列在士用果前。不同四果广狭次第。所以非次异熟之后(文)。
  谓能作因于法(文)释能作因名增上。论云。唯无障住。有何增上。即由无障。得增上名。或能作因亦有胜力(文)宝云。答中有二。一以无障释。二有用释。以无障通与一切为能作因故。名为增上。有用增上如文可解(文)古(定)云。于增上。有有力增上·无力增上。此无力增上也。不障云增上事。国主不为损害。居国安。为障不可居国故也(以上)私云。准宝释。通与一切无障为增上也。
  诸有情业(文)麟云。谓由有情业力。感器世间。故业望彼。有增上力(文)。
  同类遍等流(文)光云。若同类因。唯取自界自地自部自性等流果。若遍行因。唯取自界自地自性染污等流果。此二因所得果皆似因。故因虽二。其果唯一(文)。
  等流得名事。宝云。同类·遍行因。俱是相似。力用少异。分为二因。果但酬因。不辨力用。但据似因。名等流果。后等前流。名为等流。等流即果。名等流果(文)麟云。问。如邪见生有身见。唯性不同。同是染故。为等流果。善生无覆。虽性不同。同是净故。应是等流。答。染性易同。故得为果。净法难同。故不为果(文)。
  士用果(文)宝云。诸法作用名为士用。从似得名(云云)古定。问。四种士用时。五果皆士用果也。何二因所得云士用耶。答。总即别名也。光云。余四从别立名。此一从总立名。虽标总称。即受别名。如色处等(文)。
  五果释名事。宝云。入阿毗达磨第二。释五果名云。果不似因故名为异。熟谓成就堪受用。故果即异熟。名异熟果。果似因故说名为等。从因生故复说为流。果即等流。名等流果。择灭无为名离系果。此由道得。非道所生。果即离系。名离系果(已上三果。持业释也)又云。由此势力彼得生故。此名士用。彼名为果。士用因从喻得名。士用果是士用之果。又云。由前增上。后法得生。增上之果。名增上果(已上二果属主释也。云云)。
  异熟果不通非情(文)光云。夫异熟果非共受用非情共受。故非异熟。又正理十八云。岂不大梵所住非情是别业果。亦应说彼名业异熟。何乃言非。有作是言。大梵住处。一切大梵业增上生。有余复言。大梵住处相续未坏。余可于中有受用理。故非不共(文)古(定)云。等流·长养通非情。异熟果不通等流·长养故。如彼不通非情也(为言)。
  明知不通等流(文)麟云。此宗五类义体。各别不同。互不相摄。今因此理。证显宗义。故言明知。言通三性者。等流可知。其能长养即通三性。所长养唯无记。如上已辨(文)私云。异熟果唯有记生也。等流·所长养三性生。故不相摄。等流三性生可知。所长养三性生者。能长养通三性故也(为言)。
  等流似自因(文)古(定)云。同类因自部自地后生法为果故。等流果体同类因相似也。遍行因通五部故。部虽不相似。自地染法故。等流果体遍行因相似也(以上)。
  离系由惠尽者(文)宝云。由惠尽法。名为择灭。即是择灭名离系果(文)。
  如因下地加行心力(文)古(定)云依未至地有漏定。断欲惑。得初定有漏定等。是同类因也。果等流果也。未至初静虑摄也。余准之(以上)麟云。言清净静虑生变化心者。谓简味定等故言清净也(文)。
  不生士用果(文)麟云。问。此果既不生。如何可说用彼力生名士用果。答。正理云。现见于得亦得说生名。如说我财生。是我得财义(文)不生士用果与离系果差异如上。
  除前者(文)古(定)云。以不障义为能作因。故通三世。增上果不障义。故不通未来欤ナレトモ必无果前因后义故除前(以上)。
  问士用增上(文)古(定)云。士用果依因势力。增上果依因势力。如何差别耶ト问也。答意。不障因·正造作。体各别也。施トモ不障用。其体不造作义。可有之故。依造作方名士用。不障方名增上也(以上)。
  五取果唯现者(文)惠云。颂中不说能作因取与者。能作因中。未来世及三无为法。不能生果。无取与。以不定故不说也(文)。
  除能作因(文)光云。能作因现在取果而不说者。以能作因非定有增上果故。此颂中不说。谓无为法及未来法。虽是能作因。而不能取增上果故。正理十八云。然能作因能取果者。定唯现在。与通过·现。若依婆沙二十一云。能作因。有作是说。现在取果。过去·现在与果。有余师说。此能作因。过去·现在取果。过去·现在与果。然无评家。此论·正理同婆沙前师。又解。此论同婆沙后师。言能作因同五因现在取果者。从多分说(文)本义抄。能作因取果。唯可限现在也。但等无间缘取果用。通过去者。婆沙评家义也。而能作因是广以一切法为体故。等无间缘体即能作因ニ摄之门有之。故指等无间缘取果用通过去。即云能作因取果用通过去义边可有之也(以上)。
  二与果亦然者(文)古(定)云。俱有·相应二因。于现在与果。同时因果也。虽然。以能为彼种之边·正与彼力之边。于同时起用。可分之也(以上)惠云。约二因能引边即取。与力边即与。与取皆同时义说别也(文)。
  过现与二因者(文)古(定)云。同类因有等流果无间生者。自部自地同生无间也。有隔念等流果者。苦谛法生。无间余部法生。次又苦谛法生。前苦谛等流果也。此云隔念。遍行因有无间生等流果。十一遍随一现起无间生五部染法是也。有隔念等流果。十一遍使随一现起无间善·无覆无记法生。次生五部染法。是前十一遍使隔念等流也。此二因无间生等流果时。现在起与果用。生隔念等流时。此二因过去与果スヘキ也(以上)。
