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一(第三十一帖)

  问。付一因违三比量。法差别相违作法如何。
  疏云。非四大种。是法自相。能有四大非四大种。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种(至)许除四大体非无故。如色声等(文)。
  寻云。此量欲成有法有性是离实有性也。若尔大有之能有可衔著有法有性。例如有性非实量又能违因可有不定过。为如同异性。许除四大体非无故。所说有性是能有四大非四大种耶。
  注释云。问。师弟共许同异句义能有四大非四大种故。与意许应为同喻。因通二品。岂非不定。答。此过难遮。且作三解。一云。言能有者。是大有有。故同异性遂为异品。二令体不无。今为能有。同异不尔。故非同品。三云。唯识破他。有他不定。正不为过此亦应然。问。断云若五顶实等亦名有者。岂成自相相违。翻彼量云。有应非有。有一实故。如同异性。同异性名有。何得成相违(已上)彼既不论二有差别而为同品。今亦应然。何得分别二种有耶。故前二释俱未避难。他比违他应为过失。上已极成。今何言非。况今弟子亦许同异。何例唯识佛法对破。答自相相违寻言总难。故同异性设许名有。应为非有宗之异喻。差别相违。要当分别故。同异性虽名能有。望有性义便非同喻。他比违他。虽为过失。且例彼文。然非理尽(云云)。
  私云。子岛僧都述一因违四法差别阙后二相云。立者意许为立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之宗。而同喻同异性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同异性。非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大有。望意许宗即成宗异品(等文)准此一因违三法差别。可言同异性能有四大非四大种同异性。非能有四大非四大种大有性故。望意许宗成宗异品也。
  下文云。问。备记述胜论意云。有性能有四大。而四大令有。非体即四大种(宗)许除四大体非无故。如色声等体非无。而能有四大。四大所造。非体即四大种也(喻)虽有性能有四大而四大令有。及色声等能有四大而四大所造。如是别。然今以有四大义同。故同喻耳(已上)其义云何。答。大有性义道理可然。其色等义违疏主意。如中卷后三相违决定云。彼说色等虽非四大种。不能有四大。然说有性能有四大。非四大种。故成法差别相违决定(已上)然彼记结云。然本记云。色声等不有四大。四大有色声。故云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种(更思)今云。不尔。胜论本量意许可见。无同喻故(已上)今谓。此亦不然。意许宗阙无同喻。道理可然。何强令具均等喻耶。是故应云色等不能有四大种。无烦异求(文)。
  寻云。能有四大非四大种。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种。体何物耶(又如何可训之耶)。
  注释云。此中所言能有四大非四大种。即是大有。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种者。近代有云。是即实有。有云。是同喻色等。有云。共许有性(云云)三释各难如上作有缘性中辨。今谓。纂要云作有缘性是别义。作非有缘性即义相违。准知是亦即义相违。于此训释亦有异解。或云。不字唯局上句。是即义相违。自当色声等。或云。不字各被两句。其体当四大种。或云。不字总结两句。义当除大有同异外诸法。谓能有四大及非四大种。此之二义或全或分阙者有三。皆此中摄。问。以何为正。答。有依第二。有依第三。