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论第一卷同学钞第十目次

  三类境下
  种通情本
  影像非异熟
  互用缘虽称境相
  无漏从质即是无记
  熏成种子
  有漏第八缘无漏定通果色相分
  第八相应心所仗定果本质欤
  或系虽同
  八本余末
  缘十八界见分各别欤
  二禅以上起眼耳身三识缘上色等相分欤
  必变上器
  变本形类二方
  下界第八缘鱼米等相分
  五识以第六所变为质欤
  生心应虑二方
  总标残
  据第七识
  似彼妄情
  变似我法
  唯此论释

论第一卷同学钞第十

  三种类境下

种通情本

  问。付三类境废立。且为带质境。有种通情本义。将如何耶。答。可有二意也。若有此义者。第七识。缘第八见分。所变相分。是为带质境本。彼相分既别种所生。何通情本耶。若强有此义者。同时从情本种子生欤。若尔不背未见多种生一牙故之理耶。若前后念者。与见同种时。何异独影境。与质同种时。可有一种生虑非虑过耶。依之今灯并余处演秘中。第七相分别。种所生(云云)若依之如此者。云性境不随心。述独影唯从见。皆于种子。定随不随。判带质通情本。宁不明种子通情本之义耶。是以义灯。云种亦不定。或质同种。或见同种。枢要判亦得说言从本质种生。亦得说言从见分种生。义不定故。二边不明。如何。
  答。带质境种通情本者。有无二义。先代未决。于有此义云传。亦有别义。或以各别相分。云种通情本。或云以一个相分。实通情本。或以义通情本云。学者聊简。犹如云霞。今且可存申以义通情本之意也。第七相分。既实别种。何有实通情本之义耶。若实论此义者。如一边疑难。可有多相违也。故准性通情本。亦可论种子情本。现行相分。既从见质。名有覆无覆。于百法中。或从见分。第七识摄。或从本质。第八识摄也。故义灯中。破离见质别法同分摄云义。故不可说离见质判定随一故。非法同分。此释为正。故判第七相。离见质。法同分收。此非正说(云云)现行相分。既随应摄见质故。能生种子。亦从见种。从质种属之。所生现行。名从见种生。从质种生也。此即性通情本。相分所熏种子故。种子亦通情本。第七缘第八。所变相分。熏自种子并本质种。以今此相分自种。从能熏现行。名二性种。彼种子所生相分。是为杂引生体。为带质境本也。故余处演秘中。释第七相分杂引生义。总有二释。第一释是正义也。彼文云。第七现相。随于见质。通于二性。此相熏种。种随现相。亦名二性。后相依此二性种性。名杂引生(云云)以此义边。虽名种通情本。实别种故。无处处相违也。故见灯文。或云相质种别理亦应好。或判如因七缘八。性同不同。通情本故。界同。种不同。别种所生相分云事。此等文明镜也。但至枢要。义灯文者。即以义云通情本。专依彼文。故枢要云。亦得说言从本质种生。亦得说言从见分种生。义不定故(云云)二处置亦言。云义不定故。无诤以义通情本见。若尔义灯或质同种或见同种者。意同枢要。或复别种者。显实理云别种所生也。
  三卷私记中卷云。古明德中。有传训。义云。与见同种。与质同种生也。意云。七心中影离见及质。而无别体。而有体。此相分随能缘七。为有覆性。随本质八。为无覆性。是故说一相分。云通情本带质。此性通情本义。即此性通情本之相分所熏种。随现行相分。亦名有覆性种子。亦名无覆性种子。有覆义边。与见同种。无覆性边。与本质同种。即以义说二性种子。此二性种之所生故。说现相分云质同种生与见同种所生。是故云种通情本也。问。若尔直可云或同或异。何故灯文。更云或复别种耶。既云别种。准此说意可云无种通情本义耶。答彼文意云。显离质与见别有影像种故。云或复别种也。今以义说此一体种。名二性种。故说有种通情本义也(云云)

影像非异熟

  问。第七识缘第八见分。所变相分。从本质可名异熟耶。答。不名也。付之既从本质名无覆。何亦不云异熟耶。况若从本质。名无记者四无记中。何摄之耶。不可云威仪工巧。非缘发威仪工巧之心故不可云变化无记。非通果故。若非异熟无记者。何云无覆无记耶。依之唐土人师。以相分从本质名异熟(云云)何况依扑扬余处解释者。设虽不名无覆。尤可云异熟。判异熟义宽无记乃局故如何。
  答。义灯释此事。无覆是性类影。本俱无覆。异熟据酬业影像非异熟(云云)此释意者。有覆无覆性类。其义宽故。通非第八之余法故。第七相分。名无覆也。真异熟义。唯限第八。全不通余法。故彼相分。非异熟也。灯次文云性类是宽。本影俱无覆。异熟性局。唯本不通影。即此意也。但至演秘释者。异熟生义宽。依异熟识之法。亦名异熟。故虽无漏种子。判依异熟故。名异熟种也。无记义者。唯限有漏不通无漏。故论云虽名异熟而非无记。述虽依苻此识而非性摄灯秘所论。是别事也。不可相违次四无记中。可摄异熟无记也。大乘意。异熟生义广故。灯所嫌异熟者。真异熟也。故云异熟据酬业也。圆弘师释不可用之。
  一义云。性类是宽等释。其意如前成。但至秘释者。真异熟法。因善恶。果无记也。因通二性。故因既广。因果合论之。通三性不酬善恶因。无记法其义不似之。水火异也。无失。

