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明本抄第六

  一因违三。一因违四。一因违三比量。
  问。今量有法二个过可尔。准大作法故。法差别相违。不可然。非四大种能别。言陈意许俱非太诤故。若尔者可为违二因。何加法差别相违哉。答。以有性望四大种。虽直非其体。返又有彼法。是其师主宗义也。是以非四大种者。非泛尔遮非四大。体是能有而离大种。以之为乐为宗。岂非深旨哉。所以诤亘三宗。非唯违有法也。
  问。若尔有性非实量。亦可有法差别相违。非实能别下有能有实非实不能有实非实二等意许故也。凡今量宗。颇同有性非实量。彼广亘九实。此狭限实句四大。宽狭虽异言势诚同。若此量违三者。彼量又可加法差别。彼若限违二者此又可同。答。平备延义源信等古德。泥于此事。可云难义也。俱辨差别者。有法有性言显共许。意许难实有性。为正所诤。以非实能别成之。诤偏在有法。不通能别。故非实法自相下无意许也。一因违三量所诤不定。依所说简别有法。直令离实大有性。意许。取下置能别之所。有所说简别。慥不云离实大有性故。意许取上置有法所。能别无矫立差别。不同有性非实量诤所决定也(已上本抄。)重案其理。有性非实量。有性言陈共许。足含意许。能别立非实者。以方便欲成有法有性。所以能别非诤之所衔着。何有意许。凡两宗诤法体量。若有法举体了。能别多可非实所诤。虽犯后二相违。难付初二相违。但于今违三作法者。本是自比量也。有法置所说言。彼有性即任自宗所说。举离实有性故。且以有法不为诤。能别立非四大种时不诤言显自相。不应乐为故。爰知实所诤可有能别意许。若不由此故者。违二违三二作法甚以难分。如疑难趣。此量宗似有性非实宗。仅所异者。只所说言有无也。爰知以上道理可为违二违三源(矣)
  此量因喻事。
  问以此量对有性非实量。二宗宽狭且易知。今不言。有一实云许除四大体非无故。不取同异性云色声等。各定可有由。其所由如何。答。有性非实量用有一实故因故唯须以同异性为同喻能有义不亘余法故。今量以体非无为因。非无义广故有性及四大种外诸法皆同喻也。如此义三支关预不同非无量。但违三时加法差别。因喻若应其相者。尤可为本意。而云体非无故。云如色声等之故。别犯法差别相违云事。未探得决定由。
  能违因共不定事。
  问。师主宗许同异性能有一一实。故有能有义。故能违量因有不定失。作法云。为如色声等许除四大体非无故。所说有性非能有四大非四大种哉。为如同异性许除四大体非无故。所说有性是能有四大非四大种哉。答。凡约胜论六句。有性犹得能有名。余五句非有性故。不得能有名。就意许宗差别能有四大非四大种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种之时。同异性本非有性故。非能有物。故与能违量为宗同品。非不定敌也。况同异性若能有者。有法自相能违量。立有性非有性同异性为同喻之时。可有所立不成失。一因违四量能违又可犯不定过。
  问。勘疏前后。以同异性名能有之文非一。云大有同异名有一实俱能有于一一实故。云同异能有于一实等同异非有性。云其同异性虽离实等有体能有。云大有同异能有诸实等也。若尔同异性既名能有。岂非善不定哉。答。同异性。实等之性令实等三句能有。同能有异。能同异性其体非无。今以非无义为有。以能同异为能。总名能有。是即能同异对所同异立能有名。然实非有性故非善不定也(已上本抄问答也。)
  今云。此义尽理。尤可依学。但能与有分两字训释事。虽不违义道。又似强分别欤。凡大有同异多可相滥。能分之甚不辄。所诠者只以二句名言可知之。同异者表为各各性之义。有者显总有实等之义。是故或时以同异虽名有。仅是不无之义也。遂非有。然者令实等有同有异者。以在名有故者。本有体法在彼此处之义也。在彼此处之法必虽不无。胜宗意其不无之本大有非同异。是故纂要实等虽名不无不名有(云云)仍彼宗有名有通局。其能有又一往似通同异。真实限大有欤。
