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妙印钞卷第七

  沙门阿寂纪

释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之余(经第一疏第一)

  二从其金下。明同闻众中。自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次明下。明随释中。亦分为四。一明窍定同闻众。二明问答决疑三明释十九执金刚。四明释四大菩萨。初文。自可见。
  二从问曰下。明问答决疑中。问意可见。答中制断刑赏者。制非断理刑罪赏功。故云尔也。自余文可见。
  三从虚空下。明释十九执金刚中。自分为二十。初明释虚空无垢。二明释虚空游步。三明释虚空生执。四明释被杂色衣。五明释善行步。六明释住平等。七明释哀愍众生。八明释那罗延力。九明释大那罗延力。十明释妙执金刚。十一明胜迅执金刚。十二明释无垢执。十三明释刃迅执。十四释如来甲。十五明释如来句生。十六明释住无戏论。十七明释如来十力。十八明释无垢眼。十九明释秘密主。二十明举上首结释(矣)。
  初中。即是菩提心体者。直指本性清净净菩提心。所谓●字本不生之妙体也。犹如虚空离一切执诤戏论清净无垢而无分别。今此菩提心亦尔也。故以为名也(云云)。
  二从复次下。明释虚空游步中。自分为二。一正明释游步义。二明生起因缘。初中。游步是不住义等者。第一无垢大菩提心开发。故发大悲万行普游步法界。广度众生界无时暂息。故云不住。自利利他弥增。故云胜进。三密化用绝常情之分。故云神变。以净菩提心者指第一无垢大菩提心。于一切都无所住者转释不住义。而常进修万行者转释胜进义。起大神通者转释神变义也。
  二从复次下。明生起因缘中。复次虚空无垢等者智证里书烂脱(云云)今有二会通。一为明生起因缘也(云云)二上智正觉世间一彻。从复次下约非情世间明沙罗树王之根牙生起因缘。故置复次之言也。若烂脱者复次之言无用也。
  三从第三下。明释虚空生执金刚中。如萠牙已生者明结前生后也。四大时节者。明五大为增上缘此牙茎滋长。所谓大空生者指曼荼罗之生。所谓大菩提之生也。
  四从第四下。明释被杂色衣中。又二。一约沙罗树王明义。二约智正觉世间明义(上发行金刚之段准之可知)。
  初中。如萠牙增长者结前生后句也。茎叶花实渐次滋繁者。果实既成就已。故云万德开敷也。
  二从复次下约智正觉明义中。以种种法界色者。诸色虽多不出五色。法界虽广不出五大。故以五大色采色虚空无垢大菩提心之体。成无量无边之色。所谓大悲曼荼罗是也。故云成大悲曼荼罗(云云)。
  五从第五下。明释善行步中。自二。一举梵语成两义。二释善行步之义。
  初中。譬如已得果实等者。是结前生后句也。言前被杂色衣执金刚之时四转功德圆满毕竟。从此自证圆满位。复还成众生得度之种子。故云复还为种子也。
  二从善下。正释善行步中。即是诸佛威仪者。所谓大悲利物方便威仪也。善知时宜可度不可度等者。如大论第二十七云。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碍智。观应度者说法开化。譬如金翅鸟王。普观诸龙命应尽者。以翅搏海令水两辟。取而食之。佛亦如是。以佛眼观十方世界五道众生谁应得度。初现神通次为示其心趣。以此二事。除三障碍而为说法(云云)又花严第三十七云。佛子云何菩萨知见如来行(乃至)譬如金翅鸟王。飞行虚空安住虚空。以清净眼观察大海龙王宫殿。奋勇猛力。以左右翅搏开海水悉令两辟。知龙男女有命尽者。而撮取之。如来金翅鸟王如是。安住无碍虚空之中。以清净眼观察法界诸宫殿中一切众生。若有善根已成熟者。奋勇猛十力。止观两翅搏开生死大爱海水。随其所应出生死海。除灭一切妄想颠倒。安立如来无碍之行(云云)种种通塞者。或有众生虽贪欲增多而瞋痴烦恼少。或有众生虽瞋恚增多而贪痴烦恼少。或有众生虽愚痴增多而贪瞋烦恼少。或虽空病重而有病轻。或虽有病重而空病轻。如是等种种性欲如来明知见。平等使通塞而开发。普逗机根不失规矩。终悉令成佛道。故云种种通塞。乃至故以为名也(云云)。
