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四(第三十四帖)

  问。付觉惠非思量。尔者可分别以无常故因耶。
  纂云。又此有一实因。同异之句(至)又因亦过。成法差别相违故○(文)。
  今案。九句义私记云。护法菩萨云。不分别因喻(文)若指现在无为所不摄故之因欤。依之以无常故因分别者。非实义欤。能能可案学之。
  广百论三云。
  明诠三十三过作法云。问。菩萨既分别无常性故之因云有自他随一过。而物何纂师今此云不可分别耶。答。此从昔古德所疑诤耳。此未决也(云云)。
  问。以无常故因。可付法差别相违过耶。
  纂云。又因亦过。成法差别相违故(至)犹有前过。故是似量(文)。
  清记云。法差别者。非思是法自相。差别者。意许除思以外余心心所并非是思余色等法亦非是思。是其差别。今言觉惠非思。除思以外余心所故言非思。非是色等言非思也。今作相违量云。觉惠是有法。应非是除思以外余心所法。因云。以无常故。如色等。色等虽无常。色等非心所(文)。
  如理记云。言又因亦过至故成相违者。前是宗中。今说因过。意说数论立觉惠非思。无常故因。犯法差别相违过。数论成觉惠非思。意许余心心所是思。即色为异喻。今无常故因于色上转。而无同喻。言设若非争至犹有前过者。意云。若不争余心心所。但争觉惠非思。亦犯前相符过。此出数论比量因宗有过也。如大乘对小乘立量。因即无过。彼此许过去未来非现无为所摄故。共量他量诸无过故(文)。
  今勘法差别意许差别有三义。
  一云。余心心所之非思。余色等之非思。
  二云。缘虑之非思。不缘虑之非思。
  三云。余心所非思。非心所非思。
  寻云。准法差别意许差别者。以同喻色等为意许片差别欤。若尔淄洲大师余处中。不许同喻为片差别之义见。所谓有三卷私记下卷里书云。平忍大德九句义中。云此差别。觉惠非思者法自相。此下余心所非思非心所非思法差别依此正耳(云云)。
  问。纂云。约义为过。是相违因。不约言为难故非喻过也(云云)意何。
  纂云。又云。后三相违既约卧具(至)岂唯宗过而无因过耶(文)(亦兼所依不成也)。
  如理记云。言又云后三相违至相违因耶者。意云。如法差别相违云。眼等必为他受用。即无同喻。同喻上无所立真我宗。故异喻亦犯能立不遣也。如后二相违皆成意许离实大有。然同异性非是大有。故为异喻。今将为同喻者。亦是同喻无所立。异喻犯能立不遣也。既寻其意。皆是喻过。如何乃说是相违因耶。言答至非喻过者。意云。但约意许义难。故是相违。不约言陈为难。故非喻过若约意许义难。因皆违所立故是因过也。言今此二喻。即卧具同异性也。言自有能立不遣非相违过。即如不定因。虽异喻犯能立不遣。然不得名相违也。故云即不定是。言何非喻过。意说。相违因亦得是喻过。若尔四相违中。何不说喻过。但言是因过耶。答。以四相违解似因体故。所以不言喻过。其实是喻过。故云非非喻过。如宗中犯所别不成。岂不是因中所依不成过耶。道理相例。其义可知。如法差别卧具无所立过。卧具既真我为异喻。因于彼转。亦是异喻能立不遣过。同异句望大有性为同无所立。为异即能立不遗也。故亦是喻过也。如后学者幸披鉴矣(文)。
  道云。此通伏难。难云。若相违因亦是喻过。非唯因过者。如何疏云欲令学者知因决定非喻过故耶。答如文(云云)。
  清水注云。非非喻过等者。问。若尔何疏云欲令学者知因决定非喻过故(文)答。今此辨因之处故(云云)。
  疏下文云。论能立法不成至犹如极微。述曰。若据合显。亦是因过。以心心所为因同法。无碍因转。前已明因。今辨喻过。故不言因(文)。
  明灯抄云。若据合显亦是因过者。同喻合云。诸无质碍见彼是常。据此合文观其过者。亦是因过。以心心所为因同法。以心心所体是无常还入异品。无质碍因于彼上转。其无碍因异有同无。故言因过。即是因中法自相相违过。故作相违云。声是无常。无质碍故。如心心所。今为辨喻过。故隐相违因过。故云前已明因今辨喻过故不言因(文)。
