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阿毗达磨俱舍论指要钞第十七。

分别业品第四之五。

  于世典中(文)。光师意。世典二字分为二类。是相违释颂疏亦同。宝师唯为一类。宝解为优。以正理·显宗并言世说论中故。
  又若由此(至)立为业道(文)。光有三释。初释为善。
  见行断非得续善疑有见(文)。光云。或颂中断唯属于下。应言释断非得。或通上下。今谓。若准旧论。断属于下。旧论颂云见行此非得故。光云有唯在疑。或唯在见。或通上下。今谓。若准旧论。唯在于见。旧论颂云接善疑有见。长行释云此人于因果中若生疑心或生有见。此名正见故。
  依上善根(至)非彼器故(文)。光师约能得释。宝释不明。然旧论云善根至得依最远相离义故说此言(已上论文)。旧论云至得是得之异称。准旧论。则此论得字是能得也。
  唯缘有漏(至)势力劣故(文)。惠晖云。余师云。他界缘不缘自界因果。无漏缘不缘有漏因果。故不断善(文)。今谓。此释不符论文。以言境不随增势力劣故故。
  如是说者(文)。杂心论(十四纸左)云。如是好。谓初说子注曰。凡说得理者曰如是说也。
  唯见行人非爱行者(文)。颂疏云。言见行者。自慧见理而行义也。爱行者。但信他语爱乐而行也。行宗三上云。今详。内外两凡具见惑者名见行人。又内凡尚浅故云增上。初果以去未尽思惑名爱行人。圣人证真不可轻动故云非也。今谓。此释谬也。颂疏为善又见·爱二行并有利钝。非谓见利爱钝具如婆沙及光记十九(二十一纸左)宝疏二十三(八纸左)。
  诸见行者(至)极坚深故(文)。正理四十二(十一纸左)云。彼恶意乐推求相续故名极坚。见远随入故名极深。以极坚深故能断善。
  非扇搋等能断善根(文)。等者等取半择迦·无形·二等。婆沙云。问。扇搋·半择迦·无形·二形能断善不。答。不能。意乐轻动所作劣故。复次彼见爱行故。复次多嗔者能断。彼多贪故(三十五卷)。
  替善根得(至)名断善根(文)。玄应音义二十五(十六纸左)云。替善。他计切。尔雅。替废也止也替灭也。谓灭绝也(文)。今谓。虽有废止等训。而不亲此文。替者代也。谓非得生代于善得故云替善等。是此论意也。
  谓因果中(至)名续善根(文)。若依大乘。瑜伽伦记一上(三十四纸右)云。景师释瑜伽第一(三十三丁)续善文云因生犹预者。是寻求心。非疑烦恼。证决定者。决定心。还续善根者。是染净位方续善根不同萨婆多。基作两解。初解同景。第二解者同萨婆多。
  又意乐坏(至)应知亦尔(文)。泰云。又意乐坏非加行坏。断善根不入地狱。故于现身续。若意乐坏。加行亦坏。入地狱故。要身坏方续善根。见坏戒不坏应知亦尔。
  于诸业道思俱转中等(文)。光师释俱转有二义。宝师不用第二。故言同刹那义不容异解。
  若先加行(至)随一究竟(文)。光解为遣他作。颂疏亦同。宝师以为自作。以取则正理故。宝解为正。以论文总云加行无别简故。若准旧论。光解为善。旧论云。若无染污心由先教他作有色业道随一成就时。
  依不异心所作究竟(文)。光有二解。宝师同其第二。
  自力现前必不俱行(文)。颂疏云。各当头起名为自力。
  总开(至)遮一八五(文)。颂疏云。十善业道通据隐显。名为总开。隐处中善显谓律仪也。隐显通论有十俱转。别据显相。无一无八无五俱转。唯据律仪不约处中。名为显也。
  二俱转者(至)无散善七(文)。麟云。谓推求名见。
  尽无生智息推求故不名正见也(文)。其出智品。
