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阿毗达磨俱估论指要钞第十二。

分别世品第三之五。

  分析诸色(至)为色极少(文)。正理三十二(三纸右)云。然许极微略有二种一实二假。其相云何。实谓极成色等自相于和集位现量所得。假由分析。比量所知。谓聚色中以慧渐析至最极位。然后于中辨色声等极微差别。此析所至名假极微。令慧寻思极生喜故。此微即极故名极微。极谓色中析至究竟。微谓唯是慧眼所行故。极微言显微极义(已上论文)今谓。准此论文。有部极微亦通假实。其假极微如大乘立细色是假。唯识述记二本(三纸右)云。经部十处粗假细实。大乘世俗粗实细假。萨婆多等粗细俱实。一说部等粗细俱假(已上)惠晖云。大乘粗色实有。以顿变故。析至不可析假立极微。经部细色实有粗色是假。以聚细色成粗色故也。有部粗细二色皆有。胜论外道粗细色皆实有是常。世界坏即散作极微不灭。世界成即二二合生子。即不增也。
  众缘和合法得自体(文)。麟云。释刹那中有三说。初二经部后一者有部。初言法得自体顷者。谓法先无体是未来。得成体已*灭是过去。得体未灭名现在。即此得体未灭之顷名一刹那(文)。惠晖云。是经部。过未无体。现在有体。现在因缘合有为法生。得自体即灭。即是有部取果异名也。
  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文)。麟云。极微是色量促。刹那是时量促。若度二极微已上名刹那。刹那量即有前后非时极少。若度一极微经二刹那。即极微量有分析。非色极小。由此故说度一极微名一刹那(此以诸法实无行动相续道中假说动故。新破此解。烦而不述也)。惠晖云。据实即当处生即当处*灭。相续位中假说动也。若度二极微名一刹那。即刹那有前后。度一极微名二刹那。即极微有分量。此论念与刹那无别。世间行速疾无过日月。四天下经有十二亿(此约大数。就实而论。有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逾缮那)计日月一日夜行略有三百万逾缮那。一日夜共六百四十八万逾缮那。日行一步名一刹那。尚一日月行三百万逾缮那(此亦约大数。就实而论有三百六十一万三百五十逾缮那。何者一四天下所依水金二轮周围量有三十六亿一万。百五十逾缮那此十万亿为一亿也)不尽。何况度一极微名一刹那(文)。麟云。新有二释。初云。日夜刹那与此刹那不同。日夜刹那唯是算数之法。如此秤尺寸等量极少之名。无佛法时此数常定。此生灭刹那即见诸法生灭之量。
  对佉诸师(至)一刹那量(文)。婆沙百三十六(初纸左)曰。问。彼刹那量云何可知。有作是言。施设论说。如中年女缉积毳时。抖擞细毛不长不短。齐此说为恒刹那量。彼不欲说毳短长。但说毳毛从指间出随所出量是刹那。问。前问刹那。何缘乃引施设论说*恒刹那量。答。此中举粗以显于细。以细难知不可显故。谓百二十刹那成一*恒刹那。六十*恒刹那成一腊缚。此有七千二百刹那。三十腊缚成一牟呼栗多。此有二百一十六千刹那。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昼夜。此有少二十。不满六十五百千刹那。此五蕴身一昼一夜经于尔所生灭无常。有说。此粗非刹那量。如我义者。如壮士弹指顷经六十四刹那。有说。不然。如我义。如二壮夫掣断众多迦尸细缕。随尔所缕断经尔所刹那。有说。不然。如我义。如二壮夫执挽众多迦尸细缕有一壮士以经那国百练刚力捷疾而断。随尔所缕断经尔所刹那。有说。犹粗非刹那量。实刹那量世尊不说。云何知然。如契经说。有一苾刍。来诸佛所。顶礼双足却住一面。白世尊言。寿行云何速疾生灭。佛言。我能宣说。汝不能知。苾刍言。颇有譬喻能显示不。佛言。有。今为汝说。