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论第三卷同学钞第六目次

  持种证
  此非正证
  业用证
  之所集起
  又心相续
  根境作意二方
  若难不持种
  非一识类
  二乘无学
  极或言简
  清辨比量二方
  彼特违害
  何独偏破
  世俗门八识
  异熟证
  真报主
  声非异熟

论第三卷同学钞第六

持种证
十理证(疏颂云。持种·异熟心生死·缘·依食。趣生·有受·识灭定·心染净。)

  一持种心证。二异熟心证。三趣生证。四有执受证。五寿暖识证。六生死证。七识名色互为缘证(已上当卷明之。)八四食证。九灭定证。十染净心证(第四卷初明之。)

瑜伽八证(五十一卷颂云。执受·初·明了。种子·业·身受·无心定·命终。无皆不应理。)

  一执受证。二最初生起证。三明了生起证。四种子证。五业用差别证。六身受证。七无心定证。八命终证。

摄论八证(私颂云。持种·心染净依食·及趣生。执受·名色缘生死·并灭定。)

  灯曰。摄大乘论。○准彼但有此论八义。○异熟寿识彼无此二(云云)

瑜伽八证此论十证阙具事

  灯云。初生明了业用三义。此论中无。趣生寿识互缘依食及心染净。此之五种。彼论非有。余五共同。然互广略文(余五者。执受种子身受无心定命终也。)
  枢要云。第二证中。身器离心非有。即八证中。第五业果证(云云)
  寻云。此释违灯。业用证云此论中无故。
  答。此论第二异熟证中云。酬牵引业。遍而无断。变为身器。作有情依。身器离心。理非有故。○若无此心。谁变身器文。故以异熟证中一分义。相配业用证也。灯不别证成之故。云此论中无也。
  问。若尔何故疏以此论第二证。配八证中身受证耶。
  答。此论异熟证中。有其二文。一云身器离心。理非有故文。故枢要配业用证。一云又在定中乃至。身受生起(云云)故疏配身受证仍不相违(已上依要决意。问答之。)
  寻云。何故此论不说最初明了业用三证耶。
  灯曰。此非正证。因释外难。故为一因。或应展转立俱有根。证有第八。又解。传释。○前释为胜。明了作业。亦是展转。显成俱起。证第八义(云云)(疏四末伽抄第十三同之。)

此非正证

  问。本论中。证有第八识。出八证。尔者最初生起证。第八识正证欤。灯云。此非正证(云云)付之引契经说。述八证者。皆为证第八识也。若非正证者。成此证有何用耶。依之八证总标文。云由八种相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正述彼证。若离阿赖耶识乃至。最初生起。不应道理(云云)明知。正证云事。
  答。
  今云。外人难云。若决定有阿赖耶识。应有二识俱时生起(云云)以二识俱转。为过也。大乘云容有二识俱时转故。以二识俱转。不为伤。遂返难小乘云。且如有一俱时欲见乃至。欲知。随有一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云云)意云。汝小乘。不许识俱转义者。六境齐来之时。六识中。何识可最初生起耶。若尔诸识俱转。一时可取诸境为言。不云其最初生起识。即是第八。故云非正证也。余执受等证。以第八识。为能执受。若无第八者。以何法。为能执受耶证也。此虽难他云最初生起识不成。不证最初生起识。即第八识。故不为正证也。
  问。第八识初和合识也。尤可为最初生起识。
  答。今最初生起者。非初受生识。本有长时位六识已起后。有时六境齐至。其时诸根境等。和合力齐。识前后生云事。不应道理。以何识。为最初生起识耶为言。
  若尔何本论云若无阿赖耶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耶。
  答。展转成第八识。故云尔也。意云。若恐识俱转。无阿赖耶识者。识不俱转故。六境齐至之时。何识最初生起耶。故可许识俱转。若许识俱转者。汝不可云识不俱转故。无阿赖耶识为言。以最初生起。不为可有第八识道理。故非正证也(此事虽少事。人慥不辨。今愚案。虽似古义始得此意可秘之。)

业用证

  问。付瑜伽八证。且第五业用证。今论十证中。可有耶。灯云。无(云云)付之今论异熟证中。身器离心。理非有故(云云)其义当彼论业用证。依之枢要中。瑜伽业用证。今论中。有(云云)
  答。本论中。明业用证。了别器业。了别依业。了别我业。了别境业。俱时而转。若无第八。四业俱转。不应道理(云云)初业第八识也。第二业。五根根依处并种子也。第三第四。如次第七及前六识也。若无第八者。阙了别器业。四业俱转。不应道理成也。今论中无举四业成文。故灯云。此论中无也。然而异熟证中。云身器离心理非有故。当四业中了别器业。故同异熟证一分也(已上依要决释。成一义毕。)