  三俱转者(至)无七色善(文)。光云。若定若散正见相应等。今谓。恐定字衍。若定正见。何无定共七支。是故颂疏云。无七色者。谓不受戒及不入定无七善色也。
  然圣随依(至)皆得成就(文)。光宝并引婆沙百二十二(十纸左)百三十二(六纸右)百三十四(十二纸右)各有两说。于中光师不评。宝师后说为正。然宝师后说为正者。以前师不释本论故。具如彼疏。然无色圣成不成义。前师所立极成。释本论文有何巨难。宝师评断是非。过唯不释。不可称言确论耳。
  离间语者亲友乖穆(文)。颂疏冠注云。穆莫卜切。和也顺也又密北切音。默与默同。今依此义。若据婆沙即言亲友乖离(文)。今谓。此释非也。旧论云由破语故亲友不和穆(已上论文)。又与上(十五卷十九纸左)此论所言乖适旧论云不调适全同。玄应音义二十五(十六纸左)释此文云。乖穆又作睦。同莫谷切。睦和也。尔雅睦敬也厚也。
  有余师言(至)根本眷属(文)。若依大乘。瑜伽伦记三上云。景师补阙云。依婆沙有二说。一云。方便业感人中短命。因根本业生于恶道二云。持力欲杀人时。令他面色无有光泽。令减外具无有光泽。令他受苦边。生恶道受苦。断他命根不相续边。后于人中受于短命。
  此中所说(至)假说等流(文)。光有二解。于中第一为善。非谓第二细简无其道理。然论文势但就相似一边说故。宝疏亦同。
  俗邪见难除(至)由资具属他(文)。婆沙百十六(十四纸左)云。诸在家人虽极聪慧受持五戒。苦苦所逼则以种种香花饮食祠祷天神。诸出家人虽极聪慧受持具戒。资身命缘系属他故。见施主时便整威仪现亲善相。是别说邪命正命。
  异熟果者(至)可爱异熟(文)。麟云。如初禅近分断欲界惑感初禅异熟为自地。余地亦尔。以是断道故除欲界。是有漏故不通根本。无漏不招异熟。所以复言既是有漏(文)。惠晖云。依未至地起无间道断欲界烦恼。九无间道相应思及定共戒招初定可意果也。
  等流果者(至)诸相似法(文)。麟云。约九品论之。同品为等增品为胜。果非因前故复言后(文)。惠晖云。即无间道前后相似。或无间道与解脱道前后相似也。
  增上果者(至)唯除前生(文)。麟云。此言犹总。应知除法。又须除前。以其前法非后果故。后因不能取与前法为其果故。
  余有漏善等(文)。麟云。即无间道外余之三道及余一切善恶等业咸非断道并除离系。善恶性故有异熟果。相似生义是等流果。由彼力能是士用果。不障义故是增上果。
  谓余无漏等(文)。麟云。即除无间道外余解脱等道及余一切无漏业(文)。惠晖云。余若无漏者即无漏解脱道。无记即有覆无记也。今谓。此释非也。诸无漏中除断道。外此言余无漏。何唯局解脱道。无记亦通二种。不取无覆何也。惠晖释太局矣。
  最后所说(至)遍前门义(文)。宝疏唯言前诸门不举其数。光记言前五门。颂疏更加言前六门。今谓。光记·颂疏并未可也。次上论文杂明诸业。皆如次言。何有贯通。是故至今此中初引下文。明知非关上文。颂疏言前六门者大非也。光师言遍前五门者亦非也。何者第三三世相对·第四诸地相对。此二种文并非有其次第。长行释中无如其次第言。故知不遍此二门中。然置皆如次言非为具遍五门。前诸门中有遍不遍故言随所应。光师言遍五门者非也。宝师总言诸门不举其数。旨矣哉斯言。
  谓初善业(至)及离系(文)。麟云。言善业以善法为四果者。同类因生是等流果。牵引义边是士用果。断道所得是离系果。增上可知。言除异熟者。善法非异熟性故。善望不善无三果者。类不同故无等流果。不善非无为故无离系果。非无记故非异熟果。以无记法为三果者。于前二上加异熟果。以善业能招无记异熟果故。余二可知。
