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阿毗达磨俱舍论指要钞第二十。

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二。

  诸有情类(至)名系此事(文)。此事者是所系事也。婆沙五十六(初纸右)云。事有五种。一自体事。二所缘事。三系事。四因事。五摄受事。百九十六(七纸右)详明五事。彼中第一云自性事。第二·第三次第前后。其余皆同。惠晖云色法即一一极微。心心所一一刹那。皆有烦恼缘。若断一一极微及刹那心心所上烦恼尽。皆得择灭。今此约五部论据大段说也。
  一者自相(至)谓见疑痴(文)。婆沙举自相惑。贪瞋慢外更加嫉悭。彼论五十八(初纸右)云。迷自相者。谓爱恚慢嫉悭结(已上)。今检婆沙第五十六至五十九。广明系事。宝疏撮取关要申述大致。光记此中略不细释。
  应辨诸事(至)诸相合故(文)。光宝分文不同。光记此文属入后段。宝疏尚为前段。为此已下立为后章。宝解为优以符正理及旧论文势故。正理五十一(初纸右)云。如是略述三世有无理趣正邪有差别已。为令此义决定增明。*复依颂文广显宗趣。颂曰云云旧论意同。
  由契经中(至)勤断欣求(文)。正理·显宗二论具引经云。谓世尊说。过去未来色尚无常。何况现在。若能如是观色无常。则诸多闻圣弟子众。于过去色勤修厌舍。于未来色勤断欣求。现在色中勤厌离灭。下同此论。又言勤修厌舍者。光有二解。初解为优。又惠晖云。过去色是定共别解脱戒。此有漏戒上有烦恼缘。勤修道厌舍。未来色是定·道二戒。应勤断烦恼求彼二戒(已上钞文)。今谓。惠晖约戒色释不允。此色岂局戒色。正理·显宗所引经文总言观色无常。明知广通诸色。
  又己谢业有当果故(文)。光有三解。于中第二为正。以顺显宗·正理二论故。彼论云。非业无间异熟果生。非当果生时异熟因现在。若过去法其体已无。则应无因有果生义。或应彼果毕竟不生。由此应知过去实有。
  彼可许为分别说部(文)。分别说部梵云毗婆阇缚地。具如上辨。
  今此部中(至)最善可依(文)。正理论云。如是所许一切有宗自古师承差别有几。谁所立世最善可依。
  尊者妙音作如是说(文)。麟一云。言妙音者。梵云瞿沙(唐言能鸣)西域敷演宣令法号瞿沙。谓彼尊者久流生死。今得圣智。对昔况然故号能鸣。或能宣唱故号能鸣(记第三卷十*二纸)。由相不同三世有异(文)。麟云。相谓相状。非生等四相。旧云。此师说不相应中别有一类世相不同三世有异。
  于余姬媵不名离染(文)。玄应音义云。姬媵。居疑切。下余证切。汉书文帝母薄姬。女淳曰。姬众妾总名也。姬亦女官也。秩比二千石位次?妇下。左传。以媵秦穆姬。杜预曰。送女曰媵。媵送也寄也。公羊传曰。媵者何。诸侯一国则二国媵之。以侄娣从释名云。侄娣曰媵。媵承也。承事适他也。今三品曰姬五品曰媵是也。
  故此四中第三最善(文)。宝云。论主评简。颂疏亦同。婆沙已评云第三立世为善。何以今言论主评等。答。第三为善实是婆沙评也。然其余能破义言。此论主所立非如婆沙。是故今言论主评定。奚有巨害。又论主能破非全同婆沙说。是以显宗破此文云。此四种说一切有中传说。最初执法转变故。应置在数论明中。今谓不然。非彼尊者说有为法其体是常历三世时法隐法显。但说诸法行于世时体相虽同而性类异。此与尊者世友分同。何容判同数论外道。第二第四立世相杂。故此四中第三最善(正理五十三之二纸全同)麟一之(二十五纸左)云。准彼经部有破。今且四说之中自为善耳(已上记文)。今谓。此说实是也论主同经部计。此中且顺婆沙以立是评。又杂心论十(十纸左)。问。几种萨婆多。答。一种异分别。或有说相异。或说分分异。或复说异异。此四种萨婆多一种异分别者。彼说诸法随世转时分异非事异。如乳变为酪舍味力饶益不舍色。如金银器破已更作余器舍形不舍色。