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论第三卷同学钞第五目次

  五教义下
  庄严本颂
  非余境故量
  多有所作
  证大觉故二方
  无大三乘过失
  能对治故
  三座部九心轮
  增一阿含大众部经欤
  是贪总别
  未临命终

论第三卷同学钞第五

庄严本颂

  问。庄严论本颂。谁人所造耶。疏云。弥勒所说(云云)付之正见婆颇三藏所翻论。题下注无著菩萨造。随彼论序中。无著菩萨纂(云云)又今灯云。以庄严论颂及显扬论。俱无著造故(云云)慧日论二云二论俱无著造故(云云)
  答。今论引庄严论。标七因之文云。又圣慈氏。以七种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说(云云)又下文云。如庄严论颂此义言(云云)故知。大庄严论慈氏所说也。依之疏云。然庄严论颂文。弥勒所说。长行释者。世亲所为(云云)灯第一同之。西明疏亦同。但于灯并慧日论释者。明诠僧都会之云。无著承弥勒。流布于世。故此土传论言无著菩萨造(云云)准此释。可会现行论题下注并序文等也。又依南海传者。天新承无著故。以天亲所作。归无著。云无著造(云云)依此意者。题下云无著菩萨造者。举释论制主也。非本颂也。
  寻云。

庄严七因(颂曰。先不记俱行非余所行境极成有无有对治异文故)

  一先不记故(若大乘经。佛灭度后。有余为坏正法故说。何故世尊非如当起诸可怖事先预记别。)
  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本来。俱行。宁知大乘独非佛说。)
  问若是佛语。何故声闻等。不信乐。不闻说耶。
  三非余境故(大乘所说。广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
  然彼复言。前三因建立大乘。虽是佛说。然今释迦如来。不说此法。
  四应极成故(若谓大乘是余佛说。非今佛语。则大乘教。是佛所说云。其理极成。)
  五有无有故(若有大乘。即应信此诸大乘教。是佛所说。离此大乘云。不可得故。若无大乘。声闻乘教。亦应非有。以离大乘决定无有得成佛义。谁出于世。说声闻乘。)
  有言。大乘依行无果。非佛说者。
  六能对治故(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故应信此是佛所说。)
  若有说言。大乘非佛说。说法空故者。
  七义异文故(大乘所说。意趣甚深。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便生诽谤。谓非佛语。)
  已上七因。疏具释之。

显扬十因摄庄严八因(依枢要图之。灯有异释。别钞之。)

  一先不记故(即此初因。灯略不述。)
  二今不可知故(即此第二)
  灯云。即是同行。与小同时行。宁知大乘独非佛说。
  三多有所作故(此中所无)
  灯云。即庄严论能行此法。智依信修行。得三慧等。
  四极重障故(此中所无)
  灯云。即庄严论生怖畏等。由畏大乘。不顺怖谤。成重障故。此意于小教○怖谤获罪。既是佛说。大乘亦尔。故是佛说。或俱第七收。庄严约能所断合。显扬别开。就能断中。加行后得。开之为二。广略别故。
  五非寻伺境故(即此第三因)
  灯云。第三不行也。
  六证大觉故(即第五因中。若有大乘因也。)
  灯曰。○四者成就。此意汝许先佛得菩提者说。今佛亦证大觉。亦说大教○。
  七无第三乘过失故(即此第五中。无有大乘因也。)
  灯曰。○第五体者。此意既许余佛有大乘体。今佛亦有。大乘无异。体是一故。此佛无者。即是此佛。无第三乘体。
  八此若无有应无一切智故(即此第五中。无有大乘因也。)
  灯云。第六非体。
  九有对治故(即此第六因。)
  灯云。即庄严第七。
  十不应如言取意故(即此第七因也。)
  灯云。即庄严第八。
  十因八因相摄。枢要与灯。有同异。十中一二。即八中一二也。十中第五。八中第三也。十中八九十。八中六七八也(已上六因要灯同。)十中三(多有所作)四(极重障)二因者。灯有二释。一云此二因八因中无。但广八因中体非体并文异因中云。能行此智者。即多有所作也。生怖畏等者。即极重障也。枢要同此释。二云多有所作极重障故者。俱是庄严八因中。第七能对治因摄。庄严合能所断。为一因。显扬开之为别因(具至下可知之。)十中第六证大觉故因有二意。一云八因中。第五体因也(七因中。若有大乘因也。)枢要意也。西明疏同之。若依此释者。庄严成就因。非十因所摄。故西明疏云。七中极成。非十所摄(云云)二云证大觉故因。八中第四。成就因摄。灯意也。十中第七。无第三乘过失故因。又有二意。一云第六非体因也。二云第五体因摄(已上大意记之。下问答中。广可料简之。)

