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明本抄卷第十一

有法差别下

  和合句别体有无。有缘性同。作有缘性等训。作大有缘性有大有能缘欤。作非有缘性体。有法差别能违作法。和合句别体有无事。子岛记云。
  今云。先德二义之中。且可存三句外无别体云传。略纂和合句义无别名体释。西明即用此法为其自性释。以为证矣。此意云。实德业三句和合不相离之功能。以为其体。更非有别定法能和合彼。
  问。若尔何立别句乎。答。实法上可谈之功能。必开立别名。是内外宗常义也。大乘不相应等皆此类也。经部触数。三和成触故。虽无别体。犹依佛语开为一心所。别名触门假为能和合法。胜宗和合句亦尔。所以可云不即不离。如子岛释。
  问。胜宗须属法体之物。实为别体。三句不无为大有等也。和合句何非别性哉。答。于三句有总别二种性。所谓有性及同异性也。此外岂又有余性耶。故不为别体欤。
  问。既云一常和合性。实等为体可多。如大乘生住等随法异。又德等无常也。所依既不一而常。无常上假即可无常。而既云常。知有别体云事。答。三句及九实等虽别体。和合不离之义总是一性也。故不各别。如大有性不随实等多。又既总性也。岂随法常无常相分哉。
  有性同异有缘性同事。
  子岛记云。次文云。有性同异有缘性同诠言各别。故彼不取(云云)此文意何。答。明灯钞云。其大有句。同起诠言诠三为有。同起缘智。缘三为有。同异句义能同异彼实德业三(云云)故云诠言各别故彼不取者。谓但云有缘性。不得云诠言同也。故云不取诠言。以有与同异别故(云云。后解略之。)别推云。其文可云通伏难也难也。有性同异俱为有能缘之性。俱为有能诠之性。何故唯取有缘之性为同品。用宗法中不取有诠之性耶。今通云。有性同异俱为境性。有能缘心实是虽同。有能诠言。彼此各别。有性之上所起诠言。诠有性体同异之上所起诠言。诠同异体。譬如山河俱为境性。有能缘心彼此虽同。有能诠言彼此各别。山上所起诠表山体。河上所起表河体。有性同异亦复如是。故取彼此同有缘之性。为所立。用同品。不取彼此各别诠言也(为言。虽有诸记文意极难得也。)
  付记释。寻云。先疏云有缘性同。云诠言各别。如文相者。以同异性为例之门加有言。知大有同异共有能缘义同也(为言)舍不取之门。直云诠言各别。不置有言。知不得直以同异性名言。例同大有性名言(为言)上纲何于有缘性有诠性二义。遮例难耶。答。胜论宗意。有性同异俱具有缘性有诠性义。其中论作有缘性文。有缘义可为宗之旨是虽见。不许有诠性为宗。二义既均。疏主何不释其例难。此疏文专当答彼难之词(上疏亦广解诠缘同义。岂无例难哉。)故上纲探疏意也。
  同会例难。亦未遁。大有同异二法相对。诠言殊缘智殊也。亦同有能缘。有能诠何欲同之时。独取有能缘义。舍有诠言义。欲异之时。亦举二法名言诠显殊。不顾二法缘智行相不同哉。答。此疑一往可然。上纲虽察之。诠言各别道理所至。遂其所诠法义可各别。有诠之处似均。自其诠言寻之者。显必可差别。境体有有能缘。义自本无差别。自此门未必显可差别。重意云。诸法名言必表自遮他。若无遮表者。不立名言之本意。于法起心者。有其境。能引心。未必表自遮他。而二门共有齐不齐之中。正欲令同喻之时。付显付胜取有缘性义。有诠性者就差别门故。亦虽有同义边。付显付胜。且置之不取也。坚执文义强致分别。恐不本疏意欤。
  作有缘性训事。
  作有缘性(明灯抄初释。)作有缘性后释作有缘性(子属训)
  以上在疏二卷记。
  作有缘性(音石等。)作有缘性(四卷私记。)
  作大有有缘性作非大有有缘性训事。
  作大有有缘性。
  作非大有有缘性(里云有缘读云云。)
  作大有有缘性。
  作非大有有缘性。
  作大有有缘性。
  作非大有有缘性。
  已上四训在黄私记。
  作大有有缘性。