法从未来至现在亦如是。当知此是转变萨婆多。相异者。过去法与过去相合不离未来现在相。如人着一色非不着余。彼亦如是。此说有过。若过去诸法不离未来现在相者。竟何所成亦成合义若尔者则世乱。如人着一色于一色爱着亦行亦成就于余成就而不行。是故彼说世乱譬亦相违。分分异者。说诸法随世转时分分异非事异。此则不乱建立世。何以故。业别故。谓法未作业说未来。作业说现在。作业已说过去。彼异异者。彼说。诸法随世转时前后相对非事异亦非分异。如一女人亦名女亦名母。前后相*对故。谓观女则知母。观母则知女。此最乱建立世。彼说。过去世一刹那有三世。说言。观前起相名未来。观后起相名现在(已上)。定宾饰宗记云。杂心论主非婆沙四评家中法救。依斯论文可谓明白矣。又依大乘。瑜伽第六·第五十一卷破此四说。具如略纂及伦记释。
  何碍用云何(至)此法性甚深(文)。此颂正理虽有显宗则无以经部义破有部故。显宗唯显有部正宗故显言显宗。意在于兹。
  何为不成(文)。光宝分文不同。此中宝解为优以顺论文势故。
  有果因故(文)。光有二解。宝解亦同。然文逆次。此中光记第一宝疏第二为优。
  若尔何缘(至)重为说有(文)。光宝分文修短不齐。光解为优。以符论文势故。
  然业为(至)光令当果生(文)。宝云。经部宗计。业现在时业为先所引相续身中转变差别种子令当果生。种现在有。业是曾有。果当有也(文)。今谓。宝师释云相续身中者未可也。此中相续是前后刹那相续而起非谓依身故。正理五十一(十五纸左)云。然业为先所引相续转变差别能生当果。业相续者。谓业为先后后刹那心相续起。即此相续后后刹那异异而生。名为转变。即此转变于最后时有胜功能无间生果异余转变故名差别。
  彼所生因得离系名(文)。正理论云。此释意言。过去烦恼所*生随眠现在有故。说有过去能系烦恼。未来烦恼所因随眠现在有故。说有未来能系烦恼。缘过去事烦恼随眠现在有故。说去来所系缚事。
  及前品已断(文)。正理论云。及声兼明前前已断后后未断皆能系义。
  见集所断(至)于此犹系(文)。光宝并言。若未永断简已断者。今谓。两师解释未精。永字为何所用。所断既简已断。永断亦简暂断。谓于已断中或有暂时不起。或有毕竟不起。其言永断。此是毕竟不起者。
  是故应造略毗婆沙(文)。惠晖云。即此论是。今谓。非谓论主创造此论故。旧论云。是故先旧师造略集毗婆沙。彼云。云何由少功德力我等应度最大问流等。
  即三界五部及无漏法(文)。麟云。言及无漏法者。上言五部但取灭道下惑。今取灭道之体故。五部外别立无漏法。
  若欲界系(至)各五识缘(文)。光云。婆沙八十七(五纸左)云。欲界见苦所断法五识所缘。一欲界见苦所断一切随眠相应识(惠晖云。谓苦集下有遍行能缘五部故得相缘。且苦下五识缘者。自部下十烦恼为同类因能缘苦部。若遍行因缘他部及九上缘。即不缘苦谛。五识中有缘不缘时故论言容。下皆准此释也)。二欲界见集所断遍行随眠相应识(惠晖云。集下缘苦者。七惑中为遍行因者。即缘苦部。他部缘及九上缘即不缘)三欲界修所断善及无覆无记识。四色界修所断善及无覆无记识。五法智品无漏色(已上论文)。解云。欲界修所断善及无覆无记识者。善谓生得加行。无记谓异熟生·威仪路·工巧处。非通果心。唯缘色故(惠晖云。修部缘者。修有三性义。善无记中闻思慧觉观谛理及作无我观。即缘白骨持息念。不善识即不缘。就观谛中。有漏即缘无漏不缘也。已上钞文。今谓。惠晖唯举加行不言生得者非也。婆沙八十七十一纸右云。问。生得善能缘何法。答。欲色界者能缘三界及无漏一切法等)色修所断善及无覆无记识者。善谓生得加行(惠晖云。色界修部缘者。初定近分厌下苦等即缘欣上净妙等及染无记即不缘也。已上钞文。今谓。亦不言生得者非也)无记谓异熟生·威仪路。非通果心。虽天眼耳识亦能缘下。但缘修断色声为境。非缘是苦所断。法智品言通摄法忍及俱心等(惠晖云。苦忍智缘类忍智不缘)。