  邑记云。疏若据合显亦是因过者若合云。诸无质碍彼是常。即心心所虽无质碍而是无常。便为异喻。因于异转。即是因中共不定过。此明喻过故不论之(文)。
  今案。以此文可例。而明灯抄心难思。能违可有不定故。可思之。
  问。断云。有人解四相违叙古人释(云云)古人者谁人耶。文轨师名古人也(云云)付之。文轨者三藏门人。可与慈恩同时之人。何云古人耶。
  问。断云。又叙旧通如轨法师疏(云云)彼疏通谁人难耶。
  寻云。璧公是文轨之后人也。何通彼师难耶。
  断云。有人解四相违叙古人释。言显意许(至)叙旧通。如轨法师疏(云云)。
  文轨疏二云。宗有二种。一言显宗有二。一法自相。如无常等。二有法自相。如声等。二意许宗亦二。一法差别。谓于前法自相言宗之上有自意许。如大乘唯识所变无常等。二有法差别。谓于前有法自相言宗之上有自意许。如大乘无漏声等。问。如大乘识变声等应是差别。何故不说。答。识变声等是有法自相。以大乘唯许声从识变。无非变者故也。其识变无常该色等。故是法差别。此则言中彰者为自相。言中不彰意含许者为差别。非谓色声等法体为自相常无常等为差别也(云云)。
  下文云。问。有性即实·离实异。唯违离实有因名违自相。亦应必为他用含真假。唯违真他用名违自相因。答。五顶立有唯离实。此有若也成非有。实等不无宗即无。故违自相非差别。数论他用通真假。真他受用义虽无眼等。他用宗不失故。违差别非自相(文)。
  本说私记云。慈恩三藏分归数资于两宗。即文轨·靖迈师等令归三论。弘道·光法师等令归唯识也。今三论兴是为古宗。故从所归称古人耳。非谓人是古也(云云)。
  贞松房云。虽文轨与慈恩同时人。而所以云古人者。盖以文轨疏先出。慈恩疏后述。然以先出名为古人也。故邑云。庄严法师创。
  问。付有法自相相违。尔者能违作法如何。
  断云○本立宗云。有性为宗有法(至)成非有故。不是自违(文)。
  寻云。若如此文者。可云他比量欤。若尔违论文所说皆共违共之文耶。
  秘一云。
  问。有法有性可含即离耶。
  断云。又难。若云。数论他用含真假(至)望自望他。俱不得含(文)。
  下文云。又五顶若许有即实等有。今总成非实等。岂非自违。故知五顶不立即实等有(文)。
  寻云。朴阳处处之中。有性含即离(文)如何。
  私记云(延长三年五月二十二日。请山阶北室下阶大师御传。而同年十一月十日。遭火灾纷失。仍于神野山寺改写了。云云)。
  共许有性奄含离实即实五顶立有性非实等时。但唯离实有。而非奄含有。故为难此云有性非有性时唯离实有被难。不可言即实有不失。故云有法自相相违。不云差别相违言也。
  又云。问云。有性非实德业时。举奄含有。云非实德业成离实有。离实有而非含即离者。何处有有云含即离共许有耶。答。此有法举有性。云含即离共许有也。问。尔何云不含即离耶。答。其意含即离共许有。若立离实有时。成离实有。若立即实有时。成即实有。故有法举共许有。云有性非实德业时。偏成离实有。故云不含即离也。问。若云奄含有举有法之时。犹例他用量。可云差别相违耶。答。断下文通此云。离实等有。虽是意许。言有之时。即言所显。离言所显有外更无别有。不同他用离真他外有假他用。真他他虽不成。假他他自同许故。成真他不用眼等。假他用在不违言显。故违差别(云云)。
  如下抄之。可见。
  五顶为立者之事。
  道云。本疏以胜论为立者。以五顶为敌者。而断家所以五顶为立者弟子为敌者。为破文轨·璧公。随转所破人云尔也。若不尔者。能破所破不相似故。条者披文难致疑惑之(文)。
  断私记云。此云五顶者胜论也(云云)。
  问。师主意以同异性可名有耶。
