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阿毗达磨俱舍论指要钞第二十二。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一。

  分别贤圣品(文)。光云。贤谓贤和。圣谓圣正(惠晖云。贤和者。即事和。圣正者。正即涅槃理。圣于此正得决定故)今谓。此训词释未明贤圣位班浅深。宝师依顺仁王及此论说以析其位。谓七方便位名之为贤。苦忍以上名之为圣。又所以前品次明此品者。光宝所解不同。于中宝师约灭道次第而释。此且依顺此段颂前结引为释。光解为善。
  已说烦恼断(至)修道通二种(文)。显宗论中改换此颂。以众贤论师妄谓无用言故。非为孤负有宗计也。此第二句谛修二字。彼作修道。此下二句。彼论全改为见道见圣谛修道修九品。正理论破此下二句义云。是则今说义不异前。由此不应造颂再说。说已复说。成无用故。
  然或有法(至)先后次第(文)。婆沙七十八(十二纸右)曰。问。何故世尊先说苦谛乃至最后说道谛耶。随顺文词故作是说。谓作是说文词随顺。复次若作是说随顺。说者受者持者非余次第。复次依现观时故作是说。谓次第法略有三种。一生起次第。二易说次第。三现观次第。生起次第者。谓四念住·四静虑·四无记等。诸瑜伽师先起身念住。是故先说。乃至后起法念住。是故后说。静虑无色广说亦尔。易说次第者。谓四正胜·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正道支等。虽四正胜俱时而有。而易说故先说断恶后说修善。于断恶中先说断已生恶后说遮未生恶。于修善中先说起未生善后说增已生善。若作此说。言词轻便。四神足等广说亦尔现观次第者。谓四圣谛诸瑜伽师于现观位先现观苦故佛先说。次现观集故佛次说。次第观现观灭故佛次说。后现观道故佛后说(已上论文)麟云。此以随见道次第不约修道次第。以修道观谛不定故。又修道多先观集故。
  如彼经言(至)四善知良药(文)。佛说医喻经(宋施护译)云。是时世尊告诸苾刍言。汝等当知。如世良医。知病识药有于四种。若具足者。得名医王。何等为四。一者识知其病应用其药。二者知病所起随起用药。三者已生诸病治令病出。四者断除病源令后不生是为四种。
  此现观名(至)现等觉义(文)。宝疏云。现谓现前。观谓等觉。即是正觉境也。光记·颂疏现为现前全同宝疏。然未明等觉二字的释观字。宝疏为优。麟云。十六行相于四谛境现前平等而觉。名现等觉。
  应知此中(至)行苦故苦(文)。显宗论云。岂不一切有漏行法据此皆容是行苦性。不应但说非苦乐受及彼资粮为行苦性。虽有此理。依不共故作如是说。
  如置绿豆鸟豆聚中(文)。绿豆者。本草纲目二十四(十纸)云。绿豆(宋开宝)释名(时珍曰。绿以色名也。旧本作菉者非矣)本草纲目二十四(十八纸)云。豌豆(拾遗)释名胡豆(拾遗)戎菽(尔雅)回鹘豆(辽志)毕豆(唐史。崔寔月令作跸豆)青小豆(千金)青班豆(别录)广累(时珍云。胡豆豌豆也。其苗柔弱宛宛故得踠名。种出胡戎。嫩时青色老则班麻。故有胡戎·青班·麻累诸名○然豌豆·蚕豆皆有胡豆之名。陈氏所云盖豌豆也。尔雅戎菽谓之荏菽。管子山戎出荏菽布之天下。并注云。即胡豆也。唐史毕豆出自西戎回鹘地面。张揖广雅。毕豆·*踠豆留豆也·○邺·中记云。石虎讳胡。改胡豆为国豆。此数说皆指*踠豆也。盖古昔呼*踠豆为胡豆。今则蜀人专呼蚕豆为胡豆。而*踠豆名胡豆。人不知矣。又乡人亦呼*踠豆大者为淮豆。盖回鹘音相近也)。