今依第一。后二破言显非四大种故。遂同纂所破非识变无常。不尔应以空无我等非识变无常名为差别耶。况不能言理对能有。岂远被下非四大耶。故唯应依第一释意。问能违量云。所说有性非能有四大非四大种(云云)故知本量不能之言。其意应同非能之义。答。敌量直遮意许宗中能有四大。故总言非。二种意许辨非四大宗之差别。故云不能。问。即义相违。何法为体。答。不可定指一法为体。但义宽通诸四大外无能有力之诸法也。即如德业和合句义空时方我意及色声等法。立敌共许。此等诸法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种故(文)。
  余文如别抄之。可见。
  明诠道云。枢要上云。数论·胜论立我宗云。我体周遍(宗)许常住故(因)如虚空等(喻)作法差别相违过。体周遍法自性上意所许义。随身造业受苦乐。体周遍。非随身造业受苦乐体周遍。是法差别。今作相违云。汝我应不随身造业受苦乐体周遍。许常住故。如大虚空(云云)准此明知。不误法自相也(文)。
  寻云。有法自相相违作法如何。
  疏云。所说有性。是有法自相。与此有法自相为相违云(至)随言即非。故违自相(文)。
  明灯抄云。胜论有性离实有性。自成他不成也。五顶有性即实有性。自他俱成也。今非离实不非即实故。不犯自语等。随言即非故违自相者。随言显有以非意许离实之有。故依所随名违自相。寻言即难。更不加言故名有法自相相违。加言皆是难别义故(文)。
  寻云。即实有性如何言师弟共许耶。
  注释云。今谓。断云。五顶立有唯离实等。弟子立有唯即实等(已上)不云即实有自他共成。未知殊意依何理矣(文)。
  师主立即实有性之事。可见黄私记(文)。
  寻云。有法差别作法如何。
  疏云。有性既是有法自相。作有性有缘性。作非有性有缘性(至)许除四大体非无故。如色声等(文)。
  寻云。既置所说言。又因云许者。自许也。有法有性可言离实有性。何有作非有缘性差别耶。
  注释云。问。何故此中置所说言。答。近代有云。敌者不许离实等有性故。为简他所别不成。立所说也。问。本作法中。仙人·五顶共许有性以为所别。此何不然。答。为显比量义类非一。此示自比之作法也。今加解云。此因既云许除四大体非无故。为彼自许因之所依。是故有法置所说言。问。既云所说。明是大有故。法有法无别意许。如何于彼立二差别。答。体虽大有。然其别义有缘性等言中不举。故寻彼难名差别过。问。言总意许是为差别。今自相有即是大有。既非言总何名差别。答。自比违自。四相违因。以此等量应为规模。三十六相是一同耶(此义未决云云)。
  今案。立者意。置所说言直显立离实有性。故疏云。彼说有性离实有性(文)彼说者。即所说义也。任立者心离实大有也。然言陈不言大有。有言通作有缘性·作非有缘性故。亦勘差别相违也。我所执我体非是一之量。准此可思之。
  明诠道本。隽(子峻反。峻。私润反)。
  唐兴隽法师。
  唐兴之事。
  略记云。唐兴者。即汾洲湿城县寺名也(云云)。
  后记云。唐兴者。即济州城寺名也(云云)。
  邑记云。唐兴者。西河郡之寺名(云云)。
  明灯抄云。言唐兴者。两名相滥。未详何也。一县名唐与。故坤元录第七十四卷云。江南道道洲(营道县。唐兴县。江华县)。
  ○二寺名唐与。故唐前记云。唐与者。芬州唐兴寺也。此亲自承唐智周师。专所记也。故以证之(文)。
  又云。若尔何故瑜伽论第一百卷。后题之外。列翻经者。云大总持寺沙门灵隽法师。答。盖是一人住于两寺。亦是一寺有两名乎。造对法疏三藏弟子灵隽法师。更无两名。自非久游唐国迳九洲尽。谁住此间辄明指定寺之兴县乎(云云)。
  有先德云。唐世被兴故名唐兴法师(文)准此非县亦非寺欤。
  (明灯抄文)隽(似恋反。说文肥肉也。又为隽。才选反。亦俊字也。玉编为隽字。不为门也。恋力全反。明诠道文)。
