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三(第二十三帖)

  问。论云。相违有四(文)南寺义昭院。以此文证相违之因。尔者其意如何。
  黄私记中云。问。能乖返之因有十五类。随因可立十五相违因。何故但云四种相违耶。答。因不相违。为相违宗果作因故。随相违宗有四立。而不立十五名所以文云。义显别因所乖返宗不过此四故。论但说有四相违(文)。
  今案。依此释可案义昭之意也。
  相违因之事。
  文轨疏二云。问。宗亦乖因。岂唯因过。过不在宗。何得名相。答。如言父子相生。子不生父。亦得名相。此则宗因两形为相。因反宗故名违。问。常义既反所作。何不宗说相违。答。宗言常住。过失未生。因言所作。方乖所立。故因说违。宗无此过。又释。如立常为宗。无常反常。名为相违。立因为欲成常住宗。其因乃成无常宗义。与相违为因。故名相违因也(云云)。
  明灯抄云。今疏主意与轨法师第二说同(等文)。
  寻云。尔者疏主双用此二释耶。
  疏云。相违义者。谓两宗相返(至)得果名名相违也(文)。
  前记云。疏相违义者。谓两宗相违者。问。今此四过正明因过。因违于宗名相违因。今既宗自相违名相违者。何关因违于宗之事耶。答。因依主得名。亦得名因违宗也。主者相违宗是也。因是相违宗之因。故名相违因也。主既违宗。因亦得违宗之称(文)。
  守朝私记云。问。相违之因义。相违即因义何。答。相违之因者。是依主释义。所以云与相违法而为因故名相违因者。是相违之因义。与相违之宗而作因故。宗之因。依主释(言)也。即此因令相返宗故。因名相违因。是相违即因。持业释也。当因得果名名相违之文也。以此文相寻。可谓因即相违欤。是则依疏之义所释也。若依古说者。文轨不知例难。直云前因违前宗名四相违(云云)是相违即因义。若依此义用持业者。是疏主之所非。所以此义与疏主相违即因之义别(言)也(文)。
  又云。先德云。依有此难故。非唯相违之因义。亦可用返正因义。所邑云○明知依二义可名相违因(云云)先德说如此。今谓。先德专似不识疏说之深致矣。何偏依邑说作此解释乎○修南律师云。依邑记有理致故。可有二义(云云)先德云。今云。慈恩御意唯说相违之因义。不说相违即因义。意与相违宗成因故名相违因。即兼具相违即因义故。非谓如文轨之初释(云云)此等说敢非可依据。寔虽先德高记。而既错疏释之幽玄。岂致信用哉(文)。
  此记所引先德之义。五卷私记有之。可见。
  后记云。与相违法而为因故者。如立常宗。无常是彼常宗相违。所作性因与无常法而为因故。名相违因。相违是果。因得果名名相违因。依主释(文)。
  寻云。即因之义有何过耶。
  疏云。非因违宗名为相违(至)例而成难(文)。
  前记云。非因违宗名为相违者。问。今所作因现违本立声之常宗。何故得言非因违宗耶。答。今此四因非是并违本所立宗。有法自相·有法差别。此之二因非违本所立宗。前之二因虽违于宗。顺此二因并不得名因违宗也。宗自相违·四相违宗。俱并违于本所立宗。名宗相违也。疏故无宗亦违因例而成难者。若以因违于宗名相违者。即有难言。因违于宗名相违因。亦宗违因应名相违宗。由有此难故。言与相违法为因故。言无宗例而成难(文)。
  寻云。非因违宗之言泛明四相违。何云非后二相违耶。仍此记释颇可审定。
  守朝已讲引此记了云。已疏御意。四相违皆可言非因违宗名为相违。而何作此会释。故不可依据此记耳(文)。
  后记云。非因违宗至例而成难者。此中意说。随因得相违之名。非由因令宗返名因相违。因但与彼相违作因名因相违。由此解已即无宗亦违因。例而成难之妨。问。准此即是因不违宗。从相违法得相违名。若如是者。何故即前言不改他因能令立者宗成相违。若准此语。还合有宗违因。例而成难之妨。何故言无。答。此解且据因得其名。属于已前决定相违。且作此解。理实得名。还是一种如下问答。即知一种有相例失也(文)。
  明灯抄云。非因违宗名为相违等者。此嫌轨师第一解也。故彼疏云。若所立因望自四宗。各各别违故。故有四种。既云因违四宗。故嫌彼云非因违宗名为相违。次言故无宗亦违因例而成难者。若作初解。即有例难。故彼疏云。问。若因违宗名相违者。宗亦乖因。岂唯因过。过不在宗。何得名相。答。如父子相生。子不生父。亦得名相。此则宗因两形名为相。因返宗故名违。今疏既不言因违于宗名为相违。故无此难。又彼问云。常义既反所作。何不说相违。答。宗言常住。过失未生。因言所作。方乖所立。故因说违。宗无此过。由因违宗名为相违。有此例难。今既不尔。故无宗亦违因例而成难(文)。
  孝仁记云。文故无宗亦违因例而成难者。文轨师先之因违于前之宗名相违因。故宗违于因可名宗违云难蒙也。基师两宗相返名相违。故此之难不蒙言也。文轨师约此因解有二说。一者先因违先宗。是正义也。一者两宗相返。是不正义也。基师后义以为正义也。文轨师问。因之违于宗名相违因者。宗之违于因名相违宗耶。答。由因成宗令宗相返因名相违。等云问答。基师问。如何可难耶。答。又基师问。何故文轨师之正义不用。而两宗相返以为善耶。答。依理门论之文故。今此引文是也(文)。
  邑记云。疏非因违宗名为相违者。旧疏已见。初所作因违常住宗故作此释。然疏云与相违法而为因故名相违因者。义犹未具。何以然者。立因之法同有异无。今此四因同无异有。故名相违。故理门云。于同有及二。在异无是因。翻此名相违。此论亦云。此因唯于异品中有。是故相违。故知兼此义方具矣(文)。
  守朝已讲云。言义犹未具者。此师说尤不可尔。已与相违法而为因故。是自显同无异有。如何偏以此说辄指疏御谬乎。可笑(文)(能能可案此心也)。
  庄严论十一云。第三相违者。若汝复执是能起因复为灭因者。不然。起灭相违。同共一因。无此理故。譬如光闇不并。冷热不俱。此亦如是。是故起因非即灭因(云云)。
  伽抄九云。今助难曰。即因与后黄生为缘。亦与前青灭为缘。岂不得耶。答曰。不然。若一因缘能生灭。生灭相违之缘云何是一。若能生缘是一。所生之法应不相违。亦应是一(文)。