  如以苦相(至)一如苦受(文)。光宝各解不同。以宝为优论文总言苦相。光师局指行苦何也。宝师总取色等上余违逆相名之为苦。此善顺论意也。
  然世尊言(至)作如是说(文)。光有二解。宝疏同第二解。
  若谓世间(至)乐等三觉(文)。光有二解。宝疏亦同第二。以宝疏唯明起三品乐觉不简于苦舍中不起何者故。
  谓观所依(至)非唯外境(文)。旧俱舍云。诸庄观依止位。差别成为乐因或成苦因。不但惟*庄。
  此能治苦(至)应生极乐觉(文)。光记中解上文云。汝许尔时有下苦者。如是下苦过去已灭。未来未生。应尔时有极乐觉。此位众苦都无有故。又今解云。此能治细苦过去已灭未来未生。尔时转应生极乐觉(已上记文)上所治苦今能治苦。能所虽别。苦则是同。宝云。第二苦不成过。受胜境时。有何下苦于中起乐。若受胜境时有下苦者。如是受境已灭未生时。既于尔时无有下苦。即应乐觉转更增胜。尔时上等众苦都无有故。
  此说必定(至)为集故(文)。惠晖云。经部四爱为集谛。一现有爱贪现在果。二后有爱即贪未来果。三与喜俱行爱即已得物上转。四彼彼随乐*爱即未得物上转。前二缘内身起。后二缘外境生。有部通云。就胜说爱为集谛。
  又契经说(至)说有取识(文)。宝疏云。释五种子有二释。第一释云。一根二茎三枝四节五子。喻有取识。第二释云。五种子者。谓五趣种子说有取识。取是烦恼。有烦恼识为五趣因。名有取识。既契经中不言喻说。后释为正(文)。今谓宝师自评后说为正。甚有义理。不言喻说者。论文唯言五种种子不言根茎等故。下文是喻。以彼种子置地界中喻五取识及四识住故。然光法师唯用第一。此根等五种出十诵律一(十四纸)等。
  具说生起及彼因因(文)。光宝两师释彼因因稍有不同。光有二释云。与业因为因故名因因。或与业爱因为因故名因因。宝云。爱为业因。无明与*爱能为因故。故曰因因(文)。今谓。宝师唯有一释。其理美成。方光师释亲疏迂捷炳然可观。学者思之。
  如荜豆屑(文)。荜豆者。出于本草二十四(十八纸右)如上已引。玄应音义云。荜豆甫密切。人家亦种之。堪食用。为澡豆极佳也。
  余经复说(至)胜义谛(文)。二谛名义出于嘉祥二谛义·慈恩义林*二谛章·唯识述记第一等。惠晖云。瓶水等名世俗者。可破坏故名世。显在俗情瓶水等未破柝时。望彼俗情边是实有。名谛也。
  又若有物(至)亦是世俗(文)。麟云。言慧柝余者。如慧分柝水。以香味等望水为余。火等亦然。
  譬若有人(至)自力浮渡(文)。言所依者。婆沙所谓浮瓠等是也。婆沙八十一(十四纸右)云。如多人众俱度大河。有依草束。有依浮瓠。有依?筏。有依船舫。依船舫者任运安乐得至彼岸。依余物者怖畏艰难而到彼岸。
  身远离者(至)由喜足少欲(文)。正理五十九(五纸右)云。身远离者。谓远恶朋。心远离者。谓离恶寻。由身心离恶朋寻故。身器清净心易得定。此二由何易可成者。由于衣等喜足少欲。言喜足者无不喜足。少欲者无大欲。诸有多求资生具者。昼狎恶朋侣夜起恶寻思。由此无容令心得定。