譬如四善射夫各执弓箭相背攒立欲射四方。有一捷失来语之曰。汝等今可一时放箭。我能遍接俱令不随。于意云何。此捷疾不。苾刍白佛。甚疾。世尊。佛言。彼人六捷疾不及地行药叉。地行捷疾不及空行药叉。空行捷疾不及四大王众天。彼天捷疾不及日月轮。二轮捷疾不及坚行天子此是导引日月轮车者。此等诸天展转捷疾。寿行生灭捷疾于彼。刹那流转无有暂停。由此故知。世尊不说实刹那量。问。何故世尊不为他说实刹那量。答。无有有情堪能知故。问。岂舍利子亦不知耶。答。彼虽能知。而于彼无用。是故不说。佛不空说法故(已上论文)惠晖云。一度弹指有六十五刹那。一指面岂即有六十五极微。更有多释。皆不殊前意。亦皆不免前难。又准仁王经。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如何此论言刹那细耶。答。有二说。一云日夜刹那是算数法。如尺寸等常。是生灭刹那佛出世方有。此论刹那即是算数法。不可将生灭难也。二云。日夜刹那数量时之通名。既时极少名一刹那。时多名一劫。劫既有大小。刹那亦更有细分。故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也(已上)智论第十五云。弹指顷有六十时言壮士者。礼记曲礼曰。三十曰壮。郑玄曰。气力浸强之名。
  谓七极微为一微量(文)。舍头谏经曰。七微为阿耨(二十二左)方广大庄严经第四曰。七极微尘成一阿耨尘(二十左)对法钞一末(四十一纸左)曰。梵云波罗摩阿拏。此云极微。微者少义。色中至小立极微名。徒七波罗摩阿拏成一阿拏。即从七极微方成一微义。旧语音讹。故名阿耨。详如上辨。
  二十四指横布为肘(文)。颂疏冠经云。竖积太长横布甚短。婆沙既言二十四节成一肘。恐是为正者。今谓大非也。己指自布其量可知何向他求。墙面之已至于兹何乎。然论肘量诸师不同。花严音义云。依毗昙中。一尺五寸为一肘。光师一肘一尺六寸。颂疏一尺八寸。宝疏二尺尺。有不同故致斯别。尺之长短如别章记。若约一尺八寸则当圣教所言。由旬一十六里。具如下辨。旧俱舍云十二指为一磔手。二十四指为一肘。
  四肘为弓(至)中间道量(文)。婆沙百三十六(四纸左)云。四肘为一弓。去村五百弓名阿练若处。从此已去名边远处。即五百弓成摩揭陀国一俱卢舍成北方半俱卢舍。所以者何。摩揭陀国其地平正。去村虽近而不闻声。北方高下。远犹声及。是故北方俱卢舍大。八俱卢舍成一逾缮那(已上论文)。瑜伽伦记一下(二十二右)云。俱卢舍者。即五百弓量。依梁朝尺丈量一弓长八尺。五百弓长四百丈(已上)。一俱卢舍杂宝藏经其量五里。天台亦同。又依律中。界义多端。聚落练若种类不鲜。饰宗记四本(二十四左)云。见论十七云。有市故名聚落界。无市名村界。第八云。聚落者。一家一屋如摩罗村。此是一屋亦名聚落。五分第一云。若城堑篱栅周回围绕三由旬乃至一屋。是名聚落。六兰若者。一盗戒兰若。如此戒村外空地。二头阿兰若。如谤戒云阿断若阿练若共同。三摄衣兰若。如离衣戒八树护衣。四夜兰若。如六夜离衣戒。五安坐兰若。如不安坐受食戒(此第四第五律师并云去村五百弓)六摄僧兰若。如十诵律。?卢舍见论八。槃陀罗等如说戒犍度辨也(已上记文)又静法花严音义第一(三纸左)云。阿兰若法。若然也切。阿兰若者。或曰阿兰那。正云阿兰壤。此翻为无静声。然有三类。一名达摩阿兰若。即此所明者也。谓说诸法本来湛寂无起作义。因名其处为法阿兰若处。此中处者即菩提场中是也。二名摩登伽阿兰若。谓冢间处要去村落一俱卢舍。大牛吼声所不及处者也。三名檀陀迦阿兰若。谓沙碛之处也。碛音千历切(已上音义)惠琳音义五(五左)意同静法。彼云阿练若或云阿兰若或云阿兰那或但云兰若。皆梵语讹转耳。正梵语应云阿兰。转舌上声。娘此土义。译云寂静处。或云无静地所居不一。或住砂碛山林圹野或冢间寒林弃死尸处。皆出聚落一俱卢舍之外。