持种证(八证中种子证)
之所集起

  论云。谓契经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若无此识。彼持种心。不应有故。
  疏云。杂染法者。即有漏法。善染皆是。清净法者。即无漏法。五蕴并是。或顺解脱分等名清净。○之所集起故名为心者。或诸法种。于此集起名心。心是所集起处故。即通有漏无漏。所集起处。或诸法种子之所集起名心。心诸种所集起故○。

此证中破余部等有五段

  一破经部。二破大众部。三破上座部。四破有部。五破清辨无相大乘。

初破经部有三(一破五蕴受熏持种。二破识类受熏。三合破识及类前后相熏。)
破五蕴受熏持种义(疏云。譬喻部师。即经部也。)

  论云。谓诸转识。在灭定等。有间断故。根境作意。善等类别。易脱起故。如电光等。不坚住故。非可熏习。不能持种。非染净种所集起心。
  有法(诸转识。)法宗有三(一非可熏习。二不能持种。三非染净种所集起心。)因有三(一有间断故。二易脱起故。三不坚住故。)喻(如电光等。)
  色不相应。非心性故。如声光等。理非染净内法所熏。岂能持种○。
  转识相应。诸心所法。如识间断。易脱起故。○不能持种○。

破识类受熏义(疏云。经部异师。)

  论云。有说。六识无始时来。依根境等。前后分位。事虽转变。而类无别。是所熏习。能持种子。
  疏云。是识转变。刹那即灭。识上假立一类不变。无别前后。识类是一。故此可熏。亦可持种。识既被遮。故须计类。

论主破此计有四

  一征假实(论云。执类是实。则同外道。许类是假。便无胜用。应不能持内法实种。)
  疏云。本宗说类是假。今言实者。是设遮也。如摄论总有二种。一识类。识家之流。二刹那类。即无常之流。二皆假法。
  二征何性(论云。若是善恶。应不受熏。许有记故。犹如择灭。若是无记。善恶心时。无无记心。此类应断。非事善恶。类可无记。别类必同别事性故。)
  三征间断(论云。又无心位。此类定无○。)
  四征类同(论云。又阿罗汉。或异生心。识类同故。应为诸染无漏法熏。许便有失。)
  灯云。

合破识及类前后相熏

  论云。又六识身。若事若类。前后二念。既不俱有。如隔念者。非互相熏。
  疏云。上来事类俱时被。破即事及类前熏。于后今破云。前念事类。不熏次后念事类。不俱有故。如隔多念。隔多念者。彼计不远熏。故得为喻。但熏次后故设遮。识熏类。类熏识。识熏。
  秘云。然准诸教。经部师计。总有四类。一本经部许内六根是所熏性○二六识展转而互相熏。三前念熏彼。四类受熏(已上破经部毕。)

第二破大众部

  论云。执唯六识俱时转者。由前理趣。既非所熏○。
  疏云。此不立假类受熏。故言唯六识。无前熏后。故言唯俱转。

第三破上座部

  论云。有执。色心自类。无间前为后种。因果义立(初叙宗也)彼执。非理无熏习故(此总非)谓。彼自类。既无熏习。如何可执前为后种(初破无熏习)又间断者(谓生无色。色久时断。灭尽定等。心断亦然。)应不更生(次难后不生。)二乘无学。应无后蕴。死位色心。为后种故(后难无后蕴。)

第四破有部

  论云。有说。三世诸法皆有。因果感起。无不皆成○然经说心为种子者。起染净法。势用强故(叙彼计)彼说非理。过去未来。非常非现。如空华等。非实有故。又无作用。不可执为因缘性故○。

第五破清辨无相大乘

  论云。有执。大乘遣相空理。为究竟者。依似比量。拨无此识及一切法(出彼计)彼特违害前所引经(违前染净集起心经。)知断证修染净因果。皆执非实。成大邪见(彼若救言。我依世谛。不说为无。但言非实。)外道毁谤染净因果。亦不谓全无。但执非实。故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萨不应为舍生死精勤修集菩萨资粮。谁有智者。为除幻敌。求石女儿。用为军旅。故应信有能持种心。依之建立染净因果。
  问。论中证第八识。引契经说。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云云)教理二证中何。答。理证也。付之既云之所集起故名为心。举第八心名。定可教证。例如彼以楞伽经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之文。为第七识教证。是以见摄论文。以说心名教。为第八识教证。今论何独为理证耶。
  答。凡理证者。共许教中。密说第八识。其所说义。多通余识。小乘以之为六识相。大乘以理。责教之意。若无第八识者。此事不成证也。即持种证所引经文。依二义立心名。一者此心处。集起诸法种子。是第八能持义也。二者多种子。集起此心。此义通六识。多种子集起六识心故也。故疏引此经文。出二义。或诸法种。于此集起名心。心是所集起处故者。是初义也。唯限第八。不通余识。或诸法种子之所集起名心。心是诸种所集起故者。通诸识也。是故集起心经之文。理证而非教证。但于摄论中。以说心名教。为教证者。彼举心意识中心名。是故为教证也。如云藏识说名心也。意名亦尔。故为第七识教证。全非例欤。

