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论第四卷同学钞第三目录

  俱有依
  根离识故
  难陀五根体二方
  俱有依第二师
  三轮安立
  亦取现业
  据生觉受
  颠倒论文
  业招眼等
  他恒转量
  许现起识二方
  行蕴少分
  义理尚阙
  以王简臣
  望本质说二方
  据因位中
  非唯彼定
  取自所缘

论第四卷同学钞第三

俱有依(有四师)
初师(难陀等义)

  五识(意识为依)第六(第七为依)七八(无此依)
  论云。眼等五识。意识为依。此现起时。必有彼故。无别眼等为具有依。眼等五根。即种子故○第七八识。无别此依。恒相续转。自力胜故。○第六意识。别有此依。要诧末那。而得起故(云云)(五根唯种义。引二论伽陀。略之。)

第二师(安惠等诸师)

  五识二依(五根意识)意识二依(第七定依。五识不定依。)第七(第八)第八(无依)
  论云。前五转识。一一定有二俱有依。谓五色根。同时意识。第六转识。决定恒有一俱有依。谓第七识。若与五识俱时起者。亦以五识。为俱有依。第七转识。决定唯有一俱有依。谓第八识。唯第八识。恒无转变。自能立故。无俱有依(云云)(难五根唯种义。有十个难。至下可沙汰也。)

第三师(次月等师)

  七转识(如第二师)第八识(现行有二依。第七识定根。色根不定依。种子有二依。现行第八住依定依能熏生依。长依不定依。)
  论云。是故藏识若现起者。定有一依。谓第七识。在有色界。亦依五根。若识种子。定有一依。谓异熟识。初熏习位。亦依能熏(云云)

第四师(护法菩萨)

  所依四义(以疏文注之)
  一决定义(有法若依此生。无时不依此生。故言决定。)
  简第六识以五识为依。○第八以五根为依。○七八以五六为依。○即一切种子。望能熏现行。○并别境善染等。非但阙自在。亦阙决定。
  二有境义(虽是决定。体须有境。)
  即简四大。五有色尘及诸种子○一切无为。及不相应。体虽是假。如命根等。亦是决定。是非有境○。
  三为主义(虽体决定。亦是有境。谓要是主。有自在力。令余法生。)
  即简遍行及余心所为余所依。
  四令心心所取自所缘。
  即显种子不以本识而为所依。种子不能取所缘故(云云)(已上注皆疏正文也。)

依所依不同事

  论云。依谓一切有生灭法。杖因诧缘。而得生住。诸所杖诧。皆说为依。如王与臣互相依等。若法决定。有境为主。令心心所取自所缘。乃是所依。即内六处。余非有境定。为主。故此但如王。非如臣等(云云)

决定有境为主各具四义事

  一顺取所缘(同境) 二明了所缘(分别)
  三分位差别(染净) 四能起为依(根本)

解识所依

  五识有四依(五根。第六。第七。第八。)第六有二依(第七。第八。)第七有一依(第八)第八有一依(第七)
  论云。由此五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第七意识俱有所依。但有一种。谓第八识。○阿赖耶识俱有所依。亦但一种。谓第七识。○心所所依。随识应说。复各加自相应之心(云云)

根离识故

  问。难陀论师意。以五识种子。名五根(云云)尔者有何故耶。进云。疏云。根离识故。不别说有(云云)付之难陀论师意。许五识种子名五根。何云根离识故耶。况五境尚许不离识。自种子立五根。岂离识法耶。
  答。疑难之旨。演秘不许别根云何离识之问难趣也。答之不同自境。是自相分。名为离识。非言识外别有实体。名为离识(云云)意者五境是识之所变也。设虽别说之。不违唯识。五根非五识心心所变。若别说之者。恐背唯识。由此颂文云。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根云自种。不立根名。境说似境。显五境名也。若别说根名者。成说虽有离识之法。故隐不论为言。今离识不离识者。识所变云不离识非识所变。设虽自种。名离识也。