  寻云。疏引理门论。尔者可证相违之因义耶。
  疏云。理门论云。若法能成(至)所成法无。定无有故(文)。
  理门论云。若所立无。说名异品。非与同品相违或异。若相违者。应唯简别。若别异者。应无有因。由此道理。所作性故能成无常及无我等。不相违故。若法能成相违所立。是相违过。即名似因。如无违法。相违亦尔。所成法无。定无有故(文)。
  寻云。见论文。以所作性因若成无常宗。不相违故。名无违法。若成常宗名相违因。即是似因也。如无违法。相违亦尔之文。并结此二义也。若尔既望常宗名相违因。岂非相违即因耶。
  同论记(大乘光)云。论云由此道理所作性故能成无常及无我等者。若无有宗因处。名为异品者。唯虚空等常处。名为异品。故无常无我等同是所成法。又所作性亦是能因。是故以无宗及因处为异品者。名为此道理。论云不相违故者。若以无宗因处名为异品者。此异品与立宗立因道理不相违故。得成宗因喻法也(云云)。
  定宾疏三云。论曰。由此道理(乃至)即名似因。述曰○且如无常。应简无我以为异品。如此简者。由此所说耶道理故。令所作因成汝本宗无常义也。及更成如异品无我及苦空等。何以俱成。以其所作通成两处。不相违故。汝许此不相违因所成无常复成无我。名异品者。若法能成相违所立。即名似因。汝所作因应堕似中。犹如本立声定是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此因乃成相违所立声是无常。即名似因。岂汝所许所作性因本成无常。复成相违品无我。即名似因也。故汝所说异门不同不相容受名相违故。即是异品应唯约宗简别而已。而不避因真似相滥无分是非之过也。又汝立因即令真因堕在似相违过中。无免过者也(文)。
  此疏文与疏主心不同。可审之。
  四相违记一云。今案可言。谓若法能成相违(乃至)定无有故者。引证文。成立相违义也。谓若法能成相违等者。成立与相违法(乃至)故无宗亦违因例而成难之义也。言如无违法相违亦尔等者。成立此之四过而取他因等之义也。言若法者是因法。此因法能成相违所立宗。是相违因过。明知相违因者。是与相违法而为因故名相违因。因得果名名相违也。非因违宗名为相违故。无宗亦违因例而成难。言如无违法者。前宗也。相违亦尔者。后宗也。所成法无。定无有故者。所立宗法无处。定无能立因也。宗同品无所。随无能立因法也。意云。本量未被他违时。因法能如依所立宗。后勘失时。本因能成相违所立宗。所以非所立无处。有能立因也。明知而取他因能令立者宗成相违也(文)。
  即名似因之事。
  后记云。问。四相违因名为似因。望谁为似。答。望本立者举违本。名之为似。非望出过之者因得似名望出过者。乃是真能破也(云云)。
  如无违法相违亦尔之事。
  前记云。疏如无违法相违亦尔者。此是理门论也。今依理门疏解。何者。是即如胜论立眼等必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即此胜论意许。真他用望他立者。此量无过。即名无违。敌者不许真我用。许是假我用。即名相违亦尔。亦尔者。立者自许不相违。敌者即用此因亦得相违。亦者。即亦立者许不相违是也。疏如无违法相违亦尔者。理门但指法法差别相违。望他立者无违。问。所作性因及有一实因。望立者得成无违不。法师云。得成无违。问。所作性因望喻。同无异有。立者如何得成无违。更思(文)。
  寻云。眼等必为他用量。数论之所立也。如何云胜论师耶。
  又于所作性因何成无违法之义耶。
  四相违记一云○问。此记说可尔。所作因望立者。岂有得成无违耶。答。先德有二说。一云。所作因亦能得成无违。未被他违时。是正量。如不定因立时正因。是复如是。一云。如积聚性因。望意许相违因。望言显宗无过。故云无违法。如所作性因。望言显宗有相违过。而未被能违之间。亦似无违法。又取初相不阙之边云无违法。故理门论云。虽一切分皆能为因显了所立。然唯一分且说为因。意云。一切分者因三相。虽因三相为因皆能显了所立。而但一分初相且取为因言也(文)。
  后记云。如无违法相违亦尔者。意云。声生立声而是其常。举所作因。望他本立名为无违。若成相违。无常之宗亦复无违故。言如无违法相违亦尔也(文)(似前记心也)。
  略记云。疏如无违法至定无有故者。无违法者。谓所作性成无常宗。离诸过故。名无相违法。相违品者。即所作性因成若常宗。违无常之宗。亦无过失。故言相违亦尔也(文)。
  今案。准此释。似明相违即因之义。何以为证耶。
  邑记云。疏理门云至如无违法相违亦尔者。此释上能成相违所立也。谓如本量未被他违名无违法。复以此因成相违宗。俱决定故。名相违亦尔。如此论积聚性因且具三相。能成眼等必为他用。名无违法。如是亦能成所立法差别相违。积聚他用亦具三相。俱决定故。名相违亦尔(文)。
  明灯抄云。如无违法相违亦尔等者。正释相违因相。谓如前说积聚故因。如欲成立无积聚我。而不成彼。反成积聚假成。故此积聚性故因。如能成立无相违义。谓能成立必为他用。遍是宗法同品定有。如是成立相违所立。谓能成立积聚他用。亦遍是宗法同品定有所立之法积聚他用所无之处。能立之因积聚性故因定无有故。成相违因。犹如正因异品中无。不同犹预通同异品(文)。
  孝仁云。文理门论云乃至定无有故。是理门论之文之中分二。初从理门论云。至即名似因者。是虽因非相违。而生相违之宗。故名相违云之证也后从如无违法至定无有故者。是四种相违因必本云之证之文也。疏中如无违法者。先立量之宗也。问。何故非相违。违于后立量之宗故也。答。前之宗但立宗。非欲违于后之宗。故无妨之也。但后立宗欲违于宗之宗故也。相违亦尔者。后立量之宗违于先立量之宗故也。此意显如为先之宗之因。亦为后之宗之因言也(文)。
  定宾疏三云。如无违法相违亦尔者。所作性因名无违法。以其不违无常无我故也。宽狭如于无违之因。即有无常无我相违之法。故云亦尔(文)。
