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妙印钞卷第七十一

  沙门阿寂纪

释受方便学处品第十八之余(经第六疏十七终)

  二从故佛下。明如来敕答中。又二。一明总表说别道一道法门。二明广说差别相。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故佛次为分别之叹言乃至今说此法门也者。经之佛告执金刚秘密主言。善哉乃至差别道一道法门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能问如来下。明随释中。能问如来如是之事者。别牒也。次答者指定答文也谛听当分别道一道说法门者。又别牒上句也。谓一切法不出阿字门者。言于此十善有而二不二义谓皆同是不出阿字本不生际故。即是不二一道也。故云谓一切法不出阿字门乃至犹一法界故言一也。虽然又而二之道宛然也。故云于此一道中乃至殊街同归也。又如以阿字门等者。以阿字故诸字虽各别而同一也。今十善戒亦如是一切众生本源之戒故同一也。虽然二乘外道上中下差别故有种种不同。故云又如以一阿字门分别乃至而分别答其差别相故次言若声闻乘学处我说彼方便教令成就边智开发非十善业道等行回文耳也。
  二从此分别意下。明广说差别相中。又三。一明与声闻差别。二明与外道差别。三明大乘平等。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佛言同一如我所说乃至十善业道不无其异也者。经之若声闻乘乃至行十善业道法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此答下。明随释中。此答其与大乘别也者。总指定答意也。彼声闻十善等者。与声闻有其差别。自可见(云云)。
  二从诸外下。明与诸外道差别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诸外道我乃至所转故者。经之彼诸世间乃至他因所转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次下。明随释中。又二。一举彼宗计。二破彼宗计。
  初中彼宗所计等者。诸外道之所计皆悉从神我而生。故云彼宗计我神等而生一切也。
  二从今我下。明破彼宗计中。又二。一明约因果拨无破。二明约断常破。
  初中。今我此身者。指彼计我云今我也。此身者。于此四大和合身计有神我故。此身既从缘生故。是大我之所生也。岂于此身中有神我耶。若汝言神我所生者。善恶因果皆从大我出。故知今此身心自无我也。持戒果报谁受之耶。犹如无种子而望果。譬如于石女求子。又似以空花拟为鬘。皆是有名无实。今亦如此。于无自性身心而计神我。望其果报无有是处。故云今我此身乃至自非乃至无有是处也。
  二从复有下。明约断常破中。若常则无果报者。若法常者都因果义不成。无因果义今持十善有何所诠耶。若法断者亦无因果。何于断灭中修十善有何所诠耶。譬如虫食木适成字不知是字非字。是故以外道十善不可比类菩萨十善也。故云复有著于断常乃至偶得成字不可比也。
  三从次明下。明大乘平等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次明大乘平等乃至当勤修习者。经之菩萨修行大乘乃至当勤修学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言此下。明随释中。言此戒入一切平等法等者。今此戒以三平等。自他同运令至平等实际。故云言此戒入一切平等乃至与一切不共也。
  四从佛次下。明佛说十善戒相中。自分为十一。一明观察告言。二明说不杀戒相。三明说不盗戒相。四明不淫戒相。五明说不妄语戒相。六明说不恶口语戒。七明说不两舌戒相。八明说不绮语戒。九明说不贪戒相。十明说不瞋戒。十一明不邪见(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尔时世尊乃至告金刚手菩萨言(云云)。
  二从佛次下。明随释中。佛次更欲广说菩萨十善戒相者。前略说十善戒相竟。故为令疑惑故重广说十戒相也。故云佛次更欲广说乃至无有疑惑也。前以如来眼说差别即无差别之一道法门。是即自证大智门也。今以大慈大悲观之。是即大悲化他门也。故云故以大慈大悲眼乃至故重说二名也。此中二名者大慈大悲是也。