非余境故量

  问。付庄严论七因。且依第三非余境故因。立比量之时。为成教证所引阿陀那教佛说义。将限余大乘经欤。两方。若限余大乘经者。依楞伽深密等诸大乘经。证有第八识之时。诸部小乘。为坏正法者说故。成佛说义。还证第八也。若尔专可成立教证所出阿陀那教耶。况依先不记等余因。立比量之时。广通诸大乘经。至非余境故因。何独除第八识教耶。是以见论文。三非余境故。大乘所说。广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云云)文言既广。何除阿陀那教耶。若依之尔者。本疏中。出立量作法。除阿陀那教。外诸大乘经。皆是佛说。许诸声闻所不闻信契经摄故。如阿陀那识教(云云)有法置简别。下为同喻。知。限余大乘经云事。
  答。本疏中。依非余境故因。立二个量。初量云。大乘经是佛语。许非余外道等境。契经摄故。如增一等(云云)此量成阿陀那教佛说义也。第二量云。除阿陀那教。外诸大乘经皆是佛说。许诸声闻所不闻信契经摄故。如阿陀那教(云云)先量已成阿陀那教佛说义了故。第二量有法除阿陀那教取下为同喻也。阿陀那识。前已成有者。将立第二量。阿陀那教前第一量已成佛说义了故。有法除之。又已成法故。为之同喻。无所立不成为言。阿陀那识。前已成有故。今为量解释。此意也。不之非余境故。因下不成阿陀那教佛说之义。仍一边难。皆不来也。
  寻云。初量有法。广云大乘经。不云阿陀那教。何指前量。云阿陀那识前已成有得意耶。又总可立一量。如何各别作法耶。
  答。总立一量。立外道小乘所不闻信契经摄故者。举增一等。为同喻时。不成声闻不闻信之边故。可有能立不成过。故初量因云非余外道等境以增一等。为同喻。第二量以声闻不闻信为因。取已成阿陀那教。为同喻也。愚法诸声闻。不闻信阿陀那教故也。次第一量有法。其词虽总。意举阿陀那教也。不尔如何第二量不置诸言耶。
  有人云。第一量不限阿陀那教。成一切大乘经佛说义。第二量除阿陀那教。成余大乘经佛说义。前已成有者。指皆顺无我等因也。
  寻云。皆顺无我等。护法所立因也。非余境故庄严七因中堕一也。何以后成为前所立量同喻。
  答。今论引庄严七因。立比量。故无此难多有所作。
  问。显扬论中。证大乘经佛说义。出十因。尔者多有所作。极重障故二因。可在庄严论八因中耶。两方。若有者。护法所引七因中。不见多有所作极重障故二因。婆波罗蜜多所译八因。又无此二因。如何云有耶。依之枢要中。庄严论无此二因(云云)若依之如此者。义灯中。庄严八因中有之见。
  答。义灯中作二释。初释云。多有所作因即庄严论能行此法智。依信修行。得三慧等(云云)极重障故因。即庄严论生怖畏等。由畏大乘。不顺怖谤。成重障故(云云)依此释者。庄严论中。无此二因也。然庄严论。广第五体。因之中云。标次说能行此法智。说偈云。随此闻思修。得法及得慧。此智行此法。未得勿诽毁(云云)(长行广解略之。)能行此法智者。大乘三慧。能修行此大乘教法之智也。有闻思修等多有所作故。云多有所作也。极重障故因。当彼论生怖畏等意。庄严论广第五体因之中。颂云。怖此深妙法退失大菩提(云云)长行云。于甚深妙法。横生怖想。由此想故。于大菩萨福智二聚。应得不得。是名为退。汝今应知。此退过患最极甚重(云云)故知。生怖畏者。极重障也(已上成初释意)第二释云。或俱第七收。庄严约能所断合。显扬别开。就能断中。加行后得。开之为二(云云)意云。多有所作极重障故二因。俱庄严八因中。第七能对治因摄。谓庄严论合能所断。为一因。显扬论开能所断为二。极重障者。所断烦恼也。多有所作及对治。是能断也为言。枢要同初释。故云此中所无也。
  灯或本云。或俱第六收(云云)此本不违七因中。以对治为第六故。然不如第七收之本。又或本云。或俱第三收(云云)

