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妙印钞卷第十七

  沙门阿寂记

释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之余(经第一疏第二)

  二从然行下。正明一道无为心中。自为二。一明总问能入法。二明举经答。
  初中。行者等者通显密二机。当位显后位密故也。复者。对觉心不生心故云复也。言前觉心不生心以心王自在能入此门。然问今此住心以何等法入净菩提心门也(云云)。
  二从故经下。明举经答中。又为二。一明略举经文。二明随释初略举经文。自可见。
  二明随释中。自为九。一明释空性。二明离于根境。三明释无相。四明无境界。五明越诸论。六释一切佛法相续生。七明离有为无为界。八明离诸造作。九明离六根。
  初中。自为二。一明直自心等性空。二明引上文喻此心初中。空性即是自心等者。所言空者阿字大空也。性者●字自性。所谓无自性为性故。是即行者自心等虚空性也。
  所谓如实大菩提心离一切妄想戏论毕竟常净如虚空。故上文云心虚空菩提三种无二也。
  二从上文下。明引上文喻此心中。上文无量等者。上文佛答菩提心相貌偈云。无量如虚空。不染污常住。诸法不能动。本来寂无相。无量智成就。正等觉显现(云云)疏释云。次有一偈半。略举答菩提心相貌。以世间更无有法可以表示净菩提心相者。唯除大虚空喻少分相似。故云无量如虚空。譬如虚空。不为烟云尘雾之所染污。其性常住离诸因缘。假使八方大风吹尽世界。不能令其动。自本初以来常自寂灭无相。非适今也。心相亦尔。从无始以来本自不生。以本不生故无有一法能令染污动摇。常住不变永寂无相。故云不染污常住诸法不能动本来寂无相。尔时行人为此寂光所照。无量知见自然开发如莲华敷。故云无量智成就。此智成就即是毗卢遮那心佛现前。故云正等显现(云云)此经疏文明说自心等虚空性相故。今引为证也(云云)二从前劫下。明释离于根境中。自为二。一明前万法唯心。二明此菩提心色心一如。
  初中。前劫者指觉心不生住心也(云云)。
  二明此菩提心色心一如中。又为三。一明总表观心。二约显乘明义。三约密明义。
  初中。今观此心者。今此第八住心所说净菩提心也。
  二从即是下。约显乘明义中。即是如来自然智者。如来者指本觉如来。所谓一切众生本有智心故也。离造作迁流故云自然智也。
  三从亦是下。约密明义中。毗卢遮那遍一切身者。指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六大法界也。是上句举心摄色故云自然智。下句举色摄心故云遍一切身。但彼宗称境智为色心。即如云无始色心本是理性妙境妙智。而随妄转不觉不知。今既闻名知阴即是即四阴身而能成观(云云)密呼色心为六大法界。即如云一切众生色心实相从本际以来常是毗卢遮那平等智身(云云)以心如是故等者。行者己心既如此。虚空菩提亦如此。以是义故上文云心虚空菩提三种无二也。故云诸法亦如是也。根尘皆入阿字门者。约内六根求心不可得也。约外六尘求心亦不可得也。以不可得故根尘共皆入阿字门不可得不可思议也。故云根尘皆入乃至离于境界也。
  三从显像下。明释无相中。影像不出常寂等者。离一切境界。根尘皆入阿字门故。诸法无相无作犹如镜中影像。非镜作非面作。非取镜之人作。非自然作非无因作。而有镜有面有取镜之人。然后面像现。以因缘生故。虽面像现毕竟不生。以毕竟不生故。离种种戏论。不如彼小儿见镜中像。作实有之思生爱着之心。失之即悲有之即喜。以如来三密净身为镜。自身三密行为镜中像。以不思议感应因缘故成不思议悉地。犹如面像。然如此难思悉地不出本有圆明光明心殿。故云影像不出常寂灭光故曰无相也。复次彼宗意释者。镜为中道。明朗为空谛。面像为假谛。三谛而一谛。一谛而三谛。非三非一。不纵不横不可思议。镜像圆融。如此不思议三谛亦不出众生一念常寂灭光。所谓常者中道。寂灭者空谛。光者假谛也。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己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也。一中一切中莫空假而非中道。一空一切空莫假中而非空。一假一切假莫空中而非假。以如是等义故云影像乃至故曰无相也。