互用缘虽称境相

  问。诸根互用位。五识所取他境。为独影境。将如何。两方。若独影境者。五识所缘五尘定性境。既无简自他尘。何以他尘相分。为独影境耶。依之见灯文。互用缘虽称境相(云云)若唯从见相分者。何称境自相耶。若依之尔者。见大师余处解释。所取他境皆是假境(云云)两方如何。
  答。互用位所取他境。虽异义往往。且存申独影义者。未互用位。无始以来。眼识相分。无声等种子。至互用位。眼识始缘声等时。唯从见相分。更非别种所生。无体相分故。无熏种子生后现义。故判所取他境皆是假境也。但至灯文。者。见一具文。互用缘虽称境相。既通多法。即随应。未互用但缘于自尘故。说五缘于性境(云云)虽称境相者。是自尘相也。既通多法者。通举自他尘也。意云。互用位缘自尘。虽称境自相。广缘他尘故。缘自尘边是性境也。取他境边独影也。随其所应。摄三类境故。云既通多法即随应也。不同未互用位限自尘故。唯性境如此得意。无处处相违可答申也(此义法务权僧正御房义。香云房等用之。)
  此义意云。眼识处无声等境本有种。亦不可有新种。故互用位眼识。缘声等时相分。唯从见分生。或从本质生。无实体也。

无漏从质即是无记

  问。因位平等性智。缘第八识时相分。从本质可名无记耶。答。若依大师本释。第二句也。故无从本质名无记义也。若依淄洲助释。名带质境。依此释者。从质名无记也。问。且付助释意不明。无漏心缘有漏法。所变相分。是具四随心。见分同种生法也。是以论中。无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俱善无漏(云云)况大师释无漏以缘有漏名独影境义灯判以此相分摄法同分耶。
  答。任常途理。依本义意。是独影境也。其旨如难。但灯助释云。如第七缘八。无漏相分。从见是善无漏。从质即是无记(云云)此释意者。且无漏相分。似本质无记故。假名无记。为带质通情本意也。况依智周记意。助释意。有漏无漏第七。缘有漏第八。合说云带质通情本也。非但无漏缘有漏相分。为第三句也。而灯或本云。有漏从质即是无记(云云)此本颇顺周记意欤。

今图随应不同云

  枢要意随应有二(一显三境中唯一二合三合等义也。二重释前三类撞性种等随不随义也。)
  义灯意随应有四(一随不随。二同不同。异熟非异熟非。四四句分别。或先德云。随不随外。无同不同也。四句分别者。即枢要二合三合等义也。)

三类境随应有二

  唯一者(各别三境也)
  二合者。合有六种(于三类境三种也。准灯要意者。三种各有二类。故六种也。)
  一性境独影(第八缘自地散境。心王所缘性境。心所所缘独影。)
  二性境带质(五识缘五尘境。有本质故。带质也。)
  三独影带质(意识缘过未五蕴)
  已上枢要意也。
  四性境独影(五俱意识。缘兔角等。灯四句中。第一句也。)
  五性境带质(五俱意识缘第八等。灯第二句也。)
  六独影带质(意识缘第八相应五数也灯中正虽不出之。准释之气色。可有此句也。)
  以上灯意也。

三合者合有二种

  一(第八识缘定果色。心王所缘性境。心所所缘独影。亦有带质义。定果色为质故。枢要意也。)
  二(五俱意识。顿缘十八界。五同缘性境。缘七心界带质。缘不相应等独影也。灯意也。)
  性种等随应多句。此有三门。
  一者同不同义(枢要三句。灯一句。)
  一性同种系不同(依身在下地人。缘所得天眼耳根也。)
  二系同性种不同(三性五识缘自界五尘也。)
  三种同系不同(俱约聚论之。一法而无。第八聚心所所缘与见同种。心王所缘。界系不同。如缘定果色时也。)
  四性同不同界同种不同(谓第七缘第八时相分。通情本故。云性同不同。同界同别种也。故云界同种不同也。)
  二者随不随义(灯出六句)
  一性界随心种不随(第八识缘他地境。周记意或上界第八缘定果色。增明记。)
  二性种随心界不随(约聚论之。第八识聚。缘定果色时。心所所变假故。种不随心心王所缘实故。心下系。境上系也。)
  三界种随心性不随(第八识聚。缘当地境。心所所缘。界种随心。心王所缘。性不随。周记云。五识者。误也。可云第八识也。)
  或善第六识。缘空花时。与第六同界同种故。界种随心也。能缘善性。所缘无记故。性不随(增明记意)
  疑云。空花相分。见同种也。何云性不随心耶。
  四三俱随(是独影境也。)
  五俱不随也(是性境也。)
  六性随种界俱不随(谓第八识。缘天眼耳根时。第八恒无记故。所缘无记。随能缘无记故。云性境也。)
  三者异熟非异熟义。
  灯云。又七缘八。以相从质。是无覆不得从八是异熟。故云随应(云云)
  ○七性同不同界同种不(注同上)
  八相从质是无覆不从异熟(第七缘第八时相分也。)