证大觉故二方

  问。显扬论中。成大乘经佛说义。出十因。尔者第六证大觉故因。庄严八因中。何摄之耶。进云。枢要中。第五有因摄(云云)付之证大觉故因者。迦叶等余佛。说大乘经者。今佛亦应说大乘经同证大觉故。云也。而有因者。若有大乘。可信大乘经是佛所说。离大乘教。无大乘故成也。便不成例余佛应说大乘经。何以彼因摄此耶。是以义灯中。以证大觉故因。摄应极成故因(云云)
  答。证大觉故因。枢要与灯。其意不同也。先枢要意。以证大觉故因。庄严体因唯识若有大乘因摄也。故论云。若有大乘。即应信此诸大乘教。是佛所说。离此大乘。不可得故文。显扬云证大觉故。其意同之。既有证大觉者。故可有大乘教。大乘经若非佛说者。修行何法。证大觉耶。以有大乘体。成必应有大乘经也。若依此意者。显扬论云。若未成佛。能说佛教。不应道理者。若不成佛。谁说佛教。既有说佛教人。即是大乘佛也。若有大乘佛者。必应有大乘经为言。次灯意者。八因中。成就因摄。成就因者。余佛说大乘。今佛亦应说之。佛智等故成者。证大觉故因。其意同之。是以彼论生起此因文云。是故若言是余所说。不应道理(云云)以迦叶等余佛对今释迦。名余也。同若谓大乘是余佛说非今佛语之文也。证大觉故者。遮此难之因也。今佛余佛。同证大觉彼若说大乘。此亦可尔成也。是故应极成故因摄也。师资义解不同不可为相违矣。
  寻云。枢要意。是余所说之余者。指余佛欤。
  答。不然。指余天魔梵志等也。是结前三因文也。上以先不记等三因。成大乘经佛说义了。是故若言是余所说。不应道理(云云)以知结前也。不尔如何云是故耶。
  问。枢要意。庄严成就因。显扬十因中无之耶。
  答。尔也。
  问。八因略成。十因广成。略中举因。广中无耶。
  答。此难甚难。可勘例。
  问。显扬论中。成大乘经佛说云。是余所说。不应道理文。尔者余者。除佛之余欤。灯释云。余者先佛也(云云)付之既成大乘经佛说之义。是余所说。不应道理(云云)明知。余者可除佛是余人云事。依之彼论难此义云。若未成佛。能说佛教。不应道理(云云)以知。余者。非先佛云事(准前论义可答之。)

无第三乘过失

  问。显扬论第七因。庄严八因中何。灯云。第五体因也(云云)付之枢要第六非体因也(云云)如何。
  答。若依枢要者。无第三乘过失因。庄严非体。唯识若无大乘因也。从劣至胜。大乘为第三乘。谓若无大乘者。则应无第三乘。若无第三乘者。谁出于世。说声闻乘教耶为言。若依灯意者。庄严第五体因摄。即若有大乘因也。既许余佛有大乘体。今佛亦应有。大乘无异。体是一故。若此佛无者。即此佛应无第三乘体。故成过失为言。

能对治故

  问。付庄严七因。且第六能对治故因。可取根本智耶。若取根本智者。了义灯中。释以显扬多有所作极重障故二因摄庄严对治因庄严合能所断为一因。显扬开能所断为二。能断中。加行后得。开之为二(云云)准此释。庄严对治因。唯限加行后得见。若依之如此者。既云对治一切烦恼。岂不取根本智耶。
  答。能对治故因。专取根本智也。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之文。以所引根本智。成对治因见意者。加行智中。修行大乘经。引得无分别智。对治障故。大乘经佛说成也。但至灯释者。无分别智能引有二。加行智及后得智也。多有所作因。加行智中。修三慧。引得无分别智义也。对治故因。后得智中。缘大乘经。如理思惟。引得无分别智。对治一切烦恼义也。所引无分别智。虽是一。能引智各别故。开之为二为言。取根本智义。不可待言。欲显开二因。云加行后得开之为二也。若依此义者。庄严对治因。能所引合论通三智也。正取根本智。显扬论对治因。限后得根本。多有所性。取加行。根本也。若依证初释者。显扬对治因。通三智同庄严也(人多不辨之仍记之。)
  寻云。根本智后起故。立后得智称。今何以后得为能引。根本智为所引耶。
  答。本智证真后得了俗。前后必然也。而前根本智之等流智。缘大乘经。如理思惟。引得根本智。故后得。为能引。根本智为所引。之义有也。一具本后二智。本智前后得后也。别具二智者。后得引根本无失。