  四从以心下。明无境界中。以心实相智者指本有五智。觉心之实相者指本有五大。以此本有之智觉本有之境。境智和融能所无二。是则般若无智之大般若波罗蜜也。离境之外无智。离智之外无境。故上文云心自证心心自觉心。论云于内心中观日月轮等。即此意也。故云以心实相乃至故曰无境界也。复次若常途解释者。以境智共本有故。从本有境发本有智。还照本有之境。名之本地无作自受用身。永离修因感果分域。函盖相称。境智皆同般若波罗蜜也。故释云境发智为根。智冥境为寿。境既无量无边常住不灭。智亦如是。函大盖大(云云)彼宗宗义不出此经无相无境界两句。所谓镜像圆融境智相应是也(云云)。
  五从以此下。明越诸戏论中。以此中十喻等者指镜像等十喻也。望前十喻者指第二劫。复成戏论者。前劫说十喻虽喻毕竟独空心王自在。望此中无相无境界之十喻。还彼成戏论妄想。故云以此中十喻乃至故曰越诸戏论也。
  六从第三下。明一切佛法相续生中。第三重微细等者。初劫为第一重。第二劫为第二重。对彼第一第二故云第三重也。又第一名粗妄执。第二名细妄执故。第三名微细。微谓极微也。故名极细妄执也。烦恼者烦恼障也。业者业障也。寿量报障也。如此三障复还成生地田中之种子。故云种。然如上说住无相无境界时。烦恼业苦体性皆悉中道一实之境智故。不断而断之假号因兹而立。故云除。烦恼即菩提故尘劳即法聚也。业即解脱故破戒重罪即成佛事。苦道即法身故阿鼻依正即极圣之全体也。以是义故。宝积经第六云。随觉无间等菩提故。随觉无间不可思议等菩提不可思议。随觉无间无所分别等于菩提无所分别。了知无间及菩提法无所得故。彼亦不作无间差别。不作菩提平等之相。无间菩提不作不坏不集不散。于此义中能作业者。于此所说寂静法门而不执着。亦不分别诸业果报。能善了知业果平等。以平等故不得业果。亦不分别亦不执着。何以故。彼于烦恼及以业障。获得轻安远离结因。于诸法门能得照曜。于此陀罗尼品能得光明(云云)如此于烦恼业苦得不思议解脱故。等虚空一切佛法自出生也。故云烦恼业寿乃至依此相续生也(云云)。
  七从既不下。明离有为无为界中。不坏因缘等者。如华严经第十七云。于有为界出无为界。而亦不坏有为之性。于无为界出有为界。而亦不坏无为之性(云云)是即明凝然真如不守自性义。故云不坏因缘即入法界也(云云)不坏因缘所生之法。即空即假即中。故大品经云。不坏诸法而说实相(云云)故云不坏因缘即入法界也。亦不动法界等者。不动自性法身而缘起十界性相。敢于有为无为等法。不作分别戏论也。故大论九十五云。不动者。分别诸法时不着一异相(云云)当知因缘生灭等者转释上两句也(云云)。
  八从若如下。明离诸造作中。若如来出世等者。言如上等虚空无边佛法不坏因缘不动法界。缘谢即灭机兴即生。以离有为无为等故。非诸佛菩萨作非天人修罗作。自性天然本地无作实佛故。永离修因证得之分域。是以经云如来秘密神通之力。释云一身即三身名为秘。三身即一身名为密。山家释云。有为报佛梦里权果。无作三身觉前实佛(云云)又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云云)以是义故云若如来出世乃至故曰离诸造作也(云云)。
  九从如般下。明释离眼等中。一切法趣眼是趣不过等者。一切色法趣眼时。无从来无所去。即不过眼。故云一切法趣眼是趣不过也。犹如百川等者。大小诸河皆趣大海时。亦无从来无所去。而亦不过大海。故以为喻也。当知眼即是第一实际等者。所谓一切法悉趣眼时。此法亦不出过眼。故知眼即第一实际而法尽。如眼者耳鼻舌身意亦尔也。故云当知眼即是第一实际乃至故曰离眼耳鼻舌身意也(云云)。
