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明本抄第五

  有法差别。
  子岛记云。问。先有法差别相违作法如何。答。四相违中都无若斯之难义。何辄知之。一云。以前有法自相作法。即为有法差别作法也。一云。必有别量。谓先量改以别。云作有缘性也(已上两义。后义殊胜。虽然未熟之人者。可案前义。广学之后。可用后义。努努不可忽诸之。云云。)
  本作法家难别作法有四失。
  一违论失(论中不别出故。)
  记会云论文略故。更不别出。如周记会也(云云)
  寻云别作法义意。论作有缘性文。是举后量能别也。有法及因喻同前量。随论自云如即此因即于前宗。明示宗因了。何不云论举作法。伏难答略哉况如今会者。似无深故。本作法义。尤可雄构哉。次周记影略举耳者。论偏为本作法。论外虽可有以作有缘性量为有法差别。论略不举。以法差别与法自相别违。例显后二相违可有别违作法欤。若尔旁不顺别作法义。何让周记哉。
  今云。子岛御意。论并显本别二作法。前量有法差别。作大有缘性。别成立为今作法故也其义既决定。意无所畏所以不举正三支作法。如前三相违。略故尔也(为言)略有大故。前后是一量故。周记既以作有缘性量。名有法差别。设虽论外。岂同本作法义哉。彼义偏名有法差别故。是故论略者。不具举三支义也。
  已上别作法。
  本家云。付论详二义。一不举作法。二云即于前宗。三云亦能成立与此相违。四云如遮实等。本顺本作法。别宗付论所为证者。即于前宗文可有成立言(云云)仅此一事也。而设虽有成立字。独是立者。欲成作大有缘性乐为之本意也。不成言陈作有缘性。不足为证。爰知论不举者。定是让前作法也。
  二亦违论失(论说此有法差别。未云如遮实等俱决定故。何有别量哉云云。)
  记会云。○为成遮义。以遮言可为证故。○即云既成有性遮非实等。而作有缘性。明知能成作有缘性也(云云)
  别家意。仙人本意。有性离实有体故。能作有缘之性。非实与作有缘性。是表里二边也。非实顺显体。有缘顺成义。其义还是一。是以前量非实。隐即显作有缘性。后量能别。又即显离实体。疏文即存此义。依之知前后量。有异不异二门。故后量俱决定义。举作有缘性里非(为言)实堪成非实有缘性二义。知能别表里也(子岛作有缘性在有法云事未定可思之。)
  此义意者。二量相望见之。或后量法有法。共在前量有法处。以非实言。方便显前意许。作有缘性下二等意许。共含于有性处。或前后量有法等有法。能别同能别。作有缘性下二等。本在有法下。以前量可知之故也。虽然非实能别难堪意许也。
  本家云。二能别设虽相似。遮非实等正可属前量能别。若尔引他量为俱决定犹违余例。设若二义全无异者。何强用别作法哉。若又付后量举里者。疏文言颠倒。以非实为表故。知此文出不加言量也。
  依之可云。设付别作法犹举非实量能别。释俱决定也。前后二量自本非一向别异物。仍无取他量失。
  三违疏失(为一因违二作法。)
  记会云。有性言量所成立者。离实大有。言显诤自相。意许诤别义。前后量能别虽改。三支是同。所诠不殊。岂非一因违二哉(云云)
  (所诠不殊者如上记。二量意还是同为言。)
  别家许本作法。何寄彼不会违二义哉。今云。论兼二量。违二义若嫌别量者。似失本意。故强以别付前。同共为违二因也。
  本家云。如即此因者表一因。有法差别者示违二也。既以前自相量为今作法。似二过无异。为遮此伏难豫示所望二宗。是诚有大志。若泛尔举宗因者。何劳云即于前宗有法差别哉。互所蒙过轻重实异。尤可存本作法。
  四亦违疏失(文云。有性言陈。有法自相。作有缘性。作非有缘性。是自相上。意许差别等云云。何云有别量哉。)