  同论记云(大乘光)论云。如无违法相违。亦尔者。一家云。三藏解云。所言相违者。如小因明论云。眼必是他用为宗。因云积聚性故。喻云如床席卧具等。谓此床席等是积聚性故。是人所受用。眼亦如是。此眼积聚性故。必是他所用。因此得知。别有常我受用眼根。此外道本意。欲显有我。然余人不许有我故。先就眼根作比量令显有我。所显我者此是常法。能显眼等是无常法。故名为相违。然此眼等能显有我者。所作性能显无常同也。今私云。同三藏品若以无宗因处名为异品。名为无违法。若以相违别异处为异品者。如持无违法望宗因名为无违。亦持相违法望宗因即有相违。故云亦尔。又可云。如无违法望宗因。亦以相违法望宗因。故云亦尔。今私云。不尔。以同法喻为无违法。以异法喻为相违。非但同法喻能显宗因。亦异法喻能显宗因。故云如无违亦尔。又私云。以能成立因望所成立宗。名为无违法。以异法喻望所立宗。名为相违。如因成真似二种。异法喻成真似二种喻。亦复如是。又光私云。论云若法能成相违所立者。论主破云。以所作性名为若法能成。以宗为所立。谓若以别异为异法喻者。无成异无常。应当以无我为异喻。若尔无我通声及无常。并所作性故。所立声是无常。及能立所作。并在异法。故应无所作性因。此名为相违。论云是相违过即名似因者。所作因不在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唯有异法。故名为相违过。亦名似因。论云如无违法相违亦尔者。论主立正理。谓以无常为无为法。以无我为相违。论主云。外人无常为无违。以无我为异法喻。故名为相违。故论主云。如汝外人所言无常无违。无我亦尔(云云)。
  今案。此记心有多义。一云。且法差别作法。我与眼等常无常异。故名相违。眼等与所作同无常。故名无违。二云。以无宗因处名异喻。名无违法。以相违别异名异喻名相违。此意明异喻。三说之中。初若所立无说名异品者无违法也。非与同品相或异者。相违也。三云。同喻名无违。以异喻名相违也。四云。以因望宗名为无违。异喻望宗名相违也。五云。无常为无违法。无我名相违也(文)。
  有人云。理门论对面三藏记及起信论净影义记。非光师并惠远作(云云)。
  注释上云。今谓。此文难了。试作二解。一云。如无常无我理无相违故。成无常宗之所作因亦能成立无我等宗。四相违因能成敌与常相违无常亦尔。故彼论云。所作性故能成无常及无我等。不相违故。若法能成相违所立。是相违过。即名似因。如无违法。相违亦尔(已上)二云。或可。无违法者余真能立量。相违法者是真能破量。是即例彼能立正因成能破正。故云亦尔(文)。
  寻云。如无违法相违亦尔者。亘四相违耶。
  四相违记一云。问。如无违法等者。俱亘四种说耶。答。唐朝诸记·日本先德。总为二说。一云。周记·邑记·清记·及灯抄等。但指法差别相违作法也。二云。平备大德·孝仁大德·明诠僧都·及先德。亘四种说也。问。就周等记。何故唯指法差别。答。义如前解释。但未被他违时。具因三相。能成所立宗。是法差别相违。偏显显义指彼也。意不为舍所作因也。故周记云○邑云○明灯抄云○问。何故不取余二因耶。答。由理门说故。且不说所作因。义如先解○清记中言等者。等取有一实因也。自余记意同于清记也○(已上一说了)问。备·仁等大德达说何。答。备云。如无违等者。前常宗名无违法也。后无常宗名相违。意云。所作性因如为前常宗之因。如是亦为后无常之因(云云)仁云。前常宗是非显违于后无常宗故。云无违也。后无常宗显违于前常宗故。云相违也。此等先德皆亘四种云无违也(文)。
  又云。问。言若法能成相违所立。是相违过。即名似因者(文)意何。答。清记云。谓若因须能成相违宗。是相违过。即似因所摄。相违过者。即相违因。如下眼等必为他用等之量。意欲成立非积聚我。而返成立积聚假我。故成相违因。亦名似因(云云)此中等之量者。取有一实因也。问。何故不取所作因耶。答。明灯抄云。谓若同法○故成相违因(云云)由斯理故者。是因法能成相违所立宗故。名相违失。是云斯理。若依斯理者。所作性故因。能成无常宗。亦成空无我等宗。非是相违。此因能成无常苦空无我故等者。非相违因故不取所作因(言也)问。依何为证而作此说。答。故理门云。由此道理。所作性故能成无常及无我等。不相违故。若法能成相违所立。是相违过。即名似因。如无违法。相违亦尔。所成法无。定无有故(云云)问。所作因非相违因者。云何初法自相违耶。答。若随乐为所立。非唯声无常之因。亦能成无我等宗。若约此义边者。所作因非相违因。非是相违故。故尔云。若诤声上常无常时。此因能成相违所立之无常宗。故名相违因。既诤声常无常。不取无我等。若约此义边者。所作因是相违因。所望别故。云不相违因也。问。若尔何故显相违因相。即不取此所作因。更云如积聚性因耶。答。抄等之意。非唯积聚因。且举此因欲显所作性因等也(云云)。
  因仍旧定喻可改依之事。
  疏云。由彼说故。因仍(至)改喻。后三依旧(云云)。
  后记云。由彼说故者。彼理门论也。总意而欲明知非是因违于宗名相违也。问。虽引理门。那知即是不违宗。答。理门论云。若法能成○相违亦尔。明知不是因违于宗也(云云)。
  明灯抄云。由彼说故因仍旧定者。理门既说。若因法能成相违所立。是相违因。即一因法能成两宗相违所立。名相违因。故知因仍旧定也。喻可改依等者。具而应言。由此说故。喻可改依。故此小论下四过中。初一改喻。后三依旧。此即用本因者。依理门证。喻改依者。依此论证。文意如是。不可异推(文)。
  今案。由彼说故因仍旧定者。依理门论证因仍旧定之义也。喻可改依者。先标喻通改依之义。故下四过等者。引此论证也。
  九句义私记上云。有云。此理门文证因必用故。影为证喻改不改(云云)有云。此文唯证因必用故。以小论文证喻通改不改(云云)有云。此理门论文说因必用故。约喻不云改不改。以此明知。约喻可改用。故今疏得论意。由彼说故等(文)问。此三传意何耶。答。初传意。理门论虽不说喻任皆同义。疏既由彼说故(文)故以说因仍旧定义。影证喻任皆同义为言也。次传意。疏由彼说故因仍旧定者。释理门文也。喻可改依等者。释小论说四相违文也。其小论既初改喻后三不改之故为言也。第三传意不异初传也(云云)。