  问此住心大纲如何。答。十住心论云。若夫孔宣出震旦述五常乎九州。百会诞华胥开一乘乎三草。于是狂醉黎元住而不进。痴闇黔首往而不归。七十达者颇升其堂。万千罗汉乃信金口。度内五常方圆不合。界外一车大小不入。是故三七观树四十待机。初转四谛方等洗人法之垢秽。后洒一雨圆音沾草木之芽叶。至如入莲华三昧观性德不染。放白毫一光表修成遍照。会三归一赞佛智之深多。指本遮末谈成觉之久远。宝塔腾踊二佛同座。沙界震裂四圣一处。赐髻珠献璎珞。利智鹙子疑吾佛之变魔。等觉弥勒怪子年之过父。一实之理吐本怀于此时。无二之道得满足于今日。尔乃羊鹿毙而露牛疾。龙女出而象王迎。二种行处宿身心之室宅。十个如是安止观之宫殿。寂光如来融境智而知见心性。应化诸尊顾行愿而分身随相。寂而能照照而常寂。似澄水之能鉴。如莹金之影像。湿金即照影。照影即金水。即知境即般若般若即境。故云无境界。此如实知自心名为菩提(云云)。
  问曰。说此住心经论文证如何答。十住心论云。大日尊告秘密主言。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秘密主。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少分。乃至。秘密主此菩萨净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云云)又下文所谓空性离于根境无相无境界越诸戏论等同虚空。离有为无为界离诸造作离眼耳鼻舌身意者。亦是明理法身(云云)又住心抄云。问第八一道无为住心(亦名如实智自心亦名空性无境心)经论文何答。经云所谓空性离于根境无相无境越诸戏论等同虚空(文)论云。复修瑜伽胜上法人。能从凡入佛位者。亦超十地菩萨境界者。此当此住心也。何者经文真言门诸菩萨修行菩萨行诸菩萨行。乃至二乘诸天亲近敬礼(云云)疏云。此叹初入真言门菩萨功德。除第十住心以前皆是入真言门菩萨三昧门故也(云云)。
  问曰。若尔者。何故大师第九住心复引所谓空性以下文而证之耶答第八第九住心是共同权佛乘故同一劫。故向上向下引文证两住心。所谓向上故引此文证第八住心。向下故亦引此文证第九住心。采佛意含容如此引证欤。复次第九住心处。唯虽可引极无自性心一句。为显极无自性义同文故来而引所谓空性以下文也。仍十住心论第九卷引此文已。然遮伏难云。无畏三藏说此极无自性心一句悉摄华严教尽(云云)无疑大师御释引证唯局极无自性心一句为第九住心证文。所谓空性乃至离眼耳鼻舌身意等文。虽为第八住心文证。为显极无自性义同文故来耳。
  问若然者。般若寺释何故第八住心处从所谓空性至于等虚空无边一切佛法依此相续生引之。第九住心处离有为无为界以下引之耶。答。是如前向上向下之义。离有为无为界以下三句文两向见间如此引之。所以然者。华严大意以疑然真如不守自性义为宗旨故。十住心论第九云。华严大意原始要终明真如法界不守自性随缘之义(云云)以是义故华严经第七云。于有为界出无为界而亦不坏有为之性。于无为界出有为界而亦不坏无为之性(云云)以彼思之。离有为无为之言尤相应华严说相。以是义故宝钥下第九住心处引离有为无为以下文。得此意般若寺亦复如是引证也。又同卷第八住心处所谓空性乃至离有为界离诸造作离眼耳鼻舌身意具引之。十住心论第九卷引此文证极无自性心。然者此文第八第九随应可得心故。无穷自在引之。所谓空性无相无境界等虚空之言扁为第八住心。离有为无为离眼耳鼻舌身意等之言扁为第九住心。复次空性乃至离眼耳鼻舌身意之一一文言三谛三观三身等相顺之扁第八住心也。空性乃至离眼耳鼻舌身意之一一文言不守自性随缘一多自在等相顺之扁第九住心也。以如此等义故。般若寺会释其意云。一道无为与极无自性住心。经文相交难见别。意一道者佛智即佛性。此佛性自性清净也。故云极无自性也。譬如真金每值师缘其形万差而其性不改也(云云)菩提心论旨陈段亦如是也。尔者无相违哉(矣)三从行者下。明极无自性心中。自为三。一明正极无自性心生。二明佛佛道同。三明应供义。
