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明本抄第八

法自相下

  正所诤故。声生论师(立勤勇因欤。)第八句。因喻之法。非喻过故。汝声无常。诸无似立。正所诤故事。
  子岛私记云。问意易知。答意云。凡一切比量。举宗时必以法自相为所诤之宗。设欲成立法及有法自相差别。立敌相对所诤者是能别法自相(云云)
  问。比量诤四宗随应如声无常者。正诤能别。疏云正所诤故者。即指此法自相作法也。后三相违随宜其诤在余所。未诤法自相。故后列之。是疏问答本意也。而如今记者。一切比量皆以法自相为诤。后三相违又不异此义云事。恐违理又背文。有何深意哉。答。于后三相违。各可有二门。所谓数论诤法意许。胜论诤有法自相或意许等诤所衔着在后三宗。则是于乐为不乐为门之所留为正诤是常相也。若立量门作法。以后说分别前陈互相差别。必不相离性所立法显于能别言陈。但由法故成其法者是也。所成非成对名。众量轨则都无改异。若依此门者。必为他用有性非实等量。犹以能别自相为诤。难诤能别返则成有法意许。故非二门遂异。是上纲御意也。
  问。若尔成后三宗量所诤宗在二重欤。设云尔者。立者乐为偏留一处。别违量中全不可有二诤。以能别为所诤者声无常等也。是故犯初相违。必为他用等非此类。何彼亦。诤法自相。故疏云。因法成宗。可成四义。纂云。或诤有法。或诤于法。其成言诤言限乐为所在。全不兼二处。若又所诤是一非有二重者。后三相违量。争有诤法自相之义哉。答。若依通途之义者。诤在二重。先必成能别自相。是诸比量通相也。此上他用量实诤能别意许。非实量诤有法体义是随量形其类不定也。其成后三宗量。以法自相虽为一重所立。是方便非实诤。意许之所衔着以为实所诤。后三相违名由此而得。而子岛御意大异此义。一切比量皆以能别为诤者。决定道理非假设义。引证立理。其旨尤重。但诤亘四宗之义。是又必然也。不尔何分四相违。以上二门实返归一门。彼后三意许宗又能别言陈法而成之。其所诤实义是一。非别处非别时。以之为上纲大本志也。
  问。若尔后三相违。又法自相为正所诤。故得法自相相违名欤。若云尔者深违四相违配立。若云不然者上所成颇似无用。答。以后三相违摄九句。或云为法自相摄之。或云乍后三相违摄之。先德诤也。二义共有深旨。但粗推子岛御意。二门共兼。若舍一取一。定可有所违(此趣如别记。)其中今正所诤义。后三宗又兼摄法自相之门也。
  问。今成立旨。为遁重难通塞区分。上纲制作中其词未必有如此委曲。以何得知有众多义门云事。答。解后二相违处处之趣。皆存此意。上纲于有法差别。存别作法。其源在之。是以春稳大德云。后三相违量。又以法自相为正所诤。则引明证抄为证。自作多重问答。然则上纲依善珠。春稳依上纲。不可异求。
  问。见疏生起。答相违有四。何故初说。法自相因问。正所诤故(文)明知正所。诤义唯限法自相。余三相违无此义。故以之为故能答所问也。若余相违亦正诤法自相者。四相违皆可摄初说之类欤。对何为其初后。答。此疑一往可尔。疏意大都实尔也。先以初一违对后三。初违唯诤法自相。故最初说之。后三傍成余宗故后列之。但彼正所诤道理通一切比量故。有性非实等量此文中收。不尔何总定道理之处。指法自相宗暗云正所诤哉。但众量皆虽有正诤法自相之义。法自相量单诤之。偏为正。无为傍之义。后三违重而非单。诤法自相兼又成余宗故。又有为傍不为正之门。所谓乐为之所衔着。在余处故。其处名正所诤法自相非正所诤非实乐为故。是故初后相对此正所诤义专在法自相。是答问之本意也。然又正所诤道理之所显所至。犹亘余相违乍亘余不如法自相故。此又返答所问之由也。而常途义以总正所诤道理。偏限法自相相违。嫌后三相违故恐失疏本意。
  上纲御所存。古来以为难义。愚意探之。先后所案非一。又世间多分。上纲后三相违意许在能别处(云云)今义颇异彼等。具旨如后二相违愚钞。