远离諠噪牛畜鸡犬之声。寂静安心修习禅定(已上音义)玄应音义第一(二十八左)大同。然阿兰若有多差别。望聚落界有远有近。是故二界动有混淆。善见律八(十八右)云。聚落者。或聚落或阿兰若处律中已说。我今更分别演说。聚落者。一家一屋如摩罗村。此是一屋亦名聚落。以此汝自当知。无人者夜叉所住处。或人暂避因缘后更还住。有篱者。砖为初乃至下以草木作。依?牛住者。随牛处处住。或一屋或二三屋亦名聚落。估客住者。步担估客车行估客亦名聚落。城邑及村亦名聚落。聚落界者。为欲明阿兰若界。门闑住者。若聚落。如何㝹罗陀国有二门闑。于内门闑以外悉是阿兰处。若无门闑。可当门闑处。亦名为门闑。此是阿毗昙阿兰若法。中人者。不犍不羸。掷石者尽力掷也。至石所落处。不取石势转处。若聚落无篱者。住屋栏木所落处掷石也。又法师解。老妪在户里。掷粪箕及舂杵所及处立。在此掷石所及处。又法师解。若屋无篱。于屋两头作栏。当栏中央掷石所及处以还。是名屋界。问曰。若本聚落广大。今则狭小。齐何以为界。答曰。聚有人。住屋漏所落处。中人掷石所及处以还。是聚落界。阿兰若界者。从门闑以外五百弓。名为下品阿兰若(已上律文)。又村落有中边别练若亦有远近。则若练若界近落界。或开或合无有妨害。犹如无想·广果二天开合不同。村落中边等者。旧婆沙三十八(十七左)云。如村落中若村落边住处。虽有大声不能作患。阿练若住处虽复小声犹以为患。彼亦如是。复次欲界多诸非法想烦恼。如恨很诳谄憍害。如是等烦恼障覆于掉不得明了。是故欲界掉不立是结。色无色界无非法想烦恼。彼中掉明了。是故立结。如村落中村落边住处多诸行恶比丘而不可识。若至阿练若住处远来可识(已上论文)。又开合不同者。新婆沙百五十二(六左)云。问。灭尽等至即非想非非想处系。何故佛说超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耶。答。虽即彼系。寂静胜故。佛说*超彼。譬如村边阿兰若处虽即村界亦以寂静说离于村(已上论文)百五十四(八左)云。问。无想天在何处摄。答。外国师说第四静虑处别有九。此是一处。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言。即广果天摄。然以高胜寂静故引立名。犹如村边阿练若处(已上论文)准上二文。无想·广果开合不同。异部相诤。天数有殊。色天或立十六。或为十七等。聚落练若可以准知。
  说八俱卢舍为一逾缮那(文)。玄应音义二十五(十二右)三俱卢舍。诸经中或作句卢舍。或作拘楼赊。亦作拘屡舍。皆梵音轻重也。谓大牛鸣音声开五里。又云。五百弓八俱卢为一逾缮那。即四十里。古者圣王一日所行也(已上)西域记二云。逾缮那。旧曰由旬。又目逾阇那。又曰由延。皆讹略也。自古圣王一日军行。旧传一逾缮那四十里矣。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载唯十六里(已上)慧琳音义一(十二左)云。逾缮那。上半朱切。缮音善。古云由旬。或云由延。或云逾阇那。皆梵语讹略也。正云逾缮那。上古圣王军行一日程也。前后翻释。诸经论中互说不同。文句繁多。略而不述。今且案西域记云。逾缮那者。自古圣王军行程也。旧传。一逾缮那有四十里。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载唯十六里。如上经论所说。差别不同。考其异端。各有所据。或取圣王。或取凡肘。或取古尺。取舍虽怀异见。终是王军一日行程。适中取实。今依西域记。三十里为定。玄奘法师亲考远近撰此行记奉对太宗皇帝所问。其言真实故以为凭。余皆不取·南山业疏云。此无正翻。乃是轮王巡狩一停之舍。犹如此方馆驿。大论云。由旬三别。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谓中边山川不同。致行里不等。
