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妙印钞卷第二十二

  沙门阿寂记

释入曼荼罗具缘真言品第二之余(经第一疏第三)

  五从经云下。明支分生曼荼罗。自分为二。一明于身布三部。二明逾深逾广。
  初中。前现庄严藏者指前奋迅示现藏也还约佛身上中下体等者。引牒可云一切支分者还约佛身等(云云)言前从一心法界流出四重圆坛之圣众故。今还此四重诸尊约佛身上中下。以三部之部类分别也。故云还约佛身等也。示同人法者。人谓四大声闻伊舍那自在等也。法谓彼人所乘四谛十二缘五戒十善等之法也。余文可见。如是安布分位已者结成三部安布也。又令普现等者。引牒可云皆悉出现如来之身又令普现随类身(云云)普现随类身者指三重曼荼罗圣众也。然所以皆云如来之身者。能现所现共从如如法界来住如如法界。故云如来之身也。是故云又令普现乃至加持不二也。岂欲令独一法界等者。言若不如此者于独一法界自证平等之境界。何作种种形像差别耶。辄从一门等者。从此一门得入法界之意也。下文所说但开出此心作名字流通耳者。开出此心独一法界平等心地。作名字流通。故云尔也。
  二从经云为下。明逾深逾广义中。自二。初明牒经。二明随类初牒经。可见。
  二从初下。明随类中。初发净菩提心者指初地净菩提心也。见此曼荼罗者见法明道也。升第二住者进第二地释成也。逾广等者。第二地以去所见分分增广增明故。作十转开明者指十地转胜。乃至者指第十地后心金刚萨埵也。即如次下云。乃至于解三密人中最为上首如金刚萨埵。故名阿阇梨(云云)此十地外别举金刚萨埵为最胜也。若不然者十转开明以后第十一地以前无有位可判。故知乃至者指金刚萨埵位也。寄齐显等觉位也。而后所见圆极者指极果也。经十地诸众生者。佛尚名众生。何以故有无漏五蕴故也。十地名众生亦此义也。故大论等云十界众生也(云云)已上释为彼从初发心乃至十地诸众生故句了。即皆遍至十方等者。引牒可云遍至十方者即等(云云)言初地乃至极果圆极故。遍至十方。各于自所通达门施三密利益。了了无碍自在任运无功用也。故云遍至十方乃至了了无碍也。
  六从是故下。明总结中。是故经云遍至十方者。结成此义也。已上释遍至十方四言也。还来入佛身本位者。释经之还来佛身本位文也。所言本位者佛身之上中下位也。本位中住而后还入者。表经之本位中住而复还入之文也。意明以下十一字释也。言三部圣众还住心王如来上中下位故。究竟同归无异辙故云意明一切方便毕竟同归也。一切方便者指三部圣众也。毕竟同归者指心王毗卢遮那同一体性也(云云)。
  二从经云下。明阿阇梨支分中。自为六。一明牒经。二明分当品科段。三明初明阿阇梨所以。四明辨二种阿阇梨。五明阿阇梨众德第一第二。自可见。
  三释初明阿阇梨所以中。佛者指大日。此经者。今指此大日经王也。要从师受等者。于此经一一文有浅深。于浅又有二种。所谓浅略深秘也。深又有二种。秘中甚秘甚秘中甚秘是也。然若从明师不受习。于浅略犹不可达。何咒于深秘等三种之深奥哉。故下云此经圣者所秘故不说明白次第也(云云)是故众多支分中。先明阿阇梨支分。令应度之弟子而有凭据也。菩提心论初置大阿阇梨云之言。又此意也。故云就众多支分乃至所传无寄也问。所言明师者指何等人耶答。今所明最初法则阿阇梨。乃至第十一地极果。皆是分分明师也(云云)。