  问。略纂云。有一实者有性同异含常散极微空等五实(文)明灯抄同之。依此等释者。有一实者以含义名有欤。若尔如何义断破璧公中。不许同异性含实等故名有实等之义哉。则义断云。以同异性。含于实等。名有实等。是彼性故。名有实等(已上璧公。)出何典据。据胜论但云。同异是实等性。不云有故(已上能破。)答。先义断能破旁未审定。若是于璧公义。同异性虽实等性。能有实等云事无典据云欤。又依不无有者。同异亦虽名能有。只是性义也。不名含实等云欤。但依子岛断私记者似。后义。若尔璧公同异性为能含法无典据。含者且子微有父母等也。俱有体此中含入彼之义也。而同异性既实等之实性也。性有相非含义。麻有绳之类也。仍不许璧公。但大有同异有实等。所有不离能有。此又非无含义。处处名含即此意欤。
  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种体。
  子岛记云。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种古德云云不同也。或云即实有性也。或云即义相违也。或云同喻色声等也(云云)今谓可云同异性和合性也。此二句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种。是立敌所共许故也(云云)
  寻云。如色声等等言。定可摄同异和合。若尔者以同喻为片差别欤。今云。子岛御意。随诸量形种种求不乐为体。可有深意。若辄取同喻一分者。四分建立量可有不乐为体。何子岛云无不乐为体故非真法差别哉(定性比量私记等。)依之可云。同喻有多法中。别类与有法其义殊相似法。取分为片差别故云有别体也。凡于胜论宗六句义。实等三句是法体也。大有同异和合三句是实等之能有能同异能和合性也。同异和合既似大有功能。故取为片差别也。
  问。取同异和合为片差别者。直取法体欤。答。不尔。非四大种者是有法有性上别义也。其言贯通亘同异性上非四大种义故。以彼义为不乐为差别也。若取同异和合法体为片差别者。岂以他法体直置能别下哉。
  问。若尔何必求不乐为体哉。即义相违有何过。答。义必有所依体。若无具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种义之法体者。以何为所依哉。故必有其体(为言)
  问。其义既通同喻色声等上。何云无所依哉。设同喻外无片差别体。其声非无依。答立量之习。有法同喻其体必别。若以同喻为片差别者。宗依喻依成一物。故同喻外必求其体。
  问。违三违四量不乐为所依法体既非有法。设用同喻为片差别体。宗喻所依何成一物哉。答。不乐为差别所依法体。犹拟宜为有法故。不取喻依也。
  问。不乐为差别。成敌者能违量宗欤。答。不乐为与能违宗其义必同。其体不必同。所谓大作法法差别即取有法上假我用义。故是同也(胜劣虽异。体是同也。如别记。)如定离眼识色者。立者前虽本质色。敌者成之时即成心外实色。是遍计所执色也。有法上令有彼不乐为名义了即成立其宗也。
  问。若尔违三量不乐为。岂成敌者宗哉。敌者许即实有性。无非四大种之有性故。答。此量不然。本立自比故。能违不必成立敌者自宗。只以遮可足。共比量中无此义(矣)
  问。若尔四分建立量如何。虽共比能违宗非缘虑自显不敌者所乐哉。答。尔也。彼量非差别相违真轨辙。只是大师为诫未学。假出此作法也。以何知者。一切相违因。前邪后正也。后正者所谓成敌者宗也。其中于差别相违。或作遮或作表。随量形虽不定。必非立者乐为成不乐为也。设虽作遮。共因必与不乐为宗可成因也。不尔岂云与相违法而为因故哉。而非缘虑自显既敌者前非心心所上义。若成此宗者。可有违宗过故。可知非实相违因也。总论之法差别二等意许有三类。一者有法上义带二差别。如大作法法差别也。真假二他所用之义。共是眼上义故。能用真假非正能别义。彼所受用义为今差别也。二者以他法上义为不乐为。违三违四法差别等也。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种片差别。立者前虽非有法上义。非四大种能别言陈。通彼故为言下意许。假差置时虽他法上义。遂为敌宗时成有法义也。三者同喻之外无其体。四分建立量等也。又非缘虑自显差别。立敌前俱非有法上义也。不乐为差别沙汰不尽。犹可有口传。