  六从第六下。明释住一切法平等执金刚中。自二。一正释住平等。二明结上来六句。
  初中。谓住一切佛平等性者。所谓六大法界体性也。因果者。四菩萨因也四佛果也。是即非因之因非果之果也(云云)如此因果于一众生而炳然也。如一众生者一切众生亦尔也。如众生非情世间智正觉世间亦尔也。如此因果无量无边不可胜计。自他者。法身自受用为自。他受用以下为他。复次本有为自。缘起为他。复次行者为自。众生为他。如此等相对皆可有无量无边之自他也。有为者指九界。无为者指佛界。如此等一切诸法平等一味。所谓●字不生醍醐甘露一味也。故云究竟平等同一实际也。
  二从然上下。明结上来六句中。然上来五句者。第五第六合为一句故云尔也。所以然者。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是如次因行证入四转。●●●●四字也。故如次东南西北四佛也。第五第六是中台众点具足●也。然于中台有悲智二门故。第五明彼大悲门之德。第六明彼大智门之德。故云然上来五句也。然如此五句者是如来本来功德故。因非因之因。行不行之行。证不证之证。入不入之入也。故因无不满之疵。果无满足之德约竖则虽似有因行证入之次第浅深。约横则因果共同一实际。故云皆是如来真实功德无浅深之殊也。是则横即竖竖即横。横不可得竖亦不可得。故横竖不可思议也。虽法在一心。说必次第故作次第说也。故云为欲分别令易解故作次第说耳(云云)。
  七从第七下。明释哀愍众生界中。此哀愍亦名救度等者。所言哀愍者哀伤悲愍苦海众生故。所言救度者。救济度脱苦海众生故。哀愍有内心救度有外仪。已住平等法性者。指第六住一切法平等三昧。成此等正觉故。于无余众生界发同体大悲。是即自证极满之上无方化用也。
  八从第八下。明那罗延力中。以发哀愍之心者结前也。若具大势者生后句也。经中校量等者。彼本经未检得。末后那罗延力最胜者。世间人中天上力士中最胜也。故云尔也。佛生身者指应化身释迦。如此世间最顶大力那罗延力喻金刚智力那罗延力也。故云故以喻法界身那罗延力也。
  九从第九下。明释大那罗延力中。谓持秘密神通力者。彼大那罗延力三业速疾难可了知。故云持秘密神通力。今如来智印大那罗延亦如是。三密速疾。而一念之顷于普门法界度脱难化之重苦。故云如一阐提(乃至)心不怯弱也。此中一阐提者。涅槃经第五云。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乃至一念之善(云云)又云。阎浮提内众生有二种。一者有信。二者无信。是故我说治阎浮提诸众生已。无信之人名一阐提。一阐提者名不可治(云云)又同经第九云。复次善男子譬如焦种虽遇甘雨。百千万劫终不生芽。芽若生者无有是处。一阐提辈亦复如是。虽闻如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终不能发菩提心芽。何以故。是人断灭一切善根如彼焦种。不能复生菩提根芽(云云)。
  问。一阐提者。梵汉二音中何耶。答梵语也。问。然者其翻名如何。答。涅槃经第二十四云。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阐提(文)又云。一阐名善方便。提名不具。故名一阐提(文)故知梵语非汉语也。