  四从然下。明辨二种阿阇梨义中。以解二种义者。浅略深秘也。若观前人等者。观当前之人利钝浅深不误浅深之机法也。故云未有深解乃至而教授之也。今还以此二分释阿阇梨义者。指浅略与深秘为二分也。今判阿阇梨。总有十九人。所谓六无畏六人。十地十人十地后心一人。第十一地一人。最初法则阿阇梨一人。已上十九人也。若开证寂然界成二十人也。于如此之十九人阿阇梨。有横竖二种浅深配立。若论竖配立者。地前为浅行。初地以去为深行。于地前又有二种。初二劫为浅略分。第三劫为深秘分。于地上又有二种。十地为秘中深秘。第十一地为秘秘中甚秘。若论横配立者。于最初法则阿阇梨有四重义。乃至第十一地又有四重义。如此虽有横竖重重无尽四重义。大分不过二分。故云以此二分释阿阇梨义也。如阿阇梨者。一切法亦如是(云云)若于此曼荼罗乃至得传教灌顶是名阿阇梨者。明最初法则阿阇梨也。此中种种支分者。缘曼荼罗并一切真言行事等支分也。一切诸尊真言者。三种灌顶等作法次第等也。观行悉地者。两界诸尊四种护摩等悉地也。如此次第法则一一明了。故云皆悉通达也。得传教灌顶者。即传法灌顶之异名也。至下可释其义也。若度违顺八等者指初劫。若约六无畏者。此位有四人阿阇梨。如前六无畏所判中(云云)余文可见。复复有十重者十地也。乃至于解三密等者指金刚萨埵。言从最初发心菩萨至第十地。除世尊外不过金刚萨埵。故云于解三密人中最为上首也。余文可见。作最初阿阇梨事业时者即指凡夫师也。彼初心法则阿阇梨作灌顶事业时。可入二种三摩地也。所谓作缘曼荼罗等种种事相之时。住金刚萨埵三摩地。以彼种三尊加持自身。自身全分成金刚萨埵。然后可作此事业也。若又观察弟子自心八叶等而作加持。或授三昧耶或授印明等之时。住心王大日尊三摩地。以彼种三尊加持自身。全分自三密成大日三密而无二无别。是故堪为师。然后可作弟子等加持也。故云即须观照自身即同乃至不尔无所能成也。已上付最初法则未见谛阿阇梨释此义。自余六无畏以上诸阿阇梨自思可得。故云自余深行者即可以意得(云云)。
  五从次明不。明阿阇梨众德中。又二。初明总表。次明随释初总表自可见。
  次明随释中。又三。初正明众德。二明摄受弟子。三明自往劝发。
  初中。又分为十四。一明发菩提心德。二明妙惠慈悲德。三明兼综众艺德。四明善修般若德。五明通达三乘德。六明善解实义德。七明知众生心德。八明信诸佛德。九明妙解曼荼罗德。十明性调离我德。十一明善得决定德。十二明究习瑜伽德。十三明住勇健心德。十四明诸佛称叹。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明随释中。又二。一明众行根源。二明譬喻。
  初中。生决定誓愿者。得正决定之体离诸疑惑之心。被大坚固之甲离诸恶魔之军。如论云誓心决定魔宫振动。故云生决定誓愿。誓愿义如上注之。一向志求一切智智者指大智门。必普度法界众生者指大悲门。发如是大智大悲平等之心。名为发菩提心也。此心者指此菩提心也。犹如幢旗等者。幢谓幢幡。旗谓表旗也。今幡有种种表示是也。譬如临战场之时守大将之幡而进退更无越度。若失大将幢幡则诸军即驰散。今亦如此。六大无碍大菩提心王欲与无明烦恼之大怨敌战。依之以色心实相理智圆满大菩提心幢旗。立遍周法界之战场。四重圆坛刹尘圣众。同持大空之战具。共赴军阵。无不随心王毗卢遮那之教令。故云是众行导首也。
  二从犹下。明譬喻中。犹如种子等者。譬如世间草木种子为花果等成根本。今此菩提心亦尔也。成沙罗树王之种子。令根茎花果自然敷荣。故云是万德根本也。若不发此心等者。譬如轮王太子最初诧胎之时圣王家业悉备足。故出胎成长自然统御于四州。若诧胎不成。依何论出胎成长乎。今此菩提心亦尔也。受心王大毗卢遮那如来种姓。诧法界明妃之胎。诧胎成就故出胎成长有何疑乎。故云亦如未诧乃至何养育也。今此中有三种譬。初一约金刚部明义。次一约莲华部明义。后一约佛部明义。复次初一寄独一法界之体明义。次一约三句明义。后一约三三昧明义(云云)若此菩提心不成者万善万行皆不成。犹如失幢旗坏种子歌罗罗不成。已自未成岂立他善根乎。故云自不能建立善根况后为人师耶。当约一一地等者。今约地前法则阿阇梨等明发菩提心德。从初地乃至十一地。一一地皆有此菩提心。转深转妙如十缘生句。故云当约一一地乃至究竟发心耳。如发菩提心德者。已下诸德皆以有如此浅深重重差别不同。已下效之。