又心相续

  问。疏中。引对法论。又心相续。长时间断。不应经久。流转不息(云云)尔者扑扬大师。如何释此文耶。释云。心相续者。是藏识也。流转不息者。种子也(云云)付之难思。对法论文。出于瑜伽论。而瑜伽云又彼诸识长时间断。明说六识。对法述又心相续。岂第八心耶。依之大师余处。对法文同瑜伽论。心者长时间断。相续者色身也(云云)况心相续言。明藏识者。长时间断者。是指何识耶。随诸师释对法论文。六识心也(云云)
  答。释对法论又心相续文。可有二意。若依今演秘意者。心相续者。第八心相续。无间断义也。长时间断者。六识灭定等位。长时间断为言。流转不息者。是种子也。意云第八能持心。相续无间断故。六识入灭定等。长时间断位。种子流转。不息云也。依此义。训论文云。又心相续。长时间断。经久流转不息。本论云。又彼诸识等者。当对法论长时间断已下文。对法论具遮表。表第八遮六识也。本论遮六识。不表第八心也。对法钞别义也。又心相续者。指六识心及依身。长时间断者。无想定等位。长时间断。种子经久。流转不息。故间断心。不能持种子为言。
  寻云。疏云。不应经久等(云云)不应字难消。
  答。演秘作二释。一云不应二字剩。二云疏主取彼论意加之。初释易知。第二释意。取对法论。是故转识能持种子不应道理之不应言。上经久流转言上加之。训疏文云。又心相续。长时间断不应经久流转不息。意云。第八心相续。能持种子。故流转不息。转识为能持者。无想定等。长时间断位。不可有流转不息之义为言(疏文甚难。犹可案演秘第二释。)

根境作意二方

  问。本疏中。释根境作意善等类别等文。作难经部六识俱时受熏义之释了。或如自他身六种转识故(云云)尔者出难互相受熏义比量同喻欤。进云。秘不然(云云)付之疏上文。以根境作意类别故因。立比量之时。述无同喻之旨毕。或如自他身六种转识故(云云)明知。上作阙同喻之释。或如自他身等者。以自他身六识。为同喻之释也。是以见疏下文。前解虽本。不作此解。自为不定。八识三别。互相熏故(云云)若初释中。无立比量之释者。岂云有不定失耶。依之唐土人师。释此文。出互相熏量同喻(云云)如何。
  答。本疏一段。诸师料简不同也。今依演秘解释者。疏有二解。此破经部乃至令不得互相熏者。是初释也。或如自他身已上。第二解也。前解设破经部六识俱时受熏者。成初解也。今解但遮六识体非受熏。以根境等三种各别。非必刹那刹那皆具足。故非识恒起。故无熏习。不同无性者。成后解也。初释意云。论云根境作意善等类别者。同无性摄论也。且六识中。眼识耳识。相望之时。眼识依眼根。缘色境。耳识依耳根。缘声境。两识相应作意。其体亦各别也。六识展转。三种皆异。根境等不同也。故六种转识。定不俱生。何有和合义耶。仍不可成能所熏为言。以此道理为因。若立量云。眼等非为耳等所熏。根境作意三。定各别故者。更无同喻。故不立量。以理责之也。故疏云。此无同喻。然以理责之(云云)自他身六识。全不成同喻。然以理责之(云云)自他身六识。全不成同喻。以自眼识。望他眼识。根境等同。非各别故也。若尔或如自他身已下。不可属初解。下指今解。即此文也。此解意云。今论根境作意等因异摄论也。眼等六识。由根境作意等三缘起。眼耳等根。色声等境。不可刹那刹那具之。其缘若阙者。不可识体恒起。何得受熏。此解意。任经部六识不俱转云计。付六识一一。不恒起故。受熏义不成云也。前解同摄论。六识互望。论根境等各别之义。经部虽不许六识俱转义。设令许俱转。立此因。今解任本计云六识不并。用此因也。依此释者。自他身六识。为能同品。两释意。大旨如此。但于付前解。若以自他身六识。为同喻。不立量者。不可云不作此解自为不定云难者。无同喻故。虽不具三支。大乘第八望六识。根境等三别。而受熏故。尤可成不定敌。宗异品故也。故演秘下文云。释又六与八非一向异文。若准此简。亦乃遮彼互相熏量不定过也(云云)具宗因故。云互相熏量也。以此可知。
  问。论中破余部六识受熏计。根境作意。善等类别文。本疏释此文。作二释。尔者唯作六识互相受熏释。不作第二释者。有何过耶。疏云。不作此解。自为不定(云云)付之初释阙。无同喻故。以理责之(云云)既非立量作法。何以可有自不定过。为其故。可作第二释云耶。何况设虽立比量。因可云根境作意三。定各别故。若尔以第八根境等。望转识。非一向异。定各别故之因。岂转自第八识上耶。况设虽作第二释。尚可有不定失。第八识虽根境作意类别起。受熏持种故。可为不定敌耶。
  答。不作此解自为不定者。前解根等三别。为因。而八识与六。亦根等三别故。可为不定敌为言。阙同喻故。虽不三支作法。根境等别为因。遮六识受熏者。八与六。根等三别。有受熏义。岂非不定敌耶。仍六识相熏释。有不定过了。第二释以三别义。为不恒义。第八恒故。非不定敌。次于六八非一向异。不可转根境作意三定各别因云难者。疏次文。又六与八。非一向异。依之而起。故许相应者。即遮前解不定过也。八六不一不异故。大乘第八。受熏无失。汝宗三定别也。故有此难。彼六不然之彼言。彼宗六识。不然云也。
  寻云。演秘释又六与八等文。意简前失者。简后释过也。以何知者。次下文云。若准此简。亦乃遮彼互相熏量不定过也(云云)准之者。疏文正简后释过也。
  答。此难尤非也。疏云。又六与八。非一向异。依之而起。故许相应(云云)既云相应知。简初释过也。疏初释云以各别故。无相应义文。以之可知。但演秘若准此简等者。牒不作此解自为不定等文。问云。八识三别。第八识体。应非受熏。岂非过耶(云云)答。此问。引疏又六与八等文。意简前失者。简第八不受熏过也。非比量过也。若准此简者。简第八非受熏失了。遮初释互相熏量不定过也。