  问。于阐提有几数耶。答。且有二种。一者大悲阐提。二者断善阐提。度生愿深故无成佛之期。名为大悲阐提。断善不信故无得脱之期。名为断善阐提也。问。何名趣向阐提者耶。答。涅槃经第十云。纯陀复问。一阐提者其义云何。佛言。纯陀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发粗恶言诽谤正法。造是重业永不改悔。心无惭愧。如是等人。名为趣向一阐提道。若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同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无怖畏惭愧。不妄发露。于彼正法永无获惜建立心。毁呰轻贱言多过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阐提道。若复说言无佛法众。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阐提道(云云)
  凡一阐提事彼经始终悉说。恐繁不书。呜呼悲哉耻哉。如当世我等。如此等重罪无一不作。可惭愧可忏悔。
  非如来大那罗延力医王之力者依何治此必死之重病耶。此中必死之病者。彼经第九云。若闻有是经典名字。闻已敬信所有一切烦恼重病皆悉除灭。唯不能令一阐提辈住阿耨○菩提。如彼妙药虽能疗愈种种重病。而不能治必死之人(云云)二乘实际作证已死之人者。如彼定性二乘者。灰断之毒气深熏。佛种之命根既尽。爰以台上之医王捶手亡治法。般若之妙药唯能疗轻病。虽然此摩诃那罗延力执金刚。以佛性常住必定师子吼之知见故。疗以●字大悲火气。含以●字大悲之甘水。息以●字大悲之地大。起以●字大悲风大。通以●字大悲空大。活以●字大智之识大。然则以此六大无碍之良药。疗彼败种灰断之白骨。依之常住之命根即活。无尽之宝藏还丰。今此大医王疗大旨如斯。故云诸佛医王明见如是性故。则能必定师子吼于救疗因缘心不怯弱(云云)问曰。若然者。法花涅槃等大乘犹能治二乘阐提等。即如云阐提有心犹可作佛。二乘灭智心不可生。法花能治复称为妙。如何答。法花涅槃分虽疗之。唯是治外境未疗本藏。才遮毒气未复本心。今不共大医王能疗之独令得安稳。故云复明不共一切摩诃那罗延力也(云云)。
  十从第十下。明释妙执金刚中。妙名更无等比等者。天台释云。妙名不思议也(云云)褒美之中最上。微妙之中最极。言语不及心行亦寂。故云不思议。今言更无等比更无过上者亦如是。无量万德皆圆满。无上妙果速成就更无所增。故云妙名更无等乃至无间无杂也。
  十一从第十一下。明释胜迅执金刚中。胜谓大空者。指六大法界大菩提心云大空。此大菩提心无所不至无物不遍故云即是遍一切处。而此六大法界名为一体速疾力三昧。故云能起速疾神通也。住此乘者等者。三世十方诸佛皆住此无住无相六大法界大菩提心速疾大乘故云住此乘者。由乘此速疾大乘故。一念之顷即成正觉。然此正觉者非本无今有。本来成就之觉知也。故花严云旧来如此法如是故。然不行而行不到而到之正觉故云不动生死而至涅槃(云云)。
  十二从第十二下。明释无垢执金刚中。即是离一切障菩提心者。前胜迅金刚之时成大觉已故。是即修得圆满大菩提故。离一切障。譬如者。举譬显此义。其文可见。则初质尚与微垢共住者。指第一虚空无垢大菩提心故。彼第一虚空无垢如实之了知虽极。而未显修生显德之外用。故与第一异也(云云)。
  十三明创迅执金刚中。言来意者既离一切障自证极满。故还亦为断他无明烦恼怨敌故持大智忿怒利刀也。一切难断处者名断心内烦恼。难灭处者名断心外罪障。于十界各有难断灭处。所谓地狱难断难灭者五无间业等难断也。猛火利釼等难灭也。乃至佛果亦有难断难灭。所谓元品无明是也。中间例可知(云云)就中难断之中难断者定性二乘。难灭之中难灭者一阐提人也。如此难断难灭者悉能断灭。故云一切难断处悉断难灭处悉灭也(云云)。