  一因违四比量。
  胜论师立自比量云。所说有性离实等外有别自性。许非无故如同异性。
  法自相相违。
  疏云。法自相相违者。所说有性离实等外无别自性。许非无故如实德等(云云。阙后二相作法可知。)
  寻云。所违量立有性离实德业有别自性。以同异性为同品。许非无故因转彼不阙第二相。何为相违因。又能违量因。亦转同异二品有共不定过。何为前邪后正耶。
  所违理共不定事。
  疏云。乍观此因是共不定也。二皆有故。然彼五顶诤五句外无别自性。故立有性离实等。五有别自性。阙宗同品。其同异性既是异品所离之外。由彼胜论方便矫立。举异为同。许非无故因。唯于异品实等上有同遍非有(云云)
  子岛私记云。胜论本意。只云离实德业三有别有性也。而何今加同异和合。云立离五句有别自性哉。答云。离实德业三有别自性。约初说六句之次第也。意云。师主为弟子说六句之时。第一说实句。第二说德句。第三说业句。此三皆信。第四说有句。是时不信。师主论离实等三别有。弟子论离实等三别无尔时师主为立比量。令信。超说第五同异句第六和合句。此本意即有性离此实德业及同异和合有别自性(为言)故言离实等三者。约最初说。论其实者。立离五句有别自性也(云云)
  能违量共不定事。
  疏云。法自相相违者。所说有性离实等外无别自性。许非无故如实德等。同异入宗所等之中。故无不定。私记云。○问。其入宗所等云意如何。答。作能违之时。具可云所说有性离实德业同异和合无别自性(为言)问。若尔以同异性亦可为同喻耶。答。尔也。○问。若以同异性为同喻者。何云今将后三以就初一以异为同便有合者改他能立之同喻故(云云)答。理实同异性是本量异喻也。本无同喻。今能违量。以彼本量异喻同异性为同喻故。自然成改他能立同喻也。
  问。若尔何故能违量同喻。更云。实德等似改喻哉。答。凡此能违量同喻。只非同异性。实等五句皆成同喻。为显此义。改词云实德等也。其等下等同异性。亦以同异性为首可等余实等。故下云。此上同喻举同异为首亦得等(云云)
  有法有性五句上能非无有欤。
  一云。五句上能非无性为有法(云云)本云子岛意(云云)
  此传有多难。
  一者违即九句中。第六句也释。以有一实因为第六句。是则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句也。和合句亦名不无有性。今有一实因于彼转。何云异品一分非有哉。
  二者违若有彼无实犯两俱不成之文。有法有性含和合句。有无实因亦转和合句。宗因既无宽狭。何犯两俱不成耶。
  三者因可为所依不成。有法有性举同异性。非无有性毕。取下此同异性以为同喻故。因阙所依。以一法为宗喻故。
  四者有性非实量可有一分两俱不成。和合句义非无既名有性者。可转有一实因。而彼量有法有性三句上能非无性故。可有宽因狭宗两俱不成哉。
  今云。五句义颇无其谓。难存之欤。子岛存此义云事。分明释不觉悟。退可捡之。但付此义所举四难未必为重。会初难云。虽和合句实德业令和合非实等性。总生大有也。别性同异也。彼二法既实等性故。有实等义可尔。彼总别性有上和合句。只三句和合令不相离之性也。其用疏故。有一实等因不转之。仍今难不当欤。会第二难云。有无实因所有无实中和合句又收(为言)非正以和合句名有无实也。非能有故。况又彼量三句能有为有法时。其宗狭有无实因亘和合故。有两俱不成(为言。此义如上成毕。)会第三难云。设以同异性体虽取同喻。其上不无为有法有何失。用喻事者宗同品因同法也。何所为有法之不无取下哉。