  中不善业(至)除离系(文)。麟云。不善望善除三果者。不善业非能断道故。无离系果。善法非异熟性故无异熟果。类不同故无等流果。不善望无记法有异熟果者。以不善之业能感异熟无记之法体是异熟故有此果。
  谓遍行善(至)为等流故(文)。光宝释稍不同。光释为精。彼云。若不善业以无记法为等流果者。谓苦集遍行不善及见苦所断余不善业以有身见·边执见品诸无记法为等流果故。或遍行因等流果。或是同类因等流果。麟云。言遍行不善及见苦所断余不善等者。遍行不善即苦谛下邪见等三·及疑·无明。并集谛下二见·疑·无明相应惑业。是谓遍行不善。以言不善故不得总言十一遍*便。及见苦所断余不善业者。即遍行外苦下贪嗔慢等非遍行相应惑业为同类因。此等皆能引生身边二见。二见望彼虽性不同。以同染污故。与不善为等流果。身边二见内门转故是无记。如品初释。
  后无记业(至)为等流故(文)。麟云。言无记望善法但二果者。以无记非断道故无离系果。无记与善类不同故无流果。无记不招异熟及善法非异熟性故无异熟果。故但二果望不善除异熟者。亦如望善说。言身边二见为同类因者。且望当谛诸不善法故言同类。理实二见能遍取五部不善法。若望他部。应言为遍行因。以此二见是遍行惑故。
  以无记(至)及离系(文)。麟云。言无记为三果者。但有等流·士用·增上三果。以无记不能招异熟故无异熟果。无记之业非断道故。无记之法非无为故。故除离系果。
  谓过去业(至)唯除离系(文)。麟云。过去业望三世法唯除离系者。离系是无为。无为体非二世摄故。故除之。有余四者以相应俱有能作等因通三世摄。所以有士用·增上。有异熟者。谓过去善恶为因感异熟果。今时同在过去也。等流果者。后似于前故亦有之。望于现未准过去说。
  现在业(至)及增上(文)。麟云。现在但二无三者。唯一念故无异熟果。无前后故无等流果。但有相应因故有士用。增上可知。宝云。异熟·等流必前后故。现在与现在除异熟·等流(文)。麟云。异熟·等流必前后者。若然未来无前后。应无异熟(云云)。今谓。麟破似当。以未来异熟无前后次第故。然异熟果因是善恶果是无记。此理决定故通未来。非谓未来亦有前后。
  未来业(至)及离系(文)。麟云。言未来业以未来法唯三果者。俱有相应因通未来故有士用果。有异熟果者。未来虽无前后。其异熟因约体建立。以善恶性为因无记性为果故得有也。无等流者。以同类因就位建立未来无前后故无等流也。新云。异熟·等流必前后故者。若尔未来无前后。应无异熟(已上麟文)。今谓宝释无失。如上已辨。宝意明现现相对无异熟果故。自已言未来无前后故。
  不说后业(至)后业果故(文)。麟云。不说后业有前果者。谓颂不约现未之业望过现等法也。前法定非后业果者。因果之法法尔因前果后。或俱终无果前因后也。
  于诸地中(至)除离系(文)。颂疏云应知诸地业唯色行二蕴少分。诸地法通五蕴。惠晖云。
  诸地业色行二蕴为体欲界初定准前若二定已上。色蕴即定共无表行蕴即思。空处已上。唯行蕴思为体。又云。同地业望法即通性同及异。若异地相望。如欲界业望色界法。即从闻·思慧入修慧有士用·增上也。从欲界通果无记入色界善。即异性也。
  若是有漏(至)及增上(文)。麟云。异地有二果者。如欲界加行善心入初禅定。有引起力是士用果。增上可知。无欲界业感初禅异熟故无异熟果。有漏异地无同类因故无等流果。
  学无学(至)及离系(文)。麟云。言学等三业者。即三学人之业名三业。非身口意为三业也。色蕴是无漏戒。行蕴少分唯无漏思。学业以学法为三果者。同无漏故是等流果。引起力故有士用果。增上可知。除异熟者以无漏法非异熟故。除离系者。以离系是无为故。