  春稳私记云。问。何故法自相。为立量门正所诤之法耶。答。立量门心。一切比量必以法自相为正所诤法。立敌相对正所诤者。是能别法宗故。理门论云。但由法故成其法(云云)明灯抄云。一切比量凡举宗时必法自相。以之即为正诤之宗(云云)
  问。若法自相正所诤者。尔唯有法自相相违可无后三相违。然而法自相法差别有法自相有法差别。皆所诤故。能四相违也。何云唯法自相正所诤耶。答。有法自相有法差别。实唯诤法。但所违量不加离实之言。只言有性非实之时。能违之量不加离实之言。破有性非有性之时。诚有有法自相相违。若所违量加离实之言。立有性离实有性之时。能违之量加离实之言。破有性非离实有性之时。实唯诤法自相。故断云望不加言名有法自相。若加言已即名为法(云云。有法差别准之可知。)
  寻云。此记云。以有法自相摄法自相。名正所诤者。所违能违共加言之时事也。其自元无疑。然者乍不加言犹摄法自相云事。此记文不许欤。先成之旨颇非此记意哉。答。此记本意上下分明也。乍后三相违犹收法自相云正所诤也。但寄加言论之者。法义难见。故以加言还令知不加言中实义也。此事如常。
  从彼初说事。
  子岛记云。言从彼者。非指前比量相违相违决定。是指正所诤之言也。是灯抄意也(周记指宗及比量相违等云。从彼云云。不可依之。)
  声生论师立勤发因哉。
  疏云。此有二师。如声生论立声常宗所作性因(文)声显论立勤勇无间所发性因。上中卷处处同之。
  寻云。疏出有体一分两俱不成云。胜论师对声生。立一切声皆是无常时。二宗唯许内声有勤勇发外声非有(云云)加之唯识论云。待缘显发方有诠表(文)疏释云。待缘显者声显也。待缘发者声生也。发是生义(文)
  明灯钞(末云)四勤勇发中有其二义。一者勤勇发显。二勤勇发生。初发显义唯在声显。后发生义亦通声生(文)
  第八句事。
  今云。第八句同品有非有异品有者。是正因也。能具三相故。第二相元云定有不云遍有故。
  问。此四既不为一分喻被助。现有所阙。难为正因。答。诚似有所阙。虽不如第二句。其所阙之义不犯实过。立四三相遮表大有配立。于后二相者。合离作法可显其真伪而二八句俱合离能成。既无实失。何不为正因。
  问。设就因虽无别过相。喻中既犯一分能立不成。以勤发因成声无常等。可非正比量。答。一分能立不成。虽喻中过相。其真似古德(云云)子岛御意不为真过。故就喻又不成难。
  问。电喻既不成勤发因。喻二立中一义既阙。何非真过。答。凡真同喻须具二立。若阙随一以为正喻。故以瓶等为此量正喻。喻二义中以因同法为本。故疏上卷云。然实同品。正取因同(文)是以先寻因同法义。若具其义者可为之喻依。其喻依上若阙所立者可为过失。若具二立者喻能成无失。第八句中即瓶等是也。而若非因同法之法者。阙本义故非正喻。非正喻故约此喻强不顾过相。平备大德约同喻分正成顺成二类。其意在之欤。正成喻者。即具因同法是也。二立之中本末傍正相分。就本定正成喻毕。余顺成喻非所顾也。此等皆因三相配立。合离作法本志也。
  问。付合作法。若云诸勤勇无间所发性物皆见无常如电瓶之时。电非勤发岂因与宗能合哉。答。不见详释。但本量喻虽并举电瓶。瓶正成喻也。必可举之。电顺成喻非正成不举之有何失。故理门论云。同法者谓立声无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以诸勤勇无间所发皆见无常犹如瓶等等(文)同异喻等其类众多之时。小分为首等取自余。立敌进止随时有委曲。其例非一。可勘知之。
  问。萨婆多对大乘立量云。我所说极微无合。无方分故。如心心所。若以聚色为同喻者。能立不成(云云。二十唯识疏下卷。)是岂非一分能立不成哉。答。诚一分过也。但过相之所至举示之。未必为真。是举多过之中其一也。非重难。