  会第四难云。和合句不转有一实因之旨如上。仍非难欤。
  一云。三句能非无性为有法(延义讲院传。)
  寻云。法自相能违所违俱有过。所违有相符。三句上能非无性立同异和合外有别自性故。能违有违宗。三句上有性同异和合外有别自性云事。师弟共许之。而三句上有性立同异和合外无别性故。有违宗过也。爰知有法有性亘五句上能非无性故。立者立离五句有别自性无相符。能违量立应无别自性非违宗也。又 作非有缘性体。实等五句也。而有法有性言陈带实等五句为体之作非有缘性。知同异和合非无义得有性名云事。若尔今量有法有性何不亘五名哉。
  今云。三句义可尔。先胜宗有性者。大有性也。大有唯实德业三句。能有也。不有自及同异和合故。师主举有性为有法。体皆三句能有大有性也。设依不无有虽释共许义。自实体寻之可知其分齐。若举五句能有者。成之遂成大有之时。岂相称宗计哉。不无有遂归大有故。可限三句之能有。若举同异和合不无性为有法者。岂其不无归大有哉。依此义会相符云。言陈虽举不无有。若成能别毕。其不相离性宗必成大有体或义。敌者岂于此付相符过哉。有后三相违之量言陈不付此失者。皆此道理也说于违四法自相。犹可例(如上成)之能违量违宗准相符可会。意云本量所成宗既大有性也。其大有敌者以为无法何对一分句许有别体哉。
  已上付五句三句义会种种难者。皆设有法有性言陈虽共计有。遂所成大有故地无失云趣也。若又法自相时。直举离实有云意者。弥以勿论大有性通同异和合能有云事都无之。于五句更不可及征诘欤。
  有私记云○此难甚难通○本量自比量显离实。岂许此所以今牒离实有离实等五句义非返。所以无一分违宗(云云)
  菩提院云。师主本存六句别体。五句之外有别大有。即是离实等有性也。今为成此离实大有。显举离实有性云所说有性之时。弟子五顶。付他破他。牒举师主。离实等五句大有性非返离五句无别自性。非云弟子自宗立离五句无体。亦无相符。自比量对他不为失欤。或五句中三句无相符。只约二句有此失。故从多分亦不为失也。
  左大臣殿下云。离宗有相符。因有差别相违。则如觉惠非思量。虽有全分一分相符极成。亦付法差别相违过也。
  法自相所违量有法有性事。
  问。法自相所违量。言有性者。离实有性欤。共许有性欤。若共许有性者。既置所说言。知师主自所说大有性也。此量自本自比量也。何乍置自所许大有。无由以共许不无有为有法哉。况若举共许有立有别自性者。可有违宗过。若又言陈共许有。意许离实有者。既诤有法有。矫立比量也。何犯法自相相违哉。若离实有性为所别者。举有法之时。已离实有性也。何能别始立离实等外有别自性耶。爰知。法自相之时。有法总云有性。是共许有也云事。依之子岛释许非无故许言云。是共许之许也。实等上能非无有也(云云)若有法举离实大有性者。宗因不关预。岂无两俱不成耶。
  一义云。共许有性也。以子岛为证。
  今寻云。或有法举共许有者。以能别遂所成得之义如何。实所诤在能别欤。将在有法欤。若在自法者。共许言陈下意许离实有性欤。设云尔者。能有法自相相违也。如何疏付初相违哉。设又有法虽共许有性。以之为诤者。师主乐为岂留共许有哉。况能别言无疑成离实大有。岂以此言。浅立共许有哉。若又诤在能别者。有法共许有性非所成体。举之无用也。不同声无常等量。彼先举声体。其体本不诤。以成无常义。尤当诤法。此量共许有性处无离实等有别自性之义。所别能别不关预。明知以能别见有法举大有体。与非实量有法自相无异。然者有法为共许有云事。旁推征之。都以不当。子岛释因简别给。其义不分明。何以彼为定量成不可得之旨哉。