  作非大有有缘性。
  作大有有缘性。
  作非大有有缘性(疏记训也。)
  作大有有缘性。
  作非大有有缘性(依断道意训之。)
  此外可勘余德记。
  诸德异说粗如上载。其中子岛疏记断道二说。尤可依用。就中断道旁以□理。至不乐为破文。仰可为龟镜矣。先就乐为。二训稍似殊。实义是同也。有缘性者。有能缘性也。余德中有缘(世良流)者。文章不快之上。不□疏上下文。故疏云。有缘谓境有能缘故(文)此文即显有缘性之义也。既能缘字上。置有字。不可异求。上文云。有诠缘因。云有诠智因皆同也。次不乐为训者。疏私记大有有缘性者乐为也。加非字显异彼乐为。此训偏遮义也。故疏云。作非有缘性者。作非彼意许大有句义有缘之性(文)记意依此文欤。次断道者。非大有者。翻乐为义。其体实德等也。作有缘性者。带言陈义。二等差别等具之。所以此破文显表诠义。凡二等意许者。乐为不乐为二差别。其义相违。必相并相向。彼二差别。俱总言陈下别义故。必可带言陈。其所带言。终词举之。重意云。为大有而有缘性也。为非大有而有缘性也。故疏总释诸差别相违。意中所许名差别。言中所申之别义故(文)是以大作法法差别。必为他用能别下。神我他用假我他用。唯识比量极成色下。定离眼识色非定离眼识色。如此之类以为轨彻。而若遮乐为作大有缘性。仅加非一字者。一不表不乐为自体。二不带言陈。设虽回显其义。不如直能显。是故以断道可为定量。但疏作非彼意许等文。显作能违之义也。非训释不乐为。重意云。二差别等带言陈中。作能违之时。或非乐为遮诠作。或取不乐为表诠作。顾过失犯不。敌者示作法异也。而今有法差别者。须作遮诠显此义云作非彼意许等也(已上一会释。)况又训可云作非彼意许大有句义有乐之性(文)全无相违。余德种种破文。对此可知其长短也。
  重云。作大有有缘生作非大有有缘性文。二差别俱正带言陈云事分明也。二等共初置作字。其下入乐为不乐为体。定知彼此俱带作有缘性字也。若作大有缘性是乐为。总遮之者。不乐为最先可置非字而作字等令致二等上。知有缘性三字。又同带之也。闲可思之。
  作大有有缘性者有大有能缘欤。有实等能缘欤事。
  子岛私记云。次文云。实德业三和合之时。同起诠言诠三为有。同起缘智缘三为有(云云)此文意云。大有句义与实德业三和合之时。大有起能诠言。诠是实是德是业。即为有三。起能缘智。知是实是德是业。即为有三。诠言即诠三种各别之名。缘智缘智即缘三种各别之体也。次文云。实德业三为因能起。有诠缘因即是大有。大有能有实德业故(云云)此文意云。实德业三为起能诠言及能缘智之因。大有句义为有能诠言及能缘智之因。所以者何。为诠缘实德业。大有能起诠言及缘智故。约起言智实等为因。依大有有实等。即能起诠缘实等之心故。约有诠缘大有为因。是皆境引心之义也。实等为大有成因。大有为心成因。展转如此。
  子岛断道云。作大有缘性者。显缘大有心之境性。作非大有缘性者。显缘实等心之境性○(文全文如下钞。)
  寻云。见疏私记有实等能缘之名有缘。而断道。大有有自能缘。名有缘性。二处释若是相违义欤。若又遂不违欤。今云二处各主一边。实义全不违。其中疏私记。依疏文。实德业三。起能诠言能缘智。说三为有缘三为有。是大有有实等故也。故自实德业能缘。传而起大有。故疏云。实德业三和合之时。同起诠言。诠三为有。同起缘智。缘三为有。实德业三为因。能起有诠缘智。即是大有。大有能有实德业故(云云)既云诠三云缘三。定三句之能诠能缘也。下云有诠缘四即是大有者。明实等诠缘之因。是大有性也。仍任本书文如此释也。次断道依断文。文云今诤大有。与能缘有心。作境性(云云)文既分明也。故与缘大有心为境性云也。但二处意不相违者。胜宗意。泛尔论诸法不过实德业。其实业法体。能有能同异能和合性。如次为大有同异和合三句。是则以实德业为物体。属彼与彼施能之物。为大有等三句也。