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阿毗达磨俱舍论指要钞第七。

分别根品第二之五。

  说有四种缘(文)。麟云。谓前六因无经说故。所以言许。今之四缘有经说故。所以言说。故即四含经说也。
  于六因内(至)是因缘性(文)。光师引婆沙论。以为此论同彼后说。以此论云除能作因五因是因缘性故。又宝师意。以初说为正。故云。今详。二说相摄(是第一义)为善。又会显宗因缘别立以为有余之说。又光法师广陈体用摄义。宝师大破。且以前后论文为证。甚有义理。又麟记会不障义云。有通云。因之不障不障果生。缘之不障不障果长。故知。因缘义必差别(文)。又光师释生等五因会婆沙文。宝师大同不破。解释更精于光师记。
  唯执同类相续者说(文)。光云。此述相似沙门义。然唯识述记五本(十六纸左)言著名沙门义。同七末(五十三纸左)言相似法沙门义。言异意同。唯识义演云。著名沙门者。非真沙门。相似沙门也(已上)今谓。义演谬也。相似沙门者。妄计相似相续法故。故言相似。从境为名。非从自身为名。又著名者。泥名忘义故言著名。与彼实非沙门假施其名。或言相似沙门或言假名沙门不同。婆沙第十(十七纸右)云。问。前后刹那诸心所法。或多或少。云何名等。如欲界心所多非色界。色界心所多非无色界。善心所多非不善。不善心所多非无记。有漏心所多非无漏。如何可说此缘能引等无间法耶。答。依事等说。不依数等。故无有过。若一心中有一想二受等者。可不名等。以一心中受等心所随所应生各惟有一。是故名等。问。为心但与心。受等但与受等作等无间缘。为不尔耶。相似相续沙门说曰。心但与心作等无间缘。受等亦尔。各与自类作等无间缘。彼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若必尔者。应善心还生善心。不善心还生不善心。无记心还生无记心。贪心还生贪心。恚心还生*恚心。痴心还生痴心。如是便无究竟解脱(已上论文)言相似相续法者。婆沙第八(十一纸右)云。问。何谓非常。答。诸有为法。问。何缘外道计彼为常。答。由二缘故。一见诸色法相似相续故。二见心心所法忆本事故。见诸色法相续故者。谓外道见老时色。似小时色。见今日色。似昨日色。便作是念。即小时色转至老时。即昨日色转至今日。见心心所法忆本事故者。谓彼外道见小时所作所习所受。老时能忆。见昨日所作所习所受。今日能忆。便作是念。老时心心所法即小时心心所法。今日心心所法即昨日心心所法。由此二缘故。彼外道于五取蕴妄计为常(已上论文)准上婆沙。两名由致炳然可知。义演不原根本。妄为会释。故致纰缪耳。
  应言亦有如是决定(文)。光记云。问。如一刹那眼根。唯与一识为依。亦通与多识为依等(云云)今谓。一刹那根通发多识者。此有二心并起失。根增上文。此约前后。不可为难。又非择灭文。缘阙不生。其相难显故设言之。非谓有多识必俱生。
  论曰(至)有作用故(文)。宝云。然此二因义得兼二。寻其理趣。住灭同时。住时取果名现在故。若住别时。灭时非取果。应非是现在(文)。宝师此释本据泰疏。泰云。若如正理师释。住·异·灭三相同时作用故。正灭相用时摄现在尽。若如婆沙师释。三相前后作用。正灭相用时住异用息。如前四相中说。据用究竟时。但言正灭时。若据少分。亦通住异(文)。今谓。泰·宝二疏未允。以光解为正。
  唯增上缘(至)一切无遮(文)。泰云。诸师释增上缘。疏所作因故。通三世及无为。于一切位无遮。今解不然。前明二因于正灭遮正生时。三因于正生遮正灭时。等无间缘于正生遮正灭时。所缘缘于正灭遮正生时。今明增上缘通生灭位皆能与果故。言一切无遮。故正理论云。其增上缘法生灭位皆无障住。故彼作用随无障位一切无遮。
  非天次等故(文)。等字通天。故光云。天等等取我等。次等等取无义理等。颂疏亦同。
  论曰(至)余一切法(文)。光·宝两师释所缘缘俱生各引婆沙正理。于中光释二论义有差别。婆沙或有不具。正理无有不具。宝师虽引二论。不辨其异。
