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论第三卷同学钞第四目次

  五教义上
  无始时来界
  末那意义
  第七别依量二方
  第八别量二方
  深密异译
  此中约全
  怀我见者
  如海遇风缘
  皆顺无我量
  乐大乘者
  胜军比量五方

论第三卷同学钞第四

五教义上

  疏云。就教中。初引不共大乘教。小乘不信故。次引共许小乘教。二宗皆信故。

第一教证(阿毗达磨经)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

第二教证同

  由摄藏诸法 一切种子识
  故名阿赖耶 胜者我开宗

第三教证(解深密经)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暴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第四教证(楞伽经)

  如海遇风缘 起种种波浪
  现前作用转 无有间断时
  藏识海亦然 境等风所击
  恒起诸识浪 现前作用转

第五教证(疏云。有四部别。文即为四。)

  谓大众部阿笈磨中。密意说此。名根本识。
  上座部经分别论者。俱密说此。名有分识。有谓三有。分是因义。唯此恒遍。为三有因。
  化地部。说此名穷生死蕴。离第八识。无别蕴法穷生死际。无间断时。
  说一切有部增一经中亦密意说此。名阿赖耶。谓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
  五教有多异释。今且依一义。不共教为四。以共许教。为第五教也(东抄。肝心等意也。)

无始时来界

  问。论中为证第八识。引阿毗达磨经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等文。教理二证中何。答。教证也。付之显说第八名言。名之教证。所引经文。无第八名。岂为教证耶。就中见宝性论说。引今颂文。证真如佛性。通说余法者。难为教证耶。
  答。论主证第八识。引五教证中。无始时来界颂文。最前引之。明知。教证规模云事。是以见论下文。已引圣教。当显正理文结上教证。生起下理证文也。准此文。已前所引大小诸经文。皆是教证也。就中共许教。虽亘教理二证。于大乘教。定是教证也。阿毗达磨经今颂。岂是理证耶。凡第八识。自性微细故。以作用显示之界者。因义。是种子识也。依者。缘义。是执持识也。是则以因与缘二用。显第八识自性也。后二句如次。明为流转还灭依之作用也。一偈四句伽陀。说第八作用之旨分明也。此第八识。自性微细。故以作用。而显示之论文。存此旨也。但于不说名言之难者。论所引初二颂。同是阿毗达磨经说也。其中无始时来界之颂。以作用显识体。故名阿赖耶耶之文。说名言示自性。设不显说名言。作用若当第八。岂不为教证耶。次于宝性论文者。会之有二义。一者宝性论勒那摩提之翻译也。大唐已前。所翻经论。多谬赖耶。以为真如。推之译者。任自所解欤。一者阿毗达磨经今颂。兼说真理。贤意菩萨。以说真理之边。证如来藏理性也。是以见淄洲大师解释。宝性论中。据迷悟依说。摄大乘等。据流转依说。各依一义(云云)慧日论等。处处同之。
  问。论引阿毗达磨经颂。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云云)唯说第八识欤。将兼说真如欤。两方。若唯说第八者。所引经文。其说尤广。界言通因性二义。岂不兼理事二法耶。依义不简流转迷悟。何唯限第八识耶。是以见宝性论说。引今颂。证真如佛性理。若依之如此者。论中引今文。为第八识教证。若兼说真理者。岂为教证耶。是以见论文今此颂中。诸所说义。离第八识。皆不得有文唯限第八。不互余法之旨。论文炳然也。两方不明如何。
  答。阿毗达磨经颂文。唯说第八识也。论主证初能变识。引今颂文。为教证规模。故若兼说余法者。可非教证。何况今论上下。引彼经上下文。或显第八识体性。无始时来界今文是也。或说此识名言。故名阿罗耶之文是也。或明赖耶功能。诸法于识藏之说是也。一经大纲。以明阿赖耶识。为其所宗欤。是以摄大乘论。明十殊胜中。以此文为明所知依殊胜之文天亲。无性。守本论释经文。此引阿笈磨。证阿赖耶识。名所知依之文。经颂直说所知依见若兼说真理者。所知依岂不限第八耶。若尔西天诸大论师。同引今颂。证第八识。谁人异求耶。今此颂中。诸所说义。离第八识。皆不得有之文。被备一边难势。取可为诚证。置诸言安皆字。都简余法之旨明也。但于宝性论说者。凡贞观以前古师。多学理智不二义。谬第八以为真如。古译经论。其例非一。勒那磨提翻译。即可其类。新译云无始时来界。古译云无始世来性。其源在之。随自所解。迷第八因义。谓之如来藏性。故改界为性。既非贤意菩萨本意。不可举为难矣。
  寻云。淄洲大师处处中。会宝性摄论相违。二论各说迷悟流转一义(云云)何恣关译者误耶。
  答。宗家且依现行文。显界言通。二种。何必依用意耶。如梁摄论三十三阿僧祇文也。彼新译摄论。虽引此文证阿赖耶识所知依义。梁摄论翻为真如。宝性论误。准此可知。其文虽实谬。且任现行文。释其义。或引为证据。义家常习也。可勘处处例也。
  又一义云。一颂所说。其旨包含。广可通理事。界义亘因性。依义不简流转迷悟故也。是以护法贤意二师。各取一义。互明一边。偏守护法等论文。不用宝性论所说。义势恐似狭。依之慧日论。最胜疏等。和会两论说。各依一门(云云)处处其旨一同也。谁辄降宝性论说。以关译者加增耶。离第八识。皆不得有者。嫌六识之词也。真如非小乘余部所知。何对彼遮之耶。是以结余教证。非诸转识有如是义文。准知。今结文唯嫌六识也。