  疏下文出随一能立不成。声论对佛弟子立量云。声常无质碍故如业(云云)同喻业中身语二业有质碍故。不于无碍因转。意业无碍故。因于彼转。故一分失也。又略纂于能立不成出数中。有两俱一分能立不成。及自他一分随一能立不成等过(云云)是等皆出过相之种也。非真过寻云。一分所立不成真过欤。将似过欤。若真过者。一分能立不成。例亦可尔。若似过者。既不顺成宗义。喻相实阙。所犯何非真耶。答。真似难计。且可云真过也。过相不遁故。况且一法因同法非宗同法。立者先立觉毕。以此法若举同喻中。若属异喻中。若为异喻者。可犯共不定失。若摄同喻者。当一分所立不成。而共不定为真者。全无异义。若一分所立不成。自元非过数者。立者定以此法可属同喻边。能遁其过。宗义已立。谁立者乍知此旨。不取同喻空招不定过哉爰知二过共真故。立者无别意乐而属彼此之计云事。但一分能立不成非例。彼后二相共具合离能成。此其过异彼。若为异品者。阙第三相共不定也。若为同喻者。具因同品故。可正成喻。而阙宗同品义。由何遁过。不同一分能立不成不正成喻。故所犯非重过。
  问。纂云。若但因同无所立故。亦异品故。非同喻也。然与宗同虽亦名喻。而亦非真。无能立故(文)准此释者。具宗同。喻而非真。具因同品。全非喻。若尔以宗同为本。其上可论因同义(见)今何翻之以因同为正成喻耶。答。若论能立功者。必具因同义更可兼宗同。纂意直就喻义以宗同为本。非无其理。
  本钞一分所立不成非真过(云云)可思之因喻之法不应分别事。
  由因喻之法。本用共许。其词若共许者。更不得征诘。故云因喻之法不应分别故总建立。重心云。今许不许者。约言论之。立敌证者。前自本以来。所相许之言义也。其共许言中更分种类。名为分别。若如此征诘者。难有正比量。内外大小等诸宗。所立委细义门互有违背。于一言其下义一向共同甚难有故。唯取总法方得建立。是因明大纲也。但广百论。分别是无常故因。甚难会通。纂要引彼说。述亦不应分别。古来诸德料简非一。然而子岛纂记云。先德云为令学者研心假说着过也(云云)所指先德者。三松东南本院等欤。又楞严注释载此说。近代多分说(云云)仍不分别为实义。因明轨则故。广百论且为生学者研心征生灭隐显也。
  问。会广百论恐甚似疏。由是注释难云。广百论是护法释之玄奘译之。应无豪误。云何纂师言不应分别乎(云云)虽他门先德能兼信惠。难势指掌谁能遁之。就中见彼论文。先分别其因毕重责云。若言因义不应分别但就总说此亦不然(云云)别既不成总依何立(文)若言因义等者。依因明法救前难。即理门论等所说。本疏所述因喻之法不应分别之道理也。此亦不然下重征之。别既不成总依何立。既其至极难也。重案其意。论主窃会因明法。其上令开妙理也。所谓立破之制。依总建立因喻者。总别俱共许因喻。不得谬征。今约无常。生灭隐显条然差别。别义既不成。由何建立总法。难破文窃有遮表能会因明法。更显今难旨。贤劫一佛自开玄旨。争会此说辄设异端乎。答。此难甚重。诚可劬劳。但纂要广述不分别义毕。引广百论为难。答云亦不应分别义毕。引广百论为难。答云亦不应分别。但诤觉惠是思非思(文)明知纂家是无常故因。亦不应分别(文)依纂思论。论主有深意所谓恐未学雷同谓都不分别。于引义成不成。示比量种类。若约此义豫不生研心者。设不善因明者。巧致此分别者。忽难设会释。论主遥顾末学。欲令研其惠。唯识释论假叙别义。多可此类。纂主悟其通塞。乍见分明论文。不恐违失。传灯明训弥推禀承矣。
  子岛九句义私记云。数论不许生灭无常。佛弟子不许隐显无常。既别不成。总亦不成。故约一相分别也。其实又不可分别也(文观理私记亦有此意。又有九句义私记同之。)
  寻云。唯识枢要征清辨比量幻喻。分别似事常事。如何可会。答。肝心云。有说枢要假说难。理实不尔文明灯抄云。彼二征意且设征难。审定同喻。显第二相。非谓分别令喻有过文分量决云。依简别恶同喻之上。空不空义调然显然。非是分别空不空义(文)上纲御意。会释既及三义随意可用。但肝心似实义。深辨比量过。本疏仅出二。枢要义灯次第增。其中疏二失根本过失也。自余恐征诘之余粗示异路欤。平备记云。仲臣寺善珠答。假说之言一往尔云。由此五大寺学生以为好义(云云)然者肝心所载。当于秋篠御本意欤。
  放德异说。