若难不持种

  问。论中破经部识类受熏持种义。若是善恶。应不受熏(云云)尔者难受熏义。不难持种义。有何故耶。疏云。若难不持种。便违宗失(云云)付之大乘意。不立识类。设难应不持种。何有违宗失耶。就中因置汝言。立他比量。何违自为过耶。
  答。论难受熏。不难持种者。若立量云。识类善恶性者。应不持种子。许有记故。如择灭者。大乘自佛果第八。其性虽善。许持种子故。有一分违宗过也为言。但于他比量违自非过云难者。今论上下。多有此例。扑扬余处释此事。有二意。一云为试学者。二云余因明师。不分九例。故随自。付如此过(云云)准之可知。
  今云。佛果第八。须为异品为不定敌。若恐此失。入有法者。亦成违宗。违宗不定。随征而来。亦是不定。亦是违宗也。疏且举一过此事处处有例。

非一识类

  问。经部师意。立识类受熏持种义。论主如何破之耶。答。破彼义云。罗汉受染法熏。异生受无漏熏。无凡圣故(云云)付之经部异师。虽立识类受熏义。凡位受染法熏。不受无漏熏。罗汉受净熏。不受染熏。是故识类同。虽受熏。更有凡圣差别。如何难无凡圣不同耶。况大乘意。所熏第八。其体虽一。凡夫之时。受染熏。罗汉之位。受净熏故。无凡圣杂乱过。寄识类一。致此难者。立可招返难耶。
  答。疑难之趣。了义灯问意也。释此疑云。彼立识类。依识而成。即彼识摄。无别法收。故有此过。大乘八识。体性各别非一识类。故不成过(云云)意云。彼师识类者。依识而立。即能熏识。摄。更非别法。而是一类。三世不易。是故凡位受烦恼熏。识类即烦恼相应识所摄其性染也。今此染识类。至无学位时。亦受无漏熏。故又罗汉识类也。若尔现在异生识类。与未来罗汉识类。其体一故。凡夫识类。受无漏熏。是成熏凡夫识。故凡夫成罗汉。罗汉识类。受烦恼熏。成熏罗汉识。故罗汉成凡夫。仍不遁凡圣杂乱过也。大乘意。八识体性各别。非一识类。第八识。虽受染净熏。其体不成染净。仍例难不来。