  隽。隽(子峻切。峻。私闰反)。
  横川僧都云。周云。隽法师者。亦作隽字(云云)隽者但宛反。鸟肥也。有作隽子峻反。智过千人曰隽。又作俊(正也)。
  又作俊(俗也云云)。
  唐韵上声云。
  嶲(鸟肥也。又姓汉有云隽不疑。徂宛反。宛。以转反)。
  去声。
  隽(智过千人曰隽。子峻反)。
  俊(正也)。
  俊(俗也)。
  隽字。
  长誉已讲用诠字。
  永超僧都云。灵隽亦作俊。不可用诠音。
  疏云。窃观论势。文理不同(云云)。
  明灯抄云。次举师难有二难。一文势不同难。二义势不同难(云云)。
  注释云。言二难者。珠云。一文势不同难。二义势不同难(乃至)为显此二文势不同·义势不同故。最初云。窃观论势文理不同(云云)。
  初理门九句。入理四相违。两论相望而为难也。次法自相。后三相违。二义相望而为难也。二难之意。如文可知。然近代或名文理不同难。行相不同难。亦不违理也(云云)。
  问。云何文势不同难耶。
  疏云。准九因中。第四·第六名曰相违(至)上既不同于四·六。如何返成相违(文)。
  明灯抄云。此即初一文势不同难也。此难意云。如论文云。此中法自相相违因者。如说声常。所作性故。或勤勇无间所发性故。此因唯于异品中有。是故相违(如次为对生·显二师故。举二因。翻二·八故)准理门论。九句因中第四·第六名曰相违。因于同无。皆异品有。此论所说四相违中。唯法自相。与彼论九句因中四·六违同。其后三违等者。次论文云。法差别相违因者。如说眼等必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有法自相相违因者。如说有性非实非德非业。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如同异性。有法差别相违因者。如说有性作有缘性。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如同异性(此所举文。皆所违量。不举能违)观此后三所相违量。各具三支。因皆同有。异品亦无。既不同于四·六。如何返成相违。此举文势不同难竟(文)。
  准此文。明灯抄心存别作法之义欤。
  问。云何义势不同难耶。
  疏云。又法自相。他因于同遍无。于异品中说有(至)而言二合违有六。三合违有四。四合违有一(文)。
  明灯抄云。文又法自相至合违有一者。次义势不同难也。前所违量文皆所举。故云文势不同。后能违量但说其义。不说三支。故云义势不同。又法自相他因于同遍无等者。翻第四句。法自相相违。作能违量云。声无常。所作性故。同喻如瓶。异喻如空。翻第六句作能违量云。内声无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同喻如电瓶。异喻如虚空。今观前二所相违量。他敌者因于同遍无。于异品有。用他异品以为同喻。一倍违返成相违义。后之三违等者。与法差别相违因作能违量云。眼等必为积聚他用胜。积聚性故。如卧具等。诸卧具等两宗共许。为积聚他受用胜。故取之为喻。次与有法自相相违因作能违量云。所说有性应非有性。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如同异性。次与有法差别相违因作能违量云。所说有性非作有缘性。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如同异性。释其所由。如疏具说。今观后三所相违量。他敌者因皆于同有。于异品无。用他敌者能立因喻与他敌者作三相违。初一相违。同无异有。后三相违。同有异无。行相既别。如何得说法自相违与余三合。而言二合违有六。三合违有四。四合违有一耶(云云)。
  问。正比量可有意许差别耶。
  又所立法通四宗之事。