  二从尽形持下。明说不杀戒相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尽形持不杀命戒乃至应离怨恶意者。经之秘密主彼诸尽形寿乃至故有所施作非怨害心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前已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正说不杀戒相。二明说有余方便。
  初中。又四。一明护他命如己命。二明一念不畜害物具。三明九种恼害。四明于非情不生瞋害。
  初中。前已略说杀戒者。指前略说戒相也。次牒更具说者。牒前略说而广说其戒相故云尔也。秘密主菩萨尽形乃至如护己命者。重取意而别牒也。尽形者非但一期而已者。尽形之言是随顺二乘。非菩萨行之义。故云尽形者非但乃至况起身口耶也。
  二从其所有下。明一念不畜害物具中。其所有随缘杀具等者。如梵网不杀及律中所说也。故云其所有乃至广说之相也。乃至一念不畜等者。不欲刀杖及种种害物之具一念畜之。何况施方便作杀业耶。故云乃至一念不畜况施行方便杀耶也。谓尽形乃至者。非但尽形而已。乃至见真方息舍一切刀杖。及一切与害命相应之物皆悉远离之。于一切众生舍一切怨心。护彼生命如己身。乃至虽非情草木之类永离损害之意也。故云舍一切刀杖等乃至永无害意也。
  三从然恼下。明九种恼害中。然恼害心略有九种者。夫发恼害之意有九种因缘。所谓憎我身故发恼害之意。恶我善支故发恼害之意。好亲我之怨故发恼害之意。故云谓憎我身及恶我善支好我之怨也。以上三种三世各有之。故成九种。故云过去未来现在为九也。
  四从又有下。明于非情不生瞋害。如文可见。
  二从余谓下。明有余方便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作释。
  初中。余谓有异方便乃至应离怨害意也者。经之有余方便乃至非怨害心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形类下。明作释中。形类是众义者。未会经云自形类作故释成此形类之义也。是即众多义。故治定本云于诸众生类中也。如彼类造极恶事极重业等者。如涅槃经云。护正法者不可持五戒。可持弓箭(云云取意)又如上宫太子打守屋即是也。故云如彼类乃至假令行刀杖等无过也。声闻戒亦有等者。小乘有以轻易重之方便。何况于大乘菩萨四摄利他善巧方便耶。故云声闻戒亦有乃至菩萨戒准亦可知也。然不但以不杀等者。言夫大乘菩萨以大悲利益而为本怀故非但以不杀等而已。而成持戒。当以善巧方便观前人必造五无间等可随在无间大城。而观知故哀彼无出期思多人无恼乱。能能筹量忆度已设我由此事虽入恶道。不如救彼重罪重障。令离多人恼害。如是思惟分别即加害。是即菩提意乐大悲方便也。更不同彼二乘。故云然不但以不杀成持戒也。乃至此即方便非彼二乘共也。次盗亦尔者。非但不杀而已。不盗等诸戒亦如此。以大悲智眼能能观察忆度除彼大障业。为生种种功德虽作之。更无有犯义。故云次盗亦尔。乃至此是持犯之相也。已上释第一戒相竟。
  三从复次菩萨下。明说不盗戒戒相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复次菩萨持不与取戒乃至于自他为彼行施得妙色等者。经之复次秘密主菩萨持不与取戒乃至获妙色等文。未会引之也。此中三处有注是即疏主之注释也。非经文也。随释在次卷。
  已上释第十七卷竟
  若时菩萨乃至有菩萨贪心发起取者。经之秘密主若菩萨发起乃至越无为毗奈耶法文。未会引之也。犹是经文之未会也。
  二从第二戒也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正说不盗戒相二明有余方便。
  初中。一切他所摄物义者。一切非自物皆是他所摄物也。如此他所摄物。若不与者不可取一针一草义如律中广说。故云一切乃至况作方便取触耶也。
  二从然菩萨下。明有余方便中。又五。一明菩萨意乐方便相。二明随类义。三明害悭吝。四明因缘。五明有为即无为。