二乘无学

  问。上座部意。以前念色心。为后念色心为因(云云)大乘师。如何破之耶。进云。论云。二乘无学。应无后蕴。死位色心。为后种故(云云)付之设前念色心。为后念因。无学末后位。因用既尽故。如何不许最后蕴耶。彼大乘意。自类相生种子。前种为后种因。等无间缘。前念心心所望后念为依。非无无学后蕴。例此可尔。
  答。论主难彼计。谓彼自类。既无熏习。如何可执前为后种。又间断者。应不更生。二乘无学。应无后蕴等文。是其三难也。初难彼师不许熏习故。前念色心。难为后念因云也。第二难。若前念色心。为后念色心为因者。入无色定及无想定。色心久断灭。以何为因。生后色心耶为言。就之彼师救云。色心虽久断。前断色心为因者。二乘无学。应不永入无余涅槃。前断色心。可生后色心故。是则第三难意也。今约间断法。相例为难。故自类相生种子。不为例也。前后二念。相邻引生故。次等无间缘。虽间断法为缘。不可为今例难。其故者。大乘意。诸法名言种子。生现行时。藉余三缘。无学位。因势力既尽故。无种子引自类生第二念现行之义。故最后念心心所。不绝开避引导力用也(神泰神廓二师。解摄论文不同也。今且依神廓。)
  问。大乘师。地上座部立量云。极成二乘无学。应无最后蕴。许能为因故。如前前位(云云)尔者宗置极成言。有何故耶。答。进云。疏释云。极成言。简佛为不定(云云)付之因明门习。三支简别各简其支过何以宗简别。简因不定耶。设宗有简别。因无极成简别。何简以不极成法所付不定过耶。况若宗支简别。简因不定者。二乘之言。既简佛了。岂烦以极成言。简不定过耶。
  答。小乘宗意。许佛永入无余涅槃。故成不定敌。欲简此不定故。置极成言。其极成言。流至因喻。故简因过也。凡因是有法上义。故有法简别。即因简别也。所以友有法极成言。简佛为异品。不定过也。他宗所许灰身灭智佛。不灭成故也。或佛虽实不入无余。示现即入。若以此佛入宗。立应无后蕴者。有违宗过。此违宗过。名不定也。三支过皆名不定。不能定成自宗也。非因中不定过。以极成言。简违宗过。名简不定也。
  寻云。今量自他共中何。
  答。宗共因他。是共中他欤。

清辨比量二方

  问。清辨菩萨。对中宗。立量云。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云云)尔者此量。可有有法不极成过耶。答。可有此过也。问。立敌共许。同立真性。两宗极成。俱许有为。置共许简别。举极成有法。全不可有所别不极成失故。掌珍论遮此过云。牧牛人等。共所了知。极成眼等。总为宗故。○此似有法。不成宗过文。况护法菩萨。对边主立量云。诸有为法。非实有体。从缘生故。如幻事等(云云)此量若置真性简别者。同可有不极成过。若无简别者。可有世间相违等过。加之声无常量。既无此过。此量又可尔。又三藏所立。唯识比量。置真故简别。而立敌二家真性离识。不离识异也。岂又有此过耶。
  答。今量真似。大乘至极诤论也。清辨菩萨。依般若无相教。传龙猛提婆宗。立胜义真空道理。故以量为真。以过为似。护法仰深密中道说。受慈氏无著流。玩三性唯识性相。故降量为似。过相为真。中主边主空有诤论者是也。今且依自宗意。付有法不极成过者。凡共比量习。必用共许宗依。而依真性简别恶。有为有法。亦不极成。谓清辨真性。皆空真性。护法真性中道真性也。其义差互。立敌许不许。其义不同也。犹如师弟所立即离有性。既无共许真性。以何为简别。简别不共许。故有为有法。随又不极成。是故犯有法不极成失也。故疏云。谓约我宗真性。有为无为非空不空。有法一分非极成过。汝不许有我胜义故乃至。若随汝自宗胜义空者。我不许汝空胜义故。亦非极成(云云)自他一分所别不成。实是真过也。又演秘中。释声无常量例难云。泛尔言声。立敌皆许。真性有为道理差到。立敌乃别。故有法失不同声宗(云云)真性简别。道理差互。犯不极成失之旨。今解释分明了。声无常量。有法举极成声。能别诤常无常义故。无有法不极成失。今量依胜义谛。诤有为法体空有故。全异彼量。次于广百论量者。先对不对清辨。先德有二传。若依专寺行贺僧都等意者。彼量对小乘。破诸法实有执。立如幻假有旨。非实有体能别。其词尤明也。是以见彼论文。今当悉破余乘所执遍计所执一切境相(云云)若以清辨为敌者。岂云余乘耶。若不对边主者。全不可有不极成失。若依平备大德意者。兼对清辨。然而以如来真性。为简别。以如来有为。为有法故。无不极成失。次于唯识比量例难者。小乘既许初二胜义。简别有共许分。故全无此过。

广百论量事

  寻云。若云不对清辨者。护法何量。对清辨。成中道义耶。设虽对小乘。大小真性异。犹可有不极成。
  答。对清辨。成中道量有无。暗难定。可寻之。对小乘。犹可有不极成云难。同唯识比量。可会之。
  又寻云。护法真性。如来真性云事。甚以自由也。清辨亦可云。我真性是佛真性。汝真性不尔。
  答。解深密经中。第二时教。云是诸诤论安足处所有上有容非真了义。第三时教。述非诸诤论安足处所是真了义。而边主执皆空教。以为了义。故非佛本意。以中道为了义教。是如来实义也。是故举护法中道胜义之时。边主须许之。若不许者。便违佛意故。依一经说。见二家宗。彼非此是。过随真似异也。