上座部九心轮

  一有分心(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心但任运缘于境转。)
  二能引发心(若有境至。心欲缘时。便生惊觉。)
  三见心(其心既于境上转。见照瞩彼。)
  四等寻求心(既见彼已。便等寻求。察其善恶。)
  五等贯彻心(既察彼已。遂等贯彻。识其善恶。)
  六安立心(而安立。心起语分别说其善恶。)
  七势用心(随其善恶。便有动作。势用心生。)
  八返缘心(动作既兴。将欲休废。遂复返缘前所作事。)
  九有分心(既返缘已。遂归有分。任运缘境。)
  要云。其中见心。通于六识。余唯意识○然见与寻求。前后不定。无性摄论第二卷云。五识于法。无所了知。先说见心也。复言见唯照瞩。却结前心。

上座部九心轮

  问。无性摄论中。明上座部九心轮。五识于法。无所了知文。说何心耶。枢要云。说第三见心(云云)付之见彼论说。五识于法。无所了知。意界亦尔。唯等寻求。见唯照瞩文。下既云见唯照瞩。说见心。明知。五识于法者。于等寻求心耶。
  答。见枢要文。于上座部九心轮。见与寻求。前后不定也(云云)为证此义。引无性摄论。五识于法无所了知者。先说见心。又云见唯照瞩者。还结前心(云云)今按解释意。五识于法无所了知之文。明能引发中。遮五识显见心通六识之旨也。次云唯等寻求。明寻求心。重述见唯照瞩。还又说见心中间。隔寻求。前后说见心。是则显前后不定义也。若得此意者。疑难不可来。

增一阿含大众部经欤

  问。增一阿含。大众部经欤。若云尔者。今论云。说一切有部增一经中文。若依之尔者。大师余处大众部经(云云)
  答。结集四阿含。界内界外二部相分。界内结集。迦叶为上首。界外结集。以波师婆。为上首。今论云萨婆多部经者。界内结集经也。玄赞云大众部经者。界外结集也。东汉现行之本。即大众部经也。
  界内者。结集经教之时。结界简取其器。在一处结集之。故云界内也。即以王舍城七叶岩。为结界地。彼结集众。皆圣者也。后又界内结集。被摈奇之人。在界外结集。是名界外集。彼众多凡夫也。亦名堂内堂外结集。
  寻云。四阿含者。何等耶。
  答。一名增一阿含(明从一法增至百法。)二名中阿含(不略不广)三名长阿含(若明事义文广曰长。)四名杂阿含(杂杂明事。)

是贪总别

  问。论中是贪总别三世境故(云云)可摄世亲摄论后解耶。疏云。摄(云云)付之世亲摄论第二解。以爱乐欣喜。四种赖耶。配属三世。全不总别释之。而今论云是贪总别。有总别言。定知。唯依初解云事。
  答。本疏释此事。今但总言是贪总别三世境故。非但有前解。亦无有后释文。任今解释。二解俱可摄之也。但于总别言者。疏释云。世亲后说是贪三世境。是故不取总别之言(云云)意云。是贪总别三世境故之文。可有通局。摄世亲后解之边。舍总别二字。可云是贪三世境故。摄世亲初解及无性摄论解之边。取总别二字。是贪总别三世境故是贪三世境故。合为一文。故摄二解。今论文章。有如此例。不可奇之。
  爱(通三世)乐(现在)欣(过去)喜(未来)无性并。世亲初解。
  爱(现在)乐(过去)欣(现在)喜(未来)世亲第二解。