  自在天我胜性等(文)。自在天者。唯识述记七末(五十八纸左)云。旧言摩醯首罗。今应言莫醯伊湿伐罗。即大自在也。华严音义曰。摩醯者。此云大也。湿伐罗者。自在也。有云。摩诃。大。伊湿伐罗。自在也。若诃字加蔼点。音转作醯计。合上摩是大义也。伊合下句是自在义。如嚩路枳帝湿嚩啰译云观自在(句义钞)名义集二(八纸左)云。大论此云大自在。正名摩诃莫醯伊湿伐罗等。今准或说。摩诃二字恐添蛇足。考智论(第二卷二十五丁)云。如摩醯首罗天。泰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骑白牛(已上)玄应音义二十五(八纸左)云。播输钵多亦作波输。此是涂灰外道奉事摩醯首罗天者也。般利伐罗句迦亦言簸利婆罗阇迦。此云普行。事那罗延天。具如音义。
  故名鲁达罗(文)。大日经疏(十之十四纸)云。噜捺啰佛所化身。是摩醯首罗之化身也。亦名伊舍那。又乌刍涩摩仪轨摩醯首罗真言曰。噜捺啰也(同疏五·二十二纸云。经中下文更有噜捺嚩。即是商羯罗忿怒身。又摄大轨说噜驮罗曰。鬼首伊舍那。又观自在授记经曰。伊舍那鬼神主八纸左)。具如梵网辨断中述。憬兴云。大自在千名中一名。谓劫初时。大梵天王造声明论。于诸法中。一一法上制立千名。后天帝释废其九百。唯存百名。复于后时迦腻仙人更置十名。今言骨璅者。十名中一名也。又唯识演秘云。按提婆菩萨释外道小乘涅槃论云。摩醯首罗论师作如是说。果是那罗延所作。梵天是因。摩醯首罗一体三分。所谓梵天·那罗延·摩醯首罗。地是依处。地主是摩醯首罗。于三界中所有一切命非命物。皆是摩醯首罗天生。摩醯首罗身者。虚空是头。大地是身。水是尿。山是粪。一切众生是腹中虫风是气。火是暖。罪福是业。是八种是摩醯首罗身。自在天是生灭因。一切从自在天生。从自在天灭。名为涅槃。故自在天常。一物涅槃因。又传释云。彼宗自在有三身别。谓法·报·化。彼说。报身居色天上不来下生。状似世尊受用身也。其变化身随形六道教化众生。然说。多住雪山北面。或在南海末剌耶山顶。法身即此论在叙是。光记七(二十三纸左)云。又解(神泰云。真谛三藏说)涂灰外道说。自在天出过三界。有三身。一法身遍充法界二受用身。居住色界上自在天宫。即佛法中说摩醯首罗天。三目八臂。身长万六千逾缮那。三化身。随形六道种种教化(文)。瑜伽伦记亦同。
  于中云何(至)互为因缘(文)。慧晖云。自即四大望四大。所造望所造。他即四大望所造。所造望四大也。
  何等为五等(文)。若依大乘。与此不同。杂集一云。种为生·依·立·持·养因义。即依五因说名为造。生者即是起因。谓离大种色不起故。依因者即是转因。谓舍大种诸所造色无有功能据别处故。立因者即随转因。由大种变异能依造色随变异故。持因者即是住因。谓由大种诸所造色相似相续生。持令不绝故。养因者即是长因。谓由大种养彼造色令增长故(文)。具如大种造色章等。
  俱有因(至)非余造色(文)。颂疏云。俱有因者。谓随心转。身语二业。七支无表。展转为因(文)。今谓。简不随心转以别解七支无表非展转相生为因故。非余造色者。婆沙百二十七(八纸)云。即一四大种所造有多极微。云何展转非俱有因。对法者说。有对造色展转相望无俱有因。许则便违对法宗义。
  所造于大但为一因(文)。麟云。问。前言无一因法。今何复言一因耶。答。此且约所造。望大种唯有一因。非谓大种起但因由一因故不相违。
  为依下善防彼退故(文)。颂疏云。二色界染心生欲界善谓入定者作如是愿。我宁起下地善心。不起上地染污。由此愿故。彼染污定。所逼恼时。从彼染污定生于下地善。为防退故。是则色染生欲界善也。
  除学无学(文)。麟云。初出无漏必是善心故。此二心不能生染。
  及除无色无覆无记(文)。颂疏云。于十二心中。唯除无色无覆无记心。以无色界唯有异熟生无记心。夫异熟心不许异地起故不生也。
  谓除欲善及欲色无覆(文)。麟云。谓从彼定出不生欲界善心。以极远故。许生欲染者。约续生说。又不依无色发通故。不生欲色无覆无记心。余可知。
  及色界善欲色界染(文)。颂疏云。及色界二生彼善染心。麟云。防定生善。受生是染。
  云何分此为二十心(文)。若依大乘。唯识义灯第六。依显扬十八明二十心相生。与此不同。