大佛顶经量事

  寻云。大佛顶经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云云)掌珍比量。全出佛说。中宗若不许之者。岂不违佛意耶。
  答。护法清辨。同许佛教。释空言二家有异。清辨云。都无空。护法云虚假空。大佛顶经。云真性有为空。二家俱不乖。而依深密等了义教见之。空者。非教无空。仍清辨量。言虽同佛说。意背如来。可思之(大佛顶经陀罗尼佛说也。长行伪经也(云云)若依此传者。不可劬劳。)

法自相能违所别不成事

  寻云。清辨所立量。付所别不成过者。护法作法自相能违之时。能违量。可有此过。
  答。护法真性。如来真性。故无此过(准上可知)或能违量。宗可置汝言。三十六种相违因。于自他共。各分自他共故。
  或○。

唯识比量所别不成事

  此事尤难。例难遂难遁。可有口传。

纂要释事

  纂要云。设共比量。他虽不许。以言简略。亦复无过。论文但据不简为过。如真性有为空。以简别故。说无为宗(云云)如此释者。似云依简别言遮不极成过。
  答。以言简略亦复无过者。简违宗及世间相违等过为言。以简别故说无为宗之文。其意分明也。依之扑扬大师。释此文云。非能别所别俱不成三过。是自余过也(云云)若不尔者。依真性言。简不极成过义如何。
  释所别不成下。有此文。仍古人为规模难。然而不可依文段欤。更有余义略之。

真性言有法入否事

  寻云。若入有法者。掌珍论云。极成眼等。总为宗故(云云)全不取真性。依之灯云。本意不取真性为有法文。若不入者。秘云。真性有为既有法文。邑法师等人师。多属有法。分量决立量云。汝真性言。应有法摄。关比量言。而因喻中。所不摄故如有为言(云云)
  答。真性言。总宗简别也。以真性言。立有为空也。故非有法也。亦非法也。有为空总宗。违世俗谛。世俗谛中。有为有故。置真性言。简略之时。有为空总宗。方得成立故。故掌珍论释真性言毕。勿违如是自宗所许现量。共知故。以真性简别。立宗(云云)于演秘释者。读训可言。真性(尔于伊天)有为(度伊波)既是有法(云云)其意易知。分量决比量。自作法自相相违云。我真性言。应不入有法。关比量言。而因喻中。所不摄故。如宗法空言((云云)此事南北两寺诤也。可勘法相灯明记也。)

一分言事

  此事因明师传非一。且可云三性相对置一分言。若举中道真性者。清辨许非有一分。不许非空一分。故有自一分所别不成过。若举皆空真性者。敌者护法。许遍计空一分。不许依圆空义。故犯他一分所别不成过。有法言有为。虽正举依他。有为上妄。亦是有为他。三性不离故。亦含所执。
  问。因云缘生故。有法何含所执。所执非缘生故。
  答。所执虽非有为。既摄有为。所执设不从缘生。何不言缘生。缘生上妄故(此有多传。如别记之。分量决传。上人御所存也。可见寻思抄。)
  问。○今量同喻有何过耶。答。枢要中。依俗谛门。付二过。实事幻。为同喻者。非缘生故。有能立不成过。似事幻为喻者。有所立不成。似事非空故。若依胜义谛者。幻事不可云空不空。亦非缘生不缘生。同喻有俱不成(云云)付之因喻之法不应分别者。因明所定也。何分别似事实事。付此过耶。次依胜义谛不可言付俱不成过事。不可然。广百论所立比量。亦以离言真性。为简别。同喻幻事。不犯俱不成过耶。依之南寺平备。付难如此。
  答。今量真性简别恶故同喻上。空不空义。条然相分。非是分别空不空义(已上分量决传)又因喻之法不应分别者。于有喻体量。分别不付过也。今有为空量。以似事幻。望空宗时。不具所立。以实事幻。望缘生故因。不具能立。似事实事喻依。能立所立一义各阙。喻体不成故。犯此等过(已上平备传)次付俱不成过者。清辨论师。以皆空为胜义谛。都无中。都无可施设之义。是故犯俱不成过。广百论。以俗谛门似事幻。为同喻。既世俗故。无俱不成过。似事故。无能立不成。非实有体宗。立如幻假有旨。故无所立不成。