  记会云。有性之上有此差别。故任道理。案立前量所有意许差别也。但成此之时。必可别立意许之量。若乍前量如何得成其意许哉。不妨有性之上有此差别(等云云)
  二家共有一重两重二义欤。准子岛者。以作有缘性差别量。已安前量有法。依大旨虽似两重。至于安前有法直置之亦无失。本作法二义。准之可知。
  问。有性下有二差别者。不乐为是实等五句也断道五句既非有性。岂在有法下哉答。断道取实等上义也。疏记正取不无有。无别体故。别为片差别。断道取实等体。但寄带不无义边属有法处也是一义。或离实等有体边是得有名。今作有缘性者。彼有义属有法有何失是二追可审义定之。
  断道云实等。不指云五句。若是实等三句欤。实等上不无名有法故。三句体寄不无义以为有性下差别也。同异和合不无不名有性故不取之。如别记。
  今见疏文。于有性非实等量。直勘二差别。若但别作法不许前量为有法差别者。似违此文。若如子岛意者。兼取二量虽无相违。彼义本意。本量虽勘此差别。而疏中无于作有缘性量勘二等文。只有此释。本家以可为证(矣)
  别作法义于本作法付七失。
  一违论失。
  记云。论云如即之因。即于前宗。有法差别。作有缘性(云云)此文明有一实等因能成作有缘性之言陈也○如之言者。是其略也其下必可有成立之言(如疏说之。)
  里书云。今案不然。设许言之者。论文不必改能别。即不改前宗此因成有法有性作有缘法(文)义言也。若改能别者。是岂云即于前宗哉。又夺而言之者。今言作有缘性者可大有也。何者论次文云。亦能成立。与此相违。作非有缘性意云。任立者之意许上因成大有。如此与此相违。作非大有缘性。此因能成言也。若共许有者。何论次文云与此相违也。岂作非有缘性与共许有相违哉。但为成俱决定义。次文云如遮实等也。意云。若于大有无俱定义阙无同喻故。今约非实宗可有俱决定云也。事之委曲见断文(云云)
  纵夺二意其有其谓。
  疏释此文云。标名举宗因(云云)准前三作法者。必先可出所违量所立也。子岛深存此理给也。
  本家本合违因也。让宗于前量故。无示正能别之文。标宗者指即于前宗。不云今更出。
  二违疏失。
  记云。文云此言有者。有无之有(乃至)若作大有缘性。能别不成等(云云)定知有以有作缘性为能别之量也(有云。此文明设显意许立量之词。非谓有别量云云。今谓不尔曾无所见故。)
  今云。本作法家难会只此文也。但付论文旁推其意。作有缘性者。定是意许作大有缘性也。论省大字必可有由。疏主岂不释其意哉。今文即会之也。若论偏指言陈能别者。与此相违文甚难会通故。
  问。意许先避过何处有其例耶。有法自相离实大有性等。以何词避能别不成耶。答。立量之习。可开之处随因喻及开立之。可避之过随词至避之也。唯识比量以影像色名非定离眼识色。违三违四作有性有缘性等是也。大作法有法差别二等意许。犹寄共词言。不尔何不为所别差别他不极成。离实大有性等无他方便。不同彼等。是以显大有有体义。作有缘性言既共许。同异性亦有有缘性义。宗喻相称。尤可设共许法差别量。论疏深显此义矣。三亦违疏失记云。文释阙后二相云。有性有缘性因本所成有法差别等(云云)此若非彼量更云何量哉(云云)里书云。是尤不尔。有性之上显作有缘性故。又可云是大有也。望立者意许故。次云宗无同品其宗作大有缘性之宗也。
  此第二会释尤可然。可见疏上下文。
  四违断失。
  记云。文云以有为有法。作有缘性为法故(等云云。有云此为破璧公非自义云云。今谓不尔。专无所据故。)
  今云。别家云。璧公设以别量虽为此作法。断主不许之者。何无能破文哉。会云。璧公有二误。一者不知言陈意许义误。二以法差别为有法差别误。前其过重。大失因明自性差别故。后其过轻。虽乱法有法犹是成有法量故。所以先付重设难已归意许(是一)一遂显自义处云即名法故。窃嫌他义。故字有深意。以差别性故。故字不为例(是一)