  断云。以同异性离实等。得成非实等(至)何得成相违。诸过类知(文)。
  所立不成欤。
  又寻云。如此文者。可云共比。岂不违上文耶。
  问。断云。此解不违古德意云(文)心何。
  断云。三解自相差别。第三云随应(至)意所诤者名差别(云云)。
  寻云。古德心。以言显为自相。意许为差别。璧公不云言陈意许对何云不违耶。
  道云。总相不违本疏言也。然其判意与本疏悬隔也。具如下破之。本疏意云。以言显为自相。以意许为差别也。汴公异此故也。可悉之(云云)。
  又云。又释云。此解不违者。汴公第三重不违体义对言也。言古德意云者。古德第三重意者。言陈为自。意许为别。汝第三重虽不违局通对。而违言陈意许对。故汝初重与第三重义无差别。问。以何知汴公初重是体义耶。答。下云。初二如旧(云云)。
  又云。第三重意云。诸法自体为自性。其上别义为差别。此自性差别在于法与有法上。若在法上为法自相·法差别。若在有法上。为有法自相·有法差别。但辨自性差别。虽不违本疏。而法有法有自体别义者。违本疏义。故断主非之(文)。
  寻云。自相相违量有意许之事。可寻学之。
  断下文云。又释自性差别有三重(至)若即声等体上别义。不应云各有体(云云)。
  又云。若云。依第三解。以法有法各有自体(至)不迁不灭等即名别义(云云)。
  道云。别立有为相。不立无为相故也(云云)
  寻云。二相应齐难。
  延义大德私记云。文以争彼差别必非言显(云云)问。此文意何。答。释此文下。周记有作问答也。问。其问答何。答。记云。如上有法差别相违为别立量。而为差别。为当自性。意许中作大有有缘性作非有缘性即名差别。答。设尔何失。二俱有过(云云)问。其俱有失之意何。答。云此记出二不可也。问。其二不可者何。答。文云。若别立量名差别。何故论中不作其法。而但指己。即于前宗作差别等。既别立量即是言显。何得言唯是意许。故知不可(是一不可)若立自相意所许即名差别。有相例失。其法差别。而是差别。即别立量而为差别。有法差别。何即不然。故亦不可(是二不可)此二不可意。然可寻知之。问。尔此二不可何通。答。记次文云。今有二解(云云)问。其二解何。答。一云。不别立量。二云。亦别立量也。问。此二解意何。答。文云。不别立量。如立有法自相已者。是正所立意中。兼许作有缘性即名差别。何故如是耶。凡差别者。非言显故。又复论中不作法故岂无相例。答。亦不例。法差别过。其法自相因等者各别。故别立量。有法差别。即取前因而为差别。故不立量。二云。亦别立量。论不举者。影略故。亦举法差别显此有法差别立量。何成意许。若亦成意许。如立量言有作有缘性。有性之言含于即实。意成离实有缘性故。亦非言显也。问。有法自相·有法差别。一因违前得自相时。兼许必名差别。假令立量。若有一因成法自相及法差别。立自相时兼许之者。即得名为法差别不。答。准有法等。许亦无失。然二解中。后解为胜(云云)清记云。以争彼差别必非言陈者。此清含量答难清也。难云。若言即于此法所有别义名云差别。不违古德者。唯此差别不依言显。即与古相违。何得言而相违也。清难也。断主答。今正所诤差别必非言显。唯意许故(云云)不障自相亦有意许。通言显故之意何。答。清云。不障自相上有意许等者。言中前陈后陈自相。亦各有意许故。疏意通言显故。差别亦有言陈意许。言陈唯一差别。意许有二差别(云云)问。云尔意何欤。答(文)。
  喜多院私记云。今云。记意约论所陈量。既云影略说故。有法自相有法差别作法作别物者。如应师等所判。是各别违作法也。若云一量备二意二过者。如本疏所判。违二之中一量也。约法自相法差别。亦论所说各别违。约此眼等必为他用量。多师无诤。若准有性量出法自相法差别相并有作法者。别作法可出故。本传未见理致(云云)。
  以此私记意可会智周记欤。
