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阿毗达磨俱舍论指要钞第二十四。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三。

  断欲三四品(至)断六一来果(文)。颂疏云。初两句明家家。下两句明向果。光云。上三句明向。下一句明果(文)。今谓。光释为正。以就向中开家家故。
  论曰(至)转名家家(文)。杂心论云。须陀洹胜者名家家。以进断惑经生胜彼住果经生名胜。净影云。厌旧生处异家受生故曰家家。麟云。以生非一家故曰家家。瑜伽伦记六下云。圣人厌于生处故。于一家出处单不重生。从一至一家受二生三生。但易父母不肯重生。不废同姓。张处东西。二张家别亦得重生。
  三由受生(至)三二生故(文)。光师引正理六十四·婆沙五十三等辨释圣者不造或造新业义。宝师准正理引经。不造为正。
  应智总有二种(至)或二或三(文)。若依大乘。瑜伽伦记六下(十九纸左)云。泰云。详夫人天家西方有二说。难陀论师云。人天二趣若往若来。戒贤论师云。二生家家唯于天上二生往来。三生准此。问。断一二品惑从家至家。何故不名家家。答。昔云。家家有四。一断一。二断二住七。三断三住六。四断四住五。奘法师云。此解不然。准大品经唯断一二品为中间人。令有四种。须陀洹依何异说名为家家。兴法师云。谓若预流果人得断三品胜预流果名为家家。彼既无胜属于不定不名家家(已上记文)。又释家家得道涅槃处。光有二义。自评。前解为胜。宝解同彼第二。又光师明欲界九品烦恼增生损生。总有四解。慈恩义林章及瑜伽伦记圆晖颂疏等皆同第一解。宝师大同第二。惠晖云。此疏(圆晖疏)释九品润七生即别配品数。定是光法师释。若宝法师。即未断第九品共润七生。如上上品有润七生力。乃至下下品亦有润七生之力。若断前品了。即后品独润七生者亦七生摄。若尔不漏七生即七生摄。家家不满三二生。应家家摄。答。七生不具缘。满与不满皆七生摄。家家须具三缘要具三二生。方是家家摄也。
  间谓间隔(至)不得不还果(文)。瑜伽伦记六下(十九纸左)云。一间者。唯为一生所间不得涅槃故名一间。间是间隔。旧名一种子。谓不正也。依梵本云翳迦鼻亲迦。可云一种子。然此中说翳迦鼻指迦。此云一间。故不得云一种子(已上记文)。然旧论亦云一间。
  言遍殁者(至)故名遍没(文)。光宝并引婆沙百七十四(九纸左)之文。此中问答不还果圣者半超等义。总有三说。光师不判正否。宝师后说为正。如彼具辨。
  后三亦由(至)分成三种(文)。光师初释顺后受业。总有二释。后亦有三释。初中后释·后中第一为优。准宝师意。圣者不造新业。此是凡位曾在欲界所造故业。惠晖。此言造业约凡位造业。不是得圣造业也(已上)。大乘亦云。凡夫已造生下三天业一地系故。后由无漏资此故业生净居天。非圣者新造也。小乘亦不许圣者造新业。则资助凡位故业也。故宝师唯就顺后于中分多少耳。
  趣是行义(至)余则不然(文)。宝师此为第一答。光师尚属问中。宝解为优。以顺文势故。颂疏亦同宝解。
  又唯七种(至)立善士趣(文)。光解不判二义正否。宝师评云。二释之中后解为胜。若唯行善名为善趣。无学之人亦唯行善。因何不取(已上疏文)。今谓。无学之人亦唯行善。故言后释为胜。其理极成岂唯为此而已。正望趣字。则行善之义疏上行之义亲也。
  及得殊胜所依止故(文)。颂疏云。昔于凡夫得道。未名胜依。经生唯于圣身名殊胜。惠晖云。昔凡身得初果。经生于圣身上得二果等。名二果等名胜依止也。
  及应进得若二若三沙门果故(文)。光有二解。初解为正。论文唯为二三无第字故。违越正理文言次第故。第二解不允(正理六十五初纸之文如宝疏引。六纸右)。
  前二刹那(至)似解脱道(文)。光宝各解不同。宝解为稳。
  何谓五品(至)品差别故(文)。光有二解。自评。以前解为正。此真谛说宝师亦用。
  得先未得(至)故名身证(文)。光宝释有识身。于中光解为胜。宝解不允。身中有识故名为有识身。宝师分为二句。不符论意。又论文总言有识。有何所简更加唯言。又身为能证。是上婆沙师意。非论主义。又旧俱舍无论主说。正理破论主说评取有部前说。彼论(六十五之十二)云。今谓。彼从灭定起位虽得先未得有识身寂静。而非彼位方得身证名。先后二时俱得名故。由此设无缘灭定智。得势力故立身证名。是故前说于理为胜。