  问。且虽名法遂成有法义。不违别作法义。答。自若存有法差别者。答即是法法差别。问。何先不成此量为有法差别之义哉(是一)下云。然成此法等者。无正名有法差别之词(是二)故大顺本作法。意成有法者。体义门法有法也理门本有其二种法有法故。或可云设于先陈后说门名成有法之量。然是非本义也可知之。
  重难云。若以成体或资益有法。不同声量。名有法者。有法自相加言量。又不同声量。何于彼无此词哉。知自相量诤留能别。意许虽成法遂成有法故。实名有法差别也。仍断文深顺别作法欤。
  相传义若云言有意含等文。显两重意许者。恐不顺文相。上征有法及能别不成了。今述转救岂忽为有性两重义哉。今据意计难令成过者。于作有缘性量已令有意许了。以为差别相违之意也。若据意许立者。即牒之也。
  若依别作法者。若许意许者。尤可相当前量意许欤。而不可□次上文。可见断记。
  五违周记失。
  记云。彼文作问答有二释。以别作法为胜(云云)
  本院私记等具释之。可见。
  六违明灯钞失。
  记云。其文云言陈作有缘性(云云)
  本义会云。暂取出作有缘性意许。于此勘差别故云言陈也。会此言有者文灯钞云。○何妨大有虽非实等与其实等法门是别。亦容无体不能定立大有是有故。前立量虑恐未了。胜论意云。今应成立令义尽理究竟显了故。寄前门言显比量。以未了故是不乐宗于中前立。意内所许差别法门大有。是有非是同异。以为所乐。则是寄于言显比量一类宗中。矫立意许第三类宗。于一量中双成如是两类宗故。故犯相违(文)
  记里书云。可以为后义类也。第三灯者以非实为第一。以作有缘性为第二。以作大有缘性为第三也。
  本家云。于有性非实量。若以非实为所乐者。胜论宗义未究竟。爰知胜论师意内。可谓我寄此量言显。窃矫成立作大有缘性义。今应成立者。即谈立者意趣也。前量实成此义故。不别立作有缘性量。是不乐宗者。非实言所诠义也。差别法门者。明非实量有法带意许也。于一量中双成两类宗者。有二意。指有法两重意许为两类字。第三类宗者。对非实能别为第三类。若第二类本付有法宗为第二重。
  别作法云。虑恐未了者。以非实能别难知立作大有缘性(为言)今应成言者。欲别立量意也。是不乐宗者。于非实量作大有缘性是不乐为也(为言)故寄前门者。寄前有法自相未了故(为言)则是寄于言显比量者。作有缘性别量也。于一量中。以前后二宗归为一量也两类宗者。作有缘性及作大有缘性也。后量在前量中。故凡钞上下。或云前立量。或云故寄前门。若无别量者。岂云前量哉。虑恐未了义甚顺此传。子岛深依淄洲善珠案立此义欤。
  七违理失。
  记云。虽云成有法之量。正所诤者。是能别法。若留有法。即诤差别。如何得言如是成立于有法。甚无用故。
  子岛御意。专以此文可知。正所诤者。以理门正理为证。疏答何故初说问。云正所诤故。又此意也。何量必以能别法为诤故也(虽诤能别意许。即于能别言陈处诤之故。犹以法自相名正所诤。后二意许必于能别诤之也。)是能别故者。一切量所为诤义。必是法也。以疏既以离实有性而为同品文。实唯成法文。义断言非实等者等诸文。皆为此义证。若成有法自相差别量。意许任本意名有法差别。名有法意许。诤犹为能别义欤(子岛偏为诤有法之义。大背此等意。又偏为能别意许。大违因明大纲也。可知差别在有法诤在能别也。)问。如何有法差别。能别处诤之哉。答。有法所带所乐若体若别义。若任其有无同喻故。以一分相似同品。欲助成所乐全体义。作成为能别法也。所谓大有性体离实有体大有性也。同异性虽有离实与有体二重义。非大有性体。体既不同。知非实喻方便置非实言。引向有性离实有体边也。以之名成法也。其所成之法具勘见。是离实大有性也。敌者见之以为异品。若夫勘此失之时。