  问。断云。此问元非。有缘性是别义(等云云)意何。
  断云。又云。相违有三。一自体相违(至)岂离声瓶外有别体(文)。
  寻云。
  今案。璧公问元非也。何者。义别相违名差别相违。其义别相违非意许差别。此即差别之本非之义也。又作有缘性·作非有缘性者。是义之相违也。而定是自体了。是又元非也。元定如是致问之。故云此问元非也。泛尔不云问从非不起也。仍元字可有其深意耳。
  问。作大有有缘者。大有与缘大有能缘心作境界性云欤。尔也。付之。若尔如何疏云。
  断云。然自解云。不然。若言非作有缘性(至)不难有法之上别义(云云)。
  问。断云。又更解云。或可。不成自违(等文)。
  心何。
  断云。又更解云。或可。不成自违。缘有之心(至)缘余之义心不失耶(云云)。
  问。断云。又解三相违中。第三性别相违等(云云)意何。
  断云。又解三相违中。第三性别相违与初自体相违何别(文)。
  寻云。自体相违如常非常等。性别相违如言色心等也(云云)其名既别。其义不同。如何云如此耶。
  道云。性别相违·自体相违。名义无别。言名无别者。自体与自性有何差别。体性二法名无异故。言义无别者。且约我体。或计我为常。或计我为无常。若以之为自体相违者。亦可许或计我为色。或计我为心。应是自体相违。有何别因。以常无常为自体相违。以色心为性别相违。是名义无别。问。何故不以形对相违对余二作此问难耶。答。形对相违与余义别无所违害。又以三相违配四相违宗。以自相为自体相违。以差别为形对相违。若性别相违异自体相违者。自性差别之外。更以何物为性别相违。又言诠有二。遮诠与表诠也。以遮诠为自体相违。以表诠为形待相违。若性别相违异自体相违者。遮诠·表诠之外。更有何物为性别相违。故可立唯二种相违。不可立三相违。为文约。虽不云如此。而其义散在。不可异求之(文)。
  俱舍论二十云。许体恒有说性非常。如是义言所未曾有。依如是义故。有颂言。许法体恒有。而说性非常。性体复无别。此真自在作(文)。
  慧日论三云。又通三十五诤论云教有三。一始终无二教。二随机不定教。三后说决定教。此判为三。理必不尔。何者。始终无二与后决定。二教何别(等文)。
  延义私记云。意彼师所解之三相违中。第三性别相违。如色心等(云云)即性者是心自性。别者色心差别。又约自体相违。如言常无常等(云云)此即色心等之常无常。离色心等法亦有何常无常耶。若尔性别相违与自体相违。有何差别言也(云云)。
  光记十一云。
  问。断云。非之与无义相似故(云云)心何。
  问。断云。如言非有非无非人非天(等文)意何。
  问。断云。既许无常亦遮亦表(等文)意何。
  问。断云。有表必遮诠。有遮非表诠(文)意何。
  断云。又云。一遮诠。如言非有非无(至)有遮非表诠(云云)。
  寻云。璧公心。无我无常唯遮非表(文)若尔既许无常亦遮亦表之文。谁人之义而为例耶。况论中破邪命外道计云。亦遮亦表。应互相违(文)准此破心。遮表不可并见如何。
  灯三云。旧俱舍云无为非因果者。错翻无字以为非字。若言非者。即不是六因五果。他宗自许六因之内为能作因。五果之中是离系果。今言无因果者。虽为能作因。无取与果用故。无有力能令果生。故云无果(等文)。
  准此文。无之与非。其义异也。如何。
  问。断云。此与唯识亦有相违(云云)意何。
  断云。又释云。若但言非有不言非无(至)应不双非。故相违也(云云)。
  道云。佛地第一。如实义者。云如来身土非有非无。是遮前师云有。云无之计也。既双言非有非无。唯遮非表。何得云但言非有不言非无即唯是遮耶。难意如是。答。意云。双言非有非无。非唯是遮。亦显是表。何以知之。般若等经言非空非有者。是表中道也。以知佛地意显佛德中道也(云云)。
  寻云。见论文云。若唯是表。应不双非(文)