末那意识

  问。论中末那意识。转识摄故(云云)尔者此文唯明第七识欤。答。本疏中。通六七二识(云云)付之见论文。以能执受五色根故。眼等五识。依之而转者。明五识所依根。又与末那。为依止故。第六意识依之而转者。述第六识依也。次云末那意识等者。可说。第七俱有法。若重说第六者。岂非繁重耶。依之灯中。第六前成了。今成第七(云云)加之大师别钞。末那即意识也。唯第七所依也(云云)
  答。论中释一切法等依颂文。又与末那为依止故等者。第八与末那。为所依故。意识依第七转云也。爰小乘等。不许第六依第七。第七依第八之义故。重云末那意识。转识摄故等。立比量。成六七俱有依也。故疏云。六别依七。七依第八。诸宗不许。故应立量(云云)论文若限第七者。小乘不许第七。争信第六识所依耶。但于灯释者。非如疑难。末那意识转识转故文下。有二个量。立第二量。云第七就有俱有依之时。似应有有法不极成过。故灯师释此疑云。立初量。成第六别依。其别依者。即第七也。故无此失为言。前成第六者。末那意识文下。第一量也。非指又与末那为依止故等文。仍此难非也。别钞异疏。可云一相释矣。
  寻云。疏依末那意识等文。立量云。六七二识。亦依俱有依。转识摄故。如眼等五识(云云)六七所依。合立之。何云二个量耶。
  答。疏解论文。未及立量。可有二个量之旨。见于下文。故下文云。今应前成第六有根。即是末那。末那成已。许是转识故。得为因(云云)合立一量者。转识摄故因。可有随一不成过。故知。六七别立量也。
  赠僧正云。今论习。于一法并举梵汉名。未见其例(云云)