彼特违害

  问。论中破大乘异师。彼特违害前所引经文。谁人违何经说耶。答。清辨菩萨。诸法皆空执。违前所引染净集起心经说也。付之寻清辨菩萨宗。世俗谛立诸法有。胜义谛计万法空。若尔皆空之说。约胜义谛说。染净集起心经明染净诸法能集起心。依世俗门说。二谛所明不同。如何为违文耶。况西明意。阿赖耶识无别有性量。付违教过。淄洲破之云。教依俗说。何得相违。云违前经(云云)此亦可然。如何相违耶。依之慈恩余处中。清辨所立比量。无违教过(云云)道献义心同之如何。
  答。论中破清辨义云依似比量。拨无此识及一切法。彼特违害前所引经(云云)似比量者。真性有为空之量也。既指依胜义门所立比量。言违前所引经。依胜义门。付违教失旨。明也。边主胜义。皆空胜义。关清辨妄执。更非佛说。中主胜义。非空非有。即是佛说。皆空胜义。违佛说中道胜义。故云彼特违害前所引经也。故灯云。据胜义谛。非空不空。今谓皆空。故特违害前集起心经(云云)但至破西明云教依俗说。何得相违。云违前经者。凡西明意。云依胜义门无违教失。依世俗门有违教过故。今破之。云依胜义门立阿赖耶识无别有性者。教依世俗门。说有第八识等。故不违前经也。正义意。云依胜义门。付违教过。故不可转救依胜义门。无违教。教依俗说故也。因明疏云无自教相违者。世间相违。被带。自教相违也置真性言。简世间相违之时。亦随无自教相违也。非谓胜义门无自教相违也。
  寻云。清辨真性。依般若经。实是佛说也。护法真性。依深密等。亦是佛说也。如何云清辨真性非佛说耶。若尔护法真性。亦违般若。岂非违教耶。次先所引。染净集起心经者。小乘经也。未说中道。如何以违集起心经。名违中道胜义耶。
  答。深密经中。说三时教。初时有教。第二时空教。第三时中道教也。今以第三时。返见初时有说依圆。第二时空遍计也。然今清辨云般若空依圆。故非佛说意边主妄执也。是故皆空真性。非佛说真性。唯有中道真性。而是佛说也。护法菩萨。依深密经。初时有教所说。染净因果。第八本识。我法非有。空识非无。中道胜义。故以违前集起心经。云违中道也。

何独偏破

  问。西明意。释依似比量拨无此识文。引中观心论阿赖耶识无别有性之比量。尔者淄洲大师。可许之耶。答。不许也。付之见论文。依似比量。拨无此识及一切法(云云)拨我此识者。阿赖耶识无别有性之量也。及一切法者。真性有为空之量也。此义叶论文。何不许之耶。
  答。灯难此义云。要集虽云三藏所说。然恐传错乃至。诸大乘经。清辨同信。胜义诸法空。世俗诸法有。何独偏破中宗第八(云云)意者。中观心论中。有阿赖耶识无别有性之量云事。旁以难信。清辨论师意。信诸大乘经说。胜义门说诸法空。何许有六识。世俗门说诸法有。何独空第八。何独偏破中宗第八者。互二谛。征西明也。胜义门说皆空。故不可许有六识。何独破第八。何偏破中宗。世俗门说。一切法有。何许六识。独破第八耶。自他俱有中。何偏破中宗耶(独字关第八。偏字关中宗。)故知。清辨宗。不可有此量。是以宗家处处。明清辨宗中。全不引此文。方知。要集等。传错云事。能破趣如此也。
  有人云。中观心论。可有此量。何独偏破中宗第八者。阿赖耶识无别有性之量。先破第八也。非不破六识。然六识所不摄为因者。且破第八时。用此因也。爰要集引此量。为唯空第八量。仍云何独偏破中宗第八也。

世俗门八识

  问。清辨论师意。约世俗门。可立八识耶。答。先德有二传一云立六识。二云立八识问。二义俱有难先付六识义不明。清辨菩萨。是大乘一类师故。信大乘经说。而楞伽深密等诸经。说八识道理。清辨可云依世俗门说耶。如何唯立六识。非八识耶况掌珍论中。说心意识相。准楞伽经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意识之文。可说八识。依之了义灯中。何独偏破中宗第八(云云)既许有第八识。岂非八识道理耶。次付立八识义。亦难思。无垢称经疏。释心杂染故等文。空理义者。六识为心。应理义者。八识为心(云云)明知。清辨菩萨不立八识云事。
  答。八识之传。应是本义。谓楞伽经说八识。深密。胜鬘。华严等经。其意同之。诸教既说八识自性。清辨定可云依世俗门耶。但至无垢称经疏六识为心文者。且释一文。非定宗义。何必依此释。可知清辨宗耶。凡无垢称经。若依清辨。我法俱有等八宗之中。胜义皆空宗摄。若依护法。应理圆实宗摄。所以清辨此经同般若经。空教所摄。三时之中。第二时也。而般若经。说六识。未说七八故。此经染净心者。六识心摄。若护法宗。此经同楞伽经等。中道教摄。此教之中。说八识故。以染净心。为八识也。