  第四圣种谓乐断修(文)。婆沙百八十一(十二纸右)云。问。乐断乐修有何差别。答。乐断烦恼。乐修圣道。复次无间道名乐断。解脱道名乐修。复次见道名乐断。修道名乐修。如见道修道。如是见地修地·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应知亦尔。复次乐断者显诸忍。乐修者显诸智。乐断乐修是谓差别。正理五十九(八纸右)云。断谓离系。修谓圣道。乐谓于彼情深欣慕以乐断及修。名乐断修。即是欣慕灭及道义。或乐断之修名乐断修。即是欣慕灭之道义。为证或灭乐修道故(已上论文)今谓。正理二说不同。初说同婆沙论。
  以能弃舍有欲贪故(文)。光有二解。于中初解为胜。第二不稳。光云。婆沙一百八十一(六纸右)云。答。少欲之名有过失有增益。喜足不尔。有过失者但言少欲。不言无碍故。有增益者。于实无欲而名少欲。少欲于未来处未得事转。喜足于现在处己得事转。不取现在一迦履沙钵拏为难。非于未来转轮王位似喜足难。故立为圣种。广如彼释(解云。钵拏此云钱。一迦履沙当十六。八十贝珠当一钵拏。十六钵拏名迦履沙钵拏。杂心翻迦履沙钵拏为一钱者。谬也)。问。于四依中何故不说药为圣种。但说前三。依旧大德等皆言。四依中陈弃药是。粪秽者不然陈久之药他人弃之名陈弃药。出家少欲取而服之。答。正理五十九(九纸右)云。于药喜足。何非圣种。不说于彼有爱生故为治爱生建立圣种。经唯说有四种爱生。是故于药不立圣种。或即摄在前三中故。谓药有在衣服中摄(宝云。如患冷。以椒裹腹等)有在饮食中摄(宝云。如患热多食葛粉等)有在卧具中摄(宝云。如冷人卧具多着椒等)故于药喜足不别立圣种。广如彼释(已上记文)又宝云。如患冷以椒裹腹等者。孙思邈千金方。有人阴冷渐渐冷气入阴囊肿满日夜疼闷欲死。以布裹椒。包囊下热气大通。日再易以消为度(详见本草味果部)。
  为显何义(至)解脱非久(文)。正理五十九(九纸右)云。世尊何故说四圣种以诸弟子舍俗生具及俗事业归佛出家。为彼显示于佛圣法毗奈耶中有能助道生具事业。谓有厌离生死居家出家求脱。有何生具。于随所得衣服等中深生喜足。作何事业。深乐断修。异此无能证涅槃故。
  论曰正入修门要者有二(文)。惠晖云。广即八万四千。中即五停心观。要者有二也。依近对治说不净观治贪。远即通治瞋等。余皆准此说也。
  由所缘小非自在小应作四句(文)。颂疏亦有四句分别。初二不违。第三第四句数不次。违越婆沙·此论及光·宝等。彼云。作意已熟所缘至海为第三句。自在所缘二俱非少也作意未熟所缘自身为第四句。自在所缘二俱少也。
  及由所缘自身(至)有差别故(文)。宝云。具足作文。应言自身至海。自身至海阙一重也(已上疏文)然光师不辨。若言所缘之中二种同故略之。则作意之中二种亦同。何为具足作文。彼文已具。此文何阙。宝师辨释甚有其理。
  若不生法通缘三世(文)。麟云。以不生法种类多故。又境流三世故。是假想故。
  通离得(至)未曾得故(文)。麟云。谓未离染时曾得此定中间退失。后离染即便得。名离染得。或但离染即得彼地法。名离染得。故正理五十九云。离彼彼地染得彼彼定时。亦即获得彼地此观故。