第七别依量二方

  问。论中成第七俱有依。立量云。第七识应有俱有别依转依。转识摄故。如眼等识(云云)正比量欤。答。尔也。付之此量有法差别相违俱有别依法宗之下。有第八俱有依。眼等俱有依二差别。立者欲立第八俱有依。而同喻眼等识。是眼等俱有依。非第八俱有依。转识摄故因。转彼异品。同无异有。阙后二相。故作能违云。第七识应无第八俱有依(因喻如前)
  答。避要集所勘法差别相违。而有二义。灯上下文。即其二义也。一今立第七有俱生别依之量。乐为立不共依。非乐为不共依体第八非余。譬如眼识有不共依。五识随一摄故。如余四识之量唯诤不共依。不诤其体此非彼故。无法差别。若诤不共依体者。彼亦可有法差别。例亦成第六不共依之量。不诤不共依。第七故。无第七识意许。何勘法差别耶。故灯云。他许五识所依。各别不唯是一。若不如是。如极成五识。随举一量时。应有法差别相违过。以作所依非此依故(云云)二法与有法下。勘二等差别。同喻之外。要有二等差别。是故或立表量。以不乐为差别。为能违宗。或立遮量。非乐为差别。设立表量。设立遮量。皆是同喻。立表量之时。以何为片差别。即是同喻。立表量之时。以何为片差别体耶。故无法差别也。但遮非表。无有别法。与七相违。与谁为因之解释。此意也。
  寻云。先成第六别依之量。证第七识。六二缘证也。俱生别依法宗之下。何无第七识乐为意许耶。立第七别依之量。其义可同。次于极成五识。一识无别依。四识有别依者。大乘中何人耶。若无敌者。何徒立比量耶。又何处有此比量耶。次以同喻。为片差别。四分建立量不缘虑自显同喻灯日等也。觉惠非思量。非心心所非思同喻色声等也如何。
  答。先于五识。举一识立量事。虽无其人。且示作法。是因明门常习也。虽无声非所闻之人。示现量相违。云如说声非所闻等也。定宾疏三云。假说论之。因明并是作法之门。不要实有如此比量(云云)次同喻为乐为片差别。先德异说。然准了义灯处处文。不为片差别。应是实义(已上赠僧正御草书入之灯文。私入之。)

第八别依量二方

  问。论中成第七俱有依。立量云。第七识有俱有别依。转识摄故。如眼等识(云云)有云。于此量。勘法差别能违云。第七不用第八识为俱生别依。转识摄故。如眼等识(云云)要集于此量。勘相违决定云。第七识必用第八。为俱有别依。恒行心品摄。非本识故。如第八相应五数(云云)尔者淄洲大师。如何破之耶。灯破云。夫言决定。因喻两许。可成决定。若对小乘。第八他无。何成决定(云云)付之似因过。有不成不定相违之中。不定过有五十四过。若非分自他共。各开自他共者。如何有五十四不定耶。依之勘因明疏。大乘师对萨婆多。立量云。汝无表色。定非实色。许无对故。如心心所之时。小乘作相违决定云。我无表色。定是实色许色性故。如许色声等者。是他比量相违决定也。若萨婆多对大乘。立量云。我无表色。定是实色。许色性故。如许色声等。大乘作违决云。汝无表色。定非实色。许无对故。如心心所者。是自比量相违决定也。论所说所闻所作相违决定。是其比量相违决定也。若尔能破难思如何。
  答。相违决定。唯共比量也。五十四不定者。作句数之。实非有其过。前五不定。自他共各分自他共。亦不必为过。如三十六相违。疏云。诸自共比违共及自。皆为过失。违他非过。他比违他及共为失。违自非过(云云)六不定中。前五有自他共。第六唯共。无自无他。
  问。论主立量云。第八识。应有俱有别依。是识性故。如余七识(云云)若不立此量。有何过耶。答。疏立第七俱有依量云。第七识别有俱生别依。转识摄故。如眼等识(云云)若无立第八俱有依之量者。第七识俱有依量。以第八识。可付不定过故(云云)付之第八既非转识。何转彼因。有不定过耶。
  答。演秘释云。此乃深防。迷因明者。恐见前因有识言故。辄为不定(云云)意云。第八识有十八名。其中既列转识名。是故第八转彼因。成不定敌也。人师释中。明有此意。可勘合之。
  寻云。演秘释付不定过意。恐见前因有识言故(云云)不云第八转转识摄故因。又释前因无不定过义云。因中说云转识摄故(云云)准之第八不转转识摄故因。
  问。七八二识相望。互可为不共依耶(如第四卷)