  今云。违四量法自相之时。有法有性者离实有性也。法自相量所别能别俱无意许。若无意许者。又当大有。于共许有者。旁不相□。故定大有性也。有法所举者。直大有性体也。能别所成者。体上离实等有别自性义也。所别能别离虽相似。标体显义其旨易知。体义中正诤义。虽成义乐为粗穷。就中自比量无意许直举法体毕。全不成诤。无所容受故。意云矫立比量言陈下。带意许者。诤其意许故以意即言。体又有破此量不然。故有法不诤也。若言陈犹共许有者。诤不留法宗。必可至有法。故可有后二相违。今付法自相之门也。专不同后二宗。但于子岛释者。先共许之自许者。因共许上所置自许简别也。是以子岛御意。许非无故者。师弟共许义也。有体法非无云义世间知之。师弟元自所许来也。取此宽义为因。其上置自许言。里宽故共许也。表狭故自许也言之共许自许。离实有性上有此因云事。师主自许之。自许因故也。未探实义之间。会子岛释如此。
  问。先共许自许因。其体实共许也。何于唯自许大有上转哉。次见私记文。实等上能非无有立敌共许故。共许之许也(云云取心。)此意者。有法有性共许能非无性故宗是共许也。故非无故共许因亦能转云也。而有法大有故。自许因转彼云事。不□私记意。重意云。子岛宗及因俱欲令广。今义宗因俱狭不彼本意欤。答。共许之自许有宽狭二义。其中正为遁过以狭为相也。何不转唯自许法乎。彼唯识比量自许初三摄因。转自许他方佛色。胜军比量改因量。转自许发智。彼皆共许自许因转单自许法也。始不可疑之。次私记意先释因体共许义也。是则两方问中先成共许义。其上自许简别易知。故不述也。于有法者。虽未释其宽狭。总相道理决定故。可不及异义。若尔自许离实有性上自许因得转。是上纲御本意欤。
  法差别相违时所离实等三句五句事。本有二义(一云言显意许共限三句。一云言显五句。意许(三句)清水里书意云云。)三句传。
  寻云。所违量因有不定过。作法云。为如实德等许非无故所说有性离实等无别自性。为如同异性许非无故所说有性离实等有别自性。
  本云。因转二品成两宗。令乐为宗不定。名共不定。而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见为乐为宗之时。无此乐为宗令不定之义。设虽令言陈宗不定。彼非乐为故。似不定也。故疏云。乍观此因是共不定(云云)依定宾疏意也。
  今重寻云。于比量求过相之习。先须勘言陈过。敌者付共不定之时。立者出词遮之方何。岂云我成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意许。此不定不望彼乐为故。非真过哉。加之后三相违量者。初同有异无云事诸处解释也。而此量何先犯不定过哉。言陈若犯真过相者。敌者殆可生喜足相。越此更至意许过云事。恐犹难信。
  今试会云。常途相诚尔也。但敌者于二明若达玄旨者。种种推寻须知所有过。三藏大师案立唯识比量之时。先立顾种种过。能设其方便。如此又为敌者之日。施惠解事。何留一隅。然者且向胜论量。言陈不定法自相。意许后三相违等。疏主岂一念之中不审详哉。其中法差别门所诤乐为在意许。故望彼所付之过知真过。自余过相一往犯之。假设示之。然者法差别时。设望三句虽有共之不定。敌者未必出之。设敌者广虽列。立者意中可谓我犯。法差别相违失堕负处。彼共不定等不足伤之欤。
  言陈五句意许三句义。
  本云。清水云。言显有失相违因有单重。故亦有意许过也(云云)依此义案云。言显宗令亘五句之时。因阙后二相。故有法自相相违过。意许宗令亘三句。勘二等差别。付法差别相违也。
  难云。若言陈亘五句者。其下意许争不亘五句。意许必带言陈故。重意云。今设云。令亘五句者。即离实德业同异和合外有别自性云词也。若尔。二等意许能有不能有差别言。若具数举彼五句名言事可同言陈。岂言陈所离列同异和合。意许差别下勿刊其二句名哉。未曾闻其例。加之隽法师义势不同难。专以法自相对后三相违。责难相并。疏主为之示违四作法。其委曲专彼所难多少也。等言未定故。法自相时等四句。法差别等时等二句。若本量不置等言者。岂及此异端哉。然今约法差别等。犹令亘五句者。恐可非疏主巧妙矣。意云。后三相违矫立之时。限三句。言陈相颇易知物。至令法自相。令所等宽。诸句皆成异喻。令阙后二相者也。深可思之。