  初文。自可见。
  二从随类下。明随类义中。随类者。释经之随其像类之文也。言随众生根性。回种种善巧方便。故云随类者乃至则可类解也。
  三从菩萨害下。明害悭吝中。害是对治义者。对治彼之悭贪之业故云尔也。然此菩萨实不生等者。菩萨若虽一念。以贪欲自取之心取之者。即是还害大菩提心之支分。不能成正觉。故云然此菩萨乃至令支分不具故云害也。是故经云菩萨发起贪心而触取之是菩萨退菩提分越无为毗奈耶法也。
  四从草下。明因缘。自可见(云云)。
  五从有为下。明有为即无为中。此是修行方便者。今此戒是菩萨随顺二乘大悲方便戒故云尔也。然深修观察皆是不离阿字门故修性同一际。所谓本不生际也。故云有为者乃至以不离阿字门故也。
  四从次不下。明不淫戒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次不净行戒者乃至及二形相向余色类事者。经之复次秘密主菩萨持不邪淫乃至摄护众生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此第三下。明随释中。自四。一明他所摄义。二明二种菩萨持犯相。三明自贪不发。四明有异方便矣。
  初中。所有妇女姊妹之类等者。妇女是有夫而守护之。姊妹者是父母所守也。无夫者国王所守也。于女人者。有如此等十种之守护。故云他所摄乃至如律十种护等也。
  二从然菩萨下。明二种菩萨持犯相中。又二。一明出家菩萨相。二明在家菩萨相。
  初中。然亦谓解相故律具言也者。夫出家菩萨乃至一念淫欲犹不可生。何况论他所摄及时非时等耶。虽然为明其戒相如是说也。是即律义中具说。故云故律具言也。
  二明在家菩萨持犯相中。于自妻非时等者。所谓非时者病患时子含乳时等也。非处者近堂塔佛阁及日月星宿明现之处等也。如此非时非处婚之即犯也。同姓不婚者。姊妹等亲族不可婚之也。又标相义。自可见。若固尔者纵逸义也。
  三明自贪不发中。谓尚不应与贪染之念者。若是出家菩萨者。不可生一念之染心。何况二身和合耶。若在家菩萨者。除自妻寻常之时。于自妻非时非处。及自余之他所摄者。更不可生贪染之念。何况正和合成事耶。故云自贪不发乃至而和合分齐耶也。正境者。人师义势各不同也。一义云。女三处(产门大便处及口也)男二义(除产门余二处也)此名为正境。余胁等非境(云云)一义云。正境者。指女一处。余非处也(云云)。
  四从然下。明有异方便中。为成大菩提因则有犯义者。观彼根缘。为令不损失彼大菩提因。菩萨不生一念染心而犯之。不同彼声闻无大悲方便也。故云为成彼大菩提乃至不同声闻也。如大本者。指此经大本也。其因缘。自可见(云云)能以下劣忍于斯事者。菩提以大悲心故。虽最下劣女人。故不生染欲之心。以善巧方便故而作斯事也。
  五从次持不下。明说不妄语戒相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次持不妄语乃至应如是知不舍实语者。经之复次秘密主菩萨尽形寿乃至应如是知舍离不真实语文。未会引之也。此中回文向上者。当尽形寿之四言可置持不妄语戒之上也。所谓次持不妄语当尽形寿持不妄语戒设为活命因等(云云)。
  二从此第下。明随释中。又五。一明为活命不妄语。二明不作八非圣语。三明有大妄语。四明佛自远劫修诚语。五明引大本及伽吒经因缘。
  初中。如作妄语即身命存者。如犹若也。言若遭王难等作妄语者即身命应存在。若不妄语者即此肉身可灭已。以是因缘故妄语助生命。故云如作妄语乃至故名活命缘也。然菩萨虽有如是因缘。更不生一念虚诳之心。何况回方便而妄语耶。故云菩萨有如是乃至况起方便耶也。
  二从然下。明不作八非圣语。自可见。
  三从五下。明有大妄语戒中。五分大妄语戒有者。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名为大妄语也。
  四从复次下。明佛自远劫修诚语中。此亦合有等者。可有异方便之言。经文略之。故云此亦合有随类方便语文无略也。
  五从如下。明引大本及伽吒经因缘。自可见。