  初中又为二。一明微细慧。二明转转相释初中。行者等者通显秘两行者。得微细慧者。于次上一道清净佛性妙理。生微细甚深妙智慧。故如华严经第二云。是时普贤菩萨成就不可思议方便法门海。解入如来无量功德海。所谓出生究竟净诸佛土调伏众生法门(乃至)自在显现无量无边菩萨境界法门。于一念中知三世劫生灭法门(云云)又同第九云。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云云)又同第十云。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于一毛孔中普见十方刹。彼妙庄严诸佛菩萨会。一一如来所无量众围绕(云云)如是等名为微细慧也。观一切染净等者。以三性三无性。观染净一切诸法。皆以从缘生故无自性。以无自性故全体相收毕竟无二也(云云)。
  问三性三无性其名义如何。答。五教章中云。三性各有二义。真中二者。一不变义二随缘义。依他二义者。一似有义二无性义。所执二义者。一情有义二理无义。由真不变依他无性所执理无。由此三义故三性一际同无异也。此即不坏末而常本也。经云众生即涅槃不更灭也。又约真如随缘依他似有所执情有。由此三义亦无异也。此即不动本而常末也。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众生故也。即由此三义共前三义是不一门也。是故真该妄未妄彻真源。性相通融无障无碍也。
  问依他似有等岂同所执是情有耶。答由二义故无异也。一以彼所执执似为实故无异法。二若离所执似无起故真中随缘当知亦尔。以无所执无随缘故。
  问如何三性各有二义不相违耶。答以此二义无异性故。何者无异。且如圆成虽复随缘成染净而恒不失自性清净。只由不失自性清净故能随缘成染净也。犹如明镜现于染净。虽现染净而恒不失镜之明净。只由不失镜明净故方能现于染净之相。以现染净知镜明净。以镜明净知现染净。是故二义唯是一性。虽现净法不增镜明。虽现染法不污镜净。非直不污亦乃由此反显镜之明净。当知真如道理亦尔。非直不动性净成于染净。亦乃由成染净方显性净。非直不坏染净明于性净。亦乃由性净故方成染净。是故二义全体相收一性无二岂相违也。依他中虽复因缘似有显现。然此似有必无自性。以诸缘生皆无性故。若非无性即不藉缘。不藉缘故即非似有。似有若成必从众缘。从众缘故必无自性。是故由无自性得成似有。由成似有是故无性。故智论云。观一切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即无自性。无自性故则毕竟空。毕竟空者是名般若波罗蜜。此即由缘生故即明无性也。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者。此即由无性故即明缘生也。涅槃经云。因缘故有无性故空。此即无性即因缘。因缘即无性。是不二法门也。故非直二义性不相违。亦乃全体相收毕竟无二也。所执性中者。虽复当情称执现有。然于道理毕竟是无。以于无处横计有故。如于木杌横有见有鬼。然鬼于木毕竟是无。如其于木鬼非无者。即不得名横计有鬼。以于木有非由计故。今既横计。明知理无。由理无故得成横计。成横计成横计故方知理无。是故无二唯一性也。当知所执道理亦尔。上来直明竟(云云)如是三性同异显无自性。或约六义为因缘起显无自性。或约十玄缘起无碍法门显无自性。或约六相圆融显无自性。以如是等故云观一切染净诸法乃至若从缘生即无自性也。