  二从经云妙下。明妙惠慈悲德中。又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可见。
  二明随释中。自为三。一明妙惠义。二明慈悲义。三明妙惠慈悲总义。
  初中。与六波罗蜜和合者。大论第三十二云。有二种不可得。一者得不可得。二者不得不可得。得不可得者堕断灭。若不得不可得者。是为惠方便不堕断灭。若无惠方便布施者取三事相(私云能施所施施物也)若以三事空同取无相。有惠方便者从本以来不见三事相。以是故惠方便者不堕有无中(文)布施时有如此惠方便故不堕断常。戒忍进禅等亦尔也。如此惠方便名曰与六波罗蜜和合般若也。实相般若者。定惠和合无二平等名曰实相般若也。此中意明初句者。指与六波罗蜜和合般若也。犹如巧风等者。以此惠方便故。能轨匠最初发菩提心歌罗罗。令成就百字果生。故云此惠犹如乃至百体成就也。能善知通塞等者。或有塞显情通密意。或有塞密意而通显教。或有贪欲塞瞋痴通。或有瞋痴塞贪欲通如此等通塞历一切法不可胜计。能识如此等通塞之相。能判其是非。故云行者犹有惠故乃至判决是非也。动合规矩者。动谓稍也。合谓符也。规谓轨也。矩谓范也。言稍符合曼荼罗一切事业中之规范。故云于曼荼罗乃至规矩也。如此于法则次第通达了知。故云心无疑滞也。已上明地前师妙惠也。以要言之等者。明深行阿阇梨也。是第二句中释妙惠义了。
  二从慈下。明慈悲义中。慈悲谓怜愍之心等者。慈拔苦为义。悲与乐为义。所谓慈悲者。是非爱见所生之慈悲。又非众生缘之慈悲。即是无缘大慈悲也。观见一切众生佛性。发同体之慈愍无缘之悲怜。故涅槃经云。善男子大慈悲名为佛性。又同二十二云。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舍慈得慈。舍世谛慈得第一义慈。第一义慈不从缘得(云云)是即说同体无缘大慈也。依发此同体大慈悲故。怜愍无余众生界之心犹如思己身。铭心肝彻骨髓。故云慈悲乃至骨髓。故菩提心论云犹如己身(云云)。
  三从诸有下。明妙惠慈悲总义中。诸有所作等者。凡阿阇梨有所作。皆为令一切众生成就自利利他二德也。所谓皆为建立众生必使成就无尽法界之乐者自证大智也。度脱无余众生界之苦者化他大悲也。初句妙惠义也。后句慈悲义也若无此心者。指妙惠慈悲之心也。则如胎藏不成者。设虽发菩提心。无妙惠慈悲之心者。彼菩提心不被轨匠。譬如虽诧胎无胎藏之轨匠也。故云若无此心则如胎藏不成也。若胎藏出胎不成者养育无由。故云又安能有所含养也。已上约地前明义。乃至者指十地也。毗卢等者指极果也。故知此妙惠慈悲德亘浅深。转深转妙也(云云)。
  三从兼综下。明兼综众艺德中。自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可见。
  二明随释中。又三。一明达诸能。二明实相不违。三明通达道品。
  初中。声论谓帝释所造声论等。因论谓外道典籍等。十八明处六十四能等皆世间能艺也。不暇具释。缘曼荼罗所要等者。细工番匠彩画梵汉等皆自辄作不依于人也。故云缘曼荼罗乃至无阙乏之过也。
  二明实相不违中。作如此事相行事时。一一作即事而真之观。故云复次行如是中尽与实相不相违背名为妙善众艺也。
  三明通达道品中。总持谓五百陀罗尼等。三昧谓百八三昧门等也。道品谓七科道品。诸度谓六度十波罗蜜等也。四辨谓义法辞乐说等也。四摄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力谓十力也。所谓一是处非处力。二业智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也。无畏谓四无所畏也。所谓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也。如此等之一切诸法门等。与一一事业相应。不相违而能作。故云皆得善巧乃至名为妙善众艺也。