  六从次粗下。明说不恶口语戒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次粗语戒菩萨耎细心信乃至因众生住粗恶语者。经之复次秘密主菩萨乃至而现粗语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此第五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不粗恶骂相。二明有异方便。
  初文。自可见。
  二从然此下。明异方便中。说因缘。如文可见。
  七从次不两下。明说不两舌戒相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次不两舌乃至所谓住一切智道者。经之复次秘密主菩萨受持不两舌乃至所谓一切智智道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两舌下。明随释中。乃至野干师子因缘者。师子与虎和悦处有野干作离间语。令师子与虎不和。后时野干离间语露显。为师子虎之所害竟。离间语终还招祸。可思之。其因缘如第一抄书之。菩萨作外道弟子令舍邪归正。自可见(云云)。
  八从次绮下。明说不绮语戒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次绮语戒云乃至不出如是菩萨生死流转者。经之复次秘密主菩萨持不绮语乃至如是菩萨不着生死流转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此第七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不绮语戒相。二明有异方便。
  初文。自可见。
  二从然下。明有异方便中。令彼信慢毁谤者。菩萨非时教化者彼弥慢毁谤不敢受化者即是非时也。彼信伏而受化者是即时也。故云所谓时者虽欲开导乃至反此名为时语也。反生背忤之心者。谓还生违背之心也。谓笑为初首者。欲令彼欢喜故微笑而近彼情也。如华严说善见女人等者。是入法界品所说随一善知识也。如初品中记之。
  九从复次下。明说不贪戒相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复次秘密主菩萨应持乃至不令损失资生彼诸众生者。经之复次秘密主菩萨乃至勿令彼诸众生损失资财故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此第八下。明随释中。又四。一明三业所持不同。二明菩提无力。三明菩萨见他胜事欢悦。四明引阿含证。
  初中。前者已明身口戒者。杀盗淫三者身业所持也。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四者口业所持也。故云尔也。今乃次明一向心戒者。贪瞋痴三者是心业所持也。然前七支过罪于声闻者虽不论意地。
  于菩萨者皆一一戒犹不生一念杀心乃至绮语之心故是兼意故。然此贪等三者一向内心所起而非身口。故云今乃次明乃至从心所起之贪也。
  二从若菩萨下。明菩提无力中。若菩萨见他有种种胜事者言。菩萨见他一切吉祥胜事之时。不生一念贪乐。若生贪着躁求之心故生受恼因缘。于菩提心而无势力。故云若菩萨见他有种种胜事乃至于一切智门即是无力也。
  三从然菩萨下。明见他胜事为己悦中。然菩萨见他有种种胜己等者。菩萨见有他吉庆胜事者。当作是念。我立大誓愿为一切众生舍身命。乃至求如意宝珠贤瓶劫树王等。令彼无遗乏之愁。然今彼自胜事饱满。是即我愿满足。何以自利之心于彼而贪着耶。故云然菩萨见他有种种乃至即持戒之相也。
  四从如阿下。明引何含证。自可见。复重也。练诫也。挺抽也。购词也。温寻也。享受也。罄尽也。邂逅(多摩佐贺)已上第八戒竟。
  十从次不下。明说不瞋戒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次不瞋戒秘密主菩萨持不瞋戒乃至菩萨本性清净心是故秘密主持不瞋戒者。
  经之复次秘密主菩萨应当持不瞋戒乃至是故秘密主菩萨摩诃萨持不瞋恚戒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此第九戒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正说不瞋戒相。二明说因缘。