  应智一一增自识缘(文)。惠晖云。自识缘不取亲缘邪见等三。以缘无漏邪见等是不缘也。取重缘贪等即缘者唯缘有漏法也。
  五亦如前增见道断(文)。麟云。谓灭谛下惑为苦集下遍行识缘。及欲色二有漏善识缘。并无漏心缘故成五。
  若无漏法为十识缘(文)。惠晖云。无漏法通十识缘者。前三界十五识中。灭道约所断法论。此约二谛体兼虚空非择灭。言十识者。三界灭道各邪见等三为六。三界修部空无我观为三成九。无漏识欲界法忍智上二界类忍智为十也。此总论无漏不简有为无为。麟云。问。苦集遍行既缘五部。何缘灭道但为三识缘。答。缘五部者。谓所断非缘灭道无漏之体。如前所明。唯灭道下六种随眠缘无漏故。
  如是了智(至)随眠随增(文)。光宝分文不齐。光意。如是了智所缘境已总结。今应思下是问。宝解云。如是了*智至略示方隅自下正明系事随眠多少也。今谓。宝解为正。若今更细拆文。如是了*智至所缘境已结。今应思至随眠随增引若别等下明恐广示略。光解不顺文势。可*智。
  且有问言(至)总有七种(文)。光师释论多义芸芸。至此不悉何乎。观婆沙论。就二十二根作法。其文始于第八十六(初纸左)。终于第八十九(十五纸左)。宝师于中撮取其要以为解释。又惠晖润色宝疏从蓝而青。并观则更明矣。
  无漏第七(至)如前已说(文)。无漏第七者。颂疏云。第三禅无漏乐也。言前说者。麟云。即前说无漏如炎石。足不随住故无随增。
  此随所应(至)随眠随增(文)。麟云。谓欲色二界与前单缘更无异相。但以后起重缘前识耳。唯无色界更加二部。即于单缘识上随增数外更加不遍随眠。即苦集下贪慢等是。以缘苦集下遍行随眠是重缘识。此贪慢等缘遍行起故尽取之。唯除灭下。无随增义故。问。所以唯立三重即止者何。答。但此三重摄法即尽。且如乐随增。但色界惑尽乐不通无色。单缘识增虽通无识二部及苦集遍行不摄非遍。更辨重缘方摄非遍行尽。故唯三重已得周备。若更辨者与前无殊。
  无明能为诸有本故(文)。光云。无明能为一切三有生死根本故。十二支无明为初。宝师破此释云。非是十二支中无明本也。十*二支中无明通用诸烦恼总为体故。正理论(五十三之十七纸右)云。唯是别立漏名。为显无明过患胜故。谓独能作生死根本。如契经说。无明为因生于贪染。乃至广说(已上论文)。此岂是无明支耶(文)。今谓。宝师依顺正理攘斥光释。甚有其理。
  谓在家众(至)清净道故(文)。杂心四(十五纸左)云。外道不食等苦作道想。内道粪扫衣等作道想。
  微细二随增(至)与随缚(文)。光师意谓。微细是眠义随增随逐随缚是随义故。惠晖云。三义释随。初一总后二别。第二约得。第三约现行(文)。宝意初言微细乃至随缚总释随眠。非谓一三别。释随眠其如训词。别有多释。与此不同。如正理中种种异说。今谓。若准正理如宝师释。然光师解非全无理。何者行相难知故名微细。睡眠行相亦不易知。是则微细正释眠义。随增随逐随缚三义文白显故。
  稽留有情(至)故名为取(文)。婆沙四十七云。问。何故名漏。漏是何义。答。留住义。淹贮义。流派义。禁持义。?惑义。醉乱义。是漏义。谓留住义者。唯令有情留住欲色无色。流派义者。如泉出水乳房出乳。如是有情从六处门诸漏流派。声论者说。阿萨腊缚者。萨腊缚是派义。阿是分齐义。阿言显此乃至彼义。如是烦恼流转有情乃至有烦故名为漏。又云。问。何故名暴流。是何义。答。漂激义。腾住义。坠溺是暴流义。漂激义者。谓诸烦恼等漂激有情令于诸界趣生生死流转。尊者妙音亦说是说。虽久生而为暴流之所漂溺退善品故。和合义是轭义。谓诸有情为四暴流所漂溺已。复为四轭和合系碍。便能荷担生死重苦。如牵捶牛置之辕轭勒以鞦鞅能挽重载故。问。何故名取。答。以三事故说名为取。一执持故。二收采故。三选择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