  四从善巧下。明善修般若德中。又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明随释中。自为三。一约初阿阇梨明义。二约三劫明般若。三约十地明般若。
  初中。照不可得空者。般若所说十八空中第十五空也。如大论第三十一云。问曰。何以故名不可得空。为智力少故不可得。为实无故不可得。答曰。诸法实无故不可得。非智力少也。问曰。何事不可得。答一切法乃至无余涅槃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又法界次第云。一切法及因缘毕竟不可得。故名不可得空。又云。若作不可得则为断灭。若知不可得亦不可得。则于不可得中心不没。故名不可得(云云)以如此等不可得空之观故。不作有无之见见甚深中道也。故云深修观察乃至广说也。若行者于文字者。作声字实相之观故不起有见。观心不生则以不坏假名故不堕无见。故云若行者文字乃至作世间阿阇梨也。
  二从复次下。约三劫明般若中。分别浅深如前。
  三从则九下。约十地明般若中。则九地非其境界者。如云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举足下足。故佛为十地所说般若非九地菩萨境界也。故云乃至佛为十地说般若则九地非其境界也。
  五从通达下。明通达三乘德中。为三。一明善巧文义。二明横统佛教。三明三密平等。
  初中。谓于大小乘三藏教中者。于大小乘各有三藏。所谓经律论也于如此之大小乘三藏皆悉通达其文义。故云善其文义也。如此巧善其文义故。有能难者则能答。有能答者则能难。依轨匠弟子三学成就戒定智惠。拔除弟子恶心邪见。故云能难能答(乃至)阿阇梨也。若不尔等者明不堪之义也。文自可见。
  二从又此下。明横统佛教中。此经宗者指此大日宗。横统一切佛教者。指释迦所说五说四教三教等。如说唯蕴无我等者。指初劫所摄经教也。诸部中小乘三藏等者。所谓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也。如次经律论定戒惠也。经谓四阿含经等也。律谓五部律藏也。论谓毗昙成实等是也。如此经论说生灭四谛十二因缘也。谈人空法有之旨。证有余无余二涅槃也。如此义理法门只摄唯有无我一句也。故云如说唯蕴乃至小乘三藏也如说观蕴阿赖耶等者。第二劫所摄经论等也。所谓深密楞伽等经。瑜伽唯识佛性等论也。如此经论所说法门。只摄蕴阿赖耶自心本不生等一句也。故云如说观蕴乃至三无性义也。如说极无自性心等者。指华严大乘。彼经所说一尘即法界。十十无尽主伴具足。十信终心得果作佛旧来如此法如是故等法门。只摄极无自性心一句也。故云如说极无自性心乃至皆入其中也。如说如实等者。指法花涅槃等大乘。所谓彼经所说诸法实相久成正觉佛性常住如来秘密等法门。只摄如实知自心一句也。故云如说如实乃至皆入其中也。于种种圣言者指诸显教。无不统其精要者。如上诸句无不统摄诸显教大小权实之精要。故云尔也。若能持是心印者。有浅深二义。若约浅近明义。心印者以智心印持如此义故也。深秘义(更问)广开一切法门者。自此悲智圆满心印。无不开发一切义理法门。故云广开一切法门也。
  三从复次下。明三密平等义中。乘三密印等者。以三密名三乘者。乘此三密至三部源故云尔也。浅深重数如前说者。如上约初心三劫十地极果等。可释通达三乘义也(云云)。
  六从善解下。明善解实义德中。又三。一明知种种相用。二且试取质多明义。三约标德明义。