熏成种子

  问。第六识。缘过未五蕴之时。所变相分。可熏本质种子耶。进云。枢要释此事。熏本质种见付之过去未来。其相非有。同龟毛等。何熏种子耶。若熏种子。其体非无。岂不违过去未来。非现非常。如空花等。非实有性之文耶。况有漏善心之忏悔无始罪障。明了心前。缘前际惑业。妙观察智缘。未来佛果。现量智之中。缘圆镜成事。若尔为除惑业。还熏惑业种子。依知未来。岂熏圆镜成事种子耶。
  答。枢要云如第六识缘过未五蕴。得是独影。亦得说是带质之境。熏成种子。生本质故。虽明种子熏习义。其意幽玄也。依之人师先德。多设劬劳。各虽有深意。未得肝底。仍且依从方一义。成申枢要意者。缘过去种子。缘未来不熏种也。其所以者。过去法者。已起现行。普有故已灭之时。虽无体将灭之时。施引起似己相分。之作用故。现在心前。所现相分。先引置种子生。与能缘心。别种所生也。彼相分。既依质力生。可生实法。必有引起似己相分之力。故论中解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詑(云云)若尔所现相分。依质力生。此相分熏种子之时。亦熏本质种子也。若不许此义者。业感意识。不可新古合生。同时无二个意识。余识不缘之。争熏种子耶。故知。后念意识。缘前念异熟无记意识。可熏新种云事。未来体用未起。何有引起似己相分之力耶。依之余处义灯。问。若尔名言习及缘过境。熏成种时。岂有质耶。答如名言熏及缘过境以现曾有彼境可生。即熏成种。空花非有。虽缘不能别熏成种。极微亦尔。元无彼质故。不别熏。问答之中既举过去。不出未来。知。未来法单独影境。不别熏种子云事。加之枢要如第六意识缘曾实境。熏成实种。后生实现(云云)随又扑扬大师。释今此枢要文。约曾有质说(云云)师资解释。明缘未来。不熏种子见。但至忏悔难者。设忏悔心前虽熏前际惑业种子。即损伏故。有何过耶。或忏悔心者。是善心也。善心之前所现相分。既善性也。何熏不善惑业种子耶。若善现行。熏不善种者。无漏心前。现前际贪等烦恼相之时。岂无漏现行。熏有漏种子耶。准勿无漏种生有漏故。许应诸佛有漏复生善等。应为不善等种之文善恶漏无漏。相例可尔。故知。缘过去熏种子者。论相顺过去五蕴。何以障治相违法。强疑之耶。后义愚案也。可寻之。
  寻云。此义不叶枢要。既明二合句。标缘过未五蕴。何以未来五蕴。为单句独影耶。次熏成种子。生本质故者。未见熏过去本质种子。但今相分所熏种子为后念可成本质见。爰知。无过去质故。云独影境为后成质之故。名带质境。为二合句云事。若如前义者。仍亦云独影耶。
  答。枢要文言。颇虽不审依道理可得文意。故未来五蕴唯独影境一边许也。合过去为二合句耳。次生入者。此即成可熏本质种子这道理。此相分有体。所引起本质。故别种所生。有熏种子之力。若不熏曾有质种者。何亦可生未来质耶。且缘非色四蕴。熏种子之时。若限相分自种者。既是非虑种子。定可生非虑现前。岂不生缘虑心法耶。故知。无现有质故虽名独影。熏质种故。亦名带质云事。此事深细尚可案之。别纸在之。
  今云。缘过去熏种子。缘未来不熏之事。可准小乘等无间缘过去取果之义也。故彼文云。能为彼种名为取果(云云)

有漏第八缘无漏定通果色相分

  问。有漏第八识。缘无漏定通果色之时相分。为独影境。将如何。若独影境者。有漏第八识。必缘实法。所变定可有实用。何云独影境耶。若依之如此者。凡性境者。任境自相缘变之也。而本质无漏。相分不似彼。非境自性相。既无由质力之义。岂不相分。独生耶。尤可云独影境。况六七二识漏无漏缘并无为缘。质与影不相似故。无为质能起内所虑诧之义。悉独影境也。例是可尔。依之有人立量云。有漏第八识缘无漏定通果色相分有法。应独影境法无漏缘相分故因。如余识缘无漏缘相分喻(或因云。质影漏无漏异故。同喻如余识漏无漏缘。)
  答。第八识。诸识根本。变作境界。根本识也。设由定通引力。虽诧无漏色。彼色为质。自变实用相分。不诧本质之时。始变出境界。既有实用。准知虽诧本质。所变必有实用。因缘变实境也。第八所缘。既异诸识境界。岂为相例耶。故虽异质。既所变出境界有实用。自是性境。是以见枢要文。或云如第八识。缘自地散境。心王所缘。是初性境。心所所缘。是独影境。或述如因第八缘定果色。心所所缘。唯是独影。心王所缘。是实性境(心王所缘亦为带质故。不置唯言也。)若尔设散境。设定果。第八所缘。必是性境也。比量既乖此理。何正因耶。无漏缘相分故之因。可有随一不成失也。立者不许无漏缘相分。必可独影之理故。况无漏心缘无漏。尚是无漏缘也。岂以无漏心所缘为异品。不付不定过耶。有相违决定失作法云。有漏第八识缘无漏定果色相分应非独影境宗。根本识所变故因如余色等境喻。若敌者不许本识所识故之因者。忘大乘实理。岂可然耶。大乘师必可许根本识所变。因缘变实境故也。
  (保安元年维会番论义莲寻问之)