  本钞以五句义为清水里书。爰勘多本。此里书标无末学词。若非清水义欤。就中此里书傍别有清水御词。弥知此说非彼上纲御本欤。退可寻之。
  里书云。问。凡差别相违者。言显共许。意许所诤也。如必为他用立敌共许。真他假他为意许所诤。于此量法自相。离实等外无别自性者。弟子不共许故。言显有法自相失也。何有意许。答。彼共比量也。此自比量也。故不相例也。
  问。设虽自比量。对弟子立时。若言显无失者。可有意许差别。而既以言显。成立师主乐为宗了。弟子返难之。何更亦有意许差别。答。约相违单与重别故。义不同。更可思之(云云)
  末学云。今案弟子作能违之因。望师主作之。故无此难。不案此义。如何。
  法差别阙后二相事。
  子岛云。法自相下。有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不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二差别。立者欲立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之宗。而同喻同异性。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同异性。非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大有(云云)
  寻云。若如相者。可云同异性不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物。非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物。而何加大有同异言哉。况如此义者。以同异性加乐为边欤。若不然者。何许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物哉。答。记意以同异性勘成异品之时。聊有相滥故。显事源遮其疑也。其相滥者。所谓能有义亘大有同异有一实因遍宗喻故也。若尔如何望能有实德业乐为以同异性为异品哉。今为遮此疑。能有实德业下加大有同异字也。重意云。同异性暂。虽有能有义。其能有是实等令同异义也。能寻之同异非能有而大有性是大有性故。其能有义实是有不通余法。若能知此大有同异义了返能有实德业乐为宗。即唯大有性也。同异性不具其义故成异品。同不乐为不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义也。述旨在之。
  问。此理诚可尔。但违三量法差别大同此哉。答。违三不尔。彼以色声等为同喻。其色声等。假全无能有义同不同异性。既无恐滥之义。何及此委曲哉。
  不乐为片差别事。
  子岛云。不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者。古德(云云)不同也。或云即实有性也。或云即义相违也。今案可云和合句义也。意云和合句。不能有实德业。然离实德业有其体故也。
  问。离实等等言。亦等同异和合故。和合是所离内也。而何可为意许片方。答。理实尔也。但胜论师之意乐。只以实德业三为所离。同异和合为所离之外。故立量之时以同异性为同喻。是则彼论方便矫立也。然弟子勘失之时。显师主矫立。勘成离实等之言亦可等同异和合。乍五句以为异品之时。即成相违失。今任师主矫立之意乐。以和合句为所离实德业三外之物为意许片方也(为言)此义深奥也。
  文历二年四月六日。于三条万里小路宿所书写毕。老眠数觉春夜犹长。仍挑残更之灯。终入木之功。于时凫钟之响。频报鸡笼之山将晓矣。
  因明老学觉遍。

明本抄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