  二从若无下。明转转相释中。若无自性者指遍计理无。即是本不生者指依化无性也。即是心实际者指圆成不变。心实际亦复不可得者指三性一际互融无碍。如五教章云。三性一际随一全收。真妄互融性无障碍(云云)以如是义故云若无自性乃至故曰极无自性心生也。
  二从此心下。明佛佛道同中。自为四。一明前后校量显胜。二明举经证因义。三正明佛佛道同。四明住不思议解脱。
  初中。此心望前二劫者。此心者指第三劫心也。前二劫者指第一第二劫也。犹如莲华盛敷者。初劫如莲华初出泥中。第二劫如莲华初出水中未敷。第三劫如莲华出水中之后盛开敷。故云犹如莲华盛敷也。若望后二心等者。今以此第三心为菩提心为因句故。以此第三劫显教果望大悲方便二心。此果还为因。故云若望后二心即是果后成种也。二从故曰下。明举经证因义中。如是初心者指第三劫心也。成佛因者。成初法明道之因故云尔也。
  三从此中下。正明佛佛道同中。世尊以十方等者。大日如来引十方三世诸佛以为证故云尔也。言以此一事等者。指如此无自性净菩提心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云云)以是义故云言以此一事因缘乃至其道玄同也。
  四从行者下。明不思议解脱中。行者解脱一切业烦恼时等者。以达一切诸法本源故诸业烦恼自离缚脱故。于业烦恼中而能作大佛事。是故大论第六云。如实巧度者。有外道法。虽度众生不如实度。何以故。种种邪见结使残故。二乘虽有所度。不如所应度。何以故。无一切智方便心薄故。唯有菩萨能如实巧度。譬如渡师。一人以浮囊草筏渡之。一人以舫舟而渡二渡之中相降悬殊。菩萨巧度众生亦如是。复次譬如治病苦药针灸痛而得差。如有妙药名苏陀扇陀。病人眼见众疾皆愈。除病虽同优劣法异。声闻菩萨教化度人亦复如是。苦行头陀初中后夜勤心坐禅。观苦而得道声闻教也。观诸法相无缚无解心得清净菩萨教也。如文殊师利本缘。文殊师利白佛言。大德。昔我先世过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师子音王。佛及众生寿十万亿那由他岁。佛以三乘而度众生。国名千光明。其国中诸树皆七宝所成。树出无量清净法音。空无相无作不生不灭无所有之音。众生闻之心得解得道。时师子音王佛。初会说法九十九亿人得阿罗汉道。菩萨众亦复如是。是诸菩萨一切皆得无生法忍。入种种法门。见无量诸佛。恭敬供养能度无量无数众生。得无量陀罗尼门。能得无量种种三昧。初发心新入道门菩萨不可称数。是佛土无量庄严说不可尽。时佛教化已讫入无余涅槃。法住六万岁。诸树法音亦不复出。尔时有二菩萨比丘。一名喜根。二名胜意。是喜根法师容仪质直不舍世法。亦不分别是善恶。喜根弟子聪明乐法好闻深义。其师不赞少欲知足。不赞戒行头陀。但说诸法实相清净。语诸弟子。一切诸法淫欲相瞋恚相愚痴相。此诸法相即是诸法实相无所挂碍。以是方便教诸弟子入一相智。诸弟子于诸人中无瞋无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得法忍。于实法中不动如山。胜意法师持戒清净行十二头陀。得四禅四无色定。胜意诸弟子钝根。多求为分别是净是不净心即动转。胜意异时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于坐处坐赞说持戒少欲知足行头陀行闲处禅寂。呰毁喜根言。是人说法教人入邪见中。是说淫欲瞋恚愚痴无所挂碍相。是杂行人非纯清净。是弟子利根得法忍。问胜意言。大德是淫欲法名何等相。答言淫欲是烦恼相。问言是淫欲烦恼有内耶在外耶。答言是淫欲烦恼不在内不在外。若在内不应待外因缘生。若在外于我无事不应恼我。居士言。若淫欲非内非外非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遍求实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灭。若无生灭空无所有。云何能作烦恼。