  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文)。旧论腊缚云罗婆。牟呼栗多云牟休多。立世阿毗昙论亦同。瑜伽云目呼剌多。
  十二月中(至)智者智夜减(文)。立世阿毗昙论五(六纸右)日月行品。明日月行路差别·大小闰月等义。瑜伽第二明十种时。知论第四十八(三十九纸)说大小月·四种月·闰月·日月增减。又六月减夜如上所引嘉祥疏辨。
  诸有地狱(至)他方狱中(文)。泰云。业犹未尽者业力引置他方狱中。宝云。应生不生名为坏劫。麟云。谓此界中若不定业者。容后时受故或全不受。若定业者。他方受也。今谓。泰约已堕者。宝约未堕者。宝释符合论文。下论云。余十方界一切有情感此三千世界。业尽者。此约未随者也。又婆沙一百三十三云。然此天(遍净天寿六十四劫也)若劫初成时。即生。容有六十四劫。若后生者皆不具也。若有定业。应移他界。正理三十二云。由此证知。余界无净居天。若余世界有净居天者。应如地狱移住他方。宁说不应更往余处。
  唯器世间(至)七日轮现(文)。泰云。明坏器世界。余下方界一切有情共业感此三千世界。业尽于此时。持双山后大海下。渐有七日轮现。
  烧上天宫(至)无遗灰烬(文)。惠晖云。破外道世界坏。极微散居虚空不减。成即二二合生子等。若坏时无极微者。成时积何物成。有部积风成风为种子。准智度论。劫火无灰。随火起。即尽。若有灰者。灰是何物能坏。若有灰者。即坏劫义不成也。
  自地火焰(至)故作是言(文)。惠晖云。问。色界无日。谁为缘引生火。答。由众生业力随处引生火也。
  等住二十成劫便(文)。麟云。谓坏劫中无刀兵等别。但与住劫时等。名等住劫。成·空等劫皆准此说(文)。惠晖云。等住者。成·坏劫无有情。设有未增减。空劫全无。此三劫时岁等住劫。有二十中劫。或约中辨住○粗量名中劫。空劫无体不论也。
  然初成立(至)起风轮等(文)。麟云。谓夜摩等已上是空居故。从上来下。忉利天等是地居故。从风轮先成(文)。惠晖云。成世界。 从上成下至夜摩天。即下成风轮·九山·四列。方成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中心合成。若有情世间。即从上成至下。地狱有有情。名住劫初。大乘成有情同外器故。文言先一切有情生忉*利成劫终。满住劫初也。成劫时人寿无量。住劫初即有八万岁。已后增亦即至八万。大乘即至八万四千岁。
  劫性是何谓唯五蕴(文)。惠晖云。欲色界即五蕴无色界即四蕴为体。空劫即以二蕴。以昼夜不离五蕴生灭故。五蕴为体也(文)。瑜伽伦记一下(十一右)云。问。劫体是何。解云。若据小乘。时无别体。约法以明。故五蕴为体。大乘即以二十四不相应行中时为体。
  解脱经说(至)是其一数(文)。证真止记五云。藏中无此经。俱伪经录中有四事解脱经。未得经本。唯识第五引解脱经。疏云。此大小乘通许之经。又智度论第六引解脱经。是指花严。瑜伽伦记云。三藏云。小乘数有六十。名阿僧祇。若依大乘。数有六百名一阿僧祇。唯识第五引解脱经。基疏云。此大小乘通许之经。非是解脱义名解脱经。然四阿含不摄零落之经。此经解脱阿含故名为解脱经。若言零落经。名字恶也。演秘云。解解脱义名解脱经。于理为胜。故经颂云。若解脱诸惑等(云云)有云。智论指花严经言不思义解脱经。旧摄论中引解深密经曰解节经或相续解脱经。然花严正说阿僧祇品有百二十转。恐小乘见单为六十数不可亦定也者。今谓非也。其称花严为不思议解脱经者。此就大乘家而言之。小乘不信故。今谓。唯识所引解脱经名。慈恩扑扬所解不同。扑扬引经于理为胜。然今此论所引经名。如慈恩解应是阿含不摄零落之义何者以经部有部相诤之日言四阿含零落之经其数几许故。