  清水里书云。
  又云。问。理门论云。若法能成○定无有故(云云)疏引此文意何耶。答。为证此文相违因如有为所违量因。为能违量亦成因能令相违前量宗也(是引为证相违因也)邑记云。此释上能成相违所立也。谓如本量未被他违。名无违法(云云)言此释上能成相违所立者。是即相违过也(即似因也)言谓如本量未被他违等者。说下如无违法等云文也。意此相违因本量未被他能违时。如有为其所立宗因。为能违量亦成因为云也。问。何故本量因云无违法。能违量因云相违亦尔耶。答。谓之云云不同也。有云。后三相违所违量言显无过。故假名无违法也。又约法自相相违。未被他能违间。假名无违法(云云)有云。取初相不阙边云无违法。何者。四相违虽阙所违后二相。不阙初相。取此不阙初相边。云无违法(云云)意云。本量因未被他量时。为所立宗如有因。相违亦尔。为所立宗能成因为言也。问。次文所成法无。定无有故意何耶。答。此文是显能违量因正因文也。意云。所作性故因。无所立声常宗之处。定无有故。云所成法无定无有故也。问。所立无常无处者。何处耶。答。异喻虚空也。意云。异喻虚空所作因无转为言也。问。尔此等文立四相违之事。为当何耶。答。尔也。问。若尔何智周记约法差别相违出此等文。平备记约法自相相违出此等文耶。答。智周记顺小论出。平备记约初一出也。言皆彼通四相违也。问。其智周顺小论云意何耶。答。小论说法差别相违之中。能违所违俱具宗因喻。言显无过故。前无违法。后相违云。以理门论文证显此为言也。理四相违皆具。如无违法相违亦尔文物也。有云。引此等文意。四相违因必本喻改不改云事为证也。故次文由彼说故因仍旧定。喻可改依。故下四过。初一改喻。后三依旧。此文意。彼说者。指理门。依此论者。因必须旧。喻通改不改也。问。若尔此因喻并证。何但为证相违因云引此文耶。答。谓之有三传。有云。此理门文证因必用故。影为证喻改不改(云云)有云。此文唯证因必用故。以小论文证喻通改不改(云云)有云。此理门论文说因必用故。约喻不云改不改。以此明知。约喻可改用。故今疏得论意。由彼说故等(云云)问。此三传意何耶。答。初传意。理门论虽不说喻。任皆同义。疏既由彼说故(云云)故以说因仍旧定义。影证喻任皆同义为定也。次传意。疏由彼说故因仍旧定者。释理门文也。喻可改依等者。释小论说四相违文也。其小论既初一改喻后三不改之故为言也。第三传意不异。
  有因返宗等之事。
  疏云。问。有因返宗。不顺因义不顺宗义。应名相违。
  前记云。疏问有因违宗至应名相违者。问。前巳解云。与相违法为因。而无宗因相例过也。不取因违于宗名相违讫。何故今复取此为难。答。前虽略举。而未显陈。所以今时而今诘问。彰其比量亦有四过。问与前同。答与前别也(文)。
  略记云。疏问有因返宗不顺因义等名相违者。此问意云。常与无常两宗相违。返与彼为因。名相违因。所作·非作二因相返。与彼为宗。名相违。此问与前不同。若据宗因相违返而为难也。答意可知(文)。
  明灯抄云。文问有因返至不名相违者。此问起者。依轨师疏问答而起。故彼疏云。问。宗亦乖因。岂唯因过。过不在宗。何得名相。答。宗言常住。过失未生。因言所作。方乖宗故。宗因两形为相。因返宗故名违。若尔岂不说因宗始成违。如说敌量前因成似。由此问答方起此问。是故问云。有因返宗不顺因义。因名相违。宗亦返因不顺宗义。应名相违(文)。
  孝仁记云。文问有因返宗等者。是之因虽与本宗不相违。而为违宗之因故。为先之无违宗而不相顺因故云有因返宗。故文轨师之非如因违于宗言也(文)。
  四相违记一云。疏云有因返宗○应名相违(文)问。前已解云与相违法为因。而无宗因相例过也。不取因返于宗名违讫。何故今复取此为难。答。唐朝诸记及日本先德传。异解非一。后当出其异解。今案。此问之意。甚与前异。何者。前文意云。若以前因违于前宗而名相违因者。即有例难。亦谓前宗以违于前因可名相违宗也。依有此例难。而云相违法而为因故名相违因。所以无例难也。今后问之意云。相违义者。两宗相返。谓敌者而取立者因能令立宗相违故名相违因。是则有因返宗不顺因义。因名相违之义也。若尔宗亦返于因不顺前宗义。宗应名相违。是此问意也。灯抄云○(云云)明诠僧都问。此问意何。答。此问意者。所作性等四种相违之因。有令前后二宗相返。不顺因义。故立相违宗之因者。前常宗亦令前所作因相返而不顺宗义故可立相违因之宗名也。有因返宗者。且约法自相相违者。所作性因令己常宗违无常宗也。宗亦返因者。前无常宗己所作因后常宗令违此说中云前无常宗者意何。答。未知其所以。周云○(云云)今案此记意。说发问之词义道须尔。但答通之词不可依据。平备大德案此问意作二释。一云。有因反宗不顺因义因名相违者。案此问意。成前因违宗。岂得破文轨师耶。答。此文意虽可尔。既答文云由因成宗令宗相返。明知以后宗令返前宗。即为后相违宗之因故名相违因。非可云因违宗故名相违因也。言宗亦返因不顺宗义应名相违者。难意云。前云常宗违前所作因故。宗九过以外可立相违宗过。非谓宗因相违过可立也。总而言。此问意者。前所作因违前常宗故名相违因者。前常宗违前所作因故。宗九过外可立相违宗过也(云云)今案此释意。义道虽似可尔。而徒尽言论空失本意。所以然者。前已云与相违法而为因故名相违因。因得果名名相违也。非因违宗名为相违。故无宗亦违因例而成难。明知以有例难。不取因返于宗名相违之义。遮简已讫。今何更重得作问难耶。所以此说不然。敢不可依据矣。问。备师第二释何。答。备云。又云。所作性因令二宗相返而不顺因义故。立相违宗之因名者。前常宗亦令前所作因相返。而不顺宗义。故可云相违宗之因名也(云云)今案此释。可依据之。颇义道相称可矣(文)。
  答二释之事。
  疏云。答由因。成宗。令宗相返又因名法自相相违。宗名比量相违(文)。
  前记云。疏又因名法自相相违至唯名比量相违者。此答前问有二。次前文是一答。此文是第二答。即此答中。答宗亦名违因。兼答伏难。伏难云。宗违于因。不开有四。因违于宗。即开四耶。答。如疏可解(文)。