难陀五根体二方

  问。难陀论师意。以五识种子。名五根(云云)尔者为见分种子。将相分种欤。答。可有三意。云见分种。云相分种。云见相并取也。俱不可然。先付云相分种既云五识种子。定可名见分。以色声等。立五境故。依之见论文。说五识种。为眼等根。五识相分。为色等境((云云))况安惠难此师。眼耳身根。即三识种。二地五地。为难亦然(云云)若相分种者。二禅已上。有色声触三尘。岂致此难耶。次付云见分种。演秘中。以相分种释。存正义给。于见相俱取云义者。今此两方难。俱可招之耶。
  答。处处中述此师宗义。总出三个异说。是非难定。然而且依二分同种义。见分种子云释。可存申也。见今本疏解释。上虽述多释。还结难陀实义云。此师意说。识种名根。识相名色。境无别实有(云云)既置此师意说之词。显此师实义。明知。依相见同种义意。以见分种。名五根云事。但至演秘释者。相分释。顺观所缘论颂文故。一往判第二应善也。若探此师实义者。以同种释。可为正释也。或天亲。陈那。虽存现行色根。为破外道小乘实有色根。假设唯种一门。护法等又为顺二论颂。非不许唯种义门。是故云若顺彼论第二应善者。依护法意傍判邪正也。何为相违耶。
  寻云。若存同种释者。可云通二分种。何唯取见分种耶。疏云。此师意说见分。俱名自种(云云)又云。不须分别见分相分。但总说言(云云)准之可通相见种。
  答。灯云。依见相分同种义解。五识见相。合名为识。自种生者。见分从种。起现行也。虽无别种。亦带相起。名似境相转(云云)今依此释。虽二分同种。正见分种也。故云见分种。亦云通相见种。不相违也。仍疏上下。其意同也。
  寻云。难陀二分同种义。同护法见分同种者相分欤。
  答有同异。可学之。如别记。
  又方。
  问。难陀论师意。见相二分。为同种生。为当如何。答。有二释也。两方。若同种者。安惠论师破此义。若见分种。应识蕴摄。若相分种。应外处摄(云云)若同种者。何如此破耶。况扑扬大师。以相分种名五根云义。为正释。此释意。二分别种。若别种者。论破此师。十八界种。应成杂乱(云云)明知。色心同种师也。又疏云。此师意说。见分相分。俱名自种(云云)
  答。宗家述难陀论师意。处处作二释。其中以同种生释。可为彼师实义也。凡彼师意。云心实境虚。成唯识理。若心境俱实者。既无本末。由何成唯识义耶。故论第一卷云。或复内识。转似外境(云云)又第十卷云。然相分等。依识变现。非如识性依他中实。不尔唯识理应不成。许识内境俱实有故(云云)准此理者。见分从自种生时。相分被带起。相分既无别种。无别体故。唯识理。能成立者也。故灯述同种释云。自种生者。见分从种。起现行也。虽无别种。亦带相起。名似境相转(云云)但于二种俱非难者。疏释云。此即设许识色异种。而为此难。故不同前一种子难(云云)前者。指上诸异杂乱难也。故疏释诸界杂乱难了。又色种非识种。故成杂乱(云云)准此释。二种俱非难。假设难也。如理师。得疏意在之。次秘正否者。如上会了。
  寻云。若尔护法相见俱实。可违唯识。今云。护法立识自体分。故相见俱虽实。自体上二用。不离体故。不违唯识。难陀唯立二分。若相见俱实。无虚实不同者。便违唯识。故立心实境虚之义也(此事可秘也)

俱有依第二师

  问。俱有依第二师。谁人义耶。疏云。安惠等(云云)付之安惠意菩萨根境云遍计所执。种子许其体非各别。而第二师。难初师。或云十八界种应成杂乱或述阿赖耶识变似色根。其义不当安惠宗旨耶。况述自义。又第七识。虽无间断。(云云)又云第六转识。决定恒有一俱有依谓第七识(云云)既不云三位。无末那。定知非安惠云事。
  答。第二师安慧者。疏主解释。仰可取指南。大师翻译笔受糅十师别释。以为一论。宁误指诸师体耶。故灯本乃十释。西方别行。疏主既是此。翻糅者。故能深达。余不劳疑之解释此意也。但第二师破他师云。十八界种应成杂乱者。灯师会之。安惠自种子是假。然功能别。成十八界。如不相应依实假立。不相杂乱。依自证分。义分亦得(云云)意云。安惠虽许种子是假。生十八界。功能各别。不相杂乱。如依一色心等实法。虽立得四相等不相应。彼此功能差别。法数互不杂乱为言。又灯会阿赖耶识变似色根文云。或余师义。设自所许。约计情别。亦不杂乱(云云)第八所变根境。虽是遍计所执。非无发识取境。可见可闻等差别。故十八界中。立为五根五境。何不云阿赖耶识变似色根耶。总无二分。尚是有分。异别无我法。既种子所生也。何无根境作用耶。又第七识虽无间断之文。是余师义也。故灯云。是余师义。以与安惠合为文故。故疏言等。不唯安惠(云云)
  有寻云。此师会二论颂云。为破离识实有色根。于识所变似眼根等。以有发生五识用故。假名种子及色功能(云云)岂为破所执。立所执根境耶。
  答。愚夫于识所变二分。起实我实法执。佛为除别无我法。于总无二分。施设我法。是安惠宗旨也。故疏一本云。○为除愚夫所执实我法。于彼识所变二分之上假说为我法。方便诱引。令知假说(云云)准之为除外道小乘实有色根之执。识所变二分上。施设色根也。况此文为破实有色根。隐色根名。假名种子云文也。何为难耶。
  疏云。即安惠等诸师所说。虽实无色。似色等现。就此为难。下皆准知(云云)
  要云。彼见相分。虽是所执体性都无。亦有似色之相。如梦所见。今时山河。一切皆尔。故有藏识所变根境。为所依缘。亦无失也文灯云。