正理四十六(十四右)意谓。传闻。增一阿含中从一法增乃至百法。佛灭度后此土有情念慧衰退不能具持如来圣教故。今增一经中唯有从一增至十。在中犹有多分零落。况于过十。今更略引。多经今已隐没。如佛于彼婆柁梨经告婆柁梨等。彼经今者已没不现。又苦蕴经·庆喜大空经·邬陀夷经·他经·出爱王经·瞿转经·满经·蓝薄迦经·圣者护国趣经·庆喜涅槃经。有如是等无量契经。皆于今时隐没不现。本所结集多分雕零等。准此文意。四阿含经多分零落。今指阿含零落之经名解脱经应非说解脱故名解脱经。是是解脱经非别经目。非谓别有经本。是故旧论及正理·显宗等论唯言有经。无解脱名。可以准知故。然旧俱舍第九(十三左)中间八处忘失如此。大劫次第数至第六十处。说名一阿僧祇(已上论文)准此旧论。无数之目在第六十处。与此论别。又旧论中。矜羯罗下八数亦阙。如前八处。都合阙脱一十六数。是故于六十中唯有四十四数。新旧二论优降可知(智论第九亦名无数)。
  从此洲(至)诸佛出现(文)。智论第四云。阿毗昙中。迦旃延尼子辈言(乃至)时有八种。佛出其中。第一人长寿八万四千岁时。第二人寿七万岁。第三人寿六万岁。第四人寿五万岁。第五人寿四万岁。第六人寿三万岁。第七人寿二万岁。第八人寿百余岁(乃至)。若诸佛常怜愍众生。何以止八种时中出世余时不出。佛法不待时。如好药服时便差病。佛法亦如是。不待时(乃至)诸天寿出千万岁。有先世因缘。虽多乐染爱厚能得道。何况人中不大乐。三十六种不净易可教化。以是故人寿过八万岁佛应出。是中人无病心乐故。人皆利根福德。福德利根故应易得道。复次师子鼓音王佛时。人寿十万岁。明王佛时。人寿七百阿僧祇劫。阿弥陀佛国。人寿无量阿僧祇劫。汝云何言过八万岁佛不出世(已上)瑜伽略纂十一云。二十住劫合为贤劫。第一住劫已有四佛。余劫余佛出世。此西方传释(已上)弥勒上生经慈恩疏上云。有云。住劫中初五劫无佛出世。第六劫有俱留孙佛。第七劫有俱那含牟尼佛。第八劫有迦叶佛。第九劫有释迦。第十劫有弥勒。有曰。四佛并第九劫。弥勒当贤劫第五佛也。又云。问。长含云。毗婆尸佛人寿八万岁时出世。尸弃佛人寿七万岁时出。毗舍浮佛人寿六万岁时出。拘留孙佛人寿四万岁时出。拘那含牟尼佛人寿三万岁时出。迦叶佛人寿二万岁时出。释迦一百岁时出。弥勒佛人寿八万岁时出世。岂前三佛同住劫耶。答。五浊经明。贤劫前四佛同出第九住劫。或云。住劫中初五劫无佛。阿含经说佛出世时人寿长短不说同劫。亦不相违(已上)麟云。即贤劫中四佛出世。以俱在此第九劫渐减位中。又前八劫无佛出世。弥勒佛第九劫出。又准弥勒经。今劫是刀兵劫。又准此文。后十一劫更有九百九十六佛出世。时恐大促。新云。详其贤劫似是风灾劫。于六十四劫中。此为第一劫。总六十四劫为一贤劫。于中千佛理亦可然。应更详捡。
  何缘减百无佛出耶(文)。弥勒上生经慈恩疏云。问。何故释迦劫减百岁出世。弥勒劫增出世。答。释迦愿于恶劫教化行苦行等。并异弥勒。弥勒愿好时教化。所以不说超劫。又释迦众生遭苦发心乐即退散。弥勒众生乐即发心苦即退*散。如俱胝耳乐妙乐具故所以不同。见恶时出厌心深故。乐时出者欣心胜故。
  由本事中等(文)。婆沙四十六(十八右)云。伊师迦山泰云。由本事中说。山处总有五百苦行外仙。有一猕猴。曾在山中供养独觉。见彼独觉结跏趺坐入定威仪时。彼独觉入涅槃后。展转犹行至外仙所。见诸外仙拔发倒悬修诸苦行不能得道。现先所见结跏臾坐独觉威仪。诸仙睹之咸生敬慕。习此威仪。须臾皆证独觉菩提。
  若先是圣人不应修苦行(文)。惠晖云。修苦行是戒禁取。故知是凡夫。又准下文。声闻至上忍世第一法皆不许转。如何至第三果许转作独觉也。
  言独觉者(至)不调他故(文)。麟云。此有二义得名。一至取果时不禀圣教。二已得果不觉于他。具此二义名为独觉。非唯因位不禀圣教也。