  疏云。夫正因相者。必遍宗法。同有异无。生他决智(至)一乃至四。所两竞义。有此法处。名为同品(文)。
  前记云。夫正因相者至理不相违已来。未答前二问。且略释宗同异喻。及合理门以因法成后陈法。非成有法。疏因法成宗可成四义者。此意若彼同品有异品无。后此正因令他决智生。可成得四种。疏若尔便无异喻品者。且如立声常无常。即此有苦空无我等义。常声即含是异喻。此常声上亦有苦空无我等义相似。即无异喻。若据亦无同喻。如何是常无常不相似。即成同喻(文)。
  邑记云。疏随其所诤所立之法有处名同者。谓立言陈或成意许。但有此诤法处。即名同品。疏若尔便无异喻者。若令一切皆同。不但无于同品。亦无异喻。又如立声无常宗。无我必随。若令同者。虚空无我亦入同中。故无异喻。
  孝仁记云。文又非唯言所陈法等者。若宗上之一切法非同言故。唯望于言陈言。而非望意许别义。若尔者。无从自相余之差别过言也(云云)。
  明灯抄云。文夫正因相至名为同品者○夫正因相者。简决定相违因违宗四种成四宗义。若改前因违宗四种。是决定相违摄。不改前因违宗四种。是四相违因摄。具三相因生他决智能成四种。名为正因。必遍宗法者。遍是宗法性。第一相也。同有者。同品定有性。第二相也。异无者。异品遍无性。第三相也。生他决智者。简决定相违。虽具三相不生决智。此正因法成所立宗可成四义。有法言意及法言意。是为四义。随宗所诤成一或多者。虽成四义。非一切成。但随所诤。一能立因或成一宗。或成四宗。故云成一或多。何以得知。非一切成随所诤成。宗同品中说所立法均等义品名为同品。今云均等者。相似义也。除宗已外能别有法。皆名义品。不得名同。若彼义品。法及有法互不相离。与宗相似。如此义品方得名同。随其所立之法有处名同。非取宗上有法能别一切皆同。若一切皆同。尔者取何为异。若令皆同。即是分别相似过类。又非唯取言所陈法。同于彼法名宗同品。不尔便无法差别等三过失故。故随所应。因成宗中一乃至四。所两竞义。有此法处名为同品(文)。
  注释云。夫正因等者。为示正因相故。明因三相。简相违决定。遍是初相。同二异三。决智即简。必言通四。因法成宗下明宗有四种。故随所应下显同品亦四。隽唯望法自相喻难。今为遮彼。先立四喻。其中间文通明宗喻故。宗同品等者。引论中释同品文。证唯望所诤立宗喻也。非取宗上一切等者。非取宗上本所不诤诸相似义皆为同品。若许尔者。无我等义。诸法同故。应无异喻。若令皆同等者。此文言略。具足应言。若令皆同便无同品。亦是分别相似过类。此中上文指有法上本来相似。不相似中诸相似义云一切也。下文之意。不简本来似不似义。强令一切令同。是故二文意不同也。上卷云。若令同有法上所有一切义者。便无同品。亦无异品(云云)如上有法自相中说。珠分文小异。不能广引之(文)。
  寻云。若望有法及法意许言陈四宗立同喻者。如何理门论云但由法故成其法耶。若四宗皆云尔者。若尔如何废立有法自相及差别耶。
  疏云。问。理门论云。但由法故以成其法。如何今说因成四耶。答(至)故云但以法成其法。理不相违(文)。
  前记云○今望言陈至理不相违者。此意此论据言陈意许即成四宗。理门中唯据意许。且隐言陈。故言成法(云云)。
  略记云。疏理门论云但由法故成其法者。初法者是因也。后法者宗中法。问。观此答词。乍似不答所问。然致疏主意异彼征词。广申因义。初泛说因相。后方正答。长读可知。故下文云。故此四因不违四·六。正结答也。疏有法之上别义者。此中意云。言陈有性即是有法自相。立者意。离实大有即法上差别义。即名为法。问。此离实大有岂非是有法差别。如何得于法名(云云)。