  十四明如来甲执金刚中。如来者从如如道来既成如如正觉已又趣化他故云如来。甲者。譬如彼世间勇士趣军之时被甲。或为国王大臣或同类同仆舍命无顾前后。决胜负于一时扬名显德。今此刃迅金刚亦如是。成就勇健大菩提心之势力。着大慈大悲金刚不坏之甲胄。趣六道生死之阵。断灭一切众生四魔三障之怨仇。开示密严花藏门户施作三世常恒之佛事。故云大慈由此严身故摄护众生施作佛事。被大力金刚甲胄故四魔三障不能坏之。故云不为一切烦恼所伤无能降伏俎坏之者也(云云)。
  十五明如来句生执金刚中。加如来之句义如上。句者住所即大空者。所谓指六大法界大菩提心为句。是即诸法之住处故云尔也。如此加持受用身者必从自证圆满功德而生不离本源。故云诸佛自证功德乃至以不离阿字门也(云云)。
  十六明住无戏论中。住大空惠者如实之觉知也。言观达缘起诸法即本地甚深之妙体故。一切法无生无灭而离去来一异。诸二法分别之戏论悉尽故云观缘起实相乃至诸戏论息也。法如涅槃者。不坏诸法当体而不生不灭也。故云尔也(云云)。
  十七明如来十力生执金刚中。谓佛方便智者。言自证极满上还生权方便之智。指此权智云佛方便智也。如此权方便皆从如来内证十智力生也。所谓十力者如常(云云)复次十智力者知十界平等之智力也。复次依十地论者以十种法智教法成就众生。所谓一不退转心故。二于三宝中决定恭敬毕竟尽故。三分别观生灭行故。四分别观诸法自性不生故。五分别观世间成就故。六分别观业有生故。七分别观世间涅槃故。八分别观众生世界业差别故。九分别观前际后际差别故。十分别观无所有尽故。有如此众多十智力。今既云佛方便智。故知当所说十种法智也(云云)。
  十八明无垢眼执金刚中。即如来五眼者。一者肉眼。二者天眼。三惠眼。四法眼。五佛眼也。问曰。何名肉眼耶。答不缘被障细远之境。名为肉眼。问。凡夫肉眼与佛菩萨肉眼。其差别如何。答有差别。凡夫肉眼者唯缘眼前之色尘。不能缘竹膜之隔何况于深远境耶。次菩萨肉眼者缘无障碍可见之色尘。而随位浅深有所见宽狭。如大品云。佛告舍利弗。有菩萨肉眼见百由旬。有见二百由旬。有见一阎浮提。有见二天下三天下四天下。有见小千世界。有见中千世界。有见三千大千世界。舍利弗是为菩萨肉眼净(云云)大论第三十九云。最大菩萨肉眼最胜见三千大千世界(云云)又同卷云。问曰。若三大千世界中。百亿须弥山诸山铁围树木等是事障碍。云何复遍见。若能得见何用天眼。若不能见。此中云何说见三千大千世界。答曰。不以障碍故见。若无障碍得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无异(云云)次佛肉眼者。论同卷。问曰。佛为世尊力皆周遍。何以但见三千大千世界。不能见多。答曰。若肉眼能过三千大千世界复有所见者。何用天眼。以肉眼不能及故。修学天眼(云云)已上凡夫佛菩萨肉眼之相。大旨如是。
  问曰。论云。菩萨小者见百由旬(云云)若然者凡夫犹见日月宿。胜菩萨所见。如何。即如论问曰。日月在上。去地四万二千由旬。人皆能见。何以不能见百由旬。见百由旬何足称。答曰。日月虽远。自有光明还照其形。人得见之。余色不然。又日月远故。虽见而颠倒。所以者何。日月方圆五十由旬。而今所见不过如扇大。而见小。颠倒非实。菩萨肉眼则不然(文)。
  问。何名惠眼耶。答。知诸法皆空之眼名为惠眼也。声闻缘觉分虽得惠眼。不能毕竟清净也。故大论三十九云。阿罗汉辟支佛惠不能毕竟清净。故不能无法不见(云云。私云明菩萨能见也)。