  邑记云。疏答由因成宗等者。此中前不齐解。后齐解。前疏不许因违宗故名相违因。由有相例之失故。不取之。今既释通。兼取无妨(文)。
  明诠道引此记云。此恐不尔(文)仍不用邑记欤。
  明灯抄云。答中二说。此初说也。初答意云。因为能成不成异宗。令宗相返因名相违。宗为所成不欲成因。令因相返。不名相违。文又因名法至各四种耶者。第二答也。此答意云。因返宗者。名法自相相违等。宗返因者。名比量相违。因别疏条。相违开四。宗违合说。唯名比量相违。为影现故。宗合因开(文)。
  孝仁记云。文答由因成宗等者。谓欲成立宗而引因。是因不成本宗。余违宗成故。于因名相违。其宗不尔。故非例之。问。非宗成因令因相违不名相违者。先宗之违于后因。名比量相违。何故非相违宗耶。问。故答云。其约名比量相违故非宗违也。是又因名法自相相违等言文之起所以言也。自违宗可生因有恶自起故。于宗名比量相违也。欲成立自引因。不成立自。而与自相违宗成立故。于因名相违。故二违各各别也。子细可思之(文)。
  今释此文有二。先叙唐朝记等及日本传。后依抄意正详此旨矣。前叙诸说者。邑云○述此记意。日本先德云云不同。福贵道诠云。答文有二释。初释唯用相违之因义。不用相违即因义。此不齐文轨义。后释用相违即因义。此同文轨。持业释。故云齐解也(云云)隆光等先德云。初释唯因名相违。宗不名相违。因与宗齐不名相违。故云不齐解。后释因名法自相相违等。宗名比量相违。意云。宗因齐名相违。故云齐解也(云云)先德评家云。今谓。返前例问答云不齐解。顺上例问答云齐解。准内明说。齐不齐解如是(云云)先德达多备异说。虽有释通而却非可为用。所谓如日夜徒员他家财。已无半钱之分者。是则云此而已。然明诠僧都云。邑说此恐不尔(云云)僧都所传。是尤可尔。仍不可依据此记说而已。备云。答由因成宗○不名相违者。意云。以因成宗故。以后宗令返前宗。明知为后相违宗之因。名相违因。不前因违前宗故名相违因。既前因不违前宗。故前宗亦不违前因。虽不相违义同。然因成宗故。令宗相违。此相违宗之因故立相违因名。是依主释。宗不成因故。不令因相返。若令因因相违。其相返因之宗故。可立相违宗名。然不令相返故。不立相违之宗名(云云)案此记意。颇不失道理。但细探其底。非无所过也。文中虽不违义同者。是专似无益矣。周云○此记意云。二答之中。此文是第二答也。此第二答中。更分为二。谓言因名法自相相违。宗名比量相违者。是答宗亦名违因。言因别疏条相违开四。宗违合说。唯名比量相违者。兼答伏难也。此义意颇似不失义道矣○备云。又因名法自相相违等者。正义云。此第二答依伏难而起也。伏难云。以宗不成因故。不立相违宗过者。比量相违宗违后因。岂无相违宗过耶。为通此伏难故。更作第二答也。意云。前瓶等是常宗。违后初无后无因。故立比量相违名。是即宗过。非是相违宗过名也。然前常不违前所作因。故例难不成也(云云)聊以彗星之光虽似照尘外。义道以违制作之幽玄。何得留思虑耶。所以然者。前云非因违宗名为相违之文。与此问答文。以无差别故。岂无重言之失耶。
  今谓。言有因返宗等者。是依与相违法而为因故名相违因等之文。所发之问难也。非是专同前例难。义意如前解之。通此问难有二答。谓由因成宗等者。初答。言又因名法自相相违等者。是第二答。如文可知之。初答意云。由因相返宗。而名法自相相违等之四相违因也。非宗令因相返。不名法自相相违等之四相违宗也。第二答意云。宗亦违后因故名相违。但名比量相违。即收宗九过中。而不名法自相相违等之四相违宗。明知虽同名相违。而宗唯违后因故。名比量相违。因以令宗相返。而名法自相相违也。于中宗合说故。唯名比量相违。因别开说故。名四种相违。理而言之。宗亦如因之相违。有法自相等四种比量相违(言也)两疏之意太底如此。劳以无烦异求。灯抄云。答中二说○不尔即违前所说故(云云)(颇以可依据为诚证耳云云)。
  清[朝-月+(昚-日+亏)]注抄下(有法差别之处云)。
  内明相违因之事。
  述记八本云。大乘灭相虽不待因。相违因与后后法为生因。与前法相违。名相违因。非与前法灭为因(文)。
  灯六云○若尔相顺何名相违。答。此言无过。如四相违因与相违法为因。故菩萨地云。若杂染品诸相违因。当知即是清净法因。若清净品诸相违因。当知即是杂染法因(文)。
  秘同之。而不引瑜伽文。
  义蕴云。疏大乘灭相至前法为因者。如秋霜既降。草木变青为黄。霜非青灭之因。青灭是无。霜体是有。不可以有作无因故。但与黄生以为因也。青黄相违。霜等为因。相违之因。依主释也。然以理准。由霜雹故。能令青灭。与彼青灭为因。竟有何失(等文)。
  准此释。邑法师心实用相违即因义也。然清水里书云相违之因义之中。具同无异有者。不叶彼师本意也。
  十因章云。问。相违即因者。岂灭亦有因生耶。答。不然。但与黄叶为因。不与已灭青等为因。即是能相违即因故。名相违因(文)。
  下文云。言相违因者。唯得有清净之相违因。不得有持业也。因体通二性。不善·有覆无记故○果法通有为无为。唯无漏唯善性也(文)。
  又云。言相违因者。唯得有杂染之相违因。因体通有为无为。唯无漏唯善性也。果即狭(文)。
  枢要下云。其清净十因中。二因得异熟果。谓摄受因及相违因○相违因者。若清净品诸相违因。即是杂染法因。故得异熟果。由此同事·不相违亦得异熟。即摄受因故。论中据杂染因故无有失。或此皆非。清净法因以清净法为果故。无异熟果(文)。
  瑜伽论三十八云。此杂染法相违因者。谓出世间种姓具足○即如所说种种善法○如是十因应知能起一切有情一切杂染(文)。
  下文云。种姓不具足○彼望清净为相违因(文)。
  又云。若杂染品诸相违因。当知即是清净法因。若清净品诸相违因。当知即是杂染法因(文)。