  意云。唯表非遮。可不双非。明知双非具遮表也。若尔返叶璧公之证文。如何。
  清记云。若但言非有至故相违也者。此断主难意。若言唯非有即是遮者。何故自引佛地经如来功德非有非无方是遮也。即与前唯非有是遮义相违。即自引般若通佛地云。双言非有非无方具遮表。虽作是说。彼违唯识论文。进退有失。进具遮表即违唯识。退唯非有即违佛地(文)。
  宪记云。言通云般若双言方有其表者。意取般若经证佛地等。彼经亦说非有非无。是表诠也(文)。
  今案。依璧公意。述双非之言可有二义。若依清记意。可云双非之言遮表并具。若准宪意。可云唯表也。若依后义意者若唯是表。应不双非之文。如何故云具遮故不违文耶。若依前记者。非有非无之言虽具表义。双非之边皆遮诠也。既云双非。岂表诠耶。故唯识疏云。双非之表故。如云石女无儿无女。双无之言无所表故(文)。
  此义颇闇。尚可审定之。
  延义私记云。问。此记文意何。答。彼师可答云拟若但云非有。不云非无。即是遮义者。引但言非有而不言非无之文应为证。而何引佛地论如来功德非有非无之文为证耶。即自般若经证佛地论。双言方有其表是亦遮。为自害文。若双言非有非无是具遮表者。何唯识论。若言是表。应非双非(云云)故进退有难言也(云云)。
  问。断云。但诠不无有。此有相符(文)尔者此过付能违量欤。付所违量欤。
  断云又云。今但约自体相违名自相相违(至)如何得言不据言显(文)。
  寻云。
  问。断云。又云。二细微共生一粗(等文)心何。
  断云。又云。二细微共生一粗(至)如唯识论辨(文)。
  论一云。若谓果因体相受入。如沙受水药入镕铜。
  问。断云。云何但许用五知。不受用余(文)心何。
  断云。释法差别相违中。自云。同无异有(至)不受用余。故此释非(云云)。
  寻云。今立敌相对所诤受用者。约亲用说。论文云。二十三谛者约疏用说。岂成相违耶。依之庄严法师疏中。
  延记私记云。问。此难意何。答。既论神我受用二十三谛(云云)而何言除宗以外诸卧具等皆不为无积聚他用言也。问。尔卧具等亦约实我所用者。何同喻卧具等望意许宗为异品。答。其卧具等非神我受用胜之物。望眼等为神我他用胜之意许宗。自为异品言也。问。此文在轨法师疏中。而何云璧公之文。答。其轨正文如何问。彼疏解法差别相违中云。问。同无异有。方此相违。今此所立积聚性故因。既于他用卧具等有。于非他用龟毛遍无。是即此因应正摄。具三相故。犹如因。答(乃至)除宗以外诸卧具等。皆不为无积聚他用。无同品故。是同品无。卧具等即是异品。此积聚因于中有故。是异品有(等云云)此答中有二释之中。第二释也。既显然有此文。而何云璧公文。答。此文虽似断主所引载之文。断师所破璧法师文也问。何以知尔。答。断云。又释法差别相违中。问云。同无异有方是相违相等(云云)既上引璧法师文已。指次文自(云云)是处非破他师文。例甚明也。问。非破轨师而已。既文义相似。岂不成所破耶。答。甚然。轨师疏意又有可成之样也问。何成耶。轨师案数论计云。神我不亲受用卧具等也。问。若尔违唯识论。既云执我是思。受用二十三法(云云)答。其论意。神我以所思义。受用二十三法言也。故论文执我是思。受用等(云云)今因明门中。数论与佛法相对所诤。正诤所受用义。故彼论云。今据亲用故。卧具等同喻极成(云云)所思量故。展转受用之义。非立敌相对所诤。非因所成。非意所诤。何为所论乎。故彼师自叹云。此释应合因明玄旨。幸有识者详之(云云)。
  问。断云。既违意许。应是差别。何名自相(云云)心何。
  又方问。断云。今共详云(云云)意何。
  断云。解有法自相中云。有人云。既违意许(至)为意所许差别宗也(云云)。
  已上璧公引文轨师义也。