  问。何名法眼耶。答。菩萨以法眼故能知一切众生种种性欲种种行业。种种利钝差别种种得脱因缘。一切众生出离得脱本末因缘。名之为法眼也。故大品经云。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法眼知是人随信行。是人随法行。是人无相行。是人行空解脱门。是人行无相解脱门。是人行无作解脱门得五根。得五根故得无间三昧。得无间三昧故得解脱智得解脱智故断三结。有众见疑齐戒取。是人名为须陀洹。是人得思惟道薄恚痴当得斯陀含。增进思惟道断淫恚得阿那含。增进思惟道断色染无色染无明慢掉得阿罗汉。是人行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得五根。得五根故得无间三昧。得无间三昧故得解脱智。得解脱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灭法作辟支佛。是为菩萨法眼净(云云)今此文说知二乘始终本末因缘。次经有二复次。一复次说知菩萨自初发心已来化他始终本末因缘。次复次说知菩萨自证修行始终本末因缘。恐繁不抄(云云)如此知一切众生得解本末因缘教化开道令入佛道名为法眼也。故大论云。如是等一切声闻辟支佛菩萨种种方便门。令众生入道。是名法眼净(云云)。
  问曰。何名佛眼耶。答。大品经云。有菩萨摩诃萨。入如金刚三昧得一切种智。尔时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用一切种。一切法中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知无法不识。是名菩萨得阿耨菩提时佛眼净(文)论第四十云。释曰。菩萨住十地中。具足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入如金刚三昧破诸烦恼习。即时得诸佛无碍解脱。即生佛眼。所谓一切种智十力四无所畏四碍智。乃至大慈大悲等诸功德。是名佛眼(云云)又同八十五云。以佛眼观一切十方世界中一切物。尚不见无法。何况有法。毕竟空能破颠倒。令菩萨成佛是事尚不可得。何况凡夫颠倒有法(云云)又或云。佛眼种智真空冥寂。四眼二智万像森然(云云)。
  问。佛所具肉眼与凡夫所得肉眼。有何差别耶。答。凡夫肉眼所见不广远。佛所具肉眼广大无边也。又凡夫随其用。佛不随其用。故大论第三十九云。问曰。佛现得果报肉眼见色。是事云何。答曰。肉眼虽生眼识。而佛不随其用。不以为实(云云)。
  问以佛眼一切诸法皆悉见闻觉知。若然者何故用四眼。有何诠耶。答。四眼因分也。佛眼果分。因果不相离故悉皆具足。复次依修证次第生起故必有四眼。大论第四十云。菩萨初发心时。以肉眼见世界众生受诸苦患。心生慈悲。学诸禅定修得五通。以天眼遍见六道中众生受种种身心苦。益加怜愍故。求惠眼以救济之。得是惠眼已见众生心相种种不同。云何令众生得是实法。故求法眼。引导众生令入法中故名法眼(云云)如此菩萨次第修证之后得佛眼故虽成四眼独佛眼不成也(云云)。
  问曰。论释惠眼云。诸佛惠眼照诸法实性尽其边底。以是故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知无法不识(云云)若然者与佛眼所照有何不同耶。答。菩萨成佛之时惠眼转得佛眼名。得此佛眼时无法不见闻觉知。然惠眼中无法不见闻觉知者因中说果之意。功必归佛眼。故大论第三十九云。问曰。佛用佛眼无法不知。非是惠眼。今云何言惠眼无法不知。答曰。惠眼成佛时变名佛眼。无法不见闻知识。以是故肉眼天眼惠眼法眼成佛时。失其本名但名佛眼。譬如阎浮提四大河入大海中则失其本名。何以故。肉眼诸烦恼有漏业生故虚诳不实。唯佛眼无诳法。天眼亦从禅定因缘和合生故。虚诳不能如实见事。惠眼法眼烦恼习未尽故不毕竟清净故。于佛眼中无有谬错。尽其边极(云云)故知四眼成佛之时失本名但名佛眼。此佛眼无法不见闻知识也(云云)。
  问今宗意以此五眼配当何等法耶。答。配当五智五佛也。问曰。若然者云何配当耶答。肉眼成所作智。天眼妙观察智。慧眼平等性智。法眼大圆镜智。佛眼法界体性智也。其义自可知(云云)。