  初中。有种种真言者语密也。种种身印者身密也。种种本尊者意密也。皆言种种者。四重法界诸尊三密出过刹尘故也。具谓具支。因谓因缘。供物谓香花灯涂百味饮食衣服璎珞也。一一支分者择地治地阿阇梨弟子等支分也。声字谓声字实相等。形谓长短方圆三角半月团形等。并忿怒降伏慈悲摄受等形也。色谓青黄赤白黑等。诸相不同者如此等种种诸法各各相也。故云随事分别识其性类也。知如是法寂灾处用者。明知四种法所用也。如持明藏者。总指一切真言教也。
  二从如真下。且试取质多明义中。质多者。此云心。故云浅释只名为心也。若作深秘释等者。言今且试付质多作浅深二义释之。余字皆以效之。质谓遮●字带三昧声者。所谓三昧声者●字点也。●字根本不可得也。是即根本无明也。此根本无明不可得故所谓大空也。以此大空照见●字迁变即无迁变也。以无迁变故即本有常住。本有常住所谓佛性大般涅槃也。故云质谓遮字乃至即是佛性也。所言佛性者悲智具足定惠成就。是故云亦名般若波罗蜜亦名首楞严三昧也。所谓般若者大智大惠。三昧者大悲大定也。首楞严。此云健相。是百八三昧之中第一。凡为诸三昧之王。一切三昧皆随顺此三昧。入此王三昧故诸菩萨即疾证无上正等菩萨。故大论四十三说百八三昧。其最初云。诸菩萨摩诃萨有三昧。名首楞严。
  行是三昧令菩萨摩诃萨疾得阿耨菩提(已下说百七三昧)同四十七释首楞严三昧云。云何名首楞严三昧。知诸三昧行处。是名首楞严三昧。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复次菩萨得此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住至处无不降伏(云云)首楞严名义如此。然此般若与三昧。只一法更无别异。所谓佛性常住之妙体也。故大论云般若不异诸三昧。三昧不异般若(云云)故云是故定惠具足也。多字是一切法如如等者。所谓般若如三昧。三昧如般若。故云如如。大悲如大智。大智如大悲。故云如如。无明如法性。法性如无明。故云如如。迁变如无迁变。无迁变如迁变。故云如如。邪见如正见。正如邪。故云如如。迷如觉。觉如迷。故云如如。众生如佛。佛如众生。故云如如。生死如涅槃。涅槃如生死。故云如如。烦恼如菩提。菩提如烦恼。故云如如也。如如虽无量。今且略以十如如释之。余可准知。故云一切法如如解脱不可得也。若又以此质多字。约初心始行初三劫六无畏等。约十地极果作横竖义释之。若又以旋陀罗尼义。约一多摄入自在等释之。设刹尘为纸墨。无量阿僧企劫虽注之。岂尽其奥义耶。故云若是说心乃至妙极之语也。且质多字义如此。于句义之心含重重无尽之义理。思案可知。如质多者。真言之中一切字亦如是(云云)。
  三从亦是下。约标德明义中。亦是一切智者五智也。五轮者五大也。可思之(更问)如本尊形等者瑜伽本尊也。女是禅定等者如定门十六尊等也。男是智惠等者如惠门十六等也。余文可见。一切缘中者。历一切境界所缘。住妙极之境智。如上释质多义可见之。故云皆第一实际义也。见其相不知实义者皆是邪见。故云岂可如文生解耶也。余文可见(云云)。
  七从知下。明知众生心德中。自为二。一约浅略明义。二约深秘明义。
  初中。自四。一明如持方便知。二明不可度人。三明应度人。四明是器非器。
  初中。三部上中下用者。佛部为上。莲华部为中。金刚部为下。种种性类差别者。金刚部以降伏性类无尽也。莲华部增益性类无边也。佛部息灾性类无数也。故云种种性类差别也。及住瑜伽故等者。行者住三昧以加持方便能知弟子心行也。故云及住乃至心行也。如有来求法者等者。释加持方便之作法也。师者指阿阇梨也。且随所安者。且令居便宜之处也。持彼名号者。持彼弟子假名实名等置本尊前祈请之。被本尊加被见彼善恶相也。故云我当思惟乃至自然可识也。
  二从应方下。明不可度人中。应方便遣者。若以善言不诱喻者还可作恶行。故云应方便遣喻言善男子也。先断除一切恶见巧伪之心等者。恶谓十恶等。见谓邪见等。巧伪谓诈巧现善相故也。须可除如此等之心也。故云先断除乃至之心也。又诸菩萨等者。引诸菩萨难行苦行之相。以耻彼巧伪放逸之心。故云又诸菩萨乃至而作利益也。