三轮安立

  问。付三轮废立。且大乘意。可许风水金次第耶。两方。若风金水者。扑扬大师。引对法论说。风轮能持水轮(云云)加之大论明建立依持之中。说风水地轮次第。岂非云风水金耶。依之大师释彼文。地轮者。金轮也文。若依之尔者。大师略纂。今者大乘。金轮在下。水轮在上(云云)两方如何。
  答。大师略纂。判三轮上下。引俱舍论风水金文毕。今者大乘。金轮在下。水轮在上。与彼相违文。是则显大乘实义也。是以见大般若经云。譬如大地依止水轮(云云)大佛顶经。说三轮安立。风金水轮(云云)瑜伽论守此等说。说风金水次第见。但下文明建立依持中云。谓最下风轮及水轮地轮者。抄会之云。建立依持。不说金轮略故。或即地故(云云)初释意。风轮上注雨水。凝结金轮成本即水故。略不说金轮也。次释地轮即金轮者。许风水金次第一释也。意述小乘义云欤。演秘不限当处。第七卷。第八卷等中。亦述此意。皆述小乘常途相欤。
  上人云。宗家依大乘意。作二释。一者伽抄云。今者大乘。金轮在下。水轮在上。与彼相违(云云)二者劫章颂云。下八洛叉。水余凝。金刚厚三亿二万(云云)其意同俱舍。此二释中。以风水金。可为正义。故玄赞引有义地狱重叠义。此释不然。妙高水下。但说八万。即踞金轮(云云)妙高踞金轮者。即金轮在上义。俱舍等说也。赞家既以此义为定量。破有义。有义则水轮在上义以之见者。略纂是他师意欤。重案其理。金者坚强也。能可住持情非情。水者无坚用。宁为九山四州等住依耶。况金刚座。是金轮少分上。出地际者。常说也。如风金水次第者。不从金轮出欤。将亦自金轮贯水轮于地际欤。甚难信受(已上记大意。委如寻思抄别要。)

安惠难难陀五根唯种义有十难

  一诸界杂乱难(若五色根。即五识种。十八界种。应成杂乱。)
  二二种俱非难(若见分种。应识蕴摄。若相分种。应外处摄。)
  疏云。此即设许识色异种。而为此难。故不同前一种子难。○。
  三四缘相违难(又若五根。即五识种。五根应是五识因缘。不应说为增上缘摄。)
  四根识系异难。
  五根通三性难。
  六根无执受难(又五识种。无执受摄。五根亦应非有执受。)
  七五七不齐难。
  八三依阙一难(又瑜伽论说。眼等识。皆具三依。若五色根。即五识种。依但应二。)
  九根唯种子难(又诸圣教说。眼等根皆通现种。执唯是种。便与一切圣教相违。)
  十假为他救难

初叙救

  有避如前所说过难。朋附彼执。复转救言。异熟识中。能感五识增上业种。名五色根。非作因缘生五识种。妙符二颂。善顺(云云)

转救时前九难中避五失

  第一诸界杂乱难。第二诸种俱非难。第三四缘相违难。第八三依阙一难。第九根唯种子难。

不遮四失

  第四根识系异难。第五根通三性难。第六根无执受难。第七五七不齐难。

安惠重难十难

  一业通善恶性。根唯无记失(前第五难也。)
  二依身业色。可有执受。声意二业无执受失(前第六难也)
  三根通色行二蕴失。
  四根非唯内处失(已上二失前第二难也。)
  论云。又彼应非唯有执受。唯色蕴摄。唯内处故(云云)
  五鼻舌唯欲。三根非五地失(第四难也)
  六第七应同五识体即业种失(前第七难也)
  七眼等无现失(前第九难也)
  论云。眼等不应通现种故(云云)
  八眼等应非色根失。
  九五识非无记。恒业所感失。
  十善等五识无俱有依失(前第八难也)