  今案。若清净品者果也。相违因者即清净品果因也。杂染品法与清净相违故。以能相违名为相违。此能相违因上立果名。名能相违即因之时。立清净之相违因也。清净者非因名故。不得有持业释也。即依此义。章上文云。能相违即因故。名相违因。至于别释文云。清净相违因果。唯无漏唯善性也(文)依之勘本论文。述杂染相违因云。应知能起一切有情一切杂染(文)明清净相违因云。彼望清净为相违因。至于下文云。若清净品诸相违因。当知即是杂染法因(等文)枢要第二释意同之也。问。若尔如何枢要初释云得异熟果耶。答。二释之中。后解同本章心。又灯中作不得之释。依之。兴法师心。二释之中或解为正(文)但彼释意者。以杂染法为能相违即因之故。其因实果杂染法也。亦可得此果云也。虽然立清净相违因之时。以清净法为果之故。不可得异熟果也。
  比量相违有四种之事。
  疏云。又因名法自相相违。宗名比量相违其相违决定·及相违因各四种耶前记云。疏不尔何故等者。若尔再比量相违且据合说法自相相相。不据开说余三比量相违。亦尔者(文)。
  四相违义记一云○意云。宗因各有相违。宗但名比量相违。因名法自相相违。而以宗准因。宗亦虽有法自相等四种。宗据合说故。唯名比量相违。因据开说故。云有四相违也。爰知决定道理。虽宗有四种之比量相违。今依合说故。但云有比量相违也。若不如此言者。何故但说有法自相·比量相违。其相违决定及相违名四种耶(言也颇可依据耳文)。
  明灯抄云。不尔何故但说有法自相比量相违等者。前文数数比量相违决定相违各有四种。不尔即违前所说故。决定相违四相违因差别之中。先德二说。一云。若不改本因。违宗四种。是后相违因。若改本因。违宗四种。是相违决定四相违因也。一云。亦非法自相相违以明决定。况得后是余三相违也。以法自相被违之后。失本自相别成自相。今从相违决定之中。违已仍疑。不失不存。况复相违决定法。两因两喻。而与四相违中一因一喻。全自不同。若依此义。决定相违不具四宗。比量违亦不具四。所以尔者。因喻各别证宗乖返。是故名为相违决定。两宗各定。名比量相违。复违其因。因或同异。名比量相违。二违既别。岂同具四。问。宗因相返说名相违。何故过但在因。而非宗失。答。即由此说。外道因明论中名宗过也。于宗过中别立宗因相违之过。由宗因相违。宗在因前故名宗过。非因失也。陈那难云。宗虽在前。未说因时。即无所违。要立因已方违于宗。故唯因过。非宗失也。又云。夫相违者。我不欲说。与宗相反。名作相违。如有成立常住为宗。无常返常。说名相违。立因本欲成常住宗。其因乃成无常宗义。与相违为因名相违因。故理门云。若法能成相违所立。是相违过(文)。
  寻云。付疏主义。后三相违相违决定。若非前后俱邪者。何名不定因耶。生敌证之决智故也。若前后俱邪者。如何疏中所出作法。是前邪后正耶。
  注释上云。问。后三皆非言陈所诤。既尔何故相违开四。比量相违相违决定但说初一不说后三。答。且解云。比量相违。四宗体别。易了知故。更不别开。相违一因望四宗辨其义难知。故开为四。其后三种相决定所违是耶。能违是正。非真作法。故但立一。或此等过证。四相违既开。相违略不开。彼如言王来不别称臣。问。为无前后俱邪。后三决定相违。答。如疏所出无此作法。问。若尔何故名相违决定耶。答。邑中卷云。若唯相违决定。立敌所申宗既相违。因喻各别。此即二皆不定。若就他出过。兼四相违。不唯相违决定。即真能破。此既相反。故与宗别(已上)近代皆云。是带四相违之相违决定。若依此。应云带相违决定故改本因。带四相违故前邪后正(此义未决云云)。
  古迹记云。问。相违决定违法自相。亦应有法差别等耶。答。有二义。基云。若有不改立论者因。违宗四种属后相违。若改前因。违宗四种即为四种相违决定○依本所诤。论中略说法自相相违决定。轨师亦说略不说三。又释。此不定过别陈因喻。非本能立。其力羸微故。不与彼法差别等别作相违决定。若相违因用彼因喻。有亲力故通违四种。比量相违亦同此释。虽有二义。初应理尽(文)。
  又云。后三比量相违作法者。云云不同也。有云。法自相等四种相违。决定相违四种相违。名比量相违四种相违(云云)意云。此两个四种相违。未至因喻而留宗见。皆比量相违也。何者。法自相等所违比量宗。皆有违比量道理自本极成因过也。又法自相决定相违前后宗。及后三决定相违前后宗。有违比量道理自本极成因过。以此义道。指两个四种即云比量相违四种相违也(此三松传也)有云。四种相违中。可有四比量相违四相违决定(云云)意云。四相违中。前宗违后因边。云比量相违也。前因违后宗边。云相违决定也。宗与宗违。云四种相违为言也(此南寺传也)有云。四种相违决定中。后三决定相违。是即后三比量相违也(云云)意云。论约比量相违决定相违唯说法自相相违。后三分明不说也。然疏中卷即说四种决定相违。所以此准前比量相违。亦有四种等(云云是修南传也)问。且比量相违宗违因者。前宗违后因。后宗前因违耶。答。谓之古德云云不同也。有云。后宗违前因过也。意云。瓶等是常宗。违立敌极成前因为言也(三修律师传也)有云。前宗违后因过也。意云。瓶等是常宗。作能违量时。违后所作性故因为言也(贤应大德传也)有云。比量相违。宗违因过也。不可求前后也。意云。比量相违宽。故作能违量。亦违本极成因。俱名比量相违为言也。问。若尔相违决定与比量相违何差别耶。答。疏中卷云。彼宗违因。此因违宗。彼宽此狭。二类别故(云云)彼者比量相违也。此者相违决定也。又断云。比量相违前邪后正也。相违决定前后俱邪等(云云)问。其宽狭意何。余亦尔耶。答。约比量相违。有单比量相违·相违决定比量相违。相违决定必比量相违失。故相违决定必比量相违。所以狭也。比量相违。相违决定带有。不带相违决定有。故宽也。言单比量相违者。瓶等是常等也。言带相违决定比量相违者。声常所闻性故等立宗。违所作因也。言前邪者。瓶等是常宗也。言后正者。初无后无故因也。言前后俱邪者。所作因·所闻因。俱具三相成犹预故也(比量相违因喻不待过也云云)。
  此宗说法略有二种之事。
  明灯抄云。此因明宗说一切法。略有二种。一自性。二差别。如瑜伽说。所成立义有二种。一者自性。二者差别。今此因明中。有法即是所立自性。能别即是所立差别。为显此二略有三重(文)。
  前记云。疏此宗说法者。此因明宗名为此宗。简于经中说自相等(文)。
  后记云。此宗说法者。此因明宗论宗也。问。敌关因明。何不拟简。今乃至此方言此宗。答。今此正明四相违中。有自性差别。故于此处方说此宗。有此不同故不应责(文)。