  三从若下。明应度人中。若境界等者指瑜伽境界。见本尊等者。依浅略者年来所持之本尊也。若依深秘者我本来自性清净之妙体是也。彼本尊将导今弟子为之与灌顶。乃至以深法付之等。如此等有奇瑞者是尤可教授也。
  四从复次下。明知是器非器中。若本尊舍本色者。假令不动者本色青黑色是。而舍此本色现赤色现黄色等也。余皆效之。故云若本尊乃至多是无记也。乃于曼荼罗等者。随投花所至处可知之也。上中下如上注之。然于如是相中等者。于如此上中下等相不可作执着。必境界现前时。以十缘生句观察之可离著相也(云云)故云然犹如是相乃至堪任师位也。
  二从复次下。约深秘明义中。如实知自心等者指如实大菩提心也。此大菩提心自他同一。故云以能知自心乃至即善鉴他宝也。
  八从信诸下。明信诸佛菩萨德中。自为四。一约难信境明义。二明练磨观诱。三约寂光海会明义四明阿阇梨口传。
  初中。此宗者指秘密瑜伽上乘教。初入法门者。欲说最初发心之位也。意尤浅近难识者。既出显教未入真言门故。初欲入修时真言信解之心浅近。故云意尤浅近也。难识者不识深奥义故也。三乘实相者指显教空无相之理观。彼空无相观皆离文字出言句离色相故云无不离于文字也。以如此浅近之理观准真言即事而真之妙行。故云而真言者要须口诵梵文乃至或造作火坛也。若欲以心识筹量者。若以如情所谓之妄心虑识欲见如此加持难思之境界。无有此处。故云若欲以心识乃至不见也。唯有净信心者能入能信。故云自非具深信者安得不疑惑耶也。
  二从又此下。明练磨观诱中。此行者等者指今真言行者。于此众缘事相等者指择地造坛等事相。皆以谛信行之等事。于如此众缘事相。敢无疑虑而随顺修行。故云皆以谛信行之也。若勤苦多时者。如此难行若行虽经多时未得现益。故云若勤苦乃至现益也。尔时即自思惟等者。虽如此。努努不可起邪见。一思功行未至。一思三毒未除。或思人身难受密教难值。或思已成精进修行而成佛。或思现在十方今现精进修行望佛果。以如此等之练磨。而劝诱劣弱退息之心。故云尔时自思惟乃至惑障重故也。以如此之心精进修行。中途不懈废。譬如洗衣则纯净为期。钻火则出火为期。故云如洗衣乃至目睹光明耳也。此中纯净指洗衣譬。光明指钻火譬也。复当思惟幻喻者。如此见纯净光明时不可生法爱。即以十缘生句可观也。故云复当思惟幻喻也。如药物和合等者。以药术故登空住寿。虽然只善药术者即能了知。余人所不知。故云如药物和合乃至不可阻坏也。若不如是者。以不信之人同无手之人。是大论中喻也。如住心品初记之。
  三从复次下。约寂光海会明义中。众生一念心中者。指一切众生自己本分一念净心也。所谓六大法界无碍常住之一心也。此一念心三世常恒。故云寿量长远之身。理智具足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云寂光。此中主伴具足互为主伴。重重无尽难穷难尽。故云海会。不退诸菩提等者。指弥勒等迹化之弟子也。亦复不能知者。此不退菩提等以迹化弟子故不知其一人也。当知此法者指寂光海会。补处三请者。寿量品云是时菩萨大众。弥勒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如是三白已。故云补处三请(云云)如来四诫者。三请以前有三重之汝等当信解。三请后又有汝等谛听之诫言。故云如来四诫也。然后演说者。如此三请四诫了。故曰如来秘密神通之力常在灵鹫山我此土安稳等(云云)已上引法华经为难信例也。今此经等者指此大日经王。具有修入方便者。所谓择地造坛并下品所说众多秘密方便也。若能依此秘密方便精进修行。现得除盖障三昧至法明道位。若论超证时。又于一生可至极果。是故疏第一云。今此真言门菩萨若能不亏法则方便修行。乃至于此生中逮见此无尽庄严加持境界。非但现前而已。若欲超升佛地即同大日亦可致也(云云)故云乃至一生若能谛受不疑到于信地或度于信解也。所言信地者指初地。或度于信解者二地乃至十地极果也。