胜意闻是语已。其心不悦不能加答。从座而起说如是言。喜根多诳众生着邪道中。是胜意菩萨未学音声陀罗尼。闻佛说便欢喜。闻外道说便瞋恚。闻三不善则不欢喜。闻三善则大欢喜。闻说生死则忧。闻涅槃则喜。从居士家至林树间。入精舍中。语诸比丘。当知喜根菩萨虚诳多令人入恶邪中。何以故。其言淫恚痴相及一切诸法皆无碍相。是时喜根作是念。此人大瞋为恶业所覆当堕大罪。我今当为说甚深法。虽今无所得为作后世佛道因缘。是时喜根集僧一心说偈。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若有人分别。淫怒痴及道。是人去佛道。譬如天与地。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闻怖畏。去佛道甚远淫法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计吾我。淫将入恶道。见有无法异。是不离有无若知有无等。超胜成佛道。说如是等七十余偈。时三万诸天子得无生法忍。万八千声闻人不着一切法故皆得解脱。是时胜意菩萨身即陷入地狱。受无量千万亿岁苦。出生人中七十四万世常被诽谤。无量劫中不闻佛名。是罪渐薄得闻佛法。出家为道而复舍戒。如是六万二千世常舍戒。无量世中作沙门。虽不舍戒诸根暗钝。是喜根菩萨于今东方。过十万亿佛土作佛。其土号宝严。佛号光逾日明王。文殊师利。尔时胜意比丘我身是也。我观受是无量苦。文殊师利复白佛。若有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诸苦者。不应破诸法相而坏瞋恚。佛问文殊师利。汝闻诸偈得何等利。答言。我闻此偈得毕众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说深义。于诸菩萨中最为第一。如是等名巧说诸法相。是名如实巧度(云云)又涅槃经第五云。又解脱者拔诸因缘。譬如因乳得配。因酪得苏。因苏得醍醐。真解脱中都无是因(云云)以如是义故云即知一切业烦恼无非佛事乃至而万像具依也(云云)。
  三从若住下。明应供义中。自为三。一明举应供义引经结。二明举喻统论三劫。三明合譬。
  初中。若住此不思议等者。虽为烦恼具依。而能离缚脱。所谓如和须蜜多淫而梵行等。故云不思议解脱也。即是真阿罗汉等者。法花经云。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云云)又花严经第十云。初发菩提心无量无有边际。一切人师子皆由初发心。如来十种力四辨无所畏无量功德皆由初发心。一切诸导师十八不共法。斯等殊胜慧皆由初发心。诸佛妙色身乃至清净真法身。天人所应供。甚深无碍智。如是等功德皆由初发心(云云)以如是义故云即是真阿罗汉乃至常应供养也(云云)。
  二从后次下。明举譬统论三劫中。又为二。一总明譬意。二明珠本末因缘。
  初中。复次等者。上释应受供养义已。故云复次也。阿阇梨者指疏家也。欲明此应供义者。指真阿罗汉义也。统论三劫始终者。总指十住心始终。别指始自八心萠动已来至于极无自性心。所以然者。举譬时。微相以前左石[柳-木+石]之譬。极无自性心后明直入真言义故。石[柳-木+石]之譬指异生羝羊心。直入真言指秘密庄严心故。总指十住心始终也。统论三劫。自可见(云云)。
  二从犹如下。明宝珠本末因缘中。自为九。一明宝珠在[柳-木+石]中。二明别宝人见相识珠。三明识珠故采安家中。四明置家中已去钝石。五明渐耎以药消秽。六明磨莹得光显。七明置高幢雨众物。八明世人尊重。九明宝珠难思德。
  初文。自可见。
  二从然别下。明别宝人见微相识中。然别宝者等者。世间有明宝人。能知种种伏藏。或见金银等微相彰于外能识宝所在故。此人名为别宝者也(云云)。
  三明以识珠故采安家中者。虽无譬文。于义必定可有之。仍至合譬在之。所谓授三归是也(云云)。