  局通对之事。
  疏云。一者局通。对法等言(至)前局后通。故二差别(文)。
  寻云。此对心者。以差别为有法。以自性为能别之义可有耶。若言有者。与前后对有何差别耶。况前。局后通故二差别之文。何可会之耶。依之。疏上卷中体义三名之文。岂不相违耶。若言无者。如我是思之量。岂不以自性为能别耶。
  又此对自性差别。约一具比量说欤。如何言谓我自性法自性若有若无所立故耶。既以我法为有法。有无为能别所立之量。为成自性之量。岂一具比量自性差别耶。况我是思之量亦以相违。若非一具比量者。疏云。前局后通故二差别(文)依之断云。因明二相据通局分。以后所说必贯于余(文)如何。
  明灯抄云。一者局通(求曲反。专也)谓我自性法自性等者。若有若无者。此并通前我法二种自性。故瑜伽十五云。所立自性。谓有立为有。无立为无。言所成立故者。释所成立义。各别性故者。释自性二字。差别者谓我差别等者。即先开我法二种差别。言若一切遍者。下后释也。一切遍者。即是迦比罗等执我量同虚空体周遍故。若非一切遍者。即离系子及兽主遍出等计。即执我量有分齐。随身舒卷。及小如极微等。此之二种是我差别。言若常若无常等者。明法差别有常色无色等。又释。此中略明三对差别。遍不遍·常无常·色无色。以等余门。并通我法二种自性上所有差别。故法中亦有真如法空无我等遍诸法。余法不遍。其我中亦有常无常色无色等。问。如立比量声是无常。即声是自性。其无常是差别。即不相离合成一宗以为所立。何故前明自性即云若有若无。如言我必有。我必无。非和合成宗。而自性外更云差别遍不遍等。答。有两释。一云。前自性言有无者。泛明自性不同。我法并通有无。其我体性外道谓有内道谓无。其法中亦通有无。道理易知。后差别门。即是有体之我及无体之法等。所有遍不遍等。为差别义。如外量云。我我必遍是所立宗。又释。此中两段各别为宗。前立自性以为有无。后立差别亦为有无。前以自性我法为所依。其有无为能依。后以差别遍等为所依。亦以有无为能依。文中略故。后门不明若有若无。真实合有。由敌论者于自性差别互有不了故。立论者或立自性或立差别。为显此别故。云如是等无量差别也。随其所应空等遍有色等非遍者。执我量与虚空等者。我体遍有。执我有分齐随身舒卷。及小如极微者。我与色等体不周遍。故云空等遍有色等非遍。前局等者。前自性局。后差别通。故二差别(文)。
  前记云。疏若有若无所成立故者。此若有若无非即我法差别之义。泛尔。疑成立我法二自性。为有为无等。各别性故者。我法二自性各别故。疏空等遍有者。苦空无常等遍通一切色等非遍者。此色等法不是他上。故名非遍。然得名通。如色一切色皆是(文)。
  邑记云。疏对法等言至若有若无等者。彼意云。若立有体我法。若立无体我法。各别体性名为自性。疏差别至色无色等者。谓内外诸部。于彼我法自性之上。说有遍不遍常无常等无量差别义。名为差别(文)。
  四相违记一云。问。若一比量而分别自性差别。答。成立自性。成立差别。比量有别。问。尔何故疏云前局后通故二差别耶。答。且云色蕴我应无常时。唯局色蕴我。不余受想等之我。故云前局。无常不局色蕴。通余四蕴。故云后通也(云云)(已上私记说也)今谓。不必立自性立差别二量有别。而约一比量亦可辨局通。问。尔与前陈后说对其差别何。答。专异矣。谓前陈后说对意。得名不定。所以者何。今此局通之中。局·通随取前陈云自性。局·通随取后说云差别。是云前陈后说对。但局通对意不尔。唯任自性举自性为自性。唯任差别举差别为差别。而云局通也。意云。声应无常时。声是局声。但自性。无常是贯通他。而差别。所以前局后通。但此一种云局通对也。前陈后说不尔。声无常时。声前表故云前陈。无常后表故云后说。非唯如此说。若无常先表者。无常云前陈。若声后显表。声即云后说。故知前陈后说对自性。差别而别于局通对。谓局通狭于前际。先陈宽从局通(言也)如此之所以。至下当知之(但以声无常量。偏以声为自。以无常为共。无立无常声之量故。而以若立五蕴。若说我是思而为证耳)先德云。又诤差别成立者。有内外道立敌共许我自性有之。言唯我上常无常义互不许依此立量者。我我无常付。敌者破此立我应常等。如是成立。是不诤我自性。唯诤我差别也。声论立声常住。胜论立声无常。如是等不诤法自性。唯诤彼上差别。非一。皆准之可知(云云)今谓。恐非唯如此说耳。何要须立自性立差别有殊异矣(文)。
  因明要义抄下云。明诠小僧都问。就所别不成。本作法云。我思(云云)此云局通意何。道诠法师答。维摩时答。我此义也。此义遍通诸法故云尔也。问。我此自性。思此差别。今何云遍通诸法耶。答。我·无我此诸法上之义故云尔也。问。约佛法尔。今此外道义。答。约外道者。立我此周遍故。又云思。此以我为体。今我既云遍故是思亦云遍也(自上他问答)问。约数论立我思。有局通之义何。答。依因明门者。我有法。此局。思法。通也。问。何故云尔耶。答。我此但局我而不通无我。故云局。思此通我·无我。故云通也(下注抄云。杂集说。我之与法但名自性。常无常通名差别。因明论以声等为自性。常无常我为差别)问。今因明中。我为差别。由遍一切贯他上。其义可尔。何故杂集说我为自性耶。答。彼约说我即不遍。无我亦得说为局。守自体也(已上)玄应疏上卷云。问。思是自性。我与无我是差别。如数论者立我为思。此思自性为法为能别。我差别为有法及所别。如何今言自性为法为所别。我差别为有法及能别。有云(轨师)此前且依多分道理。据实言之。不简自性及差别。但先陈者名有法及所别。若后说者名法及能别。今解不然。立我为思。我性不通无我等故。何故不许名为自性。思通非我及我等故。何故不许名为差别。故对法云。一者自性。谓我及法有无自性。二者差别。谓即我法种种差别。故各二名。此依实义。非从多分说名二言(已上)问。何故慈恩云思此自性。我此差别耶。基疏上卷云。一切法中略有二种。一体。二义。且如五蕴色等是体。此思有漏无漏等义。名之为义。体之与义各有三名。体三名者。一名自性。瑜伽等中古师所说自性是也。二名有法。