  四从阿下。明阿阇梨口传中。一切善法以信为首者。大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云云)故五根中信根为初。五力中信力为首。具如住心品记之。故云当最初说之。言以信为一切诸法初故。今阿阇梨众德中以信虽可为始。或依梵语言便。或又以信置中间兼前后位。故云今顺梵文乃至作不次说耳(云云)。
  九从得传下。明善解曼荼罗德中。自为二。一明总表。二明随释初总表。自可见。
  二明随释中。自三。一明授明灌顶。二明传法灌顶。三明秘密灌顶。
  初中。于弟子法中者。未至传法师德之以前。故云弟子法中也。得灌顶已者遥投授三种灌顶也。
  二从渐次下。明传法灌顶中渐次进修等者。得彼三种灌顶了为受传法阿阇梨位精进修行。故云渐次进修也。成就阿阇梨众德者。虽未升传法灌顶位。成就传教阿阇梨众德也。依之大阿阇梨彼人既见成就阿阇梨众德故造坛授位。故云尔时阿阇梨乃至作传教灌顶也如法慰喻言等者。阿阇梨教诫之言也。其义自可见。
  三从复次行下。明秘密灌顶中。又二。初约浅略明义。二约深秘明义。
  初中。于瑜伽中者。于定中成就众德也。尔时深行阿阇梨者指见谛阿阇梨也。为作心曼荼罗者。指以心传心灌顶也。其义自可见也。是事下当更说者。指入秘密曼荼罗位品等也乃至地波罗蜜满足者指十一地也。皆名得传教灌顶等者。从最初法则阿阇梨乃至十一地。虽有明昧浅深不同。皆遍名传教灌顶也。故不应作最后断种人者。今此真言密教从大日法身如来至我等相续不断佛种。至今弟子若无传灯之义。即成断法身如来常住佛种。故云已得传教灌顶乃至度诸弟子也。即此最初方便者。度诸弟子最初方便事业今此造坛曼荼罗图像等也。故为阿阇梨之人先可解此图像等。故传教灌顶阿阇梨之次明妙解漫荼罗画也。故云即此最初方便乃至故次明也。所言次者。非次第之次。便宜之义也。调事次也。谓此中一一方位者。细释妙解曼荼罗画义也。方者八方也。位者四重阶位也。相貌谓三部相貌。所谓慈悲忿怒染爱等相貌也。调布众色者。五色等采布次第前后等也。缋画庄严者。缋画诸尊明五色增减好丑差别等也。如此等种种事业无尽造作自善不访于他也。故云谓此一一乃至不看他面也(云云)。
  二约深秘明义中。复次能于净菩提心者。是即深行阿阇梨以智慧方便观八叶花台等所作大曼荼罗也。故云能于净菩提心乃至大曼荼罗王也。
  十从其性下。明性调离我德中。自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明随释中。又四。一出梵义明义。二释调柔义。三明喻。四约法门明义。
  初中。梵本作灌顶字者。谓梵云毗诜遮慢。又云毗遮弥。此云灌顶。又云离于我执也。然若取灌顶义者。与今其义不相应。故云此字义不相应。是故除灌顶义取离于我执之义。故云当云离于我执也。
  二从安下明调柔义中。安住传教威仪者。大悲利益之相大智圆满之心。是名为传法威仪。故云住忍辱地乃至卒暴也。所言威仪者。大论第三十四云。问曰。何等是诸佛威仪。答曰。威仪名身四动止。譬如象王回身而观。行时足离地四指。虽不踏地而轮迹现。不迟不疾身不倾动。常举右手安慰众生。结跏趺坐其身正直。常偃右胁累膝而卧。所敷草蓐齐整不乱。食不着味美恶等一。受人请默然无言。言辞柔软方便利益不失时节。复次法身佛威仪者。过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以为一步。梵音说法亦复如是(云云)此论意生身法身佛威仪如此。今传法阿阇梨亦尔也。若深秘释之者。同身密于法界如回身而观行。越于四点如足离地四指。无相而现相如虽不踏地而轮迹现。常虽度众生都不动实际。速虽求佛惠急不证涅槃。如不迟不疾身不倾动。常以五智圆明大智开示于众生如常举右手安慰众生。理智平等更无动转如结跏趺坐其身正直。常大智之上起大悲如常偃右胁累膝而卧。柔和忍辱而不卒暴如所敷草齐整不乱。常住大禅定而不着禅味如食不着味美恶等一。以三力故常虽受法界召请敢无赞喜如若受人请默然无言。以爱语方便不违机情如言辞柔轻方便利益不失时节。如此住阿阇梨威仪堪传法。故云其性调柔乃至而不卒暴(云云)。