  明灯抄云。文问理门至理不相违者。后会违也。此问意云。若言正因成四宗者。即以有法为因所成。理门论云。但由法故以成其法。如何今说因成四耶。此答意云。若望意许。实唯成法。且有法自相相违因中。如难有性非是有性。不难言显不无有性。难彼意许离实等有。而非有性。故唯成法。若尔不可说言有法自相相违。难意许故。应名差别。虽难意许。寻言即难。更不加言。故名有法自相相违。若加离实有言。便成难彼差别。今望言陈必为他用。言陈有性。言陈作有缘性因成宗四。若望法上意许不积他用。有法之上意许离实有性·作非有缘性差别义。唯成其法。故云但以法成其法故与彼论理不相违(云云)。
  邑记云。疏虽难意许至难彼差别者。有法之中自性·差别二种相违。虽皆难彼意之所许。然如彼立有性非实。若加言宜难彼宗异之有。而言有性非有。亦是难彼言陈。故成自相之过。若加言非有缘性等。即成差别之过(云云)。
  注释云。此问意云。理门论意。但由因法成其宗法。不言有法。如何今加二种有法为因所成四种宗耶。答意云。胜论意中大有句义。若言显立。皆成宗法。今者五顶望彼大有意所乐宗出相违过。故虽难有法。即难宗法也。虽难意许等者。此遮伏难。难云。若难意许离实大有。应是差别。非自相过。即为遮云。难大有故。虽是成法。不加言故。即名自相。此约敌者加言。今望言陈等者。结成二论意同。谓望立者言陈量故。彼大有性及有缘性为二有法。今论成四。若望立意唯成宗法。是故彼论不具四宗。所余问答如前应知(云云)。
  智证私记云。今望言陈因成宗四如者。此小论说四。理门论说一会意。此论自相差别故。言非难言陈望一因成四宗。理门论自相差别显然。作出唯诤有法别义。此唯成法。故云成法言也。问。尔有性非有性难。有性非作有性有缘性难。皆此有法别义欤。答尔也。问。有法上别义者。有性非有性者。皆是体与体诤。何云有法上别义耶。答。其一切比量。有法名体。法名义。约此道理名义。约正所诤法体。有性非有性者。此诤体也。问。纂·理门心。长行说一。此论及理门颂说四。所以会云。正理与颂望不加言本意所诤言陈意许说四种云。何望言陈说四言耶。答。此一样也。纂不加言本意所诤言陈意许望说四者。一样言也。本是无本。设望不加言言四。寻本量意许说四言也(云云)。
  今案。前记中释今望言陈因成宗四之文。颇似违疏文。依之有人。读文训云。今言陈望因宗四成(云云)义道虽然。文相不稳。仍可案之。有法自相·有法差别之名。望言陈立。若望意许。此亦成法。故得有法名望言陈立。不假望意许之义。故法自相·法差别之外。加后二相违。因成四宗之事。依望言陈也。虽然谈过相不同之时。若限言陈者。唯可法自相及有法自相。今望法及有法非意许差别。有四相违所以望言陈立有法之名。兼勘意许之时。有四相违(为言)不尔岂违疏心耶。纂要亦以如是能可知其旨矣。
  明诠里书引备云。今望言陈因成宗四者。望本立者。言陈而因成宗四。故云四合违有一也(文)。
  寻云。古德私记。以更不加言故。名有法自相相违。加言难彼差别之文。证本作法之义。其心如何。
  又加言不可言之义如何。
  前记云。虽难意许至难彼差别者。问。云何名加言不可加言。答。他立言有性非实非德非业。寻此言即难。不加言。意许离实大有。他言中不说。便加言云有性作有缘性等。故名加言。故论云。言如即此因于前宗作有缘性中如是说者。总是出过者加言(文)。
  私云。此文作有缘性者。敌者欲勘过。有性非实量有法之中。案立有性作有缘量。勘作大有有缘性·作非大有缘性意许差别云欤。可案此文矣。
  横川注释第二云。问。因论生论。加不加言是约谁耶。答。此有四句。一今师主立有性非实。弟子直破所言。有性应非有性。是即立敌俱不加言。二今弟子云有性应非大有缘性。是立不加言。敌者加言也。三若师主有性应是大有缘性。弟子破云。有性应非大有缘性。是即立敌俱加言也。四若师主立有性应是大有缘性。弟子破云。有性应非大有缘性。是立加言敌不加言。如次有法自相差别及法差别自相过也。然断文且约第三对辨。问。有法差别弟子加言。如何断云望不可言名有法差别。答。彼且约师不加言也(文)。
  第三·四句可寻之。不审也。
  答隽文势不同难之事。