  问。若然者。今无垢眼执金刚者。是唯应局佛眼。以何故。前四眼烦恼未尽故不可云无垢眼。然何故疏家释即如来五眼耶。答今宗意者四智即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即四智。四智外无大日。大日外无四智。故秘经云。金刚即宝光。莲华即羯磨。如之同一体。即此身五佛(云云)以是义故四眼即佛眼。佛眼即四眼。四眼外无佛眼。佛眼外无四眼。故大论云肉眼天眼惠眼法眼成佛时。失其本名但名佛眼。譬如阎浮提四大河入大海中则失其本名(云云)为显如此义。尔释给也。但至四眼烦恼未尽云难者。是即显教一途义门也。今即不尔。五眼共本有故。合四眼为佛眼。分离佛眼为四眼。是即自性天然五眼。离诸因缘功成义。虽然痴惑所覆故五眼不清净。以是义故论第三十九云。问曰。佛何以不说行般若波罗蜜生五眼。而说净五眼。答曰。菩萨先有肉眼。亦有四眼分。以诸罪结使覆故不清净。如镜性有明照垢故不见。若除垢则明如本(云云)故知五眼是本有常住法也。以上依大论等大概抄之。五眼义于今宗尤旨要。虽然恐繁不委悉用揽之人披论见之耳(云云)。
  以一切种智乃至无所挂碍等者。是说佛眼功能以省被四眼也。故大论释佛眼云。用一切种。一切法中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知无法不识(文)又云。得诸佛无碍解脱即生佛眼(云云)故云。今文云了了见闻觉知无所挂碍也(云云)。
  十九明金刚手中。自二。一明表。二明随释。初表可见。
  二从梵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约浅略释。二明约深秘释。
  初中。梵云播尼者举手之梵语也。掌持金刚者显兼色心之持。手执义同者。显局色法持也。其义如上释之(云云)经中二名互出者。言如此二义令识知上者随言便持与执之两言互今经出之故云二名互出也。西方谓夜叉等者。释秘密主义。此中夜叉者。鬼神中三业捷疾而势力强盛者也。又此夜叉食啖一切有情时。不残皮骨随值皆悉食啖。今此秘密主夜叉王亦如是。三密速疾而威势炽盛。普啖食一切众生无明三毒之骨髓故以为名也。
  二从然是下。明约深秘释中。言夜叉者即如来身语意密者。夜叉者●乘不可得义。●尽不可得义也。言乘秘密不思议之神通尽法界众生无明烦恼之源底故云夜叉。此即本有常住金刚部之主也。身语意者指三部之妙体。如此三密之圣众同遍法界。无所不遍无所不至不动坚密。故云密。复次如此三密者非外道二乘凡夫所知之境界。故云密也。唯是诸佛所知之境界。故云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也。乃至弥勒等者。此菩萨实于如此境界虽通达。今日为释尊迹化之弟子以示对治之道故暂致乃不识一人之唱。实谓不通达如此之境界者无有是处。秘中最秘者。秘密甚深之知见无过此尊者故云尔也。既为今经发问对合众。实有由哉。心密之主者。三部之中是金刚部尊也。金刚部者是意密之圣众也。此意密之圣众中以此尊为部主。故云秘密主也(云云)。
  二十从如下。明举上首结释中。自三。一明牒经。二明梵本具有。三明释所由。初牒经可见。
  二从若具下。明梵本具有中。若具存梵本者指十万颂大经。于列名下一一皆有多声者。于如上之一一执金刚之下。皆有等之言。故云尔也。
  三从所以下。明释所由中。此等上首执金刚等者。言于一一执金刚各有十佛刹微尘数眷属。故云尔也。虽然举上首摄伴。故云然綩其纲要乃至不足为阙也。且以如来十种智力者。实如来智无量。虽然约满数云十种智力。是即如华严十十无尽(云云)。