  一云。比量因喻必不分别。广百论假设分别也(具如上)
  三松。东南。本院。子岛。楞严寺。
  二云。约喻体见量不分别之。若喻体阙量分别付过。即如清辨比量同喻幻分别似事实事付所立不成能立不成失也(清辨比量平备记意。)
  延历三年维摩会。平备大德于大众中虽述此释。是无常故因事未释之。可寻余处释。
  三云。别义成因不分别。别义不成因可分别。
  道诠破乘章。明诠。善海。后贞。愿晓实敏。实基。
  已上诸德山阶讲时。举立此义。因明要义抄载之。
  玄睿律师(三论大义抄。)清水(诸乘章私记。)同之。
  会纂要亦不应分别文异说。
  道诠云。现在无为所不摄因。不分别识变非识变。是无常故因。亦不应分别识变无常非识变无常(为言)
  实敏僧都云。不应分别者。指文轨师意也。
  明诠云。有二释。一云分别是无常故因。一云不分别此因。论师沼师各举一义。
  清水云。论存委曲。纂主论外案本意也。但不非论师(云云。此释与明诠传同异可思之。)
  春稳云。论意付无常故之因。别既不成总依何立。故分别因可付过也。纂意约所立之法。但诤觉惠是思非思。不诤生灭隐显无常之义。故不分别也。论意亦存但诤觉惠是思非思之义。且述别既不成总依何立之义也。纂意亦存别既不成总依何立之义。而且举但诤觉惠是思非思之意。各举一边何有相违。四云约因明师有新师有古师。陈那以前古师分别因。新师不分别。于古师意因有二种。总别俱成因不分别。若总成别不成因亦可分别。广百论分别是无常故因勘过护法菩萨准古师分别因也。
  (松室纂要略抄意也。)
  玄应师。释胜义七十论若说积他。若不积他。征。有二释。初释云。陈那以前古师。于量分别付过。陈那不尔。唯依总法(云云。取意。)松室御传同此意欤。
  五云。于非理量以过类为真过。是无常故因似因故分别付过。声无常量等所作因正故。虽分别因付过。过类而非真也。
  玄应释胜义七十征。第二释云。此是世亲于他似比设过类难显彼非真。故理门云。若于非理立比量中。如是施设不名过类。故世亲言亦成能破正文。准此释此义出来也。
  以上五义之中。以子岛传为本如上成毕。其外松室一义似可信。抑春稳义大都虽可尔实义未分明欤。可思之。
  欲令学者知因决定非喻过故事。
  寻云。见纂要上下。相违因必喻能立不遣等过也。何今云非喻过故耶。
  本云。四相违因必带能立不遣等故。勘相违因之时喻过随显。是故有相违因之量。必二喻过出来。须言有因喻过。然此中出因过之处故。因阙后二相。喻不遣能立。属因属喻。其相异故。欲显属因阙后二相边非喻过。故云非喻过故也。不尔设解似因处。如何云非喻过哉。
  汝声无常应非是声无常事。
  问。宗四不成不相并过也。故疏中卷云。二一相违故。有无异故(文)而声论能违量四。何并付两俱随一所依三不成过耶。答。明灯钞会此·四皆别文云。今疏主意。据少犯一过之义释陈那旨。故云此四皆别等。若约多犯随应之义(云云)非陈那意无合余过之义。今依此意者。若依过相胜勘之所依不成过可为本欤。无常灭义无体也所作生义有体也。生灭有无既以不同。所作有因所依有法既无。为所依不成易知。如两俱不成者其相颇显。若依少犯一过门。求决定过者。以所依不成为过可足。若又随应求众多过失者。两俱不成等又非无设无常灭虽无体。所作因既不遍。何不名两俱不成。设彼许依亦犯随一不成。是其多犯随应义也(已上道诠意。
  问。勘过依实。若可有稍过者可勘少分。若可犯众多者。亦可众多。随比量形其相自定。而何分二门。多犯随应之时进止似不定乎。答。凡少犯一过多犯随应二门。出略纂说。彼由来者。足目陈那天主示比量过相多少不同。会之开今二门。明灯抄等准彼解四不成并不。其会难意。敌者勘量过意乐不同也。若依实指过。就显示数之时。所犯过未必众多。其过相无滥易知。是少犯一过门也。若又敌者故为显他非。强求众多过相之时。所付过失各义相颇有所阙。敌者不顾之开为彼此之过。一分相当以名其过。是其多犯随应义也。