深密异译

  问。扑扬大师。释解深密经翻译不同。总有四代本(云云)尔者彼四代译。如何释之耶。答。释云。魏所译名相读解脱经。梁隋本。同名解节经。大唐所翻。名解深密经(云云)付之先隋朝三藏。更无译此经。何云隋本名解节经耶。次宋代求那跋陀罗。翻出一卷经。名相续解脱经。何隐此译。而不出耶。次元魏菩提流支所译。名深密解脱经。是五轴本也。何以一卷相续解脱经。关流支译耶。次陈代西印度优禅尼国三藏真谛。译一卷四品经。名解节经。何云梁所翻名解节经耶。
  答。今经异译。总经四代。一者宋代求那跋陀罗译。出一品。名相续解脱经(一卷或两卷。)二者元魏菩提流支所译。名深密解脱经(五卷十一品)三者陈朝真谛三藏所翻。名解节经(一卷四品。)四者大唐三藏翻译。名解深密经(五卷八品。)今此四代译。圆测。智升等诸师。列之一同也。不可疑之。但于演秘解释者。非出深密异译。是四代摄论中。立彼经题目。有两许不同为言。委代论云。如相续解脱经中说。隋朝笈多所翻论。云如世尊解节经中说。梁代真谛所译论。云如解节经所说偈。唐三藏所译论。云解深密经。是故深秘中四代摄论所立之异名也。是以见深密经四明疏文。魏代所译摄论。名相续解脱经乃至。大唐三藏所翻。名解深密经等(云云)无性摄论神廓疏同之。
  寻云。演秘云。此经迨今总经四译(云云)明。知指深密经异译也。
  答。四代摄论。各引经文。立其题目。四代译异故。云总经四代也。

此中约全

  问。论引契经。我于凡愚。不开演文。尔者凡愚者。通有性及不定性欤。两方。若通者。论中凡即无性。愚即趣寂(云云)若依之不通者。大师余处中。凡言通有性无性。愚言亘定不定性(云云)
  答。凡解深密经颂。五性相对。为定性大乘及不定性。说阿陀那教。为无性及趣寂二乘。不说之云也。是以论中。无性有情。不能穷底。故说甚深。趣寂种性。不能通达。故名甚细乃至。凡即无性。愚即趣寂(云云)论文大嫌趣寂无性二类。有性根未熟人。不为凡愚体见。故疏云。虽有种性可闻信解。根未熟故。亦不为说。如一乘法信根若熟。即便为说。此中约全五性作论。非约少分。故不说言(云云)但于瑜伽钞者。彼别释也。设虽有性凡夫不定种性。根未熟之时。不说彼教。故凡愚言摄之云也。
  又一义云。凡愚言。可摄大乘凡夫及不定性二乘也。以瑜伽钞为证。今疏同彼钞。然云此中约全五性作论等者。会论文也。经凡愚言。虽摄不定性及大乘凡夫。论且于五种性。明全不说之人。故云凡即无性愚即趣寂也。有性凡夫等。根未熟时不说之。根熟之后说之。故不顾未熟少分。约全五性。出趣寂无性也。

怀我见者

  问。枢要中。引无性摄论。怀我见者。不为开示(云云)尔者我见者。分别俱生中何。枢要中。俱生我见(云云)付之俱生我见。不依教生。设说阿陀那识。何增执见耶。况本经云恐彼分别执为我。论文述恐彼分别计执为我。明知。分别我见云事如何。
  答。枢要解释。尤有其谓。无性摄论怀我见者不为开示文。本经四句中。释第三句也。怀我见者。即凡愚也。其中凡者。无性人也。愚者趣寂凡圣也。既云圣者怀我见。以知。明俱生我见云事。恐彼分别执执为我者。释经第四句。增分别执者。无性及趣寂凡夫也。障生圣道。故我世尊。不为开示之文。其意分明也。若尔上下二句。各释经第三第四句。何乱文势。可为难耶。
  寻云。恐彼分别执为我者。不为凡愚开演之道理也。愚言若指圣者。此故难立。答。以甚深细。可为不开演之故。第一句后三字。即其故也。今论文。亦有此意。恐彼分别执为我者。若强为彼凡愚。开演此识者。既有凡夫。故可有增分别之类为言。
  寻云。俱生见者。六七中何。
  答。第七见也。怀者。带义也。恒带我执义也。同今论云异生善染无记心时恒带我执。仍第七见也。