异熟证(疏云。即八证中身受证故。)

  论云。又契经说。有异熟心。善恶业感。若无此识。彼异熟心。不应有故。

破余部(疏云。破经部萨婆多皆得。)

  谓眼等识。有间断故。非一切时是业果。故如电光等。非异熟心。

申正义

  定应许有真异熟心。酬牵引业。遍而无断。变为身器。作有情依。身器离心。理非有故。

明身受(疏云。言身受者。身所受故。非谓受数。此即是境。)

  又在定中。或不在定。有别思虑。无思虑时。理有众多身受生起。此若无者。不应后时身有怡适或复劳损。若不恒有真异熟心。彼位如何有此身受。
  疏云。在定等中。意身等识不觉。唯第八识。领受此境。此等位中。损益身故。故名身受。或从果为名。后时损益身故(云云)
  又云。由前定等中。有损益境。第八识取故。后时得有劳损于身等。举后果位显因定有。

真报主

  问。大乘意。以何法。为真异熟体耶。答。第八识也。付之按酬因感果道理。善业招人天乐果。恶业感恶趣苦果。若尔以苦乐相应识。可为真异熟体。第八识偏舍受相应心也。岂是善恶因。所感异熟耶。依之有人立量云。汝恶趣第八。应非恶趣真报生。舍受相应故。如人天第八(云云)非人天第八量返之应作。若尔以第八识。为真异熟体。似背道理。
  答。前疑及比量。楞严僧都唐决所载也。专寺主恩。在九州通彼疑。其旨幽玄。末学难识。然而粗伺其趣。欲会疑难。凡具酬牵引业。遍而无断。变为身器。作有情依之义。是名真异熟。而第八识引业之果。遍三界九地。一类相续。无有间断。变外器内身。作有情依。岂非真异熟果耶。舍受不违苦乐品。故总报果。必舍受相应识也。如云舍受不违苦乐品故。如无记法善恶俱招也。苦乐二受。互相违故。便有转变。既非一类。宁为报主耶。但于背作业受果之道理云难者。福不动业。感人天总别报。非福业。招三恶趣之引满之果。总别果。主伴相从。别报苦乐果。随总报故。全不坏因果相酬理。次于所立比量者。五趣虽异。真异熟义。一而无别。若尔人天真异熟报主。即三恶趣真异熟报主也。可有所立不成过。又有无合不离过。既同喻成异品。不可合诸舍受。相应之物皆见非恶趣真报主。如人天第八人天第八。即恶趣报主故。有无合过由此又不可离诸恶趣真报主之物见。非舍受相应。如六识恶趣报主。与舍受相应故。有不离过。主恩征比量云。谁有智之人。以舍受相应之因。遮第八识真异熟义耶者即此意欤。
  有人云。人天总报上。有受恶趣苦果。七地以前悲增上菩萨。为代恶趣苦。改人天别报。实受恶趣根身等又改人身。受蛇身等事。现证非一。若尔人天第八。为恶趣苦。可为报主。故有所立不成过(云云)(此义未定也。代受苦事。能能得意之后。可有是非。)

声非异熟

  问。大乘意。可许声尘通业所感耶。两方。若通业所感者。声尘其体虚疏。非觉受性起待现缘。多有间断。何通业所感耶。是以披本论文。声非异熟(云云)随见本疏下文。异熟色中。唯有九处。除声(云云)处处同之。若依之尔者。本疏中。依眼等六识业所感者等文。立量云。六识中。业所感者。是异熟所生。非恒续故。如自许声等(云云)声尘非业所感者。岂无所立不成过耶。加之余处中。虽作二释。以声尘通业感释为正。两方难思。
  答。对法钞作二释。初释许通业感。以瑜伽菩萨地并涅槃经为证。菩萨地云。菩萨常修谛语。爱语。等业。感如天鼓之声(云云)涅槃经云。菩萨行施时。心不疑故。感柔软声。不诤论。不谤法故。感梵音声相(云云)第二释。以决择分声界异熟声非异熟之文。为证。不许现行声通异熟也。遂判正否云。初说为善(云云)重述其故云。菩萨余相好。皆业所生也。修行感声。岂非异熟耶(已上取意。可见正文。)明断正否。重述道理。尤可为指南。但待现缘。间断故。可非业感之难者。不可然。如异熟心心所。虽间断。是业感也。又如异熟苦根。待打迫等现缘。仍此难不来。决择分。随转经部。或现行声。非觉受性。体虚疏故。且说非异熟也(此事犹可沙汰也。不审旁在之。)

论第三卷同学钞第六(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