  四从先用下。明置家中已去钝石中。先用利铁等者。既见微相作决定信。取此矿石安置家中。后先用利器渐双去钝矿也。
  五从既近下。明渐耎以药消秽中。既近宝玉等者。既用利器双去矿石故渐近宝玉弥显相。其石自前渐软。仍为令不伤其宝质故。以诸药物涂食之。令矿秽消化也。故云既近宝玉乃至不伤其质也。
  六从尔时下明磨莹得光显中。尔时粗垢已除等者。既食药令消化矿秽已。虽然尚有微细垢故未得光显。故以灰水洗之。以净叠拭之。令莹发光显。故云尔时粗垢已除乃至既得光显也(云云)。
  七从置之下。明置高幢雨众物中。置之高幢等者。既微垢极尽而莹发光显。故用此宝珠置高幢之时。随前人之所求。一时能雨无量珍宝令充满。故云置之高幢乃至普雨众物也(云云)。
  八从尔时下。明世人尊重中。尔时世人生奇特想等者。大论第五十九云。得此宝珠。毒不能害入火不能烧。是宝常能出一切宝物。衣服饮食随意所求尽能与之。亦能除诸衰恼病苦等(云云)。
  杂宝藏经第七云。有第一力使一切被毒之人见悉消灭。又见光触身亦复消毒。第二力者。热病之人见则除愈。光触其身亦复得差。第三力者。有无量百千怨家。投此珠者悉得欢喜(云云)新释仁王经下云。如摩尼宝体具众德。能镇毒龙诸恶鬼神。能逐人心所求满足。能应轮王名如意珠。令难陀跋难陀等诸大龙王。降雨注甘雨润泽草木。若于闇夜置高幢上。光照天地明如日出(云云)大论第五十九云。是宝珠有二种。有天上如意宝。有人间如意宝。诸天福德厚故珠德具足。人间福德薄故珠德不具。是珠所著房舍函箧之中。其处亦有威德(云云)以如是等德故云尔时世人乃至能充满所希愿故也(云云)。
  九从然此下。明宝珠难思德中。又为二。一明能一时雨众财。二明宝性不思议。
  初文。自可见。
  二从然此众物下。正明宝性不思议中。然此众物者指所雨珍物也。为宝中先有耶者。可有四句。所谓为于宝中先有耶先无耶。亦先有亦先无耶。非先有非先有无耶。然举有无二句摄亦非二句。又可有四句。今此众物为自宝珠雨。为自人心雨。为心珠共雨。为心珠离雨。如此四句推见。终不可得。其实体难思不可得。故云然此众物乃至不可思议也。
  三从何况下。明合譬中。自为九。一明以心宝合[柳-木+石]中珠。二明以知识合别宝人。三明以授三归合安家中。四明以初劫断证喻去钝石。五明以第二劫合药消不伤质。六明以第三劫心合磨莹光显。七明以殊异人合置幢雨财。八明以直入人合世人尊重。九明以本末因缘合珠难思德。
  初中。何况众生菩提心宝耶者。世间浅近业因缘所生[柳-木+石]石如意宝珠犹以如此。何况于一切众生自性清净莲花台上净菩提心如意宝珠耶。故经云。净菩提心如意宝。满世出世胜希愿。自利利他因是生。除疑究竟获三昧(云云)又云。虚空无垢无自性能授种种诸巧智。由本自性常空故。缘起甚深难可观(云云)论云。能含无量种种珍宝三摩地(云云)故云何况众生菩提心宝耶也。如是一切众生自然自证大菩提心。以如实不知故为三妄重障之[柳-木+石]石所隐。徒弃在六道生死之街路之间。愚痴闇钝如石[柳-木+石]瓦砾(云云)。
  二从是故下。明以知识合别宝人中。是故诸善知识者。通世间出世间善知识。故云诸善知识也。才见众生世间八心者。愚童凡夫才发齐施一念时。诸佛菩萨明以知见有可引大菩提直道之理故。必定师子孔不舍彼情机。犹如别宝人见石[柳-木+石]之外微相不敢舍此石。故云是故诸善知识乃至鉴被情机也。
  三从即大欢喜下。明以授三归合安家内中。即大欢喜等者。以如是有必定可教导之理令知见故。以欢喜悦乐令授三归戒故。永出外道邪见之衢路之间。始入诸佛菩萨之室。犹如彼别宝人知有可得真实珠之理故摄彼[柳-木+石]石置家内。故云即大欢喜方便诱进乃至置在家中也(云云)。
  四从次以下。明以初劫断证喻去钝石中。三种三心者。于初劫中判三种三妄执故云尔也。是喻为前受三归[柳-木+石]石之人。以四谛十二因缘之利铁。开三十七品之菩提分法。鉴去见思之粗矿。故云次以三种三心乃至开鉴去其粗矿也。