立者我只以离实有体为宗。同异性能同品也者。敌者须许此词。其上责立者可云。汝所成是其体何物。我以喻力见之未悟其体。此时立论意乐可未究意。故前时虽闻勘矫立本意之敌者词。立论者不能取敢纠之。立者不诤故。阙后二相义任敌者进止能决定。此时只求能违过之外敢无他计者也。所以虽有法下意放大有体。立者所方便犹为能别所成义。且得法名也。有法差别准之可知。以作有缘性能别。仅显有缘性义。未及能立大有有缘性也。其性者是大有体性有能缘之义也。言显虽显犹有所挟。以之为所立法。若于非实量者。若偏任言显只有性之非实也。若勘意许即有法大有性也。付二边共见之。敌者颇难入知立作大有缘性之门。而非一向无此义。作有缘性量后。能知前意许故。必有别量(为言)
  门。诤必在能别者。何云或诤有法或诤于法耶。答。彼指所诤也。能别处能诤彼法有法云事也。法差别直诤言下意取许义。为他用言正带神我他用故。离实有性以有法为所诤。有性非能别言之所显故。离实有体令见能别者。非真实所乐。所乐一分义故。付仅所显名之法。探实所成体而留有法也。所立是有法而非法也。敌者 知彼方便故。未显为有法。任立者矫立。乍名法对同品勘令成异品也。立者成之了后。不言自成有法。敌者能破之了。所破法即为有法也。如是成立于有法者即此意也。若见能别诤之一重成有法。若依实寻之。先成一重法。后遂成第二重有法也。子岛云。若留能别即诤差别。如何得言如是成立于有法者。即是为二重之意也。若如本作法者。本在有法。望之判二品。非只违理门·正理之成其法文。又能违如是成立于有法意也。若以非实为一重者。在有法传。能别全非实诤。岂云成其法哉。深可思之。
  重意云。立者正作法之次第者。大有性正在有法处。为法之分。离实有体义。不及有性故也。敌者押之法处令有至有性之义。勘为异品。立者尤可愆之。而不纠之故者。敌者若不如此勘。立者即以立彼能别。押我成立大有性了可云故。敌者又知其意之可过言之处。豫有法体令豫法处。如此勘也。立敌之前共有矫处。能可悉之。
  见子岛处处释。有法作成法之义虽释之。望之即勘成异品之处。未必分明释之。若尔相违因义未究竟。倩案之如上义欤。
  建久七年五月二十六日。于般若台记之。此事若自□上纲御本意者。于弥勒御前必蒙引接矣。
  两重意许。
  观理僧都别传云。断下文。以有为有法○故非言显(云云)问。此文意何。答。此文意。有性者有法自相。即共许不无之有。此有法自相处。意许作有缘性总意许。即亦共许不无有。今断师此总意许为法。此下别作大有缘性。作有缘性。作非大有缘性。作有缘性。重意许。为法差别○问。论并疏作有缘性作非有缘性共为有法差别。而何今违论疏。断师云以作有缘性为法。答。未不违论疏意。何者随立者意许处。有法处取举意许时。名有法差别。法处取下意许时。名法差别。虽有上下不同。本意都不违○断云。准前释。望不加言。名有法差别。若加言已。即名法故(云云)虔记释此文云。如言有性非实。其作有缘性。即有性中含名有法差别。此即不加言。若言有性离实有性。此加言已。即名自相。其作大有缘性作非大有缘性。即差别也(云云。有断私记全同之。)
  本云。今案师主胜论。欲成大有性。要可双成体义。设虽成离实有性体(已上)若不成其义。何知离实等别有性。是有之由。是故须立有性非实之量。作有性离实有性之意许量。立有性作有缘性之量。作有性作大有缘性之意许量。其有性非实之量。偏诤体不见诤义之由。要由作有缘性能别。可勘作有作非之差别也。而论中明此作法。出有性非实之量。深案其意。必可有两重意许。谓有性有法之上。有有性离实有性法自相之意许量。此诤有性之体也。亦有有性作有缘性。法差别之意许量。此诤有性之义也。其有性作有缘性之意许量。作有缘能别下。可有作有作非之差别。今此有性作有缘性争义之量。而不别立。置有性有法之上。示合违作法。不尔如何为有法差别相违作法哉。有性非实之量。是自相过非差别因故(已上)