如海遇风缘

  问。论中引楞伽经说。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等(云云)今文说真理欤。答。既第八教证也。故非真理也。付之见彼经文。大慧菩萨。请说海浪藏识境界法身。明知。以真如法身。名海浪藏识也。随佛答之藏识海常住(云云)若非真理者何云常住。是以他宗意。以法身名藏识(云云)
  答。以水波譬喻。明本识转识。诸教常说也。今海水波浪之喻。岂非显识类本末耶。付中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之文。四缘被击发之义也。岂非众缘所生识体耶。是以护法论主。引此文。为第八识教证。谁人异求耶。但于大慧菩萨请问者。海浪藏识与境界法身。各别举之为问。是以十卷经中。二种各别问之。次藏识海常住者。显无间断也。是以颂文。云无有间断时。述恒起诸识浪。随灯中。证众名中藏识名。楞伽云。藏识海常住(云云)仍非翻译者译成真如也。

大乘经佛说量

  诸大乘经有法皆顺。无我违数取趣(第一因)弃背流转趣向还灭(第二因)赞佛法僧毁诸外道(第三因)表蕴等法遮胜性等(第四因)乐大乘者许能显示无颠倒理。契经摄故(第五因)如增一等喻至教量摄宗法。

总别十个比量

  皆顺无我违数取趣宗
  弃背流转趣向还灭宗
  赞佛法僧毁诸外道宗
  表蕴等法遮胜性等宗
  (乐大乘者许能显示○因)
  疏云。前四因为宗有四。皆以许能显示等为因。

  (至教量摄宗乐大乘者许)
  皆顺无我○
  弃背流转○
  赞佛法僧○
  表蕴等法○
  能显示无颠倒理○
  (契经摄故因)
  疏云。又以诸大乘经至教量摄为宗。两对为一因。各加乐大乘者许契经摄故字。因既有五。合前为九。
  皆顺无我○弃背○赞佛○表蕴○宗乐大乘者○因。
  疏云。亦总以中间四对为宗。唯取许能显示为因。
  私云。以前两对四因。总为宗。以第五因成之。
  疏云。且略而言故有十种。若二三合等。随义应义。

皆顺无我量

  问。论中为成大乘经。至教量摄。立量云。诸大乘经。至教量摄。皆顺无我。违数取趣故。如增一等阿笈摩经(云云)
  尔者此因。可有随一不成过耶。疏释云。然初四因。有随一过。彼不许此顺无我等故(云云)故可有随一不成过也。付之敌者小乘。许三法印教顺无我理。如何皆顺无我因。有随一不成耶。况元晓居土判比量论中。立量云。诸大乘经。非至教量摄。乐小乘者。不许显示无颠倒理契经摄故。如外道论等(云云)淄洲大师破之。付随一不成过。小乘亦许三法印教。显于正理。今大乘经。既顺三法印显无我理。说诸行无常故(云云)如何。
  答。诸大乘经。有说无我处。有说我处。如说涅槃大我者。违无我故。因云皆顺无我等之时。犯随一不成过也。故疏云。然初四因。有随一过。彼不许此。顺无我等故(云云)例如无性摄论立诸大乘经皆是佛说。一切不违补特伽罗无我性故。如增一等之量。有随一不成过。因明疏云。此对小乘。有随一过乃至说有大我。为真理故故(云云)是则因置一切言。故犯随一不成过。此量置皆言。故有此过也。但判比量论因。立不许显示无颠倒理契经摄故之故。违说无我之处。故有随一不成过。不可相例。
  寻云。如此义者。皆顺无我等因。可非实共许因欤。若尔设加乐大乘许言。成自许自许。最不审皆言非云大乘经一一文句。皆顺无我。彼彼诸经。皆顺无我为言。
  上人云。皆顺无我等因。实须。共许。虽说涅槃大我。是无我之我。不违无我。故小乘故。违付随一过。故加乐大乘者许之言。避此过。或又成皆顺无我等因已。后取为因也。立皆顺无我之时。实似因者。其理不当欤。一切不违补特伽罗无我性故之因。又尔也。实是共因也。小乘故违付随一过也。如此之因必置自许简别简过。摄论诸师。不知此旨。不得遁过。彼因若置自许言者。亦可无随一不成过。亦可为共许之规模也。
  寻云。疏中皆顺无我违数取趣等因。加乐大乘许及契经摄故字(云云)尔者立成因量已。后加之欤。将不立成因量之前。置此简别欤。若如前者。皆顺无我等因前立量。令极成了。何烦加乐大乘者许等字耶。若加后者。既是成自因。此上置简别言者。成自许自许耶赠僧正云。立成因量已。后可加乐大乘者许等之字。不尔因体非共自因上。置许言。成自许之自许。是故立量。成因了因既极成。此上小乘犹见说涅槃大我之处。强违云不顺无我。故加乐大乘者许等简别之时。小乘不能付过。此名共许自许。故纂云。据至极理。他宗故违。因置自许故。得无过(云云)
  今云。此义恐不尔。既以第五因。成皆顺无我等因了。敌者何云有不顺无我之处。付随一不成过耶。成因量若正比量者。敌者必可信故。量若无过者。皆顺无我道理。已成立。全不可云有不顺无我之处。若尔立成因之量了。置乐大乘者许简别云事。颇无其谓。依之可云。皆顺无我等因可有随一不成过。故加乐大乘者之简别者。不立成因量之时事也。故枢要云。前四对中。更加大乘者许字。简随一不成(云云)若成因了。无随一不成。何云简彼过耶。
  问。若尔即成自许之自许。
  答。皆顺无我道理。小乘须许义也。涅槃大我。即无我之我故。虽说我。皆顺无我也。而小乘强违。付随一过。立者先立。欲简此过。置乐大乘者许字也。此云共许之自许。纂要意在之。