第八相应心所仗定果本质欤

  问。第八识缘定通所变色之时。相应心所。可杖本质耶。答不杖也。两方。若杖者。见枢要文。第八识缘定果色之时。心所所缘。唯独影境。心王所缘。性境带质(云云)若心所杖本质者。岂不言带质耶。若不杖者。心所相分。既相似本质。不诧彼耶若心王杖彼。心所不诧者。岂不背勿见分境不同质故之文耶。况正体智缘真如时。既心心所俱证实境。若缘定果实色时。心所岂不诧彼耶。
  答。第八一聚。共是根本。若同变实境者。可有多过故也。心王势力殊胜。必变实境。心所无始以来。依心王力。自变境界。更不诧本质。故设虽缘定果色。不待质力也。大圆镜智后得智。缘无为之时。亦以同之。但正体智。心心所俱证实境真如之外。更无别物。故心所亦亲证真理。余智并有漏心。本质之外。非无境故。不诧质变之也。勿见分境不同质故之文。显见分境同。非必有其本质也。岂一切境。必有本质耶。如佛果见分缘自。无本质之同一也。
  问。因位第八识。缘无漏定果色之时。心王相分。三类境中何耶。
  (延久五年。三藏会竖义者定觉。立三类境。义作者隆禅拟讲。)
  一义云。谓质影不相似之时。相分独影境事者。是有分别心前事也。第八识。唯无分别故。设虽缘无漏之时。犹相分由质力生故。非独影境也。能缘心既无分别。其相分岂由能缘力生耶。故以余识漏无漏缘等。不可难之欤。
  疏三本云。然第八识。一唯缘有漏。不缘无漏。如种子故。虽缘无漏。遂不相似。体仍有漏。非如有漏形状相似(云云)
  秋篠三类境义私记云○问。若尔第八缘定果及他扶尘。已有外质王所可同。答。无始法尔。唯缘自变。由第八力。虽缘定果。无自力故。五数所缘。尚是业果。缘他扶尘。疏及枢要。以他为质。亦不为质。有二说也。虽他为彼质而犹无实用也。极劣无记。于一心中。不能变假实二境故。问。若尔佛果五数云何。答。疏七云。佛果五数虽缘去来等。亦诧心王所变为质。自无力故。与因相似(云云)以义准之。义缘现在。应有余境。智相应二十一心所。极明净故。疏三末云。镜智通十八界法有为无为。既圆镜智。正体。后得智。是心所境。通独影(云云)

或系虽同

  问。有漏第八识。缘无漏定通所变境之时。心所所变相分。业果定果中何耶。灯云。随能缘心所业果也(云云)付之一聚王所。同被引定通。所变相分。既不任业力。准与余常时。境不同故道理。定可定果色如何。
  答。第八识缘定果色时。五数相分。不由本质力起。只假心王力。变自相分缘之。已不依通力故。云业果相分也。彼无为缘相分。名独影。虽有疏所缘缘无为。相分不假无为之力。唯依能缘力。相分起故。独由心力。此相分生故。立独影名也。是又可尔。五数心所。虽以定通果。为疏所缘缘。而不名本质。唯名独影境也。自他身相望。不成本质事。即由此义也。依之可谓疏所缘缘。广本质狭欤已上菩提陀。
  问。眼等五识缘自界五尘时相分。为有系不随义。将如何。两方。若随者。枢要中。或系虽同性种不同。如五识缘自界五尘(云云)既云系同。知可无系不随义。若依之尔者。既是性境何无系不随义耶。依之灯中。举五识所缘。下结如此相分有四不随。如何。
  答。五识缘五尘是性境也。尤可有系不随义。是以见义灯文。于中虽有与能缘心同界同性。是境自性。不由能缘心力。是此性界地等。名性境不随心(云云)设虽同界同性。各守自性不随能缘。故具性界地等不随也。但至枢要者。释性种等随应句总有四义。或于三类境二合三合等解之。或于随不随义释之。或约同不同述之。或约异熟非异熟义判之。而枢要出二合等义同不同义灯具明四义。若尔同不同者既异随不随。只以与能缘心同界云。或系虽同以三性等异云性种不同也。且如五识通三性五尘唯无记是性不同也。不同之物亦虽有不随义所望各异。不可相违。
  贞松房先德云。枢要以同不同。义灯为随不随。二文异者甚可笑(云云)其意可案之。未知幽旨之间致此会释耳。
  或人云。枢要上文云。如实五尘唯无记性。不随能缘五识通三性故。亦不随心同于一系(云云)故知下文述别义也(云云)此义可笑可笑。不辨枢要首尾也。先枢要释性境有三节。不定随心三性不定者。性不定也。出三性五识缘无记五尘也。亦不随心同于一系者。系不同也。出第八识缘三界种子等也。亦不随心一种所生者。种不同也。举相见别种义也。义不同不出五识所缘者。虽有系不随义同界故也。若尔其旨同下文。何取为灯耶。

八本余末

  问。下界第八识。缘天眼耳根时相分。可有性不随心义耶。进云。灯中无此义(云云)付之五八所缘。同定性境。岂不具性种等。不随耶。况无记五识。缘五尘境。能缘所缘。虽同无记性。既具性不随义。例第八识。能缘所缘。共虽无记。何阙性不随义耶。依之或先德难灯释。立量云。第八识所缘天眼耳根无记性应性不随。性种系三中。随一摄故。如系种二所缘。(云云)若比量无过者。何可成义灯解释耶。
  答。第八心王。缘三种境。必具三不随。或不必具者。南北两寺诤也。今旦依北寺传者。不必具三不随。今义灯问答。是其诚证也。故见灯文。且如第八缘天眼耳。性随种界俱不随(云云)次文举无记六识缘五尘境。虽致问难。答之。八本余末。又五六识体通三性。八识因位。唯无记故(云云)能缘第八。本。所缘天眼耳末。末从本故。其性无记性。随能缘心。至五六识例难者。五六识虽有时。无记。或时善恶。三性改转。非恒无记。所缘五尘。因位间恒无记也。爰知。五尘无记。自守自性。不随能缘云事。第八恒无记。天眼耳根无记性。岂不随第八耶。八本余末者。释道理。又五六识等者。次遮例难也。次至比量者。南寺平备。虽立此量。先德未勘其过。末学短才。辄难付过相。然而试会之者。先因明门习。可定立敌。若以小乘。为立者者。彼不许第八识。岂无所别不成耶。若大乘中宗学者。背淄洲解释。宁非违自教耶。次合离作法如何。此量异品。是独影境。异喻犯能立不遣过。合作法者。其旨可知。离作法者。诸非性不随者。皆见非性种系三中随一摄如诸独影境(云云)而诸独影境。既性种系三中。随一摄物。故遣所立。不遣能立也。若无合离作法者。谁云真能立耶。又以诸独影境为异品。可付共不定过。性种系三中。随一摄故之因。转独影境故。况若设遮此等过者。亦有相违决定过。作法云。第八所缘天眼耳根无记性。非性不随。心胜境劣故。如诸独影境(云云)既有此过。故义灯解释。尤可成立也。
  难云。今此违决。可有共不定过。第八所缘五尘境。非执受境故。性不随也。故灯上文。举第八所变五尘。有四不随(云云)下文以下界有情缘梵王身器相分。性界及种皆不随心(云云)道理尤可然。五根内执受境。摄为自体故。可性随心。五尘并他扶尘既不然。定可性不随。若尔前违决可勘不定过也如何。
  会云。灯释天眼耳性随心义。八本余末(云云)此意第八根本变作五根。故末随本。云性随也。任此道理。设虽五尘。不云性随耶。若尔以执受非执受为其不同。颇不顺灯意欤。贞松房先德成灯意。第八所缘五根五尘。同性随心也(云云)但至上文。既不限第八所缘举五识及五俱意所缘五尘知。为显性境体。且虽出四不随。不必具之云事。况若依摄为自体义者。系种可随心。何限性随耶。次至梵王身器相分者。彼既他身扶尘也。何例自身修得天眼耳根耶。
  尚难云。若寄八本余末之理者。设虽梵王身器。可随心如何。