  今重成云。有性非定量。有作有缘性意许云事。决然理也。若不然者。设有有性作有缘性别量。彼可非前量有法下意许。何云即于前宗有法差别作有缘性哉。付别作法义之所许见之。本作法义决然也。依之子岛传以前量亦名有法差别(云云)若尔道理及论文分明也。不可疑难。
  问两重意许犹难信。依之松室及楞严源信等。深难此义不许之。意许下又带意许之旨。谁信之哉。答。付作有缘性量有二等意许之义。两家极成之事也。而其带二等作有缘性义。有法上可带之义又必然也。别作法许前量有此意许之故也。有性有作有缘性意许之义不可疑之。若尔自别量传见之者。摄有法全无过也。依之论云有法差别作有缘性(文)又润色云。言显外不可带别义者此难可然。而意许量云物。居言陈下之义。见于纂要等。若尔言陈不尽之别义。一重狭为意许成毕。其上犹有所不穷者。意下又可含之。何不及多重哉(凡意许三重者四重可有之故。上纲口说。)问。作有缘性为言陈之日。设虽为其意计。入之有法有性之时。烦其下不居。直勘之有何失哉。答。设虽一重。可成若两重无过者。何不许之哉。作非有缘性意许等。有性直难带。作有缘性言出来了上。其言下带之。自可为彼有性下意许。直颇难有欤。设直可有两重其义无隔胜也。
  问。违三违四直勘之。今量何不尔哉答。准言彼二量无两重意许。
  问。有方如何答。违三量等实句广今且狭取四大种。对之立量许也。与有性非实量全无异。因虽殊。宗一重两重。全不可依因。仍如本作法无过也。
  问。彼二量无委曲直勘之。有两重意许云事。疏所不见也。若尔准彼可知此量意哉。答。此量论云即于前宗有法差别作有缘性。有法有总作有缘性意许之义分明也。疏释之此言有者。有无之有(文)此量分明以之可准知彼也。况义断。文无疑。先于作有缘性量成法差别义了。此意许即在有法故。望不加言有法差别释也。此旨可知。
  问。以非实能别。何知有作有作非意许哉。答。有性与非实不相离性。是一重所立也。而泛尔有性离实义未显。泛尔非实。有义难知。既有性而非实也。岂非作有缘性哉。以之可知此量带作有缘性意许也。何况若不许此义者。别作法家。前量有作有缘性意许者。若是不顾论宗欤。将如声上无我等义准宗欤。若如前者。比量不顾论宗。岂非能别所成哉。若如后者。别作法家。何以前量名有法差别哉。可知今差别者非义准。实言陈之所带意许差别故也(委可成之。)子岛难还。负别作法义。非本作法之所痛也。
  已上就相传义粗加润色。但违三违四量有两重意许云事。虽无殊难犹可思之。论疏义断料简如上。又本院存两重意许云事相承义也。而彼记未定。可见之。
  注释中云。然言作有缘性者。但是文略。理实应言。大有缘性○是故疏文。但是料简有法自相宗及一重意许。非是料简两重意许。若约别解。假云两重 亦所不遮。固执者非。
  问。断云。以有为有法○是其差别(已上)此岂非两重意许。答。断主乘他义出自别解。据设言显立。作如此释。非言意许两重差别(文)
  松室私记四云。问。若云作有缘性之言下。意许大有性者。云作有缘性宗尚成言显。若非言显是意许者。意许中更有意许故。成两重意许。答。其论略大之字。云有法差别作有缘性时。此云作有缘性之言通同异性。故且共许之词无过云事。非谓作有缘性意许中更有作大有缘性意许。作有缘性便是作大有缘性故(云云)
  一重意许义。
  今云。
  子岛传。
  断道云。然论据立者虽存有性上意许差别。未别立量。而敌者进检立者之意许付过也。若依此者。唯前有性非实之量也。疏断据立者为成本意立意许量也。若依此者。即有有性作有缘性量也。论存略疏约实说。不尔相违。此解优也(文)