乐大乘者

  问。成大乘经佛说之义。有多因。尔者乐大乘者许能显示无颠倒理。契经摄故因。自他共中。为是自因。为当共因欤。答。共因也。
  问。二边难之。若共因者。小乘不许大乘经显无颠倒理。故有随一不成。为简此过故。置自许言。应是自因。所以今论皆顺无我因。付随一不成。摄论所立。一切不违补特伽罗无我性故因。有随一不成。明知。此因可自因云事。若依之自因者。淄洲大师。余处共比量置自许言。如唯识乐大乘者许能显示无颠倒理契经摄故因也(云云)如何。
  答。大乘经虽有不说三法印之处。皆顺三法印也。何者。如涅槃经。虽明禅尼外道神我。而破之故也。虽说常乐我净。其我即无我之大我也。如增一等经。虽非句句说无我等皆顺无我等。故名显示无颠倒理。大乘经亦尔。虽非文文说无我等。皆顺无我。显示无颠倒理也。而小乘者。违此至极理。故言不显示。故置乐大乘者许字也。纂要意可如此欤。

胜军比量五方

  问。胜军论师。为成大乘经佛说义。立量云。诸大乘经。皆是佛说。两俱。极成。非诸佛语所不摄故。如增一等阿笈摩经(云云)尔者今量因付不定过者。为唯限发智佛说师将如何。若通发智非佛说师者。疏勘不定。以自许发智为异品。若通非佛说师。勘此过者。何以共许发智。不为异品耶。况疏勘自不定云。若直言为如发智。极成非佛语。不摄。小乘即违自宗。自许是佛语故。等(云云)若依之如此者。灯云。对彼小乘自不许发智论是佛说者。岂无不定耶(云云)答。此有二义。一云唯发智佛说师勘此过。以疏文为其证训灯文云。对彼小乘。自不许发智论是佛说者。岂无不定耶(云云)设虽对佛说小乘。大乘自不许佛说者。岂无不定耶为言意同疏欤。或灯且破西明以共许发智作不定也。如难中训。与疏别也。一云佛说非佛说二师。俱为敌者。作不定也。过虽起自许发智佛说之师。二十部小乘。皆是一方敌者。为大乘比量。作不定过也。疏显过起。非谓唯对佛说一师欤。问○(作法如前)尔者今量因。可有随一不成过耶。秘云无(云云)付之小乘余部意。云诸大乘经坏正法者说。定非佛语所摄。非佛语所不摄因。岂无随一不成过耶。依之因明大疏并义灯中。有此过(云云)
  答。凡胜军论师。立因本意。两俱极成非佛语者。六句论等诸外道教及六足等内道诸论是也。诸大乘经。非彼类故。立所不摄也。两俱极成非佛语者。能不摄也。诸大乘经。此所不摄也为言。其所不摄之意。诸大乘经小乘虽云非佛语收。大乘师云佛语故。大乘经随一非佛语物非两俱非佛语之物。所以立敌两家极成非佛语中。所不摄也。非两俱非佛语之物云事。小乘亦许之故。无随一不成。故演秘云。言两极成。意简随一。敌虽说大非佛语收。立者不许故。不得言两俱极成非佛语摄。敌者亦许两俱极成非佛语中不摄大乘。彼既许之。何成随一(云云)故直见胜军立因本意。无随一失。只发智论。因转为不定敌也。然大疏二样。见因。先任立因本意。付不定过。次别意见成因。亦付随一不成过也。左右见因。二边付不定随一也。彼此俱真过也。其付随一不成过之意。两俱极成者。是本极成之义也。本极成六句。论等所不摄也为言。发智论大乘师为本极成六句论等非佛语类。故所不摄因不转也。仍无不定过也。然小乘等。不许大乘经本极成非佛语所不摄故。有随一也。灯云。小乘不许极成非佛语所不摄故。唯大乘许。不得云两俱者。此意也。不得云两俱者。举因初词也。