  略纂本起。诸师配立过相多小不同之所由。出少犯多犯二门。今天主等尽理名数中。犹敌者付失意乐不定义势似彼。故先德以为会释由欤。略纂如下记。
  子岛云。约两俱不成有多种。有有法两俱不成其一种。又有无有法之两俱不成。故并无过也(云云)
  今云。上纲御意两俱不成有种类。谓有法体或有或无。初类易知。与所依不成全不滥。就后类因不成有法者。是两俱不成也。因所依有法有法阙。所依不成也。两俱不成能成所成也。所依不成能依所依也。两俱不成因处直有不成因。所依不成因与所依相向以有法名因所依。似差别二物。且拟六种释者。两俱不成依持业门招过。所依不成依依主门招过。彼此旁异不可相滥(为言)
  问。两俱不成无有法之类有之云事。若有明证哉。答。子岛记引纂要云。明前所立两俱不成。亦有所依不成等故两俱不成不必有(文)法唯有是其证文也。
  少犯一过多犯随应事。
  略纂一云○第四破略有二种。初过破。后量破初过破者。于所破中略有三种。一云对商羯罗三十三过。二云对陈那二十九过。三云对足目仙二十七过。少犯一过多犯随应于中句数委如义决(文)
  寻云。立过相数有多少者。诠主意乐不同也。先人未立。其过轻故。不立为过相。后师加之。虽轻犹有其可为过之由故也。而略纂会之。少犯一过多犯随应(文)意趣如何。答。先后所说少多不同。开合差别也。合者以彼过收此过。所立过其相显也。定可立之所。不立之过其相隐。未必可立之。以隐从显合立一名。虽义不违说既略。后人寻之。义稍异须开故为别数。更立余名。此开合意趣即少犯一过多犯随应也。少犯一过者。就相显过重立一名略余类。词虽略义犹非无。即少犯一过之中含之故也。后师开为多种立各各名之时。先外所加之过相既隐义又难备。强开之欲生惠解所以分二种时。各稍有所阙。互为他所夺之故也。多犯随应者是也。随应者一分应也。返显有不应。少犯一过亦应义应相配立故。虽有随应义今。合中一过分为二三所得随胜名随应。非决定至极(为言)
  因第一第二相事。
  问。同品定有性者。以喻依云同品欤。将以喻体名同品欤。若指喻体者。凡三支中取同喻者。先举喻依也。其喻依上具二义。以一义为因。以一义为宗。必具二立能成宗义。其中瓶等有法具无常等义之体。引为喻依其喻依上所作等因义定有哉。寻之时。若定有者为具同品定有性义。若全无者第二相即阙。若尔云同品定有性者。具宗同品义之喻依。此义定有云也。何以喻体名同品云哉。况喻体者就声无常量。瓶上无常义也。若所作因于彼无常上有故。名定有性者。深背道理。无常灭义是无法也。所作生义是有体也。岂有因以无为所依耶。若指喻依者。纂要云。依无常上名同品定有性(文)答。此事难知。若依常相者似可指喻依。若依纂要者。详取喻体。今以纂为定量。可云宗同品处因义定有名第二相。凡实云同品者。宗同品及因同品也。瓶等虽喻依非正喻。依实指名时。同品者定可宗同品义。所谓瓶上无常。声无常宗均等义品故也。定有性者能立因定宗同品处有义也。因是宗之所随。宗又因所具也。宗因随逐以为同品定有性。举喻依寻因有无者。返是法体上宗因品处因定有云义也。纂要解释往复尽理。暗设异端诚可似童竖之戏。但所作无常有无异故。有难依无者。纂问难也。彼文答云。定有性者。定曾有性观果知果。非当有性(文)意云无常处有所作义者。从因生物必归灭义也。已灭后虽无所作义。此法先所作故。先后相随名定有义。非已灭都无时当有。
  问。同品定有者非法体上有。法体所具义上有者。例又遍是宗法性义。不直转有法上。体上宗义处遍有欤。若尔。所作因。岂以声无常为所依哉。彼既不尔。此何尔。答。此又纂问也。即问云。何故宗上无常。非因所依。同品无常。即为因依(文)意云。所作因虽遍声有不。不遍无常能别。故以无常义不为所作因依。初相意如此。而何至第二相所作因瓶上无常有故名定性哉(为言)此则今例难意也。文答云。宗中敌不许能别非因依同品两俱成故得为因依(文)意云。声上无常。立许敌不许。若初相者。宗上有为义。初相可非立敌共许义。而共比量因。必立敌前论遍义。爰知共许有法上彼因转义也。非对能别宗论遍不遍义。而第二相二立俱共许义也。所作因无常宗处定有云事。诸而不诤。不同初相(为言)