  四通果心(文)。若依大乘。了义灯六云。欲界无变化心。从相似说。实是上界故。六十九云。如色界果欲界变化心。即从色界善心无间此欲界无记心生。又说此心为欲界者。当知是彼影像类故。非自性故。准此据实。欲界七心除变化心。非欲系故(文)。惠晖云。通果即解脱道(欲界入未至定断欲第九品惑之道)中慧。从通果发此能变化心。名通果。通果之心也。光云。以天眼通即是通果心故。若言变化心者狭。若言通果心即宽。
  除工巧处(至)工巧事故(文)。惠晖云。上界无身工巧有语工巧。此约身工巧说无也。
  如是十二为二十心(文)。颂疏云。如是十二为二十心。谓欲界八。二善·二染·四无记心也。色界六种。前八心上除不善·工巧二也。无色界四。于前六上更除威仪·通果二心也。兼学·无学故成二十。
  威仪路等三(至)十二处境(文)。婆沙百二十六(十八纸右)云。处处说威仪路及起威仪路。威仪路者。谓色·香·味·触四处为体。起威仪路者。谓能起彼意·法二处为体。眼·鼻·舌·身四识是威仪路加行。非起威仪路。意识是威仪加行。亦是起威仪路。又眼等四识能缘威仪路。不能缘起威仪路。意识能缘威仪路。亦能缘起威仪路。有余由此所引意识具能缘十二处(工巧·无记亦同此文)。今谓。泰·光·宝师并言。此论同婆沙说。泰师引婆沙文合释此论。光师别分三类。属当论文。解释似精。未得论旨。宝师举两说殊。不辨别释元起何处。今于六识中分别起缘及正发加行等殊。以申单复。婆沙·此论文旨明显。且起缘相对而言。则前五识唯缘非起。第六亦起亦缘。又正发·加行相对言之。五识加行非发业者。第六正发亦是加行。然婆沙此论意。四识·五识虽非正发威仪·工巧。然许通加行心。既许四识·五识与发威仪·工巧者为加行方便。则四·五识亦与起名。何有巨妨。例如下论(第八之七纸)意说。中有名起不得生名。然死有无间中有起时。生方便故。亦得生名。是故论文言加行亦通四识·五识。然光师云言威仪·加行亦通四识者。据缘威仪路心说者。此不得论旨也。唯为显示缘威仪路。则何添加加行之言。此四识等与唯缘威仪等非威仪等加行者不同。故有此言。又有余师所引意识者。此显二无记心后起意识。非起威仪正发与加行者。光师云言威仪路心通缘十二处者。据似威仪路心说者。此亦不然。今言所引意识者。唯局威仪等后起意识。何通一切六识。此不得有余师意也。又宝师云与后师别者。唯缘四境五境名威仪等心。后师兼十二处者。今谓。此释唯明所缘境有多寡。不明其所以然。何足为辨别耶。然有余师与前师不同者。前师约加行根本者为说。后师唯约后起为释。前通六识。此唯第六。前通加行根本。后唯后起。其所以境有多寡。盖为此也。宝云。威仪多依路故。工巧多依处故。瑜伽伦记一上(三十纸)亦用此释。今谓。宝师释路为法不可。又释处字云。多依壁等处起故。此约身工巧不应通语工巧。麟破当矣。又元瑜正理钞。路·处二字并为所依义。心是所依。威仪·工巧即是能依。光有二释。瑜伽伦记一上(三十纸)亦引此二释。初解同正理钞。第二为优。颂疏亦同第二。
  势力劣故(至)加行善心(文)。光·宝异解。以实为优。总别标结符文势故。
  若尔有依(至)以极远故(文)。论主破第三说。此三说中。光师。第一为正。第二半是半非。第三论主破了。宝师意。通取上二说为正。以论主唯破第三故。以初二说不违婆沙故。宝师会释有理。
  由起惑退(至)故名得六(文)。颂疏云。解云。由起惑退者。此据离色界烦恼后时起欲染退也。正起欲惑退染心时。欲界不善及有覆心。兼色界有覆心。此时总得也。界退还者。从无色界退还来生欲界。受生心中得欲界二染兼色界染心也。得无色有覆及学心者。论云(云云)解云。由起惑退者。阿罗汉果起欲界惑退。正起欲染时。得无色有覆及学心也。
  有余于此(至)无记唯无记(文)。泰·光·宝三师皆云杂心师说。具如杂心论第九(十纸右)杂品。略而引之。彼颂曰。若得九种法。当知秽污心。善心得六种。无记即无记。长行释第三句云善心得六种者。善心中得六心。欲界不隐没无记·色界善·不隐没无记·无色界善·及学·无学。此亦通说非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