  寻云。演秘云。言两极成意简随一者。大乘经上。有二义。非两俱极成。非佛语故。无随一失也为言。不见取置非佛语体耶。答。因明疏释因云。则非外道及六足等教所摄故(云云)取置非佛语体之旨明也。又明灯钞述疏意之文。此意也。但至演秘者。为随一过。先大乘经上。有佛说非佛说诤。非立敌俱许非佛语收。故非两俱极成六句论等非佛语类摄也。重意云。于大乘经。自有随一非佛语义。无两俱非佛语义。故不类摄。两俱非佛语外道等教也为言。大疏直释非佛语体。秘重述不类摄其非佛语中之所以也。三藏大师。征胜军因。大有二意。边边各付一过。俱是真过也。在有人云。随一有成。假设过者。深迷由来矣。
  有云。若取置非佛语体。此所不摄立者。有随一不成。若大乘经上。有佛说非佛说二义。非极成非佛语为因者。无此过矣。
  有云。两俱言有相滥。若小乘外道见两俱。此外道小乘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为因者。唯大乘许。小乘等不许。故为随一也。若大小二宗名两俱者。无此过也。
  问。○发智论入宗之时。有如何过耶。答。宗有违自教失。因有两俱不成(云云)付之今此二过。谁人所付过相耶。若发智佛说师者。发智论是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之物也。如何有两俱不成过耶。若对非佛说师者。既违共教。如何为自教相违失。
  答。邑法师释此事云。对发智佛说师者。有违自教失。对非佛说师者。有一分两俱不成过(云云)佛说非佛说二师。俱是今量敌者故。对彼对此。同犯过也。或违自教过。佛说非佛说二家。同勘之。对非佛说师。虽违共教。似宗诸过中。无云共教相违失之物。故不立此名也。仍大乘边。不许发智是佛说。故违自为过也。
  寻云。何故违共教不为过耶。
  答。因明疏云。虽违共为过。背毁所师无我教故。唯违自为过。说名自教相违(云云)
  问。○若以发智论。入宗之时。可有所依不成过耶。演秘有此过(云云)付之两俱不成。有所依有法。所依不成。无有法。此因既有两俱不成。如何有所依不成耶。依之因明疏云。两俱所依有。此所依无故(云云)答。演秘中。作二释。若存第二释者。无所依不成。不可劬劳。今依初释。会难云。发智论入宗时。犯违宗过若欲遁此过。宗除发智一分时。因如旧故。无一分所依。秘云。发智一分。不许大乘大乘是佛说也。何有所依。故成一分所依不成者。此意也。发智一分不许者。发智一分。有违宗故。不许是有法为言。大乘是佛说也者。大乘经一分。为有法立佛说也为言。今此所依不成。被带违宗来过也。次两俱所依。有相并勘。如大乘师对有部立我实有。得所依故之时。二过相并。两俱不成又有无所依。故纂云。故两俱不成。不必有法唯有文故知。设有所依。设无所依。因不成有法。皆名两俱不成。所依不成。无所依有法。故立此名也。
  寻云。因是有法上义。有法除发智者。因随亦无何宗除因残耶。
  答。非佛语不摄因。既转发智毕。是故有法除发智。因留如旧。故有此过。
  问。○遍学三藏改因立自许极成非诸佛语所不摄故之时。三支无过。可成正比量耶。答。尔也。问。因既置自许言。显自比因。并用极成之言。自共岂不相违耶。次有人勘相违决定云。诸大乘经。皆非佛说。自许极成佛语所不摄故。如数论等。又勘云。诸大乘经。皆非佛说。两俱极成佛语所不摄故。如胜论等。若尔既是犹豫因而非正因。何云能立量耶。