  初中。又二。一明菩萨意乐用心。二明实相观。其义自可见(云云)。
  二明因缘。自可见。
  十一从第十下。明不邪见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第十邪见戒复次秘密主当舍离邪见乃至观看亦不起邪见者。经之复次秘密主菩萨应当舍离邪见乃至亦当不起邪见因缘之。未会引之也(云云)。
  二从此第十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不邪见戒相。二明有异方便。
  初中。又五。一明不善根本。二明因果必然道理。三明次第转释。四明邪正同一。五明邪见为不善母。
  初中。经持邪见戒者。即指此经也。邪见是不善之本者。一切善根依因果必然之道理而习修之。然邪见是拨无一切善恶因果。不辨善恶因果。何信善恶之果。是故一切不善之根本莫过邪见。故云尔也。承上九戒亦例此可知者。言杀生等亦是一切不善之根本也。以要言之。十不善业皆共是一切下善之根本也。然邪见于杀生等一一本法之中。因果拨无而行之故。殊遍一切法成不善之根本也。故云承上九戒乃至即见理不正顺于邪道者皆是也。
  二从此是下。明因果必然道理中。此是害三世善之根本者。彼不知过去行因故不辨现在善恶之果。亦不知未来善恶之果故不恐今世之恶因。不贵今世之善因也。言三世因果必然道理也。先世依行正理者。今世破常乐我净四颠倒。得四沙门果。依得此人空。渐断法执。得入如实之法空。是故只于此世间因缘所生法。住正见正智者。得正道证得人法二空。是故偈云。诸法从缘生。是法随缘灭。如来说是因。是大沙门说(云云)故云此是害三世善之根本。谓由过去行业。乃至当知离此世间正因缘外。别无正见正惠也。若谓无果无因等者。以断常二见故拨无善恶因果。以因果拨无故三宝四谛法及四向四果。乃至世出世善法皆悉拨无是即外道大邪见宗计。故云若谓无果无因乃至即是外道宗计也。若异此者即正见。如前说。故云当住正见乃至即是如来真实句也。
  三从若谤下。明次第转释中。若谤此等者。若违背正因正果法者即损害一切善法。若相顺正因缘而依行者得无害。以得无害故得无曲。以得无曲故得无谄。以得无谄故得端直实相。以得端直实相故于三宝中得决定之性。故云若谤此即是害一切善也乃至所谓能害一切善法之根本也乃至为善如经说也。
  四从若无明下。明邪正同一中。若无明等者。明与无明。邪与正。譬如水与冰。由寒缘即水成冰。由暖缘即冰成水。邪正亦尔也。由无明缘故即成邪见。由明智缘故即成正见。故云若无明转即变为明乃至无别性也(云云)。
  五从母等下。明邪见为不善母中。母是能生之义等者。因邪见法能生无量不善之恶法。犹如母能生子息展转相生无有尽期。是故乃至于微尘许戏论戏笑等。不可生一念邪见。可住无自性之正见也。声闻乘犹不犯之。何况于大乘耶。故云母等者母是能生之义乃至而况故思之业耶。
  二从然菩萨下。明有异方便。自可见(云云)
  已上说十善戒竟
  五从尔时下。明说五戒句中。又二。一明总牒。二明随释。
  初中。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乃至能得如来无上吉祥无为蕴学者惠学故得也者。经之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乃至得至如来无上吉祥无为戒蕴等十五行余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已说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释金刚手问意。二明如来答意。
  初中。又三。一明结前句。二别牒经明生后句。三明释发问意。
  初中。已说十戒相竟者。依金刚手问。如来既说十善戒相竟也。
  二从金刚下。别牒经明生后句中。金刚手白佛愿说乃至受天妙乐不过生者。经之尔时执金刚秘密主乃至而不生过如是说已文。未会别牒之也。
  三从此中问下。明释发问意中。又二。一明问十善戒功能。二明问云何不为世所染。
  初中。此中问意更有何法等者。言有何等恶法中。能杀害此十善戒之根令诸善法不生耶而问也。故未会经云世尊愿说彼十善道戒断极根断谓如断草虽断更生若断多罗( 根也)即不更生名极断此说戒功力也(云云)下佛答此问而说四重禁也。