所以于法起心而缘。起言而诠云事。大都实德业之诠缘也。于大有同异等者。仙人能寻法玄底。探出法性。虽安立大有等句义。非泛尔有情起心而可别缘。是故实德业上。有诠缘之义也。爰彼诠缘暂实等有之。是假设门也。遂大有有之。实义门也。又大有有其缘智之门中。暂乍名实等能缘等。云大有有之。遂名大有之能缘也。其故者不无之有。大有之所有功能也。虽功能假属实等处。此时实等有能缘也。遂以其不无归能有大有。彼宗意离大有无有云物。故有能缘约大有也。还即大有能缘也。重意云。缘而为有。是有之能缘也。有既大有也。缘岂非大有之能缘哉。以之为至极。仍假实浅深多重有次。实义皆无相违者也。其中本疏。本释作有缘性共许义。以同异性为同喻之时。所有之义释也。是故殊自实等能缘。所传之初释显也。若大有自能缘者。同异性自能缘决定异也。难取此门。设总大有同异有能缘云事虽等。犹不如有实等能缘之义。大有同异相似。子岛述疏意之旨在之。而义断破他师之中。释作大有缘性。是乐为意许也。可异作非有缘性。依之乐为作有缘性。遂当大有自能缘。真实有缘之义。唯限大有不通余法。故作非有缘性之有缘者。实等上假有不无有实等又有能缘云义也。此则当言陈作有缘性。有缘义广亘二等意许之故也。而其共许有缘性义。能寻深责。偏留大有欤。
  问。既共许作有缘性言陈下。二等相并。各有其体性。同带其言。既与不乐为相并。如何乐为有义。领诸有义哉。设许尔者。不乐为既无体。非有故也。而作非有缘性既别存。知有缘义不夺之。只大有而有自能缘之边。为乐为许也。以有一向属乐为事。甚似过。答。此难似可尔。但彼宗计。有名义有多重。其中作有缘性为共许义之时。实等。有能缘大有有能缘。同异性又有能缘。是故其言陈下相并二等差别。皆有作有缘性。其时乐为有。只大有有缘义。未及夺他有。立者若方便矫立成乐为了。还见之时。须实德业上有言。即归大有一物。仍今疑难指先重。所成者又后重也。闲可思之。
  作非有缘性体。
  子岛记云。约作非大有缘性者。诸师之说甚多。或云。即实有也。是依如理记。师主有法差别之时。亦立即实有性也。○三或云。同喻同异性也。○或云。与立者意许别义相违之法也。是依断文。云作有缘性是别义。作非有缘性即义相违之文。为证云也。○或云。或许有也。是依泛尔道理言也。意云。既云作有缘性作非有缘性。各有别体。虽违作有缘性。作非有缘性存(云云)又要有二等方名差别(云云)必以立敌共许法。可为片差别故。以共许实等上能非无有。为作非有缘性体之时。作能违云。有性非作大有有缘性之时。虽被非离实大有。共许之有替处不失言显自相。是以云差别相违。故作非有缘性云共许有。其理穷也(四以之为胜也。)
  寻云。作非有缘性以共许有为体之义不可然。凡言陈下带二等意许。是差别相违习也。若尔言陈既共许有性也。乐为不乐为共为其下意许。何不乐为片差别者。还为其共许有哉。如此义者。不乐为下成带乐为。岂不背常作法耶(清水难此意欤。)答。凡共许言陈带二差别。共许分是即不乐为之名义也。依彼片差别共许力。立者立其言时。不犯不极成过。其下狭呼乐为意许也。彼法差别言陈他用者。即共许假我他也。其外岂有不乐为片差别哉。今量亦尔也。有何过哉。重意云。共许言陈见于立者意趣。实只呼不共许乐为宗也。敌者许之依共许片差别也。然而两宗前言未差别。故犹亘二分为总言陈。然者乐为未被破之时为总言。若乐为被非了时。其总言只属不乐为一片也。见其总名言陈。属别名意许。云然不总别遂异。虽含二意许。不乐为方。言陈意许无别体也。
  问。共许者。何有作非有缘性耶。答。不无有云事。非正实德业等体。实等上且有不无义也。故以不无假名能有。实等为所有。如云有性有法是实德业之能有性。云有一实因能有于一一实故也。若尔何不云有缘性。其有缘性非大有故。云作非大有有缘性也(不无自得有性名。云有能缘性无过。又假名实等能有。云有实等能缘之性无失。)