亦取现业

  问。护法论主。转救五根唯种义。遮诸过之时。可遮根唯种子难耶。疏云。无根唯种失(云云)付之转救之时。虽以业种名五根。未许现行根。何离根唯种子难耶。是以。
  问。护法论主。转救难陀五根唯种义。以增上业种。名五根(云云)尔者今此转救时。兼取现行业。可为五根体耶。进云。秘云。亦取现业(云云)付之转救难陀五根唯种义者。为符顺二论伽陀也。若取现行假业。为五根者。不违说种子说功能之文耶。是以见转救文。异熟识中。能感五识。增上业种。名五色根(云云)既云第八所持业种。知。不通现行云事。况重难转救。眼等不应通现种故(云云)若取现行者。何致此难耶。
  答。护法转救心者。言不违难陀本计。心欲遁安惠难破。所以云异熟识中能感五识增上业种。正虽取种。意取现行假业。亦为根体也。是以重破转救云。又彼应非唯有执受(云云)若犹限种者。何云非唯有执受耶。既异难本计云五根亦应非有执受。明知。本计限种。转救通现云事。虽言业种。亦取现业之解释。得此意也。但转救文。不举现业者。现业间断故。根义颇隐。所以为顺本计。略不说之欤。次眼等不应通现种故者。转救时虽取现业。无现行不共俱有所依。现业共依。非不共依。故如此难也。或虽兼取现。显举种故。云眼等不应通现种故也。
  有人难云。若如初会释者。无不共依种子难而可言无眼等根故耶。
  答。此难者。承平三年唯识会。良有得业。对藏俊法桥。所举也彼时讲答云种子边难本计之时。付十难了。今就护法转救。欲难通现之边故。不难种也已上。

据生觉受

  问。安惠菩萨。难护法转救云。又彼应非唯有执受(云云)尔者但约能生觉受执受。难之欤。次通安危共同欤。两方。若唯付能生觉受。难之者。义灯中。破要集云。据生觉受。自亦不唯。何但难他(云云)若依之尔者。难本计。云五根亦应非有执受。依能生觉受难之。破转救。述又彼应非唯有执受。何通安危共同耶。是以义灯中。三业思种。名非执受(云云)若兼安危共同执受者。岂云非执受耶。
  答。唯可限能生觉受也。圣教五根名有执受者。专依生觉受义。守教难他之时。何通安危共同耶。是以本疏中释此文。依身业色。可有执受。声意二业。无执受失(云云)既以身业一分。名有执受。明知。能生觉受云事。但灯下文云据生觉受自亦不唯者。先西大寺常腾僧都。勘唐本。前第二说以下一段无之。随见诸本。多脱此文(云云)若尔何强致劬劳耶。但付见行本。会疑难者。要集意者。转救时。唯思种为根。安惠难之。云又彼应非唯有执受者。偏取种者。唯非执受也。违教说唯有执受为言。付此有自亦不唯之难。安惠等许根通种现。种子既非执受也。亦违唯有执受文为言。本疏意。转救既许根通种现。付现行见之。转救通执受非执受故。蒙又彼应非唯有执受之难也。安惠云现行根唯有执受故。不招变难欤。
  寻云。疏意唯付现行。为难云事。不可尔。灯述疏意云。意业现行及三实业。亦非执受文非执受边。既取种子。知。不限现云事。
  答。约根分执受非执受之时。非执受之边。取具之欤。正难转救之时。付现行难也。
  又寻云。要集意。安惠等。既难许根通种现。根说唯有执受之文。可云说正现行根。何有反难耶。答。

颠倒论文

  问。西明意。释又彼应非唯有执受文云。若唯思种名五根者。五根非唯有执受法。可唯无执受(云云)灯师如何破之耶。灯云。论云非唯故。通有执受等。不云唯非有执受等。颠倒论文。故非为正(云云)付之瑜伽等诸论。说五根唯有执受。若以业种。名五根者。五根应非唯有执受设虽不通有执受。何不破又彼应非唯有执受耶。况难陀论师意。以五识种子。名五根。护法菩萨。转救此义。增上业种。名五色根(云云)若转救意。许现行根。违论文。又非转救本意。西明等探论始终。致此料简。有何所违耶。
  答。难本许。付根无执受难。五根亦应非有执受文。是则难五根唯种义故。应非有执受云也。破转救。又彼应非唯有执受(云云)若尚难唯种义者。何加唯言耶。明知。转救意。云通现行故。通有执受非执受。犹以非唯有执受。为难也。不尔难本计。难转救文章。何殊耶。若如西明等者。可云唯非非唯字颠倒破也。但论不举现行业者(如上会毕上)
  寻云。