缘十八界见分各别欤

  问了义灯中。谓散意识。顿缘十八界(云云)尔者一念。缘十八界时。为一个自证分上。有十八界各别见分将两方。若有十八界见分者。可有多心并生失。如以二慧并生。为其过。准非一心中有二慧故之论文。多心并生。岂不过耶。是以辰旦人师。一个见分。缘十八界。若有多见分者。有多心并生失故(云云)若依之尔者。所缘通十八界见分岂一种耶。依之论中。相见俱有种种相故(云云)知。有十八界见分云事。
  答。从方师意。总有三释。一云质相见三。皆有十八。二云本质虽十八。相见一个也。三云质相各有十八。见分一个也。功能殊胜故。缘十八界相分。如一镜上现十八影像。若一念有十八见分。有多心并生失(云云)作此三解毕。判第三释。以为正义。虽须依用。退案道理。可依初释欤。其所以者。见分一多。依境界一异。所缘既十八界。能缘岂一个耶。况若一个见分者。一念。三类境不可相并。亦难有三量并起之义耶。依之瑜伽论。于眼等六识同云于一时间。于一事境。唯取一类。无异色相。或于一时。顿取非一种种色相。明有多见分见。今论如眼等识各于自境。取一或多。此亦何失。相见俱有种种相故(云云)本疏释此文。故以诸识见相二分。各有种种相故。见有分明多用。境有为多识所取作用相故(云云)准此等文。有多见分云事。尤分明也。但至多心并生失者。第一释会此难云。一自证分上。有多功能。其体一故。无彼失也(云云)若尔且成初释无相违矣。

二禅以上起眼耳身三识缘上色等相分欤

  问。二禅以上。起眼耳身三识。缘上地色等之时。所变相分。随能缘识。为论地系。将如何。答。灯有二释。一云上地系。二云下地系。问。共不可然。先付初释。能缘三识既初禅系。所变相分。岂属上地耶。若以下识相分。系上地者。可有异地随增失耶。次付后释。既眼等五识所缘。定可不随心性境。若尔随本质。可属上地也。如梵王来下时。以下界有情相分。随本质。属上地如何。
  答。二释中。以第二释。可为正义。常途之习。无殊道理。相分界系。随能缘心。眼等三识。初禅系故。所变相分。定可属彼也。依之见灯文。将作此两释。指上初禅散眼识缘下地二释。而上文论界系作二释中。随本质系之释。置有说言。知。非实义云事。但至梵王来下相分者。灯释此事。以欲界无通定果色故(云云)定通所引色故。随能引。上界系也。今此相分。虽依二禅已上定通力。既借起初禅三识。亦初禅有定通色。岂不随能缘属下地耶。次性境不必具三不随。何强为重难耶。
  寻云。今此相分。以何识所变。为本质耶。若第六所变者。违五识唯诧第八相故之理。若第八所变者。不起下地第八。以何为本质耶。若他第八者。即不正义也。若夫无本质者。岂云性境耶。答。依身在二禅以上。借起初禅三识。缘二禅以上色等。彼地色等。自本自相续第八所变也。故以自相续第八所变。为本质也。望借识。虽他地第八。论自相续。是非他有情第八所变也。

必变上器

  问。梵王来下时。可变上界身器耶。答。可变也。付之同欲界者有情故。变身可尔。何别变上界器耶。既依定通。变大身作小身。若尔虽下界器。何不依住耶。如彼马胜入色界时。不变别器界耶。
  答。上界依身。极微细也。下界粗劣器。不可持细身。故必变上界器。依持其身也。故灯云。以下界色粗。不为上依。自变为上地。自身依之。即上地器。依下地器。为增上缘(云云)余处演秘云。又上界天。而来此界。必变上器。为自依处。以此粗界。不持彼故(云云)但至例难者。细器持粗身故。不变别器也。
  或义云。变器界者。为身依住。粗细悬隔。不相依持。粗不持细。细不持粗。梵王来下之时。不变下界器。变上地器。依此住也。马胜往上界之时。虽不变扶根尘等。于器界者。别变下器也。若近处者。何妨第八亦变者。约扶根尘并泛尔色声等论之。非所居器界也。故疏三本云。○粗细悬隔。不相依持。如梵王下。别变为地。此异地身。不能受用。故反无用(云云)(此义闲可爱可决之。)