  疏云。此论所说法自相因。唯违于一。故显示因(至)欲显相违因必仍旧。喻成改·新(文)。
  寻云。唯违一故同无异有者。违二违三等法自相相违。岂非同无异有耶。又论明法自相之文。不举同异二品。如何云此论所说耶。
  明灯抄云。此论所说法自相因唯违于一等者。如论说言。此中法自相相违因者○是故相违。此所作因唯违于一法自相宗。谓违返云。声应无常。所作性故。同喻如瓶。异喻如空。前所作因唯违此一无常法自相宗。不违余三。是故显举因同无异有。云此因唯于异品中有。问。若尔何等法自相因通违余三。答。如胜论立。所说有性离实等外有别自性。许非无故。如同异性。即与此量作法自相相违云。所说有性离实等外无别自性。许非无故。如实德等。此非无因亦违法差别等三宗。如下自说(文)。
  注释云。唯违于一等者。一因违四法自相过。乍观此因三相具足。今简彼云。唯违于一故。显示因同无异有○问。何故违一阙相显然。违四因故不显然耶。答。此有二义。一云。后三相违同有异无故。法自相若与彼合。不应显示同无异有。若别违一无矫立故。即显示因同无异有。此但一往。非谓尽理。若不尔者。设有立云。所说有性非实等五(宗)许非无故(因)如龟毛等(喻)是法自相虽带后三。岂不显然同无异有。二云。离实等外有性量意。既约五句以为所诤故。声常一义。对此名违一。意云。此用等字矫遮五句。彼声常宗无所矫立。是故因相阙有显·不显别(文)。
  问。疏云。以他同以他异为异(文)尔者立敌中指何人云他耶。
  问。付后三相违能违。且以所违量异品可为能违异喻耶。进云。尔也。付之。有性非实量。以实句为异喻。非德非业之量。以德业为异品。而能违立有性非有性之时。实德业皆可为同喻。何言以他异为异耶。
  明灯抄云。自余三因乍观他立皆似其因同有异无等者。言他立者。敌者曰他。立者曰立。所违量主名之为立。能违量主名之为他。后之三因观他与立。皆似其因同有异无。所违量云。如说眼等必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文略无异喻。异喻应云。若不为他用。即非积聚。如龟毛等。此积聚因同有异无。能违量云。眼等必为积聚他用胜。积聚性故。如卧具等。诸非积聚他用胜者。必非积聚性。如龟毛等。此积聚因同有异无故。云观他与立皆似其因同有异无(文)。
  又云。法自相违改他同喻为异等者。敌者名他。且所违量云。声常。所作性故。同喻如空。异喻如瓶。即此改他能违量同喻瓶为异。以他能违量异喻空为同。后之三违。以他能违量同为同。以他能违量异为异。何故因中自他俱顺本因。喻中初一改喻。后不改喻。此有何意耶。为决此疑故。云欲显相违因必仍旧喻或改新(文)。
  注释云。今诸文中他立等者。珠意云。他者是敌论主。者是立论主。得此义消文也。今谓不尔。以本立者望敌正量名为他者。文义俱得。以他同为异等者。法自违。以他本量同品虚空异品瓶等。如次为敌异品同品。后三相违。本量同异。如次亦为敌者同异。然上文云后三相违。以彼同为异。以彼异为同者。彼别望本宗法差别及有法宗自相差别。令总望本法自相宗。文虽异理无违害。问。眼等他用异品龟毛。亦为假用异品可然。非实等宗宗异品实等。还为难大有二宗之同品。岂得后三他异为异。答。此难遮。今且释云。法差别量。其义具足。故从彼量作如是说。例如今论颂云。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论下文云。能立能破皆能悟他。似立似破不能悟他。上卷会云。故此颂中据其多分皆悟证者。言唯悟他。不言自悟。又真立破唯悟于他。似虽亦自从真名唯(云云)今准彼释义亦应然。或可以因异品为异。然不当此中意(云云)。
  上文云。以彼同异等者。彼立者意。宗虽无同品体。然彼同品义以为敌异品。故诸异品体通有无。如上卷云。同法本成宗义。无依不顺宗义。异法本止滥。非滥止便成宗义。故同必须依体。异法无依亦成(已上)彼异为同。其义可知(云云)。