即此所说有法者是。三名所别。如宗过中名所别不成是。义三名者。一名差别。瑜伽等古师所说差别是也。二名为法。下相违中之法自相相违因等是。三名能别。即如此中名能别是。乃至难初名云。若体名自性。义名差别者。何故下云如数论师立我是思。我为自性。思为差别。彼文便以义为自性。体为差别。我·无我等分别思故(已上)邑云。思之与我。义实无差。此中据思之自体未有表彰。我无我等可通余法故为难矣。答。彼疏意亦明体义门。云思为自性。我为差别也(约经论及因明论。明体义有总别等四对。具如义断末)问。彼疏云思为自性。我为差别。意何。答。若明体义门者。五蕴为自性。无常苦空等为差别。慈恩明此门故。云思为自性。我为差别也。意云。思此五蕴所摄。此有自体故思名自性。我·无我此无自体。但此五蕴上之义门差别。故为差别也。问。我为差别。思为自性者。何故基疏下卷引对法论。云自性者我及法若有无耶(已下注)基疏下卷初云。此宗说法○故二差别(已上)邑云。疏对法言等者○(已上)周云。若有无○色皆是。灯抄第五云。一者局通○故。二差别(已上)答。下卷意。约局通门故。云我为自性何者。我但局我而不通无我故也。问。约体义门者。思为自性。我为差别。若约局通门者。以我为自性。若约思。如何为是自性。为是差别耶。答。若约局通门者。思为差别。何者。立我思时前陈之我但局我不通无我。后陈之思此通我·无我故也。问。立我思时。若约体义门者。思名自性。我名差别者。若约局通门者。我名自性。思名差别。令约局通门者。自性差别不通因明道理。约体义门。前陈之我为差别。后陈之思为自性者。既违因明道理耶。答。不违也。何者。虽约体义门。思为自性。我为差别。而望因明门时。前陈之我为自性。后陈之思为差别故。数论立我思者。前陈之我此自性。后陈思此差别也。基疏上卷云。难初名云。若体名自性。义名差别者。何故下云如数论师立我是思我为自性。思为差别。彼文便以义为自性。体为差别。我无我等分别思故(已上)灯抄云。显难意者。若体名自性者。何故不言思我。我是义。思即体。若义名差别者。何故言我是思。思体为差别故。我差别为有法及所别。思自性为法及能别。故知不要自性为有法所别差别为法能别也(已上)备记第二云。文我无我等之分别思故者(又训)文我无我等分别思故此文依伽论就道理说也。伽论意。以我无我义而分别思体故。今数论师量。以思体而分别我无我义故。即数论量以义为自性。以体为差别(已上)基疏次云。释初难言。此因明宗不同诸论。此中但以局守自性名为自性。不通他故。义贯于他。如缕贯花。即名差别故。前陈者局故自体。后所说者义贯于他贯于他义即宽。局自体者义即便狭。后法解前。不以前解后。故前陈名自性。后陈者名差别。伦记云。释初难云因明宗不同诸论等者。意云。伽论等五论所说。局己自性差别定属一门。故云不同诸论。然望唯别因明论所说前陈后述自性差别时。不定属一门也。意云。诸论宗云。色心体名自性。此上有漏无漏我无我等名差别。由体与义各别定故。此因明论宗不尔。据诸论宗。虽是义。然立量时。以为体。是前陈故。因明论宗者。以诸论差别为自性。以诸论自性为差别(已上注了)问。今言以思为自性。以我为差别者。此若佛法义。若外道义耶。答。蕴等三科法。此有自体故为自性。蕴等之上苦无我等。无别自体。但此体上之差别故为差别者。此是佛法内道义。外道无此义。何者。外道云神我等有体此常住。是故不言我等此义门之差别。然约因明门。前陈为自性。后陈为差别言之。此自性差别亦通外道也。故邑记上卷云。如外道等说色为我。色是自性。我·非我等为差别。或说我是色。即我为自性。色·非色等为差别。故不定也。理门亦云。观所成故。立法有法。非德有德。所言德者。谓胜论德句。言有德者。为实句此法有法不同于彼。恒决定故(已上)清云。自性差别非一向定。随前后陈别也(已上云云)。
  文轨疏上云。言有法能别者。诸法有二。一自性。谓色声香等。二差别。谓无常等。自性有两名。一有法。二所别。差别有两名。一法。二能别。常无常等有轨则义名之为法。即色声等能有此法。故名有法。即此色等自性。为常无常之所差别令殊内外。故名所别。常无常等既能差别色等自性。故名能别。其犹蠵有方圆印文。印文为能别。能别此蠵。成方圆故。亦名为法。有轨则义故。蠵体名所别。为方圆印文所差别故。亦名有法。能有方圆印文法故。此从多释。若据理言之。不简自性及差别。但先陈者为有法及所别。后述者为法及能别。且如思是自性。我与无我是差别。如数论立我为思。我差别为有法及所别。思自性为法及能别。故不必要以自性为所别·有法。差别为法·能别也。四名不可并彰故。各举一号也(云云)。
  义心云。问。互相差别以为宗体者。如成声为无常。可说有法及法互相差别和合为宗。若成自性诤我有无。谁不相离名和合耶。答。如先举我即为有法。立为有无即名为法。亦说与有无和合互相差别。若所立我为有。可说与有和合。若立我无。与谁和合。解云。因明立法。不要办体。但后说者皆名法故。故与无法亦说和合。若尔还成于法。何名成有法自性耶。解云。因明道理。皆应以法成法。今言成自性者。谓此有法在法中含。望此即以法成法。此法中含意所许者。言中直申。即是岂自性。故言成有法自性。故理门云。但由法故成其法。如是成立于有法也(文)。
  (卷首书皮内)。
  清[朝-月+(昚-日+亏)]注抄下云。
  自性者。古云冥性。由彼外道从无想没得宿食智。却敌已六十劫。六十劫外智力不及。但见冥寞。物从此生。故立冥性(文)。
  (私云)蠵说文。大龟也。以胃鸣者。从虫巂声。尔雅。灵龟。注云。涪陵郡出大龟。甲可以卜。缘中文似□瑁。俗呼为灵龟。即今紫蠵龟。一名灵蠵。能鸣(小补韵会齐韵出)。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三(终)

  (延宝元年腊月二十四夜。以写本校正已毕)。
  (此二十三帖。起自初九日至二十三日。书写已竟。中间数日。以病缘故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