变本形类二方

  问。了义灯中。付明梵王来下之义。且为见佛闻法来时。为实身。将如何。两方。若实身者。上界依身。其量长大也。若以实身。来丈六卑小佛所者。能化所化岂解可耶。依之义林章中。释定通果色。无本质之义。又梵王等。变本形类。佛前总法。谈论语言(云云)述变本形类。岂非化身耶。若依之尔者。见今灯文。明梵王来下之事。以下界色粗。不为上依。自为上地。自身依之(云云)若非实身者。何必变上地器耶。如无色界天众。来欲界时。非实身故。不变别器。依之扑扬大师。以色究竟天一万六千由旬身量来佛所(云云)如何。
  答。梵王来佛所。者既为见佛闻法。若非实身岂可然耶。此则梵王第八所变报色广大以定通力令少。在于佛所。而彼报色微细。非下界有情境界。故依定通。上界微细报色。令相似下界粗色。令下界有情见之也。以今此定通所变色为本质。下界有情第八变之。故梵王色身。有二种色。所谓定果色并微细报色也。是以余处演秘中。释瑜伽论心自在转微细性者谓色无色二界诸色之文。色界二色。名为自在。一定心现。二自在定。所感报色(云云)故义林章释者。所变重定通色灭。论语言之时。出散心故。能变定心灭故。虽无本质。下界第八所变。尚留。以之为无本质定果色也。故见法处章全文。又梵王等。变本形类。佛前听法。谈论语言。前能变心意识已灭。非定通色时现在前。此所变形。唯第八境。彼以何法。为本质耶。等(云云)但至一万六千由旬身量者。胜定神通。有延促德若为现不思议事者。可现若干身量。若为称可能起佛者。亦可促实身。如彼分段身菩萨。生六欲四禅之时。身量同诸天。往净土。往净土之时。能化半变身万亿。共立一毛端亦以可准之。
  法处章云。

增明记云

  问。梵王来下时。欲界有情第八识。缘彼身器。所变相分。业果定果中何。答。灯云。定通果色也。付之唯识转变习。境界必随心。既业果第八所变。何摄定果耶。例如定通心所变境。随能缘心。摄定果心。况欲界有情第八。缘菩萨所变鱼米等之时相分。随能缘心。业果色定。缘梵王身器相分。准例可同。依之扑扬大师。据实业果释给如何。
  答。凡明定通果色。总有二门。或自得定通。所变境界。或虽自不得。他定通引所变相分。而缘梵王身器之时相分。即他定通引。若非梵王定通力者。下界第八。不可缘之。如彼依如来毫光。此土众生。令见自界他方无边世界也。设虽唯识。实种所生相分。亦诧本质。岂不随本质。名定果耶。定通之心。缘业果境。更非业果色之力。能变能胜故。名定果色。不云业果也。但至鱼米等相分者。若准与余常时境不同故之释。任虽名通定果之意者亦可有定通果色料简。岂忽定业果色耶。况虽定通引鱼米等。实受用之故。正依自业力。是段食性也。故属欲界。不摄上界。梵王来下之相分不然。既属上界。何例同耶。次至扑扬释者。下界第八业界故所变相分自性。是业果也。不遮从能引亦定果之义。仍无其失。
  寻云。见灯文。如通力变为鱼米等。引第六识通果之色为第八质。或虽即杖他八为质。即业果色。是欲界系等(云云)准此释意鱼米等。必业果色见如何(第四卷聊简之可见之。)
  五识所变有二释。一云定果又上界系。二云业果即下界摄。初释意云。五识所变。远由定通引力故。名定通果也。即上界系。但随增失灯会之云。色相不是归自性故。或约业力异界不增。定通等引。互增不障(云云)次释意云。第八直杖定通所变故。是定果也。五识唯诧业是第八所变故。被引之分既远故。非定果也。故灯云。但由上引。第八通果。眼等杖之。所起相分。自是业果(云云)
  寻云。五识等相分。熏种子耶若熏种者。异地熏异地种耶。彼相分或属上地。故若不熏者。既有力相分也。何无其能耶。又上地眼耳识。缘下地色声之释意。彼时相分。熏种子见。此则非熏异地种子耶。
  私云。以上下地心所变相分。离能缘心。论界系者。是非实理门欤。但以义或从能引定通。或从所诧界地。以实论之。必可随能缘心也。若得此趣者。诸难不可来欤。此事闲可思推耳。

下界第八缘鱼米等相分

  问。欲界有情第八识。缘菩萨所变鱼米等时相分。业果欤。定果欤。若业果者。既由定通引力。所变境界。与常时别也。何不名定果故秘三破有人义云。纵缘自六所变之者。第八从本言由通力。亦何伤也。与余常时。境不同故(云云)又灯云。虽名通定果(云云)若定通果者。今灯文。五识所变名业果。例云如通力变为鱼米等。引第六识通果之色。为第八质(云云)此文意云业果也。依之周记释此文。下界第八。杖彼为持。所起相分。是业果色。若不尔者。即有下界受用上界失(云云)
  故长有得业。此周记释极难思(云云)若如此可存者。然以前亦按可定也。