业招眼等

  问。护法论主。转救难陀五根唯种义。以业种名五根(云云)尔者为感五识业种。将感五根业种欤。两方。若感五根业种者。转救本计差异。业种名言不同。难陀本计。既云五识种子。护法转救。何云五根业种耶。依之见转救论文。能感五识增上业种(云云)安惠重致难破。皆约五识业种论之。若依之尔者。今本疏引正法藏义。云业招眼等五色根胜。法花义决。成转救意。述有说能感眼根业种。慈恩淄洲解释。明感五根业种见。
  答。转救意。无争感五识业种也。本计云因缘种。转救判业种。是其差别也。所感所生果。定是五识也。能感五识增上业种文。不可异求。付中护法转救本意。为符顺二论伽陀。若五根能感业种者。何可消识从自种生文耶。是以疏上文。释自种生言。三增上缘自能感五识之业种也。下护法救。业为根故(云云)但正法藏释者。非述护法转救意。转救上。重转救也。论主转救。感五识业种上。立根名。尚不许别体五根也。戒贤重转救。实有别体根。其根业被招胜故从能感业。立业种称也为言。故疏指护法转救。云假为此救非用彼义了。即今西方正法藏等。解此文云。护法菩萨。业招眼等五色根胜根从缘称。说彼为业。实有别根(云云)若直述转救意者。何事新云正法藏解此文耶。次义决释。尤不审也。出五根体。任诸论显文。且出异说之中。业种名根者。今论护法转救也。何背论文。云眼根业种耶。推之根字误欤。可云有说能感眼识业种欤。
  一义云。护法转救。有表有里。表同难陀。符顺二颂。云感五识业种名根。里存实义。窃许别体五根。若论其实。业种感根。根能发识根上立业称。根能感业。令见五识能感业云能感五识增上业种也。正法藏亲承护法。显其本意。义决依戒贤。云眼根业种也(已上菩提院可存此义欤。)

他恒转量

  问。净月论师为成第八识俱有依。立量云。第八识应依他恒转识。以恒起故。如第七识文。能别不言他时。有不定失云事。扑扬大师何释之耶。秘云。以第七不依自。为异品。付此失也。付之共不定失。必因于同异二品转。然第七识。既为同喻。何取不依自之一边。为不定敌耶。加之宗家为成二乘定性。立量云。二乘之果。应有定性。乘所被故。如大乘者文。此量以不定性为同喻。若尔大乘果决定边。虽为同喻。二乘果不定边。为宗异品。可付不定过。彼既不尔。此亦可然耶。
  答。演秘释此事云。虽体无二。义即有差。对二义故。亦无有失(云云)诚第七识。虽喻依一。喻体有二。依他恒转识之边为同喻。不依自恒转之边。为异品。第七一法之上。有同异二品喻体。因于此转。岂非不定耶。二乘之果量。以在大乘者。为正同喻。为遁不定过挟不定姓为自同品。非正同品。故于此不定求过。此量第七。正为同喻。故不依自之边。勘成异品。付不定过也(已上菩提院御义也。犹难思也。)
  别寻云。今量对前第二师。可有能立不成。安惠云。三位无末那故。
  答。第二师。不限安惠。次月比量。又有多因。识性故因对安惠。恒转因。对余师也。