  今云。子岛御意以别作法为本。兼许本作法。其中依断道者。论犹以非实量为有法差别作法。至疏断正以作有缘性量为此过作法。实论疏义断并存二门。问。依论作释。论若以非实量为正作法者。疏断何辄用别作法。爰知别作法家专以论为证立此义也。今何会论开本作法哉。答。见论前后。以有性非实量为作法。若强会显文拄归一义者。可成巨害。不如顺违随宜。但论意犹许别量故。对单本作法有胜处。
  问。疏断盛许本作法。所为本疏云。有性言陈。有法自相。作有缘性。作非有缘性。是自相上意许差别义断云。望不加言。名有法差别。若加言已。即名法故(文)其意不越于论文。何云疏断用别作法哉。纵者俱可为本作法夺者同可别作法。答。疏上下有二趣。此言有者。有无之有(乃至)若作大有缘性。能别不成等文。许别作法之旨分明也。阐本作法传。虽会此文。不如别作法之义。义断始终并用作有缘性量。聊有疑殆者。即是法差别之一文欤。彼又此义之所许也。至然成此法。意成有法文。正归有法差别。何况以有为有法。作有缘性为法故之文。正示立量作法故。慈恩淄洲。正以别量为此作法问。二义互得论意。以何论为本作法哉。答。如即此因。即于前宗者。宗因让前(是一)有法差别作有缘性者。为意许差别出作有缘性(是二)与此相违。作非有缘性者。对前作有缘性。以作非有缘性名相违。以知作有缘性者。意许作大有缘性也。若共许作有缘性者。何有相违义(是三)如遮实等。俱决定故者。以自所违量。非实能别为例(是四)一一文言皆顺本作法。
  问。论存本作法。疏断用别作法。有何故哉。答非实能别。显离实有体义。成有性体故。为之自相量。作有缘性义。以非实言。虽幽寻知之。其义尤隐故。必立加言量。成作有缘性义之时。其能别言陈为先。能知有法下乐为作大有缘性意许也。是故以作大有缘性量。为此作法也。
  问。若尔。论主自本可用别作法。何乍置分明作法。取隐本作法哉。答。论主示合违作法故。举有性非实量为自相差别二作法也。非实是总能别也。此下有二门若成。离实有体义直诤大有体。若显作有缘性义成有法下作大有缘性别义。一能别下含二类宗。以为合违作法。疏主探此意。有法自相之时。云既以离实有性而为同品。直成有性体。释有法差别云胜论此因。既成有性。遮非实等。而作有缘性。显非实言里带作有缘性义。疏主以其作有缘性义。直为能别。详立显意许量。为有法差别作法也。故疏云。即以前因。成立前宗。言陈有性。有法自相。意许差别。为有缘性(乃至)此言有者。有无之有(等云云)是则开意许。立作有缘性量之时。避言陈能别不成也。义断以有为有法。作有缘性为法故。俱是不无之有者。释开此言有者有无之有意也。若尔论举不加言之量。影令知别作法。疏主依作有缘性之词。已开其意。断主详举作法也。论疏义断。从隐至显。渐示其作法。依此义者断云望不加言名有法差别者。论望不加言名有法差别(为言)然成此法。意成有法者。论外加言量为有法差别之义释也。周记二释中。后释为正。亦别立量者。论外亦可立作有缘性别量(为言)论不举者影略故。尔者论不举别作法云也。谁向此释。云论举作有缘性量哉。明灯抄先牒有法差别还用前门。所立比量等者。显用本作法也。次有一重问答。故前立量。虑恐未了者。论以非实量虽为作法。其义未显了(为言)次文今应成立。令义尽理。分竟显了者。立作有缘性别量。可令义究竟(为言)见上下文。论所说为非实量。别可立显了尽理量释也。
  子岛依别作法。释论作有缘性文有二意。疏记并断道初文。作有缘性者。后量能别言陈也。论举别作法(为言)断道终文者。论存本作法(云云)依此义者。论作有缘性者。意许作大有缘性也。今依道奥文立此义耳。
  意许所在大旨同前义。仍别不记之。

明本抄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