  言息念者(至)令出身义(文)。光云。阿那此云持来。阿波那此云遣去。颂疏云。阿那者此云遣来。阿波那此云遣去。瑜伽伦记七上云。阿那者此云持来。即是入息。波那此云持去。即是出息。泰云。唐名持息来持息去故(文)。今谓。准此论文及伦记等。颂疏两遣光记一遣恐应是误。又金七十论中(六纸右)云。若五种风。一者波那。二者阿波那。三者优陀那。四者婆那。五婆摩那。是五风一切根同一事。波那风者。口鼻是其路。取外庄是其事。谓我止我行是其作事。外曰。是波那何根能作。答曰。是十三根共一事。譬如笼中鸟。鸟动故笼动。诸根亦尔。以波那风动故十三根皆动。是故十三根同其事。阿波那风者。见可畏事即缩避之。是风若多令人怯弱(已上论文)是外道计与此天别。正理六十(初纸左)云。辨属身风略有六种。一入息风。二出息风。三发语风。四除弃风。五随转风。六动身风。谓诸有情处胎卵位。光于脐处业生风起。穿身成穴。如藕根茎。最初有风来入身内。乘兹口鼻余风续入。此初及后名入息风。此入息风适至身内。有风续出名出息风。如锻金师师开橐囊口自然风入。风性法尔但有孔隙必随入故。入已按之。其风还出。入息出息次第亦然。理实此风无入无出。但如是转能损益身。相续道中假名入息。入息转位能逐身中腐败污垢诸臭秽物。增长火界令身轻举。出息转时能除郁蒸。损减火界令身沉重。发语风者。谓有别风。是欲为先展转所引发语心起所令增盛。生从脐起。流转冲喉。击异熟生长养大种引等流性风大种生。鼓动齿唇舌腭差别。由此势力引起未来显名句文造色自性。此居口内名语亦业。流出外时但名为语。心生大种。其理极成。谓见贪瞋痴心起者。面有润燥乱色异常。又亦传闻。怀瞋毒者面门生焰。非有慈心。贪引火生焚身等故。除弃风者。 谓有别风。随便路行。能蠲二秽。内逼有苦受生。由苦受生发除弃欲。由除弃欲引起风心。此心起风成除弃业。又此风力令身安阴。随转风者。谓有别风。遍随身支诸毛孔转。由此故得随转风名。此不依心。但依业力。随身孔隙自然流汗。由此能除依孔隙住腐败污垢诸臭秽物。动身风者。谓有别风。能击动身引业表业。应知此起以心为因遍诸身支能为击动。因显风义乘辨六风。显宗二十九亦同。
  念力持故(至)如念住故(文)。光宝各解不同。光师以为念力持息宝师不尔。念力持慧。今谓。光解为优。以上论文已言持息今亦应然故。
  有说根本(至)彼说依八地(文)。有说同大乘瑜伽。伦记云。此四观法下三静虑根本方便并得作数息观。不同小论唯三近分中间欲界五地中作。
  数谓系心(至)极聚散故(文)。若依大乘。瑜伽二十七明四数法。须者寻之。
  髋髀(文)。玄应音义云。髋髀作臗同。苦桓苦昆二切。埤苍髋尻也。广雅。臗豚也。下古文䠋同蒲米切。说文股外也。比人用此音。又方尔切江南行此音。或作䏶俗字也。
  或吠岚婆(文)。宝疏云。吠岚婆者。是铁围山间风真谛师云。言吠岚者此云恒起。即是运转日月风也。又玄应音义云。吠岚婆。案旧论中作毗蓝婆。或言旋蓝婆。又作鞞岚婆。或作随蓝婆。皆梵之楚夏。此云迅猛风也。瑜伽伦记云。吠蓝婆风者。此云旋风。即是苏迷卢山间旋岚猛风也。
  及初生时息最先入(文)。颂疏云。谓息先无故。
  及后死时息最后出(文)。颂疏云。息新断故。
  有情数摄(文)。麟云。唯此在身内。离身非出入息。以非有情数故。
  非所长养(至)彼损减故(文)。正理论曰。身增长位息便损减。身损减位息增长。故非所长养。
  唯自上地(至)通果心境故(文)。颂疏云。若生下地无上息故。又生上地起下地心。非是缘息心故。下地心不缘上地息也。如生初禅起欲界心唯是通果。然此通果唯缘欲界所变化事。若生上二禅等。起初禅等心。通威仪·通果。威仪唯缘初禅身业通果亦缘初禅变化故。起下地心而不能缘上地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