  答。凡大乘所说。广大甚深。非小乘外道等。思量境界。不信受彼甚深意趣。降之以为坏正法者说。爰胜军论师。为破彼迷倒。四十余年。按立一个比量。时世久行。敢无片其非者。于时遍觉三藏。周游五竺之间。亲对居士。征两俱因。勘种种过相。胜军杜口。不能遁过。三藏和尚。遂正其因。立自许极成非诸佛语所不摄故。是时三支圆满。避似立诸过。五天归仰。崇大师声德。实是能立量规模也。谁人辄付过耶。但因置自许言者。极成非佛语所不摄者。是虽共许因。傍为简过。置自许简别也。既异自许之自许。全无自共相违之失。例如彼唯识比量初三摄眼所不摄者。是虽共许因。为令关预他方佛色。置自许言。次二个相违决定。俱非过数。凡因明门习。以本量因简奇之法付过。所不许也。而今量既云非佛语所不摄。简舍六句论等极成非佛语之的了。何似之为同喻。还勘过耶。例如彼唯识比量因置眼所不摄言。简眼根了以之为同喻。不勘相违决定。是因明大纲也。学者可悉之。
  寻云。因既置自许言。犹是可自因。大疏难顺憬师(唯识比量相违决定)因云自许。故非共许因(云云)又难判比量云。今因非共。故不得成相违决定(云云)纂要云。既云自许即是自因(云云)准此等释置自许言。必是自因也。
  答。共因置自许言。以乐大乘者许能显示无颠倒理契经摄故之文。为其规模。今量并唯识比量自许简别。以彼因为其源。亦如今量。为简以发智所付不定过。置自许言也。非指因体言自许也。如唯识比量为能违因付不定。置自许言。皆是共许之简别故。云共许也。顺憬违决。不置自许言之时。因体既自也。眼识不摄因。大乘不许之。故为简随一不成。置自许言。故自许之自许也。判比量亦尔也。
  寻云。以本量因简奇之法。不作能违云事。不可然。余卷本疏。释所立宗因便俱有失之文。别宗别因量。有相违决定(云云)彼违决既以本因所简圣道等意识。为同喻。如何可会。
  答云。此事异义非一。且成一意云。陈那以前古师。三支别体也。虽因简之。简别不拘。为能违同喻也。陈那已后。二喻即因也。立因三相故。因简奇之物。不成能违同喻(此义犹可受口传)又约因明。引信摧邪二门不同也。所立宗因别宗别因量。就引信因明。付相违决定也。今依摧邪门。避相违决定也。
  寻云。大疏难顺憬师。唯识比量相违决定。虽付多过。不言眼根本量因简之。以知。虽本因简奇。为违决同喻无过欤。
  答。大疏六个难。难能违自许言非故。且不难取简奇之法。以为同喻也。况上文以眼所不摄简别。简以眼根所付相违决定(云云)故下文让上云不举此难欤。
  别寻云。改因者。全改本因之意趣欤。将立因意如元。加自许言。为改因欤(两边可难之。)
  一义云。改因者。不改因本意。只安自许言。简发智论也。具言之者可言自许两俱极成等也。设虽无两俱之词。极成者立敌极成义也。故不安两俱之言。是立敌极成之义也。
  寻云。大乘自许发智论两俱非佛语所不摄。设置自许言。犹可转发智异品。何依自许言。简不定耶。
  答。此难可尔。但发智论。依他许佛说诤起。随一非佛语之物也。大乘经依自许佛说。非佛语所不摄被云故。安自许言。简他许佛说。非佛语不摄之发智也。
  已上问答可秘之。相传一义也。上人御义异之。改因者。全改本因意趣。省两俱言加自许言也。极成言。非立敌极成之义。至极成就之义也(云云)别可习之。

论第三卷同学钞第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