  问。纂要解释大都可知。但初二相安立。上下虽殊。大以相似。所谓法体是有义故。声瓶同具所作无常二义。若依体义门者同可名有法。其体上二义中。一义为能立是因也。一义为所立即宗也。瓶上无常虽非今所成所立品类。又名宗。如是义相声与瓶大有相似。而瓶等从因缘生故遂至灭。瓶无常即有所作义故也。顺益建立等因义能显。无常道理。例此于声有法以已显了边显未显了边。然者三支中因在中间。向上向下。其上下法体及义等无异。其中初相遍有法体云事显而易知。第二相尤以瓶可为依。于彼上转可为定有相。二相差互理难信。答。今难势不可不许。因向上下大旨虽尔。正名同品定有者。显宗因相随。遍是宗法者显体义相依。立名自本不同。不可一准。以体义相依。为初相。所以者声体上有所作义。以其义推宗也。所作义若离声者。何以所作知声上余义哉。重意云。生者必灭。故有所作义之物虽必可无常。今声上设若无所作义者。其无常义又不可知于声有。是故有法上遍有所作。为故推知有法上又可有无常义也。以体义为初相则此意也。而第二相异之。于余法寻宗因随不随。因处必其宗随故。以彼为喻决定声上宗因。欲引敌者了宗智。其喻法以宗因相随为能立功。彼又体上虽具二义。其体义相望门不为正能立义体具义中。随不随有无。是正引了宗智之所由也。仍第二相显宗因相随。立初二相之趣其源稍异。
  问。设望能别无常。虽所作因无依彼义。若以无常为有法者。因所作义又可有以无常为所依之义耶。因是有法上义故。若许尔者。疏何于声论汝声无常量。付两俱不成(乃至)云生灭异故耶。若不许者。何纂要解同品定有性。云因所作以瓶无常为依耶。答。设有法虽有无常言。所作因不可依彼。疏云生灭异故者。其必然也。但所作因同喻无常处有者。自元不同宗相。是故宗因相望体义相依故。以无不为有所依。喻中宗因相随故。有又不离无也。今随逐不离义也。其中瓶无常随所作等。犹可有依义。所作不离无常。只是随逐义也。纂要虽云因依。其依义即王又依臣之类也。依而非所依。不同因依有法。彼所依异泛尔依。义依体故也。亲疏轻重其义遥异。思而可知。
  诸无似立此过相故事。
  子岛记云○此所作能违量。亦专非过。所以者何。诸似立中无此过相。法自相相违必不改本因。而因既改。何云法自相失耶。周记云。诸无似立者。此言倒也。应云诸似立无也(云云)
  问。明灯抄云。依理门论。或是所立一分义故。此即宗中一分有法以为因故。立敌不许。是故还成两俱不成。设难量云。烟能有火以是烟故。犹如余烟(乃至)今观此量。皆以宗中一分有法为因喻也。准理门旨。如此皆是两俱不成过摄。何故今云诸无似立此过相故。岂是深穷。此义应思(云云)今如此文。案疏意。云诸无似立此过相故者。无以同法为宗因喻。立量而此烟能有火以是烟故犹如余烟之量。以一法为宗因喻也。何云诸似立中无此过相耶。答。更可思。且有二释。一言诸无似立等者。如周记说。无约法自相改因作法(为言)故不可依抄义。二今疏意。非谓诸似立无以一法为宗因喻之作法。然如是似立不成真能破故。云诸无似立等。不妨此量有两俱不成矣(为言)
  今云。解抄二释中初释易知。后释者。任灯钞难许疏趣。而会抄难云。真能破中虽无以一法为宗因喻之例。似破之中犹可有犯此过之量。所谓烟能有火量。两俱不成之类。故后释虽会钞难。犹用灯钞料简疏之趣义也。
  寻云。此失法自相欤法差别欤。答子过。法自相也。
  问疏下文云。不可说为法差别过(文)明知声论谓法差别作此能违也。依之明诠道诠等先德。皆法差别(云云)答子岛释云。共重遮之言也。意云非唯不可为法自相失。亦不可为法差别及相违决定(为言)春稳智证意同之。
  明诠。道诠。观理。空睛。仲算。并子岛。同学记等。法差别义也。明诠会智周记。可见之。

明本抄第八(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