  二从问意下。明问云何不为世法所染。自可见。依此问而佛说五戒句也。
  二从佛叹下。明如来答中。自分为五。一明赞叹诫听。二明释毗尼决定善巧。三明菩萨有二种。四明说方便时方。五明说五戒相(矣)。
  初赞叹诫听。如文自可见。
  二从菩萨下。明释毗尼决定善巧中。菩萨调伏决定善巧者。经之菩萨毗尼决定善巧文别牒也。毗尼此云调伏。故疏存汉语云调伏也。是即自性清净本地法身法尔自然常住不变毗尼调伏。故云决定。不假受持自能持。不作调伏自能害。故云善巧。如此三句是即自性法身三部妙体也。所谓调伏金刚部德。决定莲华部德。善巧佛部德也。故其中释莲华部之决定云。决定谓一切恶自害。一切善皆由彼生。即是自性之生善也(云云)是即举一德摄二德。可思之。
  三从菩萨下。明菩萨有二种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菩萨有二乃至若居家者。经之秘密主应知乃至在家出家文。未会别牒也。
  二从菩萨有下。明随释中。如前王位自在者。如前十善戒中引本生经等。王位自在。而行贪对治大贪。行瞋对治大瞋。行邪见对治大邪见即是也。故云受五句戒如前乃至以此五事也。然菩萨为众生故者。言菩萨为利益众生而处于在家。示同彼情而不损害彼善根也。故云然菩萨为众生故乃至令不害其善也。
  四从种种下。明说方便时方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种种方便道时方乃至四摄法摄取者。经之秘密主彼在家乃至以四摄法摄取众生文。未会别牒也。
  二从经文下。明随释中。乃至彼我入天祠等者。示同彼之天祠之法。我亦入天祠之法。如此以四摄方便令入佛道也。
  五从若在家下。明说五戒相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若在家菩萨如是持五戒乃至即是无为戒者。经之皆使志求阿耨乃至得至如来无上吉祥无为戒蕴文。未会别牒也。
  二从更释之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明五戒通在家出家。二明引古佛劝修。三明方便智具足。
  初中。注与前不异者。今五戒不异前十善中不杀盗淫妄邪见。虽然有未分明故重讲之。故云与前不异乃至未明也。上云菩萨有二种者。上十善中分别二种菩萨。故云上云菩萨有二种也。虽在世间务种种世俗事。而能具智慧方便故。虽示现杀盗淫妄邪见等之相。能摧害彼大杀大盗大淫大妄大邪见。而自他同入佛道。故云以在世间乃至由此因缘得成佛也问。若然者五戒唯在家所持非出世戒耶。云何答。可通在家出家也。故次下释云。非直在家菩萨。然此五句诸出家者皆共行也(云云)。
  二从故经云下。明引古佛劝修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故经云如是乃至此劝持者。经之菩萨受持如所说乃至住有为戒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劝持意下。明随释。自可见(云云)。
  三从方下。明方便智具足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方便智具者等者。经之具足智慧方便乃至无为戒蕴文。略引之也。
  二从此下。明随释中。此方便即是身印等者。以三密方便住三平等地故云尔也。又有妙惠者。以三平等智故身口意三密皆从缘而生不生不灭不可得不可思议。是即成正觉之句也。故云此方便即是乃至而得成佛也。余文自可见。
  六从复有下。明说真言菩萨四重中。又三。一明略说戒相。二明引三世为证。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复有四根本重业乃至此四性染是非菩萨戒也者。经之有四种根本罪乃至此性是染非持菩萨等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以上经文也下。明随释中。非持菩萨戒此性是染者。此四性染是非菩萨戒句别牒也。真言行菩萨有四重禁等者。总真言乘今四重禁是同声闻乘四重根本。若犯此四性根本四重者。断灭一切漏无漏善根。不得生佛家。故云真言行菩萨有此四重禁乃至皆不得生也。如声闻经中断多罗树等喻等伐木时伐末伐中之时非极断。抽根本是即极断也。今四重亦即是诸恶根本也。是故断此四重者断尽一切诸恶根本故。杀盗淫等诸恶自然枯干而不生也。虽然此断非永断。随如实之惠出生无尽万德。故云如声闻经中乃至更受自新即是生也。余文可见。