  问。大本当具存耳(云云)然者三品中指何经耶答指十万颂大本也。问曰。若然者今所言心王心数无量无边刹尘非譬。十万颂大本犹有限数。何如此诸尊一一各各无量眷属部类当具存耶。是故大师御释云。理理无数智智无边。恒沙非喻刹尘犹小。地墨四身山毫三密。本自圆满凝然不变(文)然者刹尘之墨山岳之笔难尽其名数。何十万颂经可尽之耶。答实如所难。但至今文者。今经最略故。十万颂犹明举其上首摄刹海之眷属也(云云)。
  问曰。此义不然。既云此尊上首执金刚一一皆有无量眷属部类。闻云主伴具存。何指上首许云大本当具存可得心耶。答文前后能能可断简也。经结云如是上首十佛刹微尘数等。疏释之云若具存梵本于列名下一一皆有多声。应云虚空无垢等者。言经举上首云十佛刹微尘数等。此十佛刹微尘数眷属各领十佛刹微数眷属也。然今略经只举十九执金刚摄尽如是上首一佛刹微尘数眷属等也。欲显此义。疏家释若具存梵本于列名下一一皆有多声等也。其梵本者指十万颂也。然此梵本犹具不尽举微尘数眷属等。故云于列名下一一皆有多声应云虚空无垢等。故知梵本大本犹举上首许。具不举眷属也。若然者大本当具存者。上所言云若具存梵本经也。然具存者犹指上首得心有何不可耶。然者不可违宗意并祖师御释(云云)所云十佛刹微尘数者。今且应佛统领一佛土者一大三千世界也。然者十佛刹者指十三千大千世界。如来差别智印其数无量者。且付一佛差别智印作一往之释。以可察无量无边心王心数互为主伴因陀罗无碍之义。若依金刚界者。且于一佛具五智三十七尊。一一三十七尊亦具三十七尊。如是展转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思议展转不可说展转。设尘谛之诸佛于不可思议劫。虽说此一佛所具之三十七尊名数更不尽百千万分之一。何况于一一三十七尊三摩地法门耶。譬如方石从大至少终不离方形。今此三十七尊亦如此。心王心数虽无量无数。终不出五智三十七尊。故云心数心王过刹尘各具五智无际智。如此三十七尊非因缘酬答之功德所成。非诸佛如来之造作流转。只是本地常心之所具。自然自觉之漫荼也。故云法然具足萨般若。如此诸尊主伴具足。一一色身周遍法界。互融无碍如因陀罗网也。于如此无量无数之三十七尊心上满月轮之上。各有八叶九尊。从此中台藏流出第二重诸尊。从第二重流出第三重。从第三重流出第四重。如此四重法界十三大院尘数诸尊。各捧智印。于一一三十七尊心上森然而常住。无碍自在遍满遍满。虽然不舍一一表示。不乱一一三味。一而多。多而一。一非一呼无数为一。多非多呼同一为多。一多自在平等无碍。譬如因陀罗网。犹似十灯涉入互照无障。如此名金刚界曼荼罗。若依胎藏界。于一佛之身中。具如上八叶九尊十三大院之诸尊。于彼彼诸尊。亦各具十三大院尘刹圣众。如此重重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说展转之十三大院心王心数互具圆满无碍无障。故云六大无碍常瑜伽。四种曼荼各不离。于如是重重无尽四重法界诸尊心中。又有五智三十七尊。重重无尽而不可胜计。如此两部曼荼罗诸尊。彼此涉入自他融通。犹越于帝网胜于锭光。色心不二理智不离。故云理处必有智智处必有理。全此谓也。所言一佛者全体众生一念之心也。佛与众生无二无别。而如此万德无一法不具。平等平等三世常恒入我我入不可思议也。如一念者一尘亦尔也。于一微尘之中。虽摄在如此两部曼荼不可思议诸尊。更不迫迮。万德圆满无一德不满。佛众生器界平等平等无二无别。故经云心虚空菩提三种无二。留心可思之。一佛一生一尘所具万德。如此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展转。非算数譬喻所知。况十佛十生十尘境界哉。何况于尽空遍法界一切圣众一切众生数一切刹尘之境界哉。虚空为纸刹尘为墨刹海为水。有神智不可思议人。以速疾之手。于不可思议劫。虽记。敢不可尽百千万分之一。故云如来差别智印乃至表众会之数。如来差别智印等者。如来之义如上释。智印者四种法身之总称也。