  以无学法(至)及等流(文)。麟云。以无学法无三。准说可知。有士用。谓金刚喻定引起尽智。是士用果。以非学法有三果者。断惑证灭是离系果故。从无漏观出时引起有漏善心。是士用果。增上可知。除异熟者。无漏不招异熟故。除等流者。类不同故。
  无学业(至)及增上(文)。麟云次辩无学业。望于三法。且初望学法。但一果俱无漏故无异熟果。学法劣故无等流果。非无为无离系果。虽有无学引起学心故无士用果。然罗汉退者。谓有漏心中起烦恼退亦非学非无学法也。若准正理。钝根无学望未来利根学道为同类因。如等流果。此约现起故无等流。不相违也。次望无学有三果者。无间引起有士用果。同类义故是等流果。增上可知。除二果者。如学中说。次望非学有士用果者。谓罗汉从无漏观出引有漏心生。是士用果。无异熟等流如学业说。无离系果者。谓无学人不更断惑证择灭故。
  非二业(至)为五果(文)。麟云次辨非学业望三法。且初望学法为二果。有士用者。谓从世第一心入见道位。及余一切学人从有漏心入无漏观并约引生之力。是士用果。无异熟果者。学法是无漏故。故非异熟。类不同故无等流果。以无学法为士用果者。谓非学非无学人入无漏观。余同学说。以非学法为五果者。以业道果法通无为故。有离系果。约有漏边有异熟果。同类所生是等流果。士用·增上二果可知。
  初见所断业(至)及离系(文)。麟云。初约见断业唯三法。且准见断除离系者。谓业非断道法非无为。故无此果。
  以修所断法(至)谓增上(文)。麟云。次望修断有四果者。谓见断业通不善。修断法通无记。故有异熟果。遍行因所生故有等流果。引起力故有士用果。非无为故无离系果。次望非断唯一果者。法非无记故无异熟果。类不同故无等流果。无引生义无士用果。业非断道故无离系果。故唯一果。
  中修所惑(至)及等流(文)。麟云。次辨修断业望三法。初望见断但二果者。见断唯染污性故非异熟果。修部无遍行惑取他部界故无等流果。非法无为故无离系果。无间生义有士用果。除离系是非断故。
  后非所断(至)除异熟(文)。麟云。次望非断有三果者。以有漏道断惑证灭得离系果。有漏善心无间引生无漏心故有士用果。言除异熟者。无漏非异熟故。除等流者。类不同故。次非断业望三法。初望见断唯一果者。非断业是无漏故。见断法是染污故。无异熟果。不同故无等流果。法非无为无离系果。无引生义无士用果。故但增上。次至修断有二果者。从无漏观出入有漏心有引生义。有士用果。余义同前。次至断有四果者。同无漏故有等流果。无间生义是士用果。断惑证灭是离系果。非有漏唯除异熟果。
  谓诸所有(至)名不相应作(文)。惠晖云。即无记中不合威仪无记。此约不顺世俗礼仪。今谓。此释谬也。此师释不应作。岂唯局不合威仪何者文云。应如是说等。若不如是说。名不应作。然颂疏中脱略应如是说一句。惠晖唯据颂疏不检本论。故致此谬。又云。第一师即取四无记及有覆无记。第二师除威仪无记外余三无记。及有覆无记为第三业也者。无可一取。以光释为正。
  俱违前二(至)二说差别(文)。颂疏云依第二师释。除轨则外余无记是也。今谓。此释亦非也。光释为精。彼云。于无覆中除应作不应作三业所余三业。名为第三。
  余障废立如应当知(文)。光有二解。第一为优。
  如与沙门合故名沙门(文)。光解。此喻唯约法合。宝解通二。今谓。光解为优。以法譬邻近文亦符合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