许现起识二方

  问。论中述净月论师义。许现起识以种为依。识种亦应许依现识(云云)尔者以因缘依。成俱有依欤。进云。疏灯意。以俱有依。为所例见。付之许现起识以种为依者。举共许义。为所例也。而现行以种子。为俱有依云事。前二师未许之。爰知。以因缘依。为所例云事。加之种子为现行。为因缘依。何亦为俱有依。是以第二师难他。付四缘相违难云。又若五根。即五识种。五根应是五识因缘。不应说为增上缘摄(云云)前师若以种子为俱有依者。何难他付四缘相违难耶。依之本疏中。以种子因缘依。与现行俱有依为例(云云)此释因缘依。为例见。
  答。今文以俱有依。为所例也。今所成者。俱有依也。何举因缘依。为例耶。岂不阙同喻耶。故疏云。谓共许现行识。以种为依。故今令种应依现识。若谓论文应言现行以种子为因缘依者。即此中种。依现行识。无同喻过。俱有依故(云云)若泛尔成依者。可有相符过。故灯云。若但成依。有为诸法。皆杖诧依。应成相符(云云)但前师以种子。为俱有依云事。虽无明文。意又许之。护法以决定等四义。名所依故。种现相对。阙有镜及取自所缘义。难陀安惠等。未辨依所依。故种果俱有疏边。名俱有依义。不可待言欤。次五根五识不共别依也。与因缘定可别体故。付四缘相违难也。种子俱有依。自元义分依也。非别体依故。文不举之。然而前二师。又许之故。为今所例也。次于疏释者。以种子因缘依与现行俱有依为例也。可训也。于种子因缘依。种果俱有疏边。为俱有依。以之为所例为言。
  寻云。灯释疏文云。意以异熟识中种即以第八现行。为住依。能熏转识。望于种子。虽是因缘。亦与种俱有故。与诸现行识俱有依。为例文。此释意。不似讲答之趣欤。
  答。灯牒疏云。故令异熟种以现行为住依。以种子因缘依。与现行俱有依。为例者。文释之。意以异熟中种乃至。为住依者。释故令异熟种以现行为住依文也。是能例也。能熏转识乃至亦与种俱有故者。疏举异熟识住。略能熏生长依。故更加之也。与诸现行识俱有依为例者。释以种子因缘依以下文也。但以种子因缘依一句。无别委曲故。不解之。与现行俱有依为例之句。加诸字。显现行广意也(此义愚案也。寻思抄被载了。聊得本意欤。弥勒讲良有得业对藏俊问之。)
  问。论中许现起识以种为依(云云)种者。能生种欤。将所依根种欤。若能生种者。能生种者。既因缘依也。何又为俱有依耶。爰知。指所依根种。云以种为依也。依之灯云。以所依根通种现故(云云)若依之尔者。论文起尽。能生种子见。是以疏云。以种子因缘依。与现行俱有依为例(云云)
  答。能生种也。其旨如一边难也。又见疏上文。释二增上缘依文。若言俱有依。即种子同时。应名俱有依文。秘云。亲难辨故。可须简之乃至。故下净月种现相例。为俱有依也文。此释分明也。又今疏同云。种望现。现望种。皆是因缘。如前已解。何故今言亦应为依文。但以所依根通种现故者。成所依根之法。或种或现。今以种为依为言。非一法种现也。
  有云。以种为依者。所依根种也。故灯云。以所依根通种故者。依根唯种子难文也。故论云。又诸圣教。说眼等根皆通现种。执唯是种。便与一切圣教相违(云云)所依根通种现者。是也。谓共许现行识以种为依者。前师既许根通种现。故云共许也。若能生种者。何云共许耶。前二师中。无种为现。俱有依之文。故但以种子因缘依。与现行俱有依为例者。根种与自现行根。因缘与能依心心所。俱有依为例为言。传自现行根。种为俱有依为言(以前义可难之。)

行蕴少分

  问。本疏中。明俱有依四义中。此简受想蕴全。行蕴少分(云云)尔者出第四义所简法欤。将第三义所遮法欤。两方。若第四义所简法者。诸心心所。阙为主义。尤以第三义。可简之。况作意心所。令心心所取境。岂非取自所所缘耶。是以扑扬大师。第三义所简法也(云云)若依之尔者。见本疏文。第四取自所缘义下。有此文。任文可云第四义所遮法。若不然者。远指第三义。云此耶。
  答。凡于俱有依四义。第四取自所缘义。前三义上。对能依果立之。非所依自义。是以本疏中云。一一简中。皆须置此言(云云)(秘云。置此令心取自所缘言(云云))准此释。可云决定令心心所取自所缘乃至。为主令心心所取自所缘也。是以论中。初虽列四义。简法余非有境。定为主故(云云)而本疏中。立第四义。此简受想蕴全。行蕴少分文。第四义无简法。何云简受想等耶。故知。是第三义所遮之法也。故秘云。此文不次。结前第三所简法故(云云)
  寻云。若第三所简法者。何第四义下。举之耶。若是误欤。
  答。不云文误也。第三义所简法。第四义下举之。有深意。第四义。第三义上别义也。故第三为主义所带取自所缘。亦简心所。故第四义下。举受想等也(已上菩提院。)