  文轨疏二云。问。夫同异品望宗法立。其有一实等因。既于同品同异性有。于其异品龟毛遍无。何故此中入约有法作相违过。答。此所立因虽具三相。违自许故。成相违因。又释宗言有性者。此即意诠离实等外有有性为有法宗。虽此宗云有性即是离实等有。今望此宗辨同异品。其同异句即是异品。此所立因唯异品有。故是相违问。既违意许。应是差别。何故名违有法自相。答。今言有性者。意诠离实等有为有法自相。然以有法须极成故。不可例云离实等有故。虽意许而是言显为自相宗。不同作有缘性是离实等有差别之义。为意所许差别宗也。此二释应胜。余义可准法差别中(云云)。
  延义传云。问。且此有性量。何为异品欤。答。既于异品龟毛遍无(云云)问。若尔何故上文。此中略无异品。别之应云若是实德业者。即非有一实非有德业非实句等(云云)耶。答。彼望非实等宗。实句等皆为异品。又龟毛等是无法者者。不云本为异品言也(云云)。
  断云。难云。此解不然。若以今言有性(至)解自相差别者未为当理(上他叙难云云)。
  以上璧公难文轨师也。
  延义记云。汴法师引庄严疏而难也。问。若尔何记云。难云等者。是断家难(云云)答。此记误也。既断注云。上他叙难(云云)。
  璧公心。自性差别不言言陈意许对之事。以此断文可证之也。
  寻云。尔者此等义如何破之耶。
  断云。今共详云。若彼大有意许(至)若非言所显。何故寻言难(云云)残文如下抄之。
  延义记云。次云。今共详云(云云)此则上引二师文故。云今详云也(云云)。
  道云。轨公不云言立大有故成所破。然而大义同本疏故。断家救之(云云)。
  有法有性共许之事。
  断云。又五顶不许即实等有。弟子不许离实(至)假他用在不违言显。故违差别(文)。
  寻云。有法有性非即实非离实。以共许有性为有法也。他用言显亦非真他用非假他用。自他共许他用也。若尔其义可同。如何令彼此别耶。又言显共许有性之外。有别离实有性。如何云离实等虽是意许。言有之时即言所显耶。
  私记云。文若直言大有○故得为宗者。此断主述自意也。意。有法有性大有性为共许词而举。更不可分别即实离实。以云非实等违即实有。以为宗也。问。尔断主有法有性不可云奄含有耶。答。云奄含有之事不止也。问。尔云何云大有性为共许有而举耶。答。其意。有法自相相违与有法差别。约此二云有法有性别。约有法自相相违有法所举有性奄含有。此有法有性见离实大有。云有性非有性。有法差别相违。不害言显奄含有。而难意许作有缘性。所以断主意云奄含有不止言也。文由此故知○故违差别者。意。意许大有性即言显有。故是云自相相违。约必为他用宗。言显他用共许他用。意许他用非共许物。假他用此共许。故此能违量云眼等假他用时。其假他用替处。不害言显自相。故此云差别相违所以云此有法自相相违。不可例法差别相违(文)。
  问。断云。胜论但云同异是实等性。不云有故(文)尔者断主破璧公义欤。为当璧公破文轨师欤。
  断云。解有一实因广事(云云)无一可取是实等性。不云有故(文)。
  私记云。问。下文解有一实因○答。林记云。此璧法师破轨法师之词也(云云)问。何破。答。其弟子破师主。有性非有性立时。同异性含实等。及彼能有性。故有非有。有实等故。如同异性可立。其轨法师释事。依何道理云事。若尔云时。其能违量有不定过。故不成能违量。所以知所释无道理言也。问。尔其不定过有方何。答。为如同异性。有一实等故。有性是非有性。为如实等有一实故。有性是有性也。问。文胜论但云○不云有故者。此文意何。答。此璧法师正破前轨法师义也。意。胜论同异性但云令实等同异之性。不云有。而物何同异性名有实等故。有实等故因能云转遍。为能违量云同品言也(文)。
  周记云。以同异性含于实等者。此意即说。有实为因。举同异性而为喻者。以同异性能含实等。以虚空容受一切。余可准知(此本疏义璧牒为非文)。
  宪记云。如破他立至不云有故者。此叙他破本疏义也。若尔何故断主而无救处。故知此义犹未尽理(文)。