  问。疏云。其不定因。立顺因正。破乃相违(文)六不定中何不定耶。云此有多传。
  疏云。其不定因立顺因正。破乃相违。因虽不改岂非不定。故此四因不违四·六(云云)。
  前记云。其不定因等者。问。何故有此文来。答。谓前相违用旧因出过。即名相违。不定亦不改因。应名相违。故此文来。立顺因正者。宗有法转故。破乃相违者。立者举因成宗。其过未生。敌者不改因喻。出过乃令义不定。通二品转不生决智者。且举前四。据实六种皆不生决智。问。不定相违成过。皆真能破。何故生决智耶。答。由立量出过二破有异。生决不生决别。疏立者因正者。立家因于宗及同品有。即名正。破乃相违者。敌者于中出不定过。即是相违。疏云故与前别者。即此相违因。与前不定别也○疏云。若立因正至宁非不定者。此正释相违不名不定所以。相违举因即令宗有过。非破乃成过。因同无异有。显不违二品。若不定因。后彰过通二品。宁非不定。由此故知。不名不定。其不定因以下。傍乘释难。非正答前问。疏云。故此四因不违四六者。结前难答。后之三因。亦是同无异有(云云)。
  略记云。疏立顺因正破乃相违。不定因立者将自宗。即是正虽异品转。且一往言。破乃相违者。谓敌者转彼。立者之因破之宗。乃相违也(云云)。
  邑记云。疏其不定因至故与前别者。此将欲难彼唐兴法师故。先张不定与相违义别。且如立声为常。所量性故。此因既于同品虚空上有。名为立顺因正。敌宗出过。此因亦于异品瓶等上有。返成无常。故乃相违。因既通于二品决智不生。名为不定。其相违因。立者必须同无异有。敌者出过。必须同有异无。决智既生。故二差别。疏若立因正至岂非不定者。此正难也。隽公若云。后三相违本量之因。同有异无者。便为正因。敌者破此。与理相违。若彼立因通于二品。智既不决。岂非不定。故知后三相违本所立因。皆是同无异有。故与四·六不相违也。问。后三相违。岂有因通二品。答。如立眼等他用。卧具同品。何等异品。积聚性因。于彼通有。故可通二。或有释云。通二品者。谓立者同品。破成异品。或云。言陈同品。意许异品。或云。因之同品。因之异品。后一释非。余皆可取(云云)。
  孝仁记云。文其不定因立顺因正者。是相违决定之前量之因。望于立者之宗。随顺而正因言也。破乃相违者。是后之相违决定之因也。其破而令相违言也。文虽不改等者。其前五不定。除相违决定也。文故与前别者。是之四相违因。生决智故。与前之相违决定而别言也。文若立因正及其非不定者。是六不定准前应知。问。前既说讫。何故亦是文之起耶。答。前应有理说讫。今此云若立因正等言者。是别别说别事也(云云)。
  明灯抄云。其不定因等者。此通伏难。难云。若相违因必顺本因。其不定因有何差别。共不定等顺本因故。故今通云。其不定因。立顺因正。破乃相违。如立宗云。声应是常。所量性故。同喻如空。异喻如瓶。今观此因。于立论者是顺因正。破乃相违者。作不定云。为如空等。所量性故。声是常耶。为如瓶等。所量性故。声是无常。由此应知。破乃相违。因虽顺本。通二品转。不生决智。立不定名。此相违因。所违量主能主之因必同无异有。能违量主能立之因必同有异无。此理常定。本不相滥。决智既生。是故与前不定因别。若立因正破者相违等者。此不定因立者因正。遍宗有法。亦同品有。由是义故。名之为正。破乃相违者。共不定因异品有故。敌者于中出不定过。故云破乃相违。因通二品等者。共等四因同有异有。故云通二品。今此四违同无异有。不违九中第四·第六(云云)。