  问取果与果(文)论云。能为彼种故名取果。正与彼力故名与果(文)光云。种是能生义。因有生果之能。故名取果。彼所生果。其因正与彼果力时。故名与果(文)宝云。取时为因义成。名为种子。与时正引果起。名之为与。两用俱在其因。不在其果。旧释ノ为因义成名为取果义。不失也。果起酬因名为与果谬也。是果力故(文)古(定)云。六因各有生果功能也。谓一因生时。此因可生何果。自分果ヲ取リ定ル位ヲ。施取果用云也。此因果缘会时。浮生相。此时前因引此果。令入现在用起。施与果用云也。因现起无间生果因。取·与二用同时起也。此因现起位。此果浮生相也。若隔念生果因。现在起取果用。此因过去落谢也。其后此因果缘会浮生相时。取果用有之。浮生相位。过去起与果用也。故此取果现在。与果过去也。问。已作用位名过去。何于过去起与果用耶。答。光ニ功能非作用(云云)意。因能自有与果义别非起作用(云云以上)。
  论云善同类因(文)光云。别释善同类因取与四句(文)。
  第一句者(文)古(定)云。断善根人。以九无间·九解脱道断九品善也。第八品マテハ后后善得起也。第九无间道ニテ断上上品善。此时上上品善得现起也。此无间道位。所得善法前得切未来住也。第九无间道生得。施取果用也。此得过去落谢后。其身善法不生成。彼得无起与果用也。第二句最初所得者。断善根人。后续善时。前最后所舍得。今起与果用也。前句取取果用方。今取与果用方也。今最初所得善。前最后所舍得果也。问。续者前得ナリト云ヘハ最后所舍得ト闻ル样如何。答。最初所得善得。今始起。此善前得ト云ヘハ。最后所舍得。今与果用ヲ起スト闻ル也。若过去余诸善法得ナラハ。此善前得トハ不可云欤。续者今所得善法故。此前得ハ最后所舍得。今与果用ヲ起スト显也(以上)续善根时。最初所得得限过去最后所舍一刹那善得者。光师初释意也。今疏同之。本义抄。问。续善根时。彼果至生相位。前位多刹那善得。皆起与果用。不起取果用。何唯限过去最后所舍善得哉。答。此是正理论难今论之趣也。俱舍师救之意云。过去所有诸得。望今果见之。虽起与果用。不起取果用。望别别果见之。以前念念已起与果用毕故。以之为俱句也。断善根位所舍最后一刹那善得。从来未起与果用。今续善根时。初起与果用故。以之为起与果用不起取果用之位也(为言以上)尧抄云。问。第一·第二句。何唯约得。不约余善耶。答。断善时。善根先不现行。唯有善得。乃至最后时现行故也(以上)。
  明法从因生(文)惠云。法从因生。即七十二法。一一六因几因生。分为两类。明心王·心所为一类。色·不相应作一类辨也(文)。
  法略有四○标四法也如次者(文)惠云。染污法者。心王。大地十。不定寻·伺·睡眠。此上通三性。取染污边。恶作通二性。取不善。大烦恼六。大不善二。不定贪·瞋·痴·慢。小烦恼十。都三十七法。一一生时。除异熟因。余五因生。异熟因生无记法。不生染污法也。第二异熟生法者。取心王·大地·寻·伺。此十三取异熟无记性边。从五因生。除遍行因。遍行因染污法。不生无记法也。第三三所余法者。除前三类外。皆是此中摄。取心王。大地十。寻·伺。大善十。此二十三法中。取苦法智已去无漏边。有漏定善·有漏散善边。威仪·工巧·通果无记全。加睡眠·恶作善性边。共二十五。从四因生。除遍行异熟因生也。第四初无漏法者。取心王。大地十·善十·寻·伺二十三法。取苦法忍一念相应者。从三因生。除异熟·遍行·同类也(文)麟云。初染污法从五因生者。是心法故。必有相应。相应因中。必是俱有因。染污性故。有同类因。复通遍行。能作必有。故具五因。余四准此。更不广说。异熟法除遍行者。遍行唯为染污因故除之。问。异熟既善恶为因。无记为果。如何可说从同类因生。答。后之异熟从前异熟生。以无始来有异熟果为同类因。故得有也。三所余法除异熟遍行二因者。非异熟故除异熟因。非染污故除遍行因。从相应·俱有·同类·能作四因所生(文)。
  此明色不相应四法(文)惠云。十一色及不相应分四类者。一染污法者。色·声·无表·四相·得。取染污性边。从四因生。第二异熟生法者。取眼等五根·扶根四尘·四相·得·无想果·同分·命根。取异熟无记性边。从四因生。第三三所余法者。五根·四尘取长养边。色·声取善及三无记边。无表别解脱处中。定共全。道除苦法忍外余苦智已去全。得·四相。取有漏善余三无记边。无漏除苦法忍外余苦法智已去全。二定名身等三全。从三因生。第四初无漏法。取道共无表。得·四相取苦忍上者。从二因生也(文)。
  不相应中染污等(文)麟云。一染不相应。谓染法上四相等。二异熟不相应。五根等四相及命根众同分等。三三所余不相应。谓除上二类及初无漏余不善有漏。即除上四相及善有漏法上四相并非得二定等四相。初无漏不相应。即苦法忍上四相等(文)。
依一两辈所望。颂疏讲谈之次。拾古抄等了。
永正十七年七月二十日。拟讲英宪。
(大藏卿得业仁誂之毕。以英宪自笔予校之也)。
(弘治三己九月三十日。净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