义理尚阙

  问。护法正义意。以具决定等四义法。为俱有所依文。尔者非所依法可简尽耶。
  问。本疏中。解俱有依四义。义理尚阙(云云)尔者少义理事。大师如何释之耶。疏云。自身识为依义。非前后相望为依义。他不为自依义。此三义阙(云云)取意。付之护法论主。对净月等未辨依所依差别。以具决定等四义之法。立所依。若简法不尽者。何限四义。不立余义耶。是以论中。云余非有境定为主故。除六内处余法。悉简之见。就中既云俱有依。定简前后他身。如释果俱有义。云此遮前后及定相离。何况准无时不依名为决定释。前后他身等。阙决定义耶。次自身识为依义他不为自依义。有何差别耶。
  答。以四义。可简法尽也。其旨如难势。他身他根前后相望等。以决定义简之云事。疏主自所释也。但疏云。而以义准由少义理者。义灯述其意云。虽知四义简法已周。论文不显。但且对前诸师异说。辨彼非所依。不显简他及于前后。明是自身(云云)意云。论具四义法。云即内六处。非所依法。遮余非有境定为主故。仅虽简六内处外受想行三蕴全。色识二蕴小分。五蕴种子及无为等。不简六处中。前后相望。自他相依等。故疏主任论文显。一往云由少义理也。次第三及他为自依者。于自身中。简他根为自识。依也耳根望眼识等也。
  寻云。若尔何要集云以四义简法尽。不许之耶。
  答。要集以言俱有。简前后。又自识不依他根云事。极成故文。故破之。若以云俱有简之欤。等无间缘。前望后云事。必然也。何云前聚于后耶。又如云熏习。熏自云事极成何又简他身耶破也。不云以决定义简。设别义故。破之也。

以王简臣

  问。要集意以身根望眼等四识。阙为主义文。尔者灯师如何破之耶。灯云。论文本意。为主一义。以主简臣。不简身根(云云)(王者心王也。臣者心所也。)付之成所依法。必具决定等四义。若寄王臣文。致能破者。眼等五根。都无为主义耶。眼等五根非心王故。次见大乘论说。释根主义。眼根为眼识为主乃至。身根为身识为主。生身识故(云云)然身根不生余四识。何对彼有为主义耶。依之别抄身根望余识。非为义故。非所依文如何。
  答。夫为主义。简定非主之法。如以王简臣也。身根望余四识之时。非有自在力令生四识。故虽无主义。非如心所。故亦非伴也。既非伴。何以为主义简之耶。破道证此意也。自根对自识。论为主义。故大乘论说。亦不相违也。别抄释同要集。不可用之。
  寻云。枢要云以身根。望余四识。无为主义(云云)与灯相违如何耶。
  答。枢要意。决定等三义。各有顺取所缘(同境五根)明了所缘(分别第六)分别差别(染净第七)能直为依(根本第八)四义。身根望余识之时。此等义阙。非同境根故。无顺取所缘为主义。余三准知。分别此等义。云无为主义也。要集未辨此等义门。单云以为主义简之。故难非臣也。顺取所缘为主义者。以有同境义法。云为主故。身根望余识。无此义云也。

望本质说二方

  问。眼等五根。可取五识所变影像耶。灯有二释。一云双照质影。二云唯照相分。若依余处释。唯取本质(云云)两方。若照相分者。相分是五识所变影像也。不可当根前现。色根何照之耶。况五识相分。不离识故。摄属能缘。根又与识不即不离也。五根取之时。不即之边。皆取义境。不离之边。共照合境。若尔五根作用。悉亘离合可有坏极过。依之余处中云。眼根但照彼本质故(云云)若依之尔者。眼等五根望五识。为同境根。若不照相分者。何有此义耶。是以义灯中。以质影双照之释判为正义耶。
  答。任义灯正否。可存质影双照之释也。五根如珠宝光。必照前境。相分境。若现前者。根何不照耶。就中五识变相之时。必以根为取境门。何不与识同取彼相分耶。同境根义。以为其证。故灯云。一云双照。俱色境故。无法遮故(云云)其意可知。但于离合者。灯释云。以五色根。望本质说。不约相分。故成离合。不离识缘(云云)虽照相分。望本质。定离合也。余处释述一意也。
  寻云。若尔望相分。不判离合欤。
  答。
  问。眼等五根。取五识所变相分云释意。望相分。可有离合不同耶。进云。义灯中。唯约本质论之文。付之眼等五根。作用本定离合。色等五境。至不至自异也。设虽对相分。五根作用。忽不可改。根既离合取之。境岂无至不至不同耶。况慈氏云意界合不合俱取之。阿僧述意根不至能取。若尔本识偏缘现相分。于之已许至不至义门。准五根双照质影。影像边。岂隔离合理耶。
  答。以五识所变相分。对五根之时。非无离合。相分既有体。有形质。有方处。依诧本质。和合似一以至不至根。对彼之时。离合亦如本质。但相分不离识。根识又不即不离也。非如根对本质。故定离合义者。以根望质说之非约相分离合难定为言。约本质境。定离合毕。亦于相分。不改呼之。云离合境也。云望本质说。云不约相分。谈定置性相也。说字约言。有其意欤。
  长宽二年四月下旬比。于上阶西妻室。勤行唯识十讲第四卷。讲师心晓大法师。问者觉宪用之。件讲筵。觉珍教缘两僧都并。玄缘律师三人。证义者。藏俊得业等。皆云以五色根望本质说。问答。付初释。判离合也(云云)爰良有等。又难此义。不许之。五根唯取本质云释意也(云云)灯云。