五识以第六所变为质欤

  问。五识以第六所变定通果色。为本质之义。可有耶。两方。若为本质者。今灯中。释欲界五识。缘梵王身器事。有二释。或诧自第八所变。或诧他人第八。知。未云诧第六所变。况见论下卷文。五识唯诧第八相故(云云)若依之如此者。疏七末云。眼等五眼乃至。必杖第八或第六所变外质方起(云云)答。观法师云。三藏心。五识用第六所变。为疏所缘缘(云云)故知。疏释传三藏释给欤。灯虽有二释。不云杖第六所变云事。且举所境杖第八所变之时许也。不云非杖第六所变五识唯诧第八相故之文。约业果说欤。准余七非八所杖质故之文故也。
  问。先诧第六所变者。何时耶。若第八缘境界。准常时。要可杖第八。若第八不缘之境者。若尔者天眼耳境。何有无本质之时耶。定通所变远境之时。天眼耳识境。无第八本质。若以第六所变。为本质者。彼时必可有第六所变。何云非必有本质耶。是一况五识杖第六所变之时。五根同境也。五根必照本质。若尔定通微细色。即有见也。有见必有对之故。可云有见有对欤是二。加之杖无漏第六所变之时。五识相分。何四大种为亲造耶。不可云触处四大。五识相分定通力也。业果定果。既不同也。何有亲造义耶。若云法处四大种者。其法处四大。诧何四大耶。不可诧触处四大。触处四大。第八所变也。第八相分上。其心重变相分事。不可尔之故也。若诧无漏四大者。无漏四大。岂疏造有漏色耶是三。若第六识。变有漏法处四大者。既缘变无漏所造色之时。如何同时必变有漏四大种耶。不可云前变四大。后变所造。亲造必同时故。又若五识缘之者。可云五尘境。若尔何故诸教中。五境之中。不说定通色耶是四。
  答。且出显事。五识缘远境之时。诧第六所变也。故法花论云。此是智境。鼻根知故(云云)付此义。言未必有本质者。先德释云。约第八所变。云非必有本质也(云云)

生心应虑二方

  问。西明要集意。他界缘无漏缘等相分。皆熏种子(云云)尔者淄洲大师。何破之耶。答。所熏种。若他界摄者。不应异他心。熏成他界种。若自界摄者。生心应虑。根起发识(云云)问。付初能破。上地散眼耳识。缘下地色声等。许熏种子耶。付次能破。正义意。第六识缘五根时。相分熏种子。第七缘第八。第六缘七心界。此等皆根心摄。岂有发缘虑用耶。
  或人会云。要集等意。缘根心等之时。熏本质种云欤。故可有此等过。正义意。熏相分种。不熏根心等本质种。故不齐欤(此义不可悉之。)
  香云房云。西明要集等。云他界缘。无为缘。有质。无质等。除劣无记。皆是能熏(云云)此意他界缘相分。虽无本质。能熏种子云也。而若缘他界根心。熏种时。何法收耶。若心收名根发识故也。名心有缘虑用故也。若无此等用。何摄根心耶。正义所许。第六所变等相分。虽无此等用。而从本质。摄根心也。西明等。已云无本质。不可言从本质。摄根心也。西明等。已云无本质。不可言从本质。非发识等用。何根心收破也。故苦成难也。
  问。西明要集意。他界缘等相分。别熏种子(云云)尔者淄洲大师。何破之耶。进云。灯破此事。所熏种子。若他界摄。不应异地心熏成他界种。若自界摄。生心应虑。根起发识(云云)问。付初能破。上地散眼耳识缘下地色声。熏成种子者。自所许也。何破他师耶。次能破不明正义意。第六识缘五根及七心界。第七缘第八。熏种子时。既无有发识缘虑之过。岂至他师义。忽付此难耶。
  答。凡正义意。别种所生有体相分。熏成种子。他界缘。无为缘。无漏缘。并空花极微等相分。是独影唯从见。带同熏种也。既无有胜用义。岂有能熏义耶。若熏种子者。有假法能熏等多过。亦违瑜伽唯识等诸教说。故义灯先付违文理之多难了。此上且旆熏种子。致今能破也。正见灯文。又他界缘。散非他引相别成种。是何界摄。若他界摄。不应异地心熏成他界种。不应正理若自界摄。缘他根心成种何摄。若根心摄。不应正理。何以故。生心应虑。根起发识。若不能尔。何名根心。若在余摄。亦多过故(云云)能破意云。现行熏种子。是亲因缘。何异地心。熏异地种耶。但至疑难者。上地散眼耳识。缘不缘下地。是二释也。若存不缘之义者。不可及疑。设虽缘之义。变有二释。熏种子者。是第二释也。既置有说言。知。非正义云事。况五识称境自相故。虽他地。熏种子欤。何例独散意识所缘耶。次能破意者。西明要集。独影境相分熏。种子(云云)今此种子。更无实用故。若缘他界根心。所变相分。熏自种之时。根种无发识用。心种阙缘虑能。由何名根心耶。正义缘根心之相分。必带本质故熏种子之时。熏相分自种并本质种。相分种子。虽无缘虑发识能。本质种子。有彼功能。故从本质。即名根心。既有生心应虑根起发识之义。何相例于他师邪义耶。
  总标残。

据第七识

  问。缘起论中。无明支通三性(云云)尔者依护法意。何会彼说耶。答。秘云。据第七识无明而说(云云)付之发总别业。名之无明支。而发业意识不共业也。何于末那惑。立无明支名耶。纵许名支。焉通三性耶。若夫遍六识三性心故。通三性者。第六相应无明。宁废其义耶。六识三性俱转。正义所许。况有人依第七无明会之。自难而不许之。还存此义。岂不致桙楯耶。
  答。演秘中。虽载相传三释。俱难之不许而自述释。还依第一释意。依此释意。成申其旨者。凡无明支。通三性者。论于一切三性心。而恒起无明也。依护法意者。尤以第七无明可会之。然六识三性俱转。非恒时事。何寄于希三性俱转。消此文耶。是以安惠以此文。证一切三性心有执之义。况此文若明三性俱转义。护法岂不引为证耶。次又三性俱转。不俱转二师。俱探世亲意。此文分明者。岂及诤耶。但至名支又破第一释者。扑扬自会之。由第七识无明力故。余六识等。方起无明。能发于业。虽非支体。为支远缘。假名为支。据此义边。名通三性。余人不简。故不同也(云云)