梵云岐若勿他罗(岐若ハ智也。决断分明。谓为智。勿他罗印也。印持决定。名曰印也)委悉在秘记(云云)十种智力者。如大论第二十四云。问曰。佛有无量力。何以故但说十力。答。诸佛虽有无量力。度人因缘故。说十力足成辨其事。以是处不是处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是可度是不可度。以业报智力。分别筹量是人业障是人报障是人无障。以禅定解脱三昧智力。分别筹量是人着味是人不着味。以上下根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智力多少。以种种欲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所乐。以种种性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深心所趣。以一切至处道智力。分别筹量众生解脱门。以宿命智力分别众生先所从来。以生死智力。分别众生生处好丑。以漏尽智力。分别筹量众生得涅槃。佛用是十种力度脱众生。审谛不错皆得具足。以是故佛虽有无量力。但说此十力(云云)各对一佛刹微尘等者。所言一佛刹者。且有二义大小别故。若依小乘等所谈者。常应佛所生之土者一大三千世界是也。若依大乘意者。以如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所谓大论第三十八云。佛国者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一佛土(云云)同论第九十二云。佛土者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王等诸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如是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名为一佛土(文)又华严经第五说相亦如是。故知今所言一佛刹者。非小乘所谈一佛土。大乘所谈一佛刹也。故直指大论也。然者实此一佛刹土者尽空法界。岂其中微尘数算数譬喻所量之境界耶(云云)然此毗卢遮那内说之德者。指如来内证之四种法身之境界。若非加持力出现无由。故云以加持故从一一智印各现执金刚身(云云)形色性类者。形者方圆好丑等。色者青黄赤白等也。性类者。或有智增为性。或有悲增为性。或有悲智齐等为性。如此有无量之性类表像。故云形色性类皆表像也(云云)各随本缘性欲者。各明随众生本缘性欲引摄成就也。若诸行人殷勤修习等者。明行者得益之相。行者等者。总指真言行人。殷勤修习者。如即身义等所说。昼夜四时精进修行等也。能令三业同于本尊者。明三密平等之妙行。所谓结观音印诵观音真言住观音本誓之时。行者所具本来常住自性清净妙莲不染观自在尊。即由此加持故速疾显现。已成观音三密周遍法界。自成观音三密周遍法界。又一切众生本来观音三密周遍法界。已成如今成。今成如当成。当成亦如今成。今成亦如已成。平等平等互相涉入。入我我入不可思议。譬如帝网。如此住不思议加持之时。一成一切成一觉一切觉。故即从此一门通入普门法界。故云从此一门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门也。今且付观音一尊略作此释。两部曼荼罗一一诸尊引摄成就。类例可知耳。三平等之义具如下记之(云云)。
妙印钞卷第七

  (御本云)元德二年(庚午)润六月十日加点毕。沙门阿寂(六十一)
  建武四年(丁丑)三月十八日。明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