未临命终

  问。不还圣者。非正润生之时。可起现行惑耶。若起者。不还圣者。欲界治道圆满。设虽非正润生之时。何起上界惑。若依之尔者。今本疏中。离欲圣者。闻雷声。起我断怖畏(云云)又余处中。未临命终起现惑故(云云)
  答。不还圣者。欲界治道圆满故。何时不起上界惑。但于今疏文者。不云起上界我见。生怖畏。由第七内我。故第六识善无记心中。起我断怖畏也。如彼由第七内我故。六识施等不亡相(勘无性摄论。可决此义。)于余处释者。不还向位起之也。
  问。不还圣者。非润生时。为起第六相应烦恼。何耶。答。可有起不起二意也。两方。若起者。尽欲界惑。证不还果。既得圆满治道。何起现行烦恼。例如彼对治力强为故。润生位不起烦恼耶。若依之尔者。今疏解离欲圣者。云如闻雷声起怖畏故。起我断执。余处明不还圣者。判未临命终起现惑故。述起现行惑。尔者两方不明如何。
  答。见论文。述虽所伏惑有退不退。明退起。烦恼定。非正润生位。犹预心也。遇强胜违缘之时。何不起现行烦恼耶。云未临命终起现惑故。判如闻雷声起怖畏故。此意也。但于正润生位。例难者。怖退起烦恼。数数思惟圣道。治道圆满上。有此义故。不现行烦恼。起云也。非正润生位。既犹预心也。更不可成相例。更无过。
  寻云。今此我者。总缘我见欤。若云尔者。总缘我。缘种子定。何缘雷声耶。尤不审也。
  私云。先德总缘我。缘现行释。故云此释全不见本出处也。
  私云。可云别缘我见欤。此义别缘我见。缘他地成何耶。
  答。别缘我见。缘他地。不计自我云也。总别缘我见。非云不缘他地。
  有答云。不还向之时。现行烦恼起润生正果道时。不尔耶。
  寻云。付此义者。违本疏释。若凡若圣。离欲界已。如闻雷声。起怖畏故。判故何耶。
  又云。不还果圣者。未断烦恼习气。而今此烦恼习气转付所知障。起我所怖畏也。例如彼犊子部非即非离计法执。关别我执断位。例此可尔耶。
  论云。五欲亦非真庆着处。谓离欲者。于五妙欲。虽不贪着。而庆我故(云云)
  疏云。有言。五欲是。此亦非真。谓若凡若圣。离欲界已。犹爱我故。如闻雷声。起怖畏故。此不极成。彼许离欲无有我故。此以理逼如闻声怖等。彼摄论摄共许有我者说。故不说离欲者有我。
  枢要云。五欲非着处。若生上二界。亦起我识(云云)
  明诠云。小乘云。五欲是真爱着处也。文破云。此亦非真爱着处也。枢要云。生上二界。亦起我爱(云云)北云。意圣亦有我。若无我者。闻雷声时。应不起怖(云云)
  别抄云。问。萨婆多等。迷理诸惑。见道总断。何故五欲非真爱着处。论云。谓非无学。信无我者。虽不爱五欲。而于内我。犹生爱故耶。解云。他虽不许。以理破之。如闻雷声起警畏。我断等。岂非俱生我执耶。此通凡圣许。有我。今者论圣无我(云云)
  蕴云。疏若凡若圣至起怖畏者。凡夫离欲即得上定。上圣者离欲。即第三果人。此等虽离五欲。闻雷尚怖。故知。于我由生爱着(云云)
  肝心记云。文如闻雷声起怖畏故者。东抄云。此意即说圣者亦有我。若无我者。闻雷应不惊也(云云)
  太抄云。疏如闻雷声起怖畏故乃至。无有我故者。此约不还人。虽离欲染。闻雷声起。为有第七识。由计我故。唯大乘有。名不极成。若经部计第六识中我见离欲染故。与大乘六识中我见相似。若萨婆多宗我。见道断。疏摄论据共许者。说故不说离欲界者。有我者。转轮与经部共许。六识中我言。离欲无我也。若约不共许。第七识虽离欲染。由有我故也。问。今中雷声。或是何处论文。又问。萨婆多经部六计。第六识中有我。若离欲已闻雷声起怖以不。又问。彼宗唯第六识有我。约前六识皆有我。答若大乘中。若凡若有学圣。离欲界已。及无学人等。若闻雷声。皆起怖畏。若小乘说。有学无学及凡夫等。若离欲已。闻雷声。即不怖也(云云)
  论第五云。由执我故。令六识中所起施等不能已相文。
  疏五本云。
  有人云。不还果人。不正润生时。不起现行烦恼。欲界治道圆满故。但未临命终。起现惑故云者。未治道圆满时。于不还向时。起现行烦恼云也。印师记意也。
  以折伏现种子无能者。异生者云也。非不还人也。
  义演云。疏如闻雷声起怖畏故者。谓此意证二乘有学离欲圣者。犹有其我。虽无分别惑等。闻雷声时。由起怖畏。以道理逼之。若无我者。何故起怖。既起怖。明有我也。他宗不许离欲有我。有漏六识。能断惑故。小乘云此不极成。问。设闻雷声。何所惊怖。答。虽离欲界欲。第七识中。我执未断。所以令第六识起怖也。故亦由我生怖也。
  疑云向小乘而爱我故可第六我见乎。
  婆娑论第七十五云。详曰。应作是说异生圣者二皆起怖。问圣者已离五怖畏。如何有怖。答。圣者虽无五种大怖。而有所余暂时少怖(云云)
  疏八末云。其润生惑。亦唯种者。谓不还者。有说及不想。设此据正发正润。若助发助润。起现无失。远因等起。亦有现故。未临命终。起现惑故(云云)

论第三卷同学钞第五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