  一传云。师主暂许即实有性。以之为不乐共许差别者。是三松御传也。此义甚深也。师主立大有之时。弟子难之。实德业性不无。即是能有(文)实等自是不无义。师主谓有其理。仍一往许之也。其上实等本来是有非自力。实等为实等。既依他性。是同异性也。实等非无岂无别性哉。所以即体不无。遂是留于大有也。师主存此旨立比量时。以作大有缘性为乐为。彼暂许作非大有有缘性即实有。分为不乐为(为言)
  以上本一义也。
  此义一往虽有其谓。无明证文。又背道理。不无且名能有分。不属实等体。是共许有也。若其不无有。实体克性论者。即大有性也。此二外师主何暂许即实能有哉。仍不可存此传欤。
  断道云。问。就有法差别。云作有缘性作非有缘性者。其体云何。答。古德云云不同也。又自虽疏中记。其义不足也。今正谓。作有缘性者。有法差别量能别法宗共许之词也。是则大有及实等体上别义也。此共许词中。有作大有缘性非大有缘性意许别义。其作大有缘性作非大有缘性者。约能缘心之所取境性有二。一大有二实等也。此中大有。是为缘大有心之境性。非缘实等心之境性。为显此义今立有法差别意许量。此则为成大有离实等。实等离大有之义也。故作大有缘性者。显缘大有心之境性。作非大有缘性者。显缘实等心之境性。此二境性中。师主所乐为者。虽存缘大有心之境性。然亦不废有不乐为之缘大有心之境性。故约立者。有要有二等之义。约缘非大有心之境性。亦敌者所许也。是故为差别相违也。故作大有缘性者大有也。作非大有缘性者实德等也。此义深奥。必可秘之(云云)
  今云。子岛有二义。秘私记以共许有性为体。此义为穷(云云)而义断道。改疏记释。以实德业为体(云云)今存后义。上纲御案。前后既改故也。
  问。实等如何。有作非有缘性义耶。答。为境有能级。性名作有缘性。其中大有非大有殊故。为乐为不乐为也。
  问。作有缘性。是有性之下意许也(本作法传如常。虽别作法。望不加非言量。许在有性下。)而以实等名为有性云事。师主全不许之。如何。答。以不无义。属实等之时。师主亦不遮此义。况直不云有性。从作有缘性传置云故无过。
  问。何故不存共许有义。答。有缘性者。有自体为境有能缘也。而实等当体不无云事。师弟共许。又以实等为体云事共许。不无有非别体法。何云性耶。设不无有。拟宜为性者。不无自引心哉否。虽缘实等心起。非缘不无心起。何云有缘性哉。
  问。若尔大有亦不独有缘。大有与实等合时。心起缘实等为不无。即缘大有云也。彼既名作有缘性。不无有亦可尔。答。境体先取实等。缘之心以大有为因故。云有缘之性。而舍实等独欲云有缘性。不无有无此义。若自实等传欲成此义。还以实等为有缘性之义也。
  问。道意取实等五句欤。答。不尔。唯取实等三句也。
  问。同异和合即为非大有有能缘。何不为片差别耶。答。同异性虽有缘性。同喻故不取之。和合句假也。不为有缘之性。况子岛御意者。大有与实等三句。能有所有也。欲显所有实等外有能有大有性。大有与实等分为作有作非二差别也。同异和合非大有之所有。何为不乐为差别哉。
  问。见春稳记载五传。前四同子岛疏记。第五断道意也。其中取第五实等五句传。是则探子岛之本意。举五传所取舍也。何乍存断道。云实等三句耶。答。春稳记诚尔也。尤可奇之。但道只云实德等。不云五句。春稳所记。恐似过。可思之。
  诸德有八义(本钞录之。)
  一云。立者所许即实有性三松。二云。取敌者边成即实有性明论。三云。同喻同异性。四云。即义相违(清水律师。)五云。有法有性若望立者为作有缘性。若望敌者作非有缘性(贞朗律师。)六云。离实有性之上别义(松室口决。)七云。共许有性(子岛。周后记中卷云。不无之有名非有有缘性。文。)八云。实等(子岛。春稳云。产等五句同异如上记。)
  余德异说犹可勘之。
  有法差别能违作法。