  五从次观下。明以第二劫心喻药消不伤质中。观无缘乘法无我性者。如上释。如渐至耎处等者。既以去见思之粗矿证得无学果位故。即备闻大法之德不谤大小权实之法。故法花经云。心相体信入出无难。即受教敕领知众物。渐已通泰成就大志(云云)以此义故云如渐至耎处也。以药物消化者。捣簁四分三性之法药于如幻即空。消化蛇觉绳觉之执病于废诠谈旨。和合八不中道之甘露于前后际断。不伤心王心数之微质于境界波浪。以此等义故云以药物消化而不伤之也。
  六从次生极下。明以第三劫合莹拭光显中。次生极无自性心者。如上释。灰水莹拭者。洗彼心王如意之微垢以三谛即是之智水。拭此始成正觉之牟尼以本地无作之净叠。十个毗卢浮海印而洗三世于一念。旧来正觉法尔唱而拭初心于即极。以如是等义故云灰水莹拭使极光净也(云云)。
  七从尔时下。明以殊异人合置憧雨财中。尔时者。指如是极无自性心生时。是即显乘极果无性终穷。故云极无自性心也。然显乘此珠虽令莹拭光显。而留当位不进后位。犹如未置高幢。今殊异菩萨三密迳路此时当显。净心宝珠安四曼幢。无尽珍宝雨法界海。自他受用日日弥新。以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因缘。应受诸天世人广大供养也。故下经文云。若有众生知此法教者。世人应供食。犹如敬掣底(云云)。
  八从若行下。明以直入真言人合世人尊重中。若行者等者直入真言门修行菩萨也。得见心宝等者。指初法明道之位也。此直入真言门人。以三密加持之力故。提父母所生之身。内证毗卢遮那果位外用遍满十方之时。诸天世人见此外用。生寄特难遭之想。所谓如高祖于清冷殿即身成佛之时。君后臣下百官万乘见闻觉知皆悉生奇特之想。而一人三礼三公跪膝。道俗低首贵贱尊重。故以此直入真言门即身成佛菩萨。合世人作奇特之想也。如仙人善咒术等者。今直入菩萨顿极顿满。犹如仙人见[柳-木+石]石之如意宝。不用次第造作之方便。直以咒术取之即雨无尽珍宝。故云若行者直从乃至以神力取之也。虽巧拙难易等者。彼三劫所治之方便拙故速疾难显[柳-木+石]石之宝珠。故是拙也难也。此真言所用方便巧故速疾显发[柳-木+石]石之宝珠。巧也易也。虽有如此等巧拙难易远近迟速不同。获得净菩提心宝珠更无别异。故云虽巧拙乃至终无异路也(云云)。
  九从故此下。明以示本末合珠难思德中。故此经者。指今此大日经也。从浅至深者。所谓愚童凡夫一念齐施之心为净菩提心发足之初。乃至以初地净菩提心为心续生果极。于其中间浅深重重几耶。故云从浅至深也。广明心相者。顺违八心百百六十心三劫六无畏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心相。于此间广说尽。故云广明心相。然如此诸心相毕竟不生前后际断。无相甚深难可了知。爰以凡夫二乘两种外道非其境界。故疏一云。心续生之相者。虽此心毕竟常净犹如虚空离一切相。而亦从因缘起有心相生。犹如大海彼浪。非是常有亦非常无。若常有者不应风飙止息则澄然而静。若常无者不应风飙才起鼓怒相续。当知是心从缘起故。即是不生而生生而不生。无相之相相常无相。甚深微妙难可了知。诸佛秘密之印不妄宣示。是故凡夫二乘两种外道。非但不识无生灭心。亦复不识生灭心。故云诸佛大秘密外道不能识我今悉开示一心应谛听也。故知如此一一心相甚深不可思议第一寂灭相。第一寂灭相者即●字本不生相也。●字本不生相者即净菩提心如实相也。然常远诸教法相。远离如是等诸相而望得不生不灭无去无来之体。仍凡夫二乘两种外道不能知此即事而真之奥源故。名为诸佛大秘密也。以如是义故云从浅至深广明心相乃至我今悉开衍也(云云)。
妙印钞卷第十七

  元德二年(庚午)七月三日加点了。沙门阿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