似彼妄情

  问。付遍计所执。且妄情执我法之时。执心前。实我实法相。可现前耶。若现前者。遍计所执。体性都无。若执心前。实有相现者。岂非依他有法耶。是以见本疏文。似彼妄情名似我法。彼妄所执我法实无(云云)所释无诤。执心前我法相不现见。若依之尔者。迷杌谓人之时。人相现于迷情前。见第二月时。其相亦相当妄情。若我法相不现前者。以何为遍计所执相耶。依之摄大乘论中。种种我法境界影像。意识遍计。颠倒生相。故名之为遍计所执文既云影像。岂非相状耶。是以唐土人师。遍计所执我法相名影像(云云)如何。
  答。圆测师。释摄论种种我法境界影像之文。有二释。一云依他因缘我法。二云所执我法(云云)若依初释者。妄情之前。无我法相。若依后释者。可现我法相。妄情执实时。当情现名相。不名相分。即遍计所执也。心中现名相分。即依他起也。但任本疏定判。可存申初释也。文理共如疑难。是以见深密经文。眩翳人眼中。眩翳过失。喻遍计。眩翳众相喻依他。若有我法相。何不喻眩翳众相耶。摄论六云。无量行相。意识遍计。颠倒生相故。名之为遍计所执(本论文)无性释云。无重行相者。谓种种我法境界影像。意识遍计者。谓即意识说名遍计。颠倒生相者。谓迷乱识所取能取义相生因(云云)释无量行相文。种种我法境界影像者。依他上似我似法相也。故西明云依他我法也。意识遍计颠倒生相者。执依他相见二分似我法。谓为实我实法相为言。今疏云。世间凡夫。依识所变相见二分依他起上。执为我法此所变者。似彼妄情。名似我法。彼妄所执我法。实无。非可说牛毛似彼龟毛。故不说似彼。但说似情(云云)其意同也(重可案之。)若依此义。迷机谓人及见第二月。其相现云事。未审其心若无我法相。迷机谓人。见第二月。其义可同。依之先德释云。执实龟毛等之时。执心前。所执相不现。无体故文。
  问。安慧论师意。诸法种子。为摄相分。将如何。两方。此事至第八卷可沙汰之。

变似我法

  问。护法正义意。可许五八识见相分。有似我似法之义耶。答。可许也。付之正义意。定六七能遍计。五八无我法俱。既我法二执不相应。岂有似我似法义耶。况五八识。任运现量。称境自相。若尚带我法相者。何称离言自相耶。加之若虽非执心。有我法相者。解脱分善根。难备佛果资粮。决择分善根。不可引真相见道。爰知。护法意。异八识能遍计义。虽有漏心。于非执心。无似我似法相云事。
  答。凡正义意。诸有漏心境界拘碍不了如幻。色等相貌似实有现。其相既可得。岂非似我似法耶。述言相缚者。谓于境相。不能了达如幻事等。即此意也。若有漏心。有不似我法之义者。愚夫智前。有如幻境耶。若有非妄境相者。既无始以来。所起心中。岂有称实心耶。若尔自然可成无颠倒智。何假功用。求解脱耶。依之论中。谓愚夫智。若得实境。彼应自然成无颠倒。不由功用。应得解脱(云云)爰知。有漏诸法。皆似我法。亦覆如幻相故。无始以来。未解脱生死云事。是以论云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疏判六七二识。妄熏习故。八识生时。变似我法。但至五八识无我法分别云难者。此即义灯问难也。出答文可致料简。今约分别解我法。五八可得无。由他染熏成。识生似我法(云云)五八识。虽自无我法分别。第六七识。屡执我法。或在俱时。互相增益。或前后起。缘发八识。缘彼熏习。或令彼熏。如此熏习。染浊气分。展转增长。遍在一切。何念有漏为妄不秽耶。依之后时生起之相。不清净也。故五八识见相二分。似六七识我法相见。何必由自分别耶。有见相分。似六七识我法相见。非起二执名似我法之扑扬解释。即存此旨。次至现量心难者。有漏心前。有相缚故。心境不虚融。虽似我法相。其心任运无分别。岂不称境自相耶。次至资粮加行善根者。设虽唯识观门。有漏心故。似我法相。虽是有漏。数空境时。心是纯内。其体非无。妄境都无。无有体用。如是数空观心转明胜。境界相渐微。况于所执有顺与违。若着染法是违也。故沉生死。若着净法是顺也。故向涅磐。若尔虽遮八识能遍计义。述虽似所取能取相现。而非一切能遍计摄。必许似我法相之义也。
  此义闲可受师傅也。凡中宗至极观门。唯识甚深奥旨也。留意可安立耳。
  枢要二解。义灯四重问答聊简。如别纸矣。

唯此论释

  问。本疏中。付明真俗二谛。且四重胜义名义。可云唯今论所说耶。答。进云疏中唯此论释(云云)付之检五分诚说见诸论施设。本论正说四俗一真。世俗后三胜义前三。一真非安立。即是第四真谛。虽别不立其名四种体义爰尽。瑜伽释论。明列世间道理证得胜义。若尔四种义理。自显慈氏本论。四重名言。更出于胜子释家。何况义林章云。瑜伽唯识二各有四。了义灯述皆瑜伽显扬等立。如何可承耶。
  答。凡今论第九卷。明胜义谛。四种名言。具以说之。瑜伽虽说四俗一真。未废立四重名义。释论粗列四种名义。未差别二谛不同。既未具名体。故不如今论。其四真谛。若名若义。非诸论有。唯此论。释本疏定判。存旨如此。或瑜伽释论。最胜子等说。即护法门人释。是非初出胜子释。故非诸论有之文。不可摄之。但二谛义林。善珠会之。作二释。一云瑜伽明四俗。唯识述四真两论所明。合云二各有四。二云瑜伽以俗显真。唯识举真显俗。互有影略。故云二各有四(云云)义灯意者。虽瑜伽等未具显示。寻体有四种真谛。故云尔也。无相违也。

论第一卷同学钞第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