  二从以下偈文下。明引三世为证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以下偈文次佛又引证者。结前生后句也。谓过去未来现在乃至亦说声闻大勇士入彼者。经之过去诸正觉乃至诱进诸声闻二偈半文。未会别牒之也。
  二从经文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明为小根权说彼四重。二明大根能具菩萨戒。三明大士诱进声闻。
  初中。意言佛为等者。佛为彼一类极钝小根。权说淫盗等四重。是即非究竟圆极之说。远离智慧方便故戒不具足也。故云意言乃至方便及智不具足也。
  二从若能下。明大根能具菩萨戒中。若能趣大者趣向真言大乘。发起如实菩提心。智慧方便具足故。即大乘具满正戒皆悉具足圆满也。故云若能趣大乃至具菩萨戒耳也。
  三从佛以下。明大士诱进小乘中。佛以下劣有情无大乘志愿者。佛为小根且以权方便虽说小戒。非佛本怀。若得入无漏智即自然证知。如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是故大乘真言菩萨。以种种方便诱进彼小根之辈。可入真言极大乘。故论云。众生愚蒙不可强度。真言行者方便引进(云云)今经云当知大勤勇诱进诸声闻(云云)故云佛以下劣有情无大乘乃至若入佛无漏智即自证知耳也。
  问曰。今此品中说何等戒耶答。初说十善戒。次说五戒句。后说四重禁也。
  问。若然者与外道凡夫十善戒。有何等差别耶答。外道等才虽护十善戒。计我我所而为戒体。乐欲彼自在天之妙果。是即如虫食木适虽成字而不知是字非字。今戒不然。以自性清净真无漏而为戒体。智慧方便具足圆满。故非比校之分。是故疏云次明与外道异也。今此身心即自无我。持戒之果为谁而修。谁受其报耶。当知因果义不成。故犹如无种子之果及石女儿能以空花为鬘。无有是处。复有著于断常而行十善。若常则无果报。今持十善依何而住。若断者亦无果报。亦何依断耶。故十善名同如虫食木偶得成字。不可比也(云云)。
  问。然者与二乘云何差别耶答。二乘无智慧方便。但教令成就为自非为他。一期为限量。不知自性戒故。但乐求彼无余灰断沈空果。故疏云。彼声闻十善但是教令成就(乃至)又但为自持非为普顺一切众生。是以但是一边之智。非中道实相之戒。是其差体也。今此真言乘菩萨志求无漏清净大悉地之果故。又云。今此戒即是一切众生自性本源之戒(云云)。
  问。若然者今此十善戒可通在家出家二种菩萨所持耶答。可通二种菩萨所持也。
  问。若然云何分别在家出家耶答。至第三不净行戒处。出家菩萨一向不淫也。故尚不生一念欲心也。在家菩萨于自妻虽无犯。而非时非处婚之。即名为邪行。故疏云。然菩萨有二种。若出家者一切欲心尚不可得。何况论他护及非时等。然亦谓解相故律具言也。若在家菩萨于自妻。非时等即名邪行。如智度于尸罗波罗蜜中其说也。又非时非处者如近塔尊明现之处皆是也(云云)。
  问。今家所制五戒者何等耶答。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邪见是也。
  问。若然者何故除饮酒取不邪见耶答。彼小乘制身口故。以饮酒为五戒满。今大乘明意地故。除饮酒取不邪见也。复次今此五戒是诸善根本也。是故邪见是诸恶根本故。尤断根本邪见也。故疏云。邪见是不善之本。谓害此邪见而持于戒故云持邪见戒也。
  问。若然者今此五戒唯为在家菩萨所持耶答。别虽被在家菩萨。广亦可通出家菩萨也。故疏云。此五戒句即在家菩萨所持也(乃至)非直在家菩萨。然此五句诸出家者皆共行也(云云)。
  问。今所说四重禁通显密一切菩萨耶答。不然。真言不共四重禁也。故疏云。真言行菩萨有此四重禁即同声闻四根本罪也。
  已上释受方便学处品竟
妙印钞卷第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