  子岛记云。作能违云。有性应非作大有有缘性。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如同异性也。寻云。此记云者。作能违云。应非作大有有缘性。若尔可有能别不成。答。记中未释此疑。暗难会通。但清水纲云(法差引里书。)今能违他比量也。仍不顾能别不成。今问云。所违既共比也。能违何他比。重答云。设尔何失(云云)子岛又同此义欤。但此义犹有所恨。论文所说皆共比违共者。大疏所定也。仍能违犹可共比。就之会不成失者。本量乐为。既意许作大有缘性。敌者直非之。不同自成立。又立者意中。矫所意许置故。他难之时。不云汝何举此不极成法也。重意云于。诸量寻见不极成处生征诘者。多是向立者本量。敌者初诘问也。立者不能遁。其理可尔。今此事。本量上能违故。牒举本意许不为过也。就中设若有法牒不极成法体。能别破之等者。犹可不成。所别宗依不极成而止了故。此能别中云非作大有缘性。能非之处所非也。无自表法之义。故无失也。加之设能别宗依。全皆不极成者。可付失。今其一分也。何总名宗依不成。何况能非所非中。能非言正是宗也。何所非作大有缘性不极成故。于立者宗依可成过失耶。如此相寻。重重皆非重难。
  问。法差别能违须遮诠作。能违相分明故。而劳作表诠。是遮诠云非神我用胜之时。可有能别不成故也。彼不成。即所非神我名言佛法忌之故也。与今量遮宗大等无异。彼此相例互可招其难。答。法差别能违虽立表宗。于遮宗者未举别难。其意辄难知。是以差别相违能违。或作遮或作表。自元有二门。疏主为示旁路法差别作表。有法差别作遮欤。况又假我用胜宗。聊无其难。非实我用胜者。一往似能别不成。仍就表置遮。今量若为表立作非大有缘性者。是璧法师意也。断主征难不许。见其难意。设成不乐为难非乐为(为言)重案之。作有作非。本言陈下相并在之。不相违之义也。若直不破乐为者。能违不穷。虽立不乐为。以其力不及非乐为故也。法差别假我用胜。以胜言力能非神我用胜。二胜相违。全不可相并之故也。仍有法差别表宗。全不成立。若定就遮者。又今作法外。恐不可得也诸德异说。
  一云。非性应有作大有有缘性(秋篠子岛等诸德多用之。)
  二云。有性应非作有性有缘性(长朗律师松室等。)
  今云。此义先师以为禀承义。违三违四作法能证据也。此义意云。只云有性云有缘性者。俱虽共许义。合二是不共许法也。所谓共许有。虽有性无别体故非有缘性。实等虽有缘性未得有性名同异性又同也。当知有性而有缘性之物。唯师主大有性也。仍是为乐为爰宗依付不成之习。忌词愆词。所谓佛法量呼神我。五顶能违举大有等也。而立非作有性有缘性者。虽非大有体。不称大有名。诚是敌者巧方便也私试寻云。疏解四相违。前三相违皆详示能违作法。于有法差别又定可尔。其文即当但遮作大有有缘性文。依之子岛释彼文。于能违作法解其意。自即作能违。应非作大有有缘性(云云)义断云。作有缘性中。意作大有有缘性作非大有有缘性是其差别(文)其旨分明也。何文外诸异端。违三违四作法设虽尔。大作法义依当处释可定之。况就违三违四又有疑。有性者略大言欤。但有性与有缘性合当大有云事。犹未定也。子岛一义以共许有性为作非有缘性体。知共许有性自具有缘性义何必大有哉。
  三云。有性应非作有缘性(明诠一义。)
  难云。作有缘性义。师弟共许云事。其理必然。解释几许。
  不加大字非之者。可有违宗过。自余难不能具举之。
  四云。有性应作非有缘性(明诠一义源信。)
  五云。有性应作非大有有缘性(守朝已讲。)
  以上二义。共作表宗。难非乐为。自元为二等相并。虽立一难破一。其中守朝加大字。其意如何。大有敌者忌之者。可能别不成。若此体不大有故非宗依过者。虽遮作大有缘性何犯不成。不成大有故。

明本抄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