  三明譬中。种族者谓刹利婆罗门等也。色相谓色貌相好圆满具足。多闻谓内外显密莫不遍学。智慧谓一切智智是也。虽然更以无高举之心。故云亦不生高慢之心也。以大慈愍之心。普教诱下愚之新学故云能慈心下济诱诲新学也。乃至卑少性等者。虽尪弱之下贱。敢无下劣之想。故云卑少乃至嫉妒之心。自余可见。
  四约法门明义中。诸佛菩萨法门中入道者。诸佛谓宝幢花开敷弥陀天鼓等。菩萨谓四行菩萨大悲随类菩萨等。以中台喻王种。以八叶喻婆罗门种。故云犹如上族(云云)诸天龙鬼等者。夫天有四种。涅槃经云。有四种天。一者世间天(如诸国王等)二者生天(四天乃至非非想天)三者净天(四果支佛)四者义天(十住菩萨等以解诸法义故)如此四种中生天随一是也。余各所摄别也。龙鬼之类甚多。具释不及。此中诸天如毗遮种姓。龙鬼如须陀种姓。故云犹如下族(云云)望不能作者等者。望不能作大日如来周遍法界纯白清净三摩地者也。犹如垢衣蕞漏者。不能作如此三摩地而弱。作龙鬼等三昧者。如垢衣贱染而失好色也。望之时作心王三摩地名色貌第一。故云望不能作者犹如垢蕞漏即以此身乃至第一也。望六根暗塞等者。庞哑盲目等类也。对如此等者。见闻觉知名为多闻也。故云望六根暗塞者名为少闻。于一心中乃至名为多闻也。无量智慧者。指法界常住之智也。如实不知自心为无明三毒之愚人也。故云无量智惠乃至名为愚痴也。以如是诸法毕竟等者。以三平等故三种世间诸法毕竟平等。即如云三种无二(云云)故云以如是诸法乃至故名调柔也。唯佛一人等者。如此义从初心法则阿阇梨。六无畏十地等皆分分在之。其中十一地为最极毕竟善住阿阇梨法也(云云)故云唯佛一人乃至阇梨法也。
  十一从于真言下。明善得决定德中。自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明随释中。又二。一约浅略明义。二约深秘明义。
  初中。谓于造立等者。言于曼荼罗一切事业。心无疑滞得决定心也。故云谓于造立乃至离诸疑网也。如是护身者。以三三昧耶等护自身护弟子等也。如是结界者。以不动并地神等印明结地。及用地结网界等也。如是迎请者。三部迎请并大钩召等也。如是净诸供具者。净辨诸事印明。所谓不动降三世并军荼利小咒普供养印明等。依物随处不一准。故云而以奉献以如是真言手印加持也。持诵进修者。或三时或六时等持诵。并三日念诵六月持诵也。及成悉地时亦有无量次第法者。或置如意釼轮刀杖类是也。具如悉地出现品等所说。故云如是备在下文乃至不能缕说也。缕犹委也细也。若行事时等者。言如此等一切行事等皆悉明通达。临时受他人难妨不可思案观察也。故云及他决择违妨乃至或取本寻榆也。榆犹未也。
  二从复次下。约深秘明义中。以于瑜伽得决定故者。阿阇梨于定中得决定义故。诸有所作与彼三昧相应无违越义也。如献花时等者。供花时入花菩萨三摩地。于刹那之顷成就周遍法界无尽无余。故云即与花三昧相应也。此中本尊明了现前者。周遍法界一切如来同一体性中花菩萨显现故也。自余可准知。如此从一花一香三昧速得入法界。故云如是一一缘中皆是入法界门也。一一色尘法界善知识。故云皆见善知识也。从一法三摩地而旋转成无尽遍法界三摩地。故云旋转运用皆与理相应也。如此一一三昧皆悉通达。临时不可流滞。故云不复临事稽留方始作观也。
妙印钞卷第二十二
  一交了
  (御本云)元德二年(庚午)十月十日加点了。沙门阿寂(六十一)