  清记云。如破他立以同异性含于实等者。汴法师意者。有一实因于同异转者。为同异性苞含实等。今此实等有同为异。由此有一实因于彼遍转。故知此义犹未尽理(文)。
  林记云。解有一实因等者。璧法师破轨法师词(文)。
  延义记云。文解有一实因广事(云云)无一可取者。林记云。璧法师破轨法师词(云云)问。其广事(云云)意何。答。轨师疏中广说有一实因。今破之词也。然而彼轨疏说有一实因文。与本疏同。故含法师之词尤不足也。问。轨疏如何说有一实因。答。彼疏云。有及同异有一切实。一一实上有大有同异句含。故说有等名有一实。纵有子孙粗微。亦名有一实也(云云)文如破他立○不云有故者。记云。此本疏义璧牒为非(云云)问。若尔何宪记云如破他立至不云有故者。此叙他破本疏义也。若尔何故断主而无救处。故知此义犹未尽理(云云)欤。答。其虽于此不救。而牒集诸不正义。一被而难而已。问。尔璧法师文有道理。答。可有何道理耶。但同异性体虽不无。而不云有。其不无义为能有共许故。名有一实也。既论有性非实。有一实故。如同异性(云云)而何偏可云不云有乎(文)。
  私记云。文解有一实○无一可取者。此断主言也。意今此处所破义说有一实因。虽有(云云)多。一无可取为言也。文如破他立○出何典据者。宪师此述他破本疏义也(云云)意云。次文云胜论但云同异是实等性。不云有故(文)。
  今案。若依智周并古德意。是璧公破文轨也。若准贞松房·子岛等义者。断主破璧公也。尔者二义之中。可依何义耶。若如前义者。解有一实因广事(云云)无一可取者。总断主破璧公义也。如破他立(乃至)有实等者。牒璧公义也。出何典据云下。断主破璧公义也。不尔何处破白公义。亦何处救本疏义耶。况本疏心。云有一实。不云名有实等。既云名有实等。尤可非本疏心。若如后义者。诸德传如何可会之耶。况同异性实等性之义。岂非有一实义耶。故疏云。皆有同异令三有别。名有一实(文)如何。虽有二义。然贞松房传似稳便。可案之。
  问。断云。此从何闻耶(云云)谁人难何义耶。
  断云。又自云。戒贤师解。应云有实故(至)张禹何因漫谈(文)。
  私记云。言游夏者。子游·子夏二人名也。即孔子弟子也。言张禹者。前汉时贤臣名也。意。固可云有实。今加一字有一实者。此义不尔。何者。往古贤人。皆共云有实。不云有一实。今辄加一字传有一实云事。甚不可云也(云云)。
  延义记云。文又自云漫谈者。是其不正义也。若直言有实故不言有一实故者。有多许之失言因者是璧法师词(云云)言戒贤师者。应是古师也。记云。游夏者。子游·子夏二人。孔子之亲资也。言张禹者。先汉时大宅之名(云云)大宅者。大臣之名也(云云)。
  今案。依诸德意者。璧公破文轨义。子岛等心。断主破白公义也。然勘文轨并疏文。全无一云有实故之释。准此可依贞松房传也。
  问。
  断云。未详此释。虚空不遍(至)可非同法处等(文)。
  寻云。此释云虚空法处摄欤。若尔识变四蕴。依如无为太虚空。非法数。今云法处何处耶。
  (本)。
  涅槃经兴疏十八(文)。
  无诤者。即无学位中大罗汉。缘欲界迷事烦恼将令不起世俗智。名无诤定。对法论中。唯云静虑。即知通四禅。智云第四禅。欲界者。盖随他宗而兼方便也(云云)。(三十四卷首表纸)。
  有记云。纂主本讳惠玄。为忌三藏改为惠沼(云云)。
  净眼师。
  断私记云。沼法师本名玄也。而却崇于三藏改成沼也(云云)。
  (以上表纸)。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四(终)

  (延宝二年甲寅三月三四书写。初五上午校正)。
  (写本云。文字不审多之。大旨任本了。后见可被察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