  论曰(至)名转轮王(文)。法花玄赞四云。诸论云。劫减佛兴世。劫增时转轮王。乃至此说。金轮必劫增出。银·铜·铁轮王出时不定。是以无忧王出。佛灭百年。铁轮王也。
  谓铁轮王(至)王四洲界(文)。西域记云。金轮王乃化被四天下。银轮王则政隔北俱卢。铜轮王除北拘卢及西瞿耶尼铁轮王则唯瞻部洲。
  绍洒顶位(至)臣僚辅翼(文)。旧俱舍云。若王生刹帝利种已受灌顶位。于布萨时白半十五日。王从头次第洗竟。持八戒布萨升上高楼。大臣等集皆悉围绕。
  彼有密意(文)。旧论云。此言是不了说义。说何义不了。
  其七者何(至)有情数摄(文)。明四轮王及七宝别及次第等。诸经论中异说区别。不遑牧举。
  地皮饼生(至)林藤出现(文)。惠晖云。地味如苏密。希密尽即地皮卷如饼。郁馥即盛貌。林藤。藤如林。如蒲桃蔓。果如蒲桃也(文)。楼炭经云。地肥不生。更生两枝葡萄。其味亦甘。
  失意猖狂(文)。玄应音义云。齿扬切。谓变易情性也。亦狂騃也。庄子云猖狂妄行也。
  铨量众内(文)。玄应音义云。又作铨。同七泉切。广雅称云之铨。言知轻重也。汉书应劭曰。铨称衡也。量斗斛也。颂疏作佥。
  复名大三末多王(文)。末字作未形误。旧论云摩诃先摩多王。瑜伽第二名大等意。伦记一下云。摩诃三末多。此云大等意。大众齐等意乐共同立以为尊者也。
  为非法贪(至)映[蔽-敝+敞]其心(文)。光解。相续谓身。颂疏。谓前后相续故云为非法贪相续增盛。晖解为优。又光师云。从强过重偏说贪瞋。今谓。今明刀兵本主瞋恚。贪明其因。瞋因贪起也。非谓一切皆悉如是。
  若能以一诃梨怛鸡(文)。本草纲目(三十五下十六纸右)苏恭曰诃子又名诃梨勒。出交州及广州(已上)最胜王经第九(除病品)云。诃梨勒一种具足有六味能除一切病无忌。药中王(云云十五纸左)南海传第三(二十纸右)云。又诃梨勒。若能每日嚼一颗咽汁。亦终身无病(二十右)玄应音义云。诃梨怛鸡。旧言诃梨勒。翻为天王持来。此果堪为等分。功用极多。如此土人参石斛等也。
  由雨霖淫(文)。颂疏。淫字作霪。玄应音义云。霖淫。力金切。左传云。雨三日已上为霖。尔雅又雨谓之淫。淫谓之霖(文)。南山戒疏云。滞雨多者名为淫雨。滞书多者名为书淫。
  如蚁行等(文)。光师云。如蚁行等。离蚁之外无别行步体。胜论亦许无别行体故。引极成为喻。唯识俗诠云。若有方分。如蚁列行伍曲直无恒。以喻方分极微可折非常(云云)下十三论(五纸左)曰。如众蚁等有相不殊然有行轮安布形别。光记十三(十四左)云。然有时长行圆轮安布形别。今谓。光师意谓。行即行步。昱师。行为行伍。各有其理。然昱师义为优。成业论(二纸左)云。是故形色无别有体。即诸显色于诸方面安布不同。起长等觉。如树蚁等行列无过。
  谓若离缕(至)不可得故(文)。光有三解。于中第一为精。
  又于一火(至)应不得成(文)。光亦三解。于中第二为优。
  又如医目视散发时(文)。光记及应音义并作翳字。翳翳与医三字并通。玄应音义云。医目一计切韵。集云。目障病也。说文作*翳。目病生翳也。
  又烧毛氎红花等时(文)。光云。毛随作何色。氎作白白。红花赤色。今谓。光意毛氎二物。或可毛氎一物非二。古今韵会。氎毛。布也。字汇云。细毛布也。然为二物非有巨害。旧俱舍云毛·古贝·红花·郁金等。然古贝或劫*贝或劫波育。此翻为氎。南史云。商昌国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曰白氎子。国人取织以为布。甚软白(文)。首楞严云劫波罗天花巾是也。又光解等字亦有二解。第一为优。顺旧论故。
  犹如行伍记识瓶盆(文)。光有三解。初约地上。次约极微。后约谷等。于中第二为善。初后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