  注释云。其不定因○岂非不定。注曰。此简相滥。重遮隽难。故邑云。此将欲难彼唐兴法师故。先张不定与相违义别(云云)谓四相违及俱品转四种不定。同帖本因。其义相滥。故今简之。由不定在前。故云与前别。立顺顺因正等者。珠云。此不定因。立者正遍宗。有法亦同品有。由此义故。名之为正。破乃相违者。共不定因异品有故。敌者于中出不定过。故云破乃相违。因通二品等者。共等四因同有故。云通二品(已上)若立因正至岂非不定者。文势自当反难隽公后三量因本同有义。备云。立因正破相违者。是相违决定。通二品者。是前五不定(取意抄)今谓。相违决定因喻各成。相违帖本因。何更须简滥。不共不定因俱不转。如何得云因通二品。故应唯约四不定简。此上诸文解释不同。或了未了。不繁引之(云云)。
  明诠道云。备云。其不定因立顺因正破乃相违者。此举六不定因简四种相违因。谓六不定与九句中四·六句别也。四相违因不别四·六句。故后三相违因亦成相违。而今此文举第六不定简也。立顺因正者。初胜论师比量也。破乃相违者。后声论师比量也。因虽不改等者。举前五不定简也(云云)(上引邑记文也)今案理门论文。若于其中俱分是有。亦是定因(等文)准此文。以不定因亦名正因欤(可见疏中卷)。
  寻云。不违四·六者。结前难答。后之三因。亦是同无异有(云云)。
  难理势不同难之事。
  疏云。又将法自相因同无异有。就后三种(至)所说有性。离实等外有别自性。许非无故。如同异性○(文)。
  前记云。今将后三以就初一以异为同者。若据实论。同异性立家妄取异为同喻。今此作一因违四三等。由初一取异喻为同。后三亦取异喻为同故。有违者。得成三·四。以异为同者。即此同异性是立家异喻将成作同喻。故言以异为同。初以异为同者。初法自相同喻任改改异立。故名以异为同也。审。今将后三至便有合者者。即彼二三合等。审(云云)。
  略记云。疏改他能立之同喻故者。谓改胜本比量中同异性同喻为言异喻(云云)。
  孝仁记云。文一往观文等者。谓法自相相违之不顺于宗喻引从于后三之违。旧喻不改。而违于四之因有言事。若恶作法者。虽可有如声常宗。所作性故因。如瓶等。而一往观文意时。其善作法无言也。文与三合说者。是初一违以与后三违而合。其一因违于四言也。是之初所从于后三是恶作法可有言也。是即上作法可见之也(云云)。
  明灯抄云。文又将自至之同喻故者。下通第二义势不同难也。又将法自相因同无异有等者。法自相违改他同为异。似他异为同。故能立因同无异有。后三相违以他同为同。以他异为异。故能立因同有异无。虽有此异。以初一违与三合说。就论示法。一往观文。必无是理。初法自相以异为同。后三相违同为同喻故。今以后三相违就初一法自相相违。以异为同。便为有令改者。改他能立之同喻故。由此当知。此四相违因必顺本。喻或改新。若喻必顺本者。无以初一与三合说。必无是理。如下所说。胜论所立。所违之量。以同异性为其同喻。后四能违量。以实德等为其同喻。此即改他能立同喻便有合说(云云)。
  注释云。又将法自相因同无异有。就后三种同有异无。与三合说。一往观文。必无是理。初以异为同。后以同为同。故今将后三以就初一。以异为同。便有合者。改他能立之同喻故。注曰。下答唐兴第二难也。文有四重。一简初一后三合不合别。二出合违本量。三明能违敌量。四结释因喻。此初文也。将法自相合从后三·四。皆不改本量同喻。一往观文。必无是理。今将后三合从初一四种。俱改本量同喻。如是合者。有此作法。即如下文胜论量也。一往观文者。指今论文。故珠云。就论示法。一往观文。必无是理(云云)同喻改不改通四相违。何故此文不改同喻。偏属后三。以改同喻属初一耶。答。此亦一往从论文述。问。下文云。此上同喻举同异为首皆得(云云)何言无四皆不改喻。答。既言一往。故亦无失。中必者亦一往耳(云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一(终)

  (甲寅二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书写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