据因位中

  问。诸根亘用位五识。通缘诸境之时。五根同可照诸境耶。若随识根取诸境者。互用位五识。广缘五根心法无为等。五根色法。其性甚钝。岂照自。取心法无为等耶。依之扑扬大师。释同境根文云。据因位中未自在说文。以知。互用位无同境根义云事。若依之如此者。见余卷论文。难初地成事智起云义。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云云)若有非同境之时者。有漏五根。何不发无漏识耶。例如有漏第七。发无漏识。是以见大师解释。根随于识。所取他境。皆同得之。故名同境文。两端难思如何。
  答。根识互用。人师二释也。其中且可存根互用义也。既云诸根互用。何限识非根耶。况同境根名。为简意根意识不必同境也。设虽互用位。何有根识非同境之时耶。加之有漏五识粗钝劣。必待根力缘境。设虽缘他尘。何根。不为门耶。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文。互用自在位有同境根义见。准彼文推今同境根文。定可通互用位也。但演秘云据因位中未自在说者。根互用传。会之又有多义。且依一义者。先问中。眼等五识。得自在位。通缘五境。成事智品。缘十八界。五根云何与识同境者。存互用位犹可有同境根义。问根位立同境根之样也。意云。且眼根眼识。取声尘之时。耳根又照声尘。此时以眼根为眼识同境根。又以耳根。为同境根为言。答之。据因位中未自在说者。以不共根。为同境根。故据因位未自在位同境根义。以眼根。为眼识同境根。以耳根。不为眼识同境根云也。次互用位五识。缘五根心法无为等云事。未定也。设依缘云义。非无同境根义。第六识变五根心法等相分。对五根之时。根照其相分也。非直照自及心法。五根如珠宝光。恒备能照用。由定通引力之时。设虽何境。岂不照之耶(已上相传一义也。又识互用义。可沙汰之。又五根照心法等云事。甚难。重可神思之。)
  秘云。论同境至所依别故者。问。眼等五识。得自在位。通缘五境。成事智品。缘十八界。五根云何与识同境。
  答。据因位中未自在说。更有余释。如下当辨文。
  寻云。更有余释者。指何释耶。
  答。第五卷枢要。有二师说。今依初师。释同境根义。如下当辨云。指彼第二师也。有深意可思之。

非唯彼定

  问。护法论主意。在定中耳识缘声境之时。第六识可同缘耶。若同缘者。见本论文。非即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文。定相应意识。不取声尘见。依之略纂受此文。不同缘文。况本疏中。或云虽有不同缘如定中闻声等。或判虽或不同境。由六有方生。如定中闻声等。若依之尔者。本疏明见同缘云彼必同缘。云此亦同缘等也。
  答。五识以第六识。为明了依。俱依一根。同缘一境。而得明了。设散位。设定位。其义皆尔。是以论下卷。引瑜伽论说。明定中闻声事。非唯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文。耳识同缘之旨明也。准之。瑜伽非即彼定之文。非定相应意识。取声境云也。但本疏并略纂释。护法家中。不正义也。善珠引北抄。是余师义(云云)疏中既有二释。以论下文。思其邪正。同缘义。是正释也。

取自所缘

  问。付令心心所取自所缘义。且自所缘者。指识自相欤。将根自境欤。两方。若识自境者。既云他心心所令取自境。以知。根自境云事。况本疏中。释现行第八望种子。非所缘云义。其种子识。不能现缘自亲现行所缘之境文。若识自境者。何云现行所缘境耶。若依之尔者。第七以第八为所依之时。岂令第七取第八所缘三种境耶。
  答。可云识自境也。若根自境者。五根虽有自境。不立所缘名。何云令心心所取自所缘耶。以知。根令心心所取自所缘者。令取能依之所缘境之义也。若不待根力。识不取所缘。故根为取境门。识取自所缘也。依之别抄云。此意显根令其识取识正境。非取根境也文。但于疏释者。释识种不能现取自境之文。有二释。是初释也。此现识望种。虽具决定等三义。阙第四义。故非所依云也。凡虽具前三义。必对心心所具自现行所缘。令取自所缘。故为所依也。其种子识。无自现行所缘。故设虽根欲令取所缘。不能取现行亲自所缘。故望种。非所依为言。若非识自境者。何云自亲现行所缘之境耶。不可异求(唯识义六卷私记第一。依从方释。广成根自境义。可见之。)

论第四卷同学钞第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