  依因无故(文)。惠晖云。依即因与圣为依因故。今谓。此释为正。麟云谓非学无学之所依也此说非因实亦非果者非也。不符论意故。
  复有欲令(至)六十四种(文)。三师异说何是何非。光师以婆沙二十八(六纸右)文为证。评取第三为正。宝师引正理六十五(十六纸右)为证。彼论双破第二第三。即是初说为正。又会婆沙二十八文云。论意各别不同正理。问。光宝两师并引他论以为诚证。此论颠末无文可据耶。今谓。论主此论初说为正。别者灭别道总向具辨故。此若不正。则论主何有引用。宝解为正。
  此定既能(至)尽智令起(文)。光有二解。宝解同第一解。麟云。意显尽智与尽得俱。今举尽得取其尽智。即是定能引尽得俱行之尽智也。此解为胜。
  圣者住本性如何名有学(文)。光宝两解不同。以光为正。以此论文正依婆沙故。
  异生不能(至)非真沙门(文)。正理论六十七(初纸左)云。非世俗道。以无余究竟静息诸过失故。由此异生虽能已断无所有处染。而非真沙门。以诸过失尚有余故。暂时静息非究竟故。光云。诸异生类虽欲断惑。有计无想能趣涅槃。此名异趣涅槃。故言异生不能无异趣涅槃非真沙门。设求涅槃亦非究竟。故言异生不能究竟趣涅槃。非真沙门。余文可知(已上记文)。今谓。宝疏用正理论。彼与此论不同。思之。
  诸解脱(至)士用果故(文)。宝*解亦字有二义。一亦无为果。二亦沙门性。此中第二为优。以对次上言唯沙门性故。光释亦是此意也。
  五因立四果(文)。萨婆多部由五因故建立四果。大乘之中无如是义。如广章辨。
  三总集断(至)得诸断故(文)。光宝两释文虽有异。其意大同。惠晖云。至后果位起一类得得前无为。非是总一得。一一无为皆别有得也。麟云。以得非一故云一类(已上)。宝师云此说。前向果中所得无为至今果位总一果得得无为故。非是众多无为同一得得。
  以世俗道(至)得所得故(文)。正理论云。得二果时。诸世俗道所得择灭体数甚少。与多圣道所得择灭总一得得共成一果。是故于此以少从多。俱说名为沙门体。
  由此力所持(至)沙门果体(文)。旧俱舍论云。由无流道力至死不退失故。光云。由此无漏得力所持。退不命终还得果故。无漏断得即所印故。亦得名为沙门果体。约得说也。宝云。退不命终者。据得果位。非是向位。具如宝疏二十五(九纸)光记二十五(二十四左)。
  即前所说(至)诸烦恼故(文)。沙门与婆罗门不同。具如智度论十(三十纸)增一阿含四十六(五纸)。光云。依世俗理。则诸沙门异婆罗门。依胜义理。即前所说真沙门性经亦说名婆罗门。以能遣除诸烦恼故。与能勤劳息诸烦恼义相似故。故沙门体即婆罗门。又宝疏云。婆罗门名为净行。颂疏云。此云净志。
  是真梵王力所转故(文)。惠晖云。真梵简初定假梵王。
  尊者妙音(至)故名法轮(文)。准婆沙百八十二妙音所立八支圣道展转和合。一时至他相续中转。犹如轮转。故名法轮。此八支道见道位胜。是故见道独名法轮。又以八支道配辐毂辋。是余师说。于中三说。或有说者。正见·正思惟·正勤如辐。正语·业命如毂。正念·正定如辋。或有说者。正思惟·正勤·正念·正定如辐正见如毂。余如前说。或有说者。惟正定如辋。余如前说(三纸左)。今谓。此论所说与婆沙三说不同。
  憍陈那等(至)正法轮故(文)。憍陈那等。具云阿若多憍陈那。惠琳音义(十八之十一右)云。阿若多。若音而者反。梵语也。唐言解也憍陈那亦梵语也。是其姓也。解则彰其美德。姓则厈其氏族。德姓合目曰以名之。是佛最初得度圣弟子也(已上音义)。准此音义。天竺习俗。上举德号下彰氏族。本邦反此。国土方俗区别不齐。自余一切可以准知。
  云何三转(至)是名三转(文)。光师为说三道。是名三转。宝师不尔。指示劝证以为三转。今谓。下文结云显示见道·修道·无学道三。光解符顺论文。若如宝解。则下文言三转十二行相非唯见道。斯难不当。徒成虚言。宝师何不思乎。
  如何三转(至)此已修习(文)。光师亦言三道。宝师言示劝证。今谓。光师不允。何者此中教法为轮。不同上说。何以三道配当。无文据故。宝师示劝证义。于教法轮甚为亲顺。非谓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